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诗词鉴赏

2024-04-30

鹧鸪诗词鉴赏(通用16篇)

篇1:鹧鸪诗词鉴赏

《瑞鹧鸪》诗词鉴赏

【年代】:宋

【作者】:赵彦端——《瑞鹧鸪》

【内容】:

榴花五月眼边明。

角簟流冰午梦清。

江上扁舟停画桨,

云间一笑濯尘缨。

主人杯酒留连意,

倦客关河去住情。

都付驿亭今日水,

伴人东去到江城。

【作者】

赵彦端字德庄,号介庵。鄱阳(今属江西)人,魏王廷美七世孙。 宋高宗绍兴八年进士。乾道、淳熙间,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有《介庵集》。

【注释】:

角簟:角蒿编成的席子。

流冰:形容角簟生凉。

濯尘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赏析】

五月花明,午梦片刻,溜缨清流,情怀何等潇洒,胸襟又何等超脱。主人杯酒留连之意可感,倦客关河去住之情不堪。不言此日情怀难忘,而言遣流水载此情东去江城,委婉有味之至。

篇2:鹧鸪诗词鉴赏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篇3:鹧鸪诗词鉴赏

一、讲解:从“不了解”到“了解”

古代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代诗歌,要通过准确解读诗句、文辞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首先,要读对文字的音和义。《鹧鸪天·代人赋》里的哪些词语可能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沽”这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学生是可以通过查字典独立解决的。若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成语“沽名钓誉”,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更到位,而且可使学生学会运用。“东邻蚕种已生些”中的“些”怎么理解呢?《古代汉语词典》中有“xiē”和“suò”两个读音,前者有“少许”的意思,后者是《楚辞》中的句末语气词。从诗句的意思上来看,“少许”是可以解释的:东邻家的蚕卵已孵化出了少许的蚕蚁了。“句末助词”也是可以解释的:东邻家的蚕卵已孵化出蚕蚁了。怎么读呢?这时,需要给学生讲一点有关《鹧鸪天》这一词牌的格律知识: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根据这一格律要求,上阕的“芽”“些”和“鸦”都应该押韵,所以教材注释为“sā,句末语气词”。下文中的“路横斜”与“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一样,可以读作“xiá”,也是基于诗词格律押韵方面考虑的。

其次,要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词汇。如“弹劾”“解官归居”等词语,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的。“弹劾”是“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解官归居”是指“古代官员被罢官闲居”,而不是官员如陶渊明般“主动辞官归隐”,也有别于古代官员的降职远调。如果对这些意思不理解或理解错了,会影响对诗词情感的准确体验。

再次,要理解文言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古诗词为了使表达诗意和音韵和谐,会适当调整一些语句的表达顺序。只有懂得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学生对“平冈细草鸣黄犊”“山远近,路横斜”的理解可能会有困惑,甚至有人怀疑“路横斜”是诗人喝醉了后的迷离所见。造成这样的误读,是因为学生不懂得诗词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句子的结构(“平冈细草黄犊鸣”“远近山,横斜路”),这两句的意思便会明了。如果学生因此而懂得诗词的表达方式“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一种特别的需要,以使一些美妙的时刻、一些特殊的感觉和印象在我们的内心得以驻留和延长”[2]331,那么,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知识储备和经验。

二、点拨:从“不关注”到“关注”

有些作品的精妙处,不在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联、一句之美,甚至一字一词之妙,以小见大,着重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在阅读时一定要对这些写景佳句多加涵泳、玩赏,拼出其精微的诗艺来。读古代诗词,应该“关注”什么呢?

首先,要关注诗词本身。阅读,首先是阅读“这一篇”,而不是“这一些”。学生作为特殊的读者,是通过学习某一特定文本,不仅理解、感受“这一篇”,更主要的是以此获得、提高阅读“这一类”的能力。因此,真正阅读“这一篇”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在对学生进行的关于《鹧鸪天》的初读体验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游离文本的随意解读,即只关注局部个别词或注释等资料的“高钙(概)片”式贴标签,如:“这首词给人一种被解官归居时的抑郁感,‘愁’‘荠’表明作者一种心境凄凉、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伤”;“‘鸣’字用得好,写出了黄犊的叫声,有一种悲伤的感觉”;“诗中的‘愁’字用得好,结合当时下雨的环境和诗人被解官的经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的不满和愤恨”;“‘鹧’字在诗歌中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而本词正是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所写,体现作者对故乡的归依与官场的厌弃之情”;“这首词写于辛弃疾遭弹劾解官归居时,表达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等等。怎么解决?教师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细读文本,读好每一个字,读懂每一句诗,读出作者当时的情感世界。“只有细读,你才会读。”[2]389

其次,要关注诗词中的生活图景(意境)。叶嘉莹教授在《小词大雅》中说:“词很大的特征是它不再叙事了,经过诗的叙事过程以后,词把情感直接抓出来变成了画面。”一句词可能就是一幅画,一首词可能就是多个画面组合而成的一幅大画。辛弃疾的这首词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桑条破芽、蚕卵孵化、平冈细草连绵、黄犊欢愉、斜日寒林、暮鸦归巢、远远近近的山绵亘、横横斜斜的小路蜿蜒、小路尽头酒旗飘飞、溪头荠菜花盛开等生活场景,画面感极强。再细看这些画面,每一幅几乎都充满了早春的气息,勃勃有生气。将这一幅幅独立成画的画面按镜头组合在一起,便是一幅全景式的乡村春景图,它“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这里的田园和一般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有一点区别,更多的是家园。它不是暂时的,客居的,而是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家园。”[3]13

再次,要关注词中富有表现力的炼字。如“破”“鸣”“点”“有”等词,就很有嚼头,因为在这些文字背后往往隐含着诗人微妙的情感。“破”字,多数学生能够关注到一些: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桑树抽出嫩芽的动态,写出了春日生气勃勃的特点。但这样的感受又好像隔着一层纱,不够真实真切。学生有“不通”处,就可以产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了。一是从关注诗句的结构理解诗意:“柔桑破嫩芽”,也就是“桑树柔软的枝条萌发出新芽”;二是从关注诗意所表达的逻辑理解诗情:“‘嫩’怎能‘破’呢?”孙绍振教授说:“这正是早春的特点所在,也隐约表现了诗人的关注和发现。”[3]13这里有诗人悠闲的心态,有一种默默的体察和喜悦。而“点”字,却是容易被学生“不关注”,他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到熟悉的意象“斜日”“寒林”“暮鸦”上,并根据学习《天净沙·秋思》所获得的语文经验,认为“斜日寒林点暮鸦”表现的是诗人解官归居的忧郁和怅惘。而孙绍振老师却认为“这个‘点’字,用得很有韵外之致”[3]13。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点”并从中发掘隐含在其背后的诗人微妙的情感呢?孙老师的解读是一段很好的教学内容:“点者,小也,远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旷背景上,一个‘点’字,使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反而成了精致的细节。”[3]13也就是说,傍晚归巢的暮鸦,在林间或飞或栖的形态犹如一团团水墨画,极有韵味。

如此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品味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味,而且有助于他们提高真实地细读文本的能力。

三、锤敲:从“不能读好”到“可以读好”

有时候,面对一篇好作品,学生由于生活体验、语文经验与作品中的情感有距离,往往会体会不到它的“好”,也可能是有所感觉但“读不好”,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让作品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感动”[2]312。

就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而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最大距离应该是“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两句。前面的几句,都是白描式的写景,意象、意境都相对明朗。而这两句既像写景,又像发议论,是全词的点睛句。尤其是“城中桃李愁风雨”:从文势来看,是由实到虚;从意象选择来说,“城中桃李”和“风雨”是“陌生化”了。

学生的阅读,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情况:能感觉到“愁”字用得很好,但又说不出好在哪里;“愁”的主客体混乱,理解五花八门,如“诗人为自己的解官归居而忧愁愤恨”“诗人为志向未能为实现忧愁”“读书人愁功名利禄”“诗人为官场的明争暗斗苦恼”等。

这是理解这首词的关键处,又是学生的疑难处,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这时需要教师补充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有关“风雨”意象的知识。可以先出示诸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等诗句,让学生感知“风雨”对于“桃李花”意味着摧伤、凋零,常用于表达“残败伤春”之意。有此作基础,继而介绍辛弃疾词中的“风雨”,如“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爱花惜春表面下抒发内心志向的本质,理解辛词中“风雨”意象的独特意义———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

二是介入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这一个人”在“这一刻”的情感世界。这里,教师可能需要介入两方面的信息:以罗列时间、事件的方式让学生对辛弃疾的经历一目了然,即“辛弃疾在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年是被免官,放废家居多次,可是只要一旦被起用,他总是要有所作为的”,以便让学生知道辛弃疾是“用的生命谱写他的诗篇,是用他的生活实践他的诗篇的”[4];引入辛弃疾在归居带湖期间的诗词,以及《上梁文》中的“看朝暾万丈红。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等诗句。从“这一个人”角度更好地理解“城中桃李愁风雨”的涵义。

如此教学,学生对“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理解会多一分自己的体验。因为通过这样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意境”“这一篇”“这一个人”,比较真实地体验“这一个人”在“这一刻”的情感世界:这里有闲适,有喜悦,有愁苦,有纠结,有自慰,有互勉,有希望……

一节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讲什么、不讲什么,在保证文本的“语文价值”之时,要以学情为起点———教学生所需要的。

摘要: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要从“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出发。以学情为起点的古代诗词教学,应该着重于学生“不了解”“不关注”“读不好”的内容,真正引导学生读好“这一篇”。

关键词:古代诗词教学,教学内容确定,学情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1.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篇4:鹧鸪诗词鉴赏

关键词:鹧鸪飞;拟音;意象

《鹧鸪飞》本来是湖南民间乐曲,曲谱最早见于严固凡收集整理的《中国雅乐集》(1926年出版),作者在题下作了说明:“湖南鹧鸪飞,箫小工调、二胡外尺内合。本曲不宜用笛,最好用声音较低的乐器,似乎幽雅动听”。1938年民乐大师卫仲乐赴美国巡演的时候用竹笛演奏了《鹧鸪飞》,卫先生除了运用了加花等独特的竹笛演奏技巧之外,对原曲谱未作改动。真正使《鹧鸪飞》重新焕发魅力的是竹笛大师赵松庭和陆春龄,上世纪五十年代,二位先生先后将《鹧鸪飞》改编成为竹笛独奏曲,此后这首曲子便逐渐风靡全国,陆春龄先生的版本更是被誉为笛子十大名曲之一。

竹笛独奏曲《鹧鸪飞》之所以能独具魅力,原因有很多,如舒缓悠扬的旋律,独特的神韵和诗意;C调大曲笛圆润醇厚的音色等等。但是最动人的却是曲子对“鹧鸪”意象的成功营造。

意象,也称象征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意是我们内心的情感,象指外在的物象,内心的情感必须借助外在的物象来传达,从这个角度来看,外在的物象其实是我们内心情感的载体。意象在我国起源很早,在我国上古巫卜文化时期便已极其繁荣。作为我国文化之源的《周易》,无论是卦象还是爻辞都是表意之象,也就是意象。《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如《易·乾卦》说:“乾。元,亨,利,贞。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乾卦来象征天的运行;“初九:潜龙勿用”,用龙这种善于变化之物来象征阳气的发展。《淮南子·要略》中说道:“略杂人间之事,总同乎神明之德。假象取耦,以相譬喻,——所以曲说攻论,应感而不匮者也。”意思是说,你只要大致的观察世间的事物,就会发现这些事物总是和神明相互感应、相互象征,只要你善于发现物象和神明之德之间的联系,你将能轻而易举地将深刻的、难以表达的道理表达出来。三国时的哲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意思是说,要用此物象征彼物,那么二者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从相似的物象可以向意推衍和体悟。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过:“象征的特点是:它永远不是完全任意的;它不是空洞的;它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点自然联系的根基。象征法律的天平就不能随便用什么东西,例如一辆车,来代替。”如歌曲《芦花》(贺东久作词,印青作曲)中的洁白的芦花象征着纯洁的爱情;歌曲《灞桥柳》中柳和留读音相近,所以柳的意象寄托着送别者难舍难分的情感。

作为我国古代创立的美学范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形成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意象,其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稳定。如“菊花”象征着坚强不屈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节,南宋诗人郑思肖《寒菊》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莲”与怜音同,象征着爱情,南朝诗歌《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就是“怜子”;“ 杜鹃鸟”因其凄厉的鸣叫声象征凄凉和悲伤,宋朝词人贺铸《忆秦娥》词云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笛子独奏曲《鹧鸪飞》的曲名已经揭示了曲子的意象,那就是“鹧鸪”。“鹧鸪”意象与“燕子”“ 鸳鸯”“ 杜鹃”一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其鸣叫声听起来很像“行不得也哥哥”,很容易勾起旅人对前路艰难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进而感叹人生多艰而黯然神伤。早在唐朝诗人张籍就有《湘江曲》云:“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最后一句描写茫茫的白萍遮住了离人的逐渐远去的船帆,耳边传来鹧鸪鸟凄切的鸣叫声,使人倍感惆怅;南宋词人辛弃疾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宋朝南渡后,金兵从南昌一路追杀隆祐太后至江西万安县造口,隆佑太后弃舟登岸步行得脱。四十七年之后,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赴治所在江西赣州上任,途经造口时,思想起当日隆祐太后的窘境,不禁暗自感叹国事的艰难,加之山深江晚,前路难行,同时耳边传来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更觉沉郁苦闷。

笛子独奏曲《鹧鸪飞》在营造“鹧鸪”意象的手法上具有高超的技巧。首先,曲子多处运用拟音的方法塑造鹧鸪的意象。如曲子一开头就运用高超的颤音技巧模仿鹧鸪哀怨凄切的鸣叫声,一直到第五小节,除此之外,曲中还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多种颤音技巧逼真地模仿鹧鸪鸟的鸣叫声;其次,曲子通过对吹奏气息强弱控制从而令人感觉鹧鸪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忽远忽近,若有若无,仿佛置身幻境之中。C调大曲笛低徊沉郁的笛声令人仿佛置身于深山古道,耳闻凄清悲切的鹧鸪声声,触发了旅人的许多乡愁旅思。

“鹧鸪”意象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其寓意和寄托已经比较稳定了。鹧鸪不是自然学意义中的一种像野鸡的鸟,而是寄托着艺术家独特情感的载体。随着时代的更迭,演奏乐器的改变,甚至演奏技法日益完善,但是“鹧鸪”的意象仍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阎黎文.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篇5:李清照鹧鸪天诗词鉴赏

原文: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一: 这是一首咏桂词,咏物诗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而本词却一反传统。试分析这首诗写法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1:“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咏怀,突出“香”字。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暗淡”、“轻黄”

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

1:“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2:“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3:“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二:结合全词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篇6:鹧鸪天诗词

梦乡

美梦恬恬白玉床,金鸡三唱日东方。

莺歌窗外今朝好,桂赏庭前昨夜香。

能稳睡,得安祥。精神焕发意昂扬。

天涯万里风帆鼓,体力全凭一觉强。

(古有四乡之说,认为这是人生最向往的。四乡:梦乡、醉乡、温柔乡、白云乡也。四乡能齐,人中豪杰.。)

醉乡(四乡之二)

诗酒当家幸福长。山川作伴旅游祥。

杏花村外尝梨白,赤水河边品酱香。

风送爽,日盈光。斯文相聚爱流觞。

一杯古越词三阕,醉眼朦胧唤杜康。

(梨白:梨花白酒也。)

温柔乡(四乡之三)

明月春风桃李乡,良辰美眷笛琴堂。

金杯美酒三分醉,流水高山一阕翔。

疑是梦,却留香。锦笺谁搁赠华章。

东方微白银河隐,独望星空忆缈茫。

白云乡(四乡之四)

华顶山头云海翻,轻舟破浪驭神仙。

琼台翠谷欣同旅,桐柏清宫喜结缘。

诗得趣,酒成欢。沿湖揽胜月中天。

篇7:鹧鸪天诗词

薄寒轻惹透帘栊。

长阶沥沥残红乱,

蕉叶泠泠鸟梦惊。

烟罩柳,雾遮桐。

榴花寂寂落篱东。

怜人最是横波处,

篇8:鹧鸪先生画赞

历史上, 陆文虎、万履安二人并无功名, 他们平凡生活于晚明, 却是因其脱俗不羁的生活态度, 及其生前好友的挂念而名出史册。

黄宗羲先生曾说:此两人皆有奇志, 胸怀洞达, 一切日杂之虑皆不介入, 平日里焚香扫地, 做些辨识书画古奇器物之事。他们却骄然傲岸, 面对世间的一切猥琐与狭隘, 文虎会叱之若狗, 履安的做法则稍平和, 会面除了打个招呼外, 并不与之多啰嗦。所以那些市侩小人都远远躲着他们 (《万悔庵先生墓志铭》) 。

除此一论, 黄先生还撰《三月十四夜梦万履安及亡友陆文虎、冯跻仲》、《梦亡友陆文虎》两文, 表达敬意与追怀。

怎样的人当有怎样的朋友, 怎样的见识当有怎样的眼光。所以古人说:判断一个人, 只要看他交怎样的朋友就行了。

黄宗羲还有两个弟弟, 宗炎与宗会, 史以“浙东三黄”并论之。宗炎, 字晦木, 人称“鹧鸪先生”, 名称来历不得知。晦木, 我猜大概“一根烂木头”的意思吧;如果没猜错, 也就是“无用”的意思。所以, 宗炎的一生似乎也并无“大用”。

我们的先人, 出大名的, 无外乎这两种人:“无用”的和“大用”的。老、庄称前者, 老孔称后者。其实, 如果真的无用, 也就什么也不会去做, 什么也不会去说;说了, 说给别人听了, 也就不是“无用”了。所以, 其实, 他们都同属一种人:名人。

鹧鸪先生的出名, 大概有三要素使然:正直、修《易》、画画。他也认为, 满人来夺明的饭碗是不对的, 所以要反对, 而吃了苦头;他的哥哥则更是如此, 疾恶如仇。鹧鸪先生于易学的探讨, 似乎颇有建树, 写了不少专论, 大概没多少人真的会去看, 更没多少人真的可看懂, 更不知看了又有什么“用”。饭难饱, 命难保的年头, 做这么高雅的事似乎太高调了一点。他很早就会画画, 开始并非卖艺而为生计。

聪明的人, 大概就是指那些学什么会什么, 会什么成什么的人。鹧鸪先生生性聪慧、天资卓著、内秀而外儒, 大概自古江浙的风水使然。

作画以生计谋, 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了, 它非同于旧时文人自娱自乐、不负责任的涂鸦游戏;而是, 产品是要能卖钱的, 要卖钱就得有人喜欢, 有人喜欢才能见得真金白银。所以也可以说, 鹧鸪先生的作画是有明确目的的, 此目的未见得是所谓创作出大雅或大俗, 而是:换钱。

2.黄宗炎, 春山泛舟, 立轴, 设色绢本

设想一下, 以历史的语境, 其时, 以什么样的画能“骗”到什么人的钱呢?

鹧鸪先生大约去世于康熙二十几年, 那是董其昌及其艺术理念与艺术产品大行其道的年月, 也就是我所谓“南宗转世”的时期。他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据史称, 鹧鸪先生画学“小李将军”。此小李将军, 亦即董其昌所谓“北宗”绘画的大将李昭道, 及其衣钵传人赵千里。此绘画一脉, 作画以线描精密、墨彩浓郁的“金碧山水”之高古意趣为尚, 而颇受董氏不屑 (董氏自认是南宗的活佛) 。而鹧鸪先生的选择岂不与潮流逆向而行吗?

他何以做此选择的呢?他能行吗?他活得下去吗?

以本人的拙见, 鹧鸪先生于绘画的此一选择, 恰恰向后人传递了一个时境的真实, 即当时的艺术品市场并不是董氏的“全天候”, 而是又分化为不同的需求、意趣、阶层, 及不同购买力的。

我以为, 董其昌一脉的南宗美术产品, 当更属于中、高社会文化层面的需求品。南宗一脉的思想灌水与方式, 似乎更生效于这个层面;而北宗一脉的美术产品, 当更属于中、低社会层面的需求品, 因为其贴近世俗大众的那种艺术表现。图像的阅读性与经济的适应性左右着这两种艺术的生态。

清高弄雅的人士不愿被视为与大众为伍, 受“悦心”理论的催眠而多选择“南宗”, 平庸流俗的众生只明白“悦眼”的形象, 而多乐取于“北宗”;而“董其昌”便在此一历史的节点, 成为了艺术的、一个判断与分化的座标与象征, 是金钱的, 也是身份的、文化的。

鹧鸪先生还是有市场的, 只是小了点, 矮了点;否则, 后期以卖画为生的他哪能活到七十一岁!可能, 穷人会以物易画, 不富的人则以些许碎银子买画。故我推断, 鹧鸪先生画作当时的行情很一般, 富人看不上, 穷人买不起, 此亦当谋生艺人之戒律。

鹧鸪先生传世画作极稀罕, 并非创作不多, 而是因“不值钱”;故不是“宠儿”, 无人以之当回事!

天渡楼珍藏黄宗炎先生山水小品一册四开, 为崇祯庚辰 (1640) 年所作, 此刻的他意气风发, 精气神正旺, 作品多情而自言, 当堪称绝品。

抚往温今, 人情与世故, 一个不朽的话题与诉讼。

篇9:《鹧鸪天》古诗鉴赏

鹧鸪天

夏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

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生平简介

夏竦(985—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景德四年(1007)中贤良方正科,授光禄丞,通判台州。仁宗朝,与王钦若、丁谓等交结,渐至参知认事。官至枢密使,封英国公。后出知河南府,延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年六十七,赠太师、中书令,谥文庄。《宋史》有传。著有《文庄集》一百卷,已佚。《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夏竦词作鉴赏

此为送别词。词中托为一个女子的身口,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愁绪。全词语浅情深,深婉曲折,凄美灵动。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爱人将行、行日及别宴上的种种情态,下片极言离别的痛苦。

上片起首一句,写女主人公自爱人打算出行时就没精打采,整天百无聊赖地描眉。第二句,写她一见丈夫打点行装就愁了。这“愁见”似不同于“愁看”,应是情绪的`突然触发,虽然行人即将出发,但何时理征衣,她并不是都有思想准备的。这样看来,这个“愁”比前句“无心”就深入一层而且带有一定程度的爆发性了。上片结尾两句,写男女双方唯恐对方伤心,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别宴上,女主人公虽然难受得两眼是泪,却不敢让自己的泪泉涌流出来。

篇10:鹧鸪天古诗词

久慕湖湘屈子家,三秋御气向长沙。

霜残北国愁心事,日暖南城惜物华。

冈线缓,水文斜,川原景色尚清嘉。

无才此去沾灵秀,岳麓山头浴晚霞。

2、丙申露月初四日晚与抱朴书生木楼莫雨涵游橘子洲分韵得“洲”字

四子闲乘月,徜徉水陆洲。

橙黄钟橘绿,麓卧枕湘流。

指点江山阔,开张意气遒。

纵然萧瑟鬓,敢对伟人眸。

3、丙申露月初五日与抱朴书生木楼莫雨涵月明游岳麓书院爱晚亭遇刘杰东来紫气

秋深共问赫曦台,愈上层阶界愈开。

书院蜚声今复古,峡云滴翠去还来。

三思不惑邯郸梦,一访难为湘楚才。

爱晚亭中方小坐,悠然有句腹徘徊。

4、经岳麓书院上爱晚亭

石径深深涌翠青,透林光洒翼然亭。

相携陟岳联云袂,各爱凭栏照画屏。

嘉木繁荣湘楚地,文光久射斗牛星。

疑闻学府书声激,指点江山待后生。

5、过攸县油茶基地

大感湘乡异,秋深野色嘉。

层冈阴翠竹,秀木灿天华。

浣碧清溪直,通幽野径斜。

云中三五户,忽忆冀南家。

6、别攸州

序:抱朴书生、莫雨涵晨行,余宿醉未醒,未能送别,甚憾!故有此寄。

昨宵酣醉了,误我送征帆。

叹息衷肠热,诛心泪水咸。

洲头吟白叟,岳麓醉红杉。

合眼湘波涌,幽情寄一函。

7、游攸县湘天华油茶种植基地感怀

文/李下蹊

攸州露月未知凉,百里罗霄翠幕张。

节至油茶多抱子,人同玉蝶两争香。

丰饶自待劳身久,发达当需励志长。

篇11:鹧鸪天辛弃疾鉴赏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鹧鸪天》

【内容】: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鉴赏】: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本词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对平凡微贱的荠菜花寄予了极大的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我们所见的那副使人讨厌的聒噪相。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其意态闲适。但是,接下来两句“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的头发。词中说的是“白发”,实际上讲的是“愁绪”。“多情白发春无奈”,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这里“多情”二字写得诙谐,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词人那种带有苦味的诙谐。而在这诙谐中,又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愁绪。

面对如画的春色,词人的愁绪从何而来呢?这首词有一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话中找到一定的线索。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时。这时他才四十二岁。他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怎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的生活?所以词人游鹅湖,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这也是本词上阕的艺术手法。下阕写的是一幅农村景象: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与本词的开篇几句不同,下阕词人从近处落笔,一个“闲”字,一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词人越是写闲适、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词人无一字写我,尽情描写客观景象,着力描绘了一个“无我之境”,实际上“我”尽在其中。词人采用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把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在这闲适的氛围中突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人有会问:词人既然喜欢农村,喜欢农村古朴而又悠闲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借酒浇愁呢?这里,我们就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活背景和他当时的处境去理解。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很有抱负、正义,充满爱国心的词人,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官场中有的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有的是夸夸其谈,食言而肥,词人对此看透了,厌烦了,所以他要远离城市的喧闹,他认为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头,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荠菜花中。如今,他虽置身于纯洁、清新的农村,却还有愁苦,那是因为他不能忘怀祖国万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疆场,去收复已夺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关心的事业,然而,他却被排挤到农村,过起“闲意态”的生活来,他怎能不愁苦呢?他不是不喜爱春天,但春天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

总之,这首词写了作者的苦闷,而在这苦闷中,表达了作者的追求,是一首难得的借景抒情的好词。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鹧鸪天辛弃疾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辛弃疾的故居墓葬

篇12:雏鹧鸪的管理技法

雏鹧鸪的饲养密度, 一是考虑日龄, 一般是日龄小可密一些, 日龄大则疏一些;二是要根据季节和环境温度适当加以调整, 如冬季可密些, 夏季可疏些。通常情况下, 1-10日龄的鹧鸪, 每平方米可容纳8只;10日龄至4周龄, 每平方米为50只;4-13周龄, 饲养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5只。

2 分群饲管

不管是自产或引进的, 在捡雏至接雏进育雏室之前, 都必须进行分群, 剔除病、残和畸形的雏鹧鸪, 选择出健壮、合格的雏鹧鸪作为种用鹧鸪进行饲养, 而将弱雏作为肉用商品鹧鸪来饲养。从育雏开始进行第1次分群, 以后可结合疏散密度等管理再次进行分群, 把剔除的病、残、伤雏鹧鸪, 以及弱雏鹧鸪挑出作为肉用鹧鸪进行饲养管理, 生长发育正常、体质健壮的鹧鸪可继续作为种用鹧鸪进行培育。

3 控制光照

光照的时间和强度不仅对雏鹧鸪, 而且对其一生都起很大作用。一般来说, 雏鹧鸪在1-6日龄内每日连续光照23h, 或实行全日光照, 日照不足可用人工光照来补充。2-3周龄每天光照16~18h, 以后逐步减少光照时间, 直至仅利用自然光照, 并配合早、晚开灯饲喂。光照不足会导致鹧鸪性成熟和开产时间的推迟。光照强度一般每平方米用2~4瓦的灯泡。光照强度不宜过大, 否则易导致鹧鸪发生啄癖。肉用鹧鸪的光照可采用每天20小时光照, 每平方米用2瓦灯泡。

4 保温控湿

温度是育雏成败的首要条件。即使在夏季育雏, 昼夜温差较大, 仍然需要加温。育雏温度第1周为37.5~36℃, 以后每星期下降1℃左右, 保温时间为30-45d。育雏温度过高, 雏鸪远离热源, 张口喘气, 饮水增加;育雏温度过低, 在热源下堆积, 食欲下降, 饮水减少。雏鸪喜干、怕湿。1周龄内, 育雏舍中的相对湿度以65%为宜, 从第2星期起保持在55%~60%。

5 通风换气

育雏期内由于饲养密度大, 雏鹧鸪生长快, 代谢旺盛, 需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另外舍内的粪便、垫料因潮湿发酵, 常会散发出大量氨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而污染舍内空气。通过通风才能把有害气体排放到舍外, 同时又能使舍内的新鲜空气及时得到补充, 以满足雏鹧鸪的代谢需要。

6 适时诱导

由于鹧鸪野性较大, 所以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易受惊而造成应激反应和不必要的损失。为此, 在鹧鸪出壳后的30h内, 要给予在具体饲养条件下的某些环境刺激, 如光照和黑暗, 工作程序、操作声、正常声、嗓声和音乐等, 使雏鹧鸪能逐渐适应这些环境刺激, 这将会有助于防止在鹧鸪的整个饲养期发生应激或某些恶癖。

7 饮水开食

鹧鸪在出壳24h内应饮开水, 开水温度为鹧鸪体温相似的温度36℃左右, 并加入0.02%的土霉素, 以防胃肠感染;若鹧鸪是从外地引进, 可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B。雏鹧鸪饮水后即可开食, 可将饲料用少量水拌成湿润状, 少许在纸上让雏鸪自由采食, 头3d以不断料为好, 3d后改食槽喂食, 食槽要放在灯光下, 食槽、水槽要错开, 相距不得超过1m, 饲喂时要以少量勤添, 避免雏鸪挑食造成营养不平衡。

8 喂配合料

饲喂优质的配合饲料, 鹧鸪生长快, 成活率高, 饲料报酬高;如果配合饲料养分不全, 不平衡, 则会影响鹧鸪的生长, 耗料成本高。鹧鸪饲养量少时, 可以购买高质量的鸡花料, 加少许熟豆粉和鱼粉等蛋白质饲料, 拌匀饲喂。鹧鸪开食后, 吃料少, 碎粒鸡花料要经粉碎, 过0.20~0.25㎜筛, 才适宜饲喂。

9 断喙防癖

对鹧鸪实行断喙是防止鹧鸪互相叼啄而造成伤亡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可避免啄羽、啄眼、啄肛等恶癖的发生。一般断喙可在鹧鸪4-7日龄时进行, 用专用的断喙器或手指钳、剪刀, 切除喙端至鼻孔的1/3处部位。切除时, 应使鸪头略朝上, 上喙比下喙多切除一点, 不要将鸪嘴断裂, 更不要断掉舌头。通常至第6周龄再次进行。断喙前后1-3d在饲料中增加适量维生素, 可减少应激反应。断喙后应加满饲料和饮水, 以免断喙切面因触及槽底而受损和影响采食。

1 0 消毒防疫

篇13:《鹧鸪天·惜别》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惜别严仁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拖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du):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8、上片首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怎样的作用?(5分)

9、词的下片后两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8①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1分)②“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2分)③这一句给全词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2分)

9 ①最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别情。(2分)②把离别愁情比作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2分)③既突出了别情的悠长,又将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浑然融合,形象生动。(2分)。

篇14:《鹧鸪天·离恨》译文注释及鉴赏

女子背向着盈盈而立,故意作出含羞的姿态,手中揉搓着梅花的花蕊,任其打落在肩头。想要找到她的郎君,将离别的愁怨向他诉说,等到郎君归来,她的愁怨却消散无踪。

白云安静地漂浮,江水闲适地流动,一声横笛,笛音幽怨空灵,凝滞在那寂寞的空楼。想着何时才能在春溪的明月下共同泛舟,却只能望着江边堤岸低垂的杨柳下那一叶孤舟。

篇15:辛弃疾鹧鸪天的鉴赏

鹧鸪天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大家是否有学习过的呢。辛弃疾鹧鸪天的鉴赏,我们来看看下文。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鹧鸪天》

【内容】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前140年-前1),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济南由此也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学中心。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鉴赏】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

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本词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对平凡微贱的荠菜花寄予了极大的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我们所见的那副使人讨厌的聒噪相。

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其意态闲适。但是,接下来两句“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的头发。词中说的是“白发”,实际上讲的是“愁绪”。“多情白发春无奈”,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这里“多情”二字写得诙谐,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词人那种带有苦味的诙谐。

而在这诙谐中,又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愁绪。

面对如画的春色,词人的愁绪从何而来呢?这首词有一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话中找到一定的线索。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时。这时他才四十二岁。他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怎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的生活?所以词人游鹅湖,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说过: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这也是本词上阕的艺术手法。下阕写的是一幅农村景象: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与本词的开篇几句不同,下阕词人从近处落笔,一个“闲”字,一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词人越是写闲适、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词人无一字写我,尽情描写客观景象,着力描绘了一个“无我之境”,实际上“我”尽在其中。词人采用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把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在这闲适的氛围中突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人有会问:词人既然喜欢农村,喜欢农村古朴而又悠闲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借酒浇愁呢?这里,我们就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活背景和他当时的处境去理解。

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很有抱负、正义,充满爱国心的词人,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官场中有的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有的是夸夸其谈,食言而肥,词人对此看透了,厌烦了,所以他要远离城市的喧闹,他认为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头,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荠菜花中。如今,他虽置身于纯洁、清新的农村,却还有愁苦,那是因为他不能忘怀祖国万里江山。

他要奔赴抗金疆场,去收复已夺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关心的事业,然而,他却被排挤到农村,过起“闲意态”的生活来,他怎能不愁苦呢?他不是不喜爱春天,但春天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

篇16:鹧鸪市场空间大养殖前景诱人

鹧鸪原为一种野鸟, 属鸟纲, 鸡形目, 雉科, 是由人工进行饲养的珍稀特禽。其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适口, 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蛋白质含量为30.1%, 比鸡肉高10.6%, 脂肪含量为3.6%, 比鸡肉低4.2%, 脂肪酸含量为64%, 为不饱和脂肪酸。尤其含有其它禽类体内所没有的牛磺酸, 牛磺酸有益于儿童的智力发育。鹧鸪血可治尿血症;脚趾锻研成沫, 可治中耳炎;肉煲汤, 可医肺气肿, 油脂为难得的护肤佳品。《唐本草》、《本草纲目》等众多医学经典著作, 均有对鹧鸪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论述。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成为历代宫廷膳食重的珍品, 素有“野味之冠”、“赛飞龙”之美誉。

鹧鸪的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有益儿童智力发育的牛黄酸。据古代经典记载, 鹧鸪肉具有开胃、健脾、有益心神、滋补壮阳等保健作用。鹧鸪肉的使用方法广泛。煎、炒、烹、炸、烤种种方法样样事宜;酸、甜、香、辣、咸种种口味样样鲜美。并且可与多种食品同做。烹调方法之广, 足可随意发挥。

鹧鸪外貌美丽, 前额有一条带纹, 横过双眼下至颈部成衣带状, 胸上下部呈灰色, 两翼上有多条黑色纹, 嘴和脚梗红色, 体长34~38cm, 体重500g左右, 鹧鸪不仅是美味佳肴, 而且有一定的滋补食疗功效, 在国内外市场受欢迎。鹧鸪繁殖力强, 年产蛋可达100~150枚, 从出壳至成鸟, 仅需10~13周龄, 一年可养4~5批;平均每只成本3~5元, 售价可达15~20元, 每只可盈利10元以上。饲养鹧鸪, 经济效益显著, 河北省馆陶县靳荣禽蛋研究所引进鹧鸪养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产品全部销往上海、广州、香港, 供不应求。

二、饲养鹧鸪的4大优势

1. 营养价值高

经华西医科大学测定, 鹧鸪肉所含蛋白质为30.1%, 比普通鸡肉高1倍, 脂肪含量则低4.2%。自古民间有“飞禽莫如鸪”、“一鸪顶九鸡”之说, 足见其营养、滋补、保健功效之神奇, 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滋补佳品。民间把鹧鸪作为健脾消疳积的良药, 治疗小儿厌食、消瘦、发育不良, 效果显著。妇女在哺乳期间食用鹧鸪, 对促进婴儿的体格和智力发育具有明显的效果。

2. 易饲养、成本低

鹧鸪属杂食性鸟类, 抗病力强, 饲养简单。主食植物种子、花、草、菜、根等, 规模养殖用普通饲料加青草、树叶饲养。城乡空房、仓库均是圈养鹧鸪的好场所, 1m2养10只, 也可高密度多层笼养, 一个50m2的房间可养几千只。出壳80天体重可达0.4~0.5kg, 即可上市, 耗料约2kg, 成本3.5元。饲养180天可开产, 每只鹧鸪年产蛋量可达120~150枚, 受精率、孵化率、育雏率可达85%~90%。

3. 养殖效益高

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一个劳力可养2000只, 每只商品利润可达10~15元。由于鹧鸪抗病力强、养殖风险小, 其效益是普通鸡、鸭、猪、兔等传统畜禽养殖业的5~10倍。

4. 销量大

鹧鸪肉鲜美无比, 价格又便宜, 倍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一鸪顶十鸽, 有鸪不吃鸽”的说法在香港很流行, 每只鹧鸪卖50港币仍供不应求。据有关资料显示, 全国年需求量约2亿只, 但目前全国产量只有5000万只, 只有市场需求量的1/4。

上一篇:大孔学校教师交流工作总结201下一篇:总则 民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