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24-05-17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精选8篇)

篇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招生网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分

数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重点专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全景地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历年分数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报考指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招生计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人气校友: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篇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二级学科答辩委员会委员组成及学生分组名单

普硕:54人,工硕:16人,共:70人

1.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第一组:(答辩委员6人,普硕7人)主席:朱文一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委员:关肇邺教授

王丽方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王路教授

李晓东教授

饶戎副教授

秘书:王辉

学生:余琦(王丽方)

雎蔚(关肇邺)

秦嘉煜(关肇邺)

陈忱(王路)

陈婷(王路)

刘鹏飞(王路)

黄怀海(王路)

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第二组:(答辩委员6人,普硕7人)主席:单军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委员:朱文一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李晓东教授

王毅副教授

郭逊副教授

周榕副教授

秘书:张弘

学生:熊星(朱文一)

付思量(朱文一)

傅平川(朱文一)

郑娟(李晓东)

孔媛(李晓东)

李烨(李晓东)

吴焕(周榕)

3.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第三组:(答辩委员6人,普硕6人)主席:王丽方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委员:单军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徐卫国

卢向东

尹思谨

邹欢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分学位委员会秘书)副教授

秘书:程晓喜

学生:孙芃卉(单军)

阮昊(单军)

刘思(单军)

尹志伟(徐卫国)

李宁(徐卫国)

张世彤(卢向东)

4.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第四组:(答辩委员6人,普硕6人)

主席:吕富珣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委员:庄惟敏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周燕珉教授

张利教授

程晓青副教授

袁铁声副教授

秘书:商谦

学生:马晓瑛(庄惟敏)

李弘远(庄惟敏)

张璟(周燕珉)

都文娟(张利)

陈晓霁(张利)

乔会卿(程晓青)

5.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第五组:(答辩委员6人,工硕6人)

主席:庄惟敏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委员:吕富珣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许懋彦教授

朱晓东副教授

胡戎睿副教授

刘伯英副教授

秘书:吴艳

学生:张杰(许懋彦)

张玮(单军)

胡辉霞(单军)

杜孝民(王路)

万宁(张锦秋)

赵永勃(卢向东)

6. 城市规划与设计第一组:(答辩委员6人,普硕4人+工硕2人=6人)主席:毛其智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 副主席)

委员:张杰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顾朝林教授

谭纵波教授

张悦副教授

袁昕副教授

秘书:赵亮

学生:曾荷霜(张杰)普

刘立早(张杰)普

倪才华(张杰)普

徐旭(谭纵波)普

刘涌涛(谭纵波)工

卢庆强(尹稚)工

7.城市规划与设计第二组:

(答辩委员6人,学生:工硕6人)

主席:尹稚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委员:吴唯佳

左川

边兰春

刘健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梁伟副教授

秘书:刘宛

学生:袁松亭(吴唯佳)

王 巍(吴唯佳)

屈 伸(边兰春)

檀鹏晶(边兰春)

杨深(毛其智)

钟国荣(张杰)

8.建筑技术组

(答辩委员:6人,学生:普硕4人)

主席:秦佑国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委员:栗德祥教授

宋晔皓副教授

姜涌副教授

刘念雄副教授

林波荣副教授

秘书:朱宁

学生:林展鹏(栗德祥)

刘全(宋晔皓)

司马蕾(宋晔皓)

汪静(刘念雄)

9.建筑历史第一组:(答辩委员6人,学生:普硕1人+工硕2人=3人)主席:王贵祥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 主席)

委员:吕舟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张复合教授

刘畅副教授

贾珺副教授

张之平高级工程师

秘书:廖慧农

学生:徐桐(吕舟)普

杨其威(吕舟)工

李斌(吕舟)工

10.建筑历史组第二组:(答辩委员6人,学生:普硕3人)

主席:吕舟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委员:王贵祥

张复合刘畅

贾珺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 主席)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张之平高级工程师

秘书:廖慧农

学生:王裕国(王贵祥)普

梅静(王贵祥)普

赵雯雯(刘畅)普

11.景观规划与设计组:

(答辩委员:6人 学生:普硕3人)

主席:杨锐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委员:党安荣教授

李树华教授

朱育帆副教授

胡洁副教授

Ron Henderson 副教授

秘书:邬东璠

学生:杨觅(朱育帆)

章莉(胡洁)

崔庆伟(朱育帆)

1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第一组:(答辩委员:7人,学生:6人)主席:朱颖心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委员:江亿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狄洪发教授

张寅平教授

杨旭东教授

李先庭教授

石文星副教授

秘书:

学生:蔡宏武(江亿)

易晓勤(江亿)

秦蓉(江亿)

常晓敏(江亿)

赵伟(石文星)

王嘉(石文星)

13.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第二组:(答辩委员:7人,学生:7人)主席:江亿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委员:朱颖心教授(分学位委员会委员)

狄洪发

张寅平

杨旭东

李先庭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石文星副教授

秘书:

学生:李俊(朱颖心)

周潇儒(朱颖心)

刘加根(朱颖心)

朱奋飞(李先庭)

张一擎(张寅平)

严伟(张寅平)

陈凤娜(杨旭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篇3:邦德大学Abedian建筑学院

以我们的经验, 学科目标和课程设置会随时间而改变, 但总会基于显著的习惯和需求。

改变是在于响应世界议题和全球性新挑战, 但有时其原因更个体化, 比如人员的变动。希望这些改变是对建筑学科进行深思熟虑的拓展的结果, 是对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新的教学方式的确立。

因此, 要素、空间和设备的处理必须以不桎梏未来发展愿景的方式进行设计。一个巨大的、毫无特点的、能够以隔墙再作空间划分的“方盒子”也许是一种应对方式, 但是我们坚信建筑毋庸置疑应该具备辨识度, 并借由这种辨识度对人们产生某种心灵上的冲击。

由此, 整个建筑的工作室和其他主要空间遵循一个虽一目了然却是精心设计、能够与使用者产生共鸣的系统。我们运用“凹入空间”等建筑手段, 基于自己长期身处建筑学的体验, 通过记录建筑中的各种生活时刻, 在“偶然”和“情节”之中呈现这一系统。

我们相信, 一个好的学院的体验是由友谊、氛围、细节的吸引力、启发性等构成, 这些与特色的“教学”同等重要。因此, 我们设计了“平台”“小空间”“角落”“高台”和“遁世路线”等一系列舞台, 来将我们的想法付诸现实。

建筑中的要素和领地将被终生应对人们需求的人 (建筑师) 去利用。

丛林中的平台和安静的凹入空间

体验邦德大学的新Abedian建筑学院就好像体验一次充满多样情节的旅程。

建筑北向大部分被遮蔽, 内部通风良好, 南向轻快、自由。

建筑内部弯曲的中央通路为校园的西北区建立起一个新的软核心, 一个充满了诸如实验、交往、讲座、冲击以及奇怪事件等学院生活的软核心。

在这条中央通路之外, 一条宽阔的内部走道从安静的学习区凸出部分的下方穿过, 并串联起一系列的凹入空间。

建筑的抬升和跌落通过内部蜿蜒的“山丘”与周边地势相呼应。

沿着这条“街道”, 教师工作室和大一些的公共空间在阶梯式的平台上分布开来, 而平台自身也融入了一个人工种植的山坡上的花园中。

这些如同“构造板块”的各种空间与中央走道、安静的学习区域和引人注目的凹入空间共同定义了建筑的硬核心。

与之形成良好对照的是, 大部分的滤光“外衣”和“嵌入物”具有更柔软、更透明的特点。

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氛围的建筑, 在其中每个人能够真正地聚焦于其活动本质。由此, 尽管工作室区域、凹入空间、平台和角落都基于一个清晰的层级和系统, 但是其方向或者尺寸各异。

这些要素以我们希望的一种微妙和令人愉悦的方式而独一无二。

我们希望巧妙处理建筑的表皮, 遮蔽北向的直射阳光, 将南向的滤光引入建筑内部, 避免眩光和过热, 而且丰富人们在室内空间的体验。

我们反而创建了一系列独特的“明亮空间”和较暗的、更加基本的小空间。

复合的气候控制方法

我们的方案在于彻底最小化建筑外保温围护结构内不合需要的太阳能获取。

屋顶和外墙系统的设计都预先考虑了昆士兰夏季阳光的可能强度和方向。建筑各个开口 (门和窗) 的方向、遮阳屋盖以及外墙的立柱系统成功地降低了大部分日照可能的过度影响。

建筑的朝向减少了北向、东向以及西向墙体和窗户可能的暴露面。这些方向的立面上的每一个开口都避开了强烈的阳光直射。所有北向的窗户都使用了额外的夏季遮阳装置。在面积最大的西立面, 外部的垂直立柱和悬挑屋顶为工作室区域遮挡了夏季阳光强烈的间接照射。

我们也考虑了方案发展阶段的盛行风。建筑环抱山顶, 以其较实的“背部”抵挡南向的冷风。而北向立面有着各种规格的窗户, 一系列金属“眉毛”遮挡了阳光, 十分有效地创建了一件艺术品的同时, 也形成了一个防护屏蔽系统。

建筑内部沿着中央“街道”的主要交通区域具有热缓冲器的作用, 促进了沿建筑纵长方向的自然通风。

与类似的当代科技相比, 建筑的建造提供了抵抗外部温度变化的更高程度的热惰性。当周围环境温度较高时, 混凝土的凹入空间会吸收热量, 在晚上和夜间周围环境温度较低时再将热量释放出来。

也许不可能完全消除建筑所有区域对传统机械空调设备的需要, 但是可以在使用中灵活分区的隔墙以及建筑本身的设计将降低对传统降温方式的依赖程度。

Approach to the Bond Design

It is our experience that philosophical intentions and curricula have a habit of ebbing and flowing over time but should always be based around observable habits and needs.

Changes occur in response to world issues and new global challenges but sometimes the generators of change are more local–a change of personnel, for example.Hopefully they are the result of thoughtful extensions to the discipline of architecture–the entrenchment of a new way of teaching which reflects life outside.

Thus the material disposition of elements, spaces and mechanisms must be devised in such a way that future visions are not inhibited.A big, bland shed that could be subdivided by screens might be a response to such a view, but we believed strongly in the responsibility of architecture to identify–and by this identification–to stimulate.

Thus this building, the studios and other major spaces follow a clear system–but with deliberate idiosyncrasies–that can resonate with the users.We il ustrate this delight in the"incidental"and the"episodic"by logging moments in the building's life, responding with devices such as the"scoops"and constantly drawing upon our long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e schools.

We play out our belief that–as well as identifiable"teaching"–the experience of a good school is made up of friendship, atmosphere, nuance intriguedness and inspiration.So we devise a series of stages upon which this can all be played-out:which result in"platforms", "pockets", "corners", "eyries"and"escape runs".

There are built elements and territories that cry out to be appropriated by those who themselves will spend their lives responding to peoples'needs.

Forested Pads&Silent Scoops

Bond University's new Abedi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might be experienced as varied and episodic journey.

Sheltered and determined to the north, the building is airy, effortless and free to the south.

The curvature of its spinal interior route establishes a new soft core for the North West Quadrant of the Campus–a core populated by the life of the school, by student experimentation, social gatherings, lectures, crits and weird happenings...

Leaving the existing spine pathway, the broad internal path dives underneath the nose of the quiet-study strip and proceeds past a series of"scoops".

Via its meandering internal"hil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uilding gently echoes the topography of its surroundings.

From this"street"the faculty's studios and large gathering spaces spread out onto a terraced deck–which itself melts into a revegetated hillside garden.

These"tectonic rafts"together with the central"spine", quieter study areas and dramatic"scoops"define the building's rocky core.

In welcome contrast a majority of the filtering"wraps"and"insertions"are of a softer, more translucent character.

We created a very ambient building, where the individual can really identify with the nature of his or her activity–thus the studio pads, scoops, decks and corners–though based on a clear hierarchy and system–have significant shifts of direction or variations of size.

These elements particularise–we hope, in a subtle and enjoyable way.

We wished to manipulate the surface of the building–sheltering it from direct northern light and filtering the southern light into the interior.Avoiding glare and overheating–without homogenising one's experience in the interior.

We created instead, an idiosyncratic series of"lit places"and darker, more elemental pockets.

A Multi-modal Approach Climate Control

Our proposal is designed from the ground up to minimise undesirable solar gain within the building's thermal envelope.

Both the roof and facade systems anticipate the potential strength and direction of the Queensland summer sun.Together the orientation of the building's openings, with the sunhoods and column system of the facades succeed in mitigating a majority of the Sun's potential y excessive effects.

The building's orientation reduces the potential exposure of the north, east and west facing wal s and windows.On these facades, each opening is sheltered from the strongest direct sunlight.Additional summer solar protection has been applied to all north facing windows.On the largest, west elevation external vertical columns and overhanging roof protect the studio areas from the harshest indirect summer sun.

We have also taken account of the prevailing wind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our scheme.The building encircles the crown of the hil, turning its harder"back"to the colder south winds.Winds, whereas the north facade shelters a variety of window configurations that are screened from the sun by a series of metal ic"eyebrows"that effectively create a art piece as well as a shielding system.

Internal y, the main circulation areas along the internal"street"act as a thermal buffer and encourage the natural movement of air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building.

The building's construction also provides a higher degree of inertia against external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than similar contemporary technologies.The thermal mass of the concrete"scoops"absorb heat when the surroundings are hotter than the mass, returning that warmth to th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evening and at night when the surroundings are generally cooler.

篇4:建筑大学最强建筑

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赏析一件高校建筑佳作。

早就听说我校大兴校区有校友作品。

只可惜平时每次去新校区时,都来去匆匆,无暇欣赏,

这次借着交作业的机会,我决定去新校区好好﹁膜拜﹂一下学长的大作。

在新校区的几件校友作品中,来头最大的要数大学生活动中心(以下简称“大活”)。这栋只有一层的建筑非常亮眼。不但“颜值”高,其设计者也是我校最杰出的校友之一——国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胡越。他是我校1986级毕业校友,对我们这些学建筑的同学来说,胡越绝对是大神级人物。他的照片被挂在学校教学主楼的大厅里,成为学弟学妹们学习的楷模。说起胡越老师最出名的一件作品,我一说,大家准知道,就是北京奥运会使用过的五棵松体育馆。

从高处俯瞰,大兴大活是一座正方形的单层建筑,平面外观为不规则异形,由两两一组互相扭曲的正方形构成,共36组。如此设计,是何目的?我不得而解。从材料选择上看,大活的屋顶和立面切割面使用的材料是清水混凝土,切口则为木质外墙。清水混凝土和木材本身都不具备良好的保温效果,如此设计,胡越学长是出于美学效果,还是有着其具体的功能意义?我充满好奇。走进占地4000平方米的大活内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光线格外充足,空间开阔,不经意间一抬头,我发现屋顶有很多个小天窗,天窗位于四个斜坡屋顶底端,这让我大惑不解。在如此纯粹、干净的建筑之中,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带斜坡的小天窗?是为了营造空间感,还是另有他途?只粗粗参观了一遍,脑海中就堆满了问号,我已无心欣赏,决定先搞清楚这些问题,再来参观。出于专业习惯,我在大活里里外外拍拍了一通照片后,回到西城校区。

我把遇到的问题一口气全抛给了蒋老师,他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启发我抓住切入点继续调研。像大活这种单一的大体量建筑,可以先从建筑结构特点入手研究。

大活采用的是双向预应力结构,简单来说就是非常适用于方形大空间的一种比较先进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保证大空间内没有承重柱,从而确保空间的绝对开敞。蒋老师告诉我,它还创造了国内这种平交钢筋混凝土实腹梁工程类型的跨度之最。正方形的故意一“歪”,恰好与外层正方形平面成一定角度的旋转,营造出空间细节的趣味。这些由10米×10米单元排列形成了双向联排式60米×60米的正方形平面,足足有36个结构小单元。每个单元都由中间的一个天窗和四坡屋顶组成。这意味着在大活内部的天花板上有36个天窗。众所周知,很多大空间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进深大,采光不宜满足。胡越学长如此一设计,使得大活白天采光效果优质,几乎不用开灯,既节能环保,又有特设计色。

可天窗四周的斜坡设计究竟有何意义?我百思不得其解。和胡越学长一样,同为我校1980年代毕业生的蒋老师告诉我,这种工业厂房般的模数化设计,背后有一段特殊的个人记忆。1980年代,我校西城老校区主楼旁有一排双坡屋顶的实验楼,算是学校里风景独特的“工业遗产”,当时学校结构、设备、电气等几个专业同学们的很多实践教育课都安排在那里上。后来校园几经改扩建,这排实验楼被拆掉了,可在很多老校友心中,这几排单层的红砖厂房却是他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这次设计大兴校区大活时,胡越特意保留了这种感觉,为此他采用了“工业厂房+大跨度空间”的建筑形制。

关于采用木质外墙面,胡越学长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听蒋老师说,出于怀旧的考虑,学校在建造初期就明确提出必须使用混凝土或者砖混结构建造,这使得胡越不得不放弃采用钢结构设计的念头。

我们学建筑的人都明白清水混凝土保温性能不太好。尤其是北京这种北方城市,建筑物的保温性能格外重要。如果在建筑外面罩上石膏板或者抹灰,观感肯定不好,看来,胡越学长一定是在此基础上想到了木料,的确,局部用木材包裹,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同时也让建筑在外观上注入了温暖元素。

在大活内部的外侧,胡越学长又设计了一圈外廊,这圈外廊的设计最叫人拍手叫好,它冬天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夏天又能遮阳,还为学生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停歇和交流的半室外空间。置身其中,一种宁静淡然之感油然而生。它营造的小尺度空间,成为亲密朋友和校园小情侣们不错的聚会地和休息处。蒋老师还告诉我,这种外廊道的设计,还有一个隐秘功能,可以为超大跨度的梁提供竖向支撑。胡越学长真可谓用心良苦。

篇5: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专业】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招生网站-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分数线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2014年招生章程

一、学校自然情况说明学校全称: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办学地点及校址:分南北两个校区 南校区地址:辽宁省辽阳市南郊街11号 南校区专业如下:工程监理、基础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钢结构施工方向)、市政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工业设备安装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工程管理、建筑信息管理、物业管理。北校区地址: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青年大街24号 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电子商务、市场开发与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与统计核算、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办学类型:普通高等学校(公办)。办学层次:高职。学习年限:学制为3年专业,学习年限为3-5年;学制为2年专业,学习年限为2-3年。办学形式:全日制。主要办学条件:校园占地面积35.852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1.9136万平方米,专任教师514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147人,教学仪器设备值6145万元,图书49.8万册。

二、计划特别说明经批准有语种限制的专业及允许招生的语种:学校外语教学使用英语,其它语种考生慎报。有男女生比例要求的专业及限制比例:无男女生比例限制。

三、专业设置说明须按下表中内容填报专业(方向)情况(高职专业不填写“科类”和“授予学位门类”),并提供专业及学位授予权审批文件。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制560301建筑工程技术3年560301建筑工程技术(钢结构施工方向)3年560504工程监理3年560303基础工程技术3年560601市政工程技术3年540601工程测量技术3年520108道路桥梁工程技术3年560402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3年560404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3年560401建筑设备工程技术3年560603给排水工程技术3年560405工业设备安装工程技术3年590102计算机网络技术3年590108软件技术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3年590202应用电子技术3年580202电气自动化技术3年560403建筑电气工程技术3年580203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3年580103数控技术3年/2年580106模具设计与制造3年58010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3年580301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3年560102建筑装饰工程技术3年560104室内设计技术3年560105环境艺术设计3年560503建筑经济管理3年560502工程造价3年560501建筑工程管理3年560511建筑信息管理3年560702物业管理3年620405电子商务3年620402市场开发与营销3年620505物流管理3年620204会计电算化3年/2年620205会计与统计核算3年620201财务管理3年620206会计与审计3年640106酒店管理3年640101旅游管理3年590319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3年

四、毕业证书说明高职专科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高职专科毕业证书。

五、收、退费等说明1.学费收取标准:按照省物价部门批准并办理收费许可的标准向学生收费。2.学费的退费办法:学生因故退学或提前结束学业,学院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按月计退剩余的学费。

3、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困助学的具体措施我校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学校的实际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贫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一是在按规定发放国家、辽宁省政府奖学金的同时,设立了学校的优秀学生奖学金,贫困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获得奖学金,解决在校学习期间的部分费用;二是在按规定发放国家助学金的同时,在校内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助学贷款和学费减免事宜按国家和省政府文件执行。

六、获奖说明2004年被中共辽宁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和“军民共建先进单位”,2006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安全文明校园”,2009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单位。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说明

八、录取办法说明

1、调档比例根据生源情况控制在120%。(注:辽宁省投档比例100%)

2、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3、学院志愿及录取在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以上,按考生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4、对加分、降低分数投档考生的处理按省招考委关于加降分等的照顾录取规定处理。

5、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所有专业招生不限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制男女比例,按分数优先择优录取。对投档成绩相同的考生,根据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成绩进行由高到底排序,择优录取(当三科总成绩相同时,则依次根据数学、语文、英语单科成绩比较,择优录取)。

6.联系电话、网址联系电话:0419-2307251、2302788传真电话:0419-2306455网址: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重点专业: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全景地图: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历年分数线: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报考指南: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招生计划: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人气校友:

篇6: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专业】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招生网站-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分数线

一、学校名称: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二、办学地点:江苏省扬州市润扬南路33号

三、办学性质:独立学院

四、招生类型:全日制普通类高等学历教育

五、学历层次:本科

六、学习年限:四年

七、收费项目及标准:学费:人文社科类14000元/学年,理工科类15000元/学年,中外合作办学类 22800元/学年;住宿费:1500元/学年。注:以上收费如有变动,以省物价局公布的为准。

八、退费办法:按照苏价费[2005]103号文件执行。

九、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批准下达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管理部门的向考生公布的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准。

十、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要求:体检标准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新生入学报到后,学校将进行体格复查和录取资格审查,发现问题则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处理。

十一、颁发证书类别:本科学历证书。

十二、颁发证书办法:学生毕业时达到《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的毕业学分,德、体合格者,颁发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毕业证书;经审核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十三、录取规则:1.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2.对男女生比例、单科成绩不作限制。3.专业无外语语种限制,但考生进校后,均以英语为必修外语,建议非英语语种的考生慎报。4.执行各有关省、市、自治区招办公布的对本省考生照顾加分政策。5.在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6.依据“专业志愿优先”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安排专业。7.根据江苏省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办法,凡志愿填报我院的江苏考生,其报考条件必须是学业水平测试选测科目等级BC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类专业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CC及以上;必测科目成绩须4C及以上、技术科目成绩为合格。报考理科专业考生选测科目中须含物理,另一门选测科目不限;报考文科及文理兼收专业考生选测科目不限。在江苏省的录取将按照“先分数后等级”录取办法,即对进档考生按投档分排序,当投档分相同时,可结合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专业志愿、综合素质评价等其他指标,决定考生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8.报考我院各专业的外省考生,高考考试科目均按各省级招办的选科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规定执行。9.录取结果将通过各省级招办规定的渠道和我院网站及时公布,请考生注意查询。10.在录取过程中,对有关问题的解释及遗留问题的处理均由我院负责。

十四、联系方式咨询电话:

0514-89716188、89716166、89716110(传真专用)咨询地址:扬州市润扬南路33号,邮编:225127南京市新模范马路66号,邮编:210003电子邮箱:td@njupt.edu.cn 网

址:.cn。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重点专业: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全景地图: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历年分数线: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报考指南: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招生计划: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人气校友:

篇7: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专业】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招生网站-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分数线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2014 年招生章程 第一章 总 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及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招生委员会有关文件规定,为保证聊城大学东昌学院2014年普通本科、专科招生工作顺利进行,维护学校和考生合法权益,结合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招生工作实际,制定本章程。第一条 本章程适用于聊城大学东昌学院2014年普通本科、专科招生工作。

第二条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招生工作原则为“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第三条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招生工作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第二章 学院概况第四条 学校全称: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第五条 学校代码:14001。第六条 办学层次:普通本科,同时举办专科教育。第七条 办学类型:独立学院。第八条 校 址:山东省聊城市经济开发区黄河路105号。第九条 学院简介: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是由聊城大学申请举办、聊城市政府及山东泉林集团投资建设、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学院位于山东省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校于2002年,占地521亩,固定资产总价值29079万元,教学行政用房59449m2,教学仪器设备值5306万元,图书32.45万册。现有教职工318人,专任教师251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120人。另我院常年外聘教师169人。学院目前设有中文、经济与法律、外国语、教育、数学、物理工程、化学生物、电子科学、机电工程、音乐表演、美术设计、基础部等12个系(部),30个本科专业和18个专科专业,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涵盖文、理、工、经、管、艺等学科门类,以应用专业为主的教学应用型综合性本科院校。学院依托聊城大学综合实力办学,学生可享用聊城大学师资、实验、图书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先进。拥有高速宽带校园网、多媒体教室、高级视听语音室、各类专业实验室、琴房、舞蹈专用教室、多功能排练厅、画室、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视传媒工作室、海纳传媒工作室和家政学创业孵化室)、国家二级标准田径场、球类场馆、图书馆、招待所、会议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学院学生食堂为“山东省高校标准化食堂”、“聊城市第一批市级餐饮安全示范学校食堂”。校园环境幽雅,风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格独特,为“省级花园式单位”,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自2008年以来,学院共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省级科研课题36项,校级课题84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8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2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49篇,被SCI收录50篇;出版专著、主编教材共25部。学院图书馆现存古籍线装图书3038册。2012年6月,我院图书馆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馆藏古籍成功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学院图书馆是国家首批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会员馆。别具一格的校园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学院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实施名师工程和特色专业教学,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院学生在历年来的全国大学生平面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齐鲁大学生计算机软件设计及外语大赛,山东省美术与设计师生基本功比赛、山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多次荣获一、二等奖,成绩突出,受到比赛组委会表彰。在国家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指导下,毕业生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我院毕业生素以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而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几年来,在全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高水平。第三章 组织机构第十条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设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讨论决定招生重大事宜。第十一条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招生办公室是组织和实施招生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普通本科、专科招生的日常工作。第十二条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纪委对招生工作实施监督。

第四章 录 取第十三条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以省教育厅公布为准,通过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本院招生简章等形式向考生公布。第十四条 在高考成绩达到同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学校按照不超过我院在各省(区、市)招生计划120%的比例调阅考生档案,具体比例视各省生源情况而定。第十五条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对考生体检的要求除专业录取要求特别注明的专业外,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第十六条 学院录取规则根据各省的志愿设置及投档录取原则,首先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在第一志愿不满的条件下,不拒绝非第一志愿考生。第十七条 录取时尽量满足考生的第一志愿,并根据第一志愿报考情况适当调整各专业招生计划。2014年,我院继续实行按大类招生培养,考生可按公布的专业大类或专业报考。第十八条 对于生源省(市、自治区)招生部门规定的招生录取加分政策,我院按加分政策提档并录取。第十九条 对实行高考选考科目的省(市、区)考生,参照“第十八条”之原则进行录取。某些专业因投档线上按选考科目录取生源不足时,我院执行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可调剂录取选考其它科目并有专业服从志愿的考生。第二十条 我院不限外语应试语种,但不对非英语、韩语语种的学生单独开设外国语言课程。第二十一条 艺术类专业录取按国家有关文件和我院招生简章公布的办法执行。我院根据考生的文化课及专业成绩,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录取原则为:本科:在生源所在省划定的艺术类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对进档的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等八个专业考生,根据专业志愿按照专业成绩分别进行排序,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若考生专业成绩相同,原则上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专科:在生源所在省划定的艺术类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对进档的影视动画专业考生按照美术统考专业成绩进行排序,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取时,若专业成绩相同,原则上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学校在招生录取和安排专业时,相同条件下优先考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外语听力成绩高的考生。第二十二条 各专业不限定男、女生招生比例。第二十三条 对于允许电话征求考生意见的省份,我院将在录取期间与考生联系。对于考生所留录取期间第一个联系电话联系不上的,我院将予以退档,由此产生的任何后果,由考生自负。第二十四条 录取结果按照教育部要求和各省规定的形式公布,接受纪检、监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第五章 其 它第二十五条 新生入校后,学院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入学体检和资格复查。体检或复查不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取消入学资格。第二十六条 本科、专科(高职)学费和住宿费的收取,学费标准7000—12000元/年,住宿费标准800—1200元/年,如国家及省政策有所变动,最终以国家及省有关文件为准。第二十七条 退学学费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规定:退费按照山东省教育厅等七部门下发的鲁教财字【2010】27号文件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学生因故退学的,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按月计退剩余的学费和住宿费。学生学习时间按每年10个月计算。第二十八条 学院向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综合奖学金和英才奖学金,向各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颁发校园十佳奖学金,向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颁发单项奖学金。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规定,向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国家奖学金(8000元)、省政府奖学金(6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一档(2000元),二档(3000元),三档(4000元)国家助学金及其他补助;我院新生和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应征入伍的学生享受补偿学费代偿国家助学贷款;被学院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勤工助学,同时享受国家、学院及其他组织或个人提供的资助。第二十九条 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相应学分,考试合格,颁发由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具印的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历证书。第三十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第三十一条 学院地址和联系方式。本校地址:山东省聊城市经济开发区黄河路105号邮政编码:252000招生电话:0635-8520223,8520230,8520226,8520227,8520220传真电话:0635-8520226,8520220学院网址:http://)E-mail地址:dcuzsb@126.com第六章 附 则第三十二条 我院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录取工作。对以我院名义进行非法招生宣传等活动的中介机构或个人,我院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第三十三条 学院以往有关招生工作的要求、规定如与本章程相冲突,以本章程为准;本章程若有与国家有关政策不一致之处,以国家和上级有关政策为准。第三十四条 本章程由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负责解释。注:

此招生章程已经省教育厅审核,并在教育部备案,备案详细内容可参照山东省教育厅网站

http://.cn查询。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重点专业: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全景地图: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历年分数线: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报考指南: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招生计划: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人气校友:

篇8: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进入新千年,中国建筑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地。近年来,改革开放使国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创作逐渐摆脱了单一的思路,加之国外新的建筑思想和理念不断涌入,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对我们多年来一贯的建筑教育体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当前,建筑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空间和形态问题。一方面,学科自身在发展,建筑学各专业和学科研究领域细分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学、建筑历史、建筑技术科学等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则更加细化;另一方面,建筑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引入了大量其他学科和方向的研究成果及内容,使得建筑学自身的体系更加丰满。面对建筑学科的这一发展趋势,建筑教育须作出应对,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在其纲领性文件《北京宪章》中明确提出:“建筑教育要重视创造性地扩大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既有科学的训练,又有人文的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能随时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理念也在发生转变,以往因循前苏联高等教育思路,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专业过细、应用面过窄、学生知识单一等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这一问题已逐渐凸显。转变教学思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适人才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反观我国的建筑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思路基本以设计师的培养为模板,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大多集中在设计院所。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大量建筑学毕业学生进入到其他相关行业之中,例如装修、房地产、城市建设管理、建筑杂志、出版甚至包括网站、舞台美术等,据我们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前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目前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不足1/2。在西方这种现象更是多见,很多学习建筑的学生最终选择了其他行业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著名的意大利服装设计大师詹弗兰科·费雷就毕业于米兰工艺技术学院建筑系并取得学位,另一名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吉安尼·范思哲早年也就学于建筑学专业。这也让我们深深地思考:建筑教育是否仅仅以培养建筑师为唯一目标。

基于此,我们对建筑学的办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尝试实践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建筑教育思路。希望这些探索能够为当前建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二、理念与实践

1. 多元思想与自主的发展

当前建筑学学科发展日益多元化,专业方向趋于细化。根据这一特点,建筑教育也必须为学生们提供更多不同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方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多种通路。因此我们应当放弃以往那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成长机遇。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所需的图书和资料,但使用者不必也不可能阅读完所有的图书,只需能方便地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同样,一个优秀的建筑学院也应能为学生能够提供尽量丰富的建筑及相关知识,但不应要求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学习完成所有的课程,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和发展方向选取相应的课程,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针对这一教学思路,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是引进多种人才,丰富知识体系。近年来,建筑学院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了多种不同的人才,包括陕西摄影家协会主席、全国纪实摄影的名家胡武功教授开设纪实摄影课程,清华大学中国思想史博士吴国源开设中国建筑思想史课程,生物学和生态学博士李榜晏开设景观生态学和建筑卫生学课程,并聘请著名作家贾平凹参与建筑文化论坛开设讲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营造多元的文化氛围、拓展视野,同时让建筑学院的师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建筑。

其次是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开设多种选修课程。目前我院的专业教师已达160余人,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建筑历史、景观以及美术等方向,如此规模的教师队伍为给学生开设丰富的建筑学及相关课程打下了基础。我们积极鼓励每位教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及喜好开设选修课程,将自己的知识和建筑观点展现出来。目前,建筑学院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开设的各种选修课程已多达50余门,与此同时,我们也计划将所有的选修课程划分为高年级(三、四、五)选修课程与低年级(一、二)选修课程,并通过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自主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2. 自由思维与交流争鸣

历史上文化最自由的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例如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唐宋时期,这些时期也是建筑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因此,我们认为针对同一建筑课程的不同教授方法,针对同一建筑问题的不同见解与争论,甚至对同一份学生作业存在不同评价标准,并不是一件坏事。建筑思想的自由争鸣不仅带来了建筑思想的繁荣,还可使对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筑思想,学习到更多的建筑设计方法。因循这一思路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是在同一建筑设计环节引入不同的设计题目,并且鼓励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思路。例如,建筑设计6这一环节由三个完全不同的设计课题构成,它们分别是强调历史保护和建筑文化传承的建筑文脉课程、强调建筑计划与空间分析的医疗建筑设计课程以及强调技术与经济的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每门设计课程的组织与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建筑与城市文脉课程强调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延续,以及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进行建筑设计的策略与途径,具体的设计题目也不同于以往的设计,常常采用研究性的课题,如西安城市CI设计、西安夜市空间分析等。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建筑文脉的含义,这一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往往不在教室而是在研究现场进行,其最终的成果也不限定必须是一个空间设计方案,学生调研报告、分析总结也是成果的重要组成。建筑与城市文脉课程由刘克成教授开设并负责,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图1)。

其次是建立开放的建筑广场和自由空间,推动多种建筑思想的交流、碰撞与争鸣。我校建筑学院的教学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我们对建筑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实践,其空间已经难以适合当前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建筑学院教学楼—东楼进行了空间改造,分别在二、三、四层形成小、中、大不同等级的多元化开放空间。

小开放。二层基本为办公室和教研室,改造将原先的一些办公室打开,改为开放的公共交流空间—自由空间(Free Box),这四个自由空间为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交流和碰撞的平台,同时也为科研研讨和交流、研究生学习等提供了场所,大大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

中开放。三层基本为学生教室,原来的学生教室依照班级设置,相对封闭,不利于学生的交往。改造中,在保持原有砖混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将分隔教室的墙体打开,让视线更为通透,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新加建的教学空间中设置了4个班的合班教室,从一至四年级每个年级均安排1个班在此,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并促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大开放。四层为1994年加建的钢结构大空间,原布置有报告厅、图书馆和展厅,但三者空间相互独立,其中展厅为封闭的展室,平时基本不开放,使用效率极低。改造时,我们对四层空间进行了重新布局与整合,尽量将空间连通,将展厅、图书馆的空间构成一个整体,加入建筑博物馆、自习空间并配合咖啡等服务内容,构成开放的建筑广场。在建筑广场中,学习座位穿插于各种展板、图例中间,让学生随时随地置身于浓郁的建筑氛围之中,这样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让展览内容发挥出最大效用。在使用中,开放的建筑广场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欢迎所有使用者和来访者,最大限度促成了各种思想与观念的碰撞(图2)。

再次是全力支持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尝试挂牌教学。近三年,我院专业教师规模迅速增加,同时新加入的教师们也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这些教师勇于尝试,并且对教学充满热情,如果让所有的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其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意识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为了实现自由求实的学风,我们积极鼓励教师们的教学创新和各种实践探索。例如,在小住宅设计中,建筑设计课的教师主动与建筑技术任课教师协作,加入了墙体设计和建造等实践内容,将构造课程的内容与建筑设计课程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建筑设计中节点构造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建筑构造课程的重要性。再如,在幼儿园设计中,任课教师让学生深入到幼儿园中,通过与幼儿教师一同工作,访谈幼儿园管理人员和幼儿园的设计师,加深对幼儿园设计的理解,同时也理解到建筑的创新不是建筑形式的时髦和标新立异。

随着教师的增加,为了更大限度地促成教学的自由与争鸣的氛围,我们开始尝试挂牌教学,并首先在毕业设计中开始实践。在毕业设计前的一个学期末,公布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名单和设计课题,首先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师与课题,随后由教师选择学生组成毕业设计组。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使教学课题和教学方法更加多元。例如结合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毕业设计就与一般的毕业设计成果有很大区别,由于竞赛特殊性,成果通常采用研究性设计方式,即以竞赛图纸结合研究报告作为毕业设计成果。我校在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已连续7次获得了包括第一名、第二名在内的10项大奖。目前毕业设计挂牌教学方式已经尝试了6年时间,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准备逐步推向其他设计课程。

结语

当今的建筑思潮异彩纷呈,教育的探索与发展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向21世纪,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北京宪章》对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一致百虑、殊途同归”的基本结论,并且指明了建筑教育的基本理念。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希望通过我们的思索和实践,探索一条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建筑教育之路,也希望我们的尝试能够为我国的建筑教育提供借鉴。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文化和建筑创作的多元化对我们多年来一贯的建筑教育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同时,建筑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打破以往以培养建筑设计师为唯一目标的理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调整建筑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在强调多元、自由和交流的理念下,进行的一系列建筑教学探索和实践,希望这些尝试能够为我国的建筑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教育,理念,方法,实践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传播学教程通用笔记下一篇:中班语言活动收豆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