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三首教案

2024-04-28

短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篇1:短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读过哪些诗歌呢?你认为读诗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小结:

(诗歌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情感。)

著名作家冰心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对名著阅读最好的诠释。

二、读小诗,知作者

师朗诵: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生齐接下句: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师述: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师朗诵: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

生齐接下句: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师述:在《繁星》中,冰心把母爱视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地加以歌颂,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对母爱的歌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与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对童真、童趣、童心以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真爱。

师朗诵:大海呀,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生齐接下句: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师述: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师述: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师述:多美呀!冰心把母爱、童真、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诚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与启迪。我们集体背诵了一些小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小诗呢?

生背诵,自由展示。

在诗歌中我们知道了冰心的温柔、爱心、机敏、才智,你还知道冰心的哪些事情?

生自由发言。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视频。

三、选小诗,赠亲友

古人以画赠友,以歌赠友,以文赠友,是一件风雅、高尚的活动,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赠诗活动。用“我要把这首诗送给,因为”的句式来交流。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或赞同或补充,或质疑或深化。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予点评。

四、写小诗,诉真情

看到这种小诗,同学们也会想一试身手吧些,请有模仿写作并大声朗诵,说说自己的创作灵感,同学们自由点评,可以提问,可以质疑。

老师点评诗作,或鼓励写作,或帮助修改,或谈自己感受。

【四年级下《短诗三首》教案】相关文章:

1.短诗歌三首

2.短诗三首作文

3.顾城的三首短诗

4.关于蝉的短诗三首

5.梁实秋短诗精选三首

6.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说课稿

7.短诗四首

8.关于心事的短诗三首

9.关于人生的三首短诗

篇2:短诗三首教案

1.知识目标:正确读记“舱面,半明半昧,霎时,摇摇欲坠”等词语,感受繁星的灿烂和美丽,体会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2.方法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展开想象,想象三个不同场景下的繁星画面。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

3.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不同的繁星场景下繁星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巴金的文学常识,了解巴金的代表作品。

2.重点学习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来写景状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巴金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仰望星空,依然可以望见那颗星,依然感受到那颗星在照亮文坛,他就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巨匠巴金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精美散文《繁星》,走进巴金的文学世界,感受其文学的魅力。

1.走进作者(作者生平及代表作介绍)

巴金,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2003年被授为“人民作家”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背景介绍

1927年1月15日,巴金爷爷乘坐法国邮船“昂热”号离开上海前往法国,为了学习经济学,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爷爷撰写了38则《海行杂记》。《繁星》是其中的一篇,写于1927年1月。

二、学习课文

1.学习重要词语:舱面,霎眼,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等词语,并正确读记。

2.请四位同学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三种不同繁星场景下的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3.讲解课文

细细品读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体验作者三次不同的情感,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并探究每次看繁星的情感.

三、重点探究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开篇点题,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铺垫。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本段末句“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那个巨人”指的是什么?“跑”字在句中有何作用?

(“那个巨人”指的是“巨人星座”“跑”字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本句话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写景状物,表达作者心中涌动的喜悦之情。

3.结合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分析其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不同?

(依恋——伙伴——知心:情感表达方面有所不同是因为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4.读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写的是实景?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象和联想?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回答。

实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挂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想象和联想:船在动,星也在动;我好像看见

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

他用手指着:……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四、美点赏析

本文善用修辞,语言优美,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例句:“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赏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摇摇欲坠的无数星星”比作“无数萤火虫”,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1.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2.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对我说话”。

本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五、总结提升

1.内容小结:《繁星》是描写星空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写法借鉴:善用修辞来表达情意,善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写景状物。

六、再读散文,体会散会优美的句子和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

半明半昧( ) 霎( )时 模( )糊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________,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________。

4、第二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________和________。

5、第三段文字按照“________”思路渐次展开的。

6、课文第三段末尾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你认为“沉睡着”与“觉得”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末句说“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句中的“那个巨人”指什么?“还在跑”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城市,已经很难看到满天的繁星了。请你写一份倡议书,呼吁人们保护环境,让天空恢复蔚蓝,让星空重现灿烂。(至少200字)

篇3:《杜甫诗三首》教案

以激发兴趣, 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以师生互动, 指导学生诵读、讨论、感悟、适时点拨、为主要教法;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要求学生充分预习, 利用图书、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学习资料、,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古诗文知识, 完成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默写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提高诵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预习掌握注释内容、找出疑难问题。主要用用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反复诵读, 体会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2.难点:

(1) 引导学生与古代作者对话,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的时代背景。

3.疑点:第三首诗的结尾, 诗人怎么没有被抓走?

教法、学法

教法:以指导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 适时点拨、引导、启发, 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学法:充分预习、收集相关资料, 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积累古诗文知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充分预习、搜集作者生平和作品资料, 了解写作背景, 在疑难处作标记。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望岳》、《春望》。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入

(方法:设置情境法。由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杰出成就导入。并板书课题、作者。)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2.课前热身

(方法:多媒体展示。)

(目的: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积累文学常识, 为全面理解课文作准备。)

(1) 杜甫简介。

(2) 写作背景。

3.诵读、整体把握

(方法:先诵读感悟。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明确)

(目的: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望岳》是早期的作品。热情赞美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 抒发了诗人决心登顶的壮志。表现了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极富哲理性。

《春望》由“望”着笔, 情景相融。抒发了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石壕吏》是叙事诗。表现忧国忧民的感情。

4.研读《望岳》

(方法:充分的读, 结合生活实际谈感悟。先让学生发表意见, 再及时地引导、明确)

(目的:探究诗意、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感悟能力。)

诵读、背诵, 积累语言

小结学习诗歌的方法

明确:朗读———解读———品读———诵读。

5.自读《春望》

6.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石壕吏》

教学内容:

1.导入 (设置情景式)

杜甫为什么被后人称为“诗史”?

他的诗中包含了大量的社会历史内容。在他的“三史”、“三别”中表现尤为突出。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结合注释, 通读通译课文。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石壕吏》是叙事诗。主体部分是第3段, 老妇人的“致词”。全文前四句:“致词”的由来, 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全文后四句:尾声, 暗示老妇人被差吏抓走。诗的内容叙事、有抒情色彩。流露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 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3.佳句赏析

“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独立成段。作用:强调了吏呼的怒, 妇啼的苦, 并统领后文。

4.合作探究

(1) 老妇含泪“致词”, 从哪些侧面揭露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 《石壕吏》的构思艺术?

5.归纳总结, 提领全文

(1) 概述课文内容。

《望岳》写望东岳泰山。表现诗人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报负。

《春望》写诗人看到京城被叛军焚掠一空的荒凉景象和诗人的感时、恨别, 表现了诗人爱国、爱家的美好情操。

《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 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2) 写作技法:

(1) 《望岳》诗篇气势雄伟、豪放, 表现了诗人卓越的创作才能。

(2) 《春望》深沉凝练。

(3) 《石壕吏》构思巧妙, 语言精练。

() 主旨:

(1) 《望岳》写望泰山, 希望凌绝顶而小天下, 以抒雄心壮志。

(2) 《春望》通过眺望长安的破败景象, 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的感情。

(3) 《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 揭露官吏的横暴, 反映人民的苦难。

6.质疑、解疑

(方法: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目的:培养质疑能力。)

诗人怎么没有被抓走? (诗人是朝廷命官。)

7.板书设计:

略。

8.课堂活动

(1) 改写、表演

2) 飞行连诗

(活动方法:给字连线成句, 组成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

篇4:短诗三首赏读

回旋舞

保尔·福尔

假如全世界的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

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

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诗人、剧作家,被称为“象征派诗王”。 他的诗集共有32卷之多,有名的《法兰西短歌集》便是包含了他全部作品的总集。保尔·福尔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 (Ballades,民歌形式的短歌),这是他毕生诗歌创作的固定形式。保尔·福尔的诗歌观念和创作技法对我国诗人李金发、戴望舒等都曾产生过影响。戴望舒称他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

保尔·福尔的这首《回旋舞》会让人不禁想到他的同胞马蒂斯的名画《舞蹈》。《舞蹈》描绘了五个携手绕圈的舞蹈着的人体,朴实而具有幻想深度。这幅画没有具体的情节,描绘了一种轻松、欢快而又充满力量的场面。这幅画是马蒂斯1909年到1910年在地中海岸边创作的。不知道马蒂斯创作《舞蹈》时,是否受到了保尔·福尔的这首著名的小诗的影响,或者相反,保尔·福尔受了马蒂斯的启发。

戴望舒译的这首《回旋舞》是一首观念的诗歌——是给予关于和平、沟通、爱和友谊等美好观念以一个形象化的表达,或一种想象的表达的诗歌。第一节:“假如全世界的女孩都肯携起手来,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这里以大胆的想象开篇,呈现了一幅壮阔的胜景——全世界的女孩手牵手围绕着浩渺无垠的海洋跳欢快的回旋舞。“女孩”通常是和平与爱的象征,而“大海”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阻隔人们交往的力量,回旋舞是一种法国民间舞蹈形式,需要手牵手围成一个圆圈,那么全世界的女孩“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就表达了和平、友爱、欢快的主题。诗歌的第二节:“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这里的“水手”、“船”、“桥”,都象征着劳动、交流和沟通。诗的最后一节:“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条件分句的后置,使得诗行的结构与前两节发生了变化,这样既突出了世界大同的美好憧憬,又使得“假如……都肯”这个前提条件变得更加重要。

这首诗没有什么难解之处,它的观念是单纯的,无须更多的阐释。诗歌三次反复使用了“假如……都肯”,既在诗的结构形式上形成了回环复沓的外在节奏,又在某种程度上使善良愿望的表达得以强化。这首诗是观念的形象化表达,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情感的真挚。联想写作这首诗时的历史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人类浩劫的阴影正悄然袭来,这种世界大同和乌托邦的愿望和呼唤更显得那么宝贵。和平、友爱、世界大同始终是人们的终极理想,正是因为战争等灾难总不能绝迹,这种理想和追求才弥足珍惜。同样是写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我国诗人海子在其诗篇《麦地》中写下了与保尔·福尔《回旋舞》相映生辉的动人诗句——“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我们各自领着/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在河流两岸/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洗了手/准备吃饭//就让我这样把你们包括进来吧/让我这样说/月亮并不忧伤/月亮下/一共有两个人/穷人和富人/纽约和耶路撒冷/还有我/我们三个人/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

风雨

芦荻

风中大地卷来

雨中大地卷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芦荻,我国现代诗人, 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 芦荻的这首《风雨》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风中大地卷来/ 雨中大地卷来。”我们自然知道是风和雨在卷来,但在感觉中施动者发生了易位,成为“大地卷来”,诗人以此来表现风和雨的撼人的力量。这是本诗的最精彩之处。所谓的观察力与感受力,是指把握住视觉或感受中真实的幻觉与错觉现象,而不是用常识去规范与纠正这种经验的真切性。并且能够把它恰切地表述出来的能力。有了前面连续两个“大地卷来”,接下来的两个比喻就显得很自然了:“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诗歌写到这里似乎也可以结束了,成为表现自然界某个瞬间力量的作品,为人留下余味。到此为止,诗人什么都没有说,他只是呈现了他眼前的世界,这是诗歌传统中一个自足的诗学功能。但诗人仍然意犹未尽,建立在海和舟的比喻之上,他进一步表白:“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大地的海”的感受引发了更浪漫的“舵手”的比喻,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白出现了,它表现了青春期的某种模糊抱负。“风雨”在前面的描写中着重的是自然现象的呈现与感知,并没有明显的社会和人生的象征意义;“海”和“舵手”是诗人自我意识的表达,它投射出某些间接的社会与人生的象征意味。有时候观念的出现会扩展作品的意识深度,但如果其意识不够丰富与复杂,反而会限制诗歌已经呈现出的多义性,给诗歌所描述的现象规范了解释空间。“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这些表白给前面所描写的情景一个较为明确的意义指向,同时也给了这些描写以单义性的限制。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大地”本是稳固的人们赖以栖居的家园,而“海”则是动荡、漂泊的同义语。“大地的海”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在一个地铁车站

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诗人、评论家。1908年离美赴欧,在伦敦加入了以诗人叶芝为中心的一批作家、诗人的小圈子,后来成为意象派的领袖。1914年编成《意象派诗选》第一辑。庞德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推动了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他对东方文学、哲学的翻译和介绍引起欧美文学界对东方的兴趣,不少后起作家在他的帮助下成为英美文学大师,其中包括詹姆斯·乔伊斯、T.S.艾略特、海明威。

篇5:四年级语文《短诗三首》知识点

1、漫灭:磨灭,模糊不清。例句:这封家书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漫灭了。

2、思潮: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例句:回首往事,我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3、波涛:大波浪。例句:海鸥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飞翔。

4、清响:清脆的响声。例句:寂静的山谷里偶尔传来马鞭的清响。

二、近义词:

漫灭——磨灭 回忆——记忆 思潮——思绪(思想)

三、反义词

篇6:四年级下《短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读过哪些诗歌呢?你认为读诗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小结:

(诗歌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情感。)

著名作家冰心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对名著阅读最好的诠释。

二、读小诗,知作者

师朗诵: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生齐接下句: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师述: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师朗诵: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

生齐接下句: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师述:在《繁星》中,冰心把母爱视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地加以歌颂,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对母爱的歌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与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对童真、童趣、童心以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真爱。

师朗诵:大海呀,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生齐接下句: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师述: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师述: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师述:多美呀!冰心把母爱、童真、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诚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与启迪。我们集体背诵了一些小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小诗呢?

生背诵,自由展示。

在诗歌中我们知道了冰心的温柔、爱心、机敏、才智,你还知道冰心的哪些事情?

生自由发言。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视频。

三、选小诗,赠亲友

古人以画赠友,以歌赠友,以文赠友,是一件风雅、高尚的活动,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赠诗活动。用“我要把这首诗送给,因为”的句式来交流。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或赞同或补充,或质疑或深化。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予点评。

四、写小诗,诉真情

看到这种小诗,同学们也会想一试身手吧些,请有模仿写作并大声朗诵,说说自己的创作灵感,同学们自由点评,可以提问,可以质疑。

篇7: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讲义教案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这座文学大花园里,有这样一些短诗,它们虽然短小凝练,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即使跨越美丽漫长的时空, 但仍会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漫步这座文学大花园,去感受别样的精彩吧!

二、自主学习

(一)我的积累

1.我积累的生字

预设:

沈尹默(yǐn) 畔(pàn)卞(biàn) 芦荻( dí )舵手( duò )

2.我积累的词语

预设:

(1)长夜漫漫。

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装饰:点缀,装点。

(3)我的年轻舵手的心。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

(二)我的思考

1.《月夜》所描述了哪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托物咏志,以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2.《萧红墓畔口占》描述了一件什么事?诗人怀着怎样的情感去做这件事?是从哪些语句得出的结论?

明确: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 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己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3.《断章》描绘了哪些画面?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诗人描绘了两个小画面,第一个画面中,由“看”和“ 风景”构成联系, 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别人当成风景进行欣赏。第二个画面中,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 梦的内容。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短短的四句诗,用非常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风雨吟》通过意象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象征了什么样的时代风貌?“我”在这首诗中是什么角色?“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

涛起伏的海面,地上的“房舍”,就像海而上飘摇不定的舟船;表面为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更深层的含义是,“舵手”通常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而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人物的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置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之中,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5.《统一》中哪几个句子的形式相似?共同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乍一看这句话不可思议,细思则不无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作者消解了差异性,回归统一性的本质思考,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和谐的美。

6.品味语言,感受文采

《短诗五首》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均体现出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预设一;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预设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预设三: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三、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有目的地释疑探究,或交流学习收获,或补充、完善。

四、师生探究

预设一:作者为什么认为“ 多” 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认为“ 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 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 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 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预设二:对比阅读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五、积累迁移

篇8:短诗二首

林中修行的隐士

请告诉我

真理之花开何处

树上栖息的鸟儿

请告诉我

真理之实在何方

时间将我放逐在广袤无人的森林里

市集享受着天伦之乐

我静听流水淙淙

日光见证我的容颜憔悴

星辰抚摸我的缕缕银丝

娑罗树[1]下

我泪光晶莹

似真理的清泉泠泠作响

乌云点染修行者的浓眉

吞噬我残破的身躯

麻木中留下浑然不觉

倾注心灵自得的快慰

黄金珠玉转眼成尘

追逐戚戚瞬间即逝

从指缝间流走斑瓓的年华

分享来自天国的答案

“你双手合十的默祷

全部落入了我的眉心

在万众归一的钟声里/潜藏着真理的秘笈”

伟大的毗湿奴[2]神如是说

野花

静默在森林最深处,

独唱春天的诗篇。

夏风轻轻走过,

温馨你忧郁的眼神。

落叶铺成金色道路,

飞雪润湿你憔悴的脸。

流萤闪烁在枯草丛中,

送给你明媚的灯盏。

没有参天大树的雄壮,

你和纤细形影相随。

没有玫瑰的华丽多姿,

你和圣洁紧紧依偎。

狂风暴雨无端肆虐,

吞噬一切天地的生灵。

你含笑依旧,

柔弱中见证了伟大的勇敢。

岁月悄然流逝,

天堂之门向你敞开,

你的裙裳消退了往日的颜色,

成熟孤独下的沉思。

又一个山花烂漫的日子,

群芳争艳。

她们不曾记得,

此时的灿若云霞,

是你零落成泥的牺牲。

注释

1[1]娑罗树, 产于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 树形硕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短诗三首教案】相关文章:

爱情短诗范文05-15

短诗现代诗04-20

草丛的短诗04-23

儿童英语诗歌短诗06-28

外国经典诗歌短诗07-18

七月的短诗诗歌04-09

鼓励自我的短诗05-04

短诗一束诗歌04-13

短诗小札诗歌04-29

席慕容诗选短诗范文06-18

上一篇:白涧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情况汇报下一篇:李县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