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集体备课

2022-06-22

第一篇:比的认识集体备课

倒数的认识集体备课

一、 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2013教育部审定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属于课标中“数与代数” 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数的相对性。参与实践活动中,积累综合用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求知欲;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学段目标:

这一领域。新课标对本节内容指导思想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材分析

1、内容及作用:《倒数的认识》是2013审定版义务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

倒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几组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倒数,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计算的关键,它沟通了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内容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倒数的意义,一是求倒数的方法。把这部分知识安排在分数除法的前面,主要是为了学习分数除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教材列举了四道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找规律”这个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从而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通过“找倒数”,让学生在实际的寻找中,自然而然的运用倒数的特征和意义来寻找出倒数,掌握求一个倒数的方法。再加以适时的练习,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

3、编写意图:让学生了解到数的意义,编排了几组乘机是1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导出倒数的定义。例1教学求导数的方法。教材先安排了找倒数的活动,从而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接着总结求倒数的方法,分两种情况。求分数的倒数是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求整数的倒数是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最后提出1和0的倒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到结论。

4、教学建议:要让学生充分观察和讨论,找出算式特点;给出倒数的定义后,结合定义讨论倒数的特点特别理解倒数的含义;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倒数意义的理解,说出几组倒数,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通过找倒数的活动,交流探讨方法;结合教材给出的数据,讨论归纳方法;完成“做一做”检查对倒数意义的理解和倒数求法的掌握。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总体特征,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和学习风格三方面进行如下分析:

1、认知发展特征:六年级学生能运用抽象推理进行维度间精致协调,开始向形式运算转化。其发展的过程是从量的增长逐步地过渡到质的变化。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期,以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强;概念理解不深;学生处于小学的第二学段。独立性、叛逆性开始出现。

2、起点水平: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学生对于分数乘法的计算不够好,计算能力有待提高;具有一定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3、学习者学习风格:多数学生学习气氛浓厚、思维活跃、习惯良好、积极性高。个别学生比较浮躁,厌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比较突出。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解读中已经对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作以详细分析,下面对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做如下分析:

1、单元目标:理解到数的意义,掌握倒数的求法;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能用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和差倍和倍这样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课时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会求倒数,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作学习、口头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0为何没有倒数。 倒数的引入是为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求一个数(包括分数、小数、自然数等)的倒数的方法。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

关键是理解互为倒数两个数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教材的处理与策略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方法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本节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设计,让学生自主体会“倒数”这一相互共存的数学思想。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境的创设,如创设 “找朋友”、“我来当名医”等情境,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中“玩”的快乐。本节课打破数学教学常规,进行学科整合.借助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词义相反规律引发学生数学思维火花,进行铺垫.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经历感知,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1、观察、比较的方法。

倒数的意义是从几组乘积是1的算式引入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比

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加深对倒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识记。

2、自学尝试的方法。

在学习中,指导学生自学和尝试性的解答,最后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本,进行比较,促使学生仔细认真阅读课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本课的部分教学环节的实施采用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相互交流的方式,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五、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动。

1、联系语文中反义词的知识,举例如:“黑”的反义词是什么?(白)“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反、倒)

2、用“互为”造句。举倒如:“黑和白互为反义词”,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黑是白的反义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

3、思考:能否说“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为什么?

意图: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看谁会说:

师:2是5的2/5 5是2的5/2 师:咱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3/17 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7/23 生:甲是乙的1/3,乙是甲的3倍 ··· (板书)2/5 5/2 23/17 17/23 1/3 3

2、观察发现:每组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3、形成概念:结果是1的两个数有何特点?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给它们取个名称吗?

师生小结:取个好听名字,又得符合它们的特点:数学上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顺势揭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倒数(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上让学生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在取名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两个数存在的特点,这样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举例辨析,理解意义。

分三步进行:

一是质疑:(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让学生阅读文本,并把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结合例子能表达清:倒数关系的三种表述方法。

二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怎样理解“互为”的含义?能说某数是倒数吗?(举例如:“我和潘雨萌是好朋友”,能说成“我是好朋友”或“潘雨萌是好朋友吗”?)

意图:此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三)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激情互动:“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7名学生手中的卡片互为倒数的两个人站一起。:

5/

3、3/

5、

8、1/

8、6/

7、 和1练习后,质疑“为什么1孤零零地站在哪里?” 意图:此环节主要是探讨1的倒数为什么是它本身。】

第二层次--相信自己:

写出

9、1/

5、和15/8的倒数

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1、小组交流:(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意图:通过此环节,归纳出求整数、分数的倒数规律】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2、全班交流,突出重点: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2)强调:倒数可用“→”表示,不能用=表示。

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四)辨析比较,弄清特例

1、机智辩答:“什么数可能没倒数?举例说明

生:零、小数、带分数、循环小数

尤其在探讨循环小数是否有倒数时,学生梁翠先举例质问大家:0.171717…和谁相乘积是1?(班级学生无语)没有,所以循环小数没倒数。(部分学生顿时同意她的见解,和她成为一伙)。随后佟谣站起只是大声喊有倒数!(部分学生反对,部分学生沉默)。迷惑之时,金鹏举一个例子,让大家豁然开朗,他说: 0.333…就是

,而 的倒数是3。将循环小数无倒数的说法推翻,(梁翠等人无语)。在争论中结束。

意图:设计这样一个针对性练习,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倒数求法的运用,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

在探讨循环小数是否有倒数时,学生分为两派,正反方辩论式探讨及为激烈,真正拓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同时体现了学生不是简单参与而是用心去想、用脑思考。可谓“有挑战才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动力。”

2、名医就诊:

(1)因为3/4×4/3=1。所以3/4是倒数。 (2)2和它的倒数的和是5/2。 (3)假分数的倒数小于1。

(4)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

(5)在0.3+0.7=

1、8-7=1和3÷3=1中, 0.3和0.7、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的。(和1为补数、差1为邻数、商1为镜数) (6)a的倒数是1/a。

【意图: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尤其(1)题,正如12是3的倍数,不能说成12是倍数一样。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同时巩固本节难点。】

(五)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1、通过这节课,我的收获是?我的遗憾是? 生:···

【意图: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自主探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自我评价”旨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使自己更加完善尽美。】

2、老师还有一问不明白,想请教大家:10的一半怎样列式求? 生:10÷2=5或 10 × 1/2=5 师:10÷2还等于10 × 1/2,想知道为什么吗?下一节课再分解。

【意图:一堂课友好的结尾,不但能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对下一堂课的强烈渴望。此环节就想留有疑惑,引出下节。督促学生做好提前预习工作。】

3、作业:

(1)写出各数的倒数。

18、 、 、0.8、 2.4 。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说明: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反映,要醒目突出,具有内在的合理性,要让人体察到教学的“序”。 我深挖教材,把重点内容都体现出来。成为学生掌握教材的凭借,巩固知识的依据。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整数

分数

小数

a= (a≠0)

先化成分数

1——1 0.4= ︸ 9——

第二篇:认识钟表集体备课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集体备课教案

认识钟表------整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 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建立整时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整时,能读、写整时。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实物钟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谜语导入

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 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 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 请学生猜出谜底:钟表。 (2) 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不同的钟表,有手表、闹钟等等。

师:好看吗?同学们,钟表不光有漂亮的外表,它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初步认识钟面

① 课件展示钟表的钟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十二个数字、看到了两根针、看到了一根针指向3,一根针指向12......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钟面上有12个数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吗?(师生齐读)好,大家的声音很洪亮!我们看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指向3的这根针,它短短的胖胖的,叫时针。还有一根指向12的针,它长长的细细的,叫分针。现在请你在你的学具表上指一指,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 认识整时。 ① 整时的常用表示法

A.利用会动的钟表来演示时间:12时,3时,6时,9时。 B.一起观察图片,闹钟叫醒小女孩的时刻是几时?7时 C.引导学生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

课件出示小猴钟表(1时)小熊钟表(3时)小狮子钟表(8时) 请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尝试说出整时的特点。

师总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时。 D.拨一拨。

请你在学具钟表上拨一个3时。

请你在学具钟表上拨一个9时。

同桌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看谁拨的又快又好!

② 整时的写法

A. 师:谁会写9时?请他到黑板上来写写看。

介绍9时的写法:9时就是先写9,然后写上“:”,再写两个“OO”。其余的整时也是这样写的,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6时和7时。( 6:00 7:00)

(3)正好是7时吗?

课件出示两个钟面,请学生观察,两个钟面上都正好是7时吗?

一个是7时不到一点,一个是7时刚过一点。这叫做:大约7时。 师:下面我们来说一说钟面上大约是几时。(大约8时 大约9时 大约5时)大家都说的非常好,下面请你在自己的学具表上拨一拨大约6时,看谁拨的又快又好! (4)快乐的一天

小红快乐的一天开始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是怎么安排时间的吧!(8时升旗,10时上课,大约12时吃饭,大约4时踢球,10时睡觉)大家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一天有两个10时?原来一个是早上,一个是晚上。)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开动脑筋想一想:再过1个小时是几时?

2、钟面上各是几时?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时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会安排时间并且爱惜时间的好孩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请同学们制定时间安排表:快乐的星期天。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整时

时针 分针 8时可以记做 8:00

第三篇: 我对集体备课的认识

集体备课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地位也在逐渐盘升,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通过集体备课这一形式,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智慧碰撞、互利共赢”的效果。

为了让集体备课达到预定效果,在集体备课时应该做到:

一、明确备课主题

以前集体备课时,主讲人和参与者都是就课论课,讨论更多的是如何上这节课,包括怎么导入,怎么品读等,泛泛而谈,欠缺主线和重点,备完之后,教师只明白这节课如何上,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集体备课的功效打了折扣。

而现在倡导的集体备课,强调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活动中,主讲人和参与者都有目的性的围绕共同的主题思考不同的策略,并阐明为什么要用这种策略和运用这种策略预计有哪些生成,会达到什么效果。这样每次备课研究一个专题,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通过备透一课,就能独立进行其他同类课文的教学。一句话,这种专题式集体备课,能使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独立设计能力。

那么如何确定专题呢?

专题的确定要以课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生命化学习为出发点,以具体的文本材料为依托,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和延伸性。备课的专题可以是某一种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如何发挥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等;也可以是对某一种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如“怎样通过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悟”,“如何通过开放式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或语言”等。

二、关注备课目标

以前集体备课的着眼点只倾向于设计精当的课堂教学,而今,集体备课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设计,更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发展。着眼点多了,眼界开阔了,把集体备课同教师的发展整合起来,更利于教师成长了,这就会吸引教师主动参与。

在集体备课中,主讲人通过和备课伙伴的对话,要讲清楚“教什么”,即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需要教师吃透教材;要讲明白“怎么教”,针对专题,针对文本,针对学情,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这需要教师逐步具备丰厚的教学功底;还要讲明白“为什么这么教”,要想阐明“为什么这么教”,教师必然要联系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联系新课程理念等,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若没有平时的学习、积淀,教师是无法阐述的,更何谈深入浅出!这在无形中促动教师重视平日对教学专著的学习,对优秀教学经验的学习,对优秀课例的剖析等。因此,可以说,集体备课不仅解决眼前的教学策略问题,同时,必然地迫使教师自觉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提升专业水平,达到促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

而且,集体备课时,教师在小群体中短时高效的碰撞,对教师间开启思维,点亮智慧,对教师个体的多元发展等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倍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倍的认识(课时一)

教学目标:

建立倍的概念,明白“A的几倍”,其实就是求几个A相加是多少?

2、

会用语言表达“倍”的含义。

如,苹果有3个,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雪梨有几个?生会说题意:“题中已知苹果有3个,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求雪梨有几个?也就是把3个苹果看成一组,雪梨有2组,求2个3相加是多少?用乘法算,列式是3x2=6(个)”。

教学重点:对倍的认识与理解,明白“A的几倍”,其实就是求几个A相加是多少?。

教学难点:对倍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

交流我先学,建立2倍的概念

、交流我先学(1)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个?是哪部分?(2)观察多出的部分,说说您发现了什么?

过渡语:第一行和第二行比较时,我们除了可以说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个或者是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个以外,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说它们之间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倍”(板题:倍的认识)

2、建立2倍的概念

(1)T:例如图四,把3个圆形看成一组,三角形有这样的(2)组,我们就说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2)倍。师边说边圈——学生圈好后复述。

(2)生边说边圈图五和图六。

二、建立多倍的概念

先出示一幅2倍关系图五,然后逐步增加它的倍数。

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它的倍数(3倍、4倍、5倍)ppt

2、

提问:

(1)为什么你们马上就能知道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几倍?

小结: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反过来2的几倍就是有几个2。

(2)如果三角形不跟圆形比,能不能说三角形的个数是5倍?ppt

3、

小结:倍是在两个数比较时才能这样说,它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ppt

三、练习强化倍的概念

、画一画

提问:怎样画就能一眼就看出有几个几,是几倍呢?(分开画出每一份)

提示:把5个正方形看成1组,圈在一个圈里,并标出圈外写上5。

(1)画

,个数是

的2倍。

(

)个(

)

(2)画

的个数是

的2倍。

(

)个(

)

(3)画

的个数是

的3倍。

(

)个(

)

(4)画

,个数是

的5倍。

(

)个(

)

(5)画小棒,第二行的是第一行的4倍。

第一行:

(

)个(

)

第二行:

2、

考考谁会拍—“倍的拍手游戏”

(1)要求老师拍的是表示一份的次数,请你听清楚,然后拍出老师要求的次数。ppt

如:老师拍3下,你拍的是我的2倍。

(2)同桌相互出题拍一拍。

3、

填空:

3的2倍就是有2个(3),4的2倍就是有2个(

),5的2倍就是有2个(

),

6的2倍就是有2个(

),7的2倍就是有2个(

),8的2倍就是有2个(

)。

四、全课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倍。板书“倍的认识”

质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跟同学或家人玩倍的“拍手游戏”。

课前我先学¬——倍的认识

二年(

)班

姓名:

(

)号

汇报

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个?

是哪部分?

请用一个圈,圈出来。

观察

多出的部分,说说

你发现什么?

第一行

第二行

(一)

2号

第一行

第二行

(二)

3号

第一行

第二行

(三)

4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四)

把(

)个圆形看成一组,

正方形正好有这样的(

)组,

我们就说正方形的个数是圆形的(

)倍。

6号

第一行

第二行

(五)

把(

)个正方形看成一份,

圆形正好有这样的(

)组,

我们就说圆形的个数是正方形的(

)倍。

5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六)

把(

)个圆形看成一组,

三角形正好有这样的(

)组,

我们就说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

)倍。

倍的认识堂上练习

二年(

)班

姓名:

(

)号

一、画一画

(1)画

,个数是

的2倍。

(2)画

的个数是

的2倍。

(

)个(

)

(

)个(

)

(3)画

的个数是

的3倍。

(4)画

,个数是

的4倍。

(

)个(

)

(

)个(

)

(5)画小棒,第二行的是第一行的5倍。

第一行:

(

)个(

)

第二行:

二、

苹果有3个,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雪梨有几个?

题中已知苹果有

个,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倍,求雪梨有几个?也就是把

个苹果看成一组,雪梨有

组,求(

)个(

)相加是多少?用

法算,列式是

三、

红气球有8个,蓝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4倍,蓝气球有几个?

题中已知红气球有

个,蓝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

倍,求蓝气球有几个?也就是把

个红气球看成一组,蓝气球有

组,求(

)个(

)相加是多少?用

法算,列式是

第五篇:一年级《认识人民币》集体备课(范文)

初级组集体备课

主持人:徐洪伟

参加人:李娟、盛迪、李宝堂、张海娇、鲍海燕 科目:数学

课题:《认识人民币》 执教人:徐洪伟 备课记录:

《认识人民币》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人教版教材第

52、第53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的第

1、第2题。

教材分析:本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把人民币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通过兑换人民币,让学生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最后开展各种购物练习,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认识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 角,1角=10分。

3、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4、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突破方法:借助模拟人民币,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中认知。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小学和情景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文具用品。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用实物投影出示模拟钱币。(学生回答钱或人民币) 师: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钱,我们中国的钱叫人民币。这些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板书) 请你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 结合教材第52页前3幅主题图,学生自由回答,体会人民币的用途,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出示教材第52页第四幅主题图。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指名说一说图意。

先在小组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零花钱的,有存钱的习惯吗?存钱可以做什么?老师再指名回答。

师小结:人民币在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我们从小要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要养成节约用钱,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正确运用数学知识可以使生活得到改善。本环节从生活出发,直接观察人民币,讨论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出课题。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教育。】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

(1)、出示我国发行的小面额的人民币的品种,使学生对我国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种小面额的人民币的。 学生自由发言。(如:颜色、大小、图案、图案中的数字等) (3)、教师参与把人民币进行分类的活动,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

提问: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1、有的把纸币分为一类,把硬币分为另一类。

2、有的把分币分为一类,角币分为一类,元币分为一类。 老师利用课件并配以音乐展示第2种分类的过程与结果。 a、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 b、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5角) c、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师: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

观察上面的人民币,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每一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尊严!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更不能侮辱人民币。)

3、学生通过给人民币分类观察总结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板书:元

分)。

【设计意图:通过给人民币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活动:换钱中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例2) (1)、师与生换钱。1张5角可以换(

)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

)5角。

1张1元可以换(

)1角。

2张1角是几角?

2个5分可以换(

)个1角

1角可以换(

)1分„„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学生与教师的换钱、其他学生观察换钱过程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面值相等的人民币才能够交换。】 (2)、生与生换钱。(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分别拿两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兑换。(学具中的模拟人民币)

(3)、学生独立换。(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小结:通过换钱活动,我们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

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设计意图:通过换钱游戏,学生自主探究出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同时理解了面值相等的人民币才能够交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练习。

1、1角=(

)分

20分=(

)角

1元=(

)角

10角=(

)元

40角=(

)元

5元=(

)角

2、练习十二第

1、2题。学生审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答案,教师巡视,订正做错的,并找出错误的原因。

3、模拟购物。

进入小小超市的文具店去购物。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有几种标价不同的物品。(文具盒5元/个、铅笔5角/支、橡皮6角/个、练习本3角/个、转笔刀2元/个)

指名一人当售货员,其余同学分组当顾客来购买不同的商品,并说出自己的的购买方法。(渗透:购物时我们应该要守秩序,讲文明,养成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在这一应用环节中,教师充分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

五、小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过得真快呀,你们学到了什么?

同学们真棒,不但学会了很多知识,认识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还能自主购买商品,懂得了要爱惜人民币,爱护人民币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下一节课,我们还将进一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简单的计算。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

1元=10角

1角=10分

张海娇老师发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盛迪老师发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认钱、摆钱、换钱、购物等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鲍海燕老师发言: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李宝堂老师发言: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把握时机,渗透了我们要爱惜人民币,爱护人民币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

李娟老师发言:数学课程既不单单是数学内容,也不完全变成法制课,恰到好处地渗入一些法律知识,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也增加了学生一些法律知识。

上一篇:部编本狐狸分奶酪下一篇:保安巡逻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