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活动北师大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2024-05-15

综合活动北师大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通用6篇)

篇1:综合活动北师大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展示同学们的作品,把大家的意见整理进去,一定会改得精彩。再写点自己的感受。

篇2:综合活动北师大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1、小组内互相批改作文。

2、注意画出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3、看看是否突出了乐趣。

篇3:综合活动北师大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师: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赚钱!

师:有钱就能生活得很好吗?如果是这样, 为什么有些千万富翁还活得不快乐呢?为什么明星大腕还选择自杀呢?我觉得, 钱不能成为人生的追求。

生:人活着, 是为了学习。

师:学习怎么可以成为人生的目标呢?那还不学成书呆子了。

生:为了找个好工作。

师:什么工作是好工作呀?

生:挣钱多的。

师:唉, 又说回钱上来了。看来, 同学们还没有思考过这个人生的大问题。老师给大家一个答案, 保准让你满意: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 (板书:幸福) 你们说的学习、找好工作、多赚钱, 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但是, 幸福的含义不只是学习、工作和赚钱。请大家欣赏一首题为《泥土》的短诗:“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你们说, 珍珠和泥土, 谁更幸福?

生:诗中说珍珠经常痛苦, 可是泥土被人踩成了道路, 它怎么会幸福呢?

师:光芒四射的珍珠, 总要显示自己;显示不成, 它就痛苦。有一个同学告诉我, 艺术节的时候, 班级里要选一个同学去参加歌唱比赛。这个同学一直都认为自己唱歌是最好听的, 所以, 她认定老师一定会让她参加比赛, 于是, 这个同学激动得满脸通红, 心怦怦直跳。结果, 老师却说出了另一个同学的名字。这个同学立刻委屈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这都是因为她把自己当成了珍珠而造成的痛苦。如果她把自己当成泥土, 为别人铺一条回家的路, 或者上学的路, 谁都不会把她忘记。你们有没有想过, 没有泥土的世界, 会是怎样的呢?

生:没有泥土, 就没有我们住的房子;没有泥土, 就没有花草树木。我们脚下的大地, 就是泥土呀!

师:泥土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贝呀!没有珍珠, 人类一样可以活着, 但是没有泥土, 人类就不能生存了。这么宝贵的泥土, 它却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没有被埋没的痛苦, 它该多么幸福啊。

读书信, 议奉献

师:《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的大作家, 他写这封信时, 已经87岁了。当时的他, 连写字都困难, 但他还是饱含真情地写下了对家乡孩子的期望。这位大作家就是巴金, 他1904年出生, 2005年去世, 活了102岁。你们知道巴金为什么这么长寿吗?

生:不知道。

师:我觉得, 这与巴金老人“愿化泥土”的精神有关。年少的巴金, 生活在四川省成都市一个富裕的家庭里, 他的爷爷和父亲, 都是清朝的高官。但渐渐长大的巴金, 却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家庭, 因为他认识到, 富人的钱, 都是靠剥削穷人得来的。所以, 巴金就离开了自己的家, 留学法国。30岁左右,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家》、《春》、《秋》, 揭露了旧社会封建大家庭的黑暗, 为老百姓说话, 为民族的未来焦虑。一个抛弃了荣华富贵, 把自己融入泥土的人,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苦难的折磨, 在人生暮年的时候, 会对家乡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师: (朗读课文后) 巴金在这封信的最后说:“希望在你们身上”, 你们知道这里的“希望”指的是什么吗?

生:希望我们能“好好地学习”。

师:你是从结尾这句话看出来的吧?那我们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 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 好好地学习吧, 希望在你们身上。”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希望在你们身上, 谁能给这句话加个关联词语?

生:因为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所以希望在你们身上。

生:只有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希望才会在你们身上。

师:感觉到了吗?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只是实现希望的前提, 并非巴金对孩子们的希望。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巴金的希望, 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 在文章中能够找到。

生:“我和别人一样, 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

师:差不多少了, 可是, 什么是“开花结果”呀?中心句都不会说得这么委婉, 而是直接说明文章的含义。

生:“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 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师:对!那怎样做, 才是为社会添彩呢?

生:当科学家!

师:好, 有理想, 有志向, 祝你成功!但是,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大家想想, 一位清洁工把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一位出租车司机把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 一位邮局的投递员及时地把信件、报刊投入报箱, 这是不是在为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生:是。

师:所以, 巴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 更多的同情, 更多的精力, 更多的时间, 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 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是著名的科学家, 还是普通的劳动者, 只要对社会有贡献, 就是在为社会增添光彩, 就是在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生:巴金是大作家, 他为社会增添的光彩应该更大。

师:巴金从来没把自己当作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信中说:“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 而是我有感情, 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 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这绝不是空话。许多作家都为自己取了个含义深刻的笔名, 而“巴金”这个笔名却取得非常随便, “巴”字是他的一个同学的姓, “金”字是他喜欢的一位外国作家名字里的最后一个字。他把自己的名字看得很轻, 只要简单好写就行了, 这不正是泥土一般朴实的精神吗?刚才我们说到巴金老人长寿的原因, 正是因为泥土一般朴实的精神使他拥有了博大的胸怀, 烈日晒不化他, 风雨击不垮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 专写硬汉题材的小说, 代表作是《老人与海》, 可是他却在62岁的时候开枪自杀了, 因为他觉得自己再也写不出比以前更优秀的作品了。请看《泥土》这首诗, “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珍珠一旦不能放射光芒, 就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 可是, 泥土呢, 它本来就很普通, 无论何时, 它都在默默地尽着自己的义务, 默默地奉献着, 看四季变化, 看花开花落, 它在奉献中获得了幸福。

讲故事, 悟幸福

师:有一篇童话, 叫做《幸福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 , 讲述了三个放羊的孩子疏通了一眼山泉, 做了好事, 山里的仙女出来感谢他们, 并祝他们幸福。他们问仙女:“幸福是什么?”仙女说:“你们应该自己弄明白。十年以后, 如果你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我再告诉你们答案。”十年后, 三个放羊的孩子变成了三个青年, 他们又聚在一起, 谈论起幸福。第一个青年说, “咱们分手以后, 我就去一个城市里, 在那里进了学校, 学了很多东西, 现在成了一个医生。我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给病人治病, 他们恢复了健康, 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 因而也感到幸福。”第二个青年说, “我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 当过消防队员, 当过花匠。我勤勤恳恳地工作, 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 所以我感到幸福。”第三个青年说:“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 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 也没有白费, 我也感到幸福。”突然间, 那位仙女又出现了, 她说:“你们的话, 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这篇童话, 我就讲到这里, 请同学们写一句话, 你认为, 仙女会说幸福是什么呢? (生写, 师巡视, 5分钟后朗读)

师:仙女说:“你们的话, 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是……”

生:幸福是付出, 不是索取。付出你的知识, 付出你的能力, 为更多的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师:你强调了“付出”二字, 非常准确。巴金在一篇散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生最高的目标就在于‘付出’二字。”

生:幸福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我们的社会增添一点光彩。

师:你的回答很巧妙, 既联系了这篇童话的内容, 又引用了巴金信中的话。我们来听听课文中的仙女是怎么说的吧!她说:“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看来, 你们跟仙女想到一起去啦!

化泥土, 结果实

师:巴金曾写过一篇题为《愿化泥土》的散文, 回忆了童年时代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对他的教育, 他把那些抬轿子的轿夫, 门房里的听差, 都称作人生的“老师”。在文章的结尾, 他写道:“我家乡的泥土, 我祖国的土地, 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 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 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巴金先生是多么敬佩泥土, 渴望化作泥土啊!下面, 请同学们想一想, 泥土有什么特点。

生: (纷纷回答) 松软、肥沃、潮湿、无言、宽厚……

师:现在, 请你们结合泥土的特点写一句话, 格式是这样的: () 的泥土, 像 () , () 。“像”的后面要把泥土比作一种人, 最后要写的是泥土的作用。这个作用既是泥土的作用, 又要和这个人有关联。修饰“泥土”的词语, 就从泥土的特点中任选一个, 看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写得既准确又生动。 (生写, 师巡视, 10分钟后朗读)

生:肥沃的泥土, 像辛勤的园丁, 让大地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

师:园丁为花草修枝剪叶, 浇水施肥, 与“肥沃”紧密相连, 你的比喻很准确。

生:无言的泥土, 像朴实的农民, 让大地翻滚着金灿灿的麦浪。

师:农民种麦子, 土地让麦子生长。你联想得很好。

生:松软的泥土, 像温柔的母亲, 让自然万物在自己的怀抱里健康成长。

师:我用巴金先生的话, 为你们精彩的回答作个结尾:“我愿化作泥土, 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把同学们说的句子连起来, 就是一首诗了, 我给这首诗起个名字——《泥土的奉献》。

师:大自然的美丽, 离不开泥土的功劳。不过, 人们常常只看到高挂在枝头的果实, 看到碧绿青草间的鲜花, 没有谁会注意到脚下的泥土。可这些美丽的花草树木, 瓜果蔬菜, 都是泥土孕育的呀!你们说, 泥土这样默默地奉献, 它能得到什么回报吗?

生:它什么也得不到。

师:真的吗?你们再好好想想。当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 当你真心地为他人付出时, 虽然你没想得到什么, 但是回报自己就会来找你的。泥土也是这样……

生:我明白了, 飘落的花瓣和树叶都会变成它的养料, 让它更加肥沃。

生:如果草木茂盛, 就不会出现泥石流和沙尘暴。

生:树根可以牢牢地抓住泥土, 使泥土不分散, 不会发生山体滑坡。

生:植物多了, 动物也会增多, 它们的粪便也是对泥土的回报。

师:你们瞧, 泥土并没有想过要得到回报, 它只是默默地付出, 但最后, 它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它可以与天共生, 它得到了永恒。所以,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因为在奉献的同时, 你会得到最大的享受, 那就是你的生命开花结果的时候。同学们, 从巴金老人写给家乡孩子的这封信里, 我们读到的不是枯燥的说教, 而是泥土的芬芳、奉献的幸福。

备课笔记

放长线钓大鱼

任公子为了钓到大鱼, 制作了一个很大的鱼钩和一条很粗的黑绳子, 用五十头牛来做鱼饵, 独自坐在会稽山上, 将鱼饵投到东海, 平心静气地等着大鱼上钩。这样过了一年, 也没有钓到一条鱼。后来, 有一条大鱼吞食了鱼饵, 牵引着鱼钩, 沉到海里, 翻腾搅动, 巨浪滔天。任公子钓到这条大鱼后, 将它分割开来, 晾成鱼干, 浙东一带的广大百姓, 都曾饱食过这条大鱼的肉。

“放长线钓大鱼”, 这是庄子笔下一则荒诞的寓言故事。我羡慕任公子的大气魄, 大耐性, 他平心静气地等了一年, 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我们的语文课, 多么需要这种钓大鱼的气魄与耐性啊!

囿于教材全解, 不肯深入思考, 不敢独立探索, 语文老师就成了围着“教材全解”拉磨的驴子, 每堂课都转着同样的圈子, 老师的头眩晕了, 学生的头也迷糊了。难道语文课就是为了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笔记, 枯燥地解答训练题吗?殊不知, 那只是一些可怜的虾米。语文是最能与学生的灵魂相通的一门学科, 它能为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奠基, 它能培养内心充实的人, 特别是充实被美好的事物感动的情操。巴金先生在写给小朋友的赠言中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它们教育我们, 鼓舞我们, 要我们变得更好, 更纯洁, 更善良, 对别人更有用。”语文课就应该是这样的一座宝库, 一片汪洋, 这里藏着数不清的大鱼。

我选择执教《给家乡孩子的信》, 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这封信, 是一位返璞归真的老人说给孩子们的心里话, 读不到生动传神的描写, 找不着令人赞叹的文采, 有的只是近乎空洞的说教:“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 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的文章怎么教呀?弄不好, 就教成了思想品德课。可是, 这封信同时入选两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 必有道理。

一根手指头指向月亮, 但那根手指头并不是要点, 你必须离开那根手指头去看月亮。我们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 因为那里才是我们追寻的方向。于是, 我抛出联想的长线, 用多年的读书积累与人生感悟做鱼饵, 钓出了隐藏在朴实语言背后的那条大鱼, 那是高尚灵魂的博大胸怀, 那是愿化泥土的无言大美。巴金的笔名、巴金的经历、巴金的《随想录》, 甚至巴金的长寿, 都成为理解课文的途径, 丰富文本的材料。一封朴实无华的书信, 就这样变得丰厚起来了, 崇高起来了, 优美起来了。

篇4:综合活动北师大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篇5:综合活动北师大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注重语言积累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看书,谁来共享一下? 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2)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

(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3)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五、总结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再练笔。

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些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 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给同学讲一下。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在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_______”。

解剖(pōu pāo)骨骼(hã gã)机械(jiâ xiâ)瓦砾(lì lâ)特殊(sū shū)瞬间(sùn shùn)

(二)、区别字组词。

械()殊()韧()瞬()戒()残()纫()舜()

(三)、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特殊——()瞬间——()悲观——()

(四)、按要求变换句子。

(1)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改成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草刚刚从土里长出来。(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赞颂小草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只有这种坚韧的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相互订正,教师相机点拨

三、学生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课后反思: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插图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这个东西吗?(出示课文插图)谁能说说它是什么?现在,就请大家把搜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跟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吧!(指名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请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所观察到的。

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琥珀》这篇

课文吧。(板书课题)

(1)识记课题。

(2)就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么被发现的?有什么用处„„(3)解决学生能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昨天晚上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老师想检查同学们自学生字及朗读课文的情况。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1)小组自学生字。

(2)汇报:主要抓住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来谈。

2、检查朗读情况。(分角色个别读课文)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刚才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这块琥珀,也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绘这块琥珀的?

2、读文并画句。

(1)找出详细写琥珀样子的自然段。

(2)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在文中画出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出示)

2、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能找出有关的词句吗?

四、尝试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想必很多同学都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很想知道这么漂亮的一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前一课《黄河象》科学家能根据黄河象的化石展开合理的想象,推想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今天我们大家都当一回科学家,推想一下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五、对照比较。

1、读文中琥珀形成的部分。

2、与自己想象的进行比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出示琥珀图片,生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了解琥珀的形成。

1、通过这块琥珀,科学家推测了琥珀形成的过程,哪些自然段写琥珀形成的过程的?请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2、自由读2-12然段,然后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板:松脂球、化石)

4、请生当科学家,研究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那么具体来说,介绍形成松脂球的是哪些自然段?

(软件出示)我是科学家:找一找,议一议,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并说出理由。

5、学生汇报:太阳光、松脂、苍蝇、蜘蛛、6、默读2-9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

7、提出汇报要求:

我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再说说原因。

我会演:动手表演写得精彩的部分,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

8、学生汇报。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苍蝇写生动)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读出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一切发生得很凑巧)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府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你觉得这两只小动物怎样?谁还想读?那位同学能动作表演“前俯后仰”?师:这么说,就会留下黑色的圆环,这就与我们观察到的吻合,原来科学家是这样推测的。同桌互读。)

9、用朗读的方式汇报的同学读得真棒!不知道表演的同学会怎样呢?请表演的同学戴上头饰表演。

10、如果松脂早滴或晚滴一点会怎样?(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很巧。)

11、请默读10-12自然段,找一找松脂球变为化石需要哪些条件,画出有关句子。(1)学生标画。

(2)学生汇报,老师相应板书。

12、软件播放琥珀形成的过程。

同学们想看一下琥珀形成的过程吗?请看屏幕,认真观察后要作复述。

13、同桌互相复述,看谁说的好。

14、我们知道,这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家推测出来的,这样的想象有哪些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海滩发现的,由此想象大水淹没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里,逐渐变成化石;二是从琥珀的样子可以想象“它们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15、小结:想象要合理,要以现实为依据。

三、小练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吴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1)学生练习。(2)汇报。

(3)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

五、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第三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拼音我会选。连线。

珀 琥 蝇 掸 黏 湃 渗 脂 dǎn yíng hǔ pî zhī nián pài shân

(二)字义我知道。查字典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掸掸翅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黏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火眼金睛。用“”画去不正确的生字。

松(脂 指)(佛 拂)拭(掸 弹)灰尘 吉(祥 详)(脂 旨)肪 吹(拂 扶)(掸 弹)药(祥 详)细

(四)、词语乐园。

()地照着()地穿过()地响()地划动()地照射()地挣扎()地飞舞()地腐烂

(五)、词语我会选。

推测 预测 推想

(1)数学老师经常让我们进行()与假设,然后再进行验证,如果验证正确,即为定理。(2)地震是很难()的,所以地震的灾害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3)从那块琥珀化石,人们可以()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溢出 浸出 渗出

(4)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松树林,许多老松树()黄色的泪来。(5)池子里的水装满了,都()来了。

(6)深山里有股泉水,天干的时候,人们轮流去舀水,这泉水是从山里()来的。

(六)、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想想本课中的琥珀的形成要哪些必要的条件? 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所以要形成琥珀的第一条件是要有________________,光有这不还不够,还要有________________,然后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出现,而且非常巧合的是两种动物刚在一起,被牢牢地包在________里,又经过很长时间,地质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这块松脂球被________,又经过千年万年,变成了一块独一无二的________。

二、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课堂及课外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体会诗人抒发的革命情怀和思想感情。

3、展开想象,学习双关和引用神话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体会诗歌意思,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对两位烈士的怀念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这是一首词,你知道词是什么吗?

3、生根据资料进行回答。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题目是——(课件出示题目),学生齐读课题。

解题:蝶恋花是词牌名,答李淑一是标题,意思是答复李淑一。

5、关于毛泽东,你了解多少?请简略介绍。(学生概括介绍毛泽东)

二、检查预习

(一)字音:读准读通。

1、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读出课文吗?请特别注意突出表示的字词。(老师出示课文,将重点词突出表示)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仔细听,听后评价字音,和节奏停顿。

2、学生朗读。

进行评价: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有错的地方纠正后再读)

(二)理解意思,读出节奏。

1、在这首词中,你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能通过理解重点字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吗?

2、指名抓重点字词理解句意。

生:在第X句中,我知道了XX的意思,就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3、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4、全班齐读全文。

三、想象画面,体味诗境

1、孩子们,请闭上你的眼睛,用耳朵,用心仔细的聆听,在老师的朗诵声中,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老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进行想象。

3、好,睁开你的眼睛,你能将刚才想到的画面,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吗?(学生默读课文,画文结合,找到句子)

4、指名回答

三、品读句子,感悟情感

1、请大家回到文中,将那些你感受最深的字词圈出来,将你体会到的感情用

一、两个词批注下来。板书:情。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巡视、点拔。

3、请将你的自学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启发。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检查,了解情况。

4、全班交流。1、2句。

(1)老师读“我失骄杨„„直上重霄九”这两句时,(课件出示句子“我失„„”)从两个“失”字,我读出了他心里的悲痛。

师:同学们,诗人失去他挚爱的妻子和战友,心里的悲痛无以复加。孩子,你有亲人永远地离开你或是远离你这样的情感经历吗?当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2)从这一句的“骄杨”这个词,感受毛泽东为杨开慧感到骄傲。3、4、5、6句。生齐读

师点拨:这四句,作者借用神话的写法,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把英雄的伟大表现出来。(板书——神话)

指导朗读这四句话。7、8句。

点拨:在最后两句中,感受英烈看到人间取得革命的胜利时激动得泪如雨下的情景。特别是“泪飞”和“倾盆雨”,泪水就像倾盆大雨一样流下来。

因为听到了革命胜利的消息,烈士们感到非常激动,他们的血没有白流,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打败了敌人,建立了新中国。他们的心愿得以实现,可以放心了。所以他们的泪水飞流直下,像下大雨一样。

这是夸张,更好地表现出了他们激动的心情。

同学们,毛泽东这首词,是为了答复李淑一而作。李淑一曾写《菩萨蛮·惊梦》。(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菩萨蛮·惊梦》。

师:读了李淑一的这首词,你能感受到她是什么样的心情吗?(伤心、悲伤、悲痛„„)

在这两首词中,都写到了同一事物,是什么呢? “泪”。

李淑一写到:(课件出示)“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请女生读这两句话。毛泽东写到:(课件出示)“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请男生读)师:这两种泪,一样吗?

不一样。李淑一的泪中,全是悲伤,哀愁。毛泽东词中的泪水,有喜悦,有激动„„(读句子)师:蝶恋花中的泪,是谁的泪?是怎样的泪?

(1)这是诗人毛泽东的泪,因为他思念妻子,想到妻子和那些牺牲的先烈们,他也很悲痛。除此这外,他也是激动的泪水,经过多少苦难,流了多少鲜血,才换来今天革命的胜利。

教师引读:“忽报人间曾伏虎”——(生齐读)“泪飞顿作倾盆雨。”(2)是神仙的泪。为人间的胜利高兴而流泪。

教师引读:“忽报人间曾伏虎”——生:“泪飞顿作倾盆雨”。

(3)是那些活着的革命者以及中国的老百姓。他们因为看到了革命成功而喜极而泣。老百姓们感激革命者为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流下感恩的泪。

5、教师小结。

一个“泪”字,流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表达了多少人的感情,它是对逝去亲人最深切思念的体现,它是对心中激情最痛快地倾泄,它是对心愿得以实现的告慰,它是对革命胜利最直接的赞颂,这泪,如倾盆大雨,飞洒人间。

四、学法指导,情感升华

同学们,刚才在大家丰富的想象中,我们走进了诗人所描绘的意境,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学习诗词的学习方法。(板书“学法”),在这首词中,诗人还运用了“双关”和“神话”写作手法,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真切。

就让我们在这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蝶恋花·答李淑一》,全班感情朗读。

四、总结拓展

布置课后阅读: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和苏轼的《蝶恋花》。

第三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注音。

飏()霄()讯()曾()倾()

(二)、拼写。

jiāo yáng chïng xiāo wân xùn jì mî()()()()cháng ã zhōng hún wàn lǐ cháng kōmg()()()

(三)、解释词语的意思。

轻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倾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空。

1、《蝶恋花答李淑一》的作者是(),表达了他()思想感情。

2、按原文填空。

我失骄杨(),杨柳()。忽报(),泪飞顿作()。

(五)、句子翻译。

1、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2、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二、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完成配套练习册。

课后反思:

《生命奏鸣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2、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3、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

2、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生命奏鸣曲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

3、学生默读思考。

4、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第二部分(2—6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二层(3、4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三层(5、6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部分(7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三、探究交流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3、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四、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五、仿写练习

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

六、资源介绍

1、生命的基本功能。

2、生命的本质。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给下列字注音。

肺()脏()蠕()动 肺泡()黏()膜 痉()挛()分泌()酣()睡 呼噜()

(二)、多音字注音。脏()()泡()()塞()()()

(三)、形近字组词。

肺()吸()胀()狭()泌()沸()阻()沛()汲()涨()陕()沁()拂()沮()

(四)、回答问题。

1、本文采用()的修辞方法,分别写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课后反思:

《伟大的日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思考课后思考题,并与同学交流。

3、通过学习加深对生命 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莎莉文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启发,以及莎海﹒伦凯勒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从而感受“伟大”,激发学生学习海伦﹒凯勒的精神。

2、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伟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伟大的日子》。让我们走近一个充满生机的小姑娘,走进一个盲聋过娘不寻常的生活吧,共同感受那个唯独属于她的——伟大的日子。

3、你知道这个伟大的日子是属于谁吗?

4、那么,你对海伦﹒凯勒的了解有多少呢?

5、教师出示幻灯,简介海伦﹒凯勒。

海伦·亚当斯·凯勒又译为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1968,6月1日),美国女作家,残疾教育家。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次连续几天的高烧,治愈后留下后遗症,被迫失去视力和听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自暴自弃,但在导师安妮·莎莉文(Annie Sullivan)的帮助下,海伦学会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

开始和其他人沟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6、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那敏锐的世界。

二、分段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概括段落大意。

三、给每段内容家小标题。

1、浏览课文内容,小组内概括小标题。

2、师生共同选择最恰当的小标题。

四、走进“生活”感受“伟大”。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安妮﹒莎莉文的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请找出稳重的句子来说明。

2、教师指导学生来朗读这些句子,并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局的的理解,深入体会安妮﹒莎莉文对海伦﹒凯勒的特殊关爱以及她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

3、现在大家能不不能说一说,为什么那一天对海伦﹒凯勒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伟大”?

五、拓展阅读,感受坚强“伟大”。

1、幻灯出示海伦﹒凯勒的名言。只要有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冲出黑暗》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爱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不怀希望,不论什么事情都做不出来。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再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

仅仅靠触觉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幸福,那么,如果能看见,我会发现多少更美丽的东西啊!

2、指名分别朗读这些句子。

3、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海伦﹒凯勒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听写文中的词语。

2、搜集海伦﹒凯勒的的故事。

3、将海伦﹒凯勒的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小同学听。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学生审题,质疑。

二、教师点拨。

三、学生独立完成填写。

四、全班交流。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四

教学目标:

1、积累句子,背诵关于生命的三句名言。

2、社会实践: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清明扫墓活动,思考扫墓活动的意义。

3、作文:用通顺的语言记述清明扫墓活动。

教学重难点:

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写好作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范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归纳本单元课文,思考生命的意义。

1、指导归纳。

2、出示课件总结。

二、学习关于生命的名言。

1、课件出示。

2、领读。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对这些话的理解。

4、课件出示第一句名言的译文,学生做笔记。

5、齐读。

6、提出背诵要求。

三、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1、教师语言导入。

清明节又到了,我们都要去扫墓,扫墓能表达我们对祖先、先辈的缅怀,也能让人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2、安排活动。

3、积极参与学校安排的烈士陵园扫墓活动(机动)或家人的扫墓活动,认真观察扫墓的程序仪式。

4、把所见所闻写在日记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呈现目标(课件)。

三、提出作文要求。出示课件。

四、指导写法。

1、说说自己以前写作文经常存在的毛病是什么?本次作文有什么注意事项?

2、写活动应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重点写什么?

3、用哪些方法可以把活动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4、活动的中心是什么?可以用哪些经典的句子去概括?

五、出示范文,讲读。

清明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个清明节,伴随着纷纷细雨,似乎老天爷也因为这个怀念的日子而哭泣。

我和奶奶、爸爸一早就准备了食品,蜡烛,火柴······去给已去世的爷爷扫墓。

爸爸开了大约40多分钟车,我们就来到墓园,看着两旁漫山遍野的桃花,在阳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我的心情也愉快了很多。但是,放眼望去,满山的坟墓,让我想到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尤其是来到爷爷的墓前,我们的心情更是沉重无比。奶奶见到爷爷的墓,伤心不已,感慨万千,对着爷爷的坟头,流着泪念叨:“老头子啊,你走的太早了!你一辈子尽受苦了,半天的好日子也没过上!现在生活多好啊,自来水接上了,路都修宽了,顿顿吃好的,咱家去年还买了小轿车,要是你还活着,我们坐车去城里逛逛多好啊… …!”听着奶奶伤心的话,我也不由自主地想起爷爷对我的疼爱。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快六年了!记得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秧歌,爷爷总会抱着我去。可是,现在已经再也见不到爷爷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爷爷对我的爱,也看不见爷爷的样子了。现在,爷爷孤单地躺在眼前这堆黄土里,生命和亲情说没就没了… …

篇6:综合活动北师大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情 趣

一.设计意图

1.初步了解什么是“情趣”、什么是有情趣之文。

2.懂得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因情感不同,从中感受到的情趣也是不同的。

3.明了诗文中景物的情趣,实际上便是作者的情趣;作者感受景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自我;与其说观察、贴近生活、事物,不如说阅览、洞悉自我的心灵。

二.相关理论

情趣的捕捉,有赖于感受能力——心灵的丰富性与同化力。

感受,是指作者的感官与情感,受到外界各种现象(如形色、音响、气味、滋味、冷暖或山川景物等)的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感受不同于感觉:感觉主要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反应,是先天的、感官的、人皆近似的;感受则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后天的、情意的、因人而异的。

对作者来说,善于灵敏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是进行写作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托尔斯泰曾这样评论普希金:“他的美的感觉发达到了任何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同时,他又“善于这样强烈地体验和灵敏地感觉自己的一切恶──这是宝贵的需要的特质。善于象普希金这样灵敏地感觉的人是幸运和特别有意思的。”

感受与观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在于:观察侧重于客观方面,着眼于表现客体的具体形态;感受侧重于主观方面,着眼于表现主体的感情层次和情感变化。换句话说,观察所要反映的是“物”,感受所要表现的是“情”和“意”。即使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两者的区别也极为明显。例如,一九八○年十月,艾青夫妇应邀访问美国时,观赏了驰名的爱荷华秋景,艾青的妻子高瑛,在书简里对这迷人的景色作了异常详尽的描述:

丰富多采的秋叶,有深红的、浅红的、鲜红的、杏红的、紫红的、玫瑰红的。红得透明,红得有光泽,红得有水份……有的满树红似火,有的艳丽而辉煌,象一顶巨大的凤冠,有的树只有树梢是红的,有的树红一半绿一半,或是黄一半红一半,有的树红黄绿三色为一体。颜色的层次很多,从浅到深,从简到繁……

在这段文字里,她主要运用的是观察:准确、精细的记述了六种红颜色、三种红光泽和六种红树 态,把爱荷华的红叶翔实而又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显然,作者所要着重表现的,是客观的景物,即“生活中的图画”。

同样面对这一景色,在场的艾青从满城红叶中得到触发,他以诗人特有的激情,赞叹道:“多象燎原大火!”随即写下了《爱荷华的红叶》这首小诗:

秋天了 爱荷华树叶红了 红得象桃花 红得象彩霞 红得象鲜血 红得象火焰

在阳光照耀下

整个爱荷华都燃烧起来了

在这首诗里,艾青所要表现的是感受。他所着重展示的,已经不是客观景物的具体形态,而是由客观景物所触发的主观情感,即诗人“心灵中的图画”——与其说是“整个爱荷华都燃烧起来了”,不如说是艾青的情感、激情在燃烧。

感受与观察又有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面。无论观察或感受,都需要作者具有开放的五官──这是进行写作活动不可缺少的生理条件。观察,要以此为基础,把注意力向客观事物延伸;感受,也要以此为基础,把注意力向主观感情进发。它们不仅起始点相同,而且,主观感受往往需要以客观观察为前提。观察越细密,越有助于丰富感受的层次和内容。因此,培养感受能力,最好在学会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感情要丰富。感情是感觉的进一步升华。由感觉转化为感情,是迈向感受的关键性一步。感情,先有感(觉),而后才有情;然而,如果有感无情或多感少情,则感受必定不丰富。多情,才能善感(受);情深,感受才深。所谓感受,可以理解为生活的风雨打在作者心灵上所引起的颤动,即“心灵的颤音”。其核心就是一个“情”字。

人的情绪,一般可以分成喜、怒、哀、乐、爱、恶、惧、忧等,由于主观情绪的变化,即使客观的刺激前后相同,激起的感受也绝不会一样。雪,曾多次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出现。当作者豪情满怀地称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礼赞祖国大好河山时,雪是吟咏的对象:“更喜岷山千里雪”,“梅花欢喜漫天雪”,“…… 万里雪飘……分外妖娆”;而在《念奴娇·昆仑》里,雪不过是要剑裁的昆仑山的附庸,因而作者喝令道:“不要这多雪”!可见,感受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感情的统一。情,因物而生、依物而存;物,为情所用、因情而异。

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或见物生情、闻声生情、嗅气生情、尝味生情)的习惯,才能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常见这样的描写:月残落泪,鸦噪生悲,花香动情,酒醉增愁……这便是多情善感的表现。杜甫见春来草木繁茂,生感时恨别之情(见《春望》);听无声春雨,想到满城春色,喜上心头(见《春夜喜雨》);闻秋风怒号,为“天下寒士”忧(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睹鄜州之月,遥怜小儿女(见《月夜》)。诗人面对这些极平常的景物,各种各样的感情油然而生,形成了自己极不寻常的感受。可见,欲“善感”,必先要“多情”,情深感亦深。(参见林可夫主编:《基础写作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84页)

生活,只有跟人的个体生命需要相切,跟言语生命相互激荡,才能成为情感、思想的土壤,成为言语表现的素材和主题。在语文教育中,不是为了生活去写作,而是为了倾听生命的呼唤、表达生命的需要去写作。如果跟人的生命——情感、思想无关,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是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的文字垃圾;跟生命需要相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满生动活泼起来。因此,需要贴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个性化的生活。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心灵化。语文、写作教学,就是要使不切己的生活“生命化”,变得切己,使一般的生活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内在的、原生态的兴趣、爱好、体验相勾连,使之真正鲜活动人起来。

语文,需要关注的不是与“生活”外延的一致,而是不一致。与生活一致,那是生活;与生活不一致,与自我的言语生命、内心一致,才是语文。外在的生活不是语文,生命化、心灵化的生活才是语文。不是所有的生活都与语文重合。语文教育,所关注应是内在的“生命化、心灵化的生活”,将外在的不切己的生活排除在外——这才是科学的准确的表达。

三.实践参考

关于“寻找自己的‘敬亭山’”。这要求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

感受要独特。由于感受侧重于表现自我的情感世界,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现人人皆无、唯我独有的生命体验。一个人的感触愈独特、愈深刻,文章的个性就愈鲜明。同样咏梅,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眼里,它是个有骨气、不合污,内心愁苦、孤芳自赏的失败者的形象;而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它倒是个傲霜雪、战严寒,刚健俊逸,坚毅不拔,对未来满怀乐观主义豪情的革命者的化身。独特的感情必须与特殊的事物统一起来。感情的丰富性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而感触的独特性则要求作者根据自身的阅历、体验选准感情的灵敏区、喷发口。丰富的感情只有在自己感触最独特的地方喷发,才有个性,才不失之浮泛。在这里,既不需要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标准答案”。如果一定要的话,也只能是:按照你感触最深的那点去写,个人的感情色彩愈浓烈,愈不像人家的愈好。

下面是学生写的个体差异例文,对同一幅《川西牧歌》图的不同感受:

川西牧歌

在明媚的天空下,是一片遥无边际的广阔草原。

远处的山就像在牛乳中洗过的一样,那么柔和,那么清新。

山脚下,牧民们骑着马,在羊群中徘徊,看着一群群纯白滚圆的小羊,脸上不时幸福地微笑着。牧羊狗仿佛被注射了兴奋剂。不时地在羊群中奔来窜去,好不自在。羊群安祥地吃着软软的青草,不住地“咩—咩—”地叫着。远远望去,那成群的羊就像镶在山脚下的一条白玉带,洁白而柔和。

山脚下,一潭清流照人的湖水,把蔚蓝蔚蓝的天,柔和的山,洁白的羊群都融入了自己的怀里,那么幽静,又显得风度翩翩,胸怀宽广。她是一位仁慈的母亲,又是一位端庄的少女。湖里荡着涟漪,使她显得那么诱人,真想捧起来,轻轻地掬上一口。

一阵微风缓缓地吹来了,吹来了野花的芳香,吹来了湖水的温馨,也吹来了牧民们欢乐的歌声。多以温馨的,恬静的生活呀。

奇怪的草原

几缕破棉絮般的白云踱着迟疑的脚步,游荡在草原天际。瓦蓝的天空与远处青山喋喋不休地唠叨着,连绵的山峰似乎很激动,心潮起伏不止。

苦涩的风掠过青山、草原、扰动吃草的羊。绵羊愤愤地抬起头寻找那故作玄虚的风,空空洞洞的天空眨着鬼眼窥视着绵羊。一阵夹杂着忧愁、不安的“咩咩”叫声,弥漫在草原上空。嫩绿的青草对自己任受他类践踏而无力抵抗的悲惨命运而悲哀,竹低垂着头,唉声叹气。牧人骑着一匹瘦马,捏着马鞭,恼怒地 盯着天顶游云,眼前的一切是那么令人讨厌。

一条小溪绕着草原缓缓流过。溪水忧心忡忡地考虑着前途。岸边几株娇艳的野菊舒展着金黄的脸庞,不时地向绵羊、流水、白云抛去令人作呕的媚眼。

草原?这就是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草原吗?

夏季牧场的燥热

天空湛蓝湛蓝,无一丝风,云儿似乎也凝固住了。炽热的太阳毫不吝啬它的光芒,慷慨地挥洒着它的光热。广袤的草原现着一片枯黄,远处起伏的山峦也显出一层干渴的黄色,这一切都是太阳的杰作。

燥热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别的气味,那是绵羊身上膻味和着臭味以及牧人腋下发出的骚味的混合气息。湖面漾不起一丝涟漪,岸边的野花焉巴巴地垂着头,似乎是不堪忍受这燥热的虐待,又好像是无福消受太阳如此慷慨无私的奉献。铺着老羊皮袄的草地上躺着闭着眼四仰八叉躺着的牧人,古铜色的脸孔由于青藏高原上那带有强烈紫外线的阳光的照射而现出一层紫红。牧羊犬早已收敛了往昔欢蹦乱跳的风采,无精打采地趴在牧人身旁,耸拉着耳朵,吐出半截舌头。躜动的羊群挤在一起,不吃不喝,在燥热的淫威下,眼中现出的是疲惫,偶尔有几只牛蝇飞过,懒散的羊群只是将头上的毛抖一抖,伴着几声稀拉的咩咩声,是牧羊狗有气无力的吠声,那纯粹是为了应付主人。牧人懒洋洋地躺在地上,沐浴着灿烂的日光,眼皮都懒得眨一下。一切归于寂静。

这是一个寂静得令人窒息的燥热的中午。慵懒而舒适的草原

一些金黄的花如铜铃铛在清脆地响着。

闲散惯了的微风在湖边踱步,或者在湖面上懒懒地徘徊。

平缓而广阔的草原半闭着眼闲闲地躺在湖边。牧羊的小伙,眯缝着眼看长在蓝天上的白云。夕阳烧得真香,似乎还有点辣劲儿。咸咸的湖水里(北方的牧区多为咸水湖)腌着大块大块肥厚的白云,散发着烤羊肉的清香。

有酒就好。他咂咂嘴,想。

羊儿象洁白的云栖息在他宽广的胸膛,真软真暖。风轻轻地哼着民歌,远处几缕细细的青烟在轻轻地摇。他躺着,一句话也懒得说。就这样躺下去,该多好!他想。

上一篇:补贴资金申请报告下一篇:主持人幽默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