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教学之所得

2024-04-12

木笛教学之所得(共9篇)

篇1:木笛教学之所得

木笛教学之所得

木笛,因携带方便,简单易学,音色优美且具有浓郁的特色,是一种适宜在中小学课堂普遍推广的乐器。把木笛带进音乐课堂,这对注重孩子使他们在学习音乐时充分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和知识有着大大的益处。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子喜欢拿木笛打闹,我们除了告诉孩子不能随意打闹外,还需要讲清道理,例如这样做不安全,容易伤及他人;另外不爱护木笛也容易导致木笛损坏。平时在校不用木笛时,应将其放置在书包里。上音乐课不吹奏时,应放置在音乐木凳前面,不能放置在过道旁边,以免同学不注意踩坏等细节性规则,让学生知道我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才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些规则。在木笛授课时,多插入一些游戏成分,尽量用生动的课堂吸引住学生,这样严明的课堂纪律自然会水到渠成,而课堂也会变得井然有序。制定严明的课堂规则,严格的要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也促进学生身心与技能同步发展,这虽然花了一点时间,费了一番功夫,但事后却发现事半功倍,对后来的木笛课堂教学帮助极大。

小学生活波好动,如果老师仅凭说教的方式要其遵守课堂纪律,就会收效甚微。而利用孩子好表扬的特点,以加星加分作为平时学习成绩评价标准就会对约束孩子的课堂纪律,建立好的课堂常规起到很好的成效。

上课时,我分别给能安静进入音乐室就座的小组加星,并表扬星星多的小组; 课堂中,给认真听课的小组加星;下课时,同学生一齐数一数哪两个小组所得星星最多,就给那两个小组的每位学生加一分。除此之外,课堂上还会针对学生个人加分,在抽学生吹奏木笛乐曲时,演奏良好的学生可单独加一分。几次教学后,当说抽生起来表演或演奏时,学生的兴致极高,雀跃地争先上台表现自己,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的前提。学习吹奏木笛的训练过程中,要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创设出一种活泼、宽松的气氛,把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开放,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怀着愉快的心情,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每首乐曲,老师的范奏非常重要,节奏不仅要准确,而且一定要声情并茂,这样学生才能感同身受,融入乐曲之中。另外,我应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际、国内优秀的经典木笛独奏和合奏,并鼓励有一定水准的学生参与校外表演和木笛考级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木笛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用具,也是一种可以让他们在音乐殿堂持续发展的正规乐器,而木笛表演更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学生的木笛学习与演奏得到了外界的肯定后,其他同学也受到了感染,从而参与到木笛的日常学习与练习中。

此外,每节课除了表扬木笛进步大(不仅针对优生,尤其是对中等生和慢进生)的学生,给他们加分外,我还赋予他们可选择在木笛合奏时可使用打击乐器伴奏的权利。通过这种方法,不仅维持了学生对木笛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还从增强了他们对木笛表演的自信心。

在木笛教学中,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演奏水平和欣赏水平后,我又引导学生 即兴演奏(创作),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热情,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木笛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在无形中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木笛教学,充实和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调节了课堂学习气氛,改往日音乐课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加强了动手能力。特别是对一部分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或某些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个别处于变声期的少年,在木笛教学中也能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当他们吹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时,个个眉开眼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从而激发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木笛吹奏训练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发展了学生合作交往能力,也增强了集体观念意识,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群体交往中,学生能认识自我,能根据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合作共奏,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和社会精神,帮助学生与人交往,学习“摆脱自我”,从“他我”关系中获得最初的人生经验,使合作交往过程充满和谐的乐趣。

总得来说,在木笛教学中,我发现寓教于自由活泼、愉快、纯朴之中,用声音去打动人心的美,对学生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孩子们不仅课堂纪律变好了,而且学习吹奏更有效率了,也更加勇于上台展现自己了。通过木笛的吹奏学习和表演木笛,参与音乐教学的艺术实践,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整个音乐教学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各要素的掌握,而且大大提升了他们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同时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篇2:木笛教学之所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重点难点: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二、品读考试,

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朱丹却选择了放弃,大师能接受吗?为什么?你体会到大师怎样的心情?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三、感动悼念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笛声中有什么?内化情感。

四、感动结局

朱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师被什么打动了?这个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仅仅握住木笛吗?

五、升华情感,点化主题

对本文写作特点总结,对朱丹性格特点的总结。

篇3:木笛教学之所得

一、在整体把握中, 选择重点教学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 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已形成教师们的共识。但是由于课文内容过长, 教师们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 经常感到完不成教学任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选择好重点教学内容, 集中精力重点突破。

《木笛》一课描写了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 因为当日正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感人故事。通过研读教材可以发现, 全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在终试的考场上和在纪念碑前。作者通过对朱丹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衣着的描写, 刻画了一个牢记历史耻辱的爱国青年形象。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要重点训练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根据需要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所教班级的学生对本课的描写方法在第二单元《在炮兵阵地上》和《深山风雪路》两课中已经初步学习过, 而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并不熟悉。综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 我们在课文描述的两个场景中, 进行筛选, 把重点教学内容锁定在了课文的第8至23自然段和第27、28自然段。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之后, 以“在考场上, 朱丹为什么没有被录取?”这一问题直接把学生引向重点学习的内容。基础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室的张立军主任说, 语文教学要讲究取舍之道。秉承这一主张, 我们的原则是学生能自己读懂的教师不教。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大胆取舍, 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自在。

二、在拓展阅读中, 加强阅读理解的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在教学中, 教师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搞好课文内容与课外资源的整合, 让课外资源充分为教学服务。

在《木笛》一课的教学中, 如果不进行拓展阅读, 学生缺少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了解, 对认识朱丹这个人物会产生很大的障碍。教学前, 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 自主开展阅读。在教学课文的第8至23自然段时, 教师将突破教学重点的南京大屠杀的资料用大屏幕适时呈现出来, 将画面配乐同时出示解说词:“上海失守一个月后, 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屠杀持续了40多天, 近1000个小时, 大约60000分钟。侵略者屠杀了300000人, 大约每1分钟杀6个人 (其中数字颜色为红色) 。观看完毕, 教师问:孩子们, 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学生回答:这是我们不能忘掉的国耻。教师进而引导:这是国耻! (板书:国耻) 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朱丹又怎能吹奏欢快的曲目呢!来, 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来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一组数字的呈现, 学生了解了血淋淋的历史, 理解了朱丹放弃终试的原因。在师生对读中, 生动地再现了终试考场上那令人震惊的一幕。在水到渠成中, 一个爱国青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拓展阅读连接了课文的有关内容, 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 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三、在感情朗读中,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始终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木笛》一课中, 除在终试考场上, 大师与朱丹的对话是一个朗读理解点外, 描写朱丹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演奏的乐曲内容更是理解的一个难点。其文字叙述如下:

笛声悲凉凄切, 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 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在上述内容中,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凝冻”、“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这些词语如果光从字面上进行解释, 学生很难理解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乐声即心声。教师只有通过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意境, 在情境中朗读表达,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在教学中, 我们播放《江河水》这首乐曲, 在低回婉转的乐曲中, 学生结合前文学习的内容, 他们的情感与朱丹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在配乐朗读中抒发了内心的感受, 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在读写结合中, 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 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 统筹安排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增强“语用”功能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最显著的特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是每位语文教师应具有的教学理念。

如《木笛》一课, 学生在对朱丹演奏的木笛乐曲通过朗读理解以后,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这凄婉的木笛声就是此刻朱丹的心声, 如果将笛声化为朱丹的语言, 他会说些什么呢?朗读是学生对内容理解以后, 以声音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此时, 学生的内心情感与朱丹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共鸣, 他们就是朱丹的代言人。此刻,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小练笔, 将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实现了读写的双向互促, 使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五、在对话形式中, 体会情感态度的不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 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 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对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来说, 要破解的当然就是这个秘密。语文教学要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 品味、推敲语言表达的形式, 领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 实现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同构共生。

在《木笛》一课中, 写了朱丹与大师在考场上和纪念碑前的两段对话。其中有的不仅描写了人物的语言, 还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融合其间。这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要努力培养学生达到的目标。然而在课文中, 还有一大部分对话描写, 只写了“大师问”, “朱丹说”这样简单的对话形式。再有, 作者在写考场上的对话时, 采用的是写一个人物的语言就占一个独立的自然段, 这是为什么呢?对于这种表现形式上的特征, 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才会发现这种表现形式对体现人物特点上的作用。那么, 通过师生对读, 可以很直观地体会到这种简洁的对话形式, 不仅体现了大师对朱丹不演奏欢乐曲目的震惊、惋惜。同时也体现了朱丹牢记历史, 不忘国耻的爱国情怀。在个人命运与牢记国耻, 缅怀遇难同胞的抉择上, 他果断选择了后者。通过对这种简单对话形式的体会, 学生感受到了作者语言描写上的匠心, 同时也使得人物形象进一步丰满起来。

篇4:所得税会计准则之分析

一、明确了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有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仅考虑所得税计量的待殊性,而且从资产负债表出发,从所得税资产和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出发,保证了资产、负债的合理性。在理论上更符合会计要素的要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因而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新准则采纳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做法。明确了企业核算所得税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二、真正确定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适当分离

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遵循的原则、体现的要求不同,同一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会计制度服从于税法;二是两者在尽可能协调的基础上适当分离。很多企业在实务中采用应付税款法,即在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交所得税的同时,以先同的数额确认所得税费用。这实际上是会计服从税法原则的体现。但这样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不是依据会计利润所应该负担的本期所得税费用,根据本期利润总额减去本期所得税费用而求得的净利润,也不是真正的可供分配的利润。基于此,新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应税所得计算应交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负债;在税率变动,应当寻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可见,新准则摒弃了应付税款法。为会计与税法的真正分离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在债务法下,递延所得税资产表示待摊的所得税费用。待以后期间转回。但转回时需要具备会计利润大于应税所得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如果预计未来会计利润不能大于应税所得,那么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虚增资产。因此,新准则设定了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上限。

新准则不仅沿用了谨慎性的会计原则,而且将其加以丰富。如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计提减值的作了规定,又如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也要求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有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些内容都是首次出现在所得税会计规范中。

四、内容更加规范

新准则首次定义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是指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税所得或可抵扣金额。这一变化充分反映出当前会计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包括所得税会计处理在内的企业财务会计视角已经由利润表观转变到了资产负债表观。同时,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出发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这是新旧所得税会计规范基本理论上的差别。

新准则对所得税会计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所得税费用(收益)的主要组成部分等五项内容。尽管详细的信息披露会增加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但这些信息将为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资料。

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

综上所述,新所得税准则区别于原所得税会计的核心就是资产负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运用的关键是分析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业务会计处理应遵循以下步骤:

1、确定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

2、分析、计算暂时性差异。

3、确认由于暂时性差异造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4、将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及相应的所得税费用在报表中予以列示。

其中,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在资产负负债表债务法下: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所得税负债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

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所得税资产

篇5:木笛教学反思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争体现学生自主阅读与自主感悟相结合,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品质。

《木笛》是课改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主要选取了与国家利益、民族精神有关的文章,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不忘历史的情感。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的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故事。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通过第一课时的初读已经初步了解到朱丹“放弃终试”是因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但是他为什么宁愿放弃自己热爱的艺术,也要悼念遇难的亡灵,为什么外国大师又破格录取他,学生并没有真正感悟到,尤其是笛声所蕴含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音乐渲染等教学手段解决难点。

篇6:《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聆听生命心曲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当他面对一片莹莹烛光时,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

(指向如泣如诉的乐声,直达人物心灵)

回答范围:“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评价,应对学生发言,从内容的准确,朗读的流利,情感的传递等角度予以引领。

师:真是慧眼识珠,如果我们继续将句子读薄,将描写笛声的语句读成几个词,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

生:

师:看来,我们拥有高度的共识。请看屏幕(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师:谁来字正腔圆,字字入心地读读这四个词。生: 师:词语是能够传递情绪的,它还带有母体语句所特有的情感色彩,请你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一定会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想象。(师读)

师:你好象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汇报同时请他们把感情带入句子中。师:最后落在“如泣如诉” 泣::(板书“诉”)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回旋,你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很有感觉的把我们的情绪、感觉递进这些词语中,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

师:保留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如果朱丹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朱丹?(意在指向那段痛楚的历史)

生: 生:

二、揭开惨痛历史

师: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泣?你又向谁倾诉?让我们一起叩问朱丹。显而易见,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再到“一曲悲音”,是因为______ 生: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师:是因为__________ 生:

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绝对不能泯灭必须铭记的血泪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片: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佐证:教师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就有一个生命消失。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组数字。(屏幕打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消失一个生命)

生:

师: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国耻)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他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木笛,已达人、笛合一,乐曲即心曲的境界。所以当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来,现在你就是考场上的朱丹,酝酿一下情绪,谁愿意和我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体验朱丹内心的痛楚与决绝。

就在这段话中,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为了祖国的尊严,别说是艺术前途,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他也会无所畏惧的放弃,所以话语中即便不忍,但却万分的坚决,没有丝毫的回旋,没有丝毫的卑微。来,谁还愿意再做一次朱丹。

(对读)

三、烛照一片心灵

师:孩子们,不要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融进去吧,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径直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师: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生:接读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看,这段话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读 生:听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萌动的,初绽的,晕染的,自发的,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的,幼松林。师:侍机板书(幼松)师:敲打“显然”

师:“显然”这个词在语段中想强调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感觉到了什么?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将这句话作了修改: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他们的头上、肩上......”

师:请谈谈你对这两组语句的理解(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的反差)

师:源于自发的挚诚,祖国自在心中。那萌动的曙色,那初绽的蓓蕾,那无声晕染的墨滴,以其内在的神圣,悼念上世纪遇难国人的亡灵,自发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幼松林,将来_________ 生:接答

师: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诺贝尔诗人伊利·威塞尔(美国作家,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年前就曾提出警告: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列宁也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一刻,朱丹并不孤独。

师:他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板书:莹烛)看到了这片幼松林,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生:吹木笛 生:吹木笛

师:是啊!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吟唱。(乐声起)

师:笛声化作了这样的文字“笛声悲凉凄切„„这如泣如诉的笛声”请你用心地带着音乐给你的感觉,带着音乐给你的情绪,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现在请你一边默默的静静地读这笛声,一边用心去思考,就在这段文字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哭泣,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叹息,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呐喊,然后拿起笔,把你感觉到的哭泣、感觉到的叹息、感觉到的呐喊,感觉到的笛声以外的声音,用一两句文字倾诉出来。

生:伴音乐写 师:你感觉到了什么声音?

生:(对历史的关照,应对中提炼“慰亡灵”)生:

师:幽幽笛声(板书:幽笛)在雪花中盘旋,伫立雪中的朱丹与那一片莹烛共同倾诉告慰亡灵的心曲(板书:心曲)此时此刻,朱丹以其内心的圣洁让我们不觉想起了一种花?你们想到了吗?

生:梅花 生:梅 花 师:理由

生:照应朱丹出场

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刻意安排这样一段文字呢?

(自古以来,梅花以其不畏严寒,不惧雪压,卓然绽放的品格,赢得了中国文士的青睐,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也成为高贵品格的代言,朱丹爱国之情的坚守与梅花的风骨达成了高度的统一,朱丹就是一株奇崛伟岸的梅(板书:腊梅))师:指板书,在这里,腊梅与幼竹达成珠联璧合之态延续我们不朽的国魂(板书:铸国魂)这感人的场景也深深地打动了那位果断拒绝他同时又深感惋惜的艺术大师,因为,在他们心中,共同拥有着对自己祖国的至诚。

师:让我们以著名诗人王久辛在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所作的长诗《致大海》的几句结束我们今天的心旅,让我们永铸爱国之魂:面对列强,国破了/但精神的山河在___只要/精神不灭阿____/祖国,就永远____有尊严!

板书设计: 木笛

幽笛莹烛诉心曲 铸国魂

篇7:《木笛》优秀教学设计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考试,后来又为什么被破格录取。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教导学生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历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个叫朱丹的木笛手到乐团去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这是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之后的终试。但是在考场上,朱丹却放弃了考试。而当晚又被破格录取,(板书:终试放弃录取)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回到12月13日这一天,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二、新授:

1.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想想朱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朱丹的爱国之情的?请边读边划细细品味。

出示幻灯:“看过卡片……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

体会出在这个悲伤的日子里抽到这个题目而难过;他知道拒绝后意味着失去这宝贵的机会,甚至永远与机会失之交臂;他可能会想到,在这不该忘却的日子里有人竟出这样的题,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3.指导朗读

4.就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这是为什么?

(1)出示幻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窃窃私语起来。”

体会这一段的意思,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闷雷突然爆炸的情景。然后可以联系课文第一部分——机会来之不易。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说,教师适时引导,“也许有人认为爱国和比赛是两码事。

(3)多么难得的机会却被他却放弃了,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5.他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名士,但他的做法却令我们肃然起敬,此时,我们再读他与大师的对话,该怎样读呢?同桌互读——指名读

师:一边是自己的前途,一颗有良知的.心,让朱丹选择了放弃。

6.还从哪能够看出朱丹强烈的爱国之情?

(1)(出幻灯“朱丹伫立雪中……天地间翩然回旋”)

(2)此时朱丹又在想些什么?(体会朱丹对自己的做法无怨无悔和对遇难同胞的深深缅怀。)

(3)同学们你们听,(放音乐)这是怎样的笛声啊,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对亡灵深切哀思。)

(4)这一天,朱丹内心很痛苦,他的装束表示出对亡灵的哀悼;一身黑色,衣衫上的梅花,也表示

了中国人的不屈不挠。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朱丹这样一位热血青年,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对环境的描写,使朱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

7.故事的结尾让我们大家如释重负,朱丹被破格录取,如果你是那位主考官,你会对朱丹说什么?

写下来,同桌交流,推荐。

三、巩固:

师:其实在12月13日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还有很多人和朱丹一样怀着沉痛的心情。文中有没有提到?

1.出示幻灯:临近石碑……红宝石般的泪。

抓住三个“像……”四个“有”两个“他们”还有“流出红宝石般的泪”体会想象

2.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纪念活动。

3.教师幻灯片简单介绍,学生默读。

【《木笛》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木笛》教学设计方案

2.木笛的教学反思

3.木笛梗概作文400字「优秀篇」

4.《木笛》小说阅读答案

5.《木笛》 阅读答案

6.《木笛》的阅读答案

7.木笛 阅读及答案

8.《木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8: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

歙县新安小学       朱建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朱丹出色的音乐才气和爱国之情。

3、激发学生情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预习单设计   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检查预习单完成情况

1、词语关

2、问题关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       (谁)参加乐团木笛演奏员招聘,由于终试时拒绝

而放弃自己的         ,可他到                     前却吹奏得            ,最后音乐大师告诉他已经被乐团        的事。

(2)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朱丹具有出色的音乐才气?

(3)为什么朱丹没有参加终试,但最终又被乐团录取了?

(4)你心目中的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

3、质疑关

三、重点研读  体会情感

预设一:(投影出示)

[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这轻轻的一句话,(www.fwsir.Com)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一时间,所有主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

……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

朱丹说:“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1)关于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吗?(投影出示)

(2)朱丹放弃的是自己的艺术前途,那他坚守的是什么?

(3)朗读指导。(分角色朗读)

(4)理解“窃窃私语”“沉寂”等词,并想象表达。

预设二:(投影出示)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朗读比较:

a、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了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

b、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他们的头上、肩上积了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

(1)由“自发”二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但他们拥有的什么是相同的?

(3)抓“幼松林”、“ 红宝石般的.泪”,体会用词的准确。

预设三:(投影出示)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1)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他如泣如诉的笛声,在向谁诉?在诉什么?

(3)抓“似乎”体会用词的准确。

四、对比原文,升华情感

补充原文: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朱丹身上的这种民族精神,让我们想起了那一种花?文中有依据吗?

五、总结全文,激情诵读

让我们永铸/爱国之魂:

面对列强,国破了,

但精神的山河在!

只要精神不灭啊,

祖国,就永远有尊严!

六、带着思考和作业,走出课堂

思考:1、“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一句中大师握住的仅仅是朱丹的手吗?

2、文中写“雪”和朱丹的“一身黑色云锦衣衫”有什么作用?

作业:1、读完课文,你想对文中的朱丹、音乐大师或者孩子们说些什么?请你写下来。

2、阅读《朱自清誓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是中国人》等

板书:                           木笛

赵恺

朱丹              出色才华               音乐大师

篇9:《木笛》教学设计方案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重点难点: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二、品读考试,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朱丹却选择了放弃,大师能接受吗?为什么?你体会到大师怎样的心情?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三、感动悼念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笛声中有什么?内化情感。

四、感动结局

朱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师被什么打动了?这个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仅仅握住木笛吗?

五、升华情感,点化主题

上一篇:重生第一集观后感下一篇:商州区精准脱贫宣传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