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辛亥革命观后感

2024-05-22

有关辛亥革命观后感(精选9篇)

篇1:有关辛亥革命观后感

片场的灯已重新开启,电影《辛亥革命》已经播映结束了,但那滚滚的硝烟,那慷慨激昂的话语,却仍萦绕在我的心头。

难忘剧中孙中山先生说的那一句“前线赴死易,唤醒生者难”,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无奈啊!流血牺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惧,但怕只怕这些也只是徒劳无功而已。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可牺牲却总要有价值,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那时的中国早已腐败不堪,清廷因循守旧,粉饰虚张;人民愚昧盲从,苟且偷生。这样的国家,是一定要有人来改造了!

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无数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 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于要结束了!于是,辛亥革命便拉开了序幕。

战争的硝烟已然四处蔓延开来,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有的家境殷实,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即为人父,但面对肩上的责任,他们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

但让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

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这,便是信仰!

国内,革命党人冒死进军,而在国外的华侨也并未停止斗争,他们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国家,也都有着一颗爱国之心,因此他们也在进行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孙中山先生也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海外华侨的无限感激之情:华侨是革命之母。

海内海外的中国人都联合在了一起,辛亥革命又岂会有不成功之理?正如何香凝所认为的“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那样。但辛亥革命成功了,同时也失败了,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统领袁世凯窃取了。就连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于是,新一轮的斗争又开始了......

但无论过去有多么辉煌, 亦或是多么不堪,历史终归是过去了,新的21世纪,看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绝地反攻,让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前列!

看过有关辛亥革命观后感的人还看了:

1.辛亥革命观后感

2.辛亥革命1000字观后感左右

篇2:有关辛亥革命观后感

2) 你们应当永远对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非正义的事情,都能产生最强烈的反感,这是一个革命者的最宝贵的品质。 —— 格瓦拉

3) 骂别人不革命,便是革命者,则自己不做事,而骂别人的事做得不好,自然便是更做事者。 若与此辈理论,可以被牵连到白费唇舌,一事无成,也就是白活一世,于己于人,都无益处。 我现在得了妙法,是谣言不辩,诬蔑不洗,只管自己做事。 —— 鲁迅

4) 革命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甚至我们的妓女都成了大学生。 —— 卡斯特罗

5)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就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 毛泽东

6) 年轻人必须注意。要在革命斗中选择革命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也常常表现出一个人的政治品质。不要把它摆在不适当的地位,必须严肃对待它。 —— 王若飞

7)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 毛泽东

8)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9)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 毛泽东

10) 列宁和他们比较起来,不单是一个领导者,而且是一个最高典型的领导者,是一只山鹰,他在斗争中不知恐惧为何物,大胆地引导我们沿着前人未曾走过的俄国革命运动的道路前进。 —— 斯大林

11) 你们应当永远对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非正义的事情,都能产生最强烈的反感,这是一个革命者的最宝贵的品质。 —— 格瓦拉

12) 俭仆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 —— 徐特立

13) 企业内部管理革命是为了创造企业外部的市常 —— 张瑞敏

14) 我们应该赞美岩石的坚定。我们应该学习岩石的坚定。我们应该对革命有着坚强的信念。在民主革命的战争年代应该如此,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更应如此。 —— 陶铸

15)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 毛泽东

16) 我很不理解那些去做隆胸的女人,不知道她们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究竟是为了让自己好看还是去吸引那些会流口水男人的目光,费那么大劲又搞得自己很痛苦干什么啊,上了床后还不都是一样又不真的是为了革命。 —— 朴大凡

17) 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 —— 徐特立

18) 我对股东说你就跟着我走,搜狐做成了,给你的回报不是%、%,你还是跟着我走,别想现在赚点儿小钱,我们未来是赚大钱的。对网民和中国互联网来说,搜狐是一项事业,一项长久的伟大事业,对搜狐员工来讲,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们一起把这个事业、把这个革命进行到底。 —— 张朝阳

19) 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英勇善战,出生入死,把毕生精力贡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 许世友

篇3:有关辛亥革命观后感

由于经济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众多, 限于篇幅, 本文主要结合经济学三个方面的主题, 从实际工作和生活出发, 谈谈一些浅显认识及思考。

一、有关机会成本的认知和思考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只有理解了机会成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经济学。机会成本其实是指最优选择所放弃的次优选择带来的潜在收益。通俗地讲, 机会成本就是你在从事某一件事的时候, 丧失了做另一件事的机会, 也就是说做手头上这件事的成本要由丧失做另一件事所可能获得的收益来衡量。

现实中很多人是没有机会成本意识的, 因此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很低的。财务管理的核心在于决策, 而无论是筹资决策, 还是投资决策, 均是建立在各个方案的选择上的。一旦某种方案被选中, 被放弃的方案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将丧失。因此, 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筹资决策时, 始终需要权衡机会成本, 力图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佳的方案。

企业在融资时, 应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 正确计量各种筹资方式的机会成本。但是如何合理确认机会成本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它包含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下几点。

1.经营者用自有资金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等于如果这笔资金借给别人可得到的利息。

2.投资者自己管理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其若从事其他工作可能得到的薪水收入。

3.以前期间买进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的机会成本是即期市场价格, 即原材料若不用于生产而用于出售可能得到的收入。

4.投资期购入原材料、辅材料、雇佣的劳动、借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就是市场价格。

5.机器设备折旧的机会成本就是该种机器设备的即期市场价格与使用了若干时期的该机器设备的市场买价之差。

6.计算生产、开发新产品或替代产品的机会成本, 为生产原产品可得的净收入。一种机器原来生产产品A, 可得一笔利润收入。现在改用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生产产品A可能得到的净收入。

在这六项中的第3、5、6项中, 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孰大孰小是不确定的, 第4项的机会成本等于会计成本, 而前面的1、2两项的机会成本均大于会计成本。一般的, 机会成本大于会计成本, 会计成本是机会成本的一部分。在机会成本中, 会计成本是实际的货币支出, 因此, 会计成本也被称为显性成本。机会成本的其余部分没有直接反映在会计成本中, 只是存在于经济决策的思维中, 因此被称为隐性成本。机会成本是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 我们在考虑一个项目的时候, 应充分考虑隐性成本带来的影响, 从而合理、客观评价投资项目。

二、有关供给和需求的认知和思考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你只要掌握两件事, 一个叫供给, 一个叫需求。”可见供给和需求概念的基础性。

在市场经济中, 市场价格引导着资源配置方向, 使稀缺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由于市场供求是决定市场价格的基本力量, 因此, 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有效的需要, 它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有欲望的购买和有能力的购买。供给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这种供给是指有效供给,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和供应的能力。在供给和需求的互相平衡下, 市场同样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市场的均衡过程就是实现商品均衡价格的过程, 也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实际生活中, 有诸多例子可以说明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关系。例如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所催生的北京市机动车限购令就生动解释了政府在调节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中所制定政策的缘由。面对交通拥堵问题, 北京市提出:将采取优化供给和控制需求并举、更加有效的综合措施, 积极应对交通拥堵问题。优化交通供给包括道路和交通设施的增加及完善, 以满足交通出行需求。控制交通需求通过鼓励交通需求转向大容量的公共交通, 并对小汽车的使用和拥有采取控制和引导, 以更高效率地利用公共交通供给设施。优化交通供给不仅包括发展轨道交通、公交、道路等交通设施, 更重要的是要对交通出行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扩大覆盖范围, 吸引更多市民乘坐公交出行, 从而提高公交出行比例, 优化交通出行结构。从控制需求角度来看, 通过加强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 可以对交通的刚性需求进行调整, 如在轨道交通沿线新建高密度小区, 尽可能缩短市民从住所到工作场所的距离。而弹性需求可以通过需求管理的方式进行调节, 如2010年4月份北京市大规模提高13个重点区域的停车费, 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市民出行。

三、有关市场与政府的认知和思考

从市场理论的基础上讲, 经济事务应该由市场来完成。政府的角色是规则制定者和规则执行者, 所以不应以经营者或者直接利益相关方的身份进行经济活动。在政府退出经济事务、退出经济领域和市场, 把经济决策权交给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后, 政府的角色就需要重新定位:作为规则制定者和规则执行的监督者。

在经济出现重大问题, 市场和企业力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 善意的人们常常认为政府和官员拥有改进现实经济协作问题的动机和信息。从理念上说, 就出现了宏观调控的概念。这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化变革的一个基本思路。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在一些情况下, 政府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调控的层面, 而是渗透到更加微观的市场管理上。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很多人得出了很荒唐的结论:认为由国家和政府来主导经济, 通过宏观调控甚至于微观调控, 就可以更好地抑制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的风险。这个结论跟整个经济史是非常相悖的。实际上, 美国政府介入一些公司和银行是其短暂的解决危机的手段, 政府并不是从此以后就作为利益主体直接去经营这些公司和银行。我们必须认识到不管是美国经济还是西欧经济都已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 美国经历了很多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但是每次它的经济都能出现根本性的复苏, 它每次都能从危机中以更强的姿态走出来。

篇4:有关工业革命的几个重点问题

对英国工业革命背景的认识,可从两个大方面着手,即英国最早开展工业革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可能性包括前提和条件两方面:前提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条件有四个:资本条件(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市场条件(对外贸易与殖民扩张使海外市场扩大)、劳动力条件(进一步推动圈地运动,获得大量劳动力)、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必要性则是工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此外,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有利条件还有:①英国有安定的社会环境。②英国有高度发展的手工工场。在18世纪,英国手工工场规模之大,分工之细,位居欧洲先进国家前列。③英国有丰富的煤、铁等资源。如铁产量的提高便于制造机器。④国内交通便利。英国有许多适合航行的内河和运河,交通便利,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工业的发展。⑤英国实行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吸引了外国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又受宗教迫害的发明家、企业家来英国工作。

二、工业革命传播的相关问题

1.工业革命传播的路线:英国→欧洲大陆和北美→世界其他地区。

2.影响工业革命传播的主要因素:①英国相关法规的存废。英国颁布和实施的禁止出口机械法令严重阻碍了工业革命的传播,到1825年这一法律被废除后,工业革命迅速向外传播。②被传播国家的社会环境状况。如拿破仑战争影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远离欧洲动乱中心,拥有优越的国内外环境,推动了美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的工业革命进程。③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早期工业中心基本位于煤、铁充足的地区。④自由劳动力状况。法国、荷兰是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定的自由劳动力,工业革命很快得到传播;而意大利、俄国还是封建国家,工业革命得到传播的时间较晚。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经济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引起了经济结构大变化,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影响: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了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3.思想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三股思潮兴起。

4.国际影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奴役当地人民,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加剧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贫困落后,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

5.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的先进人士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四、工业革命的特点

1.机器发明者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发明成果科技含量不高。

2.主要侧重于轻工业部门。

3.英国“一枝独秀”,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才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

篇5:有关革命的名人名言

2) 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 —— 吴运铎

3) 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会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 —— 邓小平

4) 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 —— 徐特立

5) 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 刘少奇

6) 革命常常以良币代替劣币开始,以劣币驱逐良币结束。是新劣币代替了旧劣币,是良币的永被驱逐。 —— 李敖

7) 你们应当看我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员,而不是一个家庭的子弟,更绝对不是孝顺的子弟。我一生尽力革命,未尝稍懈,对于你们既没有丝毫补助,又缺少经常关系,所以我死后你们不应视我为家庭的一份子而为我悲伤,你们应继续我志而奋斗。 —— 徐玮

8) 俭仆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 —— 徐特立

9) 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 鲁迅

10) 革命总是会有牺牲的。我们是幸存者,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工作! —— 周恩来

11) 我对股东说你就跟着我走,搜狐做成了,给你的回报不是%、%,你还是跟着我走,别想现在赚点儿小钱,我们未来是赚大钱的。对网民和中国互联网来说,搜狐是一项事业,一项长久的伟大事业,对搜狐员工来讲,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们一起把这个事业、把这个革命进行到底。 —— 张朝阳

12) 政治家认定文学家是社会扰乱的煽动者,心想杀掉他,社会就可平安。殊不知杀了文学家,社会还是要革命…… —— 鲁迅

13) 我们应该赞美岩石的坚定。我们应该学习岩石的坚定。我们应该对革命有着坚强的信念。在民主革命的战争年代应该如此,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更应如此。 —— 陶铸

14) 所谓革命精神就是创造性,要懂得世界上的一切都需要创造,要前进就不能坐着等待,就要去创造。而要创造就要克服困难,不能贪图好环境,好条件。 —— 徐特立

15)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16)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 毛泽东

17) 怒吼的文学一出现,反抗就快到了;他们已经很愤怒,所以与革命爆发时代接近的文学每每带有愤怒之音;他要反抗,他要复仇。 —— 鲁迅

18) 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英勇善战,出生入死,把毕生精力贡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 许世友

19)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 __

20)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将自己成千上万最优秀儿子的鲜血献给了对反革命的最后的致命打击。革命的激情胜过了自然条件、技术装备和殊死炮火这一切力量的总和。 —— 伏龙芝

21) 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 陶铸

22) 骂别人不革命,便是革命者,则自己不做事,而骂别人的事做得不好,自然便是更做事者。 若与此辈理论,可以被牵连到白费唇舌,一事无成,也就是白活一世,于己于人,都无益处。 我现在得了妙法,是谣言不辩,诬蔑不洗,只管自己做事。 —— 鲁迅

23) 本来以为父亲会非难我,孰料他竟意外的态度诚恳,并无疾言厉声,基本属于娓娓动听和循循善诱。他告诫我年轻的时候应该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去。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自己人生目标,当然这目标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当时惟一的;做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 王朔

24) 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诗人所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革命尤其是现实的故事,需要各种卑贱的,麻烦的工作,决不如诗人想象的那般浪漫;革命当然有破坏,然而更需要建设,破坏是痛快的,但建设却是麻烦的事。所以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 —— 鲁迅

25)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 毛泽东

26) 革命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甚至我们的妓女都成了大学生。 —— 卡斯特罗

27)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 孙中山

28)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就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 毛泽东

29) 年轻人必须注意。要在革命斗中选择革命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也常常表现出一个人的政治品质。不要把它摆在不适当的地位,必须严肃对待它。 —— 王若飞

篇6:有关革命的读书心得体会

捧起书,放在掌心,翻开扉页的那一刻,我似乎嗅到血的味道,是文字刺伤心灵流出来的血,红色的液体顺着胸口一滴一滴的流出来,引人深思。

我看过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读过龙应台的《野火集》,品味过余杰的《火与冰》,但是哪一本看后写出的文字都没有《耻辱者手记》多,哪一本看过后也没有这本刺痛了我的心灵。哪一本也没有这本使我长久的站在窗边,任夕阳慢慢的“滑下”脸庞,直到最后一抹阳光被黑夜所吞噬,看着一点一点淹没在晚霞间的夕阳,我的心有种莫名的冲动,仿佛感受到了摩罗内心的呼喊,感受到了这位“精神界”战士良苦用心,仿佛远去的夕阳就是他那孤独的背影。可是,低头的那一瞬间,我更感受到了摩罗的聪明,他不像柏杨那样“激动”在演讲台上大批中国人丑恶的“嘴脸”和内心的“狂欲”,他也不像龙应台那样“萌动”,一针见血的刺向台湾的时政与社会,他喜欢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鞭笞自己心灵的丑恶,一点点挖掘灵魂深处的罪恶,以耻辱者的口吻揭露与抨击社会的丑恶以及人类最阴暗的一面,他喜欢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剥去自身的“表皮”,割去“赘肉”,敲开“骨头”,洞穿浸入骨髓的污垢,以血淋淋的躯体给世人看。

《耻辱者手记》这本书就是摩罗思想的真实流露,全书的写作风格亦如书名那样犀利、尖刻。捧起书的那一刻,终不忍再放下了,我喜欢他激扬的文字,欣赏他跳跃的思想,赞叹他感情的真实,佩服他直率的作风。有的书我只看几页就束之高阁了,一是不值得读,二是浪费时间。因为我不喜欢带着“面具”的写手,这样的写手写出的文字如“太空垃圾”,不但没用,有时还能撞毁正常轨道上的“思想着的卫星”,正如余杰在《火与冰》开头写道“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垃圾——文字垃圾,所以我每次提起笔时,不禁心惊胆战。”可是某些“大家”、“写手”在提起笔时,却那样的坦然,那样的安心,犹如“打字机”一样任文字一页页的流出。

摩罗是寂寞的、是孤独的,在中山像前有他思索的身影。摩罗是天真的、是欢笑的,在小斤的面前有他满意的笑脸。可摩罗又是痛苦的、又是凄凉的,他没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福,他也没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友情,但他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骨气,欲用文字惊醒“睡梦中”的世人,欲用文字唤起世人对社会及政治的思考。

在文人中他是喜欢鲁迅的,在革命者中他是推崇孙中山的,一个被称为中国的“狂人”,一个被誉为中国的“基督”。说到这两个人物,我自己感到羞愧,因为他们中哪一位我都没有好好“读懂”过。无论是鲁文人的文字还是孙战士的革命思想,读到《中国的基督》一节时,我亦摩罗一样在质问自己“中山先生究竟哪来的这么大动力和勇气为中国前进而四处奔走”,为什么在一次次失败后,仍能重整旗鼓继续前进,在弥留之际仍勉励战友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后来我得到了答案,得到了中山先生的动力和勇气来源——四万万难民的生存痛苦。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革命先烈啊,以整个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己任,百折不挠的实践着这项事业,即便重病在身,仍勇往直前。

摩罗有喜欢的文人,更有厌恶的文人,他不喜欢郭沫若、不喜欢丁玲、不喜欢艾青。这些人在“”到来时“丑态百出”。说都这,如果你问我,近代史上你喜欢哪个人啊?我也许会说是章太炎先生。最近在看一本《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很有意思,每个字的构成及偏旁都有一定的含义,说实话,我挺喜欢章先生的,喜欢他坐在总统府门前大骂袁世凯的疯气,喜欢他给女儿们起怪癖名字的士气,喜欢他拒绝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不甘位列王国维、梁启超之后的豪气。然而世间能有几个章太炎,再回首,世间已无章太炎。

《耻辱者手记》在读到大半的时候,我在想摩罗的身世,想他是一个什么模样的文人。有时候我根据书中的文字和思想的流露在头脑里刻画摩罗的形象,是一个带着眼镜长的白净的书生吗?我不知道,是一个留着小胡子长着大眼睛一脸严肃的“文坛战士”吗?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摩罗是这样的一个人——用血淋淋的文字刺向混沌一片的文坛,刺痛自己的同时又惊醒了世人。

后来在重读钱理群先生做的序时,我知道一点关于摩罗形象的描写——“第一次见到摩罗时,我是有些惊异的:这样的一个文静的书生,怎么竟然以‘恶魔’自居。”,这就是摩罗的形象,在看到“文静的书生”这五个字的同时,我又想到一个人——余杰,想必余杰也是这样的一个书生,不然他怎么会写出“良人啊,求你快来,如羚羊或小路在香草山上。”这样优美的文字呢。摩罗和余杰这两“文静的书生”在文静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思想,一旦流露出,如盘古的开天巨斧,在混沌的思想界劈开一条通往思考的阳关大道,亦如春日的一声惊雷,引发世人对时事及人生的思考。

篇7:有关辛亥革命观后感

四年级有关清明节的作文:缅怀革命先烈,清明节扫墓

我们排着队来到烈士陵园门口,我们开始了主题队会:首先由校长小学生作文大全

到了中队的主题队会,同学们先后背诵了烈士生前写的诗,由我和陶彭昊念了一首现代诗,赞美了革命先烈的伟大。到了烈士墓前,我行了个队礼,双手把白花献给了烈士,就在这一刻,我心里默默在说:“安息吧,先烈们。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你。”我们走进纪念馆,见到了烈士生前用过的东西,有模型、字迹、图片等。

我们要珍惜这金色的童年,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九泉之下的烈士安息,如果他们看见了,会欣慰的说:“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四年级有关清明节的作文,愿您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清明节作文:清明踏青

篇8:辛亥革命历史教学的探讨

一、辛亥革命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在教学目标表述这一环节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辛亥革命知识只是纯粹地学习教材中的内容,这并非是教学目标;能力目标与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相分离,而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是以教师教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其次,在教学观念上,教师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理念仍是把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仍以自身的讲解、说明与分析为主,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较少,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这就导致了学生不喜欢思考,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从而在学习辛亥革命内容时缺少一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也难以被开发出来。

再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讲授了历史教材中所含的显性知识,重视记忆而轻视探究,重视结论而轻视推理,这在无形中就限制了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知识学习的思维空间,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限,降低了教学效果。另外, 在辛亥革命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只重视形式上的探究,缺乏探究的实效性,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探究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的主人。教师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以历史教材为主宰开展探究活动。

最后,教学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不少教师忽视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辛亥革命历史内容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完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主要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相关知识,并没有自主地去发现与探究教材内容的规律性。教师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探讨学习,学生的观点与看法难以得到有机整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而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却得不到有效锻炼与培养;学生也没有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缺乏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辛亥革命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教材观是指教师对教学功能与本质的认识,反映了教师对历史教材的使用方式与态度。 正确的教材观不仅包含了“教什么”,也要包含“怎么教”, 从本质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材不再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唯一依据,它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的参考书。新的教材观是要丰富课程资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面对教材的日益多样化,教师要迅速转变传统的教材使用观念,树立“围绕教材,融合多本”的新观念,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其他版本教材的内容,通过对比研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合理利用其他版本教材的优点,使教学思路更科学。对于教材中的辛亥革命历史知识,不仅要学会使用,还要优化, 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职能与角色。首先,转变为教材的主人。教师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活用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对历史教材的驾驭能力与处理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开展辛亥革命历史教学活动。其次,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辛亥革命教学中,需要树立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进步为目的,提升学生的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最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合作者与帮助者,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

3.引进史学研究成果

第一,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引进史学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质疑历史教材的意识。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大多都是已达成共识的历史知识,但并不是只有教材修订了,教学内容才随之改动,因为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仍然存在着观点陈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帮助学生质疑历史教材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关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适当地引入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是否科学,如果对这一表述存在质疑的话, 那么该如何正确表述才是科学的?”教师通过史学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帮助学生正视历史,并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探究历史知识。

第二,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引进史学研究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涉足历史学,与史学争鸣。高中历史教材一般介绍的都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并不涉及学术之争,在辛亥革命历史内容中也是如此,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思想混乱,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相冲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不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思维中的批判性与独创性较为明显,他们并不满足教材中的结论与观点,他们喜欢争论、质疑和辩驳,喜欢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加一些史学争鸣的教学活动。例如,对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描述都是“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部分学者对其性质则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是王朝更替;有的学者认为是国内民族运动。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吸收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并适当引入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史学新观点。 历史学者提出的新观念,从表面上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 但教师在讲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时可以适当引入,帮助学生理解与认识历史问题。例如,在讲到袁世凯时,教师可以介绍:“袁世凯在清末呼吁立宪、推行新政、筹划京张铁路、训练新军,在当时深得人心。在辛亥革命期间逼迫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在确定‘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时,就连宋教仁与黄兴也表示支持,最终孙中山让位袁世凯,他最终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教师如果这样介绍,学生就会了解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并不是所谓的资产阶级妥协性与软弱性,当时的让位能够加速推翻帝制,迅速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学生就不会对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而感到遗憾。这种史学新观点的引入能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而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篇9:有关辛亥革命观后感

就在默克尔发表这一言论十多天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随后,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公布,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而在今年年初,日本就已推出《机器人新战略》,加强对先进制造业的布局。

一场有关工业4.0革命的浪潮,正在全球范围漫卷。4月中旬,在以“融合的工业——加入网络”为主题的201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推出了一系列来自世界各国涉及工业4.0的产品,从设备安装到生产以及物流不一而足。

那么,工业4.0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什么是工业4.0?它将带来哪些影响?实施工业4.0需要解决的难题有哪些?

源起于德国,流行于世界

如果要追溯工业4.0的源起,就要提及德国政府于2010年7月制定的《高技术战略2020》。工业4.0是该战略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制造业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随后的2011年,德国博世公司和德国科学院等德国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员组成了“工业4.0工作小组”,并在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工业4.0。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被正式推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发布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白皮书,投资预计将达到2亿欧元。

在德国,工业4.0被认为是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已有47%的企业参与到工业4.0计划之中。其中,已有12%的企业正在进行工业4.0的相关变革,西门子已经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在德国提出工业4.0的过程中,美国也先后于2011年6月和2012年12月分别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美国通用电气也与思科、英特尔等公司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并提出了类似工业4.0概念的工业互联网。

与此同时,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在今年1月23日推出《机器人新战略》,加强对先进制造业的布局。

不单发达国家在积极布局工业4.0战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将先进制造业列为立国之本。

在中国,与工业4.0战略类似的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去年10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问德国期间,和默克尔联合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领》,宣布两国将在制造业方面就工业4.0携手合作。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该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可以说,工业4.0革命的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袭来,因为这关系到谁能执掌未来制造业的霸权。”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王喜文对《支点》记者说,今年将成为工业4.0革命的元年。

“德国提出工业4.0,是为了保障它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地位,从而应对互联网和软件高度发达的美国,以及粗放型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中国等新兴国家的挑战。”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王镓垠对《支点》记者进一步分析称,同样道理,美国、日本希望进一步提升各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保证工业强国的地位。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国家,则希望抓住机遇,追赶乃至赶超传统发达工业国家。否则,就有可能再一次被远远地落下。

智能化地连接一切

说了这么多,工业4.0到底是什么呢?

“工业4.0就是一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革命。”王镓垠说,它希望通过建立一个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简称CPS),即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众多先进技术,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人与设备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融合连接,也就是把客户需求、相关企业、自动化生产设备、仓储物流、生产管理、服务等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连接起来,最终实现智能化、柔性化的制造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的方式制造产品。”王喜文解释说,在未来的智能工厂、生产设备中广泛部署传感器,产品零部件本身也会附带相应信息,它们会根据生产需求,直接与生产系统和设备沟通,发出所需生产过程的操作指令。而在智能生产过程中,系统合理动态配置生产资源,实现柔性生产,并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举个例子。A和B都需要买一辆车。那么,他们只需要通过手机或电脑下订单,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配置、内饰、颜色等内容,将各自的需求发送到工厂,通过CPS经过大量数据处理和最优化资源配置选择后,系统会自动将各种零配件的相关订单,发送到有相应生产条件的工厂。原材料到货后将被赋予数据:这是给A客户生产的A产品某某工艺中的原材料,这是给B客户生产的B产品某某工艺中的原材料。

随后,带有数据的原材料就会被自动安排到各自的生产线上,并选择总装工厂。总装完成后,系统会自动选择合适的物流和服务,最终将汽车送到A和B的手中。如果中途A和B不满意之前的选择,还可以在下订单之后随时改动,系统也会自动随之作出调整。

nlc202309041624

这都已经出现了一些“雏形”。

比如,在中国沈阳的海尔冰箱互联工厂,通过U壳智能配送线,在无人配送的情况下,产品零件可以实现点对点匹配生产和全自动配送。4条18米长的智能化生产线,还可实现大规模定制选配组合。目前,工厂内的一条生产线,就可支持500多个不同型号的柔性大规模定制生产。

可以预见,当工业4.0全面到来的时候,制造业最终将迈向智能制造。

高效率的网络协同生产

智能制造的到来,也使制造业在多方面发生改变。

“CPS将实现企业内部、外部的协同设计、制造和管理,也就是各个环节利用CPS技术实现全流程协同制造。”王喜文告诉记者,CPS技术能使不同环节之间的企业实现信息共享,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到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构成闭环且相互连接,每个环节都很清楚工序到了哪个阶段,自己该怎么做。

“这就打破了传统工业从生产、到组装,再到各级销售这样一个线性的、相对固定的生产推动型销售模式。”王镓垠补充说,而是使工业、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全方位交叉渗透。

“正是因为CPS使产业链之间的连接更加无缝化,所以生产灵活性和资源利用率都将大大提高。”王喜文表示,工业将向效率更高的智能制造发展。

德国西门子成都工厂预测,通过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产品上市时间至少可缩短30%。通用电气则表示,在美国,工业互联网能使生产效率每年提高1%-5%,将为全球GDP增加10万亿-15万亿美元。

海尔沈阳冰箱互联工厂则透露,通过生产智能化的布局,单线生产、单位面积的产出翻番,生产节拍缩短到10秒每台。另据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的测算,工业4.0将使中国总体生产效率提升25%-30%。

如果工业4.0得以实现,制造业不但在生产效率方面将大幅提高,在降低成本上也大有可为。

不少业界专家称,由于工业4.0直接将人、设备、产品以及企业实时联通,工厂接受用户的订单直接与各个环节的企业协同生产,并最终省却销售和流通环节,直接到达用户手中,将促使包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等在内的整体成本,比过去下降40%左右。

仍以德国西门子成都工厂为例,据其测算,通过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制造成本可以降低13%。

在王镓垠看来,工业4.0除了在制造方面带来改变,其影响还表现在很多方面。他举例说,比如,因为营销直接面对用户而不是各级经销商和中介,就要更加重视品牌建设和服务等。

“总之,工业4.0改造的是制造业的整体思维。”王喜文一语点睛。

难点不少

尽管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开始试水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但正如王喜文所说,工业4.0涉及的是整个制造业,甚至是跨行业的整个生态圈,不单单涉及个别企业的智能制造,更重要的是整个价值链上要实现智能制造。

从目前环境来看,实现工业4.0还有不少难题。

“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CPS。”王镓垠表示,尽管已有企业内部实现了智能化,但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协议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相结合,联通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与物流之间,目前还没有很清楚的路径。

这在王喜文那里得到了认同。他认为实际生产过程与各种业务管理系统连接协同后,系统整体将更加复杂。

“所以,如果工厂要对内外的各种物品与服务进行联网,通信方式、数据格式等许多内容都需要标准化。”王喜文说,工业4.0将涉及不同公司的网络连接与集成,只有一开始就开发出一套统一的标准进行约束和引导,才能有序推广。

标准之外,更让王喜文忧虑的是,目前适用于工业、具有高可靠性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工业4.0的要求,而这是工业4.0开展的基础。

与之对应的是,王喜文认为网络安全保障也是一大问题,“工厂与外界实现联网后,受到网络攻击的危险性将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认证体系。”

这并不是王喜文一个人的担忧。今年2月,默克尔就表示,数据保护需要重视,欧洲需尽快就筹划中的《数据保护基本条例》达成一致,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避免给工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王镓垠还认为,工业4.0因为涉及智能化的网络协同作业,对人才方面的要求更高。他透露,根据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的测算,若实现工业4.0,仅中国就可能淘汰2.4亿名受过初等教育的生产型熟练劳动力。

“所以,实现智能制造的同时意味着需要另一种教育配置,更强调多学科合作的教育方式。”王镓垠说,未来任何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将同时具备机械、电子、软件、过程管理及其专业的综合知识背景,以及跨专业处理问题的能力。

如此分析下来,好像工业4.0确实面临着不少难点。不过,业界比较认同的是,大约在2020年左右,工业4.0就会全面实现。(支点杂志2015年6月刊)

上一篇:感悟平凡中的不平凡下一篇:物业优秀项目经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