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节点-以《好人难寻》为例

2024-05-22

翻译中的文化节点-以《好人难寻》为例(精选2篇)

篇1:翻译中的文化节点-以《好人难寻》为例

翻译中的文化节点-以《好人难寻》为例

奥康纳作品中带有大量的宗教寓意,同时也设定了引起读者共鸣的节点.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的确定这些节点并进行恰当的翻译是译者翻译的.一项任务.这也是帮助目的语读者接触源语文化的一个途径.

作 者:王彩彩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44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H0关键词:文化“节点” 文学翻译

篇2:翻译中的文化节点-以《好人难寻》为例

1 无名的女性

在《好人难寻》中, 奥康纳始终没有提到主角——老奶奶的名字, 取而代之的是“祖母”和“老妇人”。在文学作品中, 作者隐去某个人物的姓名通常出于两个原因:这个人物不重要, 不提及姓名暗示其地位无足轻重;这个人物具有普通的代表意义, 故通过隐去姓名弱化其特殊性, 强调其普遍性。

《好人难寻》中的老奶奶在这个故事里显然非常重要, 她喋喋不休, 固执任性, 还爱做主张。悲剧因她而起, 以全家被杀害而告终。而老奶奶的儿子贝雷, 寡言无趣、缺乏主见, 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突出, 却有名字。作者通过这样的反差讽刺老奶奶自以为是的个性和难以与之匹配的智慧:她积极掌控家庭的话语权, 刚出场就想方设法叫贝雷改变主意, 改去东田纳西州;当车行至郊外时, 她想起了少女时代参观过的种植园, 用计煽动孩子们, 连哄带骗说服贝雷带全家去看一栋神秘的老宅子, 结果迷了路, 发生车祸, 遇到“不合时宜的人”一伙, 致使全家被杀害, 可见她这样固执又愚昧的人拥有话语权会带来多么惨重的灾难。因此奥康纳有意隐去她的名字, 削弱她拼命为自己争取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 老奶奶一家的悲剧看似偶然和特殊, 实则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在当时的美国社会, 二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类精神的物欲化、信仰的缺失、道德的堕落形成尖锐的对比, 老奶奶一家代表了沦为精神荒原的美国社会的许多类似家庭:他们衣食无忧, 假日里全家悠闲地驱车出游, 但体面的外表无法掩饰他们空虚迷茫的精神以及自私伪善的本质。而老奶奶作为这家的核心人物, 更是信仰沦落、人性扭曲的典型。所以, 老奶奶叫什么名字一点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身上所折射出的遍及整个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引人深思。

2 无声的女性

老奶奶的儿媳即“孩子妈”几乎可以算是一个无声的女性。她出场时, 老奶奶正在劝小两口带孩子们去东田纳西州玩, 然而她自顾自地给婴儿喂食, 对老奶奶的话听若罔闻, 似乎对家庭出游计划的讨论完全不感兴趣, 表现得异常冷漠。在整个故事里, 孩子妈只有五句台词:当老奶奶煽动孩子们闹事去看种植园时, 她说“我们宁愿待在汽车里”;发生车祸后, 她沙哑地说“也许会有辆汽车经过吧”;“不合时宜的人”叫她让孩子挨着她坐下来不动, 她对孩子们简短地说“过来”;在贝雷被歹徒带进树林后, 她问“他们把他带到哪儿去啦”;最后一句是对“不合时宜的人”的“太太, 你和小姑娘愿不愿意跟随博比·李和海勒姆到那边去同你丈夫回合”的回应“行, 谢谢”。这几句台词对情节的推动看似没有什么作用, 无论换谁来说都没有区别, 显得孩子妈毫无特点。然而无声正是其特点。她的无声表现为毫无家庭地位和话语权。她之所以存在, 仅仅因为她是孩子们的母亲、贝雷的妻子和老奶奶的儿媳。她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而是完全依附于这个家庭。她存在的意义就是生儿育女。诸如去哪儿玩之类的话题, 她不关心, 也插不上嘴, 因为有好事的老奶奶一手策划;旅行途中, 她打着盹儿, 对游玩本身了无兴致, 也不与家人交谈, 既不回应孩子们的叽叽喳喳, 也不参与老奶奶的滔滔不绝, 与丈夫贝雷更是没有任何交流, 俨然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最反常的是, 在与“不合时宜的人”一伙对峙过程中, 她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惊慌和恐惧, 仿佛置身事外, 对亲人和自己的性命都漠不关心。她的反常冷漠表现显然绝非因为理性、冷静或勇敢----这些品质在她身上完全没有体现。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 面对渐渐露出狰狞獠牙的歹徒, 她对即将降临的惨剧十分清楚, 却无能为力, 甚至连反抗的念头都不曾闪现过, 只是顺从地做待宰的羔羊。她的无声源于无助。在家庭内部, 她尚且没有话语权, 早已习惯了沉默无声, 因此, 面对一群暴虐的陌生男性, 即使没有认真考虑过, 她也在潜意识里深知反抗是毫无作用的, 被杀害的命运不可避免。

3 愚昧的女性

在《好人难寻》中, 奥康纳把老奶奶的愚昧刻画得最为透彻。她的愚昧具体表现为自作聪明, 最终自食苦果。正是因为她心血来潮提出要去看一栋带有秘密夹板墙的房子并用计煽动孙子的好奇心, 撺掇他们吵着要去挖宝藏, 导致贝雷迷路, 误驶到佐治亚州的崎岖山路上出了车祸, 一家人不幸遇到越狱后逃往佛罗里达州的“不合时宜的人”一伙, 惨遭杀害。讽刺的是, “不合时宜的人”一伙恰恰是老奶奶刚出场时谈之色变、避之不及的凶恶歹徒。作者用辛辣的反讽批判了老奶奶的自作聪明。她出于私心想去东田纳西州, 就用越狱犯正逃往佛罗里达州的新闻来劝说儿子贝雷, 让他放弃去佛罗里达州的念头。见贝雷坚持原计划, 她又以孩子们已经去过佛罗里达州, 该换个新鲜的地方游玩为由继续劝其改变主意, 并再次失败。然而, 最后全家罹难并非因为按照贝雷的原计划直奔佛罗里达州, 而是因为老奶奶中途临时起意去佐治亚州 (实际位于田纳西州) 的种植园而发生车祸, 不偏不倚地遇上她最害怕的“不合时宜的人”及其同伙, 看似偶然, 好像命运在老奶奶身上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实则暗含必然性:她愚昧任性, 却偏偏自作聪明, 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 是其咎由自取。因此, 作者这样安排合情合理, 寓意深刻。

此外, 还有一些细节也体现了老奶奶自作聪明式的愚昧。出发时, 她因为担心猫咪会碰开煤气炉的开关, 发生意外, 窒息而死, 就把猫咪藏在篮子里带上汽车。她自以为十分周到细致, 可是正由于她把猫咪带在身边, 猫咪才跟着这一家人遇上车祸和歹徒, 惨遭灭顶。一路上, 她喋喋不休, 把奇物异景一一指出来, 大肆卖弄她见多识广。在经过一块棉花地时, 她指着中央的五、六个坟头向家人解说那是属于这个种植园的老宅的坟地。孩子们问她种植园在哪, 她以“Gone with the wind” (字面意思是“飘走了”, 意即不存在了, 也指小说Gone With the Wind, 为一语双关) 作答, 意在炫耀自己读过书, 方能即兴说出如此妙语。这个小插曲本身并未引起灾难, 但具有预示与象征灾难的深意。五、六个坟头恰好与老奶奶一家遇难的人数 (加上猫咪) 相符, 而不复存在的种植园暗指后来老奶奶提出要去参观的那个种植园, 结果他们没能找到种植园, 却误入歧途遇上了歹徒, 最后这一家人都不复存在了, 因此, 说这一家人死于老奶奶的愚昧毫不为过。

4 伪善的女性

老奶奶表面上关心儿孙, 爱护小动物, 热爱家乡, 有公德心, 信仰上帝,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但随着情节的发展, 读者不难发现, 她的言行与她所标榜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大相径庭, 她其实是一个假好人, 伪善之人。

首先, 她精心把自己打扮成贵妇人, 穿着考究, 盛装出行。然而, 她这样做的荒唐理由竟是“万一发生意外, 过往行人看见她暴死在公路上, 谁都能一眼认出她是一位高贵夫人”。车祸发生后, 她受了伤, 从车里爬出来, “帽子依然扣在脑袋上, 前檐断掉了, 向上翘起, 形成一个挺时髦的角度, 边上还耷拉着那朵紫罗兰的花蕊”, 这一细节描写从老奶奶的视角出发, 揭露了她可悲的虚荣心, 在危难关头, 她关心的居然是自己的形象是否体面、时髦。

其次, 她在旅途中提醒贝雷不要超速行驶, 阻止孩子们往车窗外乱扔垃圾, 还以长者自居教育孩子们要尊重家乡, 尊重父母, 尊重他人, 貌似具有强烈的道德观念, 并注重对晚辈的教育。但她刚说完这些冠冕堂皇的话, 就把路边一户穷人家的黑人儿童称为“黑崽子”, 猜测“没准儿他根本没有裤子可穿”。她在讲述年轻时被一位绅士追求的往事时, 把“过路的黑崽子”把西瓜上的姓名首写字母E.A.T.当做是“吃”的意思而把西瓜吃掉的事引以为笑谈, 讥讽黑人儿童只被吃的本能所驱使, 没有文化, 低人一等。这些言论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居高临下的蔑视, 刻薄地调侃他人的苦难, 毫无同情之心, 伪善嘴脸暴露无遗。在老奶奶糟糕的言传身教下, 孩子们自然学不到什么美德。在他们身上, 读者完全看不到正常儿童具有的天真可爱, 取而代之的是缺乏教养、歇斯底里和冷酷无情。在旅途中, 他们不停打闹, 言语粗俗, 目无尊长。发生车祸后, 他们不仅不关心家人的安危, 还失望地表示可惜谁也没死, 狂热地哇哇乱叫, 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 其冷漠自私的程度令人震惊, 老奶奶对这些荒唐言行视而不见, 不加以严厉批评和纠正, 更显荒唐。

最后, 老奶奶的伪善在她与“不合时宜的人”的谈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保命, 她口是心非地说他是一个好人, “一点也不像个坏人”, “我知道你是个好心眼的人, 我一眼就看出来了”。在贝雷被杀害后, 她继续违心地说他是好人, 还以一个虔诚教徒的身份劝他祈祷, 以求得耶稣的帮助。在儿媳和孩子们都被带走后, 她自己也开始祈祷。在这里, 奥康纳插入道破真相的点评“可从她那种口气听来, 倒像是在咒骂耶稣”, 帮助读者看清老奶奶的伪善面目。她并不是真正信仰耶稣, 宗教于她而言只是自我标榜的道具罢了, 所以在危急时刻, 她那咒骂般的祈祷才透露了她潜意识里的真实想法。如果读者到这里还不能确定老奶奶是否伪善, 那么再传来两声枪响之后, 老奶奶的一句“我可以把我带的钱都给你!”则完全撕下了她的假面, 暴露了她虚伪庸俗的本质。上帝在她看来终究不如金钱管用。

透过以老奶奶为代表的女性受害者看到的这个家庭的种种怪象, 正是二战后的一些貌似体面的南方家庭的缩影。他们只注重表面的体面, 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 精神世界却极为匮乏和迷茫。奥康纳通过伪善者的表象和本质的巨大反差向读者呈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恶人世界, 在这个畸形的世界里, 受害者亦是恶人。与身为社会边缘人群的“不合时宜的人”之流的显性的穷凶极恶相比, 老奶奶们的恶更为隐蔽和普遍, 因此奥康纳毫不留情地揭露他们的恶, 唤醒读者正视这种恶, 充分认清当时美国社会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堕落。人人皆是信仰危机和道德堕落的受害者, 人人都有义务从自身做起, 对抗信仰的迷失和道德的缺失。

摘要:奥康纳在经典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 通过塑造几个无名、无声、愚昧、伪善的女性受害者形象, 呈现了一个人性扭曲、信仰缺失、道德堕落的危机重重的美国南方社会, 表达了她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

关键词:奥康纳,短篇小说,女性受害者

参考文献

[1]屠珍, 主万, 译.公园深处:奥康纳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63-85.

[2]柯建华.论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的象征魅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8 (2) :92-94.

[3]柯建华.人物的怪诞人性的迷失——奥康纳小说怪诞人物形象创作论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5) :182-185.

[4]李津津.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3 (6) :92-95.

[5]吴钰菲.笔尖之上的精神救赎—论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反讽艺术[J].海外英语, 2013 (10) :209-210, 225.

上一篇:玉米秸秆还田需掌握五环节下一篇:2016年年会趣味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