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城市规划

2022-07-28

第一篇:智慧城市城市规划

干货丨智慧城市与城市数据运营

来源:DT财经 时间:2016-06-14 15:44:49 作者:王鹏

PPT干货:五环和六环之间,藏着另一个北京

王鹏:非常有幸跟大家分享一下同衡在智慧城市和城市数据运营方面的感受。

城市规划师是比较另类的角色,我们属于大数据几大门派里的“忽悠派”。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应该是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师的工作本来就需要集成各种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智慧城市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上增加了一个ICT技术。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城市”体系结构。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提出各行业协同实现“感知-应用-共享信息”的模式。

我们的城市数据运营实践,主要包括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城市数据的获取与感知、数据分析以及城市数据实验室与数据平台四个部分。 智慧城市在顶层设计方面,应该是帮助政府建立一套数据生态系统。如果缺少这个环节,我们就无法获得所需要的数据。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核心”,包括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环节。

我们认为,不同城市和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下,面临着不同问题。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提供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数据获取与感知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首先是众包与公众参与,我们搭建了一套包括APP、微信和web等的完整的规划和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平台,我们研发了高密度城市数据监测物联网设备等。此外,还包括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综合以上这些环节,我们以城市数据实验室与数据平台的方式系统运营城市数据,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为政府提供大数据智库方式的决策咨询;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研发孵化新的产品甚至企业。

案例1:上海城市体征数据云平台

新的数据环境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新的应用方式。我想要介绍的第一个案例,是上海市体征数据云平台。基于城市数据实验室(Urban Data Lab)的构想,我们和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上海数慧、北京大学等进行战略合作,尝试开发城市数据平台。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拥有上海市政府的各种空间和规划数据,以及交通等实时数据。我们又一起整合了移动运营商的信令数据和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位置服务(LBS)等行为数据。这些数据一起,形成全新的城市体征数据云平台。

在这个系统中,可以用各种数据分析手段,对上海不同地块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价与分析,包括地块的基本情况、活动时段和居住特征等生态指标。

我们可以就此形成一套新的城市生命体征评价体系。该体系基于新数据,可以感知人在空间中的状态,为城市运行提供实时的诊断。

案例2:北京六环的城乡结合部

另一个案例则是“六环,你比五环多一环”。 《五环之歌》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而去年,一个名为“六环,你比五环多一环”的艺术展览在北京举行,是艺术家们通过在北京五环与六环之间实地调研访谈所完成的艺术作品。这个地区有什么特点呢?住在北京的人可能都知道,这里是北京城乡结合部,聚集了大量多样的人口,并且城市规划非常混乱。

大家看下面左图,北京五环与六环之间的区域,藏着很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可以说,这些数据里隐藏着“另一个北京”,最穷和最富的人都住在这个区域。而且很少有方法可以知道这里到底住了多少人,以及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有一次去一个街道调研,问街道主任:“这个地方有多少人?“回答:“我们的统计是10万人”。但是,下一句话他说:“我估计这个地方得有30万人。”可见,政府对城市现状情况的掌握有多么欠缺,更别说制定出合理的城市政策。

我们现在掌握着北京大量的数据,因此可以对城市的动态变化进行非常深入的描述。我们想了解在北京五环到六环之间的这片城乡结合部地区,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我们基于手机、出租和公交等几组数据分析,通过机器学习分类得到的几种不同的村庄类型。

我们希望用大数据对不同状态类型进行描述,再用传统数据对结果进行验证。

工作日中,出行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非正规的就业,传统上认为的流动人口,或者来自于农村非正规就业的人口。另一个方向是前往上地、中关村西区就业的高学历人口。

通过数据观察居住在这里的人群,他们工作时间较长,晚上21点到24点是回到居住地的主要时间段。

同时根据我的观察,他们周末出行距离较短或较少出行,休闲活动呈现比较单调的状态。

清华大学博士生盛明洁也对这个地方进行了非常深入的问卷调查,发现:居住在这里的人,他们的日常通勤距离,比北京市居民的通勤距离短,而且学历越低的话,通勤距离则越近。这与我们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结果,较为一致。

数据发现了怎样的另一个北京?首先,数据可以推断五环与六环之间城市边缘区常住人口的规模与构成。其次,数据描述了这些常住人口的职业身份与日常生活状态。

我尤其感觉到,我们还需要关注传统规划中被忽视的城市边缘区的群体,对缺乏统计数据且高度动态化的区域进行精细化描述,通过多维多源数据融合,为城市决策提供支撑。

点击“ 《智慧城市与城市数据运营》 ”查看PPT原文。

作者丨王鹏,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第二篇:智慧网络奠定智慧城市根基

杨扬

2012-9-26 10:49:50 来源:《人民邮电报》2012年09月18日

犹如建筑高楼大厦,根基打得越牢,上层建筑才会建得更高更好,智慧网络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电信运营商需要构建包括有线、无线、物联网等在内的宽带泛在互联的智慧网络。宽带泛在互联是智慧城市的特征之一,依托宽带网络从而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互动。

中国联通在其9月初发布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中表示,要以城市光网络、WCDMA无线网络、WLAN三大网络为基础,以九大数据基地为依托,以基于云计算的全国统一的智慧城市平台为载体,构建“共建、汇聚、开放”的发展模式,做好“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商。在智慧城市产业链模型中,中国联通对自身的具体定位是基础信息通信设施的服务者、智慧城市云承载平台的提供者和智慧应用与基础信息数据的聚合者。

其中基础信息通信设施的服务者是电信运营商的本职工作,也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打根基的基础工作。对此,中国联通将努力建好“三大网络+九大数据基地”的基础信息通信设施,实现智慧城市的泛在网络全面互联与立体感知。中国联通一直倾力打造天地一体的高速网络,融合重组4年来,共投资3600亿元,建设了21万皮长公里城市光缆,打造了覆盖全国乡镇及以上城市、主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的WCDMA无线网络,部署并开工建设了九大云计算数据中心基地。未来目标则是实现基础通信光纤化,桌面达到M,楼宇出口到G,城区出口到T;城区覆盖无线化,实现WLAN和3G无线的无缝覆盖。此外则要实现数据集中化,建立服务于全区员工、企业面向生产、管理、销售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管理一体化,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平台,实现一体化管理。

庞大、健全、高速的光网络是智慧城市的大动脉。城市的高宽带普及率成为光网建设的基础。传统宽带向高速宽带的快速演进,将推动“光时代”加速到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引导建设宽带无线城市,推进城市光纤入户,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而中国联通早在2009年就已提出宽带网络升级提速工作。今年中国联通更是全面启动光纤到户工程,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以“光网世界·沃宽天下”为主题的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加快光纤接入网建设,计划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城市区域逐步普及10M~20M,部分区域和用户可达100M,实现城市区域高速率宽带接入。今年上半年,中国联通宽带接入端口同比增长29.3%,达到9603万个,20M以上宽带接入端口占比达43.5%,4M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为51.1%。

智慧城市最终是面向每一个人服务,高速的移动网络是泛在互联的基础,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智慧应用。从2009年建设WCDMA3G网以来,中国联通以超常规的付出打造了一张精品3G网络,并不断拓展3G网络广度与深度覆盖。今年上半年新增3G基站4.3万个,3G基站达28.2万个,基本消除城区覆盖弱区和盲区,实现了对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大部分乡镇以及交通干线与旅游景区的覆盖,乡镇覆盖率达到75%,跨省高速公路、高铁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93%。中国联通还不断将高速的移动网络向更高速升级,目前HSPA+覆盖城市扩大至77个,网络峰值速率达到21M,今后还进一步扩大HSPA+覆盖范围,并将部署DC-HSPA+,将无线下载速率进一步提升至42Mbps。未来,中国联通还将适时引入LTE技术,使3G网络逐步向4G迈进。

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合光靠移动通信网络来支持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终端的上网需求,容易造成拥堵,此时,WLAN无线宽带网络是最好的补充。WLAN也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通信网络之一。为缓解商务区、高校、交通枢纽等热点区域的3G网络压力,中国联通近几年不断加大对Wi-Fi热点的投入,提升用户体验。中国联通将在城市热点地区进一步加快部署Wi-Fi网络,坚持自建与合建、合作相结合,2012年计划新增30万个AP热点,基本实现对热点区域的全覆盖。截至7月底,中国联通的Wi-Fi热点实现对6万栋独立建筑物的覆盖。

网络过去更多是扮演管道的角色。而在智慧城市中,网络必须升级到智慧网络才能胜任。从信息到知识到策略再到行为,全部过程都是建在网络的基础之上。因此,信息网络成为人类改变世界的核心,并且这个网络还具有类似人的智慧,被称为智慧网络。专家认为,要想建设智慧城市、智慧中国乃至智慧地球,就是要建设一个智慧的信息网络。电信网能实现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任何方式自由通信,并保证传输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是智慧信息网络的基础结构,将传感器、测量仪器仪表、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等集成在电信网之上,就形成了智慧网络。其中,物联网是“万物沟通”,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特征的连接物理世界的网络,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及任何物体的连接,是智慧的触角。中国联通也正积极推进物联网,在集团成立了物联网办公室,各省(区、市)都成立了由省级公司副总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物联网工作小组,并加快推动各项物联网应用。

智慧网络要想具备智慧,数据是核心。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以及生产,都是基于数据的。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是提供智能服务的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中国联通建设的九大云计算数据中心基地,依托统一云平台的底层数据共享与互通,实现城市各关键系统间的一体化运营,服务智慧城市建设。

光网络:智慧城市的大动脉

中国联通丰富的宽带网络资源为“智慧城市”奠定基石。

宽带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力。如果缺乏高带宽、广覆盖、大协同的网络支撑,那么智慧城市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今年5月,“宽带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宽带战略,提出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快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实现行政村宽带普遍服务。

作为固网宽带领域的主导运营商之一,中国联通始终坚持将宽带发展作为重要引擎,带动公司整体业务的规模效益发展。早在2009年,中国联通积极谋划部署,开展了宽带“升级提速”工作,通过持续增加投资,积极推进“光进铜退”改造,普及光纤宽带接入方式,宽带覆盖水平、接入能力不断提升,宽带业务得到快速发展。近3年来,中国联通在宽带网络领域累计投资近600亿元,宽带用户规模年度增长率均保持在20%左右。

今年2月,中国联通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启动“光网世界·沃宽天下”宽带提速工作,将在北京、天津等重点城市及区域率先开展宽带光纤提速工程。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联通计划在城市区域逐步普及10M~20M的光纤宽带网络,部分区域的宽带速率还将率先达到100M。中国联通将深入开展以“光网世界·沃宽天下”为主题的宽带普及提速工程,提升网络能力,提高接入速率,丰富产品应用,增强服务水平,不断增加宽带用户数量,带动宽带业务收入快速提升,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持续增强中国联通的综合竞争实力。

今年4月28日,中国联通召开全集团视频会议,动员部署宽带普及提速工程,明确了2012年公司的宽带发展目标:新增FTTH覆盖家庭1000万户,4M及以上宽带用户超过50%,新增宽带接入家庭900万户以上。中国联通将考虑整体的网络布局和演进方向,北方10个省份全面加快实施光进铜退,确保将网络能力转换为市场能力;南方21个省份加快主要城市的城域网建设,加快商业楼宇、工业园区等政企客户聚集地及大客户的接入。今年上半年,中国联通宽带接入端口同比增长29.3%,达到9603万个,20M以上宽带接入端口占比达43.5%。4M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51.1%。

重点城市的光网推进步伐更为迅速,例如经过多年的光纤化改造,目前北京联通国内长途光缆、本地中继光缆、接入光缆总计已超过2.6万皮长公里,相当于绕六环路140圈。当前,北京联通加大了光纤入户改造力度,推出了免费提速的惠民活动,具备条件的家庭用户宽带最高可升至20M。到今年年底,北京联通将使所服务的家庭用户都具备20M的宽带接入能力。

然而在宽带提速工作中,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也面临重重困难,光纤入户协调难、农村宽带不挣钱等多重壁垒让企业举步维艰。例如,城区的光纤化改造遭遇到来自物业公司、房地产企业等“地头蛇”的各种阻力,天价入场费、多部门协调难等突出问题,让“最后一公里”接入成为通信运营商不可承受之重;在农村以及欠发达地区,宽带建设成本非常高,但需求很小,投资基本上“有去无回”„„在目前宽带普及提速的配套保障、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等都未出台的情况下,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都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坚定不移地推动宽带提速。相信随着“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各种壁垒将逐步打破,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也将更加快速实现光网城市目标。

光纤宽带网络的日益普及,将打通智慧城市的大动脉,有利于推动智慧城市战略的落地。

高速无线网络:宽带泛在互联的天网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老百姓需要的是随时随地可用的宽带网络——高速移动网络与无线宽带网络编织成了天上一张网,从而实现智慧城市的宽带泛在互联。

2009年1月,中国联通获得优势的WCDMA3G牌照。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建成优质的3G网络,一方面,中国联通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大胆改革创新,2009年3月2日,中国联通集团正式成立全资子公司——移动网络有限公司,在各省区市设分公司,全面负责3G移动网络的建设和维护,集中采购、统一指挥、专业运营,将有限的建设资金用在“刀刃”上,大大提高了网络建设速度,提高了运营效率,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中国联通上上下下以二次创业的精神,以“白+黑”、“5+2”的超常规工作强度,以激情拼搏的干劲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网络建设中。中国联通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即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WCDMA网络,保证了2009年5月17日在55个城市的试商用。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联通建成3G基站10.7万个,实现了对335个地市级城市的覆盖。建设速度、网络规模双双创下全球第一,网络速度与质量在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中国联通持续加强3G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覆盖,目前3G基站达28.2万个,基本消除城区覆盖弱区和盲区,实现了对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大部分乡镇以及交通干线与旅游景区的覆盖,乡镇覆盖率达到75%,跨省高速公路、高铁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93%。网络的建成并不能让用户感受到3G网络的真正魅力,优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和感知。为此中国联通从战略高度重视3G网络优化,从提高用户感知出发,在抓好基础优化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优化工作,确保建成一张优质的3G精品网络,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感知体验。例如上海联通坚持以用户感知为核心,积极构建以地理、时间、用户、终端“四维感知”为核心的网络评价和监测体系,地理指的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含是否为地标性建筑、是否为重要用户活动场所等;时间指的是各区域忙时的不同分布段及不同忙时的话务聚集情况;用户指的是用户聚集程度及用户投诉分布;终端指的是主流终端和智能终端的分布特性及对全网负面影响最大终端的分布特性。从这4个方面出发,建立的综合评估体系称为四维感知体系,强化了网络指标与用户感知的关联度。从而真正形成了以客户感知为核心诉求的网络建设模式。中国联通将不断通过创新的手段,继续完善、不断扩大网络资源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以适应3G时代各行各业对网络的需求。

人们总是希望得到更快更好的网络,为此,中国联通对高速移动网络升级的步伐从未停歇。2011年5月17日,中国联通在全国56个城市推出HSPA+服务,这些城市的3G网络速度一跃而起,下行速度从14.4Mbps升至21.6Mbps。目前开通HSPA+的城市已经达到77个,这个数字还将不断扩大。2012年7月,广东联通率先在广州、深圳开通HSPA+64QAM双载波,网速高达42Mbps;2013年,广东联通将把全省核心城区网速提至42Mbps,珠三角核心区域的网速升级到84Mbps。这样的情景将逐渐走向全国。未来,中国联通还将适时将移动网络升级到LTE。移动网络的大提速行动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高速的无线网络基础。

WLAN无线宽带网络是基于有线宽带在特定区域通过发射无线信号上网的,与移动通信网络是完全不同的技术,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合对移动通信网络很好的补充。为缓解商务区、高校、交通枢纽等热点区域的3G网络压力,中国联通近几年不断加大对Wi-Fi热点的投入,提升用户体验。2012年将新增30万个AP热点。截至7月底,中国联通的Wi-Fi热点实现对6万栋独立建筑物的覆盖,到2012年年底基本实现对热点区域的全覆盖。

高速无线网络将成为智慧城市中智慧展现的最重要手段,也是人们享受智慧城市成果最离不开的利器。

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的中央厨房

智慧城市里面大数据的作用越来越大,数据是生成智慧的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数据资源的充分整合、开放、共享、融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将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整合在一起,并进行快速、有效分析,从而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并依托统一云平台的底层数据共享与互通,实现城市各关键系统间的一体化运营。

数据中心这种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也正从过去的IDC向云计算数据中心转型,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数据中心。除了前期已经建设的河北廊坊、呼和浩特、郑州基地外,还选取珠江三角洲(广东东莞、南宁)、长江三角洲(江苏无锡)、西南(重庆)、西北(西安)、东北(哈尔滨)区域进行布局,形成九大生产基地,形成规模化、布局合理的云计算资源池,辐射周边。基地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资源以面向云能力提供为核心,具备高利用率、智能化、绿色节能特性。中国联通九大数据中心的目标是“云计算和IDC行业市场的领军者”,将创立互联网公司运营模式、打造百亿元级经营规模。其战略定位是专业化实现规模效益发展、互联网战略的核心承载平台、一体化实现云业务落地。

中国联通九大数据中心不仅是广大宽带用户、3G上网用户访问的承载平台,更将为智慧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撑。未来将开拓4个服务领域,一是专业维护服务,按照企业数据中心要求,按需定制基础资源和IT系统维护标准,满足企业IT服务外包需求;二是云数据中心服务,提供SaaS/PaaS/IaaS服务,将大量计算、存储虚拟化资源管理起来,组成云平台,给客户提供按需定制的基地资源、开发能力、软件应用等服务;三是延伸增值服务,提供CDN、流量监控、负载均衡、域名注册等新型数据应用,并提供维护监控等服务;四是灾备与安全服务,随着企业信息化,大量的关键性数据以及关键性设备和系统对于企业生命至关重要,整体安全解决方案不可或缺。

九大数据中心基地都选址在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这将成为智慧城市的中央厨房,以后端的、更强大的资源向56个云平台节点供应数据信息。未来数据中心存储的数据一方面包括状态数据,例如温度与水电等政府、行业、企业数据;另一方面则是更加智能的语义数据,例如用户从手机上发短信问:哪里有停车场?哪里有粤菜馆?必须根据用户的语义及其所在位置进行分析,整合资源,从而能够给用户最好的答案,让城市公共管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第三篇:智慧城市

物联网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物联网借助三项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无线射频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在日常生活及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带动这些产业升级、发展与繁荣。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人们在家可以享受到更舒适的家居环境,家电可以通过手机APP控制与管理,身处千里之外,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房屋状况,甚至可以远程喂养你的宠物,完善的安防系统,让您能够随时知道家中是否有火灾、煤气泄漏、漏水、房屋被撬,甚至下雨天,窗户可以自动关闭,而这都是借助物联网实现的,而这一天,已经到来。

当然,还有智能物流与智能医疗,城市货物与快递纳入云端大系统,对货物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监控,货物运到哪,在那一辆车上,驾驶员是谁,还有多少分钟到达,都可以通过手机APP、WEB查看。老百姓关心的医疗也得到充分发挥,各种远程医疗设备可以走入家庭,人们不需要到医院排队挂号,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医疗检查,医生可以在远程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做出判断,并且人们的健康状态汇总到城市云端,在各个医院都可以联网查看,方便医生快速做出判断。而这,不是将来,而是现在。

物联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智慧城市,许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都是服务于智慧城市的主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稳定技术基础,城市智慧化发展也使得物联网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智慧城市囊括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建筑和家居、智慧集成六大领域,打造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各种关系和价值 链。施耐德电气会从全局角度出发,统筹协作政府、企业等不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整合多方需求,实现资源、利益最优化,并通过设计融资、人才发展模式,助 力城市实现全方位发展模式。

第四篇: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 在中国杨帆起航

-------140城市角逐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有望近日面世

“智慧城市”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样本。

在2013年年初已经公布90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第二批试点城市也即将在6月底完成初审,数量大约为50个,两批合计140个。

住建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毅日前表示,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在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智能IC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在此基础上,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制定的 《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指导意见》也有望于近日下发。

第二批试点待出

按照专家的解释,智慧城市是指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

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都提出了建设 “智慧城市”的目标。在今年1月底住建部确定的90个“智慧城市”试点中,包括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其中

二、三线城市占据绝大多数。据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将在下半年公布,数量在50个左右。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分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中期数据处理设施建设和后期的服务平台建设,相关的建设涉及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系统集成企业、数据采集分析企业、电信运营商和数据服务企业,对整个产业链将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初步预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将超过7000亿元。

“„智慧城市‟可作为贯穿全年的重要主题。随着住建部第一批试点城市名单公布,投资方向逐步具体化。年中第二批试点城市名单有望公布。按照我国项目建设传统进度,下半年通常是招投标高峰期。不断释放的招投标信息有望成为行业持续的催化剂。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

角逐背后的隐忧

目前,全国开始建设“智慧城市”的地方遍及东中西部。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外,杭州、厦门、珠海等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也纷纷开始“智慧城市”建设。

而湖北、湖南、山东、辽宁等省份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浙江省日前还成立了“智慧城市”促进会,计划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启动20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遍及智慧健康、智慧旅游、智慧安居、智慧交通等领域,预计投资28.68亿元。

在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信息数理中心教师王学严看来,要实现“智慧城市”的视频预知网、GPS定位、“市民卡”等,在研发层面问题不大,最大的障碍可能不在技术而在于钱。翻看各个试点城市的申报材料就可以看到,各种规划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投入和融资需求。

一住建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大搞投资的另一个抓手,因此在首批90个试点的基础上,本次试点范围有所缩减。”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也曾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要合理规划,应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杜绝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按照住建部的设想,将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 “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住建部在《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2013年度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写道,每个省限推荐2个试点,可以是市、县、区或镇。“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试点选取的无歧视性原则,但也增加了遴选难度。”上述住建部内部人士说,因为没有GDP、人口规模等硬性限制,申请门槛较低,也更需要甄别,以保证试点效果。

有专家也提醒,一些欠发达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积极性可以理解,但不考虑基础条件就急于启动项目,还需三思。如果头脑发热盲目上马,挤占了其他基础民生投入,甚至让地方政府和百姓债台高筑,无疑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标准体系将问世

在刚刚结束的京交会上,三星SDS集团亚太区CEO杨惠泽表示,火热的市场中却缺乏相关的标准和法律法规规范这类企业的运营,90%以上以 “提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服务”为宣传口号的企业实则只能提供整体方案中某个细分环节的解决方案。

据住建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毅介绍,住建部已经完善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从2012年8月启动并开展中国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目前“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基本确立,梳理出正在制订的标准以及根据实际需求规划近期优先编制的标准的思路。“以突出共性标准为主,兼顾特殊要求标准,实现标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落地。”

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总经理廖仁斌也建议,“„智慧城市‟建设应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以服务应用为切入点,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一份名为《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牵头制定,有望近期出台。意见经修改完善后,将以国务院名义下发执行,成为从现在起直至2020年指导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据悉,意见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主要目标以“五化”进行了完整概括,即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针对上述各地竞相角逐智慧城市的问题,《意见》还要求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要结合各自实际,理性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部门之间的藩篱一直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症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邬江兴认为,建设“智慧城市”难点不在技术,而在利益壁垒。

以智能公交为例,需要通信系统、银行系统、政务管理系统等全面打通、开放,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恰恰极其缺乏跨部门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工作机制,使智慧应用的推广难度非常大。

“政府各个部门都有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都被政府的各个部门所拥有,所谓智慧就是把这些信息最大程度地融合起来,才能让城市得以智慧地运行。”邬江兴说。

而在即将出台的意见中也或有类似 “将信息资源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下大力气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和共享”的表述。

第五篇: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今年8月底,政府出台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起草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如下中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数字冰雹提供的智慧城市大数据可视化系统遍布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从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到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园区、智慧能源、智慧民生、智慧旅游、智慧应急、智慧医疗……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100个试点城市) 编辑

2015年4月7日,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确定北京市门头沟区等8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新增试点,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等13个城市(区、县)为扩大范围试点,加上2013年8月5日对外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所确定的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290个,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中文名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公布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 量103个城市(区、县、镇)公布时间2013年8月5日

目录1 背景2 目的3 试点名单4 展望

背景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度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又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已达193个。2013年1月29日,由住建部组织召开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各省和试点城市要按照住建部发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文件要求,切实、高效推进试点工作,在创建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1]

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并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扎扎实实稳步推进项目遴选、调查、放款等工作;试点城市所在省代表和试点城市代表表示,将按照国家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和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有计划、按步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1]

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要求尽可能的扩大投资和启动内需,但经历前几轮的大规模投资刺激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益正在迅速下降,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新经济模式形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具体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紧迫的课题之一。住建部是承担着城镇化推进任务的重要部门之一,在响应中央战略部署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手段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民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区、镇)应运而生,为此,住建部在充分理论研究、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提出并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其重要内容是从方法论高度重新认识城镇化发展和规划,智慧的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的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1]

目的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试点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区、镇)的实践,从政府和市长角度,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给百姓生活方式带来更好的变化。

住建部表示,将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试点名单住建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以下是首批90个试点名单。[2]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行新型城镇化,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2013年度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建办科函[2013]275号)要求,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开展了基于数字化城管系统的智慧城市试点申报的组织、初审和推荐工作。经综合评审,确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展望随着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也将规范和推动国内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做数字城市的新包装,一些城市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国内智慧城市虚火过旺和盲目贴标签的行为也广为诟病。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将在探索和指标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误区和认识进行矫正和澄清。必须认识到,智慧城市引领的新型城市化是对传统城市发展的扬弃,它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以人为本、质量提升和智慧发展的城市化。推动智慧城市有两个重要的驱动力,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书记、副院长孟庆国教授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4]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偏废或仅仅是强调技术应用而忽视社会经济层面的创新,智慧城市的试点也必将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5]

上一篇:智慧生活科普作文下一篇:综合实践下册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