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健康人格心理学心得

2024-04-08

学习健康人格心理学心得(精选12篇)

篇1:学习健康人格心理学心得

学习健康人格心理学心得

2010高校教师在研班李 梅

学习完杨眉老师教授的健康人格心理学,我获益良多。我认为我的收获不仅包括心理健康上的收获、生活上的收获,作为一名教师甚至还有教法上的收获。

就如杨老师说的:这些心理健康模型是实践的总结,也代表了每个心理学家的特殊的观点角度。还没有哪个心理健康模型被认为是最好的,最完美的。因为人的差异实在太大了。每个模型都有其可取之处和针对性。所以在面临谈谈哪个观点最让我有感受时,我有点难以抉择,认真地思考后,我觉得应该先把我整体的收获总结一下,再谈我局部的收获。请杨老师见谅。

一、教法上的收获:健康人格模型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自我教育——实用有效的心理学教法

杨眉老师教授心理学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的实用,很生活化:她从健康人格教育入手来讲授心理学,促进心理健康。她把很多看似深奥的心理学的理论和众多的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的观点从塑造健康人格的角度加以总结归类,在介绍心理学的理论的同时又间有训练和学生的参与,把理论融于生活实例中,让学生能在自己的身上或身边找到模型的原形,然后通过学生去分组讨论、思考、总结来印证和理解健康人格塑造理论的科学性,并在不经意间进行健康人格重塑。这种方法让我耳目一新,而且教学效果很好。我忽然发现如果能调动学生自己来教育自己,那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杨老师的课做到了这点,而且这样的学生参与也进一步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学生很多身上的实例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师教学的案例,这就是教学相长啊。

二、心理健康方面的收获:健康人格塑造对我们工作生活意义

重大

杨老师的书中介绍了14种健康人格模型,课上重点介绍了7、8位心理学家的健康人格模型。但我觉得这些心理学家的健康模型有很似之处,可以说殊途同归。

1、大多数健康模型都认为健康的人格是可以通过个人

后天的努力和正确的方法去修炼塑造的,而不是童年

经历就会决定终生。恰恰是后天的不断选择和不断调

整行为决定自己的人生发展和最终结果。

2、大多数健康人格模型都是对人,人性充满信心的,或

说积极向上的。相信人有能力,有潜能来实现自己,实现自己对生活、事业、道德、精神等各种目标追求的满足。当然前提是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行为。

3、大多数健康人格模型都是引导人拥有(通过修炼具

有)很多优秀积极的品质:如:对人对己的责任意识

(负责)、自我悦纳、开放、仁爱、有社会兴趣、能

够自我控制、民主自由博爱、有担当等等。拥有这些

品质就拥有了健康的人格。

总之,健康的人格是我们各方面良性发展的前提,而健康的人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塑造的。

至于给我启发较多的,或说感悟较深的是这样一些观点: 帕尔斯的健康人格观:此时此地的人。

帕尔斯认为,健康的人不为过去的事件而忧伤或快乐,也不为对未来的幻想而迷惑冲动。他们真实的生活和体验当前,并且只被此时此地的情景所吸引。而不健康的人要么生活在回忆中,要么生活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唯独对现实缺乏关注和投入。有的甚至形成了追溯性格。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当下”也就是现在,往往总是被过去和未来牵着鼻子,殊不知过去的,我们已经无法改变,明天又有很多变数,我们最能把握,最需要把握的是“现在”是“当下”。如果真的能够很好的做到把握“现在”,体验“当前”,就会少很多的后悔和抱怨,就会生出很多的美好和满足。

1、“体验当前”让我们远离抱怨、后悔:

我喜欢旅游,丈夫亦然。我们每年都会出国一趟,国内旅游是有稍长假就去。有次去马尔代夫旅游,是同学帮我们报的名,我们也没管,结果乘坐的的是阿联酋的航班,那路程非常长,途中倒两次飞机,先从北京飞西北穿越喜马拉雅到西亚到迪拜,在迪拜要停留机场5个小时,科伦坡1个小时,最后到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飞机坐了20多个小时,从马累再坐1个小时船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共花了25个小时才到达马尔代夫的天堂岛。我简直要疯掉了,从不晕船晕机的我,差点在船上吐了。那不合理的行程就让我先到掉胃口,加上我们已经去过很多美丽的海岛。如巴厘岛、塞班岛等,免不了比较,一直在埋

怨路程安排不合理,埋怨服务不如哪个国家哪个城市,性价比不高,等开始旅游一两天后,就开始想孩子,担心孩子会不会哭啊,病啊,会不会受不了父母不在身边啊。弄得心情不好,美景也变得索然无味。等六天行程结束,回到家一看,一切正常,孩子很好。又开始后悔自己当初不好好欣赏美景,体验文化,糟蹋了大把时间和金钱。

学习了这个观点,我以后旅游就不会犯这些错误了,现在想想,难得能坐飞机穿越这么多的地方,难得一次可以体验这么多国家城市机场的文化,更难得那无以伦比的海景,水上屋。相信学会体验当下,我们的旅游的质量会大大提升。

2、接纳自己的现状,面对现实才能摆脱困境

我曾经在初中升高中时出现过很长一段的“逃避现实”。初中我在一个市重点,可考高中时就差3分没考上本校,落到区重点,我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一直自卑,无法自拔。以致高中第一学期我就没有真正的融入新环境,没有心思学习,学习一落千丈。半年过去了,我没有任何收获,搞得自己差点抑郁。直到第二学期,我们数学老师才把我渐渐从失意的状态下拉了回来。我那时才明白了,这半年我又虚度了。我是直到自己接受了“自己已经是个区重点学校的学生”这个事实的时候,我才继续往前走,可半年的光阴已逝。

3、体验当前,让我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篇2:学习健康人格心理学心得

这学期《人格心理学》分成了上课的部分,自学的部分,做测试,开展活动四个部分。不论是哪一个部分,我都有一些感受。

首先,从上课部分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还记得第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了人格的含义。到底人格是什么?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忍为“人格”不能用简单的性格这个次来解释,也不能离开“性格”这个词。我认为它包含了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将这些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人格。而人格的不同,是因为每个人在行人一个稳定的人格之前经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所以就有每个人不同的人格,并且每位心理学家就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每个心理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和观点。而我们这学期就是对每个不同心理学派的观点、理论进行了解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我学到的就是我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与理解。让我看待一件事和一个人都不会再那么片面。虽然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并不觉得现在所学的可以解释自己的全部,而且在很多地方都与这些理论不符合。我也认为这些学派或个人的观点理论在某种角度上来讲是不合理的。因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历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而针对别人的看法而产生自己的观点,例如: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当然,我认为他的观点也过于偏激,但是后面的新精神分析基本都是建立在以反驳他的观点建立起自己的观点。不过,也正是这样才使得后面对人格的研究显得愈加科学,到现在的人格理论变得愈加成熟。

这是我在上课部分所学到的知识的观点与感受。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让我们自己学习了一部分,这部分是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在这部分中,我发现自己的自学能力一般,我只能做到对知识观点的梳理,完全做不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不明白知识点之间孰轻孰重,那些该重点拓展延伸,哪一点该重点理解,我无从下手。还好王老师给我们大致里了一遍,不然自己真的觉得应该全盘接受。这也是自己以后有待加强以及思考的地方。这就是自学那部分所带来的感受。

“学习理论都是乏味的”,这是我上课每位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上课的时候都会提到的一句话。但是我在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时候,并未有这样的感受。我想根据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这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老师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我发现每次上了《人格心理学》,班上的同学都特别的兴奋,有话可聊,有事可讨论,这是我们在其他科上课之后所没有的现象。我想这还是因为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些与自己有很大关系的活动与测试。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关于“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可实现自我”的活动,我想这是我上大学以来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目标是那样的明确与现实,让我第一次有那么充足的信心去面对现实。每次我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最近的一次是画九宫格图画——“我的成长”,说句实话,我还想进一步了解与学习或者是验证那幅画的真正用途。

篇3:关注学生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一、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压力大。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截然不同,考试课程一下子从小学的三门增加到初中的八门。有的学生在小学学习成绩非常优 秀, 但到了中 学,一下子不知所措。一次考试的失利,对他们往往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出现畏惧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薄弱,不善于处 理与同学、老师和家长 之间的关系。如不知如何和同学相处,与同学产生矛盾不知如何解决等。

(3)自信心不足。大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他们往往不是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是泼冷水、冷嘲热讽,希望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斗志,殊不知这一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孩子都有效,往往有的孩子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灰心丧气,丧失信心。

(4)早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情感懵懂的年龄,从开始对异性的排斥到对异性的相互吸引,导致“早恋”,从而会出现兴奋、失落、恐慌、焦虑、烦躁等情感体验。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其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责任感”是健康人格的核心,一个人只有充满责任感,才会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

首先向学生介绍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提前做好老师发给他们的导学案,达到预习的目的。上课时注意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做好复习,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如有则记下来继续问老师,做一个“勤学、善问”的中学生。其次,要从思想上加强了对他们的熏陶。教师要经常给他 们讲一些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在故事中让他们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们明白 学习是一个学生的职责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动 脑、动口、动手,不懂就问,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作业正确率提 高了,学习成绩进步了,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

学生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的生性内向,不善于融入集体的怀抱,有的则过分外向,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要让他们在班集体的学习生活中萌生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如组织“大风吹”“抬竹竿”“滚雪球”等活动,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

(2)“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缺乏自信心这一现象在后进生和自卑感较重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严重,他们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唯恐失败而不敢表现自己的才能。为了缓解这类学生的自卑情绪,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要注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没有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赏识教育”是激励人最有利的武器,抓住他们的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适时地在班级进行表扬,如“书写认真”、“乐于助人”等,及时鼓起他们的勇气,让他们树立信心。

(3)提高学生的耐挫力,使其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可利用班会课向学生讲解古今中外逆境成才者的一些典型事例,如盲人音乐家贝多芬,身残志坚张海迪等,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在所难免,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才更能品味出成功的甘甜。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磨炼学生意志的困难环境,如带领学生远足、登山等,让他们知晓: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看到绚丽的彩虹。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耐挫力得到提高。

(4)家校合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的父母过于娇宠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使孩子处于“无法无天”的境地;而有的父母则对自己的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形成“唯唯诺诺”的恐慌心理。上述三种类型的孩子到了学校,往往使老师的教育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如: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的学习,多阅读一些家教书本,向身边优秀家长请教等。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家长应多腾出一些时间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家长还要多和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教师也应主动定期到学生家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情况,不定期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让孩子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篇4:培养健康心理 塑造完美人格

一、抓好管理,健全机构,明确目标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各学年组长为主要成员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咨询室。小组工作由主管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具体负责,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穴以下简称心育?雪。学校还在财力物力上对心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优秀实验教师的奖励,仅2004年用于心育课题的科研经费就达3000余元。此举调动了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为心育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2001年5月,省心育总课题“十五”开题会议结束后,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小学生年龄特点及总课题组“选题宜小、研究求深”的精神,决定选择“心育活动课各年龄阶段基本内容及活动方式研究”为我校“十五”期间心育研究子课题。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以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开设心育活动课,在三年内探索出最适合小学低、中、高各年龄段特点的心育活动课内容和活动方式,并以此作为我校心育研究的主要内容,结合其他途径,探索一条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二、营造氛围,培养队伍,齐抓共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系统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心育队伍,营造心育氛围,我校着重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健康心理。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决不可等闲视之。为此,我校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校党支部制定了《师德八不准》、《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师德考核评议制度》,在教师中开展了“修师德、树师风、铸师魂”主题活动,学校每学期推选出“三尊三爱”先进典型,召开经验交流会。此外,张丽英校长还亲自对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为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保证。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心育氛围,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我校每学期都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家长进行培训。通过这些途径向家长传递家教新思想、新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三、深化实验,开展活动,强化教育

1.确定实验班,选择优秀实验教师,开设心育活动课。我校把新二年组的二、三、四班确定为实验班,一、五、六班作为对比班。由学校大队辅导员孙艳红任心育课题组主要负责人,选择我校思想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吴星萍、钟屹梅、王雪虹等三位教师为实验教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我校为三个实验班设置了心育活动课,课时为每周一节。以心育活动课为主渠道,结合学科渗透、班队活动、文体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具体内容如下:

①自我心理:通过主题为《告诉你我是谁》、《我的小世界》、《我的第一次》等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②学习心理:通过《我想学》、《谁的力气大》、《学习的滋味》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重要,初步了解获得知识可以有多种途径。

③人际心理:通过《我想夸夸你》、《听听别人怎样说》、《学会交朋友》等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④合作心理:通过《学会合作》、《齐心协力》、《大家一起来》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⑤生活心理:通过《快乐每一天》、《幸福家庭》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生活的美好,使学生珍惜幸福、快乐的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

⑥创造心理:通过《展开想象的翅膀》、《再过三十年,我们来相会》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乐于创造的品质。

⑦成功心理:通过《数字游戏》、《我在想什么》等活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⑧品德心理:通过《你怎么做》、《谁对谁错》等活动使学生懂得行为判断,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他人、宽容对待他人的良好品质。

2.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既是智育的主渠道,又是心育的主渠道。因此在抓好实验班心育活动课的同时,我们还注重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上接第14页)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以此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和谐的发展。我们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确定的心育目标主要有: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②培养学习兴趣;③培养自信心,实施成功激励;④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⑤培养学习毅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⑥培养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⑦培养乐观向上、开朗活泼的性格。

3.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

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在全校开展“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来吸引少年儿童的广泛参与,通过体验教育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中寻找一个位置,扮演一个角色,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求得发展。如:通过主题升旗仪式、班队会、队报、红领巾广播站、五星队员评比等常规的少先队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学规范、见行动、争做文明小使者” 和“手拉手互助”等活动,展示了新时代小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风采。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意志,每年还要举行“重走长征路”远足和“军营一日行”等体验性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为造就全面发展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注重环境建设,营造心育氛围。

我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校园氛围。如:在一进校园醒目处书写校风校训、邓小平题词,教学楼内分楼层悬挂名人名言、名诗佳句、同学及老师的绘画作品,教室后墙设统一墙报,要求各班以“新世纪我能行”为主题设计墙报内容。总之,我校校园环境建设力求做到“面面墙壁说话,棵棵草木育人”,使全校学生在清新整洁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自我激励,不断进步。

篇5:健康人格心理学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结合所学试着从健康人格的概念探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条件,探讨了培养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提炼出健康人格概念的核心内容,并巩固了所学课程。

关键词:健康人格 探究 塑造

1健康人格的涵义及标准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包括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其中,知,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情,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情操、情趣;意,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格;行,是指一个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健康人格是指在各方面都处于优化状态下的理想化的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我 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黄希庭先生认为,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这“四自”不仅是颇具我国文化传统的人格特征,也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健康人格标准主要有以下体现:

一、正确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较全面地分析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接纳自己,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值,为自己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善于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缺乏正确自我意识的人表现为:自我冲突、自我矛盾,或者自视清高、妄自尊大,或者自轻自贱、妄自菲薄,从而放弃一切可以努力的机遇。

二、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大学生应该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愉快、满足、达观、开朗的情绪,能够面对挫折和不幸。在不同的场合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尽力避免给别人造成伤害。

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应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其思想和行为应跟上时代的发展。应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当自己的愿望和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协调一致。要爱护集体,关心社会,热爱祖国。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健康程度,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应当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诚恳、热情地对待他人,尊敬、信任他人。

五、乐于求知创新

乐于求知创新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内容。21世纪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既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又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使自己符合时代的要求。

2影响人格的因素

人格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人格的发展以遗传为基础,后天的环境因素却是影响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对自我价值观、自我控制、自信心、时间管理倾向及创造性人格特点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人格的影响因素有三方面:

一、机体与遗传素质

就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机体与心理特质,这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二、人文因素与环境

文化历史,民族性格,教育活动,家庭社会环境,成长经历,异域文化的渗透都会对我们的人格形成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直接与间接地作用下,就形成我们了对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潜在判断标准,并形成了我们的做人准则。通过对我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的培养,使我们的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形成完满人格的道德特性,以及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知识性等品质。

三、生活方式与实践因素

在这三个因素中,机体因素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提供了引诱力,而个体的实践活动把前两者结合起来,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3培养健康人格的途径

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形成,除了要有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外,还要有健全人格的支持。培养积极、和谐、健全的人格,对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将起到良好的生成和促进作用。那么怎样塑造健康人格呢?

3.1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一、培养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就是要全面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首先,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塑造良好的性格。性格和人格并不是一个概念,性格包含在人格的概念中,它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因此,良好的性格可以增加人们的成功系数。其次,认清自己的气质类型,充分发扬气质的积极面,扩展成功的机遇。

二、培养获取积极自我体验的能力。

积极的自我体验即真善美的体验。真的体验,即成功的体验。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进取,就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不仅可以使我们情绪快乐,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自信心,加快成功的步伐。善的体验,即道德的体验。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培养正义感和同情心,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美的体验。美的体验可以促使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对祖国的钟情和对人类的奉献。它能催人奋起,催人向上,使之热爱生活,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培养自我实现的调控能力。

自我控制不仅是个体所具备的基本人格特征,而且也是成功人格特质之一。要使自我设计顺利完成,大学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给自己设立一个适当的理想奋斗目标。在设立目标时,要注意正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理想目标。如果目标过高,难以实现,就会使人产生挫折感,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影响;目标过低,会使人错过许多发展的机会,无法实现自我发展。

四、学会自我激励。

在生活中,有没有激励,人的前进的动力是不一样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相当于前者的3—4倍。别人的激励会使你充满信心,自我激励会带给你无穷的力量。

3.2培养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的一种微弱的、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有愉快的或忧愁的、悲伤的、怨恨的。良好的、愉快的心境可以使人和颜悦色,做起事来轻松愉快,为别人帮忙也很爽快;不好的心境使人脸色难看,对人态度生硬,做事也往往不能获得积极的结果。因此,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对学习、工作、人际交往都十分重要。

3.3培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置身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可以感到自己为他人所接受、承认,从而认识到自己对他人以及社会的价值,提高自信心。同时,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使自我评价更为全面、客观。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3.4培养自我塑造能力

篇6:学习心理健康心得

明白了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个概念的区别后,心里很是汗颜,发现自己教育学生无意间用的方法偏多于针对学生的“固定型思维”的形成。

理解了只有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才能让学生拥有阳光心态,才能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学习了如何做一名“成长型思维”传播者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大脑的可塑性,让学生相信通过学习会让自己更加聪明;对学生善用鼓励,强化过程性评价,教给学生成长的信心;通过老师语言表达,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让孩子的心理更加的坚韧和坚强;教给学生把失败看作成长的机会,引导学生看到事情的正向意义。

教育家说,教育的理想状态,也不是每一步的结果都要达到理想的状态,问题是朝不朝这个理想的状态去努力。不是尽量达到这个目标,而是力所能及地把能力都发挥出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越来越好。对学生进行“成长型思维”教育就是我们所要的教育的理想状态!

做支持型家长助推孩子成长本期视频主题是:关照孩子情绪,学会做个“支持型家长”。该视频可以帮助家长看清教育的实质,回归生命个体的教育和开发上,支持孩子成长。具体的做法:注重沟通方式,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和感受,疏导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热情。沟通是一门艺术,用心沟通,学会聊天在亲子关系中显得也尤为重要。

1.挖掘资源:回忆互动经验,挖掘积极体验反思互动经验,给予孩子正向情绪反馈,引起共情。

2.用心倾听:青春期孩子的情绪特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波动大。所以给孩子情绪一个出口,尝试闭上嘴巴,多倾听。避免主观臆断。家长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心倾听后,给予孩子建设性建议。

3.先情后理,先你后我。家长需要尊重、接纳孩子的情绪,合理表达期待。日常生活中,需要给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有良好的夫妻关系,少唠叨少抱怨。家长内心安定平和,心胸眼界和境界开阔,自律阳光敬业,家长也需要学习读书,不断成长。

篇7:心理健康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可惜,我们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我们也只能劝说学生家长有科学地教育子女,我们惟一能做的是改善自身。

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其次,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健康学习心得(2):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

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8:学习健康人格心理学心得

1 在校医护生人格现状分析

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 (简称16PF) 对我院2011级护理专业新生进行人格心理因素测试, 研究结果显示:医护生在人格各个因素中的平均分普遍处于中等水平, 绝大多数医护生人格发育正常, 情绪较稳定, 活泼健谈;对人坦率真诚, 善于体贴别人;思维敏捷, 好学上进。但个体别医生也存在着依赖性较强、竞争意识弱、缺乏远大目标、责任感不强等弱点。通过进一步计算表明:护理专业学生多为适应型人格, 他们通常对生活现状感到心满意足, 对克服困难缺乏毅力, 有知难而退的倾向;他们情感丰富, 常被情绪困扰, 缺乏自信心、事业心和进取精神;性格较怯懦, 独立性差, 个性较被动, 缺乏果断、独立的自主精神;在专业有成就者人格因素方面略低于常模水平。

2 医疗护理职业对医护生的人格要求

护理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 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服务的工作。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护理人员良好、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 是其有效完成护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然而, 护理人员良好、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 又与其自身的心理特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护理职业岗位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乐于助人、甘愿奉献、富于同情, 积极、主动、热情、温柔、体贴、善良、谨慎、坚忍、沉着冷静、周到细致等品德。面对患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情, 即使没休息好也要精神饱满, 即使心情不愉快也要心平气和[2]。护理人员的完美形象不仅体现在护理操作中, 还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

有研究发现:个体的气质特征对护理职业岗位的选择也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医院科室的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地接触患者, 而患者病种复杂, 这就要求各科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地抢救和护理患者。从气质类型来看, 多血质型、胆汁质型较为适合此工作。手术室与急诊科护理人员中则无抑郁质型者, 因为抑郁质型的人不适合做需要与各种人打交道的, 变化多端的, 大量消耗体力、脑力的工作。妇产科与儿科护理人员中则无粘液质型者, 因为粘液质型的人不适合做富于变化和挑战性大的工作[3]。

可见, 医护生的健康人格标准可界定为:个性心理特征以外向型性格、中间型气质及多血质气质为主;情绪稳定, 心境平和, 心态积极, 有责任心, 人际协调能力强;人格具有求实性、独立性和亲和性的特征。这些个性心理特征可以使医护生在认知、情感、行为、适应等方面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在护理职业岗位上发挥较好的作用。

3 医护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 因此, 人格是可以改变和培养的。在校医护生的人格现状与职业需求的健康人格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如何有效地利用积极心理学去挖掘和培养医护生潜在的健康人格特征呢?

3.1 培养积极自我认知是塑造医护生健康人格的基础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 包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和创造自我。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医护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 且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或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怀疑自己的能力, 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 便容易使医护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骄傲和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 对医护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 所以要引导医护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如要求医护生经常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欣赏、自我体验等, 以不断提高医护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塑造健康人格。

3.2 培养积极人生态度是塑造医护生健康人格的关键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培养健康人格的“推进剂”, 它能使人直面人生与社会、不畏困难、乐观豁达、充满朝气、勇敢前进。一个人的心态是他成长的产物, 人一生都在培养自己的心态, 有的向积极思维方向发展, 有的向消极思维方向发展。积极思维可以带来优良品质, 如自信、乐观、正直、无私、宽容、忠诚、勇敢、坚强、果断、进取、博爱、信任、尊重、百折不挠等;消极思维则形成负面品质, 如自卑、悲观、吝啬、狭隘、虚伪、懦弱、欺瞒、自大、贪婪、犹豫、恐惧、抑郁、急躁、回避责任等。显然积极心态给人生带来光明, 消极心态将人生带进黑暗。所以培养医护生的积极心态非常重要, 可以使他们对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因此, 应经常引导医护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多与思想积极的人交往, 帮助其培养兴趣爱好, 使其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具体方法等, 这些都对塑造医护生健康人格很有帮助。

3.3 培养积极情绪是塑造医护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培养个体热情、仁爱、乐观、对美的欣赏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品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的体验[4]。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 通过医护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方式与特定途径形成医护生健康的人格, 从而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医护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因此, 保持愉快的心境、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 可以使医护生在遇到负面的生活事件时, 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 在行为上能积极地应对, 且能应用幽默、信念、意志应付困难, 不钻牛角尖, 尤其能够锻炼医护生解决医疗矛盾冲突或纠纷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 从而形成健康人格。

3.4 争取积极的社会支持是培养医护生健康人格的有力保障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 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个体缓解压力, 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对医护生个体而言, 朋友不仅能够体现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提供爱、关怀以及内心世界宣泄的机会, 而且能够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 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医护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 培养医护生有意识地体验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 是构筑医护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医护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 通过训练让医护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其增强自信, 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总之, 医护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掌握积极心理学原理, 并将这种培养理念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之中, 以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心理, 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E, 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1) :5-14.

[2]运怀英, 满力.论舒适护理的美学要求[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5) :74-75.

[3]耿庆妍, 于琪.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相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5) :621-622.

篇9:克服人格障碍 培养健康心理

人格障碍的类型

人格源于拉丁文的“面具”一词,是指由遗传决定的个人先天素质以及后天发育与习得性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与个体在行为、认知、感情等方面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性。人格是以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素质,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的、社会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 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是个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生活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是否容易动感情,情绪反应的快强弱、持续性,记忆的快慢都是气质的特性。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显著性地病理性增强,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者终生。因此进行心理保健,必须重视人格障碍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1.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也称强迫固执性格,多见成功的男性,主要特征是做事犹豫不决,思虑甚多;做事苛求完美,反复核对,注意细节而忽视全局;过于严肃、认真、谨慎,缺乏幽默感;循规蹈矩,缺少创新与冒险精神;坚持己见,要求别人按他的规矩办事;焦虑和悔恨的情绪多,愉快满意的情绪少。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体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常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他们的感情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容易招致怨恨。

2.攻击型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是青少年期和中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患者情绪高度不稳定,对事物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极易产生兴奋的冲突,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心境反映无常,办事处事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稍有不合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患者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经常变换职业,多酗酒。

3.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又称为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爱嫉妒对他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和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他人,但从来不相信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他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容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强;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具有偏执性人格障碍的人,看问题带有严重的偏见,且固执己见;喜欢议论他人的短处,吹毛求疵,挑剔他人的毛病,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愿意夸奖他人的长处和肯定他人的成绩,看不到事物的积极方面,总认为他人不如自己;当他人尤其是周边的人受到重视、得到好评时,会产生强烈的妒忌心和严重的紧张不安感,心神不安,似乎浑身上下都不舒服。

健康人格的培养

心理学理论和历史经验都证明,人通过自我情绪、情感等心理调节和控制,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从而达到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从心理健康维护的角度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快乐。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处事态度,具有乐观心态的人往往将人生的感受与人的生存状态区别开来,认为人生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即使人的境遇由于外来因素而有所改变,人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去调节自己的心理感受,尽量使其处于最佳状态。英国思想家伯兰特-罗素认为,人类种类各异的不快乐,一部分根源于外在的社会环境,一部分根源于内在的个人心理。

2.树立冷静平和的心态,克服焦灼浮躁的心态。冷静的心态往往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在影响人的健康和长寿的因素里,精神和性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同先天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更主要的是由后天社会环境影响决定的。面临灾难与烦恼,必须冷静,反复思考,明察原因,这样才能使你很快稳定惊惶失错的情绪。

3.培育知足隐忍的心态克服贪婪奢侈的心态。人人都有欲望,并且有些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人同时又是有理性的,应该而且也能够把握好欲望的“度”。人活在世上,有些东西应该得到,也能得到;有些东西不该享受,也不能攫取。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在不知足中绝对地追求,在自得其乐中相对的满足。知足,使得人在自我释放和自我克制之间,砌筑了一个生命安顿的心理平台。在“见好就收”的意义上,提前规避了未知的风险。知足常乐,在相对满足和绝对追求之间,重建了一种平衡。人有欲望是正常的,可怕的是欲望滔天,无法控制。盲目的知足并不可取,只有做到知足隐忍,才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4.保持宽容豁达的心态克服孤独抑郁的心态。孤独,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孤独感在人的思想上、行为上的体现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长期脱离人群的“有形”的孤独;一种是身处人群之中,但内心世界却与生活格格不入而造成的“无形”的孤独。第二种孤独感是十分有害的。一个长期被孤独感笼罩的人,精神受到长时间的压抑,不仅会导致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影响自己的智力和才能的发挥,也会引起人的心理上、思想上的一系列变化,产生诸如思想低沉、精神委靡,失去事业的进取心和生活的信心。

抑郁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是痛苦、愤怒、焦虑、悲哀、自责、羞愧、冷漠等情绪复合的结果。它是一种广泛的负面情绪,又是一种特殊的正常情绪;抑郁超过了正常界线就转变为抑郁症,成了病态心理。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抑郁有时间长短、程度强弱之分,抑郁心态是可以调整的。

自古以来,宽厚的品德、宽容的心态为人世所称颂,心胸狭窄被认为是一种病态。所谓宽容的心态,就是以宽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宽容本身包含着谦逊,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宽容不仅是一种与人和谐相处的素质,人人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价值的良好思维品质。世界上的事,各有各的妙用,任何事物都可以活用,都可以协调。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树林子一大,什么鸟都有。彼此的和谐相处需要彼此都拥有宽容的心态,坚持自己和个性,也承认他人的性格。面对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宽容是我们现代人适应社会的必备素质,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豁达是宽容的外表现和必然的结果,能做到宽容的人必然豁达。豁达决非圆滑世故,不是刻意逃脱,不是放纵闲适,豁达是人生的高境界、大追求,亦即放达、旷达、通达,豁达贵在有“达”,豁达能成就光辉的人生和事业。“不谦恭、不和睦的人,不但会遭受物质的损失且将失去生活的情趣。”莫泊桑的名言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凡事看开点,超脱点,得到的无疑是潇潇洒洒、轻轻松松的生活。

篇10:心理健康学习心得

教师是社会的人,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也会不时的面临挫折。许多教师在面临挫折的时候能够很好地调适,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但也有部分教师不能良好地适应,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健康与否及其重要。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 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教育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同时,健康 的心理还能增强教育的应变能力,维持心理平衡,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既要开启学生的心智,又要培养他们的心灵。所以,教师只有具备了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素质,才能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对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从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能使其在于学生的交往中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特别是教师的和蔼、热情、宽容和耐心,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谦让、机智、沉着、自信、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教师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则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负作用,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他们表现出害怕、说谎、冷漠、傲慢、偏激、暴躁等消极心理。一般来说,学生的心理成熟迟于生理成熟,而学生的内心世界又极为丰富,心理发展水平不一,急需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要担负起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减少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干扰,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调适自己呢,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下面几点是我的体会。

一、愉快接受教师身份,热爱教师工作

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热爱教师工作,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教师更应该具备“爱满天下”的基本品德。要做到“我喜欢 我选择”的心态,热爱自己的学生,真正做到“敬业奉献,教书育人”。

二、在工作中确立可行的短期目标

工作中,教师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实现目标,把事做好。这样他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做事也会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工作更有成效。实际上,当我们不追求出类拔萃,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的成绩。目标切合实际的好处不仅于此,它还能为教师提供新的起点,帮助教师循序渐进地去摘取事业上的桂冠。

三、培养的良好的精神状态

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的精神状态,是教师消除工作压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认知评价是职业压力产生过程中重要的中介变量。面对相同事件带来的压力,不同个体感受到的压力大小会不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大家认知评价的不同。因此,教师应形成良好的认知评价。

(1)要不断撕掉消极的自我标签,如“我不行”、“我年纪大了”、“我头脑不好用”、“大家都不喜欢我”、“我提职没什么希望了”等。 (2)要学会抛弃不合理的观念,这些观念包括“我必须做好工作中的每件事”、“我必须让领导青睐我”、“我必须排到年级前三名”。(3)要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事物。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看到自己的长处,教师在心理上就会平衡一些,相应的压力就会减轻。总之,辩证地看待问题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如看到教师聘用制的实施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教师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和压力。

四、磨炼意志,增强抗压性

相同的外界刺激到底会给人造成多大的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决定的。抗压性较强的人,对于相同的刺激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小;抗压性较弱的人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大。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炼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

1、要加强意志独立性的培养。教师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的执行决定,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

2、要加强意志果断性的锻炼。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方法,懂得所作决定的重要性,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克服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

五、保持良好的心态

1、拥有一颗平常心。心态失衡,其源于比较与差别。如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比较;自己的待遇与他人的待遇比较;把自己与周围的同事、朋友进行比较。由于盲目地进行比较,个别教师的心理常常平平衡,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怨气,感到憋气、恼火等。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在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年代,成败得失、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 心,有时候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有时候要退一步;有时候也要学会放弃。保持心理的平衡与自在,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2、多交往,多谈心。减轻职业压力是一个行动的过程,如多读一些调节心情方面的书,将知识变成能力;多与他人交往,义心谈心,既能密切关系,建立友情,又能体会沟通的乐趣;以开放、豁达的心态对待外界变化,多让自己处于动的状态中,有利于保持一颗年轻、快乐、充满活力的心。

3、学会欣赏自己。要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喜欢自己、接受自己的长处与缺点。作为教师,只有欣赏自己,才能有信心,才能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才能更好地面对学生,才能不断地取得成功。

4、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培养幽默感 。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包含喜怒哀乐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多回忆积极、愉快的生活体验,这有助于减轻职业压力。幽默是一种特殊情绪表现,不懂得开玩笑的人,

是没有希望的人。人在笑时,身体内心、肺等内脏器官都得到了短暂的运动锻炼,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因此,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幽默。多一点幽默感,少一点气急败坏,少一点偏执极端。

5、恰当、合理地宣泄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遇上一些无聊的不愉快的事情。这就会给你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要是这种压力过剩的话,人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这就势必影响身心健康,最终甚至导致神经病。

6、抑怒--训练自己不生气

第一,学会说“没关系”。设想以前发怒之事,利用镜子技巧对自己说“没关系”。

第二,发生不顺心的事,遇到误解后,采用心理放松的方式,对自己说“小事一桩”。 学会给自己吃“宽心丸”。

第三,试试推迟动怒的时间,每一次比上一次多推迟几秒,久而久之,可自我控制。舌头可以在嘴里打转,一般激情二十分钟后就没事了。保持沉默法。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说过:“沉默是最安全的防御战略。”有句老话:“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请记住这一古训。

第四,当你发怒时,提醒自己,人人都有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事的权利。

第五,请你信赖的人帮助你,让他们每当看见你动怒时,便提醒你。

篇11:教师心理健康学习心得

就我个人而言,运动是一个调节身心的好方法,找几个朋友,在运动场上大汗淋漓后,不仅疲劳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有资料指出:运动时,身体内部会分泌一种物质,俗称“快乐物质”――会让人们放松,高兴。

二,要有知心朋友。

时常和他们聊天,好的,不好的;得意的,失意的:大的,小的……把心事跟大家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办法。

三,利用好你的假期。

篇12:心理健康培训学习心得

2009年5月至6月,有幸参加了教育系统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班学习,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通过这十天的学习,收获了许多,也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

调查显示,51.98%的小学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学生心理问题;40.2%的初中教师为“如何搞好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教育”而苦恼;进入高中以后,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愈发重要,有26.05%的高中学生因压力过大而失眠,17.02%的高中学生因学习成绩上不去而焦虑,13.25%的高中学生心情郁闷难以排解,10.65%高中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此外,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基本有这么一个共识,心理健康的人心理调适能力比较强.当一个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北师大沃建中教授利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如何提升中学师生的成功心理素质”结合案例,对国内外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发展作了详细的诠释。通过学习,综合专家观点,参照现实生活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我觉得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考虑:

1、智力正常。

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

2、情绪适中。

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身心处于积极的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心理健康的人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一般情况下,总能保持满意的良好心境,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不会产生消极情绪,而是消极情绪持续增长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心理健康的人积极的情绪状态占优势,面对失败、疾病、死亡等因素他们也会产生焦虑、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是不会长久。他们能控制、调节、转换消极情绪,善于避免消极情绪对身心的伤害。

3、意志健全。

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其中行动的自学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4、人格统一完整。

人格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人格或形成一个残缺的、失调的人格,其性质对心理发展和精神表现出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5、自我意识正确。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据此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自傲也不自卑。一个人没有自知力,其行为就会与社会发生偏差。

6、人际关系和谐。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相互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健康的人际关系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接受。

7、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上一篇:肩作文450字下一篇:找高考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