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9 教学设计

2024-04-30

十几减9 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十几减9 教学设计

“十几减9”是人教课标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7、6、5、4、3、2打好基础。所以这节课的学习在本单元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材的编排也非常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刚刚过完的元宵节里都去了哪里玩,玩了什么?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全部出现在眼前。

接着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提问题,然后提炼出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探索15-9=几时,我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算法的过程。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5, 15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学生也都能说出了这三种计算方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两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法两种计算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凑十法”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因为在做“圈一圈,算一算”这道练习时,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怎样圈,为什么这样圈。部分学生圈成了以前学过的凑十法的圈法。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如果让我再上一次这节课的内容我一定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巩固。总之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会发扬优点,改善缺点,力求做到更好!

篇2:十几减9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力争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先出示游园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全班同学听。游园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的基础上,及时提出问题“还有几个?你能想出来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二、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进行解答。本节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问题,抽象出减法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

“破十法”是一种简捷、易懂的计算方法,因此在学习例1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学具的结构(10朵红花、2朵黄花)初步掌握“破十法”的计算方法。“做一做”时再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破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本节课从儿童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用数字和符号表示的算式,并引导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使知识的过渡呈现得很自然。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本节课教学的是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应使学生明确“破十法”是计算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比较简便,但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篇3:《十几减九》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十几减九》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中的教学内容。选这个内容做成微课程, 有两点原因:一是本节课是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起始课, 又是学习退位减法计算的基础, 堪称为“种子课”。因此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二是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 通过对一年级上册的学习, 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方法, 而且积累了大量的关于数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 这就为学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设计

本节微课是以“立足本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设计并制作的。设计理念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让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研究者,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思想的强者, 逐步适应终身学习的大趋势。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笔者将观看微视频与自主学习任务单相结合, 并坚持“自主为主, 扶放结合”的原则。学生通过任务单的学习指导, 不仅能掌握观看视频的方法, 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任务单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1) 学习指南。在学习指南中, 笔者依据教材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 设定了四个达成目标, 并对应四项学习任务, 目的是让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任务, 更清晰明了;在学习方法建议中, 笔者设计了三点针对性强、指导性强、扶持性强的建议;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发现自主学习和即将发生的课堂学习之间的关联度, 从而主动投入自主学习。 (2) 学习任务。要想把达成目标落到实处, 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使其更加具体, 可操作性强。 (3) 困惑与建议。这部分是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之后, 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建议进行记录, 以便在课堂学习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制作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将授课内容制成幻灯片, 并针对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采用“摆小棒”的动画形式呈现出来。视频制作的方式有很多, 鉴于教学对象是低年级的学生, 笔者先制作了幻灯片, 然后再使用软件Camtasia8.0进行录制, 并将视频转化成MP4格式, 最后上传到班级主页,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与自主学习任务单相关的任务。本节微视频时长4分21秒。在微视频的讲解过程中使用第二人称“你”,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时如同面对老师一样, 增加了亲切感, 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微课的设计思路是从直观演示到抽象模型,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特点。设计流程是出示情境—列出算式—探索算法—总结算法。在第一个环节, 笔者让学生从所处的情境图中提取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第二个环节, 笔者让学生列出算式,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有所理解, 因此教材的编排重点是在探索算法上;在第三个环节, 笔者在微课中采用了学生喜爱的“摆小棒”的方法来探索算法, 形象直观, 学生容易理解;在第四个环节, 笔者将直观演示“摆小棒”的方法抽象成思维结构图, 在这里出示了“连减法”和“破十法”的结构图,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数学思维,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课堂应用

笔者把制作的微课上传到了班级主页, 让学生在学校计算机室进行自主学习, 填写自主学习任务单。回收任务单之后, 笔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批阅、分析、总结,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在课堂上, 笔者首先提出:“谁来讲一个数学故事?”学生由于在微课中已经接触到数学信息和问题, 所以讲数学故事很容易;其次让学生列出算式, 并进行小组交流, 在交流时多数学生运用了动手操作摆小棒演示出算法;再次要求小组展示算法并重点针对微课中出现的问题互动答疑;最后学生总结算法, 教师强调补充, 及时点拨。学生完成课堂检测, 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并进行个性化辅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笔者通过课前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制作微视频, 课下学生观看微视频, 课上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综合训练翻转课堂的方式, 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如下: (1) 视频学习形象直观, 摆脱了传统单调的信息传递形式, 以清晰形象的视频多维度向学生传递信息, 提高了信息接收效率。 (2)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在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 课前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观看微视频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掌握了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完成了知识传授过程;在课堂上,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进行了知识内化, 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答疑实现了知识形成。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反思”亲身体验学习过程,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激活了学习内驱力, 启迪了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3) 学生学习自由度得到提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任意选择观看教学视频节奏, 自由把握学习进度, 自主学习, 主动思考。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十几减九》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北师版一年级《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中的《十几减九》

2.达成目标:

(1) 通过自学教材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一, 能在具体情境中,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初步探索“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2) 通过观看教学资源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二, 能正确计算“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 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 通过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三的相关习题, 能口算出“十几减九”, 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通过讲数学故事,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通过微课学习、思考及练习, 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四, 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3.学习方法建议:

(1) 思考质疑:自学教材、完成任务单习题时, 及时用红笔标注重点及疑问。观看微课时, 当需要思考或完成计算任务时请及时暂停播放视频, 完成任务再继续观看和学习。

(2) 操作交流:自学教材, 观看视频, 拿出小棒摆一摆。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可在班级QQ群内提问交流解决。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在“困惑与建议”栏目, 等待课堂解决。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 自学教材, 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2, 用红笔标注重点及疑问, 并回答以下问题:

1.围绕主题图“买铅笔”, 你能提出的问题是: ( )

2.袋鼠妈妈的文具店有15支铅笔, 小兔子买走9支, 还剩几支?怎样列式?

方法一:

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想算式: () 方法二:

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想算式: ()

你会计算吗?拿出小棒摆一摆

方法一:

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想算式: ( )

方法二:

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想算式: ()

3.用计数器拨一拨, 说一说。

(1) 个位上只有5颗珠子, 要去掉9颗, 不够去怎么办?

( )

(2) 十位上的1颗珠子代表什么?

( )

任务二 登录主页, 观看资源

1.观看微课资源, 再摆一摆小棒, 修正算式。

2.观看微课资源,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十五减九的计算方法。

我的方法:

计算十五减九, 我们可以用破十法:即将“15”分成 ( ) 和 ( ) , 先用 ( ) 减去9得 ( ) , 再用 ( ) 加上 ( ) 得 ( ) 。也可以用连减法:把减数9分成 ( ) 和 ( ) , 先用“15”减去 ( ) 得 ( ) , 再用10减去 ( ) 得 ( ) 。

3.你还有哪些收获?

4.试一试:11-9=17-9= (你会算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自学教材后产生的疑问, 如果观看微课后还不能解决, 可以重复播放微课资源, 再次学习后解决自己的疑问, 实在不能解决疑问的可写在“我的困惑”一栏里, 待课上交流。

任务三自主训练, 自我检测。

1.圈一圈, 算一算。

2.10-9=14-9=18-9=12-9=

3.讲一个数学故事, 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任务四 归纳总结, 提升能力。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吗?

三、困惑与建议

评委印象

《十几减九》是《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学生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 要初步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九, 进而提高观察力、计算能力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冯老师非常明确本节课学生的认知起点, 因此通过让学生完成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 促使学生快速掌握这一知识。

冯老师的设计比较注重目标管理, 设计先从分析教材开始, 提炼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目标, 并用学生能明确看懂的语言来表述, 最后通过不同的学习任务来检测达成目标。

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来看, 紧跟达成目标的是学习任务设计, 可见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要保证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因此, 冯老师的学习任务设计贯彻问题导向原则,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算法和算理, 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设计与达成目标相配套, 每一个目标设计一项任务进行检测, 而任务的设计又是循序渐进的。为了让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冯老师先以教材为支撑,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动手操作, 计算十几减九, 同时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配套的微视频,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优化计算方法, 理解十几减九的算理,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最后再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冯老师通过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的方式, 将目标管理延伸到了课堂学习中。为了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出色, 学生会更认真地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这样, 就把目标管理贯彻到了整个翻转课堂学习过程中。

值得一提的是, 冯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课前学习, 特别设计了自学教材、动手操作、理解算法的环节, 把关注点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 为课堂的内化、拓展、协作、交流做了铺垫。

在课堂学习阶段的设计上, 微课程教学法创新了“四步法”课程学习方式, 即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的环节, 更要设计引导学生内化、提升和拓展知识的环节。学习是否有效, 并不取决于学生做多少道题, 而是在于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以致用。

篇4:“十几减几”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喜欢听故事吗?(边出示课件《小猫观鱼图》边讲故事)有天,猫妈妈带着小猫钓回来好些金鱼,并把它们放进了鱼缸里。小花猫和小白猫看着这么多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可高兴了!于是,它们决定出题考考对方。

多媒体显示小花猫的话并伴有声音:13条金鱼,黄的8条,黑的()条。稍停一会,多媒体显示小白猫的话并伴有声音:13条金鱼,黑的5条,黄的()条。

师:小朋友,我们和小猫一起来算算好吗?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计算教学蕴涵在实际情境中作为问题提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动画课件体现金鱼的游动变化,给人以现实感,同时由小猫的带声交流给人的亲切感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投入学习,展开思维。

二、交流合作。探索算法

1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思考算法。

2小组讨论,交换意见。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如下意见

(1)点数结果:即从图上数出黑、黄金鱼的条数。

(2)破十减:10-8=22+3=5(黑金鱼条数)

10-5=55+3=8(黄金鱼条数)

(3)想加算减:8+5=1313-8=513-5=8

3集体交流,进行评议。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尤其对“想加算减”的方法。(能借助“十几减九”的思维方法,应用知识迁移的办法来解决“十几减几”的口算。)

4教师有导向性的小结。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有导向性地说:“同学们真棒,有这么多的算法,我与某某同学一样,比较喜欢‘想加算减的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适时组织交流。当学生出现多种算法后,展开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及评议。教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想加算减”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在自愿选择方法的前提下,主动选择“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教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更深刻。

三、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小猫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高兴得笑了。(多媒体出现小猫的笑脸)小朋友们,我们再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1看图填算式。练习三第1题。(独立完成,同桌互检)

2动脑筋计算。

(1)“做一做”第1题。(做完后,请同学说说上下两道的关系,再照样子出题考考对方。

(2)“做一做”第2题。(做成卡片,以两人“找朋友”的方式练习。)

3游戏。练习三第5题。(在座位上表演)

4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练习三第2题。(完成后,多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借助具体画面提高“想加算减”的自觉性。)

设计意图练习巩固层次分明。在看图列式说算式和动脑筋计算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再次体验到了“想加算减”的优越性,逐步达到了“想加算减”解决所有“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的教学目标。巩固练习设计的游戏,既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活跃了气氛,又提高了练习的效果。看实物图填算式,就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篇5:《十几减9》教学反思

这节课一开始,通过复习20以内的加法口算,后面的想加算减做了铺垫。一开始,同学们通过观察主题图,能够很快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出算式15-9,当我问到15-9等于多少时,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是等于6。当我再问:你是怎么算15-9时,学生似乎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试教时,学生算法不够多样化,显然让我在上课时有点乱了“阵脚”。我想,大部分学生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会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过多的死记硬背颠覆了当初在他们脑中出现的各种算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探讨15-9的计算方法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其实,这时完全不必苦苦追问。应该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节课还有一种“破十减”需要学生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上课之前想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选择创设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过摆圆片,让学生领悟到“破十减”法的过程。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回答的学生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了此方法的名称。不过,在介绍“破十减”时,时间花得多了,过分强调要让学生用“破十减”,导致后面的内容讲授有点仓促。

另外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篇6:十几减9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新课标指引下,我在课上充分尊重学生,不但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因此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这堂课中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对于后边“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为“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课堂上学生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如:在计算“13—9”时,学生的计算方法有(1)“想加算减”法,因为4+9=13,所以13—9=4。(2)“破十法”:13可以分成10和3,10—9=1,1+3=4。(3)“连减法”,因为上个学期学过十几减几等于10的算式,所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4。(4)也可以用13—10=3,由于减数多减了1,所以差要再加1,3+1=4,所以13—9=4。当然有部分学生是通过数数数出来的。在比较各自方法的优劣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法的简便,实现计算方法的最优化。

篇7:十几减9教学反思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由小猴卖桃子引出问题13-9=?接着教材中出现了四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也是先把13分成10和3,先减去3,再接着减去6,;四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 13,13减9就等于几。

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3-9=4这一算式后,我问大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有的说是根据9+4=13来想的。有的学生说13-9,先用 10-9=1,1+3=4。但是这样说的学生只是个别孩子,很多孩子不敢说。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后再三反思:首先,自己对教材挖掘的不够深。对于这四种方法中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认识的不够。课堂上我只是一味地去追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而忽视了对其中这两种方法的强化。导致了只有少数孩子甚至连一种方法都说不清楚。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教材,所以不知道要重点强调哪种方法。但是看了不少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发现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还是要重点强化的。其次,课堂上给孩子探究的时间不够,教师没有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出示13-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摆一摆学具,看看如何计算13-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说说。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得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给予帮助,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效果甚微。最后,课堂上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请学生发言时,出现了学生和我一问一答的形式,只是这个孩子在和我交流,我倒是听懂了他的算法,而其他学生似乎对他的发言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孩子,请了两三个孩子发言后,他仍然不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导致这样的情况,还是没有激起部分孩子的学习情趣,导致了课堂效率低下。

就这一节课,学生到底用什么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过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教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篇8:十几减9 教学设计

下午交流研讨时, 老师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许多先贤哲人、学者专家都有过思考、阐释、论述。下面, 我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对这个话题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准确把握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是我们教学的依据。要上好一节课, 我们首先要下工夫认真钻研教材, 正确理解编者意图, 准确把握教材要点。就拿这节课来说, 虽然例题仍以情境图的形式出现, 但和前面出现的求剩余的情景不同, 这里出现的是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情景。虽然两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但实际上都是减法意义的具体运用。由于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历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7的大量练习, 计算技能已基本形成, 所以, 这道例题中没有再给出不同的计算思路, 而是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由于例题的情境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 所以更容易使人想到用减法计算。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我认为, 教学时, 首先应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 引导学生理解:已知两种蘑菇一共采了多少及其中一种蘑菇采了多少, 要求另一种蘑菇有多少, 应该用减法来计算, 即引导学生学会这类题该如何列式。这应是本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至于这道题具体怎么算, 我觉得应充分放手, 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在交流中重点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 而不应是教者那样的定位:把提出减法问题和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这里, 我想阐释下我的观点。我以为, 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 说得直白点, 就是它只是一个问题、一个情境、一条思路, 作为教师, 遇到这个情境、问题和思路, 只需充分利用它们。具体说来, 就是先“入教材”, 即弄清楚教材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 然后再“出教材”, 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 适当改变教材, 让教材“为我所用”。

二、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我认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是了解学生。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 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 才能确立符合学生心智水平、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 才能恰当地选择学习内容, 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这种了解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年龄段、一个年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上, 而要深入到所教班里每个学生的个性上;要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研究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需求, 研究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 就是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 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找准教学起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 找准教学起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十几减6、5、4、3、2”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十几减8、7”和“求两个数的和以及求剩余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的。所以, “十几减9”“十几减8、7”和“求两个数的和以及求剩余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重要起点。可是,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 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所以, 在进行教学时, 可以只选取“十几减9、8、7”作为本节课教学的起点。虽然课堂上, 学生在列式和表述解题思路时, 感觉有些难度, 但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我个人认为, 这种设计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

2.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突破学习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 教师心中不仅要有文本, 更要有人, 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上好一节课, 备课时, 可以先找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谈话。通过谈话, 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思考方式, 知道他们原有知识的固着点与新学知识的“潜在距离”, 还可以清楚他们的学习难点。就拿这节课来说, 理解“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的解题思路, 掌握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堂上, 为了突破难点, 可以设计“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算一算、比一比、议一议”六个板块。让学生在“看”中理解题意, 初步感知数量间的关系;在“数”中建立数感, 引发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的冲突;在“想”中明确算法, 厘清解题思路;在“比”中完善认知结构, 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议”中优化算法, 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学生的个性、认知差异, 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应允许不同方法的存在, 而不应该一味地强调老师自认为好的方法。当然, 为了适应以后学习的需要, 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 适当进行方法的优化也是有必要的。课堂上有部分孩子怎么也不喜欢用想加算减的方法, 也没有必要非得逼着孩子无条件地服从。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 把握教学弹性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课堂上应特别注意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个体, 把差异作为教学资源, 给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配不同的任务, 让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在处理练习题时, 对学优生则可以要求做完所有的题, 对中等生可以要求做完大部分题, 而对学困生则要求做其中的几道就可以了。由于他们的任务不同, 所以,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也基本能完成。这就使得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快乐。

三、精心组织活动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

要上好一节课, 使课堂达成精致, 需要老师活化内容, 让课堂充满趣味;精心预设, 让课堂充满挑战;关注生成, 让课堂充满智慧;有效评价, 让课堂充满激情。根据本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 依据新课程理念, 踏着“起”“承”“转”“合”四步曲, 我构思如下:

1.“起”———课的导入

谈话: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到森林里去采摘食物。采摘的结果怎样, 你们想不想知道?

2.“承”———课的展开

(1) 出示情境图

(1) 仔细观察, 看看图中的小白兔说了什么?指名回答。

(2) 数一数地上采集到的蘑菇是不是一共11个?

(3) 看一看这些蘑菇分成了哪两类?

(4) 师生梳理:一共采了11个, 其中蓝蘑菇5个, 灰蘑菇6个。

(2) 质疑解难

(1) 如果我告诉你一共采了11个蘑菇, 其中蓝蘑菇5个, 你能求出灰蘑菇有多少个吗?

(2) 要求灰蘑菇有多少个, 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3) 11-5等于多少, 你是怎么算的, 和同桌说一说。

(4) 全班反馈, 学生可能会出现:10-5=5, 5+1=6;11-1=10, 10-4=6;5+6=11, 11-5=6;重点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

(5) 如果我告诉你一共采了11个, 其中灰蘑菇6个, 你能求出蓝蘑菇多少个吗?

(6) 独立列式并计算。

(7) 全班反馈, 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同时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

(3) 比较体验

(1) 比较11-6和11-5, 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跟小组同学说说。

(2) 全班反馈, 学生可能会说出从11里减去5就等于6, 减去6就等于5。

(4) 试练巩固

谈话:兔妈妈带着兔宝宝采摘完食物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路上, 它们经过一家商店。瞧, 它们都看到了些什么?

(1)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2) 你能帮它们解决吗?独立完成, 同时指名板演。

(3) 集体校对, 重点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

(4) 比较14-8和14-6, 你发现了什么?

3.“转”———课的高潮

谈话:从商店出来, 它们发现有一群小蚂蚁迷了路, 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愿意帮助它们, 把它们安全送回家吗?

(1)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以游戏的形式完成 (揭下小蚂蚁算式卡, 贴到带数字的蘑菇房子上) 。

谈话:小蚂蚁在大家的帮助下, 平安地回到了家。它们一到家就看到爸爸、妈妈正在招待客人。

(2)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活化后的) 。

(1) 独立完成后集体校对。

(2) 比一比每组中的三个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

4.“合”———课的结尾

(1) 观察这些算式, 你觉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揭题:十几减6、5、4、3、2。

(2) 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问题想问吗?

篇9:《十几减九》教学实录与点评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10页——1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十几减九”的算理,学会“十几减九”的口算方法,准确计算“十几减九”。

2、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十几减九”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

生:喜欢。

师:谁能给大家说一说公园里都有什么?

生1:公园里有许多的花、草。

生2:公园里有许多的树和水。

生3:公园里有健身器材。

生4:公园里有各种好玩的东西。

生5:公园里有许多卖玩具的。

……

师:唉呀!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都想去公园了,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大声说:想。

师: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逛公园”!出发!

[点评:教师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谈话的方式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会感到陌生,而是给学生以亲切感,同时也为出示情境图做好铺垫。]

师:(师出示大屏幕10、11页情境图)请你认真的观察,说一说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观察)

生1:我知道图中有15个气球。

生2:我知道图中有12个风车。

生3:我知道图中有14个套圈。

生4:我知道图中有15条字谜。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从中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简直是太厉害了。我想啊,如果让你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也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对不对?

生:(充满信心的齐说)对!

师:那好,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1:阿姨手中有6个气球,小朋友手中有9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生2:小明投了14个套圈,套中9件物品,有几个没有套中?

生3: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几个?

生4:有12个风车卖了9个,还剩几个?

生5:树上挂着15条字谜,其中彩色的有9个,白色的有几个?

……

[点评:教师让学生去观察情境图,从中获取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引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观察,老师适当、适时的给予赞扬与鼓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锻炼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有加法的,也有减法的,真是太棒了!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刚才提出的几个减法问题中,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1:问题中都有数字9。

生2:都是“减9”的问题。

生3:都是“十几减9”的问题。

师:说的太对了。同学们听的太认真了。我们把这种类型的问题称为“十几减9”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请同学们把手举起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十几减9”并齐读课题。

[点评: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几个减法问题中都有什么相同点时,通过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从中发现了共同点,不但考查了学生的倾听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及时的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我真行,我真了不起,这节课的课题是我动脑筋得出来的,我很棒,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的自信。]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的减法问题。现在我们就多中选择一个问题一起来解决好不好?

生1:好!

师:那好,我们就来选“风车的问题”(师大屏幕出示问题)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生2:12—9=( )(师同时板书)

师:算式列的非常正确,那么“十二减九”应该得多少呢?请同学们请出你的好朋友“小棒”来帮帮你吧。你来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看谁摆得好,说得好。(生摆、说,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都已经坐好了,看来是摆完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边摆边说)我是这么想的。我先在左面摆上9根小棒,,然后在右面边摆邊数(10、11、12)我数了数缺3根小棒,所以12–9=3。

师小结:直接数的方法。

生2:(边摆边说)我先在上面摆10根小棒,再在下面摆2根小棒,我一看上面的10根小棒减去9根后,还剩1根,把剩下的这一根与下面的2根合一起就是3根小棒,所以12—9=3。

师小结:是“破十法”。同时板书

生3:(边摆过说)我摆上12根小棒,我一看有9根,一下就想出再摆3根,所以12—9=3。

师:谁知道第3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4:听他说,我想他不是摆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他想:9+3=12 12-9=3和我想的一样。

师小结:我明白了,是“想加算减法”。同时板书

………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计算12-9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一说在这么多的算法中,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1:我喜欢用小棒摆,然后再一个一个的数的方法。这样看的很清楚。

生2:我欢喜用“想加算减法”,这样算很简单。

生3:我喜欢用“破十法”这样算很有趣。

……

师:(小结)同学们都有各自喜欢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有许多的计算方法,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进行计算。

[点评: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想一想,”以动手操作来加强表象,体验计算的方法。然后,再通过在小组内说一说算理,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对比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易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拓展练习、巩固算法

师:看来呀,同学们对“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掌握的一定是很好了,对不对?

生:对(大声)

师:如果现在老师让你来解决几个问题,你也一定能解决是不是?

生:是(大声)

1、听一听、摆一摆、说一说

师:那好,请同学们听好。(师说生动手操作)请你先拿出9根小棒,放在你的左边,再拿出4根小棒放在右边,(师快速问)共有多少根小棒?

生抢答:13根。

师:真棒!再听。从这13根小棒中拿走9根,还剩几根?

生抢答:4根。

师:同学们算的非常快。下面,老师要出一道难一点的题,不知道你能不能算出来?

生:(大声)能。

师:好!请看题(师大屏幕出示1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快速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生1:11-9=2

生2:16-9=7

2、算一算

师:唉呀!同学们的计算速度都快赶上“神舟六号”了(生笑)。下面,请你快速的拿出你手中的小卡片,快速的计算一下,我们看谁计算的又对又快。(生算)

师:下面我们来“开火车”汇报,其他同学当小法官来判断。

生1:13-9=4

生2:17-9=8

生3:15-9=6

……

3、帮一帮

①小鸽子找家

师:同学们计算又对又快,就连小鸽子都很佩服大家,它现在遇到了一个困难,想让大家帮帮忙,不知道你们愿意吗?

生:(大声齐)愿意!

师:大屏幕出示连线题“小鸽子找家”,谁愿意来帮忙?

(生争先恐后答)

生1:16-9与7连

生2:18-9与9连

……

②小熊过河

师:同学们真有爱心,帮助小鸽子找到了自己的家,小鸽子让我对大家说一声"谢谢!”

生:大声齐说"不客气"。

师:小鸽子回到家后把同学们帮助它的事告诉给了小熊,小熊一听,咱班同学这么聪明这么有爱心也想让大家帮忙,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呀?

生:(非常骄傲的说)愿意.

师:好.(师大屏幕出示书中12页做一做中第2题和13页第2题.)

生汇报、师点击大屏幕出示答案,其它生判断.

生1:圈上9个,14-9=5

生2:圈上9个,17-9=8

生3:12-9=3,圈上3个

生4:15-9=6,圈上6个

③小兔收萝卜

师:同学们真棒!帮小熊解决了问题。小兔和小猴一看,同学们帮助了小鸽子和小熊,它们让我帮他们问一问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解决难题?

生:(积极兴奋)能。

师:大屏幕出示书中14页情境题6、8题。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问题,指生读题。

生:16-9=7(个)

④小猴摘桃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问题,指生读题。

生:13-9=4(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计算的准确,而且还那么有爱心,愿意去帮助别人。是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就应该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送给大家一个小皮球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拍皮球”的游戏,你们高兴吗?

生:(手舞足蹈的答)高兴。

师:好,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师出示动态题“拍皮球”。(13页第4题和14页第5题)(开火车答题其他生判断师及时出示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和小动物一起做游戏开不开心呀?

生:开心。

[点评:教师能根据学生形象比较直观和喜欢“童话”的特点,创设了一系列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巩固了算法和知识的运用。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去解决,帮助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者”使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去帮助别人,懂得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可以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开心,老师也很开心。看来呀,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一定很多。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用摆小棒计算“十几减9”。

生2:我觉得帮助别人自己很开心。

生3:我会用好几种方法计算“十几减9”

生4:我知道计算的时候要在多种计算方法中选出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四、小结

师: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说的非常好。在计算的众多方法中(师指板书生齐读方法)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总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精心的设计了各种教学情境如:导入环节“逛公园”、“小鸽子找家”、“小熊过河”等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探究的欲望,把原本枯燥无昧的东西变得津津不味,使学生爱学、乐学。

2、运用简单而富有挑动性的问句词语

教师运用简单而富有挑动性的问句词语如“对不对、能不能、愿不愿意”等来挑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神经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再加上学生适时的自信的回答“能、对”等都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饱满的进入学习状态,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操作,掌握算理

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加强表象,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归纳、总结出多种算法,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把原本抽象的东西变得比较直观、易懂,强化了思维的创造性,便于学生掌握算理。

4、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教师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听一听、帮一帮”等有层次的练习,一环扣一环的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掌握知识的程度而适当的迁引,学生的思维逐渐被打开,既能进一步深化理解“十几减9” 的算理又能掌握,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师把书本中原有的静态的东西设计成大屏幕上动态的东西,并能把各个练习题有机的结合。如10页情境图中原本16个风车与13页例1相结合设计成12个风车,并放在学生手中9个,以备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如把13页第4题和14页第5题结合设计成一个“拍皮球”的动态题等等,这样能设计学生学习和积极性,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6、适时评价,建立自信

教师每一次看到学生的闪光点,都会适时的去给予鼓励和赞许,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作者简介

沙宪晶 女 32岁 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小学教师 职称:小高 1998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 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 、优秀班主任、中队辅导员”。

上一篇:工程施工合同补充协议下一篇:5-驻马店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安排部署2014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