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区实施方案

2024-05-02

集聚区实施方案(共6篇)

篇1:集聚区实施方案

篇一: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中共栾川县委党校 张丁一

一、机构功能与定位

栾川县旅游产业集聚区是依托栾川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研发销售,旅游企业生产观光,旅游服务设施配备等相关产业进行整合,融入资本、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导入外部经济势能,从而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经济综合体。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高效,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的区域经济体。

而旅游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扮演了“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政府利益和市民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必须兼有宏观调控“管理”和微观协调“服务”的双重职能。处理各种矛盾,平衡多边利益,保证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整体思路

“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管理者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必须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整体规划。

旅游产业集聚区要发挥集聚优势,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其他地方低;生产应达到一定的规模,使产品不仅能满足自身而且能大量外销,满足其他地区需要;产品的运销合理,应是商品的成本加上运到消费地的运费,仍然低于消费地生产同类商品的成本。对此,管理者应该理清制约集聚区发展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时的积累,生态环境是万 世的财富。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恢复的长期性决定了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发展。

“中国最美丽小城”、“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既是对栾川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赞誉,也是栾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肯定。同时,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展示栾川秀美,做强栾川旅游,提升栾川经济为目的,更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换取一时发展。

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区必须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执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实施产业规划,切不可舍本逐末,遗恨万年。

(二)、正确判断生产需要与建设规模的关系

旅游产业集聚区应以市场为主导,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根据需求结构确定生产结构,根据生产结构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避免不按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产业集聚区前期工作应引导企业在注重生产要素投入同时 做长产业链条,实现外延式增长,建设规模与市场需求相适配时,应引导企业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内涵式增长,以保证在市场竞争中始终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正确看待旅游服务与产业主导的关系 旅游产业集聚区是融合了旅游商品研发销售,旅游企业生产观 光,旅游服务设施配备等多种功能的经济体,就应该是做大栾川旅游的一个配套机构,服务机构。窃以为,旅游产业集聚区应该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换乘中心,所有到县城周边景区旅游的游客必须在旅游产业集聚区,由换乘中心统一发送至各个景区,既缓解了客流高峰期交通拥堵现象,还能避免游客因不熟悉的路况出安全事故,还能够促进栾川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产品销售业的发展,达到多赢效果。那么,旅游产业集聚区就必将成为栾川旅游的一扇窗口,一张名片,如果把栾川各景区的特色景观按照一定的比例(世博园的方式)在旅游产业园区再现,就等于每个景点在集聚区为游客打开了一扇窗,既展示了栾川形式多样的旅游种类,又能吸引游客自由选择旅游目的地,更深入地了解栾川,阅读栾川。所以,旅游产业集聚区,应打造成栾川旅游的一张名片,既具有旅游服务接待功能,又兼具旅游展示推介功能,成为栾川旅游的龙头。

(四)、正确引导产业集聚与周边辐射的关系 旅游产业集聚区既是资本、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的 集聚区,也是公共服务、行政办公的中心区;既是栾川县旅游资源的集聚区,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旅游产品加工的吸纳区;既是辖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区,也是外来剩余劳动力的接收区;既是城乡物资的交流区,也是农副产品增值的实现区。

集聚区达到一定规模后,能够发挥其自身纽带的作用,产生向周边辐射的效果。做长产业链,充分掘上下游产业,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明确社会分工,利用区位优势,打造专业种植村、养殖村等。从而利用其辐射功能带动相关产业各个环节,乃至周边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三、目标规划(一)、近期目标 按照上级要求,做好前期配套设施筹备与布置,为项目落地做准 备。

1、按照“集中安置、身份转换、生活稳定、群众满意”的原则,完成拆迁、征地协调工作,同步推进安居工程安置拆迁人员。拆迁将使很多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拆迁遇到阻碍,既有中国农民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失去土地后对拆迁后生活无依靠的担忧,解决迁移人口的后顾之忧,必须为他们找到有发展前途,长期可行的生产及生活出路,使其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略高于移出前,这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措施:在拆迁补偿基础上,协调部分身体素质、技能素养、劳动 态度达到上岗标准拆迁人员到企业务工,联合劳动人事局、职业中专等相关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从而使更多的拆迁人员能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保证社会稳定。

2、协调有关部门推进交通、电网、通信、供水、排污、河堤加固、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3、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土地、环评、规划、用工等项目落地前的准备工作。

4、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的环保标准、安全标准、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选择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关联企业进行招商接触。

5、协调税务、公安、国土资源、工商、电业、自来水等单位设置派出机构,搭建社区服务平台。

(二)、中期目标 按照“签约工程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生产,投产项目抓技改”的要求,招商引资任务,制定项目落地时间表,督促项目落地,正常运转,经济效益显现。

1、加快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旅游研发中心项目、旅游公寓项目、星级旅游酒店项目和汽车站(换乘中心)项目建设,完善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保证集聚区内基础生活服务得以实现。

2、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按照据点式布局,吸收符合标准的旅游产品加工企业入驻。为企业入驻做好服务,以期能顺利投入运营,利用其影响力,吸引下游企业或关联企业顺利入驻,从而做大做强产业链条,达到“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的目的。

3、帮助地方旅游企业深入发掘地方旅游特色产品,并进行商标注册、原产地申报,选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旅游产品做成拳头产品,争取做到名优标准,扩大影响力,并利用品牌效

应,推出系列产品,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4、吸引高科技研发人才和先进管理团队,并使先进经验、科研成果能顺利服务生产,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持续支撑,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引导企业开展旅游产品加工观光游,实现产销展一体推进,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进行旅游包装,从生产环节就能见到旅游效益;打造以山水游为主导,溶洞游、滑雪游、红色游等多种旅游文化相化相生的旅游文化创意园。

6、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为集聚区良性发展、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长期目标 坚持“重在提升,重在持续、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原则,保证产业集聚区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栾川各项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1、重点关注产业链条上薄弱环节和瓶颈环节,即引起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和部门,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完善突破,保证旅游产业链条连贯畅通,产业发展持续给力。

2、通过依法管理,保证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实现权责利的统一,经济责任之间形成强有力促进与制约。

3、深化三个联合,即:原料产地与加工企业联合;生产企业与学校、科研单位联合;生产和流通联合。并引导

企业由物资联合协作向生产和科研联合协作快速过度。

4、按照“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原则,避免出现产业趋同化,避免出现规模扩大盲目化,避免出现产业比例失调,保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5、维护公共利益,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各类投资行为,企业间能“扬长避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6、开拓眼界,互通有无,不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加强与上级部门联系,向兄弟产业区学习,争取在各类考评中走在前列。

7、通过长年努力,把栾川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一个“支撑产业突出,功能定位准确,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度假、观光、商务、公务统筹兼顾的不可复制的国内一流的旅游产业集聚区。篇二:加快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实施方案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整改方案

根据省发改委5月23日调研总结会议的精神,针对我县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深入分析,综合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如下改进方案: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主导产业发展质量

针对已入驻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等现状,立足现实,优化升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主导产业规模,提升主导产业质量。

1、明确主导产业。围绕一主(新型建材)二辅(轻纺、旅游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依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招大引强,实行针对性招商,集中引进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招大引强。

2、建立招商队伍。县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招商局、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工商联、旅游局、农业局、文化局、工商局等10个单位,每个单位成立一个招商小分队,人数2—5人。队长由派出单位1名科级干部担任,工作期限暂定一年,长期在外招商。

3、明确招商目标。全年计划围绕主导产业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0个以上,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其中,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招商局、产业集聚区管委会5个单位,每个单

位引进资金15亿元以上,工商联、旅游局、工商局、农业局、文化局5个单位,每个单位引进资金5亿元以上。

4、明确招商对象。结合各单位工作性质,进一步明确招商对象。

旅游局、文化局重点面向旅游商品加工和文化产业;

农业局重点面向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

工信局、招商局重点面向电子产品、医疗器械加工产业; 商务局、工商局、工商联重点面向纺织服装产业;

发改委、产业集聚区重点面向新型建材加工产业;

同时明确各责任单位以分工项目的产业链为主,也可兼顾其它项目。

5、明确招商政策。制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招商小分队管理办法,明确具体奖惩意见,印制招商宣传折页,对招商队员招商知识及技能进行集体培训。

6、明确经费保障。县财政局每月定期为招商小分队所在单位拨付3000-5000元经费,不足部分规定单位另筹,以确保经费到位。

7、健全推进机制。县产业集聚区招商选资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各招商小分队日常工作的调度、管理、协调工作,并及时掌握招商动态,做好统计和跟进工作。各派出单位一把手每周产业集聚区周例会上汇报招商结果,各小分队每月定期用外地座机向县产业集聚区招商科汇报当月工作情况。县委、县政府每2个月定期听取各招商单位工作汇报,督促进度,年终对全年招商引资情况进行总评,兑现奖惩。

二、完善相关机制,强力突破区中村改造及新型社区建设制约瓶颈

为加快建设步伐,率先采取制定建设方案、成立机构、落实编制、完善相关机制等举措强力推进:

1、制定方案、成立机构。针对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社区建设问题,我县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县制定了鲁山县产业聚集区整体推进城乡一体新型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新型社区建设指挥部和产业集聚区新型社区建设办公室,并批复10名编制,成立专门常设工作机构,准备开建汇源、露峰、辛集和北部四个新型社区。一期建设汇源社区和露峰社区两个示范社区,涉及7个行政村,可安置24896人,置换建设用地1300亩;二期建设辛集和北部两个社区可安置28824人,可置换建设用地6000亩。

2、确定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按照统一规划,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要求。依据统筹规划、一次到位、适度超前的原则,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共建共赢、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招商谈判,由开发商投资建设,建成后移交政府管理。

3、制定具体实施步骤抓落实。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摸底调查、宣传发动、选址、招商阶段(6月15日—7月10日)。二是招商谈判、制定方案阶段(7月11日—8月30日)。三是签订协议、规划设计、新区开建阶段(9月1日—10月20日)。四是实施搬迁阶段。

4、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成效。首先成立县级领导干

部牵头,社区所在地党政一把手和相关县直单位参加的汇源社区和露峰社区2个新型社区建设分指挥部,负责新型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顺利推进。

二o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篇三: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 〔2010〕38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四月十日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以深化规划、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为抓手,大力实施投资倍增计划和大招商行动计划,形成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高潮,使产业集聚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2010年力争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40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10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形成2个主营业务收入

超500亿元、5个主营业务收入300—500亿元、1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300亿元、2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00—2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整体竞争能力明显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环保设施、标准化厂房和服务设施建设,完成近期规划建设区内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000亿元。

——集聚发展能力。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建设一批龙头企业项目,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融资平台建设。融资和担保体系基本建立,融资能力明显增强,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超过3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专项规划。优先抓好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规划和近期规划建设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4月15日前完成近期开发建设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生产区、生活区、商务区等功能区专项空间设计工作,5月完成全省产业集聚区电网建设规划,上半年完成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及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快推进项目建设。1.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把起步区和近期规划建设区作为优先开发区域,率先完成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在全省产业集聚区结合迁村并点,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加快多层标准厂房、商务办公用房、职工公寓、公共食堂等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将产业集聚区污水、垃圾处理、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和廉租住房项目优先纳入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范围。

(三)加强平台建设。1.强化融资平台建设。加大国有资产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省财政奖励补助资金和省、市、县税收返还资金,对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注入增资,积极引进国内外产业基金、投资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增强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资本实力,力争2010年每个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加强银企合作,扩大融资规模,力争所有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签订授信协议。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2.强化信用担保平台建设。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收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本,成立一批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发挥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作用,为集聚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增信服务,提高其融资担保能力。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开发适合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融资担保产品。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成立2家以上小额贷款公司。3.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特色主导产业定位,重点建设土地整理、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交易市场、职业培训、环保监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新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和质检站。支持建设劳动力技能培训、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研修平台。实现产业集聚区固定网、移动网和互联网全覆盖,开展数字化产业集聚区试点。建设环保监测服务平台,建成产业集聚区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系统。

(四)健全组织机构。4月制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指导意见,指导各地积极进行体制创新,规范完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管理职能。各地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上半年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及其内设机构,确保机构、职能、人员到位,形成精简、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五)开展升级竞赛。4月完成专业园区备案,制定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的规模和功能标准;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考核和综合评价意见,经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审核后公布。

三、组织实施(一)切实落实各项政策。省有关部门和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制定的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并根据各自职能,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

(二)加强配合联动。省有关部门按照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加强协调配合,协同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三)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省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对省有关部门和省辖市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通报。篇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方案编制指导目录

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方案编制指导目录

第一章 总则

(一)实施目的(二)方案概况

(三)编制依据

第二章 集聚区现状

(一)现状位置及面积

(二)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

(三)产业发展情况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情况

第三章 申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的优势和条件

(一)实施背景及必要性

(二)申报优势及条件

第四章 集聚区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二)规划区域及面积

(三)发展目标

(四)发展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

(五)功能布局

(六)其他情况

第五章 集聚区企业及项目情况

(一)主要企业及拟入园企业情况

(二)集聚区建设总体情况

(三)重点建设项目情况

第六章 政策支持及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情况

(二)保障措施 篇五:永城市产业集聚区2013年工作方案

永城市产业集聚区建设2013年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推动我市产业集聚区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2013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集聚区转移”的目标,强力搞好六大建设(基础建设、项目建设、社区建设、平台建设、环境建设、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提升基础功能、提升整体形象、提升项目质量,抢抓机遇、集中力量,克难攻坚、全力奋战,形成集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共同建设产业集聚区的局面,使产业集聚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建成全省一流的示范集聚区。

二、主要目标 2013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20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3亿元以上的项目10个,亿元以上项目20个,新增就业人员6000人。

三、重点任务

(一)按照集群集约的要求,抓好项目建设

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围绕“四个注重”(即注重工业项目、注重主导产业、注重产业集聚、注重招大引强),结合我市实际,切实加强招大引强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加快项目建设,着力拉长产业链条,千方百计推动煤化工、铝精深加工、装备制造、面粉食品加工和钢铁铸件五大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发展。同时,按照洽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建设、建设项目抓投产的思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1、洽谈项目抓签约。对于正在洽谈的衡山集团二氧化碳收集利用项目、张氏新材料公司年产5万吨磷酸三辛酯项目、华星集团农业产业化种植及产业链加工园区项目、蒙哥马利电梯生产基地项目、鑫麦园年产5000万包鲜湿面及30万吨营养专用粉项目等意向项目,采取人盯人的战术,加强沟通衔接,力争项目尽快签约落地。

2、签约项目抓落地。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制度,每个签约项目确定一名副县级以上领导牵头,一个单位具体服务,一名副科级干部为项目联络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务,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同时,对于已经签约的重点项目,排出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节点、开工时限、完成投资等目标,督促各个时间节点进度情况,千方百计促进项目早落地、快落地。力争科信电缆、博得实业两

个十亿元以上项目2013年4月完成一期厂房建设,2013年6月底前投产。

3、落地项目抓进度。把亿元以上落地项目全部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优先提供土地、环境容量等指标,力争迅速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项目联络人制度,实行倒逼机制,倒排工期,制定项目进度管理台账,督促项目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龙宇国贸仓储及保温材料项目、鹏达燃料项目、国龙矿建扩建项目、结晶器铜管项目、陆霸汽车、鑫祥丰、汇丰等在建项目按期建成投产。

4、在建项目抓投产。对于40万吨醋酸项目、20万吨乙二醇项目、预脱盐水项目、正宇矿用支护产品项目、佰力通矿山机电设备生产项目、华源液压坑道钻机项目和恒达服饰项目等在建项目,明确时限,加快推进,加强督导,用心服务,积极协调,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达效。

(二)按照超前超常的要求,抓好基础建设

以“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产城融合水平、提高承载支撑能力”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能力。

1、按照“七通一平”的要求,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道路建设。以打通出省通道、完善道路网络、提升互联互通能力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区道路与区外道路的互通对

接。2013年8月底前,完成南外环路、南内环路、东环路、建材路等4条道路的建设任务。二是桥梁建设。2013年12月底前,建成中原路沱河大桥。三是电力建设。以输变电站工程和输变线路建设为重点,满足集聚区企业用电需求。产业集聚区22万kv变电站确保12月底前建成。四是供热、供水、供气设施建设。已建成道路供热、供水、供气管网2013年6月底前建设到位,新建道路供热、供水、供气管网与道路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建设。五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铝精深加工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确保12月底前建成。六是弱电管网建设。已建成道路弱电管网入地2013年6月底前完成,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到位。七是绿化亮化建设。2013年3月底以前全面完成集聚区已建道路的绿化和路灯安装工作,新建道路绿化和路灯安装工作同步进行。

2、按照“宜居宜业”的要求,搞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综合服务中心和职工公寓建设进度,力争2013年12月底前投入使用。汽车站、医院等生活配套项目2013年2月底前启动建设。新建第九小学、一所高中和三个幼儿园,满足集聚区内群众及入驻企业职工子女教育需求。

3、按照“集约节约”的要求,搞好标准厂房建设。新建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作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

(三)按照全程全面的要求,抓好平台建设

以破解瓶颈制约,提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服务为目标,重点加强投融资平台、信用担保平台、土地收储平台、质量检测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融资担保平台。注入1000万资本金,增强金城发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实力。加强与各商业银行沟通协调,争取贷款授信额度。年内,完成2亿元的融资任务。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切实解决企业建设发展融资难问题。

2、土地整理平台。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年内,确保完成5000亩的新增耕地指标和用地指标。

3、质量检测平台。重点推动建设省级以上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促进提升产品质量,使产业集聚区质量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年内确保省级煤矿机械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投入使用。

4、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创新型集聚区。完善吸引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促进各类人才向集聚区流动。

5、职业培训平台。支持企业培训中心、就业训练中心建设,搞好与永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姻”,培训高水平技术工人。

(四)按照宜居宜业的要求,抓好社区建设

以推动产城互动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按照建设新型社区要求,加快推进集聚区内村庄整合。

篇2:集聚区实施方案

**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 关于印发产业集聚区安全生产大检查

实施方案的通知

集聚区内各企业(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根据国家和省市县的统一安排部署,按照《**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县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汝安委[2017]22号)要求,

**县产业集聚区安全生产大检查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按照《**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县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汝安委[2017]22号)要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决定在园区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坚持全面检查与严格执法相结合、企业自查与政府督查相结合,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依法严惩一批违法违规行为,彻底治理一批重大事故隐患,关闭取缔一批违法违规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责任和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3.安全风险管控情况。重点检查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完好状况和日常管理维护情况;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和公告,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制定和落实管控措施情况。

4.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重点检查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实行整改闭环管理情况;近年来有关部门日常监管执法和安全巡查、检查、督查、明查暗访等发现的问题与隐患整改落实情况;汛期安全防范和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落实情况。

5.应急管理情况。重点检查应急组织体系建设情况;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相关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协议情况;编制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组织应急演练,配备必要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情况;开展事故应急处置的总结评估工作情况;加强岗位应急培训情况。

四、工作安排

自即日起至10月底,集中4个月时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一)全面部署,广泛动员,自查自改。(7月底前)

各类企业要组织对生产经营建设全过程及每个部位、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全面排查安全风险点和隐患,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建立安全隐患清单和整改清单,落实安全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彻底整改隐患。隐患清单

会)开展综合督查,同时对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开展大检查各项任务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2017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

五、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组织,全面开展自查自改。

(二)加强宣传,广泛发动。各企业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对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强化督导,务求实效。各企业要加大对本区域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的检查督查,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开展重点抽查和定期不定期随机查访,促进大检查工作深入开展。

篇3:集聚区实施方案

1 推进产业集聚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前, 产业集群作为重要产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有效的组织形态, 在集聚各类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 并加快制度创新和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 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相关实践证明, 加快产业集聚,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属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最佳选择。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不仅体现在综合效益上, 还明显体现在生态、环保效益上。进一步优化提升产业集聚区档次和水平, 是推进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1], 也是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强做大产业规模的迫切需要, 更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2 当前国内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特点

2.1 产业布局缺少整体规划

我国产业集聚区发展起步较晚, 经历了由自发形成到政府引导的进程, 部分产业集聚区通常是先有企业后有园区, 明显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 布局较为散乱, 存在着争项目和“铺摊子”的混乱现象。很多产业集聚区分布散乱, 常常是大小不一的园区有十几个, 这样既造成了社会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 又造成了资金项目与企业的无序竞争局面。

2.2 产业规模小, 企业竞争力弱

主要表现是产业集聚区数量虽多, 但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聚区要有好的发展, 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 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出集聚区内各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2]。目前尽管很多产业集聚区产值超过百亿, 但是规模仍然较小, 这就大大限制了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 使得产业集聚区的带动力小, 且经济效益不高, 结果导致竞争力不强。

2.3 产业链条短, 配套能力弱

主要表现是很多重点产业的许多原材料和零配件需要从外地购入, 产业链条不完整。与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相配套的企业缺乏, 配套功能不完善, 产业链条短, 不但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还严重影响了产业集聚区的带动力和竞争力, 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4 受土地制约因素的明显影响

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普遍紧张。特别是一些重点产业集聚区用地指标缺口大, 对引进大个头企业造成极大困难。多数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 没有形成基础设施建设“谁投资、谁收益”的市场运作机制。虽然政府和园区管理部门已组建了一些投资平台, 但规模普遍较小, 融资能力较弱,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紧张的困难局面。

3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具体应对措施

3.1 针对规划滞后、布局散乱的问题, 应当全面完成和实施各项规划, 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 严格有序实施, 增强对集聚区发展的调控引导能力

一是在集聚区发展规划框架下, 进一步加快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环评等专项规划编制进度;二是要加强各方面衔接, 统筹规划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生产力布局, 不断满足集聚区的发展需要;三要坚持有序有度地开发, 坚持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应当以产业集聚为契机, 创新城市和乡镇的发展机制[3]。特别是对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 要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 拉大城市框架, 提高城镇化水平。

3.2 针对辐射力弱、带动力小的问题, 建议以产业集聚为抓手, 调整优化工业布局

所谓“调整”, 主要应解决“小、散、乱”的问题。所谓“优化”, 主要是“构建现代工业体系”[4]。应以集聚为抓手, 主要是通过集聚调整工业组织结构, 大力推进扶优工程和扶强工程。严格以市场竞争、专业分工以及及产业配套等原则, 尽可能地提升产业的集中度。

3.3 针对用地指标缺口大的问题, 建议多措并举, 多渠道解决土地制约瓶颈

要依托规划审批或调整规划来预留和拓展开发空间, 并通过融资平台盘活土地存量。可通过资产经营公司运作平台, 将早期成立的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企业土地回购, 回购的土地可用于商业开发赢取资金。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并不是一味要求把所有土地仅仅用于工业项目[5], 可分出一定比例进行商业和住宅开发, 将盈利资金再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良性滚动开发模式。对于投融资管理的重点, 应从项目管理积极转向资本市场管理方向, 并努力实现从投资主导转变为以融资为主导[6]。尽快形成“国资、民资、外资、股资”四轮驱动的投融资体系。

4 推进产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要点

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 应当着力于增强规划引导、产业支撑和集聚发展, 并增强要素保障和自我发展能力, 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要实现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健康发展, 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4.1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在招商引资方面, 加快建立各部门协调服务的经常化工作推动机制。围绕形成产业集群和培育龙头企业, 着力引进龙头骨干企业以及专业物流等相关配套服务项目, 从而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同步推进。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 把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当前首要任务, 应加快在建项目进度, 尽快形成建设高潮, 确保年内投产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同时, 应按照主导产业科学定位, 通过具有明显规模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具有特色的产业项目, 以全面提升产业的支撑能力。

4.2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突出抓好项目实施、资金保障和融资平台建设三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实现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加快标准化厂房等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二是要优先争取到中央资金支持, 并优先安排地方财政的配套资金, 同时要优先支持直接融资和金融机构的贷款, 以扩大资金方面的投入。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国有资产的整合力度, 并积极引进各方面的国内外产业基金和投资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参与, 以提升国有资产的效率。

4.3 加快工作推进力度

应强化分类指导, 根据集聚区发展基础和条件, 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服务。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辅导和集中培训及巡回指导等各种形式, 以帮助集聚区尽快提高项目引进、服务协调和创新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维祥, 唐根年, 陈秀君.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 2013, 26 (06) .

[2]喻春光, 刘友金.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发展战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 15 (06) .

[3]左世周, 董文勇, 陈卫国.筑巢“选”凤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访开封黄龙产业集聚区党委书记憨振强、管委会主任朱荣义[J].决策探索 (上半月) , 2010, 5 (08) .

[4]罗静, 任云, 安然.西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机制与政策研究——以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31 (02) .

[5]郭冉.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研究——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为例[J].经营管理者, 2011, 20 (08) .

篇4:集聚区实施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创意生态圈;平台

【作者单位】熊海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一、时代之变:文创集聚区发展环境的大变迁

互联网的核心精神是平等、开放、分享与协作,相对于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在资源上讲求开放与共享,在价值网络上讲求共生与协同,在创业方式上讲求抱团与协作,互联网带来了传统商业模式和创业方式的重大变化。

1.商业模式:从“价值链竞争”走向“生态圈竞争”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硬件与软件、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界限正在消失,网络化、平台化、生态化发展成为潮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从价值链竞争变成了商业生态圈的竞争。

生态圈模式与原有价值链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价值链模式强调如何利用企业已经拥有的、即内部资源形成竞争优势;而生态圈则强调企业如何通过建设一个价值平台,通过平台撬动和集聚圈内其他企业的能力,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在现代竞争中,商业生态圈日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马云曾说:“我们要让阿里人明白,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生态系统,而绝对不能建一个帝国系统。”雷军表示:“希望在大的Android生态系统中,建设由小米手机、MIUI、云服务和开发者组成的生态圈。”李彦宏认为:“百度必须要做一个大公司应该可能做的事情,让移动互联网更健康,去搭平台,让有产品梦想的人做出改变世界的产品。”宋城集团黄巧灵也正在布局打造演艺生态系统。

2.创业方式:从孤立、封闭走向抱团、开放

在网络化、数字化、平台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相比传统型的创业,当前创新创业的门槛正在降低,产品开发的成本正在减少、周期也在缩短。创业更向前端延展,创业方式正发生巨大变化。

首先,从孤军奋战转向抱团创业。在传统创业环境下,由于社交平台和虚拟创业平台的缺乏,创业者更多的是一种“独狼式”创业。在网络化、平台化的环境下,创业更多是抱团创业,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来寻找合作伙伴、交流创业心得、获得创业投资。其次,从资源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传统创业中,创业者的成功主要依靠特殊政策、人脉关系、技术资源等,而在创业成本极大降低(硬件成本现已降至仅为十年前的百分之一)以及创业生态圈商业模式普及的今天,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切中时代敏感神经,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在这种背景下,创业者对文创集聚区的期望,正从原来简单的房租优惠、政策需求,转向专业化、个性化、社交化、全程化的服务渴求。

二、发展之思:构建创意生态圈

面对变革,传统文创集聚区必须改变思维,跨越升级,打造更开放的平台,整合更广泛的资源、协同更多元的力量,加快构筑创意生态圈。如果集聚区不能改变思维,创新发展模式,就很可能成为变革时代的牺牲品。

那么,今天的集聚区该如何升级,明天的集聚区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1.文创集聚区发展的三个阶段

结合空间经济组织形态发展规律和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实践进程,本文将集聚区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创意园区阶段、创意社区阶段、创意生态圈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创意园区阶段。我国文创集聚区的建设最初是从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的,发展以后风靡全国。由于高新科技园区在经济中起到的示范作用,各地方政府打造文创集聚区主要是按照以下几点为模板。

整体而言,这时期的文创集聚区建设取得不少成就,例如数量大增(到2014年全国大约有10000家集聚区),面积大规模扩大,概念和作用得到较广泛的认可,但一些集聚区由于不熟悉文化产业的属性,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面积、设施等硬件指标,仍停留在提供低层次服务的水平上,基本成为企业的“房东” 和“物业”,增值服务、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非常少。因此,在入驻企业和创业人员需求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进入了集聚区发展第二阶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商业模式和创业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创意社区也逐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互联网的根本属性是开放,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融合,要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由于创意社区的开放度、融合度以及对外部的资源整合不够,没有形成“实体+虚拟”的集聚发展平台,难以为创业者提供各类所需资源,同时对公共交流、活动空间也重视不足。

在这种背景下,文创集聚区正迈向第三个阶段文化创意生态圈阶段。2013年5月开园的深圳盐田国际创意港就是一个雏形,其成立之初就以“文化+电商”“学院+园区”融合为发展定位,融合了 “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教育培训”的等发展功能。

2.什么是创意生态圈?

简而言之,创意生态圈是以创意源(创新创业者、创意企业等)为中心,以跨界融合、协同创新、虚实结合、混合规划为主要特征,利用集聚区自身优势协同整合最广泛的外部资源(包括投资人、创业导师、媒体中介、优惠政策等),共同参与到为创新创业者服务的过程中来,将集聚区打造成一个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的有机生态系统。

“创意生态圈”主要有四大特征。

第一,在产业策略上突出“跨界融合”。融合是创意产业的本质属性,创意生态圈中,要推进创意与先进制造、人居环境、文化旅游等各产业纵深融合,扩大创意的实现载体,最大化创意价值。

第二,在发展方式上突出“协同创新”。开放性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精神,创意生态圈的建设,不是运营商的独角戏,而是一个充分与入驻企业、创业者互动,共建、共享、共治的过程。

nlc202309011752

第三,在平台建设上突出“虚实结合”。创意生态圈,不仅要有完善的线下实体平台,而且必须要有线上的交易交流平台,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增加创新创业的便利性和成功率,并通过整体环境的营造,让创意成为生活方式。

第四,在规划设计上突出“混合规划”。由于创意生态圈关注的是如何激发创意潜能和创意转化,强调为创意人服务,因此集聚区建设不仅要有工作空间,还要有适合创意需求的生活空间、休闲空间、商务空间和社交空间,是一个混合性、多元化的产业集聚空间。

相比创意园区和社区阶段,创意生态圈将呈现许多新特点(见表3) 。

3.创意生态圈三大构成圈层

持续吸引、培育和孵化出文创企业是创意生态圈的价值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创意生态圈必须构筑清晰、合理的圈层结构,由内而外营造出一个能激发和转化创意的生态环境。本文将创意生态圈分为三大圈层。

图1 创意生态圈示意图

创意生态圈最核心层是服务对象,是创意的源头。与传统集聚区不同,生态圈服务对象具有融合性,不仅包括创意企业,也涵盖相关融合企业;具有全链性,为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不同功能的文创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全程性的全产业链服务。

第二圈层是创意服务平台层。服务平台是集聚区运营价值实现最核心的载体。与传统集聚区不同,创意生态圈打造的是“实体+虚拟”平台,形成网上网下互动的集聚空间。

实体平台包括线下的创业平台、休闲平台和社交平台,其中社交平台是一个交流、交友、交易的新空间,主要是为了让各类创意人群在这里集聚、各种创新思想在这里激荡,让创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虚拟平台是线上文创服务平台,是在实物设施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上,通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的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创意集聚区。虚拟平台主要包括应用平台、电商平台和众筹平台等,成为一个即时性的数字化网上交易市场和一个数字化的融资平台。

第三圈层是支持群体。由于集聚区为创意生态圈提供的不再只是传统的物业管理、工商注册、法律顾问、财务管理等简单服务,而主要是创业指导、媒体传播、社交互动等高端、个性、文化、互动的服务。因此,仅靠集聚区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最大限度协同和整合外部资源,以满足创新创业者的需求。

三、动力之源:构筑文化创意生态圈三大新势力

在创意生态圈阶段,集聚区的概念、范围、运营主体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力量,形成了一些集聚新类型,其中主要有以创意阶层主导的生态圈、以开放平台主导的生态圈、以文化企业主导的生态圈。

1.以创意阶层为主导的生态圈

200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其《创意阶层的兴起》(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一书中提出21世纪将成为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世纪。而创意阶层最集中的无疑是大学校园。校园这个庞大的群体构成了创意集聚区的基本条件。大学生思维活跃、创业欲望强烈,在互联网、数字化极大降低了创业成本的今天,文化创意已经不需要多大的规模、多强的硬件设施,一个大学宿舍就可以是一个“创意工坊”,一个点子或创意就能出奇制胜,占领市场。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及周围汇集了3000多个创意工作室,产生了兔斯基、三国杀等优秀的创意产品。

2.以开放平台为主导的生态圈

随着商业模式从价值链转向生态圈,对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这些大企业而言,投资和鼓励初创企业,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资源支持,构筑创意生态圈,已成为保持企业创新力以及避免被颠覆的重要手段。

以腾讯开放平台为例,2013年腾讯在北京石景山建立了首个O2O创业平台。在线上,依托腾讯云、商业变现模式、QQ互联账号打通推荐与分发的移动能力,以及多场景触达用户的流量入口等强大优势,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多元服务;在线下,腾讯联合银行机构、软件园等业界资源,建立创业基地。截至2014年6月,腾讯已经累计开放1万多个开放接口,云骨干机房覆盖全球15大城市,在全国上百个城市建设了超过300个加速节点,开放平台第三方开发者数量达到500万,流水过1亿元的创业团队已达到22家,创业公司总估值已超过2000亿人民币。一个以游戏、软件等内容为核心的创意生态圈正在形成。

3.以文化企业为主导的生态圈

这类创意生态圈的典型代表是宋城集团。宋城是中国优秀民营文化企业的代表,公司在2010年上市,被资本市场称为中国演艺的第一支股票,其主打产品《宋城千古情》,已经演了16000多场,游客数量达到了5000万。当前集团正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文化演艺为核心、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创意生态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打造公园、演出、活动等构成的宋城线下巨大平台,目前有39100个座位,达到了百老汇座位数的82%;二是构建以娱乐视频和OTA(在线旅游网站)为核心的线上模块;三是建设以综艺真人秀和影视剧的IT内容模块。宋城集团希望通过打造创意生态圈,让更多从事演艺的企业能够在这个平台中得到最低的租金和最好的展示,实现快速发展,让演艺行业有一个更繁荣的未来。

四、创新之要:构建创意生态圈的三大关注点

对于传统集聚区而言,实现转型升级,构筑创意生态圈,是一件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打造全新的实体和虚拟平台,创意社交平台、全链化的创业平台、休闲娱乐平台,还要推动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才能保障创意生态圈的顺利推进。

1.运营模式创新

运营模式创新主要包括投资建设模式和盈利模式两大内容。

第一,创新投资建设模式。创意生态圈的重要特点是开放性、协同性,要成为各利益主体共同创造和共享价值的平台,因此,在集聚区特别是平台等建设中,要坚持政企联动,多方参与,积极将管理权和开发权分离,探索开发权社会化。集聚区要改变过去仅靠公共财政、银行贷款、政府补贴等较为单一的投资模式,可以通过建立创意生态圈建设基金、运营基金等形式,大力引入社会闲余资本,形成由政府、战略投资者、入驻企业等共同股份制开发建设的格局。

nlc202309011752

以私募合作为例,集聚区可以发挥政府资源、运营能力等优势,吸引私募资金联合开发载体或平台。集聚区运营企业负责项目开发建设、平台运营、园区管理等;股权基金投资管理公司负责融资工作、项目监管、创业资源引入等。

第二,创新生态圈盈利模式。在园区、社区时代,集聚区盈利渠道主要是租金、不动产增值、政府补贴、增值收入等。在创意生态圈时代,除了以上盈利渠道,“持股孵化”、风险投资等将成为最重要的盈利方式。国外已经有大量成功的案例,最典型的如美国“Y Combinator”创业孵化器。

2.服务模式创新

建设创意生态圈,从服务模式创新来看,有两点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首先,要重点服务最活跃的群体,例如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创业者。截至2013年底,我国拥有130多万家文化企业、200多万文化个体从业者、工作室。其中小微文化企业占总企业数的85%,总从业人数的77%,总文化产业增加值60%。小微文化企业是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源头,是保持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文化创业者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其次,要关注最迫切的需要,打造文创金融服务体系。文创企业特别是小微文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因为企业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解决不了融资问题,不得不走向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大体上年息要在20%—30%,短期的拆借资金,月息很高,这严重束缚了小微企业发展。博鳌论坛2013年发布的《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90%的小型企业和95%的微型企业,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因此,必须加快构建政府、社会、企业等共同协作的金融服务体系。

3.管理机制创新

管理机制创新是推动创意生态圈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实践经验来看,主要包括人才激励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的创新。

首先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事业以人为本,人才是创意生态圈建设最核心的资源。对生态圈运营企业而言,如何培育、吸引、留住优秀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本文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股权激励,允许高管层入股、并设立高管期权激励;二是岗位激励,建立严格的分级制度和内部逐级提升制度,让基层员工有足够的上升空间;三是薪酬激励,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应尽量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并与绩效挂钩;四是绩效考核机制,设定明确、合理的考核指标,依指标进行考核,明确奖罚。

其次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创意生态圈本质就是整合各类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服务,因此要以“实体+虚拟”为架构,通过一系列机制有效地整合资源。例如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战略合作机制,与兄弟集聚区、咨询机构、投资机构、市场推广机构等组成战略合作伙伴,联合为入驻企业和创业者服务;二是代理服务机制,将生态圈内的企业、创业需求进行归总、分类,然后打包承包给外部服务单位;三是撮合服务机制,扮演创新创业者和市场资源(如投资者)间的“红娘”角色,帮助其双方进行合作。例如“设计之都产业园”运营者灵狮公司摸索出了“灵狮模式”,实现了从“二房东”提升到“二房东+经纪人”的高端增值服务模式,将设计企业与制造业进行了有效对接。

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商业模式、创业方式之变,我国集聚区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传统集聚区的运营者应改变思维,真正做到以创新创业者为中心,从政策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创新,不断思考如何才能为创业者提供独一无二的价值,如何才能构筑更好的创意生态圈。

参考文献

[1]范周. 中国文化产业新思考Ⅱ[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2]王齐国,张凌云. 文化产业园区理论与实践[M].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3]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史建平. 中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2014)[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5][美]理查德·佛罗里达. 创意阶层的崛起(关于一个新阶层和城市的未来 )[M]. 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篇5:集聚区实施方案

随着普陀区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文化影视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日益显现出来,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区提出了今后五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力争用五年时间把普陀建设成为文化引领功能明显,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特色城区。今年我区还设立了一个亿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体现了区委、区政府推进文化跨跃式发展的决心。

一、长寿商业商务区发展战略中文化的地位和资源

长寿商业商务区的发展紧紧围绕转型提升的要求,紧跟上海“灵感之城”的宣传主题,主动融入和对接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的发展战略,以打造“灵动”为主线的都市滨水商务区的品牌形象,提出了“灵动长寿 活力商贸”的愿景,而长寿地区“灵动元素”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灵动的创意文化。现长寿地区苏州河畔集中了莫干山路M50创意产业园、景源时尚产业园、谈家28文化信息商务港、E仓创意园、中华1912创意园五家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上海半岛艺术中心。这些产业园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吸引了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入驻。然而文化创意产业仅为地理意义上的集中,缺乏龙头企业主导,难以在特定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产业片区。

二、发展目标

以市文化发展规划和区委实施意见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为契机,引导文化影视及相关企业按照产业组织优化的原则和市场化的方式

创新集聚发展,促进文化影视产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力争把长寿地区打造成以文化服务为主导的,文化影视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高度集聚并融合的,商、旅、文互为依托发展的文化商贸区,成为上海西北部的文化枢纽及产业集聚区。

(一)近期目标

1、引进筹建中的上海文化影视产业服务中心,拟注册在长寿商业商务区。

2、全面支持上海文化影视产业服务中心(筹)与上海市律师协会、上海市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单位的合作,拟建上海文化影视版权交易中心,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文化类)评估中心,拟注册在长寿商业商务区。

3、建设若干个有代表性、具引领作用的中外文化大师工作室,使其成为影视文化人才的高地。

4、通过引进建立上海文化影视产业服务中心和上海文化影视版权交易中心,吸引一批优秀的文化影视企业注册长寿,计划推进建设形成文化影视产业园区,同时争取成为市文创办授牌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

(二)中长期目标

1、建设1座国际领先、亚洲一流的摄影棚,使其成为国内影视内景拍摄的首选地;建设1座3DMAX国际影院,使其成为国际、国内大片的“首映”地。

2、根据文化影视的特点,结合苏河十八湾及梦清园等地利条件,打造苏河湾文化艺术节、音乐会,推动梦清园功能开发和中央公园音乐广场改造,联动浅水湾文化艺术中心和相邻文化创意园区,共同形成文化艺术活动特色区,提升长寿商业商务区的文化品位。

3、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数字影视制作等新兴业态,开展与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战略合作,通过改造“749”仓库,建设数字内容产业联盟(如手机电视、电影、视频广告等),力争建成上海较具知名度的数字媒体产业基地。

4、建设艺术教育和培训基地,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教育机构入驻,使其成为教育(影视类)的集聚地。

5、吸引国内知名旅游企业入驻长寿地区,培育旅游会展类创意企业。

三、发展措施

(一)形成产业建设规划。根据《普陀区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要求,结合长寿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产业建设规划,作为指导长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总体要求是以文化影视产业建设为主线,提升长寿商业商务区的文化品位;以文、商、旅协调发展为基础,丰富长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的层次与内涵,形成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贸易等互为融合、良性互动产业格局。

(二)促进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根据长寿地区文化影视产业建设规划,对中华1912创意园、E仓创意园、景源时尚产业园三家园区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充分发挥中华1912创意园影视文化创意企业较

为集中地有利条件,引导园区向文化影视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园区发展能级。

(三)建立园区,完善物理空间。盘活长寿商业商务区存量资源,用于文化影视创意产业服务和经营。计划未来3年将叶家宅路口“749”仓库规划改造成“数字产业服务园”,将更多的中国移动配套服务的关联性的轻资产企业引入园区中来,在园区内形成移动增值服务终端产品和文化影视数字产品融合发展的,集产品展示与体验、上游研发、下游市场开发等各类关联企业集聚的增值服务(或数字内容园)

(四)落实专项基金,推进文化影视产业园区发展。在区文化发展基金中申请设立推进文化影视产业园区发展的专项基金,推动重点文化影视产业项目的落实。

(五)专项财政资金扶持及及减免租金等政策

1、为上海文化影视产业服务中心(筹)提供300m2的办公场地,给予三年租金补贴,同时申请区文化专项资金给予扶持。

2、为上海文化影视版权交易中心提供提供300m2的办公场地,给予三年50%的租金补贴或对交易产生的区级税收给予三年不低于50%专项扶持资金。

3、为中外文化大师工作室申请区文化专项资金,给予三年租金补贴。

4、对引进的文化影视企业给予区级税收三年不低于50%的专项扶持资金。

5、对入驻长寿商业商务区符合政府重点支持的文化影视创意企业、产品、服务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可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等方式。同时对引进文化影视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企业、项目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

6、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本街道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的业务试点。

7、积极推进新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市级园区认定。在新建文化影视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工程中安排资金给予支持。

8、鼓励盘活长寿商业商务区存量资源,用于文化影视创意产业经营。前期以现有商务楼宇或文化创意园区为依托,中长期着重开发以“749”仓库及其他工业、仓储用房为支撑,创办文化影视创意产业,对有发展潜力的入驻企业比照前期入驻企业给予专项补贴。

四、争取市、区有关单位的支持

争取得到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并与区政府、市广播电视协会合作签约,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上海文广影视集团、上海电影集团等5家作为战略协作单位,共同推进上海文化影视产业(长寿)集聚区的建立。

上海市长寿商业商务区

篇6:集聚区实施方案

报告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项目不同会有所调整)第一章 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概况 1.1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概况

1.1.1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承办单位 1.1.4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负责人

1.1.5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地点

1.1.6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背景

1.3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编制依据以及研究范围

1.3.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规划

1.3.2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3研究工作范围

1.4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2.1 概况 2.2 财务状况 2.3单位组织架构

第三章 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市场发展方向

3.2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市场前景预测

3.4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及推广

3.4.1产品生产纲领

3.4.2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3.4.3产品的优良特点及先进性

3.4.4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产品应用领域

3.4.5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应用推广情况

第四章 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方案 4.1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内容

4.2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条件

4.2.1建设地点

4.2.2原辅材料供应

4.2.3水电动力供应

4.2.4交通运输

4.2.5自然环境

4.3工程技术方案 4.3.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4.3.2产品技术成果与技术规范

4.3.3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4.3.4生产线工艺技术方案

4.3.5生产工艺

4.3.5安装工艺

4.4设备方案

4.5工程方案

4.5.1土建

4.5.2厂区防护设施及绿化

4.5.3道路停车场

4.6公用辅助工程

4.6.1给排水工程

4.6.2电气工程

4.6.3采暖、通风

4.6.4维修

4.6.5通讯设施

4.6.6蒸汽系统

4.6.7消防系统

第五章 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进度 第六章 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6.1环保

6.2节能

6.2.1能耗情况

6.2.2节能效果分析

6.3招投标

6.3.1总则

6.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6.3.3招标内容

第七章 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7.1.1编制依据

7.1.2编制方法

7.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1.4建设期利息估算

7.1.5流动资金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投资使用计划

第八章 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8.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8.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8.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8.3.1年销售收入估算

8.3.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8.3.3利润及利润分配

8.4财务分析

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8.4.2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8.4.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5不确定性分析

8.5.1盈亏平衡分析

8.5.2敏感性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9.1风险因素的识别

9.2风险评估

9.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章 附件

10.1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10.2有贷款需求的项目须出具银行贷款承诺函; 10.3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10.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

10.5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10.6有新增土地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10.7节能审查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10.8项目开工建设的证明材料;

上一篇:国殇原文及翻译下一篇:竞买标书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