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产业集聚

2022-07-02

第一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

集聚区(产业园区)调研报告

XX区产业发展情况及集聚区运行状况

调研报告

月 日至 日,我们几名科技副乡镇长参加了区委组织的调研活动。两天时间里,我们走访企业,考察园区,与、、、等乡镇办主抓经济的领导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了多次座谈,对我区产业发展状况及集聚区的建设运行情况有了些许了解和认识。现将这期间的所忧、所喜、所思、所感汇成调研报告,以期对区领导进行决策稍有助益,对同志们开展经济工作略有启示。

(一)所忧:土地、资金、劳动等要素短缺

我区企业和产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是土地和资本两大要素短缺。

1、土地方面。调研中,近郊所有乡镇办提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无一例外都谈到了用地矛盾。这个矛盾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由于国家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土地指标严重不足,征地手续报批周期较长,拆迁问题复杂等导致相当一部分项目因土地影响进展较慢、处于停工状态或无法开工建设;二是土地需求刚性和存量土地有限之间的矛盾。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项目入驻,土地问题将由土地指标不足转化为客观上的土地资源严重稀缺。有乡镇办提到可以通过积极申报工业园区的方式获得更多建设用地。但是这只能缓解第一个层面的土地问题。长远来看,我区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整合建设用地、获得更多的用地空间的可能性很小,而以茶产业为代表的一产、以商贸物流、旅游为代表的三产是我区两大支柱产业,其用地面积只

能扩不能缩,这也制约了我区扩大建设用地面积的可能性。可以断定,我区在土地要素使用上能且只能走集约、节约的道路。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好各类闲臵土地,坚持集约用地,鼓励集聚区和企业建多层厂房和复合厂房,引导项目向集聚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

2、资金方面。调研中发现,中小企业经营者大多提及贷款难的问题。但是他们也承认并不存在银行客意刁难的问题,只是贷款手续确实繁杂,办理周期长,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营及扩大再生产。银行出于趋利避害的经济理性,倾向于贷款给信誉好、担保足、财力强、规模大的企业。这是银行机构降低自身风险的考量。这就产生了中小企业因贷款难而难以扩大规模,又再导致贷款难的恶性循环。此外,受国债投资规模进一步缩小、央行上调存贷款利率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缩银根的宏观环境影响,企业的融资难度也会进一步增强。这是我们区一级政府难以左右银行的经营决策,但是可以在企业贷款中积极承担协调沟通的作用。调研中发现,各乡镇办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且工作成效显著。下一步,我们要大力建设工业企业信用担保服务平台,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工业项目建设,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创造更加宽松的融资环境。

(二)所喜:政府职能发挥到位,中小企业潜力无穷

1、各乡镇办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全区发展环境很优越。调研中,各乡镇工作人员对经济工作的熟悉程度,工作热情,都让人印象深刻。全区上下已经树立起齐心协力发展经济的理念,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服务机制和有效稳定的竞争机制,达成了借助外力发展XX经济的共识,在提高投资者的满意度,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各项工作中

成绩卓著。JJ集聚区的同志介绍了其企业零阻碍、企业零服务的工作经验,值得在全区学习推广。虽然有个别企业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颇有微词,但实际情形往往是政策、法规对办理事务的程序和周期有细致规定,工作人员照章办事而已。吃拿卡要是个案,在XX不具有典型性。如果逾越程序,僭越法律,导致程序混乱,无章可循,反而会造成效率低下。这就好比许多人以为排队的时候插队很快,但是打乱了秩序,影响整体的效率。

2、中小企业发展潜力不可小觑。调研中,企业、企业、的等中小型企业发展势头喜人。这些企业成立时间短,见效快,前景好,都被写入了我区的“十二五”规划,在今后五年必将大有作为。XX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达83种,拥有项专利。其企业经营者以炒制茶叶起家,逐渐涉足茶机械制造,亲自进行产品开发。他没有高学历,没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但凭借其炒茶的技术,动脑子花心思,研制开发的产品远销安徽、云南等省,创下了自己的品牌。等茶机械企业的迅速成长绝对离不开两个条件:某市毛尖独特的茶叶制作工艺和品牌效应。以及、等茶机械制造企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区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显示出茶产业强大的集聚效应。大力建设产业集聚区,就是为了放大产业发展的外部规模效应,培育形成集聚效应,这是一种政府主导及产业转移形成集聚的模式。而茶产业已经逐渐成熟到自发成长型产业集聚,即依托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或本地资源优势,在较长时期发展过程中,催生了与传统产业相配合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东双河的恒信发制品企业是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来的项目,但是目前这家企业产销两旺,发展迅猛。可见,能带来项目、

研发技术的人才不一定很高端,特别是我区目前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这种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能够吸纳较多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反而能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

(三)所思:JJ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1、JJ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园区的水平

这里必须首先厘清一个问题:产业集聚区和传统的专业园区有什么区别。专业园区是政府出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考虑,为便于管理所划出的特定区域。发展园区其实也考虑到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因为经济学上认为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但园区的企业只是地域空间的接近,企业之间的发展几乎不存在分工合作等关联关系,所以规模效应不明显。而集聚区概念的提出则直接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集聚区是把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减少成本和交易费用,促进生产链分工细化,形成企业集群,提高谈判能力,获得更稳定的供货和销售渠道。

调研中我们发现,集聚区汇集了、公司JJ物流信息港项目、公司通讯器材配送中心、科技园以及中心等一大些重点项目,但是这些项目涉及不同的行业,并不存在同类企业分工合作关系。所以产业集聚区吸引资金、人才、客商和企业的磁场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尚停留在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

JJ物流产业集聚区2009年正式成立,2010年才正式运行,起步较晚,面临全省100多个集聚区的竞争压力。我省各集聚区每季度进行排名,实行末尾淘汰制。目前我们的排名133位,并不具有明显优

势。目前,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驻同步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同步进行,任务十分艰巨。集聚区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营业收入、税收、从业人员数量、环保、投资强度等(未查到全部指标),以增长速度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当务之急不仅是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择商选资。集聚区招商引资要有总体思路,总体规划,不能来什么项目上什么项目,浪费集聚区土地等稀缺资源,为好项目大项目节约预留空间。选项目时应把好科技含量、效益、集约用地、环保、产业对接关,重视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充分考虑XX发展实际和发展重点,既要重点谋划和储备一批有特色的传统产业项目,又要专门针对集聚区评价指标,招引能迅速提升评价指标的项目,即那些有发展前景,资源能耗低,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投资强度大的项目。简言之,当前,JJ物流产业集聚区正处在传统园区向集聚区功能转变的阶段,我们要在集聚区全省排名中争先抢位,求生存而后谋发展。在这个逐渐过渡的特殊艰难时期,要确保集聚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发展中升级,逐渐发挥和放大集聚效应。

此外,“十二五”规划当中对集聚区的定位是“辐射南北的物流中心和农副产品现代化加工中心”。我区的茶产业发展有基础、有后劲、有前景,并且自发产生集聚效应。集聚区应当考虑重点发展几家大型的茶叶加工企业,既符合集聚区功能定位,又能助推茶产业再上台阶。

2、JJ物流产业集聚区应当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在对长通的工作人员访谈时,我们了解到该企业虽冠名“仓储”,

并且建设了规模较大的仓储中心,但其业务主要针对本公司,满足本公司仓储、配送和流通的需求,是本公司功能和业务的延伸,并不对外提供这种业务。这是当前我区物流业的显著特点,即尚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还不能称为现代物流。目前我们在集聚区大力发展物流业,可以发挥其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易于与其他产业合作的优势,为日后真正完成传统园区向集聚区功能转型打下基础。“十二五”规划即指出要“大力推进传统物流产业升级,推进企业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从企业分离出来,实施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的冷冻冷藏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3、乡镇办的应当从事经济服务而非经济管理

在东双河调研时,我们问到当地的财政收入情况。工作人员回答我们:东双河中小型企业比较密集,税收和财政收入不多。但是他们仍然支持和鼓励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是小企业发展具有倍增效应,能增加居民收入,带动就业;二是因为这些企业刚刚起步,出于涵养税源,鼓励创业的考虑,不宜过度增加企业负担。而且,对于乡政府来说,最关注的是社会效益,而非财政收入。各乡镇办应该具有服务经济的职能,而不应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至少县区一级政府才有能力统观全局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形势有整体的思路,才能对产业发展有整体规划,能够以高站位、远视野实施经济管理工作。

我市引进竞争机制对各乡镇办进行定期排名,考核其工作情况,

生产总值、税收、财政收入等都是重要指标。各乡镇办要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拉项目,扩展税源,增加财政收入。乡镇一级政府面临着既要增加本地项目,又要顾全大局把项目落在集聚区的矛盾,不可能主动把自己招引的项目落到集聚区去,降低自己的指标。只有区级政府有能力谋划产业布局,并且前瞻性、全局性地安排项目落户地。所以,建议不以税收、财政论英雄,而将乡镇办的经济服务能力纳入考核指标,消除其经济管理方面的压力,使其得以全心全意做好服务。

(四)所感:戴着镣铐跳舞

我们的发展是戴着镣铐跳舞:要遵循上级政策,要顾全发展大局,要在与人竞争和自身发展中找的平衡,要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中做出抉择。我们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放远眼光,放开思想,放活手段,把能做的做到极致。当前XX最大的优势在于全区上下发展经济的意识很明确,干劲很足。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必将打破一切不可能,创造出XX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加快工业产业集聚发展有关政策暂行规定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切实加快我区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特制定如下政策规定:

第一条 产业导向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统一规划新区工业区布局,提高道路、通讯、电力、供排水、供气、治污等基础设施水平。科学

合理布局工业项目,新区工业区入园企业应按所属产业划分,原则上进入相应的产业片区发展,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主攻方向,鼓励支持优势企业整体搬迁至新区工业区发展,新建项目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等指标应达到国家和省市区规定的行业准入条件,并经有资质的专业评估评审机构认定。投资强度一般不低于240万元/亩,容积率一般不低于1.0,建筑系数、产出效益和创造税收等不低于国家和省市区规定标准。在主要依靠市场优胜劣汰的同时,运用行政、法律手段,依法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影响生态及水源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于城市核心区内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发展要求的企业,区政府将按照“依法拆迁,依法补偿”的原则逐步关停,土地依法收回储备。

第二条 土地政策

(一)从新区工业区以外整体搬迁至新区工业区发展的企业,用地价格按省市确定我区的同期相应工业地价据实测算。经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评估符合以下投资标准的,分别按以下用地价格测算,该用地价格与省市确定我区的同期相应工业地价差额用于鼓励企业整体搬迁和新项目建设,该奖励资金于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后拨付。具体地价为:投资形成固定资产2亿元以上的,按12.5万元/亩测算;投资形成固定资产2亿元以下1亿元以上的,按13.5万元/亩测算;投资形成固定资产1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按14万元/亩测算;投资形成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下或用地面积15亩以下的,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按照科学布局、集聚发展原则统一安排进入规划的标准厂房区,标准厂房区内企业自建厂房用地价格按14.5万元/亩测算。以上用地价格均包含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地管理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和征地补偿费,不包含契税、挂牌交易费和社保基金。建设用地指标根据项目建设进度需求分期供给。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相关要求,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或预建多层厂房基础,多层厂房一般不低于3层,容积率应达到1.2以上。

(二)位于城市核心区(东至五岭路,南至南过境路,西至滨博高速路,北至北山路)内,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整体搬迁企业,其城市核心区内土地由区政府委托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按照市政府批准我区工业性质相应用地价格依法收回储备,地上附属物经专业评估公司评估后由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据实补偿,相应土地、资产过户到区公有资产经营公司名下。城市核心区内原土地招拍挂出让后,纯收益部分的30%-50%由区政府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奖励搬迁企业,用于鼓励企业整体搬迁和新项目建设。

第三条 财政政策

(一)从新区工业区以外整体搬迁至新区工业区的企业上缴税收形成的区级财政留成部分,其正式投产前一的基数仍作为迁出地的财政基数;以后增长部分迁入地和迁出地按6:4的比例分成。

(二)从新区工业区以外整体搬迁至新区工业区,且项目投资规模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自企业整体搬迁投产之日起,第1-3年按企业实际上缴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等额奖励企业,第4-5年按企业实际上缴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的50%奖励企业,用于鼓励企业整体搬迁和新项目建设。

(三)从新区工业区以外整体搬迁至新区工业区标准厂房区自建、租用或购买标准厂房进行生产经营,且项目投资规模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自企业整体搬迁投产之日起,第1-2年按企业实际上缴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等额奖励企业,第3-4年按企业实际上缴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的50%奖励企业,用于鼓励企业整体搬迁和新项目建设。

(四)上述第

(二)、

(三)款,均需扣除相关企业原税收基数,并按现行区镇(街道、开发区)财政体制有关规定,由区镇(街道、开发区)两级共同承担。

(五)新区工业区以外镇、街道的招商引资项目进入新区工业区的,招商企业上缴税收形成的区级财政留成部分按企业坐落地和招商主体镇、街道6:4的比例分成。

第四条 基础设施配套政策

(一)新区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按照区政府统一规划要求,由所在镇政府或开发区管委会牵头制定具体建设规划,经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由区政府确定的产业集聚区骨干道路,骨干道路上桥梁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由区政府和建设项目所在镇、开发区按5:5比例共同承担

。建设项目争取到的上级扶持资金,按出资比例抵扣区、镇(开发区)的投资。

(三)除国家、省市有明确规定外,企业整体搬迁形成的区级综合开发配套费免缴;相关区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先征后返。

第五条 工业地产建设政策

对产品有技术保障、有市场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暂时没有资金能力购置土地、建设厂房的搬迁企业,区政

府按照“协作开发、定向建设”的原则,委托区公有资产经营公司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和建设要求,与搬迁企业签订代建协议,先期为企业购置土地并建设生产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土地、房产等产权落户在区公有资产经营公司名下,相关税费由区公有资产经营公司依法缴纳。工程开工前,搬迁企业需向区公有资产经营公司支付工程预算价格的10%作为定金,该部分定金可抵扣租金或购置款。自协议签订之日至工程竣工并达到投用条件之日为建设期,原则上不超过1年。建设期超过1年的,计息期按1年期计算(下同)。建成后搬迁企业可根据协议约定,选择向区公有资产经营公司租赁使用土地、厂房及配套设施,或通过一次性购买、分期购买、先租后购等方式实现土地、厂房及配套设施的产权转让。产权转让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税费由搬迁企业依法缴纳,其中区级行政性收费项目予以免除,事业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执行,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相关部门帮助予以协调尽量减免。具体按以下办法执行:

(一)工程竣工并达到投用条件后一次性购买的。购置土地价格按照本规定第二条

(一)款相应政策执行,购置厂房及配套设施按工程决算价格计算,购置款应加计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并扣除已支付的定金。

(二)工程竣工并达到投用条件后分期购买的。购置土地价格按照本规定第二条

(一)款相应政策执行,购置厂房及配套设施按工程决算价格计算。第一期应自交付之日支付购置款的40%,加计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并扣除已支付的定金;第

二、三期付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各支付购置款的30%,利息按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计算。

(三)工程竣工并达到投用条件后租赁使用的。租赁期限一般为3-5年,租赁价格按照“保本微利”原则,由区财政、物价部门按照工程决算价格核准确定,租金按预支付,定金可抵扣租金。租赁期满企业可申请延长租赁期限,每次延长期为1年,延长期租金由区财政、物价部门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及该资产当市场评估价格核准确定。

(四)租赁期满后一次性购买的。土地价格按当区政府制定的同类用地价格计算,厂房及配套设施按市场评估价格执行。

(五)鼓励吸引企业资本、金融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工业地产建设经营,合作方式原则上参照本规定第五条执行。

第六条 其他说明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两年。区政府已出台的文件规定与本文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本规定由**区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篇: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工业跨越式发展

白一峰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衡阳县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

一、深刻认识新型工业化

工业规模是核量工业化的基本标准。工业化首先是一个量的标准,就是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工业要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支柱,大部分财政收入来自工业,大部分GTP产生于工业,大部分人员从事工业。以工业化促进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减轻居民和农村村民的负担,增进社会福利。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加速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人口的转移,缓解农民人均耕地的不足,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加快实现工业化是由衡阳县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现状决定的,我们的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化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

新型工业化是量的突破和质的提高的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的工业体系。它是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保障,也是为了让广大群众和子孙后代能够在经济发展中永续受益,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经济发展总是由初级向高级不断进化,表现出梯度性,渐进性,地区差异性,不可能一步登天,更不可能齐头并进。我们力争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优质企业,但现实条件的制约使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每一次产业转移都带来承接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的曼切斯特、伯明翰等城市兴起,造成了称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众多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等强国由之崛起;以信息产业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亚洲四小龙就是世界产业转移的受惠者。改革开放后,承接产业转移的中国沿海迅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资源、环境、劳动力的制约显现,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内地或其它第三世界转移是沿海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衡阳县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

招商引资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各种制约因素更加突出。迎接沿海产业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已形成广泛的共识,各地竞相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给予巨额的

财政补贴,以期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衡阳县近些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引了64家规模企业落户,初步形成了衡阳至西渡之间的工业走廊,确立了以西渡经济开发区、界牌陶瓷工业园与演陂建材、库宗家具、关市铁矿、井头石材为重点的“一区一园四基地”的工业布局。但是,引进优质龙头企业相当艰难。一个准备从沿海搬迁的企业,不仅要考虑搬迁的当期成本高低,更要考虑长期的经营成本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考虑基础设施好坏、政务环境优劣、上下游企业是否配套、物流配送是否便捷、原材料和产品购销市场是否发达、融资是否方便„„因此考虑搬迁的企业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寻找投资成本最低、发展前景最好的地区落户。我们强烈地感到,由于本县财政无力作更大的投入,基础设施、物流配套、政务环境都还存在差距,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够,引进的龙头企业太少,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新型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举措。

二、产业集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捷径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为什么会形成产业集聚?快速的技术变化、增加的市场不确定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传统的产业组织形式瓦解,生产从依赖大的一体化公司的内部规模经济,向依赖专业化工业综合体产生的外部经济转变。比方,一辆汽车的几千个零部件,不再象以前由一个或几个工厂生产,而是全球范围内采购,这就使单独某一个汽车部件的生产就可能在某地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能够减轻生产者交易互动的任务,因为地域接近转化为较低的成本和更大的需求能力。同类型或相关联的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导致大量的采购和销售活动,从而能够吸引各地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相对集中,既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又扩大了产品销售市场,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使产业集聚区提升整体竞争力,有了与大规模企业竞争的独特优势。形成产业集聚的关键的催化因素是规模递增收益,比如熟练劳动力的集中、专业化的投入供应和配套服务的发展以及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促进需求变化和市场冲击的快速反应,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区位品牌”,从而大大增强集聚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如同磁场一样从国外或其他区域吸引大量的人才、技术、资金,集聚内部的专门化程度也势必增强。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合力。产业为什么在甲地集聚而不在乙地集聚?在土地、资本、劳动力这三要素中,只有土地不能流动,其它两个要素都能够流动,都会向对自已最为有利的地方流动。资本必然在赢利预期高的地方落户,劳动力一般在谋生环境最好的地方集中。历史已经证明,产业总是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政府管理最优的地方集聚。

产业集聚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电力、通讯、土地以及相关的配套是产业集聚的基础。与此相对应,由于产业集聚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迅猛增长,投入基础设施的能力增强,配套设施也必将日益完善。

产业集聚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包括为资源流、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提供服务的各类服务载体(市场或中介机构),比如物流配送、安装维修、工艺设计、品牌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各类专业化的服务。这些服务载体必须是市场化的而不是政府强行提供的、高度竞争的而不是垄断的。产业集聚反过来使服务行业能够相对集中,并有合理的经济回报,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产业集聚需要更优的政务环境。需要对所有企业和外来人口都公平的对待、低廉的收费、有效的管理、良好的服务。公平的对待就是人不分亲疏,地不分南北,对所有企业的普惠制而不是对个别企业的挂牌保护。但欠发达地区的现实难题就是,由于财政短缺,既无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也不能保障管理部门的正常经费支出,而不得不依靠收费维持机关运转,因而陷入越收越穷、越穷越收的恶性循环之中。尤其严重的是,由部门掌握的收费权、审批权往往深陷部门利益之中,而很难跳出部门自利、越穷越收的恶性循环。也正因为优化政务环境非常之难,在各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招商引资政策不断优惠的情况下,政务环境的差别成为各地的本质差别,政务环境好的地方成为资本追捧和集聚的洼地。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政务环境的竞争,政务环境好坏,决定产业集聚的成败,决定经济发展快慢。

三、采取过硬措施,形成发展合力,促进产业集聚

1、把产业集聚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举措来抓。机会稍纵即逝,衡阳县能否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取胜,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要用新型工业化总揽经济工作全局,把产业集聚作为实现新型工作化的现实之途。围绕产业集聚抓工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集聚抓招商引资,

围绕产业集聚抓现代农业。政策向产业龙头倾斜,用地为产业集聚让路,部门为产业集聚服务,财政向产业配套投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完善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上。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在土地控制、环境保护越来越严的情况下,要调整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分区。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企业向园区集聚;资源型企业向资源地靠拢;流通平台向城镇集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农村扩散,把农村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空闲的农居充分利用起来。以形成园区带动,全县联动的工业发展大氛围。

2、把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作为产业集聚的首要任务来抓。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依托本地资源和现有产业条件抓大型龙头项目的引进,领导出面,骨干专抓,拿出诚意,盯住目标,重点突破。这方面,衡阳县在引进新中源项目上已经创造了成功经验。继续支持龙头项目发展壮大。股市创业版即将推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衡阳县有一批象恒生制药、天天见梳篦、尚卿矿业、长丰矿业、三和食品、金鲲米业等成长性好的企业,要鼓励它们实行强强联合,滚动发展,帮助它们把家族企业改造成现代企业,支持它们架通向上发展的桥梁,争取有一批企业在近年包装上市。

3、把构筑流通平台作为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的关键环节来抓。加快改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放活为企业服务的各种配套行业,适时建设专业市场。将本地产业总体包装,将优惠政策和政府承诺,通过公众媒体对外发布,力争吸引一批又一批的相关企业主动来投,加速形成产业集聚。

4、把优化政务环境作为实现产业集聚的根本措施来抓。综观全国的产业集聚区,往往最初是由放活形成的。要用低廉的收费和优质的服务促进产业集聚。低廉的收费就是以全国各地为参照系,用最低的税费吸引八方客商和各地人才集聚,而不是以现有的条条框框来界定收费。有效的管理就是各部门各尽其责,使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商业流通等各领域规范有序。良好的服务就是国家机关各部门都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有访必接,有求必应,使问题能够尽时解决,使矛盾能够及时化解,使社会风险降到最低。

优化政务环境,干部是决定因素。在我县财政状况短期内还难于根本改善、政务公开机制还不完备、法制监督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更加需要一大批顾大局、识大体、超越部门利益和个人私利、注重整体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服务型干部。这就必须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将会干事,想干事、

不谋私的干部用到关键岗位,以促进我县产业集聚更快形成,促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第四篇:推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

《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竞争能力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要“集聚优势资源,形成一批在全球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依托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这是信息产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央精神的重要体现。为实现这一目标,未来几年,信息产业部将重点加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式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

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已成为“电子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加快推动产业由大到强转变,是新时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五”期间,信息产业部将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作为加快产业战略转型的切入点和重要举措,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共认定了九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38 个产业园。到“十五”末,九个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行业产业规模的近八成,工业增加值和利税总额占全行业的比重均超过四分之三。基地内汇聚了绝大部分的国家和部省级研发中心以及众多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和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上处于“先行者”的地位。经认定的38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涉及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领域,是各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产业聚集区,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三年的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产业链日趋完善,优势企业、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资金不断涌入,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日益显现。产业基地和园区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走出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十一五”期间,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将继续成为强国建设的主要载体。

“十一五”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入“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基地和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完善产业链,优化发展环境,对于加快优势骨干企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也将其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加以推进。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支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发展政策》,重点加强对基地和园区在发展规划、自主创新、国际合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行业指导,加大对基地和园区发展所需资金、人才等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共性技术与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以及自主创新、重大产业化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信息产业部将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实行动态调整的管理,适时调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认定条件,进一步规范对基地和园区的申报、认定、考核及相关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管理水平,增强基地和园区的竞争能力,推动基地和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此外,在推动基地和园区建设中,将更加注重引导当地和外部优势资源集聚,在产业投资导向上要重点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建设,进一步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实现集约发展。

三、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产业格局的形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加快东部地区发展”的总体区域发展战略,并将在“十一五”期间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信息产业也将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在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力争在差异化、互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发展的协调互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延伸和壮大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

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要继续发挥产业发展“排头兵”的作用,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建设高水平的产品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实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产业带。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抓住产业新一轮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在劳动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若干特色鲜明、辐射和带动性强的产业聚集区。

我国大都市圈产业布局规划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一些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城市规划与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涌现出很多新的思维和观念,颇具活力。

一、调整空间布局支持城市地位全面提升

以上海为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其已形成了明确的产业目标和与之相配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1999年版的总体规划中,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逐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和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之一”,围绕这一定位,还提出“城郊并进,增强综合竞争力”,“中心城区主要是完善功能,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主要是加快发展,体现综合经济实力”,“注重郊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建设,强化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相互推动、多中心发展的新格局”,“郊区建设起点高、模式新、规模大的综合性开发区,成为吸引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全方位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上海把建设金融中心的最终目标定位于亚太区域全能型国际金融中心,近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定位在“国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期”,因此,总体规划将金融、保险、商业、贸易服务等职能主要布局在中央商务区和四个城市副中心,并重点突出浦东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

2.强调工业发展的作用,从市域整体上安排支柱产业布局。通过空间与用地布局引导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总体规划为石化、钢铁、汽车、造船、高等教育、出口加工、高科技等支柱、骨干产业的发展安排了明确发展空间,如积极引导工业性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重大项目进入“1+3+9”地区,即浦东新区、闵行、漕河泾开发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以及9个市级工业区;同时上海十分重视城郊工业一体化,引导乡镇工业逐步向市级、区县级工业区集中发展,为郊区经济发展明确了一批重点小城镇,因此,上海区县工业增长强劲,2002年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

3.积极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空港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开辟大小洋山集装箱深水港区;形成以浦东国际空港为主、虹桥空港为辅的组合型空运枢纽格局;建设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支持两大国际枢纽所需的相关服务与配套设施。

4.重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区位。对国家沿海铁路和沿海高速公路的选线,上海采用了浦东方案,突出了浦东在区域开发中的“龙头地位”,改善了浦东与江浙两省的联系条件;四条轨道交通市域快线与规划的各个重点产业区、新城与城市中心区域直接相连,有力地支持了产业的空间展开。

二、新城区的规划与发展趋势

我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而其中大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变化最为明显。由于用地广阔、限制因素少、区位优越,大城市边缘的新兴城市化区域得以在短时间内崛起,发展成为大城市对外开放、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行区域,成为大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目标。这种现象在沿海地区十分突出,如广州以大量的规划研究和空间结构、用地布局调整来适应其在基础产业、制造业、空港、航运、商贸业和高等教育、会展业等诸多产业领域的重大结构性调整,利用番禺、花都撤市改区的机遇,大胆而坚定地大踏步南拓,拉开空间框架,在南部的番禺沙湾水道以北构建南翼大组团,开辟综合性广州新城区,吸纳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新兴产业,建设广州新大学园区和广州新城,形成生活居住、休闲度假、商贸、旅游和新兴产业的综合性中心功能区和外贸加工区;其中南沙新城主要以工业、物流业、科学技术三项职能为基础带动整个地区发展;在东部珠江口滨海地带,高标准规划生态型滨海新城区。其他还有上海的浦东新区,青岛的东部新区、苏州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也都比较成功和令人瞩目,特别是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对北京更具借鉴意义。

经济快速发展及大城市地区交通、区位、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带来大城市边缘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打破了原有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系统的平衡,产生新的城市发展形态,即由大城市原有的同心圆圈层扩展形态走向分散组团和轴向发展形态,最终形成带状城市,实现跨越式空间发展。(作者: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未来经济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

2003-10-20 00:00:00

[摘要]过去发展经济、引导经济布局,不太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较多地讲经济效率,较少地讲生态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理念,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多一点和为贵,少一点斗争哲学;多一点顺其自然,少一点人定胜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再与自然"斗"下去,太危险了。科学发展观是在尽可能不改变或尽可能减少改变自然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发展,从迫使自然与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相适应,转为主动地使人的分布、经济的分布与自然相适应。

(50人论坛·北京)目前已启动"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产业布局或经济布局是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当今世界的发展,一靠科技实力,二靠区域整体竞争力。经济布局不合理,不仅影响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而且影响人的居住和发展,损害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未来15年更好地引导我国的经济布局,使之更合理,目前还没有成熟意见,更没有形成共识。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以及"五个统筹"、"五个坚持"。

一、引导经济和产业布局要遵循空间均衡的原则

正确引导经济和产业的布局,首先要把握区域协调的科学内涵。区域协调不是要全国31个省区市的GDP都同样大,更不是全国332个地级市州、2860个县、5万个乡镇之间的GDP都同样多;引导经济布局,不是要使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布满工厂、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按GDP总量衡量,美国、日本经济总量最多的地区与最少的地区之问的差距不比我国小,但没有人认为美国、日本存在区域不协调的问题。缩小地区差距,主要不是缩小GDP的差距,重要的是缩小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的差距,最终是缩小各地区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摆脱贫困,核心是人要脱贫脱困,不是单纯的"地区脱贫";共同富裕,实质是生活在各个地区的人民要富裕。一个地区的GDP再多、增长速度再快,但如果失业很多,许多人生活在低保水平之下,这种GDP和增长没有意义,是典型的"有增长无发展"。

实现区域协调,要遵循空间均衡的原则,也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促进人口、就业、经济在一定空间协调分布,并与该空间的资源环境状况相适应。

第一,经济与人口在一定空间要协调。经济的布局或空问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密切相关。农业社会,人随着耕地走,耕地是就业岗位,耕地是分散的,人的居住也是分散的。现代社会,人的就业岗位主要不在农业,是工业和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是相对集中的,人口也是相对集中居住的。所以,引导经济向何处布局,实质是引导人口向何处集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经济布局,更要关注人的居住区问题,使人口分布在适宜人居住的空间,不能把人口引导到高山峻岭、戈壁荒滩上。有矿产资源的地区,往往是不太适宜人居住的地区,也是其他产业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在这类地区,可以开采矿产资源,但不易把人口引导过去,形成人口密集的城市。否则,一旦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很多困难。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已经出现了类似问题。我国许多城市布局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今后将有几个亿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如果不正确地引导经济布局,继续引导到灾害频发地区布局经济,人口也会集中,今后的灾害损失更大。我国GDP增加很快,但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很多。这是人民感受的生活水平提高没有GDP增加快的原因之一。

第二,经济、人口与资源在一定空间要协调。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与水资源相适应。淮河以北,水资源为全国的19.5%,人口占46.5%,GDP占45.2%,耕地占64.8%。经济与人口是协调的,但水与人、水与经济的分布严重失衡。水资源可以跨区域调动,但资源移动不能过度。400个城市缺水,163个严重缺水。如果都调水,全国将密布调水网。既使经济上是可行的,但生态效率差。地下水超采,也会引起各种地质灾害。

第三,经济、人口与环境在一定空间要协调。大城市病的实质是经济和人口的集中程度超出了环境容量。经济集中,人口必然集中,公路、铁路、飞机,以及废气、污水、垃圾也会集中。当自然界难以自行调节时,要么是忍受恶劣的环境、污浊的空气,要么是花大价钱治理。因此,经济和人口的集中在一定空间也要适度,密度合适。目前近1个亿的流动人口,主要流向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因为就业岗位在这里、经济和产业布局在这里。经济发展没有尽头,但空间资源是稀缺的。按现在的占地势头,一些地区几年、十几年后将无地可用,所有的空间都将变成高楼、公路、厂房。这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是科学的发展观。因为没有了绿色空间,人民的生活质量不会高。企业、外资遵循市场原则,哪便宜就在哪生产,不会考虑空间均衡问题,但政府若不考虑,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二、引导经济和产业布局要遵循生态效率的原则

过去发展经济、引导经济布局,不太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较多地讲经济效率,较少地讲生态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理念,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多一点和为贵,少一点斗争哲学;多一点顺其自然,少一点人定胜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再与自然"斗"下去,太危险了。科学发展观是在尽可能不改变或尽可能减少改变自然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发展,从迫使自然与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相适应,转为主动地使人的分布、经济的分布与自然相适应。

坚持生态效率的原则,才能在不损害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上引导经济布局。在物质产品短缺时代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消除,以及加入WTO、国内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的情况下,完全用一个行业的国内总供给是否大于总需求来判断重复建设,从而确定鼓励或限制的产业政策等是欠科学的。一个行业单纯看近期需求,单纯看国内需求,难以判断是否属于重复建设。因为一是短期没有需求,长期可能有需求;二是国内没需求,可以出口,变成该产业的"世界工厂"。但是,问题在于国内的资源环境是否能承受。目前许多地区的增长、许多产业的增长,是用政府补贴了的、低廉的,仅仅核算了资源开采成本,没有核算资源和环境成本换取和支撑的。如果一些地区的水价中,包括了开采地下水、超采地下水、跨区域调水的生态环境成本,其产品的竞争力会大打折扣。汽车是很有前途的产业,从未来看、从全国看,要大发展,但放在哪里生产。在开发密度很高的地区布局汽车厂,可能现在是有竞争力的。但工厂过来,就业、人口也会流动过来,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生态环境的矛盾也.会加大。这些负面的社会效应、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损害,企业不负担,本届地方政府也不负担。这些成本是以后的政府、全体人民、我们的子孙承担了。所以,引导经济布局,不仅要遵循经济效率的原则,也要遵循生态效率的原则。

三、引导经济布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区域调控原则

引导经济布局要因地制宜,通过区域规划,实行差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区域调控政策。国家的总体规划要强化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把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放在突出位置。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明确各类区域的主体功能和发展原则。

对重点开发区域,具备经济发展和人的居住和全面发展条件的地区,要引导经济向这里布局,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尽快改善发展环境,形成新的增长极,吸引人口定居。对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的、需要进行整合的区域,要加强空间开发的指导与约束,限制大规模、无节制的盲目开发,保留必要的绿色.空间,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防止一些地区出现过密问题。对生态脆弱、天然林和水资源保护地区,以及其他各类自然保护区,要适当限制开发活动,有些地区,不仅要退耕还林,也要"退人还林";洪水频发地区,不仅要加强工程措施,也要"人退水进"。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要控制高耗水产业的继续发展,控制城市规模盲目扩张,避免地下水超采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对贫困地区,要从"地区脱贫"的出发点,转向"人口脱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开发式扶贫与异地扶贫结合起来。对大规模开采资源的地区,要充分考虑人口居住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条件,不可轻易形成新的资源型城市。

实行因地制宜的区域调控,要树立促进人口流动的方针。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市场经济下,要素是流动的。要破除按行政区发展经济,按行政区层层分解经济指标,考核政绩的思路和做法。要明确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责,市县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而不应该是仅仅去壮大本辖区的GDP。要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公共服务职责与其财力相适应的原则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区域,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口转移能力,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当地人民逐步享有与其他地区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

实行因地制宜的区域调控,要把编制和实施跨行政区的区域规划放在重要位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几个大的经济区的区域规划,这是"十一五"规划的新任务。区域规划不是纯粹的指导性和预测性规划。要划定主要功能区的"红线",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

总之,宏观调控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和引导。宏观调控不仅要关注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更要关注区域发展和区域协调;对产业发展的调控,也要逐步从对产业总量的调控,转到对其空间布局的调控。

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http:/// 2007-12-25 [字体:大 中 小]

第三十七条 产业发展的总体原则

1.坚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

2.坚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要求。

3.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

4.强调保障就业和提高城市群内农民收入。

5.坚持集中发展和园区化控制原则。

第三十八条 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近期,要营造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加工品牌,建立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三市经济年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两到三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6%以上,产业一体化初见成效,三市产业分工基本合理,优势产业的市场份额逐步增大。

规划期末,要成为集约型农业发展区域;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知识经济高地;电子信息技术与设备、交通与电机设备制造、食品与制药、文化等四大产业群和若干主导产业逐步显现;

交通、流通、信息、旅游及科教文化等第三产业兴旺发达,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服务中心。

远景,要把主导产业发展的选择、空间布局的调整和长株潭城市群的长远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十九条 第一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规划范围内保留适宜的农业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和保持区内的生态平衡。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逐步建立融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

具体要求是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重点建设各类农业园区,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样化生产,特别是发展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根据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各种规模的养殖业;大力发展林业,扩大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四十条 第一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域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城市群核心地区发展都市型农业,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和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区,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林果业,建立若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第四十一条 第二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传统工业得到全面有效的改造,规划期末工业装备要全面达到和赶上本世纪初叶世界先进水平,相当部分要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电子信息技术与设备、交通与电机设备制造、食品与制药、文化等四大产业群和若干主导产业全面形成,拥有大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第四十二条 第二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

1.电子信息产业

主要是基础元器件、计算机终端、嵌入式数字产品、计算机软件、教育电子产品、移动通信产品、金融电子产品及新型传感器等产品。

2.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

主要是锌、铅、锑、稀土、钨、钼和硬质合金及其深加工产品及黑色冶金中高档次板带材、无缝管、硬线、高速线材和棒材、锰系列深加工和特种合金产品。

3.工程机械加工业

主要是数控磨床、铣床和线切割机床为主体的高档数控机床产业,以及工程起重机械、混凝土输送设备、道路工程机械、桩工机械等现代工程机械产业和空调产业等。在汽车工业方面,要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成为其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4.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和机电产业

一是加快发展以电力机车、城市轻轨车、公路运输客车、越野车、摩托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开发高速重型集装箱牵引车。二是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三是大型潜水泵、大型挖泥船泵、城市垃圾焚烧、城市路面清扫等环保设备。四是机电一体化通用装备等。

第四十三条 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领域

依托城市群的交通、区位优势,战略地位以及文化特色,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为原则,通过对城市群内各类大型跨区域服务设施的整合发展,构建功能完善、竞争有序、全面协调发展的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体系和旅游产业体系。

1.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及布局

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稳固发展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物流业和教育产业。在坚持工业作为三市经济发展支撑点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比重。

率先发展的长沙文化产业要进一步整合株洲、湘潭的文化资源,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区分割,做大做强,为三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新的亮点。

加快发展物流业,大力建设物流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发展与铁路、航空、内陆口岸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强化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包括物流硬件与物流软件的建设,迅速提高物流代理经营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各类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明确三市政府在促进物流发展中的分工,制定物流业具体的发展规划,从政策法规方面为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进物流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为各类企业参与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步改造城市与企业物流系统,建设城市物流中心,建设企业或社会化配送中心。

表7 长株潭三市新兴服务业发展布局重点

信息服务业

金融保险

文化产业

物流产业

教育产业

主要城市

长沙 长沙

长沙

株洲

长沙

次要城市

株洲

株洲

湘潭

长沙

湘潭

辅助城市

湘潭

湘潭

株洲

湘潭

株洲

2.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目标

长株潭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要坚持大旅游、大网络、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施精品战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合理组合,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重视培养旅游人才,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协调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和新兴经济增长点。

3.文化与旅游的一体化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建设、报刊出版、影视、会展等文化产业同时,长株潭地区旅游业需要融合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人文特色来进行自身产业建设。在旅游资源开发时,积极导入文化因素,注重在餐饮、住宿、游览、商品、表演等方面促进旅游与文化的一体化。

第四十四条 区域旅游开发空间结构

规划强化一个旅游龙头、建设两个旅游集散地,打响三张旅游王牌,发展12大特色区域和开发多条精品线路,形成“一个旅游龙头,两个旅游集散地,三张旅游王牌,一江连接三市”的总体格局。

一个龙头即为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作为长株潭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突出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其“山、水、洲、城”的奇特灵气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利用省会城市的重要窗口作用,广为宣传长株潭区域旅游产品,成为带动长株潭区域旅游发展的龙头。

两个旅游集散地即要把湘潭和株洲建设成为长株潭区域两大重要的旅游客源集散地。

三张王牌是指:“山水名城、人文长沙”、“炎帝文明、圣地株洲”和“伟人故里、红色湘潭”。

第四十五条 区域旅游精品线路组织

1.长沙楚湘文化游

金鹰文化城—马王堆—简牍博物馆—天心阁—清水塘旅游文化步行街—第一师范—贾谊故居—岳麓书院—岳麓山—雷锋纪念馆—铜官窑。

2.湘江风光游

长沙市湘江风光带—橘子洲—昭山(水路)—杨梅州—湘潭—株洲(空灵岸)。

3.烟花之游

长沙—浏阳—醴陵。

4.伟人故里游

湘潭—白石—乌石—隐山—韶山—花明楼—长沙。

5.名人故里游

长沙—曾国藩墓—韶山—花明楼—灰汤。

6.红色农耕游

长沙—株洲—醴陵—攸县—茶陵—炎陵。

7.寻根祭祖游

长沙—炎帝陵—舜帝陵。

8.现代工业游

株洲电力机车厂—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株洲合金厂和醴陵陶瓷工业游。

第四十六条 产业空间组织的总体目标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创造有利于城市群各类产业发展的物质环境、政策环境和空间环境平台。实现生产要素跨城市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高产业空间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效益,统筹规划培养多层次的专业性园区,使其成为城市群发展产业、引进外资、研发创新的主要空间。要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带,实现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相互契合的联动效应。

第四十七条 产业空间组织的总体原则

1.产业园区的区域布局方针要在核心区区域“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布局基础上,服从城市群功能组团的“三核极化”原则,由综合型园区向专业型园区转变,由均衡型的产业发展向高关联度的产业发展转变,由独立式发展向整体型发展方向转变,在政策扶持导向上由普惠型的政策覆盖向对个案式政策转变,在创新体系上强调整体优化、资源共享。

2.产业园区的建设应与城市群主导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外资投资的重点领域、各类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地方资源禀赋特点等紧密联系,既要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又要加强区域的集群联系,争取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的产业园区群体。

3.产业园区的发展应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柔性专业化特点,加快建设专业化园区。

4.国家级产业园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知名度高的专业高新技术园区。

5.省市级产业园区要发展为城市群优势产业配套的产业,延伸产业链。

第四十八条 产业空间组织的分工布局要求

三市产业布局分工方向主要是:长沙作为长株潭最具潜力的产业增长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特别是要发展壮大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旅游业,着重构筑现代科教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及信息中心。

株洲作为有基础优势的工业中心,要依托自身的交通中心地位,增创工业新优势,重点改造提升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业、化工业、食品加工业、陶瓷业、建材业,并且培育发展新材料、医药保健制品、电子信息业、先进制造技术和环保节能降耗等高新技术产业。

湘潭要加速黑色冶金、精细化工、机电、机械制造、建材、纺织及原料等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培育光机电一体化、新兴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力争建成新型的制造工业中心和新兴的科教基地。

第四十九条 产业空间组织的园区规划和产业带规划

1.园区规划原则

园区规划布局以集中布局和中心城市依托为导向,主要集中在城市群核心地区,除了国家审批和个别省级工业园区外,核心地区以外的

二、三产业园区原则上撤消,引导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产业功能的集聚。

2.园区规划

(1)一产园区规划

湘江西岸规划有长沙黄金农业产业园、长沙岳麓区农业产业园、长沙滨江西岸农业产业园、湘潭西岸农业产业园。

湘江东岸规划有长沙县农业产业园、长沙开福区农业产业园、隆平高科技园、黄兴镇农业产业园、长沙城南农业产业园、长沙天心区农业产业园、长沙滨江东岸农业产业园。

(2)二产园区规划

湘江西岸规划有长沙市高塘岭外迁工业基地、长沙国家级高科技产业园(一区四园)、湘潭鹤岭重工业改造基地、湘潭先锋农副产品生态工业园区、九华镇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易俗河经济开发区天易生态工业园区、株洲栗雨高科技工业园、株洲天台高科技工业园;

湘江东岸规划有长沙捞霞大运量机械加工基地、长沙星沙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天心区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基地、长沙雨花区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基地、湖南省环保工业园、湘潭竹埠港新材料工业基地、湘潭下摄司产业升级改造基地、湘潭双马机电工业园区、株洲清水塘综合工业区、株洲田心高科技工业园、株洲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株洲宋家桥综合工业区、株洲黄家岭中小企业工业区、株洲金山环保工业区、株洲月塘综合工业区、株洲建宁中小企业工业区、株洲董家塅综合工业区。

(3)三产园区规划

湘江西岸规划有长沙星城旅游休闲产业基地、长沙河西文化产业园、长沙含埔教育科技产业基地、湘潭大学城高科技园。

湘江东岸规划有长沙芙蓉区文化产业园区、长沙雨花区文化产业园区、长沙天心区文化产业园区、株洲喻家坪物流园、株洲大丰物流园、株洲杉木塘市场园区。

3.产业带的空间规划

根据城市群产业发展目标与城镇空间组织构建的要求,在各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零次产业带。

具体就是以现有产业空间分布为基础,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搬迁三市城市中心区和三市沿江地区的生产型企业至三市总体规划布局的新工业区,远景规划在长株潭地区的东部沿南北向发展轴线采取串珠形式布局新的工业区,形成一条以制造业为主的东部产业带。

第五篇:产业集聚区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目前,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亮点。2010年以来,河南省通过优化完善规划布局,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实施投资倍增计划和大招商行动计划,产业集聚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应清醒地看到,产业集聚区建设涉及面广、创新任务重,而各地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也不尽相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当前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

1、各地产业集聚区建设不平衡。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成效显著,但是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一些产业集聚区依托原有的产业园区,基础较好,发展较快,而一些新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则由于起步晚,缺乏产业基础、配套不完善,开工项目和完成投资偏少,个别园区甚至尚未入驻项目。

2、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的主要行业,且大多数集聚区内所承载产业多为传统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如农副食品加工、机械及配件加工、纺织、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有一些电解铝、钢铁等能源消耗型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较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3、主导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当前,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一部分集聚区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基本有了明确定位,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大部分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是确立一两个龙头企业,还有一些产业集聚区尚未形成明显的主导产业,布局分散。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与合理引导,有的产业集聚区为了迅速扩大规模,没有围绕特色、围绕定位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和企业,企业间的产业关联不强,往往是以“堆”代“群”。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缺乏从产业链角度出发的整体设计,因而无法发挥产业集群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总的来说,集聚区内主导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条过短,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产业集中度较低,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

4、创新驱动力不足。由于大多数产业集聚区处于筹建阶段,产业发展起点低、规模小,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实力不足。产业集聚区大多没有与科技服务产业相关联,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缺乏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缺乏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用于科技创新的费用比重低,产业治理结构落后、缺乏交流和互动,没有形成地区创新机制,产业集群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一些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企业实力不足和外部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有能力斥巨资进行高科技项目开发和投产的企业寥寥无几。因此,总体上看,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三、加快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重组及整合提高产业集聚区竞争力

1、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促使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方向发展。一要扩大产业集群规模;二要突出地域特色;三要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拉长产业链条。促使企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建立既有专业化分工又相互促进的产业网络体系,提高合作效率,使企业获得双赢,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2、构建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大力培育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集群模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集群产品产业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同时,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把产业集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

3、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各类园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规划目标,培育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区内中间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促进区内企业的衍生。鼓励引导企业之间建立垂直或水平的技术关联,加快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以便形成有效的创新集群,取得集群经济效益。加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的联系,借助名牌大学的声誉促进园区聚集机制的形成。

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我省农业大省的优势,建立标准化的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形成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

(二)重视我省产业集聚区内外环境建设

1、注重企业内人文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产业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促进产业融合。

2、加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横向联结,形成集群创新的社会化基础。要在集群中形成由科技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组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样的体系具有强大支撑作用,包括克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等问题,以及促进市场的规范运行。

3、完善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金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展法律、信息、营销、咨询、技术、培训、评估、代理和交易中介服务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组织,不断提高中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协会的自律管理;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发展专业物流公司;三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市场开拓、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多元股权结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投资公司,为各种所有制企业融资服务。

(三)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首先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硬环境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其次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政府要进一步精简机构设置、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保证良好集群环境;同时要充分利用河南历史文化优势及地域优势,例如举办祭祖大典、寻根追宗活动和大型会展等吸引东部沿海及华侨在故乡投资,参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2、合理制定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聚合具有地域特色的大产业、大项目、大集群,加快转型发展,谋求争先进位。首先是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有产业关联效应和有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产业园区,以促进特色产业园区聚合发展,优化集群创新能力。其次要大力扶持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积极引导集群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制定实施产业集群联盟标准,以高标准、强质量再造产业集群新优势。三是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集群市场知名度。

3、政府应高度重视和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公正稳妥地解决在征地等方面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避免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产业集聚区的不当做法。突破体制的约束,对有前景的产业集聚区放宽财经权限,保证这样的产业集聚区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城市化战略服务。

上一篇:供应商反恐协议书下一篇:关于推进全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