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比的意义

2022-07-06

第一篇:集体备课比的意义

集体备课的目的意义

我们正处在走进新课程,落实新课改,面对新教材的时节,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会有一些困惑、有一些迷茫,而集体备课可以为教师提供合作、探讨、实践的途径,通过参与者思想火花的碰撞,集体智慧的分享,精华糟粕的取舍,整合优质资源,促使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拓展教学的方法与思路。感谢程美静主任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希望通过本次集备活动,我们教师能进一步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备课水平,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本次集备教研活动由

三、

四、五年组的班主任教师组合进行。集备内容一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我不能失信》一课,主备人三年二班的沈一晨老师。一个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北师大版《运白菜》一课,主备人是三年一班的田雪老师。记录人是赵丽老师。希望我们参加集备的教师,针对两名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提出改进建议。最后统一意见,形成最终教学案。

现在开始有主备教师诉说教学设计。

第二篇: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湖南中心小学二部 卓国龙

一、集备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

2、

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1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六节,其中第1节分数的意义和第3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第2节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即分数概念的引申;第4节约分、第5节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最后一节沟通了分数与小数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的递进发展关系。

四、教学方法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2. 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1/3与1/2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1/3可能比1/2大,也可能比1/2小,还可能和1/2相等。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 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

2 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五.教学实例分析(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借助直观操作和展示,在说说、分分、画画、写写、折折、涂涂等活动中经历“分数意义”的建构过程,理解单位“1”,沟通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丰富的现实情境,通过具体的数量感知分数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情感目标:

了解到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抽象。 教学难点:

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二)、教学方法及策略:

1、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创设情景、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教学法,并穿插直观演示。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2、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⑴、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如圆饼模型、正方形纸、四个苹果、一米长的绳子等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表示四分之一。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⑵、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1、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天,行至途中,都感到又饥又渴,师傅吩咐悟空找些吃的东西。不一会儿,悟空抱回一个大西瓜。师傅吩咐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吃一份。刚一分好,猪八戒就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块。这时,师傅问:“八戒,你能说出你手中的西瓜是多少个吗?你能用一个数把它表示出

4 来吗?”八戒抓耳挠腮,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该怎么表示。

聪明的同学,你们能帮八戒说出他手中的西瓜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吗?该是多少个吗?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不仅对分数有了再现,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分数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在故事中产生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从而自然而然的点题。

揭示课题: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2、了解分数的产生史:

分数起源于分。在原始社会,人们集体劳动要平均分配果实和猎物,逐渐有了分数的概念。以后在土地计算、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测量过程中,当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时,便产生了分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展现了分数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3、动手操作,操作分数 ⑴、感知单位“1”

① 画一画,涂一涂,涂画出圆饼模型的四分之一。

②折一折,将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四份,并把其中的一份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分一分,四个苹果分给四个同学。

④剪一剪,1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四份,表示出它的一份。 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抛出问题,让生展示激烈的讨论: 在表示四分之一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知识经验的迁移,明白许多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从而突显单位“1”的丰富含义。

⑵、理解意义和分数单位。

此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充分感知单位“1”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形象地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同时通过具体的操作明白由于

5 分的份数不相同,因而分数单位也不相同,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的数学结论。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概念的理解。

4、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⑴、基础知识练习: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课本练习十一.1、

2、3)

⑵、说生活中的分数:此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5、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第三篇:《比的意义》评课稿

美国数学教育家迪尼斯认为:“应把数学的教转移到数学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比的意义》这节课,郑老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打破课本上的安排,另辟蹊径。现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颇有新意,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适当。利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求知兴趣,过渡自然。在新知过程中,教师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如在“自主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教师始终都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导--扶--放--收”的教学方法,结论的归纳也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推理、思索、发现而得到的,教师点拨的当。

二、注重学法指导,鼓励主动探索,发展学生能力。

1、培养问题意识,发展学生能力。 郑老师在新课伊始,出示图片的长、宽数量后就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智慧的火花顿时被点燃,诸如“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等数学问题应运而生。不仅复习了旧知,也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培养自学能力,鼓励主动探索。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鼓励主动探索。“自学P55,圈出重要内容”、“自学,你学到了什么”诸如此类的教师语言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三、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融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即通过创设系列情境引导学生退回“生活”,联系生活经验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两个数量之间存在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其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最后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把生活和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因为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促使学习资源的生成、才会有学生创造的欲望与创造成果的展示。有关足球比赛的题目和最后的开放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些题生活气息浓厚,学生有很强的亲切感。利用开放题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活地选择合适信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意义(范文模版)

比的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会写比,认识比的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过程] 1.复习。

出示一组题,要求学生逐题列式计算。

(1)书法小组有男生6人,女生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火车4小时行240千米,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求速度:240÷4=60(千米)

(3)买3支钢笔用6元,每支钢笔多少元? 求单价:6÷3=2(元)

教师小结:以上三道题,可以列出四个算式,观察以上四个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存在相除关系的两个数,在实际应用当中,还经常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这就是“比”。什么是“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教学意图:先从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旧知识入手,复习同类量相除、不同类量相除的内容,为学习比的意义做必要的准备,从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初步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 (利用上面复习中的题目)

①要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用6除以5,我们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比5。 ②要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用5除以6,可以说成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比6。

③240除以4可以说成是几比几?240比4是谁和谁的比?(240除以4可以说成240比4。240比4是路程与时间的比。)

④6除以3是谁与谁的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几比几?总价和数量的比表示什么?(6除以3是总价与数量的比,为6比3。总价与数量的比表示单价。)

小结:两数相除可以写成什么形式?(两数相除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⑤2除以7可以写成几比几?7除以2呢?(2除以7可以写成2比7,7除以2可以写成7比2。)

⑥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提问:工作效率可以写成谁与谁的比?

回答:工作效率可以写成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2)抽象比的意义。

根据刚才我们研究的知识,再结合观察板书,你能说说什么叫比吗?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3)练习。 说出下面各比。

①小华3天看书120页,小华看书页数和时间的比是__比__。

②一个小组有男生__人,女生__人(当堂调查某一小组人数)。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__比__(还可以说成是谁与谁的比?)。

③配制一种灭鼠药,食物(诱耳)需3千克,药品需5千克,食物和药品的重量比是__比__。 如果把食物和药品重量的比写颠倒了,写成了5比3,按这个比配出的药会出现什么情况?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会写比。在写比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要搞清相比的两个量是谁与谁,比的顺序不要颠倒,否则就要犯错误。 (订正:①120比3,②略,③3比5。) (4)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①介绍比的符号。

为了书写上的方便,比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读作“比”,如5比6,写作5∶6。今后写比时可以直接使用比的符号。(把板书的“比”字改写成“∶”号)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

读作“3比2”。 ③求比值。

从上面的式子看出,同除法相比,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所以比值可以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通常比值用分数表示。 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教学意图:本节新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两个同类量的比、两个数的比,使学生能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并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比的符号和比的各部分名称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比的读法与写法。通过求比值的练习,使学生能正确求出一个比的比值。 3.综合练习。 判断正误。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5。() (2)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1秒转了50周,这个齿轮转动周数和时间的比是21∶50。() (3)两辆汽车,甲汽车5小时行320千米,乙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

(订正:(1)×(2)×(3)√ ×)

教学意图:练习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进行设计,并能够抓住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进行练习,目的性、针对性强。 4.质疑,布置作业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意义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比的意义,教科书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在探索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了解人体中有关比的奥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活动一:铺垫引入

师:课前让大家测量了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谁来说一说?老师查阅到了有关赵凡同学身体高度的一些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好吗?(出示情境图)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教师可把求差、倍比两类问题分类板书,边板书边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

师:像这样求赵凡的腿长是臂长的几倍或者求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都可以用“比”来表示。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比。

学生交流自己的测量数据。

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数学信息。

根据图中信息,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三类问题:

1.求和:赵凡的腿长和臂长一共长多少?

2.求差:赵凡的腿长比臂长长多少?或臂长比腿长短多少?

3.倍比:赵凡的腿长是臂长的几倍?或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

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提问的质量,对求差、倍比两类问题重点疏理。

关注学生能否能理解倍比的意义。

活动二:探究同类量的比

师:求赵凡的腿长是臂长的几倍,96÷72还可以说成赵凡的腿长与臂长的比是96 :72,同样赵凡的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72÷96还可以说成是赵凡的臂长与腿长的比是72:96。

师:根据刚才的理解,你觉得前面提出的问题中,哪些还可以用比来表示?

师:不管是臂长与腿长的比,还是头长与身高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觉思考,初步了解“比”是在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中,是以前学过的倍比关系的另一种形式。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运用。

学生举例。

把“比”纳入比较两个数量的整体结构当中,关注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

关注学生能否自觉地将比的知识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建立联系。 活动三:探究不同类量的比

师:一架飞机3小时飞行2400千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这时候,我们又可以说路程与时间的比是2400:3。

师:上面的例子如果改为: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飞行2400千米需要几小时?用比又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师: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也能举几个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2400÷3=800(千米)

学生重复,强化记忆:

一架飞机3小时飞行2400千米又可以说路程与时间的比是2400:3。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举出单价、总价、数量或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等例子。

关注学生是否初步认识到不同类的两个量比较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活动四:总结比的意义

师:结合前面的例子,谈谈你对比有怎样的理解?(老师引导、点拨,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 师归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1.比就是以前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2.比就是除法。

3.比是在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中产生的。

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否在相互交流中切磋、碰撞、提升。

活动五:

师: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师:你能求出96:72,72:96,2400:3的比值吗?

师: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看书自学并向同学讲解自学所得。

练习求比值。

重点理解不同类量相比较中,比值的实际含义。

学生讨论,师生归结。

关注学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求出比值。

活动六:总结评价

师:你觉得自己本节课表现怎样?还想对同学说点什么?

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关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课后记: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的进行思考、探究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课的新授活动设计:第一次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用图片试着摆一摆、画一画、找一找有几种搭配方法,然后组内交流,指名汇报,互动评价,重点在让学生理解怎样找能有条理有顺序,以及解决搭配的两种策略。第二次活动,用符号代替实物,用联线代替摆放,帮助学生向抽象思维过渡,(活动过程同上)第三次活动,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学生找出搭配的方法,了解学生搭配中的有序性和条理性,以及两种解决策略掌握情况。第四次活动,继续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使之无法用联线的方法找出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探究出多少种搭配方法与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3.练习的设计,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要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上一篇:交通运输产业分析下一篇:集团出纳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