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实验小学创建特色工作总结

2024-04-14

溱潼实验小学创建特色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溱潼实验小学创建特色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既是课改的难点,又是课改的亮点。树立大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资源融为一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此我校

认真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等文件,以自主探索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发展为目的,确立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校本课程主题。为推动本课题的开展,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实验初期成立了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少先队等负责人和部分教研组长组成的领导小组,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进行协调管理,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分步推进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实验以来的工作情况作如下小结:

重视与校本课程整合溱潼是个千年古镇,本土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多彩的民俗风情。因此我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了相应的阶段研究性目标。挖掘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重点把社区资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干。为了让学生对溱潼人文环境有一个整体了解,组织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考察溱潼民俗风情馆,参观溱潼景点,观赏溱潼风景区,直接感受古镇人文环境。闻名遐迩的“溱湖八鲜”,秀美宁静的“溱潼八景”,吟古咏今的“溱湖道情”,令许多中外游客向往的“中国溱潼会船节”等等,这些无不成为实施课程的最好资源;让学生走访、了解自己的父母、邻居以及对古镇溱潼有所研究的社会人士,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时性比较,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探寻溱潼居民的文化生活;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感知溱潼的历史变迁,了解溱潼的地理位置,认识从溱潼走出去的社会名人,对溱潼的人文环境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与校本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更富灵气,学习也主动积极了,对家乡满怀激动和自豪之情。在综合实践活动阶段性成果展览会上,有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有巧手绘出的书画、刺绣作品,有记录学生实践感受的循环日记,连孩子们自己做的虾球鱼饼也上了展览台,这些总令人赞叹不已。

重视与资源载体整合在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资源载体的价值尽显其中。教师们从家乡的著名风景、方言特点、名胜古迹、古代寺庙、房屋建筑、家乡特产、风俗习惯、开发建设以及家乡人的生活习惯和娱乐活动等10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从无字句处读书,领略古镇独有的风采。在此基础上,学校精心组织一批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对唐代的《李符墓志铭》,清代的《水云楼词》以及诗人吴嘉纪,画家郑板桥,学者孙乔年等人的挥毫寄志进行选用。对《溱潼民俗风情录》、《溱湖八景》、《溱湖八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改写。另外组织教师对镇区新貌,溱潼风景区麋鹿园,绿树禅院,明清一条街等课程资源,或进行文字解说,或配齐照片资料,《溱湖人家》校本教材终于新鲜出炉,成为实施校本课程的又一资源。在编写姜堰地方教材《三水鹿鸣》时,我们依此为契机,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依据教师自身优势,组织开展调查、走访等综合实践活动,由于整合了教师资源,教师在工作的同时,消除了职业倦怠,感受到学校给他们带来的幸福,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如我校王富林老师擅长摄影,我们有意识放大资源效应,让他带出了一批摄影爱好者,其中有老师有学生,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为活跃分子,乐意搜集整理,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出了贡献;刘和林老师是撑会船的老手,他对这方面很感兴趣,我们请他主持研究会船方面的内容,他从会船的演变、历史、种类、盛况、习俗等方面入手,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相关资料很详实,有的甚至至今尚未见诸于报端,这些为编写地方教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重视与活动资源整合“动”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从活动中我们能见到他们的热情,他们忘我投入的程度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根据课题实施计划,我校每学期面向全镇举行综合实践活动一日开放,先后分别开展了“知我古镇、爱我古镇”“我是溱潼小导游”“天下会船数溱潼”“

走进溱湖”等活动。“节日”是学生最喜欢的日子,小学生尤其喜欢体验节日带来的快乐、幸福。可学生对传统节日又了解多少呢?带着这个思考,2004年课题领导小组新学期第一次办公会上就拿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家乡风俗知多少”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分别让学生调查过清明节、会船节、中秋节等,学生在活动中收益颇丰。清明节前溱潼有裹粽子的习俗,孩子们可以学裹粽子,也可以学煮粽子,还可以品尝粽子,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这天全家团圆,一齐吃月饼赏月景,在家里可以收看电视台的中秋联欢晚会,也可以听大人讲古老的故事。晚饭当然特别丰盛,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家务,亲情充盈心间,其乐融融,获得了不可多得的真情体验。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如今家乡旅游业蓬勃发展,溱潼会船节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通过组织走访调查、实地观察、观看录象等,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班班开展了与会船节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调查会船节与家乡发展的关系、会船的种类、会船的来历等,引领学生往深处挖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2005年,我校迎接“绿色学校”的检查与验收,在这期间我们在学校环境与设施的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力量,“三新一亮”“六有工程”均提前到位,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展开话题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我们的校园环境?建设我们的校园环境?最后,确定主题“人人争当环境小卫士”。因为这个活动关系到孩子们的切身利益,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纷纷献计献策,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学校花圃里的一句句温馨的话语就来自于这些小精灵。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使他们受到了保护家园的教育。

重视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正确处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以渗透的策略全面启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淡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界线,淡化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之间的界线,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综合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学校将各学科活动进行调整,并让老师在相应领域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如,“人人争当小导游”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走进景点,学生向游人介绍溱湖风景区的交通、设计旅游图、景点的故事,与《数学》学科中的“比、比例、比例尺”进行整合。介绍风景区的《乡土乐园》、《水上乐园》旅游景点与《语文》学科的“小小导游员”、《科学》学科中的“淡水资源的调查与利用”、《历史与社会》中的“了解家乡的发展”、《思想品德》中和“保护环境”等活动也整合在一起。活动中,学生运用《科学》领域的知识诠释水污染的危害,用艺术的眼光给传统的旅游文化进行重新包装……语文学科知识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让学生利用寒暑假、黄金周、双休日走访社区,走进景点,成为社会、景区的红色少年;配合争创全国示范小城镇,开展卫生宣传与清理街道活动。开辟“溱小电视文艺”、“文学阅读欣赏”、“英语角”、“社会调查与小论文写作”等,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社会实践能力。“溱小电视文艺”是学校一个固定的节目,由校少先队主办,节目的策划、演出和录播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为了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学校聘请各班的语文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为指导顾问,由各班按周次轮流,每周一晨会播出。“社会调查与小论文写作”由语文组负责,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覆盖全校所有学生。“文学阅读欣赏”则由教导处和图书室负责,有计划地让各班的学生到图书室借书学习,并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书目,在学生中开展阅读竞赛、演讲比赛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数学和科学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大显身手。目前实施的有: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计算机活动课、科普讲座和撰写科学小论文等,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欢迎。综合实践课程也是创新思维的沃土,用艺术细胞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能让学生的发明创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学校购置了古筝、琵琶、二胡、扬琴等许多民族乐器,聘请少年宫老师辅导,每周四下午开展艺术类兴趣小组活动。每年面向全镇开展的艺术节汇报演出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家长的好评和社会广泛关注。实现“科科全动”,不仅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得到有效落实,而且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注重特色教学艺术的研究型教师。整合课程资源以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评价者。我校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拟订方案等。期初,以年级为单位,拟定计划、按步实施,每一个人都想在这场竞争中掂出自己的分量,校园里充盈着追求成功的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科研兴校”的落实,全校所有青年教师参加教科研课题的研究。近几年,教职工共撰写获奖论文近80篇,他们在实践中反思、交流、吸纳、调整,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分享成功的喜悦。

重视与家长资源整合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诸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孩子们的亲历体验,经常出去做“调查、访问、参观”,安全是比较头疼的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举棋不定。在领导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尤其是省领导鞠文灿主任莅临我校后,给我们送来了“一定用好家长资源”的金玉良言。我们开始在整合各种资源时,把家长资源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参与课题研究以来,坚持通过家长学校,将办学理念、育人观与家长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力求各方面工作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比如清明节左右祭扫李德宏烈士墓,过去是组织学生浩浩荡荡穿越公路步行到达,时间大约需要一整天,许多家长是持反对意见的,说既影响了学习,又存在安全隐患。是打退堂鼓还是迎难而上,我们最终选择了后者。我们没有忘记热忱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请在城管工作的家长事先给学生作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到场指挥交通秩序;请对活动感兴趣的家长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请他们中与李德宏烈士生前曾经共事的,介绍英雄的事迹。新颖的实践形式,强化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力量,增强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总之,在学生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成效是显著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儿童创造广阔的、令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我们的课程。我校自承担《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短短几年时间,学校在全市素质教育综合考核中连续四年获优良奖、优秀奖,学生优秀习作多次获奖。数学兴趣小组自成立以来,参加全省小学生数学与应用能力竞赛,在全市农村学校保持领先。英语兴趣小组也卓有成效,参加泰州市英语能力竞赛,我校是全市农村小学唯一参加比赛并有多名学生获奖的单位。学生书画、吹拉弹奏、唱歌跳舞等艺术活动所获得的大小奖项也很多。特别是学生的书画和手工制作,在全市万名孩童画溱湖活动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全市范围内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充分展示了我校师生的风采。在溱湖度假村,面向全国开展的“走进溱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会得到了共青团中央等四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学生的小发明《沉浮子》和《简易发生器》申请国家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来信函通知专利号并给予祝贺;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听证活动中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教研室沙华中主任等领导同仁的高度赞誉,这些都充分显示出我校强劲的后续发展力量。

路漫漫且修远兮,尽管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作出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离上级的要求还不够,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充分彰显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特色,促进师生和谐健康的发展,为构建姜堰市素质教育课堂模式作出应有的努力!

篇2:溱潼实验小学创建特色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既是课改的难点,又是课改的亮点。树立大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资源融为一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此我校

认真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等文件,以自主探索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发展为目的,确立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校本课程主题。为推动本课题的开展,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实验初期成立了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少先队等负责人和部分教研组长组成的领导小组,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进行协调管理,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分步推进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实验以来的工作情况作如下小结:

重视与校本课程整合

溱潼是个千年古镇,本土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多彩的民俗风情。因此我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了相应的阶段研究性目标。挖掘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重点把社区资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干。为了让学生对溱潼人文环境有一个整体了解,组织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考察溱潼民俗风情馆,参观溱潼景点,观赏溱潼风景区,直接感受古镇人文环境。闻名遐迩的“溱湖八鲜”,秀美宁静的“溱潼八景”,吟古咏今的“溱湖道情”,令许多中外游客向往的“中国溱潼会船节”等等,这些无不成为实施课程的最好资源;让学生走访、了解自己的父母、邻居以及对古镇溱潼有所研究的社会人士,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时性比较,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探寻溱潼居民的文化生活;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感知溱潼的历史变迁,了解溱潼的地理位置,认识从溱潼走出去的社会名人,对溱潼的人文环境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与校本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更富灵气,学习也主动积极了,对家乡满怀激动和自豪之情。在综合实践活动阶段性成果展览会上,有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有巧手绘出的书画、刺绣作品,有记录学生实践感受的循环日记,连孩子们自己做的虾球鱼饼也上了展览台,这些总令人赞叹不已。

重视与资源载体整合

在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资源载体的价值尽显其中。教师们从家乡的著名风景、方言特点、名胜古迹、古代寺庙、房屋建筑、家乡特产、风俗习惯、开发建设以及家乡人的生活习惯和娱乐活动等10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从无字句处读书,领略古镇独有的风采。在此基础上,学校精心组织一批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对唐代的《李符墓志铭》,清代的《水云楼词》以及诗人吴嘉纪,画家郑板桥,学者孙乔年等人的挥毫寄志进行选用。对《溱潼民俗风情录》、《溱湖八景》、《溱湖八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改写。另外组织教师对镇区新貌,溱潼风景区麋鹿园,绿树禅院,明清一条街等课程资源,或进行文字解说,或配齐照片资料,《溱湖人家》校本教材终于新鲜出炉,成为实施校本课程的又一资源。在编写姜堰地方教材《三水鹿鸣》时,我们依此为契机,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依据教师自身优势,组织开展调查、走访等综合实践活动,由于整合了教师资源,教师在工作的同时,消除了职业倦怠,感受到学校给他们带来的幸福,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如我校王富林老师擅长摄影,我们有意识放大资源效应,让他带出了一批摄影爱好者,其中有老师有学生,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为活跃分子,乐意搜集整理,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出了贡献;刘和林老师是撑会船的老手,他对这方面很感兴趣,我们请他主持研究会船方面的内容,他从会船的演变、历史、种类、盛况、习俗等方面入手,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相关资料很详实,有的甚至至今尚未见诸于报端,这些为编写地方教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重视与活动资源整合

“动”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从活动中我们能见到他们的热情,他们忘我投入的程度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根据课题实施计划,我校每学期面向全镇举行综合实践活动一日开放,先后分别开展了“知我古镇、爱我古镇”“我是溱潼小导游”“天下会船数溱潼”“

走进溱湖”等活动。“节日”是学生最喜欢的日子,小学生尤其喜欢体验节日带来的快乐、幸福。可学生对传统节日又了解多少呢?带着这个思考,2004年课题领导小组新学期第一次办公会上就拿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家乡风俗知多少”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分别让学生调查过清明节、会船节、中秋节等,学生在活动中收益颇丰。清明节前溱潼有裹粽子的习俗,孩子们可以学裹粽子,也可以学煮粽子,还可以品尝粽子,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这天全家团圆,一齐吃月饼赏月景,

在家里可以收看电视台的中秋联欢晚会,也可以听大人讲古老的故事。晚饭当然特别丰盛,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家务,亲情充盈心间,其乐融融,获得了不可多得的真情体验。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如今家乡旅游业蓬勃发展,溱潼会船节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通过组织走访调查、实地观察、观看录象等,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班班开展了与会船节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调查会船节与家乡发展的关系、会船的种类、会船的来历等,引领学生往深处挖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2005年,我校迎接“绿色学校”的检查与验收,在这期间我们在学校环境与设施的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力量,“三新一亮”“六有工程”均提前到位,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展开话题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我们的校园环境?建设我们的校园环境?最后,确定主题“人人争当环境小卫士”。因为这个活动关系到孩子们的切身利益,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纷纷献计献策,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学校花圃里的一句句温馨的话语就来自于这些小精灵。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使他们受到了保护家园的教育。

重视与学科课程整合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正确处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以渗透的策略全面启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淡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界线,淡化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之间的界线,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综合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学校将各学科活动进行调整,并让老师在相应领域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如,“人人争当小导游”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走进景点,学生向游人介绍溱湖风景区的交通、设计旅游图、景点的故事,与《数学》学科中的“比、比例、比例尺”进行整合。介绍风景区的《乡土乐园》、《水上乐园》旅游景点与《语文》学科的“小小导游员”、《科学》学科中的“淡水资源的调查与利用”、《历史与社会》中的“了解家乡的发展”、《思想品德》中和“保护环境”等活动也整合在一起。活动中,学生运用《科学》领域的知识诠释水污染的危害,用艺术的眼光给传统的旅游文化进行重新包装……语文学科知识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让学生利用寒暑假、黄金周、双休日走访社区,走进景点,成为社会、景区的红色少年;配合争创全国示范小城镇,开展卫生宣传与清理街道活动。开辟“溱小电视文艺”、“文学阅读欣赏”、“英语角”、“社会调查与小论文写作”等,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社会实践能力。“溱小电视文艺”是学校一个固定的节目,由校少先队主办,节目的策划、演出和录播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为了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学校聘请各班的语文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为指导顾问,由各班按周次轮流,每周一晨会播出。“社会调查与小论文写作”由语文组负责,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覆盖全校所有学生。“文学阅读欣赏”则由教导处和图书室负责,有计划地让各班的学生到图书室借书学习,并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书目,在学生中开展阅读竞赛、演讲比赛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数学和科学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大显身手。目前实施的`有: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计算机活动课、科普讲座和撰写科学小论文等,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欢迎。综合实践课程也是创新思维的沃土,用艺术细胞激活学生的创新*望,就能让学生的发明创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学校购置了古筝、琵琶、二胡、扬琴等许多民族乐器,聘请少年宫老师辅导,每周四下午开展艺术类兴趣小组活动。每年面向全镇开展的艺术节汇报演出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家长的好评和社会广泛关注。实现“科科全动”,不仅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得到有效落实,而且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注重特色教学艺术的研究型教师。整合课程资源以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评价者。我校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拟订方案等。期初,以年级为单位,拟定计划、按步实施,每一个人都想在这场竞争中掂出自己的分量,校园里充盈着追求成功的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科研兴校”的落实,全校所有青年教师参加教科研课题的研究。近几年,教职工共撰写获奖论文近80篇,他们在实践中反思、交流、吸纳、调整,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分享成功的喜悦。

重视与家长资源整合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诸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孩子们的亲历体验,经常出去做“调查、访问、参观”,安全是比较头疼的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举棋不定。在领导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尤其是省领导鞠文灿主任莅临我校后,给我们送来了“一定用好家长资源”的金玉良言。我们开始在整合各种资源时,把家长资源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参与课题研究以来,坚持通过家长学校,将办学理念、育人观与家长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力求各方面工作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比如清明节左右祭扫李德宏烈士墓,过去是组织学生浩浩荡荡穿越公路步行到达,时间大约需要一整天,许多家长是持反对意见的,说既影响了学习,又存在安全隐患。是打退堂鼓还是迎难而上,我们最终选择了后者。我们没有忘记热忱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请在城管工作的家长事先给学生作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到场指挥交通秩序;请对活动感兴趣的家长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请他们中与李德宏烈士生前曾经共事的,介绍英雄的事迹。新颖的实践形式,强化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力量,增强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总之,在学生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成效是显著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儿童创造广阔的、令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我们的课程。我校自承担《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短短几年时间,学校在全市素质教育综合考核中连续四年获优良奖、优秀奖,学生优秀习作多次获奖。数学兴趣小组自成立以来,参加全省小学生数学与应用能力竞赛,在全市农村学校保持领先。英语兴趣小组也卓有成效,参加泰州市英语能力竞赛,我校是全市农村小学唯一参加比赛并有多名学生获奖的单位。学生书画、吹拉弹奏、唱歌跳舞等艺术活动所获得的大小奖项也很多。特别是学生的书画和手工制作,在全市万名孩童画溱湖活动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全市范围内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充分展示了我校师生的风采。在溱湖度假村,面向全国开展的“走进溱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会得到了共青团中央等四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学生的小发明《沉浮子》和《简易发生器》申请国家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来信函通知专利号并给予祝贺;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听证活动中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教研室沙华中主任等领导同仁的高度赞誉,这些都充分显示出我校强劲的后续发展力量。

篇3:溱潼实验小学创建特色工作总结

北川中学既是一所发展潜力很大的学校, 又是一所承载着巨大关怀和美好愿景的学校。在新学校建成后, 配备了一流的硬、软件教育装备, 目的在于办出高品质有特色的教育, 真正感恩社会, 实现办学目标。北川中学的教育竞争力、教育内涵和办学品质的提升发展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有力的支撑。为此, 学校领导及时确定了“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四川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工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 学校加强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信息化资源建设, 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并在各项工作中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立足学校管理和教学需要, 做好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具有功能齐备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标志。

1. 功能用房、专用教室配套, 设备设施完善

学校配备了网络管理中心1间;信息技术教室3间;专用多媒体教室98间;校园广播管理中心1间, 室外音柱20个, 室内广播190个;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办公室1间;阶梯教室 (带多媒体设备) 3间;英语语言室1间;紫荆礼堂1个, 附带总控制室1间;清华远程教室1间;校园广播站1间;专用多媒体备课教室2间;运动场专用音响设备1套;室外专用真彩LED显示屏一块, 长虹52英寸电视机8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套;教师办公用计算机共333台;笔记本电脑60个, 各科室办公用计算机共38台;学生教学用计算机150台。

2.课堂教学系统完备

每班教室都有投影仪、电子白板和视频展示台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3.校园网络系统

(1) 校园广播系统采用计算机程序加分区控制方式, 终端遍布校园, 除教育教学之外, 学生广播站每天2次用中英文进行广播。

(2) 校园网采用电信光纤接入因特网。采用Cisco Catalyst4503—E双核心交换机, 分为有线、无线、刷卡系统等三套网络, 有850余个有线信息点, 网络中心千兆光纤到各楼层, 实现有线无线的全覆盖, 建成了以信息服务为中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体系。

(3) 建立了北川中学校内外独立的网站, 并与省、市教育网实现了链接。

(4) 目前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已经进入招标阶段, 建成后,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又将提升一个档次, 达到国家级示范高中水平。

●●注重实用性与开放性, 建设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库

资源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长期工作。学校领导高度关注, 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 使具有北川中学特色的信息资源库初具规模。

(1) 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和教师计算机网址收藏等方式分享优质资源, 主动建立与中央电教馆、四川基础教育资源网等资源的链接。

(2) 建立学习型、资源型校园网站。学校网站栏目丰富、功能齐全, 在学校宣传、信息发布、交流互动学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已经成为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平台。另外有部分学科二级网站、学科资源等页面也都在网站主页中设有链接, 网站还为学生开辟了计算机作品展示的空间, 各种类型资源都实现了共建共享。

(3) 链接数字图书馆系统, 丰富了资源的形式和内容。学校采用链接的方式分享四川省和绵阳市数字图书馆系统资源, 既节省了开支, 也大大加快了学校资源建设的进程, 丰富了学校数字图书的内容。

(4)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购买了教学应用软件、光盘, 订阅了《中国电化教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刊物, 配合数字图书资源, 满足了学校的需要。

●●建立机构、完善制度, 着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1) 建立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 由学校教学、科研副校长分管。

(2) 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配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办公室, 专职教师6人。

(3) 将教育技术工作列入教学工作计划。建立教育技术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和保障措施。

(4) 设立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教育技术中心人员与学科教师同等政策, 管理制度健全。

(5) 设备保持完好率达98%以上。

(6) 加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管理力度。提供丰富、多层面的教师发展机会,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的“1357”工程, 前期实施“八个一”项目, 包含对青年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要求及如何通过网络与名师适时交流学习。

●●多元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 也不是资源, 而是教师的素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 必先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素质, 其中包括了教师思想意识的现代化, 教育方法策略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此, 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 鼓励教师参加县、市、省、国家和海外的培训, 努力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构建开放而具活力的教师专业成长环境。

1. 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近三年来, 学校利用多方资源搭建培训平台, 并选派学校领导和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相关培训, 其中包括: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绵阳师范学院“教师专业成长”培训, 香港圣保禄学校“英语教师专业”培训等30余个培训项目, 累计参训人员达2313人次。

2. 认真组织校本全员培训

学校先后以假期集中培训、学期计划培训、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培训, 岗前培训、信息技术教师蹲点学科组单人辅导培训等方式组织培训工作。

(1) 美国思科公司对学校教师进行电子白板运用培训, 合格率达到100%。

(2) “加拿大英语教师专业”培训班, 学校英语教师踊跃参与, 结业率达到100%。

(3) 全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初级) , 参与率、达标率均为100%。

3. 鼓励教师自我提高

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学校通过全天开放的网络以及教育视频等, 为教师提供相应的辅导;开展课堂教学观摩、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优秀课件评比、优秀导学案评比等活动;利用“北川中学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平台, 请中心专家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鼓励教师在各级网站、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并建立个人网页和开设教育博客等, 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素养。

4.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卓有成效

(1) 98%的教师具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初级) 合格水平。

(2) 学校每学期举行全体教师参加的“感恩杯”课堂教学大赛, 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导学案设计, 在初赛、半决赛、决赛时100%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 在四川教育网绵阳教育“交流互动”专栏发表专业论文120余篇。

(4) 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较大提升, “高效课堂”的改革意识越来越明显。

(5) 近三年, 学校教师参加县、市、省、全国教学竞技比赛有83人次获奖, 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深化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品质

1.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带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1) 学校明确提出以科研促进教改, 以教改强化素质的方针, 制定了《四川省北川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试行) 》和《北川中学教育科研奖励条例 (试行) 》, 要求各学科组、备课组、课题组认真执行, 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开展教学科研。到目前为止, 学校已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省市级课题、校本主题研修课题各1个, 初步形成了“人人有课题, 个个搞教研”的良好氛围。

(2) 2011年春季, 学校申报了省、市级“十二五”科研课题《高中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实践探索》, 聚焦课堂减量增效。2011年秋季, 中央电教馆的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集体备课方式及效果的实践探索》在学校开题, 以此为突破口, 各备课组每周定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每周两次集体备课, 时间在6课时以上。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快速促进备课方式的改变, 并把集体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课堂教学, 使得学校在教师队伍年轻、生源水平低的情况下, 连续四年获得绵阳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综合质量评估特等奖。

(3) 以应用为重点, 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为了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和运用, 借助网络, 广泛下载、整合教学资源, 使教育技术设备发挥最大效益。现在学校有98%的教师能制作课件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4) 为了落实学校打造“特色教育”的核心工作, 推进培养青年教师的“八个一”项目,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培养一批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业务骨干, 同时为国家级课题校本课题、的实践探索提供平台。学校要求各学科青年教师运用网络环境, 开展“拜一位名师”、“读一本好书”、“上一堂好课”等活动。以系列活动为载体,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学校98%以上教师能熟练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常规教学及艺体、特长、活动、实验课中,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2.以运用研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实践的融合

(1) 在2010年12月, 学校承办的绵阳市教科所举办的语文、数学、英语上课高三质量分析会上, 学校3位教师和外校3位教师一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上课、交流, 提升了交流的层次,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2010年11月, 绵阳市中学生篮球比赛在北川中学举行, 学校体育运动场专业的广播音响设备为比赛添彩, 通过实践应用, 积累了运用设备的经验, 提高了广播技术运用水平, 为今后举办大型活动奠定了基础。

(3) 2011年11月, 学校与北川陈家坝初中建立“结对”关系, 两校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交流和研讨活动, 并且商定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教育研究, 目的是帮助陈家坝初中实现教学研究质量的提升。

(4) 自从2008年以来,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满怀感恩之心, 建设北川文明新县城”项目连续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一等奖。学生在活动中广泛运用网络查寻资料, 收集数据, 运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和答辩, 使6位科技创新指导教师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

篇4:创建新型特色农村小学

关键词:新型;特色;农村小学

近年来,会昌县周田中心小学坚决贯彻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鲜活的教育思想,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成长成功助力”的办学目标。如今,学校已成为师生心灵栖息的家园,校园真正成了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根据最新办学理念,周田中心小学在不停地探索,以下是周田中心小学的主要做法。

一、优化办学环境

重视学校环境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环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空间。

1.重视学校硬件建设

(1)校园建设方面

硬化校园道路、绿化校园,建起了操场,食堂、师生宿舍、少年宫、科技馆、办公大楼和教学楼等建筑共十一幢。

(2)教学设施方面

科技大楼里面有多功能教室、实验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舞蹈室等,音乐教室有钢琴、二胡等乐器,多功能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施,实验室配备了各种实验器材,不同功能教室均配全、配足相应器材。每个教室均安装了校内广播网,每幢教学大楼均装备了一间多媒体教室。

(3)生活娱乐方面

添置了水泵增压系统,架设了热水供应系统,解决了师生用水系列问题;建起了符合标准要求的篮球场,乒乓球场,购置了台球桌,增设了大型阅览室和电影放映室,为师生生活、娱乐、休闲创造了良好条件。

2.密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开通了校长热线,家长可随时向校长了解情况、反映问题或提出各种建议;坚持教师家访活动,让教师和家长互相沟通,增进了解,拉进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学校与家长的理解与互信,从而为学校的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明确办学目标

作为一所新型学校,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成长成功助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的做法是:

1.围绕“文明和谐新校园”主题活动,学校开展了“文明在身边”系列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展了“安全知识我知道”的教育活动,学生从多个侧面、多角度进行自我安全教育,做到了安全教育时时讲、时时抓,防患于未然。开展了“五个一”(即:看一本好书、写一手好字、唱一首好歌、观一部好电影、做一件好事)活动,陶冶了学生情操,升华了学生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

2.坚持“青蓝工程”和“与名师、名校携手工程”

我校青年教师居多,为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为教学能手、教育骨干。秉着“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思路,我校实施“青蓝工程”和“与名师、名校携手工程”,努力为我校教师成长提供助力与平台。(1)让本校教学经验丰富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互学互助;(2)请本县或外地名师来我校进行教学示范、专题研讨、经验介绍;(3)外派教师去名校参观学习。

三、创新办学模式

围绕办学目标,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传授文化知识、发展个性特长、培养生活习惯”的三维办学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目标。

1.传授文化知识

(1)优化教学资源

优化了教师结构,把那些学历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中青年教师选拔到教育教学岗位上,让他们带毕业班、带主课;把一些年龄比较大、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安排到了宿舍管理、伙食管理、晨跑带队教师岗位上。通过优化整合,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制订激励措施

学校制定了《会昌县周田中心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方案》,制定了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向教学一线且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加分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发展个性特长

(1)坚持晨跑锻炼

健强的体魄是学生快乐学学习与健康成长的基础,我校创新思维开展了晨跑锻炼,每天早上6点半学生在学校校长与教师的带领下积极锻炼,形成了我校早晨的一道亮丽风景,坚持晨跑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了一整天的上課效率。

(2)课外娱乐多样

就本校学生而言,其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操场,场地宽阔,体育设施齐全,是学生的一大乐园,学生课余时间可以打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玩单双杠、爬杆等等;教室,我校每个班级都开设了图书角,一部分书籍来自学校图书馆,一部分书籍来自学生捐赠,每个班的流动图书在不断的增多,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阅览室,学校建有大型阅览室,里面藏书丰富,种类繁多,每周定期定时组织学生在阅览室书海遨游;影视厅,学校还有专门的影视播放厅,每周每班都有机会到播放厅观看影片,丰富的影视资料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让学生学到了不少课文中学不到的道理。

周田中心小学是一所新型学校,不仅校园面貌全新,在学校管理上,学校领导也积极探索全新的、先进的学校管理模式,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今日刚起步,来日毕腾飞,会昌周田教育即将起航。

(作者单位 江西省会昌县周田中心小学)

篇5:实验小学创建特色学校纪实文档

------枝江市实验小学创建特色学校纪实

枝江市实验小学 徐国东

我校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响应教育局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号召。在2011年工作结束时,我们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在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校的特色学校创建目标:以“保持书法课程特色”为基础,以“挖掘竹文化的内涵”为推进,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文化”为最终目的,确立了“以竹文化为主线,打造书法品牌,创新特色实小”的特色创建目标。并按“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个阶段制订创建规划,促进特色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竹文化”特色创建的可行性与前瞻性。

竹子,清雅、隽秀、高风亮节,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苏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的咏竹——“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可谓千古绝唱。人们赏竹、赞竹,不仅是竹的清幽雅致,更在于“比德”的意义。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德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张九龄的“高洁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更是言简意赅。这些品质正是学校教育所需要达到的目标。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竹文化”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又与学校良好的行为规范传统相融合,我们期待通过竹文化活动,最终形成校园文化特色,使之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和道德修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传统教育教学之外的动能和保障。

二、确定了“竹文化”特色创建的三大阶段的总目标

(一).近期目标(2012年2月------2012 年 12 月)

1、成立学校“竹文化研究”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竹文化”特色创建进行实施和细化。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领导小组负责

在管理、资金、课程、人员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2、选择5种左右有特色、有文化、艺术背景的竹子品种在校园栽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使“竹文化”特色在校园绿化景观中逐步得到体现。

3、艺术作品的初步布置,在校园走廊、教室、办公室等多种场所布置的艺术作品中,逐渐体现“竹文化”身影,体现学校“竹文化”特色。

4、是以“竹”为载体,以“竹文化”为核心主题,探索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竹文化”诗歌大赛、“观竹”作文赛、“颂竹”演讲赛、“竹子”绘画比赛、“竹文化”手抄报、“竹文化”摘抄、“竹工艺”创新大赛、竹笛演奏等,开展系列“竹文化”主题活动。

5、通过橱窗展示,版面展示,竹子工艺比赛等,对学校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选择部分学生作品进行校园环境布置。

6、在进一年拓展型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始编写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二)、中期目标(2013年1 月------2014年1月)

1、引进栽种10种左右有特色的竹子,形成以竹为特色的校园景观

2、通过二年的努力,营造具有写字、绘画、诵读、写作、演讲、演奏、舞蹈、制作特色的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制定出适合特色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培养一支懂竹文化的教育教学的特色师资队伍。

3、在“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尝试与开展探究性学习。可行项目有:竹与生活、竹子历史、竹子生态考察、竹子与诗歌、竹与民族文化等探究性活动。

4、在以上活动基础上,逐步积累资料与经验,继续充实、完善校本教材,争取获得上级审定通过。在适当的年级开设有一定课时的以“竹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5、利用学校网站,建立竹文化专题网站,对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和展示。

6、争取举办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拓展型课程教学展示活动。

7、力争举办第一届学校“竹文化艺术节”。

8、规划并建成校园“竹文化长廊”。

9、继续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竹文化”特色。

10、争创市级“特色项目”。

(三)、远期目标(2014年2月------2015年 9 月)

1、栽种20种左右的竹子,形成点面结合的富有特色的竹丛环境。

2、成功举办“竹文化艺术节”,建成校园“竹子博物馆”雏形。

3、通过系列活动和研究,学校“竹文化”活动的开展逐步规范并制度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以竹子精神“虚心、坚韧”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竹文化”中提炼出与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相融合的内涵,使之完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成为体现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灵魂。

4、形成内容充实、体例完整、符合学生需要的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通过上级审核并开始在合适的年级实施该课程。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进入更深的领域,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5、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增强学生的书写能力、诵读能力、写作能力、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学有特长,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性格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发展。

7、形成有固定时间、内容的校内外主题活动,有较丰富的成果。

8、学校特色在湖北省、宜昌市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争创市级“特色学校”。

三、创建了以“竹文化”为主线的“竹径通幽、竹韵飘香”的校园育人环境。

学校重视建设优雅的育人环境,开发学校每一寸教育空间,用竹文化环境打造学生全方位发展的体验场,作为校园物质文化设计的总体思路。一是栽竹成为我校打造竹文化校园的一个部分。选择一些有

特色、有文化、艺术背景的竹子品种在校园栽种。如:桂竹、水竹、窝竹、紫竹等,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并保持与学校绿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使“竹文化”特色在校园绿化景观中逐步得到体现。特别是今年3月12日下午,在这春意盎然的植树节里,我校选取各班学生代表,他们带着劳动工具,在老师的带领下迎着拂面的春风来到学校花园和花坛参加“栽竹活动。他们三五成群地分工合作,有的挖坑、有的种竹、有的填土、有的浇水,将一株株竹子安置在校园的空地上,从活动中亲身感受竹文化。二是将校园的建筑赋予竹文化的内涵。首先是将学校的两栋教学楼命名为“玉竹楼”和“翠竹楼”。其次是各班学生自主选择吉祥竹,并以竹名来命名具有竹文化特色的班名。如紫竹班、毛竹班、楠竹班、凤尾竹班、湘妃竹班、箭竹班、孝顺竹班、黄竹班、桂竹班等。最主要是营造了围墙和楼道竹文化的氛围,分别隐含了“竹立、竹达、竹生”的意思,校园院墙是“竹志文化”走廊,突出德香(隐含“竹立”的意思),院墙的文化建设设计独具匠心,以宣传竹的精神、提炼竹的品质诗词为载体,每一幅运动的图案的线条全是是由竹叶组成,灵动飘逸,动感十足,每一幅图案都包含了竹韵竹品——坚韧挺拔、虚心顽强、劲节向上,意在于导引学生入校就能够“迈好入学第一步,规划人生一百年”。“翠竹楼”二楼是“竹艺文化”走廊,突出墨香(隐含“竹达”的意思)。意在创造一个舒展生命、涌动灵性的生态审美环境,使学生在静态的审美场里潜移默化地受到典雅艺术的洗礼和竹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情感的濡染,精神的提升与灵魂的净化。“翠竹楼”三楼和“玉竹楼”一楼是“竹苗文化”走廊,张贴着学生绘制的竹主题书画,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展示着各班的“竹文化手抄报”展板,突出书香(隐含“竹生”的意思)。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染,对竹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高。

四、创建了以“竹文化”为主线的班级特色文化

各班根据实际,围绕竹文化精神,开展了特色化班级文化建设,制订特色班级创建计划。以特色竹命名班级,围绕特色主题提出口号,确立个性化的班风和创建目标,围绕特色主题全员参与班级文化布置,全员参与班级特色文化活动,布置适宜的班级环境,设置竹编打

底的学习园地和班级风采。开学以来,学校政教处制定了学校班级竹文化建设评比方案,并从班级布置、班级卫生管理、学生精神面貌、整体效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班主任与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一面面班级文化墙熠熠生辉,一朵朵“班级之花”竞相开放。文化墙上有体现同学们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夺星大比拼”、“我是最棒的”、“数学PK台”;有展示学生才华的“展示台”、“优秀作业角”、“我们的新作”、“数学周记报”;有分享快乐的“快乐贴吧”、“我的快乐齐分享”;有体现班级管理合理化的“班务公开”、“温馨提示”„„各个班级新颖的构思,精美的设计和布置无不洋溢着浓浓的特色文化创新氛围。3月2日,我校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由学校行政、班主任及学生会代表组成的评委团,对各个班级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集中检查评比。通过此项活动,不仅美化了校园学习环境,营造班级文化氛围,还展现了学生多元、活泼的精神面貌,把竹子精神融入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优雅脱俗、正直谦虚、无私奉献、坚忍不拔、勇于突破、不畏险阻等竹子的精神和品格,推动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

五、创建了以“竹文化”为主线的特色德育与艺术活动

为了让竹文化真正深入人心,树立并增强全校师生创建“竹韵”文化特色学校的主人翁精神,将竹文化渗透到日常德育、艺术工作中。一是学校成立并着力打造了“竹苗艺术团”。二是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创设了“笋芽讲坛”活动。3月22日,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的“笋芽讲坛”活动第一讲准时开播。“笋芽讲坛”活动是枝江市实验小学本学期结合“特色学校创建”新打造的品牌活动。每期活动由一个中队的4——5名学生担任主讲,自定话题,自撰讲稿,自制电子幻灯片,自己绘制海报。他们首先在自己班上讲,得到老师、家长的帮助和指导后,进行二次修改,然后在学校讲。“笋芽讲坛”活动打破历来常规,把学生从讲台下搬请到讲台上,成为“小老师”,从活动中体验成功。这样的活动为优秀学生的自我展示提供成长舞台,能锻炼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甚至有可能培养成“百家讲坛”主讲人!三是在教师专业引领时间开展“青

竹讲坛”活动,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担任主讲,以竹文化和教育教学为内容,一周一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引领了方向和铺平了道路。四是设置“笋芽儿图书角”,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精致的图书柜,构成班级的图书角,并制作了美观、大方、富有个性的图书角标牌,对图书角进行了精心布置。每个班级图书角管理栏由学生自主设计,包括图书管理制度、课外阅读统计表、经典诵读统计表、读后感收集夹、借阅登记册、捐书登记册等。其中,课外阅读情况统计表中要求每名同学每期至少阅读语文教师推荐的5本课外书,根据主要内容掌握情况和读书笔记读后感书写情况予以星级奖励,每生每期共10颗星,最终成绩将计入学生期末通知书相关成绩栏。五是成立“竹韵之声”校园广播站,广播站围绕竹文化设计内容丰富的播音内容,如每周二播放关于竹的诗词歌赋的录音,周三播放用竹笛、葫芦丝演奏的音乐,周四朗诵学生写竹的范文,周五总结当周特色学校创建的成果。广播节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六是构建学校竹文化的展示平台,定期出版校刊——《竹苗》,以此主导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七是将开展竹文化周活动,进行竹制品设计制作比赛、咏竹写作比赛、咏竹诗词诵读比赛、竹韵书画比赛等来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

六、创建以“竹文化”为主线的各学科特色教学,将“竹文化”融入到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相关学科中的竹文化和书法教学的内容,使学校的特色教学融入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如在语文教学中强化竹诗文的学习,在科学中重点传授竹子的生长习性,在品德学科中强调竹子的分布和介绍中国竹子发展历史,在书法教学中书写以竹管的主题内容,在校本课程课上开展竹林护养、研究竹生长的探究活动和与竹文化有关的书法、绘画教学等,促进特色建设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七、创建了以“竹文化”为主线的书法品牌学校

一是以张代发校长为组长的书法课题组老师修编了以“竹文化”为主题的书法校本课程。二是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开设书法课,根据特色项目教学的特点采用主题教学形式,即每周安排一次教学(时间为

2课时)。书法教学利用校本课程授课时间,围绕主题开展欣赏、学习、创作、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既保证书法课教学的完整性,又能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创作发挥的机会。三是每学期举办“竹文化”书法大赛。

八、创建了以“竹文化”为主线的大课间特色文化

创建学校特色品牌的另一个亮点是精心打造以跳竹竿为主体的大课间。学生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竹竿碰击中,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既增强了班级团队精神,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锻炼了学生身体,培养了他们的艺术才能,让大课间活动突出了竹文化与音乐、体育学科的融合,孩子们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接受了竹文化的熏陶。跳竹竿已经成为实验小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九、创建了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精神

如何把竹精神和学校原有的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的责任,我们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如何通过挖掘‘竹’文化,在学生中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学校精神。正在把竹子的虚怀若谷、朴实坚毅、生命力顽强和无私奉献,与学校的校风“自主、活泼、诚实、文明”结合起来,把“谦虚勤奋、文明坚毅、朴实无华”作为实小每一个人品质修养的努力目标。学校打造竹文化特色,不单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竹文化的熏陶中学习竹子的精神,进而树立和弘扬“谦虚勤奋、文明坚毅、朴实无华”的学校精神。为此,我们专门提炼出“竹子十德”来陶冶师生情操。“竹子十德”即“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正直;命中有劫,愈抑愈扬——奋进;外直中通,襟怀若谷——虚怀;有花深埋,素面朝天——质朴;一生一花,死亦无悔——奉献;玉竹临风,群芳翘首——卓尔;虽曰卓尔,却不似松——乐群;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担当;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性坚;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操守;竹有十德,十德归一——脱俗。”以此来严格要求全校师生,成为我们的养成教育目标。

十、创建以“竹文化”为主线的特色学校的点滴思考

在落实开展“竹文化”特色创建的过程中,我们品尝到了“竹文化”给我校带来的新气象,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了“竹文化”

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内涵,为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原动力。随着创建的不断深入,我们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一是“竹文化”作为我校的特色文化,必须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进行深度加工,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提升其内涵,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还需做更深入的研究。二是作为学校主线的“竹文化”,在今后的实践中,怎样与学校课改更加有效地整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竹文化”的理念渗入学校办学的各个层面,丰富和完善“竹文化”的育人理论,才能进一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站在特色创建的前沿,再度发掘“竹文化”的深刻内涵,扎实工作,以更科学的精神和更勤勉的态度,积极探索地域文化与课程的整合,使特色文化结出更加喜人的成果。

作者简介:徐国东

湖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枝江市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三十宇篇文章在国家、省级杂志上发表。

电子邮箱:zjsxxgd@163.com 邮编:443200

篇6:溱潼实验小学创建特色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弘德、颂美、求真、育人”为宗旨,以提高素质、强化审美、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为目标,进一步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共作规程》,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全面加特长的学生,提高学牛的审美情趣。

二、工作目标:

l、充分认识并发挥艺术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积极改善我校艺术环境,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创造力。

2、尝试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体提高与个体特长发挥相结合,日常教学与活动竞赛相结合,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思路更宽。

3、发挥学校现有的教育装备,充分利用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等,深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4、进一步抓好学校合唱、舞蹈、美术、书法、竖笛、跳绳等兴趣小组的训练工作,引导学生自愿选择,自主参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校级艺术团队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队伍。

l、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形成由校长、分管副校长、体卫艺处、任课教师组成的艺术教育队伍,定期召开艺术教育会议,提出具体要求,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2、组织艺术教师参加市、县级的培训,加强自身学习,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学习艺术教育理论的方法,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从理论上武装自己。

3、积极提供艺术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艺术教育论文,以科研促教改,让艺术教育能焕发生命力。

(二)加强过程管理,使艺术教育特色工作有新起色

l、健全艺术教育管理网络,形成普及→提高→特色这样一个管理体系,将普及艺术教育和争创艺术特色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艺术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在学校的整个管理工作中,艺术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将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特色产品”,做到层层有计划,层层有工作,层层有落实。

2、强化课程管理,全面提高我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执行艺术教育课程计划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仍然要在“开齐、开足、教好”上下功夫,坚决杜绝停、甩、占艺术课现象,确保艺术课程开课率达成100%。

3、在普及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选拔优秀艺术苗子,组成各类艺术兴趣小组。开展长年持久的辅导、训练。

4、选拔艺术学科类的优秀教师,提高艺术类学科的教学和辅导水平,吸纳社会艺术资源,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服务。

(三)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为了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着力从建设校园文化、改善艺教设施入手,积极进行艺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大力营造艺术教育氛围。使校园环境成为艺术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校园中的紫藤花架,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芬芳四溢的花卉草园,无一不折射出校园浓郁的艺术氛围。我们力求因地制宜、总体构思、重新布局,完善教学设备,开辟设施齐全的音乐室、舞蹈房、书画美术室,图书室,使校园整洁、文明、美观、朝气蓬勃。l、部分艺术专用教室配上多媒体设备;各类音乐及兴趣小组器材配置齐全。配齐美术、书法教学器材。

2、结合“六一”儿童节,举行第一届“湖之韵”艺术节,开展一次面向家庭、社会的文化艺术活动,做好向家长、社会的艺术教育宣传,使之形成全面的教育观念,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四)切实提高艺术学科的教育质量。

1、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快艺术教肓改革。教研活动要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切实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我们首先将制定经常化的活动安排,并能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开展教学反思的交流,加强经验积累。通过对优秀示范课的赏评、分析、模仿、改革,把别人好的教学方法真正为我作用,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重视课堂常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艺术课审美教育的作用。艺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恰当、熟练地运用各钟教学方法,特别是先进的教学媒体,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3、加大常规监督力度,与教研组长配合多下课堂,加强常态课的听课力度,了解教师份额日常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注重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舞台。

1、利用晨会、活动课等时间,集体教唱歌曲,组织跳校园集体舞,举行艺术主题班会,通过学校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艺术教育,展示艺术教育成果。

2、重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让音乐、舞蹈、体育融为一体。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

3、全面普及,促进发展。根据我校现有状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立学生乐于参加的兴趣小组(合唱、舞蹈、民乐、管乐、书法、美术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才能,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同时,鼓励孩子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学的艺术门类,突出艺术学习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做到稳定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1)音乐舞蹈工作。

①照新课标要求,配齐配好音乐学科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由舞蹈特长的艺术教师辅导学生舞蹈、音乐。

③合唱队:从二、三年级招收队员(约20人)成立初级班,四、五年级(20人)为高级班,形成梯队,进行训练。以合唱训练为重点,同时注重拔尖人才的培养,排好独唱、重唱、小组唱等节目。从二年级开始器乐进课堂,二至六年级每天5分钟吹竖笛,一年级唱歌,使每个同学小学毕业后都会一件乐器。

④舞蹈队:从一、二年级开始招收队员,并形成大小班梯队。舞蹈排练以少儿专题舞蹈为重点,要突出创编和儿童的童心;注重队员舞蹈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和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2)书画工作

①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美术教师,提高他们的工作和业务水平。②挑选优秀的美术和书法教帅担任小组培训。

③聘请校外书画界知名人士来校担任指导教师,使书画艺术品种更多样化。④每学期举行一次书法(铅笔、钢笔、毛笔)和绘画比赛,以提高学牛对书画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书画技能的提高。

⑤以书画为主要内容,每年至少出好(六

一、国庆、元旦)三期宣传板报。

四、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渠

副组长:毕大安

黎平

候俊杰

陈仲军 成员:郝太豪

李小渊

颜露萍

杨晓燕

上一篇:校本课程规划下一篇:关于高考祝福7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