诗词鉴赏讲义

2024-05-10

诗词鉴赏讲义(精选6篇)

篇1:诗词鉴赏讲义

晨钟文学社

诗词讲义

主讲人:吴恒

一、诗的来源

1.诗,是为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2.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诗话。3.诗歌起源

在中国文学起源的推测上,学界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远古无文字记载,凡所流传之诗歌,皆出自后人伪作,不可代表中国文学的创始。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诗歌的发生先于文字的发明。远古文学起源于未有文字之前,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

西方学者麦更西在其《诗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诗歌的发生要早于清晰的语言,而文字的创立则远在语言形成之后。应该说远古诗歌大部分在文字产生之前即已存在,只是在文字产生之后被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作品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遗失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原始诗歌大都是无名氏的作品。4.诗歌发展

《诗经》——《楚辞》——《汉乐府》——六朝诗歌——唐诗——宋元诗——明清诗歌。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5.诗歌分类

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晨钟文学社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二、各代诗歌比较

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1.宋诗有以下特色: 1.从艺术旨趣和风格看,宋诗主要向理想、显露和精细方面发展,这是宋诗较精之处。2.宋诗倾向议论化、散文化。3.派别多。4.诗话多。5.消失了唐代悲壮的边塞派的作风,但是整鍊规矩,无唐诗有时不工整之病。6.消失了唐代感伤的社会派的作风,但描写越发细致,无唐诗有时粗率之病。7.失去了唐代哀豔的闺怨宫怨诗的作风,很多诗人描写时特别冲淡,无唐人豪迈意气的作风。8.不同於唐代缠绵活泼的情诗的作风,宋诗中有一种充满画意的诗(题画诗)。9.宋诗之弊:模拟、诗话、诗派杂。其中各诗派还成为相互竞逐甚至批判的情形,这与唐诗诗人各派之间相互共融的情形颇为不同。10.词本作为诗馀却反而越居诗的上位。

晨钟文学社

2.方回《送罗寿可诗序》:“ 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欧阳公出焉,一变而为李太白、韩昌黎之诗,苏子美二难相为颉颃,梅圣俞则唐体之出类者也。晚唐于是退舍。苏长公踵欧阳公而起,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古五言或三谢,独黄双井专尚少陵,秦、晁莫窥其藩。”

3.西昆体:晏殊、杨亿;

欧梅:欧阳修、梅尧臣;(学习唐代杜甫,韩愈)临川体:王安石;眉山宗:三苏; 江西宗:黄庭坚。

三、唐诗

1.就唐诗体裁与音乐的关系来看,音乐并没有规范着诗,诗却仍有与音乐配合的条件。这方面造成唐诗在艺术上的优势是巨大的。可以说,唐诗在作为语言艺术的诗与作为音乐的歌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中古和唐代的五七言诗,源于汉魏乐府,在汉魏时期,乐府是作为歌的体制而存在的,其语言艺术相对音乐功能来说,是次要性的。

2.从魏晋之间,歌与诗分流,其后的文人诗创作,从中古迄唐,都是以纯粹的诗歌艺术为主流。唐诗不仅在体裁上是对中古诗的继承与发展,其在语言艺术上,也是对中古诗歌语言艺术,包括诗歌语汇、意象、诗意、章法、句式等多种因素的继承。所以唐诗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诗歌语言,达到纯粹诗歌艺术的精致巧妙的境地。但同时,唐诗仍有部分的歌词的功能。3.晚唐有所变化

四、诗创作章法

1.表现形式

为什么写诗!“情”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2.基本章法(起承转合)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音声和谐——用韵;现在韵。平仄要求——要求二四六严格!3.骈文的流毒

骈文——革新运动(唐两家)——太学体(宋祁)——散文(八大家)文章很严!3.写诗步骤

感情阶段(情感生出)——灵感阶段(出现几句、意向成熟)——题材阶段(五言,七言)——动手阶段(笔录)——修改阶段(间隔一段时间)——发表阶段 4.学会欣赏诗歌

大:为什么作?思想感情

本身:遣词造句中的炼字,意象。

五、现当代新诗和古诗

1.现在新诗起源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现 3

晨钟文学社

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鲜为人知。郭沫若,徐志摩。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2.怎样看待新诗

朦胧诗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海子、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六、古词的起源

1.什么是词?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如梦令”“千秋引”“祝英台近”“扬州慢”

2.词的流派以及代表。

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词源》卷下)就是对这方面特征的一个总结。

唐代:花间派:温庭筠,韦庄

宋代:婉约:柳永,晏殊,李清照,吴文英,周邦彦,秦观,姜夔,晏几道,李煜„„

豪放: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张孝祥„„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

晨钟文学社

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3.写词注意的情况

韵——调——情——转 4.读词赏析 有我与无我七夕有感(梅尧臣)

去年此名肝肠绝,岁月凄凉百事非。一逝九泉无处问,又看牛女渡河归。

清平调(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点绛唇/寄生草(贾宝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梅岭三章(其一)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哭单父梁九少府<节选>(高适)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3.宫苑词(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4.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于晨钟文学社 2011年10月

晨钟文学社

附录:

1.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迭出。书中提出了具有完整的理论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境界”说,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2.张中行(1909年1月7日—2006年2月24日),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出自《尚书》“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诗词读写丛话》:提出了大胆写诗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打破拘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问是否合于破题、承题的传统;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不问是否离有大力的时风太远;三是讲作法,有时难免触及用心和招数,近于泄底,或说杀风景。

3.周振甫(1911—2000),原名麟瑞,笔名振甫,后以笔名行,浙江平湖人。中华书局编审,著名学者,古典诗词,文论专家,资深编辑家。《周振甫讲古代诗词》分上下编。上编谈有关诗词的理论,着重谈历代的诗词鉴赏理论和怎样提高诗词的鉴赏力,怎样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下编选取历代为人们传诵的诗词百余首,作为鉴赏的例子。阅读这些诗词和评析,不但能获得美的享受,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也能进一步提高鉴赏的水平。

4.张海鸥《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唐名家诗导读》。5.赵慧文《诗词散曲创作三十讲》。

6.周啸天《唐宋绝句鉴赏辞典》、《诗经鉴赏》、《诗词赏析七讲》。

1.登 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2.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4.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5.孤愤(柳亚子)

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 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

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6.忆秦娥 箫声咽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晨钟文学社

7.相见欢(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离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8.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9.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10.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1.水调歌头【宋】陈亮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12.破 阵 子(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3.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14.车过黄河(伊 沙)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知道这不该/ 我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插腰/ 右手作眉檐/ 眺望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账/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远去.15.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意思是说:诗歌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篇2:诗词鉴赏讲义

湖北高尚全

一考点阐释(能级E)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鉴赏指导

考点知识及鉴赏示例

①鉴赏作品的形象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客观存在的景色,事物及活生生的人,一旦被

拢挫于笔端,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读者把握文学作品情思的主要途径。诗歌按艺术形象可分为: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叙事写人类。

鉴赏作品的形象首先要弄清诗歌的主要意象,即景、物、人(包括抒情主人公)。景色的鉴

赏要抓住情景的氛围和感情基调,并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心境来准确把握。景物的氛围一般有凄凉、清冷、幽深、空阔、辽远、静谧、热闹等,有冷暖两种基调,可反映出作者或喜或悲,或恬适或忧寂的思想感情。鉴赏时要全面领会,准确感知。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同学们一般以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伤的心情,其实不然。一二句中的“瑟瑟”指碧玉而不是“萧瑟”之意,这两句写出了傍晚江面红绿交映,波光粼粼的绚丽景象,并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三四句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对露珠和月的比喻给人强烈的美感。面对如此美丽的秋江晚景,诗人不由得诗兴大发,吟出了对眼前奇景的喜爱之情。

物象的鉴赏要注意其人格化形象所象征的人的品格、志趣、抱负等。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歌以人格化的手法写石灰的采石,烧石,泡用过程,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宁受千种磨难万般艰险甚至生命,也要保持节操,留取人生之清白。

叙事写人诗主要与怀远思乡、友人情谊、吊古伤今等有关。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

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歌写诗人坐车行于秋天的山中见到的艳丽景色,迷人的枫叶比二月花还鲜红,没有一点萧条冷落之气,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山景的喜爱之情,给人以乐观的感受。

②意境 意境是指作者所绘之景与所表之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

与作品的形象完美统一的结果。鉴赏意境要借助物象,领会诗歌中艺术形象的具体特点,以此为拐杖,慢慢去体会。根据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可分成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叙事诗、哲理诗等。不同类诗歌的意境的鉴赏略有不同。对于怀古类,一般要弄清所叙述的是哪一段历史,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提到哪些历史人物,再想一想诗人流露了怎样的褒贬态度,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诗歌有无讽今之意。比如《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壮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通过今昔对比,写出昔盛今衰,鲜明地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又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凄凄,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通过写宜阳城人烟稀少,野草茂盛,花开花落,春色空好,无人欣赏,也表达了感世伤怀和叹惋之情。

对于咏物类诗歌的鉴赏要弄清所写何物,此物在作者笔下是何特点,有何喻人之意。比如李

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中“金络脑”是一种贵重的马鞍,比喻受到重用。作者借马寄情,什么时候才能披挂上阵,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建立赫赫功勋?一股热望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的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写景诗的鉴赏要弄清作者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景色,作者写景是为

了寄托什么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早春雨后的西湖图景,景色明丽,充满生机,特别是白沙堤上翠柳成荫,更是惹人喜爱。一个“最”字突现了诗人对美好春色的无限热爱之情。古诗中的叙事诗往往融叙事于写景或咏物中,可结合写景和咏物进行鉴赏。

③抒情方式我们常说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作者直接对有关人、事表达爱憎态度。间接抒情主要指寓情于景、事、物等,尤其是情景交融,是诗歌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式。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首诗综合运用了直接和间接两种抒情方式。一二句融情于景,将生活的艰苦和思乡情怀融于迷蒙暗淡的景色之中。三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④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又称表达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

称。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描写中的白描手法在诗歌中经常运用,它的特点是对景物粗线条勾勒,不加铺陈和修饰。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还是常见的几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衬托)、对偶、设问

、反问、双关、互文、引用(用典)等。比如李煜的词《虞美人》里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经典的比喻,他用江水的深广多长比喻自己亡国后的无尽愁思,深刻而有韵味。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了,让人想起他读一故都金陵的不舍与怀想,也难怪会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又如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词人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渲染了一个愁字,将少年时的故作愁态与而今的忧国忧民,报国无门之愁鲜明对比,强化了此愁之深。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托物言

志、动静结合、象征、反接等等。比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前六句寓情于景,渲染了沉重的心情;尾联以景结情,把送别的绵绵情意归结到可以让人尽情想象的“沾襟比散丝”上,真是余味无穷。诗歌的结构技巧主要是照应、铺垫、抑扬等,不展开叙述。

⑤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包括送别惜别、羁旅情愁、思

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作者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别情、思乡情、恋友情、怀古情、黍离情、讽谏情、报国情、热爱情等。比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这一经典意象往往和很多伤感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见秋风”的氛围更容易撩拨客人的怀远思亲之情。这首诗写思乡,作者寄情于叙事中,再现了写信和寄信两个生活片段,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愁绪,真切动人,别具一格。

又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写

羁旅愁思,虚实结合,用可远隔千里寄相思的明月抒尽对亲人的绵绵思念。再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杜甫很难得的闲适诗,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写诗人的强烈感受,用工笔描绘的飞燕图和睡鸳鸯与粗线条勾勒的春日艳丽图景交相映衬,清晰表达出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境和面对欣欣向荣景色的喜悦心情。

⑥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有:形象生动、清新淡雅、平实质朴、含蓄隽永、

工整华丽、豪放激昂、节奏鲜明、反复叹惋、抑扬顿挫等等,同学们要加强对这些说法的揣摩和理解。

⑦诗歌中的常见典故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典故意象很多,以其能激发所有华人的共同情

感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人们思想感情的传递媒介,在诗歌中经常出现。常见的有:杨柳、鸿雁、杜鹃、鹧鸪、潇湘、南浦西楼、高楼、飞蓬、浮萍、明月、菊花、梅花、胡琴羌笛、船帆等,弄清这些意象的经典内涵无疑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鉴赏。

来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杨柳”因谐音和送别时

折柳相送的习俗而成为惜别的象征,能简洁形象的表达离别的愁绪。汉乐府《横吹曲》有《折

杨柳》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次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就用听到《折杨柳》歌撩起了故园情表达出怀远思乡之情。姜夔在《雨

霖铃》中灵活地用“杨柳岸”也表达了离别之情。

鸿雁,即大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飞,排成“人”字,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

旅乡愁。鸿雁的叫声特别哀婉,更令人触景生情,平添愁怨。鸿雁还被作为传书信使在诗歌中普遍应用。

杜鹃又叫子规,叫声常凄厉,在诗歌中寄托诗人的`思乡情和哀怨。也有人将子规人格化,表

达其他的情感。宋朝王令有一首《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诗歌拟子规啼叫是为换回春天,表达了惜春之情。

潇湘因湘妃的故事成了哀怨或愁情的象征。南浦(浦指上船离去的地方)常指送朋友和朋友

分别的地方。西楼也指送朋友和朋友分别的地方。西楼如果临水,则成为典型的“望江楼”

。因为江水东流更易生发悠悠离愁。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白萍和飞蓬都有飘散不定的特点,常比喻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明月是寄托相思的载体,菊花和梅花是人格是化身,菊花还可喻隐居之意。船帆是代指船的

,船是古代常见的交通工具,也就成了远去的代表了。

⑧风格流派 从题材和内容可分成:豪放派与婉约派;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等。

⒉诗歌阅读技巧及规范答题

①读诗“六看” 即看诗题,看作者,看小序,看诗句,看注释,看题干。

看诗题就是要把握标题给读者的重要信息,如写的是什么季节里什么时间的什么景物或什么

事情,具体是什么地点等,还包括诗歌的体裁,内容等。如这样一些字眼:吟、歌、行、咏、

抒怀等带很强的抒情性;登、览、过、望、送、寄等带很强的动作性,往往写景叙事,写见闻

感受。具体像这样的一些标题:《暮江吟》就该知道是写晚上在江边吟哦,抒发心中的情感;

《寄李儋元锡》就可知道是对李儋元锡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宿建德江》写投宿建德江是的见闻感受;《山居秋暝》写的是住在深山中感受秋天傍晚的情趣;《越中览古》写作者经过越地触景生发的感慨之情;《出塞》写到边疆去的见闻和复杂心情;《登鹳雀楼》写登楼所见所感;《过华清宫》是见古迹生发出的思考;《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绵绵不绝的离愁别绪……

看作者就是要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实际情况来理解分析。

看诗句要加强对句意的理解,把诗歌当成文言文对待,注意倒装句和不完全句,要依诗得意

,既要全面关照,又要抓关键句,抓诗眼,切不可把诗句的意思搞错了。诗歌鉴赏题中如果有小序和注释,一定不能忽视,要认真对待。做题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清和读懂题干了。没

看清就乱做,很容易答非所问,白忙乎。善于做题的人必然以题目的问题作为思考的方向,得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②结合“六看”,抓关键词句,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揣摩作者炼字和炼

句的精彩效果。通常情况下,每首诗歌都有它特别闪光的地方,就是所谓的“诗眼”,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阅读中要特别注意。比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出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划线的两句中“咽”和“冷”就是“诗眼”。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两个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也有一些诗句似曾相识,应该联想到所学过的诗歌,他们可能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样整首诗歌就好理解了。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妻妻,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前两句让人很容易想到柳永的《扬州慢》里感慨城市昔日繁华热闹,今日却恍如郊野的诗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后两句特别是“自”和“落”则让人想起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因此不难理解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情景感世伤怀的叹惋之情。

③答题要尽量规范准确,一般要注意扣住问题定向思考,结合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回答;要

清楚答出你的对有些诗句理解和分析,适当运用鉴赏方面的术语,但不能乱贴标签;要安排好解答要点,详略得当。也有一些规律性的表达,像写出诗歌的意境时一般要包括诗句的句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两部分;像对修辞的分析就应把含有修辞的那句诗的含义和使用某种修辞的一般效果结合起来具体回答,对“诗眼”的分析也大致如此。

例如诗人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请简析划横线句的意境。就可用解释诗句加上诗人情感的方法去答: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独自站在江边遥望朋友远去之处,不愿离开,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不尽,诗人以景物描写绾结了对朋友的无尽思念之情。

在这篇讲义中,我们比较全面系统地讲授了古代诗歌鉴赏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借助大量详细

篇3:科技论文写作讲义

科技论文是以科技成果为对象, 采用科技语言、科学逻辑思维方式, 并按照一定的写作格式撰写, 经过正规严格的审查后才能公开发表的论文。创新性或独创性, 理论性或学术性, 科学性和准确性, 规范性和可读性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是科技论文的本质特点。科技论文报道的主要研究成果应是前人 (或他人) 所没有的, 无新的观点、见解、结果和结论, 就不成其为科技论文。至于某一篇论文, 其创新程度可能大一些, 也可能很小, 但总要有一些独到之处, 总要对丰富科学技术知识宝库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科技文章是对科学技术及其成果的书面表述, 也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科技文章的写作文体多种多样, 按照写作目的和作用可分为学术类、应用类、科普类、新闻类四大类, 其中主要是科技论文、科技报告、科技情报和科技应用文。虽然科技论文从属于科技文章, 但创新性和学术性使得科技论文与其他科技文章区别开来, 科学性又使得科技论文区别于一般性议论文和其他非科技文体。所以科技论文不应与科技讲座、实验报告、工作总结、科技报告等同, 也不能与科技新闻、科技通讯、会议讲话、产品介绍、科普知识宣传等同。当然, 科技文章更不能与科技文学作品混为一谈。

·科技汉语与公文、文学语言·

科技论文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 是阐述原始研究结果并公开发表的书面报告, 其语言特点为准确、简练、平实、生动和清晰。公文语言的本质是指导命令的语言, 凭证依据的语言, 法规约束的语言, 宣传教育的语言, 因而主要特点是严肃、准确、质朴、简明、规范、富于逻辑;文学语言的本质是塑造形象的语言, 艺术加工的语言, 传达情感的语言, 审美独创的语言, 因而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创新、优美、飞扬、富于情感。

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有议论、叙述、说明三种, 不适用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就是指能够确切地表达内容, 使读者能够正确无误地理解, 毋须形象地去描绘;简练, 即简明, 凝练, 不说废话, 不堆砌词藻;平实, 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去说服人, 实事求是, 不打官腔, 不胡编乱造;生动, 是指语言新鲜, 活泼, 有感染力, 不失语言美;清晰, 是指文字通顺, 叙述清楚, 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修辞手法的使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 可以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 是记叙文、文学作品常用的写作方法。科技论文也提倡使用修辞手法, 但修辞的使用要符合“明确、通顺、平匀、稳密”的原则, 以消极性修辞手法为主, 即主要使用调整结构、选择词句、处理详略的修辞方法, 很少使用比喻、设问、对偶、排比、引用、对照等积极性修辞方法, 不适用借代、比拟、夸张、双关、移就等修辞方法。

在科技论文的短语、句子陈述中, 结构修辞主要用来调整平行、分化长句、处理分合, 选择修辞主要用来正确切分词语、选择词语、选择词语的次序、选择句子的格式, 详略修辞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 消极的详略修辞主要用来避免重复、避免多余、和避免苟简。

篇4:谢飞的“电影讲义”

作为内地资深的电影教育家,对于电影的教育,对于新人的培养,对于电影节的作用,对于目前国内电影业的大环境⋯⋯谢飞都有自己鲜明的看法,而其发起创办的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作品影视展,今年也即将举办第十届——对于中国电影,谢飞做的事远不限于单纯的导演角色。

导演的“教育问题”

电影学院的本科教育应该从专业技术出发,“然后到了三四年级,全校再从摄影、剪接和美工等专业中选出有导演基础和潜力的,后两年再向综合创作方向培养”。

在电影的创作、制作中,导演无疑占据了特殊地位。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商业化和市场化方向上的发展,电影大环境对导演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似乎谁都可以做导演,是否专业出身变得不再重要。实际上,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导演来源最多的是编剧,还有演员,“比如像伊斯特伍德这样的”。国内的导演则很多是学摄影出身,比如张艺谋和顾长卫。此外还有美术设计,“78班16个学故事片美工的现在都成导演了,比如尹力,霍建起是他们班里改行最晚的,在当导演前做过二、三十部电影的美术设计”。在谢飞看来,现在的情况是“条条道路通导演”。

另一方面,导演在成功的电影作品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而对于电影学院等专门院校而言,如何培养适合当下环境的导演,是一个新挑战。对于导演人才的培养,谢飞表示北影也面临着不小压力,毕竟“最近十几年大家都在议论‘导演系出来的成活率低’的话题”。在他看来,当前内地电影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于现有的教育体制“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是不合适的,培养老师还可以”。

相比单纯的技术性工作,电影导演需要更丰富的阅历。吴宇森就说过“当导演不能太年轻”。对此谢飞表示认同,“22岁大学本科毕业,但全世界的导演拍处女长片的平均年龄都在30岁左右,不可能很年轻”。其实就各地电影界的情况来看,历来成名导演中高中毕业后就进电影学院的并不多,“大量都是从别的行业过来的,很多都是从徒弟、副导演干起”。从这个意义上讲,导演的培养或许不太适合本科教育,“一个高中生进来读几年书就当导演,成活率自然低。”但另一方面,“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也很刻板,进来的人经常在创作上已经没什么潜力了,都是死读书的,特别是博士基本都是搞纯理论”。谢飞自己也曾带过导演系的硕士和博士,他坦言比较失望,“我觉得是在浪费我生命,跑来那么几个人,一些明星一年也不上几次课,三年还要弄出一个论文来,累得我呀,结果最后出来的也不是导演”。

对于导演的培养,多实践无疑比只读书更重要,“想当导演的我就告诉他,赶快去拍片,要是拍不了跑到这儿来,学完了更傻。”谢飞说自己和北京电影学院近几年也在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我05-09年带了四年制的一个本科班,是按剪接招的,他们出来后的情况就还不错,因为有一项技术打底。”在他看来,电影学院的本科教育应该从专业技术出发,“然后到了三、四年级,全校再从摄影、剪接和美工等专业中选出有导演基础和潜力的,后两年再向综合创作方向培养”。

相比国内传统的影视人才教学,这种更强调专业性和所谓“技术打底”的模式其实更接近当前的国际主流。例如美国纽约大学的电影研究所,其教学就一贯强调实战性,力求学生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接触到电影前期到后制的各项实务,该校毕业的著名华人导演李安曾说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某种“求生训练”。谢飞基本认同这样的思路,“导演需要对影视制作各个部门都熟悉,甚至在某些领域有专长。”此外,有技术底子才能保证毕业后有工作,有工作做也才能积累阅历和人脉,后二者对于导演的培养同样必不可缺。“比如拍广告出来的电影导演,像丁晟原来是学美术出身,后来也到北影进修过,他拍的广告很多都是李连杰、成龙这些大明星的广告,这样积累下来人脉就有了,于是他向导演转型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帮他。”谢飞说,现在做导演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持,“只会说,没有真正的一技之长,长远来看是很难成功。”

作为全国目前惟一的电影专门类院校,北影的眼光似乎还得放得更宽更远。在谢飞看来,对新人的扶持很重要的是“大学后”的培养,他觉得韩国的方式值得借鉴:“韩国电影扶植委员会下设一个韩国电影学院,非学位教育一年制,全国每年招导演6个,不限学历年龄,就看剧本和申请者的专业资历,入选后就想方设法帮你拍。”此外,韩国政府在奖金、减税等各方面对本土新人也多有扶助。谢飞之前也曾建议北影搞一个类似的新生代电影扶植计划,“每年全国招3-5个,看剧本和专业经验,来了我们就指定老师,有个二、三十万的剧本扶植,当剧本成熟后就介绍公司给你投资。”影片拍出来之后还可以协助推广,比如电影节的渠道等,“台湾、香港其实都有专门的推广机构去各大电影节送片。”相比之下,国内目前扶持新人的机制尚未成型,“各界老有各种想法,但精力没有集中到一个好地方,资金也分散了。原来中影集团曾经有一个青年导演计划,但很多事情后来都沒有下文了。”

对于导演的培养,北影的一个传统策略是通过短片来训练人才,“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跟苏联学习后逐渐形成的经验,因为光是学校讲课和跟大师实习,最后还是做不了。”短片制作也是北影从创立起就坚持的方向,“文革前的第一班大概有20个人,毕业拍了5部35mm的黑白故事短片,导演都是两个人拍一部。”谢飞自己就读北影时也是如此,“我是1960年入学,1965年毕业时班上有19个人,拍了两部黑白短片。”

虽然是作业性质的短片,但当时拍电影的成本还是很高,“以前拍一部35mm短片算下来也要15万元,因为胶片、摄影机太贵了。”由于僧多粥少,当时的拍摄还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模式,“我那时是班长,需要给每个人分配任务,保证每人都能负责拍摄29-30个镜头”。到了文革后,著名的1978班时各系人数多达157人,“81年我就领着他们做了3个黑白短片,每组也是两个导演。我后来拍的《我们的田野》其实就是源自其中的一个短片,当时是带着学生去北大荒拍,也是两个导演系的学生,摄影则有6个,包括顾长卫和现在北影摄影系的主任穆德远。”

短片拍摄作为北影教学的传统,一直为学院所重视和坚持,即便是在条件最艰苦的时期也是如此,“学校也是采取了各种方法,比如一个短片里一般要容纳2-3个导演系的学生。”即便如此,当年78班导演系的29人中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拍短片的机会,“其他人就跟老师出去实习,像陈凯歌、吴子牛、李少红他们当时就都没拍成,都是通过实习毕业的。”最能干的还属田壮壮,“读书时他就和外头联系拍了一个电视短片《我们的角落》,改编的史铁生的小说,拍得很好。”而到了毕业作品时,田壮壮又和谢小晶等人合作,通过儿童电影制片厂在云南拍摄了一部剧情片《红象》,这也是田壮壮的长片处女作。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数字设备的普及,现在拍摄短片越来越容易了,“我们现在每年拍大约20部各种类型的短片作业。”在谢飞看来,短片是最能锻炼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其实之前有段时间学校都不拍了,各系自己搞篇论文就毕业,而且那一年导演系没有毕业生,我觉得这可不行,于是就把全校当时600多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召集到礼堂开会。我说今年没有导演本科,所有人都可以写剧本,我们来挑,挑中的就可以拍作业。”最终学院从征集到的200多个小剧本中挑中了几个拍成了35mm彩色短片,其中就包括万玛才旦的《草原》,“他后来的《静静的嘛呢石》其实最初也是个录像带拍的小短片。”加之当时北影组织的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也慢慢步入正轨,“这些年各系都开始重视这个影展,都用各种手段让学生拍短片提高能力,加上展映交流,实际上也促进了我们的教学。”

十年国际学生展

“国内的作业和人家根本没法比,别人的很多片子就跟好莱坞大片的片段一样,技术和运作上很成熟,文化内涵也很结实。”

今年11月6日,北影主办的第十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正式开幕。作为主要创始人和头几届的主要负责者,该活动浸透了谢飞的不少心血。

谈到最初做国际学生展的想法,谢飞说是与当时北影参加了“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有关,“上世纪80年代我就去过国际上几个比较有名的学生影展,像以色列特拉维夫和德国慕尼黑的,发现他们背后都有这个组织支持,当时亚洲还没有类似的活动,我觉得把全世界的学生作业展映给学生看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所以2001年时就开始做这件事。”第一届活动是以北影导演系的名义在网上发的邀请,最终收到了来自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四十部片子,“规模很小,但反响还不错。”

国际学生展一直来的宗旨是“给学生和老师看电影和评电影的机会”。组委会从每年收集的短片里选出九十部以下的作品,展映一周,“每部都是放两遍,不管老师学生看完都要打分,10分制,然后用电脑统计,把老师和学生打的分平均下来,得出总分和名次。”得益于CILECT的资金支持,每年的展映活动还会邀请一些影片主创来京切磋交流,“有的是刚刚毕业,也有在校生。”谢飞说最初的几届活动给北影师生带来了很大震撼,“国内的作业和人家根本没法比,别人的很多片子就跟好莱坞大片的片段一样,技术和运作上很成熟,文化内涵也很结实。”从教学的层面,谢飞觉得学生影展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和学生反复讲:你们看过电影打完分就要思考一下:为什么那个电影分高,为什么你的别人看不懂。”在他看来,评奖不是关键,重要的是看片的过程,“我们现在的影展都太看重评奖了,但忽视了通过评奖来提高大家的审美价值。”

国际学生展从第二届开始正式采用了北影的名义,第三、四届后也渐成规模,“现在我们每年都能收到600-900部来自国内外的各类学生作品”。举办9届以来,这个展映也渐渐在业内也有了一定影响,其选片尤其引人关注,例如2009年在美国上映的动画电影《机器人9号》(Nine)其实是源自导演学生时期的一部短片,后者也曾是当年北影国际学生展的入围作品,“当时老师的分数给了第二名,学生的平均打分则是第一名。”不过另一方面,国际学生展目前的影响还是维持在一个相对专业的较小范围内,“我们一直都是学生在办,也基本不花什么钱,以前中影集团和时代今典赞助过一些,还有就是CILECT每年支持一点钱”。

在目前的媒体环境下,尤其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学生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可能和机会。今年第十届展映的合办方包括新媒世纪,“这个公司其实也是我们一个学生做的网站,这次帮我们做些宣传”。对于未来,谢飞和北影也有一些新的思考,“比如每年我们可以从报名的作品里选出60部比较好的,跟视频网站合作做一个网络上的国际学生电影节比赛。”谢飞的想法是通过这种渠道合作将电影节和电视选秀的形式相结合,“比如每月公布10部新的作品,根据网民的点击率、评分和专家评委的评分排出名次;这个月的评选中,上一月的某些选手又可以复活。每个月的冠军都有奖金,选中的也要给一个播出费,六个月完了再选出一个年度冠军,这样就可以让网络展映持续有热点,不断滚大观众量”。谢飞介绍说这个计划实际之前已有进行一些筹备,“本来想今年就做,但是发现太急了。合作方也认为可以,只是觉得两三百万的启动资金太大,版权方面也还需要一个章程。但方案已经有了”。

电影节的核心

开放本就是电影节的天性,也更有利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虽然规模限于学术交流领域,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影的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已具有一些电影节的特征和意义,尤其是在选片等环节的国际性方面。对此,谢飞也很自信,他甚至说,就此而言“全中国最像国际电影节的就是我们这个学生作品展”。

电影节对于一地的电影工业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作为教授,谢飞也是各路电影节的常客。其实作为导演,他也是内地最早一批自主参加国际影展的影人,“我最早是1985年的《湘女潇潇》,那时我正在美国做访问学者,自己拿着片子就送到戛纳去了,当时的主席还很惊讶:怎么你们自己把电影送来了?”最终该片入围了当年戛纳的“一种关注”单元,第一次参加国际电影节的经历让谢飞很难忘,“那时我把拷贝拿去,不久电影节的人来电话问片子是不是缺了一本,说感觉好像有点不连贯。我说没问题啊。等到正式放映的时候,我在下面看才发现真是缺了一本,故事完全跳了,观众都在笑,把我吓了一跳。结果跑到放映室一看,才发现是把拷贝盒子上的“6”和“9”弄倒了,只好停了重新接过,观众也都在座位上等,直到弄好了才重新把片子放完”。

《湘女潇潇》是主动送片,到了1990年的《本命年》,柏林电影节找上了门,“当时那边的选片人跟这边关系很好,《本命年》在做双片时他就看过一次,当时就跟我说是‘Masterpiece’,说得我很惊讶,结果他回去就推荐并选中了。”最终在当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本命年》获得了杰出个人成就银熊奖,这也使得谢飞成为内地最早一批在三大影展获得肯定的华人导演。紧接着在1994年,他的第七部作品《香魂女》又在柏林跟李安的《喜宴》并列赢得金熊大奖。

在谢飞看来,自从录影带等新的观影手段,尤其是网络出现后,传统的影院电影的功能已经开始下降,“‘大电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小电影’时代”。也正因为如此,电影节的意义愈发显得重要,他也一再强调自己对电影节功能的看法——“电影节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主流电影市场的补充。”在他看来,商业电影在全世界都永远是针对一般观众的娱乐片,但“各国的文艺片总要有个出路,这样的需求就导致了国际上众多的电影节活动”。而既然是主流商业市场的补充,那么电影节“就应该提供给观众一些主流市场看不到的电影,特别是一些有文化价值的电影”。在当前好莱坞的垄断状态下,这一点尤其重要。

不过在国内,电影节的这种积极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很多活动的主办方对宣传无不重视,选片也往往受到业内的很多关注,但在终端层面,“看电影”的问题始终为各界所忽略。“开幕式都是风风光光,一说开始放电影下面人都走光了。全世界只有亚洲这样,对电影毫无兴趣你来电影节干吗?” 在谢飞看来,电影节最重要的意义恰恰就是要给本地观众一个高质量的看片机会,“我们学院刚花了大钱把放映厅的设备从2K的换成4K,就是因为放映的高质量很重要。”但这在国内往往被忽视,“很多地方搞影展,放映条件很差,有些就弄个学校的阶梯教室就放了,主办方也不好好组织大家看,就忙在那边评奖。”这样的电影节远离了电影本身,“大家都忙于评奖,急功近利,不看电影,也没有扩大观众群,这是办电影节的一个误区”。

目前国内各某些电影节、奖的种种问题,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认识电影节的功能——给观众放电影才是电影节的核心,“像香港电影节,每年差不多都有四十天甚至是两个月的时间展映各国的电影,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上海电影节的长处也是每年能有三百来部影片在影院给内地观众放映,这在当地已经形成了氛围。”此外,在国际电影节竞争、抢片激烈的背景下,很多電影节也正是通过放映找到了自身的特色,“釜山每年也没多少国际首映的片子,它就是关注亚洲。台北电影节的一个特色是每年聚焦一个城市,比如今年聚焦的城市是伦敦,那就放很多关于伦敦的电影,每年一个,这样就形成了特色”。

另一方面,电影节的性质决定了其成功需要开放和国际化,但目前在国内,此类活动的审批管理仍然比较严格,尤其是面向国际范围的。国际学生展多年没有做大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包括今年首次举办的“北京电影季”也没有明确采用“电影节”的说法,“其实一直也没有明确的明文规定,但是谁都不去突破,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奇怪的事。”而在海外,办电影节要简单得多,“绝大多数都是民办,基本就是以民间为主,再加国家支持、社会赞助。”

篇5:讲义古典诗词对比阅读阅读

河南新乡办事处电话: ***(豫)***(渝)牟老师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讲义

重庆 赛德 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牟方利 09.3 对比阅读是诗词鉴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主要是将两首以上的诗词或者同一首诗中的两个词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题,有时也会涉及大意境和文学常识。具体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可以参考诗词鉴赏前面讲义中的阐述。下面再作些简单提示。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比较意象的内涵与人物形象的特点:诗词中的形象包括意象、诗中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

意象与人物形象的设题形式主要表现为判断其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意象与人物形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特别是细节刻画以及烘托、对比、衬托、比兴等方法和抒情方式等。就意象而言,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白居易《采莲曲》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参考答案】①同:两首诗中的采莲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异: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②同: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异:王诗更突出地赞美少女的美丽,白诗更突出的是表现少女情感上的羞涩中包含着的喜悦。

例2: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什么都写到雁。

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赵嘏《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唐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参考答案】两首诗借助“雁”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因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3:05年浙江高考诗歌题,要求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揽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均以荷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拟人手法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不一样。①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冷色调词,诗中的“绿荷”由“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②杨诗中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比较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应找出能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讲义 第 1页 若想孩子轻松考好大学 敬请联系我!

河南新乡办事处电话: ***(豫)***(渝)牟老师 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用什么方法+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例4: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王昌龄《送柴侍卿》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参考答案】《送》诗中“不觉有离伤”“一道同风雨”“何曾是两乡”等词语,在劝慰友人中表达出诗人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用“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语,表达出友人去后诗人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例5:2006年高考重庆诗歌鉴赏题的第二问,要求分析两首清代诗歌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张维屏《新雷》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前者通过“春生”“千红万紫”“新雷”,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通过“落红”“春泥”“花”,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限关爱。

三、比较遣词造句的技巧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造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例6: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李商隐《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参考答案】李诗中的“逐”字运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曾诗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例7: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危咽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四、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表现方法+主观感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例8:简要说明下面两首唐诗所写的“山中”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中的“高飞晚”“黄叶飞”是一派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了“悲”与“念”的复杂心情,抒发了作者寓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和归乡之思。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是一副迷人的深秋图,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喜悦之情。

例9: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叶诗化用陆诗陈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试简要分析。陆游《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考答案】叶诗较陆诗取景小而含意深。加上了“关不住”三字,突出了春意的活跃,使与“关”字相应的“出”字更有精神。借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表现“满园”的盎然春意,叶诗较陆诗更为鲜明。

五、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修辞方法。具体的有: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伏笔照应、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用典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并按照“手法+材料构件+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例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看看它们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结合作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讲义 第 2页 若想孩子轻松考好大学 敬请联系我!

河南新乡办事处电话: ***(豫)***(渝)牟老师

《南园(诗二首)》李贺

其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二: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反问、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①“若个书生万户侯?”“文章何处哭秋风”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化了对读书人不受重视、功业难成的愤慨之情,不仅增强了语势,也使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②“晓月当帘挂玉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读书人通宵达旦苦读的情景,将月亮比喻成弯弓,便寓有诗人参战的遥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动荡的时局中欲显身手、欲有所作为的心理。③“男儿何不带吴钩”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用“吴钩”代指武器,表现出作者想从军参战、建功立业的志向。

例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莺啼山客犹眠。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什么?⑵从艺术手法看,两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参考答案】⑴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还写了人们的迟起。⑵王诗绘彩丰富,重在视觉形象,主要写静景;孟诗叙述过程,重在听觉感受,重在写动景。

例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艳,飞入寻常百姓家。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参考答案】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③均有昔盛今衰的对比。写法上的不同点: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指出现实。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即事抒情,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六、“创新开放型”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你以为怎样?

提问变体:你以为哪个更好?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解题分析:这种题型看起来无处下手,实则还是从意象、意境、主旨及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比较,主要是要找到在表达这些内容以及如何表达上的差异。

答题步骤:

步骤一:从描写意象特征、表现意境特点和表达作者感情及所用手法的几个角度比较,找出哪一个(首)词句(诗)与另一个(首)相比的更突出。

步骤二:组织答案时详细描叙你赞同的那一个(首)的突出之处,对另一个(首)只作简单否定。答题示例:

例1:比较:李白《望庐山瀑布》(略)和徐凝《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入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评: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你是否同意苏对李、徐的评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同意。李诗更为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2不同意。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显得气势壮阔。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

宋•方惟深《舟下建溪》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案: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讲义 第 3页 宋•王安石《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若想孩子轻松考好大学 敬请联系我!

河南新乡办事处电话: ***(豫)***(渝)牟老师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例3: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 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答案之一: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答案之二: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

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七、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等)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作者、篇名、名句等。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例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填空题。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从诗歌体裁上看,两首诗分别属于近体诗中的 和。而从题材上看,《丹》是 诗,《夜》是 诗。诗人李白,字,被世人誉为。

【参考答案】七言绝句,五言律诗。送别,怀古。太白,“诗仙”。

八、诗词对比阅读赏析训练

1.下面是韩愈的两首诗,都写到早春景色,构思上有接近之处,但表现方法却有不同,请你就表现方法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

【参考答案】前一首诗将远、近的草色作了对比,将草与柳作了对比,以表现早春景物的特征。后一首诗先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写得富有波澜;后用拟人方法,一个“嫌”字,一个“穿”字,把春雪写得有灵性有情趣,突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象。

2.下面两首诗,同是写乡情归思,两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唐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 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参考答案】戴诗写行旅途中所见青山绿水浑似故乡,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借空间距离之远来突出乡思之深,以景衬情,表达直接强烈。

3.下面两首诗,在思想内容、选材角度、表达技巧方面都有不同之处,试就其中一点作具体分析。吴融《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崔橹《华清宫》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参考答案】①思想内容:作品感情基调不同:吴诗以讽刺为其写作主旨,“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揭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讲义 第 4页 若想孩子轻松考好大学 敬请联系我!

河南新乡办事处电话: ***(豫)***(渝)牟老师 露了唐朝统治者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表达了诗人愤怒的感情。崔诗“云树深深碧殿寒”则流露的是一种感伤的情调。②选材角度不同: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那时,四郊飞雪,严寒逼人,但华清宫全无一丝寒意,而是一派春的气息,宫外宫内形成强烈反差。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磴道冷清,杂草已将石道遮没,曾经热闹非凡、温暖如春的华清宫,现在是一片狼藉,一派死气。今昔对比,臵读者于悲凉氛围之中。③表达技巧不同:作品的表达技巧各有侧重,吴诗主要用了对比方法,诗人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对比,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冻,草木枯瑟,而宫内只见雪飘之形,不见雪堆之景,树林郁郁葱葱,楼阁碧帘垂地。深刻揭露唐朝统治者腐朽的生活。崔诗则运用夸张“云树深深碧殿寒”、拟人“明月自来还自去”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4.阅读下面两首诗,看它们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参考答案】①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都写到了重阳佳节的思乡之情。②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怀。第二首表现了诗人对故园遭受战乱的痛苦之情,表现了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有什么不同。

黄庭坚《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让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张元干《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参考答案】《鹧》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抑塞不平、愤世嫉俗、傲岸不羁。词中通过“莫放酒杯干”“醉里簪花倒著冠”“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等细节描写,表现出作者不甘随时媚俗、折节事人,而沉湎歌舞美酒、举止狂放的性格。《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狂放不羁、不肯服老、潇洒超脱。词中通过“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等细节和心理描写,表现出词人抓住春光、享受春光、年轻人面前不愿服输、不让人生虚度的性格。

6.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骊山一炬,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赵善庆《[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骊山怀古》《长安怀古》都是怀古小令,却表达了不同的主旨。《骊山怀古》批判了什么?《长安怀古》表现了什么?

2.这两首散曲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骊》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和为争夺政权而残酷厮杀的行径。《长》表现了作者在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着人生无常、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消极遁世思想。2.二者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骊》以荒凉的“草、树”等烘托阿房宫的破败,来批判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生活。《长》通过骊山渭河险峻的形势和壮丽景色的依然如故,与狐跑兔走、草木丛生、荒芜颓败的古都景象形成对照,来表达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悲愁。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居易《梦元九》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与元诗都写了梦,但在写法上却截然不同,试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点。【参考答案】1.对友人的真挚思念之情。2.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从对方着墨,构思精巧。元诗说自己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白居易。一反其意,用不能入梦写自己的凄苦心境,翻出新意,内容更为深广。

篇6:诗词鉴赏讲义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它是人们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因此,表现手法的考查也成了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之一。

1、手法定向

明确从修辞角度对具体诗句内容进行定向分析。这是比较简单的考查方式,只要熟悉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就行了。

例1,2012年浙江卷第(2)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两首诗的手法放在一起来分析,就提示我们二者之间有共同点。就这两首诗来说,都用了比拟。参考答案为: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例2,2011年福建卷第(2)题: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原诗见“情感赏析”部分)

这道题出的并不高明,答案的拟定也有拼凑的痕迹。除了第一条的对比还值得一提,第二条的对偶实在算不上特色,因为对偶本是诗歌的基本特色,无所谓“表达技巧”。参考答案为: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

例3,2011年安徽卷第9题: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原诗见“内容赏析”部分)

题干已经限定“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这是答题思路;“对三、四两句进行解析”限定了阅读区间。

三、四两句的主体有两项:溪源、山中花,稍一辨别便可看出哪个是实哪个是虚。参考答案为: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例4,2010年湖北卷第(2)题: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原词见“语言赏析”部分)

写两例即可,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必要的分析是关键,参考答案为: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例5,20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送蜀客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遇到这样的选择性试题,一般要同意文本观点,不同意时,一定要证据确凿。参考答案为: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大家注意最后一句话“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已经跟“同意”这一观点时的内容表述不一样了。

例6,20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粉黛”借代秦淮河的名妓,“笙箫”借代昔日的繁华;“何处笙箫?”为反问。参考答案为:借代,反问。

例7,20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两个表时间的关联句领起对比。“万岁山”借代皇家土山苑囿,“珠翠”借代起舞的宫女。此题参考答案为:(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这两题不要求赏析,所以较为简单,分值也小。如需赏析,则分值肯定要大。

例8,2008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zǎn):赶快。③苫(shān):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本散曲用了对偶、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第一步)“春花闻杜鹃”与“秋月看归雁”构成对偶,“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既用比喻,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又是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用了夸张的方法。(第二步)

例9,2008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第一步)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第二步)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第三步)

这类题目答题思路一般分二步:第一步指出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印证。要注意的是手法分析要全面。

上一篇:水库调度个人小结下一篇:宿舍卫生检查人员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