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发农机合作社

2024-04-09

仁发农机合作社(精选4篇)

篇1:仁发农机合作社

黑农委函〔2012〕68号 各市(地)、县(市、区)农委(农机局):

为加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一步规范已建的558个农机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明晰带地入社成员享受土地经营权收入和二次分配机制,使全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省农委决定调动全省农机系统力量,分片包干、各负其责,推行克山仁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机制,同时探索更好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模式。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推行仁发合作社经营机制的重要意义

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发展,是省委、省政府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结合省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制体制下,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一种新形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一个创举,必将为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大农业发挥重大作用。

近十年来,我省立足发展大农业,应用大农机,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机化生产发展之路,加快了全省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耕作制度转变的步伐。在土地耕暄、集中规模经营、提高作业标准、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为我省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粮食产量和商品量均居全国之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尽管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制约合作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小。农民分散种植,农村组织化程度低,造成土地规模经营程度满足不了大型农机具作业要求,机车空驶率高,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二是农机合作社主要依靠代耕作业效益低。仁发合作社依靠农民带地入社和收益二次分配解决了这些问题。所以说,推行仁发经验是现代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各地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深入开展工作,用仁发模式改造已建设合作社,新建合作社必须采用仁发机制组建。

二、要掌握仁发合作社经营管理机制的精髓

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农民土地入社,进行利润二次分配是仁发合作社经验的精髓。一是农民带土地入社保底金定的合理;二是入社社员参与两次利润分配,一次是土地折资和出资人、国投资产一起按出资比例分配利润,二次是把国投资产分得的利润平均给入社农户。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仁发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保障。仁发合作社有健全的成员大会、监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完善的生产、财务、机务、人员、油料、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合作社的大事决策采取入社农户一户一票制,充分体现了民主,激发了社员的参与管理监督的积极性。

三、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行仁发合作社经验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省、市(地)、县(市、区)都要成立推进工作组织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责任落实到人。省成立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农委副主任邢志广担任。农机局局长郑联邦、经管处处长高立军、经管站站长李东福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设在合作社管理办公室)主任罗士刚,副主任李宪义、宋丹辉、陈学均。成立包片组(名单附后)。各市(地)、县(市、区)也要成立工作组,配合省包片组开展工作。

二要明确责任。省领导小组每周例会,确立整体工作思路和阶段工作重点,把握方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材料综合、典型推介、工作总结。包片组要讲解政策和仁发合作社经营机制,组织市(地)开展工作,深入合作社研究推进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市(地)、县(市、区)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帮助合作社解决入社土地保底金。二是要提供种植技术服务,做到农机农艺相结合。三是要帮助农机合作社协调农业保险和金融机构,进行保险和贷款。四是要动员农民带地加入农机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五是鼓励各市(地)、县(市、区)积极探索类似仁发合作社的经营机制,及时总结推广。

三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推动工作。一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包片组每周一次上报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两周发一次全省工作情况通报,通报进度快慢等情况。二要搞好经验交流。总结好的合作社典型经验,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三要政策倾斜。把各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成效和新建农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扶持资金、深松整地补贴和战线工作效绩考核等挂钩。

四、明确工作目标和时限

5月1日前,全省558个已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全部规范为仁发模式,2012年全省新建的农机合作社必须实行仁发模式。

附件:

1、黑龙江省推行仁发经验包片组名单

2、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经验材料 3、2011年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年终盈余分配明细表

黑龙江新闻网讯 去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后,我们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继续探索,不断创新,合作社健康发展,越办越好。入社成员由314户发展到1222户,增加908户;土地入社面积由1.5万亩增加到3万亩,扩大一倍;总盈余由1342万元增加到2759万元,增加一倍多;社员资金回报率由31%提高到44%,每元多分0.13元;土地亩均收益由710元增加到730元,增加20元。

2012年,合作社种植110公分大垄双行玉米2.5万亩、90公分大垄马铃薯5000亩、代耕作业31万亩,全年总收入5594万元(其中,土地经营收入4798万元,机械代耕收入775万元,其它收入20万元),总支出(包括折旧)2835万元,实现盈余2759万元。

在合作社组织机制上,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完善。一是要求农民土地整户入社。有的社员反映,个别农民集体分给的承包地没有全部入社,但却与其他农民一样平均享受国家补贴,这样做不公平。后来经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改变了这种状况,实行土地整户入社,避免了部分成员利益被侵占的现象。二是管理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前年,我社7名管理人员只分红,不挣工资。虽然工作任务完成得较好,但是每个人还没有真正做到各尽所能。为了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去年初经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管理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以绩效定工资。完成目标后以年度总盈余2%作为工资总额,理事长挣工资总额的20%,其他人员挣工资总额的80%,有效地调动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取消了春季付保底金的做法。有的社员提出,一些社员春天要保底金,是出租土地,他们与合作社是合同关系,实质不是合作社成员,因此没有资格享受秋后分红。按照社员建议并经代表大会通过,合作社实行春要保底金,秋后不分红的办法,并将道理告诉农民,一些想春天要保底金的也就不要了。

三年来合作社的发展有苦有甜。我们亲身体会到,农机合作社实质是种植合作社,并且也是土地合作社。土地入社既是农民与合作社联系的纽带,也是农民参与分配的重要依据。就农机合作社来说,土地代耕租赁可以有,但土地入社必须有。但怎样才能吸引农民土地入社,我们感到应把握三条:

一是合作社不应有无主财产。合作社实行联合所有,财产是大伙的,每一分钱都应体现在成员身上。我们合作社实行未分配盈余始终为零,公积金每年都全部量化在当年成员的个人账户上并等同于投资,这样做不仅合作社成员之间产权明晰,而且不同年份也利益清楚。所以农民才愿意出地出资,并且愿意提取公积金使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合作社两年提取公积金1260多万元,现在合作社正常经营基本“不差钱”。

二是国家补贴所产生的盈余要平均分配给每个成员。国家对合作社的政策支持,是给全体成员的,不是嫌贫爱富,给少数成员甚至个人投入的匹配资金,国家补贴面前成员人人平等。我们合作社2010年没有实行国家补贴平均量化,以为国家补贴是给出资人的,农民感觉合作社是我们几个人的合作社,所以不愿带地入社。2011和2012年我们依法将国家补贴产生的收益平均分配给大家,土地入社迅速达到3万亩。合作社依法办事把我们出资人救了,更把合作社搞活了。现在虽然合作社成员增加,国家补贴分给每个人的收益“摊薄”了,但由于规模效益已经逐步显现,个人收益未减反增。

三是合作社只有实行民主控制才有生命力。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不按出资额表决,这是合作社法赋予成员的权力,也是合作社成员在民主权力上有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重要标志。我们合作社的重大事项,都是由理事会“拿点子”或其他成员提建议,然后提交成员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再由监事会全程监督执行,并做到及时公开重大决议落实和财务收支情况。社员们说:合作社来一分钱大家有份,花一分钱大家都知道,合作社在成员控制下运作,大家伙说了算,我们能够参与,才愿意参与。合作社自我及时纠错,才“不犯大病”,才有生命力。

以上三点,是我们仁发合作社由亏到盈、由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法律确立的合作社标准的底线。这三条缺一不可,必须坚持。今年我们已经通过成员代表大会表决,告别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取消保底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现在合作社已吸引2416户农民带地入社,面积超过5万亩,并在去年严重秋涝的情况下,已将4.8万亩进行完秋整地,为今年春播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还将上仓储和烘干设备,逐步向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

2011年,对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南乡大河村村民张军一家来说,是个好年景——这一年,张军家除了供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和一家人开销外,年底还结余了约4万元。

“这么多年了,到年底还是第一次能剩下钱。”张军说。2011年,他将家里6口人的46.2亩地流转给了河南乡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年底得到土地流转金和分红共2.4万元;没有了土地的羁绊,夫妻二人外出打工收入约5万元。与张军一样,2009年以来,河南乡共有4个村1215户将3万多亩地流转到了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克山县共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424个,共吸纳农户7.6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0%。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效解决了单个农户‘办’不了、集体‘统’不了、政府‘包’不了的事情。实现了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整合,提高了我省农业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黄玉凡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破解当前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升农村资本运营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层次,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08年来,黑龙江省共投入财政资金2.23亿元(含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各类合作社2.5万个,入社农民25.5万人,带动农户100多万户,基本覆盖全省各乡(镇)。

入社农民收入高出一大块

记者见到张军时,他刚从大连打工回家。从今年3月份和爱人一起出去打工到现在,夫妻二人攒了4万多元。张军当建筑工,每天能挣120元,爱人在工厂打工每天挣80元。

除了打工收入,再过个把月,他还能从河南乡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领取一笔土地流转收益及年终分红。

说起年终分红,张军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插曲。

去年年底,按照他家的入股土地数,他从合作社分了2.4万元。“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合作社算错了,我家46.2亩地,按照当时合同每亩地流转金350元,该分16170元,怎么平白无故多了8000元。”张军回忆说。当他不知所措地把这个情况说出来时,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笑着告诉他“那是分红”。

据介绍,对合作社的全部收益,该合作社采取“一保、一提、两分”的方式:“一保”,即按照入社时承诺的每亩350元的保底金进行兑现;“一提”,即经过社员大会研究同意,提取盈余的50%作为公积金;“两分”,即在“一保”、“一提”后,把可分配盈余分为国家投入盈余和集体盈余两部分,国投盈余平均分配给社员,集体盈余按社员入社土地数量和出资额进行分红。

经过两次分红,除了16170元的土地保底金,张军另外领取分红共约8000元。“每亩350块钱就够高了,租给个人一亩地也就240块钱,谁想到还有分红。”张军说。听了李凤玉的介绍,张军执意要请合作社的同志们吃饭。“原来自己种地,搭上我俩的人工,一年也就收入一两万块。挣不了多少钱但人又走不开,现在土地成了股权,不种地能领分红,我俩出去打工还有了工资收入。”张军感慨道:好日子说来就来。今年他们夫妻两个外出打工能挣5万多元,加上年终土地收益,全部收入能达8万元。

李凤玉则告诉记者,社员能够多分钱还要感谢国家财政。他介绍说,仁发合作社是借助于国家大力扶持合作社的契机成立的,2009年10月成立后,合作社共获得国家农机具补贴等1234万元。而在国家投入目前不参与收益分配的情况下,该合作社按合作社法将这块收益平均分配给了入社社员。

据了解,去年,黑龙江省财政以直接补助的方式投入资金4000万元,支持全省星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13个。同时,为了进一步解决合作社的融资问题,财政以注入担保资金的形式投入1000万元,将资金注入信誉高的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组织提供贷款担保,由黑龙江省地方金融机构为合作组织贷款。

据统计,2011年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增收200多元,入社社员人均纯收入比非社员高出18%。

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好

张军当然不是贸然入社的。此前,他与爱人已经算了笔投入产出账。“自己怎么种都赶不上合作社。”他以自己一直习惯种植的大豆为例给记者算了笔投入产出账:

每亩地需大豆种子8斤约21元、化肥40斤约70元,打农药三遍约18元,机器翻地、耕种、收割约80元,以上加起来每亩投入约189元;按亩产330斤、每斤2.2元计算,每亩收益726元,减去每亩189元投入,每亩能挣537元。两口子一年扑在地里,46亩地能挣两万多块。“也就够两个上大学的孩子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张军说。

“种别的也一样,人家合作社的庄稼长得就是好。”今年新加入合作社的仁发村村民刘友说。2011年,他将家里56亩土地流转给了自己弟弟,每亩240元共计13440元,与流转给合作社相比每亩地差110元不说,还没有年底分红。今年,兄弟俩商量着把地都交给了合作社,“我自己算了算,今年能分3万块钱。”刘友说,“纯增加大概2万块钱呢。”

李凤玉告诉记者,社员收益的提高源于合作社的种植效益。他介绍说,规模经营以后,合作社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来种植,并进行订单生产。今年,该合作社与麦肯公司订单种植了5000亩土豆,每斤土豆7毛钱,“农民单家单户种的土豆,市场价也就3毛钱一斤。”李凤玉说。

除此之外,合作社的产量也远高于农民自己种植。以土豆为例,合作社的土豆亩产达到6000斤,农民自己种植的产量也就是4000斤;以玉米为例,农民自己种植亩产约1200斤,合作社土地亩产达到1500斤。

“一方面,与农民相比,合作社舍得投入,用的都是良种。另一方面,在县财政局、农业局的支持下,合作社采取科学化种植。”李凤玉说。

据介绍,为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克山县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确定10个技术承包点、16个高产攻关地块,主栽作物产量均比当地常年提高20%。技术指导员由农业局从县农业中心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干部中公开选聘,县财政为每个承包点拿出达标奖励资金1万元。另外,借着国家“节水增粮”行动的东风,该合作社使用上了现代化灌溉设备,保证了作物生长良好。

“今年应该还能比去年多分点。因为我听说今年粮食又增产了。”张军高兴地说。

据统计,目前黑龙江全省种植业合作社有7745个,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3411万亩,粮食产量比原先提高了17亿斤。

助推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大农业

“只有通过农户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才能增强农业的竞争力,这已在世界各国形成广泛共识。”黄玉凡说,小农经济在合作社的推动下,逐步“增大”为现代大农业。合作社已成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黄玉凡介绍说,围绕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黑龙江省合作社主要有4种组织形式,包括“农民合办型”,即农户共同发起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本组织范围内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能人创建型”,即由农村经纪人、致富能手、产业大户、返乡创业者等牵头创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领办型”,即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创建的合作社,合作模式一般为“龙头企业十合作社十基地十农户”。“乡村干部带领型”,即由乡(镇)或村干部牵头组成的合作社。

“目前来看,合作社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了专业化生产水平。”黄玉凡说。

北安市建民奶牛合作社建成国家标准奶牛养殖示范小区,采用统一防疫、统一饲料配方、统一进口机器榨奶、统一收购、统一后勤服务和分户饲养、独立核算的经营模式,每公斤牛奶高于市场0.2元,每头奶牛年收入达到3000元。

记者来到位于克山县双河乡赤心村的双河乡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时,合作社理事长付超军正巧一早到哈尔滨进猪仔去了。他的儿子告诉记者,合作社于2009年成立以来,吸引社员32户,建成标准化圈舍1.64万平方米,年出栏能力2.5万头,2011年销售生猪2.05万头,实现销售收入3600万元。“该合作社的组建,切实推动了全乡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有力支持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双河乡党委书记王卓民评价说,“现在双河乡已经成为全县生猪养殖强乡,促进了全乡生猪养殖水平的提高。”

据介绍,目前黑龙江全省已有7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相关认证,有2500个合作社注册了产品商标。孙吴县沿江乡潘氏西瓜专业合作社,共有会员94户,2010年种植面积达240公顷,占全乡西瓜种植面积93%,创产值1200万元左右,为瓜农增收1050万元左右。目前带动全县300余户种植“潘氏西瓜”,市场打到北京、大连等地,供不应求。讷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一秤金”大米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每公斤售价达50元,比普通大米高出12倍。

“今年我们将加大整合中央和省级投入资金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努力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800个,使全省合作社数量达到2.4万个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完善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管理使用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符合以奖代投条件的示范社,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出一批成功的典型,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扩大覆盖面,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篇2:仁发农机合作社

任仁发

(1254~1327) 元朝水利家、画家。字子明,号月山。松江青龙镇(今上海青浦境)人。南宋末年曾在家乡应科举。元朝统一全国后,先为宣慰司吏,后为海道副千户、正千户,海船上千户,从事海道运输。大德七年(1303)起,历任都水监丞、都水少监、都水庸田司副使等职,先后主持修治吴淞江、通惠河、会通河、黄河、练湖等水利工程,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著有《水利议答录》,原书已佚,部分内容尚存。

擅长鞍马画,与赵孟頫齐名,在人物画和花鸟画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传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二骏图》、《五马图》、《张果见明皇图》、《春水凫鹜图》等。

篇3:仁发农机合作社

1 仁发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 为了借助现代农机装备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黑龙江省制定了扶持大型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有关扶持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10月克山县仁发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凤玉联合本村的6户农民, 出资成立了仁发合作社。其中, 李凤玉出资550万元,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其他农户每户出资50万元,各自负责不同的业务。注册之后,仁发合作社成功获得了1 234万元的政府农机具购置配套补贴,购置了30多台( 套) 大型农机具[3]。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至2013年底已拥有成员2 436户、现代化大型农机具132台( 套) ,统一经营和代耕作业的土地分别超过3 300 hm2和27 300 hm2,年实现盈利5 328万元[4]。依据不同的运作模式 ,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 “ 提供代耕服务 + 租地经营”阶段:2010 年

2010年3月正式运营的仁发合作社一方面采取了与大部分农机合作社相同的经营策略———为周边农户提供代耕服务, 另一方面还利用自有农机的优势,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形成了“代耕服务+租地自营”的双轮发展模式。但是,当地农户习惯使用自有小农机耕种土地,造成代耕市场较小、服务费用不高( 只有375元/hm2) 。而且代耕的地块零星分布, 无法实现连片耕作, 大型农机具的优势难以发挥。经营的第一年,仁发合作社的代耕服务收入不足100万元。同时,流转土地需要资金,购置农机后的合作社已无力支付大笔资金。因此,仁发合作社仅流转了73.3 hm2土地( 种植大豆) ,价格流转为3 600元/hm2。由于代耕和自营的土地面积达不到最小的最优规模( MES) ,且大豆价格持续下滑,仁发合作社经营第一年亏损172万元( 表1) 。

1.2“ 分享国家补贴 + 支付高额地租”:2011- 2012 年

经专家指导,2011年4月仁发合作社决定改变经营模式,吸引农户把土地交由合作社经营。为了让更多的农户带地入社, 合作社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首先,把1 234万元国家配套资金平均量化到成员, 所有入社农户都可以获得相同的国家配套资金份额。其次,承诺“凡是把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农户, 每年可获得5 250元/hm2的保底收益”,这比土地流转的市场价格高出1 650元/hm2。最后,允许所有农户分得的国家补贴份额和土地保底收益参与年终分红。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的吸引力,成员数量增加到314户,统一经营的土地面积超过1 000 hm2。当年, 合作社实现总收入2 763.7万元,净盈利1 342.2万元。良好的经营效益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2012年合作社成员数量和经营土地面积进一步增加。

1.3 “ 土地入股 + 按股分配”阶段:2013 年以来

为了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的运营,2013年1月仁发合作社取消入社土地5 250元/hm2的保底收益,引导成员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盈余在土地股、资金股之间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60:40原则进行分配。在新的分配方式下,农户把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预期收益明显提高, 大量的农户踊跃加入,合作社成员数量增加至2 436户,统一经营土地面积达到3 343.9 hm2。2013年合作社实现总盈余达5 328.8万元, 成员农户的土地收益13 830元/hm2,规模效益凸显。

2 仁发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实践中的作用及其成效

仁发合作社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依托现代化大型农机具,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形成了由8个管理人员、21个机车驾驶人员、5个机务经理、12个片区负责人和200多个临时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化农业经营团队,打造了颇具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仁发合作社在区域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2.1 种植实现了规模经营

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为仁发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以销定产”奠定了基础。在自营土地面积达到1 000 hm2之后, 合作社的规模经营优势开始体现。2011年春仁发合作社以1.70元/kg的价格,与麦肯食品( 哈尔滨) 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成为该公司的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次年,仁发合作社按合作协议为该公司种植的马铃薯面积增加到330 hm2。由于销路稳定, 而且销售价格比农户分散种植和销售高出0.4元/kg, 仅与麦肯食品公司的合作就为合作社带来700多万元的收益。2013年根据以销定产的思路,仁发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600 hm2,实现了区域农业的增产增效。

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为农技农艺推广提供了科技服务对接平台。土地实现规模经营之后,农技农艺服务推广人员不必再面对众多分散的小农户, 推行新种植技术和耕作模式等农业科技更加便捷, 也容易看到效果。从2011年开始克山县农业科技人员就有针对性地为仁发合作社提供农作物耕种技术指导, 并通过农业科技人员报酬与规模经营主体农作物产量提高程度相联系的方式, 激励其提供优质服务。正是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仁发合作社玉米种植采用110 cm“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和马铃薯采用90cm“大垄单行密植技术”,玉米和马铃薯单产分别增加1 140 kg/hm2和11 250 kg/hm2,种植收益大幅改善。

2.2提高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 改善了农田水利设施状况

现代化大型农机具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是粮食主产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采用大型农机具深耕,耕地耕作层接近40 cm,保温、保墒、透气性好,能够改善土地抗旱防涝能力、提高粮食产量。仁发合作社在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多环节利用农机具作业,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真正实现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利用多台大型播种机联合作业,合作社在种植马铃薯时,可以同步完成开垄、施肥、播种、合垄、埋压等工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水利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是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目前黑龙江地区的可灌溉农田比例不足30%,阻碍了粮食进一步增产。近几年来,仁发合作社在统一经营的耕地上,先后规划设计了48个灌溉网格,最小的网格23.3 hm2,最大的网格40 hm2,并在其中24个网格安装了大型指针式喷灌21台、卷帘式喷灌15台,新打机电井35眼,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做出了贡献。

2.3 推动区域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

首先, 仁发合作社为周边大量土地提供代耕作业,从农户分散的小型农机具耕作,到播种、中耕、收获的全环节服务, 直接促进了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其次,仁发合作社开展了内部资金互助服务, 把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农户急需资金时,可以从合作社获得帮助。第三,仁发合作社搭建了劳务输出服务小组, 用以协助因机械化生产而解放的劳动力在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地找到新的工作。最后,仁发合作社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提供了支点。随着经营效益和知名度的提升,一些金融机构主动找到仁发合作社商谈贷款事宜, 合作社成为农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

3 仁发合作社成功的经验分析

仁发合作社仅用3年时间发展成为经营效益突出、带动作用明显的典型合作社,除发挥大型农机具的优势、采用现代种植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它不断通过组织方式创新和分配制度创新, 大力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将资金、管理和交易量三者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保障了规模效益、技术效益和合作效益,实现了组织收益的持续增加。

3.1 资金及其合理利用是合作社成长的先决条件

资金一直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要素之一。农村抵押物缺乏、农业的盈利能力不高、农户的致富渠道有限等都进一步恶化了这种情况。合作社要想成长壮大,必须着重解决资金约束问题[5],还需要跨越一定的规模门槛,达到一定的营业额[6]。实际上,合作社成立和有效运营,本身就要求领导者团队具备一定规模的启动资金。2008年黑龙江省出台了发展现代农业、支持规模化农机合作社的具体措施,规定凡注册资金达到400万元以上的大型农机合作社,将有机会获得政府1.5倍的配套资金补贴。理事长李凤玉带领6户村民,筹资850万元。正是这笔资金,成功突破了政府设置的资金规模壁垒,成功获得1 234万元的国家配套资金补贴 , 仁发合作社得以注册成立。但成立之初的仁发合作社实际上是一个只有7个股东的投资者股份合作社。虽然拥有价值2 084万元的成套大型农机具 , 但仁发合作社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农机具, 让其价值得到最大体现,这造成2010年合作社172万元的亏损。

如何盘活手中的资产和账面上的国家配套补贴资金,成为合作社创新发展的关键。大型农机具的规模效益明显, 只有大规模的连片耕作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营效益。合作社必须充分利用好账面上的国家配套资金, 吸引周边农户把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进而提高大型农机具的利用率。在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的指导下, 李凤玉等投资者认识到国家配套补贴资金不是补贴给股东的, 而是补贴给需要农机服务的农户的[7]。因此,2011年仁发合作社迈出了影响其后续发展的关键一步———将账面上的1 234万元国家配套补贴资金, 按户平均量化给加入合作社的所有成员。以2011年的314户计算,每户可得39 311元。同时,合作社还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让所有成员获得的配套补贴都参与合作社盈余分配。把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收益有明显增加, 当年就有307户农民带着1 000 hm2土地加入了仁发合作社, 成为土地入股股东。

3.2 规范化管理是合作社壮大的重要保障

由于在立法时采取了“先发展、后规范”的低门槛策略, 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社普遍存在规范程度不够、经营规模偏小等问题。一方面,从全国范围内看,真正规范的合作社不多,大部分合作社由大户、销售能人或企业领办[8],内部人控制和委托—代理问题严重,空头社、翻牌社较为普遍,有的合作社甚至演变成个别农户通过关系获取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的取利工具[9]。另一方面,合作社发展主要依靠领导人及其家族,内部治理结构残缺,普通成员的激励不足、参与程度很低[10],绝大部分合作社自身发展能力弱,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资金紧张、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11]。规范化是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障。为了提高规范化程度和组织竞争力,自2010年以来仁发合作社从成员账户、组织制度、生产运营等多方面强化了内部管理。

首先,编制成员账户和年终盈余分配明细表,明确入社土地面积或资金, 将国家配套补贴资金量化到每户成员, 并把总盈余按要素贡献分配。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国家配套补贴资金量化情况一目了然,各种投入的分配清晰。2011-2012年理事长、监事长等合作社管理者不领取工资, 所有成员都按照资金或土地入股的份额获得相应收益。为了体现理事、监事等合作社管理者的人力资本价值,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2013年开始仁发合作社每年提取总盈余的3%作为理事长、监事长等管理人员工资,其中20%为理事长工资,80%为其他管理人员工资。

其次,制定成员代表名单,明确代表姓名及其代表的具体成员,落实成员代表大会制度。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仁发合作社制订了《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章程》 , 明确规定每32-34名成员自愿推选1名成员代表; 成员可直接推荐1名其信任的亲属、朋友为成员代表。目前,选举出的71名成员代表在合作社重大经营决策方面体现出了突出作用。

再次,成立党支部,形成了“党支部+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的“一部三会”组织架构。2011年以来成员数量迅速增加, 由于成员地域分布比较分散,很多成员与合作社的联系较少,对组织的认可度也不强。合作社党支部借助党员的人脉关系,强化其所在村屯的普通成员与合作社的社会联系, 同时依托党员的积极性, 协助片区负责人搞好村屯内的粮食生产。

最后,将农机具和场区( 耕作地块) 外包,与机车驾驶员、场区生产工人等签订效率工资合同。在大型农机具使用过程中,合作社与驾驶员签署《农机具作业单车核算承包使用协议》 ,为驾驶员提供每年2万元的基本工资,并对每台车设定作业指标,超出部分按18-21元/hm2标准予以奖励,未完成部分扣发15元/hm2。在场区生产管理过程中,每600 hm2左右土地合作社聘请一个种田能手, 并签订与产出相联系的工资协议。如片区玉米单产达到9 750 kg/hm2,年工资2万元整。高于这一指标的部分,可得5%的提成;反之,若单产达不到指标,则扣除部分工资。

3.3 按交易量分配是合作社发展的有效手段

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框架下,农民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必须以交易量为依据, 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 额) 比例返还,且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才能达规范性的要求。对于专业合作社而言, 成员与合作社之间一般都存在可测度的交易量。但仁发合作社作为农机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综合体,并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交易量。以交易量进行盈余分配是传统农民合作社的典型特征。为了满足规范性的要求,仁发合作社根据其实际情况,创造一个“土地交易量”,并不断对其完善。土地交易量成为强化成员关系、促进合作社成长的重要方式。

2011-2012年仁发合作社的土地交易量实际上是成员入社土地的租金折价金额。土地保底收益具有土地流转价格和入股资金两个作用。以2011年为例,合作社总盈余1 342.2万元,其中合作社以承诺的保底价格,需支付525万元给带地入社的成员;剩余的817.2万元可分配盈余中, 按章程提取50%的公积金,另外50%根据国家配套补贴资金( 1 234万元) 、成员入股资金( 850万元) 、土地保底收益资金( 525万元) 按比例分配 ,因此带地入社的成员可分红822元/hm2。最后,将国家配套资金分得的193.3万元平均量化到314户成员,户均6 155元。

保底收益的存在, 使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没能建立,风险在投资者一方过度积累。随着仁发合作社的经营效益越来越好,成员对合作社的信任感不断加强。为了在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的运营,2013年1月仁发合作社取消土地入社的“保底收益”,直接将入社土地数量作为成员的交易量。可分配盈余按照60∶40的原则,在土地交易量和股东入股资金之间分配。同时,合作社规定, 仅从投资者出资和国家配套补贴资金应得分红提取50%作为公积金,入社土地作为交易量获得的分红部分,不再提取公积金。仁发合作社当前的收益分配方式如图1。

图 1 仁发合作社的分配机制Fig. 1 The allocation mechanisms of Renfa cooperative

3.4 科技和人才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支撑

仁发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既源自其组织制度和分配制度创新带来的规模效益、合作收益,也取决于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和专业人才带来的经营成本降低。资金、管理、分配等显然不能解释仁发合作社成功的全部,技术、人才等要素也对合作社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科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采用现代化大型农机具和科学的种植模式两个方面。首先,现代化大型农机具的使用提高了机械化水平,节约了劳动力投入,改善了土壤条件。仁发合作社使用现代化大型农机具覆盖了农业生产的耕、种、收各环节,不仅通过深耕解决了土壤板结和耕作层浅的问题, 还大大提高了田间综合机械化水平。借助于现代科技,仁发合作社极大地节约农业劳动力,实现了200多人经营3 343.9 hm2土地。其次,科学的种植技术的采用,直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增加了合作社经营效益。以2013年种植的667 hm2 马铃薯和2 667 hm2 玉米来计算, 采用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和大垄单行密植技术后,仅产量增加一项,就能让合作社增收1 700多万元。可见,没有现代科技的支撑,合作社就无法降低经营成本,难以提高单位产量,增加经营效益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仁发合作社能够从黑龙江省几百个千万元级别的农机合作社中脱颖而出,人才的作用颇为重要。作为一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仁发合作社的人才构成主要有两个维度:精英( 集团) 和专业技能人员。李凤玉及其团队作为合作社的精英集团,能够吸引2 400多户成员以土地入股合作社, 并协调管理200多个工作人员成功经营大面积土地, 表明他们有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合作社的专业技能人员主要包括机车驾驶人员、片区生产负责人等。他们在驾驶、维修大型农机具或农田生产管理方面经验丰富, 是农村地区不可多得的专门人才。仁发合作社通过基本工资、超额奖励等方式,让专门人才为其所用,无疑有效地推动了组织发展。

4 仁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农民合作社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资金、人才缺乏以及规范化建设滞后等[12]。虽然仁发合作社以组织模式和分配方式创新解决了规范化问题, 并通过整合各种资源获得了快速成长,但其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4.1 精英依赖严重

精英依赖会导致成长压力和经营风险在合作社精英一方过度积累,普通成员的参与意识淡化,长期搭便车。一旦精英因某种原因无法继续领导合作社,组织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对仁发合作而言,经营管理工作几乎全部由60岁的理事长李凤玉负责,其他几位投资股东主要负责落实李凤玉的各种决策,而2 400多个以土地入股普通成员基本不参与合作社治理, 只等年终分红。虽然这种决策机制非常有效率,但无疑会给李凤玉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也让组织面临更多的决策风险。因此,如何调动普通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减少对精英成员的依赖,是当前仁发合作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4.2 收入来源单一

经营收入的多元化, 可以让组织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和分散经营风险。从仁发合作社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 马铃薯种植是其重要发展战略。2011年以来马铃薯销售占经营收入的比例从28.95%,增加至2012年的35.92%、2013年的41.93%。而且生产的马铃薯全部销往麦肯食品公司, 生产品种和销售渠道都比较单一。如果市场条件发生变化,仁发合作社将遭受严重经济损失。实际上,尽管农资、人工等成本不断增加, 仁发合作社马铃薯的订单价格仍然明显下滑,价格从2011的1.7元/kg降至2013年的1.38元/kg。

4.3 持续增收能力不强

组织发展壮大需要经营收入和利润不断增加,这可以通过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等策略来实现。仁发合作社的经营策略主要是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并转变种植结构,生产附加值较高的马铃薯。目前来看,受制于经营能力和成员意愿,合作社很难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在农资、人工等投入品价格大幅走高的背景下, 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亦难实现。同时,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从2011年的13.33%,增加到2012年的16.67%,再到2013年的20%。而且随着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通过马铃薯种植实现增收的空间已颇为有限。可见,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制约仁发合作社持续成长的关键。

4.4 品牌化建设滞后

在农民联合起来,通过规模经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后,只有加强品牌建设,才能实现农产品销售的“柠檬市场”问题,让优质农产品获得更高销售价格。仁发合作社拥有3 343.9 hm2土地、1 500多万的公积金,而且所在的克山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合作社打造安全绿色的农产品品牌有多种优势。但是,受制于经营人才和发展理念,截至目前,仁发合作社的品牌化建设仍未起步。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资金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快仁发合作社的品牌化建设,应受到重点关注。

5 结论与思考

5.1 结论

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借助专业化的分工和现代化的大型农机具,推动了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明确回答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和有益探索。虽然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精英依赖严重、收入来源单一、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和品牌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但是合理、有效地整合资本、土地、人才和科技等资源要素, 可以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和效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和完善区域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总之,农民合作社能够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完善我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5.2 进一步思考

农民合作社既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微观基础。其发展情况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和质量。为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培育力度, 加强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13]和经营能力建设。

一要完善合作社的分配机制。合作社分配要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保证投资者、惠顾者、管理者都能得到相应的收益。

二要完善合作社的内部治理机制。健全理事会、监事会、成员( 代表) 大会等机构,真正发挥其在合作社日常经营中的作用;引导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保障普通成员参与合作社经营决策的权利, 逐步减少组织对精英成员的依赖;规范成员账户、财务报表,把合作社的所有资产和收益都量化到每个成员[14]。

三要强化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要坚持收益风险匹配原则,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以提高成员的合作意识,避免经营风险过度集中。

四要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打造区域乃至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 促进成员收益持续增加和合作社永续发展。

摘要:为了探讨农民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作用,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对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的成长历程、经营效果、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社不仅能够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和效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可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完善区域农业服务体系。仁发合作社的经验表明,合理运用资金、人才和科技等资源要素是合作社发展的基本前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分配方式有助于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不过,仁发合作社发展仍然存在精英依赖严重、收入来源单一、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和品牌化建设滞后等问题。通过进一步提升规范化程度和组织经营能力,农民合作社可以为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多贡献。

篇4:农机合作社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推进;城市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89-1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行。该法的颁布,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更开创了新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的合作社建设从此真正进入了法制化时代。

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我国各地农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机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2.8万个,入社成员数近100万人,年作业服务面积达到6.5亿亩,占全国农机作业总面积的12%。同时国家为扶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发放农机购置补贴,为加快培养一批设备齐备、功能齐全的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发放农机购置补贴奖励和贷款贴息。现在农机合作社正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力量之一,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农业节本增效和土地规模经营。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呢?其目的在于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推进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进而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1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机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农机具补贴政策为现代农机具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了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就象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一样,大大提高了农机户购置农机具的热情。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扶植资金就在万亿以上,主要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等“四项补贴”。而在这当中与农机产业关联最紧密的当属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使农机户直接受益,购机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农机具以旧换新政策的出台,就像家电以旧换新一样,吸引了大量农机户。他们把自家多年沉积的旧的农机具拿出来,换取新的、现代农机具。这也为现代农机具推广应用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农机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农机具补贴政策提高了农机户的购机热情,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国家在发放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还发放农机购置补贴奖励和贴息贷款。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发展、壮大农机合作社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农机合作社队伍的壮大是成功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依托,而只有成功实现农村土地流转,才能实现现代化、大面积生产作业。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实施大大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全国各地现代农机装备展示交易会不断召开,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等大型农机产业园不断建立,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化、规模化、功能化、集约化的区域性大型农机产业园区成了许都省份努力的方向,依托农机产业集聚效应,发展配套产业,加速农机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在不断推进。

2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推进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进程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通过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许多生产经营问题,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生产。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虽然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发展到今天,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关系,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中央提出了在坚持家庭承包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和集中规模经营步伐。

由于有政策做后盾,使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户们没有后顾之忧。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省份也相继出台各项扶持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成为农户安心创业的定心丸。同时,国家还对购买新型农机的农户进行购置补贴,对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农机户,加大经济上的扶持力度,从购机﹑建机房﹑维修、乃至今后的农机报废更新,全程经济扶持,使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户放心建社,没有了后顾之忧。虽然目前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工作刚刚起步,流转的面积还偏小,但从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过程来看,土地流轉代表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农机专业合作社必将成为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方式解放、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3 农机合作社大大推进了推进城市化进程

我国正在经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正在从一个“大多数人住乡下”的格局向“大多数人住城里”的格局转变。中国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得完成用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的工业化。要想完成工业化,就得推进城市化。各国的发展经验证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结合的空间交点在哪里呢?就在城市。

构建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农机合作社实行机械化生产作业,有效推动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将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量富余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是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加大农机合作社扶持力度 促进良性发展,实现科学管理、制度化管理、正规化管理也势必成为我国今后、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项重要工作,这将对推进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上一篇:致党员公开信的回执下一篇:服装品牌调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