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孩子良好的就餐礼仪

2024-05-10

养成孩子良好的就餐礼仪(通用14篇)

篇1:养成孩子良好的就餐礼仪

养成孩子良好的就餐礼仪

宝宝会走路之后,因为突然开阔的视野而欣喜异常,所以变得繁忙起来,迈着小脚丫不断在室内穿梭。这时,我就想起演员史可一家三口接受电视访问的情景。当她那身材魁梧的瑞士老公被问到东西方教养孩子的不同点时,人家没有做过多的语言表述,而是做了一个满地转圈追着喂孩子吃饭的动作,姿态夸张、神情逼真。当时觉得非常好玩,现在想来,却觉得意味深远,因为人家一针见血地表达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宝宝用餐方式。

其实,养成良好的就餐礼仪,并不仅仅关乎身体的健康发育,对宝宝一生的成长都非常有帮助。

和我们一起用餐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宝宝孤独地用餐,要欢迎他到餐桌上来,加入到我们的进餐环节。享受我们对美味食物的热爱之情,和我们一起感受食物的色、香、味,观看和体察成人用餐的满足感、愉悦感,这对宝宝是非常重要的。从此他都会爱上吃饭,一般不会挑食,因为成人大口大口用餐的快乐会感染他,他非常乐意像成人一样。所以,当他的小手能够抓握勺子的时候,就会和我们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在宝宝4个多月大的时候,从开始加辅食就坐上了餐桌,他的小餐椅放在大餐桌旁,无论吃水果还是米粉,他都坐在餐桌旁,带上围嘴,像模像样地吃饭。现在他1岁多了,和我们在一起吃饭也已经形成习惯,如果他先吃完了,就在他的餐盘上放几个玩具,他还会继续陪伴我们用餐。当然,一旦他偶尔食欲不佳或不好好吃饭,那么也可以下地玩耍,但我就不会再追着他喂饭了。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为我们每次都是兴致盎然地享受美食,所以宝宝很早就爱上了吃饭。

带着宝宝外出就餐有一次,我和一个工作伙伴见面,约在了一家西餐厅,因为在那里吃饭比较安静,便于在用餐之后进行工作沟通。自从成为妈妈之后,我独自外出就餐的机会骤然减少,更多的时候是带着宝宝出没在游乐场、翻斗乐和快餐店。所以,这样安静的午餐对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静静地享受着七分熟的牛排,偶尔和朋友交谈几句。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这样做很安全,宝宝坐着吃饭,不容易发生噎着、卡着、呛着等危险。其次,能够培养宝宝对食物的热爱,和大人坐在一起,看到大人吃得津津有味,他会非常乐意模仿,并因此爱上吃饭。再次,可以培养宝宝的秩序感和纪律性,让他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慢慢就会条件反射般形成良好习惯。

但是,这样的愉快气氛很快就被一声锐利的喊叫打破了。一个中国家庭出现了,显然是因为西餐厅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太多,这些与我们的长相不尽相同的人物环境吓到了1岁多的孩子,他大声地喊叫,无法平静。餐厅里的人都惊愕地看着这一家三口,妈妈有些窘迫,而爸爸则因为他人的关注和孩子的反抗而有些愤怒,他大声喊叫服务员拿来婴儿餐椅,妈妈迅速接过孩子抱着安抚,慢慢的,孩子开始平静下来。不过,这是一家坐落在城市商务核心区的西餐厅,没有配备婴儿餐椅,所以孩子的爸爸再次发怒,大声斥责服务员,这种情绪很快传染给孩子,孩子再次哭泣起来……所以,当我们带宝宝外出就餐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好什么样的餐厅适合他。安静、典雅的餐厅会对顾客的行为产生约束力,顾客都在安静地吃饭、交谈,没有人高声喧哗,如果宝宝因为饥饿或者餐厅太热等原因而哭闹起来,父母会感到惊慌和紧张,无论是责怪宝宝,还是安抚宝宝,这种行为都会带着焦虑的情绪,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法从容,况且这种情绪也会传递给宝宝,这样的就餐环境对宝宝来说无疑是不快乐的。

篇2:养成孩子良好的就餐礼仪

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孩子们就餐的地点和方式与所吃的食物一样重要,因为有些环境会引诱人吃得更多,有些就餐方式则不利消化。美国营养学协会还列出了各种就餐地点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弊端,提醒孩子们要注意健康饮食:

教室:早饭在教室吃,午饭匆匆解决,下午吃些点心,不停喝碳酸饮料……

餐馆:意味着更多的卡路里。有研究显示,去餐馆吃饭的孩子往往比在家里吃得更多。厨房:厨房是天然的就餐地点,但同时也是最易让人胃口

大开和胡吃海塞的地方。

这里有塞得满满的冰箱、做饭的台子和垃圾桶。如果有人想倒掉吃不了的饭菜就会受到他人指责,因此只能把它通通吃完。

在黑暗环境中:会吃得更加毫无节制,昏暗的光线容易让人无所顾忌地吃。

不加咀嚼:多份研究显示,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可以防止噎着、打嗝和心脏病发作。食物的块头越大越难消化。必须把食物咀嚼成近似液体状。

电视机前:纽约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儿童边看电视边吃饭会让吃饭时间延长、饮食质量下降。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电视上,对吃的东西根本不在意。

狼吞虎咽:会摄入更多热量。罗得岛大学的研究人员让两组人在不同的时间吃同样多的馅饼,发现最快的人在9分钟内摄入了646卡路里的热量,而吃得慢的人则在29分钟内摄入了579卡路里的热量。

营养学专家表示,不仅食物的质量对健康很重要,如何消化和吸收食物也很重要。在教室、学校或大街上吃东西容易消化不良。通常在这些地点就餐容易摄入更多的饱和脂肪和糖分,水果、蔬菜或含纤维的面包则摄入不足。

良好的就餐环境可以调动神经、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等多个系统,会让人感觉到满足从而停止吃东西。吃得过快,在床上、冰箱旁边吃饭,边走边吃,在车上、影院里吃东西,或者边吃边干其他事情都不容易让人有满足的感觉。在这些地点吃饭通常不会有好的食物选择,狼吞虎咽,又没有汤水、饮料帮助消化。如今全球肥胖儿童人数迅速增加,因此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非常重要。

篇3:幼儿良好就餐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现阶段常出现的不良饮食行为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偏好或厌恶某些食物、吃得慢、吃得少、食欲差、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对食物缺乏兴趣等。幼儿的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幼儿身体造成的影响, 有研究者做以下的分析: (1) 饮食行为问题与营养不良; (2) 饮食行为问题与营养性贫血; (3) 饮食行为问题与单纯性肥胖; (4) 饮食行为问题与心血管疾病; (5) 饮食行为问题与儿童性格的形成, 幼儿作为未来世界的希望, 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要使幼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和谐发展, 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幼儿出现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主要是受家庭、教师和幼儿自身的因素影响, 笔者针对这些饮食行为问题提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

已有学者邓文娇研究认为, 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幼儿饮食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幼儿不良进餐习惯和挑食偏食的发生率较低。家长可通过多种渠道去查阅相关的知识, 向幼儿讲解一些基本的营养知识、合理膳食、早餐的意义及不良饮食行为的危害等。要运用多种方法方式向幼儿及其家长宣传健康营养知识, 使他们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强迫、催促幼儿进食。幼儿在不饿的情况下, 不要强迫幼儿进食, 尊重幼儿选择吃东西的权利, 当幼儿吃饭过慢时, 不要催促幼儿进食, 要对幼儿有耐心, 要多观察幼儿, 在幼儿吃饭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也要让幼儿知道吃饭太快对身体不好, 让幼儿在潜意识中觉得吃饭太快不好。

父母进餐过程中不要偏食、挑食。父母应该要有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 不要把自己对食物的喜好厌恶强加给幼儿, 如果父母经常厌恶某种食物, 幼儿也会产生对某种食物的厌恶, 父母要擅于搭配食物, 烹饪的食物要合口, 要能激起幼儿的食欲, 家长要注意进餐过程中的饮食行为习惯, 不要偏食、挑食。

家长不要太溺爱孩子, 要注意进餐的氛围。在吃饭时, 要先把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关掉, 避免幼儿在进餐时被周围环境所吸引, 吃饭时不专注。也不要因为溺爱就跟着孩子边玩边吃, 边跑边喂, 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幼儿吃饭的专注性。在进食过程中, 家长也要做出榜样示范, 如:吃饭时话不要太多, 饭菜尽量都不要掉在桌面上, 通过家长的榜样示范, 让幼儿潜移默化的习得这些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在幼儿的两餐之间, 不要给幼儿过多的零食、饮料。这样会影响幼儿的就餐量, 也会影响幼儿对食物的欲望, 所以父母要陪同孩子吃饭, 培养幼儿定时定量的进餐行为。

二、幼儿教师方面

首先, 相关领导要重视对幼儿园营养配餐的管理, 加强推广营养知识的教育。其次, 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 对教师进行多途径培训, 从而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应联系幼儿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和营养需要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教育, 并且要求幼教工作者建立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以身作则, 以便在工作中能影响幼儿。

教师在进餐时不要过度催促幼儿。如果过度催促幼儿进食, 像 “快点吃, 别讲话”“、谁先吃完就给谁发一颗大星星”这样催促的、带奖励和惩罚性质的话要少说, 否则就容易导致进餐慢的幼儿可能因为着急而胡乱吞咽, 而进食过快的幼儿也会更快, 不利于幼儿的消化, 对于进食过慢的幼儿, 要有耐心, 联系家庭的因素考虑幼儿自身的差异, 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

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的挑食。对于幼儿不吃的或不喜欢吃的食物不要非得强迫幼儿全吃掉, 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 比如:经常给幼儿介绍不同食物所含的不同的营养素, 并给幼儿讲解不同食物对身体带来的好处, 如果不吃某些食物的话, 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影响;当幼儿尝试着去吃不喜欢的食物时, 要及时地表扬, 并且鼓励幼儿继续吃下去。

幼儿进食的量都有差异, 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幼儿的饮食, 如:有的幼儿生病了, 就应该提供给幼儿清淡的食物, 也不要要求幼儿全部吃完, 还有的幼儿饭量本来就少, 就要酌情给予幼儿合适的量, 当然, 饭量多的幼儿也可适当增加饭菜。对于握筷不好和漏食严重的幼儿, 教师要知道, 每个幼儿的生理发育程度是不一样的, 如: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完善程度、手眼协调的能力的差异, 都会影响幼儿的饮食行为, 所以, 对于这样的幼儿, 教师要有耐心, 要表扬鼓励幼儿有进步的进餐行为, 不要太心急, 不要太急于责骂孩子的进餐行为。

三、幼儿要注意自身的饮食行为, 合理健康的进餐

幼儿自身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不仅家长和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而且幼儿自身也要提高自身的健康饮食行为的意识, 幼儿可通过观察模仿同伴、家长一些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通过观察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再者还要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自我意识, 使幼儿自己认识到自己饮食行为的好坏, 实行幼儿的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江琳.成因与对策: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研究[D].2004-南京师范学大学:学前教育学.2004.

[2]陈丽雯, 夏经炜, 曹丽娟.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D].中外妇儿健康, 2011, 8 (19) :98-99

篇4:幼儿良好就餐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就餐习惯;幼儿;影响因素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幼儿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良好就餐习惯的培养对儿童的身体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发展都非常重要,但是在现如今幼儿的饮食行为中,普遍存在着偏食、挑食,吃饭不专注等不良的饮食行为表现,孩子“不能好好地吃饭”成为老师和家长的一大难题。

幼儿现阶段常出现的不良饮食行为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偏好或厌恶某些食物、吃得慢、吃得少、食欲差、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对食物缺乏兴趣等。幼儿的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幼儿身体造成的影响,有研究者做以下的分析:(1)饮食行为问题与营养不良;(2)饮食行为问题与营养性贫血;(3)饮食行为问题与单纯性肥胖;(4)饮食行为问题与心血管疾病;(5)饮食行为问题与儿童性格的形成,幼儿作为未来世界的希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使幼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和谐发展,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幼儿出现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主要是受家庭、教师和幼儿自身的因素影响,笔者针对这些饮食行为问题提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

已有学者邓文娇研究认为,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幼儿饮食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幼儿不良进餐习惯和挑食偏食的发生率较低。家长可通过多种渠道去查阅相关的知识,向幼儿讲解一些基本的营养知识、合理膳食、早餐的意义及不良饮食行为的危害等。要运用多种方法方式向幼儿及其家长宣传健康营养知识,使他们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强迫、催促幼儿进食。幼儿在不饿的情况下,不要强迫幼儿进食,尊重幼儿选择吃东西的权利,当幼儿吃饭过慢时,不要催促幼儿进食,要对幼儿有耐心,要多观察幼儿,在幼儿吃饭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也要让幼儿知道吃饭太快对身体不好,让幼儿在潜意识中觉得吃饭太快不好。

父母进餐过程中不要偏食、挑食。父母应该要有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不要把自己对食物的喜好厌恶强加给幼儿,如果父母经常厌恶某种食物,幼儿也会产生对某种食物的厌恶,父母要擅于搭配食物,烹饪的食物要合口,要能激起幼儿的食欲,家长要注意进餐过程中的饮食行为习惯,不要偏食、挑食。

家长不要太溺爱孩子,要注意进餐的氛围。在吃饭时,要先把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关掉,避免幼儿在进餐时被周围环境所吸引,吃饭时不专注。也不要因为溺爱就跟着孩子边玩边吃,边跑边喂,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幼儿吃饭的专注性。在进食过程中,家长也要做出榜样示范,如:吃饭时话不要太多,饭菜尽量都不要掉在桌面上,通过家长的榜样示范,让幼儿潜移默化的习得这些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在幼儿的两餐之间,不要给幼儿过多的零食、饮料。这样会影响幼儿的就餐量,也会影响幼儿对食物的欲望,所以父母要陪同孩子吃饭,培养幼儿定时定量的进餐行为。

二、幼儿教师方面

首先,相关领导要重视对幼儿园营养配餐的管理,加强推广营养知识的教育。其次,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多途径培训,从而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应联系幼儿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和营养需要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教育,并且要求幼教工作者建立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以身作则,以便在工作中能影响幼儿。

教师在进餐时不要过度催促幼儿。如果过度催促幼儿进食,像“快点吃,别讲话”、“谁先吃完就给谁发一颗大星星”这样催促的、带奖励和惩罚性质的话要少说,否则就容易导致进餐慢的幼儿可能因为着急而胡乱吞咽,而进食过快的幼儿也会更快,不利于幼儿的消化,对于进食过慢的幼儿,要有耐心,联系家庭的因素考虑幼儿自身的差异,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

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的挑食。对于幼儿不吃的或不喜欢吃的食物不要非得强迫幼儿全吃掉,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比如:经常给幼儿介绍不同食物所含的不同的营养素,并给幼儿讲解不同食物对身体带来的好处,如果不吃某些食物的话,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影响;当幼儿尝试着去吃不喜欢的食物时,要及时地表扬,并且鼓励幼儿继续吃下去。

幼儿进食的量都有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幼儿的饮食,如:有的幼儿生病了,就应该提供给幼儿清淡的食物,也不要要求幼儿全部吃完,还有的幼儿饭量本来就少,就要酌情给予幼儿合适的量,当然,饭量多的幼儿也可适当增加饭菜。对于握筷不好和漏食严重的幼儿,教师要知道,每个幼儿的生理发育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完善程度、手眼协调的能力的差异,都会影响幼儿的饮食行为,所以,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要表扬鼓励幼儿有进步的进餐行为,不要太心急,不要太急于责骂孩子的进餐行为。

三、幼儿要注意自身的饮食行为,合理健康的进餐

幼儿自身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不仅家长和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而且幼儿自身也要提高自身的健康饮食行为的意识,幼儿可通过观察模仿同伴、家长一些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通过观察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再者还要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自我意识,使幼儿自己认识到自己饮食行为的好坏,实行幼儿的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江琳.成因与对策: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研究[D].2004-南京师范学大学:学前教育学.2004.

[2]陈丽雯,夏经炜,曹丽娟.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D].中外妇儿健康,2011,8(19):98-99

篇5:从小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从小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生。但时下的父母对孩子太过关爱,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有太多的容忍,甚至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孩子的恶习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演愈烈。王品深信孔子之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通过教育培养,原初一样的孩子,后来却会大相径庭。她认为,习惯就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的。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养成中,才有伴随其一生的优秀品质与良好习惯。有些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这不是因为没有受到惩罚,而是困为没有立即受到惩罚。有一些父母常常碍于面子,或不想亲自对孩子进行惩罚,当发现孩子做错了事或者有某些不良习惯后,常常爱对孩子说:“你等着,等你爸回来了有你好看的{”“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这些话对孩子来说通常会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一是不当一回事儿,把父母的话早忘耳根后了。可见,不及时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孩子会觉得你不过是说说而已,该犯的错误还是照样犯。这样,父母的话就无法起到惩罚的作用。所以,当发现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时,必须赶快执行惩罚措施。

从心理学讲,习惯是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就要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习惯的培养不是光靠说教就能完成的,孩子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有好习惯的,还是有坏习惯的,都是他学习的榜样,尤其是老师、父母、爷爷奶奶等。大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产生影响。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养成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逐步养成。因此,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坚持到底。

篇6:养成孩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

老师和家长们常有这样的感觉:如今的孩子难管理,特别是很多孩子学习主动性差,不写作业,常常完不成作业,最棘手的是节假日作业完成得很不理想,家长无奈,老师犯愁。究其原因是没有养成孩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应从源头上抓起,养成孩子这方面的好习惯,会安排完成作业的计划,这样才能攻坚克难。

一、写作业顺序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写作业顺序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写作业的基本程序,习惯成自然。

——准备工作

1.回忆当天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写作业前可以静静地想一想课堂上学过的内容,过电影似的把课堂情景回顾一下:课本上有些什么内容,老师讲了些什么,主要讲了哪些知识,强调了些什么,板书的内容,等等。

2.读当天上课的课本。简单回顾之后可以翻开课本浏览浏览,哪些内容印象深,哪些还一般,加深重点、难点、关键等的认识。

3.整体上筹划一下,有些什么作业,先做哪些,后做哪些。

——写作业

写作业就象小考试,考试时有什么样的要求,写作业就-1-

有什么样的要求!考试期间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允许离场,那么做作业时也一样不能离开书桌,应该一气呵成,要有紧迫感;考场上不允许夹带书籍和资料,那么写作业的时候也不应随便翻书查阅,尽量不靠翻书来完成,当然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对作业情况有比较好的了解,对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点有较充分的准备,如果遇到疑难题目,那就另当别论了,该查资料还是该翻书,都以解决问题为宗旨;考场上有时间限制,做作业前也要为自己规定完成时间;考场上要专心安静,写作业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忽而做这忽而做那,也不能边听音乐边做作业,更不能边看电视边写作业。

为了提高写作业的效率,还可以进行一些方法的训练:

1.认真审题,特别是阅读题(文字题、应用题)读三遍题目才能答题。

2.把需要完成的科目按文理分开,可以在两门功课之间适当休息、喝水、上洗手间等。

3.统筹安排,先易后难。

4.要预计完成时间--每次做作业前,先考虑共有多少作业量,估计大约需多少时间,承诺孩子在规定时间如做完作业,剩余时间可自行安排游戏活动。按照孩子的作业量规定一个时间,孩子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要是时间到了,作业还没有完成,那孩子就不能再写了,而完成不了作业就面临着被老师批评,这时,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允许孩子找时间把作业补完,但是如果超过三次补作业的时候就不能再让孩子补作业了,在学校得到什么样的批评就要孩子自己承受了。

5.循序渐近,就是在做某一件事时,不能一开始就提很高的要求。比如你让孩子做题,不要强调让他多长时间地埋头于题海,可以根据他个人的情况,把作业分成几个小段,要求他在完成这一小段时投入进去,效率有了,作业也完成了,之后就应该让他放松一下。然后再去完成下一小段。之后渐渐地把小段变成中段,至大段,慢慢地他就养成好习惯了,不要你操心了。

怎么完成作业才算是真正完成呢?

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来说,如果自己认为对当天的功课掌握的不错,鼓励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后再做一些提高性的题目。如果时间比较紧张或者有些内容已经掌握,允许他们将老师布置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然后利用节余的时间做一些提高的习题,或者转向薄弱的课程。

对程度一般的学生的要求就不一样了,不仅应该很好地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还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积极地再做一些补充训练。

对于程度极差的学生,自身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很困难的。他们要么根本不做作业,做也是抄袭;要么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加以搪塞。这和我们疏于管教有关,有的甚

至老师也懒得救助,在这种情况下又该怎么办呢?那么就应该及时解决在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这个问题有时甚至并不是今天的内容,这时就应该先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必要的话,还应做一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检查作业

现阶段的孩子很多比较粗心,从而造成不少错误,对此我们很头痛。教学实践表明,解决因粗心出现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写完检查,希望孩子在做完作业或练习后能够进行检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实现“检查是为了不检查的”目标。

1.如何养成孩子检查的习惯:

初级阶段,也就是最开始时,应和孩子共同检查作业中的错误,给孩子指出错误的地方但不要指责孩子,逐渐帮助孩子形成检查的习惯,这一点特别重要!

中级阶段,可以指出一些错误的地方,但同时还留些空白尽量让孩子自己发现。再后来,告诉孩子有几处错误就可以了,剩下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高级阶段,只告诉孩子有错误即可,直到孩子自己全部发现为止,要强调的是,如果自己没有发现并全部改正,不能进行下一步的作业!

2.检查什么:

①做完一道题后,通过检查发现是否有遗漏——漏解、漏掉单位及回答式等,或者是否解法有错误;

②对文科类的检查主要针对字、词、语句、文法、标点符号进行审查,比如“我地书包丢了”之类的;

③对理科类的检查提出有三种办法:一是检验法,把演算结果代入已知条件里看是否满足题目要求;二是逐查法,不仅从开始的设、解题过程逐步进行推导,还要看题目的抄写、数字的使用是否正确;三是逆查法,从演算的最后往前推算,看看是否能回到题目原先的已知条件。

④做完所有的作业或卷子,可能就需要对所有的题目进行核实,是否全都做完了等。

⑤错题本上的错误是否在新作业中出现,最关键的是,要对自己错误的特点和习惯进行总结,便可以在遇到最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多加留心和注意,检查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⑥做一道检查一道,确信没错再做下一道;

二、掌握注意力特点

根据小孩子的心理特点,他们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分别为:6~10岁孩子是20分钟,10~12岁孩子是25分钟,12岁以上孩子是30分钟。因此,如果想让这些孩子较长时间坐在那里去专注地完成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对于家庭作业父母要帮他们安排一下,做完一门功课或做一阵子作业后可以允许休息一会儿,不要让孩子太疲劳。

三、合理安排作业内容的顺序

研究表明,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随后上升,15分钟后达到顶点。根据这一规律,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再做较复杂的作业。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上午8点到10点人的大脑工作效率最高,所以这段时间也可建议孩子做些较复杂的作业,除此,还可使口头作业与书写作业相互交替,如清晨背一背,读一读,白天写一写,读一读,写一写,晚上也如此,根据大脑情况和环境特点安排完成合适的作业。

当然,还有些孩子不写作业或完不成作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课程没学懂,有的是缺乏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老师首先找准原因,再寻找突破口。但不管怎样,作为学生,良好的写作业的习惯是应该培养起来的。

篇7:如何养成 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让孩子学会“选择”(重视分析能力的培养)

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利,但是要让她知道,在选择的同时需要承担责任。

1,生活中经常有意地让她作出选择,由她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责任。(弹琴,打乒乓球,买钢琴)

2,和她一起做游戏,给她选择的权利。

例如:

玩联想。

词语连珠(鼓励他要有创新。)

大家一起编故事。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是大家作出不断选择的结果。

选择需要分析,分析需要知识和思考。

每当遇见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有意识地问她,并和她一起分析思考。让她理解好与坏之分。不要错过每一次沟通的机会。

(二)让孩子学习“思想”

让她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思想的力量。有了思想就有了力量,有了自信,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学习思想的方法,主要是和她一起看历史,感觉每个人的不同思想带来的不同人生。学习“思想”并不是要真的完全学会某一的思想,而是,用心体会,了解为主。有时她不是很能理解,但是,绝大多数她是可以明白的。和孩子一起看历史,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交流明白孩子是如何看待问题,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思想我觉得都要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思想。所以,我会试着让她把听到和看到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复述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

(三)鼓励她“自我培养”

注意自己对自己的培养。如同穿衣戴帽一样,自己选择自己的样子和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样子。让她试着评价周围的人,但是要客观的评价。对于自己要如何培养自己?要给她一个想象的空间,鼓励她的想法,并且去帮助她实现。让她充分的意识到自我培养的重要性。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离不开自我培养。对她的培养不仅仅是爸爸妈妈的工作,有意识地告诉他关于对她的教育和培养她自己也要承担责任。有时心理暗示是必要的。

(四)努力适应周围的环境

挫折教育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教会她学习忍耐的好办法。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会分扮不同的角色。我和孩子爸爸再教育孩子上经常有分歧,有分歧也不回避,反而有时让孩子参与其中。在对孩子的教育时候,可能会引来一次争论,(不是争吵),往往目标由孩子转向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上,她在一旁一直听着,我们会她进行总结,并表明的态度。有时她会同意一方的观点,有时她会为我们不同的观点找共同之处;有时她会努力进行调和,这样一来,当然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总之,不回避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五)让孩子拥有想象力和好奇心,一点点的好胜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好的让他进步的力量。孩子的想象力是他们智慧的舞台。让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还有一点点好胜心,很重要。(这一点孩子的爸爸做的比较好,再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总是有意识地培养她。)

以上是生活上我们有意识的对她的影响。接下来在学习方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分享的:

(一)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孩子学习不好往往因为贪玩,可是对待这个问题很多人是积极地制止。我觉得可以换一个方法。让孩子制止我们到来的容易。这会增强她的责任心,在充分享受做家长的感觉的同时,也感受一下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举个例子:因为学习钢琴,几乎我每天都要和孩子大吵一架,孩子的爸爸看到了不做声色。有一天他兴致盎然地要学钢琴,并请孩子做他的老师,几节课下来还算顺利。可是随着难度加大,问题就产生了,所以他们也经常争吵,这时候孩子爸爸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你能体会到妈妈每天看着你弹琴的感受了吗?说也奇怪,在那之后,孩子和我都改变了态度,现在钢琴的练习几乎由她自己完成,不太需要妈妈的督导了。本来这也只是一个爱好,我们为什么要把它变得痛苦呢。)

要让孩子知道,学习的时间很宝贵,同样玩的时间也很宝贵,要珍惜。要想拥有更多玩的时间,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节约时间,二是创造时间。“节约”多半是将学习的时间节约出来用来玩,快速完成作业等。“创造时间”是因为得到奖励为自己赢得玩的时间。很难得到的他才会珍惜。所以我决不轻易答应她任何要求,讨价还价是家常便饭。

关于玩可以采用自我管理的方法。可以玩但是原则是必须做完该做的事。给她绝对的自主权,但是基本原则不可以动摇。

(二)具体科目学习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1,阅读兴趣的培养。我记得她很小就给她读故事(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做的),但是他们不太喜欢自己读,因为读的内容中汉字越来越多,我就想了个办法,每天给她读但是不读完,总是在最精彩的地方找一些理由停下来,让她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她会很着急,慢慢的她就不依靠我了而是自己来读了。

2,阅读能力的培养。我喜欢在他读完一个故事之后让她复述一遍,当然复述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尽可能的按照原文一字不差的复述;二是,以最简单的语言和最快的速度讲述故事梗概。这个是从我给他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的一个习惯。

3,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语言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我其实是一个非常没有耐心的人。对孩子有时过于严厉。她小的时候我会经常惩罚她。其中最多的办法就是要求她承认错误,而且必须要全面地和深刻地认识到错误。罚她面墙反思,总结反思过错,这对于她现在和将来的语文 学习都会有帮助的。让她敢于承认错也是一种好品质。

4,对待难题的办法。帮她分析问题,而不是回答问题。现在语文 内容逐渐难了,可是我依然主张尽可能让她自己独立完成,但是如果他真的遇到难题了,就要帮她分析并引导她找出答案。对待数学难题的办法。不给他讲而是让她反复说题给我听。读题很容易但是说题很不容易。她必须真正理解才可以说清楚,我拒绝看题主要是让她自己反复读自己努力理解题意。多半她读了几遍或者和我说上一遍之后,不用我怎么解释,自己就可以明白怎么做了。

5,关于作文。我每次出门都会带上一本书,并不是每次都有机会看,但是和朋友聚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让她安静不打扰到我们,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不知道是不是必然的结果,反正她变的很喜欢看书。并且她也喜欢写作文。当然具体写作时,因为不得法,还是需要必要的引导。我会鼓励他看作文书,看作文书一定要看评论。这样对她的写作会很有帮助。现在她每天都要求睡觉前看一会书,可是因为她的眼睛不好,所以她看书一般不超过30分钟。

6,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我每次购物都会让她帮我算帐,买东西前告诉她预算,买的过程中,让她一直算,帮我看是否超预算,买完之后,回家帮我记账,她很是乐在其中。

7,学习要遵守的原则:允许不会,决不允许马虎。不会不会遭到批评,马虎就要遭到严厉的批评。

(三) 监督她的学习。

有时候我会和她一起看书,了解她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并且,试着引导她,让她读我想让她读的书。

有时他写作业慢,如果在我规定的时间内没写完,我就会不允许她写了。她害怕老师批评她,所以就会集中注意力尽可能快点写。虽然有时她超时,但是我没有真的不让她写过。

我和她讲我不会给她检查作业,想得满分必须自己检查,我只负责签字。她就只好自己检查。其实,我会偷偷检查,发现错误想办法给她指出来,如果他都对了我就鼓励她。所以,她一直以来养成了一个很好的独立学习的习惯。

(四) 欣赏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她欣赏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容易看到的结果和最实际的成果就是,得了A+自己可以不用改错,节约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们之间的关系:

家长和孩子有时就像谈判对手,你不能示弱,有时需要一些手段;有时又像伙伴,需要同伴的帮助;有时孩子和家长的角色可以互换。这其中需要智慧,勇气,独立,思想。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对待孩子要讲究方法,要因材施教,不可千篇 一律;对待孩子你必须要让我们自己智慧;对待孩子必须坚持。对待孩子的教育,永远是我们要面对的大课题,随着他们的长大我相信问题会越来越多,我希望通过交流可以让我们在座的家长汇集大家的智慧和经验,将家长这项工作做好。

篇8:养成孩子良好的就餐礼仪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阶段, 因此,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提升, 帮助小学生端正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对于人生的认识, 从而为小学生的意识形态培育提供重要的基础。传统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要是侧重于教材等理论教学, 但是没有真正意义上帮助小学生形成立体的思想道德认知, 所以很多小学生对于思想品德仍然没有全面的认识, 甚至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抵触情绪。因此, 对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改革, 就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二、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模式: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小学生的良好品德养成, 不能够仅仅是通过理论知识的教育, 而且要通过实践教育才能够真正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很多小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比较浅, 他们对于好的思想品德能够形成的影响, 并没有非常具体的认识。所以, 很多小学生对于良好品德的作用认知不到位, 对于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没有非常强烈的积极性。因此, 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当中, 只有真正让小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社会实践当中, 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思想道德素养。

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基础在于理论知识的良性引导。思想品德课本当中所介绍的理论知识, 通过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 传导到小学生的世界观结构当中。但是, 很多小学生对于这种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并没有非常全面的认识, 特别是他们对于美好品德的认知往往还有很多的陌生感。所以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该注重引用名人事例, 甚至采用一些身边的良好品德例子, 以此让小学生真正接触到良好思想道德对于人的影响。在一个班级当中, 往往有一部分的小学生有着相对比较良好的言行举止, 他们对于美好品德的遵照执行, 实际上也可以作为小学生群体美好品德的一个范例。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积极地引用这些方面的例子, 鼓励小学生积极向这些先进的小学生学习良好品德, 这样才能够让理论知识进入良性引导的轨道。

而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关键, 就在于实践对于理论知识的重现以及检验。很多小学生都会去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如去敬老院等地方做学雷锋的活动。但是, 一部分的小学生对于这些好人好事的认知, 只是停留在执行教师的决定, 并没有将尊老爱幼等良好美德转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 对于小学生而言, 应该更进一步地鼓励他们积极地理论联系实际, 将实际行为当中客观存在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为自觉地行为。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 在课堂上对这些行为进行回顾, 让小学生思考这些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意义。

三、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途径: 探究思考和行为并举

实际上, 很多小学生之所以对于良好品德的认识不到位, 关键在于很多小学生还是没有具体地进行思考, 对于美好的品德停留在一种非常机械化的思维之中。这样, 小学生对于好的品德, 以及好的品德影响下的行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积极联系良好品德本身的影响, 通过课堂探究的模式鼓励小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日常的好行为、好言谈实践之中。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 要鼓励小学生积极反思自己日常行为过程当中, 客观存在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和语言, 而且也要观察社会当中存在的负面现象, 让小学生运用反思和对照检查的方式, 参考自己言行进行调整。实际上, 积极的课堂探究能够让小学生和良好品德互相之间形成良性的影响互动,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不应该不断灌输一些机械化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 而是要小学生通过课堂探究的方式各抒己见, 由教师进行思想品德的引导。教师要注重小学生在言行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的道德偏差状况, 积极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良好品德的氛围之中。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还应该回归到家庭行为和学校行为的引导当中。有一部分行为出现偏差的小学生, 实际上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 才导致这些小学生没有形成相对比较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从而在言谈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所以, 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而言, 应该注重和家庭之间的沟通, 通过和家庭互相之间的联系,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形成一种家校互动的模式与状态。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通过观察小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状况, 综合分析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家庭问题, 如果有重大问题应该积极和家长进行联系。家庭永远是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 只有以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 才能够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己内心当中存在的偏差, 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结束语

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情, 只有让小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日常的思想品德养成实践当中, 才能够让小学生真正认识到良好思想品德所能够形成的积极影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将会是未来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重要模式和途径。小学思想品德教师, 应该鼓励小学生通过积极探究的方式, 让小学生反思社会以及自己言行当中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 从而对照检查, 克服自己言行当中不符合良好道德规范的部分, 促进自己的言行和思想道德日臻完善, 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都有价值的社会主义新人。

摘要:小学生的良好品德养成, 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思想道德课程的理论教学, 还应促进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 鼓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 让小学生积极地联系自身, 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良好品德,小学生,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课堂探究

参考文献

[1]赵定喜.浅析小学品社教学中知行导航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32) .

[2]刘连波.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分析[J].高考, 2015, (10) .

篇9:养成孩子良好的就餐礼仪

关键词:公租房现状;文明;就餐礼仪;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08-01

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形式,正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对应的公租房小学也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我们学校是北碚区第一所公租房小学,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所,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汉族,有少数民族,有来自城市的,有来自农村的,其中大部分都来自边远农村。由于方言、习俗等方面巨大的差异,他们不能很快的融合到一起。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的父母往往都在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们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不爱护公物、不文明用语、不注意卫生,不文明用餐等等。作为教育者,教书育人使我们的本份,从生活中、从细微处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民以食为天”,对于孩子们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从吃饭抓起,从就餐礼仪抓起。

一、公租房小学学生就餐现状

以我们学校为例,现共有学生1520名,其中区内182名,区外979名,市外359名。由于公租房小学的特殊性,孩子从小到大跟随父母工作的变迁多次更换学校,长期缺乏就餐习惯的教育与引导,每天中午的集体就餐,是让每一个班主任老师最为头痛的事情,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就活泼好动,纪律的意识正在逐渐的培养过程中,自律性差,自制力较弱,但这些在公租房小学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我特意抽出空闲时间走访了几个区里的其他小学,观察他们中午就餐时学生的就餐情况,通过和其他学校老师交流的情况看,我们公租房小学在学生就餐问题上在这几方面表现尤为严重:

第一,排队时大声喧哗,同学间极易发生争吵。

第二,打饭时拥挤,不谦让,易出现安全隐患。窗口打饭时你推我挤,很多学生打完饭以后,端起餐盘就跑,非常容易发生碰撞等不安全隐患。

第三,就餐时喧哗、走动、随意性强,不爱护公物。

第四,不爱惜粮食,挑食。遇到自己想吃的菜就吃,不喜欢的有的学生直接将饭菜夹到别人碗里,以自我为中心。或者直接把饭菜倒掉,浪费了很多粮食。

除此之外,排队时不按顺序排队、插队、奔跑;吃饭时狼吞虎咽、掉落很多饭菜、还有直接用手抓着饭菜吃的坏习惯;饭后随意扔垃圾,甚至直接将不喜欢的饭菜往渣盘倒等等。

二、就餐礼仪缺失原因分析

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时间突然形成的,而是长时间教育、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归结起来,孩子就餐礼仪的缺失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特殊环境的影响。公租房小区和其他普通小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公租房虽从租赁开始,但几年以后允许购买,租房者和购房者对于小区的关注点就会存在差异,这必将造成对孩子教育的差异,这种杂居的特点,不同地域文化的交错,城乡的差别等等都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无所适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引导。

2、家长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公租房小区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大部分居民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在对待子女的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这直接影响到对孩子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3、留守儿童。

三、从细微入手,加强学生就餐礼仪的训练与养成。

一个人良好就餐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是关键,他们身心迅速发展,可塑性强,是实施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结合学校生活实际,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深挖学生就餐礼仪为训练点,帮助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就餐礼仪。

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积极开展家校联系,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他们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就餐习惯,养成良好就餐礼仪,做好孩子的榜样。通过电话、短信、QQ群、微信等方式将一些用餐礼仪与家长们分享,告诉他们在家用餐时一定要渗透礼仪教育,做好孩子的榜样。

2、切实加强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对于学生就餐礼仪的培养,我们着眼于细微处,从课堂到餐桌,我们不放过任何一次教育的契机。

(1)开展以“珍惜粮食,文明用餐”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课堂正确的引领,加强学生文明用餐意识,将就餐礼仪扎根于学生心田。

(2)健全学生就餐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就餐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从纪律的维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

(3)完善食堂就餐环境。

(4)从教师自身做起,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老师们就餐时的表现也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全校教职员工率先进行就餐礼仪训练,做好标杆,做好榜样。

3、积极开展社区文明礼仪宣传。在公租房小区“社区活动宣传栏”进行文明礼仪宣传,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知礼仪、学礼仪、守礼仪。

四、评价与反馈

篇10:怎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勤奋努力的精神,上课不努力,作业马马虎虎是学不好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经常检查,这里引导很关键,不要棍棒教育,可带孩子弄些集中精力的小游戏,带孩子参加一些比赛,让孩子有荣誉感

经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学校情况,让孩子多参加班里的活动,每天将老师布置的题目和孩子共同完成,简单的孩子做,难的引导,让孩子尝到解题得乐趣,

提高孩子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注重上面能力的培养,使孩子真正聪明,活泼,可爱,这些需要专门通过一些小活动使孩子提高这些能力,可以家长一起做,也可组织别的孩子一起完成

要有执行力,经常督促检查,把自己说的话都落到实处,不要让孩子摸透家长的习惯,继而钻空不学习,只有对孩子要求具体,说话严肃认真,孩子才会认真对待,对孩子学习,只要坚持正确要求,会更快的使孩子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学习会迅速提高。

篇11: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行为习惯和情绪管理并重,把握原则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强,是一个白板,在只要不是性格范畴(性格方面遗传因素可能会比较重)的,几乎家长怎么教,孩子就怎么去学。尤其是最表面的行为层面。

所以这个时间段是建立规矩和孩子规则意识、契约意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间点上,有些家长可能会事无巨细的约束孩子的行为,也有些家长会是一种粗放型管理,在我看来都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是关键是要把握住一定的原则: ①树立家长的教育威信

这种威信的意义在于:孩子不一定都听家长的,但是紧急情况下我们要有方法能让孩子能立刻听自己的。例如:很多家长经常用的“1、2、3”式的规矩——你再不听我的我数到3你就死定了!其实说白了,意思就是要让孩子有个怕的时候,这样的话,不管是“放养型”还是“圈养型”,在原则问题上,家长都能很有效率的将孩子揪回来不至于脱离正常轨道太远。但这种方式不能经常用,不然就用处不大了。

其次,家长的教育威信来自于家长的平等、承担、真诚和威严,所以也是较为综合的一个长期过程,但是在3-6岁是一个非常好的阶段,这时候开始建立家长的教育威信要比之后的任何时候都来的更有效率(到了三年级以后你要是再想建立原先没有的威信,就已经很难了,因为孩子已经开始挑战大人了,没那么“听话”了)。②找到良好的与孩子的沟通机制

沟通其实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这里要说明的是,不一定沟通越充分就约好,因为沟通多了(比如讲太多道理),反倒可能会降低家长的教育威信,而且在3年级之前,讲道理的方式基本上效率都是相对较低的,因为孩子这时候基本上都能听懂家长的话,但是不太愿意接受家长的道理。

至于沟通方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我的其他问题的回答和专栏文章中有一些内容题主可以去看一看,希望能帮助到你。

二、尊重灵魂,培养独立人格

这里的尊重和独立,其实更多的是家长要学会放手。抓紧谁都会,如何放可能才是最难的。但是原则性的东西还是比较好把握的: 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起床、刷牙、吃饭等等问题,很多家长会在一年级的时候来找我,愁眉苦脸的开始跟我讨论这些问题,其实这些都很简单,都让Ta自己去学着做就好了,刚开始可能会有些困难,家长提出建议(能不亲自动手就不要亲自动手)帮助孩子改进就好了。

好了,问题来了,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说:“那我的孩子刚开始我不叫他起床写作业,他不起床,就迟到,不写作业,就被老师批评了,这该怎么办呢?”非常对,这就是我第②点要说的:

②尽早的让孩子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其实就是尽量让社会规则去约束孩子,这样我们家长既不用当坏人,还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

回到第①点,孩子不起床,就迟到,不写作业,就被老师批评。好了,其实我就是很希望能看到我的孩子能有一次迟到或者被老师批评的经历,下一次Ta就不敢这样了,自己就知道要自己早起,自己做好作业了。老师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孩子就是社会化的第一步!这些小的挫折其实才是孩子的必修课,但现在还有很多家长都还没想明白,谁先想的明白,谁的孩子就会成熟的更早。

③社会化的平等和尊重

很多家长来找我的时候会跟我抱怨:“现在的小孩不能太尊重他们,不然的话他们就很容易得寸进尺,很难管。”这时候我都会问家长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孩子你不认识,而且跟你一样也是成人,他做的那些行为如果影响了你,你要怎么去做呢?”听到这个问题很多来找我的家长都会楞一下,然后会心一笑。

家长太过关注孩子,导致自己没了生活,没了独立的时间,那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已经没有什么榜样可以让孩子自己养成独立的人格了!

现在社会上很多所谓的“正面管教师”或者育儿砖家都在推崇“正面管教”的方式,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要更细心的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但是在我看来,这不是尊重,而是在铸造另一种温室,阻碍孩子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真正的尊重是:将孩子当做成年人去看待,对出格的行为要好不妥协的制止,但是在沟通时,适当的尊重对方的情绪和人格,与孩子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篇12:养成孩子良好的就餐礼仪

教学目的:

1、引导家长认识学习习惯在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和家长探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教学难点:

家长怎么样以身示范,影响孩子的学习。教学方法:

多媒体,家校互动。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有关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 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如,学习中的注意力倾向、记忆的习惯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定势、作业和复习的行为习惯等。学习习惯有好与不好之分: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心理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不好 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会妨碍学习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

1、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重要。

据报道,李嘉诚先生就是一个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每天早上,他总要阅读专人替他整理的、从世界数百种报刊上摘录下来的重要信息材料。这种天天早读的习惯使他对世界商情了如指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决策正确,成为香港的首富。我 们大家所熟知的鲁迅、华罗庚、高尔基等中外名人,也都是由于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有所建树、闻名于世。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它可以使一个人 自学自励、自动有为。

2、学习习惯是什么,我们应该认识和重视起来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1.主动学习的习惯。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3.各学科全面均衡发展的习惯。4.预习的习惯。5.认真听课、专心致志地学习的习惯。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7.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8.上课记笔记的习惯。9.课后复习的习惯。10.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11.阶段复习的习惯。12.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13.一心向学的习惯。14.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15.按计划学习的习惯。16.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3、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 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4、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下面入手

(1)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小学生学习在起步阶段,往往要进行模仿。如果满足于模仿,忽视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势必造成孩子思维的僵化,形成以模仿为主的思维定势,阻碍孩子智力的发展。因此,如何教给孩子思维方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是木器啊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除了让孩子学会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以外,还应十分重视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方法的培养,使孩子的思维不禁锢于一个模式,而是灵活的进行运转,这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2)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和一生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家长必须注意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要培养正确朗读习惯。发音要力求准确,要训练有情感地阅读,切忌养成哼读和唱读的不良阅读习惯。二是要帮助孩子养成边阅读边联想的习惯。三是要引导孩子克服阅读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因为这些不良习惯既妨碍阅读速度,又影响阅读理解,还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3)培养孩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好的读书方法是教育孩子养成随时把“思”与“感”记录下来的习惯。要引导孩子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所以,当孩子读书时,就应该把笔拿起来,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小学时,摘抄是常见的好方法。

(4)养成孩子善于观察的习惯。细心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养成随时注意观察的习惯,是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会学习首先应该从学会观察开始。要鼓励孩子主动接触社会和大自然,细心观察自然现场和社会现象。要引导孩子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和比较,并养成随时做观察笔记、写观察体会的习惯。(5)养成孩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各位家长不要以为这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家长要对他们的学习负责,更要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负责。现在有些孩子在校时上下学、上下课时间观念不错,但一到家里就无拘无束了。吃睡时间不规律,作业不按时完成,休息也得不到保证,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有害无益。各位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注意培养好的作息习惯。

家长交流总结,集中点评

篇13:养成孩子良好的就餐礼仪

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养成遵 守规矩的好习惯

国有国法,校有校纪,家有家规。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遵守规则是个体的人 要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国际交往中保证平等、诚信、交往成功的基础。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自控力差,对规则的执行能力较薄弱。规则,不是时刻依赖人的监管,它需要转化成人自身的素养,需要自我教育和管理。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要从头开始抓好习惯养成教育。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晨会、晨诵时间,围绕“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对学生展开教育,逐条细化要求,教读一些规则方面的儿歌,并利用开家长会这一契机,把学生应该遵循的规则告诉家长,让家长一起参与进来,共同督促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2. 加强熏陶,树立学习榜样,从小 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教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 当我们自觉捡起一个塑料袋,自己摆放讲桌上的物品时,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地学着去做,长期坚持, 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习惯,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榜样,在各个方面都能做到“身正为范”,使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3. 关爱学生,让不良的习惯在关怀 中消失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地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孩子,他们都有一种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和赞扬的愿望。当我们严厉教育批评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 时,要是能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将更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我们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

就拿三年级来说,班上就有一个孩子,总是爱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骚扰别人,不停地找麻烦。我也多次找他,认真地和他谈话,但是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有一天下雪清理积雪时, 我才发现他干得很带劲,极力地表现自己。我在班里表扬了他,决定由他担任我们班的生活委员,他和同学们都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之后的每天早上,他都第一个出现在清洁区打扫卫生。每天放学,他都和值日生一起打扫干净教室才离开。他在学习上的变化也很大,每天的作业也开始认真完成,也逐渐学会了礼让别人,能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并主动把自己的学具借给同学使用。更可喜的是,他能主动为集体做好事。不过后来,他也偶尔有反复,但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提醒,他又做得很好了。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身上的坏习惯逐渐改掉,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4. 抓住细节,让良好的习惯在细节 中形成

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养成的。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注意力不易集中,集中时间也较短。我们要求学生善于倾听,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还要听其他同学的“讲”。逐步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说,是学生表达自我和教学输出的重要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 就要让学生明确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该怎么说。如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咬字准确。

如此几次,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比我们老套地说教更有成效。虽然孩子身上已经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良习惯,但我相信只要逐步引导,还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篇14:怎样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越越妈

我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给这位家长提供以下建议:

1、运用普莱马克原则:使用孩子喜爱的事情和活动来强化那些孩子所不喜爱或讨厌的事情和活动。如果孩子出现父母期望的良好行为,立即给孩子期望得到的奖赏,比如他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或带他去公园玩一次沙。这种直观具体的及时奖励对两三岁的孩子特别有效。等到坚持奖励三五个月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形成,就可以逐渐取消奖赏。

2、正面赞赏、言语引导:有研究表明,孩子是否沿着父母希望的良好行为方向发展,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自我知觉很有关。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具有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在言语中也会自然传递对孩子的信任,从而促成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行为。因此如果家长把“吃饭了,宝宝洗手”改成“宝宝乖,自己跑到卫生间去洗手了,大宝宝就是不一样,懂事了,知道饭前要洗手”,很多孩子就会接受暗示,主动去洗手。

3、事前说理教育:避免事情“进行时”说理。孩子自我和独立意识已经开始萌芽,有时候很“自以为是”,甚至和家长对着干。因此,说理的功夫要下在平时,而且要通过讲故事等巧妙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自己学着做,兴趣更浓两三岁孩子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在言语上表现为“自己来”“自己做”等;在行为上则表现为喜欢尝试。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手时让孩子自己擦肥皂,学洗手的正确步骤,孩子说不定热情高涨,顺利地把手洗完。

5、自然后果惩罚法:教育家卢梭曾经提出,最好的惩罚方法是让孩子承担自己所做事情的后果。如果孩子总爱扔玩具,扔坏了也不管,那么就不再买同类玩具,并提醒他:“是你自己不爱惜玩具,把玩具扔坏了,所以没有玩了!”等孩子从中明白了“因果关系”,就会对喜欢的玩具分外珍惜。

上一篇:健康评估习题及答案下一篇:劳资部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