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教案

2024-05-06

诗词鉴赏教案(精选8篇)

篇1:诗词鉴赏教案

诗词鉴赏教案

杨园中学

邬璧霞

一、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熟悉常考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二、重点 1.感知形象

2.分析技巧,品味语言

三、考点分析

能初步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感情,赏析语言和表达手法,侧重于七言诗绝句的送别诗,咏物诗,咏史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知形象,理解诗意

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简单的说就是诗中的事物包括人)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内在情思的统一

思想内容:是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 举例1.《天净沙*秋思》

首先请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

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绪

(引导学生时,先找出意象,再找修饰语,诗人的情绪可以抓住关键词“断肠人”“天涯”去考虑)

例2.《渔家傲*秋思》 问: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导:指出形象——分析特征——揭示情感 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的词“家万里”“燕然未勒”去考虑,学生更容易把握 赏析流程

意象(诗的事物)

意境(诗歌画面的氛围)思想感情(诗的内涵)当堂训练:

1.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幅画面?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面?试赏析。

师不点拨,学生自己做,然后交流。运用前面赏析的方法来做,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

分析技巧,品味语言

(一)表达技巧

(1)修辞的巧用(生回答)

比喻、设问、夸张、典故、拟人、反问、反复、借代等(2)表现手法(生回答)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等 1)修辞的巧用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a.让生举例诗词中运用到修辞方法的诗句以及作用 b.让生举例诗词中运用到表现手法的诗句以及作用 举例《天净沙*秋思》 问:“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二)品味语言(以字为常见)题型有:

⑴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⑵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⑶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⑷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边塞之荒凉,朝廷对边关将士的不关心,深达人心。举例: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012滨州)答:“轻”字有“轻便的”含义,诗人驾驭轻便的小舟游荡于夹岸高山的长江中,写出了船行之快,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感。答题模式: 该字有——的含义,(采用了——的手法,化——为——),写出了——的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烘托了——的情境

新晴

(宋)刘攽(bān)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潍坊市中考试题)答:“偷”字是“偷偷地”的意思,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南风悄无声息潜入门户乱翻书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欢悦之情。巩固练习

举例《滁州西涧》

《饮酒》中的“见”

实战演练(师不点拨,当堂训练,做完交流指出学生失误)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2、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2、这首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词的上片描绘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 描写了夏夜的农村田园景色。

2、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课堂小结

这2节课主要学习了三个知识点:

一、识记诗歌的基本考点。

二、掌握鉴赏景物形象的方法和步骤本节。

方法: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

步骤:指出形象—分析特征—揭示情感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的巧用:比喻、、设问、夸张等。

(2)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篇2:诗词鉴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介绍古诗词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 把握格律诗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二)基础知识

1、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 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

绝句

《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

(五言、七言)

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

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婉约派:代表 李清照 《醉花阴》

豪放派:代表 苏轼 《江城子》 “苏辛”

《天净沙

秋思》(小令)

叙事诗

《石壕吏》

2、按表达方式分

抒情诗

《春望》 《月夜》 《泊秦淮》《江城子》

哲理诗

《长歌行》 《论诗》

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

《滁洲西涧》 战争边塞诗

《使至塞上》

《凉州词》

怀古咏史诗

《赤壁》

3、按题材内容分

写景抒情诗

《浣溪沙

山下兰牙短浸溪》

咏物言志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即事感怀诗

《泊秦淮》

赠友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送友人》 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②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③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⑤咏物言志诗: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⑥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⑦赠友送别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4、主题归纳

内容 / 情感

题目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渡荆门送别》 《次北固山下》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夜雨寄北》《水调歌头》 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赤壁》 《山坡羊•潼关怀古》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石壕吏》《春望》 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 白居易 唐《泊秦淮》 杜牧 唐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归园田居(其三)》 《饮酒(其五)》

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过零丁洋》《已亥杂诗》

即景抒情 / 言志 《登飞来峰》《使至塞上》

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见欢》 李煜 唐 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 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浣溪沙》 晏殊 宋

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木兰诗》 《乐府民歌》 南北朝 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关 雎》 《诗经》 春秋

5、疑难探究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6、学生练习学生练习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篇3:诗词鉴赏教案

■教学设计理论依据:太原市第十中学教师韩柔在参加中央教科所的教改实验中反复实践, 并取得显著后果后, 作为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得以命名的“五让”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五让”即让学生读课本、让学生讲见解、让学生议三点 (重点、难点、疑点) 、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写总结。

■课题: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

■教学目的: (1) 探索运用“五让”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的特点。 (2) 识记两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比较代表作品表现风格的异同点。 (3) 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了解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的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时期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有何异同。

■教学方法:启发、阅读、提问、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课堂的导入, 要有新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别具一格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美术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 但一定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层面。

☆实施过程。

一、让学生读课本

教师首先向学生出示若干幅外国雕塑作品 (课前制作幻灯片) , 让学生看一看是否熟悉。结果发现, 大部分学生都能认出前面课程所学的部分图片, 但对本课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不能说清楚。

教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作品的含义及创作意图?

学生:非常想知道。

教师::那好,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

教材中选印了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几位雕塑家的代表作品 (《荷犊的男子》、《胜利女神》、《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大卫》、《摩西像》)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书中的介绍性文字, 然后再选择其中一到两幅最感兴趣的代表作品结合自己的感受鉴赏其内容、表现手法、作者意图及艺术特色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阅读和领会教材,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住两点;一是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防止学生漫无目的泛泛而读。因此, 教师既要注意课程的导入方式, 又要善于设疑,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这一阶段设疑的问题不宜太难, 只需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 并结合文字的讲解, 以自己的理解描述出作品的基本内容和特色即可, 以为下一个过程做好准备。

二、让学生讲见解

在学生按要求读完课本后, 教师应鼓励学生就课文中的作品进行分别鉴赏。课本中的每幅作品都配有一段文字介绍, 因而学生在鉴赏描述时不会太离谱。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各种见解, 并根据自己的感受, 把课本中尚未涉及到的关于作品内蕴的理解表达出来。

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自我讲解, 就基本完成了课本的主要内容和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已解决了大半, 剩下的部分就是对作品中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讨论和解答了。

美术鉴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看懂几幅美术作品, 而且还要培养有主动性、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必须加强对美术鉴赏教学中一些具体而微观的指导, 真正实现与作品的对话, 从而促成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三、让学生议重点、难点和疑点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组织, 让全班学生或小组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个观点积极发言, 并通过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 相互探讨而获取知识。同时, 它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强调学生从自己的见解出发, 各抒己见, 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选取、比较古希腊时的代表作品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先让学生提出对选取的两幅作品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再让其他同学讲解。如果其他学生也暂时回答不了题, 就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启发、点拨是在学生讨论未果之时, 除非学生在教师点拨后仍解答不了, 再进行讲解,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考。

如果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涉及不到教师事先根据重点、难点和疑点所设定的问题, 那么, 教师就应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地提出来,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最后再进行综合讲评。这一阶段是教学的高潮部分, 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烈讨论, 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 以逐步排除疑难。

四、让学生找规律

作品的风格和特色只有通过比较才显现, 为了让学生对代表作品理解得更透彻, 教师可以用《掷铁饼者》与《大卫》为例, 分别从题材、作品特点、创作背景、艺术手法、创作意图等方面引导学生找出作品的异同点。最后, 教师还要将同学们的意见在屏幕上汇总, 对不足之处应加以补充, 从而形成结论性的认识。

☆让学生进行课后总结。掌握了课堂知识后, 教师还要让学生根据课堂上的总结归纳, 再结合课后查阅的有关资料写一篇鉴赏短文, 可以选取本课所学的任一幅作品, 字数在300字左右。这样既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和审美感受力, 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鉴赏方法, 形成手脑并用, 善于总结的技能。

篇4:相关链接 《诗词五首》教案

通过诗词凝练语言艺术的独特的表现角度,表达丰富的诗意内涵,高度浓缩的诗情、诗境。

二、内容解读

(一)内容呈现

《渡荆门送别》:美丽的故乡满怀深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地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秋词》: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赤壁》:咏史以借题发挥,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非常侥幸,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则是机遇而已。

《过零丁洋》: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双关地写出了形势的险要和自身的境况,以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浣溪纱》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图,下阕抒怀,由溪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

(二)设置问题情景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是浓缩的丰富内容,是真切的思想感情。你能选择一首诗或一首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吗?

(三)交流对活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渡荆门送别》是从什么角度写景?这首送别诗是否为朋友送行?

明确:这首诗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尾联中“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到楚地。

话题二:古诗吟秋多以“悲”为基调,为何《秋词》却没有悲秋之意?

明确:自古人们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新意的春天更美好。开头就奠定了诗人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高旷豪迈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因此,无悲秋之意。

2.学生与教师对话

话题一:诗为什么以“赤壁”地名为题?诗人的用意是什么?他仅仅是说周瑜的成功吗?

明确: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为怀古咏史之作。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重大战役。而只有三十岁的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却把周瑜的巨大胜利完全归功于偶然的东风。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写史论,除了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感慨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还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话题二:《过零丁洋》一诗表现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诗人痛说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示了视死如归、为国牺牲的壮志。

话题三: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浣溪纱》这首词?表明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写作此词,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词中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表明了一种豁达的胸怀,难能可贵。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你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用这个字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动感,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将静止的山岭写出了动感。

话题二:为什么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小见大的手法。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作用是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正因为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辨认一番,发现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话题三:“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事?

明确:一是他在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话题四:“惶恐”“零丁”有双重含义,你能谈谈有哪两重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指形势的险恶和情况的危苦。

话题五:你能指出其中流传千古的名句吗?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耐人寻味,如果真的“东风不与周郎便”,吴国就会遭遇像“二乔”一样的命运。那么,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诗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理想、为事业而英勇献身。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古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以他们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忧国忧民,感悟人生而留名,请你归纳。

明确:①李白初次离别故乡,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恋恋深情。

②刘禹锡反对传统的悲观论调,以一只白鹤为顽强奋斗的化身,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带来生气。

③杜牧借咏叹赤壁之战的史实,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④文天祥首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然后才是一位诗人,深厚的爱国思想,是他诗歌的灵魂。

⑤苏轼在逆境中用豁达心境处之,感悟人生的哲理:人可以再年轻,关键在于自己,不必自卑自叹。

话题二:这五篇古诗词从不同艺术风格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请归纳。

明确:①《渡荆门送别》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像瑰丽,以小见大,容量丰富,包含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②《赤壁》风格是以小见大,想像丰富,含蓄别致。

③《秋词》通过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意和哲理融为一体,既因哲理取胜,又以艺术魅力感人。

④《过零丁洋》充满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极为感人。

⑤《浣溪纱》在结构上采用过片则变的方法,上片写景,下片议论抒情,富有感染力。

(四)链接生活

链接一: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链接二:选择一首写景的诗,根据意境画一幅山水画并配诗。

明确:①《渡荆门送别》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秋词》天高云淡的秋日,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天而起。

③《浣溪纱》上阕的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链接三:扮成春姑娘(春之童)、夏姑娘(夏之童)、秋姑娘(秋之童)、冬姑娘(冬之童)举行四季赛诗会。

明确:(略)

(五)阅读体验

1.你读了这五首诗词,对诗的语言有什么体会吗?

2.你能在熟读诗乃至会背诵的基础上,领略诗歌的意境吗?

3.你能否展开想像的翅膀,头脑中有诗有画吗?

4.你能理解古人的宽大胸怀吗?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练习处理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阅读《千家诗》。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篇5:诗词鉴赏意境类教案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分析思路

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三、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常见失误】

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常用术语】

雄浑壮丽 雄奇险峻 辽阔苍茫 清幽明净 闲适恬淡 恬静优美 萧瑟凄凉

孤寂冷清 肃杀荒寒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 宁静恬淡 安谧美好 清净悠闲 冷森幽僻 凄清冷落

萧疏凄寂 淡雅闲适

和谐静谧 开阔苍凉 深远绵邈 高远辽阔

沉郁孤愁

四、答题示例 【例题1】(2012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问: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答】(步骤一)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 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步骤二)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步骤三)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题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步骤一)全诗选取了商山旅店早起赶路时的所见之景: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枳花,描绘了一幅旅途之人早行图。

(步骤二)用昨晚温暖的梦境“凫雁满回塘” 来反衬旅途的清冷,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

(步骤三)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的思念。【题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题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问: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题7】

〔双调〕 大德歌 · 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问:这首元曲中写了哪些景?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篇6:诗词鉴赏教案

一、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身份+性格特征+形象意义/作者情感 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二、鉴赏景物形象

意象画面+画面情调+寄托情趣 全国卷姜夔《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意境)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三、鉴赏事物形象

物象名称+物象特征+象征寄托 2009天津卷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示例: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四、赏析意象 步骤: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鹧鸪天[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五、鉴赏

意境

格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意境=描绘诗歌用哪些意象组成了一幅有什么情调的什么画面+作者用何手法抒了何情+情与景之间有何对比映衬关系。

A诗句意境

B全诗意境

高考广东卷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意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或者答:①“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的意象相对,虚实结合。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六、鉴赏炼字

句中含义(手法)+描述景象+表达效果 全国卷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图,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步骤一、二)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步骤三)

七、鉴赏诗眼

指出诗眼+对主旨/意境/结构的作用+表述效果或情感 全国卷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八、鉴赏词句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描述作用 1、2008北京卷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晏几道《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2、答:远离家乡岂能是不想回去,怎奈何自己不能决定回家的时期;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不能主宰自己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回的感慨。

九、鉴赏语言风格

语言特色+具体表现+抒发感情 1、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2、2008北京卷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1、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答:(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十、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指明手法+具体运用+点明好处或情感(表达效果) 1、陈与义《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福建卷[宋]严羽《江行》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1、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2、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十一、.概括内容主旨

题材形象+概述内容+揭示主旨/情感

2009全国卷姜夔《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十二、分析思想感情

作者情感+诗中体现(用总分式) 寇准《春日登楼怀旧》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从首句的“聊”对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十三、评价作者观点态度

作者观点+自己评价+说明理由

辽宁卷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答:①同意。②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③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①不同意。②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定燕子翻飞,绿水环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不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③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答题总体

思路 赏评对象+诗中体现+作用效果

1、人事景物1、内容上:字词句篇1、描绘画面,铺设环境,烘托气氛

2、技巧语言2、形式上:表修现语2、.抒发感情,构筑意境,表达主题

3、内容观点3、主体上:作者考生3、.使语言更形象,更鲜明,更生动,更蕴藉,

更有感染力,富有节奏感,富有音韵美.

答题基本逻辑模式

首句概说(结合诗句):是什么、写了什么

次句分析(手法方式):运用了……艺术手法;

三句揭示(效果内涵):A、突出了……艺术效果B、渲染了……意境

C、表现抒发寄托了……思想情感D、塑造了……艺术形象

答题原则 1、分清题型2、依据程式3、运用术语

答题失误解读 1、没有读懂题干就盲目答题2、不会利用诗作已有的信息

3、不会用诗歌鉴赏常用词语4、缺乏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

5、鉴赏的思维流程不太合理6、不会就诗论诗和设身处地

答题建议 因例求法,活学活用学;对照范例,反复修改。【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篇7: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复习目标:

1.鉴赏诗词的形象、作者的感情、语言和表达技巧。

2.正确理解诗歌的语言在诗歌中的含义,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意境及情感。复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炼字(词)、析句、技法和情感入手鉴赏诗歌。复习要点:了解中考考点;从古诗词的炼字、析句等角度讲练鉴赏之法。复习步骤:

一、复习导入

游戏“飞花令”:带有颜色的诗句,男女生对战。

二、题型总结

(一)2016年诗歌考点说明:

1.鉴赏诗词的形象、作者的感情、语言和表达技巧。

2.正确理解诗歌的语言在诗歌中的含义,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意境及情感。

(二)课前体验,走近中考

1.请从炼字的角 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2013.连云港卷《题破山寺后禅院》)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2分)(2015.连云港卷《迎燕》)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016.中考指南)4.结合诗歌内容,对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2014.连云港卷《城东早春》)题型总结:炼字、析句、情感、主旨、表达技巧

(一)炼字(词)

例: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2013.连云港卷《题破山寺后禅院》)

答案示例:“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1分)。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1分); “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致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1分)。方法指导:(含义+句子描述+意境/感情)练一练:《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示例: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长安城因战乱而变得破败荒芜(1分)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满目凄然之景(1分),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情(1分)。

(二)析句

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2分)

(2015.连云港卷《迎燕》)

答案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

解题思路:(物象(意象)+句子描述+ 联想和想象)

练一练:请你描绘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画面,说说它为全诗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

答案示例:如烟的雾气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朦胧的月色映照着水边的沙滩。(2分)气氛:迷蒙冷寂(1分)

(三)感情主旨

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16.《中考指南》p63)

答案示例:诗句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渲染了离别的伤感凄凉的氛围(1分),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友人降职远调的同情和关切(1分)。

解题思路:(内容+意境+抒发情感)

练一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不自哀”表现了作者晚年虽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四)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常用修辞:象征、夸张、拟人、比喻、借代、对偶、对比、比兴、双关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表现手法:想象、象征、用典、衬托(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曲笔等

具体可参照《中考指南》p56-58相关内容 例:结合诗歌内容,对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

(2014.连云港卷《城东早春》)

答案示例:①反衬。用“花似锦”来反衬早春“清景”,表达对早春的喜爱。②虚实结合。初春之景是眼 前之景,是实写,“花似锦”为想象之景,是虚写,表达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③对比。“看 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对比,强调二者不 同的审美情趣。(答出任意一种表现手法即可。答出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

解题方法:(表达技巧+作用)

练一练

请从表达技巧运用的角度赏析白居易《池鹤》中诗句“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3分)

答案示例: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将“鹤”与毛色污浊的“鸬鹚”以及善于讨好主人的“鹦鹉”相对比,反衬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2分)。

四、拓展介绍

1.看提示,定基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春夜喜雨》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2.知作者,明风格:

李白:豪迈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陶渊明 :朴素自然

王维:诗画一体

李商隐 :朦胧隐晦

杜牧:清健俊爽

岑参 :悲壮苍凉

陆游:悲壮爱国

苏轼、辛弃疾 :旷达豪放

沉郁顿挫

五、回顾总结

诗歌赏析把握两个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抓住诗词(曲)中的意象,深入体味作品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诗词(曲)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正确理解其在诗歌中的含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六、课堂作业:

篇8:诗词鉴赏教案

一、解题步骤

1.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m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3.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在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词句突破

所谓诗眼,即一首诗中概括主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1)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如能捕捉到一首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探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2)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5.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二、解题模式

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对这些,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常常是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将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一般应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向寻找答案。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又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1.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铺陈等。

2. 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3. 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例1.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分析诗句+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提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阙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阙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简洁完美,切忌面面俱到。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第三部分,根据氛围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的形象。

上一篇:备课组现状分析下一篇:销售人员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