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公开课教案

2024-04-23

政治生活公开课教案(通用9篇)

篇1:政治生活公开课教案

淮北市梅苑学校 政治汇报课

自己的事自己干

马苗苗

2011年3月25日

自己的事自己干

一、图片导入

展示爬山虎和胡杨的图片,这两种植物分别代表着哪两种生活态度?设置问题,导入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第一框自己的事自己干。

二、认识自立 活动一:感悟阅读

阅读课本第34页“小曦、萌萌和家人去公园玩”的材料。议一议:

小曦的东西自己拿,萌萌的东西却让大人拿,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问:什么是自立?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

活动二:

测一测:你是个自立的中学生么?

请在下列你认为“是”的选项中打“√”。

1、独自完成家庭作业,不用父母督促。

()()

2、能独立完成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

()()

3、自己的衣物能独立换洗。

()()

4、父母外出时,能自己做饭,料理生活。

()()

5、当遇到紧急情况,如火灾等,能够自救。()()

6、当你在放学回家时,遇到社会小流氓打劫,你会怎么办?

A、拿钱消灾,何必没事找事

()

B、巧妙与流氓周旋,并且报警

()活动三:

分一分:以上这些自立的表现,你能把它们分成哪几类呢?  处理学习问题  处理生活问题  处理社会问题

三、感悟自立 活动四: 说一说:平时做家务有何收获和体会? 做家务的好处:

①培养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注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的品质;

②增强自信心,培养责任心;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总结出自立的重要性,即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提升我们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

活动五:情境再现

材料一 上海宝山区曾对500名小学生进行过调查,低年级97%的学生不会整理书包;中年级57%的学生不会洗碗;高年级68%的学生不会做饭。

材料二 天津市也对15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

查,52%的学生每天由家长代为整理学习生活用品,79%的学生离开家长束手无策,只有3%的学生能做些家务。又据我国对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国小学生每天参加家务劳动时间平均只有12分钟,远远比不上日本小学生的24分钟、英国小学生的36分钟、美国小学生的1小时12分钟!材料三

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与30名中国孩子曾经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当时,这107名儿童在内蒙古举行草原探险夏令营。上路时,日本孩子背包鼓鼓囊囊,装满食品和野营用具;中国孩子只是装装样子,背包几乎是空的。探险之路才走一半,中国儿童因将水喝光、干粮吃尽而不得不向别人求援。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目的地。日本家长乘车而去,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材料四

刚考进浙江大学的女大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到学校报到注册,之后妈妈又为她挂上蚊帐,铺好床单,买好饭菜票。临走时,女儿拉着妈妈的手怎么也不肯放,妈妈也一百个不放心,果然妈妈刚离校,麻烦就来了。傍晚,女生到学生浴室洗澡,等全身淋湿了后,才突然想起没带洗涤用品和替换的衣服(平时这都是妈妈事先替她放置好的)。她既不知道怎么洗下去,又想不出擦干身子的办法,只能嚎啕大哭起来。阅读四段材料后思考问题:

上述四个案例带给我们什么道理和启示?(生自由谈其启示感受,引出自立的必要性)

即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和温室之中,终究要走进社会,经风雨,见世面。

活动六:

一名大学生因父亲患病,家庭经济困难,将已和父亲离婚的母亲告上法庭,要求母亲支付其大学期间的学杂费5万元。在一审中,其母表示只能承担5000元,但这名大学生不服并上诉。但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请问:

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费用呢?

组织生就两方面观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师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也就是说能够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没有权利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除非父母自愿。师在此基础上感恩父母教育。

师总结:人不可能一辈子依赖他人,必须要依靠自己,学会自立。所以,从现在起,应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自觉的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培养自立的精神,在未来的社会中自立。谁能够及早具有人生需自立的紧迫感,及早做准备,谁就能为将来立足于社会争得主动。

四、课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

1、维吾尔族谚语说:“自食其力,生活是甘甜的;卑躬屈膝,生活是酸苦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自立的人生才是甘甜幸福的 ②人需要自尊自立

③甘甜的人生长成年以后开始

④如果不自立将很难走入社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自立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力。下列情形能体现自立能力的是()A、小江做作业时总想和同学商量 B、小明大学毕业了,还向父母要生活费 C、已经参加工作的小力能为父母准备好午饭 D、上大学的小刚靠勤工俭学解决学费 二)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呢?

五、拓展作业 “周末我当家”

当家要求:收拾房间或买菜做饭(记录自己完成后的感受,记录父母对你的评价)

六、板书设计

生习

活 问

问 题

必 要

要 性

性 自

的事

教学反思

利用图片导入,简洁直接;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材料、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形成结论,材料的运用能够感染学生促其思考;整体来说,这节课较前汇报课有进步,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课前因为学生迟到推迟了上课时间,整个教学环节像是推课、赶课,时间把握有问题;

二、提问时,学生回答不出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点拨与引导,导致短暂冷场;

三、关于自立表现的小测试的判断标准应该再细化,用“是”、“否”单一绝对,不能有效测出学生的自立情况; 总而言之,这节课有进步,也有不足,更有收获,现反思如上,希望自己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不足,更快进步。

篇2:政治生活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能力目标:辨证分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具体行为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

动和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教学重点〗:领悟父母的爱心,知道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学会如何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如何孝敬父母。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导学导练、当堂掌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孟郊的《游子吟》吧?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母爱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她们应该得到我们子女的孝敬和回报,但是我们往往是难以报答慈母之爱的,因为她们的付出太多太多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第三框题《难报三春晖》:

(一)展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3、父母作出不道德的事,甚至违法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讲解新课:

1、爱洒人间(板书)

活动:“小峰和妈妈的故事”

学生阅读课本P12--13的故事,思考以下问题:

(1)妈妈为儿子的多动症、成绩差而伤心,却为什么总在儿子面前露出笑脸、鼓励他?(2)你理解小峰妈妈的一片苦心吗?(3)小峰以什么方式回报母亲?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长大,教我们做人,这 1

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板书)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我国的《婚姻法》和《刑法》都有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道德和舆论的谴责,也要受到法律制裁。(教师介绍“相关连接”中的案例)

活动:孝敬父母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六个情景(P14-15),辨析孝与不孝的表现。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要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古人把孝敬父母归纳为尊亲、妇孺、能养三个层次。(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5相关链接)

提问:你认为孝敬父母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能谈谈为父母尽了孝心以后的感受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孝敬父母是要付出的,要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情感,甚至委屈自己,但是孝敬父母的收获是甜蜜的。让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吧,去感受这种甜蜜。可能有些同学还有疑问,怎样孝敬父母?其实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就是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学生阅读P16的“相关连接”,体会其中的含义。

孝敬父母是我们子女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我们孝敬父母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地顺从。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辛勤劳动和养育之恩的报答。如果父母方面做了不道德或违反法律的事,我们也要敢于批评和制止,这是对父母好,也是孝的表现。

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孝敬父母的长辈。我们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和长辈,他们为社会、为家庭做出过贡献,对我们也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爱护,甚至比父母更疼爱我们,在他们年老多病和行动不便时,我们做孙子女的也要尽一份孝心。

(三)课堂小结:

(1)爱洒心间(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A.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应该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B.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如何孝敬父母?)

A.孝敬父母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B.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

C.孝敬父母需要付出,但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

D.孝敬父母不是愚孝和盲从

E.对祖辈尽孝心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孝亲敬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同学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就是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为此,我想对全体同学提出几条倡议:第一:多关心自己的长辈,尤其在他们不舒服的时候。第二:早上走时对长辈说“再见”,回到家是主动打招呼,尤其是不对自己的长辈乱发脾气。第三:每天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帮助家长分担家务。我相信,在父母、长辈爱的渲染下,我们也一定会把爱回报。

(四)练习和作业:

1、王方在作文中写道:“妈妈,为了儿子的前途,你总是这样整日整夜地劳作。妈妈,因为我,不到四十岁的您,两鬓过早地变白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王方懂得了()

①母亲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菇苦地哺育我们成长

②要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

③父母的言行永远正确

④应当以行动来报答父母的爱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以下属于孝敬父母的表现的是()

A、小林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把试卷藏起来不告诉父母

B、小明想买名牌运动鞋,妈妈说等下个月家里有钱再买,小明不同意

C、小王觉得爸爸既无钱也无权,脸上很没有面子

D、小红回到家里主动帮妈妈拖地板

3、下列哪种行为与孝敬父母的要求相违背()

A、给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洗脚 B、考试不理想,借口个人隐私,不让家长知道

C、吃饭时给父母夹好吃的D、利用星期天,帮助父母做家务

4、有一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整个中国,他的名字叫田世国。2004年9月,39岁的田世国得知母亲患尿毒症后,瞒着母亲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

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毅然把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了母亲。

每个人孝敬父母(长辈)的方式各不相同。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怎样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孝心?

5、根据教材要求,联系自己实际制定孝敬父母的计划。

篇3:《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 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 文题中“绿”指什么? (常春藤) 2. 题目为“囚绿记”,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两个字概括。 (寻绿 (1—4) 观绿 (5—7) 囚绿 (8—12) 放绿 (13) 怀绿 (14) ) 3. 作者囚绿后放绿, 放绿后又怀绿, 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 (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 学习囚绿 (8—12段) , 齐读, 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 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 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 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 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 (装饰, 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 这里移用, 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 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 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 变得柔绿, 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 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 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向往光明, 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 体味作者的用意。 (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 学习 (1—6段) , 自由诵读, 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 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 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 是什么原因呢? 2. 为什么如此爱绿呢? 3. 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 4. 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 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 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注意重音, 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 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暗示作者境遇不佳, 他的生活缺乏绿色, 缺乏希望, 缺乏慰安, 缺乏快乐, 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 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 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齐读5—6段。

(三) 学习 (13—14段) , 老师范读, 完成下面问题

1. 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 (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 2.在绿枝条上, 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 (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 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 (自强不息向往自由向往光明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 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 作者怀念绿, 还怀念了什么? (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 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圣贤可以当之无愧。”1942年4月, 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 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 查封了书店, 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 亲自去巡捕房交涉, 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 敌宪问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 “不赞成 !”敌人又问 :“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 年仅34岁。“文如其人, 人如其文”。陆蠡, 一介书生, 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 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 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 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 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 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 (托物言志) 。

(五) 课堂迁移

篇4:《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摘要】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关键词】公开课;教案;《囚绿记》;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对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早自习预习、电子白板、ppt。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文题中“绿”指什么?(常春藤)2.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两个字概括。(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3.作者囚绿后放绿,放绿后又怀绿,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学习囚绿(8—12段),齐读,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装饰,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这里移用,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往光明,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体味作者的用意。(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学习(1—6段),自由诵读,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是什么原因呢?2.为什么如此爱绿呢?3.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4.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注意重音,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暗示作者境遇不佳,他的生活缺乏绿色,缺乏希望,缺乏慰安,缺乏快乐,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齐读5—6段。

(三)学习(13—14段),老师范读,完成下面问题

1.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2.在绿枝条上,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3.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自强不息 向往自由 向往光明 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4.作者怀念绿,还怀念了什么?(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贤可以当之无愧。”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陆蠡,一介书生,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托物言志)。

(五)课堂迁移

同学们,绿色到处都有,在生活中我们不是缺少绿色,而是缺少发现绿的眼睛,希望大家用眼睛去观赏,去体味,去感悟,让生命之绿、希望之绿、慰安之绿、快乐之绿充盈我们的生活。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学生自由讨论。

篇5:思想政治课公开课教案

张素华 课题:自觉磨砺意志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觉磨砺意志品质而成功、成才的典型事例。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对照磨砺意志方法,检查自己意志薄弱的表现,培养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习惯。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树立明确目标、初步学会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

觉悟目标:

通过学习具有坚强意志、顽强毅力而成功的典型人物,培养学生敬佩感情和仿效的愿望。

通过学习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提高克服困难而磨砺意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做自己不感兴趣却是有意义的事,提高理性的自控力。教学重点:

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中意志培养与目标计

划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愚公移山”、“知识结构 提纲”)、古文《愚公移山》(学生预习)教学方法:对照联系、启发归纳、电教配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意志—成功的利 剑》,知道了意志是战胜困难、克服弱点、完成学业、取得事业成功的一把利剑,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一种优良品质。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框《自觉 磨砺意志》。(P82)(板书)自觉磨砺意志

(提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砺”是什么?什么是 “磨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砺”是粗磨刀石。“磨 砺”在这里是指锻炼、培养。

(导读)请同学们阅读第二段回答:美国心理学 家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个别回答后全班朗读):“人们能否取得事

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与人的智力或客

观环境,而是取决与是否有坚强的意志。”(提问)既然意志对人们的事业成功那样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呢?(学生回答四点:黑体字小标题)

回答正确,下边让我们逐一对照学习这四个方面 内容。

(板书)

一、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

(四人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检查:在我们班 同学中或自己思想上认为是“小事”而影响了学习进 步的事例。

(学生讨论归纳):① 贪睡懒觉而迟到;② 上课 随意讲话;③ 抄袭同学作业;④ 假日沉迷于打电 子游戏机;⑤ 不按时做作业、能拖就拖┄┄ 世界上的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意志 品质的培养也是这样。倘若认为小事微不足道,不 从小事情去培养意志力,而是希望有朝一日在大事 上表现出坚强意志来,那只能是幻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意志不仅从小事 做起,而且要从现在开始。我们每日每时、事事处 处都有锻炼意志的机会。例如你下定决心依时起床 就决不会迟到,不完成作业就决不去玩等,从日常 生活小事中养成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克制等习惯,战胜惰性和自我宽恕的脆弱心理,就能磨砺 出坚强的意志来。(放投影片《愚公移山》)(提问)从愚公移山故事中,我们应学习老愚 公的什么优秀品质?

(学生回答)说明老愚公对工作目标专

一、坚 持不懈的优秀品质。

对,大凡获得成功的人,是多年如一日、专心 致志、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人。但是,除了目标 专一之外,还需要有恒心,做到持之以恒。(板书)

二、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过去有没有发生过因 缺乏恒心而半途而废的事?为什么?

(学生众答)有。小学时学写毛笔字、学弹琴、学画画、学下象棋…… 由于没有持之以恒,结果中 途放弃了。

(导读)同学们,俄罗斯的著名作家列·托尔斯 泰为什么青年时从沉湎于奢华、荒废学业、甚至留 过级,而能一跃成为伟大的作家?你从中受到什么 启发?(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列·托尔斯泰的事例告 诉我们:一个人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总会遇到困 难。坚强的意志,是人们战胜困难、克服弱点、完 成作业、做好工作、成功事业的一把利剑。列·托 尔斯泰凭借着坚强意志,编写了《发展意志手则》,有意识地进行严格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终于成 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从列·托尔斯泰的经历启发我们:坚强的意志 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自觉地培养和锻炼才有的;不 是一时半载、三心两意能炼就的,而是在明确目标 以后,必须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才能成功的。(板书)

三、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坚强的意志和明确的目标是分不开的。行动目 标越明确,行动意志就越坚决,甚至使人奋不顾身 去全力以赴。例如越王勾践为了达到灭掉吴国的目 标,竟甘当奴作婢、卧薪尝胆,甚至以尝粪便来讨 好吴王夫差,终于灭了吴国,称霸于诸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需要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计划有近期与远期之分。一般来说近期目标计划较 易实现,远期目标计划则不易实现,但是远期计划 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短期计划的完成而实现的,而能 否克服一个个困难离不开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意 志品质。

(布置作业)请每一位同学回去制定一个切实 的提高某科学习成绩的计划,并请老师和同学监督。(板书)

四、做自己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提问)同学们,你们学习课程中有那些是不 感兴趣?为什么?

(学生回答)有。英语──难记难学;体育─ ─太辛苦;政治──枯燥……

(老师分析)在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并不是都能令人感兴趣的。如果对一件有意义的工 作缺乏兴趣,千万不要消极回避,而应强迫自己积 极地去从事这项工作,因为这恰恰是考验和锻炼意 志的好机会。事实上,经过自己艰苦努力,终于取 得成功,这时,就自然对这件工作产生兴趣。凡是 对学习有偏科倾向的同学,必须强迫自己学好那原 先不感兴趣的课程,久而久之,就会从不喜欢到喜 欢,而坚强意志也由此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达到 磨砺意志的目的。

(二)巩固新课

(放投影片:《本课提纲》)大事是由小事积成的

从小事做起,培养坚强意志要从小做起 从现在开始 今日事今日毕,战胜惰性 自 目标专一,锲而不舍 觉 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恒心 磨 自我监督的方法

砺 意志与目标计划相联系的 意 短暂计划

志 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实现目标和计划的关系 远大计划 两者相结合

在执行计划中培养意志 缺乏兴趣的事更能锻炼意志 做自己不感兴趣却富有意义的事

强迫自己做不感兴趣的事(归纳小结)

要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做一名生活的强者,主要取决于坚强意志和磨砺。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自觉磨砺意志的方法,这些方法是(齐读投影提纲)。希望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 中去,提高战胜困难的意志力。课后作业:

布置下一节主题班会活动课(故事会)的内容 和要求。

1.故事会题目:有志者、事竟成

2.形式:① 讲故事 ② 学生代表宣自己提高某 科成绩计划

3.要求:① 每学习小组选一名代表讲一个名人(伟人),由于具有坚强意志、克服重重 困难挫折,终于取得成功的故事。(课 本中出现的不选用)

② 由科任老师课后辅导几名有偏科情 况的学生,制订切实可行提高某科成绩 的计划,在活动课中宣读。

③ 科任老师课后审查学生代表所讲故 事内容、讲稿及时间安排等准备工作。

篇6:公开课教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编写、执教:翠屏区牟坪中学

杨富琼 教学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教学目标:

1、有情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含义,体悟感情

3、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品味 课时预设: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几个形象的比喻,给我们勾勒出了真实的生活。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坑坑洼洼、寒风苦雨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听听诗人给我们的叮嘱——

二、诵读

1、自由诵读:大声吟诵,读出诗味;齐诵。

2、劝慰式读:同桌间互读

3、内心独白式:鼓励自己

4、背诵:自由背;集体背。

三、品析

1、品味诗歌语言

可交流心得,也可提出疑问

A、同桌交流

B、集体交流

2、抒发感受: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A、同桌交流

B、公开交流

C、概括

3、运用:你最想把这首诗(或其中的句子)送给谁?——想一想,说一说

四、拓展

1、阅读中国诗人宫玺的说理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悔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2、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迪?(要踏实、诚实)

3、学写几句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五、结束语(背景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

篇7:钱树衡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案

阿里巴巴发展战略规划:

? 1995年因与国企商谈开展合作困难,与中小型企业相对容易决

定:电子商务要为中国中小型企业服务。

? 为适应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决定:迅速进入全球化,成

为全球电子商务市场。

? 因国内许多企业未强调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使命感、

共同的价值观。提出:“要做80年的企业,要成为世界十大网站之一,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

? ,时代在进步,原有的战略继续发挥作用,可无法紧跟发

展的节奏。又产生了马云卸任前的大手笔规划:

1、发展物流畅通电商未来发展大道

2、入股新浪积极融合未来社交网络

思考:结合材料三,运用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的知识分析马云为什么要不断完善阿里巴巴集团发展战略和规划?

巩固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小结:

提炼本单元知识体系。复习时突破重点,以5个原理为纲,再细化到每个概念的有关知识,学会自主巩固消化好。构建起立体的知识网络。

实战演练一题,加钱树衡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案以提升以巩固相关原理以及常规答题方法的运用。

作业布置、温馨祝福收尾。

篇8:说说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

1. 公开课成“表演课”。

公开课并非“表演课”。然而, 现实中的不少公开课却带有浓厚的表演色彩:课前, 教师进行反复“试演”“组编”“加工”。如重新调整班级座位, 暗示学生“会的举左手, 不会的举右手”。课上, 教师镇定自如、滔滔不绝, 学生积极踊跃、师生对答如流,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后, 听课者好评如潮, 顺带谈些不痛不痒的建议。然而, 这样“完美”的一节课背后, 隐藏着多少东西:首先教师事先要进行反复“试演”, 把“好生”与“差生”布局调整, 甚至有的“差生”被“淘汰出局”, 再向外班引进“外援”, 最后给学生发“剧本”, 要求回答提问时“会的同学举左手, 不会的同学举右手”, 一场老师与“尖子生”声情并茂、珠联璧合的好戏就这样上演了。诚然, 一堂公开课毕竟不是普通的课堂, 为了展示某种教学模式, 推广某种教学经验, 对公开课作一些准备, 本亦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追求公开课的完美形式, 一味追求无懈可击的表演, 精雕细刻的形式, 甚至把差生隐藏起来, 剥夺差生上课的权利, 这无疑从根本上背离了公开课的本意。

2. 教师提问过多且难易度掌握不恰当。

在公开课教学中, 不少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而频繁地提问学生, 曾有媒体报道过, 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小学语文公开课大赛上, 提问最少的一个授课老师问了40个问题, 提问最多的一个授课老师问了110个问题。让我们计算一下:在45分钟的课堂里, 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完毕, 平均每个问题只有20秒到1分钟的时间;假如平均老师问每个问题和学生回答每个问题各占10秒, 那么学生思考每个问题的时间最短的只有2秒。在2秒的时间里学生能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呢?可以想象,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学生能回答这么多问题, 其中有多少问题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大量的教学时间消耗在无效的问题上, 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3. 形式大于内容。

作为一门德育课程, 思想政治课在形象崇高的同时, 对学生而言内容也颇显枯燥和苍白。因此, 在思想政治公开课中, 不少教师都是积极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 通过增加实例、图片、数据统计图等方式提供大量信息, 通过声音、画面、动画来创设情境。毋庸置疑, 这样准确、简捷、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课件能为公开课教学提供有效的辅助作用。然而现在的公开课评课时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衡量公开课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似乎一堂课如果不用多媒体, 就背离了新课改精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角。有些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 整节课都在围绕课件转, 贯穿复杂的三维动画、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小动画等等。这些不仅要耗费教师大量的准备时间和精力, 也极易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其实, 使用课件不是越多越好, 只有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时, 才有必要使用课件。强用多媒体, 为用而用, 华而不实, 这样的公开课, 真的是实现了上好一节课的初衷了吗?学生除了视觉上的收获外, 还能取得怎样的结果呢?

二、上好公开课的建议

一节好的公开课必定要有科学的备课、研讨、上课等模式, 只有按照科学的模式进行操作, 才有可能使公开课达到预期的目的。

1. 突出重点, 有效突破难点, 以点带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造成学习目标差距的主要原因, 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消除学习目标的差距。所谓教学重点, 一是指教材的重点, 即教材中最核心和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或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二是指教学活动重点, 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材重点而着重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教学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或思想上不容易接受的部分。要围绕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活动、问题和练习, 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进行提问和讲解, 从宏观上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出的问题要明确, 切入角度要恰当, 必须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从而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把握教材。

2. 体现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和师生间的互动。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改变教学思路, 在课堂上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通过编写导读提纲, 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能在提纲的引导下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设疑, 对“天经地义”的东西也要大胆地尝试多问几个“为什么”, 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破难解疑中激发出来。

3. 明确各方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参与公开课的人员可以分为执教者、观课者和主持人三类。要确保研讨型公开课真正实现其价值, 各方参与者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其中, 执教者应当明确自己是研究主张的实践者、虚心的学习者和理性的反思者, 以研究的心态而非功利的心态对待公开课。观课者应是课堂的参与者、细节的观察者和见解的交流者。主持人则应是现场的调控者、问题的聚焦者以及问题解决策略和新问题的生成者。

篇9:政治生活公开课教案

关键词 高中  政治公开课  价值  问题

新课改全面推行以来,公开课作为教学教研的一种常用手段,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各级各类学校,成为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以此为契机,“公开课是否拿奖”成了学校考核新教师合格与否的标准,“公开课是否拿一等奖”成了新教师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在此导向下,公开课课堂的师生互动逐渐成了完美表演,课堂的主体由各路评委取代,甚至教学内容的阵地也快被教学手段、形式等占领。公开课“课”的价值正在淡去,“公开”的价值则粉墨登场。

公开课是一种既向学生开放,又向学生之外的其他相关人员开放的特殊课堂,是一种“不加隐蔽的教学”[1]。政治公开课就是这样一堂“不加隐蔽”的政治课。作为课,它理应体现课的价值。

一、政治公开课的课堂价值

1.公开课的课堂价值

当前各类公开课开展的目的主要有:展示教师形象,提高学校整体声誉;挖掘教坛新秀,为学校持续发展蓄积力量;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防止教师懒散无为,提高学校教学成绩。

综合分析这些课的目的,出发点无非两个,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由此观之,当前的公开课,基本立足点是学校,目的是维护学校形象,维系学校持续发展,奉行的是学校的绝对主体地位。

站在新课改时代背景下反观当今风行的公开课,窃以为其课堂价值不在“公开”,而在“课”。既是课,就应该囊括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兼顾三方利益,促得三方和谐。以此出发,公开课应体现三大价值。

(1)学生能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此为常态课的要求,也应该成为公开课的终极价值。

(2)教师能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

这里的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点主要不在师生互动的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而在课前的备课和课后的评课及其后续研究和改进中。

(3)学校能获得整体实力的提升

实力提升与否,既不在完成了公开课的各项“规定动作”,更不在通过公开课学校收获的几个一等奖,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教师所获得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甚至是暂时没有解决掉的“麻烦”。学校的收获不是静态的、显性的,而是持续变化的和隐性的,以此带来的学校发展,不仅是持续的,更是健康的。

2.政治公开课的课堂价值

政治公开课作为众多课程中的一员,理应包括其他课程公开课的课程价值,亦即包括“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教师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但政治公开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其课程价值又不仅仅囿于以上三条。

在我国,政治课既分担着高考任务,也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不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重要使命,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担。综合分析,相对其他课程,政治课对学生而言更具持久性、影响更具潜在性和深远性,政治公开课的课程价值因而格外重要。

第一,对学生学习政治理论、政治知识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政治知识的学习,为成功应对高考做准备,这是政治课的初级价值,政治公开课理应不能少。政治课与学生的高考科目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高考少了政治,目标的达成将受重大影响。政治知识的讲授具有极大的连续性,缺少其中任意一节课,知识的学习都将不完整。

第二,为政治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渠道,帮助政治教师提高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政治教师的学科幸福感。教师的学科幸福感首先基于“教师”角色而言。既是教师,就与演员、导演、编剧等其他职业角色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绝不是其他角色的融合亦或简单相加,而应体现“教师”这一特征,还教师职业一个“真”的本色。

政治教师由于其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尤其不能和演艺界的各种职业角色挂钩。新课改推行以来,很多钻研政治新课改教学的一线教师把政治教师定位为“编剧”“导演”“演员”等角色,本意是想表达“新课改的政治教师需要更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却不想这样的定位忽略了政治课“真”的灵魂,给学生及其他同行留下“装”的话柄,留下“假”的印象。以至于很多人一提到政治课,提到政治教师,就与社会上的假丑恶、虚伪等联系在一起,超额附加给了政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让政治教师生活在学生、同行乃至社会的夹缝中,极大地影响了政治教师的学科幸福感。政治公开课中教师的各种生动形象的“表演”,课程讲授中的各种“完美”都是“装”的生动写照。

第三,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配合班主任和学校做好德育工作,这是学校育人的关键一环。关于教育的真谛,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涵。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的关键部分,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整体效果;政治公开课,作为政治课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和效果对政治课整体功能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如若教师在常态课中大肆渲染“真”品质的重要性,而在某一节公开课中却大行“装”之实时,学校整体德育的效果则相当于“99+1=0”,其破坏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永续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和信念教育是高中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一大难题。目前中国的发展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焦点大有集聚之势。政治课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进行,且需得有效,委实是一大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一道不得不迈的坎。

二、当前政治公开课暴露的问题

1.“假”

为了使课堂达到一种完美和理想的状态,老师们做足了课前功夫:引人入胜的导入、自然的过渡,精巧的提问,华美的课件,甚至在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精心策划。学生在老师一手导演编排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这样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的课堂还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大价值是值得商榷的。

2.公开课在表现形式上过多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的兴起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好帮手,使展示内容更丰富更直观,省了教师不少“手”力。公开课使用多媒体几乎成了一个定例。但是目前公开课使用多媒体多是从音响、画面、文字色彩、图像显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轰炸”,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无形中使教师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富有创意、具有个性的思维根本没有发散的空间。

3.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学生被工具化

学生呆板地听课,挺直的脊梁,专注的眼神,一个个如同应声虫般回应着老师,貌似老师在讲台上表演着炉火纯青的技艺,实则是一种走过场的把戏甚至是谋生的手段。更可怕的是,学生、上课的老师、听课评课的领导、教研人员都知道这种公开课在干什么,但都保持沉默。学生的进步并非因公开课而更胜一筹,反而映衬了授课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了所谓的荣誉、奖励和尊敬,也成为了教师晋升加薪的有利条件。这些都是与教学本质相违背的。

4.课堂教学评价形同过场

政治公开课的教学评价中,基本上一片“和谐”,优点是主流,缺点在少数,而且多是一些无关痛痒的缺点。评价的主体是清一色的各路领导和专家,评价的标准也不尽相同,面子、关系、荣誉等充斥其中,公开课的主题偏离得太远,务虚的倾向日益严重。

三、政治公开课向常态课合理回归的路径

1.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异同

“公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不加隐蔽,面对大家(跟秘密相对),使秘密的成为公开的”。而“公开课”就是不加隐蔽的教学,也就是“公开教学”,也即“观摩教学”。它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教学评论的一种教研形式,是对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人公开的课。常态课是按照课表安排每天要上的普通课,常态课与公开课有以下不同。

(1)目的不同。公开课除了和常态课一样,上给自己听、上给学生听(为学生学习服务)外,还要上给其他对象——熟悉的、陌生的、有利害关系的、无利害关系的人听。

(2)内容不同。一般的,从时间长度说,公开课就一个课时;从对象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自己班、自己的学生,这节课没完成的,下节课可以补上,另一种是借班上,上了这节课就走,这就决定了课堂内容一般都截取自认为最精彩、最有“嚼头”的部分,展示自己和学生最可“称道”的东西。

(3)环境不同。公开课的授课对象、授课场所、听课者等与常态课有着天壤之别,由于场所、对象的不同,讲课者的心态自然不同,心态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质量不同。

2.政治公开课价值回归路径

政治公开课的课堂价值基于常态课,理应回归常态课,只有达到了常态课的要求,才有资格谈超越常态课,使政治公开课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效,而且高效。

新课改之下的政治公开课课堂价值的回归,笔者以为,“求真务实”是必经之路,这个“求真务实”基于新课改,服务于政治课程。

首先,新课改之下的高中政治公开课要“求真”,求新课改之真,求政治课堂之真,求教师之真,求学生之真。

求新课改之真,就是要把握新课改的实质,避免课堂形式上的闹哄哄、知识逻辑的乱糟糟。新教材的典型特点是贯穿“生活”这一主线,围绕“三贴近”原则,建构的是生活逻辑。这一方面容易调动学生敏感的神经,让其快速参与课堂;另一方面,如若只停留在课堂的热闹,只停留在生活现象的抓取,不注意现象背后丰富内涵的分析,一切的热闹、“高效”都只能是虚有其表。

求政治课堂之真,就是要把握政治课的内核,不仅关注课堂内容之真,而且关注情感共鸣之真。政治课绝不是谁的传声筒,更不是谁的发言人,政治课分析的是社会现象,透析的是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既是社会现象,定然有真善美与假丑恶之分,政治课不能排斥假丑恶,政治课的真正价值在于,在假丑恶与真善美的对比中推动认识的发展,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的积淀。

求教师之真,就是政治课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互动中要展现真实的自己,既包括教学活动组织的真实,也包括教学手段、方式选择的真实,还包括自身能力和水平的真实。政治课教师不要把自己打造得那么完美,要允许缺点的暴露;不要把自己打造成“全能王”,政治课教师不是演员,不是编剧,不是导演,政治课堂也不需要这些与表演相关的要素存在。

求学生之真,就是要求政治公开课展现的是真实的学生,不是经过“包装”的“托儿”。课堂要有效,要有生成,必然要求课堂的不足,必然要求课堂要有疑问。如果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对老师的问题对答如流,那么这节课是没有一点价值可言的。

其次,新课改之下的高中政治公开课要“务实”。政治公开课的务实就是要学生在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遭遇困惑,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不管是学生的成长,还是教师自身的成长,都需要过程的真实,都需要正视问题和不足。所以,政治公开课应该突出缺点和不足,肯定缺点和不足,正视缺点和不足,从而改变公开课的教学评价方式和策略,改变评价主体和评价导向,并以此推动政治公开课的课堂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 胡笳.高中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 吴海军.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异化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 蓝士成.展示课可以作秀吗[J].四川教育,2007(23).

[4] 陈美兰.例谈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9(3).

[5] 林跃锋.公开课——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J].学术研究,2012(12).

上一篇:泛家居行业设计师渠道分析系列下一篇:《贫寒是凛冽的酒》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