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读后感

2024-04-20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共8篇)

篇1:人格心理学读后感

“自我表露”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主动把自己的信息告诉其他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德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 1971)认为,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

一个人能够自由地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信息,因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对他人的自我表露。

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关键,用朱拉德的话说就是使自己更透明。

Blog的兴起使自我表露呈现出全新的形式。

Blog不同于日记,后者只是写给自己看,没有交互性,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反馈,是自我表露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而且,Blog中的人际交流超越了传统人本主义中的一对一概念,形成一对多的沟通网络,效果更好。

自我表露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表露信息的私密性,一般来说,表露信息越秘密,表露效果越好。

为什么自我表露会促进心理健康?朱拉德认为,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地真正认识自己。

直到我们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开的和透明的时候,我们才能公开地、透明地看待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到自我的所有方面,我们就无法进步和变得自我实现。

喜欢写Blog的Blogger都具备比较高的自我表露倾向,因此根据朱拉德的观点,他们也都是心理健康的人,但如果把徐博客、勃客郑渊洁和keso作个比较,貌似前两位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一些,呵呵,开个玩笑罢了。

篇2:人格心理学读后感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种人”,学生们虽然青春无敌,大部分是健康而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些受各种因素影响的问题学生。

学生们都是唯一而不可复制的,所以如何因材施教这个问题经常困扰我。

虽然做不到学生“肚子里的蛔虫”,但了解他们,对症下药是很有必要的。

可是,我常常感觉大学的知识不够用,当年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比较笼统。

这两门学科都有很多分枝。

所以冲着“有助于了解学生”这个目的,我看了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

这本书是心理学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所以它也免不了心理学教材的套路。

先是介绍了人格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然后说到原欲、文化、特质、学习、人本、认知等各方面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介绍各个关于人格心理学的流派和各家之理论的研究。

从理论的产生,社会背景,到实例分析。

在其中我找到了一些可以参考的性格产生的根源和其支撑的理论。

我最细看的是《学习与人格》这一章,如何让学生爱学习这可是所有老师都关心的。

其中一句话是多拉德和米勒的观点:“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只有当一个人想要些什么(内驱力)、注意些什么(线索)、做些什么(反应)以及获得些什么(强化)时,学习才能发生。”这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的学生,一一对应,他们的四要素到底是什么呢?到底缺了什么?而在书的后面,还有人格测量和行为观察法、人格障碍及其矫治和人格教育等三大章实用的内容。

内容很专业,很有指导意义,就是感觉太笼统了些。

阖上这本书,我由衷地感觉心理学知识真是浩如烟海,一本书只是提纲挈领,有太多的细枝末节可以去延伸,还可以有更多的例子去佐证。

光是“人格教育”这方面就还需要再深入了解下去。

篇3:人格心理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1、精神分析论范式

该范式由弗洛依德创立的, 其后由荣格、阿德勒和艾里克森等发展起来。该范式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其重要研究内容有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对人格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等。

2、特质论范式

该范式由奥尔波特发起, 其后的研究者有卡特尔、艾森克和“大五”因素模型的研究者。该范式强调人的个别差异, 认为人们在一些基本的人格特质维度上存在稳定的差异, 因此基本人格特质表现为行为的跨情境的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续性。特质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基本人格特质的探寻、分类以及对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形成原因的解释。

3、学习论范式

该范式起初产生于华生和斯金纳等的行为主义, 然后发展到班杜拉、罗特、米切尔等的社会认知理论。该范式强调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原因, 认为个体行为的差异来自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是如何习得的。

4、现象学范式

该范式也称人本主义范式,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该范式关注人的主观经验、关注个人对世界的看法, 通常不关心人的潜意识、特质、强化史或对行为的预测。

随着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近几年出现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其中社会—认知范式和生物学范式分别源自于行为主义和特质方法。而进化心理学应被视为人格心理学的新范式。

二、人格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人格要素三合一的不平衡

人格的实验研究包括三个要素:人、情境和行为。理论上讲, 有关其中任何二者的知识都能导致对第三者的理解。但是, 人格的三合一理论本身是不平衡的, 因为三者中的两个要素在理论和研究中受到了很少的注意。个人的因素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和评价都集中在刻画个人性格的变量上。因此, 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对刻画情境和行为的心理效应的关键变量加以概念化。

2、需要更广泛的数据收集方法

自陈的人格测量虽然是研究人格特质的一个经济且富有成效的方法, 得到了人格心理学家的广泛使用。然而问卷方法本身是有局限的, 人格心理学的重要事实并非问卷方法所能全部收集到。除问卷法之外的其它类型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已经出现, 这些类型的数据包括生活结果数据 (如健康结果、工作绩效、犯罪纪录) 、回忆录、采访、日记纪录的日常经验及直接的行为观察。但这些数据收集形式比问卷数据更难以获得而且花费巨大, 这就是它们很少得到使用的原因。

三、人格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展望

1、人格要素三合一的不平衡

人格的实验研究包括三个要素:人、情境和行为。理论上讲, 有关其中任何二者的知识都能导致对第三者的理解。但是, 人格的三合一理论本身是不平衡的, 因为三者中的两个要素在理论和研究中受到了很少的注意。个人的因素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和评价都集中在刻画个人性格的变量上。对情景和行为来说情况有所不同。所有的争论都认为情境是重要的, 但很少得到实验的证实, 甚至情境怎样影响行为或基本的情境类型有哪些都没有理论化。因此, 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对刻画情境和行为的心理效应的关键变量加以概念化。

2、研究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需要

很多人对“自我报告”的测量方法提出了质疑, 认为这种方法缺少必要的真实性, 需要进一步完善测量工具, 采用多种收集数据的方法, 比如生活记录、日记、访谈等以确保数据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3、人格研究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需要

人格心理学不但要从大的心理学背景中借鉴其他分支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还应当将人格心理学置于大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广阔的学科背景中进行研究, 博采众长, 拓宽研究领域, 丰富人格理论, 提高人格理论的应用价值。

4、努力建构中国本土化人格心理学体系

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 亦称心理学的中国化, 是为了要使研究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更真切及全面地描述、了解及解释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人格既具有人类所共有的类特性, 更具有民族性与个体性, 对人格问题的研究, 绝对不能照搬国外的有关理论, 简单地套用西方人格心理学的测评工具和基本观点等, 来测量、描述和解释中国人的人格。要提升人格心理学的理论水平, 促使人格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必须走本土化的道路。对本土化人格心理学的探索, 主要是思考如何学习和选择国外的人格理论为我所用, 如何扎根于中国“本土”,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格心理学, 从而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民人格的塑造与提升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2]张兴贵、郑雪:《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与问题》, 《心理科学》, 2002年。

篇4:人格心理学读后感

关键词:接受反应文学;阅读范式;《高祖本纪》;成功案例;心理分析

心理学理论用于文学阅读之后,文本阅读就有了新的方式和发现。通过在文本——读者之间进行全面交流,反复阅读和叩问《高祖本纪》,历史上的刘邦,《史记》中诸多的梦魇、自卑情结、沉重的人格面具,以及生死本能都清晰地浮现出来,为我们发现历史的另一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一、刘邦的人格面具

关于人格的定义,学术界还在争论。本人赞同“人格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完全以“动物性”的本性生活,人的社会性要求人戴上“面具”,在群体生活中有所取舍,以适应角色的需要。“人格面具”(persona)一词源于拉丁文,本义是指使演员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阅读《史记》,发现刘邦并不比项羽高明,但是刘邦成功了,而项羽失败了。原因是什么?在人格心理学看来,刘邦戴了一张“人格面具”,或者说,刘邦戴的“面具”比之项羽更为合适!而项羽往往以本我示人,将赤裸的人性不加掩饰地展示人间:“项羽引兵西屠成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的认同。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刘邦当晚就“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刘邦的这种表现,连范增也惊叹。作为现实生活经验图式影象的《史记》,受到“宫刑”而无法向人道的司马迁,是否刻意掩盖刘邦淫乱秦后宫的能力和欲望,而给刘邦戴上沉沉的面具?宫刑导致的自卑性格,经过长期裂变,在文学文本中常常表现为挑战父权,展示男人的伟岸!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从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上看,司马迁既不愿意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社会与政治的附属品,又无力背离现实,因此,他在《史记》中浓墨重彩地刻画勇士,选择有限度地对抗社会。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樊哙的英勇行为,是否与司马迁当年为李陵之事谏诤汉武帝的场景同出一辙?马迁当年为李陵之事谏诤汉武帝失败了,他不甘心失败,因此,他要出一口恶气,一定要樊哙成功!司马迁已经非人还必须做人的悲愤和无奈,内心的极度自卑,在作品中幻化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所以,鸿门宴中的刘邦谈笑风生,喝酒吃肉,神态自若。可是,有谁知道,在项庄剑锋之下,刘邦那颗颤栗的灵魂?

厚重的面具,掩盖了泯灭的天良!面具之下,是赤裸裸的本性:

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无法知晓,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处于中心的刘邦,以及处于中心附近和中心边缘的人们直面面具的面具。是如何的绚丽多彩!

二、人格面具产生的原因:梦魇

“梦魇”(nightmares)是由人睡眠时发生过性脑缺血引起的,人在白天也会发生一过性脑缺血,产生很可怕的眩晕、心悸、眼发黑、耳鸣和各种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

秦朝末年,苛政猛于虎,对所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无疑都是一场梦魇。面对梦魇,焦虑如影随形。是吸附还是消解?机遇像冬夜幽灵,意义诱惑着意义,为不怕罪恶的灵魂演绎着奇迹。由于有一个相信勤劳致富的兄弟,好吃懒做的刘邦在家里不受重视,“本我”的缺失,可以导致“自我”的沉沦,也可能促使“超我”的极度张扬。历史的谎言和宗教的神秘、神话,扭曲了一个本来还算正常的刘邦。

梦魇吞噬着刘邦,困顿的现实里,挣扎着不愿安分守己的灵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的话,若惊雷闪电。当萧何、曹参等人还在担心造反后果“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的时候,刘邦已经完成了从“顺民”到“暴徒”的蜕变。刘邦的变异,源于三个荒诞的故事。

故事一,是他的母亲做了个梦: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遏。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身具有一种精神活动的内在价值。愿望的实现是形成梦的原因。”由于在家里不受重视,在社会上碌碌无为,造就了刘邦急于证明自己价值的个性特质,他终于为自己的叛逆,找到了理论依据。

故事二更加荒唐:一个又饥又渴的江湖术士,在吃到吕氏的饭菜以后,信口胡诌了一句话:“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刘邦同样笃信不疑,乃谢日:“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弗洛伊德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失常的野心”“年轻时的野心”

故事三,讲的是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斩杀一条蛇,实在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居然幻化为一段神话:

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令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弗洛伊德在解析梦的时候,认为“那个圆型的建筑就是我的生殖器”。那么,刘邦斩杀的蛇,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生殖器?现实生活中,司马迁被宫刑,失去了生殖器,他没有办法报复汉武帝。于是,在《史记》中,司马迁以隐喻的手法,让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亲手用剑,斩断象征着生殖器的蛇——蛇和龙本为一体。换句话说,刘邦是割断了汉家王朝的“龙脉”!梦魇像蛊毒一般,吞噬着刘邦……

同一个谎言,在经过多次的诉求以后,连谎言的缔造者也往往被谎言迷惑,进而讹化误读。至此,一直还在为酒钱发愁的刘邦,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梦,“失常的野心”直接导致一个幻想狂的诞生。贫困潦倒的现实与纸醉金迷的梦之间的巨大反差,迫使刘邦戴上厚厚的面具,变成一个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患者。

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若刘季者,本为山野之人,因为急于摆脱现实梦魇,而树立强大的超我信念,并借助超我压制本我,实现自我,大贤乎?大恶乎?

沉渣泛起,需要暗流涌动,人要成功,需要掩饰、掩盖许多的本能和本我,需要面具!面具下,是梦魇。梦魇的诡异和可怕,促使人更加精美地修饰和调试自己的面具。刘邦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

三、人格面具的内驱力:心像与体像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

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史记》中没有明确写出刘邦的身高,但是显然,他对自己的相貌很满意,体象是人格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对自己的智力也很自信:

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人格的中心是自我,自我的重要成分包括“自我意像”(selfimage),即自我认识的形象,体象恰恰是自我意像的最重要的内容。

看看刘邦欣赏的两个人:“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对于一个说客,一个酒徒。刘邦的做法是“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对楚的降将陈平:

汉王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口。

绛侯、灌婴等成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刘邦的做法是“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对此,古人的看法是,乱世“唯才是举”,不管白猫黑猫,能逮着老鼠的就是好猫!今人则通俗地理解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心理学分析表明,他们是气质相同、性格相近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心像和体像接近,都可以为一种叫做“野心”的东西,而舍去其他。

强大的心像和体像。使刘邦敢于大胆使用人才:“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已经确立了“帝王”心像。比之“沐猴而冠”的项羽,自然有天壤之别。“一个人如果下决心做某件事,那么,他就会凭借意识的驱动和潜意识的力量,跨越种种坎坷,从而跨进成功的门槛。”项羽在与刘邦的争斗中,已经失去了信心,把自己想像成“失败型的人”,尽管他有良好的愿望,有意志力,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身体条件,甚至机遇也完全对他有利,他还是想尽办法失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失败和自刎。对项羽来说,也是一种胜利,是一种解脱的胜利。把自己想象成帝王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帝王,但是,当上帝王的人,则必定在心灵深处把自己当成帝王,具有帝王心像。

四、人格面具的扭曲与修整:生本能与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由人的躯体的内部能量所决定着的。人的精神活动的精神状态,可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所谓生本能是指维持和延续生命的本能,体现着人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死本能表现为自我谴责、对权威的反抗、自杀等行为。

每一种生命体都有一种生存下去的愿望。刘邦活下去的求生本能十分强烈。

秦始皇东游,刘邦即“自疑,亡匿”,那是对危险的极度敏感,是一种危机意识。被围荥阳,形势万分危急,韩信不来救援,却上表求立假齐王。为解困,刘邦大骂:“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叫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项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面具,在梦魇突至的时候大放异彩。对死亡的颤栗,惊醒了生本能!刘邦的出色表演,被罗贯中幻化为一句千古名言“天下可以无洪(曹洪),而不可以无公(曹操)”。

司马迁“把一个人嵌入其存在背景,并迫使他在某种极端的处境中进入精神的幽暗隧道”。在没有光,没有希望的隧道里,一批又一批的人因恐吓、迷失、绝望而倒下。刘邦战战兢兢,踩着粼粼白骨,走出了隧道……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讲师)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6

[2][4][15][22]史记·项羽本纪第七[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139-145

[3][5][7][9][11][14][16][19][21]史记·高祖本纪第八[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163-173

[6]史记·陈涉世家第十八[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755

[8][10][12][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罗林译,北京:九州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61,63,156

[1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9

[17][18]史记·陈丞相世家[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827

[20]荣格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5

[23]罗贯中,三国演义[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50

[24]王鸿生,语言与世界[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27

篇5:人格心理学读后感

摘要:学习人格心理学,不仅考验学生的抽象分析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的自我个性分析能力。当前,不少学生虽然参与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却不了解这门课程的作用。加之不少心理学教师偏重理论分析,忽视结合人格测验授课,导致学生始终无法提高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详细探讨人格测验在学生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关键词:人格测验;学生;人格心理学;作用

人格心理学是以人格测验为基础的抽象性心理学课程。恰如其分的人格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奠定人格心理学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心理学规律,为个人学习和生活服务。目前,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偏重于心理学理论教学,人格测验较少,学生被枯燥的心理学理论束缚,失去学习兴趣。而人格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人格心理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主要对于人格测验在学生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一、人格测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否则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人格心理学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不断深入探索人格奥秘的好奇心,而人格测验则可以实现。在人格心理学中,为避免枯燥心理学理论“霸占”学生的思维,笔者带学生在课上做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实践证明,这种人格测验非常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认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说出了他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人格特质;而一些学生则认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把他们从自我认识混沌中抽取出来,能够大致了解自己。自此,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的兴趣大大提高。由此看出,通过实践积极了解个人心理学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格心理学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心理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开展人格测验,提高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二、人格测验可为学生学习理论提供感性知识

人格心理学理论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如人格心理学的内涵,若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抽象、枯燥的理论,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但若此时恰当地运用人格测验,使学生从人格测验中获取感性认识,并结合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理论,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对人格心理学抽象理论的兴趣。如笔者带学生做艾森克人格问卷时,提到了人格的维度理论,强调人格特征研究必须从人格的.特质和维度(包括E维度、N维度、P维度、L维度)出发。做完艾森课人格问卷,笔者以某同学为例,说明问卷的记分与获取结果方式,然后再逐一分析该同学的特质。如他的E量表分高于15,N量表分低于9,P量表分低于8,L量表分低于18,说明该同学是一个性格外向、情绪稳定的人,且其对危险环境较敏感,做事不易出现掩饰倾向。在这种自我测验下,学生能更直观地查看自己的心理特质和人格特点,进而在其学习中采取更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满足自身学习需求。为此笔者建议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进行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有效提高人格心理学教学效率。

三、人格测验可辅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

据相关研究指出,适当的人格测验有利于帮助心理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利用人格测验了解以上几种心理因素后,即可让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采取合适的教案与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来看,使用人格测验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优化效果:一是不再仅仅着眼于单一的学习方式,而会逐渐选择更多与个人性格、心理需求相符合的学习方式;二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整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将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融会贯通;三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改进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总体来看,心理测验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进而使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逐步改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有效学习。

四、结语

人格测验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真正认清“我是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及学习方向。心理学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人格测验条件,充分满足学生学习个人心理学的需要,让学生真正从人格心理学学习中了解课程开设的意义及课程学习对自己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基越,徐建平.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的发展与比较[J].心理科学进展,(6):740-752.

[2]周爽,陈启山.人才甄选中的人格测验作假研究的深入与拓展[J].心理科学,2015(38):490-495.

[3]焦玲艳,张华伟.几种常用的人格测验方法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4):17-18.

[4]罗杰,戴晓阳“.大五”人格测验在我国使用情况的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3):460C478.

篇6:人格心理学论文

本文在对人格心理学研究传统范式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并提出未来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揭示人格研究的复杂性与广泛性。

关键词:人格;人格心理学;范式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1.1精神分析范式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复杂、影响最大的,但对它的理论和时间存在着很多争议。

古典精神分析学派指弗洛伊德及其直接门人(如阿德勒、荣格等)。

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

但他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局限性,又提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1.2特质论范式早在1937年,奥尔波特就指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元。

一种特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是根据人们在某一特征上的表现程度而分类的。

该范式强调人的个别差异。

1.3行为主义范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开始了缓慢但稳步的转变,许多杰出的行为主义者开始转向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

由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后来,米契尔又提出了“认知――情感的人格系统理论”,它正好弥补了特质论研究的不足。

这一范式最初产生于沃森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它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个体内在力量,把人格看成是各种行为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

1.4人本主义范式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革新运动,因强调人的本性及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而得名。

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

这一范式重视个体的主观体验,关注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及其自我实现。

这种以人为本的观点,在当时开辟了人格研究的新途径。

人本主义者对人类自然本性抱着乐观态度,对人类潜能和人生目的的发展怀有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人本主义者主张应该以心理健康者为研究对象。

相比较而言,以上四种范式的研究目的各有其侧重。

精神范式关注的是人格发生的动力的探讨,特质论范式重视人格结构的静态画面的研究和描述,行为主义范式强调的是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人本主义范式则试图从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即自我实现)来探索人性的本质以及人格存在的终极目的与价值。

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

在过去的几年中,出现了三种新的人格研究范式。

其中社会-认知范式和生物学范式分别源自于行为主义和特质方法。

而进化心理学应被视为人格心理学的新范式。

2.1社会-认知范式这一范式源自于行为主义范式,以班杜拉、米契尔为代表的社会-认知范式正尝试着从个体的认知过程(主要是直觉和记忆)来研究个体的人格,他们试图以各自的理论来整合社会-认知范式。

在阐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时,班杜拉与米契尔都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认知在个体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把人格看成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人与环境是如何统一起来的,还不十分清楚。

另外,在研究中,他们还试图寻求多种测量方法与技术手段对理论进行验证。

目前在社会-认知范式下的许多研究的联系是比较松散的,由大量各不相同但又寻求相互独立的小主题组成,而没有把他们连接起来的总的主题,更没有提出一套彼此具有系统关联的假设构架。

2.2人格研究的生物学范式这一范式来源于特质论范式所使用的特质研究方法,强调个体行为模式差异的生理起源。

随着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探讨人格产生的内在机制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可能的事情。

已有的研究发现,人类的某些情绪和社会性特质在大脑中都有确定的解剖点,如杏仁核对人的攻击性和某些情绪性有重要影响作用。

2.3进化心理学范式这一范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经过验证的理论构想,只从生物遗传的角度说明人类行为模式的演变,这使得它对人类进化及行为的解释缺乏说服力;二是在个体的适应性行为中,更关注性行为的进化与发展,这似乎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本能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人格研究目前使用的方法可大致归纳为实验法、临床法与问卷调查,而这些方法本身都面临一对矛盾,即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难以两全的问题。

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保证了内部效度,却很难将复杂的社会文化变量还原为个别实验室变量,导致研究的生态效度低下;相反,临床研究较好地还原了人的生活场景,但由于变量不易控制,研究的内部效度不尽人意,难以精确地刻画出变量间的因果联系。

此外,问卷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前两种方法的优点,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与现实情境相脱节、被试回答真实性、量表预测效度、测量目标的含义难以确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效度。

而如若将这些本身意义未明的测量结果拿来,以进一步探讨与其它变量间的关系,必然又使结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虽然目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也存在着缺陷。

就理论使命来说,人格的理论建构可谓丰富,但距离科学理论的标准尚有差距。

在理论的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和有用性上都有欠缺。

人格的研究呼唤整合的统一的理论,不仅学科内部各种范式之间需要整合,而且学科间也需要整合,人格研究需要整合来自发展的、认知的、社会的、生理和临床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兴贵,郑雪.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与问题[J].心理科学,(6):744-745.

[2]刘继亮,孔克勤.人格特质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3):294-296.

篇7:人格心理学论文

1.1人格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绝大多数人认同“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指的是古罗马演员在演希腊戏剧时所戴的面具。古罗马演员戴的面具(Persona)表明一种角色或者用来给别人看的一种装扮。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它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人差异;第二部分是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么样行为、怎么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1.2人格的六个流派共存和分歧的解释

人格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认知和社会认知流派。人格理论为什么如此之多?原因在于理论性质的本身容许理论创建人从某一特殊的观点进行思考。理论家在收集资料时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但是理论家决定收集那些资料,以及如何解释这些资料,则是具有个人主观色彩的事。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是建立在容许有个人解释的假定基础上。所有的理论都反映了理论创建人的个人背景、童年经验、生活哲学、人际关系等,因为每个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参照系进行的观察是有个人色彩的,所以随之而来的五花八门的理论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有分歧的理论也不无用处,一种理论的效用取决于它是否能推动研究,解释研究资料和综合已知的观察资料,而不是它的常识价值和其他理论的一致性。

可以打个比方来回答这个问题。盲人摸象的故事人人皆知,五个忙人分别摸到了大象不同的部分,然后就争着向别人说大象是什么样子,磨到不同部位的人,心目中有关于打响的不同形象,这个故事说明,每个盲人所了解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由于真正的大象比他们摸到的东西更多,所以每个盲人说的都对,但是却不完整。【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格的六个流派就和这几个盲人差不多,也就是说,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认识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1.3能否把六个学派的理论融合为新理论的解释

如果把六个流派的理论综合起来,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人们所作所为之原因的更全面、更详细的理论?就如同把盲人摸到的不同部分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大象。但是,盲人摸象的比喻只是部分地适用于人格研究的不同流派。虽然对于人格的某一问题,不同流派之间往往只是在强调重点上存在不同——每个流派都做出一种合理的、能相互相容的解释,可是很多时候,两个或多个流派做出的解释却是完全不相容的。因此,很难将六个理论流派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理论。

2从人格理论不同学派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的抑郁心理

当今社会,抑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抑郁指的是什么,大多数人都有过感觉有点“蓝色的”或者“忧郁的”生活。许多大学生由于人生经验不足、思想游移不定、情感比较脆弱,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人际交往、新的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了心理压力,并且不能及时的自我调解心理的失衡,导致心理紧张、烦闷,甚至出现抑郁等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本文根据现有的人格理论的六个流派的主要思想和特征,对大学生存在的抑郁心理进行分析。

2.1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是心理学家对人格内部的最深层的发掘。它将探索人性的目光投向内心深处。认为无意识心理影响心理差异。精神分析的创始人Freud在治疗神经症时发现: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只是表象,其背后潜藏的动力才是病根。他进而推论,人的任何行为表现都有潜在的动因,并由此把整个心理学的目光引向人性的深层——潜意识。他认为,潜意识中的生物本【6】能是人的动力源泉,在人格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Freud看来是一种转向内心愤怒。处于抑郁中的大学生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例如:他们可以能想向身边的人大打出手,但是一个正常的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但是与此同时,精神分析学派还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阻止人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大学生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原因所引起的愤怒,在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约束下,进而转向了内心,就是所谓的“向自己出气”——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这是一种无意识水平的表现。这种表现的结果就是使大学生处于一种抑郁的心理状态。

2.2特质理论流派

生活中人们往往是用词语来描述人格,比如:大大咧咧,认真细心等。特质理论的人格心理学家正是受此现象的启发,创立了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处于各种人格特征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虽然在特质理论之前,Freud用潜意识来解释人格,并创立了完整的人格理论,但它是从属于心理病理学的。Freud关心的主要是心理治疗,而特质理论作为一个完整形态的人格理论虽然产生较晚,但它起源于古老的日常经验,创建者Allport不仅将特质作为人格研究的逻辑七点,而且有意识地创建了一门人格心理学学科。

对于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状况,特质理论流派会重在调查哪些类型的大学生更容易抑郁。先前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当前的一般情绪水平是预测他今后情绪的好指标。同时,前人的在研究中测量了一群中年男性的抑郁水平,30年后进行了重测(Leo,Gillum,&Gouze,1979).结果发现,两次重测中这些男人的抑郁水平有高相关。还有一项研究发现,被研究者7岁的行为可以预测他们18岁的抑郁水平。基于前人的研究,对于大学生中处于内向和不爱交际的人群更容易产生抑郁心理。同时,可以对于大学生中处于抑郁的群体,在早年前的行为也可以反应出现在的抑郁水平。

2.3生物学流派

心理因素包括:生理、遗传和进化。由于脑是心理的器官,既然亲代和子代在脑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上存在相同点,那么由脑产生的心理机能自然而然也有相似之处。据此推测:人格形成和发展与人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特别是脑的结构功能有关。同时,人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又受制于遗传而来的基因。因此,生物学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对于大学生抑郁会用抑郁稳定性来辩说。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些人可能生而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McGue&Christensen,;Wenderetal.,1986)。在大学生中,有些人生来就具有一种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使他们在面对来自生活的压力事件时会做出抑郁的反应。此外,这种抑郁的反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受到抑郁遗传的大学生在生活中会不断地体验到忧郁心境。

2.4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关注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塑造作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人格的本质其实就是行为。作为行为主义的开创者,Watson强调研究外显的行为,声称环境是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其证据就是Pavlov的经典条件反射。Skinner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用强化来解释学习和人格的形成。因此,对于大学生抑郁的心理,行为主义流派的解释应该是,抑郁是由于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所致。也就是说,大学生觉得没意思,不想做事,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前人的研究得出一个影响深远的抑郁的行为模式,它假设抑郁是由厌恶情绪体验所致,在令人厌恶的情绪中,人们感觉自己干什么都是无能为力。根据这一理论模式,当大学生处于自己不可控制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并且会泛化到其他的情绪中去,就形成了抑郁综合症。

2.5人本主义流派

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是在批判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存在着两种思想取向:一种是以Maslow和Rogers为代表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取向;另一种是以May为代表的存在心理学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用自尊来解释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就是说,在大学生中,经常为抑郁所困的人,是那些不能够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的人。人的自尊心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像人格的其他概念一样,在不同时间和情境都是相当稳定的。对于处于抑郁的大学生,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他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接纳自己,甚至接纳自己的失误和弱点。

2.6认知流派

认知取向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差异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的人格。在认知流派的理论中,大学生是否抑郁,取决于他们如何解释自己控制环境的无能。例如,有人把缺乏控制力解释为暂时的经济困难,有些人则认为缺乏控制力是由于个人的能力不足。相比之下,前者就不像后者那样容易出现抑郁。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用一种好似抑郁过滤器的东西来理解和加工信息。因此,大学生中容易抑郁的人总是用最可能导致抑郁的方式来解释周围世界。而他们也很容易回忆起不愉快的体验,他们所遇见的人和环境也好像总是在提醒他们想起那些悲伤,不快的时刻。

3讨论

本文是基于对相关的人格心理学文献的阅读而提出的对大学生抑郁心理的浅析,其中包括了涉及到的人格理论的六大流派的主要思想和特征。但是只是基于理论模型上的解释,并没有相对应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特点,就是将当今社会和教育比较关注的话题和人格心理学中的主流理论相结合,给出了较为学术的解释。当笔者希望将其中的部分研究可以在以后进行完善,例如:在本文中提到的生物学流派对大学生抑郁的解释中,可以设计相关实验,考察和验证大学生中处于抑郁的人群的和普通正常学生的情感脆弱度的区别;也可以效仿特质流派中的研究范式,对小学生进行抑郁的研究,继而追踪到成长到大学生的时候的抑郁情况,得出两者的相关。

4人格理论研究的展望

篇8:人格心理学读后感

1 在校医护生人格现状分析

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 (简称16PF) 对我院2011级护理专业新生进行人格心理因素测试, 研究结果显示:医护生在人格各个因素中的平均分普遍处于中等水平, 绝大多数医护生人格发育正常, 情绪较稳定, 活泼健谈;对人坦率真诚, 善于体贴别人;思维敏捷, 好学上进。但个体别医生也存在着依赖性较强、竞争意识弱、缺乏远大目标、责任感不强等弱点。通过进一步计算表明:护理专业学生多为适应型人格, 他们通常对生活现状感到心满意足, 对克服困难缺乏毅力, 有知难而退的倾向;他们情感丰富, 常被情绪困扰, 缺乏自信心、事业心和进取精神;性格较怯懦, 独立性差, 个性较被动, 缺乏果断、独立的自主精神;在专业有成就者人格因素方面略低于常模水平。

2 医疗护理职业对医护生的人格要求

护理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 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服务的工作。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护理人员良好、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 是其有效完成护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然而, 护理人员良好、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 又与其自身的心理特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护理职业岗位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乐于助人、甘愿奉献、富于同情, 积极、主动、热情、温柔、体贴、善良、谨慎、坚忍、沉着冷静、周到细致等品德。面对患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情, 即使没休息好也要精神饱满, 即使心情不愉快也要心平气和[2]。护理人员的完美形象不仅体现在护理操作中, 还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

有研究发现:个体的气质特征对护理职业岗位的选择也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医院科室的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地接触患者, 而患者病种复杂, 这就要求各科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地抢救和护理患者。从气质类型来看, 多血质型、胆汁质型较为适合此工作。手术室与急诊科护理人员中则无抑郁质型者, 因为抑郁质型的人不适合做需要与各种人打交道的, 变化多端的, 大量消耗体力、脑力的工作。妇产科与儿科护理人员中则无粘液质型者, 因为粘液质型的人不适合做富于变化和挑战性大的工作[3]。

可见, 医护生的健康人格标准可界定为:个性心理特征以外向型性格、中间型气质及多血质气质为主;情绪稳定, 心境平和, 心态积极, 有责任心, 人际协调能力强;人格具有求实性、独立性和亲和性的特征。这些个性心理特征可以使医护生在认知、情感、行为、适应等方面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在护理职业岗位上发挥较好的作用。

3 医护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 因此, 人格是可以改变和培养的。在校医护生的人格现状与职业需求的健康人格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如何有效地利用积极心理学去挖掘和培养医护生潜在的健康人格特征呢?

3.1 培养积极自我认知是塑造医护生健康人格的基础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 包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和创造自我。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医护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 且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或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怀疑自己的能力, 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 便容易使医护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骄傲和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 对医护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 所以要引导医护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如要求医护生经常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欣赏、自我体验等, 以不断提高医护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塑造健康人格。

3.2 培养积极人生态度是塑造医护生健康人格的关键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培养健康人格的“推进剂”, 它能使人直面人生与社会、不畏困难、乐观豁达、充满朝气、勇敢前进。一个人的心态是他成长的产物, 人一生都在培养自己的心态, 有的向积极思维方向发展, 有的向消极思维方向发展。积极思维可以带来优良品质, 如自信、乐观、正直、无私、宽容、忠诚、勇敢、坚强、果断、进取、博爱、信任、尊重、百折不挠等;消极思维则形成负面品质, 如自卑、悲观、吝啬、狭隘、虚伪、懦弱、欺瞒、自大、贪婪、犹豫、恐惧、抑郁、急躁、回避责任等。显然积极心态给人生带来光明, 消极心态将人生带进黑暗。所以培养医护生的积极心态非常重要, 可以使他们对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因此, 应经常引导医护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多与思想积极的人交往, 帮助其培养兴趣爱好, 使其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具体方法等, 这些都对塑造医护生健康人格很有帮助。

3.3 培养积极情绪是塑造医护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培养个体热情、仁爱、乐观、对美的欣赏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品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的体验[4]。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 通过医护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方式与特定途径形成医护生健康的人格, 从而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医护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因此, 保持愉快的心境、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 可以使医护生在遇到负面的生活事件时, 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 在行为上能积极地应对, 且能应用幽默、信念、意志应付困难, 不钻牛角尖, 尤其能够锻炼医护生解决医疗矛盾冲突或纠纷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 从而形成健康人格。

3.4 争取积极的社会支持是培养医护生健康人格的有力保障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 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个体缓解压力, 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对医护生个体而言, 朋友不仅能够体现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提供爱、关怀以及内心世界宣泄的机会, 而且能够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 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医护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 培养医护生有意识地体验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 是构筑医护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医护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 通过训练让医护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其增强自信, 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总之, 医护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掌握积极心理学原理, 并将这种培养理念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之中, 以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心理, 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E, 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1) :5-14.

[2]运怀英, 满力.论舒适护理的美学要求[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5) :74-75.

[3]耿庆妍, 于琪.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相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5) :621-622.

上一篇:秋天周末问候短信下一篇:沈抚新城输油气管道安全隐患整治 - 抚顺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