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2024-05-23

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共8篇)

篇1: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其在1894-19__年革命活动主要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今天就以先生这段时间内的重大活动为线索,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

[推进新课]

1.酝酿和爆发

合作探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当序幕拉开后,首先登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舞台的是谁呢?

生:是孙中山和与他志同道合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扛起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呢?课本不是讲到了,清朝在20世纪初不是实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吗?怎么社会形势仍然朝着革命的方向发展呢?

(下面结合如下两个材料认识这个问题)

材料一: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__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材料二: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19__年,清政府在立宪派一再要求下,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廖?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

“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以后,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生1:材料一表明,清政府在推行新政中,巧立名目,加捐加税,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这只能促使人们反清斗争不断高涨。

生2:从材料一中可知,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奖励实业。清政府奖励实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实际上却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了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为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和阶级条件。

生3:除此之外,清政府在“新政”中还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兴办新式学堂。许多留学生在海外接触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纷纷走上了反清道路,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他们回国后广泛地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

生4:根据材料二可知,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原本是为了抵制革命。但因“预备立宪”的结局是催生了一个“皇族内阁”,致使原来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立宪派也开始分化,投向于革命。清政府在政治上空前孤立。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一番剖析,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就清楚了。第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第二,清朝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第三,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为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师: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了有效地开展反清的民主革命活动,革命党人组建了许多革命团体,这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形成。有哪些革命团体呢?看地图

(结合板书了解)

成立时间 名称 领导人 成立地点

1894年 兴中会 孙中山 檀香山

19__年 华兴会 黄兴、宋教仁 长沙

19__年 光复会 蔡元培 上海

19__年 日知会 刘静庵 武昌

师:从以上表格中可知,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互不统一,各自分散。这种状况不利于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孙中山把各个革命团体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这就是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什么能把各地革命志士聚合起来呢?请大家想一想。

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亡的共同志向,使他们走在一起。

师:他们的这种共同的革命志向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生1:首先革命党人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意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就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由于清朝是“洋人的朝廷”,所以反清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这一思想反映了革命党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要求。

生2:在推翻清政府后,革命党人主张“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权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权利的政治愿望。

生3:革命党人在经济上主张“平均地权”,此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意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师:(小结)正是由于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所以它才成为革命党人都接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三民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第一,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第二,它没有完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

师:尽管三民主义有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同盟会对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人们常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说法有何根据?请大家探讨。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

生1:从地域上讲,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统一的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它地方性革命团体都联合起来,有利于革命力量的进一步发展。

生2:从革命领导机构的角度讲,中国同盟会选举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从而增强了对全国民主革命的统一领导,增强了革命胜利的可靠性。

生3:从革命纲领上讲,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拥有了一个明确的革命奋斗目标,这有利于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师:刚才同学们从三个角度对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方法对头,思路清晰。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尽管都失败了,但他们仍然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多少次挫折,多少次磨难,最终换来了19__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成功。请问,武昌起义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织准备

革命前,武汉地区,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很多,资本主义经济成长很快;有一个强大的知识分子群体,革命思想传播的很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口中最西边的一个就汉口,这说明这里也是资本主义入侵最早的地区,人民反抗也早,群众基础好;此外更重要的是

由于革命党人在此做了长期组织准备,尤其是在湖北新军中做革命宣传工作,说服了许多士兵参加革命,成为革命的主力,从而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长期在武昌策划起义,尽管领导机构后来遭到清军的破坏,但长期形成的良好起义基础仍在。这也是武昌起义成功的条件之一。]此外一个客观因数就是此时湖北防务空虚,清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去了。

革命的到来是这样的,革命党人在俄国租界内研制炸弹,不慎爆炸,引来了外国巡扑,搜查去了革命党人的花名册,交给当局,于是当局按图索骥去抓人,形势紧张。于是,1911、10、10,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明枪起义,新军工程营士兵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当天占了武昌,两天后,武汉三镇全部解放。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武昌起义就被称为辛亥革命。不过,要注意的是,这是辛亥革命的狭义概念;广义概念是指这一时期以孙为首革命党人为建立共和国,推翻清朝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

师:武昌起义的成功,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为都督。事实是当时群龙无首不成,孙和黄兴不在国内,孙还在美国旅行途中。革命党人用枪逼着黎元洪当都督,黎元洪说“莫害我!”。此后,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各地革命烈火,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这一形势表明,一方面,清政府的统治已处于土崩瓦解之中;另一方面,大多数省份政权落入旧官僚和立宪派手中,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篇2: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

教师:对,是100周年。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教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贡献?(同学回答:)

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聆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代。现在就让我

们一起学习第8课 辛亥革命

(二)讲述:

教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

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_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2、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时间:1894年 地点:檀香山 (2)同盟会:时间:19 地点:日本东京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 (1)时间:1910月10日 (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策划起义,在消息泄露的关头。10月10日,武昌新军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i,经过一夜激战,

占领了武昌,接着,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到11月下旬,全国就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4、历史意义: 提问: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答:_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_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三)小结

通过对这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它为中国近代化打开了大门,中国主动与世界潮流接轨,迈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一步,虽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未在中国实现,但中国人继续沿着孙中山的足迹勇往直前,不断完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板书设计

1、背景:

(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

人的朝廷,_清朝成为大势所趋。

(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2、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时间:1894年 地点:檀香山

(2)同盟会:时间:1905年 地点:东京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

国,平均地权”。

级革命政党,

3、武昌起义:

(1)时间:

(2)过程:

4、历史意义:

篇3:辛亥革命历史教学的探讨

一、辛亥革命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在教学目标表述这一环节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辛亥革命知识只是纯粹地学习教材中的内容,这并非是教学目标;能力目标与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相分离,而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是以教师教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其次,在教学观念上,教师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理念仍是把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仍以自身的讲解、说明与分析为主,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较少,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这就导致了学生不喜欢思考,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从而在学习辛亥革命内容时缺少一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也难以被开发出来。

再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讲授了历史教材中所含的显性知识,重视记忆而轻视探究,重视结论而轻视推理,这在无形中就限制了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知识学习的思维空间,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限,降低了教学效果。另外, 在辛亥革命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只重视形式上的探究,缺乏探究的实效性,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探究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的主人。教师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以历史教材为主宰开展探究活动。

最后,教学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不少教师忽视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辛亥革命历史内容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完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主要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相关知识,并没有自主地去发现与探究教材内容的规律性。教师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探讨学习,学生的观点与看法难以得到有机整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而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却得不到有效锻炼与培养;学生也没有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缺乏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辛亥革命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教材观是指教师对教学功能与本质的认识,反映了教师对历史教材的使用方式与态度。 正确的教材观不仅包含了“教什么”,也要包含“怎么教”, 从本质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材不再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唯一依据,它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的参考书。新的教材观是要丰富课程资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面对教材的日益多样化,教师要迅速转变传统的教材使用观念,树立“围绕教材,融合多本”的新观念,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其他版本教材的内容,通过对比研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合理利用其他版本教材的优点,使教学思路更科学。对于教材中的辛亥革命历史知识,不仅要学会使用,还要优化, 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职能与角色。首先,转变为教材的主人。教师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活用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对历史教材的驾驭能力与处理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开展辛亥革命历史教学活动。其次,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辛亥革命教学中,需要树立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进步为目的,提升学生的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最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合作者与帮助者,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

3.引进史学研究成果

第一,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引进史学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质疑历史教材的意识。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大多都是已达成共识的历史知识,但并不是只有教材修订了,教学内容才随之改动,因为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仍然存在着观点陈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帮助学生质疑历史教材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关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适当地引入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是否科学,如果对这一表述存在质疑的话, 那么该如何正确表述才是科学的?”教师通过史学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帮助学生正视历史,并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探究历史知识。

第二,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引进史学研究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涉足历史学,与史学争鸣。高中历史教材一般介绍的都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并不涉及学术之争,在辛亥革命历史内容中也是如此,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思想混乱,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相冲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不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思维中的批判性与独创性较为明显,他们并不满足教材中的结论与观点,他们喜欢争论、质疑和辩驳,喜欢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加一些史学争鸣的教学活动。例如,对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描述都是“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部分学者对其性质则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是王朝更替;有的学者认为是国内民族运动。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吸收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并适当引入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史学新观点。 历史学者提出的新观念,从表面上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 但教师在讲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时可以适当引入,帮助学生理解与认识历史问题。例如,在讲到袁世凯时,教师可以介绍:“袁世凯在清末呼吁立宪、推行新政、筹划京张铁路、训练新军,在当时深得人心。在辛亥革命期间逼迫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在确定‘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时,就连宋教仁与黄兴也表示支持,最终孙中山让位袁世凯,他最终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教师如果这样介绍,学生就会了解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并不是所谓的资产阶级妥协性与软弱性,当时的让位能够加速推翻帝制,迅速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学生就不会对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而感到遗憾。这种史学新观点的引入能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而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篇4: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摘 要: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寻找民族出路,反抗外敌入侵,资产阶级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成就,大多数人是针对辛亥革命在国内的具体影响,而没有详谈辛亥革命对国外的影响。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历史超越的研究。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历史超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82-01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所趋,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列强侵略强占国土,封建王朝腐败不堪,欺压百姓,民不聊生。封建王朝虽在重压之下,采取了些许仿照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但依旧由满族人或王亲贵族掌握大权,享受最大的利益,并没有惠及普通百姓,引起民众的不满。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虽然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情况,但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浓墨重笔,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国内社会还是对当时的国际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前辈们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历史成就,更多的是注重对当时国内的影响,而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谈得比较少。所以,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历史超越的研究。

一、以革命团体为坚实基础,历史所趋民心所向

清政府推行立宪运动,目的在于使清政府与西方君主立宪制度相结合,仿照西方的政治制度,改变清王朝的政治局面。但是改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让大众百姓更加寒心,尤其是报国无门的爱国志士们。早在1894年在美国,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兴中会,之后各地其他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性质的华兴会、光复会相继成立。之后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不断发展,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武装起义的不断尝试,虽然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也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准备。终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同盟会是民族革命有了明确的目标三民主义,也有了公认的领导人孙中山,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地传播,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展开,在革命队伍的英勇奉献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二、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

领导人孙中山为了推翻帝制,愿意让位给袁世凯,虽然这个举动让孙中山后来非常后悔,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可是在当时具体条件限制下,虽然没有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但是也推翻了在我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袁世凯企图复辟,但却被民心所扼杀在摇篮里,这就充分体现出民主共和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深入人心,推翻封建帝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辛亥革命的发生虽然并没有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的现状,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仍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也恰恰证明了在资产阶级发展不稳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预想中的那样成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完全消除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与其相应的社会基础,而且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依旧存在。辛亥革命在打破了封建传统主义思想的禁锢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具有权威性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影响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主张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而且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可是辛亥革命也是对社会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首先是促进了国内资产阶级的发展,辛亥革命胜利后,紧接着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为核心,推行利国利民的可行性的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正是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当时的国家迎来了和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安全与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国民爱国主义思想的觉醒,辛亥革命的胜利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有学者认为“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很高。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为后来的民族革命运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革命领导者应该与普通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团结一心,共同反封建反侵略,不应该对列强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封建反动势力抱有幻想和示弱妥协。

三、打击侵略势力,鼓舞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运动,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虽然没有完成祖国的统一,恢复国家主权,但在一定程度上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因为封建帝制被推翻,满清政府不再是列强侵略中国有效的工具。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者一次有效的革命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从一开始建设兴中会就主要是在海外华侨的大力资助下,一步步完成革命任务,开展革命活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海外华人华侨的资金帮助,资产阶级政党的活动很难展开。孙中山之前一直在海外进行革命活动,直到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才回国,他所宣扬的革命思想深深影响了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冲击了当地存在的华人旧社会和旧传统。随后辛亥革命的胜利,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结语:辛亥革命的发生并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趋向与人民的选择。辛亥革命并不能算作真正的胜利,这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因为资产阶级政党的软弱妥协,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且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但是对于辛亥革命所取得的历史性的胜利也是不能抹杀的。列宁曾将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周恩来也曾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何香凝认为“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辛亥革命虽然是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革命运动,但不仅将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生活,也深深影响了亚洲其他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在我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致使袁世凯想复辟的幻想破灭。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全战胜入侵的外敌,但在一定程度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不仅仅促进了我国国民爱国意识的觉醒,也促进了亚洲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朝柱.辛亥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

[2] 张 利.辛亥革命[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篇5: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电视剧《辛亥革命》序曲。

2.教师总结:以上探索的失败,说明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探索和斗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了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拿起武器,于1前的今天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观看电视剧片段:在视频中出现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求知和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 教师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

指导学生看《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图,指出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提问: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列出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填表,将结果展示给大家。

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同盟会纲领

《民 报》发 刊 词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

2.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和过程。利用电脑屏幕或投影打出“武昌起义形势图” :

3.观看武昌起义的片段,给学生留下生动直观的印象。

4.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5.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自习课本,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

兴中会:(展示问题,学生快速阅读并回答)

篇6: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材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前期革命党人所作出的革命准备。1911年武昌起义。以及随后中华民国的建立,临时约法的颁布。随之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最后对辛亥革命做出评价。

本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四课,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的民族危机掀起了旧民主革命的高潮,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在中国近代经济文明、思想文明 的进程中,同时是一起里程碑式的重大变革。学好本课为必修二、三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初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础史实。对孙中山,黄兴,袁世凯这些主要人物有大概的认识和了解。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究渴望,对直观的材料很感兴趣,具有了初步的历史观念,但在深层次的认知和思维的拓展的方面,以及整合教材的能力。对概念和政治史感觉枯燥。受到一些相关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于历史和艺术作品可能有一定的混淆。课程标准: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材料分析阅读教材,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识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史实,通过阅读材料问题解析,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并能够对辛亥革命做出客观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探究,合作学习,辨证质疑,分组讨论探究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与意义。

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正确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孙中山先生等人革命事迹的学习,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正确意识。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学生增强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和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这一我国在民主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式的事件的学习,树立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观。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

确立依据:依据课标要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仅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给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带来了一系列变革,而且又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材料。辛亥革命的意义的学习对于学生正确理解我国政治民主化近代化进程由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潮流起着重要的作用。突破方法: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史料分析中抓住重点、领悟重点、感受重点。(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确立依据:依据课标要求,认识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但是对于如何客观的辛亥革命,容易形成生硬的一言堂形式,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往往局限于教材所给定的结论,在辩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方面还有所不足,需要教师从多种角度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建立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意识。突破方法:

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中抓住难点、领悟难点、感受难点,从正反两方面补充相应资料,开拓视野,师生互相讨论,共同分析突破难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精选材料、整合教材)辩论法

问题教学法(方法、途径)合作探究法

“四主”教学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攻。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法

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主席的一番讲话,让“中国梦,我的梦”这样六个字火遍了全国上下。那么中国梦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中国梦已经辗转百年,不同阶级都曾为实现它作出努力:农民阶级曾发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无处不平均的大同社会;地主阶级洋务派也曾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开展洋务运动,希望实现强国富兵的愿望;随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企图以政治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就连腐朽的清廷也曾施行新政,以期扭转时局;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在追逐民族复兴梦的道路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出了怎样的努力,一起走进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那么对于辛亥革命的概念,我们先要做一个了解。

1.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2.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学法指导)那么根据我们导言课上讲到的历史学习的方法,任何历史事件都逃不出三核心,六要素。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围绕着三核心六要素来全面的认识这场百年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梦——辛亥革命。

(过渡)是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让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了寻梦的渴望?百年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场民主共和梦产生的缘由。

(一)寻梦——因为屈辱所以倍加渴望 1.寻梦的缘由(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设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怎么了?清政府干什么去了? 学生回答(遭到外来殖民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给材料:

教师设问:结合下列材料分析当时的革命党人为什么要寻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危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为了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清廷迫于形势压力推行:“新政”。内容涵盖: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社会等几个领域,虽然新政在教育和学制改革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经济上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但是新政和预备立宪只是一个幌子,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教师总结:民族危机的严重,主权政府的腐败无能,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成为了资产阶级发动革命的必要性。

(过渡):寻梦,革命,都需要方方面面的准备,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找一找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革命做出了哪些准备?

(一)寻梦——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社会背景:《辛》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组织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条件: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过渡设问: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很快革命党人就迎来了革命的东风,那是什么事件呢?(学生回答:保路运动)

追问:为什么说保路运动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呢?

学生回答:1911年5月全国范围内的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

(一)寻梦——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社会背景:《辛》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组织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条件: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过渡)万事俱备,东风已来,革命党人踏上了追梦的旅途。

(二)追梦——辛亥革命的过程 1.首章: 革命的浪潮——武昌起义

新闻播报:如果你是当时某报刊的记者,请你对武昌起义及其后续事件做一个概述性的报道。

关键词:时间、地点、主力、结果

学生回答: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教师:那么武昌起义之后全国的形势如何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图:

学法指导:抓住历史地图的主题,从时间地点等基本历史要素方面进行分析,要把着眼点放在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在空间的发展变化趋势上,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以及启示。

学生总结:从图上可以看出,武昌起义之后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全国十几个省市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说明清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之势。2.高潮: 民主的丰碑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自主学习)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京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教师设问: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学法指导):如何判定一个政府的性质?主要是看这个政府颁布的法律和措施是在维护哪一个阶级的利益。教师设问:教材P52图表: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是怎样体现政府的性质的?

学生总结:民主政治上体现平等和自由的政治思想,经济上扶持民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上推行自由平等的西方近代教育,并且颁布了《临时约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国民全体,所以说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过渡):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仅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来实现他们梦想,更是将他们的民主共和梦写进了宪法,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梦想的果实。《临》的颁布也成为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请同学们先看书,了解关于《临》的主要内容,思考其内容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哪些方面进行了否定?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内容:1.主权在民: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2.关于国民权力的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原则 3.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2)性质和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过渡):陈独秀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两千多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我们通过对比,已经了解了临时约法从哪些方面对封建专制进行了否定,那么你能说说看临时约法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吗?

(3)性质和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辛亥革命的结局

教师讲诉:然而这一一座民主的丰碑却仅存续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袁世凯于1914年5月1日宣布抛弃临时约法,另外制定一部中华民国约法也简称是袁记约法,里面把总统的权利规定的像皇帝一样大,随后袁世凯宣布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实行帝制,改元鸿宪。

(一)梦醒——辛亥革命的评价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认为辛亥革命的成败如何?结合下列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这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辛亥革命有破还有立„„“朕即国家”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遥望百年前的那场浴血奋战,我们也应该懂得感恩。

——郭世佑:《辛亥革命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三)梦醒——辛亥革命的评价 成功:

①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政权。

②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

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国家大权落入袁世凯手中。

篇7: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革命事迹,学习制作大事年表。

2、过程与方法: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理念:

初中生在知识的积累和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施教者运用精彩、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和生动、全面的授课来形成学生的历史观。本课正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而运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来开展教学。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了解比较少,可通过影视作品展示,使学生对孙中山先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以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为主线,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媒体:

1、运用多媒体教学,放映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孙中山革命活动大事年表,了解他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教学策略:

运用讨论法、归纳列表法等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

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二)、讲授新课: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

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播放,《武昌起义》电影片段)

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提问: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 归纳: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教师要特别强调废除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所有封建制度。)

(三)、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课后反思:

篇8:辛亥革命的历史回顾

1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

回顾辛亥革命,我们怎能不对前人冲破那黑暗的年代迎来胜利的曙光以及创立的不朽业绩而肃然起敬。笔者一直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正是鉴于辛亥革命其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的深远意义。

1.1 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是直接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了开篇。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同时也是它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它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之久并已日趋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不仅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1.2 经济方面

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如火如荼的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兴高采烈地说:“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又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国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而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创建伊始,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展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先生、黄兴以民国元勋的身份努力倡导实业建设,激发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工商业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勃兴。

1.3 思想方面

辛亥革命在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意识形态,使得当时的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由此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皇帝历来被看作最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那些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由于辛亥革命砸碎了专制枷锁,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各种主义、思潮有机会在中国社会舞台上展现,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化转换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和必需的基础,特别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来说,把长期束缚于封建主义精神枷锁中的人们解放出来,并使其实现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更是走向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切不可低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大大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这也就是笔者为何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缘由了。毋庸置疑,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不可能被任何时候、任何人所抹杀的。

2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我们又不能不说,辛亥革命成功辉煌下的阴霾是存在的,而且对我们后人解读辛亥革命这段辉煌的历史产生了质疑。众所周知,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短暂的。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以及已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声中都逐渐的走向了销声匿迹的境地,然而从辛亥革命的炮火中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为何这么容易就被袁世凯给窃取了,当中成功辉煌下的失败阴霾又是什么?

2.1 理论与实际脱离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负众望地建立了初步政权。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确立了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辛亥革命在理论上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但它在实践上却与理论背道而驰。在政治上,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它无法保护政权。然后在实践上违背了“民主”原则。南京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另外资产阶级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是标榜着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但事实竟与民主主义背道而驰。就以国民党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例,代表半数是指定的;筹备过程中对方针政策上有不同意见,动辄开除;党章上明明白白写上“总理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有最后决定之权。并把“忠诚服从领袖”写入《纪律问题决议案》。

这些都告诉我们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不仅使得政治初衷发生质的变化,还使得拥护原先政治初衷的群众失望,最终呈现一种“寡助”的现象,导致政治活动的失败。中国共产党汲取了这个教训,从建党至今始终如一地以保持着工人阶级领导国家,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

2.2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没有被完全阐释和正确执行,导致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被许多人单纯片面理解为“排满兴汉”。民族资产阶级在推翻清政府后对继续斗争目标的模糊和领导力量的软弱,使革命纲领无法得到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脱离了最具革命力量和热情的群众,丧失了可以依赖的与封建反动势力相抗衡的唯一力量。而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发生严重分裂,党组织涣散无力,给封建势力可乘之机。他们一面竭力攻击民主共和制度,一面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大造舆论。而曾经作为前清首辅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就成为他们拥戴的对象。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辛亥革命期间的中国80%都是农民,农民数目占据大半比重,但当时的农村并没有发生真正的革命。除了地方政权形式上的变换之外,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秩序都原封未动。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及其革命党人,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认识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实际上一个只重视自身资产阶级利益而轻视农民的政府,也不可能去真正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

这告诉我们:农民需要一个能与他们相处的政府,而不是高高在上,把他们视为贱民的政府。正是由于脱离了农民群众,革命力量薄弱,辛亥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正是汲取了这个教训,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正是依靠人民群众才取得了今天的繁荣硕果。

2.3 没有发展经济

民国建立前,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经济状况比较好。民族工矿业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由19世纪末的八千万两左右,稳步增长至1910年的将近三亿,赤字约八千八百万两。而民国建立后,军费剧增,收入锐减,1912年的赤字估计高达两亿八千万两。财政处于破产状态。

使中国的经济命脉逐步被帝国主义控制。革命党人无处榨取剩余价值,于是人民就成了被宰割的羔羊。对农民进行狂轰烂炸的剥削。而且还要给他们的行经冠上闪闪发光的金冠“为了国家,委屈你们了。”这给社会经济沉重一击,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增长,而且倒退了。辛亥革命不但没有发展经济,使人民走向富强之路,而且使人民的反抗思想更加高涨。

这些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在于经济。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综合国力。正是在邓小平同志高举经济发展的理论引导下,中国才有了飞速的发展,才有了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2.4 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传统社会,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不过,辛亥革命来势迅猛,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之后长时期局势不稳,陷入混乱。因此导致有学者们怀疑资产阶级共和革命是否合乎中国国情,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是否有其发展前途,中国现代化发展是否必然要经过资本主义这一阶段。

这些告诉我们:辛亥革命并没有能够对中国传统社会实行根本性的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辛亥革命是未完成的革命或者说是未彻底的革命。反观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国内斗争中,都注重理论与组织的准备。这也正式二者在历史事实上的成败差别之处。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巅峰,这次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推翻了腐朽虽败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政体,开创了中国共和宪政的先河。从袁世凯称帝失败这个历史必然性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纵使辛亥革命辉煌下存在阴霾,但是其光辉的成就足以将阴霾埋葬在历史的长河中。

3 由成功之处带来的思考

3.1 制度的取代与社会的进步

辛亥革命最重大的成果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从而打破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于1912年在亚洲最早实施共和制。这些证明了,一个制度的落后孕育着一个更进步的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告诉我们,应该对当前国家制度进行彻底的研究,研究其发展性、研究其改变性。这也是我国国内稳定发展、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因素。

3.2 思想进步与国家进步

辛亥革命的成功建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思想的变化也是很明显的。对中国人历史上固守数千年的传统思想也一下子产生了动摇。经过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目睹了西方国家、日本以及苏联等国家的强大,同时也认识没有实力无法与他们抗衡。西方各种思想如潮水般涌入对中国。

这些都告诉我们思想进步才能使政治、经济、军事等进步,才能强盛国家。作为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国人只有学习并创立领先思想,才能使中国繁荣富强。

辛亥革命虽早已结束,但是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给后世带来的启迪,仍然在发生着。狭义的革命,在历史事实面前是失败的,但是辛亥革命引发的一切必须用成功来概括。

摘要:辛亥革命虽早已结束,但是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给后世带来的启迪,仍然在发生着。狭义的革命,在历史事实面前是失败的,但是辛亥革命引发的一切必须引起学者们再思考。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回顾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积极运作直接融资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下一篇:购车三方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