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4-05-2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精选十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篇1

六位艺术家原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上世纪60年代的毕业生,而今他们已是绘画创作、美术教育、美术考古和美术出版等方面颇有影响和成就的学者及画家。校庆之际,他们带着各自丰硕的艺术成果相聚于母校,虽然六人目前的艺术思想和各自追求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艺术探索无一例外地继承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综合性的研究传统:在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绘画与设计之间、古今之间、土洋之间,无界无域。

为此,在研讨会上,他们怀念母校,想念老一辈艺术家开创的现代绘画与现代设计妙合无垠的中国装饰艺术教育之路,回忆了庞薰琹、张仃、张光宇、雷圭元、吴劳、郑可、祝大年、邱陵、袁迈等老一辈艺术家当年给他们上课时的情景。老一辈艺术家们独特的艺术思想和情怀,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民族艺术的精神和灵魂,而且也带他们找到了探索东方现代绘画和中国现代设计的门径。

他们在老一辈艺术家人生为艺术的感召下,何山、张朋川毕业时毅然走向大西北,研究中国石窟艺术、原始彩陶、墓室壁画等,在丝绸古道上考古临摹,一去就是二十多年;张宏宾、张一民前往山东,潜心研究民间木版年画、剪纸、壁画、汉砖、石刻等艺术十余年;刘绍荟奔赴大西南,迷恋西南少数民族的原始雕刻、金银铜饰、刺绣、木雕、岩画、重彩等二十年;秦龙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期研究传统重彩和中外插图、诗歌与壁画等三十年。为了艺术之梦,他们个个故事感人,成果喜人。

在展览会上,张一民的作品简洁、单纯,大部分为壁画设计而作,很方便工艺制作。他以线造型、平面设色的作品将观者带入一片纯真的天地,繁芜的形象细节,全部被浓缩到线条的曲直、方圆秩序中。他善于化限制为自由,融汉画、石刻、木板年画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简约而平整的绘画风格和特征,既民间,也现代。同时他长期投身于艺术教育管理,为培养装饰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后继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秦龙原是美院附中的高才,他说当年听从叶浅予先生的建议报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装饰艺术的殿堂里,秦龙改变了以往的绘画观念和方法,在线描和重彩画中找到了令他激动不已的艺术天地,他体会到装饰艺术包蕴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他将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观念、结构表现方法融入重彩,以中国神话、诗歌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神秘而超现实的现代装饰重彩人物画,为重彩绘画带来了新的活力,给美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宏宾当年在校学习时被称为奇才,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响下,曾怀有复兴中国壁画的梦想,代表学院起草过一份《复兴中国壁画运动的建议》报告给周总理。日后,他由壁画拓展至油画、泼彩画、丝网版画。展出的泼彩画作品中,无论人物、骏马都由坚实的造型和随意流动的彩墨构成。他把文人画的笔墨与泼彩相结合,扎实的绘画功底和亦中亦西的抽象思维相结合,为中国写意人物画做出了新的探索。

刘绍荟是80年代云南画派的领袖人物,他曾用密密麻麻雨丝般的线铸造了云南热带雨林,为东方艺术的线性绘画语言增加了魅力。接着又创作出一批抽象、具象、幻象合一的中国现代重彩画,在美术界独树一帜。这次展出的作品色彩斑斓,大量容纳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观念,用笔自由、狂放,云南热带雨林明媚的阳光和宇宙般深遂的灵境,得到充分表现,使重彩绘画走向了现代写意的新境。

何山是首都机场壁画的作者之一,他创作的壁画《黄河之水天上来》雄浑壮阔,还有《楚魂》、《神奇的土地》等一批壁画也引人注目。和同学们相比,他幸运地有较多机会施展自己在壁画方面的专业所学。特别是他为台湾佛光山寺所作的《智慧灵光照千秋》两幅巨型壁画,显示出他在壁画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力,这次展出的《屈原》组画作品,意在于以远古文化的精神魂魄撞击、启迪现代人的心灵。

张朋川扎根于黄土地,在甘肃博物馆研究原始彩陶,长期处在探索未知的寂寞之道中。20多年来他通过众多的田野考古挖掘工作,掌握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陶器、魏晋墓室壁画和古代岩画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其学术研究成果学界公认具有填补中国艺术史空白的意义。尽管现实的人生极为艰苦,但他品尝到了艺术研究的甘甜,他说当年庞薰琹先生极大地鼓励了他:“这将对我们的文化事业是一大贡献。”可以说,张朋川为中国装饰艺术理论及艺术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长卷罗汉图整整画了七年,他做学问不求功利的心态至今令校友们敬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计划 篇2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

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学分(2)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课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3)外语 16学分

第一学年至第二学年外语课为必修课,每学期4学分,共16学分。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09)。(4)文化素质课 6学分

要求在本科学习阶段修满6学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必须包含2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及1-2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划分为八大课组:①哲学与人生、②历史与文化、③语言与文学、④艺术与审美、⑤科技与社会、⑥当代中国与世界、⑦基础社会科学、⑧数学与自然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目录详见附录1。

每学期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及核心课程目录详见当学期选课手册。2.专业相关课程 134 学分(1)院定必修课 16学分

10800002 中国美术史 2学分 10800012 外国美术史 2学分 10800022 中国工艺美术史 2学分 10800032 外国工艺美术史 2学分 10800042 计算机辅助设计 2学分 10800132 大学语文 2学分 30804882 外国设计史 2学分 40804542 设计概论 2学分(2)一年级专业基础课 32学分 艺术设计 32学分

① 公共专业基础课 28学分

30805144 素描(1)(静物、半身像)4学分 30801072 素描 2学分

30803132 素描人体 2学分 30805743 视觉语言(2)3学分 30805732 视觉语言(3)2学分 40804983 视觉语言 3学分 30805754 形态研究 4学分 30801914 色彩(静物)4学分 30800804 图案基础 4学分 ② 各专业基础课 4学分 染服

30805762 人体速写 2学分 30800992 图案 2学分 陶瓷

30805904 陶瓷成型基础 4学分 装潢

30805924 设计初步 4学分 环艺

40805991 40808483 工业

30805814 信息

40808544 工艺美术30805934 造型艺术绘画

30802004 30800014 30800314 40800424 30804972 30802052 30804583 30802944 空间测绘 1学分 设计表达(1)3学分平面设计表达(1)4学分视觉设计 4学分 综合工艺基础 4学分 学分 素描 4学分 色彩 4学分 雕塑 4学分 装饰艺术 4学分 书法 2学分 解剖 2学分

雕塑(写生)3学分 色彩风景 4学分

3230804715 素描(人体)5学分 雕塑

素描基础 8学分

雕塑基础 8学分

素描 8学分

雕塑 8学分 艺术设计学 32学分

30805672 专业基础·素描 2学分 30805622 专业基础·色彩 2学分 30805652 专业基础·书画 2学分 30805632 专业基础·设计 2学分 30805273 专业基础·艺术概论 3学分 30805685 专业基础·学科概说 5学分 30805824 专业基础·美术考古 4学分

工艺美术史专题·中国工艺美术断代史(1)4学分 30805834 美术史专题·中国古代绘画 4学分

30805844 民族民间美术专题·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3)专业必修课 66学分 1)艺术设计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 66学分 ① 服装艺术设计

40807881 材料再造 1学分 40806672 时装画技法 2学分

学分 4 40805753 服装造型综合训练 3学分 40805772 服饰色彩 2学分 40805782 服装工艺(1)2学分 40808063 服装工艺(2)3学分 40806683平面裁剪(1)3学分 30802853 40806694 40805763 30802823 40804923 40803741 40802842 30800062 40806721 30805891 40802832 40802861 30802701 40805794 40809046 40808074 40809813 40804553平面裁剪(2)3学分平面裁剪(3)4学分 立体裁剪(1)3学分 立体裁剪(2)3学分 立体裁剪(3)3学分 服装CAD 1学分 2学分 西洋服装史 2学分 服装学概论 1学分 市场营销学 1学分 纺织材料学 2学分 服装人体工程学 1学分 论文写作 1学分 服装设计(1)4学分 服装设计(2)6学分 服装设计(3)4学分 服饰设计 3学分 专业考察 3学分 中国服装史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② 染织艺术设计

40805672 工笔花卉基础 2学分 40802832 纺织材料学(染织)2学分 40805662 装饰色彩 2学分 40806733 40806741 40806752 30804233 30804223 40808823 40809054 30804203 40802733 40808811 40808902 40807991 40805721 40805711 40808293 40802774 40802784 40805093 染织图案基础 3学分 室内装饰效果图 1学分 计算机设计表达 2学分 刺绣工艺 3学分 编织工艺 3学分 印染工艺 3学分 室内纺织品设计 4学分 服装工艺 3学分 汽车织物设计 3学分 印染CAD 1学分 织物CAD 2学分 刺绣CAD 1学分 中国染织纹样史 1学分 外国染织纹样史 1学分 旅游纪念品设计 3学分 地毯设计 4学分 服饰纺织品设计 4学分 印染艺术设计 3学分 40805744 编织艺术设计 4学分 40805734 刺绣艺术设计 4学分 40804553 专业考察 3学分 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30802701 论文写作 1学分

陶瓷艺术设计 66学分

30805961 陶瓷艺术设计导论 1学分 30802961 中国陶瓷史 1学分 40808531 世界陶瓷史 1学分 30805963 陶瓷造型基础(1)3学分 30805973 陶瓷造型基础(2)3学分

陶瓷塑造基础(1)3学分

陶瓷塑造基础(2)3学分

30805983 陶瓷装饰基础(1)3学分

陶瓷装饰基础(2)3学分

陶瓷工艺基础 3学分 40804553 专业考察 3学分 40807944 传统陶艺(1)4学分

传统陶艺(2)4学分

传统陶艺(3)4学分

40809914 陶瓷设计(1)4学分

陶瓷设计(2)4学分

陶瓷设计(3)4学分 40808683 现代陶艺(1)3学分 40809993 现代陶艺(2)3学分 40809994 现代陶艺(3)4学分 30802872 论文写作 2学分 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装潢艺术设计 66学分

40809973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 3学分 40809992 包装结构设计 2学分 40808713 现代造型艺术 3学分 40808803 音频视频 3学分 40808941 中国书法篆刻艺术 1学分 30800614 字体设计 4学分 30804093 图形设计 3学分 40808452 色彩设计 2学分 40805102 印刷工艺 2学分

40806871 视觉传达设计概论 1学分 30804503 视觉表现 3学分 40801943 空间构成 3学分 40803102 编排设计 2学分 40808603 数字交互设计 3学分 40803081 设计思维 1学分 40803043 标志设计 3学分 40809122 书籍设计 2学分 40802673 广告设计 3学分 40809142 包装设计 2学分 40809161 设计交流 1学分 40802451 广告艺术概论 1学分 40804553 专业考察 3学分

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40809803 插图设计(2)3学分 ①平面设计

40809832 书籍设计(1)2学分 40809843 书籍设计(2)3学分 40809962 书籍设计(3)2学分 40809991 广告设计(2)1学分 40809801 视觉形象系统设计 1学分 ② 广告设计

海报设计(2)1学分

平面设计(1)2学分

80613933平面设计(2)3学分

平面设计(3)2学分 40803021 书籍设计概论 1学分 环境艺术设计 66学分

40805983 设计表达(2)3学分 40806962 设计表达(3)2学分 30805863 建筑设计初步 3学分 40806953 建筑设计 3学分 40806973 建筑装饰 3学分 40808272 空间概念 2学分 30805882 人体工程学 2学分

40808952 中外建筑园林史论(1)2学分 40809172 中外建筑园林史论(2)2学分 40808962 中外建筑园林史论(3)2学分 40809181 环境心理学 1学分 40809192 材料与构造 2学分 40809802 光环境设计 2学分 40809852 施工图设计 2学分 30802872 论文写作 2学分 40802161 设计标准与预算 1学分 40804553 专业考察 3学分 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① 景观设计

40802042 建筑形态学 2学分 40808262 景观设计原理 2学分 40808253 景观设计(1)3学分 40809203 景观设计(2)3学分 40809823 景观设计(3)3学分 40802062 城市规划原理 2学分 40802102 园艺基础 2学分 40805132 园林设计 2学分 40809212 城市空间陈设 2学分 40802022 公共设施设计 2学分 40808013 地景勘测与识图 3学分

② 室内设计

40809862 室内设计风格概论 2学分 40808572 室内设计程序 2学分 40808563 室内设计(1)3学分 40809233 室内设计(2)3学分 40809833 室内设计(3)3学分 40809942 家具设计(1)2学分 40809872 家具设计(2)2学分 40802272 展示设计 2学分 40807922 陈设设计 2学分 40809222 水景与绿化设计 2学分 40808163 建筑技术 3学分 工业设计 66学分 人机工学概论 2学分

30804402平面设计表达(2)2学分 40807013 立体设计表达 3学分 40807003 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 3学分 40806082 机械制图 2学分 30805592 工业设计概论 2学分 40806076 造型基础(1)6学分 40804524 造型基础(2)4学分 30804442 材料与成型工艺 2学分 40806094 工业设计程序方法 4学分 40806108 专业课题训练 8学分 30802701 论文写作 1学分

金工实习1学分 ① 产品设计

40803452 产品设计(1)2学分 40807031 设计调研 1学分 40807052 设计工程 2学分 40807022 产品设计(2)2学分 40801892 产品计划 2学分 40807041 价值分析应用 1学分

40801831 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 1学分

产品色彩设计 1学分

40806113 产品设计(3)3学分 40801872 综合设计表达 2学分 40806122 设计战略 2学分 40809804 产品创新设计 4学分 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② 展示设计

40801621 展示设计概论 1学分 40807062 展示设计(1)2学分 40809242 计算机辅助展示设计 2学分 40801651 展示照明 1学分 40807072 展示设计(2)2学分 40801692 展示空间研究 2学分 40801671 展示视觉传达 1学分 展示色彩设计 1学分 40806143 展示设计(3)3学分 40805151 展示策划与设计 1学分 40801741 展示工程管理 1学分 40801732 多媒体技术应用 2学分 40809794 展示创新设计 4学分 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信息艺术设计 66学分 ① 信息设计

40806201 信息艺术概论 1学分 40808743 信息图表设计 3学分 40809963 动态表达基础 3学分 40807165 数字动态设计表达 5学分 互动媒体设计 4学分 脚本语言基础 3学分

40807155 数字影音设计 5学分 40806264 信息设计方法 4学分 40808721 信息结构设计 1学分 40806274 界面设计 4学分 人因工程与可用性评测 3学分 40807202 新媒体艺术 2学分 40807194 信息设计(1)4学分 40808734 信息设计(2)4学分 40807182 交互技术(1)2学分 40808173 交互技术(2)3学分 40807174 交互设计 4学分 40809984 交互设计(2)4学分 40808491 设计社会学 1学分 40804553 专业考察 3学分 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② 动画

30803961 动画艺术概论 1学分

动画行为规律 6学分

40807165 数字动态设计表达 5动画分镜头 4学分 表演基础 3学分

40807155 数字影音设计 5学分 40802344 动画美术设计 4学分 三维动画设计 4学分 动画前期创意 4学分

学分 40807234 原动画技法 4学分 40807212 声音表现 2学分 动画后期制作 2学分 动漫周边产品设计 4学分 30803974 动漫艺术表现 4学分 动画创作(1)4学分 动画创作(2)4学分

40804553 专业考察 3学分 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工艺美术 66学分

40808864 圆雕人体(1)4学分 30800024 构成 4学分

30805942 金属艺术概论 2学分 30805952 漆艺术概论 2学分 40804553 专业考察 3学分 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① 金属艺术

40801534 金属工艺 4学分 40808054 锻金工艺(1)4学分 40807474 泥塑圆雕人体 4学分 40806504 浮雕 4学分

40808064 锻金工艺(2)4学分 40808584 首饰艺术(1)4学分 40808974 铸金工艺 4学分

40808244 金属装饰品设计(1)4学分 40809404 焊金工艺(1)4学分 40808594 首饰艺术(2)4学分 40809964 焊金工艺(2)4学分 40809834 金属装饰品设计(2)4学分 ② 漆艺

40808426 漆艺材料学 4学分 40808754 髹饰工艺(1)4学分 40806494 白描 4学分 40808934 中国画 4学分 40809864 髹饰工艺(2)4学分 40808404 漆画艺术(1)4学分 40809414 构成与设计基础 4学分 40809454 漆立体艺术(1)4学分 40809434 漆画艺术(2)4学分 40809844 漆画艺术(3)4学分 40809954 立体造型 4学分 40809854 漆立体艺术(2)4学分 2)造型艺术 绘画 66学分

40806311 透视 1学分 30804162 摄影 2学分 40806325 秋季写生(风景、人物)5学分 40807364 素描(人体)4学分 40804553 专业考察 3学分 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40807834 毕业创作及论文选题 4学分 40800183 素描(人物)3学分 30800123 色彩 3学分 30803052 中国画白描 2学分 40806344 重彩人物写生 4学分 ① 中国画

30800154 素描 4学分 30800372 速写 2学分 30804603 白描人物 3学分 40801223 重彩人物写生 3学分

重彩 5学分

40807334 写意(人物)4学分 40801173 写意(花鸟)3学分 30802563 素描(人物速写)3学分 30802933 国画(山水)3学分 40800622 创作 2学分 ② 壁画

40800893 综合材料 3学分 40800913 重彩人物 3学分 40809912 壁画史 2学分 40809934 坦培拉 4学分 40807424 综合材料 4学分 40804204 壁画创作 4学分 40807431 建筑景观导论 1学分 40807443 景观艺术设计 3学分 40809023 专业造型语言研究 3学分 40808525 深入生活收集素材 5学分 ③ 油画

30802215 素描人物、人体 5学分 40808672 西方油画临摹与赏析 2学分 40800635 油画(肖像、人体)5学分 40809784 绘画素描(2)4学分 40804394 油画(人体)4学分 40807394 油画(人物组合)4学分 40809902 构图 2学分 30800183 素描 3学分 40804373 油画人物 3学分 雕塑 66学分

30800004 素描人体 4学分 40809334 浮雕人像 4学分 30805964 浮雕人体 4学分 40808383 泥塑胸像 3学分 40808374 泥塑人体(1)4学分 40809344 泥塑人体(2)4学分 30805874 泥塑人体(3)4学分 40808394 泥塑着衣人物 4学分 40808006 等大泥塑人体 6学分 40807463 传统雕塑临摹 3学分 40806453 中国传统雕塑彩塑 3学分 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40804553 专业考察 3学分 40801024 具象雕塑 4学分 40806483 抽象雕塑 3学分 40806473 环境雕塑 3学分 40800971 雕塑概论 1学分 40804501 中国雕塑史 1学分 40806431 西方雕塑史 1学分 3)艺术设计学 66学分

40808113 工艺美术史专题·外国工艺美术史 3学分 40808322 美术史专题·西方古代美术史 2学分 40808312 美术史专题·公共艺术概论 2学分

40808123 工艺美术史专题·中国工艺美术史料学 3学分 30805662 专业基础·说明文写作 2学分

工艺美术史专题·中国工艺美术断代史(2)2学分 40807613 美术史专题·佛教美术 3学分 40809473 艺术理论专题·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 3学分 40809482 艺术理论专题·美学 2学分 40809502 专业基础·学术论文写作 2学分 40808333 美术史专题·西方现当代美术史 3学分 40808512 设计史专题·外国设计史 2学分 40809523 艺术理论专题·设计批评 3学分 40809953 艺术理论专题·中国美术学史 3学分 40809522 艺术理论专题·中外设计论著导读 2学分 40809983 艺术理论专题·西方现代艺术理论 3学分 40809532 艺术理论专题·艺术史研究方法论 2学分 40808352 民族民间美术专题·中国民间美术概说 2学分 40809512 美术史专题·中国书法史 2学分 40809982 美术史专题·中国现当代艺术 2学分 40809892 美术史、工艺美术史专题研究(1)2学分 40809602 设计史专题·艺术传播学 2学分 40808343 美术史专题·中国版画史 3学分

40809882 美术史、工艺美术史专题研究(2)2学分 40807643 设计史专题·中国设计史 3学分 40804553 专业考察 3学分 40809013 专业实践 3学分 4)专业限选课 20学分

00802552 工笔花卉基础 2学分 00802562 装饰色彩 2学分 00802782 绗绣工艺 2学分 00802092 印染工艺 2学分 00802632 编织工艺 2学分 00802642 机织工艺 2学分 00802082 染织图案基础 2学分 00802792 00801342 00801572 00802392 00802052 00801602 00801582 00802882 00802062 00802402 00802772 00802072 00801154 00801634 00801614 00801624 00802834 00802754 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2学分织物CAD 2学分 服饰色彩 2学分 服装工艺 2学分 时装画技法 2学分 立体裁剪 2学分 材料再造 2学分平面裁剪(1)2学分平面裁剪(2)2学分 服装CAD 2学分 服装设计 2学分 服饰设计 2学分 陶瓷设计 4学分 现代陶艺 4学分 传统陶艺 4学分 陶瓷设计基础 4学分 陶艺基础——拉坯成型 4学分 传统陶瓷雕塑 4学分

00801642 字体设计 2学分 00801652 编排设计 2学分 00802122 标志设计 2学分 00802132 包装设计 2学分 00802432 书籍设计 2学分 00802442 00802144 00801704 00802572 00802872 00800262 00800252 00802162 00802172 00802452 00802822 00802502 00802932 00801772 00803024 00802982 00802184 00802521 海报设计 2学分 广告设计 4学分 品牌设计 4学分 环境艺术概论 2学分 计算机辅助环艺设计 2学分手绘表现技法 2学分 环境艺术鉴赏 2学分 室内设计 2学分 景观设计 2学分 景观设计基础 2学分 室内设计基础 2学分 景观园林史论 2学分 环境色彩设计 2学分 色彩设计基础 2学分 工业设计平面表达 4学分 工业设计机械制图 2学分 工业设计初步 4学分 产品设计调研 1学分

00802994 产品设计基础 4学分

产品设计计划 1学分

00803054 展示设计基础 4学分 00801822 展示策划与管理 2学分 摄影造型艺术 2学分 镜头语言 400802954 00801852 00802262 00802252 00802234 00801944 00801964 00802624 00801994 00803044 00802484 人物白描写生 400802854 00802304 00802894 00801874 00803034 学分

商业摄影 4学分 影视艺术赏析 2学分 创意摄影 2学分 摄影美学 2学分

数字娱乐设计基础 4学分 装饰基础 4学分 纤维艺术 4学分 玻璃艺术 4学分 漆画艺术 4学分 首饰艺术 4学分 书法及篆刻 4学分 学分

油画写生 4学分 油画创作 4学分 综合版画创作 4学分 版画技法综合训练 4学分 西方绘画中的精神性研究 4学分 00802864 综合绘画创作 4学分 00802274 多媒体艺术 4学分 00801894 公共艺术设计 4学分 00802904 雕塑(1)4学分 00802914 雕塑(2)4学分 00802924 雕塑(3)4学分 00803004 雕塑(4)4学分 00803014 雕塑(5)4学分 3.实践环节 6学分

1209004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学分 40809613 社会实践 3学分 4.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作 15学分 艺术设计、造型艺术

40801265 毕业论文 5学分 40809960 毕业设计(创作)10学分 艺术设计学

大学大学,我的大学 篇3

北京沙尘暴,松林门口的树被拦腰吹断,走在学校里处处要当心被风卷落的树枝。博实大叔门口飞沙走石,我现在已萌生了穿羽绒服的想法。

又干又冷,晚上的未名湖畔不知还有没有那么多相拥的情侣。希望再冷一点,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可是,那时候,有快要回家了吧。

这儿和家里不一样。日子很慢,也很快。有時候一下午,会空虚而无聊,把飞信、校内、qq全挂着,甚至想张罗着学打三国杀;有时候也会一天十二节课,只能吃早上一顿饭,晚上还要为了“一二·九”排合唱到十一点,饿着一天的肚子,回到宿舍还要打开充电台灯赶着复习和预习。有时候,时间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就像谁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时间很瘦,指缝很宽。我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专业课又上了好几课,视听作业上交的截至时间又快到了,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没怎么翻又该去还了……

一切的一切,都靠自己。不管你曾经怎么样,不管你将来会怎么样,这个大学这个社会,他只看着你的现在,仿佛很不公平。我也不能想像,自己是怎么洗第一盆衣服;是怎么在晚自习下课后自己一个人走夜路;是怎么在这个布局诡异的校园里找到剧组隐蔽的招新地点;是怎么在网上交错作业之后忐忑不安地给老师发邮件解释;是怎么奔波在两个遥远的教室之间……

但是我确实做到了。大学仿佛一个催熟剂,已经慢慢浸透在我的思想里。虽然我还是班里惟一一个未满18岁的小孩,但是这是资本也是缺陷。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不能还沉浸在顾城那童话般的诗里,我要走进这个社会,要摆脱所谓的依赖感。

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在一个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动摇。我身边的同学,很多是自招和保送的,他们有长长的7个月的假期,有很牛的直系学长和学姐,还有很多北大清华的同学。我学会了独处,也学会了不让自己孤单。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变得这么随和,不过心情不好的时候知道不能随便对谁发脾气,回到宿舍的时候知道要考虑另外3个人的感受,上通选的时候知道别人睡觉自然有睡觉的理由和资本,而现在的我必须睁着大大的眼睛,记住老师说的话。

我到这里,很开心过。当我来到未名湖边,站在那永远都不会沉没的石头船上,看着对面的博雅塔在静静的湖水中映出秀美的倒影,我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卑微,却又幸福地卑微着。因为,面对这样深刻、这样自由、这样博大的殿堂,我愿意卑微而虔诚的仰视他,而这时,心里是藏满了幸福的。当我在“百团大战”时路过三角地,听到北大剧社“我不是戏子……如果我是戏子,就要在剧场中生,在剧场中死”的慷慨宣言,毅然加入了剧社,当时我只想:人的青春怎么也要在最美的时候燃烧一次。那时的我,也很激动。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到阅兵式上的花车展,安徽和北京并排列在第一时,相片中的我,也很幸福……

但是,我难过的时候却没有哭。我纠结于西语非人类的发音,跟着录音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还是不能听到老师说muy bien的时候,很难过;第一个周末,宿舍同学都出去到亲戚家或和原来同学一起玩,并到深夜2点才回来时,我一个人在宿舍也很难过;第一次在网上交作业,因为不会用那个系统,延时40分钟,虽然后来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还是影响了我的心情;上课时就看看电影听听歌的视听课,留下的听写几句话的作业让我整整听了5个小时,虽然最终得了一个perfect,但是我开始知道大学,到了大学,一切归零;有时会熬夜到2点,只为了做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自己也满意的作业;班里的某个不熟悉的男生突然对你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也会搞得心情乱乱的,不似平时那样舒畅。

有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我要来北大呢,为什么呢?突然觉得高中时的一些想法很幼稚、也很可笑。曾经以为,不是很努力,也可以很轻松地拿高分;曾经以为,到了理想的大学,我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儿;曾经还以为,到了大学,会穿一袭白色长裙,在某一棵香樟树下偶遇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呃,很可笑,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曾有过这些想法。还记得我在高三的夜晚常听那首《未名湖是个海洋》,当北大开迎新会的时候,我坐在东操场上,旁边全是北大大一和研一的新生,这时我的耳边突然想起了这熟悉的旋律。我的同学在笑在问:这是什么歌?我没有办法回答,脑海中只有高三时的一幕一幕,像电影慢镜头一样一点一点走过,喉咙很哽。那时我才知道,我的高中,虽然看起来很单调很无趣甚至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我真的没有浪费掉,真的没有浪费……

不过,类似于为什么要来北大这些纠结的问题貌似没有人可以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分够了就来呗;也有人说,难道你要去清华不成?更有人说,不上北大去哪呢?是啊,梦想了这么久,甚至没想过退路,不到这儿去哪呢?

但是,来了以后,我要干什么呢?很多人纠结于这个问题,甚至会讨论人生。我倒觉得我在西语,没有必要有什么过多的考虑。大一学习,大二考级,大三出国,大四回国再考级,然后就是工作保研或考研。人生真的很奇妙,一个月以前,这些事都还离我有十万八千里远,而现在,我却一一考虑,而且是极其深刻的考虑。

我在得不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苦恼,极其的苦恼。打个比方,就像在身处黑暗之中,有人告诉你有一条路是可以走到终点的,但是你什么都看不见,就只能摸索,还会不停地走入歧途再返回。我想大学的竞争就是看谁走的歧途少。其实也无所谓歧途,因为人生也可以没有终点,但是我需要一个目标,需要一个方向。当我身边的人找到而我找不到的时候,就会莫名地急躁。不过还好,一中的学长学姐都很帮助我。王韵涵,总是说出一大段一大段很残酷却又很深刻的话,让你一个人去体会;王凤翔,不很爱说话,却总是在帮我处理很细节的东西;田正阳,居然会在我作业做得好的时候说你真棒(这个有点让人受不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用自己曾经迷茫的经验来安慰我,引导我。

我也慢慢发现,我们那个安徽籍的老师对我可好了。我也感觉到,5个小时的听力作业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我也发现,西班牙语无愧于“与上帝对话的语言”的美称。

路还很长,我要做的还很多。我很渺小,但我的心充实而沉稳。我不会再让妈妈担心,不会再想过去的无法改变的事。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新余学院抱石美术学院作品 篇4

作者简介:张弘杨, 女,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 获硕士学位, 现任新余学院抱石美术学院教师;黄晴, 女,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获学士学位’现任新余学院抱石美术学院副教授:周德威, 男, 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 获硕士学位, 现任新余学院抱石美术学院教师, 教研室主任;王翔艺, 男, 毕业于江南大学, 获硕士学位, 现任新余学院抱石美术学院教师;徐珊, 女, 毕业于英国桑德兰大学, 艺术、设计和传媒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江西省新余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任新余学院抱石美术学院教师;廖莎, 女, 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获硕士学位。日本设计学会�JSSD) 会员, 现任新余学院抱石美术学院教师。廖莎——手绘设计说明B筷子架的两端口"u"形造型来源于宝顶山的大佛湾造像, 石刻延宝顶内山的崖石弯弯而凿, 呈U形, 故称宝顶大石湾.-大威德明王“男筷.造型上将宝顶山石刻中的大明王像与雷音图中的雷公拒结合以次作为情侶中的男性用_主体形象.并从中柚取直线扣方形的视觉元素以作为筷子U形架的主VI.象征®戒与力》•王翔艺——大足石刻情侣筷设计大威德明王设计说明新余学院抱石美术学院作品专业绘®徐珊插画-狼群中的羊英雄廖莎——手绘2王翔艺——大足石刻情侣筷设计大威德明王效果图狳珊插画-酒瓶中的不倒翁英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研复试工作安排 篇5

根据清华大学相关安排及文件精神,制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办法。

一、复试科目

根据报考专业及研究方向的不同,复试科目、时间及分值如下:

1.总成绩计算办法(按满分100分计)

n【130500】设计学、【130400】美术学及【135100】艺术(双证艺硕):

初试总分(满分500分)÷5×30%+专业设计或创作(满分100分)×50%+面试(满分100分)×20%

n【130100】艺术学理论:

初试总分(满分500分)÷5×60%+专业论文(满分100分)×30%+面试(满分100分)×10%

n【1305J1】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

初试总分(满分500分)÷5×70%+面试(满分100分)×30%

二、录取原则

1.各专业按照报考的研究方向统一进行复试,复试各科及加权成绩均有最低录取线的`要求。

2.【130500】设计学、【130400】美术学及【135100】艺术(双证艺硕)专业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在专业系内进行总成绩排序,从高至低择优录取。根据最终成绩及录取情况,设计学及美术学专业可调剂到艺术专业(双证艺硕)录取。

3.【130100】艺术学理论单独排序,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在专业系内进行总成绩的排序,从高至低择优录取。

4.【1305J1】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单独排序,按照总成绩排序,从高至低择优录取。

5.面试成绩低于60分者、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及体检结果不合格者、同等学力考生加试成绩不合格者,视为复试不合格,均不予录取。

三、资格审查及其他工作说明

1.复试具体日程安排见附件。

2.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均需参加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发给《复试考场安排表》,未参加或未通过资格审查的考试不允许参加复试。资格审查时需提交的材料:

a)初试准考证;

b)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一份复印件;

c)毕业证书(应届生带学生证)原件及一份复印件;

d)一张1寸免冠照片(体检表用);

e)考生自述(包括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业务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

f)大学期间成绩单原件或档案中成绩单复印件(加盖档案单位红章)。

3.考生参加复试需通过网上缴费平台(yz.tsinghua.edu.cn)缴纳复试费(每人100元人民币),缴费需在复试前完成,未缴纳复试费的考生不允许参加复试。缴费后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复试者,已支付的复试费不退。

4.考生需自备绘画或设计用具及颜料。考试用画板和画架由我院提供。

5.参加复试的考生须按照《年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体检通知》,自行安排时间完成体检。

6.我院不接收外校调剂考生。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 篇6

他曾首倡中国第一个植树节。

他也曾任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并摄行大总统职务。

他因厌倦官场生涯,退出政界去美国游历。在美国对电影业产生浓厚兴趣,回国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公司。

他是清华的奠基人、首任监督(校长)——周自齐。

清华的前世今生

1906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校长詹姆士向美国总统递交了一个备忘录,他指出,投资于培养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将能够获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最大报偿,因为这些人将来必然是中国的精英乃至领袖人物,抓住对他们的培养权,可以说是控制中国的最得心应手的方式,它的效益要比单纯军事征服更大,侵略者的这笔账确实算得相当精细和透彻。

正是出自这样的考虑,美国总统作出决定,并于1908年经国会通过,将美国分得的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中国,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经费之用。中美双方商定,从1909年起的四年中,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一百名,以后每年至少派五十名,直到退款用完为止。

1909年6月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和学部共同领导,地址在北京东城史家胡同,负责直接选派学生游美。并于当年8月举行招考,录取了第一批学生47人,其中包括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天津人)。次年又考选了第二批学生70人,竺可桢、胡适即在其中。191 1年又考选第三批学生63人。

但总的来看,直接招考的生源并不理想,有些学生到美国后还得先读中学补习。所以,留美学务处又着手筹办一所留学预备学校,最初称肄业馆。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由学部制定了《考选学生与考送游美学生办法》,规定官派留美学生除学务处在北京直接招收一部分外,其余由各省按名额招考,保送进京复试,合格者入肄业馆学习。学制8年,分高等、中等两科,各为4年。高等科参照美国大学办理。其中提到,因已确定原皇家园林——清华园为校址,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12月,清政府学部批准了这个改革办法。之后,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1911)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我们今天看到的清华学堂大楼大门外,正额“清华学堂”四字即为那桐手书(图1,清华园二校门,“二校门”即清华最早的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西校门建成后即称原大门为“二校门”。此门在“文革”动乱初期被拆毁,1991年重建。)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学务处总办周自齐和会办唐国安、范源濂分别任学堂的正副监督。采八年连管制,分为中等和高等两个阶段,大致各为四年,高等科毕业后派遣留美。第一批学生共468人,其中大部分被编入高等科。只有94人被编入中等科。辛亥革命后学堂一律改称学校。1912年,继前三批直接选送的留美学生之后,清华学校选送首批16人赴美留学,其中有后来著名的化学工程师侯德榜。此后历年高等科毕业生几乎全部被派到美国留学。1922年起改为四三一制,即中等科四年,高等科三年,及大学一年,并逐年停招中等科学生。1925年中等科结束,设大学部和研究院(国学门)学生毕业,与旧制留美预备部并行,至1929年最后一届留美预备部和研究院(国学门)学生毕业,清华学校结束。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受教育部管辖。清华大学在抗战以前已成为国内著名大学。抗战期间,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为“西南联合大学”,亦是战时著名学府。抗战胜利后复校。1950年以后,北京清华大学经整顿后继续开办,仍为重点大学之一;而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亦于1 956年复校,初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设大学部,今日亦是著名学府之一。

清华的校长

清华历史上的校长,从人选上看,从清华学堂周自齐任监督(校长)算起,至1948年12月,共有过10位校长。其中,唐国安先生先是任清华学堂的监督,而后。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任校长。而在这10名校长中,最为重要的有三位,他们是周自齐、罗家伦和梅贻琦。周自齐是清华学堂的奠基人,而罗家伦是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梅贻琦是任清华大学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位。

如果把无校长名义、但有校长地位、即通常所说的“第一把手”的领导人也都计算在内,“老清华”阶段(1948年以前)有周自齐(总办)、颜惠庆(代总办)、唐国安、周诒春、赵国材(代校长)、张煜全、严鹤龄(代校长)、金邦正、王文显(代校长)、曹云祥、温应星、罗家伦、吴南轩、翁文灏(代校长)、梅贻琦等15任。

“新清华”阶段(1949年至“文革”前)则有叶企孙这些不同时期的带头人,除极个别者外,都对清华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有的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周自齐、罗家伦、梅贻琦三位最重要的清华奠基人做些介绍。

清华学堂监督周自齐

周自齐(1871—1923)字子虞,单县单城镇牌坊街人。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1922年,摄行大总统职务。(图2、3、4)

他出身官绅世家。曾祖父周鸣銮,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祖父周毓桂,广东雷州府知府;父周镐秀,为广东候补巡检。他自幼聪颖好学,刻苦自励,勤奋攻读,天资非凡。1891年报考了广州同文馆(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学习外语,学业出众,颇有名气。两广总督张之洞对他十分欣赏,以翻译生的名义把他送到京师同文馆就读,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1894年应京兆试,被录取为光绪甲午科顺天乡试副榜。1896年,京师侍郎张荫桓将其推荐给中国驻美国公使馆公使伍廷芳。同年,赴美作为驻美使馆学生参加锻炼。后随梁诚出使美国,历任驻美公使馆书记官、参赞、驻纽约旧金山领事等职,期间代理出使美、日、秘鲁等国使臣。在维护清政府利益的同时,做了许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

1898年,周自齐任驻美领事时,湘、鄂、粤三省绅商要求自建粤汉铁路,清廷迫于美方压力,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委派伍廷芳与美国美华合兴公司签订了《粤汉铁路借款合同》,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后美国政府擅自推翻原合同,把粤汉铁路大量股票转卖给比利时垄断集团,将粤汉铁路的修筑权作为外国资本财团做交易的筹码。周自齐当即代梁士诒草拟了赎回粤汉铁路的奏章,并积极支持湘、粤、鄂三省民众的赎权运动,迫使清廷赎回粤汉铁路的修筑权和所有权。

1901年,周自齐赴古巴任代办,时古巴政府以中国没有与其订立税则条例为由,任意扣押中国商人的贸物,殴打中国商人,暴收关税。他到任伊始,即出面与古巴政府交涉,据理力争,最终拟定中古税则,维护了中国商人在古巴的合法权益。

1903年,周自齐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旧金山发生强烈地震后,他带头募捐,赈济危难华侨,受到驻美华侨的赞颂。1904年,任驻美华盛顿公使馆一等秘书。12月,1 0万余旅美华侨联名上书清政府,要求废除业已到期的虐待华工条约。美国政府蛮横坚持续约,旨在继续虐待华工。周自齐严厉驳斥美国政府的行为,促使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了禁止虐待华工的条约。

1908年,周自齐从美返国,1909年7月任游美学务处总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监督。周自齐在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和清华学堂监督期间,主持考试选派直接留美生三批共180人;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择定拥有30余公顷的清华园作为校址,聘请教员,招收学生460人,清华学堂于191 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并取“水清木华”之意将学校命名为“清华学堂”,周自齐任清华学堂首任监督,直到1912年赴山东任职时方解任,为中国名校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在北京组阁,任命周自齐为财政次长。1912年,改任山东都督兼民政长,组织民团,设防山东。曾核拨250支枪帮助单县组织地方武装,以安定地方,防匪防盗。后山东警卫军吴攀桂部3个营进驻单县城山西会馆,其部稽查戈相臣扰民滋事,滥杀无辜,周自齐得知消息后迅速将其调离,对扰民兵士和军官加以严惩。1913年8月,应召回京,任中国银行总裁。熊希龄任总理后,周自齐任财政总长,后改任交通总长。期间首倡中国第一个植树节。

袁世凯为实现其称帝企图,积极拉拢周自齐。新临时宪法颁布后,再度任命其为财政总长,后又兼任陆军总长。他成为袁世凯的心腹,与段祺瑞、冯国璋等并称“袁世凯十三太保”。1914年底,周自齐在袁世凯秘密授权下,请宪法顾问古德诺为北京政府起草了一份备忘录,为中国推行帝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年,周自齐支持“洪宪”帝制,恢复内阁,任财政总长、盐务署督办兼中国银行总裁。1915年,袁世凯拟委派周自齐赴日秘密签订《二十一条》,周自齐称病,闭门不出,并巧妙地通过美国记者端纳,把袁欲签《二十一条》的消息向外界透露出去。1916年6月,袁世凯称帝企图破灭,内阁解散,周自齐辞去所有职务。他因参与筹备帝制活动被列为帝制祸首之一,避难日本。

1918年2月,冯国璋代署总统。取消对周自齐的通缉令,电函周自齐回国任职。1919年,回国后任币制局督办。期间捐巨资助建南开大学。1920年靳云鹏任内阁总理,周自齐被任命为财政总长。时北京政府财政混乱,为稳定大局,他与交通总长叶恭绰商议发行新公债,遭到其他官员的反对与弹劾。1921年靳云鹏不得不将其免职,派他以中国代表团顾问的身份赴美参加华盛顿会议。

1922年3月,直奉军阀混战,局势动荡,周自齐临危受命,署理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4月,捐大洋1000元资助编修《单县志》,并任督修。1922年6月2日,大总统徐世昌辞职,周自齐摄行大总统职务。6月11日,黎元洪复总统职,周自齐挂职财政整理委员会。因厌倦官场生涯,决定退出政界,去美国游历。在美国对电影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决定回国发展电影事业。他回国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公司,定名为孔雀电影制片公司,计划经营、发行外国影片,并尝试拍摄中国电影,但此计划未得实施。因经年操劳,周自齐于1923年9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55岁。

周自齐算得上是英年早逝,加上后人对他的经历、政绩研究不够。致使许多人不知道周自齐对清华的贡献。在一些研究民国人物、事件的文章,是把周自齐作为民国时期的政治官僚来对待的,谈到他与清华的关系往往是一带而过。民国时期风云人物,浩如烟海。因此,现今的人们不记得周自齐这个人,是很正常的,不知道他曾经与清华的血脉关联,亦不足为奇。去年清明节前后,在不经意间,我就得到了这位清华的奠基人、首任监督(校长)——周自齐的手札,大概也缘于此。

周自齐的手札,是他入民国后所书。书云(图5:周自齐书札):

舍侄来函二件,请台阅。如有可以设法之处乞拯之。此子尚诚谨可用(且有十年资格)。故不惮渎请。敬上任先仁兄阁下。弟自齐顿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篇7

张夫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答):首先,这与我的学术背景有关。我所在的清华美院在全国的美术院校中,更关注的是设计学。在设计学和美术学这两方面,我们是有所侧重的。我们做研究的落脚点,主要在设计、装饰艺术、工艺美术方面。所以,以这样的专业背景从事教学研究,我深刻体会到艺术批评、美术批评虽然已经相当成熟,但是设计批评一直是一个空缺。这样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这个事情没有人做不行。尤其是看到中国在设计方面有如此大的规模,以这么快的速度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具体的设计上,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想可能就是没有设计批评、设计审美的缘故。如果说这方面我们做得比较好的话,那么会避免很多问题,设计批评也就会和美术批评一样发展。另外,我觉得目前我们在设计史方面的建设已有相当的投入了,但设计批评、设计管理方面还十分欠缺,只有将这一环节补充进去,设计学科才会趋于完整。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两个法宝,一个是创造,另一个就是批评。有了这两个法宝,人类才会发展到今天,进步到现在的状态,这是人的专利,只有人才懂得创造,懂得批评。但是批评不是骂人,不是训斥,批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总结、梳理,为我们未来前行的航向找出坐标,其功能主要在这里。

问:最近几年来在设计教育界和各大院校中,您观察设计批评这个领域有哪些最新的进展和变化?在种种现象的背后,您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这几年应该说发展还是有的,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全国性的论坛,但是在相关院校,有一些小型的会议上,我看到有专家在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经常会涉及到设计批评的话题,表露出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说,设计批评开始渐渐公开起来。在此之前,只限于私下的议论。另外,比较明显的感觉就是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一些院校的中青年教员,开始写作这方面的书。我也知道有的教师在写《设计批评概论》,想找我写序言。最起码,在设计教育界,对于设计批评开始重视起来了。一些出版社的编辑和负责人,也纷纷找到我,现在也在列一些选题。在我们清华美院,已开设了研究生的设计批评公共课。另外,我指导的博士后也先后有两位来做这方面的研究。这都是我们一些有意识的行为,提倡设计批评,希望我们能够做的现在就去做。

当然,设计批评有其独特的地方和难处。设计批评不同于美术批评。设计批评不仅仅是针对设计师的,还要触及到这个社会、管理层,甚至是官员。纯艺术方面的批评可能就只会针对作者,但是设计针对的对象很多,比如甲方,老总。设计批评很容易得罪官员、甲方和老总,当然设计师也在内。设计师毕竟要靠设计吃饭的。设计跟经济的关系很密切,不像纯艺术,可以孤芳自赏,可以不顾别人的感受。设计必须是面向他人的,为人服务的,所以不好的设计必然会遭受到批评。当然,很多时候批评对设计师本人,领导,官员都有可能形成伤害。特别是在我们国家,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那就是设计方案往往最后定夺者是官员、甲方,设计师只不过是实现他们愿望的工具,或者说是他们的“心电图”。所以从这些年的发展状况来看,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这样的一些困难或者顾虑,使得设计批评还没有大张旗鼓地展开,也还没有办法与艺术批评、美术批评相匹配,可以说是相对滞后的,这对我们的设计发展还是有影响的。

我认为,设计批评学科将来肯定要往独立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不论是美术批评,还是设计批评,最终都要归结到文化批评。因此,将来它们的文化属性会越来越强。我总觉得不光是表现在艺术方面,也表现在其它方面甚至企业、商业方面,最终归结到文化这一点上。文化性的体现就是最佳的状态和最高的境界,否则就会平淡无奇。美术也好,设计也好,背后的支撑都是强大的文化。文化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它会超过其它任何力量。

问: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目前设计批评教学如何开展?授课的情况及效果如何?

答:目前我们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层面,开设了专业选修课《设计审美与设计批评》。我们把“设计审美”放在前面的理由,是因为“设计批评”要在“设计审美”的基础上展开。我们授课的对象大部分是设计实践类的研究生。因此,这门课程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设计审美,一个是设计批评。我们讲授课程的时候,首先要澄清一些设计上的问题,作一个铺垫和理论背景,然后是关于设计审美的理论范畴,主要是包括形式美、技术美、功能美、生态美、艺术美。

在设计批评部分,首先讲授的是关于设计批评的价值和意义。其中首先是设计批评的概念,对设计批评和美术批评进行一下比较。然后就要给学生讲设计批评的对象、批评者等问题。还有设计批评的实际意义。还涉及批评的作用和任务。

把这些讲明之后,还要讲历史上的设计批评,让学生们了解过去的大师们怎样看设计批评。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讲起,他说任何一件东西,如果能很好实现功能的目的,就同时是善的和美的;一直到19世纪英国的柯尔,针对首届世博会的批评,包括约翰·拉斯金的看法,到后来比利时的威尔德,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穆特休斯等,他们都是设计大师,但同时也有很多理论著述和学术主张。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的设计批评、设计理论的情况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接下来是设计批评的标准。但是标准很不好讲,很难达成共识,我们这里的“标准”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但既然要批评,就一定要有准则。首先是设计评价体系的参照标准,也就是一个评价的体系,其实里面往往也包括了技术评价、功能评价、材质评价、安全评价、经济评价、美学评价、创造性评价、人机工程评价等小的方面,这些角度和系统构成设计批评的评价体系。这里面会列举德国、日本等国的设计调查的例子和他们做的一些标准。例如,德国的标准一共就有15项,但每个国家都不尽相同。我们是选择几个典型的国家来介绍。把各国的标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结果,很清楚就表明有10项标准的认同率在50%以上。讲标准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们明白,没有标准我们就无法批评。此外,还要讲一讲设计批评标准的时代性。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变化它也在变。

另外在设计批评部分必须讲到设计批评的方式。设计批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课堂教学中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方式,更多的则是从理论上的阐述。其实让学生出去进行观察、调研、拍摄资料、记录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也是一种批评的方式。例如,我们要求最终学生做出PPT,在课堂上宣讲、播放,其他的同学提出建议。另外还有博览会的形式,通过博览会来展示作品、进行比较,也是一种检阅最新设计成就的方式,来引发社会各界的批评和以购买为目的的博览会形式进行批评。博览会接触面很大,是很好的机会,例如1851年首届世博会,水晶宫就引发了第一个设计批评的浪潮。此次上海的世博会是设计批评研究和教学的很好的机会。

还有一个概念就是“集团批评”,这里面包括着审查批评、集团购买等问题,审查批评是以消费者代表的身份,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估,与投资方进行谈判的过程。集团构成包括专家群体、政府主管部门代表等等,是从消费者的角度,以市场的眼光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的审查。还有集团购买。集团购买是消费者直接参与的一种设计批评。消费者表现为不同的购买群体,集团消费除了与群体固有的特征有关,也与消费者从众的心理有关。在集团批评里面还有女权主义集团批评,以女性消费者的眼光,来评价男人设计的环境。

课程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往往讲一些关于设计批评的历史和理论问题。这里面一般要说一下批评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变化,指出二战前和二战后,理论的立场、观点和问题有比较大的差异。19世纪中叶开始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以及后来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残留着宫廷装饰艺术的痕迹和理念。它们并没有把服务对象转向广大的民众,仍旧是为少数的精英和宫廷权贵服务的,因此,那时候的理念不能真正代表现代设计。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现代主义运动,可以代表现代设计的一种先进理念,但那毕竟是刚开始,不是那么纯粹。连格罗皮乌斯都承认这一点。当他在包豪斯结束之后看到了乌尔姆学院的希望,感慨包豪斯的理想在这里才得以真正实现。因此,我们一般主要是讲二战以后的情况,以及当今设计批评理论的多元化问题。

以上就是《设计审美与设计批评》这门课程的主要授课纲要。我个人觉得,从设计审美、设计批评两部分来看,我们在设计批评的环节上还很不成熟,都在摸索之中,尤其是在中国,理论方面没有什么基础,需要再做一些尝试和探索,有待于完善。

问:在教学中,您感觉到是设计实践背景的学生还是理论背景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设计批评的原理和方法?这对于未来设计批评的开展有何启示?

论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 篇8

一、大学精神的本质

(一) 何为大学精神?

何为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以精神为最上, 有精神则自成气象, 自有人才。[1]一所大学是一锅老汤, 一所好的大学是一锅好的老汤, 成就一锅好的老汤最重要的“佐料”就是大学精神。[2]使得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是大学的高楼大厦和硬件设施, 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作用, 犹如人的精神存在的作用一样, 是无形却巨大的。有学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内驱力, 是激励大学改革的推动力。[3]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 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4]笔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指通过大学中的几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和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为“大学人” (与大学相关联的所有成员) 所认同的价值观, 它是大学的生命力之源, 是对大学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思想,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很多时候,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并没有落实到纸面上, 但它的确存在于大学和大学人的心里。大学精神有时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但它却有“深入到骨髓”的力量。它常常体现在大学的校训校识、办学理念、大学使命方面, 但又不完全吻合。大学精神更加客观, 更具高度和提纲挈领的精髓感, 是凌驾于校训、理念与使命之上的上位概念。当然, 各个大学的大学精神也蕴含一些共同之处, 比如批判精神、科学创新精神、人格独立、学术中立等。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最本质的因素。办学规模、办学方针, 甚至办学理念, 都可以被模仿, 但大学精神却是不可被复制的。越是杰出的大学, 就越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它自成风格, 世代延续。这不仅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也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所在, 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 大学精神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久发展的精神源泉。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发展, 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大学精神会持续以各种具体化的形式来激励大学发展。尤其是当一所大学因各种外部因素陷于困顿时, 就会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新知和动力。抗战时期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 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临时组建而成, 虽然只有短短8年的办学时间, 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却培养了大批爱国栋梁之材, 靠的就是三校的名师荟萃和融会贯通的大学精神:北大的“宽容自由”、清华的“严谨认真”和南开的“吃苦耐劳”, 凝练出了西南联大“刚毅艰卓”的精神, 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上世纪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 入学人数激增25%, 而州政府拨款却骤减25%, 导致大学预算锐减、工资下调、人员雇用冻结等。但伯克利正是秉持“平等与先锋”“优秀与公平”相结合的大学精神, 仍然在这个时期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该校与私立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共同承担起与东部常青藤高校相媲美的西部大学学术脊梁。

大学精神是指引大学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大学精神是对大学发展精髓的归纳与总结。它最能体现大学的本质要素, 是大学学术水平不受侵害、人格不被侵蚀的重要依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大学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诱惑与干扰, 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但正是大学精神指引大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引导大学不向世俗妥协, 不为利益损害大学的声誉。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董事会正是认为大学应该人格独立, 坚决反对政府和政党干扰学院发展, 才有了著名的“达特茅斯学院案”。该案的判决导致美国公、私立高等院校的分离, 使得达特茅斯学院在245年的发展历史中, 始终保持私立性质, 并跻身于美国常青藤名校之列。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 邀请当时的里根总统出席并演讲, 里根希望哈佛大学借机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结果被哈佛大学断然拒绝。这也是大学坚持学术中立精神的鲜明写照。

大学精神是激励大学摆脱平庸的重要动力。大学精神当中, 往往都含有目标性的表述, 都有使大学办出杰出成就的动力诉求, 凝聚了全体大学人对大学未来发展远景的集体判断。当大学流连于肤浅层面而沾沾自喜时, 当大学满足于发展现状而驻步不前时, 大学中的有志之士和真正关心大学发展的人, 就会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力量, 来刺激和激励大学发展, 使得大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摆脱平庸。即便是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同样也需要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动力, 捍卫自身的荣耀与光环。麻省理工学院正是坚持“不保守、不落后, 勇于开拓”的大学精神, 才使得麻省理工学院赢得“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创办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 仅用了20年时间就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凭借的正是香港科大“瞄准世界水平”“追求学术卓绝”“不甘平庸处世”的精神追求。

二、大学精神的智慧融通——大学章程

(一) 大学章程的发轫与要义

大学诞生于12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这种更有效率的专业化组织的诞生, 规范其与世俗权力机构关系及其内部规则的大学章程也应运而生。[5]早期的大学章程多以“特许状”的形式出现。英国的“特许状”由枢密院颁布, 作为一种皇家特权, 赋予大学存在的合法依据。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大学章程同样源于英国王室或殖民地议会颁发的特许状。大学特许状有点像今天的执照或政府批文, 是界定大学与政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框架的法律性文件。它确立大学特许法人的法律地位, 规定大学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纲领性地划分大学内部各方的权力、职责。[6]后来的欧美大学章程一般是由大学的董事会制定和颁发。中国的大学章程, 从最早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山东大学堂章程》开始算起, 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彼时的大学章程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的密集推进, 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出台, 将我国高校章程的制定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 欧美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都是先有章程, 后有大学, 而中国大都是先建立了大学, 再制定大学章程。这是中西方高校章程制定方面的重要差异。

大学章程不是大学精神, 它是大学精神的下位概念, 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彰显与融通, 是大学精神借以正确表达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归根到底, 大学章程的本质和内涵是高校融入大学精神、规范自身、指导大学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所大学的章程制定得是否规范, 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 并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是判断一所大学制度建设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没有规范的大学章程, 很难建设成为世界名校。美国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章程, 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并且以章程为基础制定有各种规范, 具有规范管理和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7]

(二) 大学章程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章程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章程的制定, 大学章程制定的首要要义, 就是要认真领会大学精神, 并以大学精神指导制定大学章程。好的大学章程一定是认真总结了一所大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学精神, 并将之真正地融入自身。这样的章程才能真正体现大学发展的本质。大学章程是承载大学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而且是主要的载体之一。这种章程对大学精神的融通, 不是表现在章程的开头插入几句大学发展理念的话, 更不是特指专门对大学精神有一段文字表述, 而是真正地将大学精神融入到章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融入到章程的每一句话当中。一旦大学精神融通到大学章程当中, 大学精神便富有了直接的生命力, 指引大学的发展。

大学章程是指导学校长期发展的根本纲领。大学章程一旦制定, 就应该被尊重和遵守, 作为大学治理工作的首要依据。大学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变动之中, 但大学的章程具有稳定性。这一点是不随大学的人, 尤其是大学的管理者的意志而转移的。这是保证大学章程的威严和效力的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 章程没有制定则罢, 一旦制定, 是不可以被废止的, 它将与大学共存亡。当然, 这并不是说章程的内容不可更改。随着大学自身的发展需求, 章程内容是可以进行修订的, 但也必须经过学校严格的民主法定程序。

大学章程不但要承载大学精神, 更要指导大学治理。大学章程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上承大学精神, 下启大学治理。大学章程不能像大学精神那样“不食人间烟火”, 要看得见, 摸得着, 具有可操作性。但又不能像大学治理那样, 处处从细处着手, 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大学章程在大学处于宪章地位, 一方面体现为“最高法”, 校内任何规章制度都须以大学章程为直接依据, 大学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 不能和大学章程有冲突之处;另一方面体现为“纲领法”, 它仅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统领性事项做出规定。[8]既要保证大学章程的权威性, 同时还要保证在大学章程之下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这就要求章程中既不能写没有实质内容和指导性较弱的话, 更不能写一些大学细微层面的内容。细微层面的内容可以由具体的规章条例来完成。这已经属于大学治理层面的问题。

三、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指导下的大学治理

(一) 何为大学治理?

国内外对大学治理有多种理解。大学治理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在1960年由美国学者约翰•科森创作的《学院与大学的治理:结构与过程的现代化》一书。张维迎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指出, 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 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安排, 即大学治理。[9]大学治理是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具体贯彻层面。如何更好地让全体大学人领会大学精神, 遵照执行大学章程, 靠的是大学治理。何为大学治理?笔者认为:治, 制也, 即制定各项规章规则;理, 厘也, 厘清与学校发展相关的规律与各种问题, 并创造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学治理就是通过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规则, 发现并厘清大学发展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并有章有法地创造性解决, 从而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大学治理既包括要求人们服从的正式规章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规章规则。

大学治理, 要从表象看到实质。目前很多大学治理方面的问题, 深层原因就在于对大学精神没有好好总结和领会, 对大学章程没有认真贯彻和落实。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背后隐含的价值判断必须是一致的, 否则就会出现“三张皮”的现象:章程上不凝练精神、下不指导治理, 大学发展就可能陷入无为和无序的状态。造成大学章程上写的是一套, 而在大学治理中使用的是另一套——比如更多是体现管理层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精神被扭曲, 大学章程便成了虚无的东西, 大学就会沦为地地道道的“人治”。所以, 大学治理是否真正融入了大学精神, 是否真正贯彻了大学章程, 直接决定一所大学的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 大学治理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治理是一个不断诠释和丰富大学精神的过程。大学治理本质上是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一以贯之。大学精神是最具稳固性的, 大学治理既要领会大学精神, 更要创新性地去诠释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大学章程, 同时也在一直持续不断的、长时期地指导着大学治理, 是推动大学治理达到理想效果的推进剂和催化剂。而对大学治理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也是使大学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内容不断丰富的源泉。

大学治理是贯彻和落实大学章程的基本载体。要将大学章程的内容贯彻到实处, 还要靠大学治理。章程只是根本大法, 但只有章程, 是无法完成学校的法制建设进程的, 需要通过大学治理才能落实大学章程的内容。大学治理同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遵循大学发展规律, 求真创新, 勇于改革, 并辅之以一系列的其他各类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 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制定、更新、乃至废弃的过程, 以行为诠释大学精神, 以措施贯彻大学章程。大学治理是在具体层面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最好的诠释和贯彻。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相近, 但并不等同于大学管理。具体而言, 大学治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安排, 在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 在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 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提高大学的发展水平。如欧美的大学治理一般包括董事会制度、行政制度和教授制度等。大学管理则是指大学通过具体的操作动作, 如计划、组织、协调等, 对大学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做法。大学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平衡。而大学管理的目标则是实现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既定目标。可以说, 大学治理仍然是一个比较理论性的概念, 注重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大学管理则是一个更加实践性的概念, 直接面对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的种种问题。

四、大学何为——针对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

(一) 尊重大学传统, 实事求是, 归纳和凝练大学精神

大学要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不扭曲大学发展历史, 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学校过去、尊重学校发展实际的原则, 认真总结和凝练大学精神。而不是因为社会因素、政治要求的介入, 去人为地改变大学精神的本来要义, 造成大学精神的失落。目前大学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高校还在忙于“圈地运动”和“规模扩张”, 似乎唯有“地大物博、人多楼高”方能显出大学之“大”、高校之“高”。[10]有的高校完全以量取人, 将科研的量化考核指标用到了“极致”, 严重伤害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此种种, 俨然对大学精神为何已经相当陌生, 更是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使命抛之脑后。使得大学精神失去了她原有的灵性, 阻碍了大学的发展。恪守大学之道, 重新认识、建构、凝练、提升大学精神, 是我国大学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 团结全体大学人, 立足长远发展, 认真制定好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一定是一部被学校的大多数人认可、被学校全体人贯彻执行、作为学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大法的法规。大学章程的制定需要统筹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力量。仅仅靠开会和征求意见是远远不够的, 要多地需要做一些主动性的工作, 主动去提炼、去凝结大学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既不能搞一言堂, 对师生校友意见的征求流于形式, 更不能对所有的意见都一味采纳, 丧失章程制定工作的主动性, 使得章程随波逐流。章程制定工作既要很好地融入大学精神和优良传统, 采纳大多数人的主流意见, 又要主动对各种文本进行合理的归纳、提升和凝练。这才是大学章程制定的本质要求。每次章程的修订都必须民主、合法、有理、有据。

(三) 保证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

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三者具有一贯性联系。如前所言, 三者的主旨要义和价值判断应该是一致的, 只有将大学的体制机制理顺, 保证三者主旨要义的一致性, 才能真正顺利推动大学向前发展。倡导以法而治, 而不是人治, 更不是以学校管理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体现大学精神的内容一定要写入大学章程;一些全校形成共识的、明确性的东西, 可以为大学治理提供指导的, 一定要写到章程里面;一些尚不能确定的内容, 可以先不写进章程;一些细节性的、具体层面的规定, 则可以由大学治理去完成。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会随着大学治理的具体形势而与时俱进。但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的改变是一种主动的改变, 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发展, 而不是迁就于大学治理。如何将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联系做到最好, 将三者紧密地上下融通一体, 考验大学的智慧, 考验大学人的智慧, 更考验大学管理者的智慧。

注释

1[1]陈平原.大学以精神为最上[J].大学 (学术版) , 2009, (11) :93.

2[2][10]饶武元, 胡罗斌.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 :43, 45.

3[3]柳海民, 常艳芳.论大学精神的价值[J].教育研究, 2008, (8) :51.

4[4]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J].学术界, 2004, (1) :193.

5[5][8]柯文进.关于大学章程制订中法律地位、外部关系与内部治理结构的思考[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3, (4) :15-16.

6[6]马陆亭, 范文曜.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3-24.

7[7]刘继安.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N].中国教育报, 2002-03-1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心态,就业指导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会计系、金融系、工商管理系、国际贸易系、法学系等五个系的在校大学生。

(2) 调查时间:2009年10至11月。

(3)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在就业指导课上对调查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30份, 实际回收415份, 其中有效问卷392份。

2 调查结果分析

(1) 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困难的认识和感受, 包括:对于就业形势的判断和感受、就业前景预期、对就业困难的认识以及如何应对就业难的局面。

调查显示,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感到压力大的学生占64.8%, 感到茫然的学生占41.3%, 有信心的学生占22.4, 紧张焦虑的学生占21.7。在就业前景预期方面, 47.7%的学生预期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 19.6%的学生预期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困难, 13.5%的学生预期自己的就业前景十分严峻, 15.3%的学生预期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可见, 学生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出现了压力大、迷茫、焦虑等心理反应, 影响到了他们就业的信心。

在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时, 按百分比排序, 依次为:缺乏经验80.6%, 专业和学历限制61.2%, 竞争激烈57.9%, 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不高33.4%, 缺少自信心21.9%。在回答如何应对就业难的局面时, 67.9%的学生认为要积累工作经验, 54.9%的学生认为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53.1%的学生认为要考各种证书, 53.1%的学生认为要尝试参加招聘, 37.7%的学生认为要提升学历。学生把大学生就业难较多地归因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而较少归因于自身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但学生能想到用比较务实的措施来应对就业难的局面。

(2) 大学生的就业打算, 包括:就业去向以及对于职业、单位、地区的选择。

关于毕业去向, 按百分比排序, 依次为:找工作78.7%, 升学 (留学、考研和升本) 32.4%, 自主创业18.0%, 考公务员17.5%, 参军4.6%。对比法商学院2009届毕业生的去向, 学生中对于升学和考取公务员的预期与往届毕业生的实际状况存在较大的出入。

关于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 按百分比排序, 依次为:发展空间76.2%, 工资待遇71.0%, 工作环境62.1%, 工作稳定性51.5%, 工作压力和工作量23.1%。在选择单位时考虑的因素中, 排在前三位是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工作待遇, 这与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基本一致。关于选择工作地区的选择, 按百分比排序, 依次为:武汉63.3%, 珠三角地区42.1%, 长三角地区38.3%, 回家乡发展31.1%, 中西部地区22.7%。由于我校生源大部分是湖北省内的学生, 所以学生首选在武汉发展, 其次是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很多来自湖北二线城市的学生, 也不愿回家乡发展, 更不愿去条件艰苦的中西部地区就业。综合来看, 学生在择业时能着眼长远, 比较看重个人发展的空间, 但也存在过分讲求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工作的倾向。

(3)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 包括:对于用人单位选材标准的认识、就业准备。

在对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的认识方面, 按百分比排序, 依次为:实际操作能力76.5%, 个人综合素质76.0%, 工作及社会经验67.6%, 学历和专业知识66.6%, 创新能力37.5%。关于在校期间的就业准备, 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外, 按百分比排序, 依次为:提高综合能力81.1%, 积累工作经验74.2%, 良好的心理素质63.7%, 积累人脉关系62.1%, 转变就业观念34.3%。

综上所述, 学生对用人单位选材标准的认识与与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的要求基本一致, 认识到提高综合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性。

(4) 大学生对于就业可能遇到的挫折的心理准备情况, 包括就业受挫时可能产生的心理感受、可能遇到的就业歧视以及应对策略。

关于求职受挫可能产生的感受, 按百分比排序, 依次为:感觉压力很大58.5%, 有挫败感54.6%, 意料之中47.9%, 感到自卑12.4%, 郁闷、想不开7.7%。

关于就业时可能遇到的就业歧视, 按百分比排序, 依次为:学历歧视89.7%, 地域歧视33.4%, 专业歧视31.6%, 性别歧视30.1%, 外貌歧视10.5%。关于如何面对可能遇到的就业歧视, 按百分比排序, 依次为:调整心态、继续努力73.8%, 寻找机会锻炼自己、积累经验66.2%, 用实力证明自己66.2%, 选择深造18.7%, 另谋高就14.4%。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在人才市场上认可度不高有关, 学历歧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最为担心的。虽然求职受挫时会有自卑、郁闷等消极的情绪反应, 但学生整体心态良好, 并做好了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5) 大学生希望从社会资源 (包括学校) 获取必要地支持的情况, 包括在遇到就业困难时向谁求助、对于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期待等。

在求职可能遇到困难时, 70.2%的学生表示会向父母求助, 65.6%的学生表示会向同学、朋友求助, 61.7%的学生表示会向亲戚求助, 31.9%的学生表示会向老师求助, 17.7%的学生表示会向学长、学姐求助。

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70.8%的学生希望吸引更多、更好的企业来我校招聘, 65.2%的学生希望教授一些求职面试的技巧, 62.4%的学生希望及时向学生介绍社会就业的情况, 46.8%的学生希望请一些有经验的人士或企业家做报告, 45.3%的学生希望夯实专业知识的教学。

表明学生会在遇到就业困难时会积极向包括父母在内的各方寻求社会支持, 并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充满期待。结合访谈和实际观察到的情况, 也可能反映出部分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存在依赖心理。

3 结论及就业指导思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认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整体状况良好。学生对于就业形势及市场需求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要求认识比较清楚, 做好了面对就业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并注重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关注:

(1) 就业信心不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只有15.3%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乐观预期。19.6%的学生预期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困难, 13.5%的学生预期自己的就业前景十分严峻, 两项合计占被调查对象的33.1%。这一方面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独立学院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有关, 也与独立学院大学生过分看重学校名气、自我评价过低有关。

(2)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归因不当。学生把大学生就业难较多地归因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如竞争激烈、专业和学历限制、缺乏经验等, 而较少地归因于自身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缺少自信心、综合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等。这就使他们在面对就业困难时感到茫然, 难以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

(3) 存在逃避就业和依赖家庭、学校的倾向。独立学院本科生的考研热情甚至超过了重点高校, 一方面是固然是为了提升学历层次和学校品牌, 从而证明自己, 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与逃避就业压力有关。法商学院2009届专科应届毕业生报考“专升本”的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达到15:1, 也与部分学生逃避就业压力有关。根据实际观察, 部分应届毕业生不是积极地出去找工作, 而是呆在家里或学生宿舍, 等着家里安排或是学校推荐, 存在着依赖心理, 这与调查分析的结论相互印证。

(4) 缺乏艰苦创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加上当代大学生大都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 在择业时, 他们过分关注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 不愿到条件艰苦的西部和农村就业。这种择业观念, 既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 也使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

对于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 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1)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利用就业指导课和举办就业指导讲座, 帮助学生了解人才市场真实的就业状况, 特别是各专业的就业形势与趋势, 各专业的多种发展路径, 让他们看到危机中的生机, 从而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和焦虑, 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

(2) 引导学生对就业难进行合理归因, 从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入手积极面对。引导学生把就业难主要归因为自信心不足、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不高等主观因素, 通过增强自信、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来形成自己的核心就业能力。在这个基础上, 积累工作经验, 勇敢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3)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择业标准, 积极面向基层就业。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 正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确立符合实际的择业标准。同时, 引导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树立先创业后立业的观念, 积极面向基层就业, 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4) 加强职业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心态。通过讲座或个别咨询等多种途径, 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 克服焦虑、依赖、逃避等不良心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 更容易遭到就业歧视, 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挫折, 通过职业心理辅导, 可以给他们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他们克服自卑、郁闷等消极心理和情绪状态, 使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实现就业。

(5) 加强就业指导, 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主阵地作用, 向学生介绍社会就业状况, 教给学生求职面试的实用技巧。学校就业工作主管部门要定期邀请有经验的职场人士或企业家来我校做报告, 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及现实就业状况, 对于学生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均浩.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及就业指导思考[J].文教资料, 2005 (24) .

[2]王素霞.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6) .

[3]张爱莲, 张金华.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与分析[J].青少年研究, 2005 (4)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基础英语,ESP (专门用途英语) ,ESP课程设置

1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回顾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别以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1999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和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为标志性文件。从强调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 分文理科进行分级分类教学;到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四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高校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尺度, 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逐渐转向应试教学模式;之后进入新世纪, 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特性进一步凸显, 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口头交流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实用性人才。继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发之后, 2006年11月颁布新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 将四六级考试以语法和阅读理解为主的评价体系转变为以听说和实用为主,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随之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 模式, 内容和方法等也随之多样化,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上述的背景下, 蔡基刚提出了“转型时期即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说法。他指出:2006年11月颁布的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标志了一个硬性的、统一的教学要求时代已经结束, 一个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到来。” (蔡基刚, 2007)

2 GE (基础英语) 还是ESP (专门用途英语) ?

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 把外语教学分为GE (General English基础英语) 和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 两大类。前者以教授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为目的。后者则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 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多年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和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基础英语 (GE) 教学。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模糊, 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已达到大学英语的一般水平, 再进行一贯制的基础英语教学不啻为一种浪费。因此, 我国英语界众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实现接轨, 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应该转向ESP教学。程雨民 (2002) 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 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秦秀白 (2003) 认为:“从长远角度看,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主流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 (ESP) 教学”。章振邦 (2003) 也曾指出:“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 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杨惠中 (2010) 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在性质上就是专门用途英语”即ESP。

进入新世纪, 大学里纷纷开设各种ESP课程, 积极探索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主要是GE和ESP的整合, 即把大学英语课程与学生兴趣和经验, 以及社会需求三方面有机结合,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适应社会”的重要理念。

3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于2006年建校, 是一所民办的本科独立学院。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心从2008级学生开始开设后续ESP课程, 迄今已实行到第四个年头。笔者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同事们的帮助下, 先后在2010级学生中做了两次问卷调查, 以期了解该课程体系实行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3.1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简介

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包括基础能力阶段 (12学分) 和应用能力培养提高阶段 (4学分) , 共计16学分。基础能力阶段 (第一二三学期) 实行分级教学 (快班和普通班人数比例为1/4) , 小班授课 (40人标准班) ;每周4课时综合英语课, 外教口语教学和学生上机自主学习各2课时分单双周自主学习测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应用能力培养提高阶段 (第四学期) 为全校非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开设十门左右的ESP后续拓展课 (必选课) 。

第四学期开设的后续ESP课程中, 2至3门ESP核心课程 (如商务英语, 外贸函电, 新闻英语等) 固定不变, 另有6至7门与我校各专业相关的其他ESP课程可以依学生实际需求适时增减, 此外还开设应试助考的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课程, 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

总体来看,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整合了基础英语 (GE) 教学, 四六级应用型英语教学, 和后续的专门用途英语 (ESP) 教学, 充分体现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 面向社会, 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3.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3.2.1 问卷发放及回收

两次问卷调查分别在第四学期初 (即2012年2月, 学生选修ESP课程之前, ) 和第五学期初 (2012年9月, 学生选修ESP课程之后) 进行。从南方学院2010级文学传媒, 经济, 公共管理, 会计, 工商管理, 电子软件, 艺术设计等七个系 (不包括2010年以后新开设的专业) 各随机选取一个快班, 一个普通班发放问卷;由各班任课老师, 通过电子邮件, 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学生在做完问卷后发回到指定邮箱。

3.2.2 第一次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第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总人数588人, 回收问卷490份, 有效问卷454份。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1) 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是快班还是普通班学生, 是否过四级?2) 学生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3) 学生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评价;4) 学生对于将来英语学习方面的期望。

是否已过四级?

对自己目前英语水平的评价

对目前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

在第四学期开始前已过四级的学生占50.6%, 但是只有24.1%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提高, 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进反退”的占40.7%。这组数据对比说明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看来, 四级考试的成绩并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调查表明, 尽管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满意和很满意, 但表示勉强满意的超过三分之一;表示勉强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中有65.3%的人给出的原因是学不到实用的知识和听说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

对于将来英语学习方面的期望, 值得关注的是希望提高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译) 的学生占到89.2%;打算参加专业英语考试和希望提高语言技能的学生中绝大多数给出的理由是“方便就业”, 只有极少数选择了“个人兴趣”和“其他”。

问卷的最后一题要求学生从十门ESP课程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74.5%的学生选择了商务英语, 其次是外贸函电 (7.6%) , 新闻英语 (6.4%) , 跨文化商务沟通 (5.1%) , 及其他 (4.1%) 。

综上所述, 这一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无论过了四级与否, 相当数量的学生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不太满意。他们希望在课堂里学到更多实用的技能, 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学生对商务英语课的热情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我校在基础能力阶段主要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英语教学。在应用能力培养提高阶段还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课程的设置必须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 为学生开设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 切实关注实际语言技能的课程。

3.2.3 第二次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第二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与第一次相同, 总人数586人, 回收问卷502份, 有效问卷462份。

问卷主要内容包括:1) 学生第四学期选课情况2) 对第四学期后续课程的满意度;3) 英语水平是否有提高, 哪方面有提高?4) 目前的后续课程有哪些建议或哪些不足有待改进 (开放性问题) ?

由于第四学期的期末考试分不同课程进行学业成绩考试 (achievement test) , 且各ESP课程的难易程度及考试形式的差异 (口试, 笔试, 开卷, 闭卷) 可能对学生期末成绩产生的影响, 因此, 在第二次问卷分析中并没有包含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

对后续课程的满意度

哪方面收获较大? (多选)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师是否能胜任ESP后续课程?

与之前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相比, 学生对后续课的满意度明显增加。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从58.3%增至76.1%, 其中很满意上升了6个百分点, 比较满意上升了12个百分点) ;说明目前后续课程的设置体系有其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经过一个学期的ESP后续课程的学习, 69.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词汇量大大增加, 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说和读写能力有一定提高, 而绝大多数学生认为ESP后续课程在专业知识的提升方面对自己的帮助并不大。这一结果跟大学英语课的教学目的和我校ESP后续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一致的。基础英语之后的ESP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 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 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或今后的相关工作做好语言技能和内容上的准备 (蔡基刚, 2010) 。由此可见, 我校现行的后大学英语ESP课程体系总体是合理的, 在试行的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对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2.4 现行后续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不足

不可否认, 任何一种课程设置体系的最终确立, 必定会经历初步形成、不断发展及最后完善的过程。第二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了我校的ESP课程体系在师资培养, 教材选用及后续课程的评价体系方面还亟待改进。

我校现有大学英语教师, 除了少数具有商科专业的背景, 大多数是英语语言学, 英美文学, 文学翻译等专业, 缺乏必要的ESP理论和专业背景知识, 要开设商务英语、商务口译、外贸函电等课程只能现学现卖, 难免会捉襟见肘。在调查中有超过1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师勉强胜任甚至不能胜任ESP后续课程。这就需要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在今后还要更加关注ESP师资培养,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更多合格的ESP教师。笔者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同时着手, 如: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 邀请本校优秀的专业教师为大学英语教师举办短期专业知识培训班;鼓励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发展, 积极自主地实现从单纯的语言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型。

其次, 由于对于ESP课程没有一个统一的类似教学大纲的指导性文件, 各个学校选取ESP教材缺少统一确定的标准。目前担任ESP课程的老师们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设想, 自行为学生选定一到两种教材, 按照选定教材的体例, 同时结合从互联网或其他途径得到的语言文字音像资料授课。虽然教学材料形式丰富, 选材灵活, 但很难保证语言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偏离课程的初衷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 应积极鼓励我校开设ESP课程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开发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ESP教材, 为学生提供中最真实, 最实用, 并且适度兼顾专业性和趣味性的教材。

此外,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现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考查主要是学业成就考试 (achievement test) , 对于整个后续课程设置体系的合理性还缺少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1) :47-50.

[4]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0 (3) :3-11.

[5]蔡基刚.廖雷朝, ELE还是ESP_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 (5) :20-26.

[6]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2002 (6) :10-12.

[7]《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3 (4) .

[9]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 (2006修订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0]杨惠中.EAP在中国:回顾、现状与展望[R].中国ESP探讨研究高端论坛, 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相关文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博04-18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05-08

清华大学05-25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05-17

清华酒业05-24

清华中学05-29

清华游记06-02

清华大学物理讲座05-27

清华大学核范文05-21

清华大学学生范文05-30

上一篇:物理学中的美下一篇: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