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2024-05-11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共6篇)

篇1: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朱总理辞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职位的告别演说.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朱总理辞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职位的告别演说-2001年6月

今天,我来到清华,心情非常激动,在美国白宫的南草坪上也没有这么激动过。来到这里心里还是有点...毕竟是后生可畏阿。

今天王校长叫我到这里来个大家做个报告,我本来也想做个很好的报告,国务院研究中心的人给我起草了这么厚的一个东西,可是昨天又送来了这么厚一摞文件,我只能先改文件了,只能先公后私阿。

我今天来这里,其实不是做报告的,是来告别的,辞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的告别会。我从1984年开始受刘达同志的邀请来做院长。我本来没有学过经济,但是对管理特别感兴趣,所以不知高低,一口应承。但是这些年来,我给经管学院没有做什么事,甚至同学们想见我一面都难,难道我真的政务繁忙到见同学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么,扪心自问,心中有愧。我带过四个博士生,他们的论文我也读过,但的确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来。所以我就把世界上的最优秀的管理者邀请来,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希望能对经济管理研究院的成长有帮助。第二次顾问委员会时,美林银行私下给我递给一封信,说愿意捐给经济管理研究院50万美元。我考虑了一下,觉得不能收,因为我是请他们来提建议,而不是乱收费的。我不能让外国人说:中国到处乱收费,现在连清华大学也乱收费阿。因此,我告诉王校长、贺书记,我当这个院长其实没好处,有钱也不能收。

我自从作总理以来,事情很多,因此好几次提出要辞去院长一职。但他们每次都做工作,说起了作用,但是我也不知道起了什么作用。我今天来是正式辞去院长一职,也请在座的其他院系的同学作个见证人,教育部长陈至立也是见证人了。大约校长书记也考虑我前边提出的情况,同意我辞去院长一职。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都是经验之谈,希望对同学们有好处,大家不要传出去,也不要录音,这样错了我可以改。王校长给我提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第二个是中美关系,第三个希望我能给在校同学和经管学院提几点建议。每个问题都能讲一天,所以我只能择要讲一下。一旦择要,就可能走火。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

总的来说,国际经济发展走势趋缓。有人预言今年美国年初经济增长率会是负增长,后来是1.3%,但是走势趋缓的情况没有改变。欧洲经济增长明显趋缓,欧元疲软,现在一个欧元只能兑换0.85个美元了。日本经济看不到希望,已经十年的停滞了。他们跟我们的问题差不多,银行体系混乱,坏帐、呆帐太多。他们的大企业有点像我们的国有企业,问题众多,反正近期内是不会有什么转机。东南亚还没有完全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度过来,他们的政治很不稳定。尼泊尔的国王夫妇被枪打死,前几天我去那边还见到他们的国王,对中国感情很好,很真挚。我难以想象,几天之后,就发生这样的惨剧。他们国家很穷,人均收入两百个美元,加德满都跟我们的县级市差不多,污染非常严重。总的来说,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比去年下降2-3个百分点。谈到国内经济发展,我们认为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个连国外都不得不承认,前几天《纽约时报》的社论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上是一支独秀的。

去年,我们实现了国有企业的三年脱困。所谓“脱困”,就是实现大多数收益较差的企业能够开始赢利。我们农村,粮食储量继续增加,但是农民收入减少。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现在最主要的是应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有人问:今年世界经济形势走势趋缓,我们还能保证去年百分之七八的增长率么。我认为,没有问题。我们在去年做预算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考虑,即使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还是可以完成这一点的。根据现有的统计看,前1-4月执行情况良好。虽然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问题。我最重视的三农问题、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问题还没有解决。

今年前四个月里,我们的GDP增长率达到了8.3%,财政收入增长率为28.8%,国企收入增长了35.5%。我们主要是靠内需,但是外贸也很重要。我们的GDP是1万1千亿美元,去年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4700亿美元,不可谓不少,其中出口2550亿美元,进口2250 亿美元。但是今年出口增长率下降很大,去年比前年前四个月增长率为30%多,今年比去年增长率只为10%多,广东更是只有0.9%。而且今年一季度的订单主要还是去年的,因此整个经济形势有可能出现前高后低的情况。但是没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主要是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发展,外贸对我们有影响,但不是根本的影响。我们希望外贸的增长超过我们的GDP增长率就可以了。毕竟世界需要我们的产品。现在看来,我们完全有信心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取得成功。

我们的通货膨胀问题解决了,后来又产生了通货紧缩,于是我们在97、98两年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也完全取得了成功,这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一个创举。我们的基础设施投入很大,内需的量是非常大的,现在已经投入了两万五千亿元,其中一万五已经建成。将来西部大开发,投入还要大。我们的水利设施投入也很大,现在我可以放心地说,嗯,也不是很放心了,如果遇上万年一遇的洪水就不好说了,如果只是98 年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我敢说,长江、黄河,都是没问题的。不但基础设施,我们的教育也投入了很多,这几年的投入是空前的,陈至立部长在这里,她可以作证。

我们现在到处大兴土木,到处在修铁路、公路,什么七纵八横,项目太多了,我都记不住了。前几天我跟铁道部部长去看青藏铁路建设,我对他说:你要在这里修一条主要用来客用的道路,跟亚欧大陆桥连接起来。你要有一列豪华列车,在拉萨修建五星级宾馆,专门把那些经常有“高原反应”的人拉到西藏去,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西藏,看看解放前的西藏,让他们住在五星级宾馆里没有“高原反应”。作为一个总理,我是失职的,我还没有去过西藏,医生不允许我去。我等着铁路修好了,就去西藏。西部大开发,将来的效益不用说了,至少目前就带动了工厂开工,机器都运转起来了。

这样做有没有风险?当然没有风险,不要听那些经济学家胡说八道。美国国债那么多,都没风险。我发这么多有什么风险。25000亿很快就有收益的,去年财政收入增长2000亿。

现在除了基础设施推动内需外,还有消费。今年“五一”七八千万人出游,历史上有过这么多人出游么?农村出游的不多,我们三四亿城市人口,平均四分之一出游了。去年“五一”第一次放长假,结果由于没有做好准备,全国挤成一团,今年他们作了许多工作,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我们去年长了公务员的工资30%,今年还要长,不长他们怎么有钱出去旅游呢?你们不要鼓掌,跟你们没有什么关系。噢,教授可以鼓掌,因为部长说教授涨得还要快。去年我拿了六百亿来给公务员涨工资,今年不能像去年有那么多钱,地方不支出一部分,光中央财政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但是我们还是要涨。提高工资,除了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外,还能提高他们的自尊,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涨得比我们还快,但是这是赢利的企业。那些没法涨工资的怎么办?我们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持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我上任以来,对社会保障体系下了很大功夫。一个国家,没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可能进行其他诸如国企问题的彻底解决。

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是能够保持在七个百分点以上。当然我们还是要稳妥,对一些重大的改革根据现有的形势要稍微放缓。比如农村“费改税”的问题,去年在安徽全省试点,本来准备今年推开的,中央准备了200亿元支持,但是现在看来还有问题需要研究,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无法保障,现在基层财政很大一部分支出在义务教育方面,其中县级财政的50%,乡镇一级达到了80-90%。如果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持,农村的“费改税” 就不能很好的实行。我们现在准备让农村只收学杂费、书本费,不能收那么高,动辄几百元,要严格控制教育收费。

另外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办法解决。有话说,国有企业,一个人干,一个人看,一个人来捣乱,现在要改革,就要把2/3的人请走,你让他们哪里去?现在辽宁正在进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试点,原来准备大试点,每个省都找几个城市,现在是每个省找一个城市来试点。第三个是加退案母。目前问题是油价太高,28-30美元/桶,去年还是25美元/桶。因此原定下半年实行,但现在看来要推迟。因为你改了,汽油收那么高价钱,但是到时候人家还是设关卡,要收费,怎么办?明年的经济形势没有很大问题。但是我们的思想束缚还是很厉害,比如农村,我们一直说“民以食为天”,但是我们不能强调过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粮食太多,我拿了好几百个亿建仓库,可是即使放在仓库里边还是发霉阿。但是有人还是要让农民种粮,我们应该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多种树,种经济作物。有人听说要让农民改正种植结构,于是就让农民拔掉麦子,种上土豆,明天又种上别的作物,这叫什么调整种植结构阿!!我们种树多了,农民就可以致富啊。我们把仓库里的粮食拿出来给他们吃,就是要改耕还林啊,这样还可以改善环境。同学们,这两年北京的沙尘暴越来越厉害,我们的水很紧缺啊。密云水库现在在吃老本,官厅水库污染太厉害。但是我们还修了这么多草坪,我们能养得起么?清华这几年来,什么方面都进步了,但是就是种树没有长进,远没有我1947年来到清华那种草木繁盛的感觉了。世界一流大学,没有树木怎么行呢?将来自来水是要收费的,要收到跟矿泉水差不多。

我们要多种树!!

二、中美关系

随着布什上台,中美关系确实在发生调整和变化,特别是中美撞机事件以后,布什几次发表强硬讲话,目前中美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我们的观点是沉着应对,冷静观察。总的来说,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有人说,中国要靠美国,因为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对美国顺差五百亿,对欧洲顺差二三百亿,对东南亚逆差二百亿,对台湾逆差二百亿,对韩国逆差一百二十个亿美元(以上也是)。

我认为,如果美国停止与中国贸易,他们的通货膨胀率马上就要上升两个百分点。他们需要我们的产品,因为我们有劳动力密集的优势,这是哪个国家也比不上的。一双名牌运动鞋,在中国成本12个美元,其中两个美元给了工资,他们拿到美国去马上120美元。如果没有中国,他们能以这样的价钱买到货物么?有人说,你现在在美国购买那么多的国债,如果他们一冻结,怎么办?我说,买美国国债利率最高,年初利率为6.5%,现在降到4%,但还是最高的,我每年可以拿回七八十亿美元的利息,有什么不好?美国敢冻结么,除非发生中美大战,世界大战。那时候我们在国外的外汇是三千个亿,但是外国在我国的投资是五千个亿。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广交朋友。有人说我们政府表现太软,但我认为,每件事的处理都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你硬不硬是跟你的实力有关系的,你没有实力,在那里说几句强硬话,别人也知道你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有什么用???

我们现在在经济实力,特别是外汇实力上有很大提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现在不是我们利用外资,而是外国人在利用我们的外汇阿。我们现在主要的工作不是引进外资,当然不是说不要外资了,而是引进人才、管理、知识。当然我希望引进人才只是一个过渡,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赶快成长起来,肩负起建设我们国家的重任!!

三、感谢和忠告

王校长要我跟大家谈谈感想,我昨天晚上想了一个晚上,还是想 谈谈“为人和为学”的问题。电机系的老主任章名韬(恐名字有误)曾告诫我们说:为人要比为学更重要,为人,就是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清华不仅是一个为学的地方,还是教人为人的地方。清华有很好的传统,民主、科学、革命。我非常敬佩朱自清先生的为人,很喜欢听他讲话,虽然他写很好的文章,但是不会讲话。我敬佩他为人的那种廉洁和谦虚。我还清楚记得朱自清先生在同方部的一次讲话,音容宛然。我们也很喜欢去张奚若先生家里,坐在地上,听张先生纵论天下,大骂国民党。我后来做班长,学生会主席,读了很多很多书,我的共产主义信仰就是在那时候建立的。

谈到为学,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不喜欢工程,因为英文好,喜欢文科,老想着转系,不过没转成。有人说没转成是对的,因为国家后来还是重视工科的。我那时候在班里不是最好的,我还非常清楚记得在大操场上同班同学张丰容(音)跟我说的那几句话。我说我在中学时是班里的第一名,现在跟班上那些认真学习的人相比也没有怎么不用功啊?张告诉我说:在来清华之前,哪个不是第一名?清华竞争的确非常激烈,人才出了不少,我们班里(指电机)就出了三个院士。清华有自己的精神,至于这精神是什么,需要在座的诸位回答。我的理解是:追求完美!!

每个清华人都负有责任,建设这个国家。为学,要扎扎实实,不可沽名钓誉;做事,要公正廉洁,不要落身后骂名。

我曾有过20年(1958-1978)没有党龄的日子,但是那些日子里,我从来没有放弃我的信念。我没有忘记清华对我的教育,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情。

我对儿女很严格,虽然他们没有上清华,但是身上有清华的精神。二儿子十几岁的时候,很喜欢楼上的阳台,有一天拿了一张破毡布,上面铺了一层土,准备种菜。我问他是从哪里拿来的,还打了他一个耳光:我们再穷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儿子委屈告诉我,不是别人家的,是从计委(那是总理工作的单位)门口垃圾堆里捡来的。我当时很后悔,但是碍于坚持父亲的尊严,还是要他把油毡布送回去:即使垃圾堆里的,也不能捡。我打你不对,陪你去把油毡布送回去。于是我们从三里庄(总理的住处,可能有误,但当时的口气是走到计委要好久的样子)一直走到计委门口,规规矩矩放到垃圾堆里。他们也很争气,后来我做上海市市长、副总理的时候,他们出去留学,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父亲位居要职。他们依靠刷盘子,打工度过了他们的留学生活。现在都已经回到国内。

作了十七年的经管学院院长(1984-2001),我没有做什么。校长要我对未来的学院提点建议,我认为要把经济管理学院建成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一定要有一流的师资力量。没有,要花大力气去请,就是讲学也可以。其次,我希望管理学院所有课程都用英文教。我不是崇洋媚外,世界经济全球化,我们需要同世界交流!!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只有《普通物理》(萨本栋)是中文,其他都是用英文。《热力学》庄前鼎教授是无锡人,他说反正我的无锡话你们听不懂,干脆用英语好了。

大中校长说如果院长不做,做个荣誉院长也好。我说不行,最后只做顾问管理委员会的荣誉主席。所谓荣誉,就是来也可以,不来也行。我绝不耽误顾问委员会的运行。

今天,我告别清华,以后就很少来了。说实话,永远也不来了。但是,请大家放心,我的心永远留在清华。清华的每一个成绩,我都会欣慰,清华的每一个难处我都会关心,清华的每一个不足我都会指出。

再见了,我永远是一个清华人!!

篇2: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4月26日上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院30周年师生校友重聚共叙活动在综合体育馆举行。清华经管学院首任院长、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发来重要来信。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副校长谢维和、党委副书记史宗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大卫•施密特雷恩(David Schmittlein),麦肯锡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Dominic Barton)等与近4000名清华经管学院师生、校友共同参加了今天的活动。活动由杨斌教授主持。

陈吉宁在活动开始时宣读了朱镕基的来信。朱镕基在信中表示,三十年来,清华经管学院在清华大学的领导和支持下,全院同仁锐意改革,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国内一流、世界有名的管理学院,成果丰硕,他深感欣慰。朱镕基希望学院全体师生以“三十而立”之年为新的起点,坚持改革创新,自强不息,追求完美,尽快把清华经管学院建成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为国家振兴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在清华经管学院建院30周年之际,EMBA2012级A班全体同学致信朱镕基,向老院长汇报自己的学习实践体会。朱镕基在来信中回复说:“看到同学们放眼全球,走向世界,而且深入到边远贫困地区体察国情民意,我认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只有把世界上先进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经营管理人才。”

来信最后,朱镕基满怀深情地表示:“作为一个清华人,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陈吉宁在讲话中指出,清华经管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倾注了朱镕基院长的殷切期待和巨大心血。清华大学新时期的建设发展,得益于朱镕基总理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心。来信的字里行间让大家再次强烈感受到老学长朱镕基始终对母校饱含着真挚热爱,对清华经管学院充满了深厚感情。这将激励着全体清华人为学为人并重,永远追求卓越、追求完美。

陈吉宁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朱镕基的重要来信精神,以建院30周年为新的起点,在朱镕基老院长奠定的坚实基础上,继续沿着他指明的办院道路,充满信心地向着世界一流经济管理学院的奋斗目标坚强迈进。

在陈吉宁的提议下,参加活动的嘉宾和师生校友们全体起立,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对朱镕基老学长、老院长的无限感激和崇高敬意。

作为与清华经管学院联系最为密切的海外院校代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施密特雷恩在致辞中表示,清华经管学院30年来成果极其斐然,甚至可以说是令人称奇的。他回顾并高度评价了两所学院在师资培训、国际MBA课程以及实验室共建等方面的合作,期待双方未来继续开展持续而紧密的合作,为中国经济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带来有益影响。

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代表、麦肯锡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分析了清华经管学院成功的五方面因素,包括主动学习国际一流商学院的最佳实践;适应时代之需,有针对性地发展科研与教学;始终先人一步,发现新机遇,跨越式的发展机遇;通过渐进式改革有效平衡各方面需求;践行清华的务实精神,以卓越的执行力实现目标等。他表示,相信清华经管学院能够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很好地把握未来十年经济管理教育领域涌现的发展机会,成为一所具备独特魅力的全球性经济管理学院。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在讲话中介绍了建院30周年四个重点系列的活动,向全院教职员工,在学院各个发展阶段作出奉献的老领导、老教师、老员工,学校领导、各部门、各院系,社会各界和学院顾问委员会致以诚挚的谢意。钱颖一特别回顾了朱镕基老院长30年来对学院发展的指导和关怀,并向他致以崇高敬意。

钱颖一总结了学院30年发展的三点体会,即始终把中国改革开放的需求作为学院培养人才的首要职责;始终坚持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经济管理学院;始终把教育现代化作为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和体制。钱颖一表示,清华经管学院将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贡献,创造更加值得期待的下一个十年、下一个三十年。

教师代表肖星,校友代表潘福祥、殷勇、王济武、郭宁宁、刘迅,在校生黄成分别在会上发言,讲述自己在清华经管学院工作、学习的感受和学院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会上,陈吉宁、清华经管学院第二任院长赵纯均、第三任院长何建坤和钱颖一共同为新成立的清华经管学院校友会揭牌。

清华经管学院校友会成立(左起为:何建坤、钱颖

一、陈吉宁、赵纯均)

随后,一场特殊的“师恩难忘”活动展开。随着短片《朱院长的清华经管印记》的播放,观众席上的在校同学们打出了“院长保重,我很爱您”的标语。一张张照片,一段段题词,一份份寄语,30年来朱镕基关心、指导清华经管学院发展的点点滴滴在大屏幕上不断展开,打开了大家共同的珍贵记忆。

季德均、莫天全、王阳等校友分享了自己铭记老院长嘱托的成长经历和事业轨迹,“朱院长的学生”是他们的共同身份和骄傲。

“应运而生,顺势而上;筚路蓝缕,创业维艰;目标高远,志在登攀;清华风范,世界之窗;廿年耕耘,桃李芬芳;管理英才,期成栋梁;诚信为本,廉洁自赏;但求实效,不事空谈;殚精竭虑,完美是盼;建院兴国,实所至望。”一部名为《致我们的朱院长》的短片带领大家重温了朱镕基为清华经管学院20周年院庆题写的诗作。这是老院长对学院和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清华经管人铭记在心的责任。在热烈的掌声和满怀敬意的回忆中,重聚共叙活动圆满结束。

出席活动的还有王大中、顾秉林、贺美英、梁尤能、何建坤、董新保、邵斌、赵纯均、陈章武、李子奈、谢文蕙等学校老领导和清华经管学院老领导、老教师,何晶、杨敏德、高尔文、楼继伟、常振明、李荣融、刘明康等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学院名誉教授刘遵义、学院兼职教授徐荣凯、刘士余、许宪春以及法国高等商学院院长韩马南索等老朋友。

干研二期校友武玖林带着家人回校参加此次院庆。他表示,自己在学期间正值清华经管学院成立之初,那一辈同学都是学院蓬勃发展的见证者,衷心祝愿学院的未来更加美好。毕业刚一年的2011级金融硕士李贺说,自己对学校和学院怀着深深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次院庆活动进一步增进了校友间的互动交流,看到大家都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践行朱镕基老院长的嘱托,自己也要担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不断成长,贡献力量。

篇3: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成立于1993年,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学院, 特别是在资源经济、管理、政策法规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现有专职教授、副教授43人, 博士生导师9人, 7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该学院聘请了中外籍客座教授15人, 企业指导教师50余人;并且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还拥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统计学、新闻传播学等八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MBA、MPA、法律硕士、会计硕士 (MPAcc) 等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人才评价开放实验室, 并正在筹建“西南非洲研究中心”。进入本世纪以来, 该人文经管学院承担35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发表的1400余篇学术论文 (SCI、SSCI、EI及中文核心) , 出版的140余部专著、教材, 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先后获得多项荣誉:1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2位教师先后入选北京市“百人工程”, 2个案例入选全国MBA教指委评选的“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2本教材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 2门课程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 5次获得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2005年获得北京市总工会“群众性教育创新工程”先进集体, 2006年度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由学生主持的课外科技项目, 多次获国家级大奖, 2002年以来, 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获全国奖项8项和5项, 北京市奖项42项和22项。

搭建学科建设平台 产出高端学术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在谋划学科建设与构建学科平台方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 历任院领导都把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龙头。前任院长雷涯邻教授 (现任副校长) 在任期间, 积极抢抓机遇, 先后成功申报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以及工程硕士、MBA、MPA等专业硕士学位点。其现任院长安海忠教授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注重学科发展规划, 瞄准高端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 注重学术梯队建设, 大力引进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博士、博士后, 促进了学院学科建设水平的快速提高, 并成功申报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至此, 学院已经形成了齐全的本硕博学科体系, 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拥有MBA、MPA、法律硕士、MPAcc等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该人文经管学院积极创建实验研究平台, 夯实学术研究基础。在中国地质大学的支持下, 该学院于2009年建立了校级“资源环境管理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同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联合成功申报了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同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中心合作建立了“国土资源人才评价开放实验室”;于2013年开始筹建教育部“西南非洲研究中心”。该学院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 对于凝炼资源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法规学科特色和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实验室”项目为依托发表的学术论文显著增加。

该学院加大对科研政策的支持, 鼓励高水平成果产出。高级别科研项目和SCI/SSCI等高水平论文是反映一所学院学术水平的主要指标, 为了改变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长期以来显示出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欠缺的局面, 现任院长安海忠教授认真调研, 剖析原因, 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 该学院举办申报了国家基金项目和撰写SCI/SSCI论文辅导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报告, 或者院长亲自作报告, 或者请成功申报国家基金项目和发表SCI/SSCI论文的教师介绍经验。其次, 该学院举办以学术团队为主体的经常性沙龙。在其带领下, 学院现已成立了三四个以学术团队为主体的学术沙龙, 每周开展活动, 探讨项目选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话题, 或拿出申报失败的项目、失败的投稿论文进行集体诊断。再次, 该学院提供激励与辅导。学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申报高级别项目和发表高水平论文, 同时作为院长经常直接对年轻教师提供辅导。该学院主要激励措施为:主要奖励竞争性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申报者和SCI/SSCI检索以及国内重要核心期刊论文的作者。比如成功申报1项国家基金项目可获得学院2万元奖励, 成功申报1项省部级竞争性项目可获得1万元奖励;发表1篇国际SCI/SSCI论文可获得1万元奖励, 发表1篇国内SCI/SSCI论文可获得5千元奖励;获得1项国家基金项目并发表1篇SCI/SSCI论文, 或累积发表5篇SCI/SSCI论文, 讲师可破格晋升副教授岗, 副教授可破格晋升教授岗。最后是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通过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 交流学术思想, 把握学术前沿, 结识权威专家和建立经常性学术联系。近年来, 通过以上激励措施的实施, 使该学院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量大大增加。2006年以来, 该学院获得国家级项目31项 (其中基金项目15项) , 省部级项目134项 (其中教育部基金8项, 北京市基金8项) , SCI/SSCI论文34篇。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搭建各项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该学院先后构建了多个高端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学科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一是同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联合申报成功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资源承载力评价实验室”, 同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联合建立了“国土资源人才评价开放实验室”, 筹建“西南非洲研究中心”。基于这些科研实验室和研究平台, 已经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二是建立了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 使学院教师能够在国内外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上展现自身研究成果, 跟踪学术前沿, 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合作。2002年以来, 与白银市、白山市等多市市政府联合召开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2012年承办了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年会暨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会议;2012年承办了“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与政策国际会议暨国际区域科学学会第三次国际学术年会”;2012年、2013年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联合举办资源环境经济管理论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2014年与中科院联合主办国际能源经济学会亚太学术年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十分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该学院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个门类, 包括经济学、工商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五个专业, 另外设有交叉学科的“地球科学与商务”专业国际班。中国地质大学及该学院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大类招生与选专业机制, 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再有条件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在学生入学后两年内, 还可以有条件地跨学科调专业。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实行双学位与专业辅修机制。该学院开设工商管理、会计、法学双学位与辅修专业, 学生可以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 通过选择双学位或辅修专业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从而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需求。该学院通过多年来的实践, 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知识体系的宽度以及就业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也十分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 并且实行了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2013年该人文经管学院正式启动了“人文经管学院创新实验班”。为了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实现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培养机制, 从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各专业选拔了30名有志于向研究型人才发展的学生进入创新实验班, 专门配备优秀年轻教师和博士生作为导师或班主任, 利用本科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素养、基本方法的训练, 以及进行科研学术训练, 使其开阔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 掌握科学研究范式和科学研究工具, 经过梯级培养, 从而为他们更好地进入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打好基础, 使其成为未来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还建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2013年该人文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签订协议, 联合培养“地球与科学商务”专业“2+2”国际班, 其目的是培养国际化学科交叉型人才。国际班的课程涵盖地球科学与商务两大部分,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与研讨式相结合的方式, 强化语言能力, 培养国际化视野, 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入学头两年在国内学习, 后两年在滑铁卢大学学习, 对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两校学历学位证书。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建立了高端引领、团队协作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该人文经管学院对于学术型研究生, 无论博士生还是硕士生, 均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 并且十分注重学术道德和学术素养的培养。该学院通过对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格式审查、内容审查以及导师指导等环节的规范, 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层层管控, 并对学生的学术规范严格要求。该学院还十分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专门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 大大提高了学生科学研究水平。近三年来, 该学院学生发表英文高水平论文达到20余篇;其中高湘昀博士一人已发表SCI论文5篇, 并多次获得校创新基金或优秀导师基金资助。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注重高端引领和国内外联合培养。该学院引导学生密切跟踪国际学术前沿, 并选择国际前沿课题进行研究;同时, 全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该学院先后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康莫斯学院、日本筑波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托尔莎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合作, 并邀请美国A&M大学等大学的十几位教授来院讲学或作学术报告, 委派30余位研究生到国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20余人。特别是同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他们回国后多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社科基金的资助, 发表SCI/SSCI等高水平论文多篇, 现已成为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科研学术的骨干力量。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提倡强化导师引导和学术团队建设。该人文经管学院建立了多个以博、硕生导师牵头, 以博士、硕士及少量本科学生组成的科研学术团队, 每周举办学术沙龙, 交流在研究选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等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也使学院的科研学术成果迅速增加。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还只是开始。根据学院规划, 未来将会进一步推进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目标是建立一种符合人才成长成才规律, 促进人人都能成才, 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现代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拥有特色鲜明的MBA/MPA专业硕士教育, 开创了以“资源商学”为特色的MBA教育。该学院MBA教育创立伊始十分重视特色凝练和品牌建设, 现已成为以“资源商学”为特色的MBA知名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的四大MBA项目犹如四颗瑰丽的珠宝, 熠熠生辉。一是企业战略与运营管理MBA项目。该项目以培养企业战略层领导者、人力资源经理、运营经理、财务经理、信息经理、投资经理为目标, 学员可根据自身优势和自身定位选择其中的某个方向, 通过学校配备的课程、师资、活动、企业家资源全力打造高质量管理人才。二是珠宝商务MBA项目。该项目为全国首创, 以培养珠宝公司高级经理和珠宝投资者为目标, 培养内容以珠宝鉴赏与评级、珠宝收藏与投资、珠宝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为特色, 现已成为该校MBA明星项目。三是资源型企业经营管理。该项目以培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企业、矿产品经营贸易企业高级经理、投资人为目标。培养内容以矿业企业经营管理、境外矿产勘查开发运营管理、矿业投融资、国际贸易等课程为特色。四是国际商务MBA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同德国弗赖贝格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MBA双学位项目, 以培养面向新兴市场国家的高端商务人才为目标。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的四大MBA办学优势造就了该学院MBA项目的品牌知名度。一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 注重精神品质培养。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的MBA, 注重远大志向的教育, 更注重“脚踏实地”良好品质的培养, 毕业生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口碑。二是具有突出的行业特色和职业优势。采取“M+x”培养模式, “M”就是指MBA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 “x”是指行业特色或职业优势。所谓行业特色, 包括珠宝、地质勘查、矿业开发等特色;所谓职业优势, 包括在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优势。三是丰富、成熟的国际化培养通道。每年都会邀请美国、加拿大等国著名商学院教授来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为包括MBA在内的经管类研究生授课, 开展双方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开展的MBA双学位项目, 现已有十几位同学经选拔入选该项目, 其中该学院多位同学已经获得MBA双学位。四是借助企业家俱乐部扩展“人脉平台”。同企业和媒体共同成立的企业家俱乐部“奇正管理俱乐部”, 每周都要开展案例沙龙, 每年都要举行四场以上大型论坛 (年会等) , 参与过奇正管理沙龙和论坛的企业多达几千, 嘉宾多达几万, 为MBA培养奠定了卓越的“人脉平台”。

篇4: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李财富院长访谈

当论坛发出公告说要采访李财富老师时,桑毓域老师一句话说得好:“等着财富来论坛创造财富。”蔡总编也说:“很期望再次听到这位江南才子的妙语。”在线访谈前,我专程去了一趟合肥与李财富老师面谈。他很和蔼,作为院长,没有一点儿架子。正值管理学院MPA复试的关头,他抽出了宝贵的两小时来接受采访。其间,不时有一些进入复试的学生来询问事宜,李老师均给出相应的建议与指导,极其耐心细致。他的知识储备相当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很健谈,谈话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语言极具感染力。他热爱档案学,常说:“当你接触档案学并慢慢了解时,会发现它很有意思。”“我现在想做的,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档案事业发展做一点贡献。”他研究档案学史,探究档案学的发展规律,对中国档案学的发展提出不少中肯的建议,而对于当前社会上不少学术造假现象则深恶痛绝……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他一颗深爱档案的赤子之心。他想踏踏实实做学问,无奈身为院长琐事缠身,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做学术研究,亦为此苦恼不已。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据说他最爱的书籍便是通史了。最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他还喜欢读金庸的书。碰见李老师的一位学生,我问她关于李老师的印象。她说的并不多,但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李老师常说,要将档案进行到底!”

张翠平(以下简称“张”):前段时间,正值研究生招生的重要时期,对这些选择在档案学研究道路上继续奋斗的学子,您有什么话想说呢?

李财富(以下简称“李”):非常感谢考生们对安徽大学档案学专业的热爱、信任和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的专业就不可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希望有志于档案学研究、热爱档案事业的学子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一条‘黑道’走到底”。

张:“一条‘黑道’走到底”!您的学生说,您经常把“将档案进行到底”这句话挂在嘴边。能否给我们具体解释一下?

李:这句话更多的是强调一种精神、一种志向、一种追求。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一个人除了上学读书,有效工作时间不过几十年,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专业且能做出一点成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触档案学专业,迄今已近30年,可以说,我人生的黄金时期都在与档案学专业打交道,“档案”二字已浸入我的骨髓。另外,几十年来,除了档案学专业,我别无他长。因此,“将档案进行到底”既是兴趣所使然,也是“饭碗”所依托。

张:我觉得“将档案进行到底”,没有一定的底气,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说得出的,我想知道您如此自信的原因。

李:其实,这与是否自信无关。任何人都可以说“将某某进行到底”,如“将爱情进行到底”、“将婚姻进行到底”、“将革命进行到底”等,至于能否进行到底,则依各人的毅力、恒心、环境而定。

张:您个人的发展道路,可以用“顺利”两字来形容。本科毕业工作三年后,读研、读博,回校执教,30岁评副教授,35岁便成为最年轻的教授,又从系主任到副院长、院长。听说,这次在换届选举中,您又一次众望所归,继续担任院长职务。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否做任何事都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李:运气加努力,使我在职称晋升方面走得比较顺畅。做院长是我的另一种人生经历,“玩票”的成分较多,当然,收获也不少。我的主业是教学、科研,我无意也不可能在“仕途”上走得更远,最终还是要完全回归到学术队伍中去。我曾经多次向学校有关领导提出要“解甲归田”,但未能获准。可能大家觉得我“玩票”比较认真,颇有敬业精神,所以,这次换届选举还是都支持我再为学院服务几年。我这人比较“一根筋”,做事力求完美,以免问心有愧。

张:要做到问心无愧,的确不容易。在之前,与您的交流中,您就提到了“责任”,要负起“责任”,不仅对于个人来说是这样的,对于研究档案学的整个队伍来说,也应当如此吧?

李:是的。无论是档案学研究者个体,还是整个档案学研究队伍,都应具有为繁荣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促进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而孜孜以求、“添砖加瓦”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

张:正是这种责任心加上热爱,所以,您想要尽自己的努力为档案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我手头有本您的著作——《中国档案学史论》,我想问:研究中国档案学史,对于推动档案学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李:这一点已在拙作中提及,此处再略作赘述。“忘记历史便意味着背叛”。对于档案学研究者来说,不了解档案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其专业知识结构就显得不够完整,就很难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至少不能算是合格的档案学者。研究中国档案学史,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科研水平,完善档案学理论与科学体系,丰富档案学研究内容,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中国档案学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我国档案学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提高档案学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更好地发挥档案学理论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促进我国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张: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强调可持续发展,档案事业该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李: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有两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可持续发展。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正确处理好档案事业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关系,使其与社会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档案事业内部结构,逐步提高档案管理科学水平,积极而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工作在满足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之间保持平衡。我认为,要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好档案事业与社会其他各项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档案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档案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支持,其他各项事业的良性、科学发展也需要档案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其次,要解决好档案事业内部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如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与档案实体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档案实体管理工作与档案专业教育工作、档案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等。

张: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档案工作与之存在着什么样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李:市场经济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充分利用积极影响,避免或减少消极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经十分现实地提到了各级档案部门的议事日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运行对传统的档案工作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与影响,包括档案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服务方式等,这些都应进行相应的

调整。市场经济与档案工作之间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工作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之间的矛盾,二是传统档案管理的行政性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三是档案内容的滞后性与市场经济的速效性之间的矛盾。改革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必由之路,档案部门只有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赢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无异于画地为牢、坐以待毙。

张:要适应,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您看来,档案事业亦是如此?

李:创新是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发展的应有之义,档案事业自然不能例外。无论是档案学理论研究还是档案工作实践,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发展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张:档案学该如何创新?

李:档案学的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概念,包括意识(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等各个方面。档案学不是哪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历史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其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渐进过程,是以继承为前提的。当代档案学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档案学理论和档案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升华的。

张:您在著作中提到:中国的档案学在引进国外理论时“食洋不化,囫囵吞枣”,这其中是否包括备受争议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此理论,各派学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您的观点是?还有您怎样看待这样一种“百家争鸣”的现象?

李: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项西方档案学理论像“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样对中国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引发的学术争论更是耐人寻味,其持续时间之长、争论之激烈都是前所未有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件(档案)的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是现代西方档案学研究中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因此,备受国外档案学界的推崇与青睐。当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并非尽善尽美的绝对真理,如没有考虑电子环境下文件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等。此外,西方学者在文件运动阶段的划分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些都说明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尚需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完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能否中国化”是国内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一时间观点迭出、

“火花”四溅,热闹非凡。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即“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有其合理性,并据此设立的半现行文件保管机构一一文件中心也显示出较多的优越性,但难以在我国普及推行,本人已在相关文章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此处不再重复。“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学术争鸣是理论发展和繁荣的催化剂。近20多年来,众多国内学者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上的争论,极大地活跃了档案学术气氛,拓宽了学者们的视野,推动了相关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

张:在做研究中,“学风问题”无疑会对其研究成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您怎样看待档案学术规范问题?

李: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屡屡被曝光,严重地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玷污了科学殿堂的圣洁。因此,学术规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学术规范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良好学风的养成除了依靠必要的法规、制度进行约束以外,更多、更主要的则需要学者的自律。古往今来,但凡大学问家无不强调要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认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一些大学问家自觉地探求为学、济世之精神,他们既给学术界留下了学问,留下了知识,留下了人格精神,也为后代留下了治学之道、做人之道。档案学研究者应牢固树立学者应有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心,正确认识学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切实扭转无引文、无视前人研究基础、无新鲜经验和事实材料的空谈之风,尤其要自觉抵制并反对学术腐败。

张:“学术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科学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是一件需要汗水乃至心血的苦差事,投机取巧者不能胜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仍然是当今档案学者必不可少的学术精神。”这是您在《档案学者应做道德文章的楷模》一文中所说的话,我想,这也许是对您上述观点的更好补充吧。您是一位潜心做学问的学者,从您的论文语言来看,您的文史功底特别深厚,援例用典似乎是信手拈来,想必您一定读过许多史学方面的书籍?

李:档案即历史,档案学与历史学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档案学专业学生来说,文史知识是其知识体系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文史功底,无论其将来是继续深造还是从事实际工作,都会显得漂浮,底气不足。我很庆幸在本科阶段学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并对文学和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一些经典著作,受益匪浅。

张:您的学生们都说您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毫不枯燥乏味。看来您的这些知识储备很有用啊。

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所以,选择以教师为职业的同志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否则极易误人子弟。说实话,每次走向讲台,我都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加之现在的大学生都缴费上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就是消费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其提供优质服务(教书育人)。

张:学生说您“很潮”,和他们比较谈得来。和您仅有的一次交流,我也是印象比较深刻。您非常健谈,对许多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似乎明白了一点,您的成功,应该在于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吧,学无止境!

李:“学然后知不足”。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的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递增,与此同时,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我们只有及时地汲收新的知识,不断地完成知识的新陈代谢,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成为合格的“当代人”。

张:在您所接触的这些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一种比较突出的思想影响了您,或者说让您的感触比较深?

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醇,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珍视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并努力使它发扬光大,以造福于整个人类。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鉴别,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此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先进文化大量传入我国。对于国外的这些先进文化,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其拒之门外,而应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吸收。

张:看来,您比较钟情于传

统文化,那么,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各种信息浩如烟海的今天,您怎样引导学生去阅读呢?我觉得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有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了。

李:学习应该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来自学习者本人的兴趣与需求,靠别人督促去学习,往往不会有太好的效果,甚至会使学习者产生抵触情绪。当然,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心智尚不够成熟,因此,有必要在学习方面给予其必要的引导。《四书》、《五经》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这些经典书籍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丰富我们的学养。

张:众所周知,您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这可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啊。这其中一定有许多故事可讲,我们很想听李老师娓娓道来。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实力,当然就会脱颖而出”,李老师的成就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李:荣誉属于过去,未来更需努力。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不能利令智昏,被所谓的荣誉所累,而应以此作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张:呵呵,李老师很谦虚啊,您的这种精神,是我们目前都应该坚守的。另外,我想替广大学子问一个问题,今年档案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如何?

李:今年,我校档案学专业研究生的生源比较饱满,录取人数超过了计划招生人数。再一次感谢考生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

张:就以往的情况来看,档案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应该算是个冷门了,那么,您怎样看待其如今的炙手可热?这属于正常现象吗?

李:我没有感受到档案学专业有多么烫手,若果真如此,我也不敢接触了。有关媒体的确有过类似的报道,标题似乎是“风景这边独好”。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档案学专业一度比较红火,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经常供不应求,此后,“盛景”不再。当然,这并不是说档案学专业人才已经饱和,社会已经不需要档案专业人才了,而是指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档案职业准入制度,许多不能胜任档案工作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占据了档案岗位,导致大批档案专业毕业生只得从事其他工作。据我分析,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之所以就业情况较好,可能与“产量”较小、适应面较宽有关。目前,全国培养档案人才的高校只有30余所,每年的毕业生不过1000多名,因此,相对于其他“布点”多、“产量”大的专业来说,比较容易被消化。

张:您在《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一文中提到了“开展档案学研究,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档案科研队伍”,上述现象,是否符合这种规律?

李: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开展档案学研究自然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档案学专业教育机构在为社会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优秀管理人才的同时,也为档案学研究储备了一支具有较大潜质的生力军。当今,活跃于我国档案学研究第一线的学者大多毕业于高校档案学专业,接受过系统的档案学专业教育培训,这是我国档案学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张:您在大学毕业之后,曾经到基层从事了三年的档案工作,那时的工作经历,是不是您在《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中强调“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实践是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特别强调实践对于理论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上一旦有某种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10所大学更能将科学推向前进”(大意)。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应用学科,档案学的一切理论归根结底都来源于档案工作实践,并要接受档案工作实践的检验;没有档案工作实践的呼唤,就不会有档案学理论。三年的基层档案工作经历,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时刻提醒我,在研究中不能“客里空”,玩文字游戏。

张:实践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您作为管理学院的院长以及校档案学的带头人,一定是身体力行、大力推动了全院乃至全校的档案事业吧?

李:安徽大学是全国较早创办档案学专业的高校,其档案工作理应走在高校的前列。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档案工作一度发展迟缓。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档案工作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硬件、软件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本人只是一个“生产队长”,人微言轻,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与我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过,我曾在学校有关会议上多次呼吁要重视档案工作,至于是否多少影响了学校领导的决策,不得而知。“我的地盘我做主”,作为档案学专业出身的院长,如果学院的档案工作“灯下黑”,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我院的前后几任院长所学的专业都与信息有关,都很重视档案工作,因此,在学校的各个院系中,管理学院的档案工作算是比较好的。

张:您现在身为院长,一个您称之为“奉献”的岗位。那么,您将时间、精力奉献给了院里,是否离您“将档案进行到底”的初衷远了一些?

李:没有。我现在仍然承担档案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仍然积极参加国内档案学界的各项学术活动,只不过由于琐事缠身,投入到档案学研究中的时间与精力少了许多,这一点时常让我苦恼、彷徨。

张:呵呵,李老师大可不必如此苦恼。您曾经在“亚太地区档案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一篇题为《社会对档案教育工作者的期待》的发言,获得全场的好评,说明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展档案教育方面啊。

李: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社会对档案从业人员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而且具有熟练驾驭现代高新技术的能力;不仅要继续扮演好历史事实的维护者、社会记忆的“保护神”的传统角色,而且要尽快适应档案文件的“监督者”、“审计员”的角色。

张:我今天还想要问的是: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期待是什么?档案教育工作者真能做到像您所说的“将档案进行到底”吗?

李:档案学专业的学生自然希望自己的老师德艺双馨,集教师、学者于一身,融理论家、实践者于一体。当今社会,文化、价值多元,任何人都有重新选择职业的权利和自由,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档案教育工作者都以档案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张:尽管如您所说,不能要求每一位档案教育工作者都以档案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不过您自己是做到了这一点。就像您在访谈开篇说的“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一条‘黑道’走到底”。

篇5:厦门大学经管学院

栏目:招生信息 来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发布人:蔡淑昭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03日 04:39 点击数:2135

为 了促进中国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学术和思想交流,加强青年学生对经济学科的了解,特别是为了从中选拔出类拔萃者免试进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继续深造,在成功 举办五届夏令营的基础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将于2014年7月17日至7月21日举办第六届“全国优秀大学生经济学暑期夏令营”活动。厦门,是中国五个 经济特区之一,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素有“海上花园”、“海上明珠”的美称,是中国著名的海港风景旅游城市,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秀丽的自然景 观,四季如春的海洋性气候,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凭借其区位优势,厦门大量引进外资、侨资、台资,拓展横向经济联合,现已成为一座内 外经济繁荣活跃的港口风景城市。厦 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 “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90多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 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厦大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作 为中国大陆重点综合性大学建立的第一所经济学院,近30年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一直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基地之一,也是厦门大学规模最大的 学院,现有经济学系、统计系、财政系、金融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和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等8个教学科研单位,并拥有国家级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世 界经济等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统计学一级学科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也具 有较强实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优良,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流广泛。自2005年以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密切合作,加大力 度积极开拓和发展对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特别是,目前两院院长由美国康奈尔大学Ernest S.Liu经济学与国际关系学讲席教授、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洪永淼担任,在洪院长的引领和积极推动下,经济学院已经先后与欧 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的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在 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等单位联合研发的《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名列全国经 济学门类254所高校第二,这也是厦门大学各学科在本次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最前的学科。近几年来,在厦门大学国际化战略方针

指引下,经济学 院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启动了教学与科研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转轨进程,在全院范围内实施了研究生入学统考现代经济学基础课程,开设与国际接轨的现 代经济学研究生基础理论课程。这一改革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学院教学与科研的转轨,显著地提高了我校经济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同时,这一培养 模式的改革引起了教育管理机构、国内各大学同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2007年《中国大学教育》杂志曾专门介绍我校经济学院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情况。

本 届夏令营将于2014年7月17日—7月21日在厦门大学举办,主要活动包括经济学前沿与热点专题讲座、与院长和主要学术带头人交流、参观访问、专业知识 笔试面试等。我们热忱欢迎全国各地优秀学子申请参与。在这里,你将有机会和一流的国际学术巨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老师以及优秀的同龄 人分享学术研究的酸甜苦辣。

对于夏令营中表现优秀且具备就读大学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资格的营员,经济学院将给予免试录取为2015年硕士研究生的机会。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将提供营员的往返路费(以火车硬座票为标准)及夏令营期间在厦门的食宿费用。我们真诚地邀请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齐聚厦门,共同感受厦大经济学院的魅力!

一、申请资格:

1.985或211高校本科三年级经济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校生(2015年应届毕业生),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经济学基础或者修过相关经济学课程;

2.学习成绩优秀,本科前3年(或前5学期)总评成绩排名在该校同年级本专业前 10%之内;或者虽然成绩不在前10%之内,但在其他方面有优异表现者,亦可申请;

3.对经济学有浓厚兴趣,有志于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并有较强的或潜在的研究能力;

4.应有两名专家推荐;

5.英语达到国家六级水平(450分及以上)。

二、申请材料:

1.经济学院报名系统打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4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申请表》1份;系统可跨系填报3个志愿,志愿仅填报系、所、中心,无需填报具体专业;填报统计系统计学专业需注明统计学专业的经济统计方向或数理统计方向;填报同时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系、所、中心时,需要注明学术型硕士或专业硕士。

2.个人陈述1份;

3.本科成绩单和成绩排名(复印件并须加盖教务部门公章),申请者需提供前5学期成绩即可;

4.专家书面推荐信2封,且密封并在封口骑缝处签字;

5.其他证明材料复印件(如已发表论文、各类获奖或资格证书、国家英语四六级等各类英语考试成绩单)各1份;

6.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

注:① 申请材料请按上述清单顺序编号提交,若上述申请材料不全,将不予受理; ② 所提交材料不退还。

三、申请方式:

1.申请分两个步骤进行:1)网上报名;2)寄送相关申请材料。以上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2.网上申请时间:2014年3月15日-5月15日

网上申请地址:se.xmu.edu.cn/xly

3.寄送申请材料:

网上申请确定完成后,申请人须将所有申请材料交(寄)至如下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楼A座419(收)邮编361005。并请在信封左上角注明“经济学院夏令营字样”。邮寄材料截止日期为2014年5月18日(以当地邮戳为准),过期不再接受申请。

四、审核录取:

夏令营的材料审核与录取工作将在6月20日左右结束,录取名单将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网站上公布并直接通知本人(以电话或Email形式),届时未接到录取通知的同学皆为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

录取人数: 150人(其中本校50人)。

五、推免生复试:

1.笔试(60%):

(1)经济类方向:①英语 ②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③宏微观经济学;

(2)统计学专业的数理统计方向:①英语 ②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③概率统计

2.面试(40%):英语口语、综合面试。

六、推免生录取

学院招生领导小组遵循公平公正、择优选拔原则,优先按第一志愿根据总成绩从高到低录取。第一志愿录取完毕后,如各系、所、中心名额尚有空余,再依次按第二、第三志愿录取,直至录取名额满额为止。

被拟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必须获得所在学校的推免资格。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学术型专业的考生须具备学术型推免资格;专业学位的考生具备学术型推免资格或专业学位推免资格均可。

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考核不合格者;政审不合格者;体检不合格者。

七、车票报销提醒:

凡有需要报销车票的外地同学,来程票据请报到时交给所在组的负责人,返程车票请于2014年9月1日前邮寄至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

济楼A座419(收)邮编361005。(以寄件邮戳为准),逾期视为放弃。报销款项将于9月底前汇至各个营员。

联系地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楼A座419

电子邮箱:jjxyxly@xmu.edu.cn

联络电话:0592-2185229

篇6: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86)151-2000-2000,zhanshan@xxx.com

教育背景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学士,经济与金融专业2008.9-2012.7  GPA:4.2/5;班级排名:10/52;

 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全校1%);清华之友天一综合奖学金一等奖(前2%);

 主修课程:《国际金融》《公司金融》《数量经济学》《财务会计》等。

实习实践XXXX会计师事务所北京 暑期实习生,风险管理咨询部2010.7-2010.9  负责协助项目经理进行企业金融风险分析,从市场、投资、信用、会计、法律等角度提供风险分析报告; 制定分析模板,分析了53家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并分析了32家被评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发展前景、信用状况、供应商和客户群体有关风险;

 独立分析15份财务报告,同时协助项目经理编制两份合并财务报表,并翻译审计报告。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现状”调研实践项目山东省垦利县 调研小分队支队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2009.7-2009.8  组织12名队员进行开题调研,共同制作开题报告,在答辩中获得重点支队称号及“小林实基金”1万元赞助;  调研前通过多次与山东农业部的电话沟通,为支队调研活动获取食宿交通全免的当地接待,确保调研过程中队员的安全;

 调研中合理设计队员分工,高效完成问卷调研、访谈记录、调研新闻稿以及最终调研报告的制作,并在最终实践答辩中获得经管学院“银奖”支队称号,个人获得优秀支队长称号。

课外活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外联部部长,学生会2009.9-2010.6  通过多次电话与面谈沟通,两周内为学校“一二·九”文艺演出拉到赞助1200元和音响设备,为外联部两年内第一次拉到现金赞助;

 组织领导部里8名干事为“学术节”活动拉赞助,三周内通过100余个电话和250封邮件,并拜访15家公司,最后与星音娱乐(KTV)签下合作合同,由其赞助10张会员卡和200张免费练歌券;

 在任期间,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其它信息 英语:英语六级,托福109/120,有半年出国交换经历,听说读写熟练,可作为工作语言;

 计算机:精通PowerPoint、Excel等办公软件,熟练运用SPSS、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

 专业证书:中国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已经两科通过(基础+投资分析);

 爱好运动(篮球、长跑等),曾代表清华大学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10公里,获第三名。

David Liu

Phone Number: ***1, Email: david@xxx.com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Master in Economics2009.9-2011.7  GPA:4.2/5, Rank: 2/62

 Honors: National Endeavourers Scholarship 2008

Brown University, Faculty of FinanceProvidence Bachelor in Finance2006.9-2009.7  GPA: 3.83/4.00

 Relevant Coursework: Asset Pricing, Modern Regression and Applied Time Series, Financial Econometrics, Risk Management, Corporate Finance and Financial Accounting, Fixed-Income Models.JPMorgan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New York Summer Intern, Private Equity Group2008.7-2008.9  Assisted portfolio managers in the due diligence process of a potential ~$100m investment in a top-quartile telecommunications and media VC fund.Analyzed executed deals, partners’ performance, and fund strategy. Researched investment universe of listed private equity firms.Tested hypothetical portfolios under distressed

上一篇:谈语文的愉快教学法下一篇:注册会计师执业过错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