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段阅读

2024-04-25

语段阅读(精选8篇)

篇1:语段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笔记默写

一.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故事中的“我”指(),“伯父”是指(),原名(),()人,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被誉为(),是(),代表作品有()。

2.解词

饱经风霜:_______________

请你描述一下饱经风霜的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九自然段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救助车夫的过程中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这九个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九个动词中__;__;__;__;__;__是伯父的动作,__;__;__;__是爸爸的动作,__;__;__是两人共有的动作。

本段突出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_的感人形象。(用《自嘲》中的句子填空)5.画“~~~”的句子主要采用了(),()描写,来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朗读这个选段时,能体会到车夫的痛苦和感激之情。

B.在朗读这个选段时,能体会到伯父和爸爸对车夫的关切之情。

C.在朗读这个选段时,能体会到伯父对我的慈爱和愉快之情。

二.理解句子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四周黑洞洞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碰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仿照上面的句子再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清清楚楚”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动作、神态描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

1.这篇课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回忆了_________,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

谈《水浒传》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

笑谈“碰壁”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

救助车夫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

关心女佣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之,是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段落以____为标志,共有__,第一部分和后四部分是____,第一部分写的是____,后四部分写的是____。

4.本文从叙述顺序上看是____。

四.理解语段

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

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爱。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1.给划横线的句子加标点。

2.解词并造句。

囫囵吞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冠李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以上两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谈读书,伯父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是对伯父的()、()进行描写。

这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现了伯父宽厚慈爱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

这句话表面上看_____________实际上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简短的语言描写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语段阅读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划分朗读节奏。(每句一处2分)

(1)公与之乘(2)今齐地方千里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齐师败绩。师:(2)一鼓作气,再而衰再:

(3)望其旗靡靡:(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的原因。

5.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4分).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参考答案:

1(1)公与之/乘(2)今齐地/方千里

14.(5分)(1)军队。(2)第二次。(3)倒下。(4)指责。

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6.(2分)齐鲁长勺之战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

篇3:语段阅读

一、说书式串读活化人物事件

许多叙事性课文人物形象鲜明, 故事发人深思。如果在精读重点句、段之后, 教师能引导学生用说书式的串读将这些语段串连起来, 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如一位教师教学《将相和》: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 在蔺相如的这几句话里就藏着他的许多能耐。现在把他说的这些话连起来看, 你会有更多新发现。我们试着用说评书的方式来表现这个片段, 你们负责说好蔺相如的语言。

师:话说蔺相如来到秦国, 向秦王献上和氏璧。这秦王果真对这块璧爱不释手, 却绝口不提拿城换璧的事儿。蔺相如急中生智, 上前一步说——

生:这块璧有点小毛病, 让我指给您看。

师:这一招挺管用, 秦王还真把和氏璧交还给了他。说时迟那时快, 蔺相如捧着璧, 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 理直气壮地说——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师:秦王怕璧真的被撞碎, 连声说:“一切都好商量!好商量!” (模拟声音、动作) 蔺相如可不吃这一套, 一回到宾馆, 就叫手下人带着和氏璧先回赵国去了。之后, 蔺相如大大方方地对秦王说——

生: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师:秦王没有办法, 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欲知后事如何, 请听下回分解。

师:通过与老师合说这段评书, 你一定更了解蔺相如了。将他说的话、当时的背景以及这些话产生的效果连起来看, 我们发现蔺相如的话之所以那么有威力, 连秦王都被震慑住了, 是因为——

生:蔺相如很勇敢、很机智, 而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

生:他懂得秦王很喜欢和氏璧的心理, 也没忘记自己的使命。也许他这样说是老早就想好了的。

……

这个评书式的语段串读, 既衔接了前面的局部精读教学, 又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使学生对人物特点的认识逐渐清晰, 也使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增强了语感, 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语段串读不是课堂的摆设, 相反, 它是教学的必要环节。

二、渐变式串读凸显内在联系

课文《桥》有多处关于暴雨、山洪的描写, 表现灾难步步向人们逼近的恐怖气息。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会指导学生找到相应的句段, 朗读体会灾难的可怕, 就快速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有一位教师却另辟蹊径, 这样进行教学:

1. 课件出示句子:

(1) 黎明的时候, 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 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3)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既然这些句子都在写暴雨、山洪的可怕, 那我们把这4句话位置换一换可以吗?

2. 串读这四句话, 体会内在联系。

第一句一大组读, 第2句一、二大组读, 第3句一、二、三大组读, 第四句全班齐读。

3. 请学生联系刚才分组读的感受来说发现, 体会句子间的内在联系。

这里的环境描写是有内在关联的, 需要将四句话联系起来看才能发现。教师在自己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确定了由单句到句群的两级阅读目标, 在单句精读中体会到大雨、山洪的可怕后, 又安排了一次整体回顾的语段串读。根据语段特点,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朗读, 且人数逐渐增多, 凸显出句子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渐变式朗读中发现:这些句子暗含着灾难愈演愈烈, 离人们越来越近, 越来越可怕的线索, 是不能随意调换顺序的。没有教师大段煽情的语言, 也没有多媒体的强势图解, 渐变式的语段串读便使学生到达了朗读的新境界——读出自己的感悟和发现。

三、对比式串读领会作者用意

对比是常见的写作手法, 在课文中随处可见。《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中, 作者用膀大腰粗、动转不灵, 但又稳扎稳打的摔跤惯手胖墩儿与猴儿似的、总想以巧制胜的嘎子相对比, 凸显出嘎子机灵、好胜的个性。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就运用对比串读的方式, 有意识地将嘎子和胖墩儿的言行进行对比, 学生立刻对作者的用意心领神会。

师:看来, 嘎子的对手胖墩可不一般。我们把描写比赛双方的句子对比起来读一读, 看看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就请女生读小嘎子的句子, 男生读小胖墩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生读)

生:我发现嘎子的特点是灵活, 胖墩儿虽然傻大黑粗, 但是他不露一点破绽, 他是摔跤的惯手。

生:我也觉得嘎子的对手胖墩是摔跤的高手, 以不变应万变, 很稳。而嘎子的招式很多, 都是巧招。两个人太不一样了, 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 连作者这样写的用意都被你们看出来了。不管是外形还是摔跤的招式, 他俩都形成鲜明的对比。胖墩儿沉稳, 更显出嘎子的机灵啊!

在上面这段教学中, 教师以有趣的对比串读方式——男女生对读,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对比写法的用意, 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的奥妙:鲜明对比是为了凸显人物个性。

四、跳跃式串读放大语言特色

关注文本语言特色, 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 是本色语文的重要特质。一位教师注意到《桥》一文大量使用了短句这一突出的语言现象, 在第二课时结课前安排了一个跳跃式串读, 引领学生体会短句的作用, 使课堂生成了别样的精彩。首先,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 初读课文时我们就数过, 全文只有500多字, 却有27个自然段, 其中19个段落单句成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让我们到朗读中去寻找答案。紧接着, 教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境, 营造良好的朗读气场, 引导学生跳跃式串读第7—22段中描写老汉的句子, 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到:一瞬间, 灾难降临, 人们乱成一团, 老汉却镇定如山;村民敬重的老汉在一瞬间便让慌乱的人群静下来, 又争分夺秒地指挥人们有序撤离;也是在一瞬间, 老汉被可怕的洪水吞没了……一切都来得突然, 用短句来呈现瞬间发生的惊心动魄的画面再合适不过了。

同样是《桥》, 另一位教师则引导学生跳跃式串读“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类句子, 使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以美好写邪恶的独特表达方式, 同样体现了对本色语文的探寻, 展现了语段串读的新境界。

篇4:语段修辞与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关键词】语段修辞;阅读方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语段修辞在语言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语段修辞主要就是以语言修辞手法为主的一种形式。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而教育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段修辞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语言类教学都应该掌握一些基本性的内容,然后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语段的分析和研究。语段修辞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语段教学都会分为若干个步骤,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具体的划分。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语段的修辞会分为很多个种类,无论是排比修辞、夸张修辞还是比喻修辞等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不同修辞所具有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式的教学。下面笔者将会针对语段修辞阅读教学策略等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一、语段修辞的重要性

语段修辞在实际的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语段修辞一般是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的语境再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我国不仅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在语言技术的表达方面还具有很多的优势,尤其是在语段的分析和研究中,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语段的修辞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掌握修辞手法的同时都需要对语句的实际意义进行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语段分析,语段分析实际上是一种细致性的分析,对语段进行分析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推动阅读教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语段修辞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注重语段的细致划分

在对语段修辞阅读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语段修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和理解语言所讲授的内容。所以注重语段的分析和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在研究语段修辞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语段的细致划分,一般情况下语段要根据文章所表述的内容和具体的情况对其尽心高分析,语段并不是以句号为边界划分,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意义进行分析。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应该将信息化的技术融入实际的教学体系中,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语段划分的细节,注重语段的细致划分是提升学生语段修辞手法的主要形式。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而汉语又是一门应用范围很广的语言,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才会更好地推动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认识程度。

(二)强调语段中词汇的运用

语段是又词汇所组成的,众多的词汇共同构成了语段,要想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段修辞的重要性,一定要加强语段修辞中词汇的运用,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在教授语段修辞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词汇的重要性,从分析词汇开始来提升学生对于语段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语段是理解整体文章内容的一个分支,而分析词汇则是理解语段的一种简单方法,不同的词汇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其细致的划分,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语段修辞的认识程度,为阅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强调语段中词汇的作用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在对语段进行修辞的时候,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分析。语段中词汇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身阅读能力,所以加强日常学习中学生的词汇量积累非常重要。

(三)阅读教学中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占据主导的地位,因为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学习阅读的时候也具有不同的思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范围,让学生在实际的阅读中学习更多的内容。这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语段修辞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多的认识到语言的多样性。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内容有很多,其中语段修辞就是较为基本的内容,如何更好地提升现有学生的语段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才会采用更多具有创新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语段修辞中的阅读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语段修辞在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语段修辞会涉及很多方面,不同的修辞方法在语段教学中会展现出不同的方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有关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并且采用创新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才会更好地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向延斌.言语形式教学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篇5:语段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是要求背诵的语段,请将语段括号中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层次清晰,下面对于第二段的写作顺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植物到动物

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总写到分写

D.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

3.这段文字语言优美,美就美在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下面对这段文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描写时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整个画面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

C.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来描写动植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

D.抓住事物的特点,准确使用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连词等,使语言丰富多彩。

参考答案:

1.光滑 紫红 轻捷 缠络

2.C

篇6:语段阅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段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句在文中的作用如何?从文中画出三个比喻句(标上序号),并依次说明各是比喻中的哪种,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一段除了比喻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举出例句说明,并谈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生动地描述“清国留学生”梳辫子的细节,在辫子上大做文章?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A 男人梳辫子不伦不类,作者看不惯。

B 社会已发展到20世纪初叶,男人留辫子显得太陈腐落后。

C 日本男人不留辫子,中国留学生应入乡随俗,否则给中国人丢脸。

D 当时剪不剪辫子是反不反清朝、革命不革命的标志。这些留学生舍不得剪掉辫子,说明他们是清王朝的驯服奴才,回国后凭着一条辫子表示对主子的忠心,以便升官发财,所以鲁迅对他们给以辛辣的嘲讽。

(二)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大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这两段对藤野先生进行了、、的描写,作用是:

(三)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用“”画出侧面描写藤野先生的语句。这个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品质?“我”“不安”是因为:

“我”“感激”是因为:

(四)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依次写出作者是怎样怀念藤野先生的:

2.“良心发现”的意思是:

3.“正人君子”是指那些。这里用的是的修辞手法。

(五)下列各语段应如何理解?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A 为自己在日本受到优待而感到满意和自豪。

B 幽默地表现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感情,也表达了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 讽刺日本人对自己的关照并非出于好的动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A 作者的意思是:中国当时贫弱,教育落后,因此一般中国人智商低,日本学生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B 作者承认弱国国民智商低,但认为60多分的成绩并不高,因此不应受到怀疑。

C 句子前半部分是模拟日本青年的思路进行推理,揭露他们的逻辑是荒唐的;后半句是反语。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匿名信事件强烈的义愤,也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A 反映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无可奈何。

B 表现了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非常痛恨、鄙视的思想感情。

C 表现作者对自己同胞的愚昧麻木强烈的愤激和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封建统治的深切痛恨。

(六)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②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业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③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载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④“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⑤“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⑥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意是怎么一回事呢?”

1、作者为何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作者把日本职员的“操心”说是“好意难却”,联系下文看有什么作用? 2分

3、“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中的“大概”对表达意思有什么作用?(2分)

4、⑤⑥两段表现出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2分)

5、从③至⑥段看,课文在写人上有什么特点?(2分)

(一)1.表达了作者失望的思想感情,为后面写去仙台学习作了铺垫。2.①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明喻,本体:上野烂熳的樱花;喻体:绯红的轻云 ②头顶上„„富士山。暗喻。本体:头上高高耸起的部分(或:头顶上盘着的大辫子和上面的制帽);喻体:富士山 ③也有„„发髻一般。明喻。本体:解散辫子、盘得平平的头发;喻体:小姑娘的发髻 3.夸张,如:头顶上„„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油光可鉴。反语:实在标志极了。作者用冷潮热讽的笔触描写出“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极端厌恶、鄙视的思想感情。4.D√

(二)肖像、动作、语言 作用:①表现藤野先生为人俭朴诚恳 ②表现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

(三)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也都一一订正。2 工作认真负责,待人诚恳热情,没有民族偏见。3 “不安”是因为:自己学得不够好,对不起老师;老师为自己订正笔记,花去了他许多宝贵时间。“感激”是因为:他没有民族偏见,对来自异国他乡、学习有困难的我及时给予热情帮助。

(四)1.①将先生订正过的讲义,订成三厚本,作为永久的纪念。当不幸丢失时,想方设法去寻找。

②将先生的照相挂在书桌对面的墙上。

③将对先生的怀念化为实际行动;不断从先生那里汲取精神力量,增强与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斗争的勇气,多写战斗的文章。

2.“良心发现”即“发现良心”,意思是: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应该以革命行动与反动派做斗争。

3.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人。说反话(反语)

4.并列关系;动词;极,深切地;恨

(五)1 B√ 2 C√ 3 C√

(六)1、“日暮”触发了作者忧国之情,印象深刻; “水户”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反映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感情。

2、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铺垫。因为有了这段内容,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就表现得更突出了。

3、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恢谐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4、热情诚恳,求实精神。

篇7:《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萨都刺

雷正纷纷客倚栏,长江风急吼天关。

千重铁瓮成银瓮,一夜金山换玉山。

舟子迷归寒浦外,衲僧疑在白云问。

晓来霁日高林照,好景依然悦我颜。

注:铁瓮:即铁瓮城,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金山:在京口西北,原在长江之中,后因砂土堆积而与长江南岸相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纷纷”状雪大,以“吼”写风急,“客倚栏”这一细节暗示出渡江之难。

B.颔联以“银瓮”“玉山”两个妙喻写出了大雪之后所形成的奇丽景观,生动形象。

C.颈联写舟子在寒浦外迷失归途,僧人在山上如同置身于白云间,明写人而暗写雪。

D.尾联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晓晴之后的怡人雪景,却给读者留下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15.简要分析这首诗刻画了怎样一个“玩雪”者形象。(6分)

14、A “暗示出渡江之难”有误。“客倚栏”意在交代观赏位置,暗示观赏豪兴。

篇8:语段升级阅读之散文训练

记人散文

写人散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类散文。这类文章,因人抒情,其主旨即作者对所写之人的情感。

亦慈亦让沈从文

(1)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2)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3)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4)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1)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5)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注释】(1)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

1.细读第(2)自然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2分)

2.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加点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3分)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3.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3分)

__________

4.细读第(3)自然段,完成下列读书卡片,了解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2分)

参考答案

1.(2分)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自“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

2.(3分)“照我(我;或者作者;或者沈从文)思索,能理解‘我’(你;或者与“我”相对的个体;或者读者);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或者社会中人;或者他人;或者人们)。”

3.(3分)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如日月星斗光被人间,洗从文先生的人品亦慈亦让令人如坐春风,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德艺双馨的文学大师。所以,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凡是能扣住文学创作方面的崇高地位,突出“星斗”之意和表现不求名利,谦逊让人的品格两方面来回答的,均可得分。内容有缺失和表达不准确的相应扣分。)

4.(2分)创作题材: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只答前半句的亦可。)

创作主题:主要凸现了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只答后半句的亦可。)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1)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2)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成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3)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4)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最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5)}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6)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7)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8)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9)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10)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叉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11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12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13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14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15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著.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16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17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1.请阅读选文(3)—17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2.选文第(3)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___________

3.请简要回答选文第(4)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6)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

5.请简要回答选文第(10)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

6.选文中母亲具有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4分)

______________

7.“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我用母亲的头巾捕鱼B我终于找到来寻找我的母亲

2.承上启下(过渡)

3.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子繁密的特点。

4.“非常快”的意思,表现出母亲找到“我”之后放心和急于继续劳作的心理。

5.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6.(1)坚强:如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2)细心:如叮嘱“我”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

7.(1)线索。(2)形象地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3)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1)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2)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3)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4)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5)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6)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7)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8)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9)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10)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3分)

__________

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9)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3分)

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6分)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分)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1分),显得亲切自然(1分),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1分)。

2.(3分)(1)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2)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3)摇篮前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4分)(1)(2分)“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若答“水稻种子”得1分)

(2)(2分)“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4.(1)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2分,感情1分,简析1分,下同)(2)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2分)(3)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2分)

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常常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传达意。阅读这类文章需要掌握一定的术语,结合对文题画面、主题、语言的理解与感悟就能有效地突破难点,实现阅读能力的飞跃。

绿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络;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1.文章开头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紧接若却用了一大段文字写梅雨瀑。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2分)

______

2.“这时偶然有儿点送人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一句中“钻”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_______

3.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评论朱自清时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选文第(2)段朱自清选择了哪两个观察点描写景物?抒写出了怎样的内心感受?(3分)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是为了刻画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绿的原因,衬托梅雨潭令人惊诧的绿。

2.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水花以生命,写出了水花的轻盈可爱,富有情趣,更显出了我的喜爱之情。

3.(1)两个观察点:一是山边,二是亭边。(2)抒写出了惊诧、赞美、神往之情。

海市

(1)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2)天很蓝,蓝得像海,一无杂质。悠悠白云飘来,丝丝缕缕地绕在头顶,天幕有如巨幅浮雕。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折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峰顶的积雪分外鲜明,蓝莹莹地闪烁,像一双双苍茫而忧郁的眼睛。

(3)旋风突然就出现了。风夹裹着黄沙,像一只只倒扣的金钟,呈U字形,底部紧贴着戈壁滩,任意地旋转舞蹈着。那是一页奇妙的图景,大漠上凝固的黄色成为一块巨大的底版,与游弋的黄色旋风浑然一体。镂空的风柱又似一支急促的喷泉,安慰着沙漠里的行人。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4)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黄沙古道,掩埋了多少流放者饥渴的白骨和焦灼的灵魂。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5)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那是海么?灰蓝色的水波洋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1.(2)(3)两段文字精写戈壁滩景物,主要突出了什么特点?对描写海市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

2.笔下的海市美丽诱人,第(10)段中却为什么说“有一阵寒颤从心头摊过,不敢再看海市一眼”?(4分)

____________

3.第(5)段画直线的句子描写的海市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谈一谈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画面的,(4分)

_____________

4.结合对生活的认识,谈谈你对文中第12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4分)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出了戈壁滩的荒茫死寂,突出了它的单纯与单薄。为下文撰写海市作铺垫以烘托

2.美得充满诱惑的海市会让人迷失自己,甚至会摧残生命,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是一个骗局、陷阱。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这些,因此,对海市失去了兴趣,不愿再看到那害人的幻景。

3.这段文字描绘出了水的宁静安谧,树影的清晰而精致,水墨画一般,描绘得柔美。作者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注重色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画面。

4.美丽的海市积聚着的飞虹都是虚幻的,不现实的,对虚幻的东西不能抱有期望,要面对现实,只有踏实地去做,才能达到目的。

清秋书简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1.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

3.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3分)

____________

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表明古人对秋虫之鸣也有感怀,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进行铺垫,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意蕴。(3分)

2.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虫声此起彼伏、优美动听,表现了作者对秋之天籁的迷恋和陶醉。(4分)

3.在秋夜静静聆听,并以心灵去感受那细小的音韵。(3分)

4.自然界中的秋虫之声,富有音律美和节奏感,如同动人的音乐;由此联想到古典文学秋虫的意象,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在秋虫的吟唱中,或邀友品茶,或倚灯夜读,这种诗意的生活令作者的内心宁静、温暖而美妙。(6分)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就是“因事缘情”,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的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李想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父母刚离家时,伤心难过——父母离家五年,——父母因车祸受伤,——父母留在家以后,开心快乐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6分)

(1)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结合上下文,品味“晃”和“昂”的表达效果。)

_____

(2)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为什么李想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____________

3.仔细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改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忧郁漠然(孤单悲伤);无动于衷(每空2分,意对即可)

2.(6分)(1)(3分)“晃”和“昂”形象地写出了李想强忍泪水、绝不低头的情景(2分,“晃”“昂”两字分别回答,意对也可);表现了他的倔强和坚强(故作坚强)(1分)。

(2)(3分)父母回来后,李想得到了父母的关爱(2分),特别开心和自豪(1分),所以他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3.(4分)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致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李想的表现2分,老师的自责2分)

4.(4分)第一种:原题更好,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且形象生动。第二种:“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更好,它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引发了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思考。(任选一种,意对即可)

享受高考

1994年夏天漫长而奇热,我想跟社会爆炒高考有关。

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哪,社会就已经把高考的气氛造得十足了,学校召开家长会,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传媒天天是高考、高考,开讲座,设专栏,将学生该怎样复习,怎样应考,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对考生家长讲的就更多了,要照顾好考生,给他们做好处的,增加营养,又不要让孩子感到是专为他们做的,以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千万不要给考生施加压力,家长不得老谈高考的事,要劝孩子多休息,多陪他们外出散步,缓解紧张情绪。社会把高考锣鼓敲得惊地动天。

这一年我们家是“高考户”……

很快就到了7月7日,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开始了,考生们必须自己上阵,别人无法替代。老天可怜,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变阴,稍微凉快一些了。学校嘱咐过,不能让考试吃得太饱,喝水太多,以免考试中途去厕所。早饭要精致,营养丰富,水分还要少,这并不难做到。

考场离我的家甚远,骑自相车大约要半小时,我提出要送女儿去考场,在家长会上她的老师也是这样要求家长的,怕自行车万一出点问题,耽误考试。女儿起初不同意,我平时上学比去考场更远,您为什么不送?为什么不担心我的自行车出问题?这就不怕增加我的心理负担?

我说,你心里无负担,我给增加一点也无妨。她笑了,笑得很甜,很可爱。我检查了她的准考证、文具盒,没有准考证是不准入考场的。

我和女儿穿好雨衣,用塑料袋把她的准考证和文具盒裹好。刚出家门天上就开始掉雨点,好像我们的脚蹬子连接着播雨机,越往前蹬,雨点越大,越蹬得快,雨点越密。行至中途,已是倾盆一般,许多骑自行车的人都下车躲到商店廊下去避雨。我和女儿仍旧骑在车上,且有点兴致勃勃。

我问她感觉怎么样?

她说棒极了!

对,的确棒极了,你属龙,我也属龙,两条龙一起出动奔考场,就该有大雨相随,这叫雨从龙。好兆头,预示着你的高考必定顺利,旗开得胜。你敢不敢大声说三句:我一定能够考好!

女儿说这有什么不敢,果然大喊三声。

我哈哈大笑,周围一片哗哗的雨声。我觉得心里轻松多了,我想女儿也是如此。

这大雨还真有点专门护送我们爷俩的意思,到了考场雨就变得小些了。我原以为我们来得够早的,想不到考场外已经站满了家长,我估计里面有多少学生,外面就有多少家长。学生进了考场,大部分家长并不离去,还站在雨里等着,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考试中出问题,比如:晕场了、生病了、忘记带什么东西了。我对女儿有信心,就说,我先回家,两个小时以后再来接你。放心大胆地考,考砸了也没关系!

上午的考试快结束的时候,我从冰箱里拿了一瓶矿泉水,又回到考场外面等候女儿,在考场的大门外面家长们排成两行长长的厚厚的人墙,等待着自己的孩子从考场内出来。家长们此时的心情格外敏感,看到最前面出来的考生脸色沉重,有位家长禁不住说,看来题够难的,孩子们没有考好。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在紧张地根据考生的脸色猜测题目的难易程度,猜测自己的孩子能考得怎么样。有个女孩阴沉着脸,来接她的可能是她的姐姐,一出考场她就对姐姐说,你安慰安慰我吧……不等另一个姑娘说出安慰的话,她竟呜呜地哭起来了。

我的女儿出来了,她也看见了我,远远地向我招了招手,笑了。女儿的笑清纯而灿烂,令我们夫妻百看不厌,她平时的一笑都能解我的心头百愁,此时这一笑,不管她实际考得怎么样,我的心里立刻也阳光灿烂起来。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哭和闹都没有用,就应该咬牙坚持下去。我的女儿在考后能有这样美丽的笑容,即使她考不上大学,我也是满意的。我拧开矿泉水的瓶塞,让她喝个够,她此时需要补充水分。看着她喝水的样子,我有一种幸福感。

在回家的路上我告诉她,无论上午考好了,还是考得不太理想,都忘记它,不能沉浸在上午考试的兴奋里,赶紧让脑子进入下一门要考得功课。

就这样我每天往返考场四次,把女儿送进考场,她出考场后把她接回家,她不再拒绝,反而觉得这样很方便,我成了她的同伴,她的管家,她的保镖。平时我们各忙各的,虽然父女关系也算亲密,但不像这样同甘苦共患难,有一种父女加战友的情谊。加上口试三天半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我很怀恋女儿高考的这段时间,因为,我享受了平时享受不到的许多快乐。

1.作者在最后说“享受了平时享受不到的许多快乐”,请具体说说作者享受到哪些快乐。(4分)_______

2.文章开头说“我想跟社会爆炒高考有关”,请解释“爆炒”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回答)(2分)

__________

3.“很快就到了7月7日,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开始了。”作者为什么说“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开始了?(2分)

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段落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作用是______

5.文章倒数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详写了女儿的笑,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

6.针对社会、学校、家长的这些做法,任选一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共4分)(1)女儿更加成熟,更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能从容乐观地面对高考;(2)父女关系更加亲密;(3)家庭生活更加温馨和谐;(4)拥有了宝贵的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每点1分,答三点满分)

2.(共2分)把高考的气氛造得十足(或者把高考锣鼓敲得惊地动天)

3.(共2分)因为之前是社会、学校、家庭为高考作准备,

7月7日才是学生正式参加考试,才是高考真正的开始。

4.(共4分)描写(1分)。写出了家长们紧张焦灼的心理、小女孩的难过脆弱,侧面写出了“我”的紧张、担忧,反衬出女儿坦然乐观的心态。(每点1分)

5.(共3分)女儿的笑饱含着对父亲的理解、体贴、安慰,也张扬着自信和坦然,缓解了我紧张、担忧的心情,让我拥有幸福感,享受到了女儿高考带给我的快乐。(意思对即可)

6.(共4分)围绕“社会、学校、家庭给学生造成的压力”“高考只是一次人生经历”“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八岁,一个人去旅行

她一直看着我,凹瘪的嘴一直不停地嚼着什么,让我有点不自在、有点害怕起来。于是,我只好转身跪到椅子上,面对车窗假装看风景。可是火车一下子开进了三貂岭和牡丹之间那段超长的隧道,风景不见了,窗户上又反射出那个老婆婆的身影。也许是因为车厢里白白冷冷的灯光,她的脸显得有点吓人。在轰隆的车声中,我忽然听见她出声说:“囝仔!”

我回过头去,看见她正向我招手。

刹那间,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婆婆好像察觉我的犹豫,伸手从空空的菜篓子底捡起两三个小小的、有点熟过了的芭乐说:“来,这给你吃!”

我只好慢慢走了过去,低着头,慢慢地接过芭乐。

不过,就在那一瞬间,我却再也不怕了,因为她身上有着跟祖母一样的味道,那是擦在头发上的苦茶油的幽香。

她把我拉到她身旁坐下,一边说:“这没人要的,你吃。”

一直到我咬下第一口芭乐之后,她才问我:“你一个人要去哪?”

我说宜兰。

她似乎一点也不惊奇,笑着说:“这样,阿嬷就有伴了!阿嬷要到罗东,你下车的时候刚好可以叫我一声。”然后,好像很放心似的,把手上吃剩的半个芭乐放进口袋里,又交代我一声:“要记得叫阿嬷哦!”随即便轻轻地、舒服地靠向椅子,闭起眼睛睡了。

我有任务在身当然不敢睡,其实,也睡不着。因为我的心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期待。

我知道过了三貂岭的隧道,另一个更长的隧道就在石城附近。每当火车穿过这个隧道,天地彷佛就开阔明亮起来,无边的海洋会一下子蹦了出来,出现在车窗外,于是我将会看到湛蓝、起伏不停的海,看到船,看到远远的一个小岛,看到缓缓扇动着翅膀慢慢掠过海面的鸟群……对一个山上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幅令人期待的风景,一个始终眷恋的记忆,绝对没有放弃的理由。

那天,我便跪在座椅上,一口一口慢慢嚼着芭乐,一个人同时拥有好几扇毫无阻挡的车窗,满足而感动地重温那样的经验,要多久就多久,没有人会叫我下来坐好。阳光很强、很热、而且刺眼,但我一直面对车窗,拼命装载眼前的风景,开心地想唱乱七八糟的歌。

忽然,我感觉好像有人慢慢靠近我,最后甚至整个人都重重地倒在我跪着的腿上。低头一看,是老婆婆!她歪倒在椅子上,头靠着我的腿,而全身却正滑向地面。我想拉住她的手臂,想把她往椅子上拖,可是拖不上来。她灰白夹杂的头发下的脸青白青白的,像夏天晚上常闯进屋子里的一种大蛾,连嘴唇也一样。

我忽然想到:她会不会死掉了?因为她的脸几乎是冰的。我想叫她,可是,却不知道怎么称呼她,就在这同时,我已经听见自己的声音叫着:阿嬷!阿嬷!

阿嬷没有反应,我用力摇晃她,她还是一动也不动,我急得想哭,忽然又想到村子里矿坑出事的时候,总会有人喊:救人喔!救人喔!然后全村人立刻像被水浇到的蚂蚁群一样冲过来的情形。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有些胆怯地喊道:“救人!救人喔!”

这一叫,有用了。一堆人全过来了,一边问说:“怎样啦?怎样啦?”

我说:“阿嬷好像死掉了!”

众人一阵大乱,我被挤到一旁去,听到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在流冷汗呢,可能中暑了!没见过她呢,谁认识啊?这么老了,还带孙子出来做生意!”我真想跟他们说:我不是,我不是她的孙子!可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有人在帮阿嬷抓痧,用力捏着她的肩膀和背脊。她始终闭着眼睛,被人家翻来翻去,像布袋戏偶一样,我忍不住哭了出来,只是背过身去,不敢出声。

人声依然嘈杂,有人说:“喂,谁有万金油还是白花油?”

我毫不迟疑地说:“我有!”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万金油,递给从人群里伸出来的一只手。

这时,有人发现我在流泪吧,有一个女人说:“不要哭,不要哭,阿嬷没事,傻囝仔!”她拉我到阿嬷面前。阿嬷眼睛睁开了,有人正用我的万金油在帮她擦额头和太阳穴。那女人跟她说:“阿婆,还好你带孙子出来,不然,你昏死到苏澳还没人知道!孙子这么聪明、孝顺,你很有福气呢!”

我又急着想跟他们说:我不是她的孙子……但还是没有机会,因为我看到阿嬷一边笑着频频点头,一边眼泪却从她眼角流了下来。

“阿嬷要照顾好哦!回去跟你爸爸妈妈说,阿嬷这么老了,不要让她挑太重、跑太远,记得哦!”人们叮咛着,我和阿嬷一样,流着泪,频频点头,静静地看着他们慢慢散去。

在火车规律的摇摆和“喀答喀答”声中,海,看不见了。

我知道,下一站就是宜兰。

阿嬷没说话,一只手里捏着什么,另一只手把我的手拉过去。

我感觉到她塞给我好几个铜板。

“我不要,我妈妈说不能乱拿别人给的钱!”

“你真傻呢,妈妈问你,你就说是阿嬷给你的,阿嬷不是别人啊!”

后来,我拿了阿嬷的钱。一直捏在手里,一直到下车。然后,我站在月台上,看着火车关上了门,离去。最后一眼的阿嬷是笑着的。

当我走出火车站,向附近的姨婆家走去,一边把手上的铜板放进口袋的时候,才发现,我忘了把爸爸给我的万金油拿回来了!当姨婆惊讶地看到我一个人出现在她家门口,大呼小叫地骂起爸爸的时候,我还在想那半盒万金油的事。

想,它现在会在哪里呢?

回程的火车上虽然没有万金油,我还是没打瞌睡。

最后,当我背着雨伞和姨婆送的五斤青蒜回到已经昏暗的村子,远远地看到在路口不知道已经等候多久的祖母的身影时,忽然发现,她的脸,怎么变成了火车上那个阿嬷的脸?

怎么会?

我很急地跑向她,并且大声地叫着:“阿嬷!阿嬷!……”

注释:(1)阿嬷(mó):对老年妇女的称呼。(2)囝(jiǎn)仔:指小孩或孩子。

1.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情节?(3分)

___________

2.文中众人抢救阿嬷,提到“在流冷汗呢,可能中暑了!”从文中找出表明众人判断正确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

3.“因为我看到阿嬷笑着频频点头,眼泪却从她的眼角流了下来。”请用几个词语概括阿嬷此时复杂的心理。(3分)

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

5.作者在文章最后写道:“她(祖母)的脸怎么变成了火车上那个阿嬷的脸”,为什么写这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主题?(4分)

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阿嬷送芭乐让我提醒她下车;阿嬷中暑我叫人救她。(共3分,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全对得3分)

2.“阳光很热、很强,而且刺眼。”(2分)

3.幸福(满足等)、遗憾(难过等)、感激(感动、感谢、感恩等)(共3分,每词恰当得1分,意思到即可)

4.运用比喻的手法,形容人多的情形,表现了村里人在危险、困难时相互关爱的精神。(共3分,意思对即可)

上一篇:江西公务员考试试题下一篇:你不知道的英语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