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龙船》的教学反思

2024-04-17

《划龙船》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篇1:《划龙船》的教学反思

很多人老师认为上一节舞蹈课是一件很轻松有趣的事,其实在课堂上教出一支优美的舞蹈,在台下就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要求对于成人来说都是很难的,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付出努力。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学好一个舞步,必须备课充分,我根据她们的年龄特点: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她们进行想象联想,并在这样的情境中不断的愉快的重复练习某些基本动作,直到她们练到比较到位比较完美。比如:在活动练习这个环节,我尽量选择听起来比较轻松活泼的音乐,激起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在设计“我为舞蹈添色彩”这个环节时时,我用怎样做才能够体现《赛龙船》这曲民歌,调动孩子们的理想思维。在此情境中孩子即开心愉快地重复练习着单纯的脚步动作,又很自然地创作了该舞蹈新的元素。每个同学的学习兴趣都很高,这个环节下来,既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又为下次学习其他的动作打下了良好地情绪基础。这使他们进入了一种良好的学习循环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放上一段音乐重复练习基本动作,学生可能会感觉很累,不仅是身体而且在精神上也会感到一种疲劳,并会产生一种厌学的不良情绪,如果不进行较好的引导,甚至会使原本爱学舞的孩子,对学跳舞感到害怕、厌烦。这种引导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中学习,而且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自觉地改正一些不到位的动作,并会自觉加入情绪,更会使每个简单地动作活起来,美起来,这比教师一味地说:“动作要美,脸上要带笑容”的收效要好上很多,很多!

舞蹈课与其他科目不同,它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只有通过音乐舞蹈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舞蹈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舞蹈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建立在参与和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动”起来、“舞”起来才会对音乐对舞蹈有真正的体验和理解。

同时,舞蹈又是一种表现艺术,舞蹈课上,或蹦跳、或演,通过对舞蹈的表现,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舞蹈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孩子们有了对舞蹈的自信,那么上舞蹈课就更加有兴趣了。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孩子的生活,那么孩子爱舞蹈,也就是她们对舞蹈课很感兴趣,她们把学跳舞当作了一种心灵的释放,既然是这样,那么要舞蹈课,我们教师只要抓住孩子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并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她们感到舞蹈很美,学习舞蹈很有意思,让她们的情绪一直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下,那么,她们的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篇2:《划龙船》的教学反思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我国许多地方有赛龙舟的民间风俗。《划龙船》这首民歌旋律刚劲有力,音乐节奏和划船动作的节奏紧相吻合,并以男声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具有粗犷豪迈的性格特征。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以“赛龙舟”这一人文主题为显线,随机渗透舞蹈艺术要素为隐线,让学生在舞蹈中获得一定的艺术能力。

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语言、肢体)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轻松、快乐的掌握舞蹈动作、获得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舞蹈教学活动过程的思考:即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次都必须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和提高,体现了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如:在舞蹈创作这一环节中,注意用语言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篇3:小学数学教学中划重点的意义

一、可减轻学生压力

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非常耗费脑力的活动, 往往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数学这门学科之后,再学习其他科目就会感到力不从心,然而,数学的内容也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章节,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蕴含的解题技巧也特别多,因此,学习这门课程是一个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地对学生划分次重点,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分清主次,重点的内容也会花费多一点的时间进行学习,而次重点,就可以相应地减少一些时间,这样,有轻有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减轻了,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很会喜欢上这门科目,培养出了兴趣就一切都好说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划分出次、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才能使他们爱上学习。

二、可讲明学习内容

数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也非常之多,如若不分主次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就会耗费大量的课时,这样会直接导致数学的课时量不够。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就只能去向其他学科去借课时,这就是在小学时经常发生的现象,但如果老师明确了主、次重点,那么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就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刻意在重点内容上花费多一些时间,次重点内容花费少一点时间,这样的涉及才趋于合理, 老师的课时也才会富裕得多, 时间充足了, 老师就一定能把要学习的内容讲解明白, 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又节省了学习时间,使学生的精力可以合理地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叫作合理化的教学。

三、可帮助学生休息

目前,小学阶段的课业量非常繁重,也许在我们看来,那点内容不值一提,但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讲,课程设计的内容确实已经很多了,他们除去在学校中的学习外还需要在家中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周六、日还会去外面进行一些补课学习,这样繁重的任务压在十几岁的孩子身上, 那将是多么沉重的负担啊, 我们可以想象,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这样的童年多痛苦啊? 我们又有谁想让孩子陷入这样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呢?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其实都不想让学生成为这个样子,但往往现实却逼得你不得不这样做,但如果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能够把教学的次重点给学生讲解清楚, 就可以让学生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并且学生在课堂中把需要学习的内容听明白后,就没有必要再去外面花时间补习了, 这样就可以把节省出来的时间供学生休息,学生休息好了,精力充沛了,自然就会热爱学习了,因此讲课分清次重点可以帮助学生休息,便于更好地学习。

四、可提升学生整体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是可以模仿推广的, 学生在这一门科目尝试到了甜头,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向其他科目普及,即便是小学生,也会体会出其中的道理,当数学老师在讲课时分清主次重点后,学生就可以把问题学得特别明白,也可以把时间运用得更加合理,那么学生就完全可以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学科,因为有了之前的实践经验推广的过程也会相对变得容易,如果所有的科目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不但学生的时间可以得到大规模的充裕,而且成绩也会稳步提升,节省出来的时间学生还可以自由分配,或是旅行开阔视野,或是休息强健体魄。学生的整体成绩提升了,那么他的整体学习能力也就增强了,这一点也是在教学中划重点的一个重要意义。

现在,每一个家庭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就是他们的全部,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优秀的,而没有达到这一目标的原因只可能是教育教学方法不适合孩子的长久发展,我想,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个问题都勇敢地向前走一步,那么,所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迎刃而解而在数学教学当中规划重点就是其中的一小步, 希望我们以此为契机,把未来道路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合理地解决。只有这样,教学之路才会越来越完善,我们的明天也才会越来越美好。

摘要: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进行的行为,但学会学习却是一种技能,同样的班级,同样的教师,不同的学生,成绩就会千差万别,这一点不得不值得人们去深思,同样的道理,同样的班级,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成绩也会有所不同,这同样也值得人们去深思。数学这门学科同样会有这样的差别,那么,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规划重点会起到哪些作用?实现哪些教学意义呢?

篇4:《划龙船》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安徽民歌《划龙船》,感受劳动号子一领众合的风格特点。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3、学习劳动号子并创编劳动号子。教学重难点:

1、欣赏《划龙船》,感受劳动号子的演唱特点。

2、创编劳动号子。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新课。

1、教师讲话。“今天带来了些图片,请你们看看,从这些图片里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2、出示图片。

3、学生回答。“可以联想到端午节。”

4、请学生简单说说端午节。

5、教师小结。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1/3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每逢端午,华东的江浙一带,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而贵州的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

6、观看视频。

师: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赛龙船比赛的视频。在比赛中船上的人是怎样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的呢?

(二)欣赏歌曲《划龙船》

1、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安徽民歌《划龙船》,听一听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2、全体欣赏歌曲。

3、学生回答。

4、师小结。

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领唱和齐唱。齐唱就是许多人唱同一曲调。齐唱的这些人你们听出他们主要唱的是什么吗?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听一遍。

5、再次欣赏。

6、生回答。

(三)介绍劳动号子。

1、我国的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劳动号子是与生产活动直接联系的一种口头即兴创作,曲调比较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合,顿挫分明。内容根据劳动特点随意发挥。

2/3

劳动号子因各地区生产特点不同、可分许多类型。如沿海地区和水乡渔村,流行渔民号子,城镇的水旱码头,流行搬运号。此外,还有开山号子、爬坡号子、插秧号子、榔头号子、入囤号子、夯号、打桩歌、辘轳歌等多种形式。

2、欣赏其它的劳动号子。

师:在生活中,当人们劳动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号子,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听一听。

(放视频)纤夫号子。

(四)创编劳动号子。

师、那么看过了这些,我也想请同学们也来编编劳动号子。

1、分组,自己结合劳动场景编创。

2、分组展示,学生评价。

(五)欣赏《龙船调》。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安徽民歌表现龙船的歌曲,那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湖南民歌《龙船调》,有我们的歌唱家宋祖英演唱,这首歌曲她曾经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也演唱过,还有很多的外国人帮她配伴唱,影响非常好。

(六)教师总结。

篇5:《划龙船》的教学反思

一、《龙船调》的旋律和歌词特点

《龙船调》这首歌旋律明快, 韵律起伏大, 音域宽, 节奏自由。同时, 整首《龙船调》腔调高亢, 唱腔婉转, 叙事的同时还有着浓浓的抒情氛围, 配合湖北方言演唱时感染力强, 有着极高的传唱度。《龙船调》的主题乐句就是开头的第一和第二乐名。整首《龙船调》都是以主题乐句为中心展开的, 主题明确, 情感外放, 构成了整首乐曲的结构。

作为土家特色明显的民歌, 《龙船调》所使用的衬词占去了整首歌词的1/3, 体现了非常明显衬词特色。一般来说, 衬词分为单衬, 双衬, 实衬和虚衬。《龙船调》里这四种衬词手法都有出现, 如“哪”、“哇”、“嘛”、“咿哟喂”、“啊”、“啰”等词的大量应用, 不仅反映了词曲的民族特色, 同时还塑造了婉转悠扬的曲调基础。衬词的存在让整首《龙船调》俏皮活泼, 充满了浓浓的喜悦情绪。每一句歌词都有一句衬词, 甚至还出现了许多由衬词形成的句子, 如“阿喂呀佐, 阿喂呀佐”这些句子就生动地表现出了划船时的动作和节奏, 画面感突出。在《龙船调》里, 基本的唱词已经完整地勾勒出了情境画面。衬词的存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对白中的“我就来推你嘛”, 其中的衬词“嘛”让整句瞬间跳跃了起来, 充满了生活里的俏皮感, 唱来更让情景栩栩如生, 如在眼前。由此可知, 《龙船调》中, 衬词表义性不强, 更多的是在培养情绪, 营造氛围。地道土家方言的衬词结合风格鲜明的曲调也就构成了《龙船调》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衬词的使用上还要注意一点, 在土家族的聚居区, 每个地区的土家方言都是有区别的。发音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衬词, 所以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音来合理使用衬词。这些也构成了《龙船调》风格上的特色。

二、《龙船调》的调式和演唱特点

《龙船调》这首歌主题鲜明, 音乐简明欢快, 形象生动, 风格独特, 展现了土家族的风俗特点。整个《龙船调》的调性为五声徵调, 其骨干音为“l 3”, 羽调式但以“5”音结束, 又似徵调式。这种调式就是典型的恩施特色民歌。调式在主歌部分明快自然, 行腔悠扬俏皮。曲首明亮而直接, 体现着独特的山歌特色, 隔河相望的空间感跃然而出。副歌部分节奏明快, 说唱对白部分趣味而自然, 对比强烈。从羽调式开始, 中部形成对比性展开, 曲中与曲末腔调不断循环, 优美而高亢的音调构成了愉快而明亮的曲调。其中, 曲调里不仅可以感受到河上土家小伙子划船的节奏, 还可以感受到唱歌对歌的人快乐的情绪。欢愉而真诚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特别是在徵羽交替调式的“5”音上结束后, 整个曲子层次感明显, 朗朗上口又回味悠长, 音乐智慧处处可见, 所以千百年来为人所传唱。

《龙船调》的演唱有很多种形式, 如男女对唱, 合唱以及说唱。在对唱模式下, 利用词曲中大量的对白内容进行演唱:“ (女) :正月里是新年 (哪咿哟喂) , (男) :妹娃儿去拜年 (哪哟喂) ”。当然, 作为山歌的一种, 《龙船调》本身也可以体现赛歌台上的歌唱形式。一问一答的唱法之外, 还可以用一唱众合的形式演绎。如果是男女组合演唱, 《龙船调》就可以由女声来表现一个过河去亲戚家拜年的小姑娘, 而男声就是热心推船摆渡的艄公。在演唱时, 对白说唱, 对答对唱, 形式多样, 生动有趣, 俏皮而诙谐的曲境更能体现出《龙船调》本身的生活气质。另外, 考虑到《龙船调》本地的语言特色, 在演唱时, 遇到“年”、“娃”这些字音时, 当地的语音习惯是进行儿化音处理。即“年儿”、“娃儿”。儿化音的处理生活化更明显, 乡土感觉更深厚。从最早的五十年代起, 《龙船调》就是由三个人共同演唱, 也就是两个男声加一个女声, 边唱边跳, 载歌载舞, 明快生动。从这首歌形成以来, 最初是民间的独唱曲目, 逐渐从民间舞台走向艺术殿堂, 受到了众人的欢迎, 而其艺术演绎形式也越发多样。

三、《龙船调》的音域

从音域上来说, 《龙船调》并没有跨越太多的音域, 但是高亢的旋律反复出现。大部分都是在高音区往返的特点, 让这首《龙船调》在演唱时需要重点调节气息和共鸣。只有调节好气息和共鸣, 才能让声音在高音中自然跃动, 形成和谐而具有感染力的演唱风格。一般来说, 土家当地的人在演唱此首《龙船调》时, 声音大, 穿透力强, 山歌对唱的特点非常突出。越是气息长的演绎越能展现这首歌的魅力。从技巧上来说, 《龙船调》这首歌体现了当地特色的交流沟通模式, 也让《龙船调》这首歌的生命力旺盛, 千百年来其音域并未产生变化。在地道的演绎中, 《龙船调》彻底地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好嗓子, 音域特色成为了这首歌的魅力之源, 其高亢的音色也构成了其腔调之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龙船调》是土家族民歌的代表作。土家族的民歌艺术地记录下了本民族的时代特点, 反映着本民族的生活和风情。不仅勾勒出了土家族的民族形象, 同时还反映出了土家族的政治和生产生活各方面情景。

摘要:土家族的民歌轻快活泼, 不仅形象地勾勒出了土家族的生活情景, 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点。笔者在本文中对土家族的民歌《龙船调》艺术形态进行探讨, 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土家族,《龙船调》,艺术

参考文献

[1]王春朋, 刘长宇.从几首土家族民歌说开来去——以恩施自治州地区为例[J].北方文学, 2012, 05.

[2]柯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民族艺术研究, 2014, 05.

篇6:《划龙船》的教学反思

以“玩”为法, 这是周伯通的基本教育方法, 甚至是他的全部教育方法。无论是教郭靖还是教杨过, 周伯通都是玩着教, 即“寓教于玩”, 并且似乎别无目的, 只是玩。这比起我们平时上课的那些预设且死守的“教学目标”, 要有趣和“灵活”得多。在这种教学中, 郭靖们何止是没有压力, 简直是充满乐趣和激情, 是玩着学。于是, 郭靖们不仅能学到真本领, 还能陶醉于真才实技中本来就蕴含着的精神享受。这种教法和学法, 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多么令人羡慕啊。

当然, 这种“玩”法是大师级别的人物才会有的, 它超越了专业技能和精神羁绊从而进入一种自由挥洒和任意流露的境界。阮籍出任东平县———东平有美酒, 他有一半动机是冲着酒去的———品着美酒玩着闹着, 一月之间, 积案全无, 天下太平;贾平凹在街头边跟催稿的编辑闲聊, 边在烟盒上写文章, 聊未尽而稿已成……《神雕侠侣》中周伯通自创的一种拳法就叫做“一心二用”, 几乎完全是在玩耍中完成的。这都是大玩家信手拈来的大手笔, 足以让天下无数碌碌无能的教师羞愧难当。这种大手笔是普通的学识和经验所无法达到的, 也不是仅凭“专业技术”能力可以自如应付的, 它是超越一切现行规矩之后, 才达到了那种通神拟鬼的境界, 与其说是超人的才能, 倒不如说是脱俗的任性和随心所欲的挥洒。这也似乎不是什么“厚积薄发”和“滴水穿石”之类的功夫, 而是通天性、极自然、超凡俗、无规而中矩、无形而尽意的极致人生, 如清风流云自然而天趣生成, 如狂风暴雨而无拘无束, 是出神入化的鬼斧神工吧。

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似乎是忌玩的, “业精于勤荒于嬉”是我们须臾不忍离嘴的咒语。如同寺院里的清规戒律, 无论在言语上还是行动上, 我们都对“玩”怀有万分的戒忌, 甚至视若洪水猛兽。包括小学生背手正坐在内的那些规矩是怎样被炮制出来的?依据的是什么理论?发源于那种动机?细想起来真是让人不可思议并且深生疑窦。

规矩太死和毫无规矩是所有从教者都反对的, 但是对于“玩”和“活”的深入思考和认真实践又有几人?似乎自有学校教育以来, 大的方向总是走向规矩的严格和规范的繁琐。教育的“进步”似乎也只体现在不断的严肃规矩和限制趣味上。“禁止”“不许”之类, 是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最常用的词汇。是啊, 我们有时也说“寓教于乐”和“快乐教学”, 但是, 多数教师似乎并不愿意在这方面下多少功夫, 抑或是不屑于给学生快乐和趣味。好像学究式的古板、满脸阶级斗争式的严肃、不苟言笑的表情、道貌岸然的做派等, 才更像教师, 更能为人师表, 也更显得有学问, 更能显出师道尊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 这种情形愈演愈烈, 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喜笑颜开、幽默风趣的教师和活泼生动、快乐有趣的课堂了———除非是在听课者面前作秀。

周伯通之所以能和“学生”玩到一起, 首先是他不把自己当老师, 也不把学生当“学生”。郭靖要将他称“老师”, 他坚决不许, 因为那样必然导致关系“生分”和尊卑差异, 自然就不利于一起“玩”。最后青春年少的郭靖只能把这个老头儿叫“大哥”。称“大哥”与称“老师”在本质上有天壤之别。在周伯通那里, “大哥”表示一种“玩伴”关系和“哥们”关系。“不为人师”是周伯通、洪七公们的基本立场, 这无疑是他们超凡脱俗和高明巧妙之处。被人称不称“老师”, 其实与光荣不光荣没有多大关系, 那不是师生关系的本质。“敬师如父”“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等其实都是封建宗法观念的余孽, 在现实中表现的更多更突出的是其消极甚至丑陋的一面。对此, 周伯通要不比我们更明白, 要不就是浑然不知。

比起周伯通, 当今的广大教师的突出特点就是各种“霸权主义”, 诸如“话语霸权”“道德霸权”甚至“审美霸权”“消费霸权”等。总之, 是以自己的思想为标准去限制学生, 用各种各样的行为框子去套学生。“霸权”突出, 何来平等?没有平等, 何来真心交流?于是就只剩下灌输, 只剩下强迫。所谓“填鸭式”“注水式”的方式方法就是这些“霸权”活生生的体现。而这种灌输和强迫在老师们那里却是自然而然和“天经地义”的, 老师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是因为自己早已习惯于此, 即自己在上学时已习惯于被灌输和强迫, 于是做了教师之后还是习惯于灌输和强迫, 这是教育精神的一种遗传。“好的学不会, 坏的不用学。”传统教育中不是没有好东西, 但容易被后来者学到的却往往是不好的, 负面的。

被动成为一种习惯, 就很难改变, 无论是作为成人的教师还是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 乃至广大的社会民众, 也包括家长, 甚至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而被动习惯却是创造性发展的死敌。

把学生训练成循规蹈矩的呆鸟和亦步亦趋的应声虫, 学生自然不会有什么创造性和创造力。所以从客观结果上说, 从长远看, 不是所有的学校、教师都对学生有帮助, 有些学校和教师其实是在害学生, 在暴殄天物, 对社会和教育的进步起着倒退作用, 属于“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

我们称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理由之一, 就是它们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精神, 这是根本。而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就是由这种关系和精神做内核的制度和方法派生出来的。这是根与枝的关系, 是果树和果实的关系。至于说到传统文化的深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我们应该是有信心的。但是, 也许正是这些五千年的优秀传统, 在主观上成了中国教育和教师的五千度近视镜, 妨碍了我们的视野;也许正是那些庞大而系统完备的传统观念, 在客观上成了教育进步的绊脚石, 使得中国教育改革举步维艰, 甚至走一步, 退两步。

“疯癫”是对“理性”的反叛。如果已经“理性”得不近人情, 冷酷如冰, 毫无生趣, 那么“疯癫”一下倒有助于人性和生趣的回归。当然, 周伯通不是医学和生理意义上的“疯癫”者, 他只是一个玩性不改、童真未泯的老者。这样的老者是最适合做教师的。

西北师大附中校长张盛庆曾说, 教师应该有三种“风范”, 即“老者风范”“学者风范”“师者风范”。我是非常认同“老者风范”这种说法的, 因为它形象地说明了宽容、和蔼、慈悲在教师人格中的作用。一个老人对待孩子, 慈祥, 温和, 容忍, 甚至时有适度的娇纵, 这不正是广大教师特别是中、小、幼教师所普遍缺乏的吗?

周伯通的特点还在于同时娱乐自己。把教学看做一种娱乐, 这对于教师来说其实是必要的和重要的。许多人都说当教师很苦, 也承认这种苦主要来自“心苦”, 其实就是枯燥的教学过程和严肃有余的教育教学态度以及长期被死板而缺乏活力的教育体制压迫造成的。至于工作量之大和劳力之累还在其次。

比比周伯通, 我们其实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绝境, 逼到了苦楚和煎熬的体验之中。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高兴一点儿?为什么不可以在课堂上给自己找点乐子?为什么不可以像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之间那样充满亲情和快乐呢?何况在那种情形下并不妨碍学习, 甚至学习效果会更好。难道是因为教师比学生更有知识, 从而就有了足够的理由高高在上, 居高临下, 虎视眈眈, 就能随意剥夺学生的快乐和自由吗?而周伯通、洪七公们不是这样, 孔子、陶行知们也不是这样, 其实教育教学效果好的老师们都不是这样。只是, 毕竟能和学生“玩”到一起, 能“寓教于玩”的教师太少了。普遍的情况是, 都为分数急红了眼, 瞪视着学生, 逼迫着学生去死记硬背, 去题海里挣扎甚至“淹死”———毁掉他们天生的灵性和学习兴趣。这种杀鸡取卵的手段不是基于对教育的无知就是基于职业的私心, 正像以破坏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建设那些高污染的工厂一样。

教师是完全有理由而且能够在教学中获得乐趣和愉悦的, 完全不必要也不该整天板着面孔去对待学生。教学内容和师生交流中存在着大量的快乐资源, 亟待我们去开发, 去利用。我们理应享用这些快乐资源, 从而使师生的生活都充满快乐和趣味。若不如此, 我们岂不白白浪费了人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假设做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老顽童式的老师和做一个警察式的、保姆式的老师, 而得到的教育效果是一样的, 那么你选择哪一种?

大凡是正常的人, 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快乐指数是和学习效率、工作效率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兴趣和趣味与学习效果是密切相关的。遗憾的是多数老师已经被强大的社会意识形态“绑架”了, 被来自工业时代的无所不在的“竞争”呐喊声、喧嚣声吓懵了, 逼疯了, 于是从思想到行为, 都陷入了严重的误区而不能自拔。虽然我们有时也有清醒中的痛苦和无奈, 但更多的是习惯, 似乎被一种抽象的社会力量使了定身术, 又像是患了自己想打倒自己却又不愿意打倒自己的那种人格分裂症。

学生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和发明创造却正是在充满快乐和激情的情境中发生和产生的。把教师得到乐趣、学生得到快乐作为教育教学的前提, 有何不可?这不仅仅是周伯通这种小说人物告诉我们的, 也是无数成功教育者和教育专学家告诉我们的, 当然也是简洁、朴素却最实用的教育真理告诉我们的。

教育的潜台词是“与生同乐”。乐和学一样重要。我们都看到过许多考上了大学却丢失了娱乐天性的学生, 也听到过不少学富五车之后却隔绝了温馨的亲情、友情和生活情趣的人的故事, 这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失败, 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我们不禁要问:了无生趣的学问还是对人生有意义的学问吗?毫无乐趣的生活和工作, 对人会有益处吗?

学习是为了人生, 教育是为了人生, 这大概是对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通俗而准确的解释吧。

快乐是人生, 不快乐也是人生;快乐是教育, 不快乐也是教育。在快乐中从事教育和学习, 不仅有利于教师和学生, 利于教学效果, 更利于人生和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 “快乐”应该成为教育的第一前提。若非得说它和儿童游戏有什么区别, 在我看来, 区别仅在于教育有点儿学习的动机, 仅此而已。

教师是否成熟也表现在是否会和学生“玩”上, 表现在是否会流利而自然地借“玩”的名义去与学生交流教学内容上。但是, 那确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不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就可以达到的。

仔细体味我们生活中那些“好玩”的人、充满趣味的人, 认真研究有德有才的“老顽童”们在和孩子们做游戏时的那些举止言行, 我们也许会有一些启发。至于时下那些铺天盖地、云里雾里的教育理论, 倒可以缓一会儿再看。■

篇7:《划龙船》的教学反思

1 黔东南苗族龙船节及龙舟文化构成要素

1.1 龙船节构成要素

有龙船节时间,才会有龙船节行为。但是,有龙船节时间不一定会产生龙船节行为。因为,龙船节行为是建立在龙船节观念之上的。龙船节观念是支配参与者的主观意识,并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密切相关,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1]。因此,龙船节观念的建立是龙船节行为的前提条件,但是仅有龙船节观念和龙船节行为显然不能实现龙船节,还必须有相关的辅助条件:组织策划、节日经费、相关设施、划龙船技能等,参与龙船节的目标是苗族青年男女择偶的需求、中老年人社会交往的需求、苗乡物质贸易以及国际文化活动交流的需求,是一幅展示苗乡浓郁风情的社会画卷。

1.2 龙舟文化构成要素

龙舟文化由龙舟、祭祀、竞渡要素组成,他们分属于苗族民俗的物质、信仰和行为三个不同文化层。龙舟涉及的是苗族民俗的物质层,祭祀归入苗族民俗的信仰层,竞渡属于苗族民俗的行为层,这三个要素统一在龙船节这一载体之中勾勒出苗族早期文化传统的发展历史。

2 黔东南苗族龙船节文化的独特性

2.1 别致的龙舟及“龙篷”

舟的形制与装饰为“一母二子”,均为独木结构,是用三根杉木掏空树心制成。中为主船,苗语称“台迷”,意为“母船”,长达二十余米,两侧各一小船,苗语称“嘎呆”,意为“子船”,长达十五米左右。龙头用水柳树精心雕刻而成,为“牛角龙”形象。每个村寨不仅有自己的龙船,还为保护龙舟建有七格的“龙篷”,每格近四米长,又称为“七间房”。龙船节结束,龙舟进“龙篷”,以免日晒雨淋。

2.2 盛装礼仪与传统习俗

龙船节上苗族人民用服饰来传递对神龙的崇拜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参加龙舟活动着装的规定上,不按规矩着装者不得登上龙船,桡手(水手)必须戴笠穿蓑衣,不仅是一种装饰,还关联着祈盼神龙降雨意愿。妇女盛装锦衣,戴着大耳环、项圈等饰物参与岸上踩鼓活动。每一村寨划龙舟之前,必定要插完秧、搞好农业生产,否则在其它村寨人面前抬不起头;平日里关系紧张的桡手,一上龙舟必须握手言欢;划舟的组织者在终点处放出一只大肥活鸭,让抵达终点的桡手追逐捕捉。龙船节的盛装礼仪,折射的是苗族同胞对神龙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2]。

2.4 独特的仪规与祭祀

以寨或氏族为单位,每届(即每年)推选鼓主,苗语称为“嘎纽”。桡手站立于母船两边的子船上划浆,划渡中必须一鼓作气划至终点。龙舟调头后,掌舵者分给每位水手一束青草,合一齐投江中用以驱邪。划渡以巡游、串寨子、走访亲友为主。从龙舟下水、竞划、停靠、上岸,每一环节都有祭祀活动,龙舟除下水时需祭山神和祖先,行驶中还要祭祀“鼓头”和当地的风水神树。禁忌妇女上龙船,凡有妇女生孩子或坐月子的家庭,全家不许触摸龙船,否则会“发生不测之事”。节日期间的“龙舟饭”。由“鼓头”家准备,为了怀念远祖先民的生活,在龙舟上吃饭的人需用手抓。煮饭与烹肉的人由“有福气”的中年男人担任。不能加盖蒸饭,不许翻动正在烹调的肉、鸡、鸭等[3]。

2.5 非常的情感和体验

“龙舟”的荣耀:龙舟的精美制造,“龙头”悬挂的礼品多寡,彰显着村寨的实力与宗族的荣耀;“鼓头”的荣耀:被推选为“鼓头”,意味着地位、尊严及家族昌盛繁荣,可以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禅溢后代的婚姻前程。宗族的智慧与男人的气魄:划龙舟是一项集体力、技术、智慧、勇敢、团结于一体的苗族民间体育活动,既有鼓主、艄公、小锣手、撑篙手和桡手,也有开赛、离寨、归寨时在船上放土炮的铳炮手,更有能书会算的管账者这一“文化人”。心理的慰藉与幸福感。参与龙船节活动,吃食了龙舟上的祭品能消灾免难,百事如愿。从清(乾隆)《镇远府志》卷九“风俗”:“是日男女极其粉饰,女人富者盛装锦衣,项圈、大耳环,与男子好看者答话,唱歌酬和,已而同语,语至深处,即由此定婚,甚至有时背去者”中可以看出,青年男女参与龙船节游方、对歌活动,能获得梦寐以求的爱情。

3 黔东南苗族龙船节文化发展历程

实地走访和查阅文献得知,龙舟文化经历了1957年的鼎盛期—参与活动的船只多达40多只;1958-1960年萧条期—由于政府对龙船节活动的祭祀仪礼、划船线路和线路顺序等方面更改,参与活动的船只与人群大大减少;1961年后的短暂恢复期—参与活动的船只达到27只;1963-1976年低谷期—龙船节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遭到政府禁止,甚至将现有的龙船进行烧毁,苗族龙船节文化一度遭到破坏,跌入低谷;20世纪80年代以后恢复发展期—每年参与活动的船只达20-30只。90年代以后还吸引了港澳台同胞及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观光旅游者万余人次,不仅促进了国内外人民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而且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当地旅游经济及苗族同胞的个人经济收入;21世纪下降期: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龙船节活动受到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龙船节活动主体的更改与减少,龙船节活动时间、活动路线的篡改,龙船节祭祀仪礼的简化,政府投入与民间组织的矛盾,一度影响了苗族人民参与的积极性,近10年龙舟下水的数量每年不足10只[4]。

4 黔东南苗族龙船节文化发展启示

构成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核心的深层结构是区别于他族文化,具有强烈稳定性的民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根本性特质,这些特质是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活动中主要的、深层的内涵,是少数民族早已存在的历史文化事实,不易动摇。黔东南龙船节龙舟文化独特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证明了少数民族节庆体育相对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吸取他族文化之长,并把它融入自己的传统文化中,用以丰富自己,却不会轻易被同化。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浅层结构是以社会大众为对象,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市场流行为走向,这种浅层次的与大众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表层文化,容易“趋同”。因此,少数民族节庆体育的发展,需要找到新旧文化之间的交汇点和契合点,将其深层结构区别于他族文化的特质更好地引向新文明。

4.1 审慎而理性的态度是少数民族节庆体育发展的前提

我国社会的发展有区域与地域之分,特别是地处西部地区的黔东南苗族存在着前现代、非现代或反现代部分,极大地影响着苗族节庆体育的品质与风貌[6]。从龙船节龙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缺陷来看,既有其内部各方面发展程度的失衡,也有其内容、表现方式、运作机制与现代的不适应或不协调,存在着短视一时之利,过于推行竞技龙舟,对龙舟文化核心的深层结构挖掘不够问题,影响了苗族人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将体现悠久传统文化历史和精神的少数民族节庆体育,发展为只是一项旅游活动或者竞技运动项目,使其民俗文化和情感消失;更不能使其在闭关自守,抱残守缺中止步不前,流于边缘化和失传的境地;而应持审慎而理性的态度,在培养文化新质的同时,为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精髓存留空间,才能使少数民族节庆体育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立命之本[6]。

4.2 现代性建构的解构是少数民族节庆体育发展的关键

任何文化发展都要经历建构的解构这一过程。在此过程中建构是解构的原因之一,也是解构的一种方式。少数民族节庆体育现代性建构的解构是一项以现代文化为参照的创造性转换。调查发现,龙船节传统龙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特别是在贵州苗族聚居的核心地区,其稳定性尤为突出,这将给传统龙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带来巨大的困难和障碍。克服这一困难和障碍的关键是要找到传统龙舟文化面对未来发展的生长点,以此去培养文化新质,使其在文化新质的培育中得以改造,达到传统与新质的吸收、融会和整合。转换后的传统龙舟文化,既未放弃传统的要求,也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无疑具有新的创造力和生长力[7]。

4.3 传承体系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是少数民族节庆体育发展的保障

只有通过制度文化的构建与完善,从政府、管理部门、学校到家庭,形成有效的互动,构成支持体系,才能使少数民族节庆体育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的时代动力。贵州政府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建立了系列龙舟文化保护措施。如2003年在台江县施洞镇建立了苗族独木龙舟博物馆;2008年,苗族独木龙舟文化申遗成功,其保护与传承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传承受限的状况下,注意保护年事较高的传承人,给予他们生活、医疗等方面帮助的同时,鼓励并扶持其开展传习活动,并培育和组建了一批传承人队伍等,为苗族龙船节龙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绝好条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黔东南苗族龙船节进行研究,详细地阐述了龙船节中龙舟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发展历程。认为黔东南苗族龙船节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个案中非常典型的例证。指出:审慎而理性的态度是少数民族节庆体育发展的前提;现代性建构的解构是少数民族节庆体育发展的关键,传承体系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是少数民族节庆体育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龙舟文化,龙船节,少数民族,节庆体育

参考文献

[1]顾旭锋,陈金风.休闲体育构成要素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11(1):135-136.

[2]周华.黔东南苗族本寸寨的独市龙舟节文化初探[J].贵州氏硅学院学报(哲学社刍科学版),2012,134(4):10-13.

[3]李军.贵州台江苗族独木龙舟传统体育活动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8):107-108.

[4]王馨平,刘礼国,徐烨,等.苗族独木龙舟变迁的经济动因探析[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25(3):32-35.

[5]马俊山.论中国话剧现代性的生成机制——以“演剧职业化”运动为支点的考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43(1):114-123.

[6]胡娟.龙舟竞渡流变历程中的现代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4.

上一篇:小学作文挫折也美丽200字下一篇:成长中我们丢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