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思考

2024-04-27

对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对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思考

对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思考

张宾良

我们学校一直非常重视集体备课的研究与推进工作,尤其是本学年我们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为引领,将集体备课的定位放在家常课的研究之上,更多地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存在这样那样低效的现象。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是大家无“备”而来。大家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没有什么中心话题,没有什么真正收获。老师们大多是依据现成的教案,简单应付,草草了事,实用性不强,备课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这主要是因为老师们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到位,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对自己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承担的任务不清楚。当然,教师之间也存在个别差异,部分教师即使没有任务驱动,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而大多数老师都是得过且过,研究不深入甚至是没怎么研究。

二是“集”而不“研”。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只是以个人主备为主,在原教案上圈圈画画,大同小异,对教学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剖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流于形式,没有从教学的深层次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没有从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的重建。缺乏问题的引领,话题较散甚至无话可谈。究其原因主要是初备不充分造成的后遗症。

三是“备”而不“用”。集体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但我们不少老师并没有将集体智慧的成果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集体备课之后的执行 度不高。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个成果对他而言研究不深、投入较少,或是由于不便于掌握 和应用,所以用得不多。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教研组长,集体备课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我们必须进行深 刻地反思,积极寻找改进的措施。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着做出一些改变。

1.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明确职责分工。

2.改变集体备课的方式,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力求创新,注重实效。

3. 集体备课专题化、系列化。使集体备课活动成为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次活动结束以后提炼出一两个问题作为下次研讨的话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

4.活动之前要确立主题,以问题或话题引领个人初备。活动开始前要了解初备的情况。

5.加强过程监控。主备人要聚焦活动前的问题,并在研讨过程中不断加以提炼,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来引领老师们的研讨活动,以保证研讨环节的质量。

6.集体备课的成果及时进行物化,个人备课在研讨环节中完成并形成个人教案。

7.改变集体备课成果的呈现方式,力求更清楚、更简单、老师们更愿意和容易接受。

8.集体备课要与课例研究相结合。选择典型课例进行课题研究,反思集体备课的成效。这也是对集体备课后执行情况的一种反馈。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思考,在今后的集体备课活动中还要加以尝试应用和不断修正。

篇2:对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思考

【摘要】语文集体备课形式打破了过去的单个教师独立备课的传统,更多的强调了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极大程度实现了资源共享,是时下一种热门的教研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集体备课也存在着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就集体备课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浅谈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语文;集体备课;个体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语文教学而言,能够博采众家之长,集思广益,是语文教师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减轻教学负担的有效途径。为了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现阶段很多学校大力倡导集体备课形式,一时间,集体备课的发展如火如荼。在笔者日常教学实践中,亦有集体备课环节,不可否认,在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减轻教学负担等方面,确实优势明显,然而,集体备课仍未必成熟,存在着亟待改进的地方。

一、集体备课,是否能够兼顾个体教师解读文本的个性

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组织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教师在自主备课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个性化的课堂。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如果事先没有充分地解读文本,钻研文本,形成自己的教学预设,或者说没有较为准确的自我定位的话,那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只能是单纯被动地接受他人现成的思想结论,全面的吸收接纳,没有目的的筛选,只能单纯的成为别人的“传声筒”。同时每位教师的经验、素养不同,这样单纯的接受别人的思路,邯郸学步,后果不堪。

这一点对于那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而言,伤害可能更大。因为对文本的掌控不够,他们可能会将不同的意见全盘接收,直接带进课堂,长此以往,青年教师错失独立思考、解读文本的第一时间,显然并不利于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因为集体备课而丧失了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是否有些得不偿失呢?

二、集体备课,是否容易流于形式,助长教师的惰性

现阶段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规定每一课由一位教师承担主要备课任务提出教学方案,其他教师参与讨论,最后形成可行性的授课方案。然而,现实中,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极易造成同组的其他教师对这一课的教材几乎就不去钻研。备课过程中,其他老师因为事先没有研究教材,所以主讲人的教学设计,对于其他听讲的教师可以说是毫无实际意义,这样形式上的集体备课,从表面上看,是备课组全体教师的集体参与,最后由一人执笔形成完整的教学案,看上去集中了备课组全体教师的智慧,实际上是大多数人的不备课或者少备课,集体备课变成了一个人的辛劳换取了大多数人的懒惰。

不仅如此,因为学校对集体备课提出统一的电子备课的要求,加上有些教师对自我专业能力提升的需要不足,教学研讨热情不够,缺少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了图省事,即便是自己的主持准备的课文,也未必会去花足够的时间准备,可能更多的是直接从网上剪切、粘贴,不加修改的“现成品”。

集体备课,是个人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它的出发点是让教师加强合作研讨,以集中群体的智慧,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扬长避短,因为这样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而养成了教师的惰性,是否与集体备课的初衷背道而驰呢?

三、集体备课,是否能兼顾不同班级学生的特殊性

教学是要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单个的学生,每个教师面对的班级不同,面对的学生不一样,如果都拿着相同的教学设计去教不同的学生,显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兼顾到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点,显然也是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的。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一直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定,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准备不足,对教学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预估不足,对班级的学生实际学习的掌握程度考虑不足,仅仅只是依靠不成熟,甚至不实际的集体备课案去面对学生,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切实际的,集体备课,是为了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充分的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地进行,使其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没有顾及不同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这样的集体备课是否是纸上谈兵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集体备课不是没有好处的,但是要想让其恰到好处,还需改进。首先,要想将集体备课落实,学校须出面组织安排。学校仅凭一纸行政命令的下达,集体备课是难以落实到实处的,学校应该出面牵头,在场地、时间、制度的常规上,责任的负责到人等方面做出具体实际可操作化的安排。其次,应该尽可能地对集体备课提前规划,在学期之初,将备课任务落实到个人,让教师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文本的研究和解读。前期的集体备课,可以由主讲人先行试讲,其他教师参与听课后,二次备课,进行修改完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吸收借鉴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前提下,不能够盲目的照搬照抄,要坚持自己的个性解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能为了图一时的省事,而荒废了自己。

总之,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应该积极地参与进去,在集体智慧基础上突出个人的特色,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更好地让集体备课这种形式发挥他最大的优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需要我们用理性的目光与辩证的智慧去看待。

参考文献

篇3:对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高中,历史教师,集体备课,现状,思考

现实的农村高中历史教师集体备课令人担忧, 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转变教育观念, 使集体备课真正做到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 这是值得广大农村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农村高中历史教师集体备课的现状

从调查的结果中发现, 农村高中历史教师集体备课的现状令人担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在意识层面, 教师认识偏颇, 没有热情作为动力

集体备课需要教师自主进行, 但是, 当前有的教师态度消极, 怨言较多, 裹足不前。有些教师受职业倦怠的影响, 缺乏进取心, 缺乏学习与研究的热情。没有热情作为动力, 集体备课的现状可想而知。

(二) 在操作层面, 过程流于形式, 没有规范作为约束

集体备课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形式化现象, 许多集体备课形同虚设, 流于形式。大多数教师出工不出力, 集体备课没有准备, 不注重内容, “临时上轿”, 凑合一下, 做做样子。经常是教师们围坐在一起, 毫无目的、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 把集体备课活动搞成了“茶话会”或“闲谈会”, 时间一到, 仓促收场。

(三) 在评价层面, 方法粗糙失当, 没有制度作为保障

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评职评优的需要, 集体备课就成了计较得失的聚会。在集体备课时, 许多优秀教师为什么不愿意把自己好的教学经验和好的教案拿出来与其他人进行分享?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如果这样做了, 自己在教学成绩考核评比时又多了几个竞争对手。

二、改进农村高中历史教师集体备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农村高中历史教师集体备课的现状, 如何切实提高集体备课实效?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个人看法。

(一) 追求职业幸福, 保障集体备课热情

专业引领, 品味幸福。只有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 精湛的教学技艺, 在工作中做到驾轻就熟, 从容攻克一个个教学难题, 及时准确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才能使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戴感、教学的胜任感、探究的新鲜感、成功的愉悦感”, 从而体会到幸福。所以, 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是教师的幸福之源。而集体备课又是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渠道之一。所以, 我们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追求职业幸福感, 克服自身职业倦怠心理, 提高认识, 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集体备课中。

(二) 规范备课流程, 确保集体备课务实

怎样备、备什么, 是集体备课是否真正有效的关键。因此, 规范集体备课流程决定了集体备课的效果。较为规范的流程是:

1. 个人钻研, 夯实基础

个人充分钻研是搞好集体备课的前提, 卓有成效的集体备课是个人钻研的升华。其常见的做法是:从教材与学生的角度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解读,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吃透教材、把握学情, 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教案。

2. 集中研讨, 凝聚智慧

集中研讨是集体备课的核心环节, 也是最能体现集体备课功能的环节。集中研讨, 注重的是“研”与“探”, 为了保证交流更加深入, 教师应冲破集中探讨的局限性, 可以互相探讨, 甚至争执, 求同存异。

3. 二次备课, 求同存异

二次备课是在集中研讨、形成“共案”基础上的升华, 是提升教案质量的重要环节。二次备课的重点不是教材的重难点, 而是班级学情, 是学生。二次备课是对集体形成的教案做深度推敲、修改、补充, 尤其是要补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的思考题、练习和作业的设计, 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来突出个性化教学风格。

4. 深刻反思, 提升完善

反思可以成为集体备课的新的切入点和探究点, 抓实教学反思就给了教师群体研究个性化问题搭建了平台, 日积月累的教学反思, 势必会带动教师群体教学素养的提升。

(三) 健全评价体制, 强化集体备课动力

目前, 许多学校在教学成绩的评价方面, 往往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比如明文规定:只有备课组的总体成绩上去了, 其成员才有资格获得相应的奖励;备课组总体成绩不理想, 个人成绩再好也不予奖励。

按备课组成绩奖励教师。这一出发点无疑是好的, 但它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某个教师而言, 其最后的教学成绩并不取决于他在集体备课中的贡献。无视这一点, 就不可能真正搞好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 每个人对集体的贡献是存在差异的。那些水平较高、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教师发挥的作用要大一些;而那些水平较低、懒于动脑、自私心重的教师发挥的作用则相对小一些;更有甚者, 专爱坐享其成地“借鉴”他人的劳动成果。按备课组成绩奖励教师, 则后两类教师很可能获得与前一类教师相同, 甚至更高的奖励。久而久之, 必将挫伤那些在集体备课中起主要作用的教师的积极性, 纵容了一部分教师的不负责任和偷懒行为, 从而使集体备课失去生命与活力。

科学有效评价的具体办法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 但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劳有所获, 奖勤罚懒, 多劳多得”。只要能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评价方案就是好方案。

参考文献

[1]黄文龙.备课组应强化“三互”功能[J].教育科学论坛, 2011 (07) .

[2]郭振京.抓实五大环节, 提高集体备课质量[J].新课程 (下) , 2011 (05) .

篇4: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现状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师 集体备课 现状 策略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整合、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目标进行统一的过程。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集体备课打破了以往教师之间互相封闭、缺乏交流的状态,充分发挥了集体与团队的作用,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高了学校的师资水平。数学是一门抽象的、严谨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沟通与交流,将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点与难点进行探讨,这样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目前高中数学教师集体备课的现状

1.教师对集体备课认识不足且参与积极性不高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尽管集体备课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校的教学发展中,但是仍有一大部分的老师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与认识集体备课的内涵、性质以及具体作用,对集体备课缺乏一个全面的、系统性的认识,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老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老师认为集体备课只是老师们共同写教案,他们会根据自己手中的资料、课本等材料单独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与别的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这样便失去了集体备课的意义与价值。

2.集体备课活动过于形式化与空壳化

第一,集体备课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部分学校的集体备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教师们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以及教学探讨的现象已经逐渐的消失,集体备课成了一副空架子。第二,集体备课中讨论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明确主题。一些学校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前没有提前将课题或者内容预设好,导致了在进行集体备课时没有一定的针对性,话题没法抓住重点,不能切实解决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第三,集体备课开展的模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集体备课都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和套路进行的,造成了老师的心理疲劳,使老师们逐渐地失去耐心与热情,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不发表任何言论与意见,进而大大降低了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3.缺乏一个有效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集体备课都缺乏一个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忽略了集体备课评价的重要性,教师们在辛苦的准备与完成后,没有得到专职部门或者是上级领导的肯定与建议,长期下去将会打击老师的积极性。在进行集体备课时,校领导以及相关组织没有深入其中,也没有对教师们制定的教学方案或者教学计划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点评,针对优秀的教学方案或者建议没有适当的激励与奖励,部分学校对集体备课的评价标准过于片面化,只注重学生考试的结果,而不关注过程,这将大大的降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4.对集体备课的管理调控较难

由于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缺乏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没有对集体备课进行整体的规划,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一般来说,学校都为老师准备了专门的集体备课教室,并且安排了专门的备课时间,但是在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的情况下,部分老师会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侃侃而谈,相互抱怨班级学生的学习问题,将集体备课当做是传达会议通知、抱怨发牢骚、闲聊的场所,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集体备课的时间,而且会对实际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进行集体备课的有效策略

1.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认识,加强集体备课管理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提高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就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老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使其能够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工作责任意识以及反思意识等。同时还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们真正的理解认识集体备课的意义与目的,将集体备课与传统的个人备课做一个详细的对比,分析其优势和劣势,使教师们从根本上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注重其实质而不是形式。

此外,学校的主管部门还要制定完善的集体备课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集体备课的监督与管理。具体来说,学校主管部门应出台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对集体备课的相关细节进行逐步的规范与管理,使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能够有章可循,还要将集体备课的记录表进一步完善,以此来作为评选优秀备课成员的依据。

2.明确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切实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第一,备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教学原则,因此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应围绕着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讨论中心。第二,备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应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式与过程、知识与能力为中心,在集体备课时,应设计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等学生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定位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方案与内容。第三,备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学习要注重自主探索与实践、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应着重设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及创新性、合作性学习的方式。第四,备教学内容。在进行集体备课时,老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并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确保教学内容的精准性与有效性。第五,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讲解一些数学知识时,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如在讲解概率问题时,老师可以把彩票、抽奖等作为实例,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们更加主动的探索。第六,备作业设计。作业不仅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老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掌握知识水平的方式,因此,集体备课时,老师应以针对性、典型性、高效率为重心进行作业的设计。

3.不拘一格,采用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方式

传统的集体备课的形式主要是所有教师聚在一起,然后由主备人提出对本节教材的观点以及设计,然后进行组内的讨论与补充。部分学校一直持续采用这种传统的集体备课形式,起初是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下去会引起老师的厌烦,使其丧失了集体备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致使集体备课的效率不断下降。因此,集体备课的形式应尽量的灵活多变,应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而不断地创新,采用多样化的集体备课形式来切实提高备课效率。如可以采用先由一名教师上一节常态课,然后由其他教师针对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应与归纳。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具体情况,还可以达到学生监督老师的效果。

4.健全评价激励方式,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集体备课是教师们集体智慧相互交流与碰撞产生精华的过程,在集体备课中所产生的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有效新奇的教学观点都是广大教师积极讨论交流的结果,因此,应针对集体备课的过程与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激励,建立多样化的激励评价机制,可以进行公开性的表扬,也可以给予物质方面的奖励。总之,在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时应以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为主要原则,以此来提高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们真正的体会到智慧带给自我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何林.高中集体备课实施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2] 王伟铨.高中数学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3] 王丽娜.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 宋辉.惠群,余水.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基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14(6).

[5] 郭晓佳.高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篇5:对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思考

楚州中学高一 吴上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随机听课及对教师和学生个别访谈的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与建议。并从四个方面思考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现状 调查分析 改进思考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一年比一年差”“学生的分化越来越早、越来越严重”“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这一类的话。这些话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这种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进?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一)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现状。

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如只有20%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56%的学生上课习惯于听教师讲,而自己很少独立思考;学生对教师一方面依赖性大,另一方面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又不愿问老师,只有15%的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经常问老师,通过个别谈心等了解,不愿问老师原因是“不好意思”、“问同学”或“等老师讲答案”等;对于自己认为有效的化学学习方式,40%的学生认为是听教师讲,20%的学生认为是看书,20%的学生则认为是做题;在你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中,17.1%的学生选择“讲多一些,围绕知识满堂灌”;40.2%的学生选择“讲少一些,精讲、精练”;52.4% 的学生选择“课堂上多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二)教师化学教学现状

1、教师还习惯于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一言堂”现象较严重,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重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讲授和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练习、教师订正和学生改错。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上,能够做到生动直观、强化教材、灵活多样、创新脱俗的很少。

2、实验教学仍很弱化,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

新课程实施多年,一直强调实验,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出于条件或时间的限制或随意性太强往往都是讲实验而不是做实验。许多学校平时学生实验基本不做。

3、高中化学教师“青黄不接”

高考政策。一个年级两、三名化学老师足矣,加之目前教师进编都比较难,一旦确定下来,几十年不用新的化学教师,化学教师“新鲜血液”补充太难。许多化学教师老龄化严重,毕业后没有继续学习,知识老化严重,甚至出现了越教越差的情况。加之教学任务重,多数教师除应付上课外,教学论文都很少写,更不用说搞教学研究了。

二、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使用教授法,重点是讲授知识与技能,教学手段都很传统。面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很少。高中生心理上已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诸种能力迅

速发展,能对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思维的独立性,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使高中学生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较之小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化学科有两大特点:

(一)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二)化学“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把以前学数学、物理的方法照搬来学化学,而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而现状却是学生的学主要是听教师讲和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这种教学过程的“长此以往”使学生的学习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少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他们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终导致“学生越学越不爱学,教师越来越难教”的现状的形成。

反思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发现,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化学教学的现状却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

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内容,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

因此,有必要对现行化学教学策略进行改进以达到优化。

三、关于改进高中化学教学的建议

1、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狠抓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它是化学实验的基本功。其次在实验教学中,还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创造条件,增设并改进实验,尽量把实验变为分组实验,布置家庭小实验等。

2、在教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努力实践探究式教学。

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慧的形成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实现有效的教学,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内在关系的分析,建立起知识的联系,通过实际的综合运用,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和能力,也真正能够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3、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教学策略多样化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同传统的教学媒体结合,并应用于化学教学之中,所产生的作用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快速展现思维的过程和事物发展的历

程,为教学提供了新型的学习资源环境和辅助手段。但应注意教学技术与化学教学要自然地结合,明确使用教学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统整,展示应用知识的过程和成果,实现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实现有效的教学。

4、增加对学困生的情感投入。

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融入情感,加强关爱,避免师生在情感上的分离。

篇6:对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思考

标题:关于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及改进思考

别:

会计系

业:

审计实务

号:

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摘 要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国家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以个人(自然人)为核心的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占整个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的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大,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个人所得税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国情及个人所得税改革过程中,大多数人还不是很清楚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状及社会上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进的思考方案。本文阐述了个人所得税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个人所得税的现状,并提出了改进方案。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现状;改进思考

目 录

摘要......................................................................1 目录......................................................................2 引言......................................................................3 1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重要作用................................................3 2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4 2.1税制模式存在弊端......................................................4 2.2课税范围狭窄..........................................................4 2.3税负不甚公平..........................................................5 2.4征收管理力度不足......................................................6 2.5纳税观念薄弱,偷逃税严重..............................................8 3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进的思考............................................8 3.1建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8 3.2扩大征收范围..........................................................9 3.3对高收入者实行重点监控................................................9 3.4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联系与配合.........................................10 3.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纳税意识.......................................10 3.6调整费用扣除标准,符合实际负担.......................................10 3.7强化税收征管手段.....................................................11 3.8加快征管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11 3.9严格控制代扣代缴制度,推行个人申报和代扣代缴的双向申报制.............11 结束语...................................................................11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关于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及改进思考

引言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国家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税种之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也要求具备较高的征管和配套条件。个人所得税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以个人(自然人)为核心的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占整个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的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大,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个人所得税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二十多年来,个人所得税法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以期实现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随着税制改革的变化,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还需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1我国个人所得税的重要作用

本次个人所得税中工薪所得将费用扣除标准为2000元,立足于给工薪阶层减轻税收负担,增加消费。按有关部门的计算,我国城市居民年消费支出月为1143元,将扣除费用确定为2000元,使中低收入者保证基本支出得到满足后略有结余,这是顺应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费用支出加大的合理调整,不断减轻了工薪阶层的负担;个人所得税还缩小了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全国统一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公平。目前,各地实行统一的纳税标准,对收入较低的西部地区将产生很大益处,西部相当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将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该地区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将会减轻,有利于鼓励消费,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个人所得税与其他税种一样,也具有为国家财政筹集资金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还比较低,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个人所得税制的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收入将会逐步增长,其聚财功能也必将上升到重要地位。个人所得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个人所得税收入是随着一国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和人均GDP水平提高而不断增大。目前,一些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个人所得税的规模和比重均比较大。就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个人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个人所得税收入还十分有 限。但是个人所得税仍然不失为一个收入弹性和增长潜力较大的税种.是国家财政收 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将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税源将不断扩大,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国家税收总额的比重将逐年增加,最终将发展成为具有话力的一个主体税种。

个人所得税收入要在税收总额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要有完善的税制及健全的征管网络以外,还要求公民具有较强的纳税观念。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由于起步晚,且居民个人的收入一直以来比较低,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因此,与西方各国相比较,大多数个人的纳税观念十分淡薄。开征个人所得税,通过对税法的大力宣传,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归国库,可使居民群众养成依法纳税的习惯,让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成为依法纳税的义务人。

2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 2.1税制模式存在弊端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是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水平的重要手段,公平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征税额与纳税人收入水平相适应以保证各纳税人之间税负水平均衡。分类所得税制是将纳税人各种所得按照收入性质划分为若干类,对不同类别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别计算征收。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将个人收入划分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11类。这种税收制度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分别征收,有利于控制税源;缺点是各类收入所使用的税率不同、免征税额不同,导致不同类别收入的税负不同,不利于调节收入差距,容易产生综合收入高、应税所得来源多的人税负轻,综合收入低、应税来源少的人税负重的现象。

2.2课税范围狭窄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模式,它只对税法上明确规定的所得分别课税,而不是将个人的总所得合并纳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由11项应税所得组成,除此之外的其他所得概不征税。这些应税所得从形式上看,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收入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不仅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劳动性所得成为个人的重要所得,而且利息、股息和红利等资本性所得也渐渐成了居民个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财产继承所得、股票转让所得等。从所得形式看,不仅有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还有减少的债务和得到的服 4 务等形式。为此,只规定11项所得和3种表现形式为征税对象已显得过于狭窄,不仅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而且也不利于国家对人们收入水平的调节。

2.3税负不甚公平2.3.1等额收入,税额不同

同一收入水平的个人因其收入来源渠道不同,适用的税率不同,最终负担水平也不相同。如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居民甲和乙,每月收入均为2400元,其中,甲的收入额仅为工薪所得一项,乙的收入额由工薪1800元和有规律性的劳务报酬600元组成。按照现行所得税制的规定,甲该月应纳税额为20元,乙该月不需要纳税。甲的收入只有一项工薪所得,并达到纳税标准;乙的收入由两项组成,每项收入都没有达到各自的纳税标准。假设乙居民的工薪所得不变,只有当有规律性的劳务报酬为900元时,应纳税额为20元〔(900-800)×20%〕,税负恰好与甲相同,而此时乙月收入总额为2700元,工薪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两者均为劳动性所得,性质相同,税负却相差甚远。

2.3.2费用减除标准不尽合理

首先,扣除标准的设计依据不充分。我国各项费用减除标准设计都是针对收入者个人而言的,没有充分考虑纳税人是否结婚,是否有赡养人口以及赡养人口的多少,是否有老人、残疾人,以及相关的医疗、教育和保险等费用,定额减除标准一经确定就多年不变。例如,我国对工资薪金征收所得税时,在实行定额扣除法中,国内人员每月的免税扣除额是2000元人民币,而外籍人员和在境外工作的中国公民个人每月的扣除额却是4800元人民币,这势必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国内人员和外籍人员的费用扣除标准不统一,不符合税收上关于国民待遇的公平原则;二是没有根据不同开支情况来区别对待;三是没有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当调高扣除标准。其次,扣除方法不一致。关于费用扣除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月扣除,如工资薪金所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另一种是按次扣除,如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等。两种方法同时存在容易产生税负不公的问题,如对劳务报酬所得,税法规定只有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类连续取得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假设境内工作的某一居民甲一年中每月获得800元的劳动报酬,其无须纳税;而另一个在境内工作的居民乙在一个月内取得了9600元的一次性劳务报酬,其他月份没有任何收入,乙则需缴 5 纳1 536元〔9600×(1-20%)×20%〕的税款。两个人虽收入相同,但乙的税负远远大于甲的税负,这种结果会引导纳税人分解收入,合法避税。

2.3.3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不规范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计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差别税率制度,税率使用多且不规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不同的收入使用不同的税率。扣除标准也不同,从而造成税负不均,例如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是同属于劳务性质的所得,但两者税率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此种税率设计具有对资本所得轻征税、劳动所得重征税的倾向,难以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二是边际税率与企业所得税税率相比,差异较大。三是对工薪所得的九级税率级距过多,太过于繁琐。而实际上我国大部分纳税人只适用于5%和10%两级税率,第五级至第九级税率设计可以说是形同虚设。另外,边际税率过高,最高边际税率竞达45%,而过高的边际税率不利于吸引高科技管理人才。

2.3.4贫富差距逐渐增大

个人所得税在所有税种里最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对收入进行二次平衡。富人和穷人是财富分配链中的两端,要缩小贫富差距,就是要从富人那里分割一定的财富,用来补贴穷人。而在我国近十多年来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目前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达到或者超过0.4,说明贫富差距过大。贫富差距凸显与个人所得税制度失效是因果相生的。统计数字显示,工薪阶层是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纳税群体,而中国的富人约占总人口的20%,占收入或消费总额的50%,但是,这20%的富人,对个人所得税的贡献,竟然只有10%。这充分说明,个税不但没有实现从富人到穷人的“调节”,相反,这种财富的二次分配还处于一种“倒流”状态中。长期“倒流”下,只能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社会贫富差距仍将继续加大。有人称,中国富人的税收负担在世界上是最轻的,只有通过政府的税收强制手段才是完成“调节”的最有效方式。

2.3.5按月、按次分项计征,造成税负不公

如果依照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实行按月、按项计征,必然会造成对收入渠道单一的纳税人征税容易,而对收入渠道复杂的纳税人征税困难,对每月收入平均的纳税人征税偏轻,而对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征税较重等不良局面。

2.4征收管理力度不足

2.4.1征收方式难以控制,应税所得难以核实

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也采用了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方法,但侧重点不同,我国更侧重源泉扣缴。由于税法没有对所有纳税人要求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对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检查信息是单方面的,无法有效进行监督,使得源泉扣缴的执行力度在不同单位间有很大的差别。源泉扣缴执行力度的不同使得个人所得税只管住了工薪阶层,没有管住高收入阶层。自行申报目前尚未全面铺开,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只有5种情形下的个人收入应自行申报。由于没有实行全面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税收流失难以避免。

当前核实一个纳税人的真正全部收入是一件难事,以下行为税务机关很难控制:一是收入渠道多元化。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在银行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账号,银行方面不清楚,税务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入以现金取得较多(劳动法规定工资、薪金按月以现金支付),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收入难于控制;三是不合法收入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正因为有上述情况,我国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的实际纳税主体,使个人所得税存在逆向调节,未能体现再分配功能,深深地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

2.4.2征收水平低、手段落后,使征管效率难以提高

税务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工作的要求,是削弱征管力量,影响征管效率的重要因素。以人工为主的落后征管手段,不能使税务部门及时取得纳税人的收入资料,并对其纳税资料进行处理与稽核。税务代理制度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发挥其中介组织的作用,非金融机构吸纳的股金、集资款、年终发放的股息和集资利息,都远远超过了央行规定的同期存、贷款利率标准,而对超过部分,非金融机构又不履行代扣代缴的义务。一些个人多处兼职取得收入,用人单位不代扣代缴,纳税人自己也不主动申报纳税,造成税法规定的代扣代缴义务落实不到位。加之与个人所得税征收相联系的诸如财产申报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使得征管效率和监督作用很难提高。

2.4.3处罚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强,不能对纳税人起到震慑作用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对偷、漏税等违法行为的界定模糊(例如对纳税人取得收入后挂在往来账户不结转的行为,很难明确界定是纳税人有意行为还是无意行为),使税务执法机关难以把握,往往避重就轻。这样,对违法者本人起不到接受教训,自觉 7 守法的约束作用,对广大公民更起不到警示和威慑作用,违法现象得不到抑制。因此,遵纪守法、自觉纳税的良好社会风尚难以形成。

2.5纳税观念薄弱,偷逃税严重

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发展时间短,公民的纳税意识比较淡薄,加之个人所得税以自然人为纳税义务人,直接影响个人的实际收入,且征收过程中容易涉及个人经济隐私,并且由于计算困难,扣除复杂,税源透明度低,涉及面广等原因,使得个人所得税成为我国征收管理难度最大,偷逃税面最宽的税种。中国社会调查事物所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大连、青岛等9个城市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00份,收回问卷2817份。调查结果发现,有一半的人没有纳税经历,纳过税的人仅占调查人数的48.7%。有关税务机关对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评出的“2002年中国内地十大富豪”的税收缴纳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竟没有一位富豪缴纳了个人所得税。而这个问题经历了近8年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

3改进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现有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已显出其不足和弊端。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使其顺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3.1建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目前应实行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每一种所得进行非常细化的分类。如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大体上可分为3种:(1)分类所得税制,如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它是对同一纳税人不同类别的所得按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2)综合所得税制,它是将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的各种所得综合起来,扣除法定减免数额后,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征收,它的特点是将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所有形式的所得不分类别、统一课税。这种税制的优点是税负公平、扣除合理,能够全面反映纳税人的综合负税能力,能考虑到纳税人个人经济情况和家庭负担等因素并给予减免。但它的课征手续复杂,征收费用较高,对个人申报和税务稽查水平要求高,且以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可靠的原始资料为条件。(3)分类综合税制,它是分类所得税和综合所得税的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结合。

根据目前我国对税源控管难度很大、征管手段相对落后、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等实际情况,应按循序渐进,由分类税制→分类综合税制→综合税制的过程。将现行的分类税制过渡到综合分类税制模式,即对个人不同来源的收入先按不同税率征税,年终再汇算清缴。具体界定时可对属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例如利息所得、股票转让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应税项目,实行分项征收;对属于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例如工资薪金、劳动报酬、生产经营、承包承租、稿酬等应税项目,先以源泉预扣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税率征收,在纳税结束后,由税务部门核定纳税人全年应税所得,对内已纳税额做出调整结算,最后实行综合征收。我国政府已经明确,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现阶段目标为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度。

3.2扩大征收范围

第一,在应税项目范围上的扩大,目前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11个应税项目没有涵盖个人所得的全部内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应税项目。一些不断出现的应当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项目应该列入应税项目。因此,我国应当改变目前采取的正列举法,采取概括性更强的反列举法。凡是能够增加纳税人税收负担能力的所得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之内,对某些特殊的个人所得可以采取列举法予以减免,以体现税收上给予的优惠政策。第二在收入人群的扩大,中国应在许多征税办法上借鉴国际上的经验,不应该把工薪阶层和知识分子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重点,这样会破坏横向和纵向公平。建议当前应把以下“六种人”作为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监控重点:1部分经营比较好的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业户;2演艺、体育专业人员,包工头、暴发户以及其他新生贵族;3部分天赋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中介机构专业人才,包括律师、注册会计师、评估师、证券机构的操盘手等等;4部分从事高新技术行业取得高收入、销售知识产品以及某些通过兼职取得高收入的知识分子;5外籍人员;6工薪阶层的部分高收入者。通过加强对以上六大征收对象的管理,构成以后个人所得税最重要的税源,以体现国家税收的组织财政收入功能和调节收入功能。

3.3对高收入者实行重点监控

税务部门应对国内高收入行业、高收入人群专门成立“特别管理处”,为此类纳税人建立纳税档案、纳税台账,重点税源,重点管理。不如据实申报的,由税务局按高出同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估算税额,责令补交,拖欠不交的,处以罚款、没收家产抵税甚至判刑。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将税务管理、税款征收、9 税务检查等征管全过程都纳入信息系统,并实现税务—银行—企业间的联网,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全面提高征管质量、效率,最大限度遏制偷逃漏税。

3.4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联系与配合

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协税护税作用,形成治税合力,才能收到调节收入分配的良好效果。地税部门一方面要和工商、银行、海关、司法、房地产、证券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建立经常联系制度,互通信息,以全面掌握个人有关收入、财产的资料信息。如向金融部门了解个人储蓄存款及利息收入和资金往来情况;向工商部门了解工商登记和变更登记有关资料;向证券部门了解各类有价证券的转让及股息、红利支付情况;向海关了解居民特别是外籍个人的通关情况;向保险机构了解个人购买保险、领取保费及赔付的有关情况;向房地产部门了解房产的转让和租赁情况;向财产登记机关了解个人财产登记情况等。另一方面地税部门内部也要在制度上确定协调与沟通的具体办法,真正实现信息共享,避免各自为战的不良倾向。

3.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纳税意识

纳税意识税收执法税法宣传纳税人权利国民纳税意识的高低,对一国税收秩序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税收观念深入人心,纳税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税收秩序。

3.6调整费用扣除标准,符合实际负担

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征收和分项征收相结合的模式,更能充分发挥调节收入的作用,但综合征收的扣除,应该与实际的费用负担相联系起来,否则就会削弱调节作用。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提高了人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人们的基本生活费支出。应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此前北京、广州、深圳的费用扣除额分别是1800元、1860元、2100元,因此工薪所得的月扣除额至少应设定在2000元。在扣除项目中,除了基本扣除外,还有其他一些扣除也应考虑,如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住房保险金。向政府、公益、慈善事业捐赠等部分可以继续扣除。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九级累迸税率。这样既体现了宽税基、中税率的立法原则,又可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公平税负。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 10 除费用800;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还有一些其他费用扣除的规定。

3.7强化税收征管手段

要进一步强化源泉扣缴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双向申报”制度,要采取措施强化代扣代缴工作,完善扣缴方面的法律规定、制度和方法,扩大代扣代缴面,提高代扣代缴的准确率,依法严肃处罚不能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的单位和责任人,并明确纳税义务人不申报、不纳税、申报不实的法律责任,以建立起法人或雇主与个人之间的交叉稽查和稽核体系,健全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同时,还要规范税务代理工作。目前,税务代理在我国还是一项新的尝试,国家税务部门应监督、指导税务代理活动的正常开展,税务代理行业管理机构也应加强对工作机构的监管,在税务代理机构内部,逐步引入竞争机制,税务代理人员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3.8加快征管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

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将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征管全过程都纳入信息系统,并实现税务—银行—企业间的联网,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全面提高征管质量、效率,最大限度遏制偷逃漏税。

3.9严格控制代扣代缴制度,推行个人申报和代扣代缴的双向申报制

要大力推行全员全额申报制度,不管个人取得的收入是否达到征税标准,均应要求扣缴义务人报送其所支付收入的个人的所有基本信息和支付个人收入的信息,同时提供扣缴税款的明细信息以及其他相关涉税信息。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额增长速度较快,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它将成为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税种,我们必须以这次税制改革为契机,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所得税体系,使之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生活及组织收入不可或缺的杠杆。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的重要作用。个人所得税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调节居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在全社会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其改革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欲想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在稳定中求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之路。

致 谢

本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得以完成的,无论是从论文的选题、资料搜集到结构安排以及最后的修改、定稿,×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老师虽然平时很忙,但总是抽出时间给我指导,给我帮助。学生的点点滴滴进步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和教诲。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

感谢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关怀和帮助的朋友们,在互相交流和共同探讨的过程中,他们给了我很多启发和灵感。

真心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最后,感谢我的老师们!谢谢你们给我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谢谢你们对我不成熟的思想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谢谢!

参考文献

篇7:对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建筑机械化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投资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建筑起重机械同样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当中。但建筑起重机械属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是安全事故高发行业之一。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遏止特种设备的事故发生,收到了明显成效。不难看出,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对防止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事故起到首要作用。针对当前建筑起重机械事故发生状况,亟待我们对建筑起重机械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实际情况,建立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规范标准体系,以强化和规范相关部门对建筑起重机械的监督管理,使企业真正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形势的要求,最终使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我国建筑起重机械法规现状

目前,我国基本上建立了一整套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了“人大法律一行政法规一行政规章一安全技术规范—标准”五个层次的法规体系结构。

第一层次:人大法律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建筑起重机械管理方面的法律,《特种设备安全法》正在制订之中。涉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第二层次:行政法规

主要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涉及的行政法规还有《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等。

第三层次: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泛指以建设部首长或地方行政首长“令”的形式颁布、行政管理性内容较突出的文件(如管理办法、规定),如《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166号)。涉及的部门规章还有《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9号)、《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

第四层次:规范性文件和安全技术规范

安全技术规范泛指经过规定的立项、编制、审定程序、由国务院建筑起重机械监督管理部门领导签署或授权签署,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名义公布的管理性和技术性安全技术规范。规范性文件如〈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办法〉(建质[2008176号)、〈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建质[2008]75号)、〈关于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建办质[2008]41号)、〈关于发布建设事业“十一五”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第一批)的公告〉(第659号)等。安全技术规范如《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龙门架及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简称“一标五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等。

第五层次:相关的引用标准

相关的引用标准是指一系列与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有关的经法规、规章或安全技术规范引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标准一旦被安全技术规范所引用,具有与安全技术规范同等的效力,具有强制属性,并成为安全技术规范的组成部分。标准是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范的技术基础,由标准化组织制定。目前,起重机械标准共有234项,其中国家标准83项、行业标准151项(具体内容略)。

目前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建筑起重机械的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在不断完善,目前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被动的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状况,但体系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内容也待于完善。

在制度上缺少专门法律的支撑

与国际上情况相比,我国的建筑起重机械法规体系中在法律层次上存在差距。鉴于建筑起重机械具有危险性的特点,国际上一些发达的国家对起重机械的管理均有专门的法律,而我国起重机械法规体系中到目前还未出台专门的法律。

在法规层次上存在缺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实施解决了新的管理体制和经济环境问题、明确了各方面的法律责任、确立了安全管理的基本制度。但是,也应该看到立法本身存在的缺陷。

(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缺少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场内机动车辆安全监察的规定;二是对特种设备材料,尤其是承压元件材料的监察规定:三是对特种设备事故处理主体的明确规定;四是对特种设备有关保险(包括检验保险、安全责任保险等)的鼓励政策;五是对行政许可收费的规定;六是非法使用、擅自解封、伪造许可证书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内容。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不够完整,缺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综合治理”特征的未全面体现;二是没有政府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程序性规定(如巡查、抽查、动态监管、安全生产评价等这些手段都没有明确的程序性要求);三是欠缺政府层面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人员配置、资格要求、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的规定;四是对有关建筑安全中介机构如安全评价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和培训机构(包括法律地位、工作内容、成立条件)未做规定;五是偏重对施工过程和施工单位的监管,轻视对建筑活动其它过程和其它责任主体的规管(如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安全职责应进一步强化,细化对有关内容的描述和规定)。

部门规章还不够健全

部门规章的滞后性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虽然确立了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但对于许多制度相关部门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如建筑起重机械的定期检验、安装验收检验规程、检验周期和检验内容也没有及时公布。此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建筑起重机械检验机构的资质要求的表述也不很一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从事监督检验、定期检验、型式试验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达到国家规定的起重机械检验检测周期的,规定必须经具有专业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而对施工现场建筑起重机械的检验是否属于监督检验、定期检验、型式试验的范畴,建筑起重机械检验的计量认证资格是否可以对起重机械检验提出公正数据等等,这些问题的理解还不统一。以上两个条例2003年就已颁布,但至今对上述条款具体操作实施的部门规章也未出台,两个条例也有待修订。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未实行制造许可或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提出了省级以上产品鉴定的要求,如打桩机械就属于这类产品,打桩机械配置许多起重装置,整机呈一高塔形结构,如何对这类产品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成为当务之急。对于高处作业吊篮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虽已出台,但与之配套的《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仍沿用建设部2001年颁布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该标准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要求。一些在实践中证明有效的制度或规定仅仅停留在规范性文件的位置上,法律效力和权威性明显不足。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应上升为部门规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安全技术规范不完善

缺少事故分析导则和安全评价方法等方面的规定。

事故的统计范围、事故分类与国外不一致。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使用年限,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30条无法完整地实施。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范存在较大缺口,如〈建筑起重机械报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颁布已经将近三十年,建筑工程安全技术有了较大发展,但是至今仍在执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现有的安全技术规范较为分散,缺少系统性。

规章及规范修订机制尚不适应

由于缺少一个及时有效的规章规范修订机制。有关法律法规配套规章制定缓慢、系统性不强。使规章及安全技术规范中存在的缺憾不能够及时得到补遗和修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实施已近4年,需适时修改完善。

规范标准体系不够完整

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国家的标准相比,我国的起重机械规范标准体系尚不完整,标准之间存在不统一,不协调的现象,标准化工作与安全监管工作有脱节现象,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标准体系,而是由许多独立的规范和标准构成,每个规范和标准只能对应特定的技术问题,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往往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另外,我国起重机械标准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待提升,影响有待扩大。

法规体系构建的体系结构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实际情况。需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安全技术规范为主要内容、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法规标准体系。我国建筑起重机械法规体系的结构可以分成A、B、C、D、E等5个层次,各层次法规由A至E,文件的数量逐级增加,应呈金字塔状,由A至E,法律效力逐级降低。

A层次:法律;B层次:行政法规;C层次:部门规章(如果仅针对有相应立法权限的地方,该层次还包括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D层次: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范和规范性文件:E层次:技术标准。

构建的目标原则

逐步建立并完善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实现建筑起重机械依法监管。实现的目标特性是: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趋向;反映科学发展的要求,代表科技进步的水平;反映境内外统一的要求,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努力从法律制度上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法律为总纲,调整建筑起重机械安全各方面关系,明确各方面责任,解决安全管理工作法律地位问题;二是以条例为依据,解决安全监督制度的建立问题;三是以规章为管理要求解决安全监管工作程序问题;四是以安全技术观范为准则,解决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性能基本要求问题;五是以标准为基础,解决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基础支持问题。

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设立要考虑整体性和系统性,各规章和规范之问要协调一致,促进统一,形成完整的体系。部门规章突出综合性、通用性、管理性的办法、规定。

安全技术规范分为管理类规范和技术类规范:

(1)管理类安全技术规范是指管理性、程序性内容为主的规定,主要包括有关的行政许可、检验核准、考核的程序规定等;

(2)技术类安全技术规范是指技术性内容为主的规定,主要包括有关的安全技术检查规程、人员考核大纲等。

安全技术规范制(修)定机制

安全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工作涉及面较广,专业技术性较强,工作量很大。应建立一个承担法规制定的研究、起草、解释、补遗和修正的机制,以减轻监督机构在立法、法规解释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制(修)订工作要充分发挥技术机构、行业协会、标准化组织和安全技术

委员会专家的作用,按照开放立法的原则,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体现民主,引入安全技术规范的制修订竞争机制和审议过程民主决策机制,按照统一的规划制订安全技术规范,对已颁布的规范存在的缺失及时补遗和修正。

将国际标准等同或修改转化为我国标准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为了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和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提高我国起重机械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应尽可能将国际标准等同或修改转化为我国标准。我国的起重机械标准体系尽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以产品标准为主但在产品标准中将增加安全、卫生、产品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使标准从生产型标准向贸易型标准过渡,以满足加入WIO后市场及贸易的需求;并目将逐渐增加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使我国的起重机械标准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几点建议

统筹提出法规标准体系完善实施的计划

充分考虑法规制度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客观地提出法规标准体系完善实施的方案,确定并公布规章及安全技术规范目录,提出安全技术规范的制修订计划并分步实施,以形成全覆盖的安全技术规范体系

人大尽快出台 〈特种设备安全法〉

人大尽快出台 〈特种设备安全法〉,对包括建筑起重机械在内的特种设备,为各级监管部门立法工作提供依据,使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生产监管真正走向法制化道路。

全面贯彻条例的同时。研究法规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展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和内容的补充、修订工作,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法规是实践的总结,也需要在实践中予以完善。因此,在全面贯彻条例的同时,对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条例未予明确、而在监管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事项进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健全与新条例配套的部门规章

篇8:对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从2004~2010年连续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都锁定“三农”, 把切实解决农业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三农”问题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广大农民群众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积累下来的集体资产, 是农村经济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奠基石。自1993年以来, 中央政府对农村的集体资产进行了改革, 并且为了规范集体资产的管理,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改善了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方法。在长时间的摸索、实践与总结中, 各级农经管理干部成效卓越。但是近年在对乡镇集体资产的清查中发现,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资产管理不规范, 产权不明

乡镇农村集体资产普遍存在着管理不规范和无人监管的情况, 没有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 造成资产流失。如会计账簿设置、登记不全;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完整;会计人员不固定、工作交接不规范;由于固定资产购置、项目投资等相关工作, 个别工作人员不按规定流程进行招投标制度和采购制度, 致使农村资产核算不规范, 不精确。

1.2 财务公开不规范, 监督不力

目前, 村级集体资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财务公开的内容都是选择性公开, 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公开, 而实质性的内容则公开不细或干脆不公开, 且不按相关规定和要求严格执行财务公开制度, 缺乏民主理财。甚至部分村干部不顾民主理财, 多数服从少数, 个人主义严重, 致使集体资产缺乏有效监控, 加深民怨;其次, 审计监督不到位, 也导致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日渐严重, 使得民主理财只是表面功夫, 流于形式, 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

1.3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不规范, 工作不具体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虽然有专门的规章制度, 但管理集体资产的人员不固定, 管理不到位, 制度被架空, 不与管理资产的人员相互牵制, 集体财物丢失、被侵占的现象仍然存在, 不利于集体资产的管理。

2 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

鉴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以上问题, 为改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要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措施。

2.1 要建立各项制度, 规范工作流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根据当地或当前的情况, 合理制定一套完善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制度, 让所有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都有章可循。与此同时, 要建立建全审计监督政策, 规范操作流程。在村集体组织的财务各项事务中, 必须要有原始凭证, 经办人签字, 经过民主理财小组全数审核通过后, 再由负责人签字同意, 最后经会计人员进行审核并记帐。如此层层把关使村固定资产、产品物资有专人管理, 严格履行出入库手续, 每半年盘点核对一次, 做到账实相符。

2.2 要稳固会计基础, 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

各村都要严格遵守国家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设置会计账簿, 每笔帐务都仔细记录, 并且根据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对各项进行核算, 特别对资产的增减要及时登记, 并不定期对资产进行清点, 做到帐面数据与实际数量相符。若固定资产实行承包或租赁经营的, 合理确定承包金和租金, 施行招、投标承包,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县级农经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村级以上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保障农村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

2.3 要加强日常管理, 理顺资产管理体制

重点是做好基础性工作, 如集体资产的登记情况、产权的界定、清产核资等, 确保集体资产情况的真实性;实行一级管一级的财务管理方法, 即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村民自主、自愿并且在集体资产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委托乡镇经营管理机构进行代理记账、核算和管理。这种管理形式使得资金使用更加地透明, 避免了村里留有大量资金, 并且每项业务都得乡镇审批才能入账。它的优点还在于一是记账员不受村里控制并且强化了会计在报账过程中的审核和监督, 使得会计更趋于专业化, 核算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有利于村会计业务核算实行电算化,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在会计核算和货币资金的双重代理下, 实现全方位地早监管早管理, 从而避免出现村现金管理不严、挪用或乱用资金等, 从而使得财务管理更加地规范化。

2.4 要加大管理力度, 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审计监督,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审计,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诸如集体土地征用、出租、变卖、集体企业改制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应按规定向群众公布。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 把公开内容的选择权交给群众, 让群众对村务公开的内容进行“点题”, 变“村务公开什么, 群众就看什么”为“群众想看什么, 村务就公开什么”, 深化公开内容, 让百姓明白, 干部清白。

2.5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 规范村集体资产拍卖、转让行为, 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和侵害集体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 维护社会稳定

将集体资产管理与干部考核制度挂钩, 增强干部对集体资产的责任感, 形成人员与集体资产相联系的良性链接, 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总之,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也是贯彻落实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社会稳定及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既涉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又是农村工作的焦点和热点, 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它列入议事日程, 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 认真贯彻财政部制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相关财会法规, 才能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的深入, 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靠辛勤劳动积累下来的成果, 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几年, 在对各乡镇集体资产清查中发现,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逐步走上健康稳步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黎明, 肖磊.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农村经济, 2006, (03) .

[2]徐捷.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07)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思考】相关文章:

对集体备课的认识04-09

我对集体备课的认识08-28

对集体备课的再认识08-06

集体备课过程及感悟08-17

集体备课反思及建议08-17

集体备课的好处05-05

集体备课的优点范文06-12

集体备课的反思范文06-12

比的认识集体备课06-22

关于集体备课的反思08-13

上一篇:单位员工个人工作总结201下一篇:猜三国演义人名的谜语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