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百岁感言议论文

2024-04-25

杨绛百岁感言议论文(精选11篇)

篇1:杨绛百岁感言议论文

05月25日凌晨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离世。

出于敬重缅怀,一些网友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发布了追思信息。一些署名为杨绛的《一百岁感言》的手写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等相关内容,也被传播。但其实,这段话内容和字体都并非杨绛先生本人所作。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一段被署名为杨绛《一百岁感言》的话,显得淡雅睿智。

被多人传播,甚至还有媒体节选了相关词句,作为怀念杨绛先生的文章标题。但很快有质疑声称,这段话并非杨绛先生所作。

记者随后拨打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电话,工作人员也对该篇网传文进行了证伪。,该出版社就曾经进行过辟谣。

所谓《一百岁感言》,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确实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后面诸多人生感悟系拼凑而成。

篇2:杨绛百岁感言议论文

但很快有质疑声称,这段话并非杨绛先生所作。记者随后拨打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电话,工作人员也对该篇网传文进行了证伪。

,该出版社就曾经进行过辟谣。所谓《一百岁感言》,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确实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后面诸多人生感悟系拼凑而成。

杨绛先生的手写书稿真迹

篇3:杨绛百岁长寿秘方

杨绛的长寿,得益于她豁达的人生境界。杨绛于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1966年8月,杨绛、钱锺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1970年,夫妻双双被“发配”去河南息县“五七”干校接受改造。如果说“坚强”构成了杨绛生命的支撑点的话,那么“豁达”则是她对命运不作逃遁的外在表现。这种豁达,是对恶意攻击的一种漠视,也是一种洞达世情的超然物外。她在磨难中直面人生,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人仰视。

杨绛的生活很有规律。她居住的小区安静、祥和。该小区中,唯独她家没有封阳台。据老人的亲友介绍,这是“老人为了坐在屋里能看到一片蓝天”。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每天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高龄后,她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练习钱锺书在世时教给她的八段锦。直到现在,她还能弯腰手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活。

读书对杨绛的长寿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是因为,静心读书时,人能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身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有人开玩笑说,杨绛考入清华是为了“两书”,一为读书,二为锺书。她说:“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读书之乐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她生命的能量,成就了她生命的价值。

更多的长寿秘方,来自杨绛内心的安宁与淡泊。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爱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地写作、平平淡淡地度日。人们赞誉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人们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地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不争、低调、简朴,这就是杨绛的真实生活,也正是她历经沧桑依然健康长寿的原因。在一次采访中杨绛说:“健康是人生基石,事业好比在基石上筑起来的大厦。人的一生,健康会像影子一样处处跟随着你。你重视它,它会给你带来快乐与幸福。你忽视它,它就会给你带来疾病与痛苦。”

篇4:杨绛百岁感言议论文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这样写道。读罢杨绛先生这篇洗濯心灵的感言,疲惫和浮躁都在文字中乖乖地驯服,顿觉夏日清凉无比。相对于杨绛先生的淡然处世,我们还只是莽撞的小青年。

多少人热衷于追名逐利,找不到心灵与生活的平衡点,找不到欲望与现实的平衡点;多少人忽视了家的真正含义,被物质操纵了心灵,被欲望出卖了灵魂……其实,人生精彩不精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就如大海一样,波澜不惊的时候多,纵然狂风袭来,波涛汹涌,波澜壮阔,也终归恢复平静。生活也亦如此,不必非要轰轰烈烈,不必非要一鸣惊人,不必非要丰功伟绩,只要找到自己价值所在,只要活出生命的价值,就是精彩的人生。保持平常心,保持平静心,保持平和心,一如杨绛先生那样淡泊人生。

第一次知道杨绛先生的大名,是在《围城》附录——《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围城》自1980年在国内重印以来,许多读者对大师诙谐的语言文字拍案叫绝,引来非常关注。杨绛应胡乔木建议写《钱锺书与〈围城〉》:杨绛略书钱锺书的经历、家庭背景和他撰写《围城》时的处境,并为《围城》做详尽的注解……她的笔触平静而柔和,她注重细节,从容地叙述,娓娓道来。从而引起我对她本人及其作品的关注。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洲东吴大学。1932年春与钱锺书在清华初识,1933年订婚,1935年结婚,两人同去英国留学,1937年秋同到法国留学,1938年秋同船回国。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她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长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和戏剧等,主要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晚年的杨绛一直笔耕不辍,20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我喜欢她读她的作品,也羡慕她和钱锺书的爱情,更敬佩她对待人生的态度。回顾杨绛先生的个人生涯中,她与钱锺书既有过在国难当头惶惶不可度日的艰难岁月,也有过“文革”中被作为“资产阶级学者”揪出来批斗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或许杨绛先生这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便是她与钱先生的爱,那一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是她和钱锺书相濡以沫厚重的深情,是他们精神上心灵相通,生活中悉心呵护。是这爱支撑了她,是这爱让她甘心付出,因为她知道自己最爱什么,最想要什么。在心爱的女儿、挚爱的先生相继离世以后,杨绛先生的痛楚可想而知。三河里的寓依旧是水泥地、白墙,家具简陋,而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她独自一人在整理《钱钟书手稿集》。整理完《钱钟书手稿集》,杨绛先生为满足女儿遗愿,又以她的视角写出了《我们仨》……她把自己和钱锺书的稿费和著作权都交给清华大学托管,年成立“好读书”奖学金,资助成绩优异却家境贫寒的学生。2017年来,这笔奖学金已经累积到近1000万元。

篇5:杨绛《一百岁感言》读后感

去年初正式启用数字档案系统,转眼到夏天又启用了信息采集系统,这2个系统与内网的工作系统关联,有形和无形的工作量增加了许多,所以每天上班有做不完的单子,点不完的流程。由于操作电脑过程中不能有差错,长时间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导致眼睛不舒服,颈椎痛,手腕肌肉酸胀……疲惫不堪的时候,只想闭目养神,或者听听音乐,藉片刻的休憩、充电后,继续投入工作。

这时候真羡慕那些退休人士,不用上班,悠闲自在。虽说女职工的退休年限最低,即便如此,我仍要工作N年之久。话又说回来,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每个人来说,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从这点来看,我们需要工作,也离不开工作,并且要认真、努力、圆满地干好工作。

虽然在工作时间里,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人的专注程度会随之下降,于是工作效率会越来越低,这时候需要开个小差来调节精神状态。比如适度适时的泡外网,让身体、心情得到放松,快速充电,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充其量只是浏览网页,撰写帖文则时间不够,如果潜心写帖花费时间长了会影响工作。工作与泡网谁重要?当然是工作重要!

那么业余时间呢?有足够的时间写帖了吧?话虽这样说,但业余时间好像也不够用。中午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并不长,很快晃过去了。下午下班后的时间相对充裕,但是要做的事情特别多,比如复习,看业务书和做题库的习题,所花的时间最多,还有看小说,出去散步……更何况人和网会员有数百万人,感悟人生小组成员有数千人,不差我一个。

就这样,写帖被抛诸脑后,但我并没有忘记《人和感悟人生》小组。偶尔上线,没有时间一一回应朋友们的跟帖,匆匆看看站内信,顺便也看看其他大型网站的时事新闻。一次,无意之中看到“截止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篇6:杨绛的《一百岁感言》读后感

一张简朴的木桌,摆一卷微微泛黄的的书籍,伴一杯素盏在侧,上方回旋着的袅袅白雾,沉淀出岁月的厚重感。

我,已许久没有此番闲情雅致,在灿美的阳光下,捧一本书籍潸然泪下。我吮吸着这淡淡的书香,从那微晕的墨色中,隐约扬起一场我与书的邂逅,我与杨绛先生的邂逅,我与《一百岁感言》的邂逅。那便是一场场逾越灵魂深处的精彩。

她,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人们眼中“最美的`百岁老人”;她,是我眼中不愠不怒、不卑不亢的传奇女子。丈夫早逝,她又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但即使一个踽踽独行在冗长的时光中,她也只独自整理尘封的旧忆,于光阴的荒芜中淡然,于她的世纪优雅一生。

2011年,她一百岁,已独自在光阴中行走了许久,然后,她停了下来,嘴角挂着慈祥淡然的微笑,用微微颤抖的手执起笔,写下《一百岁感言》。她一百岁了,似乎已走到人生的尽头,这一生,她将自己的唯一一场大戏——人生导演得淋漓尽致,用自己最喜欢的姿态走过漫长岁月,似水流年。优雅着,走过一生。

她的文字衰而不伤,怨而不怒,安静得难以表达的优伤渗透入字里行间。对我而言,这一行行字迹,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与安慰,洗心涤虑,悦情悦性,让我能品味这世事的不易,那份处事时难得的豁达与安然。

这本书在曾经的我最坚难时给了我鼓励。

窗外的雨连绵不绝,滴滴答答的声音仿佛渗进我的心,怎么也停却不了。同学们议论纷纷:“她还是班干部,就考了这么点分?还没我考得高……”我攥着试卷的手隐隐出汗。不知过了多久,一双温暖的手拍了拍我的肩,将一篇《一百岁感言》置于我的桌上,于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是杨绛先生《一百岁感言》中的一句话,也是我生命中何其重要的一句话。我读到这一句感到幸运又遗憾。何其幸于遇见了这句话,又何不幸地如此迟才遇见它。

窗外的雨停了,我知道我生命中的雨季也终于结束了,我开始回过头仔细品味这本书,每当我迷茫亦或是挫败,脑海中总会想起杨绛先生说过的话,写过的字,似一种有形又像是无形的力量,无时不刻激励我走向人生舞台。我始终感谢杨绛先生给我的启迪,以及她的文字还给我的震撼与感动。

眼光是他人的,生命却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来这世间走这一遭,不容易。如果错过了生命中本该由自己主宰的精彩,多么可惜。前行吧,不畏他人的眼光,向着心中的月亮。“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坐看天边云卷云舒。”像杨绛先生一般,坦然而对一切,想必我们便多了一份超于常人的脱俗与感动吧。

篇7:百岁杨绛先生

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守候着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为人生创造了美丽的“第一秩序”——家。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无锡老家——人生的第一课堂

杨绛先生,字季康,1911年7月17日辛亥革命前百日出生于北京。出生时爱笑,家里人给她喂冰淇淋,她甜得很开心,小嘴却冻成“绛”紫色,不过她的命名却是因为排行老四,“季康”被兄弟姐妹们嘴懒叫得吞了音,变成了减缩版的“绛”,这也是她剧本上演时自己取的笔名。

杨绛父亲杨荫杭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志士,是美国大学的法学硕士。父亲最著名的事迹是在浙江当高等审判厅厅长时,坚持原则判决了督军的恶霸亲戚;任京师高等检察长时,坚持司法独立,毅然传讯交通总长并搜查其寓所,在因此被停职后,竟公开发表了长篇《申辩书》,申明自己的合法与司法总长的偏袒之嫌。此案成为民国一桩著名公案。

杨家父母关系融洽,给每个孩子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特别是对女孩,不要说是上世纪之初,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让人赞叹不已。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杨绛说,我们姐妹个个都对自己的丈夫很好,但我们都不如母亲对父亲那样细致耐心。杨绛初嫁入钱家时,钱钟书父亲主张杨绛待在家里学学家务,不要出去工作,杨绛的父亲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三岁的杨绛从出生地北京回到故乡无锡时,充满自信和调皮,竟然对初次见面的三姐说:“叫声季康官嘛。”在教会学校读小学时,杨绛俨然是孩子王。她是被姆姆老师称为淘气的“小魔鬼”,她学会了两手抓着绳子双脚缠绕着一直爬到秋千架的顶端;上课讲话被老师罚站,她觉得冤,可以一直不停地大哭到班主任姆姆来哄她;她会当面顶撞老师姆姆,而奋不顾身地去救护陷在泥塘里的小同学;她也是功课好而两次跳级被宠爱地称为老师的“大零”(Darling,心爱的人)的学习尖子;同学中闹两派,她不愿学人家讨好两派说“都帮”,宁愿得罪人说“都不帮”;老师让她送没封口的信,尽管她很想看,但还是克制住了好奇心。杨绛认为,学会自我克制,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重要。她童年想着的是“每天要为圣母做一件好事”。

对祖国——“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人们总是对钱钟书杨绛夫妇留学时沉溺于牛津总图书馆“饱蠹楼”津津乐道。在国外,甚至连他们两三岁的女儿都在埋头读书,用杨绛的话说:“圆圆坐在高凳上,也学我们读书。我们买了一大册丁尼生全集,专供圆圆学样。她拿了一支铅笔,面前摊开大书,像模像样地一面看,一面在书上乱画,不闹,很乖。”然而,他们并未忘记多难的祖国。

本来钱钟书的庚款奖学金还能再延长一年,但他们决定按期回国。

在沦陷的上海,一次杨绛乘公交车遇到日本兵检查,愤怒的杨绛低头侧视,一位日本兵竟然伸手猛地把杨绛低着的头抬起来,杨绛忍无可忍,一字一顿地地大声呵斥:“岂有此理!”一下把日本兵镇住了。在那个杀人如草芥的岁月里,这需要多大勇气啊!当时,钱钟书杨绛宁愿忍受贫寒,拒绝为敌伪机构工作。钱钟书写于抗战、定稿在胜利后的古典文学论集《谈艺录》序言中说“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

1949年3至4月间,钱杨夫妇在任鸿隽家和胡适讨论去留问题,母校牛津大学、香港大学都来函高薪聘请。但他们依然留了下来。“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文化,爱祖国文字,爱祖国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留在上海,等待解放。”所以杨绛说“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

对人民——“我在上层是个零,和下层关系密切”

振华中学上海分校校长,是杨绛一辈子当的最大的“官”,尽管她为学校中兴付出了巨大努力,她却说:“我做小小一个校长,得到一个重要经验,影响我一生。我自知年轻无识,留心在同事间没半分架子,大家相处得很融洽。但是他们和我之间,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我無法融入群众之中。我懂了做‘领导’的与群众的‘间隔’,下决心:我一辈子在群众中,一辈子是老百姓之一。”“我在上层是个零,和下层关系密切。”“我生平做过各种职业,家庭教师、代课先生、中学教员、小学教员、灶下婢(大家庭儿媳妇也是一项)、大学教授、研究员。经验只有一条,我永远在群众中。”

“我永远在群众中”,说白了就是对身边的普通人都平等相待。辞去振华校长后,为生计她当了上海北区工部局小学教员,当时有个一年级班都是淘气孩子,杨绛硬是几堂课下来就能准确叫出每个孩子的姓名,把小调皮们给镇住了,一年下来把这个班调教得很顺。

留学归来,杨绛作为大家闺秀、留学生,已然成为家族的“灶下婢”;上世纪50年代末下乡时,年近50的杨绛居然学会了掌握平衡难度很大的推独轮车,装载着比人还高的秫秸秆上坡下坡;“文革”中被打倒,住大杂院,“造反派”以打扫厕所羞辱她,杨绛能把污垢厚结的厕所打扫得照得见人;在乡下劳动,杨绛说,“我并未可以和老乡打成一片,只是老乡喜欢接近我。”

杨绛以92岁的高龄挤公共汽车去看望已离开她家的老保姆。当她听说一个老朋友的侄女在外地开了家小书店进不到她的书时,她会把留的样书寄过去。

钱钟书说:“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钱钟书夫人”是杨绛的终身职务和最响亮的称号。但杨绛之于钱钟书的重要性,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是“不写杨绛,钱钟书的形象就不全面了”。

1994年,在杨绛的力促下,钱钟书编定了自己的《槐聚诗存》,杨绛把全书抄完后,钱钟书拉起妻子的手说:“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在钱杨的人生结合中,杨绛是一直站在钱钟书身后的。1949年5月,按清华的旧规,夫妻不能同时在本校任正教授,杨绛只能做兼职教授。

50年代中期,钱钟书参加《毛泽东选集》翻译不在文学所,他的《宋诗选注》出版后即遭“拔白旗”运动,所领导让代领传达,杨绛每天带着本子去记录众人的批判发言。

“文革”开始后,有人又把钱钟书早已查清楚的“黑材料”贴出了大字报,杨绛贴了一张小字报来说明真相。红卫兵小将拉她上台批斗,她跺脚说“就是不是事实!”结果被游街批斗。杨绛说,“文革”中“牛鬼蛇神”敢和革命群众大发脾气的,整个外文所就我一个。她的学生认为她“无事,决不去惹事;有事,绝不怕事”。她在“文革”中的检讨得了“披着羊皮的狼”的批语。

《堂吉诃德》是1973年5月出版的。定稿时,钱钟书的《管锥编》也正好校订,钱钟书希望能和杨绛交换题写书名。杨绛打趣说:“我的字那么糟,你不怕吃亏吗?”钱钟书道:“留个纪念,好玩!”以后,他们两人出版作品都互相题签。

1946年,抗战胜利后,钱钟书、杨绛夫妇和全国人民一样,一下子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这年4月,钱钟书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这书能保存出版是因为“此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分藏两处”,书出版后钱钟书用英文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60年后,杨绛对此说道:“我认为三者应该是统一的。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

钱穆说:“你是个有决断力的人”

杨绛的人生决断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她在小学时,有低年级的小朋友陷在泥塘里,她不顾别人的反对,依然跑去为解救小伙伴们想办法。所以她从小就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雅誉。她和钱钟书订婚后,与钱家远亲、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结伴从南方北上清华,钱穆给她的评价是“你是个有决断力的人”。

这种决断力也源于家教。杨绛上中学时,一次不想做学校要求的事,回家和父亲商量,想借父亲名义拒绝。杨老先生对她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要敢说不)”

杨绛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对事业和家庭的决断。杨绛一心想到清华读文学,却因为清华大学不招女生,只能读东吴大学法学预科,后读政治学专业;曾有机会去美国卫斯利学院(宋庆龄姐妹的母校),但因不愿给老父亲增加负担,也不喜欢政治学专业,从而拒绝了。由于她的坚持,终于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了外国文学专业。而一入清华,杨绛就戏剧性地碰到了钱钟书,并确定了恋爱关系。后来母亲常和杨绛逗笑说:“阿季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与多数人理解不同,他们并非感性地一见钟情。70多年以后,杨绛谈起这一段说:“人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杨绛和钱钟书还是略有曲折经过相亲相恋才走到一起的。这也符合杨绛理性的人生态度。杨绛回忆道:“钱钟书曾和我说他‘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我觉得这点和我的志趣比较相投。”杨绛就是这么决断地“选对专业嫁对郎”的。

才情女性——“钱钟书是谁?”“他是杨绛的丈夫”

常言道“机会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34年,出国留学前夕,为了赶时间,老师朱自清同意杨绛用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代替大考,结果这篇小说被朱先生投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杨绛第一篇创作并公开发表的小说,还被林徽因编入《大公报丛刊小说选》。一生享受妻子服务的钱钟书对妻子文才的“发现”要迟得多。10年后,钱钟书看到《小阳春》才肯定杨绛“能写小说”。40年后看了杨绛写的《洗澡》后,钱钟书说“你能写小说,你能无中生有”。

抗战胜利后,储安平办《观察》杂志约杨绛写稿,杨绛把自己正在看的散文《世界公民》翻译了一段投稿,居然得到了大翻译家傅雷的好评。为了这个称赞,杨绛还受了傅雷的责怪。杨绛回忆道:“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了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1958年,她47岁,开始学习西班牙语,翻译西班牙不朽名著《堂吉诃德》。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从《小赖子》、《吉尔·布拉斯》到《堂吉诃德》,杨绛的翻译被誉为是在忠于原作基础上用中文的重新创作。杨绛把翻译比作“一仆二主”,即翻译必须忠于两种文化。为一个注解读完一本书,为一句话重译一个章节,为文气接不上,把总共八章的小说《堂吉诃德》已经译了的七章半推倒重来。这就是杨绛的翻译为什么好的原因。

1942年冬,陈麟瑞、李健吾两位戏剧专家在聚餐时建议杨绛写写剧本。杨绛写出了《称心如意》,被大导演黄佐临看中,一炮打响。1943、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一时盛况空前,以至于1946年2月《围城》在郑振铎主编的《文艺复兴》上连载后,人们问:“钱钟书是谁?”有人答:“杨绛的丈夫。”其实《围城》还真是钱钟书、杨绛同去看杨绛的喜剧《弄假成真》时,钱钟书提起要创作一个长篇小说而激发的。钱钟书以每天500字的速度写了两年《围城》,杨绛包揽了后勤,每天急切地等着看他写了什么。

《称心如意》得到剧作家李健吾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纪著名剧作家丁西林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中喜剧的第二个里程碑。

吴宓的女儿吴学昭问她的文章为什么写得又多又好,杨绛说:“写文章其实就是偶尔心有所感,渐渐酝酿,渐渐成熟,然后写出来了。”杨绛的写作是以人物塑造为核心的,因此她的作品往往在人物个性的鲜活上独树一帜,这与她的阅读视角是有关系的。她常说,读书就好像去别人家串门,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老朋友和新朋友。

智慧人生——“艺术就是克服困难”

20世纪50年代末,杨绛写了《艺术与克服困难:读《红楼梦》偶记》,文章结尾引用了16世纪意大利批评家卡斯特维特罗的名言:“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当时中国文艺界的重要领导人、理论家周扬很欣赏,在讲话中引用说“艺术就是克服困难嘛”。

珍惜光阴和自强不息是杨绛克服困难的两大法宝。今年7月20日,著名艺术家黄永玉谈起杨绛时说,给百岁老人打电话,那是增加人家的负担。钱钟书杨绛先生的时间是真宝贵,我们以前住得近时,有时从湘西老家带点笋等土产,我送去,都是敲敲门,放下就走,由他们开门取。

无锡这么一个小地方,在近现代中国,名家辈出,仅文化艺术类的就有徐悲鸿、刘半农、刘天华、钱穆、钱基博和钱钟书、杨绛夫妇等。同为无锡人的冯其庸先生说,正是因为读书风气浓,所以人才就出得多。

钱杨夫妇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惜时如金地读书。留学时,钱钟书取得了牛津大学学士后,再也不愿去读学位了。他们俩双双放弃了读巴黎大学博士学位的机会,因为觉得花那么多时间去修学位不值得,不如省出时间读书收获更大。这种求其实而弃浮名的读书法,被一代代大学者所看重。

在英国,经常出现钱钟书不小心用墨水污染了房东的桌布、台灯弄坏了、门坏了等生活难题,每当他听到杨绛告诉他“不要紧”,就“又佩服又放心。”“文革”在乡下劳动时,有关系的先回城了,杨绛指着一个草搭的窝棚说,这么个棚子我们住下好吗?钱钟书想了想说“没有书”。在他们被迫半夜转移到一间废弃的学生宿舍时,60多岁的杨绛一会儿就把满是尘垢的屋子收拾出来了……难怪有人说,怎么看着钱钟书一天到晚总是笑嘻嘻的,原来是有个这么好的wife(妻子)。

人生落点——“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

在大海的风浪中如何不晕船?在归国的海轮上杨绛感悟到了:不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顺着船在波涛汹涌间摆动起伏,让自己的身躯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这种在波浪中牢牢地把握“地平线”的办法,钱钟书一试真的管用。同样,这也是杨绛在生活中和文学中的诀窍。

杨绛的文学创作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对汉语文字的贡献;二是突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心靈的历史再现。

著名文学家、报人施蛰存评价杨绛“自是语文高手”,“语文纯洁,本来是读者对作者,或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最低要求。但近10年来,却已成为最高要求,在一群30岁左右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中,要找像《洗澡》那样语文流利纯洁的作品恐怕很不容易了。”

文学界一直把文学创作分为人生派和艺术派,杨绛是有高雅艺术性的人生派。杨绛的散文、戏剧、小说从不无病呻吟,都有着深刻的内涵。

在唯一的女儿、一生的伴侣辞世后,92岁高龄的杨绛出版了记述三口之家风雨历程的回忆录《我们仨》。有评论家认为:“《我们仨》展现了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境遇,很具有代表性。对于我们回顾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特别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是杨绛在国内率先出版的几部描写极“左”思潮下乃至“文革”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散文集和小说,如《干校六记》,杨绛回忆说:“我动笔前告诉钟书,我要写一篇《干校六记》,他泼冷水说:‘写什么《六记》!’我写完后给他过目,他不声不响,立即为我写了一篇‘小引’,我就知道他是真的觉得好,不是敷衍。”胡乔木评价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干校六记》被译为多国文字,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价为:“20世纪英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部。”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是杨绛的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杨绛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从散文、翻译到剧本、小说,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个“试”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平常心,没有一丝跳着跑着争名夺利的浮躁。

(来源:《光明日报》 钱晓鸣/文)

篇8:杨绛的《一百岁感言》读后感

通常人在晚年都想回老家入土、“落叶归根”,难道您觉得您的根不在这个世界,而在您将要回的“家”?您在世时使用了这世界的资源,成了名家、获了美誉、得了利益,到最后说了句“我得清洗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您对在这世界上享受的、获得的美好的东西,就不心怀感激或者没有一点感慨吗?

您接着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这话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可能都会有同感。可您“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这说明您这一生什么都享受了,您非常地幸运啊,您不该说“够苦”呀?您这么描述您的一生,看似一种自谦,其效果让不知多少读者羡慕您的一生啊!就算您“文革”中受了点“苦”,其间您也能和您的丈夫经常“密会”呀?就算您的丈夫、女儿先于您去世了,您也是有过一个美满的家呀?您应该知道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成不了个家吧?

紧接着您解释的“够苦”,就是因为“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难道受欺负、受排挤、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与人周旋以及吃亏这些,比起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流落街头等等,也算得“够苦”吗?难道您活到100多岁了,还不认为这些都是普通人活着要经历的常态吗?

稍后您说“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可是,物质的进步提高了人的精神享受水平,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人创造出更为精美的物质产品,这样的例子您应该知道吧?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仅不是对立矛盾的,两者恰恰是互相依存、互相提升的,不存在谁胜谁负的问题。再说,怎么“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呢?我们每天由食衣住行、吃喝玩乐带来的“快乐的享受”,您说说哪一样离得开物质?您是想说自己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自己是个不物质的人吧?可您这一生名利双收,物质享受是没有缺着呀,您不能说您的一切享受都属于精神吧?就算您享受的都是精神的,怎么还是由忍受变来的呢?好像您过去的享受是受委屈似的。如果您这句话是想表达您个人的一种人生观,倒可以让人理解,但说“这便是人生哲学”,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篇9:百岁老人杨绛阅读及答案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 “没有这份野心。 ”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 “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 “我的书过了

阅读百岁老人杨绛阅读答案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 “没有这份野心。 ”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 “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 “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 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 她说: 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 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 “ ” 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 她说: 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 “ 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 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 她与钱锺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锺书的光环 底下,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 低调: “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 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 她和钱锺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 中披露: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锺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 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只露出一隙门缝说: “谢谢!谢谢!我们很忙, 谢谢!谢谢! ”这让来人很不高兴,说钱锺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 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 ,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锺书的“拦路 虎” 。 诚如钱锺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 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 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 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 40 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 《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锺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 、 抢去。直到钱锺书写出《围城》 ,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1958 年,杨绛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 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 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 这样,在这一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 。因为翻译《堂?吉诃德》 ,1986 年 10 月, 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她的译本至 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 杨绛欣慰于自己 “甘当一个零” 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 。 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 其天真” 。 在杨绛看来, 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 抵御侵犯的盾牌。 “我穿了‘隐 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 东西, 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这样, 我就可以追求自由, 张扬个性。 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 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 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到了“” ,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 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 “我确信,灾难性的‘’时间再长,也必 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 钱锺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 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纸上。 C.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锺书的“拦 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锺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锺书的光环底下。 D. 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时期, 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 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 纵观整篇文章, 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 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要写杨绛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 诃德》一事?(6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 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 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6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 要学会含忍。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看法。 分) (8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12. (1)A D(B“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说法错误,C 此事反映 出杨绛愿为丈夫分担解忧,并不反映其“甘心生活在钱锺书的光环底下”, E“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由衷敬仰”表达错误) (2) ①突出杨绛在文学道路上的执著和上进的精神,②突出作为一名作家 对读者负责的态度,③由于《堂?吉诃德》影响巨大从而突出其文学上的成就。 (每点 2 分) (3) 简朴的生活表现在: ①生活低调, 不张扬自我, 希望人们把自己忘记。 ②不喜交际应酬,只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每点 1 分) 高贵的灵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低调生活,自己有突出的文学成就却 不愿显露,甘心生活在钱锺书的光环底下;②奉献爱心,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③美德高洁,无论在家庭诸事中还 是国难中能够“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每点 1 分,全答对分) (4) 同意这种观点。 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含忍生活, 却能够磨练心志, 让自己的心灵自由,保其天真情怀;②含忍能够保护自我,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 的自由;③含忍能够磨砺自我,奋发有为,这样才能够重获新生,获得自由。 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含忍生活,却压抑自我,束缚 个性;②含忍生活,往往被人误解为孤芳自赏,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没有自 由;③长时间的隐忍,看不到希望,容易让人丧失斗志,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篇10:杨绛:百岁内心更安宁

杨绛先生于今年已度过102岁生日。杨绛素来不喜祝寿,今年也不例外。人民文学出版社透露,杨绛先生把她和钱钟书先生的稿费和著作权都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1000万人民币。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和朋友一起去看望杨先生,问杨先生最近怎么样,她的原话是,“饭吃得下,觉睡得着,很好。”

豁达乐观直面人生

杨绛笔健高寿,这得益于她豁达的人生境界。她在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1966年8月,杨绛、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1970年,夫妻双双被“发配”去河南“五七”干校接受改造。如果说“坚强”构成了杨绛生命的支撑点,那么“豁达”则是她对命运不作逃遁的杠杆。这种豁达,是对恶意攻击的一种漠视,也是一种洞达世情的超然物外。她在磨难中直面人生,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人仰视。

杨绛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回大棒骨敲碎煮黑木耳汤,每天吃一小碗。她坚持活动身体,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百岁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练习钱钟书在世时教给她的“八段锦”,直到现在还能弯腰手指触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活。

杨绛的食量很小,这与她本人胃口有关。或许是钱钟书喜欢喝牛奶红茶,所以她家的早餐多是牛奶红茶、鸡蛋、面包配黄油或果酱。

读书对杨绛的长寿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是因为,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身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年少时,有人开玩笑说,杨绛考入清华是为了“两书”,一为读书,二为钟书。杨绛的父亲曾经问她:“阿季(杨绛原名杨季康),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杨绛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星期都白过了。”如今,百岁多的杨绛还坚持着每天读书、整理丈夫的笔记,或是翻译作品等。

高贵灵魂至高境界

杨绛的长寿,更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擅也不喜爱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地写作,平平淡淡地度日。人们赞誉她是著名作家,她说自己“没有这份野心”;人们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篇11:百岁杨绛:尊严和信仰

钱家规矩大,按照钱锺鲁先生的回忆,是极其“古板”,“一套封建老规矩压在小辈头上”,婚姻一般是遵从父母之命,像钱杨这种自由恋爱,“给我们以后小兄弟自由恋爱开了一个好头”。

按规矩,新媳妇进钱家门,必须穿着红裙在钱家祖先群像前和长辈前跪拜磕头,才算钱家的媳妇。传说杨绛没有磕头,可是按照钱锺鲁先生的回忆,大嫂向钱锺书的父母亲磕头跪拜,一切如仪。

钱锺鲁的母亲,也就是杨绛后来文章中提到的“婶婶”喜爱她,因为聪明、有幽默感的婶婶觉得,杨绛“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痴人痴福”。

钱锺鲁先生说,当初大嫂要去振华女校当校长,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不愿意,觉得应该在家做家务,但是大嫂的父亲老圃先生不乐意,鼓励她出去工作。可是杨绛在抗战后期真的身任钱家的“灶下婢”,为了节约开支,她自己和煤末,做煤球,踮着脚站在大水缸前,弄一脸煤灰;她还负责洗衣服买菜,知道她不好意思上菜场,钱锺书陪她一起去,两人说笑着就把菜买回家。她当时还在写喜剧,新中国成立后夏衍、胡乔木都提出想重版她的戏剧作品,被她拒绝了。她承认,当时写喜剧,主要原因是为“稻粱谋”,出版后给家里买肉吃。

钱锺鲁先生最佩服的,也是大嫂身上的这种坚韧之劲,钱锺鲁先生觉得,杨绛先生身上的坚强性格有她父亲老圃先生的传统,老圃先生豁达,并不训示子女,不过他自己的言传身教,使杨绛变得坚强乐观。最著名的是老圃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的事例。

很多人是通过“文革”时期杨绛的坚强表现,觉得她不光是“文弱书生”,还有“怒目金刚”的一面。可是錢锺鲁先生说他早觉察这点。“她像一个帐篷,把大哥和钱瑗都罩在里面,外在的风雨都由她抵挡。她总是想包住这个家庭,不让大哥他们吃一点苦。”甚至最琐碎的事情也是这样,钱锺鲁记得,钱锺书穿着打扮都是大嫂一力负责,保证大哥每次都体面地出现在客人面前。

1997年钱瑗去世,1998年钱锺书先生去世,钱锺鲁和妻子陈霞清特别难过,他们从前在机械部工作的时候,就住在钱锺书先生三里河的住宅对面,两家走动频繁,深知这种痛苦巨大。可是去见大嫂,杨绛竟一点眼泪都没有。陈霞清也是无锡人,用无锡话对大嫂说:“你哭吧,好受点。”

枯瘦的杨绛身体并不好,有阵子她只能扶着墙壁走路,陈霞清他们见到她没有眼泪,但在晚上要吃安眠药度日。“那时候安眠药只能按处方购买,限制很厉害,结果她吃的量大,我帮她去要药。”这种苦楚,只有身边亲近的人知道。钱锺鲁说,后来看到杨绛的文章,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的时候,眼泪就流下来。他说:“大嫂太苦了。她是个非常爱孩子的人,我去看她都带着孙子孙女同往,她特别高兴,说她们把福气带给她了,可是现在家里人不在了,她如何过?”

杨绛让钱锺鲁他们不要担心她,她说自己“要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她的办法,就是一头把自己扎进书里,把自己忘掉。她读了些古圣哲的书,最后选择了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篇》,反复读了很多遍,最后决意翻译这篇对话。苏格拉底相信灵魂不灭,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信念而选择死亡,杨绛想借翻译自己不识的希腊文,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钱锺鲁觉得,她做到了。钱锺鲁先生说,大嫂一向是他们家的长者,平素大家敬重她的为人,不仅因为她的学识和名声,纯粹是因为她的人格上的魅力。陈霞清说,大嫂是整个家庭的偶像,最困难的阶段,她也不抱怨,只是为家里挡风遮雨,“‘文革’受了多少不公平的待遇,我们从没听她说过,后来看书才知道”。

杨绛临近百岁的时候,家里人带着孙女去看她,带着蛋糕,钱锺鲁特别想孩子们能从老奶奶身上学到东西。杨绛并不像个百岁老人,特别会说话,有趣,口齿清晰,常叫钱锺鲁要听陈霞清的话,不听话就要陈霞清告诉她。还把孩子们送的生日小帽戴在头上照相,做八段锦给他们看,说自己身体很好,前些年她还带着陈霞清她们送的计步器在院子里走路。她已经超越了生死。

陈霞清说,每次去看杨先生,都预先跟保姆说好,不能去太早。杨先生要梳妆打扮,陈霞清也特别佩服大嫂这点,穿的衣服全是半新不旧的,可是特别有派,百岁老人还有她自己的气度。

这种气度,在钱锺鲁看来,是天生的。他特意举出杨绛在“文革”时的例子来佐证:当时杨绛在“人民群众”揭发钱锺书张贴的大字报下贴小字报,讲清钱锺书没有反革命行径,结果被拉到千人大会上示威,要求她讲清楚。给她一面锣鼓,她一面跺脚,一面顶嘴,后来干脆就使劲敲锣。“人民群众”闹翻了天,押她去游街,众人始知杨先生不是娇小姐。到晚年和钱锺鲁说到此事,她还很高兴:“文革”中,外文所就她一人敢于和“革命群众”发脾气。她解释,在艰难忧患中,能吃苦是最重要的品质,“有信念”,就能克服艰难困苦,就像老百姓常说的“有念想”一样。(吴伟)

上一篇:到小学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