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市统计局开展深入

2024-04-07

兴城市统计局开展深入(共8篇)

篇1:兴城市统计局开展深入

兴城市统计局开展深入

学习实践活动第三阶段工作总结

我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入第三阶段以来,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牢牢把握解决突出问题的前提,把解决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交叉进行,认真制定整改方案,严格落实整改责任。较好地完成了第三阶段工作,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落实整改方案,做到“四个明确”

根据第三阶段工作要求,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查找整理出影响和制约统计服务质量的问题,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进行了逐条分析,制定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分别召开了班子会,党员干部座谈会,就整改工作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意见,并做到了“四明确一承诺”。一是明确了整改落实项目,集中整改的重点问题并进行归类排队,明确列出了哪些是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可以立即解决的问题,分门别类提出整改意见。二是明确了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注重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在整改中化解了矛盾,赢得了民心。三是明确了整改落实措施,对需要整改落实的问题,逐项进行了研究分析,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并加强了沟通协调,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形成了合力加以解决。四是明确了整改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整改落实责任制和承诺

制,逐项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岗位和具体责任人员,把任务分解细化,责任落实到位,即分管领导主抓,股室负责人具体落实,工作人员具体实施。实行一抓到底,一步到位。组织群众评议,群众满意才算整改到位。并将整改落实方案,在全局全社会公开,落实措施向全体党员和群众通报,自觉接受监督。

二、解决突出问题,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根据市委学办围绕服务基层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以组织创建“五型”机关为载体,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作效率和行政执行力,促进统计服务水平提升。二是积极响应市委、县政府“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乡镇农民家门口,开展一帮一扶贫帮困活动,受到联系村干部和群众高度好评。

三、完善体制机制,健全规章制度

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整改目标责任制,多次召开了局内统计人员会议,为提高统计服务质量,认真落实局党组首问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实行了股室目标责任制、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业绩与个人职务晋升、职称聘任、年终评先挂钩,鼓励干部职工大胆创新,勤奋工作,确保实效。

四、总结测评完善,确保科学发展

坚持边整改、边总结、边公示,局总结报告形成后,先

后多次向局全体干部职工公示征求干部职工意见和建议,总结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的经验和取到的成效。为完善学习实践活动,听取宝贵意见和建议,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促进了统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九年八月三十日

篇2:兴城市统计局开展深入

都统发„2009‟8号

关于印发《盐城市盐都区统计局开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

通 知

各科、室,调查局:

《盐城市盐都区统计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已经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盐城市盐都区统计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

二OO九年三月十七日

盐城市盐都区统计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

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顺利实现“十一五”宏伟目标,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党开展这项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认真完成好这项工作,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现就我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提升统计能力,全力服务盐都发展”为主题,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为载体,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的统计工作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统计服务与发展、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组织完善、制度科学、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统计体系,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盐都崛起提供有力的统计保障。

篇3:兴城市统计局开展深入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今年,山西省出台《关于实施山西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的意见》,并就剧种普查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同年4月,晋城市文化局印发了《关于开展晋城市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剧种普查的工作目标和要求,把全市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设在晋城市上党戏剧研究院。由此,剧种普查作为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的重要一环,先行开展。

一、目标明确

按照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动员暨培训会议精神和晋城市文化局关于全市戏曲剧种普查的工作要求,市上党戏剧研究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积极筹备、周密部署,成立领导小组,组织专家预估我市专业院团和民营团体现状,形成工作方案,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为如期完成普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本次普查,旨在全面系统掌握我市各县(市、区)各剧种、各院团的数量、演出剧目、人才状况、演出区域以及生存现状、形成发展历史、艺术特点等,为科学化管理戏曲文化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是促进我市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关键步骤,是推动我市文化艺术繁荣的重要举措。

二、措施严谨

戏剧院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郭孝明要求,普查要全面,范围要广,要做到“院团在哪儿,普查小组就走到哪儿,工作就干到哪儿”,要深入各院团、村社、文化广场、田间地头,对于老艺人,要走访到户,将工作做细做扎实。普查小组在各县(市、区)文化局的协助下,克服院团分散、工作量大、普查人员短缺等困难,通过查找历年登记备案的院团情况按图索骥、有的放矢,采用数据资料收集与实地普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现场调查填报。这样既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更直观地了解各院团的生存现状,弥补以往院团资料漏报的缺陷,深化普查工作的意义,给传承弘扬振兴上党戏曲带来更大的启发,更宽的拓展。

三、工作创新

大数据时代,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普查小组通过QQ群、微信群,电子邮箱及时与各个院团进行交流,传送数据和图片,保证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同时做到电子分类条理清晰,便于管理与查询,又使得多项任务同步推进,为下一步工作打好根基。

除此之外,建立戏曲艺术人才档案也是此次普查工作的亮点。郭孝明组长提议,在戏曲普查的同时,要多方收集资料,为我院建立“人才档案”打好基础。为此,针对全市二级以上职称或荣获过省级一等奖以上的演职人员,普查小组走访到户,收集第一手资料,具体包括表格、个人照、演出剧照、音频视频资料、学历证明、获奖证书等,争取做到“一人一证一剧一照”,确保资料完整,为保护戏曲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电子设备与软件技术的多次应用也是此次普查工作的一种创新。面对“一些资料早已丢失,一些资料过于老旧,一些资料很不完整”等问题,普查人员利用手机、相机、电脑、扫描仪等电子设备进行翻拍,运用Adobe Photoshop、美图秀秀等软件对图片进行多次修理,保证精度不变,更易保存。电脑归档后,戏曲剧种、演出团体、人才情况、图片、视频等信息一应俱全,融为一体,使剧种得到全方位的鲜活展现。

四、数据详实

普查期间,小组成员结合实际情况,围绕具体问题,仔细、深入了解情况,按照普查要求逐条登记,绝不漏报虚报。对有疑惑的或者一时难以判定的问题先行记录,在反复研究分析或请教行内专家后,再行填报。8月15日,在对全市各县(市、区)院团提交的资料、数据进行反复审核后,进行平台统一录入,并将纸质版报送省普查办。

经统计,晋城市现有活态剧种4个,其中,本土剧种2个:上党梆子、上党二黄,外来剧种2个:上党落子和蒲剧。现登记注册戏曲演出团体23家,其中,转企改制团体8家,民营团体15家,民间班社若干家。全市戏曲从业人员2000余人,其中,国家二级职称以上或荣获省级一等奖以上优秀人才65人。

从县区分布来看,阳城县转企改制团体1家,民营团体3家;泽州县、沁水县、陵川县各有转企改制团体1家,民营团体1家,演出前景不容乐观,演出收入偏低,入不敷出。相较而言,高平市转企改制团体2家,民营团体5家,演出市场较好,收益较高,不愧为“梨园之乡”。

从机构功能来看,晋城市现有1家创研机构,2家教育培训机构和多家制作机构。晋城市上党戏剧研究院作为我市唯一一所专业戏曲创研机构,多年来致力于戏曲创研人才的保护与培养,现有二级职称以上人员18人,均为戏曲界领军人物,戏剧院也逐渐成为戏曲创研基地和戏曲人才孵化基地。制作机构多为个人纯手工制作坊,祖祖辈辈,代代相传,有200多年历史,制作工艺精湛,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器乐、水纱、头盔、道具等。在高平市北王庄村,许多手工艺人都会制作戏曲头盔和道具,各个作坊相隔不过数米,已有区域规模。

五、意义深远

通过普查,直观面对基层院团,对生存现状有进一步了解;掌握了严谨客观的数据,为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戏曲政策积基树本。以普查,加强阵地建设;以普查,促进戏曲传承。剧种普查不仅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省强市重要的基础工作,更是构建戏曲传承发展新生态,实现对戏曲文化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必将推动戏曲的繁荣发展。

篇4:兴城市统计局开展深入

一、充分认识统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统计信息化是统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统计服务科学发展、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统计信息化,是统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统计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用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统计信息化是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统计服务科学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各类经济体提供全面、准确、及时、权威的统计数据,为其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变化提供基础信息;就是要密切监测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及时准确揭示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统计分析,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政策依据。面对数以万计的统计指标和调查对象乃至十几亿的普查对象,面对海量的原始数据和影响经济社发展变化的多种纷繁复杂因素,要进行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加工、汇总,要及时地对经济社会运行进行监测,要科学分析经济社会的变化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离开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撑,就不可能有深度,就不可能有高度,就不可能有高质量。

(二)统计信息化是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是统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充分发挥统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作用的重大举措。统计工作科学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实现统计设计、统计工作布置、统计数据生产、统计数据发布提供、统计工作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实现统计全流程、全方位的数字化、信息化。如果缺乏现代化的数据采集加工手段,缺乏安全快捷的统计信息网络,缺乏统一适用的统计应用软件,缺乏强大健全的统计数据库系统,面对复杂的统计管理体系、庞大的统计调查体系和复杂的统计环境,统计系统就不可能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就难以实现统计工作科学发展,就会制约统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影响统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作用的发挥。可以说,统计发展的历史就是统计工作与计算手段发展相互促进的历史。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统计工作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方面的科学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要切实保障统计信息的真实可信,就必须积极推动和应用信息化;要提高统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须高度重视和紧紧依靠信息化;要实现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就必须率先实现统计工作的信息化。

(三)统计信息化是统计建设的重要内容。统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统计服务科学发展、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水平,离不开统计能力的不断提高。提高统计能力,关键是要加强统计建设。统计建设包括法制建设、基础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幾个方面。法制建设是保障,基础建设是根基,队伍建设是关键,信息化建设是核心。统计部门整天和数据打交道,与信息化的联系最密切,从数据采集、传输、整理、汇总、存储到数据的提供、发布,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目前,普查需要动员几百万人员,需要录入、处理巨量数据,常规统计调查每月也要录入、处理巨量数据,这给统计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离开了现代化的手段,统计工作根本无法运转。只有建立起满足统计工作业务需要的统计网络体系、统计业务处理软件系统、统计数据库体系,才能使统计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统计建设的核心,真正发挥统计信息化建设对提高统计能力的关键作用。

(四)统计信息化是推动统计改革的内在动力。通过统计信息化,可以实现调查对象原始数据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由国家统计局直接对原始数据加工得出全国性数据,可以消除数据传输、汇总的许多中间环节,有效抵御中间环节对数据的可能干扰;可以实现各级统计机构共享同一原始数据,按照统一的方法计算、核算分层数据,为地方和国家数据之间、地方各级之间数据的衔接提供保障;可以实现专业统计和综合统计之间、专业统计之间原始数据的共享,为消除专业统计和综合统计之间、专业统计之间数据的交叉重复和不一致提供保障;可以推动统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可以使一些原来不能实施的如“一套表”制度、一体化设计等得以实施。因此,统计信息化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统计设计思路、统计组织体系、统计管理方式和数据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对统计工作的影响十分重大。同时,统计信息化还能使我们在不改变大的统计体制的情况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二、努力构建现代统计信息化体系

统计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统计信息资源,促进统计信息共享,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效能,推动统计工作现代化的过程;是信息化日益渗透统计工作,与统计工作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紧密融合的过程。经过统计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统计信息化取得了很大成绩,部分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发布初步实现了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但从生产更准、更快、更全的统计信息对信息化支撑的客观要求看,用国家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和要求衡量,统计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统计信息网络尚未完全建立,数据处理程序效率不够高,数据库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联网直报工作进展缓慢,现行统计信息化水平还不能很好为统计工作提供高效的技术手段,还不能很好满足统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还不能很好为统计服务科学发展、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因此,必须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初步考虑,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统计信息化促进统计工作现代化、以统计工作现代化带动统计信息化,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深化应用、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构建网络健全、程序统一、运转高效、使用方便的统计信息化系统。

(一)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构建结构合理、覆盖全面、安全可靠、运转高效的统计信息网络系统。没有健全高效的统计信息网络,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就难以实现统计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统计的作用也就难以有效发挥。当前的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抓住网络技术转型和政府公共网络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快国家统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要优化统计信息网络结构,延伸统计信息网络触觉,提高统计信息网络普及率,推进多种网络接入,加快国家调查队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统计局和国家调查队网络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与中央和地方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统计信息网络性能,加快国家统计信息工程扩建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统计机构的网络传输能力;加强硬件基础建设,提高统计信息处理能力、传播能力和效率;加强统计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运维管理机制,加快国家统计局涉密网建设,强化统计数据灾难备份系统建设,增强统计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统计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保证网络系统稳定、高效、安全运行。

(二)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构建满足需求、规范统一、兼容共享、方便实用的统计数据处理软件平台。当前,由于开发统计数据处理软件时对基层考虑不够,缺乏统计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的统一规范,统计数据处理软件多、散、乱,不兼容,不共享,不统一,影响和制约着统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尽快解决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多、散、乱问题,实现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兼容、共享、统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统计服务科学发展、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信息化工作者,一定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将方便基层统计人员和统计调查对象填报数据、汇总数据、上报数据作为统计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基层的实际情况和使用者的需要出发,在充分调研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统一数据处理平台设计方案,强化统计设计的标准化、工程化,强化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规范化,提高软件对基层数据录入、网上报送、编辑审核、汇总制表、分类整理和统一管理的支持力度,加快统计数据处理软件开发进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统计数据采集软件平台,满足各级统计机构和各专业统计调查的需要,提高统计数据处理效率,减轻基层报送负担。

(三)着力整合资源,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功能齐全、高度共享、使用便捷的统计数据库体系。统计数据库体系建设滞后是制约统计能力提高、影响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统计业务急需的统计数据库尚未建立,已建立的一些统计数据库功能不够完善,造成大量统计数据难以进行深度加工,难以进行部门、专业间数据共享,难以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直接制约着统计效能的提高,直接影响着为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各类经济体服务水平的提高。要加大对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研究,尽快形成统计数据库体系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在相关专业选择数据库进行试点,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加快基础支撑数据库(包括元数据库、基本单位名录库、地理信息库)、专业原始数据库、专业工作数据库、综合应用数据库、统计数据发布库的建设,逐步形成与统计软件平台对接、以统计业务流程为基础、能够方便管理和处理不同类别及各种粒度数据的全国统一的统计数据库体系;通过中央与地方的政务网络资源,提供权威、丰富的统计信息及多样、方便的检索查询服务功能,提高统计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数据管理能力。抓紧充实和完善国家统计数据库,保障正常运行,进一步推进统计信息的公开化。积极做好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

(四)正确处理信息化与统计业务的关系,努力促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统计工作的统一性要求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的发展又为统计资源整合提供着技术支撑。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统计工作全过程、全方位的计算机化、网络化。统计信息化必须以满足统计业务工作需要、提升统计工作水平为根本目的。统计业务工作必须规范流程,统一标准、指标和口径,才能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化的作用。因此要统筹好统计业务工作和信息化建设二者的关系,以统计业务工作需求带动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促进统计业务工作。要加大规范统计报表一体化体系、统计信息标准、统计业务流程,加快统计信息化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发布,建立统计制度设计、统计数据管理和相关技术业务标准的元数据库及维护机制,为推行统计信息化打下坚实基础。加快统计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对统计数据的科学、规范管理。大力推动统计电子报表的应用,实现统计报表的设计、下发、报送、催报、审核、处理、综合管理和发布等统计工作过程的网络化。完善国家联网直报系统,加快推进各专业的网上直报,在主要专业领域逐步取消纸介质进度报表,逐步实现通过网络直接向国家统计局和省、市、县统计机构报送统计资料。完善统计信息门户网站建设,提高网站服务功能。积极推广手持电子设备、住户记账器和电子采价器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三、积极稳步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

各级统计机构要高度重视统计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部署和《“十一五”国家统计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积极稳步地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统计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推进统计信息化,关键在应用,重点在落实,成败在领导。各级统计机构要站在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把统计信息化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加强对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亲自过问,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化工作情况,并在各方面给予信息化建设大力支持。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建立责权统一的目标责任制,构筑自上而下、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明确每项工作、每个环节的执行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落实。

(二)统筹安排,分布实施

统计信息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网络架构、技术路线、运行维护等方方面面。各级统计机构要在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分步实施”的要求,对信息化的各个方面,统筹安排,突出工作重点,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协调发展。对于关系到全局的地方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重点业务应用和系统环境保障建设,必须与国家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相衔接,保证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要加强统计信息化系统管理,统筹网络平台、软件应用平台、数据库和存储备份系统建设,确保国家统计信息化系统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三)服务业务,方便基层

各级统计机构在制定统计信息化规划、部署统计信息化工作时,一定要以满足统计业务工作需要、方便基层填报和使用、提升统计工作水平为根本目的,将统计信息化建设与统計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审核、处理、存储、发布各个环节、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统计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促进统计工作科学发展。当前要重点做好统一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工作,尽快制定统计数据处理软件平台方案,先行试用,强制转换,努力实现由分散向统一的过渡,绝不能因为统一数据处理软件平台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工作方式的不习惯而倒退回去。

(四)争取支持,加大投入

篇5:兴城市统计局开展深入

为了深入推进我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武宣[2011]24号),我局党组经研究,采取措施,扎实推进我局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工作。

一、迅速行动,做好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前期筹备工作。继接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通知后,我局班子召开了班子会,班子成员认真学习研究了《关于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专题商讨动员部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相关事宜的前期筹备。

二、高度重视,成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领导班子。成立了以李黎明局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科长为成员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小组。设置专门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办公室,由郑德安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相关工作。

三、召开会议,明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领导成员的工作职责与分工。8月18日,召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小组成员会,制订领导小组职责,明确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分工、职责、任务、时间和要求,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会上李黎明组长要求各领导成员要认真负责,积极参与,起好带头作用,成员之间互相沟通、相互协作,形成合力,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谋划好、服务好。

篇6:兴城市统计局开展深入

路桥是台州市主体城区之一,商贸发达,素有‚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的美誉。建城区地少人多,建筑密度高,建筑物退让少;市场众多,停车场缺乏;城中村多,村民绿化意识淡薄;道路车流人流大;外来人口逐年增多;这些因素对路桥城区绿化总量发展和品质提升都极为不利,对路桥创建园林城市工作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自03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后,经过2年多的努力,我市于05年底顺利实现创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我区按照市政府出台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的责任分解要求,加强领导,制定措施,狠抓落实,牢牢把握‘科学增绿、生态增绿、经济增绿’的原则,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强历史人文景观保护等各项工作,使建区初绿化底子薄、档次低、总量不足的状况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截至08年底,建成区绿化三大指标均有明显提升,绿地率达到33.51%、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6平方米,已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生态良好、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化体系已初步建成。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府重视、目标明确促创建 路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园林城市工作,明确提出了要尽全力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为加强创建工作的领导,于03年12月成立了区创建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区府办、区建设分局、区财政局、区创建办、区城管局、区规划处、各管委会及相关街道主要领导为成员,区建设分局和区创建办为牵头单位;区政府还加强了区创建办的机构和人员配置,充实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04年开始,区政府把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纳入对各街道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作为推进工作的有力载体。各街道根据各自辖区的具体情况,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得力,区创建办和区督查室全程跟踪创建工作的进展,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通报,使创建工作形成上下互动的机制,促进了各项工作一一落到实处。

同时,我区全力抓好创建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各创建单位开展创建工作的同时,利用简报、电视、报纸、集中宣传周等方式,积极开展义务植树、园林式小区和单位创建、举办花卉盆景展、绿地认养等一系列活动,营造出‚人人为创建,创建为大家‛的创建氛围,努力使群众明白为什么要创建、我为创建做什么,激发群众爱绿、护绿、建绿的热情,为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划先行、依法管理保创建

科学规划是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基础,路桥区政府十分重视规划的编制,对编制单位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05年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台州市路桥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08年又编制完成《台州市城市绿线规划》,对原规划作了适当的调整。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融‘山、水、江、海、城’为一体,以营造‘绿色滨海家园’为目标,实现适宜创业发展、适宜居住生活、繁荣、优美、文明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明确我区绿地系统结构为‚绿网+蓝网‛,其中线状的道路绿化及高压走廊的隔离防护绿地形成绿地系统中的‚绿网‛,城区河道及两侧的滨水绿地形成绿地系统中的‚蓝网‛。绿地系统规划按照因地制宜、显山露水的原则,充分利用路桥‚背山面海,平原广袤;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的自然风貌特色,以河道、道路组成的绿色廊道为纽带,将城区公园、小游园、广场、附属绿地等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点、线、面衔接,乔、灌、花、草搭配,实行多树种、多功能、多层次、多色彩的合理配合,注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季相变化,努力构筑我市‚一心四层、六脉七廊、平原河道、绿化成网‛的生态绿化系统。

做好绿地规划的同时,我们也进一步加强了新、改建项目的绿线管理。一方面,规划部门严格把关,对每个新、改建项目的绿化方案进行审查,留足配套绿化用地,对不满足城市绿地率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通过,对擅自改变绿地使用性质的行为坚决查处。另外建立验收机制,出台《路桥区建设项目配套绿化管理办法》,对各类建设项目绿地率实施情况跟踪管理,把绿地率指标列为竣工验收的必要内容,以强化对规划绿化用地实施的有效监督。

三、真抓实干、突出特色抓创建

1、突出重点、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一抓公园绿地。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和小游园相继建成,如以滨河绿地为主的桐屿沿河公园、避风塘公园、水月公园、陨雨公园、山水泾滨河绿地、藕池泾滨河绿地;以沿山绿地为主的黄石公园;以保护当地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街心公园;以突出人文主题的‚关爱女孩‛公园;近几年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二抓小区及单位绿地。近几年路桥的小区及单位绿化品质提升很快,02年以来建成的嘉绿苑、望景湾、山水华庭、明日花苑、水天一色、桐屿安置小区等小区的绿地率都在35%以上,吉利集团、华丰空调、九鼎集团、电信局等单位的绿地率都在30%以上,其中嘉绿苑、九鼎集团等46家小区和单位被评为市级‚园林式小区‛和‚园林式单位‛。三抓道路绿地。大环线、路泽大道、南山路、财富大道、纬五路、吉利大道、东方大道、中心大道等城市主干道路都已建成景观优美的景观绿带,努力营造多层次、多色彩、生态效益佳的植物生态群落,做到道路两旁浓荫蔽日,四季有景。四抓‚315乔木进城‛。对现有绿化结构不合理、绿量不足的公园广场、道路、街头绿地、小区庭园,补植增植一批乔木;对死株、缺株、长势差的树木予以更换和补植;见缝插绿等途径拓展街头绿化空间;通过改建、新建、扩建和拆违还绿等途径,结合老住宅小区、城中村整治,增加乔木数量。其中06年种植乔木1.5万株,07年种植乔木1.7万株,08年种植乔木1.2万株,09年计划种植乔木1.5万株。五抓垂直绿化。对区水司、区燃气公司、污水处理厂等单位的围墙及泵池种植爬山虎、常春滕;对台州医院路桥院区棚架及墙柱上种植紫藤、凌霄等;对新安小区、嘉绿苑等小区变电房及城区公厕种植攀缘植物。对城区天桥的桥柱种植爬山虎、凌霄,对石浜公园、山水华庭等花架补种凌霄、紫藤,对三水泾等河道的河岸采用种植花叶蔓、红花酢浆草等。

2、尊重历史、加强城市景观的保护管理。首先是十里长街的开发保护。路桥‚十里长街‛是省内目前保存较为完整、江南水乡风情浓郁、文物古迹集中的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选择与古建筑群相匹配的苗木,如在建筑前种植竹类,透过隔墙,枝叶扶疏,清雅宜人;河边种植枝干遒劲的罗汉松,榆树等,用太湖石堆砌成高低错落的花池,古树苍老矮健,怪石玲珑剔透,相得益彰;尼姑奄前用了独具红叶之美的红枫和丹桂等,形成路边小憩之地,与老街遥相呼应,更添风景。街心公园改造时修复了凉亭和茶楼,尽量保留原有树木,补植了色叶、色香树种,景观效果非常好。二是南山及中央山生态区的保护。南山和中央山生态区位于路桥西南部,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悟空亭、南山寺、香严寺、南村斋等景点,是路桥城区的‚绿肺‛,适宜建设生态型公园。保护好南山和中央山生态区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一方面,我们加强了这两区域的绿线规划,严格控制山麓四周的用地,坚决打击违章建筑;另外我们做好山麓四周的空地、闲置地的绿化,大量种植乡土树种和季相变化树种,尽量使树成林成片,使山麓四周绿量得到了明显增加。三是古树名木的维护和管理。我们进一步健全了古树名木的保护档案,明确责任分工,落实有力措施,做好古树名木的复壮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定期对古树名木施肥、浇水、喷药、治虫、修剪枯枝,并挂牌示意,提高古树名木的保护水平,发挥古树名木的良好景观特征。

3、建管并举,积极探索绿化养护新模式。随着城市绿地面积的逐年扩大,养护任务也日趋繁重,‚三分建,七分养‛,如何管好养好绿地是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区园林处坚持以专业管理为主,加强内部管理,充实养护力量,改革养护管理体制,走规范化管理、多元化养护、数字化效率的道路,以进一步提高绿化的管养水平,确保绿化建设成果。从06年开始,区园林处在继续加强自身养护队伍建设和壮大的同时,尝试将部分绿地养护推向市场,陆续将75省道、路泽大道、迎宾大道、东方大道、中心大道、南山路、方林公园、桐屿沿河公园、避风塘公园等一批新增绿地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养护单位,由中标单位负责日常养护;同时出台一系列监管措施,每月对养护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养护经费挂钩,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以促使养护单位提高养护水平;我们还把城市绿化纳入数字城管,区园林处收到案卷短信后立即打印信息表,分派到相关科室,相关科室按照片实地处理,完成后再通过信息平台将结果反馈至数管中心。使用‚数字城管‛平台后,各种损绿、毁绿行为得到了及时制止,占绿行为也得到了明显遏制,养护和管理效率提高较显著。

4、双管齐下、加大生产绿地的建设力度。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带动了绿化苗木需求量的剧增,为更好地做好创建工作,一方面,区园林处积极建设自己的绿化苗木基地,在南山植物园、东方大道两侧等地储备了大量苗木,不但为绿化建设提供了保障,还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了南山植物园、东方大道的景观效果,取得了生态、经济双重效益。另外,我们坚持以《台州市花卉产业发展纲要》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引导民营生产绿地的发展。通过几年的建设,占地千余亩,集栽培、种植、销售为一体的台州市花卉苗木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吸引了近30家公司落户,园区以培育区域特色苗木为主导,汇集各种珍奇花木,品种丰富,培育有榕树、樟树、桂花、罗汉松、银杏、海枣、苏铁等及各类盆景。中国盆景大师王选民在园区建立了盆景园,获‚中国杰出盆景艺术家‛的梁景善在园区建立了以梅花盆景为特色的梁园,浙江百花园林公司、台州绿苑园艺场等一批企业通过设立基地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园内企业还通过与中科院、台州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先后开展了‚台州市典型城郊重金属和多氯联苯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桂花抗逆品种选育研究‛、‚景观大树规模移植试验研究‛等20多项课题研究,部分成果已转化为经济效益。截止目前,我区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出圃苗木的规格齐、品质好,销售市场已幅射至温州、宁波、丽水等周边地区。

篇7:兴城市统计局开展深入

——关于创建文明社区的调查与思考

2012-7-10 13:26:26 来源:《上海精神文明》1998年01期第4~12页

徐正初/费元煊/李天生/夏福民/袁芳荣/滕玫

【作者简介】徐正初费元煊李天生夏福民袁芳荣滕玫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

【编 者 按】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仍值得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地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同志认真一读。该文对创建文明社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创建文明社区的目标、内容、基本原则、实施办法和活动载体等,都有较好的认识与阐述,对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很有参考价值。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1997年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领导提出:“要加强研究和指导,逐步形成文明社区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创建方法。”为此,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课题组,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总报告。本篇总报告包括创建文明社区的发展态势、目标定位、指导原则、对策思路和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5个部分。

一、创建文明社区的发展态势

研究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首先要把握社区的概念,了解上海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发展态势。

社区的基本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由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根据上海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当前运用较广泛的是街道社区的概念。街道是我国城市中特殊的行政设置方式,地域范围明确,具有构成社区所必需的要素。把街道作为社区符合国情、市情。在历届市委领导下,上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出了一条以社区为载体、以群众为主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从整体上提高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的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上海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始终同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综观它的发展历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八十年代中后期社区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相关活动的开展。其特点是社区文明建设在社区内单个领域呈条线型各自展开,是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探索、启动阶段。上海的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建设都是这时候起步的。

上海是全国最早提出“社区文化”命题的。1984年,杨浦、虹口、黄浦、闸北等区、街道相继建立了社区文化组织,开展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相互协作、联办共建”的社区文化建设,在繁荣文化事业、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这一单项的社区文明建设,在发育社区功能、培育社区意识、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等方面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社区教育是上海的创造。1985年底闵行区吴泾地区的大型企业成立了社会支教基金会,这是上海最早的社区教育组织的萌芽。1986年9 月,由普陀区真如中学牵头,成立了由真如镇政府等18个单位参加的社会教育委员会。拉开了上海社区教育的序幕。1988年3 月闸北区的新疆路街道与彭浦新村街道成立了由街道办事处牵头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同年4月长宁区成立了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从此社区教育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市,社区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的有效载体,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校。

社区服务是中央民政局前部长崔乃夫在1988年底倡导的。他把社区服务定位在政府倡导下,发动社区成员通过互助性的社会服务,就地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上海早在1987年就着手组建市、区、街道(镇)、居委会“四个层次一条龙”福利服务网络,后又列入市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服务对象也逐步扩展到全社会的居民和单位;服务项目转变为系列化、网络化服务;资金来源转变为多渠道筹措;组织形式发展到专业工作者与志愿者队伍结合的方式。

第二阶段,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活动。其特点是从点上探索社区文明建设的路子,并把它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奠基工程。上海开展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始于1989年,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提出创建文明街区的设想,后来感到街区的范围太大,操作上有难度,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遂以曹杨新村街道和武定路街道所属的居委会为试点,探索在新村地区和老城区两种不同类型地区创建文明小区的工作。1991年3 月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工作会议上,市委向全市提出了“积极推进创建文明小区活动,加快文明城市建设步伐”的要求,后来又提出了“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秩序安定、社区服务全面、邻里关系和睦、文化生活丰富”的文明小区建设标准。由此,各区、县党委和政府把创建文明小区作为为民造福的实事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深入地开展了文明小区的创建活动。

上海的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坚持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由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乡镇党委、政府牵头,组织所在地区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住宅公房所有权单位和物业管理公司等,开展共建文明小区活动,城建、市政、规划、公安、房管、环保、绿化、工商等职能部门也积极配合,用实际行动支持文明小区的建设。社区各级党政组织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居民走出自己居室房门的狭小天地,参与到文明小区的创建活动之中,逐渐形成和培育起“社区是个家、大家建设她”的社区公益意识和家园意识。文明小区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一方宝地。市级文明小区的居民,对小区环境和文明程度的满意率高达98%以上。从1992年起,经过连续多年的评选,全市已有168个市级文明小区、371个区县级文明小区。文明小区创建活动为创建文明社区起到了良好的奠基效应。

第三阶段,开展了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社区文明建设逐步拓展,步入了全方位、全领域开展的阶段。

1995年12月,市委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深入各区,分片有重点地开展社区工作专题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1996年3月市委、市府作出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探索和完善上海特大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体制的重大决策,为创建文明社区提供了体制上、机制上的保证。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指出,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这为上海社区文明建设提出了根本的指导思想。1996年9月,市委领导提出了文明小区要向文明社区发展的要求。在1996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上海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决议,明确提出:“到2000年要建成300个市级文明小区。文明小区要逐步向文明社区、文明城区发展,每个区都要建成1至2个文明社区,积极争创文明城区”。1997年3月市委提出了年内开展文明社区评比,各区都要建成1~2个文明社区的具体目标。

在市委战略部署的引导下,上海社区文明建设呈现了领导重视、上下齐心、舆论引导、社会协力、各界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态势。突出表现在四个化上:

一是规划科学化。规划是创建的基础和指南,各区的创建试点单位都把它列入党委议事日程,精心规划,科学设计。社区各级党政组织重视进行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创建目标,抓准创建的主攻点和突破口;重视规划的科学性,既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特点,又体现出高标准、新形象;重视载体的设计,落实创建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狠抓发动工作,宣传意义,广泛动员,形成强烈的创建氛围,切实提高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对创建文明社区的知晓率、参与率。由于规划定位得好,使社区文明建设活动从启动阶段就既有声势又很扎实。

二是创建实事化。许多创建试点单位总结运用了文明小区创建中的经验,确立了在更大范围造福于民的指导思想,把创建活动设计成实事项目,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实际要求,为他们排忧解难。诸如象灯光工程、绿化工程、铁门工程、车棚工程、公用部位整治工程等等,使社区成员从实实在在的实事项目中享受到创建文明社区的实惠。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建设居民小区,人民群众有了好的环境,看到了变化,就有信心,就高兴,就好办了”。

三是共建制度化。创建工作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依靠全社区的力量,实现全社区的资源优化配置。运用社区力量,发掘社区资源,共享社区成果,以共建来带动创建,成为各创建试点街道的共识。试点单位的一个基本做法是“用共同的目标凝聚社区力量,用共同的语言联系社区成员,用共同的载体形成社区化效应”。采用资源和需求双向调查,联建结对签约等形式,深化共建内涵,扩大共建领域,健全共建网络、完善共建组织、形式共建机制,使社区共建走上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轨道。这项工作做得很实在,也很有特色,对开发社区共同体组织资源,提高社区共同体的整合度具有深远意义。

四是探索理性化。文明社区创建是一项面向21世纪的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是一个新事物,它呼唤理论指导和创新。黄浦、南市、普陀等区都召开了创建文明社区理论研讨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对创建文明社区实践从理论高度进行概括和思考。上海社联、社科院以及华师大、复旦等有关大学和市党校系统的专家学者对文明社区的研究注入了心血,形成了众多理论研究成果。上海的新闻界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今年2月市文明办、解放日报、文汇报联合调查组连续发了5篇报道,介绍了人民广场、延吉新村、五里桥、甘泉新村、曹杨新村街道的创建事迹,虚实结合,有观点、有深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对面上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二、创建文明社区的目标定位

文明社区是以行政区划的街道(镇)为载体,以辖区内所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为主体,以提高成员素质为目标,环境整洁、生活安定、服务完善、风气优良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建文明社区在上海城市文明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1、创建文明社区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创建文明社区是上海组织实施跨世纪宏伟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城市文明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发展“链”,要经历从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文明城市的发展阶段。黄菊同志说:“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工作。”细胞活了,整个城市肌体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基础扎实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任务才能得到真正落实。所以创建文明社区是城市文明建设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项上海面向21世纪构筑城市文明的基础性工程,对它的意义和定位要从战略高度、大局高度和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要深刻认识创建文明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这一层面上的具体要求。从本质上说,创建文明社区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内容。具体分析,它包括了四个方面:一是社区意志、社区精神和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度一致;二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内在统一;三是城市高效管理、多功能服务和社会团体、市民自觉参与的有机结合;四是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

2、创建文明社区是文明小区建设的深化与发展

文明社区与文明小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对象、创建目标、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是基本相同的,同时,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别:一是地域的不同,文明小区建设的范围是楼组、街坊里弄,社区则包含整个街道区域、创建的范围更大;二是构成要素的不同,文明小区突出的是与居民起居生活直接相关的内容,文明社区在重视这些方面的同时,还注重教育、文化、服务功能等综合层面上的内容,创建层次更高;三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文明小区的资源配置项目少,回旋余地小,主要是人力资源的利用,文明社区在资源配置上项目多,手段多,包括人、财、物以及各种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资源共享的目的更明确;四是创建主体的不同,文明小区建设主要依靠社区基层工作者的努力,文明社区建设是条与块、点与面和方方面面的共同任务,创建的协调性更严密。

3、创建文明社区有完整的目标体系和丰富内涵

在1996年3月召开的上海市城区工作会议上,黄菊同志提出了上海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目标:“到2000年,初步形成安定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团结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并为建成配套设备齐全、环境舒适优雅、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社区奠定基础”。根据黄菊同志提出的目标要求,文明社区的主要内容可以细化为下述八个方面:

(1)社区意识。社区意识是指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文明社区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培育和形成社区意识是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目标,也是建成文明社区必不可少的思想条件。在整个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始终要以社区意识的培育和巩固为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区域和个性特色的社区精神,维系和凝聚全体社区成员。

(2)社区共建。文明社区的建设要靠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建立携手共建文明社区的工作机制和网络,形成条与块、点与面齐心协力开展创建工作的合力。同时,充分运用社区内各单位和团体的现存资源,在体现互助、互利、互惠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联动的目的,使共建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3)社区教育。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施以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是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地区为主、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共建文明、同育新人”的要求,充分考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和社区成员的具体需求出发,运用多种手段抓好社区成员的教育,努力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技术素养。

(4)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在广义上是指社区成员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在狭义上是指社区内文化现象的总和,包含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内的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完善社区文化设施,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包括组织各种类型的家庭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全民健身活动,是教育引导群众参与文明社区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式。

(5)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依托社区各方力量和社区成员开展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能满足社区成员各种需求的生活服务事业。要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宗旨,体现公益性、群众性、互助性的特点,完善各种便民、利民设施,努力解决社区居民最基本、最迫切、最希望解决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问题。

(6)社区环境。社区环境包括卫生环境、绿化环境、生态环境等。社区环境关系到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是文明社区创建中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也是文明社区建设的形象工程。要通过加强执法管理的力度和提高居民群众自我管理的意识,进一步强化社区道路、公共区域、花坛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净化、美化、绿化社区环境,改善社区生态环境。

(7)社区安全。生活环境的安定安全、平稳有序是文明社区的基本指标,也是社区成员的迫切需要。加强社区的安定安全要靠全社区的力量,尤其是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加强群防群治,着重做好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项工作,努力提高社区治安和治理工作的水平,给群众一个安全、放心的生活环境。

(8)社区风尚。社区风尚指的是一个社区应该拥有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是体现文明社区创建成效的标志性成果。良好社区风尚是以社区成员的人文素养为基础的。要继续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楼组、文明小区等创建活动,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弘扬正气,树立社区新风。

三、创建文明社区的基本原则

创建文明社区在一定意义上是一项新生事物,创建工作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针,明确原则,把握方向,通过扎实的创建活动,推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一)创建文明社区要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为根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新人。创建文明社区必须以社区成员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是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是我们在整个创建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的大方向和基本原则。

(二)创建文明社区要坚持“硬件”和“软件”并重

创建文明社区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统一,创建内容包含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两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偏废。文明社区的“硬件”是指一系列能够满足居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基础性设施,包括道路交通、住宅建筑、绿化环境、卫生状况以及商业网点、文化体育实施等;文明社区的“软件”是指社区成员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公共意识、人际关系以及社区自愿者队伍、互助互利组织的建设以及社区管理等。必须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手一起抓,全面体现文明社区建设的本质内涵。

(三)创建文明社区要坚持把居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

创建文明社区一切要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满足社区居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动力和追求,努力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抓起,全心全意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等方面的问题;要在服务居民、满足居民需要上下功夫,通过服务社区居民群众来密切与社区成员的关系,建立社区成员和睦相处、文明生活的共同体。

(四)创建文明社区要坚持走同创共建的路子

创建文明社区是社区所在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群众的共同责任。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特别是街道在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中所承担的主管职能。其次,要进一步发挥社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第三,要提高社区居民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注意发挥社会团体和居民群众的自治管理功能,培育社区自愿者队伍等各种类型的民间互助团体和中介组织,提高社区群众自治、自理的能力和程度,在整个社区的范围内逐步形成社会化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机制。

(五)创建文明社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特殊的人文环境、人群结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创建文明社区一定要突出针对性,要立足于本社区的实际,发挥本社区的优势,切实有效地解决本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适应本社区发展的工作特色和创建模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模式的创建格局,把各项创建活动做好。

(六)创建文明社区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创建文明社区要有相当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突出重点,提高实效,做到事半功倍。把难点作为重点,确立主攻目标,集中力量予以解决;要量力而行,又要“软”、“硬”并重,把满足社区居民最迫切、最基本、最广泛的需要作为重要条件;防止出现片面追求豪华,盲目攀比水平的倾向。

(七)创建文明社区一定要发挥社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创建文明社区关键是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发挥社区各级党组织在创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随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体制的推行和实施,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重心下移,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职能逐步向街道集聚,社区作为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地位越来越明显,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政治核心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在创建文明社区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予以充分的认识。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工作包含着三个层面:一是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二是由街道辖区内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三是发挥社区内广大党员,包括机关党员、企事业单位党员、离退休党员以及在职居民党员在创建文明社区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创建文明社区的对策思路

创建文明社区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思路、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在实践中形成上海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特色之路。

(一)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管理职能

1、进一步落实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的主管职能。当前,要进一步落实好三大职权:

——街道在社区管理、文明社区创建中的领导权、决策权、规划权、减少外部指令,增加指导扶持,使之能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

——街道对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有协调权、监督权、考核权,建立双层领导的管理构架,实现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联动;

——街道对社区内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区属职能部门的负责干部有考核评议权、任免建议权,从组织制度上确保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步调一致。

2、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协调机构。社区协调机构由街道机关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由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牵头,包括环卫、工商、税务、警署等条线,在社区的派出机构共同组成。建立正常的运行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现场办公会,行使决策、协调、督促的职能,进而明确分工、统一部署,形成合力。

3、进一步强化居民委员会的职能。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要把主要精力集于为居民群众服务上,全力以赴地做好公益事业。

(二)开展社区同创共建,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当前要抓好三个环节:

1、培育社区共建意识。

——作为责任主体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要有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开展创建活动的强烈意识。走出依靠社区成员整体力量共创文明社区的路子。

——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一定要把参与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参与文明社区的创建。

——作为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上级领导部门共建意识更要强化,通过内外因的促成因素,营造全社会关心文明社区建设氛围。

2、完善社区共建机制。社区共建组织由街道机关、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以及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组成。

社区共建组织可有多种模式。一种是综合型的,有组织核心、联系制度、信息渠道;一种是单项型的,或以社区教育为主题,或以社区安全为内容,建立起专门的共建组织,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3、深入开发社区资源。社区资源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是社区共建成效的最佳体现。社区资源共享是全方位的,既指物质资源,又指精神资源;既有教育、文化资源,又有服务资源;既包含信息资源,又包括设施资源。社区资源共享要遵循“自愿、自管”和互惠互利的原则,要充分考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切身利益,维护其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努力提高创建实效

一要注重多样性。文明社区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活动载体的多样性。如“志愿者服务活动”、“家庭读书活动”、“广场文化”、“社区民俗文化节”、“绿化工程”、“围墙工程”、“灯光工程”、“服务网络工程”、“车棚工程”、“上门就诊”、“电话救助”,等等。

二要讲究特殊性。载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规避劣势,形成自己的创建特色。走出符合社区实际的创建路子,应该成为各级社区建设者的努力目标。

三要追求实效性。设计载体要搭准社区群众的思想脉搏,把握文明社区创建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努力提高创建活动的针对性、新颖性,触及社区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兴奋点、想象力,激发他们投身创建活动的积极性;防止轻内容、重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真正让社区群众享受实惠,获取好处。

四是科学性。精心设计创建活动的载体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从提出构想、设计方案、制定措施,到实际操作、成效评判的整个过程。使内容明确、特色鲜明、新颖实在;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评判要有科学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

(四)充分依靠社区群众,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1、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分析文明社区建设现状,群众的发动工作是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从个体层次看,离退休同志参与得多,在职成员参与得少;从年龄层次看,老年与少年儿童参与率高,中青年参与率低。社区基层工作要有较大的突破,通过直接联系、重点动员、告居民书、楼组会议、家庭访问等多种直接接触的形式,动员居民群众走出家庭小天地,共建社区大天地。

挖掘社区群众的“共鸣点”、“兴趣点”,是吸引社区群众主动参与文明社区建设的抓手。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人才优势,只有在社区街道、居委会的组织发动下,才能得到系统开发。不少街道和居委会运用家庭统计表的形式,建立起社区“人才库”,为具体开展创建活动打下了基础。

2、培育社区群众性团体和中介组织,以缓解各类社会矛盾。这方面的工作应该适当加快步伐。社区群众性团体的种类繁多。如社区党建联谊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各种志愿者组织、法律咨询队、家电维修服务队等;有的是社区中介性组织,如业主管理委员会等。引导得当,可以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3、进一步发挥在职党员在文明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区属单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比例约为60%,市属单位在职党员参与的比例不到10%。发动在职党员参与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大有潜力可挖。

各级社区党政组织要强化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识,有许多街道党工委开展了在职党员登记制度,让共产党员亮出身份,打出牌子,提高在职党员参与文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激励和鞭策广大党员在单位做一个模范职工,在社区做一个模范成员。

(五)加强工作分类指导,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各级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浓烈的创建氛围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实现创建目标不可或缺的条件。必须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提供思路,创造条件,推进工作。

创建文明社区的工作应该列入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把握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关。要加强对同级文明委的工作指导,做好条与块的协调工作,为街道社区和基层单位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努力为社区工作排忧解难,提供物质与智力上的支持。要从实际出发,对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实行分类指导,支持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创建规律,形成理论成果,重视做好工作总结,发现、挖掘、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通过榜样示范、典型引路,带动面上更多的社区积极有效地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工作。

加强对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工作的法制建设。建议市人大尽快制定《社区建设和管理法》,把社区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确保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五、创建文明社区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是人们观念转变的滞后,越来越成为进一步推进文明社区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

观念的转变是创建文明社区的巨大推动力。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所增强,但仅仅是浅层次的,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社区的文明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文化维系力和精神凝聚力。社区成员仅有认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都市社区文明建设的目标定位,强烈呼唤着具有高度责任意识、自治意识、民主意识的社区成员的参与,这无疑是社区工作者目前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是现在的社区工作队伍的现状,与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高要求还不能完全相适应。

总体来说,社区基层工作队伍年龄仍然偏大,文化仍然偏低;而刚招聘到街道、居委会工作的干部,还缺乏社区工作的实践和经验,需要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即使是长期在社区工作的干部,其熟悉的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街道、居委会的传统工作,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社区工作,同样是一门全新的课题。

三是创建文明社区的组织体制和运作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创建文明社区现行的体制突出了“以块为主”的责任机制,却未授予块对条相应的协调权、监督权和考核权,“为主”常常异化成“唯一”,街道成为唯一的责任主体,对社区范围内的大小事情都要包揽到底,负责到位。在当前情况下,要真正适应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区工作对象的社会化、社区建设内容的多样化,必须针对现实工作中的问题,实行行政、经济、法律三大手段并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的各种机制。在管理上完善责任机制,在行政上完善法律机制,在运行上完善市场机制。

四是社会转型期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期的一些突出矛盾,对创建文明社区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最为突出的是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口犯罪现象日趋严重。

大量职工的下岗、待岗,也影响了文明社区的创建。

五是经费投入的不足,使文明社区建设面临后劲不足、发展艰难的困境。

创建文明社区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综合工程。据有关专家估算,创建一个文明社区需要经费800万元至1000万元。

创建经费不足,文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必将成为无米之炊。

篇8:兴城市统计局开展深入

搭建平台整合资源

河东区建委领导班子认为,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如何开发利用好土地, 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政治、文化效益, 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推动社会发展, 最终达到造福百姓大众的目的, 是摆在河东建委面前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今年, 区建委的拆迁任务占全区总拆迁量的75%, 占全区税收总量的36.96%。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 区建委坚持“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高效能管理”, 进一步拓宽应对经济发展新变化、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升城市建设新水平的工作思路, 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领改革的新突破, 积极探索攻坚克难的新招法, 不断提高理性应变的科学性、主动创新的前瞻性、善于谋划的准确性, 树立新思维, 作出新决策, 培育新优势, 求得新发展, 在“拆迁、稳定、抓项目”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树立“一盘棋”观念。河东区占地40平方公里, 其中1 3平方公里是可开发土地, 这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建委认为, 如何经营好这些土地, 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 既是全区73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更是区建委责无旁贷的义务。由区建委拆迁整理的欧亚会展中心地块, 2007年开始拆迁, 2008年土地整理完毕, 项目规划用地8.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 投资总额53亿元。拆迁整理成本高于土地出让成本, 当时预计亏损数额较大。但是, 区建委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 发扬牺牲部门利益、奉献大局的精神,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充分进行土地平衡整理的可行性研究, 谋求长远发展。他们把土地拆迁、出让、招商捆在一起, 全力进行项目推介。今年3月份, 该项目地块被大连万达集团成功摘牌, 仅返回土地出让税就达3136万元。该项目运营后, 既创造了良好的地域环境, 又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商圈, 产生的商机、税费和就业岗位都将是巨大的。

以小聚大提升地块价值。对于开发商不愿意开发的小宗地块, 如药王庙国医院、武备学堂等, 区建委充分发挥自主开发、自行设计定位、自行打造新功能的优势, 积极挖掘这些小宗地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进行有效地开发整理、深度包装宣传, 以此吸引更多的游人, 达到聚财、聚人气的目的, 吸收总部经济落户河东。

吸引外来资金。一是以好的项目吸引资金。小宗地块是亮点, 而大宗地块的开发可以彻底改变区域面貌。区建委待开发招商的大甲镇澜宫项目、台湾城项目、新开路三号地块项目、春华里原锅炉房项目、卫国道第四调料厂地块项目都有很高的价值。这些地块可以成为河东区著名的文化旅游区、台湾商贸聚集区、文化产业区。仅大甲镇澜宫项目, 就可以吸引台湾客商、香客和大批海外华人到此游览, 提高天津市、河东区在全世界的知名度。二是以优厚的政策吸引外资。比如鼎泰大厦的招商, 对所有入住的业主连续三年享受一定比例的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的退税奖励, 主办单位在享受客户享受的优惠政策的同时, 还享受楼内业主纳税区留一部分的奖励, 这些优厚的政策对吸引外资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三是替开发商算好账。也就是说, 要让开发商有钱可赚。建委在出让土地时并没有狮子大开口, 一下子把开发商拒之门外, 而是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基础上, 尽可能多为开发商的利益着想, 只有让开发商收到好的效益, 才能产生税收, 才能扩大就业, 发展经济。

做好腾迁储备。河东区域内繁华地段并不多, 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办公大楼腾迁, 为十一经路地块焕发商机带了好头, 这是增加区域税源、发展“金贸河东”很好的措施。目前, 区建委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近期至少要整理和改造出公园管理所等5处较好的办公楼, 以备招商引资。区建委表示, 只要有利于加快河东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他们将无偿地提供办公楼的使用权, 谁纳税高, 谁就可以先挑选, 同等条件优先考虑贸易公司。对于总部企业到河东区落户的, 实施一系列的奖励措施, 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

2009年, 区建委计划完成郑庄子、石油楼等26片拆迁任务。上半年, 完成年计划的64%。目前, 北园里、碟桥一号楼和中外建三个项目已全部拆除, 力争尽快启动津秦铁路和京津城际延长线等片的拆迁。

搞好服务营造环境

区建委领导班子认为, 土地开发需要开发商投资, 需要职能部门积极引导, 更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他们调整了领导班子成员分工, 由两位副主任主抓招商, 三个部门具体负责, 形成一条龙服务。同时, 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 制定优惠政策, 提高服务效率, 多方位优化投资环境, 为项目落户提供良好条件。

今年以来, 区建委领导班子成员先后走访了50余家企业, 上门服务。他们将施工许可证、资质初审、安全备案的审批时间由过去的5个工作日缩短为现在2个工作日。对于开发商提出的问题, 属于工作范围内的工作, 做到协调解决不过夜;需要与外部门协调的, 加大力度, 竭尽全力帮助解决。

在建筑业管理工作中, 区建委严格按照《建筑法》、《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以服务企业、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出发点, 努力为企业做强、做大、做出成效而献计献策。一是积极、主动、热情地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当好企业的婆家和好参谋。二是帮助企业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 指导企业整理材料, 缩短初审时间, 提高办事效率, 主动做到不拖件、不压件, 本着急事急办、重点项目重点办的原则, 使企业能成功地取得资质, 促进发展。三是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引导企业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 帮助和鼓励企业通过合并、重组等企业结构调整方式优化企业结构, 增强企业活力。四是改进资质初审服务质量, 对河东区区属建筑企业进行严格的资质初审及资质年检工作, 资质审查实行了网上和书面相结合, 简化了程序, 方便了企业,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帮助企业适应现代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 区建委组织开展了企业项目经理 (建造师) 、工长、安全员、机械员、材料员、电焊工、水暖工等十几个岗位的培训, 参加人员达579人次。同时, 他们还针对企业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 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 办理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通过这些工作, 不仅提高了企业队伍整体素质,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还使企业从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企业的关怀, 以更好的精力和更高的斗志投身于城市建设。

创新机制谋求发展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区建委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 紧紧围绕景观工程、土地开发项目, 充分发挥建委排头兵的作用, 用最强烈的责任心, 积极创新工作机制, 制定组织措施、落实目标进度,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不断提升城建工作整体张力, 精心打造河东区的百年基业, 努力为实现河东区“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漂亮起来”的奋斗目标、促进河东城建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对内部机制进行调整。一是在财务管理上实施五级联审制。为了把好资金关, 他们与区审计局、区纪检委联合成立了重点项目预审科, 制定了《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实施意见》, 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 将建设工程的预、决算和审计监督工作关口前移。二是在人事管理上建立了五公开制度。对中层领导岗位, 进行竞岗演讲、群众评议、组织谈话、党组研究、公示的方法进行, 使那些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人员走上了工作岗位;对企业新员工的录用, 改变以往随到随录的模式, 采取公开招录的方式, 通过笔试、面试、体检, 部门及分管领导打分, 委领导打分, 层层筛选, 择优录取的方法进行。这种公开、公平、公正录用企业员工的做法, 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三是在工程招投标上建立了内部评标小组。为进一步加强建委内部工程招投标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他们成立内部评标工作小组, 全面负责内部50万元以上非计划工程的维修、改造等项目的评标工作, 一改过去领导说了算为现在的人人参与、人人关注、人人监督的公开、公正、公平的良好局面。该评标小组成立以来, 先后完成了萦东温泉花园供热站2台15T锅炉改造工程和东华供热管理站室内供热系统改造工程的招投标工作, 反响良好。四是在还迁房出售上建立了新的机制。为破解拆迁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多渠道解决拆迁群众的住房困难, 区建委大胆尝试, 理顺机制体制, 责成改革后的东美安居公司建立了4个安置房超市, 将所有的还迁房整理成库, 集中管理, 根据还迁需要, 每次从房源库中提取相应数量的房源供拆迁群众自由选择, 及时研究制定出售房工作十二条守则及岗位责任制, 推出售房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上墙等举措。同时, 在深化内部管理、提高销售人员思想、业务素质上下功夫, 开展了以规模化管理、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推进管理质量全面上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业务培训, 这一新举措在全市属首创, 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

上一篇:温特莱酒店企业文化营销案例下一篇:系统试运行改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