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规划

2024-04-14

校本课程规划(共6篇)

篇1:校本课程规划

xx县xx镇第一初级中学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第六条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课程方案也明确规定:“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精神,加快规范我校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特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探索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校本课程体系。

2、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3、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 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4、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培训目标与现有的课程和资源,独立或合作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形成、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5、吸收学生家长或有关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兼顾当地发展需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方式:

(一)开发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应当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成长、发展出发。

2、比例均衡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学校各类课程都占有一定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作用。

3、综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限制,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但多学科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内容拼盘,而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只有各种内容融为一体,组成一个整体的内容,并摆脱学科痕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4、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5、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校里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 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开发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途径:

1、以选用和改编为基本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在团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各课程中发现最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也可借鉴、移植其他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果。

2、以新编和重组为基本方式,在国家课程计划给学校留出的空间内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这种类型的开发尤其要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开发。特别是开发涉及科学与生活、历史与社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开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快乐中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还可以与教研人员、专家合作。必要时,学生、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都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科目 根据学校特点和实际需要,我校暂定开发团队工作、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各科校本课程。物理校本教材以《物理与生活》编写、使用为主。

注:每科中的具体课程可根据形势、教师能力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变动。

四、实施与评价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设想:

1、教师培训。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作为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框架、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2、申报与审议。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并附《课程介绍》),提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进行审议。课程审议委员会依据申报开发校本课程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及学校的教育资源等条件,对申报的课程进行初审,列入《选修课科目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

3、撰写《课程纲要》。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撰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4、制定《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凡通过审议的校本课 程,列入《选修课科目目录与说明》(包括课时、内容、任课教师、上课地点),提供给学生选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需填报志愿,每学期调整一次。

5、拟定校本课程设置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拟订学校的校本课程设置计划。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设想:

1、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及《课程纲要》的评价。《课程纲要》由课程审议委员会最终确定可试用性,实施过程中由学校通过听课、向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实施考核,确定出优、良、较好、一般、差五个等级,对实施中评价为差的应停上该课。

2、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注重过程评价,可以采用书面知识、制作结果定量定性的评定,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

3、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每学期都向学生和老师征求意见。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有组织、落实人员、按程序实施,并有制度、设备与经费的保证。

(一)成立健全的组织

1、课程审议委员会

学校成立课程审议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相关人员构成。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主要职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监督《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

2、教导处

主要职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

3、教研组(年级组)

教研组或年级组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学年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和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全力的形成。

(二)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确定如下制度: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内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

(三)设备与经费到位

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培训、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xx县xx镇第一初级中学

篇2:校本课程规划

一、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到现在已有三年多,三年来我校以尊重学生意愿,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逐步形成了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规划方案。2004年12月,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形体课,05年3月在全校铺开,让学生享受音乐、形体、仪态之美。形体课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塑造了学生优美体态、陶冶了学生情操。2007年3月,我校成功承办了海港区校本课程现场会。现场会上王静老师的形体课让观课者耳目一新。我校合唱团,在海港区教师节大庆、青少年展演活动、艺术节展演中获得优异成绩,赢得观众的赞誉。并代表秦皇岛市中小学生参加“英雄励我快成长”“阳光下成长”歌咏活动,取得河北省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合唱活动成为我校一大品牌,在大家眼前闪亮。我校在参加省艺术展演活动获奖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为庆祝海港区教师节精心准备了精品舞蹈--“老师,你好”,舞蹈创意新颖,视角独特,孩子们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在座领导及与会教师的热烈掌声。2008年5月,我校又承担了海港区体育节开幕式首场--腰鼓的表演。腰鼓队以饱满的热情为体育节开幕式进行了精彩表演。我校的艺术教育亮点继合唱后再次闪“亮”!06我校获海港区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单位。在此过程中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了课程开发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高年级男生对形体课有抵触情绪、形体教室有些狭小、长时间上一门课程孩子兴趣大减等等。为此我们觉得有必要丰富我们的校本课程。

1、学校培养目标遵循“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坚持全面育人,张扬个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学校不仅在教学中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校园篮球队、乒乓球、田径队、舞蹈队、合唱队训练有序;电脑设计、手工制作、手抄报、有声有色;各种棋类开发智力;让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个性张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特长”已成为学校明确的培养目标。

2、学生的发展需要“我羡慕姚明,多么希望能象他一样在赛场上大展国人风采。”“我特别喜欢漂亮适用的小手袋、小荷包、中国结、要是我也会编该多好呀!”“我喜爱音乐,总是让自由的思绪和音乐一起放飞,什么时候我能自己作词作曲,写出心中的话,唱出心中的歌?”“我喜欢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神游信息世界。”“我喜欢英语”“我想有一手漂亮的字!”“我希望自己能说会道。”“我想成为下棋高手”,翻开学生的民意调查,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心灵呼唤,诠释孩子的兴趣需求,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将尽量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

3、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强调课程的人文化、生活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校为本,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弹性化,形成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让学生学会交往,做社会活动的小主人,与家庭,社区积极配合,开设“玩中乐、乐中学、学中乐”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交往方面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小学生是社区与学校的共同期望。

4、学校的课程资源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有实验室、舞蹈室、音乐室、图书室、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科技室、美术室、语音室、劳动室等,学校活动场地虽然不大,但乒乓球、篮球、都有专门的训练场地,有专职的教师,较齐全的硬件建设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生、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大批的骨干教师。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能画会描;有的能说会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能挥毫泼墨;有的英语字正腔圆;有的是标本制作能手,一只蝴蝶,几片树叶,便能展现大自然的奥秘;有的是电脑行家,网页制作,动画三维,无所不精;有的心灵手巧,寥寥数剪,轻轻几织,精致的图案,漂亮的小饰品便跃然眼前;有的偏爱线饰工艺,线条在他手里可以散发无穷魅力…学校丰厚的人力资源为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夯实的基础,规划方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二、总体目标:依据国家、区教育局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突出本校课程特色,经学校校本课程组织机构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传统的课程观,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构建学校新文化。

2、通过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意识。

3、面向每一个学生,坚持全员参与,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动手、创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加大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力度。

5、提高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6、通过学校、家长、社区民主参与开发,丰富具有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特色。

三、校本课程计划校本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类型课程名称科学素养类电脑、奥数、数学启智园、围棋少年、趣味实验人文素养类儿歌天地、名著欣赏、走进唐诗、演讲与口才、快乐ABC、读书读报艺术类工艺美术、手工制作、合唱、形体、硬笔书法身体健康类乒乓小将、校园NBA、心理健康、劳动最快乐

四、实施步骤(一)课程开设

1、课程委员会制定调查表,评估学生兴趣发展需要,研究学校课程资源。

2、根据学校教育哲学,讨论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3、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

4、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能力和《课程开发指南》自主申报课程,写出课程简介。

5、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编写《海阳路小学选修课程目录和课程简介》,向全校学生宣传、介绍。

6、学生分年级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课程,统计人数,填写《海阳路小学校本课程(选修)名单》,有20人以上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就允许开设。人数偏多的课程,委员会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7、开课老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撰写《课程纲要》。经过以上一系列程序,最后我校本课程定为:★选修课程(每周一节)课程名称选修年级上课地点任课老师手工制作4-66.2王慧敏儿歌天地1、22.1于明慧形体1-4舞蹈室赵春玉合唱2-6音乐教室张文慧、彭红蕊乒乓小将2-6乒乓球场高春良硬笔书法4-63.3郝慧敏快乐ABC1-3语音室张静校园NBA4-6篮球场卜成军数学启智园1-31.2温继慧电脑4-6电脑室袁秀云演讲与口才5、66.1刘冬梅工艺美术3-5美术室李志芳读书读报3-6阅览室裴敏奥数5-65.1王艳趣味实验4-6实验室冯艳环围棋小子1-33.1杜春丽名著欣赏5-65.2韩月春走进唐诗1-31.1丁亚楠劳动最快乐3-6劳动教室郭万伦1--6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二)组织实施

1、课程老师分析学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撰写《课程纲要》,交课程委员会审议。

2、每次课前备出简案,委员会定期检查、督促。

3、每次上课时间,委员会进行检查,登记上课人数,检查课堂纪律,了解教学内容,切实保证校本课程质量。

4、针对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定期召开校本课程教师的研讨会,进行总结、交流、探讨,确保课程内容顺利实施。

5、每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代表会议,倾听他们对课程内容及实施的意见,并反馈给上课老师。修订、完善课程内容,调整实施方法。

6、对个别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委员会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7、每期末教师对自己执教的课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五、评价设想

1、对学生的评价①制定《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方案》,从“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技能掌握、阶段成果展示”四方面进行综合测评。②学年修满6分的学生顺利毕业,可申报另一门课程。

2、对教师的评价①每一堂课都有简案,内容和形式受学生喜欢。②认真登记学生出缺勤,课堂组织纪律较好,不让一个学生流失在课堂外。③课堂实施中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④期末按学分制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⑤制定校本课程奖励制度,对参与积极,成绩显著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

3、评价结果向社会、家长公布。

六、保障措施

1、学校要有坚定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

2、学校要组成以校长为核心的校本课程规划组织机构,群策群力,民主开放。

3、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师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4、学校制度一系列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和改进制度,建立校本课程内部监督机制。

5、定期进行课程的教和学的评价,推进其深入持久进行。

6、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7、学校将邀请区教育局、区教研中心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8、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考的新机制;

篇3:校本课程规划

关键词:校本课程,职业规划,普通高中

随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启动以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 高考制度和高等教育结构将产生重大的变革。相应地, 高中阶段教育也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对于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综合素质。而职业规划教育正好能够弥补以往“应试教育”在这些方面的缺失, 将职业规划教育引入普通高中, 有利于增加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促进高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 缓解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关注就业、关注生活, 并初步形成职业规划能力, 为将来顺利地走向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以校本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途径, 能够从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各类校本课程资源,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职业规划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学生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充分体现“基于学生、围绕学生、为了学生”的思想,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也不能听之任之, 而是要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从认知、探索、修正到最终定位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来, 使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职业规划乃至整个生涯规划的主导。

(二)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 就是要充分认识不同学生在职业兴趣、职业特长、职业能力、职业理想等方面的差异, 尊重这些差异, 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成长经历等因素;还要考虑不同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办学条件、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灵活地选择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 不仅要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而且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就是要明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渐进的、不断修正的过程。高中生的生理、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不能简单地以一次测试或评价就给学生定性, 更不能急功近利, 只关注学生的升学目标而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要帮助学生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 认识和发掘可能的潜力, 为自我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同时, 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相应地, 就业趋势、职业信息等也会产生变化, 职业规划教育也要适时调整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四)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就是要把职业规划教育看作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 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 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职业规划的基础理论, 并通过主题活动、社会实习、职场模拟等活动, 体验职业生活, 培养职业规划能力和相关的职业技能。此外, 职业规划教育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合理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逐步建立起完备的组织机构和系统的管理机制。

二、职业规划校本课程方案设计

成立职业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由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组长, 将该课程纳入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规划中, 宏观调控校本课程开发及指导;教导处与德育处牵头, 各教研室召集骨干教师积极参与, 负责编制校本课程方案并组织实施。

(一) 现状分析与需求评估

1.学校情境分析

由于不同学校所处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底蕴以及教育资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从选题、实施到评价必须从学校自身出发, 体现师生的真实意愿, 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学校情境分析可分为学校内部情境分析和学校外部情境分析, 包括的要素如表1 所示。

2.课程需求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 初步了解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情况、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需求情况及教师对职业规划校本课程开发的意向和期望等, 用以明确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 找出其中的不足, 为职业规划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依据, 如表2 所示。

通过以上现状分析与需求评估, 要明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明确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全校师生应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职业规划教育对于高中生职业生涯的促进作用, 职业规划教育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宗旨的重要途径。

(2) 评估师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法, 了解师生及家长对职业规划的认知程度和需求情况, 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

(3) 分析学校的课程资源。要梳理已有的和待开发的课程资源, 明确有利因素、可解决因素以及不利因素, 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 课程目标设置

2003 年教育部颁布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 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正确认识自己, 尊重他人, 学会交流与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1]。但目前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大多数高中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 学校缺少相关的教育和指导, 高中的职业规划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从零起步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实施职业规划教育, 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本阶段的教育内容, 而且还要针对初中阶段没有完成的职业规划发展任务进行补充教育。此外, 高中阶段的课业负担较重, 还要处理好职业规划教育与各学科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

针对以上情况, 高中职业规划校本课程的目标设置应该着眼于职业规划理论、自我认知、职业意识、生涯设计四个方面。具体为: (1) 基本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 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试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倾向等。 (3) 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4) 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决策能力, 合理编制职业规划方案, 并能不断修正。

(三) 课程方案编制

1.教材开发方式

为了有效和整合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开发小组应在学校情境分析的基础上, 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 或者编制全新的课程。可分为: (1) 补充、完善型。对学校原有课程进行补充和完善, 如在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入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和职业性向测试等内容, 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成效。 (2) 改编、整合型。对别人开发的课程进行校本化改编, 如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教材, 可参考华东师大编写的《职高职业生涯规划》、北大北森职业规划丛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 等教材, 结合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 整合网络资源和有关生涯发展规划书籍进行编制。 (3) 引进型。对别人成熟的课程进行引进使用, 如“JA中国”组织开设的一些高中课程 (经济与商业方面) , 由JA提供教材、教学计划、授课志愿者等, 学校则只需要派出教师参与课程的教学管理或者少量授课即可完成课程教学。 (4) 创编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重新编制有关课程, 如班级或小组开展的职场模拟、职业访谈和辩论会活动, 都可以集教师与学生的智慧进行自主创编。

2.课程结构设置

课程结构可分为通识型课程和专题型课程 (见表3) 。 通识型课程的必修类主要是关于职业规划理论、职业生涯探索和职业生涯选择等方面的知识, 可采用班级授课或讲座的形式, 要求学生必须参加;选修类主要是从自我探索、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涯发展的基础性教育, 可采用讲座或座谈的形式, 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 有选择性地参加。专题型课程可依据学校的课程资源情况, 由本校教师或聘请的专家, 为学生做职业规划方面的团体辅导或个别咨询, 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指导, 比如金融、理财、创业等, 学生主要是凭自己的兴趣选修。

3.课程纲要编写

在教师层面, 校本课程在实施前或实施过程中, 需要编写课程纲要,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一般项目: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

(2) 具体内容: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

以上只是课程纲要的基本形式, 简明扼要地阐述课程的基本要素, 但在具体的实施阶段, 教师还要及时地完善细节, 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出来。

(四) 课程实施与评价

1.校本课程实施

首先, 对有意愿参加职业规划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职业规划理论沿革、测量工具使用方法、职业规划设计步骤、生涯发展指导策略等职业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使教师能够较为完整地撰写课程纲要, 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 提高课程开发水平。其次,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整体评估教师申报的课程纲要。先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织教师按照自己的学科背景、科研能力及教学意向等撰写课程纲要, 然后由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统一评定申报教师是否具备开课条件、课程纲要的编写是否符合课程开发的要求、学校现有资源能否满足开课需求等方面。审核通过后, 列入到校本课程选修目录中, 供学生挑选。再次, 由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课程。鉴于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基本缺失的现状, 建议高一年级重点放在职业规划相关理论的学习及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方面, 高二年级则可以引入自我测评、职业环境的分析、职业能力的培养等, 高三年级则应针对高考志愿的填报, 着重掌握职业规划方案的编制、志愿填报的策略等。

需要指出的是, 以上高中各阶段的教育重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情况等作相应的调整。授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座谈会、辩论会、社会调查、企业实习、职场模拟等形式。

2.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 对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的评价。校本课程实施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后, 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师生座谈的方式, 了解该课程开设、实施的情况, 以调整课程目标、内容及方法, 使该课程的实施能够有助于学生的生涯发展。 (2) 对学生自身的评价。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是动态的, 自我测评以及职业规划方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进行修正, 职业规划教育不是对学生提出决定性的意见, 而是把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等分析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最终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建议学校能够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 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最后能追踪毕业生的职业动向, 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校本课程规划

一、校本课程开发,基于学校办学哲学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的办学哲学,必须以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和育人目标为统领,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建立起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只有明晰了这样的基本思路,才可能真正回答校本课程开发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泰州实验学校创建于1999年,是伴着新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一所市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创造幸福”的校训,提出“为终身幸福奠基”,“创办有特色、有品位、高质量、现代化城市小学”的办学主张。近年来,在梳理学校办学历史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明晰了“践行幸福教育,让每个生命快乐成长”的基本办学思想,以期传承与发展学校文化,推进办学品质再提升。

“幸福”是一种心理、情感的体验。“幸福教育”具体包括“幸福课程、幸福课堂、幸福校园、幸福教师、幸福学生”五个方面,各具独特内涵又紧密关联。通过开发与实施幸福的课程,建构幸福的课堂,营造幸福的校同,让教师、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获得幸福的体验,快乐地成长。

践行“幸福教育”,需要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状态,为每位教师提供属于自己的舞台,使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为每位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个性化成长,成为有理想、有境界、有广博兴趣、有责任担当的时代少年。

“幸福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师生的“快乐成长”,落脚点是“幸福课程”的建构。“幸福课程”即“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该课程一方面让学生在当下的校园学习生活中,享受到自由与快乐,在生命成长中获得幸福的体验,另一方面在于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为其终身幸福奠基。

二、校本课程设置,适应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适切性是校本课程规划与设计的根本要求,适切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适切于学校实际办学之可能。校本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当下的需要,满足其当下生命成长的体验,要让学生在成长、发展中不断充实,不断生长;另一方面要满足其未来发展的需要,要给予学生一辈子都有用的东西,包括知识、能力以及素养。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生成能力-发展素养,这是教育的一般规律,校本课程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适应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最终目标指向人的素养。学校的“幸福课程”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通过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国家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进行改编、整合、补充、拓展,构建校本化的学科综合与实践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建构;其次,结合“泰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对现有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调整课程实施策略,实施“翻转课堂”。“泰微课”(又叫“江苏泰微课”)是泰州市教育局新近开发并开放的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其微视频课程已覆盖十二年基础教育各主要学科。引进“泰微课”资源融入课程校本化行动,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二是校本活动课程化。活动不等于课程,根据我们的理解,校园里所有的教育活动,只有具备了“有目标、有计划、可评价”的特质,才可成为“课程”;所有的课程,只有纳入了核心理念、总体目标统领下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常态化,具有成长性;只有建立起完备的课程体系,实现常态化的课程管理,才能形成真正的办学特色。学校围绕其办学思想,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组织各个年级段的师生对学校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整合、提炼,分别开发出主题德育类、兴趣活动类、实践体验类等三大类共127项选修课程,形成学校自主设置、教师自主开设、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利用每周三下午的课时全面实施,实现了“教师教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目标。

三、校本课程建设,离不开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

校本课程规划与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课程资源的梳理、整合与有效应用。学校办学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发掘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是发掘校内课程资源。首先,校园本身是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通过开放书吧、走廊文化墙、园林景观等设施,让每棵花草、每堵墙壁都可以“开口说话”;其次,校史是独特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每一段发展历史、人物故事都可以成为教育的极好教材;最后,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更是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不仅要鼓励教师基于学科专业特长开发校本课程,还要支持教师“跨界”,突破自身专业限制,发挥个人兴趣特长,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二是发掘校外课程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性课程资源。不管学校地处何方,无论城市、农村,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视角进行细心的梳理与发掘,都可以建立起各种校外课程基地,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泰州的水乡农业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及梅乡京剧、板桥书画等,通过合作办学方式建起了“数学”、“乒乓”、“农业实践体验”等若干个课程基地,开发出乒乓、足球、京剧、古筝、空竹等一系列免费课程项目。同时,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行业的学生家长都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支持。新增设的“家长微课程”项目便是在学校主导下,以家长志愿者为主体参与开发的,目前已经发展为“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生活自理”、“健康休闲”、“信息发展”五个系列。各班每月一个课时的“家长微课”渐趋常态化,在校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之,校本课程一定是“校本”的,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发展与实际可能建立并实施,体现的是学校意志,彰显的是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一定是“系统”的,基于总体规划和设计,逐步开发并实施,渐成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必要贪多求全;校本课程实施一定是“幸福”的,既有面向全体的普及性课程,又有关注个体的提高性项目,选修与必修相结合,注重自主参与,满足多元化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必定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幸福无止境,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与期望在不断发展变化。于是,基于“幸福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建设也必定永远在路上。

篇5: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凸现办学特色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价值,体现着对人的高规格培养。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依据学校实际,对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特制订本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课程是为学生而生的,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关注点。“一所好的学校不应当规定人的发展道路,而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学生实现梦想的地方。”学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让学生在其中不断完善、成长的环境,学校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按照教育规律、人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创造一种最适合学生的生态环境。

随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以创建师生的幸福人身为学校的理想,学校极为重视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同时又注重立足学生今天的发展设计,使学生明天的发展总是建立在今天的基础上,并且通过实现学生素质的培养,夯实学生发展的根基,真正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现代社会的学生素质全面,竞争意识强,个性突出。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根本点。面对学生群体,我们既要让学生通过课程获得更高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创新;既要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特色素质,更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继承传统、懂得关爱、习得文明。

学科教研组、集备组、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群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多样的调研形式,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所需,掌握学情,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关校本课程。

教师和学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课程构成的最为重要的元素。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体,是保障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最根本的力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既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研究的发展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将自己的兴趣或优势智能付诸于教学实践,拓展研究领域,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人生价值。

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中逐渐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发展思路,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体系与模式。学校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开设校本课程,从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组团队建设、课时补助、制度管理、评优推荐、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更加积极、民主的大环境。清徐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人文气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总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又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校本课程是与国家、地方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具有独立的价值,并且有着明确的比例配置,任何人不得剥夺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权利。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中,我们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价值理念。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根据教育全球化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价值取向,按照基础教育的定位、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及本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素养、信息素养、自我认知和生存能力等基础素质。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设想

(一)开发主体:

教师个人(包括后勤工作人员)、备课组、教师全体、校内外合作、学生以及师生合作等。提倡“1+1”模式,即任课教师承担一门学科的教学,有能力的再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原则上谁开发随承担实施。

(二)课程主题:

(1)反映学生兴趣、特长、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等个性发展的主题;

(2)反映时代发展需要人的新的素质如理财、表达、合作、宽容、创新等方面的主题;

(3)反映学校特色发展的主题;

(4)反映民族、民俗、社区、环境等地方文化与自然的主题。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我校校本课程目前主要规划为8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选择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或者进行课程改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能兴趣跨学科、跨领域开设校本课程。

主要分类如下:

科学激趣类、艺体技能类、人文素养类、语言工具类、技术类、学科拓展类、体验感悟类、文化交流类课程等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常规管理

每一门校本课程必须包含相关的课程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的分析与利用等课程元素。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在基于课程目标的前提下,采用多样化的实施方式。由课程教学处和年级组组织实施。

1、课程教学处和年级组面向家长和学生要精心组织课程推介会,详细介绍学校课程的特点及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功能。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地优势智能,帮助确立发展的欲求。

2、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与学分要求

1、每门校本课程课时安排一般为每周1课时。

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每个毕业生的最低学分为144,其中必修学分为116,选修Ⅰ学分至少为22,选修Ⅱ学分至少为6。学校课程(选修学分ii)的设置要采取模块方式,每个模块设计为18学时1学分,或36学时2学分。学校至少应实际开出18学分的学校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

1、年级组

(1)各年级组有责任分阶段规划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其校本课程的数量与质量是年级组千分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2)各年级组所开校本课程按规范必须做到“六有”:有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有课前教案、有科学而可行的教学设计、有实施方法及评价办法。

(3)各年级必须开出足以满足本年级学生需求量的学校选修课程。鼓励以合作的形式开设相关课程。

2、教师层面

(1)开设的校本课程要建立在学生问卷调查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兴趣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2)教师不得自行调课、代课、停课;不得私自更改上课时间、地点。

(3)教师必须自觉遵守核定课时量,不得违规擅自增加或减少课时,以免造成学生课时负担或管理松散。

(4)任课教师向课程教学处提供学生百分制的原始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40%,学生上课缺勤三次以上,本门选修课程将不记学分。

3、学生层面

(1)学生根据学校课程一览表进行选课,填写选课申请。学生一旦确定选修的学校课程,则不得随意更改或退出。学生如想改换选修校本课程,必须向年级组提交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班听课,记入学分。

(2)校本课程原则上需报名不少30人才准予开课;超过75人要分班教学。中途学生流失而造成人数低于底线,则该课程终止。

(3)遵守学校课程课堂常规管理,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4)学生如果在选修校本课程过程中遇到不满意的情况,有权向年级组投诉或通过《选修课反馈单》向年级组反映。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从教应有计划、有教案、有总结、有评价。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六、校本课程的保障

为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与研究,特成立“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对申报校本课程的审批、常规管理、教学考评、特色课程的认定等工作。

“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成员构成:校长、书记、副校长、教科研室主任、年级组长、备课组长、校内外专家、家长代表等组成。

常规管理一般由学校课程教学处负责,各年级组为执行落实部门,教师为开发主体。定期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反馈、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确保校本课程的开课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序性、科学性。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方案

篇6: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尚德、博学、笃志”的校训,“以德育人,文化立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的办学思想,牢牢把握“讲究道德情操,追求文化品位,崇尚科学精神,涵养民主风气”的校园文化建设核心理念,贯穿“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学生学习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以我校“文峰文化”课程基地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创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最终促使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学生的生活,涵养学生的性情,以课程建设拓展学生乐学的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幸福感。以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实施

1、赣马高级中学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宋继民副主任委员:吴来业李大松张宜民

委员:万发兴王翔董洪斌张怡发

职责: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规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2、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万发兴(兼)副组长:董洪斌

成员:聘请的专家、各科教研组长,部分高级教师

职责:组织实施校长决策,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并根据情况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适时调整,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进行督查。

3、学校校本课程审核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翔副组长:刘洪海

成员:各备课组长部分高级教师

职责: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4、学校校本课程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吴来业副组长:张宜民

成员:各功能室负责人部分高级教师

职责: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负责对各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和成果评比。

5、学校校本课程学生选科指导小组

组长:董洪军副组长:李军

成员:各班主任部分学生会成员

职责:对学生的选科进行指导

四、校本课程开发基本原则

1、人本性原则。校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灵活开放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内容的宽泛性、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类型及内容指向

(一)校本课程结构类型

概括分类有讲座型,特长型,指导型,兴趣型等。

(二)课程开发大类

1、科技与生活

主要指科技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培养、发明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课程,如科学课堂、学习方法、演讲等。

2、传统与文化

主要指有利于学生关注祖国文化、民俗民情、校园文化、文学艺术欣赏。

3、健康与人生

主要指有利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增强耐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如:运动与训练、礼仪与形体、心理健康、礼仪与交往等。

4、实践与服务

主要指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与操作能力,提高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如:参观考察、社区服务等。

(三)课程开发细目(建议)

校本选修Ⅰ。该板块课程依托我校“文峰文化”课程基地建设,完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结合并体现赣马高级中学文峰文化特色的课程模块构成,具体包括:“三生”教育模块,赣马高中校史研究模块,文峰名人模块,文峰诗词模块,文峰风物模块,文峰碑记模块,龙山文化模块,赣榆战役模块等。

校本选修Ⅱ为学生自选课程,由各教研组、备课组或教师个人开发模块。每生必须完成2个模块的学习,学校鼓励学生多选多学。校本选修Ⅱ由学校课程委员会确定的八大类学生综合素质课程模块构成,具体包括:学科专题辅导类,学科拓展延伸类,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艺术类,身心健康类,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类等。

六、校本课程课时计划

我校的校本课程分为校本选修Ⅰ和校本选修Ⅱ。每门课程共开设9周,每个课程总课时数不超过18个学时。校本选修Ⅰ每周1个学时,共9个学时;校本选修Ⅱ每周2个学时,共18个学时。

七、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与要求

根据课程开发内容的来源,我们把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三种类型:选用、改编、新编。课程选用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制定出课程选择的标准,依据标准从众多可能的现有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所有的课程成分都是依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和校本特色资源由教师新开发的,不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例如可以围绕学校“文峰文化”课程基地建设进行拓展挖掘。

具体要求:

1、应有明确的课程和发展目标、规划及纲要。

2、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课程要求评估和课程资源分析。

3、课程开发的个体内容应以教案、教材、资料袋等形式确定。

4、教师应不拘泥于某一内容某一类型,应按课程设置方向,综合本人和学生特点,选取适当形式与内容开发并开展实验。

八、校本课程开发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五个阶段:

1、建立领导机构由校长、中层领导、高级骨干教师、课程专家共同组成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机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

2、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整个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并且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阶段性的调查,以不断改进和调整课程设置。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①学生的需求和建议。

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

③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状况;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④学校的优势。

⑤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方面。

3、确定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领导小组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4、组织与实施。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领导小组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附课程介绍)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的建议以及保障措施等);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一般要包括下述内容:

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

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的陈述(要求写3~5点;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5、评价。包括课程的设计评价、实施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要贯穿在课程开发的各阶段。通过这些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学校课程的设计,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九、校本课程的评价

(一)学校评价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定期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公布,接受社会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1、定期评价《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提出改进建议,为制定新学年的课程实施方案服务

2、定期组织教研组评价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调整与完善教学进度计划,为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作好准备。

3、定期检查部分教师的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并能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二)教师评价

学校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1、教师教学必须有计划,有进度设置,有教案,有考勤记录。

2、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核实工作及津贴并纳入月常规、终结性考核,成绩优秀者评先、评优优先。

(三)学生评价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1、侧重于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评价;

2、在学生活动情景中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

3、采用学分加记录,每名学生每学期要选学一门校本课程,完成规定内容给2分。

4、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和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5、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评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作为评“优秀干部”“优秀学生”的依据之

6、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并上报推荐参加市级以上各项活动。

十、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与保障

1、组织管理与保障。成立相应的领导组、指导组,加强课程的实施管理与保障。

2、制度保证。制定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条例,教师培训制度、校内评价制度,校内课程管理职责,激励制度。

3、课程计划管理。学校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在每学年实施前递交上级主管部门审议。每学年的8月底前为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学校校本课程进行需求评估调查、制定方案、培训教师等准备性工作,9月份正式实施。

4、课程实施管理。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5、教师管理上,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联合开发管理。

6、教材管理。校本课程领域可选用教师指导用书,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原则上不允许要求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

7、课程评价管理。要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每学年必须审定一次校本课程,以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要纳入学生档案管理。

上一篇:暗黑童话风格《佩小姐的奇幻城堡》观后感下一篇:溱潼实验小学创建特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