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

2024-04-26

集聚(通用8篇)

篇1:集聚

打造产业集聚区云服务平台河南产业集聚区网正式上线

12月20日上午,河南产业集聚区网上线仪式在河南集聚产业咨询有限公司举行。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做客河南集聚产业咨询有限公司,并亲自点击开通网站。见证网站上线的有河南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河南省民营经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王宗厚、著名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钟朋荣、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县委书记王新军、临颍县县委书记王国干、太康县县委书记王国玺等县区领导、上上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世翔、黄牛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欲等企业家代表及媒体界朋友。

上午11点30分,河南集聚产业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建国首先介绍了河南产业集聚区网的框架设置、服务功能及发展规划之后,保育钧亲自点击开通河南产业集聚区网,并对网站开通表示祝贺。保育钧对河南产业集聚区网的发展给予厚望,他指出,河南产业集聚区网不仅仅要打造成为一个面向世界展示河南形象的窗口,更要成为传播河南声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他祝愿河南产业集聚区网在今后要创新服务、科学发展,在提升河南形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连接河南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力军,河南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日益收到外界的瞩目,今天的河南也业已具备了支撑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实力与条件。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主动融入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展示河南发展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吸引客商考察河南、投资河南,河南集聚产业咨询有限公司倾注全力打造河南产业集聚区网,介绍、包装、推介河南产业集群培育,构建覆盖河南180家产业集聚区、2万余家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集信息收集、展示、共享、代理招商、品牌包装等线上线下服务于一体的河南产业集聚区云服务平台,为客商来河南投资兴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参考,为河南产业集聚区及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专业服务,并最终实现展示河南与时俱进的形象,推动河南经济持续、跨越式发展。

河南产业集聚区网()是河南集聚产业咨询有限公司历经一年精心筹建的大型产业咨询和招商代理云服务平台,网站筹建期间,得到了来自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商会等相关机构的热心支持。创新发展,科学运营,河南产业集聚网将紧跟产业形势,致力为目标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资源整合服务。

篇2:集聚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新增浦东新区世博园区会展商务集聚区、青浦区西虹桥商贸商务集聚区、金山区枫泾国际商务区、松江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和崇明县陈家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5个新的集聚区;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基本建成25个集聚区,完成投资1200亿元人民币,新增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并累计引进各类总部机构达到500家,吸纳就业达到100万人,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月9日,本市召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发布《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据测算,到2010年底,全市集聚区完成投资总额约2194亿元,引进全球及中国500强企业408家;2010年实现税收476亿元人民币,年度税收亿元以上的楼宇约有150栋。目前,在“十一五”确定的20个集聚区中,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16个集聚区已基本建成,占到集聚区总项目的80%。

新增的浦东新区世博园区会展商务集聚区、青浦区西虹桥商贸商务集聚区、金山区枫泾国际商务区、松江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和崇明县陈家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各具特色,在推动经济转型上各显神通。例如,在世博园区改建而成世博园区会展商务集聚区内,眼下已有13家央企总部确定落户,世博轴商业街、高星级酒店群建设均破土动工,形态优化与功能转型同步启动,整个区域最终将成为浦东会展商务的新地标。

副市长艾宝俊出席会议并讲话。

篇3:集聚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经济聚集与污染聚集的规律进行了探索,Mishan在《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书中,从进一步经济增长是否有助于人类福利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认为经济增长在提供给人类更多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污染物和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从而使福利变为负效应[1]。文启湘等通过对环境恶化进行经济学分析,指出环境恶化的原因在于:忽略环境成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略索取成本,将环境资产过低估值;忽略治理成本,存在外部不经济性[2]。Grossman,王火根,张可等认为经济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机制:Grossman等通过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地区性污染物如空气悬浮物和SO2的排放变化与人均收入之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间是一种此消彼长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王火根等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经济活动决定了环境污染,环境也会反向作用于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4];张可等认为经济集聚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还存在双向作用机制,经济集聚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经济集聚存在反向抑制作用[5]。其他学者从空间的角度分析经济集聚度五污染集聚度的关系:Frank、Verhoef and Nijkamp等人证实了工业集聚是产生各类污染的重要原因[6,7];刘满凤等认为经济集聚度与污染集聚度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的集聚加速了污染的集聚,并且污染的集聚态势趋同于经济的集聚态势[8]。

科技的发展带来经济的进步,同时也对污染产生一定的影响。刘凤朝,王立平,邢乐斌等人认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9,10,11]:刘凤朝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科技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科技发展状况已成为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王立平等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沿海三大区域为例证实了经济增长与科技活动人员有着密切的正相关的关系。科技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污染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蔡乾和、陈艳丽,蒋桂平,关劲峤、黄贤金等人认为科技的发展带来新的污染—“高科技污染”,它加剧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蔡乾和、陈艳丽提出科技发展带来的高科技污染如电子垃圾、建筑和家庭装饰材料和转基因物品等对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条件带来了严重的污染[12];蒋桂萍进一步对高科技带来的污染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分类,认为高科技污染主要包括高科技垃圾污染、辐射污染、信息污染、基因污染等[13];关劲峤、黄贤金等人从实证的角度,以江苏省高科技企业为例分析了高科技污染的驱动力[14]。另一方面,谢晗进认为科技的进步能有效降低环境的污染[15]。

国内外学者对污染与经济,经济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为后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污染集聚性与经济集聚性密切相关,同时经济集聚性又受科技集聚性影响,但现有研究较少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污染集聚性、经济集聚性以及科技集聚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各省为例,从时间和空间、整体和局部等角度对污染集聚度、经济集聚度以及科技集聚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找到治理污染的方法,并为其他学者提供一定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及数据来源

关于环境污染的测算指标国内外研究尚未给出统一的标准,国外相关研究普遍采用具体的污染指标(多为SO2排放量)来表征环境污染水平[4]。本文中污染集聚度的测算采用的数据是:2004-2013年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31个省市的各地区SO2排放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经济集聚度的测算采用的数据是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31个省市的各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2004年的价格指数为基期,消除价格影响,得到各个地区实际生产总值。

科技集聚度测算用的数据是各地区的R&D经费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来源于相关数据报告等。

1.2 模型方法

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和区域Gini指数测算我国污染集聚度、经济集聚度和科技集聚度。Gini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是从地区空间差异和空间分布均匀程度来描述整体集聚度,集聚度越大,则地区空间差距越大,空间分布越不均匀,反之亦然。由于Gini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无法测算局部集聚度,故采用地理集中度测算了各地区内部的集聚情况。最后通过Moran′I指数进一步测算污染集聚度、经济集聚度和科技集聚度在各个区域内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为了更准确的找到污染集聚度、经济集聚度和科技集聚度之间的关系,也使用了SPSS软件对这三者进行了分析。

1.2.1 赫芬达尔指数

其中N代表区域数;Xi代表区域i的实际GDP、SO2或者R&D经费支出。

1.2.2 区域基尼系数

其中n表示区域数;代表全国实际GDP、SO2或者R&D经费支出的平均值;xj表示区域j的实际GDP、SO2或者R&D经费支出;xi表示区域i的GDP、SO2或者R&D经费支出。

1.2.3 地理集中度指数

其中N代表区域数;Xi表示第区域i的实际GDP、SO2或者R&D经费支出;TERi表示第区域i的行政区域面积。

1.2.4 莫兰指数

其中n为区域数量;xi、xj分别为区域i和区域j的污染、经济、科技聚集度;wij是区域i与区域j的空间权重矩阵,区域i与j相邻wij则为1,其他则为0,区域i与其本身不属于邻接关系;S2为方差。采用我国31个省市区域的地理集中度指数。

1.2.5 局部莫兰指数

2 研究结果

2.1 污染、经济、科技集聚度的时间演化特征

2.1.1 污染、经济、科技的赫芬达尔指数和基尼指数

污染、经济与科技的赫芬达尔指数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到,污染集聚度、经济集聚度和科技集聚度的H指数均偏低且在0.1以下,表明污染、经济、科技的集聚性属于弱集聚。科技集聚性的H指数曲线在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的H指数曲线之上,可以认为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滞后于科技集聚,即科技的集聚带动了污染与经济的集聚。污染的H指数在2004年至2013年间无显著变化,经济、科技的H指数整体上呈现减弱趋势。

为了进一步作出对比,作者又测度了污染、经济与科技的基尼系数。污染、经济与科技的基尼系数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Gini系数变化大致与H指数相同。污染集聚度、经济集聚度和科技集聚度的Gini系数在2004-2013年内位于[0.34,0.66]之间,各指数的Gini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354、0.420和0.609,表明我国污染、集聚与科技的分布较为不均匀,均存在较强的局部集聚,且在集聚程度上,科技集聚强于经济集聚,经济集聚强于污染集聚。污染Gini系数在2004年至2010年期间呈现下降趋势,但于2011年突然回升,之后又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减少的污染排放速度根本抵消不了煤炭消费增长速度。以山东、河北两省为例,2004年到2010年期间,由于开始执行火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标准,这两省的排放曾经一度下降,但随后于2011年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增长,山东、河北两省2011年SO2排放量较2010年均增加了10%以上。同时,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对钢铁产业进行大力发展,一些钢铁生产大省如辽宁、河北、山西、山东等,其煤炭消费增长速度远超过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排放减少速度,以致于2011年污染Gini系数较高,污染集聚现象较明显。经济Gini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04-2007年我国经济Gini系数不断上升,表明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东部地区通过地域优势及资源优势,更易形成经济集聚。2006年,我国迈入十一五计划,国家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通过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得2007年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经济集聚性呈下降趋势。科技集聚性大体呈现下降趋势,科技Gini系数高于污染Gini系数且污染Gini系数变化趋势滞后于科技Gini系数,可以认为污染的集聚是由科技的集聚带动的。污染、经济、科技集聚性整体均呈现减小趋势,表明我国的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都趋于区域均衡化。

赫芬达尔指数与基尼系数是从全国层面测量污染、经济、科技的集聚程度,而无法对各区域内部的集聚情况进行测度,因此,进一步采用地理集中度指数来测度各区域内部污染、经济、科技的集聚性。

2.1.2 污染、经济、科技的地理集中度指数

2013年污染、经济与科技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如表2所示。

表2可以看出,污染集聚度、经济集聚度、科技集聚度最高区域均为上海。上海有“东方巴黎”之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科技创新能力强,还是我国的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之一,其GDP值于2014年居全国城市首位。上海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较高的污染,污染集聚显著。京津唐、长三角地区与广东均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实力雄厚,经济集聚性与科技集聚性强。高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分布密集的工业,以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污染集聚度高,集聚性强。

东部地区相较于中西地区,更易形成污染、经济、科技集聚。从东、中、西地区的发展差异来看,东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宜的气候、优秀的地理位置、卓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是其形成集聚的主要因素,且污染、经济、科技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东部地区集聚性较之前逐渐减弱,这是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等政策的实施以及东部地区集聚向外辐射,降低了聚集区的集聚性,使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在各区域逐渐趋于均衡,环境污染也从聚集区逐渐扩散。

分析各地区局部的污染集聚、经济集聚与科技集聚的相关性,运用spss19.0得到经济、环境、科技集聚的相关性系数,如表3所示。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污染集聚度与经济集聚的相关系数为0.909,经济集聚与科技集聚的相关系数为0.957,科技集聚与污染集聚的相关系数为0.806,从各地区内部数据上证明了污染、经济、科技三者集聚性均存在强正相关联系。污染集聚较高的区域,经济、科技集聚也较高;污染集聚较低的区域,经济、科技集聚也较低。

科技进步带来了经济的腾飞,推动了产业革命,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来带了大量的高科技污染。科技使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也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当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功能,而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卓越品质。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不断进步的科技又导致企业不断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以适应新的潮流,然而产品过快的淘汰速度和对陈品的处理不当则带来了高科技污染。

可以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加速了污染的产生,而科技的进步也能反作用于经济与污染,科技进步带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高科技污染,引起污染集聚。

2.2 污染、经济、科技集聚度的空间演化特征

2.2.1 污染、经济、科技聚集度的全局莫兰指数

污染、经济、科技集聚度的全局Moran′I指数如图2。

如图2所示,污染、经济、科技的Moran′I指数均为正值,表明我国污染、经济、科技均具有一定的扩散效应,各区域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特征,即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程度较高的地区趋于相邻,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程度较低的地区亦趋于相邻。经济与科技的Moran′I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空间依赖性与正效应增强,区域之间整体上良性互动,其中科技空间相关性增长更为明显。污染的Moran′I指数波动较大,且在波动中上升。根据污染的Moran′I指数变化趋势,将研究时段分为三个阶段:

2004-2007年为第一阶段,污染的Moran′I指数由2004年的0.132 9下降到2007年的0.109 3,这说明我国各区域间环境污染排放趋于不平衡,污染排放较大的区域与污染排放较小的区域在空间上相集聚的程度增加,污染排放相当的区域集聚性减弱,使得我国总体污染排放程度拉大。

2007-2011年为第二阶段,污染的Moran′I指数由2007年的0.109 3上升到2011年的0.211 2,这说明我国各区域间环境污染排放相当的区域在该时间段内空间上趋于集中分布,区域间污染排放趋于平衡。其中2011年的Moran′I指数相对于2010年呈现较大增长趋势,表明在2011年我国相邻区域之间污染联系显著增强,污染排放大幅趋于平衡。

2011-2013年为第三阶段,污染的Moran′I指数由2011年的0.211 2下降到2013年的0.205 6,这说明我国各区域间环境污染开始呈现缓慢回落状态,相邻区域间污染排放平衡程度较前一年呈现下降趋势。

2.2.2 污染、经济、科技聚集度的局部莫兰指数

我国各区域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各异,实际内部相关性也会有所差异。本文通过计算局部Moran′Ii指数来观察各地区内部空间自相关性。

图3、图4、图5分别为我国2004年与2013年污染、经济、科技集聚的Moran散点图。从图中可以看到,2013年污染、经济、科技的Moran散点落入L-L象限的区域数量均为最多,分别为18个、22个和25个,表明大多数区域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程度均小于平均水平,空间差异小;分别有7个、5个、4个省市域落入H-H象限,表明这些区域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程度均较高,其周边区域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程度也较高;分别有5个、2个、0个省市域落入H-L象限,表明这些区域本身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程度较高,而周边区域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程度较低;落入L-H象限的点均只有两个,表明这些区域本身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程度较低,而周边区域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程度较高。

2013年落入污染H-H象限的区域为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河南、河北、浙江。落入经济H-H象限的区域为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落入科技H-H象限的区域为上海、天津、北京、江苏。这些区域均为工业大省,且大多为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便利的交通、优秀的区位条件使其发展起步早,速度快,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

2013年落入污染H-L象限的区域有贵州、宁夏、重庆、辽宁、山西。落入经济H-L象限的区域为广东、山东。无区域落入科技H-L象限。重庆机械工业发达,山西为煤炭大省,辽宁为钢铁大省,宁夏为西部新兴工业省份,省内银川有两大工业园区,石嘴山也为老牌工业基地,污染程度可想而知。广东、山东为经济大省,有较好的自然资源与地势特点,但广东、山东并未起到较好的区域带动作用,其周边区域例如安徽、江西、广西等地区发展相对较为落后。

2013年落入污染L-H象限的区域有北京、安徽。落入经济L-H象限的区域为河北、海南。落入科技L-H象限的区域为河北、浙江。近年来北京将工业污染严重行业调离北京,使得北京的污染相对周边区域较低,而安徽相邻省份工业发达,以致周边省份污染相对安徽较严重。经济方面,河北、海南相邻省份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广东经济发达,河北、海南相对较差。创新方面,浙江相邻省市域上海和江苏创新能力密度较高于浙江,以致浙江落入科技L-H象限。

其它区域落于L-L象限,即这些区域本身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程度较低,且相邻区域也较低。处于L-L象限的区域数量最多,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空间差异不大,有较强的空间同质性。

从各区域的局部Moran值可以看到,对于污染集聚,2004年北京处于污染H-H象限,至2013年,北京已经退出了高污染地区行列,由H-H象限已转入L-H象限。河南2004年处于污染H-L象限,至2013年,已转入了H-H象限。宁夏、辽宁地区2004年处于污染L-L象限,至2013年已转入污染H-L象限。对于经济集聚,2004年至2013年间各象限落入的区域无明显变化。对于科技集聚,仅少数区域发生变化,如2004年上海处于科技H-L象限,至2013年已落入H-H象限。

各区域的污染、经济、科技的集聚在2004至2013年间总体变化不大,仅部分区域受到地理环境、政府决策、科技创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身的局部集聚自相关性发生变化。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测算赫芬达尔指数、基尼系数与地理集中度指数来观察我国污染集聚度、经济集聚度、科技集聚度情况,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化过程。数据表明,我国污染、经济、科技集聚性在全国层面处于弱集聚。污染集聚度在2004年至2013年间无显著变化,经济、科技集聚度在2004年至2013年间大体上呈现减弱趋势。上海为2013年污染、经济、科技聚集度最高城市。污染、经济、科技的集聚产生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

通过SPSS分析得到污染、经济、科技相关性系数。从各集聚的全国层面上看,科技与污染、科技与经济为强正相关性。科技的进步能带动经济发展,加速污染形成;从各地区层面上看,污染、科技、经济两两间均存在强正相关性联系。污染集聚较高的区域,经济与科技集聚也较高,污染集聚较低的区域,经济与科技集聚也较低,反之亦然。

政府应合理协调污染、经济、科技之间的关系,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提高企业污染排放标准,优化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将环境保护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相统一。政府还应该大力宣传环境保护与勤俭节约理念,从小培养人民环保与节约意识,从根本上保证环境、经济、科技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作为一个制约瓶颈,也越来越紧地作用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之中,为了揭示全国和区域层面污染聚集性、科技聚集性和经济聚集性的变化趋势,运用Herfindahl指数、Gini系数与地理集中度指数分别测度了2004-2013年我国各地区的污染集聚、经济集聚和科技集聚的水平,又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了这三者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污染、经济、科技均处于弱集聚态势;污染集聚、经济集聚与科技集聚两两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各地区之间经济、科技的依赖性加强;大部分区域污染、经济、科技集聚空间差异小;北京由高污染区域转入低污染区域。

篇4:集聚

人才集聚,是指在特定空间或者特定专业领域内人才的集中,并且紧密联系,促进信息和知识的流动以及创新的产生,从而使该区域或产业经济形成持续、强劲竞争优势的现象。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它是人才由于受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流向某一特定区域的过程。产业集群作为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大学、规则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其他相关机构的地理集聚体,存在着巨大的人才集聚效应。科技人才集聚是科技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一般指科技人才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地域环境和单位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从不同的地区或单位向某一特定地区或单位流动的过程。

一、科技人才集聚原因分析

(一)较高的收益优势

由于产业集群内存在较多的专业人才,这降低了企业招聘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招聘效率,所以企业会向集群集聚,这增加了集群的人才需求。人才需求的增加,必然会提高当地的工资水平,这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向集群集聚。同时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发展的前景、社区生活环境的舒适等等也构成了科技人才的隐形收益。

(二)较多的工作机会

产业集群存在的大量工作机会,使得人才在改变工作时无需改变工作地点,这降低了员工因改变工作地点而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由于存在众多同类雇主,这也降低了寻找新工作的成本。

(三)有利于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

在产业集中的地区,从事需要同样技能行业的人,相互从邻近的地方获益。行业秘密不再是秘密,而似乎公开散在空气中,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会被别人采纳,并与别人意见结合起来,又成为新的思想源泉。因此,在集群内人才可以获得更快的成长,职业发展也会顺利。

(四) “领头羊”的吸引

“领头羊”理论告诉我们,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其它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过度依赖舆论。因此科技人才的走向也是他们的投资,一部分科技人才会受领头羊的影响做出流动的选择或选择流向地,因此“领头羊”吸引“群羊”,形成人才集聚。

(五)政府的引导

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乃至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会通过改革人才管理制度、调整人才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人才激励政策等手段,吸引大批科技人才,最终形成科技人才集聚。

二、科技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相互作用

(一)科技人才集聚对于产业集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人才的集聚可以在当地形成巨大的人才池,为企业寻找合适的科技人才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吸引更多企业愿意来此投资。以中关村为例,由于中关村的人才优势,微软、英特尔等国际IT巨头都已在中关村设立了研发中心。同时大量专业人才的集聚有利于区域的创新,科技人才向产业集群的集聚使得人才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植根于产业集群,这些知识技能将导致产业集群可持续的发展优势。大量人才的集聚有利于集群吸引更多的人才,人才集聚过程中存在着产生“马太效应”,即人才越集聚,区域人才吸引力会越强,这必然会促进产业集聚。

(二)科技人才集聚促进集聚产业质量的提高

科技人才集聚蕴含的技能和智慧促进了产业集群的质量增长,即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世界闻名的硅谷高科技园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硅谷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目前,世界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近1/4在硅谷工作,该地区有6000多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数的1/6。这些科技人员增强了硅谷的竞争力,活跃了当地的经济。中关村海淀园的创新实践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三)科技人才的集聚提升集聚产业的创新能力

集聚成群促进了高素质人才的集体学习,它不同于知识与信息的单方向传播和扩散,而是一种知识的创新过程,往往是对原有技术进行改组和传播,创造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消费方式。人际间接触的面越广、接触的频率越高,知识传播的速度就越快,传播的程度就越彻底,从而更容易出现创新行为。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集群即创新集群发展升级。从而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四)产业集聚有利于科技人才的聚集

在产业集群内,由于许多同行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对适合这一行业的科技人才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就为科技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减少了失业的风险,从而更能吸引科技人才从其他地方流入。同时,产业集群往往与大学、科研院所、教育科研机构等建立伙伴关系,大学与科研院所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大量稳定的高级研究和管理人才以及科技人才和大量的创新成果,从而成为该产业区强大的智力资源后盾,而集聚又便于科技人才在该区域内的自由流动。

三.促进科技人才集聚的对策

如今国家经济、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区域都应该把人才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进行引进和培育,使之呈现出集聚效应,从而促进产业的集聚与经济的增长。

(一)重视“领头羊”的作用

科技人才中的领头人对人才群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谈到科技队伍建设,人们往往十分重视“将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于“帅才”即领军人物则重视不够。我们缺乏行之有效的科技领军人物选拔、培养机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实施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国家教育部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制度、国家人事部实施的“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各级地方政府推行的各种拔尖人才奖励计划,都是侧重于选拔、培养科技“将才”。虽然“将才”与“帅才”有相通之处,许多“将才”最后能够成长为“帅才”,但“帅才”与“将才”选拔、培养的机制、要求是不相同的,他们在人才集聚中的作用也不可同日而语。科技事业发展当然需要大批“将才”,但在白热化的人才争夺战中,必须拥有“帅才”,我们才能牢牢控制住人才高地。

(二)着力构筑高水平人才集聚的载体

吸引、凝聚大批科技人才需要有相应的待遇和物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载体,是建功立业的平台。“筑巢引凤”,国家重点大学、重点科研基地、重要高新技术园区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乃至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等,都是优秀人才集聚的载体。当高水平载体达到一定规模时,自然产生巨大的人才集聚效应,带动科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人才集聚环境

“良禽择木而栖”,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人才集聚的前提条件。目前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对为集群企业提供人才智力服务仍然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机制。尤其是中国中西部地区仍然缺乏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使创新受阻。如中部地区共有高等院校391所,占全国的1 /4,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使人才流失严重,大多流向了江苏、浙江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因此各级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规范制度,吸引人才集聚。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人才政策, 采取鼓励政策,尤其通过适当的制度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从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等诸方面着手进行改善和完善,制定实施区域人才引进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集聚环境,以人才要素的集聚带动其它要素集聚,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进而提高人才聚集度,发挥人才聚集效应,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四)科学规划、合理发展产业集聚,推动人才集聚

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促进人才集聚的形成与发展,反之亦然。因此,应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环境和条件的产业集群,并制定科学的规划,培育有本地区特色的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高的附加价值可以迅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各个区域规划的重点,其较好的发展潜力会吸引大批科技人才的集聚。因此要科学规划、合理发展高新区产业集聚,进而推动人才集聚。

四、结论

产业集聚与科技人才集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集聚产业的形成可以促进人才集聚的形成,反之亦然。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培育本地区特色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引导和推动集聚产业升级,努力融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竞争,打造高新区区域品牌,以品牌度吸引人才,促进人才的集聚反过来又进一步带动产业集群的壮大。 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从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5:产业集聚发展问卷

尊敬的企业负责人:

您好!由衷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填写本问卷。

本次调查目的是进一步了解xx区产业集聚发展状况、发展态势和发展需求,以便政府相关部门以此为依据,制定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为区域内的企业和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与服务。请您支持我们的调研,并在您认同的选项上打“√”或在“_”上填写相关内容即可。对您所反映的信息我们将严格保密,且只用于政策研究。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__

企业地址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

1.贵公司属于: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外资企业;□其他。

2.贵公司所从事的行业:

□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

3.贵公司员工人数:___________名。

二、产业集聚发展状况调查

4.您认为产业集聚发展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单选):

□吸引人气;□降低成本;□提高知名度;□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

5.您认为产业集聚发展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单选):

□竞争加剧;□人员流失;□成本增加;□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

6.您希望以什么形式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单选):

□商务楼宇;□创业、创意园区;□特色街区;□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

7.您认为xx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单选):

□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投资环境;□良好的竞争合作氛围;□优惠的政策支持;□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设施;□丰富的人才资源;□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

8.您认为阻碍xx区产业集聚发展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单选):

□交通不够便利;□缺乏合适的经营人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服务体系和设施不够完备;□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无完整产业链;□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

9.您认为产业集聚发展必须具备哪些重要条件(可多选):

□交通条件;□人才资源;□接近产品市场;□依托当地的技术力量(接近高校、研发机构);□与本行业具有密切上下游关系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税收等优惠政策。

10.您认为xx区应该优先集聚发展哪些产业(可多选):

□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

11.您希望政府开展哪些工作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可多选):

□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规范市场和产业发展;□区域品牌的推广;□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基础设施;□制定扶持优惠政策;□政府不用介入。

12.您对xx区产业集聚发展持什么态度:

□赞成□反对

篇6:移民搬迁集聚工程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任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增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全乡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郭旗、党崾岘、小塬子、金家川、北塬头五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科学调研,规划新建居民点,改善和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对加快民族团结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项目建设内容

规划在郭旗村西畔组修建50户居民点一处;在党崾岘村羊路

口、关泉头、崾岘组修建居民点三处;在小塬子村新建村部一所,新建30户居民点一处,配套建设文化广场一处;在金家川修建100户居民点一处;在北塬头村新建村部1处,新建文化长廊1处,新建两处可容纳120户群众的居民点

四、社会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彻底改善部分山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移民搬迁,山区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民素质逐渐提高,有利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五、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完成后,首先是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处理,并结合规模化建设“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的实施,农户不需要社会管理体系介入,将直接通过这种模式,将秸秆、粪便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新农村各项设施完成后,将实现绿地面积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形成一个完成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六、结论

篇7:集聚区建设情况介绍

(2011年8月)

一、集聚区概况

鹤淇产业集聚区是省政府2008年12月批准成立的全省175个产业集聚区之一。集聚区位于鹤壁市区与淇县县城之间,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10平方公里,包括铁西工业区和高村工贸区;发展区15平方公里,北起淇河、南至淇县县城、东起京港澳高速公路、西至107国道。集聚区主要涉及高村镇和桥盟、卫都两个街道办事处,区内现有行政村18个,约5万人。2009年被省商务厅确定为全省首批24个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2010年被省工信厅确定为全省首批25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被省服装行业协会授予“河南省服装推动大奖”;2011年被省科技厅确定为全省10个创新性产业集聚区(试点)之一。

(一)发展定位。鹤淇产业集聚区主要以鹤淇大道两侧辐射开发建设为主体,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光伏等产业为支撑,以产带城,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现代城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土地集约利用,为实现循环经济创造条件,为加快鹤淇一体化进程创造载体。

(二)规划布局。按照产业集聚、产城互动、统筹规划、有 1

序开发的原则,以鹤淇大道为城市发展主轴,沿思德河、鹤辉高速、淇河生态保护带,在由思德河、鹤辉高速、京广铁路分隔成的四大片区中,规划建设机械制造(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纺织服装、食品等园区,形成“一轴、三带、四片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

共规划建设五大产业园区:一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整车、改装车及零部件生产项目,规划面积5400亩。二是纺织服装园区。重点发展纺织、针织、印染、服装加工等项目,规划面积6000亩。三是食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食品精深加工项目,规划面积2000亩。四是光伏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多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终端产品等项目,规划面积1500亩。五是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家电日用品物流、生产资料物流等项目,规划面积3000亩。

二、发展情况

鹤淇产业集聚区成立两年多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省政府“三个体系一个载体”和市委、市政府“两个构建”的总体要求,举全县之力,坚持以开放的理念推动工作,以超常规的措施破解难题,千方百计克服财力紧张等各种困难,通过盘活土地资源、争取银行贷款、运用BT模式等多种渠道,累计投入固定资产建设资金80多亿元,强力推进开发建设步伐。目前,鹤淇产业集聚区已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规划体系日臻完善。集聚区发展规划已获省发改委批复,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进入省政府审批程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2009年底获省政府批复,集聚区内土地全部由农业用地调整为建设用地;按照“一区五园”的发展思路,编制完成了汽车、纺织服装等5个产业园区的详细规划,为主导产业的招商发展奠定了基础;按照市委、市政府将朝歌新区打造成鹤壁市副中心的要求,委托高资质的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按照现代城市标准,在集聚区与县城结合部,规划了2平方公里的城市综合功能服务区-朝歌新区核心区,目前规划已通过评审;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深圳筑博建筑设计院,在鹤淇大道与泰山路交叉口四个角设计代表鹤淇产业集聚区形象的“6+3”标志性工程,目前已定稿,正在招商。

(二)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初见成效。2009年以来,新引进及续建工业项目46个,总投资61.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7.67亿元。其中,永昌集团5万吨麦芽糖5万吨麦芽糊精、新亚500万套高档服装等31个项目已竣工,华晨汽车20万辆载货车一期工程的五个车间正在安装设备,预计近期完成安装调试;浙商、新纯服装产业园和欧斯腾多晶硅铸锭及切片项目已进入施工高潮,部分车间已投产;巴蜀有机食品工业园项目和无锡路达、上海凌野、河南亚富泰、鹤壁华实等汽车零部件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近期开工项目4个,总投资19亿元。分别是投资8亿元的 3

福建加怡进出口贸易公司高档彩印包装工业园、投资6亿元的江苏常高新集团(黑牡丹公司)高档纺织面料项目、投资3.8亿元的朝歌纺织公司12万锭精梳纱及原棉仓储交易中心、投资1.2亿元的河南安普公司TCO光伏玻璃项目,目前这4个项目已全部启动。在谈项目20多个,总投资达100多亿元,目前正在积极跟踪洽谈。

(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以来,新引进及续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47个,累计完成投资42.17亿元。道路建设方面。已建设鹤淇大道、淇园路(一期、二期)、纬四路、纬六路、纬十路等9条道路,共计24公里,基本形成了“两纵七横”的路网格局。今年新开工建设了纬二路、纬三路、纬五路、纬七路、纬八路、经一路、经二路、经四路等21条道路38公里,全部建成后,将与集聚区已建道路形成“六纵十五横”的多环路大路网格局。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了11万伏和22万伏变电站、日供水3.5万吨的水厂、日处理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6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供水、天然气、通信等管网也已开始铺设,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入驻项目的条件。

(四)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好改善。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制度保障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将辖区内高村镇、桥盟街道办事处的14个行政村规划成4个大型新型农民社区。社区建成后,群众将搬进 4

宽敞、明亮、舒适的楼房。目前,阳光新型农民社区一期工程34栋楼房主体内、外墙粉刷完成,临街门面房、超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体施工完成,正在进行供排水管线和供热管网施工。古烟朝阳、高村淇园2个新型农民社区已全面启动。同时,我们还在公共服务、就业引导、社会管理上通盘考虑,积极探索运用“一换、两转、三就”的方式,统筹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及劳动就业等问题,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市民同等的社会服务,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感受到集聚区发展带来的实惠。

(五)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围绕集聚区主导产业,倾全县之力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支撑点。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汽车整车项目推进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汽车配套产业。新入驻的华晨汽车、无锡路达汽车零部件等9个项目建成后,全县将达到年产整车20万辆、汽车零部件700万台(套)以上的生产能力。纺织服装产业,以高水平印染项目引进为突破口,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高档面料和品牌服装。新入驻的浙商服装产业园等8个项目建成后,全县家纺、服装加工能力将达到年产8000万件(套),牛仔布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000万码。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围绕熟食、快餐做文章,推动畜产品向速冻调理制品、快餐和多元化肉食精深加工,小麦向专用粉和高中档面制品加工方向发 5

展,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形成产业集群。新入驻的巴蜀食品产业园正在进行厂房建设,建成后,可达到年产30万吨高档有机面粉、25万吨膨化烤焙食品的生产能力。光伏产业,巩固提升多晶硅生产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及关联配套项目,积极开发终端产品,推进光伏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新入驻的欧斯滕多晶硅铸锭及切片、方周石英坩埚等3个项目建成后,全县年产多晶硅将达3000吨以上、多晶硅片500兆瓦、石英坩埚10万只、光伏玻璃70万平方米,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目前鹤淇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开工项目需要。2010年省、市下达我县的用地指标为300亩,我县作为全省扩权县,每年还可申报四个批次,每个批次不超过525亩,预计2011年批地总量不超过2400亩。鹤淇产业集聚区近期开工项目和拟开工项目需用地4000多亩,若按原用地指标分配、审批,将严重制约开发建设。此外,商住用地可用指标少,对产业集聚区盘活土地资源影响很大。建议省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在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重点向鹤淇产业集聚区倾斜,优先保障鹤淇产业集聚区的用地需求,并尽可能多的增加商住用地面积。

(二)资金短缺制约严重。鹤淇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的融 6

资能力还非常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个别入驻企业在项目建设中资金周转困难,存在投入不足现象。建议省政府协调各商业银行,加大扶持力度,增强鹤淇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的融资能力。

(三)国防光缆、通信光缆迁建问题突出。在鹤淇产业集聚区内,国防光缆、通信光缆纵横交错,在项目入驻和建设中,需要进行迁建或保护性施工,但由于国防光缆属于部队管理,通信光缆属省市垂直管理,协调难度很大。建议省政府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对鹤淇产业集聚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统筹考虑,列出明确的推进计划,以利于各项工作的合理衔接。

(四)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问题。其中供电方面,如河南欧斯腾光伏电力项目是用电大户,未享受市直供电价,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不强;供热方面,虽已纳入市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但目前热电联供项目尚未有实质性进展,企业急需解决的集中供热问题日益突出。建议:省政府尽快协调省、市直相关部门,明确具体的整体实施计划。

四、下步打算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鹤淇一体化为方向,围绕“两提两扩”(提升速度、提高水平,扩大规模、扩大效果),抢抓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机遇,深入推进产业 7

集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平台支撑,全面提升产城互动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人力资源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 努力把鹤淇产业集聚区打造成经济发展主平台、招商引资主载体和城市建设新亮点。

一是全方位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在产业招商上,按照“拉长产业链条,把规模做大;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把产业做强”的总体思路,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三动”工作格局,充分调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及园区服务组的招商积极性,以市招商引资重大活动为平台,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瞄准产业龙头和名牌企业,大力开展专业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在城市建设招商上,对已规划的2平方公里的朝歌新区核心区,在完成规划评审的基础上,要将其打捆包装,吸引战略投资者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启动建设“6+3”标志性工程,抓好鹤壁广厦、福建加怡、鹤壁天鹏等公司投资建设的高档商住小区项目,同步建设商业街、办公区、文化中心等,提升鹤淇产业集聚区的区域地位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在招商方式上,坚持大员上前线,主要领导亲自带头招商,分包领导具体抓招商,力争让一切有投资意愿的项目都能留得住、发展好;开展小分队招商,全面落实“二 8

分之一”工作法,“硬抽人、抽硬人”,组建招商小分队,专职专业抓招商,实施定位、定向、定点招商和坐地招商,积极开展以商招商、网络招商、协会招商,提升招商运作水平和实效。二是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工业项目方面。按照“在建项目抓进度、促投产,拟建项目抓落地、促开工,储备项目抓跟踪、促签约”的要求,建立“赛马”机制,比进度、求实效,确保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对华晨汽车龙头项目,在加强服务组力量、开通“绿色通道”的同时,实施全程服务,确保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对其他在建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狠抓节点,按协议推进,达不到时间节点计划的减免其优惠政策,确保浙商服装产业园、新纯服装产业园、多晶硅铸锭及切片、巴蜀食品产业园、无锡路达汽车配件、靖江新程汽车配件等项目按期竣工投产。对新开工项目,抓紧落实建设条件,优化配置资源要素,确保福建加怡高档彩印包装、黑牡丹高档纺织面料、TCO光伏玻璃等项目尽快进入施工高潮。基础设施项目方面。对道路建设,采取强力措施推进,力争今年年底前在建道路配套工程一步到位,拟建道路全面进入施工高潮,确保明年年底前区内道路全部建成,形成“六纵十五横”的多环路大路网格局。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与市直有关部门对接,随道路铺设给水、雨水、污水、供气、强弱电管网,全面提升集聚区承载能力。

三是多渠道加大投融资力度。进一步整合鹤淇投资有限公司、土地咨询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公司的资源,完善投融资运作机制,谋划包装区内学校、廉租房、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大力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发行贷款和国债资金;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多渠道盘活土地资源,探索运用BT、BOT、托管、托许、特许等多种运作模式,广泛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对集聚区进行连片综合开发;加快推进担保公司建设,组织开展银企对接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四是健全完善人才体系。结合集聚区开发建设进程和入驻企业用工需求,制定重点产业发展专项人才计划,全面为集聚区开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是由组织部门从县直机关中选调一批德才兼备、勤奋敬业、懂业务、踏实肯干的优秀分子充实到集聚区管委会工作。二是对需要的规划、投融资管理、招商谈判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三是依托县职业中专、五一技校,开设汽车、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各类专业课程,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四是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合作,通过举办人才交流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为集聚区定向培养和输送各类专业人才。

五是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实行项目入驻评估制度。对新入驻项目,由县招商引资项目评估领导小组进行科学论证评 10

篇8:集聚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中国凭借着人工成本低廉、土地取得较易、内需市场广大等竞争力优势, “中国制造”成为全球广受认识的标签, 被称为“世界工厂”。随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 制造业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开始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但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主要在于技术落后, 导致经济发展在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牺牲了环境之后却产出不高、能效低下。科技服务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 同时也是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关键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服务业作为促进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向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的衔接纽带, 制造业转型升级必然会衍生出对科技服务业大量的需求。

目前的理论研究缺乏从微观与宏观相衔接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除一般基础理论外, 国外关于产业集聚机制的许多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中国的产业集群现象。政策干预是促进产业集群化的重要方式, 政策补贴以及保护性政策使得企业快速集聚于当地的产业园中, 并因此而形成“政策租”[1]。郑江淮等[2]依据江苏省开发区的数据, 也发现政策租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力。但除了“政策租”之外, 理论界发现还存在“集聚租”。集聚租主要表现为集聚区相对于非集聚区 (或中心地区相对于外围地区) 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利润率或资本收益率[3]。集聚租是依赖于集聚经济自发性创造的外部性收益[4]。钱学峰等[5]利用我国31个省市的数据发现了“集聚租”的存在, 并研究了政府是否应该对“集聚租”征税。钱学锋的研究虽然注重了集聚租, 但又忽略了政策租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政策租和集聚租的互动影响机制, 构建一个基于科技服务业的基础分析理论, 为国内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 理论模型构建

企业不断进入集群的过程就是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但就微观层面而言, 企业进入产业集群与否属于个体决策行为。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 科技服务企业在选址问题上需要考虑进入集群的迁移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 因此, 集群为吸引科技服务企业提供的政策优惠和市场化条件成为了影响企业选址的关键性因素。自1929年Hotelling模型被提出以后, 它成为了分析竞争企业在市场中区位选择问题的经典模型。

2.1 基本假设

科技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密集型服务业, 它主要通过从业人员的智力创意活动获取收益。根据上述Hotelling模型的基本框架, 结合科技服务企业的基本特征, 加入政策租与集聚租的影响因子, 考虑科技服务企业在政策租和集聚租的共同影响下的区位决策行为。

假设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坐落在一条线的横坐标中, 科技服务企业以密度为1均匀的分布在[0, 1]区间内。在该区间内有两个园区作为科技服务业集群, 园区1位于x1=0的位置上, 园区2位于x2=1的位置上, 为企业提供同质的服务。企业选择的地理位置x是两个园区提供的政策租和集聚租综合作用的博弈结果。如图1所示。

两个园区为了吸引更多的科技服务企业进驻, 会竞相提供各种形式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以便产生足够多的政策租和集聚租。

(1) 政策租。园区可为科技服务企业提供的政策租主要表现为税收优惠、政策倾斜等形式。为了简化分析, 假设园区为科技服务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集中体现为企业的迁移成本, 即若企业向园区移动, 则企业的迁移成本由园区承担。在现实中, 由于制度、区域财政政策、行政效率差异等原因, 相同距离下的迁移成本也可能不同。假设科技服务企业进驻园区1的单位迁移成本为t1, 进驻园区2的单位迁移成本为t2;除此之外, 科技服务企业的迁移成本还与离园区的距离有关, 则位于位置x的向园区1迁移的成本为t1x, 向园区2迁移的成本为t2 (1-x) 。

(2) 集聚租。科技服务业更多的是作为生产服务业为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生产配套等科技服务, 因此, 产业的配套是否完整是影响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园区集聚租的强弱深受园区专业化、市场化程度、生产生活配套、人才充裕程度等影响, 园区为科技服务企业提供的集聚租需要专门投入成本强化。假设园区1投入的单位成本为c1, 园区2投入的单位成本为c2, 那么投入的单位成本c越高, 园区提供的集聚租就越强。

从经济角度而言, 园区吸引更多企业进驻的目的在于通过向进驻企业出租办公场所获取收益, 租赁价格的大小反映了园区对科技服务企业的吸引力。假设两个园区的办公场所租赁价格分别为p1和p2。

2.2 政策租和集聚租对企业选址的影响

首先, 考察两个园区之间租赁价格竞争的纳什均衡。令D1 (p1, p2) 、D2 (p2, p1) 分别表示园区1和园区2能够吸引到的科技服务企业的数量, 假设位于位置x'的企业对于在两个园区中选址是无差异的, 即满足以下条件:

对式 (1) 求解得均衡距离:

如果位于位置x'的企业对于在两个园区中选址是无差异的, 那么位于x'左边的科技服务企业就会选址进驻园区1, 而位于x'右边的科技服务企业就会选址进驻园区2。

所以园区1能够吸引到的企业数量为:

园区2能够吸引到的企业数量为:

园区1和园区2的利润函数为:

园区通过调整办公场地的租赁价格以使得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那么均衡价格为{p1∈argmaxπ1, p2∈argmaxπ2}, 两个一阶条件分别是:

同时满足二阶条件。通过求解上述两个一阶条件, 得出最优价格:

将式 (9) 和 (10) 代入利润函数式 (5) 和 (6) 、均衡距离式 (2) 得:

由式 (13) 可见, 企业的位置与园区1的政策租t1和集聚租c1以及园区2的政策租t2和集聚租c2相关。

下面分析两个园区的政策租和集聚租对科技服务企业选址的影响。由x'分别对t1、c1、t2、c2求导得:

首先, 从集聚租的角度分析。由式 (15) 、 (17) 可知, , 即c1越大, x'越小;c2越大, x'越大。这就说明如果园区1为园区建设投入的成本越高 (这里可以看作是通过建设投入提供更好的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和配套等) , 园区1形成的集聚租就越大, 从而对科技服务企业集聚形成较强的吸引力, 那么科技服务企业在选址的时候就越靠近园区1;但如果园区2也同时加大园区建设投入的话, 园区2的集聚租会逐渐增强, 那么科技服务企业在选址的时候也就越靠近园区2。由此看来, 两个园区在通过集聚租来吸引更多企业进驻的策略上存在着竞争关系。根据由D’Aspremont从Hotelling模型拓展出来的“最大差异化原则”的思想[6], 纯粹的价格或成本竞争过于激励会导致类似于古诺模型的空间竞争, 不利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而产品差异化竞争则能够缓解这种情况。正如Seeley指出, 对所有产业使用同样的吸引政策可能不会产生好的政策效果, 因为特定区域的利益对不同企业是不同的[7]。因此, 园区在实施集聚租策略上应该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 在园区的要素市场培育、专业化方向上面应当有所区别, 才能够吸引更多特定的科技服务企业进驻。

此外, 园区也可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从而避免纯粹的集聚租竞争。从政策租的角度分析, 根据式 (14) 、 (16) 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如果c1-c2>t2的话, 那么。这就意味着当两个园区的政策租t1、t2同时增加时, 园区2的政策租对科技服务企业的影响大于园区1的政策租的影响, 所以企业选择向园区2集聚。

(2) 如果。这就意味着当园区1和园区2同时增加政策租时, 它们在通过政策租来吸引更多企业进驻的策略上存在着竞争关系。从上文的分析可知, 园区向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应当有所特色, 才能够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

(3) 如果c1-c2<-t1的话, 那么。这就意味着当两个园区的政策租t1、t2同时增加时, 园区1的政策租对科技服务企业的影响大于园区2的政策租的影响, 所以企业选择向园区1集聚。

综上所述, 政策租与集聚租对于影响科技服务企业选址的作用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当园区政策租t1、t2大小相对于集聚租差额c1-c2来说位于不同区间段时, 政策租对于吸引企业进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 总结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政策租是吸引企业进驻产业集群的因素, 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可通过政策租进行竞争。

命题2:集聚租是吸引企业进驻产业集群的因素, 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可通过集聚租进行竞争。

3 科技服务业集聚的交互作用、门限效应与粘性

产业在地理上集中在某一区域产生的集聚力通常具有很强的惰性, 这意味着如果政策力度较小时将很难改变现有的产业布局。即便是对于固定成本相对较小的科技服务业来说, 集聚的惰性仍然很强。其原因在于产业集聚形成的集群能够产生聚集租金, 企业或生产要素集聚在集群内能够享受这种租金。但是一旦其他竞争性的区域政策力度超出某一门限值, 企业或可流动要素继续留在原有区位的成本大于聚集租金, 或者说迁移到新的区域可以获得更高的政策租时, 那么企业或生产要素就开始转移到新的区位。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生产要素开始转移, 在原有产业集群政策租不变的前提下, 聚集产生的集聚租开始降低, 该区位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结果必然导致产业集群的分散。

3.1 门限效应和粘性

图2描述了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市场机制的门限效应和粘性效应。在图中, 横轴表示市场自由度 (ρ) , 纵轴代表一个科技服务业集群的园区X可流动要素在流动要素总量中所占份额。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均衡情形, 这里讨论市场自由度发生变化时这些均衡的稳定性问题。在图中, 用粗实线来表示稳定均衡, 它表明自由度ρ从零变化到ρS时, 对称格局 (也就是SH) 是唯一的稳定均衡;但自由度变大时, 有两个或三个稳定均衡。当ρS<ρ<ρB, 有三个稳定均衡, 即对称格局、以科技服务业园区X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和以科技服务业园区Y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格局 (SH分别取1/2、1、0) ;当ρ>ρB时, 唯一的均衡是以科技服务业园区X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格局或以科技服务业园区Y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格局。

3.1.1 门限效应

首先从均衡E1开始讨论, 对应于均衡E1的市场自由度为ρ0。假设现有一个竞争性的科技服务业园区Y可以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也即意味着如果市场自由度稍微提高, 比如提高到ρ', 则把均衡推移到E2。这时, 尽管园区Y可以从市场机制中得到一些好处, 但不能改变现有科技服务业产业布局, 园区X中的流动要素份额SH以及产业份额仍为1/2。相反, 在ρ'处, 提高同等大小的市场自由度, 也就是市场自由度从ρ'提高到ρ"时, 将发生急剧性的变化, 因为在ρ"处, 产业的对称分布是不稳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 所有科技人才和产业转移都将转移到园区X或者Y。这里假设所有科技人才和产业都转移到园区Y (除非园区X提供更高的集聚租以至于足以弥补企业的集聚租损失) , 则E3是新的均衡。在前一种情形, 由于政策机制 (市场机制) 的门限效应以及集聚的粘性, 产业布局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但在后一种情形, 即便是同样大小的市场自由度变动, 由于已经超越了临界点, 此时市场自由度的稍微提高将导致所有企业离开园区X。

3.1.2 粘性

产业集群的粘性, 也是经济学理论中通常所说的路径依赖。在图3中, ρS和ρB对政策分析至关重要。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指出, 市场自由度一旦超出某一门限值时, 政策哪怕是很细微的变化都将导致急剧性变化。这里再考虑另一种相反的情形, 市场自由度的增量变动导致急剧性变化时的政策朝反方向变动, 这种变动也就是把自由度从ρ"的位置向后推移到位置ρ'的过程。假设对于园区X的企业来说, 这种变化将使得园区Y的区位条件缺乏吸引力, 因为市场自由度变小意味着选择重新进入园区Y成本变大, 需要支付更多的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形下, 政策的增量变动不会影响产业分布格局, 因为在ρ'<ρ<ρ"区间, 产业聚集在园区X内仍然是一个稳定的均衡, 政策的反方向变化不会引起产业份额的反向变化, 此时, 均衡从E3位置后移到E4的位置, 不会后移到E2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 就是说集群受到粘性的约束, 也就是当政策反向变化时, 这种政策的效应没有反向变化。如果要把稳定均衡后移到E1的位置上, 那么经济系统把市场自由度降低到小于ρS的位置, 然后再把市场自由度提高到ρ0的位置。

对落户企业进行税费优惠或给予补贴是各类科技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最为常见的一种做法, 但是这种补贴政策也受到门限效应和粘性的约束。图3表示的是一般空间经济学模型的滚摆线图解, 横轴表示的是科技服务业园区X可流动要素和产业的份额, 也就是SH;纵轴表示的是园区X和园区Y的实际工资差异。假设科技人才的流动只考虑工资差异因素, 则从图上可以看出, 当园区X的流动要素所占份额超过1/2时, 园区X的实际工资高于园区Y的实际工资;如果园区Y的份额超过1/2, 那么园区X的实际工资低于园区Y。当市场自由度大于突破点ρB时, 所有产业都集中在园区X或者园区Y。首先假设所有产业都集中在园区X, 这样均衡点在CPN (意味着以园区X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是政策机制还是市场机制, 对于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实际上都存在着一个临界值, 这就是门限效应。因此, 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机制具有门限效应和粘性。

当然, 需要说明的是, 产业的过度集聚也会造成地价上涨、生产要素价格攀升、场地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也即所谓产业集聚的“拥挤效应”, 即产业集聚规模存在着一个最优临界值问题。政府政策针对产业集群可进行干预, 以促进产业发生集聚或适度分散[8], 这也是本文所讨论“政策租”。

3.2 科技服务业政策租与市场租的交互作用

对政策效应的分析而言, 传统的做法是注重单个经济政策本身的分析, 但是, 只考虑单个经济政策的分析可能会导致非预期的后果。假如考虑的是产业分散在几个区位上的情况, 这时如果降低交易成本, 那么企业的迁移将变得更加自由, 因此, 如果降低交易成本, 那么各种税收、补贴、基础设施、研发等政策通常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相反, 如果经济高度集中在某一区位, 那么集聚租表现为市场自由度的“钟状”函数, 也就是在较长的市场自由度取值范围内, 这种聚集租金仍大于零, 粘性表现的很强, 故一般意义上的交易成本降低对边缘区的经济增长起不到作用, 反而使原有企业也转移到核心区。这就是为什么科技服务业总是集中于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城市的中央商务区等核心区域的重要原因。

考虑交易成本足够高因而对称均衡时稳定均衡的情况。在图4中, 假设最小补贴额度为S'。如果市场自由度很低 (如ρ<ρS) , 则在点SH=1/2上, 实际工资差异曲线向下倾斜, 这时补贴的影响不明显, 企业数量只减少1/2-n';但是, 如果市场自由度提高, 区域更加开放, 则科技人才的实际工资差异曲线表现为一条较为平滑的曲线, 区际实际工资差异变得较小。显然, 此时同样幅度的补贴效应是很大的。如果区域市场化程度很高, 实际工资差异曲线就会移到S'曲线的下方, 这意味着在市场成本很高时小到可以忽略的补贴水平, 此时却对区位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

上述讨论对科技服务业集聚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而言也是一种警告, 也就是说, 某种政策的影响是很难从历史数据中估测出来的。可以看出, 在不同的市场自由度下, 同一种政策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但传统的研究范式恰恰是通常忽略市场变量与政策变量的这种交互作用。

实际上, 在上述模型中, 在某一取值范围内通常具有多重均衡。如在图2中, 在区间ρB<ρ<1内存在两个均衡, 考虑对称的情况, 假定市场自由度突破了ρB, 则企业将会发生转移。在图3中E点为对称均衡点, 园区X和园区Y的产业要素资源正好相等, 如果开放程度足够高, 则这种对称均衡可能包含着不稳定的因素, 相应存在两种调整路径, 企业或是向园区X转移, 亦或是向园区Y集中。虽然无法预测企业将选择哪种转移路径, 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发生哪怕极微小的扰动, 都将使均衡产生偏离;当初始冲击平息后,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所有的科技服务业都将集中在某一个区域, 但是通过模型本身却无法判断科技服务业究竟选择了哪一个区域进行集聚, 这时, 也就产生了选择的问题。

在实际工资差异为正的一方, 假设为园区X, 可以以提供补贴和减免税的方式引诱企业向园区X转移。如果园区X这么做, 那么初始条件将发生变化, 可预测的调整路径是园区X将变成中心-外围结构中的中心。也就是说, 对单个企业的细小的补贴使得经济向有利于园区X的方向变化。在实际工资差异为负的一方, 假设为园区X, 可能采取经济制裁的方法威胁离开园区X的企业, 例如要求企业对解雇人员支付高额的解雇金。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制裁的存在, 有利于园区Y的随机事件将变得无效, 有利于园区Y成为核心的随机事件也没有出现, 最终, 园区X仍然成为产业的集聚区。因此, 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4: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政策机制与市场机制具有交互效应。

4 简要结论与政策涵义

4.1 简要结论

本文从Hotelling线性城市理论出发, 从微观视角建构集聚区形成机制模型, 探讨了企业微观区位决策以及宏观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 集聚租和政策租都能显著地促进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 同时集聚租与政策租本身存在竞争效应, 但两者还存在交互关系。另一方面, 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策机制都存在着门限效应。与门限效应直接关联的一个原因是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粘性, 这意味着如果市场或政策力度较小时将很难改变现有的产业布局, 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产业集群能够产生聚集租金。

4.2 政策涵义

科技服务业集群基于提供集聚租金目的时应该避免同质化竞争, 要注意根据科技服务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发展阶段, 实现集聚租与政策租的合理搭配。在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初期, 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扶持作用, 政府有必要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政策、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科技服务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性激励。进一步加大和优化对科技服务业的公共财政投入, 落实技术服务的减免税优惠政策;推动财政从直接无偿拨款逐步转向设立规模更大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 政府逐步退出投资直接市场, 由引导基金对科技服务业投资机构采取跟投和奖励的方法, 发挥更大的市场杠杆作用;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将各种科技资源、金融资源与各类市场主体对接起来, 通过构建各主体间的“桥梁”和“隧道”, 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企业桥隧发展渠道。在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趋于稳定时, 政府必须要考虑退出, 要创造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

科技服务业集聚在某一区位而产生的集聚力具有一种很强的粘性, 因而当其中某个园区的政策力度不足时, 政策的实施无法对现有产业布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尽管政策的目的是改变已有的产业布局, 但是因为距离门限效应的临界点尚远, 无法超过现有产业聚集产生的集聚租金, 因此, 企业或生产要素宁愿选择能够享受这种租金的区位;但是, 一旦政策力度超出某一个临界点, 企业或可流动要素继续留在原有区位的成本大于聚集可获得的租金时, 企业或生产要素就开始转移到新的区位。在集聚租与政策租临界点之前或之后, 市场或政策机制一般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产业集群的现有格局, 因此在考虑推动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时, 不但要科学准确地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 更为重要的是, 如何在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点上适时运用设计准确的产业促进政策, 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事半功倍作用。与门限效应直接关联的一个原因是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粘性, 这意味着如果市场或政策力度较小时将很难改变现有的产业布局, 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产业集群能够产生集聚租金。即便是对于极端的情形来说, 集群能够提供的集聚租或政策租下降时, 集群也不会很快就发生解散。

参考文献

[1]雷宏振, 张敬博.动漫产业集群发展中“政策租”效应及其对集群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J].经济经纬, 2013 (1) :56-61

[2]郑江淮, 高彦彦, 胡小文.企业“扎堆”、技术升级与经济绩效——开发区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8 (5) :33-46

[3]BALDWIN R, FORSLID R, MARTIN P, et al.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4]KOH H J, RIEDEL N.Do governments tax agglomeration rents?[R].IEB Working Papers, 2010

[5]钱学锋, 黄玖立, 黄云湖.地方政府对集聚租征税了吗?——基于中国地级市企业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 2012 (2) :19-29, 184

[6]高建刚.最小差异化原则还是最大差异化原则——兼论Hotelling模型及发展[J].产业经济评论, 2010 (9) :27-46

[7]SEELEY E L.Two studies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pensity for industry agglomerationing[R].Utah:David Eccles School of Business of The University of Utah, 2005

[8]RIDHARD B, RIKARD F, PHILIPPE M, et al.Economic georgraphy and public polic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22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集聚】相关文章:

贸易集聚05-13

集聚结构05-18

集聚辐射效应05-11

艺术集聚区05-17

农房集聚改造05-18

目标集聚战略05-20

创新机制集聚范文05-24

产业集聚发展范文05-24

城镇化集聚04-12

外商投资集聚05-15

上一篇:第三届英语活动月策划下一篇:以苦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