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2024-05-03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精选8篇)

篇1: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与瞿秋白的革命生涯

摘要:瞿秋白是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开风气之先的

早期共产党人之一。五四时期是瞿秋白一生的转折,是他从探索与追求中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这一时期的经历对这位政治家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五四运动点燃了瞿秋白的革命热情、塑造了他的无产阶级人生观、激发了他的革命创造精神,成为瞿秋白革命战斗生涯的光辉起点。

关键词: 五四运动

瞿秋白

革命生涯

瞿秋白是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开风气之先的早期共产党人之一。“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也是瞿秋白革命战斗生涯的光辉起点。瞿秋白正是从这里出发把自己与祖国和人民解放的命运紧密地联结起来,正是从这里开始由爱国主义、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无限忠诚的战士。” [1] 五四时期是瞿秋白一生的转折,是他从探索与追求中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这一时期的经历对这位政治家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心系祖国前途,放眼世界,努力适应世界潮流,以坚毅的志向 ,为创造新社会,积极开拓创新。作为五四青年的瞿秋白为民族复兴、人民解放而接受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瞿秋白110周年诞辰和五四运动9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回顾这位五四先驱的革命生涯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四运动点燃了瞿秋白的革命热情

五四运动前,瞿秋白投靠北京的堂兄就读于外交部举办的俄文专修馆。这一时期,瞿秋白的思想比较苦闷,北京城里新官僚腐败黑暗的政治生活给他很大的痛苦,他只好埋头于故纸堆里,“始而研究诗古文词,继而讨究经籍”,并“对于老庄特殊有研究”。后来他追忆这段往事时曾说:“从入北京到五四运动之前共三年是我最枯寂的生涯。友朋的交际可以说绝对的断绝。北京城里新官僚‘民国’的生活使我受到重大的痛苦激刺。” 他感到自己的软弱和空虚,陷入惘然、彷徨之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场运动像一声霹雳,震醒了整个北京、整个中国的青年学生,瞿秋白也不例外。他后来说:“五四运动陡然爆发,我于是卷入漩涡。孤寂的生活打破了。于是,抱着不可思议的‘热烈’参与学生运动”。[2] 他是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带领俄专的同学们积极参加天安门的示威游行以及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的斗争。他也是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代表,多次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演讲,进行反帝爱国的宣传。6月3日,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他被捕了。他鼓励前来看望他的同学说:“你们要继续奋斗,坚持罢课,不达目的,绝不休止。” 6月8日瞿秋白等被捕同学被释放,受到上百名学生的欢迎和庆贺。瞿秋白成了同学中的“谋主”,“在学生会方面也以他的出众的辩才,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我们的活动正确而富有灵活性,显示出他的领导的天才。”[3]五四运动之后, 瞿秋白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许地山等人经常一起活动, 不久, 1919年8月,他们以“北京社会实进社”的名义,创办了《新社会》旬刊。刊物是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朵浪花,成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阵地。旬刊出了19期后,被北洋政府视为“过激派”、“布尔塞维克”而查封。其中,瞿秋白的文章最多。他在一篇文章《社会运动的牺牲》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一部分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实际上担负着引导革命运动的责任,知识分子应该参加社会活动,引导被压迫的群众争取未来。“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恶梦。学生运动的引子,山东问题,本来就包括在这里。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与社会主义,就是这个原因。”[4]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瞿秋白已开始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这一时期,瞿秋白还参加了1920年3月由北大著名教授、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5月,《新社会》被封闭后,瞿秋白等人又筹办出版了《人道》月刊(只出版一期便被迫停刊),组织了‘人道社’,并与周恩来为首的‘觉悟社’、李大钊为首的‘少年中国学会’以及‘曙光社’等进步团体一起组织活动。可见,五四运动改变了瞿秋白的生活,对他的人生道路和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五四运动打破了他孤独沉寂的生活圈子,使他从个人的哀伤和愤世中奋起,走进了群众运动的洪流。他在五四运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不仅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而且显露了出色的领导才干,这为他后来成为政治活动家打下了基础。”[5]同时,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说:“我的思想第一次与社会生活接触,而且学生运动中所受的一番社会的教训,使我更明白‘社会’的意义。” [6]

二、五四运动塑造了瞿秋白的无产阶级人生观

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集体主义,一切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把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人生最高的目标,坚持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瞿秋白的人生观,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人间化”而奋斗。秋白的无产阶级人生观的形成也有一个艰难的实践过程和刻苦的学习过程。瞿秋白出生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无数志士仁人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但总是失败。在五四运动以前,秋白“因研究佛学试解人生问题”,产生过“避世观”;到北京后,看到种种社会的“无名毒症”,不知如何解治,又生了“厌世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9年爆发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给秋白带来了新希望。五四运动“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萝”,秋白抛弃了“佛教人间化”、“文化救中国”的空想,成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经过五四运动的锻炼,他欣喜地感到中国:“革新时机到了”,“中国人若是多能够趁着这个时机,极力奋斗一下,非但中国自己有无穷的希望,就是对于世界也要有极大的贡献,” “我总想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尽一份引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担一分中国再生思想发展的责任”[7]成为瞿秋白一生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1920年10月,他亲赴十月革命胜利不久的俄国考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最早向中国人民宣传马列主义,为中国开辟了“红色丝绸之路”。1923年回国后,又投入了马列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艰巨工作中去,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战略策略思想都作了艰苦的探索。瞿秋白自走上革命道路后,就把“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多着想啊”作为自己人生信条,他不管工作和生活环境多么艰苦,不管身体多么虚弱,常常工作到深夜,忘我地为党工作,敢于负责,不谋私利,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公仆意识。“瞿秋白在为实现其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征途中,走的是一条充满艰险和曲折的道路。在他的一生中,遇到学习、工作、生活、理想、事业、前途、友谊、婚姻、家庭、疾病、迫害、被捕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得与失、苦与乐、祸与福、生与死等矛盾。在这些问题与矛盾面前的表现及处置办法,就显露出他的人生态度。瞿秋白具有高尚的人生目的和正确的人生意义,因而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犬耕’是瞿秋白的笔名。‘无牛则赖犬耕’是瞿秋白的一贯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反映了瞿秋白谦虚谨慎,严于自责,明于自力,坦率忠诚,实事求是的高贵品质,而且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强烈责任感。” [8]

三、五四运动激发了瞿秋白的革命创造精神

爱国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是五四精神的重要内涵。创造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灵魂。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1920年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明确地提出:“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精神。创造就是进化,世界上不断的进化只是不断的创造,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我们不但对于旧文化不满足,对于新文化也不要满足才好;不但对于东方文化不满足,对于西洋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满足才有创造的余地。” [9]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的创造精神,推动新文化运动由思想文化革命、文学革命推进到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由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推进到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吸取西方的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1919年瞿秋白在《欧洲大战与国民自解》一文上写道:“现在世界的新潮流已经一天一天涌起来了„„要有世界的眼光,知道新思潮是壅不住的,赶快想法子去适应世界的潮流,迎合世界的潮流。要有历史的眼光,[10]知道思潮的变迁,是历史上一定的过程,不可避免的。”瞿秋白认为,创造性、敢于革新是现代化人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也是现代化人与传统人最根本的区别点。他清醒地看到,世界一天比天新,于是大声疾呼:“改革社会非创造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改革旧制度,打破旧习惯不可。” [11]经过五四的洗礼,秋白成了反叛旧世界的先锋战士,立志要在旧宗教、旧制度、旧思想的旧社会里杀出一条血路来。

瞿秋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受惠者,也是贡献者。他在五四前期广泛阅读新文化报刊,接受新思想的启蒙;在五四后期则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关于新文化运动普及发展方向的议题方面,瞿秋白认为,普及运动必须从单纯的文化运动发展为社会运动。普及就是要从文化界扩展到社会各界,它同时必然伴随着各种社会革新,不是单纯文化运动所能包含的。而“社会运动可以包括各种事情,制度的改革,习惯的打破,创造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 [12]瞿秋白在赴俄途中和旅俄期间,寄回数十篇报道在《晨报》和《时事新报》发表,还于1922年在国内出版《新俄国游记》(即《饿乡纪程》)。他通过这些报道和游记,具体而真实地记叙苏俄“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的实践和理论,推动国内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客观上支持了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潮。1923年初回国后,“他立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全新姿态投入接近尾声的新文化运动, 参加当时再度掀起的中西文化论战。秋白在中西文化论战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是提出科学的方法论,把东西文化问题的研究奠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他的另一个重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人类

[13]未来的理想文化是社会主义艺术文明的观点,为新文化的创建指出新的方向。”解放思想是创造的思想前提。正是在中国20世纪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锤炼中,以秋白为代表的新青年派们为打破精神枷锁,为改革旧社会创造新世界,开始了伟大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瞿秋白精辟而富有远见地提出并论证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命题,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很早就提出了有关革命对象、任务、动力、领导者、性质、前途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他最早提出无产阶级应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掌握领导权,最早认识了中国革命中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较早认识了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两面性,较早论述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前途,最早从理论上科学论证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问题,还是我们党内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前驱。瞿秋白对中国革命理论开拓性的卓越贡献,在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党早期探索中国革命理论的最优秀的先行者之一。而瞿秋白这一系列理论创新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彭思铸,“瞿秋白与五四运动”,《学海》,1999年03期,第8页 [2]“饿乡纪程”,《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3] 郑振铎,“记瞿秋白同志早年二三事”,《新观察》,1955年第12期,第18页 [4][6]“饿乡纪程”,《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页

[5] 康沛竹,“探索与追求——五四时期的瞿秋白”,《北京党史》,1999年第3期,第43页

[7] 《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8] 王关兴,“试析瞿秋合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第6页

[9]《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出版社1984年版,第516页

[10]《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11]《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12]《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13] 洪峻峰,“瞿秋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东南学术》1999年第2期,第46页

篇2: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个时代终结和时代开始的标志,那么产生这一标志并不是突然的,它是一个时间上空间上逐渐积累的过程;它所表现的方面也是很多很广的。但有一点是可以精确地确定的:那就是模仿西方的各项制度,包括文化,政治,道德,科学等各个方面;所采取的标准则是:广泛地采纳使用,以极大的包容和勇气接受西方的事物(对于实际的考虑有时少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社会运动呈现出一种有自身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的性质,就像本文将要论述的妇女参政运动一样。

二/本文目的和结构

辛亥革命带来的是一种现代化的气息。换言之,让中国成为现代化的国家的进程真正得到了启动。而在我看来,这样的对于现代文明的接受,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彻底性的,重塑性的。而其中的表现,在本文中将从妇女问题入手来阐释这个问题。

三/积累

【自戊戌维新运动以来, 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及知识妇女群的出现, 为参政运动提

供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世纪末, 资产阶级维新派曾领导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妇女解 放运动, 他们在“ 天赋人权”的思想下, 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 兴女学, 争女权, 把改变妇女非人的地位, 争取妇女人权作为他们反封建的一面旗帜, 从而打开了探索妇女解放问题的大门】——《论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

我们可以看到,妇女运动,在这里和别的社会方面的运动一样,是这样的一种过程: 1/接受西方的思想

2/比较中国当时的情形

3/面对差异,考虑发展方向;

4/得出在此方面向西方学习的结论;

5/实践!

A/由于不是自发/草根性质的一种社会运动,这样的社会运动的成功将会是一种很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妇女在参政上真正做到当家作主要到解放后的共产党政权的建立后的事情,当然不能否认辛亥革命的强大作用,譬如说在缠足/婚嫁方面的巨大进步。

B/上面所说的是一个不利的方面;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是一种全民意识(程度当然不是很深,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所以一旦某一项社会运动拉起了改良社会,振兴国家的大纛,那么这一社会运动的影响将是范围很广的。哪怕妇女的解放与“强国”“富民”没有直接的联系。

由A/B两方面的分析辩证地看到,妇女运动的兴起是不能不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看待的;而这一运动的轰轰烈烈和逐步的成功也是当时辛亥革命前的各项社会运动的发展情况的一种典型,即“为了现代化而现代化”。

顺便可以提及别的例子:

【张展云编辑《北京女报》,秋瑾创办了《中国女报》等等。这些书刊, 主要提出了四方面的内容:妇女与男子共担救国之任。“ 天下兴亡, 吾二万万同胞安能漠视哉覆巢之下, 薪火 之上, 宁有幸软”。她们理直气壮地认为妇女只有自觉地承担救国义务, 才能与男子得到平等的权利。主张“ 女子家庭革命”, 提倡男女平等。把家庭革命作为社会革命的基础, 以及“ 政洽之革命, 以争国民全体之自由, 家庭之革命, 以争国民个人之自由, 其目的同政治之革命,由君主之法律, 直接压制而起”。】——《谈谈关于中国的妇女问题进程》1996

至少在文字上,可以看见,这些运动发起人都将社会运动目标和“救国”“社会革命”紧密结合。(字数限制,不再赘述)

四/里程碑和对未来的深远影响

【辛亥革命一爆发, “ 女界为革命潮流所鼓荡, 风气渐开, 又以参加种种军

事、救济、募晌等实际革命工作, 益复认识国民身份与责任之所在, 一若迷梦顿醒”。在革命中涌现出来的著名女士如唐群英、林宗素、张汉英、沈佩贞等, 便纷纷联络同志, 组织各种妇女团体, 发宣言、办报纸, 将妇女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争取妇女参政权的斗争上, 掀起了中国妇女参政运动的第一个高潮。】——《_揖美追欧_旧邦新造_辛亥革命与王朝时代的终结》 在辛亥革命之后,社会运动可以说进入了正规时期。诚然,问题还是那么的严重:缠足等问题在中国广大的内陆地区广泛的存在;在社会政治制度的更新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大谈妇女解放妇女参政舆论顶多只能做到对于大声呼吁的同意/同情,而不能够有什么真正大的动作。然而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当一列火车开上了正规(虽然它的沉重的质量和庞大的体积让入轨的过程变得极其艰难和漫长),它很难再停下来了。

横向地看,当时社会对于科学的提倡,对于民主的提倡,对于技术的提倡,就像对于解放妇女/呼吁男女平等一样,一直未曾停止或削减过,乃至到了现在。

【女子同盟会, 是同盟会女会员吴木兰在上海发起组织的, 成立于1912年, 后迁至

南京。该会“ 以助民国促进共和, 发达女权, 参预政事为宗旨。女国民会, 则是由同盟会员王昌国等在湖南长沙发起, 初以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为宗旨, 后觉“ 以此事范围太狭”, 表示与护、宁妇女界采取一致行动。女子后援会和女子尚武会, 分别由同盟会的唐群英、沈佩贞等在上海组织筹晌和军事团体, 后转化为参政团体。】——网上的资料

在这里可以看到,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政治力量就不能大量的介入,那么运动将不可能达到像文中所提到的那种成为“负责筹饷和参政”性质的团体。

前面已经提到,没有政治制度相应的更新,妇女的真正解放时达不到做不到也不能想到的。但是就仅仅这些团体的成立和运转而言,这些后来成为推动社会男女平等的巨大动力来源;这是不能受到怀疑的。

五/结语

篇3: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语言在民族形成、国家建构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国语或主体语言犹如国旗国歌一样,是国家的重要象征。我国语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的语言和文学变革主要是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他们在我国语言发展历程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以说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基础,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白话运动的升华和延展。前者在人才培养、理论准备和实践活动上为后者打下了基础。

首先,晚清白话文运动为文学革命培养储备了人才。

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文章从形式到内容都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钱玄同等等这些文学革命的先驱同样参与了晚清白话文运动之中。陈独秀于1904年在安徽创办《安徽俗话报》, 胡适是1906年创办于上海的《竞业旬报》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辑 ;钱玄同1904年在浙江湖州创办的《湖州白话报》;蔡元培早在1903-1904年间就担任兼刊白话的《俄事警闻》及《警钟》的编辑和主笔,躬身实践白话文。这些活动都为他们日后领导文学革命打下了基础。1

其次,晚清白话文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黄遵宪1868年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最早认识到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冲突。1897年语言革命先行者裘廷梁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还有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到了文学革命的时候,胡适首先提出“八不主义”,接着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久周作人又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再者,文学革命很多实践活动都是在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实践基础上展开的。

在这些白话运动提倡者的呼吁下,大江南北很快掀起了一场创办白话报纸的热潮。据统计,从1897年到1918年,全国各种白话报纸达一百七十余种。比较著名的有《无锡白话报》、《湖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江西白话报》、《广东白话报》等等4。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为文学革命的繁荣局面奠定了基础的同时也积累了经验。

晚清白话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晚清白话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动机是不同的。

晚清白话文运动发生的动机从大的层次来说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翻译文学的兴起对中国文言文起到了很大的冲击作用。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同侵略者们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随着经济上的对外通商以及我国教育上留学制度的形成,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留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开始大量翻译外国文学。在翻译热潮中,严复和林纾分别代表了中外两种学者的翻译特点,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汉语文中心的意译,多原著有很大的改变。后继又有鲁迅兄弟的《域外小说集》,主要特点是尊重原著的表达技巧。文言文的形式开始松动。另一方面是启蒙主义运动的兴起对语言有了新的需求。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份纯文学期刊《新小说》,大力倡导开通民智的政治小说。启蒙主义运动非常看重文学的通俗性和启蒙救亡的功利价值,对于生涩难懂的文言文来说又是一次不小的冲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日益繁复,文言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一些新鲜事物的表达要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文言文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语区别越来越大,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远,正在逐渐失去表达思想、反映生活以及思想交流的作用。正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和思想上的变革,晚清白话文运动由此应运而生。

如果说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动机是思想层面的变革,那么五四文学革命就是一场制度层面的变革。它的动机是对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否定。是一场彻底的思想、政治、社会运动。

第二,晚清白话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具体内容、参与阶层、影响范围和意义成就上都有区别。

晚清白话文运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场语文革新运动。晚清白话文运动只是呼吁人们用老百姓看得懂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开始创办白话报纸,但他们呼吁宣传的文章以及报纸序言却都是用文言文写的。参与的阶层主要是晚清的部分受外国文学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并没有使语言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但是五四文学革命却使文学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旗帜鲜明地标举“白话文学”的大旗,且将其定位为中国文学的唯一正宗,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白话文运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场语文革新运动,它与拼音化运动和国语运动一道,构成了中国近现代语文改革运动史上的重要环节。文学革命的内容除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还包括“反对迷信,相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参与的阶层包括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工人等等。

篇4: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领导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是清政府的重要官员,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属于封建统治者。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洋务派采取的行动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目的:挽救、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的结果:失败。由此可得出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主要思想:通过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活动:通过上书光绪帝,让光绪帝下旨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改革或者改良运动,并得出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辛亥革命:从孙中山等人创立兴中会、同盟会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理想是通过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从行动看,他们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最著名的是武昌起义。因此,可以得出辛亥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篇5: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今天,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澎湃大潮中,还是科学文化研究的领域内,五四精神无不激扬着广大青年追求进步的情怀无不展现着广大青年爱国奉献的风采;

今天,无数青年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做村官,下基层,志在四方,奔赴祖国各地建功立业。如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世代相传的优良革命传统,这就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爱国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来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这些革命传统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

是我们增强信心,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重要武器;

是教育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提高政治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巨大动力。革命传统永远不会过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革命传统都是需要我们永远继承的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篇6:弘扬五四精神 缅怀革命先烈

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那很小很小的事开始的。80年前,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

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然而,“五四”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一种精神,表现出青年人对我们民族炽热的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表现着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提到革命烈士,可能人人都会为他们感到惋惜,然而,我不这样想,相反,我为他们感到骄傲,我为祖国有这样英雄的革命烈士而感到自豪。是他们的爱国豪情使中国从“东亚病夫”中走出来,更是靠他们的爱国豪情改写了我国百年耻辱的历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又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沿,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首先站了起来;凭着一股力量,他们勇敢地游行示威不怕军警的镇压和逮捕。这股力量,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这股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

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我时代,有幸站立在世纪和千年交汇点上。我们是幸运者。面对新世纪,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回顾发扬“五四”精神,认真思索着,自己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记得,最初开始认识“五四”是从小学的历史课开始的。那时,老师讲到“五四”运动,向我们讲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种种欺凌,讲述青年们为祖国不惜献身的种种壮举。李大钊曾在《青春》一文中写道:“冲决历史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危机。”今天的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我们面前的任务同样艰巨。我们应该努力成为鲁迅所说的“创造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代。”“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青春热血献祖国,顽强地努力,无私地奉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要掀起中华腾飞的巨浪。人生的目标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李大钊身体力行,他壮烈牺牲时正值壮年。方志敏、瞿秋白牺牲时都只三十多岁,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献出生命时正当二十余岁年轻生命,刘胡兰更小只有十六岁,他们献身精神使他们年青的生命“延长了音响和光华”。我们是否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多少革命前辈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断头流血在所不辞。理想是一盏明灯,没有理想的社会是黑暗的社会,没有理想的灵魂是枯萎的灵魂。

五四运动,这个披着光环的词语,已被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史碑上。历史长河永远奔腾不息,也许我们错过了很多浪花雀跃的精彩,但心头难消的却是那久久不息的河啸回响。五四运动已经载入史册,科学与民主,九十二年前,一代热血青年披坚执锐、前赴后继,五四运动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樊篱,在这一点上,毫无疑问它是成功而具有开拓性的,它的思想精髓深深地影响着当时中国的一批精英知识分子。在当前这样一个崇尚科学、民主的社会里,五四运动作为启蒙运动,自有它的功不可没之处。然而“科学”与“民主”这一五四灵魂要如何深入人心,使它能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呢?

开拓创新,是“五四”精神精髓之一,革命时代,开拓的是一条救国之路;和平年代,开拓创新更是一个民族谋求更大发展的动力所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强国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当代青年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抓住机遇,只有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求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作为时代青年,是否能始终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关键在于对普遍

事物能否持有批判性。“思考使人清醒,批判使科学进步”。对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来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批判选择尤其重要,大学期间,正是课余时间充足,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关键时刻,如果不能独立地对外物进行评判,择善而为之,就很容易迷失在各种所谓的休闲与娱乐中,使自己丧失了对宝贵时光的驾御能力。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找不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就很可能终日看似忙碌实质空虚,无所作为虚度青春。

篇7: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创客运动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落地

算起来,媒体热炒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有两三年了。我们一直在期待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而来的全新的商业模式。时至今日,我们终于可以触摸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落地的雏形:创客(Makers)运动。 ,著名商业畅销书《长尾理论》和《免费》的作者,安德森(Chris Anderson) 出版了新书《创客:新工业革命》(Makers: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创客和创客运动由此进入主流媒体视野。 按照安德森的说法,创客是指利用互联网、3D打印机和各种桌面设备与工具将自身各种创意转变为实际产品的人。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为创客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各种业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客行列,这样一种潮流是为“创客运动”。 创客空间(Makerspace)是配备创客所需设备和资源的开放的工作场所,创客在创客空间里完成其产品。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初计划,未来四年内在1000所美国学校引入“创客空间”,配备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鼓励美国青年的创客实践。有资料显示,全球商业性供创客租用的创客空间也已经超过1000个。国内北京、上海、深圳已出现多个创客空间,如柴火创客空间、haxlr8r、Seeed Studio等。 安德森指出,创客运动有三个特点。首先,人们使用互联网上的开源资源,利用3D打印机等数字桌面工具设计新产品并制作原型样品;第二,人们在开源社区中分享设计成果、合作已成为一种文化范式;第三,如果愿意,任何人都可通过通用设计文件标准将设计传给商业制造服务商,以任何数量规模制造所设计的产品,也可以使用桌面工具自行制造并销售。 互联网上供创客利用的开源资源主要有开源软件、开源设计和开源硬件。开源软件不用说了,开源设计是指可供创客免费下载的、供3D打印机加载打印各种零件的`三维数据。而开源硬件则专指Arduino。 Arduino意大利语意思是“铁杆好友”。最初是意大利一所科技设计院校师生于开发的一款微电脑控制器。此后全球许多硬件工程师加入进来,为其开发各种接口电路板,使Arduino能够对传感器作出回应、闪烁灯光,还能控制电动机,并获得Adobe Flash、Processing、Max/MSP、Pure Data、SuperCollider等主流软件的支持。由于Arduino是开源硬件,任何人都能下载其资料,自行制造Arduino微电脑控制器和接口电路板,当然也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多种现成的Arduino产品。资料显示,Arduino产品销售量达到了20万套,一般3D打印机都采用Arduino技术。近一年多来,Arduino深受艺术家、设计师的欢迎,已经成为创客的标准硬件平台。 创客运动有不同于创业风投的筹资方式。创客的作品自始自终都是可见、可用、可评估的现实产品。创客项目能以群众投资模式直接从个体投资者处集资。全球已有数千个创客项目在Kickstarter等“众投”网站上募集资金,仅20,就有将近1个创客项目募集了将近1亿美元。将近100万创客在Etsy网站上销售自己的产品,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目前,全球最大的几家专业产品设计和工程公司正将重点转至新型的创客市场。 创客运动正在来到人们身边,第三次工业革命由此从理论变为现实。 创客是指利用互联网、3D打印机和各种桌面设备与工具将自身各种创意转变为实际产品的人。自20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为创客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各种业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客行列,这样一种潮流是为“创客运动”。

篇8: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关键词:妇女解放,男性特色,女性意识

20世纪初期是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时期,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等各方面都经历着巨大变革。作为社会群体之一的女性, 尤其是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 她们的生存状态、思想意识也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在辛亥和五四两个时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一、辛亥时期的“男性特色”

辛亥革命时期, 妇女运动最为耀眼的莫过于女性对政治角色的追逐, 她们出生入死地投身于革命洪流中, 积极的争取参政权利, 而且把处于优势地位的男子作为妇女解放追求的终极目标, 认为实现“男女平等”就是要达到女子像男子那样的生活, 男人能办到的事女人也能办到。这就使辛亥时期的妇女运动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了“男性特色”。

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家还是辛亥革命家, 他们抨击封建伦理道德、宣扬男女平等、提倡兴办女学等等都是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 而这些从封建士大夫阶层分离出来的男性革命家, 还未完全摆脱封建“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束缚, 也就无法获得精神上的彻底解放, 因此他们所提倡的健全男女双方独立人格的真正的“男女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中国的女性在男性思想家的启蒙下走向政治舞台, 她们认同男性思想家的观点, 一开始就把斗争的矛头顺理成章地对准了旧的社会制度, 并且把在父权制下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男子当作理想的化身。[1]

在这种“拟男女主义”的风气下, 社会上出现了“女国民”、“女豪杰”等称号, 一些激进人士提出, 女性应成为“女国民”, 认为“国民二字, 非但男子负担起资格, 即女子亦纳此范围中”, 她们认为女国民所表示的是“男女有平等的权力”。[2]除了在政治角色上追求男性外, 这些激进的女性“从服装到行动到谈吐, 没有一件不是效法男性。可是她们因为学的太厉害, 连男性的坏习惯也通通学来。譬如衣服是乱七八糟, 不修边幅;谈吐是粗里粗气, 开口骂人;行为是离奇古怪, 吃花酒, 进妓院。”[3]这种盲目的效仿不仅不能实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还失去了女性自我。

就拿女界先觉秋瑾来说, 她希望自己从外观到心灵都趋向男性。她说:“在中国通行着男子强女子弱的观念来压迫妇女, 我实在想具有男子那样坚强意志, 为此, 我想首先把外形扮作男子, 然后直到心灵变成男子。”[4]她还在《敬告姐妹们》一文中说:“我的二万万女同胞, 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 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身儿是柔顺顺的媚着, 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 泪珠是常常的滴着, 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 一世的囚徒, 半生的牛马……”, 由此可见她对生为女儿身的厌恶。因此她在留学期间和归国后的一贯形象皆是着男装, 也使得一批妇女解放的追求者纷纷效仿。这种现象也反映出了辛亥时期女性思想变迁的男性特征。

二、五四时期“女性的发现”

1918年, 易卜生的《娜拉》, 又名《玩偶之家》被胡适引入中国, 至此在追求妇女解放的潮流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弘扬个性解放的“易卜生主义”成为进步女性的座右铭, 她们高喊着“不做玩物”、“要人格”、“要自由”。由此这一时期的女性开始走出“拟男”的风气, “女性的发现”日益凸显, 她们不仅发现女子和男子是同等的人, 还逐渐认识到女子和男子是不同样的人。

戏剧中娜拉为寻求自我“人”的生活, 毅然决然地离家出走的勇气和行为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 人们在关注“娜拉”是“人”的同时, 也开始关注其“女人”的身份。一些有名望的言论家指出:“女子若自己要解放, 就应该早知自觉, 先求精神上的独立。依自然的冲动, 应付环境, 本诸自己的知情意, 作真正的‘人’的人生观宇宙观。”[5]这就是倡导打破以往女子把男子当作楷模, 男子做什么, 女子就做什么的行径。除了男性作家宣扬女子解放外, 这一时期的知识女性也开始大声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一大批有才华的“五四”女作家脱颖而出, 在“人”的意义上发现自我, 将富于主体精神的女性意识渗透在她们的创作中, 比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向往着理想的爱情, 她希望得到一个“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人, “如若不懂得我, 我要那些爱, 那些体贴做什么”。[6]她把女子个性解放的思想推到了极至, 不仅要求恋爱自由, 而且不再像君子们那样把自己无保留地奉献给对方, 而是坚持女性主体的独立意识, 这也是女作家对人格独立, 个性解放的又一种表现。

除了不再一味模仿男子外, 这一时期的女性在角色变迁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觉得仅仅叫现在的女性做成和现在的男性一样的人, 不是讨论妇女问题的根本办法。现在的男性, 多半不会得着‘人的生活’……女性地要求如果仅仅限于取得和男性同样的现在已有的生活, 这有什么大意思呢?……我们是主张解放了历来施于女性的种种束缚, 让女性自由发展出伊们地能力来。”[7]这也体现了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急切心情。

纵观以上, 可以说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与辛亥时期相比, 已有着巨大进步, 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方面尤为突出。从中可以得出:女性的解放除了男性要对封建伦理观进行反思, 从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中解放出来外, 更为重要的是女性自己的解放, 没有女性对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 没有女性对自主的人格追求, 女性永远走不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藩篱。而所谓“独立人格”、“完整的人”在今天依然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1]孙兰英:《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男性特色”》, 《史学月刊》, 1996年第3期。

[2]《论文明先女子》, 《东方杂志》第4卷第10号社说, 1907.11.30。

[3]碧遥:《廿四年来中国妇女运动走过的路程》, 《妇女生活》1卷4期。

[4]小野和子著, 高大伦编译:《中国女性史—从太平天国到现在》, 第63页。

[5]李鹤鸣:《女子解放论》, 《解放与改造》1卷3号。

[6]茅盾:《女作家丁玲》, 原载《文艺月报》1933年7月第一卷第2号。

上一篇: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下一篇:搬木头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