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24-05-23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一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0--14)班的地理课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假新课程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虽然所带的五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适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2、生本课堂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3、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4、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学生在应试的路上跑惯了,只知道解题解题。面对在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新思路上学习,感到陌生不适应。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组之间进行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于实验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可以尝试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

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我们要学会总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学生才十五、六岁,所以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学生共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通过努力,我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依然会虚心向其他教师们请教,充实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不断成长。

高中地理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二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5个理科班的地理课。由于中段考后才接手这些班级,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冷铎,暖铎的形成。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购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海洋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得得。

精心编写单元练习,力求每一份单元练习能覆盖该单元的全部重点内容,有较大份量的读图分析题,亦增加一些反映当前最新的科技,经济,环境动态的题目。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全部收回批改。评讲练习时,不是单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对题目所体现的知识点进行一次交流复习,辩析错误所在,适当变换练习的提问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抓住“题干”(关键词)等,以及如何更规范,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表述来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和文字表达能力是近一、二年,着重考察的方面,因此,练习中适当让学生练习此类题目。让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方面。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四、学科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1、综合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重点学习分层教学,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

2、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效果的反馈,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

3、继续强化“思路-线索学习法”;继续强化过程性评价和整体优化。

高中地理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三

本学期前半学期我担任了七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后半学期担任四个班,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我校实行“1+3教学模式”,在整个学期中,从网络中收集各个地区关于新课改的理论内容来充实自己课改理论,并同其他地理教师讨论关于课改的方法和实施步骤。对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力争全部学生学到东西,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一学生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八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三、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3、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

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期,新课改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却又颇感任重道远。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高中地理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四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高二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和选修五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好在经过高二上学期后期的地球地图部分的复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这也为今后的教学减轻了些难度。

二、教材分析:

由于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主要由于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学习与复习的自身特殊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在内的高中地理选修三和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三、教学任务及总要求:

1、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2、学习高中地理选修三和选修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形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主要措施:

1.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得不明显。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路在走。同时过于周密的设计往往会导致过度的控制,不敢放手。对于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的处理仍然带有比较强的传统教学的痕迹。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2.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3.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高中地理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五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二年级12,13,18,三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应该说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把握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做如下工作。

一、认真执行教学五认真原则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直接体现了课程标准。因此首先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其它相关资源,以超越文本局限,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前导入,还是单元小结,学科自习,月考。都要抓住机会,对教学内容不断补充完善。当然3个班可以说学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无论是备课还是实际教学中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灵活多变,既要驾弩教学内容还要驾弩学生。

二、积极参加备课组教研组活动

在每周五的备课组活动中,积极探讨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以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讨及时改进。另外利用没课时间互相听课,积极评课,取长补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力求尽善尽美。这是本学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争取在教学中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三、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多做多看习题,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教学中,尽量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总之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在教学中做一个永不落伍的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从严致教。通过加强自身的修养,竭尽全力投身到教学事业中,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学生。

篇2: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两个一年级的汉语,51个学生。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孩子压力很多。我担心怕忙不过来,深怕忽略任何一个学生。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与工作重点。作为学科教师,我们除正常的常规教育教学外,有我们自己学科不同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教师的角色起了巨大的变化。无论什么样的新理念、新课改,心中洒满教育的阳光,教育一样人文;眼中装满孩子,尊重生命的意义,才是教育的起点。

1、学科教学

学科教学,有效渗透德育。我结合汉语学科教学,将德育渗透到每一节汉语课中,“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因为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没有养成。在生活中,以自理自立为基本,“不给别人添麻烦”常在嘴边挂“管住自己的小嘴,多帮助同学”。无论大事、小事,学习、生活,“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为人之本。从整理自己的书本之外,让学生能够及时做到课前准备。大家看来简单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养成良好的习惯。根据现在孩子们自私唯我独尊的现象及时进行教育。课堂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课堂,课下,和学生一起朝夕相处也是教师德育实施的良好时机。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来呵护与坚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人格。

2、科研课题研究情况

在科研小课题的引领下,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实施。课堂转变方法模式,采用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一开始的同桌合作到小组合作一步步让孩子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自学能力,课堂着力于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轻松自主的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思考讨论,孩子们在小组里自由的发言,表达自己的体会。发现给孩子空间和权利,他们自己更棒!

3、减负工作

根据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的特征,开学初我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听课能力情况。因为是刚入学,学生身上时而能看到在幼儿园里较散漫的现象。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首先主抓课堂听课能力的培养,只有良好的课堂听课能力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给孩子们减负,不留书面作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复习习惯的养成方面。一学期的坚持学生有了较大的进步,大部分同学能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堂任务,课堂上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4、读书习惯

语文学习,读书是最好的帮手,更是孩子们提高自我,陶冶情操的有力工具。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进行无声的德育教育。通过教师给学生读童话故事和推荐给学生绘文图书,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家长们的反馈发现很多孩子已经养成每天坚持读课外书15分钟,让我很欣慰,下学期将会继续坚持让学生从小养成读书的良好的习惯。

5、教研情况

通过半个月一次的集体备课时间,积极讨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大家一起研究小班化教学和教育教学基地工作,共同进步。10月末在市教研员的带领下,我们汉语组积极参与到影子教师展示课,并得到的大家的一致好评,自己也从中成长了很多。本学期继续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开展小班化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和探讨。通过理论学习,同时在实践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反思再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6、培训提高

教学上依托科研课题,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积极参与课题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平时认真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工作中,认真完成学校的集体学习、网络学习、政治学习等,时刻提醒自己用心学习,努力工作。生活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买书读书,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

7、其他工作

本学期继续承担了美术室的管理工作,做好整理、清扫卫生,整理用具。

篇3: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一、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必须先让学生对教授地理学科的教师“产生兴趣”。也就是说, 当学生从心理上能够认同地理授课教师, 师生之间的相处能够平等而和谐时, 那么, 学生对于该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往往能做到“乐此不疲”, 从而使得学生在地理课前乐于预习, 积极思考, 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敢于提问, 大胆“质疑”, 在地理课后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加深和拓展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知识内容。反之, 如果学生对于地理授课教师“避而远之”, 心存厌恶和抵触, 那么, 学生将从潜意识“抵制”该教师教授的地理知识内容, 不仅使地理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还抑制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地理学科的动力和能力。因此, 教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施展个人的综合能力和才艺, 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 还要投入真情实感, 提升人格魅力, 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做一个受到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师。比如, 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 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 从而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欢迎。微笑是最美的语言, 教师的微笑, 也是职业的需要, 教师的微笑, 可以使课堂的气氛充满愉悦, 可以使学生的内心倍感轻松, 可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使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快速“进入角色”, 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 也就是说, 当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的时候, 学生会以欢迎的心态“迎接”地理教师走上讲台, 那么, 这一堂地理课堂教学的氛围就被定下了和谐愉快的“基调”, 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地理课程学习的兴趣, 促进地理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和深化。

二、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爱心

“爱是情感交流之源泉。”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投入爱心,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学生, 才能教好学生。”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必须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热爱学生,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平等、尊重、民主、和谐、理解与信赖的师生关系, 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 激发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强烈的求知欲望。鉴于此,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 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动态,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教学活动, 坚持以表扬为主, 对学生的态度切忌讽刺、挖苦和简单粗暴, 通过教师的经常肯定, 使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于学生的爱, 还表现在深入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方面, 作为处于特定年龄段的高中学生, 他们的心中非常渴望得到年长者的理解和首肯, 这种理解和首肯能使高中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信任度, 可以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因此,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投入爱心, 不仅要把鼓励和表扬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还要进一步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以促进师生间的良好沟通与和谐相处。

三、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语言水平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课堂语言的正确运用。语言作为师生之间交流的工具, 不仅是教师教授知识的“渠道”, 也是师生之间沟通感情的“桥梁”。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语言要委婉而机智幽默, 通过营造民主的学风和亲切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接受知识, 提高能力。鉴于此, 教师要加强语言的锤炼, 提高语言水平, 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幽默、简洁, 以活跃课堂气氛, 消除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疲劳, 使得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地理知识, 把听课过程作为一种享受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 还要注重教学语言的逻辑性, 即教师在充分研究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前提下, 使用简洁而准确的教学语言, 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顺利过渡, 并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情趣, 又通俗易懂, 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交流, 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篇4: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

一、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现状

笔者对江苏省江阴市12所高中的90位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存在如下问题。

1.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教学衔接意识缺乏应有的认知

笔者以选择题“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A非常清楚,B知道一些,C不知道。”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对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概念非常清楚的教师为19人,占调查人数的21.11%;对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概念知道一些的教师为27人,占调查人数的30.00%;对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概念不知道的教师为44人,占调查人数的48.8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教学衔接意识缺乏应有的认知。

2.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比较淡薄

笔者以选择题“平时教学中,你是否注意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衔接?A经常注意到,B有时注意到,C很少注意到,D没有注意到。”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在平时教学中,能经常注意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教师为21人,占调查人数的23.33%;有时意识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教师47人,占调查人数的52.22%;而很少或没有注意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教师为22人,占调查人数的24.45%。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比较淡薄。

3.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不熟悉

笔者以选择题“你熟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吗?A通读过,B读过部分,C读过一点,D从未读过。”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通读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12人,占调查人数的13.34%;读过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17人,占调查人数的18.89%;读过一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18人,占调查人数的20.00%;从未读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43人,占调查人数的47.78%。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不熟悉。

4.绝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没有深入过初中地理课堂

笔者以选择题“平均每学期你到初中听课或学习多少次?A 10次以上,B 6~10次,C 1~5次,D 0次。”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平均每学期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次数在10次以上的教师为6人,占调查人数的6.67%;平均每学期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次数在6~10次的教师为5人,占调查人数的5.55%;平均每学期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次数在1~5次的教师为8人,占调查人数的8.89%;每学期从没有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的教师为71人,占调查人数的78.8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没有到深入过初中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淡薄是由于课程标准、教材、社会、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二、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

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后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总是以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为基础的,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不到位,都会影响到后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质量[1]。从应然的角度出发,高中教学是在义务教育教学完全达标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实践。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受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削弱(因为它不是中考科目),因而造成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由于初、高中学校分离设置,即使初、高中学校没有分离设置的学校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地理教师也没有能进行初、高中地理大循环教学,从而对高一新生的学习基础无法全面了解,因而造成初、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断层,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也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多途径培养和激发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

1.基础:理论引领

促进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形成的先导性力量是理论引领。通过教育理论上的引领,能使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明确的教学衔接意识,并能培养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衔接实施方案。一旦教师具备教学衔接意识并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衔接方案,他们就会在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去探索。如果教师形成教学衔接意识并通过设计出的教学衔接方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后,出现了他们期许的教与学的积极变化,教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确认和巩固自己的教学衔接意识,从而使自己原先那些不确定的教学观念逐渐积淀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加以践行。

(1)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2]。地理课程专家在如何做好地理教学衔接方面有更深的研究,同时他们也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他们是地理学科的引路人。专家引领主要从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3]。专家的思想观念引领是地理课程专家将反映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传递给一线地理教师,并逐渐被教师理解和认同,进而形成教师内心的追求,从而主动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确立教学衔接理念;专家的理论知识传播应立足于教师实践,使地理教师可以较快地获得理论的支撑,并使专家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融通;专家的经验方法引领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事实判断,从而解决一线教师在操作层面的细节问题,进而使地理教师的教学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家的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的引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

(2)研读地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4]。课程标准起着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检测教学结果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有课程标准意识。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是指教师在备课、上课、课后等教学环节中,对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容、意义与价值等认识和运用的自觉性,并以此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课程标准、教材、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敏感性[5]。加之,“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6]因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等方面比较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进而从总体上把握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连续性和前瞻性,顺利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2.关键:实践培养

衔接意识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地理教师只有从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经验,并将地理课程专家所提供的理论与自己所掌握的地理专业知识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才能使自己逐步确立起教学衔接意识。

(1)开展教学实践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因而教学活动场域是形成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重要实践基础,只有在教师教学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对教学衔接意识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地理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场境中,并要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在衔接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从衔接角度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品尝和享受因运用衔接意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给自己的教与学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进而使地理教学衔接意识在更高的实践层次上得以巩固和提高。

(2)深入教学实际

教师深入教学实际,参加听课、评课、教学论坛、名师讲堂等教学实践活动,这是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形成的又一重要途径。听课为教师学习提供了一系列真实鲜活的教育场域,一堂课或体现了某种教育理念、或阐述某种教育模型、或解决某种教育问题,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的真实教学行为,便于听课教师的借鉴和模仿,为听课教师提供了解剖教学过程的机会,也为听课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交锋碰撞的平台。深入地理课堂,对地理教学现状了解得越透彻、越深入、越全面,就越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形成,越能激发高中地理教师做好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的责任感,并积极思考和探索促进高中学生地理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

3.保证:制度建设

理论引领和实践培养对于唤醒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使这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除了高中地理教师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建立合理规范的制度来做保障,以便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1)建立教师互动交流机制

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需要地理教师之间的长期沟通和交流,地理教师只有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创造条件,为地理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提供机会,如组织教师到其他初、高中学校去听课,组织全市中学地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定期举行教学工作研讨会等形式,创造条件让不同学校的地理教师,特别是让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地理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聚集在一起沟通和交流;由于受到空间距离的限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实现不同学校地理教师之间的彼此沟通和交流。在各种沟通和交流活动中,地理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学现状与得失,积极探讨教学衔接意识培养的路径和方法,最终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教师进修培训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四大板块:经典与前沿学科知识、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新知识、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策略与方法、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教学实践探索[7]。然而,从目前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纳入教师培训内容的培训很少。因此,应该将培养教师教学衔接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教师进修培训制度中,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才能不断被唤醒并最终得以确立。

唤醒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从理论引领、实践培养和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加以唤醒,从而不断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杜环欢.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路径选择.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2] 刘旭东.校本教研的策略与方法.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 朱宁波,齐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专业引领的实施策略.教育科学,2008(6).

[4]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杨晓.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内涵、生成与评价.教师教育研究,2013(6).

[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胡庆芳.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1(15-16).

篇5: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要求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必修学科的省学业水平测试的纲要,准确教学定位,编写可操作的导学案,完成初备和复备教案。

2、上课首先要明确目标,然后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释疑解惑,再进行巩固练习,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篇6: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探究报告

地理探究性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学习实质是问题解决的学习。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意识很重要,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创新,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问题从哪里来?方法有三:①教师提出问题。②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③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学习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情景中的问题既适合学生已有的水平能力,又需经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从而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大胆地放开手脚,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的作用,让他们多有机会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性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想象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或创设的情景,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觉思维,提出各种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罗列出解决问题可能碰到的困难,通过对各种可能性运用抽象概括、创造想象、分析与判断、比较与鉴别、合作讨论、归纳整理等方法最后得出结论。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图片:日本的樱花、富士山、日本等待出口的汽车、日本的新干线、日本的和服。文字资料:1998年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日本人均GDP产值、外汇储备值、对外贸易值。学生在欣赏这些优美图片时已激发起想了解日本国家的兴趣,又有资料得到信息:日本资源贫乏,但其人均GDP产值、外汇储备值、对外贸易值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这样就更进一步激发起想探究这个国家在资源贫乏的条件下是如何挖掘有利条件使其成为经济强国的欲望,由此进入本节

课的学习。

二.运用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提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就地理教学而言,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利用地图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新课程既考虑了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读图技能。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地图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学时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展现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日本》一节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根据内容的需要从网络上搜集地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适时展现,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设计成问题,指导学生观察、想象、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思考、判断、归纳出日本国土南北狭长、东西窄、海岸线曲折的轮廓特点;位于北温带、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四面环海的岛国位置特点;以山地、丘岭为主、多火山、地震的地形特征;季风气候海洋性突出的气候特征;矿产贫乏;需从国外大量进口的资源国情;工业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工业布局特点。

2.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按照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要求教学时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地去发现分析、判断、探究与创新。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然后把众多的表象经思维加工而想象成另一种新的形象。在学习了日本轮廓、地形、气候特征后,让学生分析归纳日本的河流水文特征和资源特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河流水文特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然后结合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推理、综合分析。学生调用已有的国土轮廓特征、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推理:由国土轮廓特征、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所决定由南北狭长、东西窄的轮廓特征,山地、丘岭为主的地形特征和海洋性季风气候多降水的特征,经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日本多短河、水流湍急的河流水文特征,进一步分析可概括出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

3.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通过对多媒体图片、图表、文字材料、影视资料的合理编排,向学生呈现各种地理事物,设计精巧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调动储存的信息,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地理事项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在学习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日本GDP在世界的位次表、电子产品在世界地位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日本资源贫乏,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学生搜集调运前面所学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四面环海,太平洋沿岸多优良港口,海运发达,便于原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输出;其次教师展示日本面积、人口资料得出地狭人稠,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发达,国内市场狭小的结论。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出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延伸得出日本经济受国际市场的波动较大这一经济特点。

4.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在学习日本工业分布特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日本工业分布图,学生观察地图得出:日本工业分布于环太平洋沿岸的特点。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国家,工业只分布于环太平洋沿岸,自然激起学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学生联想可能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经过分析、判断、比较,归纳出日本工业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原因: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海运发达;日本国内资源贫乏,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量出口,布局在太平洋沿岸,便于原料的运进,产品的运出。

5.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气氛中,学生通过主体意识,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的一种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日本季风气候带有海洋性这一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上海与东京气候资料表”,由资料中的气温、气温年较差;年降水量及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让学生判断:①中国和日本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②中国和日本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③形成气候差异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教师观察学生的反

应,由气候资料结合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学生很快判断出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季风气候;比较两国季风气候的不同时,显然从学生的表情观察遇到了困难,此时教师及时剖析问题,教会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两国气温年较差和降水季节分配不同,回忆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再分析气候资料,得出中国季风气候大陆性强,日本季风气候海洋性突出的特点。在探讨形成这种特点成因时,学生的表情一脸茫然,此时教师告诉学生从东亚地区冬季和夏季的大气环流,结合海陆分布状况去想,寻找问题的答案,经教师的指点,学生茅塞顿开,学生由冬季和夏季的高低气压系统,想到了盛行风,由盛行风的风向、特点,结合海陆分布,剖析出:从蒙古-西伯利亚发出的西北气流秉性寒冷干燥,受其影响中国上海冬季低温少雨,经日本海加湿后的西北气流使得东京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夏季从夏威夷高压发出的东南气流秉性温暖湿润,受其影响上海和东京形成高温多雨的特点。进一步探究可得出:日本海沿岸位于冬季西北风的迎风坡,冬季多雨;太平洋沿岸位于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夏季多雨的结论。

6.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以探究式方式进行分析。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包括学生自主分析、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以寻求探究问题的结论。在学习日本的交通运输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日本的交通运输业”文字材料和“日本的铁路运输图”,要求学生说出日本交通运输的特点并分析原因。学生从图中观察出日本的铁路分布呈环形分布于沿海;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国际货运以海运为主,客运以航空运输为主的特点。了解了交通运输的独特性,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的疑问,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搜集、整理已经学过的日本地理环境特征知识,教师提供“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表,学生经过分析与判断,比较与鉴别,合作讨论,最后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日本的铁路呈环形分布于沿海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国际货运以海运为主原因是日本海运业发达,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海运价格低、运量大。客运以航空运输为主的原因是日本是岛国,与其他国家距离远,航空运输速度快。

上一篇:《将心比心》优秀说课稿下一篇:给同学的春节祝福语短信(5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