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23-02-28

回首每一天的周而复始,你是否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成长经验?工作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工作是见证我们成长的标志,为自己写一份独有的工作报告吧。让我们在回首自己忙碌岁月的同时,发现自己工作的不足之处,寻找出更好的工作方式,成为更好的自己。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及“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及“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近年来,凭祥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全社会环境保护的氛围基本形成,较好地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共赢。2020年10月9日,该市喜获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一、“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一)工作成效

1.党政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全力维护了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的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和各镇党委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大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和问题整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对本级政府及其部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市督考局对市直各部门开展环境污染治理、环境问题整治、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等工作实行常态化督查。负有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相关部门积极抓好职责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逐步形成了部门合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1.87亿元,增长11%,增速位居崇左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3.05亿元,增长18.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9亿元,增长10%,增速位居崇左第一;

财政收入6.5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56亿元,增长20.89%;

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1168.9亿元,增长31%,位居全区第一;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7400元,增长8%,保持崇左第一;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428元,增长10%。2019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847.37万人次,增长22.2%,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空气质量保持优良。2017年空气质量pm2.5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2018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5%,pm2.5年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低于自治区下达的控制目标。2019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7%,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均低于自治区下达的控制目标。

(2)河流水质持续改善。2017年地表水平而关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2018-2019年地表水平而关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水质标准。2017-2019年县级集中式饮用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3)城区声环境质量稳定。各功能区昼夜间噪声均达到国家标准。

4.生态文明水平明显提升

(1)生态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凭祥市2010年启动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创建工作,目前我市4个乡镇已全部获得自治区级生态乡镇命名,7个行政村获得自治区级生态村命名,21个行政村获得市级生态村命名。2017年荣获自治区首批“生态县”称号,森林覆盖率达到70.48%,2020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申报工作,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核查组的高度肯定。10月9日,获得生态环境部授予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命名表彰。成为全区2020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三个县市区之一,成为崇左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2)生态文化建设明显加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逐步形成,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达到94%,全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厉行节约、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5.呈现生态工业新面貌

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全市能耗、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生态工业步入良性循环,生态工业产业链初步形成。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口岸加工集聚壮大。首家在凭祥落地的中国上市食品加工企业盐津铺子食品一期项目建成投产,首家坚果加工企业沙土食品加工项目顺利投产,美洋水产品加工等3个项目落户综保区。以中国(凭祥)东盟水果小镇为核心,推动果美味饮品加工、兴荣食品加工、汇隆食品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广西三诺音频及智能终端产品制造与销售项目、绿冠食品等16个项目正式投产,兴荣坚果加工、泰象谷等9个项目加快建设,广州果美味饮料加工等14个项目签约落地。凭祥综保区被自治区列为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陆路通道,凭祥·江楠鲜品东盟电商产业园项目投入运营。深圳三诺集团、广州领航集团、郑州云调味公司和广州江楠鲜品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行业领军、品牌影响力较大的企业落户凭祥。全市红木企业达406家,荣获“广西著名商标”10家、“广西名牌”产品称号15家,位列全区前茅。

(2)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红木城列入自治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凭样综保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成为广西唯一上榜园区。捷递集团中国总部从深圳迁入综保区,富士康准时达绿色物流中心落户综保区。首趟中越集装箱(凭祥—上海)冷链班列开通运行,中欧班列(凭祥—河内)跨境集装箱直通运输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2019年凭祥综保区完成跨境电业务量近4.5万票,中国—东盟(凭祥)电商产业园项目正式运行,36家企业入驻园区,生鲜供应链平台“江楠鲜品”凭祥直发频道线上水果成交额超1.5亿元。

6.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宝岛美人椒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获授四星级“广西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友谊镇生猪养殖产业园和夏石镇晚春桔产业示范园荣获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称号。桂川养殖专业合作社获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四星级养殖场称号,龙力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老兵山羊养殖场获三星级养殖场称号。发布《凭祥石龟》和《凭祥石龟养殖技术规范》广西标准。引进吉美梁山等一批企业种植澳洲坚果10000多亩。2019年,林业总产值完成103.48亿元,林下经济完成2.425亿元,面上造林、珍贵树种种植等四项指标完成率均超100%。

7.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优化

(1)城市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获中央文明办确定为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通过自治区初审,获得向国家申报资格。城乡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市容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58%,绿地率超35%,污水处理率超92%,垃圾处理率达100%,保洁范围扩大至所有城乡结合部和小区。

(2)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建成使用31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4座乡镇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5%以上,10个屯获评“自治区级绿色村屯”,12个村屯获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绿色村屯,上石镇获评“广西森林乡镇”,2个村获评“广西森林村庄”。

二、“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加大

我市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环境质量居全崇左市前列,但部分主要污染物减排压力尚未完全缓解,新压力显现,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的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污染物介质转变为大气、水、土壤三者共存,积累型、长期型、复合型的环境污染问题正集中显现,一部分长期累积的环境污染问题难以短时间内有效根治。”十四五“期间我市的生态环境问题进入多型叠加期,受经济因素影响,污染治理主体承受力步入下降期,全市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较大

(二)环境风险防范难度越来越大

部分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尚未完全摸清,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的隐患短时间内无法根除,仍有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可能。环境风险防范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事故应急、损害赔偿的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区域协作联动机制尚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仍不能完全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三)生态资源保护压力不断加大

“十四五”期间是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重要时期,社会对土地资源需求将进一步增大,仍存在“先破坏后治理、边保护边破坏”以及非法占用林地、基本农田等现象。气候异常导致森林火灾,农林虫病虫害发生较为频繁。野生动植物保护、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压力日益增大。

(四)公众对良好环境的期盼迫切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环境和生态状况信息公开程度的加强,公众的环境权益观日益增强,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事件使得群众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空气中的pm2.5、饮用水安全、看不见的辐射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良好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的理念不断强化,对环境质量改善以及影响损害健康的环境诉求越来越强烈,凸显了良好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环境污染投诉发生率不断上升,环境质量改善速度和老百姓需求差距较大。

三、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以环境问题大诊断、环境问题大治理、环境质量大提升战略为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达标排放和污染减排为抓手,以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健康和防范环境风险为落脚点,认真落实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严格落实环境准入清单,强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联动协同,实施重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大工程,着力构建重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严防环境风险,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打下良好生态基础。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崇左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守住绿色发展底线,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自然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做好保护和利用的加减法,推动经济和产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好生态,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社会和谐”的美丽凭祥。

(二)总体目标

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区前列,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上级目标要求。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大气细颗粒物浓度有效降低,优良天数增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

城乡环境得到改善;

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逐步建成城乡环境基础设施;

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自然生态系统更加健全稳定,生态承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更强大,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四、“十四五”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计划,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深入贯彻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推动污染排放消减,严格实行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管理,以颗粒物为重点,着力控制城市中污染天气,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向多因子、全方位、区域协同控制转变;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和水质良好江河湖库,继续推进平而河、凭祥河流域综合治理;

按照“防、控、治”并重推动原则,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着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1.综合施策,全力开展大气环境治理。

严格环境准入,源头控制排污;

力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加强联防联控,实施城市空气达标管理;

深化污染治理,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加强主要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

开展工业企业粉尘烟尘污染综合整治;

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

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等。

2.系统施治,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深化流域水环境保护管理,优先保护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分类推进城市备用水源、应急水源、供水管网建设,加快乡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加强平而河跨界河流流域水环境保护监管,配合上级部门完善跨界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执法,开展环境保护联合监督检查。

3.深化减排,实现质量与总量双控。

优化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实施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

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深化污染工程治理,提高减排效率。深化主要水污染工程减排,加强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探索建立养殖减排补偿奖励机制,加快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深化主要大气污染物工程,减排,全力推进工业大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加快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

4.查治并举,积极防控土壤环境污染。

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预防土壤污染;

加强农用地合理使用,优先保护未受污染的农用地;

加强污染农用地的安全利用和严格监管,强化建设用地风险防控,保障用地安全;

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监管,加强未利用地块环境监管,防范新增污染;

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恢复使用功能。

5.加强监管,确保人居环境安宁。

优化、调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落实声环境功能区要求,强化交通运输、社会生活、建筑施工和工业企业等各类噪声源监管和治理,及时受理和解决群众的噪声扰民投拆,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二)实施全程管控,防范重点领域环境风险。

按照“源头控制、过程防范、违法严惩”的基本思路,重点对涉重行业、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核与辐射加强风险防范,实行全程监管,实现对原料产地、生产区域、集中堆存点、废弃场地的环境风险空间管控,保障环境安全。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结合专业查污,全面摸清环境风险源状况,持续开展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加强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建设,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和执法大检查等活动,确保十四五期间不发生重大及以上级别突发环境事件。

推进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一般固废防治。科学统筹,推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发展,加强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和综合利用;

进一步推进医疗废物安全处置;

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处置;

开展危险化学物质的防控,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高环境危害、高健康风险化学物质实施管控,严格控制环境激素类化学物质污染;

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加强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建设,严格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强化放射源安全监管,加强核电项目全过程环境风险管理。

(三)强化空间管控,优化分区管理。

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统筹空间布局,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多规合一”,明晰城镇发展、基本农田、生态等各空间边界,制定实行各空间生态和环境保护政策和管控措施。优化环境分区管理,积极推进形成宜居适度的城镇空间,集约高效的农业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制定实施区域差别化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政策,实行区域产业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空间格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严格落实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

(四)加强保护修复,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构筑绿色生态系统,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保护经营,提升森林质量、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系统修复,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配合上级部门完成环境监测监察垂直管理,以此为契机,推进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争取更多的人财物方面的支持,提高环保执法能力和环境管理水平;

构建应急监测体系,配备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和防护装备,确保能够得到快速识别、及时处置辖区内发生的一般突发环境事件。进一步完善环保工作机制,推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部门各负其责、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五、“十四五”规划期间拟重点实施的生态环保项目

1.夏石镇、上石镇污水管网工程项目,主要是配套建设上石镇、夏石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预计投资1900万元,计划2020-2021年实施(已立项,资金未落实)。

2.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主要开展平而河、派站泉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区隔离防护工作,包括建设隔离网、保护区界标、告知牌、水泥柱等,预计投资3400万元,计划2021-2025年实施。

3.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主要分批建设3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工程,预计投资1500万元,计划2021-2025年实施。

4.凭祥河、板灵河水系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主要建设湿地公园,流域沿岸水土保持等工程,预计投资3000万元,计划2021-2025年实施。

5.卡凤山体生态修复项目,主要是对友谊镇卡凤村3座裸露山体进行植被恢复绿化,修复生态环境,预计投资2000万元,计划2021-2025年实施。

第二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省和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导群众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进养殖生态化、清洁化、无害化,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体系,推动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补助试点,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开展农作物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地膜回收利用及可降解地膜推广使用。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土壤养分、重金属检测。

一是检测土壤样品养分含量(包括N、P、K、有机质、PH值),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0万亩,共采集化验土壤样品2500个。

二是开展土壤重金属染监测,按照农业部土壤重金属普查与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布点采样和化验监测,共设采样点220个,采集土壤样品220个,农产品样品220个。初步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档案,对全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监测。

(二)实施以测土配方为主的施肥技术,推行化肥减量增效。

采取实施水肥一体化、土壤有机质提升、生物有机肥等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发放测土配方指导卡2500张。完成3414田间试验15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修正作物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软件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实现我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数字化、使用操作智能化,使肥料利用率提高3-4%,减少化肥使用量10%。

(三)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推行农药减量增效。

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多种防治方法,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推广施用安全无毒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20%

1、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精量喷雾技术。

在全市2018年绿色农业基地重点推广该技术,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相衔接,全面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2、推广生物及物理防治技术。

(1)黄蓝板诱杀害虫技术。在蚜虫、粉虱、美洲斑潜蝇、蓟马等成虫发生期,用色板诱杀成虫,每亩均匀插挂色板20块,每月更换一次,一茬蔬菜更换三次。

(2)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诱杀菜田及大田害虫。

(3)推广防虫网防治害虫技术,在大棚内应用防虫网防治害虫减少农药使用。

(4)实施赤眼蜂生物防螟项目,在三岔河、陶赖昭等14个乡镇的玉米主产区开展,共计115万亩。

3、进行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落实中央财政水稻病虫疫情防治项目,利用中央资金购买高效低毒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4万亩。

(四)做好可降解地膜推广及农业废弃物回收工作。

1、开展可降解地膜应用试点。在市永平乡开展花生可降解地膜应用试验20000亩,在大林子镇开展花生可降解地膜应用试验5000亩。

2、建设市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02.4万元,该项目已经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该项目共建有县级废旧地膜回收站一处,乡级废旧地膜收储点5处。新增地膜收集能力1000吨,新增地膜加工能力1000吨、新增地膜回收覆盖面积31万亩。

(五)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抓好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鼓励群众利用秸秆做基料,发展食用菌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参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社会化、组织化服务水平,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与产业发展的互利双赢。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治理和防控,市农业局成立由为组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小组,协调和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兼任,副主任由担任。办公室对本行政区内的农业面源污染负总责。

2、层层落实责任。根据全市的总体部署及任务目标,农业局实施目标管理,与各相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

3、严格考核问责。每年对面源污染工作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未通过年度考核的,根据《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约谈有关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予以督促。

第三篇:2020年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20年堰口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不动摇,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全面完成省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反馈意见整改,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绿色美好家园。具体如下:

一、体制建设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成立堰口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组,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成立双组长制,镇班子成员为副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各职能单位负责人为工作成员。以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传达贯彻重要精神;

落实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宣传,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同时成立堰口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配备办公设备,安排专门人员办公,明确工作职责,具体负责做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环境问题整改、重点专项工作推进、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环境信访查处等环境保护工作。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

1.大气污染防治。堰口镇无工矿企业,坚决取缔散乱污企业,完成砖瓦企业、料场、非法混凝土搅拌站企业治理;

加强工地扬尘治理,完成减排任务。

2.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常态化管理工作,严禁垃圾入河并清理,加强瓦埠湖流域畜禽养殖场整治,瓦埠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无采砂,严禁倾倒固体废物、占用河道;

加强排污口监管,无偷排;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完成水源保护区标志牌及隔离网设立。

3.土壤污染防治。规范工业原料、废渣等堆放,辖区内无乱堆乱放工业废渣、矿物、煤炭等;

开展土壤详查工作,配合落实工作到位;

落实危险废物管理工作;

不适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三、突出环境问题整改

积极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查整改工作,按照寿[2020]20号整改文件要求及时制订整改方案,列出问题清单,细化整改措施;

按照要求整改,主要领导亲自督办,各分管领导协同配合,积极上报整改信息,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整改并销号。并做好自查发现问题整改,建立长效机制。

四、重点专项工作推进

国家生态环境部蓝天保卫战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对我镇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开展监督帮扶,发现我镇四家企业存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不到位、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等问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制订整改方案,对照生态环境部交办的问题清单,坚持问题导向,把各项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彻底做好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四家企业已全部整改到位并已销号。

五、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

按照全覆盖,严整改,重实效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对全镇7座污水处理站进行逐一进行排查。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落实长效化管理。推进管网建设,提升污水收集率;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保障机制;

开展站区周边环境清理整治,全镇所有污水处理站于11月底全部整改到位。

六、环境信访查处解决

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排查环境事故隐患,制止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对发现的违法行为现场予以制止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无越级上访事件。

第四篇: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2008年是德阳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经受了特大地震灾难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尤其是金融生态主体(银行、保险、证券)在“5.12”特大地震中908个办公营业网点有663个遭受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其中办公营业网点坍塌及严重危房46处,受损617处;受灾员工3721名,其中死亡20人,受伤116人。凤凰涅槃,多难兴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金融办和市级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韧不拨,奋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从容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巩固和发展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震后全市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加大,对基础实施和重点企业恢复重建、永久性农房建设、中小企业以及“三农”的信贷有效投放创历史新高,金融业整体稳健安全运行;政府行政、金融执法、中介服务和社会信用环境总体向好,震后经济金融和谐互动,取得了恢复重建重大阶段性胜利。

一、德阳金融大灾之年取得骄人业绩

1、银行业存款净增370亿、信用总量净增100亿,双双刷新历史纪录。截止2008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为960.9亿元,比年初增加371.5亿元,增长63.0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488.42亿元,比年初增加129.7亿元,增长36.2%。各项贷款账面余额327.42亿元,比年初增加53.38亿元,增长19.5%(农行因股改剥离不良资产27.64亿元,同口径计算各项贷款余额为360.28亿元,比年初增加86.24亿元,增长26.34%),创下了存贷增长的新高。

2、保险业保费业务收入净增1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2008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23家,当年新增3家。其中财险业务机构11家,当年新增1家(都邦);人寿业务机构12家,当年新增2家(人保人寿、人保健康)。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5.93亿元,比上年增加10.53亿元,增长68.38%。其中财险保费收入5.51亿元,同比增加1.31亿元,增长31.2%;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0.41亿元,同比增加10.21亿元,增长100.09%。

3、证券业。截止2008年末,市区2家证券营业部证券开户总数75497户,其中本年开户10275户。2家证券营业部全年累计交易量为350.06亿元,交易活动安全平稳。 全年辖区金融机构在支持加快恢复重建的同时,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有效实施风险监测,未发生任何大要案件,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全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所抓的主要工作

(一)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努力打造区域金融生存发展的新环境。一是继续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继去年市财贸(金融)办与德阳日报社联合在《财富周刊》上推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系列报道后,今年继续连续刊登了系列宣传报道,为进一步打造“诚信德阳”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继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制定了《德阳市2008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三是4月22日召开了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了2007的工作,通报表彰了2007的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市政府印发了《德阳市2008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四是抓好预防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9月27日市政府召开了处臵非法集资工作会议,出台了《德阳市处臵非法集资联系会议制度》、《关于加强预防和处臵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和《2008年德阳市处臵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方案》。五是继续做好国家公职人员信用卡超期透支催收工作,全年发出催收函119份(126人),催收超期透支本息46.14万元。六是围绕“打造中国西部最佳生态区域”和“震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二)以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为中心,促进各项经营业务上新台阶。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从2004年9月全面启动以来,按照“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三项重点,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好成效。一是各项业务迅猛发展,截止08年末,各项存款达到174.79亿元,比年初增加64.9亿元,各项贷款95.2亿元,比年初增加20.76亿元。二是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内控制度不断健全,经营机制有效转换,全市6家信用联社全面完成统一法人社组建。三是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央行专项票据6.98亿元的兑付工作。罗江信用联社已在6月6日兑付0.56亿元,其余五个联社已在12月5日6.42亿元全部兑付。德阳市商业银行从2005年以来,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臵换和清收不良资产、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实现了步步上台阶。一是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张,截止08年末,各项存款达106.6亿元,贷款达65.58亿元,增加21.5亿元。二是内控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三是金融创新工作取得了成效,2007年率先在广汉小汉创办会员制担保公司,2008年积极推广小汉模式又新建立6家。

(三)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政府与开发银行合的业务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合作办在市开发性金融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加强与开行合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建立健全合作办的各项制度,办公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得到了加强,实现了专人负责。二是积极向开行推荐新上项目。经过与发改委、规划和建设局等部门的协调,今年两次向开行省分行推荐建设项目。“旌江”、“天星”两条快速通道新上项目总投资17.37亿元,拟向开行申请融资13.00亿元,9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长江西路延长线及一环路西半环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拟向开行融资9.40亿元,目前正在落实中。三是积极做好已贷项目的跟踪管理,并积极主动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四是协调帮助县(市、区)与开行合作,08年,国开行与广汉、绵竹各授信10亿元。

(四)以发挥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助推、稳定器为标准,促进保险业务新发展。一是评选“保险诚信明星”,加强保险队伍的自身建设。二是加强保险宣传,提升保险意识。3月21日至4月7日,我办与市保险协会共同组织全市保险行业的20多个会员单位,分别到六县(市、区)的6个乡镇开展“保险知识下乡宣传活动”,参加宣传人员达600多人,各保险公司共散发各类精美宣传材料2万多份,参与咨询人数近万人,参与猜谜和保险知识问答的6000余人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积极开展灾后保险理赔工作,各保险公司共开展地震灾后理赔金额达1.2亿元,全年累计赔付8.6亿元。

(五)以推进各类担保机构设立、完善为突破口,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新改善。一是积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推介机制,1月4日,市政府专题就2008年全市重点项目、企业的融资需求项目向市级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共推介2008年重点项目96个,投资总额66.47亿元;工业项目187个,投资总额125.91亿元。二是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积极探索企业融资新模式。08年1月,由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牵头,财政、银行、企业三方携手创立有27名会员股东,0.20亿元注册资本金的辉高担保有限公司成立。这种由政府引导并投入担保基金,企业自筹担保风险金成立的会员制互助担保公司的创新融资模式,将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立当日,德阳市商业银行与琪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现场签约发放贷款0.55亿元。市商业银行率先在全省设立了“微小企业贷款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会员制自助担保融资新模式,建立的“小汉投资担保公司”已成为“省投资担保机构孵化基地”。截止目前,全市六县(市、区)都成立了担保公司,现有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含分支)45家,累计为775户中小企业提供了19.83亿元的贷款担保,担保余额达16.91亿元。其中会员制担保公司23家,已为291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12.61亿元。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到6111户,贷款余额139.77亿元。市商业银行着力打造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品牌,全年为1059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9.62亿元,增加净投入17.6亿元,期末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1734户,贷款余额54.43亿元。

(六)以规范中介机构市场秩序为标准,促进中介机构在市场服务中树立新形象。一是认真落实市纪委关于印发《德阳市加强腐败工作试点方案》的通知的相关工作,及时上报工作进度。二是根据市府办《关于建立德阳市促进和规范中介机制发展联席会议的通知》,草拟了《2008年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以市府办[2008]77号文件下发,目前正在收集有关部门落实情况。三是5月6日与市监察局联合组织召开了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联席会议,认真对2008年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工作进行了研究,要求市级25个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四是对《德阳市中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德阳市中介机构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再次修改报市政府审定。

(七)以万众一心,众志城成,攻坚破难,负重前行为指导,实现了金融尽快恢复营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迅速启动《德阳市财贸(金融)口地震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组织人员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全市银行、保险、证券业运行秩序良好,金融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作紧张有序有力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精心组织靠前指挥。一是在地震发生后的5月12日15时40分,班子成员带头第一时间对市区银行网点、证券经营场所的安全和受损情况进行巡查,掌握地震灾情和应急预案的启动情况。并对金融业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二是克服时间紧、通讯不畅等困难,及时将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的各项要求和相关信息传达到归口的30多个金融单位,并督促落实。三是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单位抗震救灾工作情况,从5月13日起开展了归口抗震救灾专项统计工作,每天定时收集相关数据,编发《金融抗震救灾专报》,并按时上报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保证了信息畅通。四是根据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认真分析金融单位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抗震救灾恢复正常生产的方案。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协调解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千方百计抗灾自救。地震发生后,全市金融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快速有效地组织全系统员工奋力抗灾自救,一个个帐蓬银行、活动板房银行、保险理赔服务站(点)、全功能金融电子服务车等流动银行在灾区的各个地方迅速建立。据统计,全市金融机构共新建立帐蓬银行和活动板房银行37处,保险理赔服务站(点)56个,全功能金融电子服务车等流动银行26台。截止5月底,全市所有金融营业网点全部恢复正常营业。在抗震救灾中有5个先进集体和6个先进个人受市委、市政府表彰;有81个集体、个人230人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中行德阳分行获中华全国总工会表彰,中行绵竹支行、吕仕洲等3人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状;建行德阳市支行汉旺分理处、市商行什邡支行、德阳银监分局团组织、中行德阳分行团委吕春获中央金融团工委表彰;德阳银监分局、工行德阳分行等6个先进集体和吕仕洲、傅白章获银监会表彰;德阳银监分局什邡监管办事处、农发行绵竹市支行等8个先进集体和谭建学、樊玉蓉、罗毅等12名先进个人获四川银监局表彰。

(3)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一是加强银政合作,积极支持灾后重建投资项目。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全市恢复重建项目规划,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向上级争取政策,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开辟信贷绿色通道。截止年末,已发放灾后重建贷款62.9亿元,其中:工业贷款34.77亿元,农业贷款9.66亿元。二是全市各保险机构积极开展灾后理赔,截止目前,全市各保险机构收到报案16728件,已理赔案件2755件,累计赔付金额1.19亿元。三是在市农发行和市商业银行的支持下,全市已在灾区收购生猪30.60万头,支付收购资金0.39亿元。市农发行还积极投放灾后夏粮收购资金5.09亿元,支持收购小麦24049万公斤,收购油菜籽3915万公斤。四是为支持灾后重建,自6月份以来,积极筹建我市首家村镇银行——什邡思源村镇银行,2008年12月3日,已正式对外营业。五是大力支持地震灾后居民住房重建,会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分别到各县(市、区)了解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情况,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我市农村信用社灾后重建和支持灾区灾民重建急需政策支持的请示》和《关于金融机构对地震灾后农户住房建设恢复重建工作给予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从9月27日起每天向市领导及相关部门报送灾后农房重建贷款情况专报,将金融支持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住房相关文件收集整理并印制《文件汇集》100余册,分别送发到各县(市、区)、市级相关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使其能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掌握国家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积极动员各银行业全力支持。截止12月25日,全市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已开工211642户,累计已完工98839户,永久性农房建设贷款累计发放45541户,金额9.09亿元。

(4)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地震发生后,我办党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中流砥柱作用,把金融业抗震救灾减少损失尽快恢复营业和支援灾区重建放在各项工作首位,一切为了灾区,全力以赴支援灾区。5月14日,组织召开全市金融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通报全市灾情和金融业受灾情况,安排部署金融机构抗震救灾工作。一是抓紧收集并统计上报全市金融机构办公营业网点在地震中员工伤亡、房屋和机具设备受损情况;二是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对受损办公及营业网点房屋进行安全检测,尽快恢复营业;三是草拟金融机构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四是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我市农村信用社自身灾后重建和支持灾区重建急需政策支持的请示》和《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启动猪肉储备计划的通知》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五是从人员上支持灾区,选派两名年轻干部到绵竹土门、富新镇帮助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5•12”以来,我办共组织召开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20余次,编写《金融抗震救灾专报》31期、《金融恢复重建专报》17期,代市政府草拟有关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文件16余篇、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写专题报告20余份、报送各种信息74条。接待上级机构到灾区了解情况21次。

(5)情系灾区组织捐助。全市金融业在自身遭受重创的同时,还积极向灾区群众争取援助资金和捐款捐物。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款物,据统计,我市市级金融机构已共计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款物3838.5万元,其中:省以上保险和证券部门定向捐助德阳3160万元;省级以上银行业定向捐助德阳678.5万元。二是市级金融机构积极捐款捐物,据统计,全市金融机构共向灾区捐助款物392.66万元,其中集体捐助246.22万元,8450名员工个人捐助107.46万元,1783名党员交纳“特殊党费”38.98万元。三是积极向我市遇难学生家庭重建家园特别捐款81.18万元,其中银行业捐款466070元,保险业捐款309425元,证券业捐款3万元,市财贸(金融)办捐款6300元。四是积极组织向灾区捐赠过冬款物,合计价值近10 万元,其中市财贸(金融)办捐赠棉被20床,价值200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缺口巨大。“5.12”特大地震给德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70亿元。按照 “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总体奋斗目标,必须有足够的重建资金作保障。然而,据初步测算,德阳今明两年恢复重建需要总投资超过千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即或减去自筹资金100亿元、今明两年各级政府扶持200亿元以及北京、江苏等对口援建100亿元,重建资金缺口仍高达600亿元。如果金融部门今明两年内能贷款250亿元,仍有350亿元重建资金硬缺口。

(二)金融生态主体尤其是地方金融机构自身重建的任务异常艰巨。地震给德阳金融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据初步规划,我市金融机构需恢复重建的营业网点508个,计划在原址上恢复的营业网点407个,异地建设的营业网点101个,计划总投资10.16亿元。特别是极重灾区的农村信用社恢复重建3.9亿元资金尚未落实,加上受灾贷款企业数十亿元的信贷资金损失自身难以解决。而农村信用社又主要担负着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当前尤其是受灾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任务,这就更增添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和工作压力。

(三)重建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门槛”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德阳全市恢复重建需投入3800多亿重建资金,(其中仅28.2万受灾农户永久性住房重建按每户8万元计就需投资225.6亿元,如国家户平补助2万,也只能解决56个亿),巨大的资金缺口,如十万火急;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和物质保证性等基本制度形成的信贷准入门槛,以及现行体制机制原因,又导致贷款很难发放出去,银行同样为此而感到心急如焚。这种灾后重建过程中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门槛”之间的矛盾已显得十分突出。

(四)银行业不良贷款迅速攀升,潜在风险增大。“5.12”特大地震,导致德阳全市5882户贷款客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涉及107.32亿元贷款不能正常周转,损失类贷款预计超过50亿元。据年末数据统计,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360.28亿元贷款中,只有234.5亿元的贷款能基本维持正常周转。不良贷款比年初净增加42.78亿元,不良占比达到23.02%,上升1.11个百分点。而且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因素影响,不良贷款上升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资产质量下滑,已威胁着德阳金融生态主体内生环境的改善。

(五)震后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中明确规定:“对灾前已经发放,灾后不能按期偿还的各项贷款延长还款期限6个月,在2008年底前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为不良记录,不影响其继续获得受灾地区其他信贷支持”。加上电视、报刊等媒体仅对“四不”进行了广泛宣传,未对银行贷款的偿还性加以正面引导,这使本已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心理创伤的灾区群众,误认为原来贷款可以等待国家给予豁免核销。再加上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的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此,城乡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六)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对灾区金融生态环境构成双重影响。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正在进一步加剧,这无疑会给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带来更多难以预测的困难和严峻挑战。

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作为德阳现有产业结构中的重装机械制造出口型企业已经出现合同退单,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滑;纺织服装、化工、房地产、旅游等行业经济景气指数继续恶化;来料加工型、生产力低下、“两高一资”等中小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导致的停产关门,工人失业状况进一步显现;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潮”而导致的就业与创业压力;灾区农房重建建材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因素而导致的安居工程进展迟缓、兴业难局面等等,致使经济增速放缓形势更加严峻。

金融运行环境方面: 一是“5.12”特大地震本已给德阳银行业金融机构造成了50多亿元的贷款损失,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并呈攀升之势;二是国家出台的对地震重灾区的贷款“四不”政策,正面宣传不够,导致金融信用环境恶化,废债倾向逐渐蔓延;三是极重灾区金融生态主体尤其是绵竹、什邡农村信用社遭受重创,元气恢复异常艰难,加上各级政府承诺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如期妥善解决,不良资产占比高企,经营状况恶化,潜在的流动性支付风险正在逐步累积;四是灾区农房重建金融支持尚需加大力度;五是“三有一无”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担保补偿机制的建立仍然滞后;六是保险行业机构过度发展,行业内部不规范竞争和潜在道德风险正逐步积累;七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和央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一方面将“信贷”从银行逼出,导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重点骨干企业和大项目的信贷资源争夺更加激烈,对中小企业仍然是“嫌贫”以待;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虽有强烈的信贷冲动,但因存贷比偏高,头寸偏紧,且流动性支付风险已开始暴露,灾区金融安全与稳定的维护任务将变得更加繁重。

四、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是震后德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关键之年,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德阳”和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把灾后恢复重建与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通过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灾后德阳经济社会全面恢复振兴,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提供更为宽松和谐的投融资环境。为此,应明确以下工作重点:

(一)全力做好金融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支持重灾区加快金融网点恢复重建,提高并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2.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和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省政府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国发[2008]21号、银发[2008]225号和304号、川办发[2008]49号文件精神,继续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支持灾后重建。①各项贷款余额比上年净增2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长水平;②不良贷款率低于上年水平;③加强流动性监测,确保不发生银行流动性支付风险。

3.继续加大灾后重建保险支持力度,增强防震减灾能力。①全市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②农房保险覆盖面明显提高;③积极开展“三农”保险,增长比例不低于保费收入增长;④加强保险行业风险监测,严防恶意竞争和道德风险。 4.鼓励已有上市公司对本市企业实施重组或购并,支持未上市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培养有条件上市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确保本市证券交易市场健康稳定。 5.积极稳步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总结推广会员制担保机构发展经验,完善担保风险防控机制。

(二)全力推进并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加强政府主导,有条件的县(市、区)要相机组建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并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其职责;

2、进一步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宣传方式,诚信公益宣传覆盖面扩大到全市城乡;

3、配合灾区农房重建,重点抓好农村社会信用工程建设,推广旌阳区经验,在全市范围开展信用乡镇(村)、信用农户创建活动;

4、加强银、政、企信息交流沟通,完善联系会议制度,打造优良稳定的经济金融的行政服务平台,全方位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5、加强金融生态司法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确保辖区金融安全稳定;

6、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明确监管职责,提高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

7、加强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信用征信平台的社会共享面,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提供方便实用的征信服务。

第五篇:2020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2020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全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畜牧业污染治理目标

持续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二)种植业污染防治目标

推进化肥和农药减量行动、秸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处理试点等,到2020年底,全县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5%;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三)农用地耕地污染治理目标

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中轻度受污染耕地

安全利用及重度污染耕地的严格管控任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

(四)其他任务

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生动物保护。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非正规堆放点整治。

二、重点工作

(一)强化畜禽粪污治理

争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健康养殖项目,以生猪为重点,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促进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改造提升。鼓励社会资本在养殖集中区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定点定量对接,提高区域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水平。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和监管,严厉打击违规生产使用添加物等行为。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推广绿色、高效、经济技术模式。

(二)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科学制定配方,分区域分作物发布施肥指导意见,推进配方肥落地。以粮果生产重点,开展粮果生态施肥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技术,玉米种肥同播、小麦一次性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产品。实施粮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扩展试点作物覆盖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开展有机肥积造施用、托管式、专业化服

务,优化肥料结构,增加有机肥施用。

(三)扎实推进农药减量增效

依托市级粮、果、菜、等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区,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探索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有效方式,开展绿色、轻简、精准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树立科学用药意识,优化施药方式方法,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实施安全用农药。集成推广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高效低容量低风险农药品种替代,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等技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

(四)推进秸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利用技术及机械装备,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快中省市秸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扶持培育一批秸秆还田、收储运和加工利用的市场主体,形成一批可持续运行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和机制,全县秸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5%。加强秸秆资源台账建设,完成秸秆资源台账填报,摸清资源底数,掌握利用情况,搭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共享平台,遴选发布一套秸杆综合利用技术。

(五)推进农膜回收利用

大力开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地膜、棚膜、反光膜回收利用试点,推广使用0.01㎜以上厚度,示范可降解地膜。建立农膜回

收机制,推进机械捡拾专业化回收。继续开展全县农田地膜残留例行监测,基本掌握农田地膜残留量情况等。

(六)推进耕地土壤污染防治

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形成“一图、一清单、一报告”,实现耕地分类管理。根据划分结果,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全面完成中轻度污染耕地利用任务。

(七)发展节水农业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600亩。因地制宜推广各项旱作节水技术,建设成立一批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高标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项目区水分生产力提高10%以上。开展水肥一体化、软体集雨窖补灌、抗早抗逆及生物全降解膜等旱作节水新技术培训。加快土壤墒情自动化建设,定时定点开展测报,编发信息简报,提供墒情信息服务。

(八)加强水生动物保护

严格落实黄河流城禁渔制度。组织开展“中国渔政亮剑2020”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保护珍稀濒危特有水生生物。落实

《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完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安全生产等制度,完善渔业渔政监管制度。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打击电、炸、毒鱼、等违法活动。

(九)做好农业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排查整治

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非正规堆放点整治,加大对全县畜禽粪污乱排乱放农作物秸秆、尾菜、食用菌废袋料、农膜、

化肥、农药、果树枝条、反光膜、水果套袋等包装废弃物乱堆乱扔乱放非正规堆放点的整治力度,做到环境整洁、农村优美。

(十)加强燃煤锅炉综合整治

全面排査全县各类农业设施大棚和畜禽养殖场生产性燃煤使用情况,对停用的燃煤锅炉必须拆除并移离现场,严防死灰复燃、有私自使用燃煤锅炉的现象发生。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原则,建立一批气代煤、电代煤取暖设备,探索推广一批农业设施生产燃煤技术治理模式。2020年底前,对全县种植、养殖生产性燃煤小锅炉实现动态清零管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环保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将该项工作与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局相关股室和局属相关单位要按照总体方案,根据各自职责,制定专项方案(计划)细化工作内容和工作措施,确定专(兼)职人员,全力推进农业生态环保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

落实领导干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各分管领导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关责任,相关业务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各项农业生态环保工作落实,做到“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要对照目标任务及时安排部署,抓好工作落实,确保目标任务的按期完

成。

(三)加强农业环境监测

健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网络,以农产品产地土壤

重金属、农田氮磷排放、秸秆地膜等为重点,构建例行监测制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健全肥料、农药使用调查和监测评价体系,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秸秆资源台账系统填报。调查农膜使用、回收利用情况,建立台账。

(四)强化资金政策

要积极向政府和上级部门争取农业生态环保资金,在安排生产资金的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农业生态环保资金,特别是要满足耕地污染防治和农膜、化肥、农药包装回收处理等方面的工作资金需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农业面源污染和耕地污染防治方面的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农业环保工作。

(五)加大技术支撑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农技体系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环保技术支撑。加大农业生态环保人才培养力度,使农业生态工作做到有技术、有模式、有人才。提炼总结农业生态环保工作中成熟的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应用。

(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

统防统治、秸秆农膜回收利用、畜禽龚污资源化利用等,开展多种形式政策宣传,提升农业人的环保意识和主动性、自觉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国。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农业环保能力和水平。

上一篇:社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下一篇:思维导图理论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