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

2024-05-17

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通用9篇)

篇1: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

对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的分析

——用文化武装企业

一、序论

(一)提出中心论题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文化是历史遗留给人类最耀眼的财富。同时,文化也是今天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企业要生存,离不开自己的企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文化,是爆发户和企业家的分水岭,是小公司和大集团的分界线。中小企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关注和解决生存之道,而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品牌,是企业成败的基因,是构成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说明写作意图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398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51%,税收占到全国的43.2%。中小企业在保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撑国家经济增长、推动未来经济腾飞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上一次金融危机的重新洗牌下,由于摊子小,机制灵活以及政府强有力的干预,50.5%的中小企业都逃过了灭顶之灾,但是,“命好”不能成为企业的进化基因,我们虽具备了应对危机并快速成长的能力和信心,但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事实和大量“流星企业”的倒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文化作为企业的骨骼,虽无体形,但影响巨大,如果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到位,企业文化的地位得不到重视,势必造成企业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和弥补的扼腕之痛。

二、本论

(一)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的前提条件

1、政府规范宏观环境,改善产业集群、服务配套环境。

2、。。。。。。。

3、。。。。。。。。。

(二)目前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1、总体效益和产销竞争力

①企业亏损状况②人均资源占用和资本密集水平③创造价值能力和 盈利能力④劳动生产率水平⑤产品产销和产品出口

2、信息来源与外部协作

3、企业财务与融资

①资金来源结构②贷款来源和贷款条件

4、企业人才、技术与研发能力

①人才缺乏②设备技术水平不高③产品生产技术缺乏竞争力 ④研发能力薄弱

5、企业竞争措施与经营战略

①竞争措施②经营战略③环境保护

6、企业经营环境与政府服务

①经营环境②法制环境③资金环境④市场环境⑤信用环境⑥社会环境⑦政府服务

7、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层次因素...第二......第三.......第四....以及其区域比较

由此得出的几点结论:第一......第二.....(三)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

1、面向市场,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2、完善战略管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应包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实行差异化战略,实施“专而精”的产品或服务策略。

4、建立战略联盟,寻找外部支持力量。

5、实施虚拟经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

三、结论

1、概述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势与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

中小企业是企业中特别缺失核心竞争力的一族,这是中小企业失败的多的根本原因,中小企业的失败影响着社会稳定与发展,特别是环境急剧变化下的大量失败,更应该唤起对它们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在企业重视健脑强身、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加强自身内功修炼之外,外部环境也应该给予支持,因为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处于成长阶段,有些可能还是初创的企业,所以外部环境是否公平影响着它们的顺利发展。政府不能压小扶大,而应对中小企业给予成长道路上的支持引导。政府在规范宏观环境,改善产业集群、服务配套环境之余,亦应在财税信贷等政策法规上对那些肢体良好,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符合产业政策但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给予支持,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书籍:《中小企业怎么办》——周德文、《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管鸿喜

学生 :刘涛

(最近大多时间在找工作,论文提纲写的不太完善,有不妥之处还望周老师给予指正,谢谢!O(∩_∩)OQQ:657512123)

篇2: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后勤实体 企业管理 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 现代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稳健、持续的发展,必须培育和运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运用市场化、企业化的思路构建既符合高等 教育 规律 又适应市场 经济 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改革后,高校后勤纷纷从学校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成为后勤服务企业,这些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行市场化运作,具有社会其他企业的共同特性,同样面临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对于后勤企业持续经营和稳健发展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高校后勤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1 整合后勤企业人力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创造人才基础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后勤员工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是决定后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因素。整合后勤企业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思维创新,具体做法包括用好“老人”、选好“新人”和培养能人。后勤社会化改革前后勤系统原有职工是后勤企业的“老人”,他们大多爱岗敬业,经验丰富,是后勤服务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应该实行“老人老办法”,做好“老人”的思想稳定工作。通过教育和培训,促使他们转变传统观念,参与岗位竞争,由“学校人”转变为“企业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退休后让他们仍然回到学校,享受学校退休职工同等待遇。后勤企业成立后新招聘的员工是后勤企业的“新人”,要按照现代企业人事管理制度选好、用好“新人”。同时要完善教育机制,培养“能人”。后勤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努力营造 学习氛围,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一大批“能人”。对于确有能力和贡献的专业人才,后勤企业应予以重用,同时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不断激发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建立起灵活适用的人才任用和人才创新机制,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为后勤企业培养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的经营管理团队和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2 整合后勤企业技术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创造技术载体

技术竞争力是后勤企业持续发展、占有、保持和扩大市场竞争优势的第一推动力。技术竞争力总要通过企业的核心产品表现出来。在制造型企业,技术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改良,以及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在三产服务企业,则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品种的改良、服务功能的完善,以及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或顾客满意度最大化。高校后勤企业涉及行业较多,经营服务范围很广,如餐饮服务、物业管理、维修施工、水电供应、医疗保健、环卫保洁、通讯运输和商业经营等。其核心产品是服务,服务技术种类很多,如水电维修技术、房屋维修技术、烹饪加工技术、绿化环卫技术、商业经营技术及医疗保健技术等等。培育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对各种专业技术、专有技术、技术规范及其支撑设备等资源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长期发挥作用。首先后勤企业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促进服务创新,推动管理创新。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新的品牌、新的服务项目和新的生产技术。利用新型的技术产品和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提高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努力满足师生的功能需要。同时要充分利用 计算 机及 网络 通讯技术,促使管理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精心打造“数字后勤”。此外,后勤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的同时,还要注重引进、吸收、消化社会企业的先进技术。3 整合后勤企业管理系统,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创造管理平台

篇3: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一、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1. 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的逐渐落实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生存瓶颈越来越严重。在WTO“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下, 贸易壁垒将逐渐打破, 不同的生产要素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中小企业的本土优势所剩无几。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 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在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利用新资源, 开拓新市场, 以在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 中小企业除了需要得到政府及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外, 从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 中小企业必须在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能力, 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有这样, 中小企业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站稳角根并取得长远发展。

2. 中小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对中小企业非常重要, 但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在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认识不准确。中小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主要体现在:把企业竞争优势认作企业核心竞争力;把企业一般意义的资源认作核心竞争力;把企业某一方面的能力认作核心竞争力。 (2) 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中管理层的决策者往往仅凭借自身的直觉、感觉和陈旧过时的经验, 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举措及价值取向盲目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独特性、递延性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3) 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中, 大多数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远40%, 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同时技术引进速度慢、开发率低、技术人员匮乏。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和和以此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选择与分析

1. 中小企业核心竟争力与一般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的竞争力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企业单一功能领域上的竞争能力。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 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竞争能力的具体形式可以表现为企业的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究开发竞争能力、人力竞争能力、产品竞争能力、技术竞争能力等。这些竞争力只是企业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所具有的一种相对优势, 其稳定性相对较差, 如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晚期, 该产品的竞争力也随之减弱直至消失。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是指企业各种竞争优势的整合, 这是经营活动的适应性和相互加强的结果。这样的整合优势是阻止竞争对手模仿的最有效武器, 这将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 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 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同样, 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通过对企业各种资源的整合, 而形成的基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核心优势并成为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和超越的竞争能力。因此, 核心竞争力有增强企业一般竞争力的作用, 但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又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竞争力。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过程就是以中小企业的一般竞争力为基础, 并对其进行整合, 使其上升为更“高级”的竞争力的过程。

2.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要素。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既要考虑一般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系统要求, 同时又要考虑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 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来形成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 中小企业价值观。中小企业价值观是指在中小企业内部占统治地位的规范、态度和行为, 它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小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构成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因素, 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与偏好, 从而体现在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实践中。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的动力, 企业价值观只有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 甚至领先于当前的科技潮流, 才会使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2)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它包括中小企业中员工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 这是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基础。核心竞争力属于知识的范畴, 其实质企业组织中特殊知识的累积, 而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 人是其最重要载体, 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企业员工的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获得, 因此,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形成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基础。

在企业人力资源中, 企业的领导者又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最高执行官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者, 对企业能否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先机占得优势, 领导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领导者个人的能力、修养、价值观都关乎企业的发展壮大。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由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技术规范组成的, 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与协调的有机系统。它既包括以研究开发表现形式的隐性技术体系, 也包括以核心技术和一般技术为表现形式的显性技术资源, 它是中小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关键。 (4) 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它包括管理模式、激励机制、文化形成和组织学习等机制。中小企业管理体系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组织系统及企业文化, 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研究开发活动进行组织、激励和控制。其中规章制度是中小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依据, 组织系统是管理体系运作的载体, 而企业文化则是管理体系顺利运行的润滑剂。好的管理体系可以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有效地集中组织协调起来, 发挥中小企业的整体优势, 形成基于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 (5)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更新和竞争优势的保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 中小企业能否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等信息, 并在组织内部迅速准确地传递、处理是中小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因此, 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是形成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3.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我国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其实质就是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的企业可能对其理解不一样, 将自身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付诸于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但中小企业真正的核心价值观必需符合如下几个标准: (1) 核心价值观必需是真正能够影响, 或者说指导企业运作并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准则, 因此它一旦确定下来就不会轻易改变。 (2) 它必须是企业核心团队或者是企业家本人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是企业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 (3) 要形成基于中小企业特征的核心理念, 就是指“最关键的、最重要的”理念, 数量不宜过多, 通常是五到六条即可。

同时, 我国中小企业所构建的核心竞争力, 还要体现出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体现为一种文化力;二是体现为一种学习能力;三是体现为一种创新能力。

三、培育和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 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规划。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能力, 它的培育必须依赖于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 并在推进过程中适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 预先转换核心技术、市场策略及管理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把中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为竞争优势。为此, 中小企业首先要从环境角度加以分析。企业处于复杂的商业、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社会环境中, 环境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其他企业的影响更为复杂, 由于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 就要求对企业的环境性质进行最大限度的分析, 找出处理各个不同的重要环境因素的最有用的方法。其次, 中小企业要对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客观的认识, 对优势与劣势的客观认识应该基于对相同和相关企业进行全方位对比的基础上, 通过在不同层面的多维比较, 才能确保认识的客观性。再次, 要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进行认真的考察, 中小企业在运作过程中, 能否得到利益相关者的一定程度的理解相当重要, 只有在企业的外围部分形成较明确的共同体, 企业抵抗系统风险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最后, 中小企业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要选择出适合企业自身产业定位、竞争态势和行业发展趋势的长远战略规划, 在此基础上选择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 并按照此战略进行扎实而深入的推进, 以保障战略的贯彻与落实并在执行过程中积累起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 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是要有核心技术。核心技术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创新, 立足于中小企业自身实际优势的创新, 不断形成专利性技术。

为此, 中小企业一是要充分利用企业自身和外部的技术研发中心的优势和相关技术创新政策性优势, 通过筹办各类技术发展论坛、新技术、新设备推介会、展览会等形式, 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交易平台。二是要注重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科技攻关;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发明创造积极性, 形成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活动, 四是要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创新管理机制,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 创新管理, 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

管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保证, 中小企业必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构建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为此, 我国中小企业要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的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营销战略, 从传统管理过渡到现代化管理, 坚持从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人才等方面对企业管理进行全面的、配套的改革与完善。在企业内部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减少内部人控制问题, 建立起内部稳定、规范的权力与决策机制。摆脱过去一言堂式式样的管理和原始的亲情管理, 处理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同时, 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 改革一切与市场经济相悖的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4. 发挥自身优势, 实施“专而精”的策略。

“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充分发挥其“小”的特长, 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做成“强”的、有竞争力的企业。逐步由“小而全”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高”的专业化企业发展, 把自己业务做到足够专业, 真正做到与众不同, 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

为此, 中小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来实施和推进这一策略体系: (1) 集中企业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 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 形成特色化经营。 (2) 找准自己的潜在能力, 在真正了解自己的基础上, 做到知己知彼, 以构建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3) 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 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 并构建支撑这种优势的潜在核心竞争能力。 (4)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创新企业文化。中小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打造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在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另一方面, 企业伦理、企业信用、企业商誉是企业理念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中小企业要围绕核心价值观构建系统的企业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朝琦.企业创新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2].刘冀生.企业经营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3].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4].李建明.企业核心能力[M].法律出版社, 1998

[5]. (美) 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1997

[6].熊志根.我国发展中小型跨国企业的战略思路[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4, (2)

[7].蹇光灿.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及解决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5)

[8].江绍中.新形式下中小企业如何生存发展[J].新重庆, 2005, (05)

[9].刘进.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支持[D].四川大学硕博论文, 2004

[10].庞洪秀.波特竞争战略对中小企业的启示[J].中国市场, 2005, (36)

[11].张德玲, 倪庆红.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及战略选择[J].理论观察, 2004, (6)

篇4: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民族企业;品牌价值: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12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83(2009)04-0015-01

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关键。根据全球著名管理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的分析报告,《财富》杂志排名前250位的大公司中有近50%的市场价值来源于无形资产。对于某些世界最著名的大公司而言,这个比例甚至更高。而与之相对的是中国企业则依然榜上无名。我们熟悉的一些具有知名度的中国企业,它们或者在本土,或者在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上有一定的名气和市场份额,但是它们离真正的国际品牌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从品牌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我国主要存在不重视品牌形象的建设与整合、品牌成长环境差、区域品牌竞争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品牌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创新和发展能力等几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实施民族品牌战略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品牌战略意识

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创立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走品牌之路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品牌的成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通盘考虑。结合当前实际,我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在分析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以壮大品牌实力,拓展市场份额,树立品牌形象。当然,良好的品牌是市场消费者认可的结果,而不是企业自吹自擂的力作,因此,我国的民族企业在提高品牌竞争力方面不仅要在广告宣传上是一流的,同时也必须在产品质量、技术性能、款式造型、售后服务、商标设计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

2经营品牌价值,培养企业竞争力

可以说企业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的战略思想的演变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后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企业拥有强势品牌和经营品牌的能力,才是真正属于企业的竞争力。经营品牌价值,就是对品牌价值进行评估、分类,通过投资和运营,充分利用不同品牌价值,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品牌价值是提高市场份额的有力保障。品牌价值可以增加或减少顾客所购买的价值,因为它能够为顾客解释、加工并储存大量有关他们所购买的产品的信息,还会影响顾客的购买决定;因此,品牌的品质认定和品牌联想都可以影响到顾客的消费满意程度。即使它们不能够保证顾客会将其作为唯一的选择品牌,也能够劝说顾客尽量地使用本品牌而不是促使他们去尝试其它品牌。品牌价值还可以左右销售渠道。经销商与顾客一样,对那些共同认可的强势品牌有更大的信心。此外,品牌价值能增加企业优势,使企业能够凭借这种优势把竞争者的客户争夺过来,从而导致市场份额在不同企业之间重新分配。因此,建立以品牌价值为导向的资源组织和资源配置模式,并通过对顾客价值的有效经营才是真正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

3立足产品,丰富品牌价值内涵

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是保持创建品牌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是品牌的实质载体,是构成品牌物质价值的基本因素,是企业塑造强势品牌,进而取得真正成功的钥匙。强势品牌可以帮助顾客解释、加工、整理和储存有关产品或服务的识别信息,简化购买决策。企业要想长期留住顾客,不仅要满足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同时也要满足顾客的心理、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降低顾客的购买风险,增强购买信心。个性鲜明的品牌可以使顾客获得超过产品功能之外的社会和心理需求,从而影响其选择和偏好。对品牌满意度的提高,会赢得更好的口碑、更多的顾客以及重复购买的可能性,甚至形成顾客的忠诚。顾客满意意味着顾客忠诚,但不断强化的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忠诚的坚实基础。所以我国民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首先树立质量和品牌优势,建立起完善的服务系统以及信息优势;其次,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新价值,建立起客户数据库及反馈处理机制,不断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和新的期望,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再次,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和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渐让顾客认同企业的经营理念,让企业的品牌深入人心。使品牌无形资产价值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4整合营销传播,有效传递品牌核心价值

篇5: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

我国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

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金融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成新的发展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推出创新成果,促进我国金融企业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在金融企业发展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作 者:刘兆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信用合作联社 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F832.1 关键词: 

篇6: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

陈小玲

前 言

当今世界竞争环境已日趋激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世界各国企业都在寻求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培养和确立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各国企业运营的首要课题!而缺乏核心竞争力正是我国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企业在管理、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战略等软件方面与世界级企业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拟在核心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培育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针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探讨如何培育和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正文

(一)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民营企业”是指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与鼓舞下,逐渐成长壮大。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蓬勃兴起,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应运而生。民营企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是民营企业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问题严重;研究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组织结构调整滞后,管理混乱;忽视现代营销理念,凭经验决策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和威胁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更使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发展的“严冬”,面临着产品出口难、产品积压的现状,遇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

1、国外研究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观点提出后,使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热门话题和关注点,也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重视,此后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麦肯锡(Mckinesy)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和帕特里夏·克里福德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他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是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奎因、道赖和帕克特(Quinn,Doorley,Paquette,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的积累与企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企业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由于产品与技术平台是需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中所积累的、独特的企业专长(历史性的难以仿效的知识集合)。

巴顿(D.B,Barton)是知识观核心竞争力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核心竞争力不只是技术和人力技能,更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能够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体系。其构成包括知识和技能、管理体制、实物系统、价值观,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是一种制度化、系统化、长期化的行为,其重点是构建能够为公司创造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2、国内研究

我国一些学者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在国内,李悠诚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无形资产。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它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由无形资产构成,是通过对各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

丁开盛、周星和柳御林等学者曾分别撰写文章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它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组织协调管理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并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一种资产和知识的互补体系,其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面临的产业技术和市场动态的影

响。

程祀国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核心资产包括人才、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在内的核心群因素,其中高素质的核心人才是核心资产的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全部核心资产的综合运用和反映,是企业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规定及技能的有机组合。企业具备某些核心资产却不见得一定有核心竞争力,有了核心竞争力就有了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形成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关键,核心人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的。核心竞争力指“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它是硬核心竞争力(以核心产品形式和核心技术或核心技能为主要特征)和软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的综合。

管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顾客得到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与价值。简单而言,就是价廉、物美或是同时具有,是实惠的产品或服务。

左建军认为,企业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体制和制度是生产关系,现代企业体制与制度能保证企业具有永久的活力、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是企业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发展其他竞争力的原动力和支持平台,其他竞争力只是在此平台上的延伸,与核心竞争力共同组成了核心竞争力系统。

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张瑞敏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创新是海尔文化的价值观,也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有研究者经研究认定,“企业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在概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一些学者的研究把技术创新能力几乎等同于核心能力”。

综上所述,虽然这些理论的研究背景和出发点各不相同,但其共同之处在于:与企业的外部条件相比,企业的内部条件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建立并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逐渐走向衰落,而有的企业却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关键在于这些企业有意识地构建、提升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小结

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培养起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也是无庸质疑的。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形势下,对民营企业来说,要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而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是现代企业抵御危机的唯一出路。一方面,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需要配备熟知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人才,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政策的变化;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危机中生存和发展。可以说,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帕拉哈德(C.K.Prahalad),哈默(Gary Hamel).公司的核心能力[M].哈佛商业评论.1990.

[2]林善浪.中国核心竞争力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孙霞.基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6

[4]舒化鲁.决战十大竞争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包晓闻,宋联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徐岚.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提升探讨[J].现代商业,2009.[7]林叶.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现代管理科学.2004.[8]张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J].威宁学院学报,2008.[9]张艳菊.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发展,2008.[10]小艳,龚晓凤,陈志鼎.浅谈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师,2003.[11]潇霖.试论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12]阎萍.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对策分析[J].大众商务,2009.[13]高一山,姚晓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J].消费导读,2009.[14]李虹,罗燕.无形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浅析[J].财会通讯,2009

篇7:试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浙江群力电气有限公司 俞伟臣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企业应了解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培育核心竞争力应考虑的要素,找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

1.核心竞争力是资源、知识、能力、信息和价值的集合体,不仅包括对已有的知识、资源、技能的融合和运用,而且包括敏锐感觉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和及时为顾客提供价值和服务的能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

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1.外部环境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在缺乏市场环境的情况下,计划体制下缺乏独立自主性,也缺乏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诸要素,政府的有形力量与市场的无形力量阻碍核心竞争力的构筑,来自外部对企业产生最大冲击的是其所面对的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核心竞争力本身属于竞争的范畴,因此与市场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国家在产业发展初期可以扮演领导者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但是当产业成熟以后,国家应当从投资导向转向创新导向,政府就应当尽快淡出,将身份从“教练员”转变为“裁判员”,用公平的“游戏规则”来整顿经济秩序,进一步确保活跃的有序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内部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企业经营机制涵盖了企业的自主权问题、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运转循环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对核心产品,除了企业决策层能否敏锐地把握市场脉搏和科技发展的动向之外,其推出还依赖于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是否合理和健全。一个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合理性的经营机制也是企业的核心思想意识所赖以产生的有利土壤,经营机制最主要的影响体现在与核心层紧密相连的经营层,在影响经营层面的基础上,经营机制的影响力进一步向

战略层面延深,对企业文化、成本优势、产品差异性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带来影响。

3.核心竞争力中核心产品的内容。刚建立起来的新企业,业务有良好的前景,但处于文化,产品等的磨合期中,原有核心竞争力也处于调整和重新适应之中,明星区的企业处于最佳状态,利润率高意味着企业现有业务经营良好,业务也在不断增长。处于官僚主义惰性区的老企,经营者必须保持清醒和思维的敏锐实施变革,帮助企业慢慢地克服惰性,恢复活力,防止企业出现衰退迹象。处于警惕区的企业虽然还是具有较高的利润率,但是业务范围已经开始收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流失,必须从管理入手采取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和方案。

4.核心人物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企业要具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创造差别,企业的差别战略出自企业的理念,企业的理念也是企业家的理念,企业能否建立竞争优势,关键不在于资源的优劣,而在于核心竞争力。没有优秀的企业家,就无法长期维持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建立与保持竞争优势。有优秀的企业家才能有创新的动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家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企业中,尤其是公开招股公司中,特定控制权通过契约授权给了职业企业家,剩余控制权则由所有者的代表董事会拥有,企业家是核心人物中的核心。

5.核心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本质。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紧密联系,“诚实、正直、公正、正义”就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没有企业之间的这种信用文化,即使建立了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企业的发展仍然受到遏制,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为核心,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可以看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都可以找到企业文化起作用的踪迹,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价值性,延展性,都属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构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应考虑的因素

1.企业核心技术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核心技术的构建要有内在动力,要与组织文化相适应,要注意技术的整合利用,资产的投入和产出分析,人力资源的配制,采用渐进式信息化战略。

2.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对企业不断地进行改造,是企业利用以计算机,通讯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各个层面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能力,特别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企业流程再造要分析企业战略环境,制定企业战略,建立企业总体模型,识别并设计出能成功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流程,并开发出支持信息系统。

4.企业资源规划。

5.学习系统思考,改善思维模式,建立共同目标,团队学习,自我超越。

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加快制度创新步伐,继续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推动技术创新的方式和方法,首先推动企业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培育核心技术,其次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再次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企业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

3.建立创新型文化,创立学习型文化,培育生态型文化,提供一种彼此信任和信息共享的企业文化,鼓励知识创新和交流,逐步改革监控、指令、命令等刻板的管理形式,鼓励员工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使知识得以增值,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

4.企业专业化经营,准确定位市场,不断创新,做行业的专家,站在行业的最前沿,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的重点放在核心

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同时重视战略性外包的战略手段。建立战略联盟,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5.运用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为对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所以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处理——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应用”,知识管理通过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其实现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6.加强对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管理和控制,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忠诚。

7.加强同一质量水平的产品差异,增强产品竞争力。企业的市场位置应更接近竞争企业的市场位置,以有助于赢得对手的“自然需求”,利用价格优势扩大市场需求,增大产品差异以减弱价格竞争的强度。

篇8: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西方企业的差距

1. 企业规模偏小。

以全球500强企业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8年推出的中国企业500强相比, 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12.67%, 列入中国企业500强的宝钢的营业收入只相当于卢森堡阿塞诺米塔尔公司的29.63%, 迅速崛起的华为集团的营业收入只相当于芬兰诺基亚的18.02%。从这两组数据对比就可看出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在规模上的差距。

2. 品牌竞争力不强。

我国企业经过20多年的成长, 虽然也培育出如海尔等一些知名品牌, 但国际性知名品牌匮乏。在2006年中国自主创新品牌峰会上, 中国国际名牌协会会长解艾兰指出中国自主品牌的困境, 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的比较, 我国出口企业拥有的自主品牌不到20%, 自主品牌出口额在全国出口额中的比重不足10%, 称得上世界品牌的寥寥无几。即使像“海尔”这样的品牌, 海外销售额也不到10亿美元, 只占其销售额的10%。

3.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据2005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对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的企业分析比较, 发现世界研究开发的80%、技术创新的71%, 均由500强企业创造和拥有, 62%的技术转移均在500强企业进行, 而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投入只占相关企业销售收入的1.32%, 远低于世界500强的3%—5%, 显示了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不力。

4. 管理水平力较低。

将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8年推出的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全球500强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比较薄弱, 供应链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等, 在软竞争力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严格来讲, 中国迄今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即使中国目前的顶级企业无论是已进入世界500强的中石化、中石油, 还是近年来表现抢眼的海尔和华为, 它们还都没有足够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最佳配置, 只是从业务结构来看具备了跨国公司的雏形, 还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可见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5. 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

将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8年推出的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全球500强相关数据对比, 中国企业500强“重化工化”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 其中服务业入围企业不到1/3, 而世界企业500强中超过半数都是服务业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海外销售收入占所有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30%的只有39家, 凸显中国大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 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传统文化及落后思想观念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 中国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 涌现出了诸如海尔的“产业报国, 追求卓越”、春兰的“管理矩阵”等先进的企业理念, 但在小农经济和传统计划经济下产生的思想意识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些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管理方式等。比如, 有问题不去“找市场”而“找市长”的依赖思想、急功近利的发展战略、“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拍脑袋”式随意决策等。思想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瓶颈。

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良好的公司制度做基础。虽然我国不少企业进行了改制, 但改制后的企业仍然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有的治理结构、用人和激励机制、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这与真正意义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这些企业来说, 企业管理者即使努力提高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却得不到应得的既得利益, 更得不到由此而产生的预期收益, 责任和权力的不对称极大地挫伤了企业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致使更多的管理者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而缺乏长期的战略考虑。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产权界定的不清晰已成为我国企业竞争力难以提升的重要根源。

垄断和政府保护削弱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发育还不完善, 各类市场之间的匹配协调关系尚未确立, 这就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不充分、无秩序的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的残缺和扭曲。一些企业的巨额利润不是靠“自我发展”去“硬拼”, 而是依靠政府的力量, 依靠其垄断的地位, 使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 致使真正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无法出现。政府的保护、垄断的存在使这类企业管理者感觉不到外部竞争的压力, 丧失了自我改进的动力。

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领先于人的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制胜法宝, 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核。由于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不足以及重技改轻研发, 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企业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 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没有自己的品牌, 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 依然处在低质高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中,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被动和跟随地位, 时刻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1. 抓紧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证。我国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根源在于缺乏理想的制度保障。因此, 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 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 尽可能减少企业发展对个别人特别是第一把手的过度依赖, 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理想的制度资源。要依法规范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关系, 完善市场体系, 健全市场主体, 特别是要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 着力降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体制成本, 提高体制的运行效率和活力, 让各类企业展开公平的市场竞争, 为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2.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因为有了核心技术, 才能使企业形成专业优势进而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增加产品或服务的购买价值 (产品差异) , 提高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其作用远远超过在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利,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因此, 企业要把加强技术创新, 不断形成专利技术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其着力点是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真正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权益分配, 以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 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 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 以形成自主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大型企业要着眼于整合全球资源,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增强对所在行业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 逐步建立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和全球化的研发体系, 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增强企业发展的技术驱动力。

3. 加强人力资本建设。

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传统工业时代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资本和资源让位于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无形资源, 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因此, 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本建设。一是建立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作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 直接制订企业的战略决策, 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 因而全面提高企业家自身的素质, 提高现代管理技巧, 健全其独立人格, 努力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队伍应是企业人力资本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是加强专业性、技术性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可采取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 废除论资排辈, 安序升级的用人制度等办法, 为人才价值的升值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4. 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 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价值观念、企业行为准则、企业目标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最深厚的底蕴, 它通过蕴藏于企业活动背后的心理、伦理、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影响着企业行为。由于企业文化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征, 因此, 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用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企业文化战略, 通过以顾客愉悦的设计思路进行产品广告和服务宣传、营造符合消费心理的服务环境、强化顾客和员工对品牌价值的认同、激励员工为提升品牌而更加注重日常的行为等措施, 着力打造知名品牌, 增加品牌的竞争力。二是强化企业文化的人本色彩, 通过充分运用企业文化的整合功能、激励功能、价值功能、塑造功能, 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生产管理、营销、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性, 教育引导员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从而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自身价值。

5.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要高度重视战略管理, 强化系统思考, 对发展中的经营风险保持应有的警惕。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育和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预防风险发生, 降低风险发生时的影响程度。要高度重视投资管理, 杜绝各种非理性、超能力和非主业的投资, 使投资规模与自身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严密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6.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企业内的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进行整合, 使“三流”顺畅, 并成为企业的共享资源, 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实现信息化, 只有与企业实际、企业业务重组、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 遵循集成、共享、效益等原则, 能收到减少信息、资金、物资的阻滞, 提高工作效率和有效性, 降低成本, 快速响应市场, 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省时省力, 捷足先登的目的。

篇9: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德育

中国分类号:G41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倡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2014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1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4年5月4日,习近平考察时北大,与青年学生座谈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23日,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再次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此可见,努力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命题。

二、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纷纷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营造、社会实践等途径,努力培育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不菲成绩和实效,得到广大师生肯定与赞同。然而,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目标缺乏层次

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些学校在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时,没有考虑学生年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未能分层实施,分类指导。目标实施过程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以生为本,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

2、方法过于简单

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贴近学生实际,形式要喜闻乐见,理念、手段和方法要创新,增强其吸引力与感染力。然而,有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活动形式简单枯燥,举办方法单一呆板,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3、评价方法不科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一个内在的系统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在考核时从整体出发,从全局把握,要求我们在考核主体、内容、方式、场所等方面作全新的系统的变革。然而,有些学校考核主体仍以教师为主,甚至被认为只是班主任或思想品德教师份内之事。考核方式仍以笔试为主,忽视对学生平时养成习惯的考察。考核内容以记忆为主,没有把平时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综合纳入考核范围。

三、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

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使用的方法要与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相适应,要尽量多样化,充满趣味性,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具体来讲如下: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地,也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好课堂,达到广泛传播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另外,教师要努力推进和改革教学方法,如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兴趣。

2、充分发挥教师身先示范作用

道高为师,德高为范。充分发挥教师身先示范作用,发挥优秀教师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让他们做到有榜可仿,有样可学。行动胜过语言,身教胜过言教。要充分利用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典型案例,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管理者等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各种具有校园特色的、客观反映校园生活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的成果的总和。充分利用校园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从校园建筑布局、场室布置、人物雕像、宣传标语等方面,营造良好德育氛围和育人环境。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中去,给学生良好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充分发挥主题活动的促进作用

根据教学安排,结合时令特点,通过各项主题德育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主题活动月基础,如三月学雷锋活动,四月节水活动,五月追贤忆人活动,六一儿童节活动,七一建军节活动,九十教师节活动等,开设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5、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引导作用

现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化的社会。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快捷等作用。首先,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平台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向学生广泛宣传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络,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最后,充分利用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班级群等自媒体平台,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德育既要教学,更重在养成。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举止,社交礼仪,道德礼貌等。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尤其是“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热爱社会的良好品德。最后,通过建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等,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年1月7日

[2]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4年5月23日

[3]张武.中学德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1月23日

上一篇:医院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和总结下一篇:有限责任公司减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