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食品安全法第五章

2022-08-31

第一篇:新食品安全法第五章

  o o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解读

1、(单选题)下列关于食品生产经营还应符合的标准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B.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o o o C.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要每二小时消毒一次 D.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饮具和容器

正确答案:C

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要每二小时消毒一次

2、(单选题)为强化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过程控制和监督,要倡导餐饮服务的提供者公开( )。 

o o o o o A.公示食品原料价格 B.公开食品制作方法 C.公开食品配方 D.公开加工过程

正确答案:D

公开加工过程

3、(单选题)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 )。

A.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 B.供货者的价格证明 C.供货者的保存凭证 D.供货者的包装清单  o o o o o 正确答案:A

A.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

4、(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对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的法定要求的是( )。  o o A.消毒后的餐具、饮具应当统

一、集体包装

B.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用水和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符合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其他国家标准、卫生规范

o o C.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作业场所、清洗消毒设备或者设施 D.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应当对消毒餐具、饮具进行逐批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但随附消毒合格证明并不是硬性规定

o 正确答案:A

消毒后的餐具、饮具应当统

一、集体包装

5、(单选题)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由( )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 

o o o o A.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 B.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正确答案:D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 o o o o o

6、(单选题)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有应当召回情形的,应( )。

A.应当立即停止经营,召回货架上的食品 B.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待调查清楚后,召回食品 C.应当立即停止经营,对已经售出的食品暂不召回

D.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

正确答案:D

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

7、(单选题)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下列关于网络食品交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o A.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要对入网食品经营者实名登记 o B.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的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要求赔偿

o o C.网络食品交易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经营者承担按份责任 D.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o 正确答案:C

网络食品交易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经营者承担按份责任

8、(单选题)下列关于食品生产经营者执行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o A.食品生产经营者安排未取得健康证明或者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但不得吊销许可证

o B.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o C.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o D.食品生产经营者安排未取得健康证明或者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正确答案:A

食品生产经营者安排未取得健康证明或者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

9、(单选题)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 )。

o o o A.食品的原料地 B.食品的包装 C.食品的规格 o o D.食品的生产地

正确答案:C

食品的规格

10、(单选题)食品生产经营者有在生产经营的食品中添加药品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该如何处理?( ) 

o A.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十万元元以下罚款

o B.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o o C.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D.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正确答案:B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

 o o

11、(多选题)为什么说社会共治是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一个新的原则?( )

A.明确食品行业协会引导和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

B.鼓励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

o o C.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依法进行社会监督 D.明确对查证属实的举报应当给予举报人奖励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12、(多选题)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保健食品的论述正确的有( )。

o o o o A.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与标签、说明书不一致 B.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应当包括原料名称、用量及其对应的功效 C.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D.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并及时更新已经批准的保健食品广告目录以及批准的广告内容 正确答案:BC 用户选择:AD

 o o o o

13、(多选题)下列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有( )。

A.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相关产品生产活动的监督管理 B.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C.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实行许可制度

D.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修订

正确答案:BCD

用户选择:ABCD

14、(多选题)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下列关于特殊食品的论述正确的有( )。

o A.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组织生产

o B.生产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其他专供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

o C.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注册人或者备案人应当对其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o D.生产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其他专供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企业,应当按照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建立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正确答案:ACD

用户选择:ABCD

15、(多选题)禁止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有( )。

o o o o A.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B.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C.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D.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16、(多选题)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 )等农业投入品。 o o o o A.兽药 B.肥料

C.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D.农药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BC

17、(多选题)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 )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o o o o A.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B.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 C.运输和交付控制

D.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 o o o o

18、(多选题)下列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做法正确的有( )。

A.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等 B.食品生产经营者对直接入口的食品使用了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

C.食品生产经营者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使用了无毒、清洁的容器 D.食品生产经营者没有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

正确答案:ABC

用户选择:ABCD

 o o o o

19、(多选题)依法应当备案的保健食品,备案时应当提交的材料有( )。

A.生产工艺

B.说明书以及表明产品安全性和保健功能 C.产品配方 D.标签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 20、(多选题)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进行综合治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 )。

o o o o A.改善其生产经营环境

B.鼓励其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 C.鼓励和支持其改进生产经营条件 D.加强服务和统一规划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 o o

21、(判断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抽查考核应当收取费用。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错

22、(判断题)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对

23、(判断题)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 o o

24、(判断题)同一企业可以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错

 o

25、(判断题)食品复检可以采用快速检测方法。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错

26、(判断题)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27、(判断题)对因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应当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对

28、(判断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随机进行监督抽查考核并公布考核情况。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29、(判断题)消费者组织不得以收取费用或者其他牟取利益的方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 30、(判断题)学校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

31、(判断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食品规模化生产和连锁经营、配送。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32、(判断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33、(判断题)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但可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对

 o o

34、(判断题)进口的保健食品应当是出口国(地区)主管部门准许出口的产品。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对

35、(判断题)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应当依法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不定期对其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对

36、(判断题)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37、(判断题)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不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对

38、(判断题)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39、(判断题)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并保存相关凭证。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 40、(判断题)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对

第二篇:走进新课程27-30 第五章 新课程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各个方面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展开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因此,课程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换言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评价功能的这一转变同时影响着教师评价工作的发展。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教师的素质及其发展同样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话题。以往的教师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已有的工作业绩是否达标,同样体现出重检查、甄别、选拔、评优的功能,而在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作用有限。因此,时代的发展向课程评价的功能提出挑战,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这一点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认同。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学业成就曾经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于是全球都在进行关于“教育与人”的大讨论,学业成就作为评价单一指标的局限突显出来。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例如,美国许多著名中学设立的奖项之多、范围之广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涉及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与学业成绩相关的奖项只占到五分之一左右。法国则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业态度的评价,而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则放到了第二位。日本对小学生的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学习情况、品行与性格三个方面。英国则在1999年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多元智力理论对迈克尔·乔丹和比尔·盖茨同样是成功的论证,再一次使评价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于是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点也已逐渐在世界各国获得认同。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曾经是各国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但在今天,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涡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而且,对于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也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事实上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质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受到欢迎,成为近30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方法。例如,在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开放性的方法。美国各著名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求学业成绩,通常还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短文(选题通常极具开放性)、有关人士的推荐信和面试等。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而“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的方法,目前也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和认可。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教师的发展状况。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例如,美国马里兰州,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多人组合的方式进行的。在英美等国家,学生和家长还可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学生还可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在以往被动地接受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于评价本身更是拒绝大于欢迎,或者处于“例行公事”的被动状态。与此相比,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近年来,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存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质性评价方法的发展为这种过程式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成为世界各国评价发展的又一大特点。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学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等;并尝试进行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的探索,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于简单的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有些地区还尝试开展了教师自评和学生评教师评价的探索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探索大多是浅层的、微观的和零散的尝试,没有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三)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五)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不相符,也是对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极大阻碍。因此,有必要开展新课程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改革,为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新课程提出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如下:

一、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一般性发展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二、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了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自评与奖惩脱钩。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新界定、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无疑将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本次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多个层面,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包括实验方案、实验准备、实验启动、常规建设、观念转变、教学实施、学习评估以及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从而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为此,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将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发展相结合,从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研究制度等方面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制度,共同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等各方面的监控。

四、考试的改革重点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可考虑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前者重在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后者具有选拔的性质;逐步扩大高一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等。

48.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建议有哪些?

结合评价发展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教育评价的问题,新课程提出发展性评价,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工作思路,许多课程实施者感到有些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建议,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

第一,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

第二,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工作思路与评价制度”,也可将题目分解以后再进行讨论。对照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再分析讨论的结果。

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评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同时,寻找差距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

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再继续下一阶段的评价工作实施。

就在这样一个往返循环的过程中,完成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此外,在课程评价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善于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事实上,不少实验区在素质教育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旧有评价体系与制度的局限性,为此,部分实验区或学校已经或正在进行一些教育评价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做法自觉不自觉地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不谋而合。这就需要实验区有意识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这些优秀的经验,并思考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方面。这种新旧工作的衔接,便于帮助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迅速找到改革工作的关键,加强认识,深化行动。因此,面对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不要简单、盲目地全盘否定原有的工作,要善于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寻找有效的突破口。

(二)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的精神和相互学习的精神,尤其前期实验阶段是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通过大胆实践转化为实际工作效益的过程,因此,缺乏成熟、完善、具有即行性的指导意见或工作方案是正常的。但这种情况常常会给实验区的具体工作带来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各实验区发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一方面通过学习,自己摸索,另一方面,学习借用“外脑”,打破固步自封的陋习,走出学校和地域的局限,主动和高校等科研机构接洽,寻求支持,同时广集信息,学习和借鉴其他兄弟学校和地区的经验。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分析,寻找适合本实验区、本学校的工作突破口。

(三)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多方的参与、支持和协调,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但由于教育评价不可回避的导向作用,教育评价改革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备受各实验区的关注。因此,不少实验区难免会产生急躁的情绪,如对评价改革现实环境的不满,或者强求面面俱到或“步到位的急功近利思想。为此,推进本次教育评价改革,首先要求各实验区建立“系统工程”“分层推进”的共识,其次建议各实验区尽快选择有效的工作突破口。通常,工作的突破口来源于:①前期工作经验;②最容易操作和见实效的方面;③热点问题或矛盾集中的方面等等。至于如何确定,应遵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尤其不能脱离实验区和学校的发展现状。也因为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选择了有效的工作突破口,该方面的变化自然会引发教育评价工作的全面碰撞,产生教育评价工作整体的优化,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想等待所有条件成熟了再行动,经验告诉我们,通常就已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因此,我们要一方面抓紧学习,另一方面大胆尝试,正如发展性评价思想所倡导的,以发展为目的,勇创佳绩!

第二节 学生评价

49.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应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工作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学科学习目标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各课程标准已列出学科学习目标和各学段应达到的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很难截然分开进行,也没有特定的课程来培养和专门促进一般性发展目标的发展,通常一般性发展目标蕴涵在学科学习中,与学科学习目标同步发展,而且也常常融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

表5.1 《人与自然》单元结束后的评价报告单

(引自《艺术课程标准》)

二、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工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配合内容的性质与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多元的、综合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那么相对应的评价工具与方法就应注重多样化,因此新课程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尤其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只有将质性的评价方法和量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也才能评定复杂的教育现象。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打破将考试作为惟一评价手段的垄断,要求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考试仍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应注意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可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如辩论、答辩、表演、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此外,需要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相结合,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和质性的评价方法才能落到实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这些资料通常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的观察与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其他有关或说明学生进步的证据等。常用的收集方法有:标准化考试、以成绩为基础的评价、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访谈与调查等,同样强调量化与质性评价方法的结合。这些资料不仅应涵盖学生发展的优势领域,也应涵盖被认为是学生发展不足的领域,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建立全面的、客观的资料档案,清晰描绘出学生成长、发展的曲线。

学校、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进行客观描述,对学生的考试结果等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一个分析报告。建议这一报告除了客观描述的部分,在评价的部分应采用激励性语言。

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这是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所在。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发展。因此,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应根据信息收集后的分析报告,根据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达出来,制定改进计划。通常,改进计划中注意将学生发展优势领域方面的特征向其发展不足的领域迁移,以促进其潜能获得不断的发展。

此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以往学生评价中过分关注学业成绩的现象而提出的,尤其要摈弃学校或教师为片面追求学业成绩而以牺牲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做法。“全面发展”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功能和目标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发展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各课程目标中不仅包含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还要求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例如,《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评价时还应关注学生以下诸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对地理的兴趣与好奇心;

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

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实质上,促进“全面发展”强调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但绝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全优发展”在教育实际中很难实现,而且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指从全方位的角度,评价学生各个方面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状况,它允许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优势领域和不足领域,评价的日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实现个人价值。所以,避免出现教师片面理解促进“全面发展”的含义,而苛责学生面面俱到、获得全优的错误倾向。

(二)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如前所述,“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发展性目标。一般发展性目标通常是蕴涵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的,并不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培养;一般发展性目标的评价也常常融合于学科学习目标的评价之中共同进行。除此之外,有些一般性发展目标,或者“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很难以一些客观的、量化的指标加以测评,因此,在评价体系的指标中就有可能无法显现出来。

例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评价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

而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就难以用客观的、量化的指标精确地进行描述、区分和测量,但不能因此就不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表现。这就是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于是,应注意避免教师只以显性的评价指标为导向培养学生,即“考什么就教什么”“评价什么就重视什么、培养什么”这种片面的、僵化的做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在更高层次上关注课程功能的变化对教育和评价提出的新要求,即无论是显性、可客观测评的,还是隐性、难以进行客观测评的内容,只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都应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关注点。

50.作为主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这种质性的学生评价方法?

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其意义主要体现在:①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地全面反映了学牛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②因为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相比之下,量化的评价方法则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反映的是学生发展的结果。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那么,质性的评价方法无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评语就是一种常见的质性评价方法。除此之外,新课程倡导的质性评价方法还有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景测验和成长记录袋等。其中,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

成长记录袋,也被一些学者翻译为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通常,成长记录袋的形成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明确目的;

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技能;

确定评价的对象,在什么年级水平;

确定要收集的内容和收集的次数、频率;

调动学生参与;

确定评分程序;

向每一个人介绍成长记录袋;

制定交流计划和保存、使用计划。

整个形成过程通常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通常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完整过程。例如,关于写作学习的成长记录袋,就包含了从头脑风暴式的大讨论记录开始,第一份提纲、早期草稿、修改过或再次修改的草稿,以及最终作品等。

又如,在《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学习档案袋包括:

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的结论;他人评价的结果。

成长记录袋的主要意义首先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因为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其次,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成长记录袋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评价目的不同、记录或收集的内容不同,便可以应用在学校教育教学的不同方面。例如,成长记录袋可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具体技能的习得或整体发展评价均可);

(2)与学生全面发展(如品行发展、兴趣发展、习惯养成等)相结合;

(3)与特殊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相结合;

(4)与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

(5)与教师成长、师资队伍培养相结合;

(6)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等等。

使用成长记录袋,可能会面临一些实际问题。

(一)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怎么办?的确,成长记录袋的应用可能需要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也取决于教师如何把握自己在成长记录袋应用中的作用和角色。通常,教师感受到工作量增加的压力来自于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收集和进行评价两个环节。首先,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编排和保存等工作主要应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去操作,并监控整个过程。因此,建议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以指导和监控为主,而不要具体介入到学生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内容之中。其次,成长记录袋鼓励的是学生的自省与反思,教师主要负责定期主持召开成长记录袋的反思、交流与评分会议。建议教师在这样的会议中,发动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展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能力,必要时还可引入家长的参与。这样,教师就可以只在必要时对个别学生加以指点,或者以抽查的方式监控学生的发展状况,指导学生的改进行为。

此外,一些教师还面临着大班额的困扰。这就更需要教师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收集资料、促成和完善成长记录袋,以及大力倡导学生之间和家长参与的自评与互评活动,教师可灵活运用抽查、集体展示与评比、集体指导、答疑等方式进行监控、指导。大班额只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过渡现象,不可能成为教育的主流现象。因此,鼓励教师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尝试与探索,克服大班额的困难,学习科学使用成长记录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是否每个学科都要运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成长记录袋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方法,应用得法,还会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否每个学科都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则要取决于评价的目的、教师的工作安排和学生的精力等种种因素。考虑到学生的投入,建议教师不要盲目滥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使成长记录袋成为学生的负担。建议各学科教师之间要协商,同时也应征求学生的意见。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课程数目减少,自然有利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多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此外,要学习创造性地使用成长记录袋,如将成长记录袋集中应用于某一学习阶段、专题或具体技能,而不必贯穿整个一学期或学年,这样无疑既达到目的,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如何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并纳入到学生发展的终结性评价之中?成长记录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其建立和使用的过程中就已发挥出来了。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的同时,成长记录袋也可以反映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的发展结果。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就是对这一发展结果做出适当评价,并成为学生发展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①评分者的选择。由教师评分,还是由学生评分;出个别教师评分,还是由教师小组评分;由学生自评,还是同学互评等。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方式,需要根据评价的目的以及评价者的能力来三思而定。②评分方式的选择。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来评分,还是将各项目单独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是以项目评比,还是以整体评比;是评分,还是评等级;各项目是否含权重,权重又是如何确定等,也是成长记录袋评分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③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这涉及如何科学处理评价结果的问题。建议评价结果报告的呈现,除了数量化的评定,更应该有文字描述部分的评价、分析和建议等。评价结果呈现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学校,也可以是家长,这根据评价的目的来定,但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同时需要考虑,是否将成长记录袋内的部分内容或作品作为证据,配合结果报告一起呈现。

51.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样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一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考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即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其次,多元智力理论宜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虽然教师担负着发展学生潜能的责任,但是很少有教师真正思考过人类学习潜能——智力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于是世界各国教育的重点则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和数学表现;而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因此,多元智力理论拓展了教师的“智力观”,课程功能由此开始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且,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这些教育观也正深刻地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思想,即关注评价的教育功能,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等等。

可见,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评价思想与新课程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并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而且,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立的“学生观”“智力观”和“教育观”,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评价。

源自《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第三篇:第五章公安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第五章

公安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第一节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公安机关性质定位和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查找和纠正公安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学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知识点】

1、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就是要锻造一支怎样的基层公安队伍?

2、公安机关的性质定位。

3、基层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要努力做到那些方面?

4、公安队伍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重点】

1、公安机关的性质定位。

2、公安队伍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难点】

如何克服公安队伍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学内容】

一、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历程

(一)初创阶段(1949-1965),公安队伍建设开始向正规化建设迈进 这一时期颁布的主要法规和规定:《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人民警察条例》、《公安人员八大纪律十项注意》

(《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1954年12月31日) (《公安人员八大纪律十项注意》1958年8月16日)

(二)停滞阶段(1966-1977),公安队伍建设陷入停滞与倒退

(三)恢复阶段(1978-1991),公安工作开始全面恢复,队伍正规化建设重新摆到重要位置

这一时期颁布的主要法规和规定和文件:1983年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的若干问题的决定》、1984年公安部《人民警察内务条例(试行)》、1984

1 年公安部《人民警察奖惩条令(试行)》、1991年中央《关于加强公安工作的决定》

(四)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1、1992年全国人大《人民警察警衔条例》、1997年国务院《公安机关督察条例》、《“九五”公安工作刚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录用办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辞退办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优抚办法》《人民警察法》

2、特点:

(1)加大公安立法,即“立规矩”; (2)教育民警守法,即“守规矩”。

3、“二十公”首次把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到事关公安队伍建设全局的高度: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根据公安机关的特点,在组织机构、勤务机制、管理方式、教育培训、监督制约、警务保障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法制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1992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1995年2月28日) (《“九五”公安工作纲要》1996年3月3日)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录用办法》 人发[1996]84号)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辞退办法》1996年9月30日)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抚恤办法》 1996年11月19日)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 1997年6月4日)

二、新形势对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建设高素质的公安队伍,这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在队伍建设问题上,我们对公安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工作抓得越来越紧,而这支队伍却越来越难带,还不时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队伍建设抓了多少年,但始终没有跳出一次又一次“整顿、反复、再整顿、再反复”这样一个简单重复的“周期率”。那么,当前公安队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关键与突破口在哪里呢?就是要大力加强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在管理上进一步规范,以强有力的机制和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公安队伍。

(一)公安机关的性质定位和任务特点决定必须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

1、性质定位

(1)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 (2)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暴力构建;

(3)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2、任务特点: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3、公安机关为什么要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统

一、规范、严格的正规化管理?

(1)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令行禁止;

(2)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3)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历史使命。

(二)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公安队伍进一步加强正规化建设

1、公安机关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必须加强队伍的正规化建设;

2、现代人事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逐步成熟,加强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提供了理论知道(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的核心就是人事管理科学化、正规化);

3、基层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机构设置合理 (2)编制管理科学 (4)岗位标准明确 (5)职务设置规范 (6)教育训练严格 (7)激励机制健全

(三)加强正规划建设是解决公安队伍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迫切需要

1、队伍管理法规制度落实不力,“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比较严重;

2、管理、指挥体制混乱;

3、机构设置、干部配备五花八门、序列混乱;

4、自定地方编制,增加编外人员;

5、干部人事管理“入口”不严,“出口”不畅;

6、教育训练层次不清、考核不严、训练不统一;

7、执法执勤不规范,自由裁量幅度过大。

第二节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的】

1、通过学习,掌握公安机关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

2、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基层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一步明确中级警官在队伍正规化建设中必须掌握的规定和怎样履行职责。

【教学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知识点】

1、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公安民警“三个必训”。

3、具有公安特点的内务管理体系。

4、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5、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6、程序标准化的内容。

7、基层公安工作的特点。 【重点】

1、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3、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难点】

1、具有公安特点的内务管理体系。

2、程序标准化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的方针,以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四统一五规范”、建立和完善以条例条令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为重点,实现公安队伍建设各方面和各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能力、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真正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二、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方面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公安机关的特点,在组织机构、勤务方式、内务管理、教育训练、监督制约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一)建立保障公安队伍依法履行职责的组织体系

1、内部管理体制完善;

2、职能配置科学合理;

3、机构设置规范统一;

4、人员编制标准明确具体;

5、人事管理制度健全落实。

(二)建立适应公安实战需要的民警职业训练体系

1、三个必训的内容 (1)民警上岗和首任必训; (2)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

(3)基层和一线民警每年实战必训。

2、各上级公安机关的保障措施 (1)教官熟悉公安工作; (2)教材紧贴公安实战; (3)训练基地设施配套;

5 (4)训练经费基本保障。

(三)建立具有公安特点的内务管理体系

1、民警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权限明确;

2、内务管理规范,工作、学习、生活有序;

3、警容严整,举止文明;

4、外观标识统一规范;

5、做到“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

(四)建立完备的公安民警执法执勤体系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思想;

2、增强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直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3、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4、有效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

(五)建立权威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

1、及时发现和纠正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使各种违法违纪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2、全面落实领导责任追究制度;

3、全面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六)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警务保障体系

1、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

2、建立健全基层公安执法和民警从事职业所必备的警务保障机制;

3、坚持科学用警,落实从优待警。

三、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工作的程序化、程序的标准化、标准的科学化、规范的法制化。

(一)工作程序化

1、工作程序化概念:就是在警务工作中尽可能以预先设定的程序取代领导者的直接命令,下级民警根据程序指令的授权范围,像接到直接命令一样,对不同情况自动作出行动反应。

2、行动预案:是指根据预测,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紧急勤务的类别和影 6 响程度而事先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

周密设计并经过实训检验的工作程序是警察组织成功完成紧急警务的保障,是警察组织的宝贵财富,也是其核心优势所在。

3、工作程序化是经过上级领导者对下级民警授权而实现的。

4、为什么要努力实现工作程序化?

(1)基层公安工作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和单兵作战,一线民警又往往面临紧急情况,如果不事先设定程序和预案,没有上级的指示和命令就寸步难行或束手无策,就会贻误稍纵即逝的战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2)强调工作程序化,是为了适应应对现代犯罪高科技信息化、高速机动化的新态势。

4、程序化不等于放权,要加强对下级民警是否依程序行事的监督;在授权范围内,由于自身问题导致工作失误,应由执行民警自行承担责任。

(二)程序标准化

1、程序标准化的基本思路 (1)确立标准; (2)依据标准开展工作;

(3)对执行标准的程序进行评估并加以控制以确保达到既定的要求。

2、程序标准化的要以是通过公安工作的持续改进使之统一于最佳实践。这里的最佳实践,是指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公安职能作用发挥最为充分的工作方或说工作程序。

3、基层公安机关应根据工作需要,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定期修订标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标准科学化

1、标准科学化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良性发展的技术保证

2、符合标准化管理和管理规律的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

(四)规范法制化

1、规范法制化是巩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环节。

2、规范法制化的含义

将科学化的标准工作程序要求纳入公安正规化范畴的法定要求,避免各级公 7 安机关的正规化建设因领导班子的变化和领导者注意力的转移而受到消极影响。

(五)以上“四化”的关系

1、工作程序化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程序标准化和标准科学化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规范法制化是巩固和发展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2、四个方面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要素,也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四、公安队伍正规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1、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代警务改革趋势和公安队伍建设的规律相适应。

2、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不能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在软硬件建设的关系上,硬件建设要量力而行,重点放在软件建设上;

4、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必须符合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和和工作特点。

(二)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原则 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二者相互促进,才能事半功倍。

(三)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政治建警的原则

1、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置于队伍建设的首位;

2、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

3、按照军队的纪律要求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4、制定完善条例、条令,严格纪律、严格管理,确保政令、警令畅通。

(四)以人为本、依法治警的原则

1、以人为本,关心民警

(1)关注和关心民警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 (2)创建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 (3)充分调动民警的主观能动性; (4)不断促进队伍综合素质提升。

2、注重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治警

3、加强公安文化建设

将制度建设作为队伍的根本,将文化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灵魂。

(五)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全面协调、持续稳定的原则

1、优化警力资源配置,适应科学规范的警务机制和集约高效的运作模式;

2、重视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规范科学管理;

3、统筹考虑法制、体制、机制、素质、内务、执法、科技、保障等各个方面,促进基层公安队伍的全面协调发展;

4、基层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保持公安队伍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节 大力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学习目的】

1、通过学习,掌握公安机关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四统一”、 “五规范”、 “六建设”的主要内容;

2通过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公安机关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认识,切实增强对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知识点】

1、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必须做到的“四统一”。

2、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五规范”的具体内容。

3、公安编制管理的措施。

4、规范执法执勤的主要内容。

5、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六建设”的具体内容。

6、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重点】

1、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四统一”。

2、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五规范”。

3、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六建设”。

9 【难点】

1、规范执法执勤的主要内容。

2、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学内容】

一、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的内容:统一考录制度、统一训练标准、统一纪律要求、统一外观标识,规范机构设置、规范职务序列、规范编制管理、规范执法执勤、规范行为举止。即“四统一” 、“五规范”。

(一)“四统一”

1、统一考录制度

(1)实行公安民警“凡进必考”的原则、从源头上保证公安队伍的基本素质;

(2)新招录民警,一律实行省级公安机关和人事部门统一考试,公安部派人督考;

(3)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录用通过考试、体检、体能和心理测试的合格者。

2、统一训练标准;

(1)严格落实《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和“三个必训”;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 2001年7月6日) (2)研究制定合理的训练标准、内容和目标; (3)建立分工明确的部、省厅、地市三级训练基地; (4)统一培训教材、计划和考核要求; (5)统一岗位练兵的基本形式。

3、统一纪律要求; (1)纪律的概念

纪律是对特定人或群体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必须要有严格、规范、统一的纪律要求;

(3)严格执行“五条禁令”;

10 (4)严格遵守《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即将出台)

4、统一外观标识。

(1)公安机关特定、统一的外观标识国家执法力量的形象; (2)目的:规范自身、方便群众

(二)“五规范”

1、规范机构设置

(1)要求: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整合警力资源,调整机构设置;

(2)解决分工过细、职责交叉、警力分散的问题;

(3)组织机构是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平台。机构设置合理、职责明确、指挥关系顺畅是确保政令、警令畅通,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关键。

2、规范职务序列

(1)队伍组成人员:警官、警员、专业技术人员、辅助人员,并根据警官、警员的不同特点,分为警官职务序列、警员职务序列;

(2)规范公安机关各职务名称、规格、数量、权限,理顺指挥关系确保层级呈“正金字塔”结构。

3、规范编制管理

(1)公安编制管理:由国务院实行专项管理;

(2)公安编制审批:省级提出意见,中编办并公安部审核,中央编委审批; (3)公安编制管理措施:以编定员、人编统

一、按编保障。

4、规范执法执勤

这是最重要、最难做好的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规范执法主体; (2)规范执法执勤行为; (3)完善案件审核制度; (4)统一法律文书管理。

5、规范行为举止

(1)严格执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包括着装、仪容、举止、行为、历届;

11 (2)加强养成教育和日常训练重视行为举止;

(3)形成举止端庄、行为规范的良好职业风范和着整体型像,使公安队伍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

(三)“六建设”

1、组织机构建设

(1)按照明确职能明晰责权的原则,规范事权关系,理顺指挥关系,形成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

(2)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科学设置公安机关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统一机构称谓、规格、数量和层级;

(3)建立体现公安特点、适应公安实战需要、符合公安队伍实际的民警职务序列,使公安民警职务衔级相称、指挥关系明确;

(4)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治安状况和行政区划等,制定全国公安编制标准,并按标准配置警力;

(5)按“凡进必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由省级公安机关和录用主管部门统一考录公安民警;

(6)积极推行公安机关工作综合考评制度;

(7)深化公安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2、勤务方式建设;

(1)建立完善公安民警执法资格考试制度; (2)进一步加强公安法制建设;

(3)进一步明确上下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关系,下级必须坚决执行上级的决定和命令;

(4)大力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与新型社区相适应的社区警务工作机制。

3、内务管理建设

(1)以贯彻《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为核心,培养公安民警优良的作风,形成严格的警容风纪;

(2)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和任职条件;

(3)严格执行《公安机关窗口单位服务规定》,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塑 12 造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公安机关窗口单位服务规定》2003年2月17日)

4、教育训练建设;

(1)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完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2)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健全培训机构;

(3)认真落实“三个必训”,确保训练时间、内容、要求,严格执行考核标准;

(4)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开展“大练兵”活动; (5)建立训练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 (6)整合公安教育资源,加强训练基地建设。

5、监督制约建设

(1)认真落实各项监督制度、规定; (2)整合内部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 (3)定期进行督察,及时纠正偏差。

6、勤务保障建设

(1)争取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2)坚持科学用警,关心民警身心健康,落实民警的节假日休息制度; (3)切实保障民警的合法权益;

(4)落实基层单位装备配备标准和防护装备标准。

二、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队伍建设的主线;

2、当务之急是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突出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1、突出重点,在全国确定50个示范公安局,重点抓三分之一警力的正规化建设,以此推动全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整体向前发展;

2、按照“二十公”和《2004-2008年全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纲要》精神抓紧制定本地区正规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3、在制定本地区正规化建设总体规划中,要明确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

4、狠抓落实,严格责任、严格检查、确保质量。

(三)加强组织领导,争取各方支持,讲究工作方法,狠抓坚持落实,确保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公安部政治部专门成立正规化建设办公室,负责全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具体指导,各级公安机关也应成立正规化建设领导小组;

(2)公安机关各业务部门、各警种必须坚决服从同级公安机关党委的领导,保证正规化建设的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

2、紧紧依靠全社会力量

(1)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2)紧密联系群众,实现正规化建设与服务群众有机结合。

3、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 (1)突出公安特色; (2)循序渐进,分类指导; (3)正确处理软硬件建设的关系;

(4)要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服务公安中心工作。

4、加强检查,狠抓落实

(1)对已经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坚决抓落实,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2)加强督促检查,充分发挥督察等部门的作用,明察暗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对发现的违规问题,查明原因,及时整改; (4)对属于违法违纪的问题,要坚决予以查处; (5)建立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第四篇:第五章 安全生产行政法规(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 安全生产行政法规

第一节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第二节 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第三节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 第四节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第五节 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第六节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第七节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第八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第九节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第十节 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一节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

43-06.依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矿井使用的设备、器材、仪器、仪表、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应当 ( D.责令立即停止使用 )。

A.责令立即停止作业

B.责令立即关闭矿井

C.责令限期改正

D.责令立即停止使用

44-06.依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审查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应当自收到申请审查的设计资料之日起( B.30 )日内审查完毕,签雾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意见,并书面答复。

A.15 C.60 B.30 D.90 45-06.依据《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的要求,(B.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 )对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负主要责任。

A.煤矿企业辖区政府主要负责人

B.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

C.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D.煤矿企业生产现场指挥人员 46-06.依据《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被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应当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和安全技术规定;整改结束后要求恢复生产的,应当由(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 )自收到恢复生产申请之日起60日内组织验收完毕。

A.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

C.设区的市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

D.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47-06.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 C.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

A.单位法人和安全生产监管机构

B.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监管机构

C.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D.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监管机构

48-06.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 C.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资料,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A.设计单位

B.勘查单位

C.建设单位

D.工程监理单位

49-06.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建设单位不得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 D.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

A.规章

B.产业政策

C.技术规范

D.强制性标准

50-06.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储存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严格控制,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实行(A.审批 )制度。

A.审批 B.认定 C.登记 D.备案

51-06.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 C.公安部门 )负责发放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和准购证。

A.道路交通管理部门

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公安部门

D.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52-06.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危险化学品的包装物、容器,必须由主管部门审查合格的企业定点生产,并经国务院( B.质检部门 )认可的专业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A.工商管理部门

B.质检部门 C.安全监管部门

D.环境保护部门

53-06.依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在投入生产前办理《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由所在地(C.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对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提出安全审查的初步意见。

A.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B.县级人民政府安监部门

C.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54-06.依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烟花爆竹道路运输的托运人,应当向(D.运达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提出申请,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办理《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

A.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C.运达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运达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55-06.依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举夯焰火晚会和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规定,向有关人民政府的( A.公安)部门提出申请,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办理《烟花燃放许可证》。

A.公安 B.安全生产监管

C.卫生行政 D.环境保护

56-06.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从事( A.矿山)、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的企业,应当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A.矿山

B.交通运输

C.钢铁冶炼

D.锅炉与压力容器制造 57-06.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对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没有发生死亡事故的企业,原发证机关不再审查,有效期延期 ( C.3)年。

A.1 B.2 C.3 D.5 58-06.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机关是( A.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A.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B.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省级人民政府民用爆破器材主管部门

D.省级人民政府的公安部门

59-06.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在接到申请人关于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申请书、相关文件和资料后,应当对其进行( D.形式审查和实质性审查)。

A.形式审查和内容审查

B.简易审查和详细审查

C.书面审查和内容审查

D.形式审查和实质性审查

60-06.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安装、改造、维修竣工后,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验收后的( B.30)日内将有关技术资料移交使用单位,由使用单位存人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A.15 B.30 C.45 D.60 61-06.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设立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D.核准),负责本单位一定范围内的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等。

A.登记 B.认可 C.认证 D.核准

62-06.依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的规定,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必须确保学生安全,严禁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活动,否则,对校长给予(C.撤职)的处分。

A.记大过 B.降级 C.撤职 D.开除 63-06.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C.视同)为工伤。

A.认定 B.确定 C.视同 D.认可

64-06.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保险补偿实行(B.无过错)补偿的原则。

A.有过错 B.无过错 C.按过错大小 D.过错推定

45-07.依据《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对被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颁发证照的部门应当( C.暂扣 )其有关证照。

A.吊销 B.注销 C.暂扣 D.废止

46-07.依据《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应当( C.立即停止生产,排除隐患)。

A.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B.限期排除隐患,隐患无法排除的,停产整顿 C.立即停止生产,排除隐患 D.停产停业,予以关闭

47-07.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出租的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 C.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 )。

A.生产(制造)许可证、安全合格证 B.产品合格证、经营许可证 C.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 D.经营许可证、检测合格证 48-07.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B.总承包单位 )支付意外伤害保险费。

A.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共同 B.总承包单位

C.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根据合同约定分别 D.分包单位

49-07.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的(B.项目负责人 )应当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等,并根据工程的特点组织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A.委托监督员 B.项目负责人 C.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D.技术负责人

50-07.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通过公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必须配备( D.押运 )人员。

A.装卸 B.应急 C.检测 D.押运

51-07. 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托运人应当向目的地的县级( B.公安部门 )申请办理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

A.交通部门 B.公安部门 C.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环境保护部门

52-07.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生产、储存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C.2年 )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A.5年 B.1年 C.2年 D.3年

53-07.依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的申请受理机关是所在地( B.县级人民政府 )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A. 乡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政府

54-07.依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应当对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的保管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建立( C.购买、领用、销售 )登记制度。

A.经营、运输、管理 B.储存、搬运、使用 C.购买、领用、销售 D.保管、领取、使用

55-07.依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C.30日 )内对提交的有关材料和经营场所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核发《烟花爆竹(批发)经营许可证》。

A.15日 B.20日 C.30日 D.45日

56-07.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期的,企业应当于有效期限届满前(D.3个月)向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机关办理延期手续。

A.15日 B.1个月 C.2个月 D.3个月

58-07.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地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机关是( A. 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

A. 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B.省级煤炭行业主管部门 C. 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设区的市级煤炭行业主管部门 59-07.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除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外,其他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证机关实行(B.两级 )分工负责的体制。

A.一级 B.两级 C.三级 D.四级

60-07.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A.1个月 )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针对校验、检修等情况制作记录。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61-07.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特种设备在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办理( D.登记 )手续。

A.检验 B.备案 C.检测 D.登记

62-07.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有工伤保险权利的主体是(A.职工、雇工) A.职工、雇工 B.职工、雇工及其雇主 C.用人单位 D.用人单位、职工

63-07.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A.应当认定 )为工伤。

A.应当认定 B.可以认定 C.应当视同 D.可以视同

64-07.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我国工伤保险实行( A.无过错 )补偿的原则。

A.无过错 B.有过错 C.按过错大小 D.过错推定

37-08.根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煤矿安全监察实行(A.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A.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

B.安全监察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C.安全监察与行业监督相结合

D.安全监察与联合执法相结合

38-08根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煤矿安全检查机构在实施安全检查过程中,发现煤矿存在的安全问题涉及有关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的,应当向有关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 A.提出建议 ),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A.提出建议

B.登记备案

C.通报情况

D.移交处理

39-08.根据《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未依法取得(D.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 )、营业执照和矿长未依法取得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的煤矿,不得从事生产;擅自从事生产的,属非法煤矿。

A.勘查许可证、煤炭经营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

B.煤炭经营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采矿许可证

C.勘察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

D.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 40-08.根据《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实行整体呈报生产经营后,为重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B.煤炭生产许可证),从事生产的,应当立即挺值作业,排除隐患。

A.矿长资格证

B.煤炭生产许可证

C.矿长安全资格证

D.采矿许可证

41-08.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安装拆卸工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D.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方可上岗作业。

A.安全培训合格证书

B.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书

C.安全资格证书

D.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42-08.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发放施工许可证时,应当对建设工程是否有(D.安全施工措施 )进行审查,否则不得办法施工许可证。

A.环境保护措施

B.应急救援措施

C.职业病防治措施

D.安全施工措施

43-08.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必须配备必要的(D.应急处理器材 )和防护用品。

A.医疗救护人员

B.技术指导人员

C.车辆动态稳定装置

D.应急处理器材

44-08,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生产、科研、医疗等单位经常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应当向(B.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申请领取准购证,凭准购证购买。

A.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B.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C.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监管部门

D.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监管部门 45-08.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生产、存储、使用剧毒化学品以外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单位的生产、存储装置每(B.2 )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A.1 B.2 C.3 D.5 46-08.根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烟花爆竹是指烟花爆竹制品和用于生产烟花爆竹的民用黑火药、烟火药、(D.引火线 )等物品。

A.炸药

B.雷管

C.导火索

D.引火线

47-08.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镌的,托运人应当向(B.运达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提出申请。

A.发货地

B.运达地

C.生产地

D.所在地

48-08.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从事营业性爆破作业活动的单位在办理工商登记时,须持(D.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

A.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

B.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

C.民爆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

D.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

49-08.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发现、捡拾无主民用爆炸物品的,应当立即报告当地(C.公安部门 )。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C.公安部门 D.环境保护部门

50-08.根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对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转让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违法行为,有权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是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的(D.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A.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B.公安部门

C.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D.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51-08.根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由(A.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颁发。

A.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B.省级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C.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主管部门

D.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52-08.根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C.3 )年。

A.1 B.2 C.3 D.5 53-08.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条例》的规定,大型游乐设施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将(B.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

A.产品合格证

B.安全注意事项 C.专利权使用证

D.营业执照

54-08.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条例》的规定,使用该条例的特种设备包括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和(D.大型游乐设施)。

A.铁路机车

B.海上设施和船舶

C.煤矿矿井使用的特种设备

D.大型游乐设施

55-08.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B.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

A.每周

B.每月

C.每季

D.每年

56-08.根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对中小学违法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要按学校隶属关系追究( A.县(市、区)、乡(镇) )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同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学校校长的行政责任。)

A.县(市、区)、乡(镇) B.设区的市

C.省、自治区、直辖市

D.地力各级

57-08.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因机动车事故受到伤害的,( A.应当认定)为工伤。

A.应当认定

B.应当视同

C.可以认定

D.可以视同

58-08.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列情形中,属干一般事故的是( B.某机械制造公司发生机械伤害事故,造成3名作业人员重伤)。

A.某企业发生生产设备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

B.某机械制造公司发生机械伤害事故,造成3名作业人员重伤

C.某公司发生火灾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

D.某企业发生事故,造成3人死亡

59-08.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自事故发生之日起(C.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及时补报。) A.7 B.15 C.30 D.60

二、多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81-06.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剧毒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单位,应当对剧毒化学品的( B.产量 C.流向 D.存量E.用途)如实记录,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A.原料 B.产量 C.流向 D.存量 E.用途

82-06.依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或者性质特别严重的,由国务院对负有领导责任的( C.直辖市人民政府正职负责人E.国务院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A.自治区人大机构正职负责人

B.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正职负责人

C.直辖市人民政府正职负责人

D.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E.国务院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

83-06.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中央管理的( C.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B.非煤矿矿山企业D.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A.煤矿企业

B.非煤矿矿山企业

C.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D.烟花爆竹生产企业

E.建筑施工企业

84-06.依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A.陈述权B.申辨权D.行政复议权E.行政诉讼权 )。

A.陈述权

B.申辨权

C.拒绝执行权

D.行政复议权

E.行政诉讼权

85-06.依据《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的规定,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 A.有满足生产需要的生产场所和技术人员C.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D.有产品标准和相关技术文件

)。

A.有满足生产需要的生产场所和技术人员

B.有完善的组织章程和作业规程

C.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D.有产品标准和相关技术文件

E.取得国家主管部门的管理质量认证标志

81-07.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除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外,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应当与(A.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B.居民区 D.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E.军事禁区 )保持符合有关标准或者有关规定的安全距离。

A.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B.居民区

C.矿区 D.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 E.军事禁区

82-07.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国家对( B.危险化学品生产C.烟花爆竹生产 D.民用爆破器材生产 )企业实施安全生产许可管理。

A.危险化学品储存 B.危险化学品生产 C.烟花爆竹生产 D.民用爆破器材生产 E.危险化学品经营

83-07.《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明确规定的特大安全事故有( A.特大火灾事故 C.特大交通安全事故 D.特大建筑质量事故 E.特大矿山事故 )。

A.特大火灾事故 B.特大公共卫生事故 C.特大交通安全事故 D.特大建筑质量事故 E.特大矿山事故

84-07.依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可以依法实施的行政处罚有(A.警告 B.罚款 C.没收违法所得 。

A.警告 B.罚款 C.没收违法所得 D.撤职 E.开除

85-07.依据《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满足生产需要的生产场所和技术人员C.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D.产品标准和相关技术文件)。

A.满足生产需要的生产场所和技术人员 B.完善的组织章程和作业规程 C.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D.产品标准和相关技术文件

E.取得国家主管部门的管理质量认证标志

79-08.根据《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下列煤矿不符合生产安全条件的情形,应当实施关闭的有(A.3个月内2次或者2次以上发现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仍然继续生产的C.停产整顿期间,擅自从事生产的 D.经停业整顿,验收不合格的

E.无证照或者证照不全、擅自从事生产的 )。

A.3个月内2次或者2次以上发现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仍然继续生产的

B.煤矿主要负责人未按规定带班下井,经责令改正后拒不改正的

C.停产整顿期间,擅自从事生产的

D.经停业整顿,验收不合格的

E.无证照或者证照不全、擅自从事生产的

80-08.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C.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D.经营场所和储存设施符合国家标准 E.主管人员和业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

A.设立专职医疗队伍

B.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C.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D.经营场所和储存设施符合国家标准

E.主管人员和业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

81-08.根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有(A.基本建设项目经过批准C.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D.依法进行了安全评价E.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A.基本建设项目经过批准

B.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

C.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D.依法进行了安全评价

E.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82-08.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使用单位应当对(A.无改造、维修价值D.存在严重事故隐患E.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的特种设备及时予以报废。

A.无改造、维修价值

B.未按规定检测检验

C.技术性能下降

D.存在严重事故隐患

E.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

83-08.根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B.决策机构 C.主要负责人 E.实际控制人 )未依法保证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责令限期改正,提供必需的资金;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

A.总工程师

B.决策机构

C.主要负责人

D.财务负责人

E.实际控制人 84-08.根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的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B.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C.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E.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设施、设备、器材拍卖所得价款抵缴罚款 )。

A.自行强制执行

B.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C.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D.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E.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设施、设备、器材拍卖所得价款抵缴罚款

第五篇:交通安全工程习题第四章与第五章

第四章

1.交通安全方法和手段实施时基本上应遵循哪些步骤?

A从设计入手,达到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的目的,即从道路、线路、车辆、航空器等的设计入手,解决各种危害交通安全的事故隐患,或加强对交通事故的防护等,因此,出交通安全的设计技术

B在交通运行的过程中,加强对移动设备,固定设备,环境等的状态以及运输对象实时监控

C基于维护、维修的移动设备和固定设备的安全检测,在交通设施设备运行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其完好状态,需要随时对其进行维护和维修

D紧急救援,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方针应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尽管采用了各种安全预防措施,但还是存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还会产生一定数量的交通事故,这就需要采取紧急救援技术和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

(1)实时化(2)信息化(3)智能化

3.简述交通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手段 基本原则:(1)防止人失误的能力(2)对人失误后果的控制能力(3)防止故障传递的能力(4)失误或故障导致事故的难易(5)承受能量释放的能力(6)防止能量蓄积的能力 基本手段:(1)生产设备的事故防止对策(2)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3)消除和预防危险,有害因素的基本原则

(1)控制能量(2)危险最小化设计(3)隔离(4)闭锁,锁定和联锁(5)故障—安全设计(6)故障最小化(7)警告

5避免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设计技术有哪些

(1)隔离(2)个体防护(3)能量缓冲装置(4)薄弱环节(5)逃逸,避难和营救

6道路交通设计时主要考虑哪些安全因素

(1)道路线形(2)道路路面(3)交通安全设施(4)气候环境

7对交通设施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与检测技术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一)铁路运输设施设备的几种安全监控与检测技术:(1)铁路列车检测(2)铁路列车超速防护(3)铁路车辆探测系统

(二)道路交通的几种安全监控与检测技术:(1)打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驾驶的警报系统(2)火灾隐患或轮胎气压过低的警报系统(3)视觉增强系统(4)夜间目标检测和警报系统(5)车辆检测与警报系统(6)导行系统(7)车路警报系统(8)车辆行驶路线改变的事故避免系统(9)行驶路线偏离警报系统(10)调节车辆位置的速度控制系统(11)碰撞自动检测与维护系统(12)转弯减速调节系统(13)自动停止警报和协调系统

8对交通环境状态的监控与检测技术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一)火灾探测报警系统:(1)火灾报警系统原理(2)火灾探测器

(二)消防系统:(1)水灭火系统(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3)二氧化碳灭火系统(4)泡沫灭火系统(5)干粉灭火系统

(三)自然灾害监控与报警系统:(1)地震预测与报警系统(2)暴雨,泥石流预测及报警系统(3)风向,风速,风力监视装置(4)隧道气流测定与报警装置(5)落石自动报警系统

9.简述维护与维修技术的发展趋势

(1)设计,制造和维修的一体化,将使维护与维修工作向快速化、集中化发展

(2)信息和通信科学的发展使得信息收集和分析可以不间断地进行,对信息的处理也能及时得出结论。 (3)维修的综合化,智能化发展,实行对交通工具,在整个系统内的计算机监控和管理

10.在交通工程中可利用的无损检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1)雷达监测技术(2)超声波检测技术(3)瞬态瑞雷面波频谱无损检测技术(4)瞬态冲击频谱分析技术(5)激光检测技术(6)射线检测技术 11.举例说明交通事故救援技术

(一)铁路行车事故救援(1)事故救援组织a事故救援列车b事故救援班c事故救援队(2)事故救援设备a救援列车b电线路修复车c接触网检测车d车辆脱轨的起复工具

(二)道路交通事故救援(1)道路交通事故救援的组织和步骤(2)救援设备:交通巡逻车、破拆救援设备(3)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紧急救援体系的建立

第五章 一. 安全的心理要素主要有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注意、情绪、能力、疲劳、需要、动机、意识、气质和性格等。

二. 极的心理现象是保证交通安全的内在依

据,消极的心理现象及由此产生的侥幸、麻痹、惰性、烦闷、自满和好奇等心理倾向,是人的差错引发事故的深层次原因。人的心理现象状态及其转变程度,成为运输生产中事故与安全相互转化的制约因素,交通安全的心理保障关键就在于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三. 理要素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1)、感觉和知觉与交通安全

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正确的,不正确的(错觉); 影响最大的是视觉、听觉错觉;

其中视觉错觉主要有:图形、形重、大小、运动、时间、方位;

避免视觉错觉的方法:参照物的放置。 (2)、记忆和思维与交通安全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部分,思维是对记忆的素材进行加工的过程,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没有记忆就没有思维;

记忆的反面是遗忘;

提高记忆的方法:合理安排记忆的时间(起床后、睡觉前),科学的记忆方法(形象、逻辑、提纲);

思维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提高思维的敏捷度、灵活性、创造性; 思维定势的优缺点。 (3)、注意与交通安全

人的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三个概念:注意分配、注意转移、注意分散;

容易造成注意分散的和分配、转移不当的情况:遇到亲朋好友和熟人时;遇到新鲜、奇怪的事情时,被广告、标语、音乐吸引而触景生情时,聊天、看书报、家中来客、挂念某事时;

五个前后:大休日前后、发工资前后、精彩电视前后、吃饭前后、交接班前后;

调车作业挤道岔最容易发生:等待会车后调车作业的第一钩、司机午餐后的第一钩、变更计划的第一钩、接班后第一批作业的第一钩;

合理分配、及时转移、克服分散,多提示。 (4)、情绪与交通安全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两极性:积极的、消极的;高涨的、低沉的; 影响情绪波动和消极表现的因素: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环境不良,劳动组织不当,精神负担过重;

保持积极得高涨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的低沉的情绪状态。 (5)、气质和性格与交通安全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是在先天的基础上,后天培养的结果,一旦形成,比较稳定,不容易改变,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性格有很多类型:外倾和内倾,顺从和独立,理智、意志和情绪;

从对待人与事的态度上: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工作;

气质是指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因素起作用,受一定的后天因素影响;

气质的类型很多,巴普洛夫的划分: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无好坏之分,有是不是适合工作的问题。 (6)、能力与交通安全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能力的大小只有在活动中得以认证;

能力存在“质”和“量”的差异性;质的差异性是指不同的人具有的能力是不一样的;量的差异性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各种能力有大小之分;

影响能力的形成因素:素质(能力形成发展的前提,发展的可能性);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实践活动(这是能力形成的根本)。 (7)、疲劳与交通安全

人工作一段时间后,体力和精力的消耗超过一定的限度,产生的心理和生理机能衰退现象,包括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

心理疲劳比生理疲劳更难恢复;

根据工作繁简程度、强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8)、需要和动机与交通安全

人感到对某事物有欠缺而力求获得的心理特征; 需要诱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 需要层次论,满足需要。

四.交通安全心理的保障条件

1、增强安全意识 (1)坚持正面教育

(2)强化人本意识、长远意识、辩证意识三种安全管理意识

(3)通过典型示范 (4)利用从众心理

2、激励安全动机

3、提高技术业务能力。

(1)持续开展全员业务知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严格“先培训、后上岗”制度。

(2)对职工教育应坚持重现场需要、重实际操作、重实际成效的原则,大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 (3)经常性地开展学标、对标、达标活动。

4、改善交通安全环境 (1)交通安全的工作环境 (2)交通安全的内部社会环境 五.保险的基本概念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责任的保险行为 六.保险的分类

1、按照保险的实施方式分类,可以把保险分为自愿保险和法定保险。

2、按照保险的对象分类,可以把保险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3、按照保险保障的范围分类,可以把保险分为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人身保险。

4、按保险关系的层次,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

5、按照保险经营的目的分类,可分为盈利性的商业保险和非盈利性的社会保险和政策性保险。 主要财产保险险种: (1)家庭财产保险 (2)企业财产保险 (3)建筑工程保险 (4)安装工程保险 (5)机动车辆保险 (6)货物运输保险

(7)第三者综合责任保险

七.人身保险是指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当被保险人发生死亡、伤残、疾病等事故或保险期满时给付保险金的保险。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为人的生命或身体。当人的生命作为保险标的时,保险以生存和死亡两种状态存在。人身保险的保险责任包括生、老、病、死、伤、残等各个方面。这些保险责任不仅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遭受的意外伤害、疾病、衰老、死亡等各种不幸事故,而且包括与保险人约定的生存期满等事件。

八.人身保险的分类

按照保险责任的不同,人身保险可分为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

按保险期间分类,人身保险可分为保险期间1年以上的长期业务和保险期间1年以下的短期业务。

按承包方式分类,人身保险可分为团体保险和个人保险。

按是否分红分类,人寿保险可分为分红保险和不分红保险。

九.工伤保险亦称职业伤害保险,是对在劳动过程中遭受人身伤害(包括事故伤残和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的职工、遗属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实行工伤保险的目的,在于预防工伤事故,补偿职业伤害的经济损失,保障工伤职工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水准,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工伤保险的实施原则 (1)强制性实施原则

(2)无责任赔偿原则(又称无过失补偿原则) (3)个人不缴费原则

(4)损失补偿与事故预防及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十.车辆保险的险种

1、车辆损失险

2、第三者责任险

3、附加险

(1)全车盗抢险 (2)车上责任险 (3)无过失责任险

(4)车载货物掉落责任险 (5)玻璃单独破碎险

上一篇:学生鉴定表自我鉴定下一篇:学生会个人学期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