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之 应对挫折、完善人格

2024-04-25

心理健康 之 应对挫折、完善人格(精选6篇)

篇1:心理健康 之 应对挫折、完善人格

心理健康 之 应对挫折、完善人格

摘要:“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挫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磨练的过程;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挑战自我,在现在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应对挫折、挑战、完善自我正文:挫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失败、失利。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失利、挫败。

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

二是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三是挫折反应,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

人们对挫折的承受力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不同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同,同一个人对不同挫折情境的挫折承受力也不同。对同一种挫折情境,有的人受挫折的消极影响较小,他们往往表现勇往直前,越来越坚强、成熟;有的人受挫折的不良影响较大,甚至会因挫折而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挫折是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能力,是个体在遇到挫折情境时,经受的打击和压力,摆脱和排除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挫折承受力是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一道防线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人们的行为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满怀必胜信心的人,去做一件关系到以后发展的重要事情,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这件事情没有做成。这种打击,使其精神长时间振作不起来,甚至达到崩溃的边缘。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动机受挫,也叫做心理挫折或欲求不满。

动机受挫是某种动机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心理状态,是欲求障碍或者欲求阻止。造成心理挫折的原因可以来自客观原因,如组织管理不善、人际关系不协调、天灾等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障碍,欲求得不到满足。也可以来自主观原因,如能力不足、知识欠缺、沟通不良、决策失误等。还可以来自心理障碍,把在事实上不具备的欲求目标当作自己眼前应该有的东西加以追求。心理挫折对个体影响一般有两个方面:

第一、心理受挫的大小与个体的动机密切相关。当重要的动机受挫时,感受到的挫折就较大,对个体的打击也较大。

第二、由于心理发展层次不同,认识方法的差异,抱负水准的高低等原因,不同个体会有不同的重要动机,因而,挫折的感受应人而异。如两个人同时被小偷偷了钱包,一个人可能就受不了这种打击,好像天塌下来了,感到非常痛苦。另一个人却不以为然,破财免灾嘛。面临同样的考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

由此可见,心理挫折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心理反应。

人们几乎不可能完全避免动机受挫,上述种种表现是在动机受挫的状态下采取一定的形式表达动机受挫状态。为消除或减轻行为受挫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要及时了解、排除、防止形成挫折源。其次,提高对动机挫折的忍受力。人们对挫折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能处之泰然,继续前进;有的人则一蹶不振,精神崩溃。这种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即遇到挫折时勇于接受挑战,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称之为动机受挫忍受力(也称作受挫耐性)。一个人动机受挫承受力与以下条件有关:

(一)与个人的生理条件有关。如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如何,有无生理缺陷

(二)与个性、以往的经历有关。如性格与修养怎么样,受挫的经验和教训如何?这些都对动机受挫承受力影响较大。

(三)与对挫折的知觉判断有关。如有的人对挫折的反应就比较敏感,有的人反应则比较迟钝。

人们在生活与工作过程中,漫长的人生之路,无论你怎样设计、安排,失败与挫折总是伴随着你的左右。这是作为“人”,这个特殊的社会存在,以及由他自身和他所处的各种不同的大小环境所决定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哪一个人不是经历了风风雨雨,从失败到成功,直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实践证明,每一个人都是失败与成功的聚合体。拿破仑说过:“伟人的一生势必不幸”。

人们在完成自己的目标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使需要不能满足的各种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也就是挫折产生的原因,即挫折情境。任何人遭受任何挫折都与当时的情境有关,构成情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生发展中的挫折都是由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其中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挫折的主要根源。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人生问题的基本看法。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为什么要有理想?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人生道路为什么会有逆境、困难、痛苦、烦恼、生死离别、错误、失败、悲剧?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们?人怎样才能获得潇洒而满意?人生的价值是金钱和地位?还是为他人做出奉献„„对于许多的人生问题有的人领

悟了它的真谛,取得了成功。有的人一生困惑和迷茫,不能领悟人生的精神,而虚度年华。

有些挫折是受个体能力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的能力有高有低。例如,有的人记忆力很强,可以达到过目不忘,有的人则丢三拉四,记忆力很差;有的人能统率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在一个人的能力结构中,有的人擅长理论思维,却拙于观察实验;有的人书本学习能力强,但做事笨手笨脚;有的人书本学习能力太差,而动手能力却很强: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写作能力较差。有的人善于科学研究,而有的人却善于人际关系。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有长有短,这是客观规律。但是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能力和劣势能力,扬长避短。

正确的思维方式是符合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的认识方式,错误的思维方式是与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方式。表现为错误的思维方式。最典型的有狭隘经验型思维方式和教条型思维方式两种。

1、狭隘经验思维

2、教条、刻板思维

人生经历的影响:在人生发展活动中,一个人的经历对这个人对于挫折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经历的事情多了,遇到的困难的机会也多,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体验,也就锤炼了自己的认识水平。

引起人生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1).外在的客观原因,即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自然条件的制约往往能给人带来不幸的结果.一些无从预料,不可抵挡的自然现象,诸如山洪爆发,火山地震,江河决堤,大旱大涝等.都会使人生的舞台滞留在不利的环境之中.而人们要在不利的环境中取得满意的结果就要付出更大的艰辛努力,即便如此其成功的概率也低于良好自然条件下的努力.与此同时,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也会给个人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人类历史特定的低潮与逆流时期,总是限制甚至毁灭人们的美好追求,使大多数人置身于挫折与不幸之中.例如“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们民族的每个成员所带来的灾难。

(2).内在的主观原因,即个人自身条件与认识偏差对人生的限制与阻碍.自身条件限制使目标无法实现的境况是显而易见的,诸如个人的相貌,身体素质,经济状况,智能水平,心理素质等原因使个人的需要难以满足而形成挫折感.个人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理想失落的景象则往往是隐形的.个人对人生价值目标定位失当或追求的理想与奋斗途径方法相背离,都会使奋斗目标无法实现或达到的现实目标与心中企盼的理想目标产生距离,引起内心的失落与不平衡感.二.如何面对人生挫折

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的活动与交互关系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这一变化在激发人们多种多样的动机和目标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体人生挫折的概率。对此我们不能消极地忍耐或回避,而应直面正视人生挫折,积极寻求克服和战胜挫折的有效途径,抚平伤痕,向人生的成功目标奋斗。在这方面,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增强自信、蔑视挫折。

人生挫折的发生虽是客观的事实,但是在不同心态的人身上所反映出的心理体验却是情态各异的。所以要战胜挫折,首先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自信心。勇敢和自信是人生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是成功的心理基石。有勇敢精神的人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但懦弱自卑、缺乏自信的人注定将一事无成。对于勇敢自信的人来说,挫折和苦难更能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豪情.愈挫愈勇。而缺乏自信和勇敢精神的人,面对挫折就可能自甘沉沦,一厥不振。“苦难是坚强者磨行意志的磨刀石,也是懦弱者自甘堕落的滑梯”。高度的自信可以唤起战胜挫折的勇气,调动自身全部的能量与挫折搏斗。在与挫折的较量中,自身变得强大,而挫折则相对地显得藐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样一个信念,“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倘不过的河,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挫折”。

第二,升华目标,淡化挫折。

人生挫折是和人生的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多方面的,而且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在实现这些大大小小目标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人生挫折。然而,决定人们对人生挫折心理体验强弱的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目标,即他对整个人生的根本的价值追求。人生挫折心理体验的强弱是由他自己认识到挫折对自己根本价值追求的负面影响的大小决定的。一个把个人功利作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人,贫穷和官场失意对他来说就意味着人生悲哀,而以国家民族兴盛为己任的人,则会把名利得失看得如过眼云烟。对于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来说,失恋和家庭的离异便如同人生的毁灭,哀叹着“没有爱怎么活、没有爱多难过!”而一个视事业为生命的人,个人情感的失意便如同玫瑰刺扎了手,虽有一点点痛,但却了无大碍。

第三,发愤图强,战胜挫折。

面对人生挫折,人们无不希望变挫折为坦途、赢得人生辉煌,但要战胜挫折,关键在于自身的发愤图强,努力奋斗。古谚曰:“失败是成功之母,苦难乃人生财富”其本意在于引导人们对挫折认真总结,吸取人生教训,科学地调整自己,积极寻求战胜挫折的方法。这样,挫折就如同“人生的良师”,引发我们变坏事为好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在挫折面前消极忍耐,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那么,苦难永远是苦难,挫折始终是挫折,“失败”这个妈妈无论如何是生不出“成功”这个大胖小子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膜足,《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古今中外一切杰出人物,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走向成功的。在失败和不幸面前,他们无不是选择了发愤图强之路,一个个奋起我们当代大学生正当青春年华,虽说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顺,但总的来说,基本上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今后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会遇到更大的挫折与不幸。为此大家要立志发愤图强,学会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走向成功。不在挫折中奋起,便会在挫折中灭亡。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是无论是在何时何地,也无论你退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你都不要失去对生活的热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必须为之长期不懈地努力奋斗,这样人生的命运将会还报给你以幸福的微笑。

人生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失败结伴而行。我们所应做的就是善待人生,向往追求成功,但丝毫也不惧怕失败。我们不一定能拥有一个个美丽的风景,但完全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心境,以此去努力和追求,那么在我们的前方将会有坦荡的旷野和蔚蓝的天空。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21世纪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丛书 》郭建丽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1

篇2:心理健康 之 应对挫折、完善人格

教学讲义

(三)一、教学内容:《正确应对挫折》

二、教学时间:2学时

三、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挫折心理的概念及正确应对挫折的意义,使学

生掌握正确应对挫折、遇到挫折如何调整心态的方法,提高学生化解挫折、超越挫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正确应对挫折的意义及其应对方法

五、教学难点:如何化解挫折、超越挫折的方法

六、教学方式:讲述、案例分析、经验介绍、提问、答疑

七、教学过程:

前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但是,有的愿望在经过努力之后能够实现,而有的愿望却无法实现。因为在努力的过程中遇到阻碍,困难了、遇到竞争,失败了,遭受到打击。于是,人们就会产生一些受挫的心理,出现挫折情绪的心理感受,也就是有了挫折感。挫折(也称挫折情绪或挫折感)给人以压力、痛苦,怎么办呢?人生在世,不是任何时候都是风平浪静的、一帆风顺的,谁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失败、打击、挫折。适度的挫折对人的成长起积极作用,能帮人消除惰弱,培养坚强意志,使人奋发上进。化解挫折、战胜挫折使人愈挫愈勇,更加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但如果不能正确面对挫折、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不能化解并战胜挫折,就会当遇到一点点挫折时,不知所措,情绪低落,放弃理想信念,甚至放弃生命。所以,面对社会竞争,抗击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任何人都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抗击挫折的心理素质差、不能化解挫折情绪、战胜挫折情绪,遇到挫折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就会无法适应残酷的社会现实,最终被社会所淘汰掉,整个人生宣告失败。(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是一个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有变化就会有落伍”;IQ(智商)、EQ(情商:情绪商数)、AQ(挫商:挫折商数)都高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就特别强,是社会优秀人才;教育专家呼吁对学生多开展挫折教育,而且从小学生开始)

第三节正确应对挫折

一、挫折的概述

1、挫折的概念

(1)挫折是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困难,导致

自己的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心理情绪,既挫折感受,也称

心理挫折或挫折情绪,其表现有焦虑、紧张、愤怒、攻击、躲避等。

▲:挫折就是人的挫折感(既挫折情绪状态),是活动受到阻碍后人们自己

在情绪上的心理反应。同样的挫折事件对于有不同挫折认识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挫折认识是最重要的,对挫折的认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挫折

情绪。)

▲:挫折感(挫折情绪)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与人的性格、期望值、修

养有主要关系。(“性格倔强、刚毅”、“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顺其自然,不要强求”)

▲:知识、经验是否丰富及升华出来的境界怎样对挫折感的产生、缓解和消

除具有重要的影响。

(2)人有挫折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挫折引起的退缩或消沉。(一个人不怕摔

倒,怕的是摔倒了爬不起来,怕的是总在一个地方摔倒。“在什么地点摔倒就

要从什么地方爬起来”、“吃一堑,长一智,在挫折中成长,使我们变得更坚毅、更强大”)

2、挫折的两种性(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

(1)挫折的消极作用。对于弱者而言,挫折情绪是以消极情绪为主要特征,所以具有消极作用。

① 挫折能降低弱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

② 挫折能降低弱者的抱负水平。

③ 挫折能降低弱者的自控能力,发生行为偏差。

④ 挫折能降低弱者的身心健康水平。

(2)挫折的积极作用。对于强者来说,面对挫折,虽然他们也有失望、痛苦,但是他们很快能战胜自我、战胜挫折,化挫折为力量,愈挫愈勇,变消极为积极。

① 挫折能提高强者的认识水平。(强者面对挫折是“吃一堑,长一智”)

② 挫折能提高强者的承受力。(每战胜一次挫折,都增强了自己的力量)

③ 挫折能激发强者的活力和意志。(挫折可以说是磨练意志的“运动场”)

3、挫折产生的原因:

(1)引起挫折的内外因素:

①引起挫折的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又称客观因素)

②引起挫折的内在因素(内在因素分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是人的知识、能力、经验、意志力、性格等。)

(2)大学生产生挫折的主要原因(三个方面):

① 校园环境问题。(校园环境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②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群体是准社会成员群体,大学生能当好干部今后到工作单

位也能当好干部,而且有的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当干部,今后在工作单位不当干

部就很不习惯。所以,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干部90%的人在学生时代都是干部;据统

计,人际关系问题咨询在心理咨询中占60%左右。)

③ 学业问题。(对专业不满意、成绩不理想、学习与交友的冲突)

二、挫折后的行为反应及影响因素

1、挫折后的行为反应。(不同的人遭受挫折后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挫折后的表现是一种自我意识的防卫。)

(1)、挫折后的消极行为反应。(不良后果是:引发新的挫折或危害社会和他人。)常见的消极行为反应有(4种):

①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和对抗。性格内向的人伤自己,性格外向的人伤他人或找“替

罪羊”。

② 退缩行为。一是逃避,二是倒退,三是冷漠。

③ 固执行为。重复导致其挫折,“屡教不改”违纪行为反复发生。

④ 反向行为。用相反的态度或行为掩盖自己的真实动机,造成行为与动机脱节。

(2)、挫折后的积极行为反应。虽然挫折会使人感到痛苦、焦虑、不安,但是人受挫后若能在理智的指导下,以积极的行为反应去应对挫折,那么就能及时有效的摆脱挫折情绪的困扰,继续勇往直前,不断走向成功。

常见的积极行为反应有(4种):

① 反复尝试行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欠经考验”、“有一个老板说他只要

有一种想法就一定要去做,证明一下是对还是错,成功就当先进,失败就当先烈”)

② 补偿行为。不能实现的目标就用新的目标来代替或补偿。

③ 升华行为。不能实现的目标就用新的、崇高的、有社会价值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来代替。(“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一种典型的升华表现。)

④ 幽默行为。当处境困难或尴尬的时候,以幽默的方式度过尴尬,大事化小,小事

化无,摆脱困境,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从而战胜挫折。

2、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6个):

▲ :人对挫折情绪的适应能力称之为挫折承受力(即挫折抵抗能力,也即对挫折的接受和忍耐的能力。)挫折承受力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对待挫折的看法和态度。人的一生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能否化解、战胜、摆脱挫折情绪的困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挫折的看法、态度。

▲ :每个人对挫折情绪的适应是不一样的。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强就称为挫折承受力强。挫折承受力强的人,能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坚忍不屈,英勇顽强,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挫折承受弱的人,遇到挫折情绪的困扰就一蹶不振,连连败退,甚至行为错乱,失去应对能力。

▲ :这个人太脆弱了,即是心理太脆弱了,遭受打击后心理接受不了,受到心理打击时,心理承受力差、挫折承受力差。

(1)、生理因素。身体健康的人比体弱多病的人的挫折承受力强。

(2)、社会经验因素。挫折承受力是人在生存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的能力之一。挫折承受力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来获得提高。不同社会阅历的人,挫折承受力也不同。

▲:挫折经验多、体验深的人,在同逆境的搏斗过程中更好的锻炼自己应对逆境、战胜困难、摆脱挫折情绪困扰的能力,掌握处理挫折情绪的技巧,从而更加增强挫折承受力。▲:从小娇生惯养,缺乏逆境锻炼的人,由于缺乏锻炼的机会,适应能力较差,遭受一点点挫折,也有大难临头的感觉,挫折承受力异常脆弱,有的甚至放弃生命。

(3)、认识因素。一个人对挫折的主观看法、态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挫折情绪状态。▲:同一挫折,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造成给人的心理压力和打击也就不同。

▲:在挫折面前,一个人若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挫折对自己的影响,那么这个人的挫折感(也叫挫折情绪)就会轻一些,这个人的挫折承受力就表现得强一些。反之,一个人若把挫折看得过于严重,甚至把挫折看成是毁灭性的打击,那么这个人的挫折感(也叫挫折情绪)就会特别严重,甚至觉得无法忍受,这个人的挫折承受力就表现得较弱。

(4)、预见性高低因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个人若能事先预想到行动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那么,当挫折来临时,由于事先已有心理准备,这个人就能正确面对挫折,不地头、不后退、不示弱、不灰心,勇敢的向挫折挑战,从而不断取得进步,这个人的挫折承受力就随之增强。反之,一个人若事先未想到行动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那么当这个人意外的遇到困难、遇到挫折,就会惊慌失措、痛苦不堪,甚至绝望轻生。于是这个人的挫折感(也叫挫折情绪)就特别强烈,表现出了这个人的挫折承受力随之降低。(“发生意外事故”、“受到意外伤害”、“真是意外”、“意想不到”)

(5)个性(人格)特征因素。个性(人格)不同的人,遇到困难时,表现出不同的挫折情绪,战胜挫折、摆脱挫折的能力(即挫折承受力)也不相同。

▲:个性(人格)为胸怀宽广、意志坚强、乐观开朗、独立性强的人,往往比个性为心胸狭窄、意志薄弱、消沉抑郁、依赖性强的人,战胜挫折、摆脱挫折的能力(既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强。

▲:有不良个性(人格)或个性(人格)有缺陷的人,当遇到挫折时,常常会出现表情和言行不正常,严重的还会走极端,甚至自杀或杀人。

(6)、其他(期望值、价值观、世界观等)因素。期望值、价值观、世界观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挫折承受力。

▲:对于挫折的接受和忍耐,并不是应对挫折、维护心理健康的最佳办法。因为,挫折承受力是一种比较被动、比较消极的抵抗挫折的能力,挫折承受力(即对挫折的接受和忍耐的能力)主要起缓解压力、保持心理行为(心理情绪)正常状态作用。

▲:可以从以上六个方面去培养我们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三、大学生怎样应对挫折。

▲ :一个成熟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承受各种压力,正确、有效的应对挫折,保持心理健康。大学生正确应对挫折的三大方法:

1、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1)认识到挫折存在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万事万物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任何人

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程度的挫折。)

(2)认识到挫折意义的两重性。(挫折既有消极作用的一面,也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应

该使挫折向积极方向转化。“知耻而后勇”、“危机背后是转机”)

(3)认识到挫折的可克服性。(正确的挫折观还在于当挫折发生时,勇敢的、坚强的面

对它、不消沉、不软弱,冷静的、理智的想办法解决它,坚信挫折是一定可以战胜的。成功的过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一次次失败的过程;成就事业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挫折的过程)

2、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 :大学生受挫后,心理上处于焦虑、愤怒、冲动的消极情绪状态,如果不及时合理的宣泄这些消极情绪,淤积在心中就会对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及时合理的将消极情绪宣泄释放出来,是一种自我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

▲ :合理宣泄是指采用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将内心消极的情绪发泄出来,以缓解、消除不良情绪,使心理恢复正常、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

合理宣泄的方式有三种:

(1)倾诉。这是最常用的宣泄方式。(心理咨询电话倾诉,写日记向自己倾诉)

▲ :不要把痛苦闷在心理,说出来心理就好受一些,还要争取别人的理解和帮助,这样就可以减轻挫折感,摆脱挫折情绪的困扰。(一份痛苦说出来分担,就变成半份痛苦;一份幸福说出来分享,就觉得双倍的幸福;牵挂别人是一份幸福,被别人牵挂是双倍的幸福。)

(2)自我宣泄。大哭、大叫,进入“心理宣泄室”发泄。(国外街头有“大笑团”,中国

街头有“抱抱团”)

(3)运动调节。通过参加一些比较激烈的、带有对抗性的运动(拳击、足球等)以达到

释放消极情绪的目的。这样可以使挫折感转移方向,使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摆脱消沉的情绪。

3、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 :挫折给人以压力、痛苦,但只要善于总结经验,挫折同时也给人智慧。

▲ :知其败也知其所以败的人是潜在的成功者;知其败而不知其所以败的人是真正的失败者。

▲ :任何经历过的事情,只有通过总结才有收获,有收获也就有提高,不总结就没收获、没提高,就等于白白的浪费时间。总结是找到并记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特别是记住失败的、做得不好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不应该犯相同的错误,不应该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我们的工作能力应该一年比一年强才是正常的。有的人做同样的工作已经很多年了,但是能力都没有明显的提高,这种人至少可以说只是用手的在工作,没有用头脑、用心去工作。如果用头脑、用心在工作,那么当他正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就会边干边想,怎样改进就会做得更快更好,或当他做完一件事情后就会自觉的去总结,记住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今后继续用,不好的地方今后坚决改掉,采用新的方法。(“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第一次做得不好是经验问题,第二次做得不好是能力问题”、“一个人干不好一个人的活是能力问题,一个人干不好两个人的活是分不了身的问题”、“学生第一次犯错误我不生气,第二次犯相同的错我就要生气了”、“有个领导当事情还正在做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时,他马上就说今后要怎么样怎么样的去改进”、“我在总结时有一个习惯是将做得不好的地方用一个小纸条写下来帮我记住,一直放到明年。” ▲ :第一次做某件事情,想做好但又缺乏经验,怎么办呢?先写出一个实施方案,然后将实施方案拿去虚心的多向几个有经验的人请教,别人会给你一些好的建议,然后再修改方案。(“冲动是不成熟的表现,急躁是没有经验的表现”)

总结经验教训要注意四个方面:

(1)确定的目标是否恰当。目标过高的话就及时降低目标或改变目标或学会放弃,若固

执不改目标,则会受到更大的挫折。(“一意孤行”、“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流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学会放弃,是自己的东西失去了也会回来,不是自己的东西占有了也会失去。”

(2)选择的方法是否稳妥。若“此路不通”则开辟新的道路,不要徘徊而坐失良机。(“成功之路千万条”、“事半功可倍”)

(3)弄明白阻力来自何方。有时,目标可行,方法妥当,但还是失败了。这时就要多方

面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客观的,还是人为的。再千方百计排除阻力、干扰,化消极为积极,化竞争为合作,化对手为助手。(“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当不了你的助手,就当你的对手”)

(4)正视失败,不懈追求。只有正视挫折,认真吸取挫折教训的人,才能将“失败”变

为“成功之母”,才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气馁。只要我们不被失败的挫折情绪所压倒,在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不懈的追求,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永不言弃”、“胜不骄,败不馁”、“不达目的不罢休”)

四、身处逆境、遭受挫折怎么办?

1、冷静地对待:

在逆境中、挫折中不要只知道心理难受,要冷静的、理智的分析、寻找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2、化压力为动力:

“知耻而后勇”,“失败是成功之母”,“自古英雄多磨难”,“知其不足当思奋进”,“把悔恨变为积极的行动”。

3、及时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

目标可降低、可更新、可放弃,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4、保持乐观的心态:

“心态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一切”,面对逆境、挫折,我们要学会善待自己、自我安慰,保持乐观的情绪,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新的挑战,争取下一次的成功。而且经历逆境、挫折会使我们更加聪明和成熟。(“冲动是不成熟的表现,急躁是没有经验的表现”)

五、遇到挫折应该如何调整心态?

▲ :“心态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一切”,遇到挫折和压力,只有改变对挫折和失败的看法、态度,才能改变我们的心情,调整好我们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积极面对人生。

1、“因祸得福”观点调整法。

生活中往往有“因祸得福”的现象。因祸可以得福,祸的后面是福,祸先来,福后来。(“危机背后是转机”、“先苦后甜”、“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生不逢时”观点调整法。

“心安理得”、“人真命不真”、“命运如此”、“认命吧”、“身不由己”、“不可抗拒的”。

3、“寻找借口”观点调整法。

善待自己,自我安慰,寻找借口来摆脱不良心情的困扰。失败了、挫折了,只是自己努力不够,只要自己再努力就可以改变的。(“我努力了、尽心了,问心无愧,心安理得”、“没关系,总会过去的”)

4、“委屈求全”观点调整法。

“委屈求全”、“忍辱负重”、“让人得福”、“失财免灾”、“吃得亏打得堆”、“忍得一时之气,免去百日之忧”。

5、“学会放弃”观点调整法。

“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不了就得不到”、“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给别人余地就是给自己余地,办事不要做得太绝,一定要留有余地,留有刹车距离。” ▲ :找不到工作怎样调整心态?

自己要认为:没关系,这只是暂时的,只是自己暂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已,继续努力,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为自己加油啊。适合才是最好的,短时间内要找到适合的,也就是最好的工作太难了,怎么办,先找差一点的工作求生存,再骑牛找马求发展。也就是常说的“先就业,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最好的工作不是一下子直接就找到了,而是通过骑牛找马,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寻找到)

▲:求职面试害怕怎么办?

一是经历多了就不怕了;二是面试官是人你自己也是人,怕什么呢(一个学生参加汕头公务员面试,局长当面试官,他说局长是人我也是人,所以不紧张、不害怕);三是面试不是看你答对几个问题,答错几个问题,而是通过问答,知道你的性格特点,适不适合招聘岗位。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就是职业,就是命运。

篇3:心理健康 之 应对挫折、完善人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株洲市高职院校2010, 2011级学生4 155名, 其中男生2 815名, 女生1 340名;城市学生1 321名, 农村学生2 834名。平均年龄17岁。

1.2 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特质应对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进行团体施测[7]。症状自评量表是由90个有关心理或精神症状的项目组成的自评量表, 本次测量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艾森克人格问卷由85个项目组成, 包括内外向性 (E) 、神经质 (N) 和精神质 (P) 3个维度;特质应对问卷共20条项目, 含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因子。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1.5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为考察高职大学新生人格是否会通过影响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即分别考察c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 , c' (考虑中介变量后,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 a (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 和b (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

2 结果

2.1 高职大学新生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见表1。

注:**P<0.01。

高职大学新生内外向性与消极应对、症状总均分之间呈负相关, 而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神经质与消极应对、症状总均分之间存在正相关, 而与积极应对存在负相关;精神质与消极应对、SCL-90因子均分呈正相关。见表1。

2.2 高职大学新生应对方式在人格与心理健康状况间的中介效应

2.2.1 消极应对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首先考察消极应对是否在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性、神经质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加入了消极应对之后, 自变量 (内外向性) 到因变量 (症状总均分) 的路径系数仍有统计学意义, 但却有所下降, 说明消极应对在内外向性与症状总均分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8.26% (a×b/c) , 见图1。

注:**P<0.01。

消极应对在神经质与症状总均分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8.34%。神经质对症状总均分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同时它通过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均分也有正向预测作用。见图2。

2.2.2 积极应对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高职大学新生积极应对在内外向性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9.57%。内外向性不但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 而且还通过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见图3。

高职大学新生积极应对在神经质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4.27%。神经质不但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 而且还通过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见图4。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 高职大学新生内外向性与消极应对、症状总均分之间呈负相关, 而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 内外向性可负向预测消极应对与症状总均分, 正向地预测积极应对。说明在个性上表现外向的学生, 更倾向于积极地解决问题, 心理健康状况也更好。神经质与消极应对、症状总均分之间存在正相关, 而与积极应对存在负相关;神经质可正向地预测消极应对与症状总均分, 负向地预测积极应对。即在个性上神经质的学生更倾向于消极地解决问题, 心理健康状况也更差。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8]。

消极应对与症状总均分呈正相关, 并能正向地预测症状总均分;积极应对与症状总均分呈负相关, 负向地预测症状总均分。表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而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8,9]。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 消极应对与积极应对在内外向性与症状总均分之间, 在神经质与症状总均分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学生内外向性和神经质的人格特质不仅会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同样也会通过影响应对方式, 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人格特质是影响心理健康比较稳定的因素, 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难改变, 而应对方式相对容易通过后天相关的训练来改变, 因此可通过改变学生的应对方式适当地调整人格特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玉腾, 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2-3.

[2]胡军生, 王登峰, 滕兰芳.人格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3 (6) :28-31.

[3]答会明.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 (4) :292-293.

[4]许新赞.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2) :274-276.

[5]马先明.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8.

[6]WASTON D, HUBBARD B.Adaptational style and dispositionalstructure:Cop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Five-Factor model[J].J Per-sonality, 1966, 64 (4) :737-765.

[7]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09-115.

[8]王渭玲, 汪勇.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 (2) :118-120.

篇4:心理弹性:完善教师人格新视角

教师心理弹性的作用

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因素。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高期望、高负荷的职业,教师的职业压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的根本在于自身的调节与应对。心理弹性作为教师的人格特质,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性因素,能有效调动积极资源,应对挑战,适应变革,减弱压力带来的身心及情绪反应,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弹性对人格发展有促进作用,表现为心理弹性与积极人格特质的正相关。弹性水平越高,其自信心越强,自尊水平越高,与人交往越融洽,情绪稳定性高,身心和谐度高,更愿意迎接工作挑战。海淀区教师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对生活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感有正向影响,教师心理弹性的提高既有利于教师提升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也利于教师增强爱岗、敬业的程度。因此,心理弹性对形成积极自我、健康情感、敬业进取精神、合作意识、顽强意志等理想教师人格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会在教学活动、学生管理、与同事关系、与家长沟通等方面遇到现实困难,构成了其压力情境,而影响教师心理弹性水平的是其保护因素,保护因素越多,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积极应对困境、有效适应的能力越强。

保护因素分为内外两个层面。从内部来看,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质如乐观、灵活、积极态度、耐心等会影响其弹性状况。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积累的积极经历、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克服压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此外,了解学生、指导学生、教学内容设计与组织等教学技能、教学反思能力、职业信念与情感、职业成长都是其保护因素。人际交往技巧、竞争意识、应对技巧、控制和问题解决能力,都能有效缓解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风险。

教师身处社会环境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其弹性状况。家庭方面的亲子关系、家庭凝聚力、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家人支持都是增强教师抗挫力的保证。其次,学校、社会等也会对弹性培养有影响,如学校的人文氛围、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教育理念与教学理想的一致性、教育教学支持度获取等,以及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社会地位及待遇、社区环境等都会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有利资源。

教师心理弹性的提升策略

海淀区教师心理测评结果显示,目前教师心理弹性总体现状较好,在坚韧维度上,三分之一的教师面对挑战时能够镇定自若、反应敏捷;在自强维度上,接近一半的教师经历挫折后能恢复并获得发展和成长;在乐观维度上,五分之二的教师对待压力有信心,会以积极视角看待问题。近98%的教师心理弹性水平处于中等以上,1.7%的教师弹性水平较低,尤其是教龄在10-15年的教师心理弹性平均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改善。心理弹性的提升利于教师不断应对压力与挑战,积极投入工作,不仅关系到自身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更会影响到与学生的互动,影响到对学生的支持与示范,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心理弹性影响因素为教师弹性提升提供了启示,可从内外保护因素的增强来达到教师适应良好的发展状态。

1.培养积极认知

积极认知作为一种心理保护因子与思维方式,和行为存在内在关联,一定程度上能激发教师解决问题的信心,探索问题解决策略,进而采取积极行为。积极认知是教师积极心态、积极人格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教师心理弹性的首要环节。培养教师积极认知就是促进其形成积极视角看待问题,能够对好事件进行持久的、普遍的个人归因,对未来充满希望,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以积极态度应对压力。海淀区于2009年引入了积极心理学思想,借助“中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课题研究、现场会、心理活动等形式普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教师阅读积极心理学书籍,学习积极归因方法,积极地认知自我、他人、外界,培养积极思维,涵养积极力量。

2.合理定位职业角色

面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发展变化,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教师多重职业角色意识,就要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既是学生的指导者、成长的陪伴者,自身也是学习者,进而面对学生问题、家校沟通等实际问题时,就会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埋怨,增加职业认同感与职业自豪感。同时,也能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明晰自身价值,也会了解职业局限,根据发展条件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在职位变动、教学任务变化、教学内容调整中灵活地调整心态,发挥专业所长,获得适应与发展。为了加强教师的职业角色认识与规划,海淀区建立了涵盖职业倾向测试的教师心理测评数据库,包括教师职业规划测试、自我分析等内容,以自选的方式进行,结果自动推送,方便教师自我测查与改进,为教师更好地进行角色定位提供依据。

3.完善知识结构

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心理弹性的保护因子之一,也是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支撑。教师要树立学习意识,养成自觉学习习惯,不断在教育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学习新知识,完善教学经验与专业技能,在教学中产生成就体验,增加心理弹性,适应教育综合改革的相关变化与需求。海淀区为教师搭建了广阔的学习平台,通过区级、校级、线上、线下多层次的教研与培训,一方面开展学科教学类专业培训,帮助教师增加学科素养,提高其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展学生管理、教育心理等综合性培训,拓展教师的眼界与视野,让教师能够走进学生,把握教育规律,全面完善知识结构。

4.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作为与人打交道的职业,难免会出现情绪起伏与心理波动,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就越能及时将负性情绪及心态排解掉,不至累积形成大的压力与困境,无形中利于身心平衡。海淀区重视教师心理调适技能培养,先后开发了《教师心理调试故事50例》《教师幸福感言》等工具书,借助教师心理通识培训、志愿队下校服务等方式,帮助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学会调节心理的方法与策略,形成积极认知与积极人格,坚定教育理想,体验职业幸福。

5.建立融洽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自身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心理适应性的内容之一。教师要利用微信、网络等新型沟通媒介,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善用赞赏、激励与评价,给予学生积极关注与暗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学习人际沟通技巧,与同事、家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归属感,形成与他人的良性互动,体会支持感,提升心理资源与弹性。为了促进教师间的人际互动,海淀区广泛利用德育心理中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区域性平台,为教师群体提供团体体验类活动,帮助教师掌握、练习双向沟通、积极回应等沟通策略,改善人际关系。

6.优化学校人文环境

除了发展教师自身的保护因素外,学校等外部因素对教师心理弹性的发展也有影响。和谐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教师情操,愉悦身心,涵养教师人格。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历来重视校园文化的心理影响效应,不断从软、硬件方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提供尊重、关爱、激昂的人文环境,促进教师心理和谐。此外,给学校下发“享受职业生活十条建议”“健康工作十条建议”等倡议,为教师提供具体工作指导,促进学校人文环境优化。

篇5: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挫折及其应对

汉台区武乡镇西村小学

孙佳佳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挫折及其应对

【内容摘要】

教师的心理挫折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本文分析了造成教师心理挫折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指出了可能造成教师心理挫折的几种心理冲突。所以,帮助个人消除挫折是学校管理者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者要正确看待和谅解遭受挫折的个人,开展心理咨询,进行思想教育,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同时,自我调节也是十分必要的,受挫者可以宣泄情绪、注意转移、原谅自己,恢复自尊、把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这样,才能摆脱挫折的影响,步向成功。

【关键词】 教师

心理挫折

管理

① 什么是心理挫折?它的危害是什么? ② 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挫折的意义。心理挫折,是个人产生的失败的心理体验。

教师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同其他职业一样,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挫折体验。面对挫折,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不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同时又缺乏他人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就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

一、造成教师心理挫折的因素

教师心理受挫的因素一般可以分为客观的因素和主观的因素。1.客观因素

造成教师心理挫折的客观因素有:政策法规贯彻不力,思想工作缺乏实效、学校管理的作风和方法不当、学校组织内人际关系不良、工作安排不当、学校环境不良等。

第一,政策、法规贯彻不力,思想工作缺乏实效。对尊师重教的政策、法规贯彻不力,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师的心理挫折,其影响之深远不是一般挫折可与之相比的。例如,在某些地区,“尊师重教”的政策贯彻不到位,甚至发生拖欠教师工资、挪用教育经费等现象,这必然会对教师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成为严重的心理挫折。另外,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力,对教师进行思想工作的方法不当,出现简单化、形式化的做法,态度生硬粗暴等,都是造成教师心理挫折的来源。

第二,学校管理的作风和方法不当。若是学校管理者忽视教师工作的特点和教师需要的特点,以对待体力劳动者或物品对象的管理方式来管理教师,也容易引起教师的挫折感。例如,将管理企业的方法套用到对教师的管理上,片面强调权威和集权,形成“一言堂”,使教师在工作中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权;“不讲人情”的刻板僵化的规章制度,使教师在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上毫无弹性;对教师人格不够尊重,动辄以惩罚、处分相威胁等等,都可能造成教师的心理挫折。

第三,学校组织内人际关系不良。学校内部上下之间、左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师集体缺乏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学校管理者不善于恰当运用竞争和合作,而一味强调竞争,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也是造成教师心理挫折的另一个来源。

第四,工作安排不当。工作安排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有两点是关键的:一是要使教师充分地发挥他的特长和才干,以利于满足其成就需要。如果学非所用,用非所长,大材小用,使“英雄无用武之地”,教师就会产生挫折感。二是使教师因努力和成就能够提高在学校组织成员心目中的地位,以满足自尊的需要,同时也带来物质和文化生活上一定程度的改善。如果教师付出了大量的辛劳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也会产生极大的挫折感。

第五,学校环境不良。教师的工作环境,例如通风、照明、温度、音响、卫生、布局、绿化等不理想也容易引起心理疲劳,产生心理挫折。

2.主观因素

造成教师心理挫折的主观因素有:对挫折情境的认识判断、遭到挫折的目标的重要性、抱负水平、对挫折的忍受力等。

第一,对挫折情境的认识判断。一个情境是否构成挫折,是一种主观的判断。由于每个人的主观状态不同,在相同的挫折情境中,所感觉到的不适程度是不同的,挫折对每个人所构成的打击和压力自然也不同。例如,两位教师都曾路遇校长,向校长打招呼,而校长没有回应。一位教师认为,这表明校长对自己不满,这种感受给他的压力很大,从而产生了心理挫折。而另一位教师认为,可能是校长正在考虑问题才没有注意到自己,根本就没有感受到压力,自然也不会产生心理挫折。

第二,遭到挫折目标的重要性。挫折感与个人的价值观是密切联系的。在个人认为最重要的目标受到挫折时,挫折感就深;否则挫折感就浅,甚至完全无所谓。例如,对于甲来说,未能满足提升工资的愿望可能是最大的打击;而对于乙来说,要求脱产进修未获领导批准才是最大的挫折。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和思想工作中,了解每个人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抱负水平。一个人是否体验到挫折,与他的抱负水平有关。抱负水平指个人在做某一项工作前,为自己预定的质与量的标准。同一情境对于抱负水平高的人来说可能是挫折,而对于抱负水平低的人来说可能不构成挫折,或挫折程度不深。例如,同样在考试中得了70分,由于甲生为自己定的目标是90分,因此产生了挫折感;而乙生为自己定的目标是60分,70分标志着自己已经成功,完全不会产生挫折感。可见在实际生活中,定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好高骛远,也是构成心理挫折的一个原因。

第四,对挫折的忍受力。挫折忍受力就是个人遭到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适应能力,也称“自我张力”。挫折忍受力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之一。当客观的挫折情境相同时,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可能完全不一样。一般说来,挫折忍受力低的人,几经打击就会造成行为失常或心理疾病。挫折忍受力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生理条件。身体健康的人,其挫折忍受力一般要比一个百病缠身的人强;二是过去的经验。挫折忍受力与个人的习惯、态度一样是经由学习而获得的。以往的挫折经验,尤其是早期生活中的不幸,往往会使一个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导致不敢面对现实,或缺少忍受挫折的勇气。与之相反,从小受到重视和爱护的人常常有一种深切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挫折忍受力就比较强。当然,受到过分保护也会降低挫折忍受力,一个从小娇生惯养,很少遇到挫折或遇到挫折就逃避,这样的人没有机会学会如何处理挫折,其挫折忍受力必然是低的。

二、可能造成教师心理挫折的几种心理冲突

外部的困难情境可能是造成挫折的原因,而个人的心理冲突也是心理挫折的重要起因。与教师的职业特征有某种联系的心理冲突,常常是教师心理挫折的来源。

1.成就需要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

教师的职业性质和特点使教师有强烈的成就需要,而教师的这一成就又是以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德才上的成长作标志的。然而教师工作的特点,又造成教师在成功可能性上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成功的不确定性构成了与成就需要的冲突。

教师成功可能的不确定性是教育工作特有的复杂性带来的。一个学生在德才上的成长,会受到遗传、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学校方面又受到以往学校到现在学校、从领导到各位教职工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所有外部因素的作用又必然受到学生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制约。所有这些内外、正反因素的交叉作用的结果,还要在一个长时期以后才能显现其效果。而任何一个教师对这些因素的控制性都十分有限,失败时常发生,于是在客观上就产生了教师成功的可能性的难以把握,这就决定了教师主观上的成功愿望能否实现的不确定性。

既然教育工作的成功不是教师个人努力就一定能够解决的,而必须借助于集体的、甚至社会的合力才行,那么,如果学校领导脱离社会环境的支持和教师团队建设,简单地激发和强调教师个人的成就需要,或只在教师个人努力上施加压力,结果就会加深教师的心理冲突,加剧教师的心理挫折感。2.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

教师身负培养下一代的社会使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教师坚守岗位、努力工作的巨大力量的源泉。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其责任感会不时地受到工作疏离感的干扰,产生离职改行的念头。

所谓工作疏离感是指想与工作疏离的心理感受,它一般在以下情况下产生:(1)工作本身不是自己的目标对象,而认为只是达到外加目标的中介手段。例如:成为教师只是为了谋生、养家糊口,这就可能产生工作疏离感。(2)对工作成就的获得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有“无力感”,认为自己无法控制和改变这一切,而产生工作疏离感。(3)对工作感受不到直接的、切实的意义。例如:觉得自己是在无奈地“哄娃娃”,天天上课像 “混日子”,觉得是“浪费青春”、“浪费生命”,就会产生工作疏离感。(4)缺乏对所在群体的归属感,而有孤立感,这也是产生工作疏离感的原因之一。

教育的工作结果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师感到工作成功概率的难以把握,容易产生“无能为力”的感受;由于工作对象的“流动性”和工作成果的“集体性”,以及工作成果显现的“滞后性”,教师不容易切实地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加之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思潮和趋势的影响,社会上对教育工作的轻视甚至忽视,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和经济待遇等原因,使教师产生了较深的社会孤立感。这些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疏离感,从而使一些教师将工作视为暂时的栖身之地,一旦有可能马上就离开教师岗位,而无奈留下的教师只将工作视为谋生手段而不将其看作努力的目标,这又反过来加深了教师的工作疏离感。

对此,学校领导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要针对疏离感的起因,有效地加强教师工作的丰富化程度以消除这种心理疏离感。

3.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自尊需要是教师心理的重要特点,但是它却常常遇到和自卑感的冲突。教师自卑感的产生有工作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工作本身的原因。环境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如以前歧视知识分子的残余思想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如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间的不平衡,教育改革的发展缓慢,教师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和相应的报酬,教师社会地位不高,也没有舒适的经济生活。不过,环境方面的原因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将逐步被消除,而工作本身的原因,却要复杂得多。教师工作本身造成自卑感的原因,主要有难以确定的成功概率、工作对象的“流动性”和工作成果的“集体性”、学科知识的日渐落后(这是知识翻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水平提高所导致的)。人们的一般都认为:成就中的个人意义越突出,个人受尊敬的可能性就越大;从事知识技能要求越高的工作越容易受人尊敬。尤其是教师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他们的社会地位、工作、成就、受到的尊敬都高于自己,这时有的教师会产生成就感;有的教师却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呼吁全社会尊师重教,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又要大力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崇高意义的认识,发扬献身精神以消除教师的自卑感。

4.多种角色和角色期待的冲突

很少有哪种职业会像教师那样担当如此众多的角色:教师是家长的代理人、言行的楷模、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执行者、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理医生。这使教师处于一系列内容广泛的角色期待之中,这些角色和角色期待之间必然地会有矛盾和冲突。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人,要承担如此众多的角色而且要符合角色期待,是难免出现冲突从而导致挫折的。例如,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学校要求教师执行纪律,而家长希望老师再给自己的孩子一次机会,于是产生了教师的两种角色之间的冲突。这是导致教师心理冲突的又一个方面。对此,学校领导首先要谅解,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实际要求要有重点,防止以“万能”来要求他们,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教师全面提高自己,扮演好各种角色。

5.理想化和现实感的冲突

由于教师工作的任务主要在于介绍并传播历史上和现实中理想的、正面的、真善美的东西,他所接受和传播的是理想化的观念。教师工作的对象又是天真纯洁的青少年,容易按理想化来对待,因此就造成教师按理想化来希望和要求现实中的学生的情形。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不理想的现象,发现社会存在着假恶丑的一面,理想化在现实中却不一定行得通。这种现实感与理想化就构成了尖锐的冲突。学校领导要使学校更加开放,给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活动,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减少“书生气”,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三、应对教师心理挫折的有效措施

遭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特别是反复出现的不良情绪,对个体具有消极的影响,常常会导致长期的紧张,难以集中精神,使个体的工作效率下降。对于组织来说,个人挫折也会影响到组织的功能。比如遭受挫折的人可能会无故缺勤,士气低落,不安心本职工作,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甚至出现破坏性行为,抵制组织任务和组织目标。因此,帮助个人消除挫折是学校管理者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1.领导者要正确看待和谅解遭受挫折的个人

组织中个人挫折的来源,多半与组织、与工作有关。因此,个人遭受挫折后的情绪和行为,往往涉及领导者,甚至直接指向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必须以宽阔的胸襟,运用自己的自制力灵活地处理。对于受挫折者的行为反应应采取宽宏大量,是高超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表现,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解决问题的气氛。实际上,这是创造了一种情境,提供了一种机会,让受挫者较好地宣泄他的情绪,恢复理智。领导者要耐心地倾听受挫者的诉说和抱怨。事实上,由于受挫者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理解力和意志力明显下降,说话过头,甚至做出十分荒谬的事。因此,对于受挫者诉说中的不合理之处,领导者不要急于批评、驳斥,一定要让他把话说完。这样做既便于了解情况,又有助于受挫者将情绪宣泄出来。然后,再对其中的主要问题加以解释,进行说服、批评。对于非原则问题,要学会谅解、容忍。总之,学校领导者一定要认识到处于心理挫折状态下的教师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受挫折时的行为是一种情绪性的非理智的反应。

2.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排除个人烦恼、提高个体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咨询人员与受挫者进行个别交谈,启发他多角度地思考,并出主意、提希望,使他解除烦恼,摆脱矛盾,稳定情绪,独立地处理各种冲突和困难。3.思想教育

挫折是主观感受,与人的主观状态有重要的关系。因此,从根本上说,消除挫折和应对挫折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领导者要帮助受挫者分析原因,教育他们放弃不正确的动机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帮助他们正确估计挫折的后果。受挫者往往会把事情估计得过于严重,认为“永远不可挽回”、“全完了”等,领导者要帮助他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帮助他们修正目标,调整力量,制定具体措施,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增强消除挫折的信心,防止或减少挫折后的破坏性反应。

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领导者要善于展开话题,消除隔阂,改善关系。要以关心的态度、中肯的分析去获得受挫者的信任,使受挫者产生情感上的微妙变化,以达到转变受挫者思想的目的。在交谈的过程中,切忌简单、生硬的质问和对话。对受挫者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挫折,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积极的消除挫折的行为方式。

4.改善环境

领导者要尽可能地消除给个人造成挫折的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在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工作安排等方面考虑到教师的感受和反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为个人解决问题。

5.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

在实际生活中,个人遭受挫折以后的态度与领导者的关心帮助有关,也与群体的心理气氛有关,在充满关心、友爱气氛的群体中,遭受挫折的个人会从群体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在一个关系冷漠、互相戒备甚至互相敌视的人际环境中,受挫后个人的挫折感会大大加深,对后果的预想会特别严重。所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群体,是减轻挫折感的重要条件。

6.自我调节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遭遇挫折,无一例外。挫折后当然可以求助他人,但最终还是要自己面对,因此学会自我调节是十分必要的。

宣泄情绪

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不应该无限制地压抑情绪,遭受挫折后的情绪应该得到适度的宣泄。压抑会导致疾病,严重的可诱发精神病、癌症、高血压等。宣泄情绪的一般方法是主动与可信任的他人如亲人、朋友交谈,倾吐心中的积郁。当把痛苦全部倒出来以后心情就会平静一些。但切忌迁怒与人,不正当的发泄会导致不良后果。

注意转移

心情不好时,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影,通过转移注意力,让快乐的情绪消除忧郁,使消极的情绪逐渐消退。从事体育和其他活动也是转移注意的好方法,如外出散步、骑自行车转一转等。积极运动着的肌肉产生刺激传入大脑,使人从其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切忌呆在家里,一个人闷头体验不良情绪。

原谅自己,恢复自尊

出现挫折总有自己的原因,要敢于正视现实。既然自己犯了错误,造成了烦恼,首先要坦白地承认,然后,把内疚和失败扔到脑后。只有彻底摆脱失败,才能恢复自尊。坚信失败已成为过去,成功就在前方,用新的热情和经历去充实自己的生活。

把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

从来不失败的人是没有的,失败而不失志、不失态才是成功者的特点。应当看到挫折也有好的一面,它会给我们带来经验、知识、才干、能力、风度、气魄。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任何痛苦的人是浅薄的、愚蠢的人。

挫折的忍受力是在学习和锻炼中获得的。在挫折面前怨天尤人,企图逃避,就失去了学习处理挫折这种本领的机会,也就不能具有克服挫折的能力。要善于从挫折中汲取经验,化挫折为前进的动力,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张向葵 主编.

《教育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程正方 主编.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钟祖荣 主编.《现代教师学导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何立婴 等编.

《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年.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6.傅道春 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宋月丽.

《学校管理心理学——理论·应用·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8.贾晓波 主编.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年.

9.朱益明 等编.

《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

广西教育出版社.

篇6:心理健康教育之挫折教育教案

一、活动设计:

挫折是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受到阻碍和干扰,因获取成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果处理不当,它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损害身心健康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活动,了解挫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体会感受挫折,掌握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一些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方法,迈向成功。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正确认识挫折,勇于挑战困难,从而形成能够经受考验的健康心理。

四、活动过程:

通过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交流等,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情感、合作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一)游戏导入,感受挫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我是大力士”的比赛(扳手劲)。

2、请胜利的同学做一个表情或动作,请失败的同学也做一个表情来表达你此刻心情。

3、小结:伤心、难过、遗憾、失落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说说“挫折”这个话题。

(二)认识挫折

1、在刚才的热身活动中,我们有部分同学已感受到了失败,这就是挫折,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有挫败感。请你想一想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过哪些挫折。

2、倾心交流:(小组讨论)

你遇到过哪些方面的挫折?遇到挫折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3、学生代表发言。

小结:同学们,你千万别小看这些挫折,如果没有解决,藏在心里,那就会越积越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怎样战胜挫折呢?小面请同学们听一听《两只小兔》的故事(课件出示)。

(三)战胜挫折

1、故事天地。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想对其中的哪一只小兔说什么呢?请学生发言。

小结:在故事里,我们要像那只逃生的小兔一样,勇敢面对挫折,面对失败。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多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解决困难的办法,并在挫折中振作起来。

2、心灵撞击

同学们,你知道有哪些人勇敢面对挫折,在挫折中奋起这样的事例吗? 师举例:张海迪

小结:向张海迪等许多人都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我们遇到挫折了该怎么办?

3、同组交流:说说自己遭遇了挫折后,采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快乐起来?

4、学生代表发言。

5、说一说自己战胜挫折的小妙招。

四、活动总结

上一篇:以名利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下一篇:幸福爱情美句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