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岳麓版][教案]

2024-04-30

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岳麓版][教案](共10篇)

篇1: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岳麓版][教案]

导 言 课

一、什么是历史?

大家从小学到初中都有学过历史课,那什么是历史?

历史就是逝去的昨天,也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物,这些事情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到宇宙、生物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发展,或一个国家的历史。小至我们我们开原高中也有建立,发展的历史。即使你们个人也有17年成长的历史。

在我国,“历”在古代主要指历法,“史”指“史官”。“历史“广义地讲,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一般是指人类发展史,即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好处)

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英国培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人生苦短,不过百年。我们不可能每件事都样样亲身实践,只有从历史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我们不可能老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以史为镜,只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少走弯路。

2、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九月十八日即将来临,大家知道这一日子有什么深刻意思吗?2006年九一八来临之际,某报社在街头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对九一八事变的认知程度。调查的结果让人汗颜,有90%的人不知道“九一八”是什么日子,50%的人将“九一八”和“南京大屠杀”事件相混淆。据此有许多学者忧虑:当参加或经历过这些事件的老一辈逝去时,年轻的也有几个能记得。

近年来一些当红艺人对历史的无知更引人深思? 台湾当红艺人————杨丞琳

在一次直播的电视节目里,在谈到抗日战争的时候,吴宗宪问她抗日战争打了几年。杨丞琳说,好像11年吧,吴宗宪告诉她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了8年耶!我不知道她她怎能样看8年的,一个人又有几个8年。台湾著名歌星————周杰伦

周杰伦大家都比较熟悉,2007年7月8日,周杰伦做客《鲁豫有约》,据报道当时演播厅的观众创记录坐满了。周杰伦的号召力可想而知。但在谈话中,谈到不同时代偶像对青年的影响,谈到雷锋,周杰伦居然不知道雷锋,还反问“他会不会唱歌”这件事被网友批为“杨丞琳第二” 大陆当红艺人———赵微

靠演《还珠格格》红遍大红南北的小燕子赵微,2004年身穿日本军旗装事件,引起国人愤慨。

可能有些人要说,有些事都已经过去哪么多年了,记不记得有什么意义?总提干吗?这些影星只是一个缩影,代表新一代年青的中国人在渐渐地淡忘、遗忘历史,而这是一个关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问题。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近些日本的一些情况。

我国和日本关于东海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纷争不断,有言论说日本将有可能采取武力解决;日本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层层设卡限制我对其出口农产品问题;日本修建上海环球金融大厦,几次改变造型,但军刀形状仍然明显。(网友称:设计图有如两把军刀穿破大地托起一轮红日,顶端设计太像日本太阳旗。又是上海第一高楼,建在近500米的高空中,活像一面日本国旗高高飘扬在中国领空。近年来,日本个别领导人不顾我国人民的感情,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尤其是前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职期间六次参拜。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罪行等,再看日本学生的历史考试试题,试题内容更令人忧虑,他们不是和我们一样,侧重于考一些忠于史实的主观题,而主要是一些主观发挥题,而且内容多是类似“假如对中国开战,你该怎么办?等等尖锐的话题。

补充:靖国神社:历史不过百年,最初的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个祭祀的土地却变成了供奉二战战犯灵位的地方,而且因为战后日本政府首相和议员等政界要人的参拜,给本来就阴魂不散并且兴风作浪的日本右翼势力作怅,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曾经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广大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引起了无数人的强烈愤慨。

在近代历史上,靖国神社的名字是与战刀和征伐相联系的,折射着日本向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发展,走对外侵略的道路,最后失败的轨迹。靖国神社一直由陆军省和海军省 所以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正视历史。因为记忆历史亦即意味着背叛。

3、为了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学会做人。

历史如同生活的教科书,让我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历史人物形形色色,既有崇高伟大的,也有卑劣昏庸的,历史事件纷纷攘攘,既有慷慨激昂,也有阴暗污浊的,学习历史,能帮助我们透过重重的历史迷雾,让我们明辨善恶美丑,弃恶扬善,从善如流,而历史上传承下来的道德品质,个人素养方面的优秀思想,无疑是净化我们的灵魂,陶冶我们的情操的精神养料。

4、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的热情,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古老悠久,文明辉煌灿烂。人民勤劳智慧,这无不让人为之自豪,翻开古代史,遥遥领先的科技成果,光耀古人的诗坛文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远洋航行的盛况壮举等等,都会感受到伟大祖国的辉煌历史,自信心油然而生。

5、学习历史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情,也能更好地了解世界。

通过学习中西历史,了解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进而认识到国家富强的根本,好迎头赶上,使中国富强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生活中需要历史

旅游——探寻历史的踪迹。(名胜古迹,如果你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底蕴,就能更好地领略各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收藏——(货币、邮票)

鉴赏——解读历史的意趣(诗歌、歌曲)

7、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高考/学分)

中学历史课程的价值:对历史学习的价值,江泽民同志有过很精辟的论述:“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许多人一辈子只有在中学阶段有较为系统地学习历史的机会。中学时代是人的一生最宝贵的年华。中学历史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而言。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重要价值。

为了高考:作为文科生,历史是高考必考的一门课程。作为理科生,必须修满学分。

三、怎样学好历史(历史学习方法)

1、读:精读教材,由厚到薄,不留死角,广泛地史料阅读。

2、记:动脑动手,横向纵向比较

3、听:先预习,然后上课,有针对性地听。

4、写:做好课堂笔记,5、讲:上课大胆发言,集中探讨,各抒已见

6、思:要有独立思考的个性,学会思考质疑,对历史问题可以有多角度的理解。

四、认识高中历史课程结构

必修课程:三本: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和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论;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五、认识本册书导读与单元目录 导读:

目录:第一、二单元:讨论古代政治制度(农工文明时代的中西政治制度)

第三、四、五单元:讨论近代政治制度及相关事件(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及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遭受侵略、反抗、探索的历史)

第六、七单元:讨论现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格局。

六、认识教材的结构:

目录:要对全部内容及线索有一个总体把握

导读:单元导言以及课前导语。分别是对该册书的主题、该单元的内容以及每一节课的内容的概括。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并提示重点,引起思考。正文:大字传述主题内容,小字是对正文的阐述或补充发展。

其他材料:图表、史料、知识栏、思考题等。概括,提示重点,帮助理解、启发思考,开拓视野。

大事年表:把中外史事放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同时给纵向展现社会各横切面的互动与流变;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内容都有,是对三门必修课的整合,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发展全貌的认识。而本册书又以政治史为主线,以经济史、文化史等为辅。

教学后记:

这节课是高中生上的第一节历史课,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初、高中历史的衔街,明确初、高中历史的侧重点不同。

2、从网上摘取几个著名影星的事例,吸引学生参加到课堂讨论当中,效果很好。

3、简单了解教材编排体系,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4、由于所教是理科班,针对高考不考,以后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从网上摘取一个关于心态的话题,要求学生调整心态,5、从所上的几节课来看,有些学生知识面很广。涉猎很广。

篇2: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岳麓版][教案]

走进高中历史新课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历史”与“历史科学”概念;高中历史课程概况。

能力与方法: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归纳学习历史学科的价值;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分析归纳历史学科特点;学生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使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内容和方法有初步认识;使学生认识新教师教学态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对学校、教师和新课程充满好奇,求知欲望强烈,教师应充分重视导言课,以学科魅力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好历史的动机。学生初中虽学过三年历史,但程度参差不齐,一些学生会以为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或讲讲故事,没有把它当成一门科学看待,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渐纠正这种错误认识。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自我介绍

首先祝贺同学们由初中升入高中!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高中的学习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我和其它老师们将带领大家共同畅游知识的海洋。下面我介绍一下自己。我将和大家一起在历史科学之路上探索。

二、导入新课

要学习历史,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历史。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三年的历史了,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请同学们回答“你所理解的历史”。“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的历史指过去所发生的一切;“我们要尊重历史”,即尊重过去发生的客观事实;“我历史学得不好”,指历史学科成绩不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历史既然发生在过去,是已经过去了的事物,是无法复活的,怎么能告诉我们呢?这里的“历史”是指用文字写成的历史,是将客观发生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带有主观色彩的历史。那么,究竟什么是历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高中历史要学习什么?我们该怎样学好高中历史?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及以后的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1、什么是历史?

我们先从文字上分析。“历”繁体字为“歷”,其下部的“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型,表示一只脚,象征人穿过一片树林。《说文解字》说到:“历,过也,传也。”“过”指空间上的移动,“传”指时间上的移动。“历”、“史”两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什么意思?历史就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学习过的历史就是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吗?过去我们历史书中写的,影视里演的就是历史吗?如果你多看一些不同版本的历史著作,就会发现“封建社会是开始于战国吗,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还是维护商业的战争,义和团是爱国运动还是盲目排外”等历史实践的记载有很大差异。既然都是记述过去发生的事情,那为什

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那是因为作者所掌握的史料和历史观点不同。确实如此,如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任何一本书上记述的事情,都是作者根据自己对过去发生事情的理解写成的,和真正的历史是有差距的。所以,回答“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时,要从两个层面来阐释。第一层面是指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具有客观性,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如秦朝建造兵马俑、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的发生等。兵马俑发现于1974年,距建造已两千多年,我们没发现前,这个历史事实就一直存在,我们并不能因为没有发现它们而否认这一历史事实存在。第二层面是用文字或其他方式记录的历史,是人们依据史料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记载或撰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立场不同,对同样的事件描述会有很大不同,对历史研究首要的要求就是求真,尽量真实记录事件真相,即“秉笔直书”。另外,由于历史包罗万象,我们研究时要把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等进行研究。不能事无巨细,通通研究。清代因文字狱,考据学盛行,有人考证杨贵妃体重,近代还有人研究洪秀全有无胡子等,使研究偏离了方向。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也可以成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了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我们所学习的高中历史课程是建立在历史科学基础上的一门课程。

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的价值)

讲了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定义,有的同学不免心生疑惑:“您讲那么多干吗?明不明白历史定义能怎样?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啊?”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还不很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不明白学习历史的价值。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其价值何在?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是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这样它才有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价值大体如下:

①可以增加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我们的爱国心。一个人若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庭,必须要了解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同样,一个人要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也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根本不了解自己家庭、国家、民族的人是无法建立归属感的,更谈不上爱了。我们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如诸多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等,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学习历史,可以体会近现代志士仁人酷爱自由,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壮志情怀,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蓄须明志的梅兰芳等。学习这些,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现实中前几年的赵微穿国旗事件,去年的国足队员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事件等反映出历史教育的薄弱。试想,如果他(她)真正了解日本侵华历史,哪怕仅仅看看《南京》影片,就不会弱智而遭人骂了。清代学者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日本占领台湾和东三省后推行奴化教育,就是要灭掉中国人在历史文化上的“根”,不知道自己根在何处的人是不知道如何爱国的,是很可悲的人。

②“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

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历史犹如一条长河,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可分割的,事物的过去不仅基本上决定它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的未来。正因如此,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预测未来。我们学习历史不是要研究“死”的历史,把自己变成“老古董”、“四脚书橱”,而是要研究“活”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让历史为现实服务。比如汉吸取秦亡教训,唐吸取隋亡教训,我国改革开放吸取近代闭关锁国教训等等。唐太宗名臣魏征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努力探究,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

③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修养,丰富人生。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是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是要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人生境界。(易中天:人文科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如蒙学中的“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故事,教育人尊敬兄长、孝敬父母。明朝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为国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育为官者的良好素材。另外,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进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心胸。“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神游于古人或者来者的世界,与古人神交,达到一种超凡脱宿俗的崇高境界。学习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如旅游、收藏、观看电视、与人交往等等。

④学好历史,以“冷门”获取高分,决胜高考。正是因为历史学科如此重要,国家要求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并将历史学科列入高考科目。历史学科被很多学生列为“冷门”,这是他们多历史重要性认识不清的结果。都重视的科目你要重视,不要被别人落下。都不重视的科目你更要重视,这是你获取高分,决胜高考的机会。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门槛,考上好大学与次大学受教育的质量、人生发展的可能性差异很大,希望同学们珍惜高中的学习时光,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人生的差距从此开始”。

3、高中历史要学习什么?

我们历史学科要学三门必修课、二至三门选修课。教材采用模块加专题方式编排,在初中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必修课包括历史1——政治文明历程;历史2——经济成长历程;历史3——文化发展历程。选修课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选二)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历史1。请看目录:

4、我们该怎样学好高中历史? 师生配合,共同学好历史。

篇3: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岳麓版][教案]

1. 可作为导语。

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有如戏剧中的“序幕”, 一开始就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 精心编拟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 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而且它的问题是紧跟着前面一课的内容而设的, 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体系。如《辛亥革命》一课的课前提示:“《辛丑条约》签订后, 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 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 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 类似这样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2. 指出了重点、难点。

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如“《辛丑条约》签订后, 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 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 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讲的就是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进程, 就是本课的重点, 而“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 要向学生着重讲清义和团运动失败后, 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 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了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在同盟会的领导下, 革命党人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 革命党人又在武昌发动了起义, 起义胜利后, 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交待清上述知识后, 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对难点“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教师首先问:“中国封建社会最核心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在何时被推翻?”学生回答后, 再问:“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又有人说它失败了, 这两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后, 再讨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以认识革命的必然性和曲折性;体会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 认识它对国家的推动和影响。从而掌握本课的难点。

3. 可作为教学提纲。

新课程的课前提示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 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提示中的“《辛丑条约》签订后, 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 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 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这段话, 这就讲出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结果。“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提出了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这样, 本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及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等, 都通过课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来了, 教师可将之作为授课的提纲。

4. 可作为课堂提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和解决问题是紧密联系的, 未知的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学生接触到某些新的不大理解的知识时, 便会产生思维。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 所以教学活动带有鲜明的问题性, 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前提示大多是提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问题, 这就非常便于教师利用课前提示中的问题因势利导, 通过释题的过程, 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前一课学生刚学过“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道了中华民族正在最危险的关头, 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而教授第十六课时, 利用课前提示的“《辛丑条约》签订后, 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 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 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这样的语言必然会引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思考, 然后教师随即提出:“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必将激起学生很大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展示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如下正确结论: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看, 革命取得了胜利, 这些也是它的意义所在。总之, 教师可利用课前提示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把握时机, 一个一个地提出来, 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5. 可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

对学生来说, 一打开课本, 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课前提示, 一开始就把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了。学生可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王国。“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 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清末民主革命风潮”和“武昌起义”两目, “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可引导学生阅读“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这一目, 就这样, 学生依据课前提示中的问题, 一个一个地去寻觅答案, 就会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6. 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中的不少课前提示都注重每一个时期的特征,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深化和升华了教材内容。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两千多年的帝制的课前提示, 培养学生树立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失去了历史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结合课前提示中的问题“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 对历史事件实事求是地评价的能力。

7. 可作为课后小结的依据。

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节。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 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结尾的方式很多, 依据课前提示可进行概括式结尾。在讲授完本课后, 可按照课前提示进行归纳、概括、总结, 并指出:在中华民族受到空前危机的时候, 在清政府内外交困的情况下, 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看, 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但从它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看, 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

总之, 新课程的课前提示有利于教和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提示的功能,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摘要:课前提示是学生最先看到的新课内容, 怎样才能发挥课前提示的最大作用呢?教师怎样利用这个提示进行授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课前提示

参考文献

[1]赵世瑜, 等.历史必修 (1) 政治文明历程[M].长沙:岳麓书社, 200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篇4: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岳麓版][教案]

第一个问题,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的问题。

教材第40页第一行明确写着: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这句话是很容易让学生误解的,严格意义来说,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而不是政体。什么是政体?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常见的政体不外乎分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两种形式,而民主共和制又分为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主要是以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还是总统来区分的,君主立宪制又分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与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主要是看世袭君主是否有实权,在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下,君主没有任何实权,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中,世袭君主有一定实权。所谓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形式,它是表现一国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形式,是指整体是由哪部分构成的。具体指国家统治阶级根据什么原则,采取何种方式来划分国家行政单位,调整整体和它的组成部分即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相互关系。 国家结构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即单一制和复合制。单一制是由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普通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的主要特点是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立法机关和一个中央政府,只有一部宪法,具有统一的国籍,在对外关系上具有统一的国家主体资格。现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种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分为联邦制与邦联制两种,邦联属于松散联盟,可以不做研究, 而联邦制是指由若干有独立主权的组成单位(如共和国,邦,州等)组成的联盟国家。它的主要特点是除联邦宪法和联邦中央政府外,各成员单位还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政府。联邦国家的公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成员单位的国籍,对外关系上联邦成员单位一般不具有国际法主体的资格,有少数联邦除外。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明确一个问题:联邦制是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而美国的政体是总统的民主共和制。

第二个问题:《八一宣言》到底是谁发表的。

教材第83页倒数第二段写着:1935年8月1日,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提法似乎根本没有任何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教学参考与材料中都是这样表述的,但是真正的史实却是这样的: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据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发表《八一宣言》的是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虽然是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的名义,但是这个史实是不容抹杀的。比如说有的教学参考书中就这样说:《八一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从全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而提出的政治主张。这句话是不是有点失之偏颇了呢?所以这个问题,我感觉还是交待清楚比较好。

第三个问题:解放军数量超过国民党军队是不是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表现。

教材第87页最后一段这样表述:到1948年秋,解放军的力量已超过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相继取得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歼灭国民党军主力150多万人。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因为解放军的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的数量,所以战略决战时机成熟了,然后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决战。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全面内战爆发之初,国民党军队总兵力430万人,其中正规军200万人,中共方面只拥有军队120万人,其中正规军61万人。到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增至280万人,其中正规军149万人,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下降到360余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也就是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动战略决战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但并不是说解放军的力量就完全超过了国民党军队,通过上面的数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取得数量上的优势是在辽沈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下降到290万,人民解放军上升到300万,从而取得了人数上的优势。教材所说的到1948年秋,解放军的力量已超过国民党军更多的是说军队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但是很容易让学生误解。所以我感觉还是说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使战略决战时机成熟更合适一些。

之所以提出以上几个问题,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有所质疑,另一方面笔者又对相关史实进行研究,发现教材的提法与相关史实有明显的出入。当然这也仅是笔者的个人之见,还请各位教育同仁批评指正。

篇5:历史必修1第一课教案 岳麓版

一、孔子的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2、孔子的思想学说

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3、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4、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二、老子的学说

1、老聃和《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2、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天发道,道发自然”否定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2)提出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守静”可以“以弱胜强”。

3)政治上“无为而治”,反对使用权谋,威逼百姓,要以“无事取天下”。4)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3.评价

篇6: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岳麓版][教案]

文学和艺术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让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凡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人物生活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重点: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凡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难点:认识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同样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讲授新课

一、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二、著名艺术家及其名作

三、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十五课 文学和艺术

一、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1、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

学生从莎士比亚的生平事迹、他的经典名言以及后人给他的评价,找一找莎士比亚成功的原因和他身上有哪些成功的秘诀。

2、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

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你知道托尔斯泰哪些文学代表作?它们在俄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

篇7: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岳麓版][教案]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关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总体情况(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必要性)。同时,随着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可能性)。于是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具体表现:①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如: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②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如: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危机的新特点:(与19世纪中期比较)

①危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和西南,西北边疆扩展(以东南沿海为主)

②外国的侵略由军事向经济领域延伸(以军事侵略为突破口)

③更多的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以英国单个国家为主)

④外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加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

⑤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协再到相互勾结)危害:①政治上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②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败无能

1、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文化因素)。历史上,日本就觊觎亚洲大陆。如:明朝时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两次就于1592、1597年两次侵略中国。近代,日本将“开拓万里波涛”作为大和民族的国家理想。

2)、(经济因素):19世纪后半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

3)、(政治因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寄希望于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

日本对外扩张的路线

台湾——朝鲜——满州——全中国——东南亚——全世界。

2、战争的经过

3、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请同学们分析:这一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何不同》?(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条款表明西方国家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危害:①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严重地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在另一方面,给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同时具有正面、负面影响)。

③巨额赔款回生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

④日本的“胜利”刺激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欲望,西方列强随即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⑤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人民的反抗

1、义和团运动爆发

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仇恨。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在山东胡作非为,激起了山东等北方人民的痛恨。中国民间有习武的传统,朴素的爱国热情遭遇外国资本主义的罪恶,引发了这次反帝斗争。

1)、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的变化:利用——围剿(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2)、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阴谋手段的警惕,给义和团带来了灾难。“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

3)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①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②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侵略权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

③西方国家借口义和团运动威胁到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时间:1900。6

3、《辛丑条约》签订及影响

(1901.9)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篇8: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岳麓版][教案]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观察、猜想, 引入课题)

欣赏电影《鸦片战争》片断, 起到凝神起兴作用,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世界地图”图片)

然后设疑:在苏伊士运河还没开通的19世纪上半叶, 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 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 至少要4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新知探究

一、虎门销烟

我们先把两个国家都放在19世纪上半期 (鸦片战争前) 的时间刻度尺上作一横向对比。

(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组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对比的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局势。 (学生很自然总结出:中国明显落后于英国)

(1) 战前的中国———危机四伏; (2) 战前的世界迅速崛起。

师点拨,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要打开中国市场。”那么直接原因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鸦片”实图)

利用鸦片实图进一步设疑: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清政府就鸦片问题有何争论?道光帝最终采纳了哪一种建议?

(二)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构建以下虎门销烟的逻辑关系图;培养学生探究因果关系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括号内为学生要填的内容)

正当贸易%%扭转逆差 (打开市场)

(出超) 中国——→←———英国 (入超) ———→ (对华倾销鸦片) ———→ (严重灾难) 中国———→“驰禁论”与“严禁论”———→林则徐禁烟

简介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人物林则徐, 观看《虎门销烟》录像小片段。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情况下, 对他们的情感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

林则徐指挥下的虎门销烟壮举, 昭示世界, 振奋国人, 表现了中国严禁鸦片的正义立场, 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在学生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喝彩的时候, 设置新的悬念:英国方面会有何反应?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一)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战争的过程 (1840.6-1842.8)

问题探究:“如果林则徐不禁烟, 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 你同意吗?”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 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自主探究、敢于质疑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前面的基础上, 学生会得出正确结论:根本原因是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而虎门销烟正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 (解决本课难点“鸦片战争起因”)

战争过程: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战争过程, 形象直观, 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 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二) 《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2.8) 及影响

1. 条约的主要内容。

条约内容, 提示学生看课本并划出 (解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租界”专有名词, 引导学生分析危害) 。

2. 影响。

(引导学生从外交、国家主权、经济三个方面分析《南京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每组派代表总结陈述, 最后多媒体课件显示影响内容。)

3. 中国战败的原因。

问题探究: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让学生自己陈述结果, 教师进而点拨总结。

学生分组讨论, 体现了新课改的“合作”理念, 合作交流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真正的“教学”, 就是一种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学双边相互作用的多方位沟通与互动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要求教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 感受数学思想与方法, 认识数学知识与经验, 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 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 西方列强提出全面修约要求

(二)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856.10-1860.10)

(多媒体动画演示战争过程)

1.火烧圆明园。

(多媒体课件显示电脑复原的火烧圆明园前的景观和火烧圆明园后的真实景观图片)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3.影响。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的“十一口通商图”。

(问题探究:比较两次鸦片战争, 总结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 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最后教师总结)

课堂检测

1.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 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规定是 () 。

A.割让香港岛B.开放五口通商口岸C.赔款的规定%D.英国享受最惠国待遇

2.鸦片战争后, 首先被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的是 (%%) 。

A.中国外交B.中国内政C.中国海关D.中国军事

3.《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 (%%) 。

A.长江下游流域B.珠江下游流域C.广东、福建沿海D.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因此, 在教学中, 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课堂练习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摘要: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教学过程, 体现了新课改的“合作”理念, 合作交流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

篇9: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岳麓版][教案]

【关键词】人教版 岳麓版 历史插图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0-02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抗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历史的过去性、学科知识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我们在认识和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时候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而这种媒介就是史料,其中就包括了图片史料。

图片史料相对于文字而言具有较大的渲染性,可读性较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创设一定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的插图各具特色,了解、掌握各个版本教科书中插图的特点,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对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以及不同教材中的图片比较研究就比较少。除了刘军主编的《图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外,很难找出关于研究历史教材中的插图的专著,大多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专著中。在文章方面,主要涉及的都是历史插图在教材中的运用或者是不同教材中史料的运用。极少有关于单独研究不同教材中插图的研究。人教版和岳麓版是现行教科书中运用范围比较广泛的版本,笔者将以专题二为例,对教材中的人物插图、示意图、漫画以及历史情境插图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各自特点,以期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人物插图的比较

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人物插图有4幅,而岳麓版有3幅。两个版本的人物插图数量相当,但内容存在异同。洪秀全和曾国藩是两个版本都有的,而人教版则多出了林则徐和邓世昌,岳麓版则有李鸿章。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发起者,虎门销烟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唤醒了一些有志之士。虽然这也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但从一定程度上讲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林则徐在这一巨大的转折点处于风口浪尖上,却一直保持着爱国的情感,不得不令人佩服。在虎门销烟这个子目中插入他的图片,有其必要性。在这点,岳麓版就有些欠缺。同样地,在上《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之前,很多学生应该不清楚邓世昌其人。在讲到邓世昌带着部下向前冲的时候配上他的图像,学生会更加立体、感官地想象当时那个场面,对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岳麓版教材中,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起出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和李鸿章带领的淮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但人教版只提到湘军,没提到淮军,所以笔者认为人教版没有附上李鸿章的插图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两个版本的插图,所以至于是否应提到淮军这里不作评述。

另外一方面就是注解的规范性。岳麓版的三幅人物插图都只是在图片底下附上该图片的人物名字而已。而人教版除了附上名字以及生卒年外,对于一些学生比较不熟悉的人物,还在图片的下面用文字解说其主要事件或功绩。例如,邓世昌的插图,人教版的解说是:“邓世昌,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入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在黄海大战中,他见日军四艘舰艇逼近北洋舰队旗舰,便冲锋向前掩护旗舰,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这样的解说,不仅补充了正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轻描淡写,增加了细节,更让学生能过体会到当时战场的惊心动魄以及战士们的爱国情操。这样,学生看到的不是一副独立的图片,而是一段历史。

二、示意图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中所涉及到的示意图有2幅,而岳麓版的有6幅。专题二主要是讲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以战争为线将这个专题串联起来。示意图能让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了解到战争的整个过程。学生在感知历史事件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深化记忆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都出现,但是也存在些许不同。太平天国示意图中,岳麓版除了标出主要路线等之外,还将天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战场以及江南江北大营标出来。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利用好这张示意图,指出江南江北大营的重要性,学生将更容易领会到太平军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英勇。

三、漫画的比较

专题二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设计的漫画数量及内容如下: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漫画有2副,岳麓版则没有。漫画通常寓史于画中,是文字材料的补充。它通常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尤其是政治漫画,都带有强烈的思想性,而不仅仅停留于让学生形成一个历史表象,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漫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出示《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这幅图清楚地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局,以及各帝国主义狰狞的面目,还反映了清政府的麻木不仁的态度,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腐朽。这不仅能形象地揭露历史本来的面目,促进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这方面,岳麓版相比人教版比较逊色。

四、历史情境图片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涉及到历史情境图片有15幅,岳麓版的有8幅。关于历史情境图片,第一,从数量上来看,人教版明显多于岳麓版。第二,从文字解析来看,人教版虽然搭配的文字也不多,但是能够点出主题,适当地解释图片的内容。例如,在抗日战争这一子目中,插入了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两个日本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报道的图片,这张图片都是日文,教材中没有把日文翻译过来,这样子学生只是知道有这样一篇报道,但是报道具体的内容就无可得知了。如果能将图片上出现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相信会让学生更加震撼,对这段历史更加铭记于心。随着新课改的推动,教科书变得图文并茂。历史插图在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和岳麓版两个个版本的插图都有各自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总体而言岳麓版在处理历史插图方面略差于人教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如能仔细比较分析,糅合各版本之精华,选择适合的有效的照片,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作用,将更容易让学生在趣味中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黄牧航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1版。

[3]黄牧航主编:《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肖军:《浅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2009年。

篇10: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岳麓版][教案]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文革基本史实和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学习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就,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教学重点 】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

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教 学 过 程 【 复习巩固】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 引入新课】

导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文革对民主法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了进步。补充概念:

民主: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

法制:The rule of law;法律制度,静态的法律法规;

法治:The rule by law;法律治理,不但包括静态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它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文革,1966-1976年,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2、文革发动的原因:

历史根源: “左”倾错误,最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其它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澜。狂热的个人崇拜破坏了党内的民主决策。

毛泽东犯了什么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注:修正主义 修改马克思主义;否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区别,否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区别;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反革命集团利用中反革命集团指的是? 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对文革的发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毛泽东决定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的错误个人决定成为了党和政府的决定而且无法更改。这是为什么??

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盛行,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造到破坏。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人治传统影响深远。我们来看文革是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3、经过:在毛泽东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得鼓动下,红卫兵运动兴起,文革全面发动,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4、文革的危害

政治上: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民主法制遭到野蛮践踏、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科教文上:对文化的摧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出身唯成分论)

大学 大学 大家都来学。大家指的是工农子弟兵。工农兵大学。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举刘少奇案。(1)、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2)、社会秩序极端混乱;(3)、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遭到破坏;(4)、中共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6、文革的教训(1)、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2)、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必须坚持国家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历史的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决定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平反冤假错案;(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环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颁布1982年新《宪法》并多次修订,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4)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民主政治建设一大进步)(5)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时期)强调:“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据法律规定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一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是根本大 法宪法。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证人民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内容:城乡居民依法直接选举居委会、村委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

上级政府指派

(前)城镇居委会

干部

农村村委会

(后)

根据选举法由人民选举

思考:根据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性质、职能转变? 性质:自治组织,职能:由监督管理转变为人民服务。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村民自治权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意义: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文革期间遭受巨大的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向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目标前进着。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

2、文革发动的原因:

3、经过:

4、文革的危害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

6、文革教训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上一篇:当只有你看见绿灯的时候杂文随笔下一篇:磁脉冲信号发生器的检查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