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总结

2024-04-29

九,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九,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总结

九、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

㈠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以耕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要大力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通过砌排灌沟、改良土壤、修筑梯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培肥地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增强抗旱涝灾害的能力。采取措施防治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土地的污染,控制高残留化学膜和农药的使用。

㈡加快汀江上游水土流失区的治理

汀江上游水土流失区包括长汀县的策武、新桥、河田、三洲、南山、涂坊、濯田,连城县的文亨、北团、罗坊等共

10个乡(镇)。土地面积199401公顷,是全市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大、集中、连片、程度深。区内水土流失面积55740公顷,占本区土地面积的27.95%。本区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草先行,草灌乔结合,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积极营造水土保持薪炭林、水源涵养林,大力种植山地绿肥,提高山地肥力,使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建设

以保护现有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条件为前提,以现有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为纽带,采取先保护后建设的策略,在2010年前建立比较完备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的保护工程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区6处,保护小区423处。6 个自然保护区是:

①、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上杭、连城、新罗交界处,为国家A级保护区,保护面积:22168.5公顷,属综合型自然保护区。

②、梁野山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武平县永平、中堡、武东、城厢四乡结合部,保护面积6242.8公顷,重点保护南方红豆杉、三尖杉、水鹿、大天鹅、黑鹿等,属综合型自然保护区。

③、长汀中磺黑锥林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长汀县古城镇,保护面积131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有黑锥林、青冈栎、沉水樟、伞花木、悦色含笑等珍稀濒危树种和白鹇、鹰等野生动物,属典型地带性植被型保护区。

④、万安建兰保护区

该区位于新罗区万安乡,保护面积2000公顷,主要保护建兰、槠栲类、苏门羚、白颈长尾雉等,属典型地带性植被型保护区。

⑤、紫云洞保护区

该区位于漳平市北部的双洋、新桥、城口三个乡镇的结合部,保护面积4000公顷,主要保护云豹、猴、蟒蛇、白鹇、槠栲类等,属综合型保护区。

⑥、苦笋林尖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漳平市南部博平岭的永福、和平、富田等乡镇,保护面积3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有壳斗科槠栲类、苏门羚、豹、黄鹿、蟒等,属综合型保护区。

保护区与保护小区总面积为1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8%,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坚持以就地保护为主、异地保护为辅的原则,兴建一批迁地保护工程,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内禁止破坏性的土地开发和随意砍伐森林,严格审核在保护区内的非农建设项目,与生态保护无关的非农建设项目,一律不得进入保护区。

十、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根据本市土地利用调整指标和规划分区,结合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及土地供需趋势预测,在与部门用地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市7个县(市、区)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指标见表1-

11、12。

十一、实施规划的措施

㈠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市级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在市级规划的控制指导下,尽快完成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任务。未按要求编

制、修订县乡两级规划,或者编制、修订的规划未经批准的地方,不得占用农地和未利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

2、编制和修订城市、村镇规划,应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进行。其它各行业的用地规划在确定用地规模和布局上也必须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尽快形成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要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本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目标和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由市计委、市土地局编制实施本规划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

㈡实行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证制度

1、以县、乡级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分区和分区管制规则为依据,对全市辖区内农地和非农地的用途转用实行严格审查与管理。

2、下列土地用途转用,必须由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土地用途转用许可证:

①农用地(含果业、林业、畜牧水产业用地,下同)转为建设用地;

②农业用地中耕地转为林地、园地和水产养殖用地。③其它土地转为建设用地。

④农用地中的耕地转为城市绿化或生态环境附属用地。⑤专项绿地和生态环境用地转为其它用地。

⑥原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用地或依照《规划》实施转为其它用途的用地;

3、凡属上述转变土地用途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办理用地项目审批之前,测绘转用土地平面图,向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申请,并按照报批权限和程序,向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审批手续。

4、县(市、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机构在受理用途转用申请后,应核实土地的原有用途,并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用途分区和分区规则进行严格审查,凡违背规划和有关规定的,不得办理转用许可手续。

5、《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证》作为申请办理项目用地审批手续的凭证,凡未取得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证的,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不得审查、审核和上报审批用地。

㈢建立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相挂钩的制度

1、凡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除依法取得用地计划指标和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证外,必须提交开发、复垦耕地方案,与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签订《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协议》(下称《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开发地点、面积、质量标准、完成时间、责任人和违约责任。经公证机关公证后,按有关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2、各县(市、区)应当充分论证和核实用地户开发、复垦耕地方案的可行性。对无条件开发、复垦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可按有关规定收缴耕地造地费;对既无条件开垦耕地,又不缴纳耕地造地费的,不得上报或审批用地。

3、用地单位或个人按期完成开垦耕地任务的,应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验收合格的,由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登记造册,依法确权,并发给《完成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协议证明书》,作为今后土地确权发证的依据。

4、对未按《协议》规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开垦耕地的,各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应当限期责成其按质按量补齐,在限期内仍未开垦达到规定标准的,各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可委托有开垦条件和能力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返工,其返工费用由原履行开垦耕地义务的用户承担。㈣改革和完善土地利用的经济运行机制

1、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各县(市、区)必须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合理制定土地供给计划,并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分区和区位条件,制定不同的土地价格,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保证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经济扶持政策。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将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并向重点区域倾斜。集体和个人整理、复垦、开发农用地,在一定期间内可减免农业税和集体提留。建设单位整理、复垦、开发耕地的投资,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

3、把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引入国际合作和利用外资的优先领域,增加利用外资的规模。㈤加强政府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职能

推行政府领导实施规划的目标责任制度。成立实施本规划的领导小组,每年组织一次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并将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向市政府报告,每届政府领导班子任期期满,要将任期内规划执行情况向人大进行报告。对执行本规划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政府或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㈥建立规划公告和执法监督查处制度

规划批准后,应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及时向全社会公布规划内容,并把规划文本分发至相关部门和大的用地单位,增强全社会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了解,监督其执行。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建立经常性的规划监督管理制度,严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违法行为;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破坏耕地的要坚决查处,对构成犯罪的,要按照《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建立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㈧本规划可根据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依法定程序作必要的补充、修订。

篇2:九,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总结

工作进展情况

一、工作进展情况

全镇目前已投入资金400余万元,聘用了81名村级保洁员,统一配发保洁员工作服、保洁车66辆和垃圾桶324个,先后建设沉淀式垃圾池43个,并全部投入使用,实行“公司化”管理运作模式,由专业保洁公司负责垃圾的清运,专用垃圾运输车于五月份正常运送处理垃圾,做到了随满随清。同时,严格包保,明确责任,镇级班子成员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逐级分解,明确到人,责任落实到位,严格考核、奖励通报制度。共组织工商所、派出所、镇村办、环卫办等部门四次集中对镇驻地门头牌匾进行综合整治。镇党委、政府拿出10万元重奖全镇环境卫生一直保持较好的十个模范村,初步建立了长效环境整治管理机制。

各村紧紧抓住春季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强化生态镇村建设。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学校师生进行镇村环境卫生大扫除,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加强了镇驻地及五条主干道的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全镇共栽种杨树28000余棵,法桐4000余棵,村庄绿化苗木3000余棵。

二、采取的措施

在在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小孟镇高度重视,采取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完善规章制度;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做法和召开动员大会;镇内管区、村互相评比,先进先进村做法标准;村内评比机制,如李楼村“文明街巷”评选;重奖先进示范村,调动其他村的比学赶超的积极性等方法和措施,村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提升,镇村环境全面改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完善规章制度。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其他镇级领导、管区书记和党政办、财政所、土地所、创城办、派出所、农业办、经管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头同步开展工作。下发《小孟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与管区、村及相关责任单位签订整治责任书,严格包保,明确责任,镇级班子成员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逐级分解,明确到人,责任落实到位,严格考核、奖励通报制度,增强各级参与整治工作的责任意识,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以后的工作中,又相继出台了《小孟镇镇村环境综合整治标准》、《保洁员工作管理办法》、《村级保洁员考核办法》、《环境卫生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

2、外出参观和召开动员大会安排部署环境综合整治工作。3月5日,组织42个村的支部书记、包村干部,专程赴邹城进行参观考察,学习村级环境治理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实地参观考察,使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切身感受到了与先进地市、镇街的差距,也认识到整治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增强了打好这次攻坚战的决心。3月7日,召开了全镇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进一步明确了镇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进一步增强了镇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于从最基础的细节着眼,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从群众最关注的地方抓起,抓好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部位的整治,以点带面、快速推进、纵深发展,最终实现无缝隙、全覆盖、无反弹的总体要求。

3、创新工作举措,力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水平。我镇的每个村在环境综合整治上都出了不少力,但成效不一,通过镇组织的几次互评打分就可以看出差距。部分落后的村由村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及保洁员去环境整治先进的史家王子村、梁村去参观。参观以后,他们深感不足,承认了自己的差距,纷纷表示以此为契机抓紧时间整改。基础较差,前期整治不力的王海村、北安村参观学习后,找差距,找不足,并发动党员的带头作用,全民齐上阵,使得两个村的环境整治工作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为真正使每个村都能扎实有效地促进村级环境卫生再上一个新台阶。镇党委、政府要求各管区组织辖区内村“两委”干 3 部、党员、村民代表及保洁员对整治较好的村参观学习,后来发展到个别村支部书记亲自带领本村村民代表、党员及保洁员去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最后又通过管区互评互查等方式,来提高村干部的竞争意识、不甘落后的意识。促使各管区、村在互评互查中使全镇整治再提升。

李楼村采取”文明街巷”评选带动环境卫生整治上台阶,他们除每天保持日常的主要街道整洁外,又创新工作方法,评选“文明街巷”,被评选上“文明街巷”胡同内的所有住户都能受到特殊的奖励:水费收费标准由1.5元/升降至0.8元/升。通过这种奖励措施,不仅使整个街巷内的所有住户在经济上得到实惠,脸上有光,而且得到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村民的素质,提升了全村的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4、兑现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我镇根据《小孟镇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奖惩规定》兑现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奖励。奖励标准:以三次考核打分为依据,根据最后的总成绩名次及村庄卫生长期保持状况来进行总排名。前两名史家王子村和梁家村每村奖励村10000元。三至五名的村每村奖励5000元,六至十名的村每村奖励3000元,共计奖励金额为5万元(伍万元整)。通过重奖,充分调动了村干部和村级保洁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认可,更是让这些村在工作上更好更出色,以先进带动后进,促使村级环 境卫生再上一个新台阶。

全镇上下围绕村、单位、公路沿线环境和垃圾处理、绿化管护等整治重点,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组织到位、协调到位、服务到位,以点带面、快速推进,全面完成了“三堆”清理工作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1、个别村干部、思想认识不高,造成工作标准低,环境整治不彻底,下一步,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标准,争取加入示范村的行列。

2、由于保洁员人数多、保洁车辆少,造成工作不协调,希望再增加16辆环卫垃圾车,做到每人一辆。这样,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都会提高。

四、2012年工作计划

1、在今年标准的基础上,再提高标准和整治要求,加大考核奖励机制,更好地发挥村干部及保洁员的作用,把全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做好明年的植树造林和主干道的绿化工作,高标准完成镇五条主干道的绿化工作及路面的保洁工作。

3、做好镇驻地及各村的占道经营及门前“三包”工作。

4、做好我镇二个集市的管理和环境提升工作。

篇3:九,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促进“三农”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 2012年3月,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随后, 由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年) 》, 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并颁布实施, 标志着新一轮土地整治的大幕正式拉开。不久之后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用以指导全国各省、市、县的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及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性规划, 实施土地整治规划, 必然对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出发, 为促进土地整治规划更好的实施, 有必要对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以科学手段兼顾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

2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

土地整治是对现有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的一项综合改造工程, 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壤、水环境、植被、生物资源、小气候和景观格局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1) 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是通过实施工程、生物等有效措施, 完善水利配套, 提高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 增强土地的防洪、抗旱等能力, 从而影响区域水资源的结构和质量。但是, 农田灌溉工程等土地整治活动通常引起地表的水系网络结构发生改变, 导致自然生境类型和伴生在原水系基础上形成的相关生态过程发生改变。比如在河流上游补充耕地, 肯定需要对下游地区的用水量大小进行重新分配。

(2) 对植被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荒地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等整治活动都会影响地表植被及其相关的生态过程。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但是, 过量的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植被减少、退化, 会加大景观破碎化度, 降低自然植被之间的连通度, 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3) 对土壤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土地整治的实施会改变土壤结构, 比如开垦坡地导致地表破坏, 会增加水土流失, 造成土地的沙漠化;会改变土壤质地, 比如在山地地区, 农地耕作和休耕的过程容易造成地表土层土质疏松而导致水土流失;会影响土壤肥力, 比如一味追求耕地产出率的提高而随意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式, 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甚至有可能导致土壤侵蚀。

(4) 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土壤结构、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土地整治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土地整治中的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降低旱涝灾害及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 有利于当地农田林网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另一方面, 大量开垦荒地会引起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增加;地形地貌改变也能够间接影响到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演变。

3 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包括对农用地的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和未利用地的开发, 对农用地的整理主要包括对耕地的改造和农田水利及田间道理整理, 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又包括工矿和农村居民点整治, 对未利用地的开发主要包括河滩地、盐碱地开发等。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种土地整治类型对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3.1 耕地整理环境影响分析

农用地整理不仅会对农村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 更会较大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农用地整理主要对生态景观、土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植被、大气等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整理区的景观变化表现为斑块、廊道的改变;农用地整理可能会改变土壤结构、土壤质地, 影响土壤肥力;而在一定区域内的农用地整理结束后, 空地整理成耕地, 地方植被被移除, 栖息地的被弃置, 原有的生物栖息地、繁殖地发生改变, 使得生物的生态和环境结构发生变化, 影响生物的生存及繁殖, 对生物多样性存在潜在的影响;农地整理对水资源的影响表现为改变水文结构、影响区域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质量等;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了被整理区局部的小气候环境。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的改变都会对整理区的气候产生间接的影响。

3.2 土地复垦环境影响分析

采用合理的矿山复垦方案和正确的复垦技术, 能够有效改良区域内土壤、植被及水质状况, 继而恢复动植物栖息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相反, 不合理的复垦方案或者不成熟的复垦技术, 将会对复垦区域内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矿山废弃地复垦如使用污染的客土可能引起耕地二次污染, 灾害地复垦可能引起抗灾害能力减弱, 引发次生灾害。

3.3 农村居民点整治

城乡建设用地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 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可以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结合起来。这也是实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 我国大多数农民习惯于自然院落形式分散居住, 村庄建设大部分是农民自主建设。由于没有经过科学规划指导, 村庄布局不合理, 制约了农村的发展。通过挂钩项目的实施, 可以使项目区分散的农村居民点从自然形态向规划形态转变, 引导村庄聚并, 将乡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融为一体, 促进集约节约用地, 还推进了村镇基础设施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4 未利用地土地开发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开发是人类改变区域环境的一种有效手段, 合理的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本来就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需要特别慎重, 如果开发不合理, 将可能会产生下面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水源供需矛盾, 水体污染, 原生、次生自然植被面积减少和退化, 环境自净能力减弱, 环境容量下降;土壤质地变化引起水土流失, 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破坏等。

4 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二者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因此, 土地利用应在整治优先的前提下, 做到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 使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系统进化同步进行。

4.1 提高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重视生态建设规划

土地整治应全面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科学发展观, 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在开展土地整治规划之前, 各级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 以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有重点、有目的的保护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如此, 还应当在区域土地利用整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建设规划开展土地整治。土地整治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并注意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综合效益的最合理利用, 进而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4.2加强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尤其是土地退化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W在整治过程中, 或多或少会对区内的水资源、土地资源、LO植被和生物要素等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利或者有界世害的影响。因此, 必须对土地整治区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考碳低虑到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更应该对项目区中的土地退化区开展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整治应该在评价的基础上开展。通过评价得出整治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更合理的整治技术、模式, 尽量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 使整治工作朝着对生态环境最有利的影响方向发展。

4.3 集成先进技术,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在开展土地整治中, 要善于吸收、集成、推广国内外一切适合应用的生态环境建设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 如工业污染处理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矿区废弃地生态重建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洪涝旱灾防治技术等, 只有这样, 才能因地制宜, 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1) 应基于农村生态系统自身特点, 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化肥、农药施用量, 逐步实现清洁化、绿色化、无公害生产;建立生态拦截系统, 吸纳净化面源污染物, 结合工矿用地整治强化污染物综合治理工程, 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安全, 即形成减源、截流、治理体系;着力完善农村生态系统廊道, 保护物种栖息环境, 保持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2)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倡采用自然式, 增加河道、沟渠与周边植被的水气循环, 为陆上植物提供水补给, 为水生动物提供生存和避难场所, 同时, 河道、沟渠边壁提倡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 一方面增强水系的自净能力, 另一方面也增强农田水利的景观作用, 共同构建起水、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之间互惠共存、安全稳定、生物多样、功能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水景观生态系统。此外, 还要加强补充耕地质量的检查监管, 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耕地补偿工作的有效开展, 坚持占补平衡中补充的耕地数量和质量不下降。

5 结论

综上所述,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考虑增加耕地面积、产生用地指标, 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的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系统的不利影响。本文列举了不同土地整治形式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 提出了土地整治必须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观点, 并列举了一系列两者兼顾的土地整治技术, 在充分考虑所有与项目建设已经产生或将来有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下, 使整理后的区域生态环境朝更加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保证土地整治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摘要:土地整治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近年来, 随着土地整治规模的增大, 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进而危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并对其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设计和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需要。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军, 李正, 白中科, 鞠正山, 王国茹.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S1) .

[2]罗文斌, 吴次芳, 吴一洲.国内外土地整治项目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土地科学, 2011 (04) .

篇4:九,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总结

关键词:通榆县;土地整治;问题;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66

1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土地整治范围偏窄,以土地整理为主

通榆县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以土地整理为主,主要目标是补充耕地,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尚未普遍展开。由于通榆县地质条件复杂,已实施的土地开发项目规模普遍不大,所补充的耕地多为旱地,且水源问题难以解决,耕地质量不高。

1.2 土地整治内容不全面,项目建设标准低

以往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以补充耕地为主,农用地整治仍然主要以田块平整、水利配套、完善道路为主,很少涉及土地权属的调整,整治后的破碎化程度仍然较高,达不到一定的集中连片规模,无法满足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目前,土地整治已由增加耕地总体数量为主,向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综合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转变。由于全县土地整治方法为单一的沙压碱工程(客土回填),限制了没有土源地区进行土地的整治。

1.3 设计项目存在缺陷,未得到及时调整

对设计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设计缺陷导致道路整治不能满足道路施工规范和实际要求;土地平整过程中,表土剥离后,未对其进行压实处理,导致保水性能变差,土地地力降低;在变更方案未批准前不能开展下一步的工程施工,导致工程停工。

1.4 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农民的宣传不够到位,很多农民对土地整治工作不够理解,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农民群众的不理解会使一些人在土地整治工作结束后对自己的土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造,有的甚至破坏他们认为没用的设施,使得土地整治工作的成果化为泡影。缺少农民参与直接影响该阶段的工作效率,因当地的农民对地形、地块具体情况、水资源状况等一些情况最为熟悉,仅依靠相关技术人员到实地进行勘测和分析,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资金。

1.5 土地整治资金运行体制不完善

目前开展的土地整治工作是由国土、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各个职能部门分头操作,致使各项支农资金不能有效整合,资金的综合效益没有充分得到发挥。同时缺乏标准统一、措施配套的整治平台使土地整治工作进展缓慢。通榆县的土地整治基本上仍然停留在“政府无偿投入、农民无偿收益”的局面,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和农业的机制尚未建立。

2 建议

2.1 拓宽土地开发整治范围,转变土地开发整治形式

通榆县应在土地开发整治范围上,将单纯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田、水、路、林、村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将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综合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在整治目标上,应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在整治手段上,应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转变,使土地整治管理模式有了显著改变,综合效益有了质的飞跃。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推进建设用地整治;以提高绿色生态环境为核心,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整体推进改善生态环境;以土地集约利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推进村镇建设用地整治;以通榆县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

2.2 丰富土地整治内容

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田工程标准,确保项目实施后基本农田实现“四化”,即机耕路网络化、排灌渠硬底化、主干道林网化、农田方格化,耕地质量不断提高。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重点加强田间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田抗旱排涝能力。推进土地平整工程,耕地面积集中连片,改善农业机械化作业条件。优化田间道、生产路系统,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推进防护林网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强耕地地力培肥工程,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积极倡导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2.3 完善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制度

土地整治是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同时也是一项涉及民生的工程权属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各项工程措施,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和原有的土地权属的基础上,进行现状踏查、地籍调查、权属变更调整、土地登记等工作,稳定农民集体承包经营权。权属管理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土地权利人的切身利益。权属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权属调整,做好土地整治工作中的权属调整工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着力点。

2.4 加强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

篇5:九,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总结

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方案

农村环境卫生和生态是关系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为加快推进乌龙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的各项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我村在辖区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为进一步巩固乌龙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的各项成果,结合我村实际,认真总结了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生态村创建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为平台,以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同步推进村容整洁,创建生态文明村,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及村庄品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打造卫生村和生态文明村为契机,扎实推进乌龙村生态环境改造工程,使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得到明显改观;加

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巩固深化我村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绿化。主要是绿化村庄,加大村旁、路旁、屋旁、河渠旁“四旁”绿化力度,真正做到“村在林中、房在绿中”。

(二)净化。主要是清理柴堆、粪堆、垃圾堆“三大堆”,解决脏乱差现象突出、卫生死角普遍存在、垃圾“围村、塞河、堵门”的问题,消除影响村容村貌、生态环境的“顽症”,达到柴垛归位、污水归池、禽畜归圈、垃圾归点的“四归”目标。

(三)硬化。主要是做到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主要街道宽阔平整,铺设柏油路或混凝土路面,无断板、坑洞、露骨等损坏类型,次要街道铺设砖块或碾压平整。街道两侧、房前屋后要砌筑排水暗沟或明沟,交叉路口设置过街管涵。

(四)美化。主要是房屋墙面粉刷整洁,无乱涂乱画。整合村庄内空闲地、废弃宅基地,建设小型花园或休闲绿地。扩挖、清理、衬砌坑塘、河道,建设生态水景区。配套农家书屋、健身场地等文化娱乐休闲场所。

(五)亮化。主要是做到村内主要街道合理布置安装路灯,方便出行,力争达到“路延伸到那里,路灯就亮到哪里”,改善村民夜间出行条件。有条件的村在主要街道、重要标志物、村民活动场所实施塑造夜间形象的亮化工程。

四、基本原则

(一)村委会主导,全民参与。在村委会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然村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的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同时加大对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统筹规划,科学发展。要着眼当前,兼顾长远,科学系统地规划建设农村优美环境和良好生态体系,以村组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安排开展各项相关工作。

(三)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首先对条件好的个别自然村重点投入整治工作,示范成功后逐步普及全村辖区,使整治工作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纵深推进加强,整治标准提升。

五、工作步骤

(一)动员准备阶段。组织村组干部及党员同志认真学习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精神,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做好开展综合整治的各项准备工作。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态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二是组建一支专业卫生清洁队,建设适量垃圾收集点;三是结合本村实际,制

定出农村环境卫生集中综合整治和生态村创建工作方案;四是村两委进行责任分解,制定出包片、包街方案。

(二)整治创建阶段。村两委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在村辖区内掀起集中整治创建的热潮。集中组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理村内外乱放的垃圾,做到不留死角死面。认真落实生态创建具体工作。

(三)建章立制阶段。在集中整治创建的基础上,建立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长效机制。基本要求是:一是农户对门前卫生负责,每日定时清扫;二是卫生清洁队负责主要街道的清扫和农户门前垃圾的收集,做到日产日清,存放池集中存放;三是每隔一定时间,卫生清洁队对存放垃圾进行集中清运,定点填埋。积极建立符合本村实际的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村规民约。

六、推进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结构。村两委高度重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村创建工作,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把乌龙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作为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二)加强管理,强化指导。各村小组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日常管理,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力度,扎实推进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积极会同上

级有关部门进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的技术指导,努力提高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技术水平,切实推动生态村和卫生村建设进程。

(三)加强投入,规范建设。要切实加大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广辟资金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村庄生态环境的各项建设中,以弥补村庄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要按照上级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要求的各项规范和标准,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努力提升生态村和卫生村建设的质量。

(四)加强宣传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优良传统,通过门前“三包”等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养成人人“讲卫生、爱家园”的自觉行为,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五)抓好长效机制。坚持整治与管护并重,在开展整治工作的同时,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和生态创建长效机制的建设。村内必须长期有一只清扫保洁人员队伍,对村辖区生活垃圾及时处理;设立专、兼职的卫生保洁员、林木管护员和器材管理员等,加强农村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日常管理;制定村规民约,规范约束村民行为;普遍建立“门前三包、分区包干”的长效保洁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巩固整治成效;采

取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培养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七、工作要求

(一)将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全体村组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工作,并且在村内大力宣传,让广大村民也知道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态创建的深远意义,让其也加入到建设的队伍中来,对于在工作中出现失职、渎职、造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延误的个人,将严肃处理。

(二)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主要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完成任务为目标。

(三)在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上报到村委会,由村委会领导小组商议解决,无法自行解决的上报到上级领导处,请上级领导给予解决。

乌龙村委会

篇6: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经验材料

一、环境告急,百姓难安。

x区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总面积1748平方公里,下辖10个镇、9个乡和2个街道,总人口39.6万。x区的前身是衢县,建县于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x区生态资源丰富,山川秀美,历史文化悠久。但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经无序发展后污染日益加重,先污染后治理,先引进后规范,冒进的发展观一度主导了当地发展理念,加剧了x区局部地区的污染,x区面临着既要整治传统产业,甩掉历史包袱,又要发展现代新兴高新产业的双重压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工业县、新都市转变,任重而道远。

位于钱塘江上游的x经济开发区(原沈家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1年,1993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由于x经济开发区具有紧邻巨化集团的区位优势,经过十余年发展,到XX年,x经济开发区有化工企业49家,化工企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群众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早期规划的欠科学,x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与居民区相联,再加上化工园区处于金衢盆地底部,气象条件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了沈家一带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影响了下风向的衢州老城区,人称是衢州东大门的一颗“毒瘤”。几年前,沈家开发区内污水横流,化工企业日排放污水超万吨,东迹渡大桥周围臭气熏天,群众怨声不断,在风景如画的乌溪江与x交汇处,有时却是污水泛着白沫使江水混浊不清;化工园区的部分污水进入沈家村的农灌渠,原来有着丰满水草、小鱼嬉戏的沟渠,近年来有时竟成酱色,杂草不生,受灌溉的农作物产量、质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沈家村的农民反映强烈,部分村民甚至有过激的言行,群众对化工企业的来信来访投诉相当多,污染纠纷也时有出现,群众要求整治的呼声很高。

x南北山区是衢州的“绿色双翼”,植被较好,森林覆盖在90%以上,毛竹资源相当丰富,但隐藏在山谷间,溪流旁的100多家小竹造纸厂、作坊和7000多只竹料腌塘,却使清澈的溪水污浊不堪。早在明清时期,衢县的竹农就有利用嫩毛竹制浆造纸的传统,这也是山区、库区群众利用毛竹资源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的经济来源。造土纸用的主要原料为青竹料和老竹料,产品附加值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带来的污染较为严重。据统计XX年全区竹造纸企业年产土纸2万吨,使用毛竹腌料近10万吨,竹造纸企年排放废水约1000万吨,全年排放cod在3600吨以上,排放so2200吨以上。全区毛竹腌料塘7千多个,全年排放废水在数千万吨以上。竹料腌塘使用石灰甚至烧碱腌料,带来的污染更为严重,且工艺原始,根本无治理设施,竹造纸企业、竹料腌塘排放污水常常造成鱼虾、水生植物绝迹,下游群众饮水困难,在夏天农灌期及枯水期,还多次发生下游群众围攻小竹造纸厂闹事,由于处理及时才未发生砸机器毁厂的恶性事件。竹造纸、竹料腌塘整治迫在眉睫。

共饮一江清水,同戴一方蓝天。美丽的乌溪江水库是钱塘江上游一颗璀璨的明珠。x区境内乌溪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不仅关系到衢州市区及下游龙游、金华市七、八十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而且还同时直接影响钱塘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近年来,库区部分群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发展生猪、水产养殖业,随之而来养殖业的污染问题也日益明显,直接威胁着饮用水安全。根据XX年初调查,乌溪江库区有养殖户384户,生猪存栏数17171头,按1头猪相当于8个人的排污量计算,现存栏的生猪相当于13.57万人的排污量,相当于现有湖南镇人口数的11倍。网箱养殖总面积4133m2,库湾围栏养鱼2万m2。XX-XX年,乌溪江水库部分河面,出现一片片的蓝藻水华,环境监测的结果是氨氮、总磷略超标,直接原因是生猪规模化养殖造成了库区部分流段水体的富营养化,整治养殖业污染已刻不容缓。

x区北面千里岗连绵起伏,茫茫群山中却埋藏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探明的储量占全省的2/3,达60亿吨,石灰石氧化钙含量达52-55%,品位极高。位于矿区的上方等乡镇,矿产品加工企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成为了我区的支柱产业,XX年上方镇石灰产量40万吨,石灰钙45万吨,石粉15万吨,年产值3亿元左右。有石灰窑、石灰钙棚、重钙、轻钙、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300多家,个体户600多家,大多为低、散、小、污染重的非环保企业,年排放二氧化硫1.3万多吨,无组织粉尘排放二万多吨,石灰钙产业区域,飞灰遮天蔽日,当地居民生活在“白色污染”之中,特别是企业使用高硫份的石煤等燃料,加剧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衢北地区酸雨污染严重,酸雨率达100%,由于钙产品加工企业超标排放石灰水,芝溪中的水质呈碱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石灰钙产业污染治理的提、议案年年有,当地群众举报石灰钙加工业的污染从未间断过。

几大区域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群众怨声载道,成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不和谐之音。XX年初因区划调整,原衢县撤县改区,同时x环保分局也建立了,从此x区有了自己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为了整治污染,全局开展了双休日无休日活动及24小时电话举报值班制度,自此局内污染举报电话不断,全局人员应接不暇,环保局处于污染整治的风口浪尖上,成为了治污的主力军。据浙江省XX-XX年环境质量公报显示:x樟树潭至龙游段段面水质降为四类水,不符合区域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x下游已出现水质性缺水,XX年8月省委、省政府将x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列为全省十一个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之一。

二、壮士断臂,铁腕治污。

党的xx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吹拂下,x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x地处钱塘江源头,确保一江清水送出x,保障流域人民用水安全,既是全省人民强烈要求,也是我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出了“生态建区”的战略决策,提出宁可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些,也不要污染的gdp。

区委、区政府在反思中深化认识,痛定思痛,痛下决心,根据全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要求,着重开展x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污染整治、竹造纸竹料腌塘污染专项整治、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养殖业污染整治、全区矿产品加工业环境综合整治等四大环境污染整治,五年来共消灭污染源8000多个,打了一场漂亮的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

开展x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整治,改善钱塘江上游水环境质量。

XX年初,因区划调整,x区政府从老城区搬迁至沈家上班,同年8月,x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因污染问题被列为浙江省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区委、区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新城区品位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化工企业整治工作。XX年6月,在省人大环保执法检查的推动下,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化工园区整治动员大会,全面开展x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污染整治工作。XX年10月,省政府与衢州市政府签订了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明确要求加快x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结构调整,淘汰规模小、档次低、污染重的化工企业,XX年9月底前完成所有化工企业的搬迁工作。为确保完成关停整治任务,实现整治目标,区委、区政府坚持“积极稳妥、依法治理、治旧控新、科学整治”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整治工作。在整治的同时,x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化工企业关停、搬迁的同时,利用关闭企业闲置的厂房、土地,洽谈引进机械加工、服装、贸易加工等行业,逐步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目前,已有多家关停的化工企业成功实现转产和转让。经过综合整治,今年9月底前,开发区49家化工企业已全部关停搬迁完毕。

化工园区经过五年来的艰苦整治,从原初群众不满意、企业不满意、政府不满意,最终达到了社会满意、群众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的效果,x经济开发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污染减排得到了落实,开发区经济总量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整治,化工企业污水排放量从XX年的5000吨/天降至现在的零排放,每年减少向钱塘江排放化工污水15万吨;每年可削减cod排放量 1621吨、二氧化硫417.8吨、氨氮513.7吨。按省政府确定的减排目标,化工园区全面关停后,cod减排量可占x区“xxx”实际削减量的57%; so2减排量占“xxx”实际削减量的38%,基本能满足x区近几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完成。据监测数据表明,从XX年下半年开始化工企业下游的东迹渡和安仁断面的水质都能保持在三类或二类水以上标准,城区臭气基本消除。

开展竹造纸竹料腌塘污染专项治理,保护区域源头水。

为根除区域源头地区的污染,铲除水环境安全隐患。从XX年10月开始,x区在衢州全市境内率先开展了竹造纸企业和竹料腌塘污染专项治理,全区7255个面积达36.28万平方米的竹料腌塘被平毁或弃腌,29家竹造纸企业被关闭,114个家庭手工造纸作坊被停业,10余家老竹料生产点被取缔。削减竹腌料制浆能力10万吨/年、土纸生产能力2万吨/年,年削减cod排放量36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00吨,为我区特种纸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保证了流域饮用水合格率达100%,整治后多年不见的鱼虾在山溪、河流当中重新出现。为了巩固整治成果,环保等部门加强信息和技术指导,引导和帮助相关业主、农户,通过转产竹加工业、改塘养鱼和劳务输出,开拓新的增收渠道。环保部门会同乡镇及有关部门引进竹制品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增加就业人数。现在毛竹价格不降反升,已从原来的17、18元/百斤,上升为现在的34、35元/百斤,比整治前将近增长了一倍,竹农笑逐颜开。

开展乌溪江养殖业污染专项治理,保障衢州市区饮用水安全。

通过XX-XX两年来的整治,库区16个规模化养殖场已关停或外迁,库区内17000多头生猪削减生猪饲养量10000多头,余下为农户散养自己消费的家猪。拆除网箱养殖及围湾养殖2万平米。同时,积极推广生态化养殖模式,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采用畜禽粪便干湿分离等技术,建设沼气工程,许多养殖散户建起了沼气池,走猪——沼气——果林生态化养殖之路,变污染为综合利用。据了解,每只沼气池每年所产的沼气可供两家农户日常照明和烧饭,相当于7、8桶煤气量,可给农户节约燃煤支出500元左右;另一方面,农户用沼气做饭,减少了树木的砍伐,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山林植被;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是优质有机肥,可给农户节约1000-XX元购买化肥的支出。政府、环保部门为了弥补养猪农户的损失,拔了45万元的资金进行补偿。市区及周边县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为消除库区较大的污染源,XX年6月,区环保分局等部门筹资200多万元在湖南镇建成了一座污水处理站,可处理3000多集镇人口的生活污水。据市环境监测站监测:XX-XX年库区饮用水源都保持在了一、二类水的水质,衢州市饮用水水质全省最佳。

开展上方矿产加工企业污染治理,减轻酸雨、粉尘污染。

按照“多管齐下、依法治理;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分类指导、规范提升”的原则,区委、区政府从规范管理、提升产业、改善环境的角度,从XX年8月开展了矿产品加工企业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整治,27家重钙厂、6家轻钙厂已基本安装环保治理设施,粉尘排放量每年可减少3800多吨,全区10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全部拆除,108个旧式石灰窑全部拆除,200多个钙棚全部拆除,复垦废弃矿山、石灰窑、石灰棚占地1200亩。XX年9月底整治基本结束。

整治后,我区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1万多吨,减少无组织粉尘排放2万多吨。上方镇钙产业治理后酸雨将明显减少,河流中碱性污染水大为减少,水质已恢复为二类水,群众依法经营意识得到加强,集镇品位也得到了提升,有利于上方镇今后的长远发展。

为了加快改造、提升和发展钙产业,区委区政府每年都要专门举办钙产业科技论坛,邀请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学者讲授先进技术、现场考察指导,并签订技术合作协议,部分钙产品加工企业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了产业档次的提升,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我区被授予了“中国碳酸钙产业基地”。

经过五年来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如今的x更是山清水秀,鱼虾在河流山溪中成群畅游,白鹭与老牛怡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x经济开发区内土地平整道路四通八达,厂房一排排一栋栋,不见了往日一根根数不清的小烟囱,开发区夜间灯火通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与开发区相临的x新城区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日趋完善,新城区绿树成荫,由于环境质量的改善,x经济开发区经济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集聚,现常住人口达到了5万人以上,2012年后常住人口将达到10万人以上。一江清水穿城过,青山隔江望,新城区的学校、商住楼、各类市场等正在大力兴建,一个生态型的滨江新城区即将兴起。

三、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x区发展的最大优势在生态,后发优势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丰富的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的区域之一。一是水资源丰富,总储量23亿立方米,近1000米的海拔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乌溪江、x蜿蜒流经,是两岸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北有库容1.71亿立方米的铜山源水库,南有库容20亿立方米的乌溪江大型水库,长年不竭,告别了因降水时空不均,旱涝两重天的局面,水质均为达到国家一、二类水标准,为x市区及下游地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优质的水源;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区内风光旖旎,拥有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天脊龙门、药王山、九龙湖等多处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世界罕见、总储量达5000万根的节理石柱群;三是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茂盛,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达70.2%,是全国平均的3.8倍,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38万亩的毛竹资源,是全省重点竹区。四是矿产资源丰富,蓄有煤、石煤、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个矿种,其中石灰石储量居全省前列,达60亿吨,石灰石氧化钙含量达52-55%,品位极高;五是有农业资源优势,x区是著名的中国椪柑之乡、中国竹炭之乡、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瘦肉猪生产基地,粮食、生猪、柑桔、毛竹是农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三元猪原产地保护标记注册通过省审定。x区民风淳朴,人文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气候宜人,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有着创建国家级生态区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有着发展生态经济的资源优势,是x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四、生态经济,蓬勃发展。

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几年来的环境污染整治教训,x区深刻认识到:走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和先发展、后治理的粗放型扩张之路是行不通的。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立足区情实际,发挥我区生态资源优势,在扩张经济总量中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林业。突出农业增效、农村进步、农民富裕主题,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打响x农产品“绿色、健康、放心”的生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到XX年底,全区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数7个、绿色食品3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6个,获省级以上绿色农产品称号14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个,竹炭原产地保护标记通过国家认证。全区有毛竹林面积38万亩、油茶林6.2万亩、板栗林5万多亩、食用小竹4万多亩。充分利用丰富的毛竹资源,做好做活竹文章,大力发展三大林业主导产业:竹炭(竹醋液)、竹胶板、活性炭,拥有竹炭系列产品国家专利21项,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共有3家企业的5个竹炭品牌获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被誉为“中国的竹炭之乡”。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在整治提升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上规模、低能耗、轻污染、高效益的项目和产业,全区从XX年起不新上化工项目。坚持环保“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项目联审联评制度,设置和抬高“入园”门槛,通过项目落地决策咨询协调会的形式,严格把好项目落地关,XX年以来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重污染项目220多个。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全区有8家企业通过认证,3家企业建成为省级绿色企业,7家企业列为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新型工业化建设成效初显。形成了以x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廿里功能区为南翼、上方功能区为北翼的“一体两翼”工业布局,以特种纸、机械基础件、竹炭制品等八大特色产业为骨架的产业新体系。

(三)生态城镇村日新月异。新城区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五纵五横地下污水管网工程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程基本完成,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8.71%,城区公共绿地面积已达64.7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95平方米。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示范乡镇、村创建工作,大力实施下山出库异地脱贫工程。XX年底,已建成国家环境优美乡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市级生态示范乡镇8个、市级生态示范村19个,区级生态示范乡镇4个,区级生态示范村76个。已建设了新安、思源、希望新村和廿里脱贫小区等4个异地脱贫小区,安置下山出库异地脱贫户1474户5577人,明显减少了库区污染源,保护了库区山区原生态环境。通过创建,全区各生态示范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善,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的“四化”目标。

(四)生态旅游正在悄然兴起。依托青山秀水的自然风光优势,瞄准都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态休闲度假消费需求,x区加速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四省通衢”的交通优势,全力打造“边际旅游中转集散地”的品牌,使山水、人文景观游成为x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大力开发紫微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九龙湖、天脊龙门峡谷、药王山等规模较大的旅游项目。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激发特色竞争力,充分利用山区农家资源优势,开发了一大批吃农家菜、干农家事、回归自然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生态旅游的开发,开创了我区以生态休闲观光游为主的旅游新局面。XX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达82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五、环境友好,社会和谐。

x区自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和环境污染整治以来,把生态建设、污染整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53.9亿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显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近年来,全区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XX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与XX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3.9%、24.7%、16.3%、2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47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万元能耗同比下降7%;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由XX年的1.46%提高到2.04%。三次产业结构排序实现从“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特种纸、机械基础件等主导产业快速集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企业118家,比XX年增加45家。平台建设不断推进,x经济开发区四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6亿元,XX年入库税收达1.6亿元。特色服务业起步良好,现代物流、商贸、旅游和房地产业加快发展。

(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有效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99.15%,秸秆利用率93.57%,农用薄膜回收率93.9%,农业、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分别达74.1%、100%,每公顷农药使用强度减少到2.98公斤,每公顷化肥使用强度减少到263公斤,建成农村沼气池3469只,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92%。传统优势农业进一步得到改造与提升,新兴绿色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

(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以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退宅还林、矿山治理等工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生态建设的覆盖面,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全区森林覆盖率达70.2%,退化土地治理率82.01%,水分生产率1.52公斤/立方,受保护地区面积占30.07%,矿山土地复垦率54.3%。

(四)生态环保宣传深入人心。在生态区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中,我区注重调动和依靠干部群众积极性,努力营造“家喻户晓、人人有责”的创建工作良好氛围。通过在x广播电视台、《今日x》等新闻媒体开设生态环保专栏,制作专题片,举办生态保护专题讲座,印发生态保护宣传资料,制作生态画册,在高速公路出口处制作生态广告宣传牌,开展知识竞赛,创建绿色学校等,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区人大、政协把生态环保工作列为支持和监督政府工作的重点,通过现场视察检查、常委会专题审议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和政协监督、全民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生态区创建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开展。

上一篇:住宅区下一篇:陪孩子做寒假作业?这些教育问题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