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食品新国标全球最严

2024-04-22

速冻食品新国标全球最严(共10篇)

篇1:速冻食品新国标全球最严

速冻食品新国标全球最严

http:// 2011-12-9 14:38:14 中国食品科技网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在各种未烹饪的肉类、蛋类、奶类中都可能存在,即使在人的鼻腔中也会有,细菌本身不值得担忧。”12月8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食品行业局前副局长大卫·艾奇逊(David Acheson)博士在上海表示。

在当天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冷冻与冷藏分会举办的“速冻食品媒体沟通会”上,因近期速冻食品被检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而引起消费者置疑一事,国内外的业内权威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

零容忍不客观也不现实

此次国内因金葡菌引起的争论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国际舆论的焦点并不是速冻食品本身或者标准,而是金葡菌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恐慌。从根源上看,这与近些年中国爆发的较多食品安全问题有关。然而,只有基于科学的真实,并以科学的精神来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才有可能逐一化解。

艾奇逊博士说,在美国,金葡菌并不是食品安全的重点关注对象。美国卫生部门设定的标准比中国新国标设定的要低很多,真正在美国会造成食品安全恐慌的是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史贤明表示,金葡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空气、土壤,包括所有热血动物的制品中,如生肉、鱼类、乳品、蛋品等。由于速冻食品会用到这些原料,因此也可能存在少量金黄色葡萄球菌。由原料自然带入是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径,在生产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也能导致食品被金葡菌污染。我们在家包水饺、包子或做饭时使用的生肉等食材,均可能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只要我们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就能有效地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量,减少或避免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零容忍”或“零风险”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

食物煮熟,金葡菌就会被杀灭

既然金葡菌无法避免,那么在什么条件下能将其杀灭呢?

艾奇逊博士表示,在美国FDA对各种食物的烹饪指导意见中关于金葡菌是这样要求的,在产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3.9摄氏度时瞬间即可杀灭包含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致病菌,可保证食品安全。

我国知名的食品微生物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刘秀梅研究员说,金葡菌对热敏感,在烹饪和巴氏消毒温度中很容易被杀灭。针对速冻面米食品来讲,当消费者在家里进行烹饪的时候,细菌内的蛋白质就会因为受热而被破坏,失去了活性,就是说在100℃的条件下数秒内,蛋白就凝固了,细菌就失去它的活力。比如速冻水饺,只要饺子煮熟了,其中可能含有的金葡菌也就会被杀灭了,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关键是防止其产生毒素

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不是细菌本身,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所产生的肠毒素。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谢晶教授说,只有当金葡菌的数量在每克食物中达到10万个以上的时候才能分泌葡萄球菌肠毒素,因此工业上控制金葡菌危害的关键是尽量降低金葡菌的数量,控制其产毒的条件。

谢晶教授表示,速冻食品的生产和储存环境并不具备金葡菌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因为冷冻行业整个生产过程均有严格的温度控制:超低温急速冷冻温度(-30摄氏度);成品冷链运输、储藏-18摄氏度;消费者购买后也是放入家庭冰箱的冷冻室中。在这样的条件下,速冻食品的生产与储存都不利于金葡菌的生长和毒素产生。速冻产品相对常温生产和储存的生鲜产品(包括自家包的水饺)而言更安全。

就速冻米面制品的新国标而言,规定金葡菌检出限量为每克1000-10000个,也就是可能致病数量的1/100到1/1000,标准的目标就是控制食品中金葡菌数量不足以产生毒素,从而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企业更需强化安全管控

11月24日,卫生部在新闻通气会上宣布,《速冻面米制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将于今年12月21日起施行,与原来的标准相比,将金葡菌的含量由“不得检出”变为“限量检出”,并明确了抽样检测的方法和数量。

允许金葡菌限量检出,也是近期引起争议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什么新国标会引来非议呢?

刘秀梅说,2003年原国标制定时之所以规定金葡菌不得检出,是因为技术条件有限只能对金葡菌新进行定性检测。同时受检测技术的精度所限,对于微量的金葡菌也无法检出。在过去的近10年间,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目前金葡菌的定量检测方法已纳入国标标准方法。因此,我们将定性检验升级为定量检验并设定限量检出值是实实在在的进步,也是实实在在的与国际权威标准接轨。

刘秀梅表示,新采样方案中要求对5个样品同时进行检测更体现出标准的进步与科学性。过去,我们采1件就判定产品合格与否。因为微生物的污染和分布是不均匀的,如果采1件,可能会检到致病菌,但也很有可能会漏掉已经被致病菌污染的产品,采5件从均匀度和采样的科学性上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说,新的标准在采样范围、采样量和限量要求方面,是更科学、更合理的。

艾奇逊博士称,依据美国FDA的食品法规(Food Code),对金葡菌仅对即食牛奶有要求,和中国新国标对冷冻需烹调的产品一样。加拿大要求在奶酪中含量须低于1万个/克,欧盟要求奶酪中含量须低于10万个/克,香港地区要求即食食物中含量须低于1万个/克。对非即食冷冻食品没有金葡菌的管控要求,即这类食品中是否含有金葡菌并不重要,原因很简单,金葡菌普遍广泛存在于各类食物原料当中,客观上无法100%避免。而速冻食品因为其生产和加工过程均不利于金葡菌生长或产生毒素;即便含有,食物煮熟后其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表示,新国标历经两年的调研、对比与修订,从原来的定性检测升级为定量检测,从只检1个样品到检测5个样品,是以科学为依据来管控金葡菌,保证食品安全,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对比旧国标无可质疑是一个进步,是一个更严格的标准。

孟素荷表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不断进行修订,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随着技术检测的进步和与国际接轨背景下进行的,正是为了确保广大消费者获得更加安全的食品,这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她同时表示,消费者对标准的关注,反映了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忧虑。速冻食品产业作为一个具“健康基因”的产业,它健康成长的前提是行业的自律,是对产业链的过程控制。同时,在关注冷链前段食品生产过程控制的同时,亦应关注冷链末端的物流及食用安全。

专家们认为,作为速冻食品的生产企业,应加大在科研与品控方面的投入,用全产业链的安全管控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同时亦应加大公众科普,将食品安全的防线前移到消费者。政府应在关注速冻食品生产企业的同时,用标准强化对于低温冷链物流行业储存条件的严格要求,如保持冷藏温度在-18摄氏度以下,确保百姓的安全。

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

艾奇逊博士说,这是他第十次来到中国参与有关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议题,根据他的观察,中国仅仅用十年时间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美国一百年的努力。具体来说,主要是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执法体系,中国政府鼓励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与国外接触,加强对话,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监管体系建设中。

艾奇逊说,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拥有2亿个家庭农场,而美国只有200万个规模化的农场,要让这2亿农民都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且让他们知晓如何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且中国还有数量庞大的食品加工企业,要完全进行严密的监管的确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中国政府近些年的努力已经看到了成效。

他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较多,其实最好的办法是简单的架构,让企业、消费者和公众都能很直观地了解到谁负什么责任,到底由哪一个机构来管理。

篇2:速冻食品新国标全球最严

四个最严保障食品安全

新的食品安全法用“四个最严”保障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以此加重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行政、民事法律责任,以重典治乱,更好地威慑、打击违法行为,故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其将于今年10月1日实施。

保障食品安全,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人士指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要求,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改革的思维、法治的精神,加快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据了解,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违反此规定的,公安机关对相关违法生产者予以行政拘留,农业部门对相关违法生产者进行行政处罚。面对众多的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广大的散种散养的农户,依照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和“四个最严”的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农业部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开展食品安全宣传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把新法落到实处,省市农业部门提出,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展新法的宣传培训工作,向农户派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向各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印发明白纸、告知书等宣传资料,使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进村、进企业、进合作社、进农场、进农户,做到家喻户晓,让全社会都关注农产品安全问题。

另外,还将举办农业干部、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群众等各种培训班,邀请法律专家和农业专家对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进行解读。

另悉,围绕该项法规的实施,源城区食品药品监督局日前率先在我市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以宣传食品安全法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食品企业守法理念,提高监管部门的工作要求,活动中共发放宣传资料1000 多份,接受群众咨询 300 多人次。

篇3:食品接触材料系列新国标解读

1 食品接触材料新国家标准体系

食品接触材料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 整个标准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的标准:第一层次是通用/基础标准, 包括GB 4806.1通用安全要求和GB 31603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MP) ;第二层次是添加剂和产品标准, 包括塑料、橡胶、涂层等10大类产品标准、1个特殊产品标准和1个添加剂使用标准GB 9685 (包含各类材质的添加剂使用要求) ;第三层是方法标准, 主要包括GB 31604.1和GB 5009.156通则类方法标准和若干个针对不同测试项目的方法标准。

从内容上看, 我国已构建了一个从原料、添加剂到产品, 以及生产过程和检测方法全覆盖的标准体系。该系列新标准, 不仅对食品接触材料通用安全要求、原材料和添加剂授权使用的物质清单及限制要求、各材质产品的安全要求以及相关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 还对生产企业的良好操作规范给出了通用要求。

此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GB 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是整个标准体系中的统领性标准, 它不仅规定了食品接触材料的基本要求, 还明确了整个标准体系的框架。

2 新国标中的重大变化

2.1 食品接触材料涉及面更广、产品更多

GB 4806.1—2016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以下简称食品接触材料) 的定义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 各种已经或预期可能与食品或食品添加剂 (以下简称食品) 接触、或其成分可能转移到食品中的材料和制品, 包括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存、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工具和设备, 及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油墨、粘合剂、润滑油等。不包括洗涤剂、消毒剂和供输水设施。

由上述定义可以清晰的看出对于食品企业来说, 食品接触材料不再是老国标中规定的单纯的食品包装, 还包括食品加工机械、管道等各种食品加工、包装、运输过程中接触食品的材料及制品, 它们都可能影响食品安全, 都属于食品接触材料标准管理的范畴。

2.2 原料辅料管理模式更加明确

GB 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不仅规定了添加剂使用的原则性要求, 更是以列表的形式给了各类材料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清单。GB 4806.6—2016、GB 4806.10—2016和GB 4806.11—2016中也分别给出了塑料、涂料、橡胶和硅胶四大类材料原料中允许使用的树脂或聚合物清单。其他没有清单的材料, 也给出了原料的基本要求和限制。

由此可见, 新国标对原辅料和添加剂的管理模式更加清晰明确, 即采用肯定列表的清单模式。这意味着凡是在肯定列表中的原辅料, 食品接触材料在生产时只能采用表内物质, 并按其规定使用。所以, 食品接触材料的合规性检查的第一步就是材料和添加剂是否有授权。

此外, 据了解, 新国标中授权的材料和添加剂种类并非广而全, 甚至现在市场上已经在使用的一些材料和添加剂都不在国家授权范围之内。新国标实施以后, 使用这些材料或添加剂的食品接触材料将成为违规违法产品。

2.3 产品标识信息更全面细致

GB 4806.1—2016标准中对产品信息作出了如下规定:

(1) 产品标识信息应清晰、真实, 不得误导使用者。

(2) 产品应提供充分的产品信息, 包括标签、说明书等标识内容和产品合格证明, 以保证有足够信息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进行安全性评估。

(3) 标识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 材质, 对相关法规及标准的符合性声明, 生产者和 (或) 委托方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适用时) 等内容。

(4) 符合性声明应包括遵循的法规和标准, 受限物质及其限量, 非有意添加物的评估信息和总迁移量合规性情况 (仅成型品) 等。

(5)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终产品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 还应注明“食品接触用”、“食品包装用”或类似用语, 或加印、加贴调羹筷子标志 (具体见附录A) 。有特殊使用要求的产品应注明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用途、使用环境、使用温度等。对于相关标准明确规定的使用条件或超出使用条件将产生较高食品安全风险的产品, 应以特殊或醒目的方式说明其使用条件, 以便使用者能够安全、正确地对产品进行处理、展示、贮存和使用。

(6) 上述标识内容应优先标示在产品或产品标签上, 标签应位于产品最小销售包装的醒目处。当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将信息全部显示在产品或产品标签上时, 可显示在产品说明书或随附文件中。

从上述6条要求可以看出, 新国标对产品标识信息的要求更加全面细致, 特别是提出了产品标识内容应包含产品对相关法规及标准的符合性声明, 且符合性声明应包括遵循的法规和标准, 受限物质及其限量, 非有意添加物的评估信息和总迁移量合规性情况 (仅成型品) 等。食品接触材料并非一站式生产的产品, 是从化学物质 (如添加剂) 、中间材料 (如树脂、色母、油墨等) , 再到终产品等多个环节分阶段生产的产品, 这就要求食品接触材料供应链中每个节点的生产商有效的传递产品的符合性声明。

2.4 产品安全要求的技术指标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

各类产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 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包括原料要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和添加剂要求四个部分。以塑料为例, 其技术要求如下:

2.4.1 原料要求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中树脂的使用应符合GB 4806.6及相关公告的要求。

2.4.2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2.4.3 理化指标

(1)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2) 单体及其他起始物的特定迁移限量、特定迁移总量限量、最大残留量等理化指标应符合GB 4806.6附录A及相关公告的要求。

2.4.4 添加剂

添加剂应符合GB 9685及相关公告的要求。

可以看出, 新标准进一步从四个方面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技术要求进行明确, 不再仅仅是老国标中的基础理化指标要求, 而是明确了原料和添加剂的要求, 并强调了材料中添加剂、单体及其他起始物的特定迁移量限量、特定迁移总量限量、最大残留量等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这意味着, 进行食品接触材料的合规性验证时, 不仅要测试基础的感官和理化指标, 还应关注产品中使用的、有限量要求的添加剂以及原料起始物和单体的限量符合性。以聚苯乙烯酸奶杯为例, 在进行该产品的合规性验证时, 除执行表2中理化指标要求外, 根据GB 4806.6的要求 (GB 4806.6对聚苯乙烯树脂中单体的限制要求见表3) , 还应确保其产品中乙苯和苯乙烯残留量符合限量要求。此外还应关注该产品中添加剂的使用情况, 根据使用的添加剂核对GB 9685确认是否有需要进行符合性确认的物质。

2.5 迁移量合规性测试条件更科学合理、更严格

旧国标中迁移量测试用食品模拟物和迁移试验条件均按标准中规定的统一条件执行, 与产品的实际使用条件无关, 这种规定使试验条件的选择较为简单, 但测试结果有时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使用中产品的质量情况。新国标GB 31604.1—2015则明确要求根据产品预期接触的食品或食品类别选择食品模拟物, 且迁移试验条件应尽可能的反映实际使用条件, 在可预见的使用情形下应选择最严格的试验条件。新旧国标测试条件的对比举例见表4。

由表4可知, 新国标的要求更加科学合理, 但对某些产品也更加严苛, 特别是保质期较长的食品包装。这意味着, 在旧国标下合格的产品, 在新国标下是否合格有待验证。

2.6 与食品安全法呼应, 企业主体责任更加明确

我国《食品安全法》2015版第四十一条、五十条和五十二条, 明确规定了食品企业和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 (食品安全法中为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 对食品接触材料合规性的主体责任, 具体如下:

(1) 生产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等具有较高风险的食品相关产品, 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实施生产许可。

(2) 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相关产品, 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的食品原料, 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相关产品。

(3) 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 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 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

新国标GB 4806.1—2016《通用安全要求》标准中对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人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其责任涵盖原辅料、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信息等方面。

3 新国标带来的挑战

新国标中管理模式和具体要求等多方面的变革, 给食品接触材料行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是该产品安全合规的主体责任人, 食品企业虽然不是食品接触材料的生产者, 无需担负作为生产者的主体责任, 但作为食品接触材料的使用者,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却担负着采购合格的食品接触材料和验证其合规性的责任。在新国标下, 整个食品接触材料行业将面临的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食品接触材料涵盖范围增大, 在新定义下, 原来处于边缘化的一些产品, 如食品加工机械、运输及辅助器具等已明确纳入食品接触材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辖的范畴, 该类产品的合规将面临考验。

(2) 塑料、橡胶等多类食品接触材料原料和食品接触材料用添加剂明确采用肯定列表管理, 正在使用的食品接触材料的原辅料是否已授权有待核查。

(3) 产品合规性要求涵盖原料、添加剂和终产品, 各级供应商之间是否能有效传递符合性声明, 以获取产品中有限制性要求物质的信息进而准确评估产品合规面临挑战。

(4) 合规性测试根据产品的预期使用条件进行评估测试, 对多数产品来说条件更加严格, 产品是否能符合新国标需重新检验确认。

(5) 新国标下产品的合规是在一定使用条件下的安全合规, 食品企业采购时如何识别产品的符合性声明与企业自身使用条件的匹配带来专业挑战。

(6) 明确了严格的产品标识要求, 进一步规范了产品标签、说明书中的标识信息。

参考文献

[1]GB 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S].

[2]GB 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添加剂的使用标准[S].

[3]GB 4806.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S].

篇4:食品新国标三大疑惑

“进退”之争:新国标是否“开倒车”

今年以来,食品国家标准引发的争议屡见不鲜。在诸多知名品牌速冻水饺陷落“金黄色葡萄球菌门”后,新版速冻面米制品国标中将这一项目从“不得检出”改成“限量检出”,让众多消费者质疑标准“开倒车”。

乳制品新国标更受人关注。生乳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由旧版国标中的2.95%降到了2.8%,每毫升中菌落总数标准也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那么,这些关乎消费者健康安全的新国标真的“退步”了吗?

卫生部回应,与过去的标准相比,新国标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限量规定以及标准的强制性,其中对“百姓餐桌”上可见产品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无一例外,标准只高不低,不可能“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认为,说新国标“退步”的结论肯定不对。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倒退多年去看国际上也是“不得检出”的标准;随着量化检测技术的进步,分段限量指标才是国际通行的标准。例如美国在其食品微生物限量规定中就明确了金球菌存在的数量等条件。

而且,生乳新国标中还增加了很多新的重要检测项目,如是否违法添加的指标“冰点”等,实际上每种特定食品应重点控制的指标并不相同。“用两个指标的高低,去判断有几百项指标的乳品新国标‘退步’,是以偏概全的。”陈君石说。

但不得不承认,一些指标上存在“内外有别”的落差,客观上增加了公众的疑惑。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金泰廙说,此前我国大部分卫生标准都是与欧盟接轨,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但由于我国行业集中化程度不高等客观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很多新国标比照美国制订,相对宽泛一些,但制订原则肯定是在安全的范围内。

“门槛”之争:国标制订应“就高不就低”吗

标准“门槛”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不少消费者质疑: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自然标准越“高”越好;但新国标在制订过程中,存在“就低不就高”,涉嫌迁就低水平企业。

国标制订门槛到底怎么定?陈君石表示,国标的制订首要是科学合理;其次则是引导行业发展,制定可操作性强、可落实的标准。“如果一个新的国标只能高高在上,没有一个企业能达标,就难有实际意义。”

事实上,除了国家标准,我国还存在很多的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要鼓励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也就是说,国标应相当于“最低门槛”,并不是“天花板”。

国内确有一些“不思进取”的大企业,将国标的“门槛”当成“免死金牌”,这样既不利于行业发展,更容易损害消费者的信心。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马志英指出,尤其是行业领军企业,更应该要求自身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高质量,引导行业水平提升,形成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向国家标准转换的机制。

“新国标已完全达到安全的要求,就我国现状而言,最令人担心的是标准能否落实的问题。”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汪国钧指出,我国很多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特点,生产中过量、违法添加的现象横生,监管成本又很高。“有了国标,如何严格执行,才是真正考验。”

“绑架”之争:国标制订到底谁说了算

在乳品等新国标的制订中,国内几大巨头企业作为制订主体的身影频频进入公众视线,引发了疑惑。

多次参与国标制订的汪国钧表示,首先,制订国标的经费一般由国家承担,不受制于企业;其次,《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标准制订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并要求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参与标准制订,但绝不可能是主导者,所以不能说企业“绑架”国标。

卫生部表示,食品安全标准出台包括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审评、报批等环节,企业界代表只参与了前两个环节。而且乳品新国标制订过程中,具体起草的专家有70多位,其中企业代表仅9人。

“但现行卫生部新出台的部分标准中,前言中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却并没有标注,确实容易生误解。”汪国钧坦言。

国家标准是“公器”,制订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公众普遍信任的严格程序;目前的不透明,是让公众产生疑惑的根本原因,化解公众的“食品安全焦虑”,必须从标准制订程序、原则入手。

谁来制订,怎么制订,以什么原则制订等细节应向公众公开并得到认可。金泰廙指出,我国食品标准制订中的“风险交流”工作并没有很好开展,国家标准最终服务的是全体公民的安全健康,因而要更多吸纳民意,不能只由监管部门和企业“说了算”。

此外,更新慢也是目前国标制订的突出问题。曾参与食品安全法草案起草的专家方有宗表示,在瑞典、英国、德国,都有顶尖的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等独立研究机构,经常能早于政府部门发现一些食品安全风险,并提出独立的研究报告,从而促进标准快速更新,降低安全风险。

篇5:速冻食品新国标全球最严

新《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 这将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比如提高罚款额度、引入行政拘留、规定行业终身禁入。新《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 其设置了对违法企业的重处条款, 高额罚款、刑事处罚、终身禁入一个都不少;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将相配套地构建最严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同时实行最严监管, 推进责任“上墙”, 研究在许可证上“晒”出责任人;食品安全工作将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对失职渎职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也就是说, 从标准到监管再到处罚追责, 将形成一套严苛的法律和制度规制。

然而, 再严厉的法律出台, 其首要目的都不是坐等出事之后的处罚和追责, 而在于以严谨的法律程序和严苛的处罚条款, 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并使之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 重处的罚则固然重要, 而日常监管与发现违法行为同样不可或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也谈到要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等方面实行最严监管, 并且对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开展有针对性的打击行动。进一步讲, 行政执法的阶段性打击显然没有负责人稳定的发现机制效力长久。当一家食品企业熟谙违法后的严峻罚则, 同时又晓得身边每一双见证的眼睛随时有可能将违法行为曝光, 其违法的冲动就会被压制到最低。从这个角度看, 《食品安全法》修订时最终删除了“有奖举报制度”条款, 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无可否认, 完善的有奖举报制度才是食品违法的发现机制之核心, 其既可以填补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的空间, 又可以节约行政的监管成本。标准体系—行政监管—发现机制—严惩重处, 如此才能构成一个食品安全治理的完整链条, 并释放足够的震慑力量。发现机制在其中至关重要, 不仅有效提升了法律的震慑力, 还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实践效率, 并最终维护法律权威。所以,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要彰显“严”的本色与力量, 就需要配套一个疏而不漏的发现机制。

篇6: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新国标出台等

本刊讯 日前,农业部与卫生部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该标准将成为我国监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新标准将于2013年3月1日起实施。

新标准制定了322种农药在10大类农产品和食品中的2293个残留限量,基本涵盖了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有明显提升。新标准有效解决了之前农药残留标准并存、交叉、老化等问题,实现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的合并统一。

未认证产品标有机或最高罚3万元

本刊讯 国家质检总局修订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日前公示征求意见。《办法》规定,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不得标识“有机”、 “ORGANIC(有机的,绿色的)”等误导消费者的文字表述。

《办法》明确,未获得认证或者获证产品在认证证书标明的生产、加工场所外进行了再次加工、分装、分割,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产品、产品最小销售包装及其标签上,标识“有机”、“有机产品”、“有机种植”、“有机生产”、“ORGANIC”等误导公众该产品为有机产品的文字表述。违者最高将被罚3万元。获证产品的认证委托人提供虚假信息、违规使用禁用物质、超范围使用有机认证标志,或者出现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的,认证机构5年内不得受理该企业及其生产基地、加工场所的有机产品认证申请。

城镇化下一步重点:

市民化、土地集约

本刊讯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观点后,“新型城镇化”成为高频词汇。目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二次改革已成共识。

多名相关专家表示,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城镇化提出的要求不仅是再一次强调城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对现行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个补充修正,是对城镇化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湖北农产品质监所明年覆盖乡镇

本刊讯 近日,湖北省首家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在天门市挂牌成立。湖北省有关部门称,到明年底,湖北省所有乡镇将全面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

明年1月1日起,天门市将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5月1日起,该市所有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全面实施产地准出制度。乡镇农产品质监所将指导乡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监测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调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等工作,力争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百姓餐桌加上“绿色保险”。

淘宝布局农产品

本刊讯 近日,淘宝“特色中国-四川馆”正式上线,四川馆首次引入了旅行和本地生活频道,囊括了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四川特产抱团“触网”,给传统企业和商品带来了巨大的销售增长空间。

四川省原产地名酒、名茶、美食、药材等特色商品均亮相,这并不是淘宝在全国首家上线的地方特色馆,此前,贵州、新疆等3家特色馆已经上线。卖土特产,将是淘宝网在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化方向上的新探索。淘宝今后将把当地的农产品、旅游、本地吃喝玩乐等也一并通过淘宝实现网销化,立体式地拉动地方经济全面触网。

法国香槟区葡萄产量

创40年最低

本刊讯 糟糕的气候和霉病导致法国香槟区葡萄收成大幅下降,一些地区收成降幅达40%。法国农业部长称,这是至今40年来的最低收成。

香槟的酿制至少要历时15个月,通常是混合多个年份的基酒,所以从长期来看,今年的收成不会对未来香槟的供应产生显著影响。事实上,大多香槟生产商的酒窖中都预留了不少于3年的产量。因此,尽管今年葡萄产量下降,但由于美国和南美市场受经济危机影响而需求下降,不致出现供应短缺。

250万

过去5年里,中国每年的大米进口量在45万吨左右,只占到国内消费的0.3%。国际谷物理事会预计,今年中国的大米进口量不仅将远高于5年平均水平,也将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仅次于尼日利亚。今年中国大米进口量将增长4倍,达到创纪录的250万吨。

152亿

今年的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2亿余元,是2011年海洋灾害全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近2.5倍。水产养殖业的损失所占比例最大,仅在台风“苏拉”造成的经济损失中,水产养殖损失就占了76.59%,在台风“海葵”中更是达到了83.63%。

10.2%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求是》刊文称,2001—2010年,全国小学数量由约50万所减少至约25万所。2011年,全国28.5万辆校车中,其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只有2.9万辆,占10.2%。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分别有约1261万、2200万。

100万

2000年至2010年,德国有机食品销售额增长近三倍,达近60亿欧元。 截至2011年底,德国共有2.25万家农业企业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总占地面积超过100万公顷,分别占德国所有农业企业和农业总占地面积的7.5%和6.1%。

14.64%

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总消费值为121813亿元,老年消费比重占11.18%,逾1.3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总消费值将达217454亿元,老年消费占14.64%;到2050年,总消费值678710亿元,老年消费占28.97%。

5倍

据统计,淘宝“特色中国-四川馆”开馆首日川酒卖了1万瓶,四川香肠卖出了超过1.3万包,兔头、兔肉超过7000份,牛肉干卖出超5000包;飞往四川的机票上线仅1分钟卖出500张。其中,峨眉山温泉门票、九寨沟门票热销,超过日常平均5倍以上。

广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

联保贷款

本刊讯 日前,广东省政府出台文件,继续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到2015年,广东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将达300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00家以上,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要有新突破。打造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家。

广东省政府文件指出,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争取上市融资。在信贷方面,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整合信贷资源,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省、市级龙头企业列为重点支持和服务对象。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成功经验延伸到龙头企业信贷领域,开展企业联保贷款。

发改委要求及时投放储备菜

本刊讯 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及时投放储备蔬菜保障受灾地区蔬菜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遭遇暴雪天气,影响了蔬菜生产和运输,部分城市蔬菜价格明显上涨。

篇7:速冻食品新国标全球最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副司长陈谞在两会期间介绍说,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围绕最严谨的标准, 最严格的监管, 最严格的处罚和最严肃问责的要求, 切实化解食品安全治理的难题, 来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陈谞说, 此次修法有五大特点, 一是更加突出预防为主;二是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的过程控制;三是创新食品安全的监管制度;四是建立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五是突出食品安全制度共治体系。

“预计最快今年上半年, 全国人大可能就会出台这个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陈谞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严格法律责任方面, 首先是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明确提出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 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追溯体系。另外应当对召回的食品, 要采取无害化的处理, 包括销毁, 预防再次流入市场。

篇8:“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亮相

新食品安全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第十二次会议两次审议,三易其稿,新法共10章154条,比起现行食品安全法的10章104条,多出50条。

新食品安全法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那么,这部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将为“舌尖上的安全”带来哪些新的保障?“史上最严”又严在哪里?

新法亮“利齿” 建立严厉惩处制度

4月24日,在全国人大就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广告法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介绍,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此次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四个最严”的要求,即“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体现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力度。”

相较于老法,新食品安全法加重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行政、民事法律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黄薇表示,此次修法就是意在以重典治乱,更好地威慑、打击违法行为。

具体来看,新法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做了较大的改革。

首先,新法规定,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执法部门先要对违法行为进行判断,如果属于刑事犯罪,直接由公安部门进行侦查,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不构成刑事犯罪,才由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行政处罚。

而修订前的食品安全法对此仅在法律责任一章的最后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新增这一条充分体现了严厉处罚的原则,也回应了广大社会公众的关切。”滕佳材说,为强化对违法犯罪分子惩处的力度,新法还有两条规定。一是对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

二是新增了行政拘留的处罚,而现行食品安全法没有对不适用于刑事追责的违法行为做出限制人身自由处罚的规定。滕佳材指出,实际上,很多违法者不怕罚,但怕关,怕抓人。针对这个情况,新法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经营病死畜禽、违法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屡禁不止的严重违法行为,增加了行政拘留的处罚。

在罚款方面,新法也对一些违法行为大幅增加罚款额度。比如对生产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等违法行为,修改前的食品安全法规定,最高可以处罚货值金额10倍的罚款,而新法则提高到30倍。

此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非法提供场所的行为也增设了处罚,强化了民事法律责任的追究。

除了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此次新法还增设了问责制度——监管部门负责人约谈制。

新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未及时发现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未及时消除监督管理区域内的食品安全隐患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而地方人民政府未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未及时消除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其中,被约谈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整改。

“九龙治水”、“监管链条断裂”、“小摊小贩仍处监管真空”三大“硬伤”获改善

2015年2月9日,在北京举办的一场食品安全法研讨会上,专家指出,现行食品安全法存在的“多龙治水”、“监管链条断裂”、“小摊小贩仍处监管真空”,是目前亟须解决的三大“硬伤”。(2015年3月9日,《中国经济周刊》曾以“专家争议《食品安全法》三大‘硬伤’ 呼吁立法重时效更重实效”为题进行报道)

而此次修法对这三大“硬伤”也并没有回避,通过新法条文可以看到,上述“硬伤”都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舆论多认为原因是多头管理,呈现出“多龙治水”的局面。在这方面,新食品安全法着墨不少。新法要求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分段监管变成食药监部门统一监管。

对此,黄薇表示,2013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根据这样一个方案,国务院对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了一个重大调整,原来是分段监管,分别由质检、工商和食药监部门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实行分段监管。新的监管体制把分段监管调整为由食药监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监管。此次新法的完善,正是明确新的体制变化,为监管部门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食品生产经营是一个完整链条,如何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监管,避免监管链条断裂也是新食品安全法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兆彬,曾指出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链条方面的漏洞,“从国际社会看,美国、日本、欧盟的食品安全法,基本做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管理,而我们的链条是断裂的,食品安全法只是从食品加工开始,到流通和餐饮。”

对此,新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对生产、加工、销售、餐饮服务等各环节最严格的全过程管理。

新法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

黄薇表示,食品安全链条长,从农田到餐桌,涉及的环节多、问题多,在监管过程中如何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链条控制,加强风险的管理,此次新法可以说对这些实践中提出的新的问题予以了回应。

此外,“小摊小贩仍处监管真空”也是现有食品安全法三大“硬伤”之一。据统计,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针对食品摊贩的具体管理办法,全国30余省份由省级人大立法的不超过8个,加上制定政府规章的省份不超过15个。也就是说,我国食品摊贩几乎处在监管真空状态。

刘兆彬直言,这是当前食品安全最大的隐忧,“中国食品加工小微企业有35万家左右,占到食品企业总数的80%,食品安全法实施五六年过去了,这部分的监管竟无人问津。”

新法要求各地方应当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具体的管理办法。而按照新修订完成的立法法,法律规定明确要求国家机关对专门事项做出配套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应在法律实施一年内做出规定。

篇9:速冻食品新国标全球最严

当前, 我国食品安全领域法律制度建设情况如何?食品安全风险存在哪些特点?有哪些治理思路?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情况如何?如何加强风险监控?进口农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又是怎样?……针对以上问题, 在11月5~6日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暨检测仪器设备展览会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法规处处长任端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司副司长陈洪俊以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监测处处长田建新就相关话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任端平:要建立最严格的安全监管机制和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

重视食品安全风险,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在我国, 食品安全治理有两个重要的法律文件——《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它们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保证食品安全, 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法规处处长任端平就《食品安全法》修订状况发表了题为“《食品安全法》修订情况摘要”的发言。

任端平表示, 食品安全风险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二是没有零风险;三是具有流动性和蔓延性;四是存在累积性和潜伏性;五是它对健康损害的不可逆性;六是人类对于风险认识的不全面、不确定和滞后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和其他社会问题相比有其特殊性。

他强调,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共治的问题, 整个社会的消费者、媒体以及每一个人都是食品安全的主体, 仅靠政府、食品生产经营者远远不够。在我国, 很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有关。他介绍, 食物中毒事件每年大量地发生在家庭和集体食堂, 如果消费者不能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 没有安全风险意识, 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他表示, 在我国食品安全教育领域效仿欧美国家的食品安全教育法设定教育内容非常必要。

完善法律法规, 为食品安全提供更强保护

当前,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企业违法生产经营现象依然存在, 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监管体制、手段和制度等尚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安全需要, 法律责任偏轻、重典治乱威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任端平介绍说, 现行《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通过, 仅4年就进行修订, 去年国务院机构的改革是重要动因。在机构改革中发现很多《食品安全法》设定的职责和法律义务不相适应。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 是修订《食品安全法》的方向和指针。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对整个法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对立法也做了很多部署和安排。对于中国食品安全形势的分析, 包括产地环境, 食用农产品现状, 食品产业基础等, 是《食品安全法》修订的前提。

任端平表示, 对比《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会发现它们的治理内容和措施不同, 这对执法、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其中,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法律责任、法律要求与《食品安全法》相比较为宽松, 如何处理这两个法规之间的关系也是当前《食品安全法》修订的一个热点。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于综合、性基础性的立法, 提倡由立法机关来主导的体制机制, 对《食品安全法》的修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端平介绍, 今年6月对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初审, 初审之后已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预计12月进行第二次审议, 如果顺利明年年初就会通过。《食品安全法》修订的内容非常广泛, 涉及到《食品安全法》100多条内容, 其中新增55条, 修改60条, 在立法的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各国治理的有益经验。《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对于维护食品安全的秩序, 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建立最严格的安全监管机制

任端平介绍, 在这次《食品安全法》修订中, 有十大热点问题:第一是《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关系;第二是构建科学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 确立食品安全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和社会共治的原则;第三是风险交流制度;第四是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措施;第五是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第六是特别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义务, 保证产品可追溯;第七是强化政府监管职责;第八是建立对境外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审查的制度;第九是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第十是保健食品的监管制度。

2013年5月6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提出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 完善食品药品质量标准和安全准入制度。任端平表示, 修订的草案更强调食品安全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比如食品召回问题, 以前规定只有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才召回, 修订后, 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或者认为有证据证明可能存在危及食品安全的都要被召回。而在管理上实行风险分级制, 因为我国有近1100万家食品生产经营者, 数量如此多的主体, 监管要区分风险重点, 否则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任端平介绍, 修订法案特别提出弱化市场在食品问题处置中的作用;特别强调了食品生产经营者首先是生产责任的主体, 进行全程治理和源头治理;提高了行政处罚的金额, 由原来的2000~5万元, 拟提高到5万~10万元;对于明知是非法生产经营者向其提供场所的、明知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向其提供非食用物质的行为要给予处罚;对于因食品安全被判处有期徒刑的, 终身不得从事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另外, 还增设了20项具体的法律责任, 尤其是设立了4项连带责任, 包括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 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 广告经营者以及推荐食品的社会团体。他强调, 《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既要建立最严格的食药安全监管机制, 同时也要建立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

陈洪俊:各部门要密切配合, 共同应对检验检疫压力

新形势下,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食源性问题不断发生, 我国面临的农产品安全检测挑战日益增多。加强进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秩序, 更关系到全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司副司长陈洪俊在会上作了题为“我国进出口食源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发言。

检验检疫任务艰巨

陈洪俊对近年来食源性农产品检验检疫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表示, 我国食源性农产品进出口管理主要覆盖动植物有害生物检测、转基因成分检测等, 包括真菌、细菌、病害、线虫、昆虫。他尤其强调了来自转基因成分检测的压力。他指出, 世界各国在生物技术的高端领域竞争激烈, 转基因产品种类发展非常快。很多农产品没有拿到中国许可证, 这使得我国进口农产品转基因污染事件时常发生。

陈洪俊表示, 当前我国食源性进口农产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 进口疫情不断增加, 全国进口疫情形势比较严重。以2013年为例, 检疫的有害生物达到4000多种, 同比增加12.75%, 截获有害生物种次达61万多, 同比增加5.42%, 有害生物的种类增加到319种, 同比增加12.32%;第二, 国外技术壁垒日趋强化, 出口压力增大。国外通过技术性措施, 包括市场准入的问题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限制和影响;第三, 农兽药残留问题和动植物疫情形势日益严峻;第四, 企业综合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企业诚信意识有待加强;第五, 需要开拓多元化市场, 提高抗击风险能力;第六, 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待发挥。行业协会在进口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强, 对于出口, 国内行业协会的管理水平、综合协调能力需要提高需要其更专业化地开展工作。陈洪俊还指出, 媒体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炒作也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 比如近期国内出现的染色橙事件、阳澄湖毒蟹问题等。

完善各项监管措施

陈洪俊介绍说, 食源性农产品进出口管理机构在全国有近300个分支机构和400多个办事处,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工作人员近5000人, 队伍庞大而且任务非常艰巨。针对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 陈洪俊认为, 应从监管机构、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好相关建设工作, 确保进口食源性农产品的安全。

他建议:第一是希望全社会支持进出口检验检疫的工作;第二是要培育优势的农产品基地。目前国内农产品基地分散度比较高, 下一步要集中优势建立一批大型基地;第三是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食药局、农业部、卫计委等相关部门和质检总局要加强配合共同管理;第四, 要熟悉WTO中SPS协议*的相关规则, 跟国际规则接轨, 更好地促进共同发展;第五是帮助企业完善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第六是建立出口农产品的标准试验化基地, 并在新建示范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第七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陈洪俊表示, 他们正在对工作积极进行改进, 包括审批制度、通关模式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会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 更好地完成检验检疫工作。

田建新:风险监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风险监测是一项基础性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其监测结果用来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以及风险交流, 它在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法规处处长田建新就“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管系统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

初步建成全国性的风险监测网络体系

据田建新介绍,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起源于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设立的全球环境污染监测体系中的食品污染监测评估项目,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国际风险评估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最开始是由卫生系统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以及总膳食研究发展而来, 主要由卫生部、农业部、标准局、FDI等标准制定机构和主管部门组织和实施。

田建新介绍, 1981年我国卫生系统加入了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污染合作监测中心。2010年, 国家把法律监管的制度写进《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作为一项基本的管理制度确定下来。

田建新表示,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龙头, 各级疾控中心医疗机构为主体, 相关技术机构参与的全国性的风险监测网络体系。

风险监测是一项基础性的监管工作

田建新认为, 食品安全监管要以科学为基础、预防为主, 更好地发挥风险监测在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田建新对风险监测的主要目的进行了归纳:首先是全面评价食品安全风险的总体状况和污染趋势, 通过风险评估为标准的制定、修订提供科学的数据;其次, 针对发现的风险隐患, 研判后与监管部门会商;然后, 提出针对性的监管建议;最后, 要根据对食源性疾病的风险监测结果, 为重大疾病的防治、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田建新举例说, 中国人非常爱吃油条、油饼等油炸食品, 检测发现这类食品中含铝添加剂超标的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对检测结果和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进行分析, 得出3类人群膳食摄入铝的含量超过健康指导值, 他们分别是高消费人群、北方地区居民和14岁以下儿童。经过评估和分析, 国家发布了在食品中全面禁止使用3种含铝添加剂的公告, 对国标也做了相应的修改。修改后再评估发现, 北方地区居民以及14岁以下儿童铝的摄入量都已经降到了1mg/kg体重, 在国际标准2mg/kg体重之内, 极大地降低了铝超标的风险。

加强风险监测, 提高基础预防能力

田建新认为, 风险监测的重点, 首先是对健康影响比较大的毒性污染物, 其次是居民消费量大、流通广的食品, 最后是日常监管中发现的社会问题以及国际上出现的可能波及到我国的新问题。

田建新表示, 相关部门已经对在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非法添加物制定了黑名单, 明年还会形成全国食品风险监测白皮书, 并向国务院报告监测情况。食源性疾病方面, 在调查重大食源性疾病的同时, 还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管理规范, 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管理能力。

据田建新介绍,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指标从2010年开始正式全面铺开。2010年包含监测指标157项, 2013年增加到307项。指标监测覆盖的区域从2000年开始试点时的10个省, 达到2011年的30个省。今年的目标是覆盖2500个地区和县, 截至今年9月份已经覆盖了2378个县级行政区, 占全国县级行政区的80%。还覆盖了1900多家食源性疾病的试点医院。5年来已经对30类600种食品进行监测, 获得了600余万个监测数据, 建立了8个国家的风险参比实验室, 同时, 针对社会关注的突发事件, 还积极开展了评估, 包括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事件等。另外, 在现有参与食源性疾病检测的1000多家设计院的基础上扩展到3000多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目前分布在30家省级技术中心, 下一步会扩展到区域性的地市级疾控中心。

篇10: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通过等

食品召回倒逼追溯体系建设

《食品召回管理办法》近期颁布,将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颁布后,引起普遍关注,有人认为是为食品安全加了一道防线,但也有人对新法的施行并不乐观。“我国建立食品召回制度的时间并不晚,但多年来存在着召回程序不够明确,召回义务不够清晰,溯源体系碎片化,召回主体不够具体,召回产品的处置方式模糊等问题,最后导致食品召回制度陷入召而不回甚至不召不回的尴尬境地。”

多地税务局约谈电商

自4月开始,包括北京、广西、江苏、上海、山东、深圳等在内的全国主要沿海省市税务部门,相继约谈辖区内的电商企业。其中,广西桂林市国税局开展的是税收专项检查,电子商务作为以往检查从来没有包含过的行业首次出现。同时,上海市闵行区地税局也对注册于此的电商企业下发了纳税自查的通知。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这并非首次对电商企进行税务稽查。以往的案例显示,约谈的最可能结果是,补税。业内人士称,电商一直没被纳入征管范围,算是税收征管的盲区。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绝大部分电商面临偷逃税的问题。

严禁将治疗性生物制品作为疫苗使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5月4日发布通知,重申规范预防接种的有关要求。通知明确提出,严禁将治疗性生物制品作为疫苗向群众推介使用。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用于治疗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进口药品兰菌净进入了多地疾控部门的“二类疫苗”采购目录,在基层被滥用成疫苗推广。对此,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与控制局局长于竞进明确表示,不能将治疗性生物制品作为疫苗来使用,国家疾控中心将兰菌净列入信息接种系统只是用来收集信息,并不能因此认为兰菌净就可以作为疫苗使用。

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将由单位买单

上一篇:汪苏泷《有点甜》歌词下一篇:20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