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2024-04-15

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精选11篇)

篇1: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本土美术资源是经过漫长的沉淀和发展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开发不仅能起到塑造学生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冲击,地域文化发展受到了阻碍。本土美术资源也逐渐失去了其应发挥的效果。美术教育作为青少年接受地域文化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于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致使教学失去了创新,也导致本土美术流失严重。因此,需要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本土美术资源,更好的促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本土美术资源的概述

(一)内涵分析

本土美术资源是一种美术文化资源,其成长和成熟的环境与地域往往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美术资源。这种美术资源是一个地方人们生活的结晶,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传承,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使得其自身能够体现出一种文化固有的特征以及精神面貌。

(二)特点分析

本土美术资源有三个主要特点,首先是美术资源的多样性特点,主要是指美术资源的显现方式以及客观存在的多样性。由于本土美术资源形成于不同的地域,其形成的文化背景也不相同,因此,美术资源的存在和构成也会不相同,可利用的美术资源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其次是资源的潜在性特点,它不能直接被应用到教学中,需要通过挖掘其主要教学价值来在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最后一个是资源的间接性特点,必须经过一定的筛选以及加工使其变为真正的教学资源,有助于美术教育的实施。

二、本土美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美术教育作为学生艺术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促进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并丰富对知识的了解,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资源的开发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美术教学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是促进本土美术传承以及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将本土美术教育根植于学校教育中,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发展,保持文化的传承。

三、本土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实践

(一)传统节日中美术资源的开发

春节和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隆重的节日,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除夕那天家家户户就会将屋子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在大门上粘贴新年祈愿,在室内张贴各种寓意吉祥的年画,还会在玻璃上贴窗花,窗花是中国剪纸文化中最为传统的美术作品。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于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可以窗花作为开发对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采用欣赏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剪纸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让他们欣赏剪纸的美,从中感受剪纸的艺术,来提升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同时还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其次利用剪纸教学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态度,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民间艺术中美术资源的开发

雕塑艺术是我国本土美术资源的一种形式,最先的雕刻艺术是以各种石窟的构造存在着。例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都是一种潜在的美术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深层开发。对于这种美术资源的开发,其主要教学形式是采取实践教学法;教师可以在课外时间安排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并且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石窟的概况以及艺术成就,从而增强他们对我国石刻工艺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对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独具美感的石窟作品。例如,龙门石窟的装饰性特点是什么?怎样用艺术的眼光鉴赏石窟?让学生在感受作品的同时进行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对这样古老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本土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对促进美术的传承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思。

篇2: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郴州月峰中心学校 王新腾

摘要: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不少地方还没有健全应有的文化设施,但农村也有自身的优势,如有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等,因而教师应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和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美术课程的精神及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会开发与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课程资源。关键字:乡土资源

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

一:乡土资源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1.乡土资源的概念

什么叫乡土资源,乡土资源指的是学校师生所处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它体现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这包括乡土地理、自然景观、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而从乡土资源的狭义来看,“乡土”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且其概念范围通常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乡土资源的理解,在实际的应用与研究中,人们往往又会将其定义延伸为:指人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和语言文化等。

2.乡土资源的分类

①人文资源

主要指的是一定时间内所创造形成的特色人物、文化资源,包括传统的民间版画、剪纸、印染、雕塑、织绣、陶瓷以及一些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如:岳飞,林则徐,玄武门事变等等。②物质资源

指的是一定区域内自然物质材料,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各种农作物的根、茎、叶以及秸秆、稻梗等,均可为美术课的手工制作提供材料。石头、泥土等资源,也可为雕、塑、捏提供材料。而各类家庭日常小用品,如针、线、布头等,也是美术课堂取之不尽的材料库。

③诞生资源

延生资源,是指随着某种资源的利用、消耗,其作用和影响仍然存在的资源。它集中表现为由物质教育资源演绎出来的文化教育与传承功能。如具有地域性的祠堂、神庙、牌楼,乃至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等,都会以一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形态产生教育作用。

二:研究小学美术教育有必要开发乡土资源

1.为什么要开发乡土资源

尽管美术教科书考虑到了各地的实际情况,具有普适性,但仍难以面面俱到,尤其像一些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因教学设备,生活条件的局限美术教科书的部分内容,往往会因绘制材料、学生经验或教学条件等局限而难以实施教学。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农村的教育设备本来就远没城市充足,针对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教育手段。发掘乡土资源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提出的主要思想之一是以 “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这说明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育,是改善和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途径。

2.开发乡土资源的作用

开发乡土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的美术教学。既能降低学习成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加强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农村美术教学充满活力,又能增强美术教学的实际可操作性,提高农村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我认为将乡土美术引人到 小学美术教育中来,这对于乡土美术和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策略。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 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小学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与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三:如何开发利用乡土资源

要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的美术课程资源,从总体上说必须注意和处理好可行性,合理性,有效性,既要经济投入要求低,又要教学效果好。具体地说,尤其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扬长避短,巧用农村社会生活资源,弥补教科书的局限

农村教师需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在以课表为依据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情况扬长避短,巧妙地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来弥补教科书实施中的局限,包括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就地取材的课程资源来替换教科书中难以实施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材料。

首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处理。如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中的《纸盒城堡》一课,教科书中设置的一个活动是用废旧纸盒制作一条街道或一条商业街的模型。由于农村学生,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生对城市楼房、接到设施的印象主要来源于电视或教科书中的图片,因而对这些缺乏相应生活经历的学生来说要制作这样的作品,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和距离。有位农村学校的教师干脆把这一教学内容改成《我们的村庄》,仅进行平面设计。由于替换的教学内容融入了学生自我的成分,融入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结果学生倍感兴趣,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热烈讨论,有的在村庄里设计造型新颖的文化娱乐城,有的在村庄中设计了巨大的电影院,有的还在村庄里设计了现代生活的游泳池、花坛、摇椅等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

其次,可以对教学用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材料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元素。虽然农村相对于城市的教育资金投入较少不少学生家庭的收入还不高,然而大自然却赋予农村地区丰富多彩的自然材料,对于农村美术教学来说,利用自然材料教学不仅取材方便,也可解决学生用材困难的实际。如湘美版小学教材第十一册中的《搭架子》一课,其目标是用筷子或者棍子等材料搭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架子和果篮,教科书里面实用的一次性筷子和吸管等材料进行制作的,但我们在农村却可以用更多的材料进行制作,如藤条、树枝、草条、麦秆等。并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巧妙运用当地材料制作更精美的果篮,书架、文具盒等等。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可见,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丰富、创新了美术教学内容,也丰富、创新了教学形式。

2.活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校本乡土资源

乡村的田园、农舍、山野、山石、花草、树木等随处可见,这是相对于城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资源,因而教师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来扑捉这些优势资源,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美术课程资源,以丰富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形式。

①走出教室,以大自然为美术课堂

在不少情况下,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可由教室迁移到大自然中。这是因为大自然中的许多实物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与生动的教学素材,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观察、亲近自然美,在大自然中寻找艺术灵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又能自主地发现美与表现美。如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的《秋天来了》一课,有位农村教师就把课堂搬出教室,带学生去学校附近的户外体验,观察秋天的特征,包括秋天的色彩,秋叶的形状等,畅谈秋天的故事,如中秋、丰收、秋游及秋天带给人们的许多感受,从而寻找秋天的美。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还让学生用涂颜料拓印树叶的肌理,或树叶组合拓印或用落叶拼贴成画等。可见,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展美术教学,不仅取材方便、教学效果好,同时也不失为一条开发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捷径。

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有效开发校本美术课程

如湖南湘潭某小学,就以出生于当地的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艺术,再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为主题,开发了自己的校本美术课程,很有本乡本土的课程特色。再如日本某乡村小学则灵活利用当地的农作物资源,让学生在种植水稻的活动中开展有特色的造型活动,如春夏,让学生绘制记录自然景观的变化及水稻生长的过程。到了秋收季节,又让学生手机各种废弃材料绘制成系列雕塑作品,立在稻田中,这些造型奇特的作品不仅赶走了偷食的鸟儿,也让学生了解了美术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及其作用,其教学就有乡土特色。

③以乡俗为题材开展美术教学

农村的乡土历史、民风民俗也是很好的乡土资源。如收集当地的民歌、山歌、童谣等配上图画,以绘画或手工的形式表现民风民俗,丰年过节的踩高跷、耍狮子、舞花灯等歌舞活动,还有日常的剪纸,纸扎,编织,装饰画,雕塑等民间工艺。这些特有的乡俗活动与民艺活动都是极好的乡土资源。都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总之,只要农村美术教师树立; 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能用艺术眼光去审视生活,农村中的一切吗,美的要素均可化为美术课程所需要的资源。这样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且还引导学生关注了身边的乡土艺术,对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了教育应有的积极作用。

四:小结

乡土美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是与自然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因此能增加城市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同时也是回归自然、认同乡土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材料。将开发乡土资源与美术课程建构、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操作方式,并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评价,通过鼓励教师综合利用环境中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避免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扬长避短,突出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3: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一、赏名胜, 感受魅力扬州

扬州的美景看不尽、说不完, 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扬州的名胜古迹有个大概而全面的了解, 我挑选了一部扬州旅游的宣传片和他们一起欣赏。制作精美、时间短暂的宣传片中, 将扬州的过去和现代的景观高度浓缩, 运用艺术的手法, 通过绝佳的视听效果给学生以震撼和赞叹。

欣赏完后, 学生纷纷发表着自己的观感和收获。“这里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瘦西湖的湖面时宽时窄, 蜿蜒曲折, 沿河而游, 景色不断变换, 犹如一幅国画长卷, 引人入胜。”“何园建筑环环相扣、中西合璧, 亭台楼阁、假山水池配置得当, 古朴幽雅。”

二、品佳作, 品味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扬州的胜景充满了诗情画意, 多少文人墨客在烟雨熏风中低吟, 留下了“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垂杨不断接残芜, 雁齿虹桥俨画图”、“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千古名句。扬州的烟云滋养了石涛的笔墨, 扬州的风土成就了“扬州八怪”。

2012年, 由中国现任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长龙瑞领衔, 范扬、陈风新、叶浓等数十名国内顶尖画家深入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东关街、高邮等地写生采风, 然后各自以自己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大批山水画作品。学生观看一幅幅大师的作品, 领略了扬州的古朴神韵, 好比经历了一次“真实的梦幻之旅”, 体验到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灵动脱俗、清秀婉约的城市之美。

三、听讲述, 了解建筑之价值

扬州有很多古老的建筑, 它们造型独特, 有着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在课堂上时常引领学生游历其间, 向他们讲述建筑的历史与美感。

比如, 五亭桥古称“莲花桥”, 建造在瘦西湖上, 好像湖的一根腰带。因桥上建亭, 故又名五亭桥。五亭桥是清代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秀丽, 黄瓦朱柱, 配以白色栏杆, 亭内彩绘藻井, 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 正侧有十五个卷洞, 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 各洞衔月, 金色荡漾, 众月争辉, 倒挂湖中, 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 高跨五亭桥, 面面清波涵月镜, 头头空洞过云桡, 夜听玉人箫。”

四、画美景, 表现自然之美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经过我的细心观察, 我们扬州的很多名胜古迹是非常入画的。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后, 我组织绘画小组的骨干成员在暑期里奔赴扬州, 亲自游览扬州的名胜古迹。

走进大明寺, 仿佛走进千年历史。盘桓寺内, 寻古探幽, 香烛祈祷, 追思前贤, 浮想联翩。远古的高冈、南朝的古寺、隋代的宝刹、唐朝的高僧、宋代的名堂、明朝的老树、清代的御碑、民国的先驱、当代的玉佛……一座寺庙, 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拥有如此深厚的佛学渊源与文化底蕴, 这在众多寺庙中是不多见的。学生和我为寺内有这些建筑的美所震撼, 我及时让学生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运用线描的绘画方式表现它们。我有时引导他们用长短疏密的线条表现古代砖木结构, 有时现场示范建筑的细节表现方法。稍许, 学生的速写本上呈现出一幅幅构图饱满、线条富有变化的作品。

为了增加绘画的情趣, 我还在学生回来后整理素材, 尝试用版画、手工、水粉等形式进行“二次”创作, 力求表现学生眼中的扬州。

五、议成果, 增强美术素养

陶行知说:“让我们解放眼睛, 扔掉有色眼镜, 要看事实, 看未来;解放头脑, 撕掉精神的裹头巾, 要想得通, 想得远;解放嘴巴, 享受言论自由, 谈天, 谈地, 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 甩去无形的手套, 大胆操作, 向前开辟;解放空间, 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 飞向大自然, 大社会去寻觅, 去捕捉。”因此, 教学评价环节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面对学生以扬州风光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 我主要运用三种方式进行评价:一是自评, 就是创作者本人谈自己如何进行选景、取舍、构图、用色的;二是互评, 也就是同组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就作品中的某一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三是师评, 教师根据学生评价中出现的观点进行点评, 并从美术创作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对话, 要让学生明白, 美术写生并不是要求与现实中的具体物象相一致, 而是艺术化的现实, 要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除了绘画, 我们还可以通过拼贴、剪刻等手法, 采用不同材料来表现对象。师生的交流不光是甄别作品的优劣, 更是让学生获得美术创作的基本理念, 为取得更大的进步奠定基础。

美术的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 发展好小学的美术教育, 需要美术教师从理念更新做起, 从日常教学做起, 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使小学美术教学真正走上特色化道路。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一、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和形式

“造型·表现”。组织学生以生态游、写生等方式,开展本土美术教育活动。把美术课堂移到室外,进行写生。通过实地搜集多种美术资料,学生可以用铅笔画、水粉、水彩来表现,也可以用雕塑(橡皮泥、泥塑)、剪贴画等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

“设计·应用”。组织生态游,让他们观察野外的各种花卉,设计创作花卉图案,设计字体等,并运用在黑板报、板报设计、各种装饰等生活领域的各方面。

“欣赏·评述”。教师可以拍摄录像、照片搜集和整理人文景观中的本土美术资料,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当地的本土文化资源,感受本土文化的浓浓气息。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活动中所看到的美术作品、信息、事件和活动,激发学生对来自他们身边的“美术现象”进行评论的热情。

“综合·探究”。开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探究活动,用各种材料、多种形式创作和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开展以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为目的的综合探究活动,调查美术在人类生存环境的运用及其关系,用图文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

二、本土资源实施课堂教学方法

1.导入法

在学习民间美术进课堂《剪纸》中,出示图片春节“贴挂千、贴窗花”,巧设悬念式问题情境导入。让学生研究如何制作,贴近学生生活,自然导入新课。在《泥塑》教学时,如:我们从哪个方向欣赏黑板报、可以从哪些方位欣赏泥塑人物,引出三维空间概念,立体造型的理解。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导入。在《美化环境》中,利用学生调查问卷《衣食住行用》的生活方式变化,反映共同心声,导入本地资源。《写生课》所学的画物体的印象,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2.示范法

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播放视频片段,多适应于某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色彩等,教师可边讲解、边做技法动作示范,同时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

3.探究法

如:《衣食住行用》生活方式变化,从发问卷——调查——写问卷——课堂汇报谈如何调查、取得知识、反映问题、调查体会——开展活动过程中的困惑与启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部由学生去解决,设计既重视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又充分照顾活动前后学生的感受、困惑以及启迪。

4.多媒体语言运用法

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

5.评价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一岁寒”评价不能语句过激,。要让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如:在学习《走进星甸、了解星甸》时,让学生事先考察,老师利用相机拍照图片制成课件,让学生欣赏、图片,对星甸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鼓励积极参与的意识。

6.创新实践,继承拓展

(1)临摹、复制民间美术、剪纸、年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美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上色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美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

(2)在《泥塑》一课中,让学生创作动物、人物的基础上,除保留原来的生活中所见特点外,更多地体现儿童那质朴、夸张、大胆的造型特点;《科幻画》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变废为宝》则要在在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尽量降低难度。《表现大自然》要学生学习在色彩搭配上,采用鲜艳强烈、本土气息浓厚的色彩进行表现的技法;在内容选择上,更多的是表现孩子们熟悉的儿童生活题材。

7.综合实践,在特色活动中传承文化

(1)上《民间美术进课堂》一课时,让学生看问卷后,开展质疑,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保护政策,民间美术到底包括什么内容,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做介绍准备。

(2)去大自然中观察。课前让学生分小组对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用相机收集、记录蕴藏在美术中的艺术:石狮子、石刻砖雕、镂雕、华严寺宝塔、市民广场雕塑、石刻书法……让他们在旅游中去用笔记录或描绘,探访本土文化资源,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汇集资料,交流课外调查结果,结合相关成果,再进行创作表现。学生在大自然中上课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3)利用节日去体验。

(4)走近艺人去学习。

(5)走进网络去拓展。

(6)走进地方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美术教育的意义

本土文化资源增强了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强化了对学生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农村中学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培养综合素质,多留心观察多积累应用,美术课也会被学生越来越喜欢。

篇5: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实用美术也称“应用美术”,指具有社会实用意义、反映生活应用目的的美术,用于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领域,经过设计和艺术加工并结合生产的美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不限于物质产品的生产,还包括各种以实用为目的的美术设计。校园实用美术,是直接服务于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校园的美术,利用美术技能为各学科教学服务和宣传美化校园的美术与设计。校园实用美术是专门用于校园的美术与设计。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政策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三级课程的重要概念,将原来国家过于集中的课程决策权分配一部分给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并行组成的课程结构。同时,对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特色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有开发校本课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权利和义务,这为开发校园实用美术课程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本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以校为本”的特色

学院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一定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下功夫,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应“以校为本”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院管理层的支持和帮助,使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得以借助学院的管理手段,实现以学院为课程策源地和实施依托的美术课程的结构统整。使得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能够获取和利用优势资源条件,以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使其真正成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源远流长,前身是南宋时期张虼窗斓某ど吵悄鲜樵海初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并更为现名,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秉承百年师范教育传统、创新小学教师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是我院在小学教师教育方面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我院的小学教育专业紧扣农村小学教育实际,于6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构建了“综合培养,分向发展”的培养模式,规定了“一专二能三艺四技五证”的培养要求,其中“三艺”即具备识谱视唱、少儿舞蹈和教学简笔画三项艺术素养。教学简笔画就是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四、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以生为本”的特色

校园实用美术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为了更好地适应我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省教育厅从20开始启动并实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独家承担培养任务。培养模式严格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小学阶段课程设置的要求,实行分专业培养,为湖南省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且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带头人。2010年9月,已面向全省招收了1400余名初中毕业生,前两年综合培养,后四年分专业培养。校园实用美术课程是处于综合培养阶段的校本课程。

初招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年龄偏小,女生较多,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来自偏远的农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等诸多原因,其教师职业综合技能几乎为零,但他们勤奋好学,可塑性强。如何在两年内训练好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师范生的实用美术技能,是摆在小教部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我国高校很少有人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改革,与教育部对师范院校提出的重教师技能培养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也是造成当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实用美术技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本人以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开发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培养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实用美术技能,并付诸实践。

五、在实践中开发校园实用美术校本教程

校本课程开发专家斯基尔贝克(skilbeck)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一般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①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②拟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③制定校本课程的具体操作方案→④进行校本课程的实施→⑤校本课程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一)情境分析是开发校本课程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实施情境的分析上,仅限于学校内部和周边的资源条件与课程实施环境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兼顾源自国家、地方的课程理念及相关的政策导向。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能顺应时代潮流,兼顾“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二)拟定适合的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重要的环节。

开发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利用实用美术技能为小学教学服务和宣传美化校园的高素质小学教师。美术所特有的直观造型功能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有特殊的辅助工具作用,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校园实用美术可以丰富各科教学的表现力,优化教学效果;可以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加强校园实用美术教学,全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美化校园的能力和辅助各科直观教学的能力,对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制定校本课程的具体操作方案,自主编写相关教材或教案。

笔者曾于20主编了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小学实用美术》,设置平面手工、立体手工、校园报刊设计、校园平面设计、教学用具设计、校园环境布置、校园舞台美术与展示设计等八个章节。教材由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农村定向师范生使用了三年,普遍反映实践操作性较强。从起,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编写体系,还与时俱进增加了校园实用计算机美术与网络美术等内容,编写既能立足师范美术技能培养,又能顺应时代的发展的本科层次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一《校园实用美术》。本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八个章节。第一部分的编写目标是强化师范生的基本美术技能训练,包括字体设计、教学简笔画、黑板报、手抄报、墙报、校园海报等内容。第二部分的编写目标是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设计制作与儿童美术发展相适应的实用美术,包括纸艺创意手工、综合材料创意手工、重彩画、创意版画、沥粉装饰画、铜丝沙画等特殊技法装饰画。第三部分的编写目标是综合运用各种传统与现代化手段,美化校园与服务教学,包括校园与教室环境布置、校园舞台美术、校园会展设计、电脑美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电脑美术在校园活动中的运用、电脑美术与网络教育等内容。

(四)将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开发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编写《校园实用美术》教材,并通过美术教师认真实施校本课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加强校园实用美术技能训练,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

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能给人美的熏陶和爱的启迪,美的刺激能增进儿童的创造力,学校环境的布置本身即构成一种潜在课程。校园为教育的场所,它的环境布置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师将致力于营造浓郁的书香味,将校园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2。加强校园实用美术技能训练,满足各学科直观教学的需求。

直观教学可以将学生带入情境,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快乐地得到知识,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审美素养。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

3。美术技能求实用,教学方法求灵活。

校园实用美术课程强调美术技能在小学的应用功能,以实用为目的。本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培养师范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师范生灵活运用不同工具材料的使用和设计制作方法,为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美化校园环境和优化课堂教学,掌握扎实的校园实用美术基本功。

4。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它学科的学习。

(五)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的修订与完善

教材经过教近一年的使用,发现校园实用美术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过多强调实用美术作品的制作步骤,导致编写内容的文化内涵不足;校园实用美术作品质量要求偏高,师范生在实用美术技能的训练上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对其他教师技能的训练有所抑制;校园实用电脑美术由于受硬件设备的限制,只适合小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爱好美术的师范生学习,尚不能普及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亟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

篇6: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一、对生活美的体验

美来自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育运动、竞技、游戏不仅仅是人的情感的渲泄,更重要的是人改造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生活美的教育。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身体活动,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过程外,融合对生活美的教育。另一方面开展野外体育活动,更能使学生达到对生活美的教育。因为举行此类活动,学生通常都要准备食品及其备用灶具,在活动中,学生要生火、做饭、搭帐篷、确立方位、使用地图和指南针等。在出现伤病的情况下,还要会医务急救和排难,学生通过自身劳动,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二、对情感美的感悟

现代教学论强调快乐的学习情绪,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利用提到了相当重视的地步。但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非智力因素是为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服务的。但这里把情感放在了教学内容和追求目标的位置上,是要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美的情感教育,即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品质。要实现其目标,必须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因素:

1、在教和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教学主体、学习的主人,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是实现目标的前提。使学生把体育的`学习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的基础上,这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障。

2、在教学的观念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有机的统一,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强调体育课必须情知交融与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育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3、情境的创设、场地的安排、教材内容的选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都有成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心态平衡发展”中产生强烈的体育爱好,养成喜欢学,以苦为乐,乐此不疲,自觉锻炼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又如场地处理安排上,仅跑道上划白线和不划折线,学生跑起来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所以,在场地器材布置力求美观新颖,学生产生新鲜感。又可以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准确及时地给予培养,促使其情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4、个性的尊重并能使其充分发展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方法。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体育、个性及兴趣、爱好上存在差异的认知规律,要用一种因材施教、分类组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方式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特别强调,因体育动作困难,身体素质差比不上其他同学而产生紧张、畏惧、出现信心不足、抑郁心态等不良情感品质时,教师更要细心、耐心辅导、充分鼓励等手段,以求达到学生心理上的转变。

三、对真善美的领悟

篇7: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中职美术教育要想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需要让学校的各个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美术课程资源,将美术教师的长效激励机制进行健全,使其成为中职院校校本教研的动力,对于学校层面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客户才能建设需要给予重视,使地方文化资源作为主题,从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客观制度和条件方面提供有效的保障。

2.2教师需要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

中职美术教师需要将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行放弃,利用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进行大幅度的提升,面对美术课程的资源开发,将教师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教师成为美术课程的编制人员,也要成为具体的实施者和评价者。美术教师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将自身的只是观念和教师观念以及课程观念进行更新,使自身的教师综合素质进行调,利用比较开放的心态面对地方文化资源,从而实现探索和研究,这样一来,中职美术课才会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2.3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中职美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其主要的文化素材就是地方文化资源,从而构建出来的教学方式可以符合当今的教育理念,中职美术教育也可以回归到我国民族文化的本真,这样中职学生的学习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在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和地方文化资源产生良好的互动,建立出来的美术教育氛围需要将生活性和现场性以及感染性进行彰显,为学生提供出有效的环境,可以将其美术文化能力进行深化,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教师的`教学空间进行有效的拓展。

2.4具体的操作:

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丰富的手段,转化地方文化资源,使其成为美术课程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利用当地的器物或者艺术品,将当地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进行分析,结合年龄和条件从而转化论证教育资源,使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在中职美术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需要和中职美术教育实现同步发展,对于市场不断变化的个会自动需求进行满足,在开发和利用地方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社会效益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进行统一。开发地方民族问哈资源,其出发点就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满足,使社会可以获得全面的发展,中职美术教育需要将民族文化进行拓展,加强宣传和联系,让人们可以对于民族地区的状况进行了解,使民族经济自身可的变革力度得到加强,并且通过对外宣传的方式,将地区文化产业的知名度进行,从而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外资。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将其经济文化差异进行缩小,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使不同的文化实现碰撞,产生出创造力,使更多的美术创新人才可以大胆的进行创新,将中职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妥善的继承和方我国名族文化。

3结束语

中职美术教育需要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使美术课程可以具备系统性和深入性。在实际拓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创建出具备本土化特点的美术体育体系,从而可以继承保护我国的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出更多的高层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昕.当代美术教育与地方本土文化的传承———以豫南地区美术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J].大众文艺,2010,16:267-268.

[2]张波,姜旬恂,张群.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学校美术教育整合研究———以吉林省长春地区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7:159-161.

[3]徐泳霞.高校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以美术学科公共选修课程为例[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57-60.

[4]王亚萍.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探索———以河南省各地中学开展美术教育的情况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3,05:49-51.

篇8: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开发本土音乐资源的必然性

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相关国家在素质教育及地方文化保护上的指示和精神。教育部和中宣部早在2004年便制定了相关要求,明确的提出要将民族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内容纳入到当前的学科教育中去,中小学的教学特别是艺术类学科的教学中应当包含乡土和民族文化的部分。在音乐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把我国各个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掌握和热爱祖国的文化, 提高其爱国情操和民族意识。

而且当本土音乐文化进入音乐课堂时,会为音乐教育增添的新的内容,如本地传统的民歌、戏剧、曲艺等, 再融入一些传统的舞蹈,这样会使音乐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在学习本土音乐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比以往丰富,在教学模式方面会有相应的拓展。例如有关传统民歌、戏剧方面的教育,就需要学生不仅仅欣赏, 还需要展示、表演环节,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势必能推动音乐课程新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要将本土音乐资源纳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 并将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到本省或本市范围内,必须要有当地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仅靠某个人或者某个学校是不可能的。而且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改编和修订,相关课题的研究,以及音乐课程新教育改革方面的工作,均离不开当地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支持。对于笔者所在的安徽省而言,有着极为丰富的本土音乐资源,比如黄梅戏、 徽剧、凤阳民歌、渔鼓道情、庐剧等等。因此,安徽省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改编和修订上,涉及到人力物力等相关方面,需要有庞大的工作量,如果没有政府的财力支持以及教育部门的协调组织,仅仅依靠某个人或者某个学校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所以,地方政府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加大对本土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文化的传者,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喜好。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丰富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作为传者的作用。由于以前高校音乐教育体制的问题,目前在中小学任教的很多音乐教师在学校的时候根本没有系统性的接触过本土音乐的内容。因此,要在各地的师资培训中加大对本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的培训, 要让音乐教师要对本地音乐资源有个全面的认识,要深入的了解这些本土音乐蕴含的文化内容和内在价值。

(三)培养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兴趣

本土音乐文化是根植于本土的,学习本土音乐,首先要了解产生本土音乐的这块土地,要了解本土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经济政治、道德伦理等知识。因此, 引入本土音乐进入校园,必须要打破校园和社会的隔阂。 而且人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最根本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四)选用音乐课程资源要因地制宜

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差异化,他们所包含的本土也不尽相同。各个地区在选择音乐教材、课时安排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本地的特色,结合教学特点,有侧重点的开展本土音乐在当地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研究工作。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搜集合适的资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激起学生学习当地音乐文化资源的兴趣,从而有效的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下,我国各个地方涌现出了一大批富含特色、有较强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对这些珍贵的音乐文化瑰宝进行整理和保护,并将其有机的融入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促进本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它有能陶冶中小学生的艺术情操,对推动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篇9: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楠溪江;本土资源;开发利用

此次课程改革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一改以往繁难偏旧的体例,目前已出版的几个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美版、人教版、浙美版、湘美版、岭南版)缤彩纷呈,各有千秋,笔者所在的学校曾引用过人美版与浙美版。尽管这些教材凝聚了专家学者们的大量心血,但有时并不讨学生喜欢甚至难以接受,我想这跟各个地方的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生活体验有异不无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这些美术教育工作者们就有必要为学生“量体裁衣”了,于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应而出。当然在开发之前我们必须要三思而行,详细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以便开发出更好的课程为教学服务。

一、学生需要什么

永嘉县是一个山区大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称,学生大多处在乡村,城里的孩子毕竟占少数。相对来说,乡村孩子的学科综合知识比城市孩子要肤浅的多,基础要弱的多。虽然新教材的几个版本都力求接近生活,优劣兼顾,但这是很难做到完美的,笔者认为目前的这几个版本的新教材还是偏重于城市学生,对农村学生关注不够,难怪大多数学生对新教材的个别篇目不感兴趣。

通过笔者实践,身边熟悉的东西往往会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学生需要的是一种能使自己感到亲切的而又能亲身体验到的东西,需要的是既简单又与生活接近而有趣的艺术活动。

为此,我们不妨将眼光转向身边的资源,即本土资源。

二、楠溪资源概况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楠溪江文化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楠溪江方圆三百里,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素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闻名遐迩。

从美术角度来看,很有值得我们索取资源的地方:

[古村落]众所周知的楠溪江古村落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文房四宝”苍坡村、“七星八斗”芙蓉村、“四十八都”岩头村、 “溪山第一”花坦村等等。无论是从布局构思上还是从房屋结构上都体现了一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美。

学习领域:适合“造型表现”、“欣赏评述”领域,可以通过对古村落的欣赏或者绘画,让学生领略我国民居建筑之美,同时可以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教育。

[瓦当]楠溪江古村落房屋上的瓦当,古朴大气,纹样多变,或取材于民间故事,或取材于花鸟鱼虫,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学习领域:适合“欣赏评述”、“设计应用”领域,可以从纵向了解秦汉至明清的瓦当艺术,横向可与不同地域的瓦当进行比较欣赏(比如浙东、皖南等地古村落的瓦当艺术),也可以结合工艺设计课来完成。

[路亭]楠溪江的路亭造型也很有地方特色。经过楠溪江时,随处可见各式各样、古色古香、结构精巧的路亭,或隐逸在层层叠叠的山岭之颠、苍松翠柏之中,或显露于弯弯曲曲的溪边路旁。而且每座亭都有富于文化内涵的名字且有不同的来历与故事。如苍坡村的“望兄亭”、渠口乡的“行止亭”等等。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造型表现”领域皆可。“欣赏评述”课可以专做为建筑艺术加以赏析,“造型表现”课可以进行工艺造型设计,可以与纸雕塑、泥塑、绘画等形式结合。

[古桥]多姿多彩的古桥更使楠溪江显得幽古、典雅。著名的有岩头镇的“丽水桥”、枫林镇的“念祖桥”、鲤溪乡“仙人桥”等,有石头结构,也有木质结构的,有的架构巧妙、造型别致,古韵无穷,有的倚山跨谷、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皆可。“造型表现”课可以进行工艺造型设计,可以与纸雕塑、泥塑、绘画等形式结合。

[土特产]永嘉的土特产非常丰富,比如楠溪素面、永嘉田鱼、岩头西瓜、碧莲香柚等等。

学习领域:四个学习领域都适合。“设计应用”课可以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包装设计、“造型表现”可以对土特产进行绘画造型、“综合探索”可以做小范围的市场调查,然后进行广告策划等活动。

另外,还有寨墙、鹅卵石、草鞋、泥塑、剪纸、龙灯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开发课程的资源。

三、如何开发利用

楠溪江是“素材寶库”,只要开发好,取材得当,必将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益处,既培养了美术素养,又受到人文精神教育,更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去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呢?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活动课堂法 笔者在一次送教下乡时所上的课即是活动课堂。课题为《楠溪江卵石画》,课前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楠溪江活动,对“筑墙铺街贫贱命,巧匠得之身价高”的卵石进行观察研究,之后让他们将自己喜欢的卵石带到课堂来,然后发挥奇思妙想在卵石上绘画(借迹造形,借形造像),在学生的手里很快就成为一件件石头艺术品了。以下为相关图片:

2.任务驱动法 笔者的一位朋友曾上《楠溪江草鞋艺术》这一课,考虑到山村孩子对草鞋比较熟悉,故课前布置一个任务:每位学生回家对父母穿过的草鞋进行研究,然后每个人从父母那里学打草鞋的方法,然后整理后拿到教室与同学进行交流,以此使学生了解楠溪江的草鞋艺术。

3.体验感悟法 美术学科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体验性教学,因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很难让涉世未深的初中学生明白。笔者又一朋友上《楠溪江古民居欣赏》时,课前就特地带学生到芙蓉村、苍坡村进行观察,体验那里的环境氛围和建筑形式,使学生对苍坡村的“文房四宝”、芙蓉村的“七星八斗”有了直接的了解。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古村的文化历史及人文精神。

4.专家访谈法 楠溪江的龙灯文化源远流长,凳板龙身上的剪纸艺术更是引人注目。那么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欣赏了解我们本土的艺术呢?笔者以为教师的口头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便想到楠溪江的几位剪纸艺人,然后就带着学生来到附近的艺人家中,对其进行访谈,学生与“剪纸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并且亲眼目睹其剪纸过程,便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分享欣赏法 现在的美术老师一般都有照相机,条件好些的还有数码照相机及摄像机。美术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深入生活,将楠溪江的有关资源拍成照片或者影片再加工整理,使之成为有专题性的课程内容,拿到教室与学生一起分享。这样则让学生更加便捷地进行学习,虽不曾亲身体验,但由于教师的讲解与赏析,也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以上这几种方法仅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与感悟。当然,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针对具体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开发方法。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只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楠溪江正可谓是“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啊,只要充分开发利用好我们的“本土资源”,我相信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就会痛苦少一点,快乐多一些!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大出版社

[2]《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解读教学案例》钱初熹 著

[3]《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侯令 著

[4]《风景这边独好》 胡念望 著

篇10: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摘要: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民族文化创新的源泉。与此同时,本土的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基于民间艺术,研究小学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美术教学;课堂互动

民间艺术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还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本文将对本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如何利用民间艺术发展小学美术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分析。

一、本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一)师生不是十分了解本土的民间艺术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师生增强了对本土民间艺术传承责任的意识,他们认为本土的民间艺术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并愿意为传承本土的民间艺术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但是因为了解渠道比较单一,使他们对本土的民间艺术并不是十分了解。

(二)教师不知道如何运用民间艺术进行美术教学

目前,我国的许多小学美术教师都是根据教材进行美术教学,不知道如何利用本土民间艺术去进行美术教学,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没有将本土的民间艺术与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匹配。

(三)学生在应用民间艺术进行美术创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引导

学生在运用民间艺术进行美术创作时缺少相应的学法引导。例如,由于缺乏对于本土民间艺术的造型、彩色、寓意的体验和理解的引导,他们难以明白民间艺术作品的设计思想及设计理念。因此,怎样设计和小学生学习美术动力相符合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思考[1]。

二、如何利用民间艺术发展小学美术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如何将这些本土的民间艺术应用到美术教学课堂中,以最好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让他们了解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并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位美术教育工作者无法推卸的责任。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利用本土的民间艺术发展我国小学美术教学。

(一)利用本土民间艺术,加强美术教学情境设计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需要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形成,情境创设以狭义的角度来看,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起他们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对于年级比较高的小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比如,在《立体面具》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宝莲灯》中的祭祀片段播放给同学们看,增加他们的.视觉感。在看完之后,他们就会马上将自己所知道的祭祀面具知识与大家进行分享。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拿出现代面具给同学们欣赏,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面具特点进行有效的交流。

(二)利用本土民间艺术,拓展学习内容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民间艺术知识在美术教材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大,配套课件中的一些民间艺术作品不仅质量好、数量多,而且代表性也非常强。比如在《感受民间艺术“好看的农民画”》这个作品中,农民画和儿童画在表现手法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使得小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学会用农民画的修饰手法去描述生活中的感受。农民画不仅给学生带来视觉空间和感受空间,还给学生带来描绘空间,让学生去大自然里进行写生,观察身边的环境及人物,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本土的民间艺术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联想,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

(三)利用本土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相关能力

民间艺术里的美术造型多种多样,比如年画、剪纸艺术、脸谱艺术、泥人张、扁担戏等,这些具有鉴赏价值的艺术品离不开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是现阶段小学美术提高学生思考、观察、协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在《多彩的剪纸》的教学中,利用本土民间剪纸艺术的欣赏及学习,要求同学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开展剪纸创作,剪纸题材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人物、动物及植物等。因此,同学们在进行剪纸学习的过程中,要懂得观察,要善于观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观察对象制作成艺术品。此外,要想快速完成一件艺术品,就必须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我国的教育改革体系要求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让课堂“动”起来。由于本土的民间艺术在传承方面都采用的是以口传教的方式,因此就要求教师及家长都要进行参与配合,而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就是在特定组织下,教师、学生、家长、课程内容等相关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思维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可以拉近同学们与本土民间艺术的距离,感受家乡人民在创作民间艺术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及社会背景,使同学们在思想方面受到启发,感受到本土民间艺术的特殊魅力及意义。因此,要让课堂“动起来”,不仅要让同学们对美术作品进行动手操作,同时也要增加课堂上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性[2]。总而言之,本土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文化的根基,它贴近人们的生活,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有责任将这些民间艺术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去,通过大量的民间艺术活动,让同学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娅琦.聊城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D].聊城大学,2016.

篇11:中小学美育教育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论文

由此可见,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也是小学科学课程生态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生态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的“湿地校本课程资源”就是指将自然界的湿地资源变为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湿地,走进湿地、保护湿地。

一、开发湿地课程资源的意义

张掖地处西北干旱地区,可是悠悠的黑河是张掖人民的母亲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张掖儿女。在上半个世纪曾有“半城芦苇半城塔”之说,但是七十年代以后慢慢地下水位下降,人们围湖造田造房,好多的河水断流了,好多的湖泊不见了,大片的芦苇失踪了,塞上江南的美称成了虚名,我们的学生想象不到我们儿时所见到的情景。好在现在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新开发和恢复了甘州区西北角的大片湿地,建立了国家湿地公园。在东北角也建立了润泉湖湿地公园,逐渐恢复往日的绿地和水域,旨在“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在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下,近几年张掖的绿色覆盖面积在扩大,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每年春季的沙尘暴,也比过去减少和减弱了许多,许多不曾见过的黑鹳、大雁等各种水鸟成群结队到张掖这片湿地上安家,广袤的芦苇春天的时候摇曳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天的时候你又可以领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意与浪漫。张掖人民有了自己的精神的高地,当然,柔软而诗意的湿地也吸着着更多的眼球。

但是保护家乡、建设家乡也要从孩子抓起,所幸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几章就是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而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由于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环境并对气候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许多国家都对湿地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我市也是如此,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做着努力,有些人对此的认识不够,对花费如此巨大来做的事不能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学校中利用课堂来宣讲湿地的重要性,对子孙后代的造福之功,故而萌生了《开发湿地本土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生态教学》的念头,将政府的政策与学校的教育结合起来,从小培养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对湿地的认识和感情,以此作为良好的公民素质之一,支持政府正确的行为,为改善张掖的生存环境做出一定的努力。

二、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试验阶段、修改阶段、落实阶段,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方法。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到2010年9月。首先对实验组教师的理念进行培训,学习了关于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对开发本土课程资源的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实地考察参观,了解我市湿地的具体状况;张掖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市北郊,面积高达六万多亩,是包含了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的综合体,这里随处可见野生飞禽。张掖湿地有湿地植物17科、51属、61种,有野生鱼类、鸟类、兽类、两栖类动物4类、22科、2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和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天鹅、疣鼻天鹅等野生水鸟。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优厚的保证。

2.试验阶段,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我们曾要求学生和家长在不同的季节到湿地去观察和亲历,让家长讲湿地的故事,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还介绍同学们上网查找关于张掖湿地的有关知识。但是经过一年的实验,我们觉得把任务分配下去的办法有些同学没能落实,说明把教学任务交给家长是不合适的,于是,在修改阶段,我们注重了这个问题的修改,与学校德育处联合,举办了徒步穿越湿地的活动,全校六年级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步行走上栈道,穿越整个湿地,包括西北郊的国家湿地公园和东北郊的润泉湖公园,让同学们一起迈着青春的步伐,和同龄人一起,唱着歌、诵着诗,互相交流着自己所知道的湿地知识,还辅助以各种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我们实验组的老师们在一旁指引,达到深入其中,学有所得的目的,效果很好。通过学习了解了关于湿地的知识后,我们趁热打铁,在考试题中引入了有关湿地的考题,看看学生们的掌握情况,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修改阶段,2011年7月到2011年10月。我们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行修改和更正,对由家长组织的活动一起的活动所引起的不便,也作了修改,因为部分家长的不配合,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和孩子一起到湿地体验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我们对此作了修改,向学校提出集体穿越的想法,获得了校领导的大力赞扬,并且取得了支持,结合学校的德育、体育、智育综合方面考虑。学校决定六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大穿越,实验组老师分配到个班,对学生进行指导,来完成这一次综合大活动,事实证明,我们的创新是成功的,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4.落实阶段,2011年秋到2012年春季,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落实,总结实验过程,我们准备结题,已形成活动计划一份,生态教学教案一份,还收集了学生的作品,短文若干,以及手抄报、电脑报等等,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对湿地的认识,而且还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看来我们开展的研究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能达到我们实验的目的,提高认识,提高公民的素质,保护湿地、保护环境、建设家乡、发展张掖,切切实实让学生意思到保护湿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成果与分析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虽然关于湿地各种媒体也在做宣传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每个学生的身后就是一个或是多个家庭,关注他们的人们会随着他们的活动也来关注湿地。比如我们布置的请家长讲关于湿地的故事,就会勾起成年人对童年时张掖状况的回忆,从而对比不保护环境带来的恶果,或多或少引起心灵的震撼;还有家校联合穿湿地,家长带着孩子去看湿地,是带了任务的,他们也会关注湿地的植物、动物,留意湿地的功效,对他们已忘却的知识起到复习的作用,提醒他们关注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尤其是从学生角度来说,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对他们的一生都是受益的。当他们身处湿地,芦苇摇曳、微风送波、蓝天碧空、白云飘浮、鸟翔长空、鱼逐草间,美好的环境孕育美好的心情,美好的心情有助于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心灵,就是所谓的环境育人。从调查问卷看来他们也知道了要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比如不乱扔垃圾、乱砍伐树木、节约用水等,还希望政府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看来教育的目的已达到了一些。学生是我们的未来,要是每一批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些,我们的未来就是有希望的,美好的。

四、问题与思考

把学生带出去的安全问题是我们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因为湿地离市区较远,组织大批的学生出行,国道上车辆多,我们是乘车到湿地西入口,然后沿栈道穿越整个湿地,其中很多的地方有水,对学生的组织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学校把所有的老师都调动起来,制定了完整而严密的计划,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很清楚,所以进行这样一次活动是费时费力的,但是身临其境的效果是没法用其他的方法能够取代的,这是我们以后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分配给家长来完成,有些家长不够重视,自己不去,让孩子自己去或是纯粹不去,就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如果每年一次达不到的话,最起码每两年进行一次,这样五、六年级的学生就都轮到了,小学时代的深刻印象形成了,对他的一身都有影响。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张掖位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接壤之处,南有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有人工绿洲和黑河天然湿地、北有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在张掖境内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戈壁、沙丘沙漠、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等极端地貌交相辉映,金色十足,形成了张掖生态的独特性,素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认江南”的美誉。我们要把这张名片做亮,就好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让孩子懂得学以致用。把科学课程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比如结合湿地的地理位置,对张掖气候的影响、了解湿地对水质的改善等。与德育教育联系起来,环境育人,人造环境,充分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就能将一次大型的活动完成的更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将湿地的变化用图片、文字记录下来,做一对比,更加直观的比较出湿地生态系统对地球的重要作用。继续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穿越湿地的体验活动;家校联合,学生和家长共同观赏湿地、享受湿地的活动;畅想湿地,运用各种方式宣传和介绍湿地,如小论文、手抄报、电脑报等等。形成走出校园去认识、回到校园来学习的风格,将学习的环境扩大到实际中去。还把动脑与动体相结合,文娱与学科相结合,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体验。让教师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就是最有意义的学习,懂得爱护湿地保护地球家园就是终身学生。

让学生、家长、老师三位一体,共同配合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张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上一篇: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心得体会下一篇:务卜小学文明礼仪竞赛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