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

2024-05-15

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通用8篇)

篇1: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

XXX康体养生集聚区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xxxx:

2018年是我市加快康体养生集聚区发展的关键之年。在此之际,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康体养生集聚区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必将对康体养生产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按照会议安排,现就康体养生集聚区规划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思路

按照xxxxx文件要求,依托xx生态优势和“中国长寿之乡”、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名片,着力构建涵盖以“医、养、健”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保健养生、旅游康体产业体系,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康体养生体系,把我市建成西部一流的康体养生集聚区。到2025年,建成高品质、全产业链的康体养生产业体系,建成国际知名康养目的地。

(一)发展医药医疗产业。加快建设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大力发展以石斛为引领的健康食药产业,研发石斛饮品、保健品、日用品等食药衍生产业。加快推动康养医院建成投运,打造美容中心、肿瘤中心等高端优质医疗保健服务和健康体检、保健养生、调理康复等高品质健康管理服务。扶持发展一批民营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疗机构,大力发展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骨伤康复、职业病疗养、健康评估等医疗服务业态,提供候鸟式、2举办了六届穿越中国侏罗纪山地自行车爬坡赛、三届XXX河冬泳强渡赛和两届老年人广场舞大赛。建成了旅游河谷公路、大瀑布景区汽车露营基地、张家湾旅游小镇、低空飞行等4个户外运动基地。五是旺隆温泉建设有序推进。由国投公司出资,旺隆镇负责钻探,现已完成钻井。今后,将移交由国投公司报国土部门办理探矿和采矿手续。

2.医疗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一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通过基层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实施了市人民医院5+2和市中医医院3+2+2重点学科建设和官渡中心卫生院腹腔镜专科、长沙中心卫生院产科等2个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官渡、长沙、大同中心卫生院创建为群众满意卫生院。2017年,我市新农合县外就医率由16.81%降至11.03%。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长沙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行政楼正在实施主体框架三层、业务楼已完成负一楼及消防水池,葫市卫生院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主体砌砖隔墙,宝源卫生院建设项目已完成停车场框架,金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三是远程医疗建设成效明显。先后投入1238万元,建成了覆盖两家县级医院和17乡镇卫生院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正在实施最后一轮应用调试。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省、市级远程诊疗768 例,县乡级远程诊疗63例。

3.养老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一是科学编制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已完成《XXX长寿经济发展规划》基础资料收集,第二季度将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已建成市中街道康佳社区、滨西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文华街道红岭社区等3个日间照料中心。二是打造养老服务业重点示范工程。已启动老年养护楼、城区中心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内装工程,力争今年年底投入使用。三是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敬老院。葫市镇敬老院列入省级示范敬老院建设,现已按规范要求启动厨房建设,预计6月底完成厨房建设并投入使用。四是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业新模式。大同镇和两河口镇敬老院探索公建民营模式,目前已启动动员工作,预计上半年能实现公建民营试运行。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认识有待提高。个别单位对康体养生集聚区项目培育和建设力度不够,合力发挥不够好。

(二)产业规模不大。一是医药企业规模小。医药企业多为本地企业,融资难,资金缺乏,导致企业扩能扩产困难。二是康体运动产业规模小。上级确定的大健康产业和XXX现有的体育产业中,所有的产业均为小型企业或小的体育协会,没有具体的体育方面支柱性的龙头产(企)业。

(二)产业资金不足。一是本级财政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资金投入少,相关设施满足不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二是无专业的体育公司对我市的体育赛事进行市场化运作,每个体育赛事均要市财政投入。由于我市财力有限,导致赛事的水平与国际化水平有差距。

(三)专业人才不足。一是养老专业人才缺乏。因从业人员

(五)强化项目建设,促进康体养生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认真研究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主动与上级对口部门进行沟通,及时获取政策信息,项目争取取得实效,缓解我市财政负担。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精准招商,大力引进高端品牌康养机构承建或运营康体养生项目,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提高发展效率。三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康养园区、老年养护楼、城区中心敬老院、旺隆温泉等项目建设,针对张家湾露营基地项目、生态文化体育公园项目等推进缓慢或停滞的原因,及时调整方案和攻克难点,确保按照项目工期快速推进。

篇2: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

12月20日上午,河南产业集聚区网上线仪式在河南集聚产业咨询有限公司举行。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做客河南集聚产业咨询有限公司,并亲自点击开通网站。见证网站上线的有河南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河南省民营经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王宗厚、著名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钟朋荣、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县委书记王新军、临颍县县委书记王国干、太康县县委书记王国玺等县区领导、上上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世翔、黄牛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欲等企业家代表及媒体界朋友。

上午11点30分,河南集聚产业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建国首先介绍了河南产业集聚区网的框架设置、服务功能及发展规划之后,保育钧亲自点击开通河南产业集聚区网,并对网站开通表示祝贺。保育钧对河南产业集聚区网的发展给予厚望,他指出,河南产业集聚区网不仅仅要打造成为一个面向世界展示河南形象的窗口,更要成为传播河南声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他祝愿河南产业集聚区网在今后要创新服务、科学发展,在提升河南形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连接河南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力军,河南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日益收到外界的瞩目,今天的河南也业已具备了支撑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实力与条件。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主动融入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展示河南发展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吸引客商考察河南、投资河南,河南集聚产业咨询有限公司倾注全力打造河南产业集聚区网,介绍、包装、推介河南产业集群培育,构建覆盖河南180家产业集聚区、2万余家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集信息收集、展示、共享、代理招商、品牌包装等线上线下服务于一体的河南产业集聚区云服务平台,为客商来河南投资兴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参考,为河南产业集聚区及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专业服务,并最终实现展示河南与时俱进的形象,推动河南经济持续、跨越式发展。

篇3: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

1 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主因

产业聚集区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 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 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 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它同时还肩负“产城融合”、促进本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产业集聚区强调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与配套的完整性, 体现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产业间的组合、继承与发展。同时, 它强调生产、销售、服务与生活互相融合、链条式的发展趋势的把握。

从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三个主因来看产业集聚区的特点:

(1) 优势要素——形成主导产业。以某些具有竞争优势的要素种类集聚为基础形成的以此为特征的集聚区。通常是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特有资源集中地 (叶县产业集聚区) 或区域交通枢纽节点 (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园区) 等。这些优势要素作为集聚区形成的重要指向, 有利于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建设。

(2) 经济联系——促进服务升级。要素的集聚必然引起经济活动, 经济联系集聚型集聚区是在政策引导调控的基础上, 我国江浙一带的“领带城”、“袜子城”等都是此类型的集聚, 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集聚。由于我国一、二线以外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偏小, 产业集聚区的提出依然是以做大工业为主要目的。上述特定的、带有导向性的经济集聚和发展, 促进了特定产业的做大做强, 同时也将传统的产业集聚区向现代服务业的方向延伸, 极大地丰富和带动了地区的发展。

(3) 政府协调——带动均衡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之初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政府行为, 在河南省2009年开始建设180处产业集聚区 (截至2013年末) , 保证了每个县 (市) 至少一处的规模。这些县的现状和条件都是不一样的, 甚至差距很大, 既有国家级贫困县又有全国百强县 (市) 。可以看出,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就是要治疗“市场失灵”的顽疾, 应对经济危机;要兼顾欠发达地区发展, 使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红利, 实现全域均衡发展的远景目标。

2013年1—10月, 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10131.05亿元, 同比增长28.5%, 增速高于全省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 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50.4%。其中, 工业投资7323.79亿元, 同比增长27.2%, 高于全省工业投资增速8.5个百分点, 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72.3%;基础设施投资1592.51亿元, 同比增长32.1%, 高于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速9.3个百分点, 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15.7%。

以优势要素集聚为基本类型, 以经济联系集聚为升级方向, 同时兼顾均衡发展, 这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 中部地区如何做好产业的承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产业集聚区集聚的动态过程

在一定范围内, 生产相同、相似产品的企业, 或生产上下游产品的企业, 在外部规模经济的驱动力下, 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必然会逐步把企业转移至相关产品的集聚区发展。因为, 在当集聚超过一定的合理规模时, 规模效益就会呈现递减趋势, 集聚的不经济就开始显现出来, 不得不将其比较劣势产业向周围有接受能力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产业转移, 同时根据动态比较优势发展新一轮的产业集聚。这是目前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区现在和今后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现在如何承接这种溢出, 未来如何转移产生的溢出。

目前, 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宏观经济环境上正在经历“分散—集聚—溢出—再扩散—再集聚”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深刻体现在以从东部沿海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正呈现产业与空间上的梯度转移。从产业转入地看, 承接相对于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有利于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形成产业集聚创造条件。产业上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挖掘实现升级改造, 实现对城市产业发展有利的改造。

3 产业集聚区规划的特点

我国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已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不能很好地回答和解决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因。

3.1 经济特征明显

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来看, 我们研究的尺度与领域是其外部规模经济, 主要体现如下:

(1) 空间——有效地集约建设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降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的平均成本, 降低产业的进入门槛。这就使得城市发展获得更大的空间, 它也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塑造。

(2) 交通——有助于上下游企业减少材料的采购和最终产品交易产生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损耗, 加快产品的流通, 使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同时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3) 服务——区内企业能以较低的平均代价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处获得公共产品或服务, 使得现代服务业依托第二产业得以发展成为可能。

(4) 就业——由于产业集聚区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 对外地相关人才和劳动力产生磁场效应。

(5) 协作——区内企业为提高协作效率, 对生产链进分工细化, 可以是横向的分工也可以是纵向的分工, 也便于地方政府或专业协会等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同时有助于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2 涵盖内容丰富

目前, 产业集聚区规划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工作阶段来看, 它与传统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分区规划”的阶段较为契合;从工作内容来看, 它与“开发区规划”有着诸多共同的内容;从规划的方法上看, 它与“新城规划”、“新区规划”有着相似之处。它在规划范围、发展目标、规划内容等诸多方面与传统城市规划存有多样关系。同时, 它是对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 是对当前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应对。

各地在积极探索规划编制的办法, 并形成了积极的成果。产业集聚区规划涵盖了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诸阶段, 包括总体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等, 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规划体系。指导它的规划或上位规划包括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等。

3.3 组织部门众多

产业集聚区规划涉及诸多部门, 对应的有总体发展规划——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空间发展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厅、控制性详细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厅、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资源厅、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厅、规划环评——环境保护厅, 等等。

产业集聚区规划内容丰富, 对应的组织编制的政府部门众多。这就带来了大量的规划对接工作, 不同部门对不同类型规划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同时不同规划对应何阶段都需要完善的对接, 否则会带来大量的重复工作, 影响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必须做到“三规合一、四集一转、统一联动”。

4 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中所需处理的几类关系

4.1 主导产业链构建与空间布局的关系

竞合策略概念的提出, 为相邻产业集聚区、相似产业集聚区的协同发展, 形成整体的合力找到了出路。

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 主导产业在整个区域内可以是一个大的门类下结合地方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细分, 从而实现双赢。各集聚区在招商引资上, 实行“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政策, 实现双赢。

4.2 公共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的关系

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住设施应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布局, 留有充分的接口条件;建设计划要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计划, 优先安排并充分考虑城市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相互衔接。这是基础支撑在空间上区位与量的体现。加快产业集聚区内道路、环保、通信、消防、污水垃圾处理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与产业配套的职工宿舍、住宅小区等居住设施的建设进度;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 为未来项目入驻和人口集聚创造条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通过政府性资金引导, 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

4.3“数字”城镇化与实质城镇化的关系

城镇化既包括了乡村在物质上的城镇化, 也包括了乡村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从“数字”上实现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本地农民实现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却仅仅是限于居住在城市中 (郊区) 而非工作于城市中, 因为就业的技能所限, 他们维系生活的职能是最低保障, 由此看来, 所谓“数字”上的城镇化实质意义不大, 相反的可能会激发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所谓三四线城市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城市建设与扩张, 对于住进去的人固然是好事, 而对于因此失地的农民呢?也就是说谁来为失地的农民来买单?

4.4 土地与建设用地的关系

河南省提出建设产业集聚区, 是与当前大的国际背景与国内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分不开的, 是与河南省中部崛起的战略分不开的, 而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又与土地的问题是分不开的。结合国家和河南省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应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起步区、发展区和控制区范围。结合区域的发展战略, 统筹区域发展的力量, 合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 动态平衡区域的耕地数量, 将产业集聚区发展区调整为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的调整在确保耕地保护目标的大前提下, 可通过政策调整或经济补偿的手段, 将发展较快、基础较好的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的缺口实现省域内的平衡。这样, 实现了省域内工业与农业的互动互补, 也实现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优势的互换。这在目前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前提下,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5 叶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

5.1 叶县产业集聚区概况

叶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 交通区位占优、人力资源丰厚、矿产资源丰富、周边农牧资源丰富。叶县产业集聚区是以“制盐及盐业物流, 机械装备制造及零部件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规划远期到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8.5万。规划突出“一体两翼”的主导思想, 主要居住与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东环路以西区域, 产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东环路以东区域, 产业用地按照主导风向由北到南一类、二类和三类工业梯度布置。

5.2 问题与解决途径

叶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 2013年1—10月, 叶县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 (其中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2亿元, 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 ,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 税收8亿元。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主导产业尚处于粗加工阶段, 工业增加值亟待提高;资源条件不足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显现;资源利用率低, 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财力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在其产业规划和空间发展规划中, 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阶段予以控制体现:

(1) 以配套促招商, 以招商带发展。秉承“产城融合”的思想, 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城市功能完善,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宜业新城区”, 使其真正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产业集聚区在规划中存在着重工业集聚、轻人口集聚, 重项目引进、轻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现象。而良好的配套设施和人口集聚又是招商引资的关键, 在很大限度上反制招商引资工作。

因此, 在叶县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过程中, 可一方面照顾叶县作为三四线城市有限的财力, 实施分阶段有序推进;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 搭建融资平台, 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设配套设施, 实现产业集聚区的良性发展。

(2) 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促进产业链的打造和空间布局。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在产业集聚区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上下游产品产业链, 这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也是目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叶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项目:年产30万t离子膜烧碱项目、年产100万t电石渣制水泥项目、环保设备厂扩建工程、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项目、2×12MW秸秆发电项目、120万t水泥粉磨站项目和叶县污水处理厂扩建、管网配套及中水回用工程等。将各入区企业按照自身的特点, 依托基础设施, 进行科学布局, 实现了良好的发展。2010年叶县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试点产业集聚区。

(3) 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各功能区的联系。现代服务业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 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结合规划用地布局, 城市主要服务业可沿文化路向东延伸, 形成现代服务轴, 并在产业集聚区腹地形成服务业集中的副中心;在产业集聚区北部, 靠近高速入口和城市北入口的位置, 建设专业物流园, 促进叶县产业集聚区从盐业物流到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打造, 形成体系化的服务, 实现第二、三产业的有效互动, 同时又方便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一方面强化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技术研发力度, 加速中小微企业培育。依托标准化厂房的建设, 在项目准入的框架之下, 积极培育中小微企业, 从而增强产业集聚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同时也为做好、做大地方品牌提供了思路。

摘要:在对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主因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特征, 理清产业集聚区实现集聚的动态过程。结合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的要求, 分析了产业集聚区规划的特点, 强调所需注重的问题, 并从河南省叶县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实践中得出适合县 (市) 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配套设施,叶县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出版社, 2003.

[3]范剑勇.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4]洪群联.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

[5]雷鹏.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6]王珺, 等.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篇4:区域养老文化产业集聚区探索研究

关键词:皖北地区;养老文化;产业集聚区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69-02

一、皖北地区养老产业的研究背景

(一)皖北地区养老产业研究的必要性。养老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消费市场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包括与老年人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相关的商品生产和服务。它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1]。养老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伴随着人口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养老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养老产业将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2]。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安徽省是个老年人口大省,且皖北地区人口占比重,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因此养老压力大,对区域养老产业的发展提出新要求。而皖北养老产业在政府支持力度、投资层面,供需结构、专业性人才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因此,进行皖北地区的养老产业问题研究对于解决区域养老问题困局,从而完善皖北地区乃至安徽省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完善养老产业。

(二)养老产业关联要素分析。养老产业是为了帮助老年人实现生命和心灵的健康延续。伴随着老年人收入水平的增长和宏观环境的改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养老产业作为一种产业链极具延伸性的朝陽产业,延伸空间巨大,复合型极强,因此,发展养老产业,既要关注养老产业内部子行业如老年服务业、老年休闲娱乐业的发展,也要结合其关联要素即外部产业重点进行发展,如健康服务业、养生文化产业等。皖北文化底蕴深厚,本文选取皖北以“养生文化”为主的亳州市为重点研究和考查对象,借助文献以及访谈,基于文化学、经济学的视角对皖北地区养老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其文化地域特色,打造皖北养老文化产业集聚区,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二、区域养老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政策支持难以落实到位。继201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后,皖北宿州市、淮南市、淮北市、阜阳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结合各市实际,对完善养老服务业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但具体到落实的层面上,很多针对养老领域优惠的政策难以落实,而且养老产业的发展牵扯到民政、财政、国土、工商、卫计委等不同部门,协调难度较大。这种现象势必影响到养老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二)对养老产业的认识不足、投资有限。一提到养老产业,很多人就会认为是一种公益事业,具有微利性,并且养老产业投资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一般对其投资前景不看好。在落后的皖北地区,养老产业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还未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发展极不成熟。投资商因对其缺乏了解,不愿不敢投资,这严重影响了皖北区域养老产业的发展进程。

(三)缺乏专业性人才。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亳州市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者中持有社会工作者证书和养老护理员证书的不到150人,持证上岗的人员比例非常低。201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503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442人,注册护士6001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823人[3],主要卫生指标不仅低于全国均值,而且在全省排名靠后。另外,养老服务人员一般经由临时招聘人员组成,大部分人未经过专业培训,业务能力不强,服务质量偏低,且流动性大,不能为老年人提供正规、高质量的服务。

(四)养老、医疗服务供求差距显著。以养老机构为例,据亳州市民政局统计,2015年年底亳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9.32万人,而全市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仅达到2.5526万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3.01张,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此外,不少养老机构硬件差,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水平老人的生活需求。

(五)区域、城乡间存在差距,民办养老机构偏少。据亳州市民政局统计显示,截至到2015年底,拥有最多常住人口数且是全国“长寿之乡”的谯城区现有养老机构38家,而蒙城县39家、涡阳县43家、利辛县61家,谯城区现有养老机构数仅达到利辛县养老机构数的62.3%,县区之间不均衡,且城乡养老机构标准差异较大。据了解,敬老院大都分布在农村,而城区主要是高标准的大型养老机构、示范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福利院、光荣院。另外,在亳州市181家养老机构中仅有19家民办,占比10.5%。且民营机构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偏小、特色不明显、从业人员不专业等问题。

(六)老年人群消费观念比较落后。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皖北经济相对落后,长期的艰苦条件使老年人尤其是皖北农村老人习惯于过拮据和简朴的生活,平时的消费仅集中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上,而对于健康保健消费、精神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同时,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老年人不愿去养老机构。老年人一般都有很重的“恋家”情结,让他们去养老机构养老,大多数老年人的心理上难以接受,因为这有被家庭和儿女“遗弃”的嫌疑,这也造成了皖北部分养老机构空置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三、国内发展养老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

(一)山西省的养老文化产业园。2016年6月18日,山西省投资集团与迎泽区政府、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太原市校企联合会等单位正式签约,就合作建设孟母养生健康城,共同探索山西省养老产业发展新模式达成共识。孟母文化养生健康城位于孟母文化之乡太谷县,总体规划面积约350亩,建筑总面积39万平米,投资总额约21亿元,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入住老人6000余人。项目以孟母文教精神为底蕴,以公园化环境为载体,东部为孟母文化创意园、安养介护中心、国家康复医院山西分院等,西部为孟母养生健康园区[4]。

(二)新疆老年文化城。新疆老年文化城属于西北地区的首家文化城,坐落于乌鲁木齐市繁华地段西虹路、友好路交叉口广源大厦一楼和二楼,面积为700平方米。新疆老年文化城的建立得到了各方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北京一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揭牌仪式上为老年文化城捐赠了100万元的款物。老年文化城服务功能包括老年大学知识课堂、老年用品购物中心、老年休闲娱乐场所、老年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老年商务信息平台、老年健身理疗体验场等[5]。

四、结合地域特色,打造区域养老文化产业集聚区

(一)建立皖北区域养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优势。第一,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皖北东靠江苏,西连河南,南接淮河,处在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战略要地,路网密集,主要的通道是欧亚大陆桥,其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体系健全。皖北以生产小麦、玉米、高粱、山芋、豆类等杂粮为主,其煤炭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棉主产区和能源生产基地,并拥有亳州这个国内首屈一指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劳动力输出多、成本低、对外交流频繁。第二,皖北文化底蕴深厚。皖北代表的文化是淮河文化,是安徽的三大文化圈之一。淮河地理位置优越,文化交流频繁,淮河文化作为区域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吴楚文化,中华文化奠基人老子、庄子、管子、颜回等先哲以及“三曹父子”、“竹林七贤”等文学艺术的巨擘都生活于此。皖北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亳州、淮南;中國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涡阳、蒙城、萧县,其中萧县有“鞭打芦花”这样感人肺腑的孝德故事传诵古今,作为儒家伦理思想核心的“孝道”,已浸透了萧县的山山水水、村村镇镇。

(二)建立皖北区域养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实施。第一,进行合理的选址和规划。选址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淮河流域或涡河之畔建立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文化产业园,这里水源充沛、日照充足、树木郁郁葱葱、气候适宜,对老年人养老大有裨益。相关部门要在政策、财政、土地面积及使用权、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社会力量进行投资,采用多方合作开发的形式。以“孝文化”、“养生文化”精神为底蕴,以优美环境为载体,结合颐养健康生活功能,打造一个集养身、养心、养老、养灵、养病为一体的健康养老文化产业园区。第二,完善一系列适合老年居住的基础设施,结合皖北老年人的居住习性,建设四合院形式的南北通透的低层套间公寓、双人间或单间公寓,在每个房间配基本必备设施,如安装呼叫对讲器、紧急呼叫按钮和室内扶手等。还要进行无障碍环境设计,如防滑过道、轮椅专用道、长坡升降梯等。设超市、银行、老年食堂、老年养生餐馆,建体育馆、游泳池等,设招待所,配备专属园区巴士,以满足入住老人的多层次需求。同时园区还要配有医疗机构、志愿者服务团队等,进一步提升服务层次。

(三)搭建园区养老文化教育平台。提升年老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办老年进修班、老年健康俱乐部、安养公寓群、安养书苑等多种文化设施;在园区内定期举办中老年健康保健知识讲座、运动养生、娱乐交谊、民俗活动、才艺公益活动等;聘请专业教师讲授交流,拓展老年人的文化知识,提升他们的需求层次,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生命品质。

(四)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一方面,积极实施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班,打造一支集标准化、个性化服务为一体的高质量服务队伍。

在皖北营造一个集养老、文化为一体,高起点、上规模、有特色的综合养老产业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68.

〔2〕张郧.新常态下的养老产业发展路径[J].江汉论坛,2015,(06):25-27.

〔3〕亳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3-30].http://tj.bozhou.gov.cn/content/detail/56fb8dcc7f8b9aac79c29e7a.html.

〔4〕裴怡文.山西省斥资21亿打造养老文化产[N].太原晚报,2016-06-20.

篇5:产业集聚区简介

平舆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政府确定的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8.1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5.9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8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个,用工人数达2.9万多人,2011年集聚区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税收1.6亿元,同比增长34%。2008年9月全省标准厂房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国家小企业创业基地、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省民营科技园区;2009年,全省项目建设工作会议把我县产业集聚区列为全市唯一县级观摩点;2010年被评为省优秀产业集聚区,获奖金600万元;2011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全省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第49名,居全市第一,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获奖金500万元,我县作为全省唯一县区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我县产业集聚区现已基本形成了皮革皮具加工和医药生化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已集聚以保兰德箱包工业园、瑞昇多功能真皮家俱工业园、惠成皮革等为龙头的皮革皮具加工企业124家,2011年皮革皮具产业的税收达1.5亿元,占集聚区企业全部税收的71%,已经由过去单一皮革加工向皮鞋、皮手套、箱包、沙发等多种皮革皮具制品的产业发展。同时,集聚了酷蕾环保、圣光鼎瑞医疗器材为龙头的医药企业36家,形成了主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篇6:产业集聚区新春贺辞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李领新

各位领导、企业家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好!金卯辞旧岁,祥龙迎新春。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贺新春。在这里我谨代表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及我个人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企业家们,并通过你们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家属们及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畅谈硕果累累的2011年,我们豪情满怀。2011年是我县产业集聚区奋力赶超、积极跨越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旅游立县、生态建县、产业兴县、文化强县”发展战略,积极实施“赶超行动”计划和“争先跨越”行动,创新工作思路,完善体制机制,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入驻企业17家;建成区面积达5.3平方公里;全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亿元,实现税收4000余万元;就业人数达1.2万人;圆满完成年初所定各项目标任务。规划调整在探索中取得新思路;项目建设在平稳中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在建设中不断提速;招商选资在质量上不断提升;土地储备在实践中不断增长;体制机制在深化中不断完善;发展环境在建设中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呈现 1

出了好的发展气势、好的发展趋势和好的发展态势,投资环境不断优化、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吸引力和知名度不断加大,正日益成为有志之士争相投资兴业的热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座各位不辞劳苦、辛勤工作的结果,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产业集聚区欣欣向荣的今天。在此,我谨代表管委会向在座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望充满希望的2012年,我们心潮澎湃、信心百倍。2012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盯全年七大工作重点:围绕拓宽发展空间搞好规划调整,围绕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步伐,围绕主导产业抓好招商选资,围绕新型社区建设抓好区中村改造,围绕提高土地利用率创新征报方法,围绕破解资金瓶颈建立长效机制,围绕创新管理体制抓好先行先试。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工作思路,紧紧把握稳中求进、持续求进和转中求快的思想内涵;以提升内涵,提升功能,提升规模为抓手,以打造品牌产业集聚区为己任,团结协作,和衷共济,奋力拼搏,积极破解难题,激发活力,增强动力,为早日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我代表集聚区感谢大家为集聚区发展所作的贡献,希望各位企业家成为四个方面的楷模:经济发展的“顶梁柱”、自主创新的“排头兵”、招商引资的“主力军”、回馈社会的“慈善家”。

祝所有支持集聚区发展的各界人士和在座的各位新春愉快、阖家欢乐、财源广进、万事如意!

篇7:产业集聚区妇女工作意见

2013年XX产业集聚区妇女工作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明幸福为导向,以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为目标,努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妇联组织,使园区妇女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自身建设,打造学习型妇联组织

1、进课堂、开眼界、学经验工程

一是举办好培训班。开设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课程,不断提升专兼职妇联干部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准和处事协调能力。二是组织好学习考察。分期分批分项目组织相应的专兼职妇联干部去兄弟产业集聚区学习考察,汲取不同地区的营养,培植我园区妇女事业的土壤,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我园区的妇女工作锦上添花,更显成效。

2、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工程

一是推出下访制,转变妇联干部工作作风。集聚区建管委妇女组织要根据园区妇女群众的不同需求,每周、每月、每季深入基层,深入妇女群众之中,访妇情、想对策、出实招。

二是推行务实制,提升妇联干部工作能力。每一名专兼职妇联干部至少办成一件实事,实实在在为妇女群众排忧解难、为妇女事业发展献计出力。

3、互走访、互交流、互促进工程

一是集聚区妇工委与企业妇工委之间要开展互相学习交流活动,使农村妇女工作与城区妇女工作找到最佳结合点,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二是集聚区妇工委与事业、机关单位妇工委之间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从活动载体、具体方法上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完善的妇女工作方式、方法在全区传播发展。

二、设计有效载体,打造创新型妇联组织

1、女性素质提升工程

各级妇女组织要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大力推进女性素质提升工程。一是提高广大妇女的思想政治素质。开展“我心向党 巾帼增辉”等主题宣讲、征文活动,使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广大妇女群众中入脑、入心,见诸行动;选树宣传“三八”红旗手等一批先进典型,引导妇女争做“四自”新女性。二是提高广大妇女的文化文明素养。开办母亲讲堂、文明礼仪等系列讲座,充实新课程,不断推动新一轮课程知识“进机关、进园区、进企业”;依托园区和企业地点,开展妇女每月学习日、亲子共读等活动,通过学习、宣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妇女群众得到知识更新、礼仪教育和经验启迪。三是分层次、有重点提高妇女的职业素质。通过开展形象风采展示、培训、考察和座谈,提升职场女性的战略思维、创新发展、综合协调能力和身心健康素养,推动女干部提高履职能力,促进女企业家、女知识分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和丰富“巾帼文明岗”创建内容,帮助岗员提高岗位竞争能力。

2、文明幸福提质工程

一是深化、做优巾帼志愿服务。整合园区巾帼志愿者队伍,组建

巾帼志愿服务团,厘清组织体系、架构和职责,规范活动和服务内容,在集聚区入驻企业当中开展经常性、引领性、示范性的道德实践、文明实践活动。二是打造、做精集聚区文化生活特色。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艺宣传和健身活动,弘扬和谐精神;举办艺术、体育、文学等比赛活动,丰富、提升妇女员工的文化生活。三是全面有效推进特色家庭创建。举办主题座谈会,评选表彰 “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和“五好文明家庭”示范户等,使妇女群众在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弘扬新风、促进和谐,不断增强妇女、家庭的幸福感。

3、家庭教育扩面工程

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家庭教育知识。结合“三八”妇女节宣传周、“六一”儿童节等契机,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宣传优秀父母的育人经验,提高家庭教育知晓率;

4、妇女组织建设工程

今年要将建好妇女组织作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一是建好组织。根据“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采用单建、联建等多种形式将妇女组织渗透到园区企业妇女员工集中居住地。二是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妇工委主任这一妇联团体领导的作用,使妇女组织真正联系、影响到每位妇女,不断增强妇女组织的服务能力,扩大妇女工作的影响力。

三、树立中心理念,打造服务型妇联组织

1、信访维稳推进工程

创新理念,创新载体,结合基层信访、维稳工作,加强制度、阵地、队伍建设。一是推进制度建设。围绕维稳维权大局,进一步推进妇女信访十大制度建设:专职信访接待制、信访工作首问责任制、领导接待日制、重要信访分析排查制、节假日值班制、信息报表上报制、信访例会制、信访登记制、自觉将信访人当家人、信访事当家事、信访工作当家业。二是推进阵地建设。以妇女之家为主要阵地,通过妇女之家大平台,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增强妇女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通过“妇女心灵驿站”、“儿童俱乐部”等小平台,开展心理疏导和关爱行动,提升妇女儿童整体素质。三是推进活动开展。推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开展“无赌、无毒、无犯罪、无家庭暴力、无邪教、无事故、无纠纷”七无宣传教育,确保“平安家庭”创建率100%。

3、创业就业致富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妇联参与、妇女受益”的工作思路,开展技能培训、项目推介、岗位开发、信息发布等服务。一是开展妇女创业就业培训。依托区妇联和园区妇工委,开展园区妇女素质和转移就业、妇女实用人才培训,完成培训任务,提高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科技致富能力。二是发挥女企业家联谊会作用。鼓励支持园区女企业家设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失业失地妇女、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帮扶、创业服务;培育发展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女企业家、女科技人才、女能手投身科技创新发展,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贡献才智。

4、为民惠民实事工程

篇8: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

一、河南省周口市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形势分析

(一) 劳动者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二者并存

企业用工与就业形势密切相关。就业是每一个劳动者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 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全国出现了2亿多外出务工群体, 周口市常年在外的务工人员有270万人, 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5万人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找工作难的局面持续多年, 现在出现了“刘易斯拐点”, 用工形势供求反转, 出现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局面。“拐点”的出现并非意味着劳动力绝对短缺, 而是表现为工资的上涨和用工成本的增加。今后,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劳动者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二者并存的局面将会持续。

(二) 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环境现状

1. 订单数量和就业人数明显增加。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 进入新一轮波动周期, 集聚区内一些企业新接订单增多, 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增加。同时,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快, 区域就业格局调整, 产业集聚区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容量快速增加。

2. 企业的人才引进观念亟待转变。

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也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 以及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流动机制, 同时也缺乏依靠人力资本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社会环境。要树立有利于人才开发区域的新型观念, 积极探索区域人才开发和树立人本理念, 更好地善待员工, 更多地关心员工, 通过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资待遇等具体措施, 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吸引力, 提高员工岗位的稳定性, 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3. 企业尚未充分利用产业集聚

的优势, 盘活集聚区内以及所在地人力资源。产业集聚的优点在于能够实现包括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在内的各种相关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利用, 而人力资源是最具有活力和能动性的资源。因而, 充分实现集聚区内企业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 并就地吸纳劳动力, 是集聚区内解决就业难的捷径。

4. 用工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应

实现就业信息与求职信息畅通与对接。企业用工信息与求职者之间传递渠道不畅, 造成供需不对称, 使一些用工单位招不到人, 一些求职者面对大量招工信息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求职者的职业素质、技能水平不能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一些企业急需熟练工和技术工, 求职者却缺乏相应技能。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 如纺织、服装、制鞋、电子和食品等用工缺口较大, 但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务工人员重视不够。

二、破解河南省周口市产业集聚区用工荒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 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提升产业集聚区竞争力

应以加快产业集聚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 提高集聚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应按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和优良的软环境配套措施, 从而有力促进集聚区的快速发展。

以周口市扶沟县产业集聚区为例, 该县秉承企业需要什么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原则, 将树立“大职业教育观”、整合全县职业教育资源作为首要目标。把位置相对偏远的县一职专整体迁入职教中心, 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等部门的20多所学校及40多个各类成人培训机构纳入职业教育中心统一管理, 努力把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成有特色、有规模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 打造成集中等学历教育、岗前培训、农民工培训、技术研发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技术工人培训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新技术研发推广基地。

本着“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服务理念, 加大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扶沟县产业集聚区近期投资1.3亿元、占地45亩的创业园第二服务中心即将开工建设, 可解决5000名员工的食宿问题, 投资600万元建设园区客运站以解决工人的交通问题, 投资1.2亿元建设的绿业园永善医院、园区中心小学、为企业提供生产用水的净化水厂等相继开工建设。

为吸引劳动力和留住人才, 扶沟县产业集聚区加强后勤保障, 建成了面积达1.33万平方米的中小企业创业园服务中心, 并完善了办公、住宿、餐饮、医疗、娱乐等功能。

(二) 突破部门合作壁垒, 加强全社会资源整合力度

解决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问题, 不能简单地认为企业招工、求职者就业是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事, 要把解决用工问题作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与工会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参与, 发挥职能作用, 加强协作, 为务工人员在本地就近就业创造良好条件。要完善统计和调查制度, 提高对人力资源配置的预测和反应能力, 深入开展入企入户调查, 对企业基本情况、工资水平、人员构成及增减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分析判断企业用工趋势, 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缺工预警。要摸清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信息, 登记造册, 建档建卡, 建立数据库, 动态监测就业流动情况。要强化信息对接, 提高服务质量。

(三) 相关部门和企业应主动落实优惠政策, 维护工人正当权益

在当前情况下, 必须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增强吸引力, 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如果说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有“惠农”政策, 那么推进工业化就要有“惠工”政策。要优先解决吃、住、行等生活问题, 办好职工食堂, 给职工发放生活补贴;建好职工宿舍, 为已婚人员提供住房;把务工人员纳入申请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范围;重点解决务工人员就医、子女就学等突出问题,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提供定期身体健康检查, 规划建设中小学、幼儿园, 子女入园入学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落实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政策, 免费开展技能培训, 支持务工人员进城落户等。

要进一步实行人性化管理, 优化用工环境,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企业要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依法为员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 逐步提高工资待遇, 逐步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 缩短劳动时间, 降低劳动强度, 为员工提供培训, 提升员工的素质和发展空间, 树立善待员工就是善待企业的理念, 关心员工, 以礼待人, 以情感人, 以心留人,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为产业集聚区企业招工和劳动者求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 实现产业集聚区内用工企业与务工人员双向对接, 强化培训, 建立起良性人力资源循环体系

通过多种形式, 实现用工企业与务工人员的双向对接, 做好产业集聚区的形象宣传, 增进务工人员对产业集聚区的了解和认知。采取现场招聘会、印制宣传单、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送手机短信、发布媒体广告、宣传车、走村入户动员、在城乡繁华地段设立咨询台、让员工现身说法、组织务工人员参观产业集聚区等方式, 让务工人员了解产业集聚区。积极组织校企对接、乡企对接、村企对接, 促进产业集聚区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乡村基层组织开展对接交流,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有效配置人力资源, 强化用工服务效果。

开展劳动力定向培训。结合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支持各职业技术学校向企业免费提供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创新技能培训模式。开展校企合作, 支持学校将实训基地设在产业集聚区企业, 把生产过程作为学习项目和教学内容。实行弹性学习制度, 鼓励学生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学的方式, 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加强工人技能鉴定考核, 建立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技能劳动者储备库。 (该文系2011年度周口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用工荒问题破解措施研究”, 项目编号:zknuqn201109B;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

上一篇:中班语言:《猫医生过河》教案下一篇: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