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2024-05-04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共11篇)

篇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明确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学习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两栖动物

1、常见的两栖动物都有哪些?

2、阅读P25-26页,及观察P25页图,找到青蛙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青蛙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前端有一对,是进出肺的通道。口中有,没有牙齿。有一对眼睛,眼睛后方有一对,可以感知。体内有肺与有关,皮肤内有丰富

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药用:生态保护:

加大保护力度,禁止对它们滥捕乱杀

二、爬行动物

1、常见的爬行动物有哪些?

2、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原因

蜥蜴身体分为、、、四部分。头后面有,可灵活转动;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四肢能迅速爬行。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药用:生态保护:

危害:

三、随堂检测

1、下列动物中是两栖动物的是()

A、蟾蜍B、海龟C、鳄鱼D、企鹅

2、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鰓;肺和皮肤B、肺;皮肤和肺

C、鰓;皮肤D、鰓;气管

3、与蝌蚪相比,只有成蛙才具有的结构是()

A、鰓B、后肢C、尾巴D、肺

4、青蛙前肢和后肢的主要作用分别是()

A、前肢游泳,后肢支撑身体

B、前肢游泳,后肢跳跃

C、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游泳

D、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

5、蜥蜴的皮肤干燥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有利于()

A、爬行B、吸收营养

C、辅助呼吸D、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判断:

(1)有的两栖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3)蛇没有四肢,但它属于爬行动物。()

7、知识拓展

鱼的腮、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的肺都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篇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经验,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

提供不同体色的青蛙图片

2、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4、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5、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两栖动物?

6、试归纳两栖动物的特征。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提出问题:青蛙冬眠时用什么呼吸?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蜥蜴生活在哪里?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篇3: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所谓动物意象, 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过以人为主体而创造出的人的思想和动物形象结合的产物。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有《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白雪乌鸦》《热鸟》《伪满洲国》《树下》《越过云层的晴朗》等作品, 并且《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中出现很多动物的形象, 如被无辜豢养的驯鹿, 铁丝网圈住了羊群, 文中还出现了乌鸦、老鹰、猎犬、黄蜂、兔子、狼、鹰、天鹅、灰鼠、啄木鸟等等动物形象。其动物叙事或以动物类比人类, 或以动物对比人类, 具有鲜明的寓言性。

一、亲人朋友般相依为命

迟子建认为人类不仅需要人文关怀, 还需要生态关爱;如果不从生态关爱的广阔域野来深化人文关怀, 那就不能算是根本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传统的“人文关怀”基于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视人类为世界的中心, 自然界不过是人类征服和利用的对象, 被排除在“关怀”之外, 人和自然应该在关怀中产生亲人般的温暖。正是因为迟子建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性中的美与善, 她坚信邪恶不可能主宰一切, 几乎在她的每篇小说中都能发掘出人性之光, 给读者以美的启迪和对善的向往。

迟子建笔下的动物是和人类是有着平等关系的, 无论是在感情还是交流上。《一匹马两个人》里见证一对老夫妻的那匹老马, 替儿子给老人送终, 这匹马一直跟随着老俩口, 不离不弃, 直到生命的终结。还有《越过云层的晴朗》里经历六道主人周折的那条狗, 《白银那》里极好的渔汛却让父子、夫妻反目。还有《酒鬼的鱼鹰》《原野上的羊群》《百雀林》《五羊岭的万花筒》等, 可以说, 自然精灵、家养驯兽、牛羊马狗鸭无不在迟子建笔下灵气活泛。

二、祖先神灵的崇拜信仰

在迟子建部分作品中, 动物似乎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 有着崇高的地位, 人们也把这种零星的动物当作自己的祖先。《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典型的例子。翻开这部小说, 作者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古老而又豪迈的动物世界, 一个神奇而又神圣的文明。例如作品中提到了伟岸而又让人害怕的黑熊、骁勇而又通人性的老鹰、凶残且极有战斗力的野狼, 以及被当地为视为神的驯鹿……这些动物是这片山林的主人, 他们和人类一起共同建筑了黑土地的文明。

驯鹿是这里的一种特有动物, 它的种族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 它们有着自己辉煌的历史, 鄂温克人把它们当做自己的祖先, 民族的神灵。小说里这样说道:“据说只有我出生那天, 尼都萨满因为前一天梦见了一只白色的小鹿来到我们的营地, 对我的降生就表现出无比的欣喜, 喝了很多酒, 还跳了舞, 跳到篝火中去了。”在庞大的生态系统中, 植物和动物都是富有灵性的, 灵性是人类心灵与外物交感兴会时的灵魂超越性, 是生物本身所体现出的自然力量, 那是自由与野性的碰撞, 是生命的质感和心灵的强烈战栗。

不单单只有驯鹿, 自然界中的一切, 在鄂温克人心中都是有生命的, 都是有灵魂的。因此, 鄂温克人无比敬畏大自然。也正是因为这种膜拜和信仰, 在迟子, 迟子建永远都是无比自豪的向读者展示鄂温克的风采和精神, 她不仅看到生态失衡的现实, 也深刻地透视出在这个历史境遇下的扭曲人性。

三、社会附属的生活边缘

动物本身作为一种和人类共同生活的生命存活在人类周围, 人类并未伟大到所有都将动物当作家人一样温暖对待, 社会上我们依然会看到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它们处在社会的边缘, 迟子建是一位生命的朴素挚爱, 对人性的独特尊重, 对自然的由衷赞美的作家, 这些小动物的悲惨命运在她作品中也是经常体现, 比如, 《逝川》中会流泪的鱼, 《雾月牛栏》中因为初次见到阳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 《北极村童话》里的那条名叫“傻子”的狗, 《鸭如花》中那些如花似玉的鸭子等。

迟子建笔下很多动物形象都寄寓着主人公的情感, 这些动物形象只具有外形, 没有包含动物自身本质和文化, 只要用来隐喻另一类事物, 它们不光以现实形象出现, 而且还作为象征意象而存在。《越过云层的晴朗》以一条狗的视角, 让我们领略到人的残酷无情和动物的卑微弱小, “我就这么在酒桌上被抛弃了。我想我对他们没用了。人用我们的时候, 我们就是他们嘴中美味的食物, 一旦他们用完了我们, 我们变成了屎, 随随便便地就给遗弃了”。迟子建向我们展现的人性在动物的纯真的面前是令人失望的, 在对待动物方面, 人类永远是背叛者和破坏者。是啊, 人对待人本身都如此冷漠, 何况对待动物呢?

20世纪以来,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动物叙事现象日益兴盛, 动物小说虽获得长足发展, 但动物叙事概念的界定还比较混乱, 众说纷纭。在迟子建的动物叙事作品中, 她通过动物来暗喻人类的转喻层次和通过纯粹动物性的描写叙事的认知层次, 始寻求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和谐, 高扬生态意识。从而跳出了传统的人学视野的束缚, 巧妙引入了生态学视野, 在更加广泛的文化视阈中树立了全新的审美价值理念。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生态伦理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种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对照。人类曾因创造自己的反自然文化精神而背离了生态的伦理和道德, 当人们再次回到生态伦理时, 生态主义的文化理想经由文学发现之路得到了更好的阐释和提升。”迟子建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明人类必须重新回到自然生态伦理状态体验其他生命的境遇, 才可能进入到重返自然写作的思维进程中, 才能够重新确立文学自身的审美维度和精神力量。

摘要:20世纪以来, 动物小说或者涉及描写动物的作品, 呈逐步增多之势, 迟子建的小说的不同视角的创作方式也为她的叙事展现出不同的魅力。本文通过从迟子建叙事文本中人与动物的关系着手, 将动物与主题联系起来, 从而将“动物叙事”的概念融入其中, 并继续展开研究, 把对人性的探索、对感情的抒发等问题与之联系起来, 再将其以特殊的接入方式切入到作者表达的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关键词:动物叙事,人与动物,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沈石溪.漫议动物小说[J].儿童文学研究, 1998.

[2]刘志敏.论迟子建小说的生态叙事[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吴义勤.狗道与人道——评迟子建长篇小说《穿过云层的晴朗》《当代作家评论》2004.

[4]胡君靖.关于动物小说美学特征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 1995.

篇4:拍摄两栖和爬行动物

两栖和爬行类动物是非常好的拍摄题材,它们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海洋、沙漠、平原、丘陵、高山等各种环境中均有分布,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两个动物门类。蛙类属于两栖类动物,而蜥蜴、龟类和蛇则是爬行类

动物。

两栖类动物皮肤多是裸露在外,需要时刻保持湿润,因此通常都生活在水边或潮湿的地方。它们又都是冷血动物,要依靠阳光来温暖身体,所以都生活在热带雨水充足的区域。

大部分的爬行类动物也都是冷血动物,用肺呼吸,因此可以完全生活在陆地上。大多数爬行类动物身体表面有鳞片,因此它们不仅能生活在湿润的地方,在干燥的戈壁和沙漠同样能够生存,这一点与两栖类动物有着极大差别。

想拍摄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并不容易。它们分布太广,种类很多,想拍摄某一特定物种,你甚至要绕到地球的另一端。而且它们通常都很敏感,可能你还没走近它们就跑开了,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人们经常拍摄的树蛙、变色树蜥、沙蜥等,外观和颜色都很独特、漂亮,能亲眼看看这些动物本身就是件很开心的事儿。

虽然两栖类和爬行类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但它们总是被放在一起提到。我们提及它们时通常以“两爬”代之,所以我们此处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

拍摄器材

与昆虫一样,两栖爬行类动物是很害羞的动物,你不能贴得很近去拍,所以,100mm和180mm微距镜头很常用。如果你要拍摄一些带环境的照片,可以再准备一只50mm微距或者广角变焦镜头,能够贴近动物拍摄。相机方面没有特殊要求,对焦性能不错、有一定防水性的相机即可。不过闪光灯很重要,宁可少带一只镜头也要带上闪光灯。

一些必备附件也很重要。如果你去雨林拍摄蛙类一定要带上一双舒适防滑的长筒雨靴,其次,务必带上一个续航时间长的头灯,最好是LED头灯,亮度高,耗电量小。此外,一定要带上一个强光手电,它是寻找蛙类最有效的工具,同时也是辅助光源。其他跟雨林工作有关的物品,比如,雨衣、抄网、防蚊虫药、速干长袖衣裤等也都要相应地准备。

如果你去山里拍摄蛇或蜥蜴,最好是穿上重装高帮登山鞋。一方面,它能够在你上下坡或者走碎石路的时候保护脚踝;另一方面,也能防止被毒蛇咬伤。要尽量与这些动物保持一定距离,不挑衅或激怒它们。

拍摄鲵和蝾螈

鲵和蝾螈是类似于蜥蜴状的有尾两栖类动物,与蜥蜴不同的是,它们全身没有鳞片,身体表面皮肤柔软湿润,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它们几乎终生生活在水中,对环境的要求极高,在城市周边有一点儿污染的地方它们都不会存在,你只能在一些山坳里或者原始的雨林当中才有可能找到它们。它们只是偶尔会爬到水边的岩石上,所以除了专业摄影师,很少有人能拍摄到它们在野生环境中的照片。世界上蝾螈的种类多达400多种,很多种相当可爱,有人作为宠物养殖。业余拍摄者可以拍摄模拟自然环境下的蝾螈。

鲵和蝾螈几乎总是在水中,水下拍摄几乎是必须的。如果有昂贵的相机潜水罩最好,没有可以用防水袋,比如德国的伊华(ewamarine)防水袋。也可以用三防DC或是高画质DC搭配防水壳来拍摄。三防DC是最廉价的选择,但是画质并不好。高画质DC加防水壳的方案性价比最高。

鲵和蝾螈通常都生活在水温很低的山涧、溪流当中,它们主要捕食方法是守株待

兔,因此,它们很可能几个小时一动不动,要拍摄它们捕食要有十足的耐心。如果能捕捉到一些小鱼之类可以喂给它们来进行拍摄。不过绝对不要给它们吃其他当地没有的东西。

鲵和蝾螈在春季繁殖,通常会大量地聚集在一起,活跃度也会高很多,此时是拍摄它们的好时机。

拍摄蛙类和蟾蜍

蛙类基本都在夜间出没,所以你想拍摄蛙类一定要当个“夜猫子”。通常夏日雨后晴朗的夜晚最适合拍摄蛙类。不过也要特别小心,因为蛙的天敌蛇类也出动了。雨后的山林中非常湿滑,为了安全起见最好两人一同前往。

夜间寻找蛙类不难,循着叫声慢慢寻找就可以了。寻找时要放轻、放慢脚步,蛙类非常警觉,你发现周围的蛙不叫了就说明它们意识到你来了。此时只须站在原地耐心等一会儿,它们就会重新鸣叫。当你觉得声音好像就在身边的时候,就可以停下来,用强光手电仔细寻找。蛙类的保护色非常强大,不仔细看你很难找到它们。蛙类鸣叫的声音大小与其体型并不成正比,还不到3厘米的姬蛙能发出很大的鸣叫声。

蛙类都有一层水灵灵的光滑皮肤,强光手电扫过时会有一些微弱的反光。在野外,这样的反光还比较明显。当然,有反光的还有甲虫、蜘蛛、蛾类、某些岩石等,但是它们的反光效果和所处的位置与蛙类不同,多次实践之后你会慢慢积累一些经验,找起来就会容易许多。蛙类也有一些常出没的地方,比如树蛙和雨蛙经常会抱着水塘边的树枝或者叶子,而湍蛙则经常在激流险滩之间出没,如果你要找蟾蜍(癞蛤蟆),那就得到离水很远的地方,等等。找到蛙之后,首先查看一下你的相机设定,感光度最好保持在ISO 400~1600之间,这个感光度范围内全画幅相机的画质都很不错,如果你用APS-C画幅相机,感光度最好不超过ISO 800。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已经使用闪光灯了还要使用较高的ISO呢?答案是:拍摄蛙类虽然不需要用f/16这样极小的光圈,但是至少也得用f/8这样的小光圈才行。此时用低感光度拍

摄,闪光灯输出功率大,回电速度慢,两次拍摄间等待时间长。而适当提升感光度对画质只有很小的影响,需要连拍时不会出现卡壳现象。设定完相机,你要用头灯或者电筒来照亮蛙类拍摄。如果需要手动对焦,可以让同伴帮忙把蛙照亮。假如要拍暗背景的画面,不需要灯光,可以对焦后锁定焦点,然后将光束移向其他地方再拍摄。

夜晚环境下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即可。TTL闪光灯会自行决定输出功率。初始设定时建议设定闪光曝光补偿为-1/3挡或者是-2/3挡,试拍一张之后再进一步调整。

拍摄蛙时通常有三种拍摄方法。第一种是拍摄全身特写,把它们的斑纹和体态展现出来,通常从蛙的正侧面和斜前方拍摄效果较好。第二种,从正面拍摄蛙的头部。可以看到蛙类圆鼓鼓的眼睛以及可爱的表情。第三种,拍摄带背景的环境照片。这种方法能够展现蛙生活的环境,也是最难拍的,比拍摄特写复杂许多。

nlc202309011701

蛙类的拍摄也有一些小技巧,其中百用不厌的是尽可能放低机位,让镜头与蛙类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会有一种观者与蛙类对视的感觉,视觉效果很棒。蛙的眼神也很重要。如果你从正面拍摄,闪光灯应该从侧面照亮蛙。这样便能在它的眼睛当中形成一个光点(眼神光),看起来更有精神。如果从侧面拍摄,则可以从上方打光。

拍摄蜥蜴和蛇

蜥蜴和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分布区域相当广,丛林、戈壁、城市、山丘,甚至庭院当中都可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的广泛分布与其食物相关。小型蜥蜴通常是以昆虫为食,也有少数吃草;大型蜥蜴则以小型哺乳类、鸟类为食。蛇则基本上都是以哺乳动物为食,体型巨大的蟒蛇甚至可以吃掉牛、鹿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对于很多人来说,蜥蜴和蛇类好像是攻击性很强的动物,其实不然,它们大多都很胆小,比蛙类更敏感,只要感受到一丝威胁就会马上逃走。因此拍摄蜥蜴和蛇是拍摄两栖类爬行动物中最具挑战性的。

蜥蜴和蛇都属于冷血动物,需要阳光的热量才能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因此多在白天活动。活跃度也是随着日照的增强而增加。中午时,经常能够看到蜥蜴在沙地上奔驰的场面。但当太阳下山温度降低之后,它们的活力也随之下降,甚至你碰到它,它也懒得理你。所以温度越低,接近它们越容易。

相对来说,蛇对于温度的敏感性没有那么强,耐寒性强于蜥蜴,大多数蛇都喜欢在夜间捕食。它们也喜欢阳光,需要阳光来调节体温。但是,它们不像蜥蜴那样喜欢强烈灼热的阳光,更喜欢干燥通风的地方。夏季的黎明、黄昏和夜晚都是蛇类出没的高峰期,不过也有一些蛇类仅在夜晚出来觅食。

蜥蜴和蛇都非常胆小,经常是你还没有发现它们时,它们已经逃跑了。所以,带一只望远镜很管用,8×20的规格就比较合适。也正因为如此,拍摄时最好用长焦微距镜头。通常在午间气温较高时,蜥蜴的最小安全范围是1.5米左右,再近一点儿它们就会马上逃走。温度低时,距离可以更近,容易拍摄,但拍摄出来是懒洋洋的样子,效果比较差。所以,拍摄蜥蜴最好的时间是在正午前后两到三个小时之内。

夜间是拍摄蛇的最好时间,但遇到毒蛇的机会也更大。所以拍摄之前,应该用强光手电沿路仔细寻找。不仅要看地面的草丛,也要仔细看周围的树枝上,很多小型的蛇类都喜欢盘在树上。蛇定期会蜕皮,所以蛇皮也是重要的线索。蛇类通常生活在潮湿、隐蔽的环境中,杂草丛、树木多的地方、乱石堆也是它们栖居、出没和繁衍的场所。蛇类有一定的保护色,在近处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找到蛇的时候,首先应该观察蛇的种类,看是否有毒。如果判断没有毒,可以适当地接近拍摄,拍摄时,请同伴帮你用灯照亮,并时刻关注它的动向。如果是毒蛇,应该使用长焦镜头从比较远的距离拍摄,安全第一。

拍摄蜥蜴与拍摄蛇的方法大致相同。但蛇的体形比较长,要注意景深的变化。要保证蛇的头部清晰,身体略微虚一些也没问题。如果你希望将整条蛇的身体细节完全记录下来,从侧面或者上方拍摄更容易。

如果意外地被毒蛇咬伤,应立即处理。首先用布带于靠近心脏一端的3~5cm处扎紧,松紧程度应该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但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并在捆扎之后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以免组织缺血坏死。其次,可以用打火机或5~7支火柴放置于伤口上点燃灼烧,破坏局部的毒素。最后,在被蛇咬伤的1~2个小时之内,应该使用经过消毒(酒精涂抹、火焰灼烧)的小刀在伤口处割出长2~3厘米的十字切口,切口最好深达皮下2~3厘米。如果有毒牙务必先取出,然后反复冲洗伤口。如果有可能,伤肢自然下垂,周围置冰袋,以减少对蛇毒的吸收,然后尽快到当地医院治疗。

拍摄鳄鱼和龟鳖

鳄鱼和龟鳖都是现存最早和最原始的爬行动物,和恐龙是同时代的动物。它们水陆两栖,以水中生活为主,一般生活在溪流、湖沼的草丛中,属于性情凶猛的肉食爬行动物。鳄鱼体型较大,主要以大中型哺乳动物为食;而龟鳖基本生活于水中,主要以鱼、虾、蟹和贝类为食。过去中国的鳄鱼很多,不过目前只剩下扬子鳄一种了,主要生活在安徽、浙江一带,野生状态下的扬子鳄极难见到。想要拍摄野生状态的鳄鱼只能远赴国外了。

相比鳄鱼,龟鳖要多一些,但是在人们大量的捕杀下,野生龟鳖也非常罕见了。如果你在野生环境下遇到龟鳖,首先要拍摄它们在环境中的照片,作为研究野生种群的资料记录。其次,可以在远处用长焦拍摄它们露出水面的头部和上岸的照片。对于这些稀有的野生动物,保护比拍摄更为重要。

拍摄人工饲养的两栖爬行类

如果没有时间或机会拍摄野生状态的两栖爬行动物,拍摄饲养的动物也可以。此时最重要的是拍摄环境。你需要一个比较大的饲养箱,纸箱、整理箱或木箱都可以,之后根据动物在自然中的生活环境,在饲养箱里用泥土、石头、沙子、植物、苔藓或腐木进行搭建。最后再布置上温度和湿度的调节设备以及合适的光源,经营一段时间,这个小环境就会变得与自然环境相似,拍摄出来的照片也会非常好看。

篇5: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篇一: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 13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堂堂清

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A河蚌 B蜗牛C乌贼D扇贝

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C)A鳃

B贝壳

C斧足D腹足

3、软体动物用 足 缓慢运动,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 摄食,并排除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进行呼吸

4、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3)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4.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人→设疑启动→引出课题 →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 →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 →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的说明: 16 篇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材分析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

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

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

(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

(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2、其他软体动物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

①食用

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②饰品

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③药用

鲍的壳、乌贼的壳、珍珠粉可入药。

(2)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的两个方面。

①蜗牛可以危害农作物

②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学习目标二:观察蝗虫

观察大屏幕上的蝗虫图片,并结合教材P15图5-16观察蝗虫身体的形态结构。

1、观察蝗虫的身体 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这几部分各有什么主要功能?(2)说出1至9的名称。

(3)轻轻捏一捏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4)教师进一步提问:坚韧的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作用呢?

2、观察蝗虫触角、足及翅的特点

3、蝗虫的呼吸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将两只蝗虫分别放在甲、乙两支装满水的试管中,甲试管中的蝗虫头部朝下,乙试管中的蝗虫胸腹部朝下。提问:甲和乙两支试管中哪一只蝗虫先死亡?为什么?

学习目标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图片,总结节肢动物对人有益及有害的方面。

1、食用

虾、蟹等为人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动物蛋白。

2、药用

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3、仿生

人们生活中的诸多发明都离不开仿生学,而许多利用仿生学的例子中离不开昆虫,例如模仿蜻蜓的翅痣用于消除飞机颤振,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冷光制作荧光灯等。

4、有些节肢动物可传播疾病

例如蚊、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课堂小结

通过思考题完成本课小结:

1、你知道美丽的珍珠是怎样孕育的吗?

2、蝗灾为何一般发生在干旱的年份,而且蝗灾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

3、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软体动物

1、主要特征

(1)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2)运动器官是足

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

(2)有害

二、节肢动物

1、主要特征

(1)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2)足和触角均分节

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2)有害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篇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公开课

教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学科:生物 课题: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课型:新授

年级:八年级 教师寄语: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河蚌等软体动物和蝗虫等节肢动物,学生能够举例说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典型代表,知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思考“

1、你都了解哪些生物是软体动物?

2、你觉得软体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环节二:新课

合作完成-----观察蝗虫的结构:

1、蝗虫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2、从外表上看,蝗虫与蚯蚓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蝗虫、蟋蟀和蜜蜂的身体各分为几部分?

4、蝗虫、蟋蟀和蜜蜂、蝴蝶分别具有几对足和几对翅?

5、你觉得昆虫有哪些特征?

小组探究------外骨骼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大多数节肢动物都有外骨骼,什么是外骨骼?外骨骼包着身体就限制了生长发育,怎么办?

观察讨论:

1、蜘蛛是怎样结网的?

2、大多数蜘蛛是结网捕食,蜘蛛的网可以把落在上面的小虫粘住,为什么蜘蛛不会被粘

住?

环节三:归纳小结

环节四:练习巩固

课堂过关:(每空6分,总分90,70分过关)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7、取甲、乙两只活的蝗虫,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乙蝗虫的胸腹部浸入水中,结果是

A、甲蝗虫先死B、乙蝗虫先死C、都死D、都不死

8、节肢动物门的昆虫活动和分布范围最大,主要原因是()

篇6: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教案

活龙民族中学

许波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

2.理解描述蛙的发育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生殖有一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培养学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家蚕一生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类似的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_

2、家蚕一生要蜕皮()次,蝗虫要蜕皮()次。

3、很多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__,类似的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昆虫在生殖和发育过程,那么两栖动物的,些生殖和发育过程又是怎样呢?它们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两栖动物的常见种类及生殖和发育过程、特点 2.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出示自学目标一:常见两栖动物有哪些?

(三)学生结合阅读教材后、结合日常实际回答: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都是两栖动物。出示两栖动物图片。

有些同学回答:还有扬子鳄、龟

教师提出质疑:、扬子鳄、龟也都是两栖动物么? 由此引出同学看一段录相一整体认识两栖动物的特征,再让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 出示自学目标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的叫有何意义? 2.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 3.雌雄蛙抱对有何意义?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没有差别?

5.青蛙的生殖、发育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 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 以上问题的解决通过学生自学、看录相后、小组讨论, 最后教师点拨。出示自学目标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_____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才能上陆生活。

2、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

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自学书本

利用资料证明自己观点。

得出结论: 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环境。

(四)课堂练习

1、举例两栖动物有哪些?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_____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才能上陆生活。

3、蝌蚪在水中用_____呼吸,成蛙用_____,同时用_____辅助呼吸。

4、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___体,体___受精,___中发育。

5、与昆虫的发育相比,青蛙的发育属于__________ 作业布置:

1.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2.课下条件允许情况下,培育蛙发育过程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不仅要学生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要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变态的含义: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幼体明显不同;两栖动物的含义: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两栖动物到了繁殖的季节要回到水中,爬行动物却是到陆地上产卵。本节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各抒己见,争当学习的小主人。以后对于小组讨论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通过 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教,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的指导、调控是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前提,如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激励,这都应是教师主导的。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篇7: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中学

****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全过程,了解环境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自学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再通过观看青蛙发育浸制标本,逐步展开,以此为基础来完成本节的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让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的习惯,养成探究的习惯。可渗透的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一条 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捕猎或者破坏。

第三十一条

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三十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第九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学重点: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全过程,了解环境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蝌蚪与青蛙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特征对照表”、青蛙发育浸制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班级:八年级普通班

授课日期:2013年3月11日 教学过程:1.导入

先让学生简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问:你们认为蝌蚪能找到妈妈吗?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2.新授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指导学生看课本P13的图 讨论:为什么雄蛙要鸣叫?

为什么雌雄蛙要抱对?

雌雄蛙抱对必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展示“青蛙生殖与发育过程”浸制标本

让学生填写“蝌蚪与青蛙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特征对照表” 课件展示标准答案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4的资料分析,四人一组选择课本P15讨论中的一个问题重点讨论,5分钟后交流。(对学生进行巡视并参加小组讨论)讨论: 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

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

小组代表发言,给每个小组打分,评出优秀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二条 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第十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捕猎或者破坏。

第三十一条

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三十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第九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保护动物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课件播放一些违法行为。

讨论:针对有些地方出现的乱捕乱捞、贩卖青蛙、出售蝌蚪的行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小结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所需要的条件。

(3)练习:

你们认为从蛙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其良好发育?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以青蛙为例学习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大家要重点掌握蝌蚪与青蛙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深刻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离不开水,幼体发育离不开水。同时,希望同学们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所有的两栖动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1)生殖离不开水

(2)幼体发育离不开水

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作业:完成课本P15的练习题。教学反思:

学生对已青蛙为代表的两栖动物并不陌生,他们对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很感兴趣。由于让他们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尤其是联系青蛙和蝌蚪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方面的不同,使得本课的教学有了很好的知识基础。他们甚至准备了蟾蜍、大鲵、蝾螈等两栖动物发

篇8: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学是现代科学发展中一门融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兽医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基础学科, 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学科。表现为理论严谨、实践性强, 传统的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大多只是通过形态观察和解剖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物实验基本技能, 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较为单一, 学生只能被动的完成和模仿, 不能独立的面对教师未讲解的问题和现象, 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基于这一目的, 依托高等院校的特点和学科教学模式,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 强化教学质量, 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教学体系。使实验动物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培养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针对以上问题, 近年来, 我们在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使他们能更好第掌握实验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提高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转变动物实验技能教学观念, 注重不同学科间的融合

实验动物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首先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束缚, 实现传统教学思想向现代化教学思想的转变。目前, 动物实验教学常见有三种教学模式:以抓取、固定、给药和样品采集等为基础的基本教学模式;以模型制备和问题为导向的诱导性教学模式;以及与学员所在学科相结合的动物实验教学模式。高等院校实验动物学的教学主要在硕士阶段。由于不同专业的限制, 加之课时较少, 无法对教学实验进行深入设计, 很多院校的动物实验教学基本围绕第一种模式展开。而学员在正式开展动物实验时, 就会变得无从下手。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问题在于:实验课时较少, 不可能安排较多的实验内容;人员较多, 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大的手术操作;时间较为分散, 一些模型不能在实验课上观察到结果;专业针对性不强, 调动不了学员足够的兴趣。

动物实验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的重要一部分, 是为验证理论知识服务的。面对研究生阶段教学, 它仅局限于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要求, 与众多学科之间呈现并列的关系, 但又缺乏关联性。因此, 首先要转变动物实验技能教学的传统观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于不同学科间的融合, 让每位学员针对自己所学专业设计特定的动物实验, 将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融汇到实验过程中。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动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2 动物实验的改革和构建方案

2.1 树立教学和研究一体化建设的理念, 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而实验教学是科研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高等院校实验动物教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便具备与其他专业进行融合的条件。通过实验动物教学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的紧密设计, 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结合。这个理念为动物实验教学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该理念的引导下, 我们构建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多模块分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开放式实验教学组织体系和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倡导学员根据自己所学专业设计动物实验, 并根据学员意愿, 划分了模型制备、动物质量检测与环境控制、动物外科手术等多种教学小组, 并提供开放实验室, 将课堂上的动物实验延伸到课后。并建立网络交流群, 适时解答学员遇到的各类问题。延伸实验教学的内容, 也保障了实验过程的联系性。

2.2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

将实验课教学延伸到课外, 由学员自行组织成立兴趣小组, 完成某个动物实验。并将动物实验的过程作为考核成绩。动物实验教学体系由实验理论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等模块组成, 涵盖了基本训练、提高训练和研究创新三个层次。传统的动物实验教学主要是有实验理论加基本训练组成, 而改革后的动物实验教学直接将基本训练融入到提高训练过程中, 注重动物实验的过程记录和问题分析, 以提高学员的应对能力。

2.3 将实验室科研设备和技术引入到动物实验教学环节

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 在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利用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动物实验过程中也越来越依托专业设备和技术方法。对此, 我们将实验室的部分科研设备投放到动物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员进行示教, 学员观摩的方式, 能更深入的解释动物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反应。能更直观的加深学员的印象, 同时也能让学员对实验或手术过程有更直观的感觉。

2.4 鼓励学员自行组成兴趣小组, 开展模型制备

实验动物作为公共基础课, 对学员后期开展动物实验有很大的助益。因此, 在理论教学的中期, 我们倡导学员自行组成兴趣小组, 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开放平台和技术支持, 鼓励学员开展模型制备等一系列的动物实验, 培养学员发掘问题, 设计课题, 技术方法的效仿模拟等多种能力。

2.5 吸收学生实际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在基本训练、提高训练和研究创新训练三个层次的教学思路下, 吸收部分优秀学员直接参与实验动物中心的科研项目研究, 能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实验动物的开发、保种等最新的相关研究。也能更全面的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验动物背景的专业人才。使这部分人成为实验动物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的使者, 同时为实验动物中心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2.6 建立交流平台, 长期服务于动物实验教学

由于动物实验教学是实践性教学, 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具有随机性。通过建立网络交流群, 可以持续的解决学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交流也有利于我们改革和完成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 将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教学作为一项基本服务持续做下去。延伸有限的课堂时间, 激发学员的兴趣。也能随时解决学员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动物实验教学课时相对有限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多学科关联的新兴学科, 涉及的知识面较大, 而研究生阶段由于课程总量的限制。实验动物教学课时相对较少, 动物实验部分占比也受到严重的压缩。为了更好地推动实验动物的教学, 我们始终以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视为教学过程中的双引擎, 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发展。因此, 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便提供开放的动物实验平台, 倡导学员成立兴趣小组, 实验动物中心为其提供实验条件和技术支持。让学员学以致用, 通过对兴趣小组扶持, 一方面, 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验过程中;另一方面, 直接跳过简单机械的常规操作的示范, 进入到能力培养和提升阶段, 弥补动物实验的课时的不足。

3.2 学员较多, 集中实施实验教学的条件受限

由于越来越多的学员和导师重视实验动物学, 致使选报该课程的学员人数逐年攀升, 有限的实验条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高涨的兴趣。因此, 改变动物实验实训课的组织形式也成了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将大班划分为诸多个小班, 在掌握基本的动物抓取操作技能后, 开展动物模型制备、手术等示范教学, 再由学员进行独立操作,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实验动物学的理论融入到动物实验过程中, 使学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实验动物学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体系中, 属于小众学科。但又是一门非常实用的专业基础课程。动物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越来越多的研究项目均需要动物实验进行验证。常规的教学模式多是重理论轻实践, 而学员们大都并非实验动物专业, 他们却更关注的是如何更好的利用实验动物来服务于今后的研究工作。因此, 压缩理论教学占比, 注重动物实验, 将理论知识点融入到动物实训实践过程中。以提升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仕恒, 王东耀, 周勇强, 等.创建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10) :103-106.

[2]梁丽.构建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1) :217-219.

[3]陈鹏, 陈家玉, 刘文和, 等.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外科手术学动物实验教学实施的教学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1) :224-225.

[4]侯吉学, 黄桂林, 李志刚.外科动物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青岛医药卫生, 2011 (3) :233-234.

[5]刘翠红, 陈秉岩, 王建永.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 :151-152.

[6]奚海林, 牛建华.提高外科学动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15) :80.

[7]董惠.综合性动物实验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7) :121.

篇9: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2014年9月23~27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吉林、黑龙江调研时强调,当前正值肉食品消费旺季、动物疫病易发期,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高度重视生猪屠宰行业监督管理,巩固和扩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扎实做好秋季动物防疫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和重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于康震考察了两省的大中型畜禽屠宰场、乡镇小型生猪屠宰点、乡镇畜牧兽医站和吉林市永吉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与基层兽医人员、屠宰企业负责人、屠宰场官方兽医、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座谈交流。他强调,生猪屠宰监管职责调整仍处于过渡阶段,工作千头万绪,地方各级畜牧兽医和屠宰监管部门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加强部门间配合,积极推进生猪屠宰监管职责调整,真正做到理顺职能、提升能力、无缝衔接。当前要重点抓好生猪屠宰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人民群众肉食品消费安全。

于康震指出,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着成效,但兽医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畅的问题仍较为突出。要按照"稳、重、强"的总体要求,稳定现有兽医工作体系格局,重点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强化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提升能力。

篇10: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案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动植物的显著区别

②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③了解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④区分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腔肠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认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①认识动植物的显著区别

②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③区分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三、教学难点

区分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四、教学方法

PPT展示、讨论法、归纳总结法、精讲法。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才艺展示(屠呦呦

3分钟)图片导入新课(课件展示)

【自主学习,据疑解惑】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1-7页内容,完成预习内容。

【教师精讲,分层提高】

知识点一

认识动植物的显著区别

动物不能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靠摄取食物来获得现成的有机物,从而维持生存和繁衍。植物的营养方式:自养

动物的营养方式:异养 知识点二

腔肠动物

1、常见的腔肠动物(课件展示)

多数生活在海洋中:海葵、海蜇、珊瑚虫、水母等 少数生活在淡水中:水螅等

2、水螅

①水螅的基本特征

触手、辐射对称、消化腔、刺细胞等

②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教材P5、课件展示)③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3、腔肠动物与人类关系 知识点三

扁形动物

1、涡虫

①涡虫的基本特征

口、咽、两侧对称(左右对称)等 ②涡虫结构示意图(教材P6、课件展示)

2、常见的扁形动物(课件展示)①华支睾吸虫、血吸虫、绦虫等 ②显微镜下的华支睾吸虫 ③日本血吸虫感染人的过程

3、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P7课后练习和下列习题。

1、下列属于腔肠动物的是()

A、水螅

B、蛔虫

C、蚯蚓

D、河蚌

2、下列不是腔肠动物共同特征的是()

A、结构复杂

B、生活在水中

C、身体内有消化腔

D、有口无肛门

3、海蜇等腔肠动物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

A、由肛门排出

B、由口排出 C、由胞肛排出

D、由细胞排出

【教学反思】

篇11:《我们和动物朋友》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探索动物世界的秘密,了解保护动物、尊重动物习性的有关知识,懂得人类应该与动物平等友好相处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观察的方法进行研究,了解研究的全过程,掌握常用的观察方法,培养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树立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价值观,激励学生做保护大自然的小卫士。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搜集中外有关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资料、图片和故事,为学生学习研究提供相关的资料。

(2)查阅有关资料,掌握观察这种研究方法的规律、要求及指导策略(如观察顺序、观察时间、观察方法、观察工具等)。

2.学生准备:

(1)了解蚂蚁、金鱼、鸽子、羊、小兔等动物的生活习性,实地观察蚂蚁的生活。

(2)考察学校周围同学生活的社区,了解同学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小动物有哪些。

三、课时安排:2—3周。

四、教学活动设计

课内活动设计

一、猜猜小动物

1.师: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了,老师带来了几个动物谜语,比比谁的脑筋转得快!(四名学生猜谜语)

2.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把老师的谜语都猜出来了!这四种小动物荣幸的成为了今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把祝福送到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座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福娃吗?小组长快把他们邀请到自己的小组吧!(小组长邀请小福娃,并介绍以福娃命名的小组)

3.师:一直以来,动物就是我们的好邻居,好伙伴,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课件出示课题:我和动物交朋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主题——我和动物交朋友!学生齐读课题

二、认识小动物

1.师:福娃带着各种各类的动物朋友向我们走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大世界。请各小组把它们介绍出场。(课件:福娃带着不同种类的动物)

2.5个小组长操作白板和小组组员合作介绍不同种类的动物。

3.师:在动物世界里,大家认识了哪些动物?

三、观察小动物

1.师:刚才,福娃带领我们到动物世界畅游,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朋友。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动物与我们朝夕相处。上一节课,我们都把自己的小动物带来了,进行了亲亲动物的游戏,还记得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当天的快乐时光吧!(课件:亲亲动物的录像片段)

2.学生观看亲亲动物的录像片段。

3.从录像中,大家看到自己的动物朋友了吗?在亲亲动物的游戏中,大家对小动物进行了细心的观察,谁愿意来说说?

四、介绍小动物

1.师:小朋友对自己身边的小动物观察得真仔细!上课前,小朋友们都收集了资料,并用思维导图简单地分析自己喜欢的动物。从小朋友的作品中,老师发现有一张介绍猫的思维导图(课件:猫的思维导图),是哪位小朋友的作品?老师也很喜欢猫,你愿意和老师一起为大家介绍吗?

2.师生共同介绍猫的思维导图。

3.师:还有谁愿意为大家展示?小朋友们真爱学习!我们先跟身边的小朋友交流,待会,我们请出讨论得最热烈的小组上台为大家展示,好吗?

4.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动物思维导图。

5.组长操作白板,5个小组分别合作介绍小动物(贝贝组介绍海洋动物之最的思维导图;晶晶组介绍大熊猫的思维导图;欢欢组介绍青蛙生长过程的流程图;迎迎组介绍小兔的思维导图;妮妮组介绍画眉鸟的思维导图)

6.师:小朋友对动物的了解比老师还要多,从大家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小朋友都非常喜爱动物。谁还知道,和动物在一起,既要玩得开心,又要保护自己,应该怎样做?

7.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懂得怎样保护自己!同样,动物也需要我们去保护,我们小朋友也要尽我们的能力去帮助它们。(课件:五种小动物,五个生活环境)假如,这几只动物迷路了,谁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生活的地方?

8.学生玩游戏:找动物生活的地方。

.五、关爱小动物

1.师:小朋友顺利的帮助动物找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在保护动物方面,你们不但会说,还会付诸行动。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人这样对待动物,你们觉得他们这样做对吗?(课件:四幅图判断对错)请大家先跟身边的小朋友交流。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四名学生到白板判断对错再汇报。

3.师:小朋友们懂得怎样关爱动物,真能干!但是,我们身边有些人仍然需要我们提醒,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提醒他们呢?

4.(课件:小福娃和奥运五环图并配音乐)师:小朋友们,你们都是爱护动物的小天使,也是动物的好朋友!快把我们的心愿写在爱心卡上,放到奥运五环里,让福娃把我们的爱心带到北京,带到全世界,让大家都知道:关爱动物,珍爱生命。

5.学生在爱心卡上写话,再分组贴在奥运五环里。

6.师总结:看,奥运五环变成了奥运爱心环,它不仅连接全世界人民爱体育的心,还连接了我们爱动物的心。让我们把心愿再来读一遍:关爱动物,珍爱生命。

7.师:关爱动物,珍爱生命。让我们把对动物的爱,对生命的爱融入到歌声中!找到好朋友共唱动物拍手歌。

上一篇: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试题1(答案)下一篇:以留下为题的七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