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分析法对蛋白定量的初步分析论文

2024-04-19

氨基酸分析法对蛋白定量的初步分析论文(精选9篇)

篇1:氨基酸分析法对蛋白定量的初步分析论文

对刑事诉讼法的初步分析论文

性别是一个难以把握的课题。通常谈到性别,人的第一印象是关于女性的问题,谈到性别平等,人的第一反应则是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尤其是关于对女性的不平等问题。性别意识形态化使得性别本身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独立的分析范式来研究法律与社会问题。性别的不平等自有其根源。对此,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消除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属性。”认为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之一妇女解放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实现途径,第一步和主要方式就是消除私有制,使妇女在共有事业中劳动;然后妇女解放还要经历社会解放和彻底解放两个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宏大意识形态体系,其终极目标是寻求人类的解放,妇女解放只是其中无法与阶级和国家理论相提并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在各种针对妇女的压迫中,性别的压迫被阶级的.压迫所遮蔽;在打破对妇女权利和自由的禁锢过程中,阶级与国家理论压倒了不同性别在资源、权利、文化、生理等方面的不平等现实,仿佛妇女解放的实现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胜利的天然副产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有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和社会主义解放妇女的历史成果己经雄辩地证明,妇女解放不只一条道路,它可以通过以女性为主体、具有文化改良性质的女性主义,也可以通过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造;或许还有更多道路可以选择或己经被人选择。身在不同处境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女人,可以有不同的道路或选择—或者说,她其实别无选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己经先验地决定了她可能的出路。”个体的选择无法挣脱其环境,环境决定了个体解放的道路与可能;群体更加难以抉择,因为除了女性的争取,还需要男性的理解、同情与妥协;在只有通过改良才能达致目标的现代社会,以性别平等为标准对现行的制度的重新检视与整合则是一个更加细致入微、长期艰难的过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性别平等视角看刑事诉讼法确是一个难题。自从1979年立法以来,这部一直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法律,貌似是一部与性别无涉的基本法。本文的目的就是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分析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及规则的实施,从性别的角度分析刑事诉讼法所涉及的性别问题。

性别平等应当关注的是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使女性和男性一样,甚至使女性成为男性。基于性别差异,有时规定相同的权利反而构成对女性的歧视;规定不同的权利则是为了结果的公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思刑事诉讼这部有很强对抗性与惩罚性的基本法,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女性的权利保障与特殊规定具有必然性。

如果将刑事诉讼法作为法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点,当从性别平等角度切入,由于女性明显的弱势境地使其在争取权利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同情与妥协,从而改变现行法的某些条文,这不仅意味着女性争取到了公正的权利,而且现实是法律得以改进。这也是从刑事诉讼法由于其所涉利益多元,其权利保障相关条款的修改与解释往往耗时长久,以弱势群体为背景对修法进行论证往往更容易获得突破。比如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如果20修法适用于成年人,则社会反映必然极大,而适用于未成年人则赢得交口称赞。在司法实践中,弱势群体在个案中获得的突破现行法规定的更多权利也表明,刑事司法对这些群体更加宽缓不但有可能性,而且有现实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律的改革更容易获得支持和谅解。是以,立足于性别平等,着眼于性别差异,追求性别公正的刑事程序理论与实证研究、立法及司法实践,不仅可达到促进性别公正及其法治化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刑事程序理论本身的拓展。

篇2:氨基酸分析法对蛋白定量的初步分析论文

1.前言

从改革开放以来近年来,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等体育法规制度,其中很多的条例的目的就是提高我国国民的体质健康,但现阶段全民体质不是很乐观,尤其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的体质健康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肥胖、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危害 。根据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我国政府和体育专家都在寻找解决的途径和办法,近几年来我国颁布了几项针对性的文件:7月正式颁布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5月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颁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但是各高校的执行力并不到位,需要尽快做出解决途径。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质的界定。

体质作为体育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的质量,她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工作能力、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我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划定的体质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 身体形态和结构的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形、身体姿势、营养状况及身体组成部分等。

2.1.2 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工作效能。

2.1.3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

2.1.4 心理发展水平:即人体感知能力、智力、个性、意志等。

2.1.5 适应能力:即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应激能力等。

2.2 我国大学生体质的现状分析。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明确指出:人体体质包括五个方面,身体发育形态水平、生理机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心理素质发展水平、适应能力。教育部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20与年相比,①我国学生的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②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③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④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在《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家的关注,这份调查报告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7.57%的大学生不吃早餐,15.44%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搭配。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黄玉山教授指出:我国大学生存在种种不良生活习惯,反映出我国高学历人群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仍然偏低,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不吃早餐、挑食等不健康生活习惯,比例分别占7.57%和10.95%,从事体育健身的学生仅占19.12%。

2.3 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主要原因。

学生体质下降是世界性问题。近年来,美国、日本以及欧洲部分国家关于学生体质下降的研究屡见报道。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突出问题且发展较为迅速,中央7号文件指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具体讲,学生体质下降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 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

习惯是由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逐渐形成的,若形成,就会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充裕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泛滥”,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身缺乏正确的营养卫生知识和生活习惯,加上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严重不足,从而成为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2.3.2 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任意占用孩子的锻炼时间,在家庭教育中没能形成体育锻炼氛围,使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没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即使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家长仍然可以通过生活费用、指导消费方向、生活愿望等对体育锻炼施加影响,致使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就没有养成,完全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锻炼,失去了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2.3.3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

学校开展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不如人意,很多高校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体制,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展早操、课间操,完全是学生自由活动,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缺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也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原因之一。

2.3.4 体育教师没能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兴趣爱好是学生喜欢体育课的首要原因,有13.2%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是觉得体育教师不好,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应该说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都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教师对学生、尤其对待差生的态度上不友好、不关心,没能很好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3.5 高校田径课程的取消。

田径课作为一项基础课,有着自身的优势,高但是校由于安全和学生自身的问题取消田径课程的设置,甚至一些体育专业都把田径不作为必修课,作为选修课,大大降低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以后,随着人民群众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意识的增强,我国多年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的影响,社会体育逐渐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和参与。但是从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状况和体质状况来说并不乐观,如何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国体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自身不断地努力。

3.2 建议。

3.2.1 学校、体育教师要认真履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条例,加强督促检查力度:不是应付升学或毕业进行体质监测,解决体质测量仪器可私自调节等问题。

3.2.2 学校领导,教师重视学生体质问题才会得到学生的重视,起到良好的循环。

3.2.3 家长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素质的形成有大的促进作用,要让家长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3.2.4 高校应该针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恢复和普及田径课的开展,不仅作为选修课,还要把田径课作为必修课的标准来实施,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海元.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趋势的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2(5): 5-9.

[2] 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13(3):141-144.

[3]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4] 赵建英.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中国学校体育, .

[5]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课题组.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N].中国教育报, 2006-09-19.

篇3:氨基酸分析法对蛋白定量的初步分析论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GF-932菌株由作者实验室分离驯化,保存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号CGMCC No.1709。

1.1.2 试剂

Q Sepharose FF(Amersham)、蛋白 Marker(2-212 kDa,NEB)、PNGase F(NEB),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1.3 仪器

中空纤维微滤膜组件(MOF,天津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VEOS,天津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PP-6蠕动泵(常州市科健蠕动泵厂);FD-ID-55冷冻干燥机(北京博医康实验仪器有限公司);离子交换柱(20mm×300mm);HD-3紫外检测仪(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有限公司);BT-200恒流泵(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DYY-10型电泳仪(北京市六一仪器厂);TS-8型脱色摇床(海门市其林贝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1.1.4 培养基

斜面培养基:PDA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葡萄糖10g,玉米粉2.5g,蛋白胨1.5g,酵母粉0.75g,KH2PO4 0.25g,MgSO4 0.5g,水1 000mL,pH自然。

生产用培养基:马铃薯14g,麸皮28g,葡萄糖28g,玉米粉12g,蛋白胨4.2g,酵母膏2.1g,KH2PO4 0.7g,MgSO4 1.4g,水1 000mL,pH自然。

1.2 方法

1.2.1 灰树花菌丝粉的制备

将斜面培养的菌种接种于无菌种子培养基中,28℃摇床(100r/min)培养3d,获得种子液。将种子液以4%的接种量经一级种子罐(50L)、二级种子罐(500L)和发酵罐(5 000L)逐级培养,培养温度为28℃,搅拌速度为200 r/min,通气量为0.5vvm,培养时间各为24h、24h、48h,发酵液离心后,洗涤菌丝体沉淀,干燥、备用。

1.2.2 蛋白聚糖的提取

取100g灰树花菌丝粉,分别经80%乙醇,于80℃水浴脱脂;水,沸水浴提取;1.0mol/L NaOH,4℃提取,离心后收集滤饼,回收乙醇。滤饼再经1.0mol/L NaOH,50℃水浴提取1.5h,重复一次,离心后合并两次热碱提取的上清液,得到蛋白聚糖粗提液。粗提液经乙酸中和、离心、微滤、超滤浓缩、醇沉,干燥后即为灰树花蛋白聚糖粗品。

1.2.3 蛋白聚糖的分离纯化

将灰树花蛋白聚糖粗品配成1%的水溶液,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采用Q 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纯化,洗脱液依次为含0、0.1、0.4、1.0mol/L NaCl的Tris-HCl溶液,收集各蛋白聚糖组分。将各组分分别超滤脱盐,至浓缩液电导率在100μS/cm以下,真空冷冻干燥,获得蛋白聚糖GFPⅠ、GFPⅡ、GFPⅢ。

1.2.4 蛋白聚糖含量的测定

1.2.4.1 糖含量的测定:

采用苯酚-硫酸法[6,7]进行测定。

1.2.4.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采用Lowry法[8,9,10]进行测定。

1.2.5 蛋白聚糖的SDS-PAGE分离

将蛋白聚糖及经过PNGase F 酶切的样品,进行SDS-PAGE电泳分离、检测。电泳采用pH 8.3的Tris-甘氨酸缓冲体系,6%浓缩胶,16%分离胶,上样量40~80μg,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以标准分子量蛋白为标准,将各蛋白迁移率对分子量的对数作图,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根据目的蛋白的迁移率从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1.2.6 蛋白聚糖的纯度及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蛋白聚糖粗品和GFPⅢ的纯度,样品液浓度为2mg/ml,分析条件为:OHpak SB-804 HQ凝胶色谱柱,进样量20μL,流动相为0.02%NaN3水溶液,流速0.5mL/min,柱温35℃,示差折光检测器。根据保留时间得到测定曲线,并采用GPC软件分析样品的重均相对分子量。

1.2.7 氨基酸组成分析

依据GB/T18246-2000,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对灰树花菌丝粉及蛋白聚糖GFPⅢ的18种氨基酸进行分析,由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树花蛋白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采用碱提法提取的蛋白聚糖,经脱色、超滤浓缩、除游离蛋白、醇沉后粗干品为浅棕黄色絮状,得率为1.13%(见表1),极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取1.13g粗样经Q 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得到GFPⅠ、GFPⅡ和GFPⅢ三个组分,得率分别为7.48%、24.55%、17.52%。

2.2 蛋白聚糖含量测定

灰树花蛋白聚糖的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该方法不仅适合于单糖、寡糖和多糖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可用于各种糖复合物如糖蛋白、糖肽和糖脂中总糖的定性分析中,尚未见该法用于中性糖蛋白中总糖定量分析[11]。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Lowry法,此法经Folin-酚试剂法改良而来,是蛋白质含量测定常用的方法之一。本研究测定的糖和蛋白含量结果见表2,粗蛋白聚糖、GFPⅠ、GFPⅡ、GFPⅢ糖含量分别为:19.61%、43.69%、40.88%、28.33%,蛋白含量分别为:67.34%、40.42%、34.65%、51.19%。由于GFPⅠ得率较低,故只进行了此项测定。

2.3 SDS-PAGE电泳结果

蛋白聚糖是β-葡聚糖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缀合物,分子量较大,利用PNGase F可将结合蛋白切分下来,在SDS-PAGE电泳后形成明显的蛋白条带。由图1可见,蛋白聚糖GFPⅢ在凝胶上缘呈现单一谱带,且其结合蛋白同样在凝胶中呈现单一谱带,只是酶切不完全,仍留有较少的蛋白聚糖。而蛋白聚糖GFPⅡ在凝胶中只模糊的呈现了蛋白谱带。由此说明GFPⅢ纯化效果较好,达到了电泳级纯度。由标准曲线可求得GFPⅢ的分子量约为33.0kDa。

2.4 GFPⅢ的纯度及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经HPLC分析,蛋白聚糖粗品在谱图中呈现一个主要的蛋白聚糖不对称峰(图2),出峰时间为12.8~19min之间,最高峰在15.65min,纯度较高。而GFPⅢ却呈现出一单一对称主峰(图3),出峰时间为12.5~17.5min之间,最高峰在15.29min,纯度为93.61%,与蛋白聚糖粗品检测结果极为相似,表明GFPⅢ已经被纯化,经GPC软件分析得出重均相对分子量(Mr)为150kDa,为分子量较大,成分均一的蛋白聚糖。

2.5 氨基酸组成分析

由表3可见,灰树花脱脂菌丝粉和GFPⅢ的中18种氨基酸含量高低顺序基本一致,其中Asp、Glu、Leu、Ala和Lys含量较高,而Cys、Try含量较低;氨基酸总和分别为33.51和66.60g/100g。GFPⅢ中必需氨基酸(Lys、Try、Met、Thr、Phe、Ile、Leu、Val)总量为26.14g/100g,呈味氨基酸总量(Glu、Asp、Ala、Gly)为25.43g/100g。

3 讨论

灰树花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大型真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以及重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作用。目前灰树花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多糖的提取和功能上[12],而对灰树花蛋白聚糖的研究鲜有报道。周昌艳[13]、徐泽平[14]等虽然提出了灰树花蛋白聚糖的制备方法,但对其组成成分和结构研究的深入程度仍不及其他真菌多糖。在徐泽平[14]所述的制备方法中,以无机盐诱导菌丝体自溶后,经过酶解、离心,获得粗提液,再超滤脱盐和浓缩,干燥获得蛋白聚糖,虽然有较高的含量,但没有进一步分离纯化。因此,本研究在灰树花蛋白聚糖现有制备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及氨基酸组成分析,为其生物活性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以灰树花菌丝粉为原料,通过脱脂、热水提取去除杂多糖、冷碱提取去除非目的碱溶性多糖后,再经50℃热碱提取获得了灰树花蛋白聚糖粗体液。粗体液依次经0.2μm的微滤膜去除大分子和胶体类物质,截留分子量10KD的超滤膜进行脱盐,离子交换层析法进行分离纯化,最终获得GFPⅠ、GFPⅡ和GFPⅢ三个组分。为进一步检测蛋白聚糖的分离纯化效果,本研究首先进行了SDS-PAGE电泳分析,由结果可知,蛋白聚糖GFPⅢ被有效地分离纯化出来,其结合蛋白呈现单一谱带,蛋白分子量约为33.0kDa。其次对GFPⅢ进行了HPLC分析,得到一单一对称主峰,纯度为93.61%,重均相对分子量(Mr)为150kDa,表明已经获得GFPⅢ纯品。说明微滤、超滤技术和离子交换层析法适合本样品的分离纯化,得到了蛋白含量较高、分子量较大、纯度较高的蛋白聚糖,为以后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对GFPⅢ进行了氨基酸组成分析,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检验,GFPⅢ所含18种氨基酸总量为66.60g/100g,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和4种呈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26.14g/100g和25.43 g/100g,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4 结论

篇4:蛋白质定量分析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蛋白质;定量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49-02

1蛋白质定量检测的生物化学方法

1.1凯氏定氮(Kjeldahls Method)及分光光度法利用蛋白质含氮量进行检测的经典方法,优点是定量准确,但操作烦琐,仅用于标定蛋白质标准品和校正其他测定方法。凯氏定氮法有半微量法、微量法及全量法。样品与H2SO4一同加热消化,分析有机物,释放出的NH3与结合,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硼酸吸收,HCI或H2SO4标准溶液滴定,从而计算蛋白质的含量。该方法是以Hantzsch反应为原理所建立的一种测试蛋白质含量的新的分光光度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且不需要特殊的凯氏定氮装置。取样且少,消化时间短,精密度高准确度好,适用于大批样品同时测定,亦适用于微量蛋白质分析,是一种蛋白质快速、准确测定的新途径。

1.2双缩脲法(Biuret Assay)双缩脲法简便易行,但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最低测定值100μg。必须在测定前先使蛋白完全沉淀,除去干扰物质,才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除三氯乙酸作沉淀剂外.还可用钨酸、磷钨酸和Tsuchiya试剂,双缩脲法优点是对白、红蛋白产生颜色反应相近、干扰物质少,不受温度的影响。但灵敏度低,0.01吸光度相当于l66.7μg蛋白,且操作复杂,很难用于自动化仪器分析。

1.3Lowry法(Lowry Assay)结合双缩脲法中铜盐反应与Folin-ciocalteau试剂反应的特点,通过芳香族氨基酸残基Tyr和Try的迅速反应与肽链、极性侧链或两者的铜络合物较慢的反应.而把磷钼酸发色团还原成暗蓝色、在波长750nm处测定Amax。

1.4BCA法(Bicichoninic Acid Assay)BCA法的灵敏度为0.5~10μg/ml,其最低测定值与反应温度有关。有37℃和60℃(增强法)2种反应温度:在37℃时,一般适用于浓度较高的样品(>50μg/ml),但是色氨酸、酪氨酸和肽键在此温度下得不到彻底的氧化(37℃时该方法检测的蛋白质浓度范围为20~2000μg/ml);在60℃(增强法)时,一般适用于浓度较低的样品(<50μg/ml),色氨酸、酪氨酸和肽键在此温度下能得到充分氧化,因此能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60℃时该方法检测的蛋白质浓度最低可达5μg/ml)。

1.5丹宁酸法丹宁酸用来沉淀蛋白质,但沉淀结构松散。可用Caiilne取代蛋白,蛋白游离出后用免疫法或空氮法测定,但此法操作麻烦、加FeCl3与丹宁酸蛋白沉淀反应显色,5min后在510nm比色,0.1mol的丹宁酸可结合0.333μg白蛋白、灵敏度达5ml•L-1,线性范围为0.05~1.8g•L-1。

1.6浊度法(比浊法)利用沉淀剂与蛋白质反应所产生的浊度与标准溶液浊度比较而定量测得未知蛋白浓度的定量分析法。磺基水杨酸和三氯化铁是常用的蛋白质沉淀剂。30g•L-1磺基水杨酸作为沉淀剂可沉淀白蛋白、球蛋白及血红蛋白。50g•L-1三氯乙酸蛋白作沉淀剂,可沉淀白蛋白和球蛋白。

1.7染料结合法(Dye Combination Assay)是利用蛋白质与染料结合的性质进行检测的方法。常用的染料有:考马斯亮蓝(coomassie bril1iant blue,CBB)G-250或R-250、丽春红S(ponceau S)、氨基黑(amido black)、溴甲酚绿(bromcreso1 green,BCG)和溴甲酚紫(bromcreso1 purple,BCP)等。

1.8紫外分光光度法(ultravio1et Spectrophotometry)是利用蛋白质在紫外280nm处有最大吸收峰的现象,进行检测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且可回收样品的优点。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蛋白质的最低测定值为10Pg。

1.9荧光法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定量测定蛋白质的方法,观已报道的络天青S、次氯酸盐—硫胺素及白蛋白蓝670法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其灵敏度较低。

1.10金属离子-染料结合法借用金属离子-染料和蛋白质在适宜条件下反应进而检测蛋白的方法发展很快,钛-4,5-二溴基荧光酮(DBPF)-Tween-80与蛋白质的显色反应用来测定微量尿蛋白。在pH2.9,血清蛋白能与钛-DBPF-Tween-80形成蓝色络合物.λmax=605nm,加入少量乙醇能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及稳定性。

2蛋白质定量检测的免疫法

2.1免疫扩散法所谓抗原是指引起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而抗体是指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产生的物质。抗原与抗体结合生成沉淀以达到机体免疫的目的,抗原与抗体属于蛋白质化合物。

2.1.1环状免疫单扩展法将一定量的抗体(一般常用单价抗血清)与含缓冲液的琼脂糖凝胶混匀铺成适当厚度的凝胶板,再把抗原滴进凝胶板的小孔个,在合适的浓度和湿度环境中、经过一定的时间,抗原由小孔向四周扩散(呈辐射状),与已沉匀在琼脂糖凝胶中的抗体相互作用。

2.1.2双向扩展法一定浓度的琼脂糖(或琼脂)凝胶是多孔的网状结构,大分子物质可自由通过,这种分子的扩散作用可使分别在两处的抗原和相应抗体相遇.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比例合适时出现沉淀,沉淀的特征与位置取决于抗原分子量的大小、分子结构、扩散系数和浓度。如果抗体存在于多种有机大分子中出现多条沉淀线,即可定性抗原,诊断疾病。此法操作简单且灵敏度高,是最常用的免疫法。

2.2琼脂糖免疫电泳法免疫化学与琼脂电泳相结合形成了免疫电泳技术,这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蛋白质分离及鉴定技术,可用于定性、定量测定抗原或抗体。此技术是1953年由Grabar及wilillims提出,后来由Scheigger改进形成的一种微量蛋白质测定法。可分为以下几种常用免疫电泳法:

2.2.1微量免疫电泳法在有离子的琼脂糖的玻璃中心各挖一长槽,槽的两侧各挖一个小圆孔,孔内加入待测样品,电泳时,由于样品中各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其带电性不同,因而被分离成几个区带。电泳后在长槽中加入相应的抗血清37℃时扩散,分离的蛋白质就与相应的抗体形成大小不同、深浅各异的沉淀弧。一般情况下每一沉淀弧代表蛋白质混合物中一种成分,以此进行定性、定量。

2.2.2对流免疫电泳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琼脂板样品孔内同时进行电泳,抗原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向阴极倒退,两成分相遇,特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可见的白色沉淀物,即对流免疫电泳.这种方法是抗原与抗体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限制了抗原与抗体的自由式扩散,可提高灵敏度16倍。

2.2.3火箭电泳法取一定量单价血清,与一定量琼脂凝胶混匀,然后铺板,板上挖几个小孔,每孔中加不同浓度的相应抗原,将此板放在pH8.6的电泳槽中进行电泳,在电场作用下抗原向正极泳动,在泳动中与凝胶中的抗体反应,逐渐形成类似火箭的沉淀峰.其峰的高度与抗原的浓度成正比,以此可定量抗原。国外有人用此法测定了全血清中的C-活性蛋白质。如果被测抗原等电点与单价血清(抗体)的等电点相同,不仅需要用琼脂糖,而且需对抗原进行化学处理,使负电荷相对增加,这样处理后才能出现火箭峰。处理时,一般用氰酸钾或甲醛。

2.2.4双向定量免疫电泳法双向定量免疫电泳法又称交叉电泳。先将抗原进行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各组分;放在抗体琼脂板上,使各组分在垂直方向再电泳一次,根据各组分和沉淀峰便可定性、定量抗原。

2.2.5放射免疫电泳法RIA法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免疫反应相互结合的一种技术,优点是特效、敏感、精确、简单。一般不需要复杂的提纯步骤。目前该法已用于细菌和病毒抗原的分析、抗体的测定,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的定量测定及肿瘤有关的抗原测定等。

2.3毛细管电泳免疫法在用琼脂糖免疫法定量分析抗原和抗体蛋白质时,抗原和抗体的纯化是非常麻烦的问题。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是毛细管免疫电泳,它的分离速度快、分辨率高且不受染色时间、温度、染色剂浓度、显色时间等因素影响。诸多优点使其广泛地应用于包括球蛋白在内的各种临床指标的检测。

蛋白质定量检测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建立了许多成熟的方法,且衍生出了众多试剂盒。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使用自配试剂还是商品试剂盒来进行蛋白定量,往往忽视了需根据待测定蛋白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标准品,造成蛋白定量结果的不可靠。随着蛋白质定量检测的日趋频繁和检测要求的日益提高,正确选择、应用蛋白质定量方法和标准品,应该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赵峰.脂蛋白(a)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职业与健康,2002,18

[2]康建.一种简单快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染色法一铜染色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0,17

[3]张滨.人体血液蛋白的毛细管电泳分析进展[J].分析化学,1997,25(8):973-977

篇5:氨基酸分析法对蛋白定量的初步分析论文

关键词:定量分析;管理会计;运用定量

1 定量分析法的定义及重要性

定量分析法亦称“数量分析法”。是运用运筹学、概率论和微积分等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计算工具对与预测目标有关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并建立预测分析的数学模型,揭示影响预测目标各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根据求解数学模型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分析考虑相关的非定量因素并作出预测结论的专门方法。

篇6:氨基酸分析法对蛋白定量的初步分析论文

数码相机成像原理就是光电效应,目前市场上常见数码相机的成像器件有CCD(电荷偶合器件)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两种,CCD或CMOS负责把镜头照到它上影像按三基色分别转换为电荷,再通过模/数转换器(A/D)芯片转换成RGB(红、绿、蓝)数字信号,然后将信号送到处理器(DSP)处理,最后存储到存储卡上的是一幅由RGB数字(0-255)描述的点阵(像素)二维图。同理,扫描仪所得数码影像也是雷同:所以,处理数码相片或数码影像实质上就是分析和处理RGB数字信号。

在处理数码影像时我们大多数是以电脑的显示屏所显示的效果为参照:笔者认为屏显是一种感性的带有不确定性,屏幕所显示色彩效果既不是数码相片的本身效果,也不是打印或冲印出来的实际效果。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1)色彩体系定义不同:RGB是色光加色体系。也是电脑屏幕的显色体系;而打印或冲印是CMY(品、青、黄)染料减色体系,RGB体系的色域是2563=16,777,216种颜色而CMY体系的色域是1013=1,010,301种颜色,所以在电脑屏幕上所能显示的色彩从理论上讲只有近1/16能颜色染料打印或冲印出来。

(2)电脑屏幕显色调校不同:不同显卡和不同的品牌的显示器再加不同的用户偏好,可以说相同的数码影像在不同的电脑显示器上显示效果都不一样。

色彩表示体系有Ostwald、Munsell和CIE、日本色彩研究所等四种,皆是以三个数字(RGB、CMY、HSB、lab)来表示某一色彩。适用于染色物、涂装物、陶瓷物等类均一表面色的物品,不能表现透明、半透明的颜色。

数码影像在相机或电脑显示屏上显示属于RGB方式涂装(主动发光),打印或冲印出来的相片属于CMY方式的染色(被动反光)。

所以笔者认为在数码相片处理中应该以显示的色彩数字(RGB、CMY、HSB、lab)为标准,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屏显视觉效果;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利用软件所显示的色彩数字来处理数码相片,传统的色彩表示法中的不同的色彩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下面就以常用的Adobe Photosho为例来一一举例分析说明。

在拍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所拍摄的影像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特别是在曝光上存在误差会使得影像在明度、色彩及反差等方面都没有正确还原景物的本来面目。

(1)修正曝光误差:即调整影像色阶:Adobe Photoshop中的Ctrl+L

色阶是表示图像亮度强弱的指数标准,也就是我们说的色彩指数。图像的色彩丰满度和精细度是由色阶决定的。色阶指亮度,和颜色无关。但最亮的只有白色,最不亮的只有黑色。色阶表现了一副图的明暗关系。如:24位色的RBG空间数字图像,其每个单色为8位,数字分布用28(即256)个梯阶表示红蓝绿,每个颜色的取值都是0-255,理论上共有256~256x256种颜色。色阶图只是一个直方图。用横坐标标注质量特性值,纵坐标标注频数或频率值。各组的频数或频率的大小用直方柱的高度表示的图形:可将各种类型的数据绘制成此图表。在数字图像中,色阶图是说明照片中像素色调分布的图表,是可以在后期重新构建影像的明暗关系。

在图像处理中,调节色阶(level)实质就是通过调节直方图来调节不同像素值的大小来改进图像的明暗层次效果。色阶所表示的是表示色彩分布(0-255)关系;分为:全色RGB(明度)分布(0-255),红色R分布(0-255),绿色G分布(0-255),蓝色B分布(0-255)。

奥斯特瓦尔德从染料(颜料)反光的物理特性指出,一切色彩均为纯色加黑加白混合而成。颜料染色物的纯白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白,真正的白是光源发出的光线;颜料染色物的最高纯白只有光源纯白的89%,也就是含有11%的黑:同样颜料染色物的最低的纯黑也不是真正的黑得来什么也看不见,而是含有3.5%的白。本人认为,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理论在相片影像黑白明度层次表现中。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当影像中的高光的RGB值超过255的89%、暗调的RGB值低于255的3.5%时,在RGB显色体系状态(屏幕)下的是有区分(层次)的;但在CMY染色体系状态(输出影像)下是没有区分(层次)的。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二大体系色域的不同。

所以,在调校色阶时,应将高光控制在255的89%即220~235以下,暗调控制在255的3.5%即8~11以上。这样调校完成后的影像的输出(打印或冲印)效果与显示效果差距很小。(2)修正*色(色彩平衡):也就是调校:AdobePhotoshop中的Ctrl+B 色温平衡指的是组成影像的三基色与三原色对应平衡比例关系。导致影像*色的原因很多:曝光误差、白平衡误差、环境色等。问题的关键是你怎样确定是否*色?偏了多少?是怎样偏的?由于前面所讲原因。单从屏幕显示上是无法进行定量调校的。

按照1802年。Thomas Young提出了RGB三基色(Three Primary Colors)的概念:白=228R+228G+228B,黑=28R+28G+28B,灰=128R+128G+128B,也就是说无论是黑、白、灰,其构成的三基色RGB都应该是等量的:如果影像中的黑白灰中的RBG不等量就是说这幅影像存在*色。尤其是在这点上在屏显视觉上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找到画面中的绝对黑、白点来对比调校才是校色的关键。如头发、明显的白色物体等,另外在调校影像时一定要打开Adobe Photoshop中的“信息”窗口。调校色彩平衡的方法与步骤:

A:打开Adobe Photoshop中的“信息”窗口。

B:按Ctd+B,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先选“高光”。

C:将鼠标放在影像中的“拟定的白色”处。

D:以显示的RGB数值中的中间值为基础,加或减别外两个值:使RGB三个值一样。按Enter键确定。

E:同理再按Ctrl+B,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先选“暗调”,重复B、C、D,调“拟定的黑色”。一般不调中间调(灰),主要是不好找(不好决定)哪个地方是纯灰。

(3)调整影像的亮度与对比度

对比度就是指反差:影像的明暗对比及影调关系。在前面的调校中,调整色阶好像也调整了亮度,但意义不同:

色阶修正的是曝光:分别调整的是:暗部/亮部/ 中间调(18%标准反光率)的亮度是否标准。

而亮度,对比度中调整“亮度”是整体(全画面)的亮度值B(HSB中的B),“对比度”调整的是亮部与暗部的对比关系。

在这项调整中,同样以奥氏色彩理论为依据:最高的“白”RGB值是不大于227,最低的“黑”RGB值是不小于9。

如果影像的反差过大或亮部与暗部比例太大;可通过适当的调整“高光与暗调”来解决(8.0版本以上)。

(4)调整色彩的饱和度:也就是调校:Adobe Photoshop中的Ctrl+U。

在调整色相和饱和度中,可调整整体也可单独调整某一个单色:红、黄、绿、青、蓝、品(洋红)。

在这项调整中,也要打开Photoshop中的信息窗口,把信息右方显示方式从RGB切换成HSB。

在前面的调校中,影像的整体H色相、B明度均已做好调校。在该项调校中主要针对三原色(RGB)和三基色(CMY)中的任意一个单独的强调(夸张)或改相(色彩倾向);而不会影响其它5个色彩。

在CIE显色体系中,所有的色彩纯度S都可达到100%,但是,染料的最大纯度是按孟塞尔色彩体系中色树排列的:红HOS91%B93%、橙H33 S95%B97%、黄H57 S100%B100%、绿H120 S57%B75%、蓝H2A0S63%B60%、紫H285 S74%B50%。也就是说各种色彩能输出的最高纯度是各不相同的,也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所以在调校色彩纯度时,要看是否超越了染料的色域,如果上世纪80年代前只能是查1974年美国版本、厚达40页《孟塞尔颜色图册》,包括1450块颜色样品及37块中性色样品。好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Adobe公司已在Photoshop的拾色器中输入了所有的孟塞尔颜色数据,超出了《孟塞尔颜色图册》的颜色都有警告提示。

当用吸管工具吸取已调好的某一色彩时,点击拾色器:如出现警告提示则说明超越了输出色域。

从1666牛顿发现光的色散、1802年,Thomas Younz提出了RGB三基色到1905年Albea H.Munsell建立孟塞尔颜色系统(Munsell color systeml,和1914年,Wilhelm Ostwald推出了奥斯特瓦德颜色系统,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定义了标准颜色体系:现在大家熟悉的CIE色度图(CIE chromaticity diagram)为大多数定量的颜色度量方法奠定了基础。

篇7:氨基酸分析法对蛋白定量的初步分析论文

作者是论文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作者的状况直接决定着论文发表的数量、质量和水平[],核心作者对提高期刊的竞争力、领域的学术影响力都起到了积极的带头和促进作用,研究核心作者有助于把握该领域研究思路,并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本馆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入选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最低发文数,二是最低被引量。笔者借鉴普赖斯定律来确定核心候选人的最低发文量和最低被引量,并且同时符合上述两个要求的作者确定为核心作者。—2012年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研究,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发文最多的为4篇,作者发文被引频次累积最高为56次,依据文献计量学中著名学者普赖斯所提出的计算公式进行统计,确定最低发文量:Mp=0.749槡Npmai=0.749X槡4=1.498,发文累积最低被引量为:Mc=0.749槡N^:0.749X槡56=5.6,按照取整原则,发表量为2篇或2篇以上并且发文累积最低被引6次或6次以上的作者为该领域核心作者。经分析,满足上述条件的作者如表4所示。表4所列以湖南、广东地区为首的核心作者发文篇数只23篇,占比5.61%,累计被引频次22.11%,尚未形成规模的核心作者群。经统计分析可知,符合发文篇数2篇以上(含2篇)的作者为35人,发文为82篇,占全部论文的19.76%,发文累计最低被引频次6次以上(含6次)的作者为28人,发文为43篇,累计被引频次为417次,占全部被引频次的53.60%,去重后,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论文的第一作者(含独立)为55人,发文103篇,占比25.12%,累计被引频次459次,占比59.00%。按照普莱斯定律,这些作者均是核心作者的候选人。

2.4研究机构与主题分析

对发文机构与文章主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各相关机构进行比较。经统计,发表3篇以上的高职院校有36个,4篇以上的机构共11个,其发文情况、开始研究的年份、涉及研究主题、累计被引频次以及基金项目和代表人物情况详见表5。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中,凌征强带领的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注重团队合作,自始,参与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研究方面的论文有7篇,涉及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利用现状、服务模式、成本收益、资源配置、信息资源整合等各个方面,累计被引28次,并有4篇论文由3项校级基金课题支持,其中1项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图情类核心期刊论文4篇。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有4篇论文,自20始,涉及特色馆藏、数字化资源保障体系、信息资源评估等方面,有2篇论文属于2项省厅级课题成果,图情类核心期刊论文1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自始,分步骤研究了文献资源建设、广东省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调查分析、共建共享成本与效益、区域联盟绩效体系设计四个主题,发表论文4篇,累计被引33次,图情类核心期刊论文2篇,是区域联盟研究的典范。此外,以地区或行业类图书馆为主题的论文数量为15篇,涉及广东、广西、河北、四川、辽宁、天津、湖南等省以及医学类、外语类、工科类、交通类等,其中3篇发表于图情类核心期刊。以某一学校实践举例的数量为23篇,涉及广东、广西、天津、宁夏、河北、重庆、辽宁、江西、陕西、海南、四川、浙江等省份,也有3篇发表于图情类核心期刊。这些都是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3.结束语

篇8:氨基酸分析法对蛋白定量的初步分析论文

关键词:菊芋渣,蛋白,氨基酸组成,功能特性

目前,以菊芋为原料可以生产菊粉、低聚果糖、高果糖浆、结晶果糖和畜禽用原生素。因此菊芋既是一种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又是一种有利用价值的饲料作物。大力开发菊芋资源,生产菊芋系列产品,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持久的生态效益。菊芋渣里含有纤维、淀粉、蛋白等物质,均是可利用的重要资源,而且菊粉工业排渣量很大,1t菊芋块茎加工后可得菊芋渣650kg(水分含量约为83%),如不进行综合利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菊芋渣可作为饲料直接饲用,但蛋白质含量较低、适口性差,饲料品质低。本试验着重对菊芋渣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及其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为今后菊芋渣饲料的大规模生产和其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以期对菊芋的综合利用及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菊芋渣,白银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菊芋渣蛋白,试验室自制;大豆色拉油,市售;盐酸为优级纯;考马斯亮蓝试剂、牛血清白蛋白、磷酸、氢氧化钠、硫酸铜、酒石酸钾钠、碘化钾等,均为分析纯。

TGL-16高速冷冻离心机,湘仪离心机公司;FD-1-55冷冻干燥机,北京博医康试验仪器有限公司;835-5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日本Hitachi公司;PHS-2C型精密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UV-2800H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菊芋渣蛋白的分离制备

采用碱提酸沉法。

1.2.2 蛋白主要理化指标分析

水分的测定参照GB/T 5009.3-2003;灰分的测定参照GB/T 5009.4-2003;粗脂肪的测定参照GB/T 14722-2008;总蛋白含量的测定参照GB/T 5009.5-2003。

1.2.3 减法提取菊芋渣蛋白

菊芋渣→自然风干→粉碎→碱液浸泡(pH值14)→离心分离→蛋白质→加稀酸(调至pH值4.0)→离心分离→沉淀水洗→调pH值至中性→冷冻干燥→菊芋渣蛋白

1.3 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准确称取研细的待测样品0.5g,装于10mL水解管中,加入8mL 6mol/L的盐酸,真空泵抽至真空后充入高纯氮气,重复3次,用酒精喷灯封管,110℃水解24h。取出,打开水解管,转入50mL容量瓶中并用水稀释至刻度,过滤,取滤液10mL于蒸馏烧瓶中55℃水浴蒸发至干,加样品稀释液10mL,超声溶解后过0.45μm膜,置于2mL进样瓶中供仪器测定用,用碱水解法测定色氨酸。

1.4 菊芋渣蛋白功能特性评价方法

1.4.1 蛋白质持水性评价方法

蛋白质持水性是指配制一定浓度的蛋白质水溶液,经离心分离后,蛋白质中残留的水分含量。取0.5g样品和4mL水放入10mL刻度离心管中,用细金属丝搅拌混合1min,使样品分散在水中,40℃水浴30min,在500r/min离心25min,读出游离水的体积,按下式计算持水性:

WHC=(4-游离水体积)/0.5

1.4.2 蛋白质吸油性评价方法

准确量取2.0mL色拉油,放入5mL的刻度离心管,再称取0.3g样品加入离心管中,用玻璃棒搅拌1min,静置30min后,用3000r/min的速度离心5min,记下游离油的体积,则吸油性计算如下:

吸油性=(2.0-游离油的体积)/0.3

1.4.3 蛋白质溶解性评价方法

制取菊芋渣蛋白质溶液(浓度1%),调节p H值7.0,在不同温度下水浴30min, 3000r/min离心10min,测定上清液蛋白质含量。

菊芋渣蛋白质的溶解性PDI=溶于水中的蛋白质质量/蛋白质质量×100%

1.4.4 蛋白质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评价方法

称取不同质量的菊芋渣蛋白粉溶解到20mL蒸馏水中,调节p H值7.0,加入20mL植物油,在2000r/min匀浆1min,移入10mL离心管中,离心(1200r/min) 5min,记下乳化层高度,按下式计算乳化能力:

乳化能力=被乳化层高度/离心管中液体总高度×100%

乳化稳定性的测定:将以上乳化样品置于80℃水浴中加热30min,再于自来水中冷却15min,于离心机中(1200r/min)离心5min,则乳化稳定性如下计算:

乳化稳定性=仍保持乳化状态的液层高度/原乳化层高度×100%

1.4.5 蛋白质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评价方法

称取3g样品加50mL去离子水,用0.1mol/L NaOH或HCl调p H值至7后搅拌10min,再加去离子水至100mL作为测试液,用电搅拌器快速(1000r/min)搅拌3min,立即记录上部出现的泡沫体积V0 (mL),以此代表起泡性,静置30min后,再次记录其泡沫体积V30 (mL),并计算其泡沫稳定性。按下式计算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

起泡性(F.A)=V0/100×100%

泡沫稳定性(FS)=V30/V0×100%

1.4.6 菊芋渣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在最佳料液比、最佳碱提条件下,制备菊芋渣蛋白质溶液,分别调节p H值3.14、3.54、3.77、3.94、4.16、4.36、4.57、4.84、5.26,混匀,1000r/min离心5min,然后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上清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菊芋渣和提取蛋白主要理化指标

2.2 鲜菊芋和菊芋渣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注:﹡为必须氨基酸

鲜菊芋中共含有18种氨基酸(见表1),鲜菊芋中氨基酸总量达1 446.91mg/100g,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242.1mg/100g),其次是天门冬氨酸(187.7mg/100g)。谷氨酸在人体内可促进氮基丁酸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氨,促进脑细胞呼吸,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脑血管障碍等引起的记忆和语言障碍、小儿智力不全等。天门冬氨酸是一种良好的营养增补剂,可用于治疗心脏病、肝脏病、高血压症,具有防止和恢复疲劳的作用。由表1可知:鲜菊芋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为431.6mg/100g,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为29.83%,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42.51%。

菊芋渣蛋白中共含有18种氨基酸(见表1),菊芋渣蛋白中氨基酸总量达22.86%,其中,谷氨酸含量也最高(2.91%),其次也是天门冬氨酸(2.30%)。由表1还可知:菊芋渣蛋白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为10.87%,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 为47.5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90.66%,这与FAO/WHO提出的EAA/TAA比值为40%左右,EAA/NEAA为60%以上的参考蛋白模式相近,说明菊芋渣中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

2.3 菊芋渣蛋白质的持水性

持水性是蛋白质在食品加工中,对原料中的水分以及添加到制品中参与加工的水分的保持能力。持水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制品的质地、风味和组织状态。

由表3可知:菊芋渣蛋白质持水性的影响因素依次为A>B>C;最佳条件为A3B2C3,即菊芋渣蛋白质浓度3%、温度60℃、时间1.5h。

2.4 菊芋渣蛋白质的吸油性

蛋白质的吸油性是指蛋白产品吸附油脂的能力。蛋白质的吸油性表现在促进脂肪吸收作用和控制脂肪吸收作用。吸油性与蛋白质产品的种类、来源、温度、加工方法等因素有关,而且也与所用油脂有关,本试验选用市售大豆色拉油来测定菊芋渣蛋白的吸油性。

由图1可知:当温度在60~80℃时,菊芋渣蛋白的吸油性逐渐增大,到70℃时,菊芋渣蛋白吸油性最大,可能是由于碱法提取菊芋渣蛋白质过程中,蛋白质的疏水性基团暴露出来,疏水性增强,变性程度增高。当温度到达80℃时,菊芋渣蛋白质的吸油性最低。当温度在80~100℃时,吸油性又逐渐增大,90℃以后,变化趋势趋于平缓。

2.5 菊芋渣蛋白质的溶解性

由图2可知:菊芋渣蛋白质的PDI在温度为60℃时最大,60℃以上PDI开始下降,70℃以后变化不大。由此可见,60℃是菊芋渣蛋白质开始变性的临界温度。

2.6 菊芋渣蛋白质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蛋白质具有乳化剂的特征结构,即两亲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能够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张力。因此,蛋白质聚集于油-水界面,使其表面张力降低,促进形成油-水乳化液。形成乳化液后,乳化的油滴被聚集在其表面的蛋白质所稳定,形成一种保护层,这个保护层可以防止油滴聚积和乳化状态破坏。同时,蛋白质还能降低水和空气的表面张力,即蛋白质的乳化稳定性,使蛋白质、水和脂肪乳胶体稳定。

由图3可知:随着蛋白质浓度增大,界面膜的厚度增加,从而提高了膜的强度,增加了乳化性。当蛋白质浓度高于2%时,乳化性趋于稳定。菊芋渣蛋白质乳化稳定性在浓度为2%~4%范围内变化不大。

2.7 菊芋渣蛋白质起泡性与泡沫稳定性

由图4可知:菊芋渣蛋白质的起泡能力随其浓度增高而增大,泡沫稳定性在浓度为3%时最高。超过3%时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随浓度升高而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蛋白质浓度过高时,扩散速度快,拉伸形成的新界面能迅速得到蛋白质的覆盖,减弱泡沫粗化、稳定性降低。

2.8 菊芋渣蛋白等电点测定

由图5可知:pH值在4.0左右时,上清液中蛋白的量最低,这说明菊芋渣蛋白的等电点在4.0左右。当pH值达到5.2左右时,菊芋渣蛋白基本上全部溶解。

3 结果与讨论

(1)鲜菊芋中,总氨基酸含量为1446.91mg/100g。菊芋渣蛋白中,总氨基酸含量为22.86%。鲜菊芋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为431.6mg/100g,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为29.83%,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42.51%。菊芋渣蛋白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为10.87%,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为47.5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90.66%。

(2)菊芋渣蛋白的功能特性为:在其浓度3%、60℃、1.5h条件下持水性最好;蛋白质吸油性在80℃时最低,为5.10 mL/g;其蛋白质分散指数(PDI)在60℃时最大,60℃以上PDI开始下降,70℃以后变化不大;菊芋渣蛋白质起泡性在浓度为3%时最高,泡沫稳定性在浓度为3%时最大;其乳化性在浓度为2%时最大,静置的温度对乳化稳定性影响很小。

(3)菊芋渣蛋白等电点在4.00左右。

(4)本试验还表明,采用碱提酸沉的方法,从菊芋渣中提取蛋白质的方法,虽成本低,但所得产物纯度不高。要做菊芋蛋白肽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蛋白分离纯化工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5)本试验结果表明:菊芋渣中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菊芋渣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菊芋渣蛋白这一植物蛋白资源,仍需加大科研力度,完善菊芋蛋白提取分离基本理论和方法,满足工业产业化生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亚兵, 徐长警, 王华, 等.宁夏兴建菊芋系列产品加工业的构想与建议[J].宁夏农林科技, 2004 (1) :31-35.

[2]任海伟, 李志忠, 王鸣刚, 等.超滤对芸豆蛋白酶解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 2009, 30 (18) :212-216.

[3]张丙云, 袁亚兰, 高瑜璟, 等.芸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0, 31 (11) :347-350.

[4]石晓, 浮吟梅.花生蛋白持水性研究[J].粮油加工, 2006 (9) :56-58.

[5]张维农, 刘大川, 胡小泓.花生蛋白产品功能特性的研究[J].中国油脂, 2002, 27 (5) :60-64.

[6]刘大川, 张维农, 胡小泓.花生蛋白制备工艺和功能性的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1 (4) :1-3.

篇9:氨基酸分析法对蛋白定量的初步分析论文

关键词:固有无序蛋白质;功能位点;无序区;序列分析

中图分类号: Q5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038-02

收稿日期:2013-08-23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ZR2010CQ041)。

作者简介:王红梅(1974—),女,山东德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的研究。E-mail:whm_2327@126.com。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两类大分子之一,传统思想认为蛋白质要实现其生物功能,必须先折叠成一个稳定的三维结构,因此形成了蛋白质结构决定其功能的主流观点[1]。然而随着基因工程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发现有些蛋白质或蛋白质序列中的一部分区域在生理条件下不具有一个确定的三维结构,但是依然能够正常行使生物学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的这类蛋白质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蛋白质类型,称为固有无序蛋白质(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简称为IDPs)[1-3]。对目前存在的大量基因库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蛋白质的无序结构与蛋白质功能之间关系密切,无序蛋白质在诸如转录、翻译、调控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质磷酸化及小分子存储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无序蛋白质又经常与多种疾病联系在一起。与人类癌症相关的蛋白质中,无序蛋白质的含量高达79%;在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蛋白质中,无序蛋白质的含量也高达57%。无序区是固有无序蛋白质发挥功能的主要区域,功能位点大多分布在该区域,因此预测蛋白质的无序区成为判断蛋白质是否无序的热点问题。Romero 等在1997年首次对蛋白质无序区域进行预测,他们预测的准确性达到70%,此后无序蛋白质的预测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应用于无序蛋白质序列预测的方法已经超过50种,并且这些预测方法的准确性普遍达到85%以上。

本研究基于序列分析的方法,以DisProt数据库中的固有无序蛋白质为研究对象,通过CD-HIT程序对数据进行去冗余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利用编程软件Matlab 7.0进行统计而得到新的数据;对新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编程把序列的无序区和有序区分别提取出来,再分析无序区和有序区氨基酸组成的偏好性。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固有无序蛋白质的序列特征,从而为固有无序蛋白质的预测提供借鉴。

1数据来源及去冗余处理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固有无序蛋白质数据库DisProt(版本6.01)[4](http://www.disprot.org/index.php)為研究对象(发布日期为2012年10月15日),下载数据库中最新的固有无序蛋白质进行研究,共有无序蛋白质684个,无序区1 513个。

1.2去冗余处理

由于蛋白质序列数据库中都含有大量的冗余序列,它们通常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不利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并且由于冗余序列要占用更多的计算机存储和处理资源,因此去除这些冗余信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不但可以减小数据库的大小、提高序列搜索的速度,而且有助于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利用去冗余程序CD-HIT[5-6](http://weizhong-lab.ucsd.edu/cdhit_suite/cgi-bin/index.cgi)对数据进行处理,将相似度阈值设为30%。结果显示:去冗余前,固有无序蛋白质共有684条序列;去冗余后,蛋白质共有549条序列。

2固有无序蛋白质无序区和有序区的氨基酸组成偏好性分析

用Matlab编程对全部序列(去冗余后)提取无序区和有序区。无序区包括112个全部无序区(如DisProtDP00001,108个氨基酸都是无序的)以及非全部无序蛋白质(蛋白质中含有无序片段)序列中的各条无序区;无序区的氨基酸总数为64 243,约占固有无序蛋白质氨基酸总数的28.67%。因此可以看出:固有无序蛋白质中有序区的氨基酸数大约是无序区氨基酸数的3.5倍。结果表明,固有无序蛋白质的氨基酸在有序区的含量要大大高于无序区,即固有无序蛋白质的大部分组分都是有序部分。

对固有无序蛋白质中的所有无序区及有序区的氨基酸个数和含量进行对比,以分析每种氨基酸的偏好性。通过 Matlab 软件进行处理得到了固有无序蛋白质中的无序区和有序区的所有氨基酸含量及差值,详见表1。

3结论

本研究以DisProt数据库中的固有无序蛋白质为研究对象,先通过程序CD-HIT对数据进行去冗余处理,然后利用编程软件Matlab7.0对数据进行统计而得到新的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Val、Ile、Leu、Phe、Trp、Asn、Tyr、His具有形成有序结构的偏好性;氨基酸Pro、Ser、Gln、Asp、Lys具有形成无序结构的偏好性。

无序蛋白质具有独特的氨基酸组成特点,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其无序的结构。无序蛋白质的研究将促进人们重新认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也将为蛋白质的全新设计和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相信随着研究数据的增加,对固有无序蛋白质的研究将更深入和全面,从而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这类蛋白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Uversky V N. Natively unfolded proteins:A point where biology waits for physics[J]. Protein Science,2002,11(4):739-756.

[2]Dunker A K,Obradovic Z,Romero P,et al. Intrinsic protein disorder in complete genomes[J]. Genome Informatics,2000,11:161-171.

[3]Dunker A K,Oldfield C J,Meng J,et al. The unfoldomics decade:an update on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J]. BMC Genomics,2008,9(S2):12-18

[4]Sickmeier M,Hamilton J A,LeGall T,et al. DisProt:the database of disordered proteins[J]. Nucleic Acids Research,2007,35(S1):786-793.

[5]Li W,Godzik A.Cd-hit:a fast program for clustering and comparing large sets of protein or nucleotide sequences[J]. Bioinformatics,2006,22(13):1658-1659.

[6]Li W,Jaroszewski L,Godzik A. Clustering of highly homologous sequences to reduce the size of large protein databases[J]. Bioinformatics,2001,17(3):282-283.

[7]黄永棋,刘志荣. 天然无序蛋白质:序列-结构-功能的新关系[J]. 物理化学学报2010,26(8):2061-2072.刘思言,高玮,夏海丰,等.

上一篇: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下一篇: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_新课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