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中的传播技巧

2024-05-06

危机公关中的传播技巧(精选6篇)

篇1:危机公关中的传播技巧

危机公关中的传播技巧(一)美国《危机管理》一书的作者RobertHealth曾经对《财富》杂志前500强的大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进行过一项专门调查,结果显示98%的被调查者认为,现代企业面对危机,就象人们必须面对死亡一样,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每个企业都可能遭遇危机。而重大的危机事件往往是良好的新闻题材,在传媒发达的今天,企业的危机随时会成为人人关注的事件,应对是否得当,对企业的声誉乃至生存将产生重要影响。于是,就产生了危机公关这一新的学科。

与危机事件的放大离不开传媒一样,危机公关的实施同样要借助传媒。因为,企业对危机事件所做的“澄清”和“改正”,只有通过媒体才能被公众知晓,才可能扭转不利的局面。而在这个过程中,传播技巧的巧妙运用,会对危机事件的尽快平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最短时间内,及时表明态度

按照危机公关处理的“24小时法则”,企业应在24小时内公布处理结果,如不然,则会造成信息真空,让各种误会和猜测产生。

危机公关的传播原则应该是迅速而准确,这就有了两种时间选择: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和危机真相大白的时候。危机发生后,企业要很快地作出自己的判断,给危机事件定性,确定企业公关的原则立场、方案与程序;及时对危机事件的受害者予以安抚,避免事态的恶化;同时在最快时间内把企业已经掌握的危机概况和企业危机管理举措向新闻媒体做简短说明,阐明企业立场与态度,争取媒体的信任与支持。要避免一个误区:在真相出来之前,尽量避免接见媒体。其实,就是你不接触媒体,媒体也会编出种种理由作推测,国内不少危机**的升级正是没有及时控制不利信息传播的结果。

中美史克公司在中央电视台播放PPA禁令新闻后的12小时内,做的第一步是尊重政府的决策,老老实实地将1亿元的药品回收并销毁;对于人心浮动的经销商,他们承担了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并保证供给其在销售公司其他产品时的渠道畅通;对媒体,他们接受了100多家媒体的专访,举行多场媒体恳谈会,向媒体表态,“尊重政府的意见,不停投资,不裁员”,从而树立了一个好公民的形象;对内,他们同样表达了不裁员的决心,赢得了内部团结一致的大好局面;对公众,通过媒体和专线进行沟通,表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292天之后,不含PPA的新一代康泰克感冒药上市,并迅速夺回市场三甲的位置。成功的危机公关,着实让中美史克将危机化成了机遇。

篇2:危机公关中的传播技巧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公共关系学论文

题目:危机公关中的传播管理对策

院 系: 商学院 专 业: 市场营销 班 级:

市场营销1201

姓 名: 袁帅

学 号: 201207011045 指导教师:

于晓梅

烟台南山学院教务处 二0一五年七月

危机公关中的传播管理对策

摘要

危机与风险有密切的关系。所谓风险,是指发生对组织不利事件的可能性。对风险防范不善,造成的危害达到较大的程度时,危机就会发生。也就是说,风险的存在是导致危机发生的前提。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管理,可以防范危机的发生。企业如果对各种风险熟视无睹,或者对于已经认识到的各种风险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今天的风险就会演变成明天的危机。同样,危机蕴含着机遇。先哲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一定条件下,福祸是可以转换的。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化为危机。

一、危机的概说

所谓危机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威胁组织生存发展。必须及时回应的一种情境状态。突发事件是指突然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关系的危机管理,具有独特的工作重点,它不仅积极投入要处理突发事件本身,如救火,减灾等,更重要的职能是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对组织形象的塑造、维护与修复。

(一)危机的特征与类型

危机有很多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发性;难以预测性;严重的危害性;舆论的关注性。

危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同类型的危机,处理的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危机进行分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危机并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危机预案,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危机最简单的分类可以分为天灾和人祸两类。天灾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人祸包括: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二)危机的预防与预测分析

危机的预防是日益被人们重视的新课题是组织主动出击、战胜危机的有效手段。要做好危机的预防,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危机管理与预防需要树立的三个意识:要居安思危,具有危机意识;要有自律意识;要具有法律意识。

危机源于风险,风险是危机的前奏,危机是风险的爆发。如果风险管理的好,危机就不一定会爆发。建立科学的报警系统需利用各种信息采集手段,以便及时采集到各种潜在危机的信息。除外部预警之外,还要具备组织自查制度,定期进行自律性检查。找出全部问题后,可将问题进行排队分析,列入风险矩阵图,分出轻重缓急。

(三)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在危机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制定完善的危机管理计划,以便一旦出现危机,能即刻做出反应,这是减少危害的有效措施。下面介绍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制定说明性内容正文及附件;成立危机管理委员会;印制危机管理手册,开展培训;确定组织发言人;事先同传播媒介建立联系;建立处理危机关系网。

二、危机中的管理和恢复期的管理

危机处理时,要迅速掌握危机的全面情况。危机得到初步的处理往往可以暂时渡过难关,但是,如果恢复期的管理工作被忽视,就会产生一系列后果。首先,可能导致危机再次爆发,其次,已经造成的形象损失难以弥补,再次,损失变危机为“良机的机会”,因此,一定要重视危机的恢复工作管理。

(一)危机处理的方法

1.首先要搞清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事故的原因是什么。2.迅速拿出原定计划付诸实施。

3.考察事故现场,看危机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若危机还在发展,要迅速查明原因,找到危机处理的方法。

4.预测危机发展前景、现有解决方案实施的效果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如不能制止危机就要预测危机还将如何发展、会引发什么样的新问题。

5.同事故见证人保持联系,记下其姓名、单位、地址及证件号码,必要时可以请公安机关予以协助。

6.保护现场,收集证物。

(二)危机发生后的一般公众对策

危机发生后将会触及各类公众的利益,对此要分别处理。

对内部公众:首先,应把事故情况及组织对策告诉全体员工,动员员工,依靠员工,使员工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其次,如有人员伤亡,应及时通知其家属,并提供条

件满足家属探视、吊唁的要求,组织周到第医疗和抚恤工作,并由专人负责。如果是设备损失应及时清理。

对事故受害者:首先,对受害者应明确表示歉意,慎重的同他们接触,冷静地倾听受害者的意见和他们提出的赔偿要求。其次,应该同他们坦诚、冷静地交换意见,同时谈话中应避免给他们留下推卸责任、为本组织辩护的印象。

对上级领导部门:危机发生后,应及时向组织的直属上级领导部门汇报情况,不能文过饰非,不允许歪曲真相、混淆视听。

对社区:如果是火灾、度无泄漏等确实给当地居民带来损失的公关危机,公关部门应登门向当地居民道歉,根据事故的性质也可以挨门挨户道歉。必要时可以在全国性或地方性报纸上刊出致歉广告,直到给予经济赔偿。

(三)危机中的媒体策略和处理危机的原则 1.准确认识媒体与记者

记者是在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通过报道呈现于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由于记者拥有话语权,所以业被称为“无冕之王”的雅称。

新闻理论有各门各派,但是通常新闻的突出特色是“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所以,媒体往往根据自己的看法发稿件。

“谣言都是‘飞毛腿’”,所以应对策略是:要先发消息,先声夺人,使谣言没有市场。

媒体是个“放大镜”,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应对策略是:对记者要积极引导,全程陪同,专人服务。

记者的兴趣点在:事件的突发、对事件分析、组织目前的计划、危机的背景、希望现场调查、典型的人物、事件中的趣闻轶事。所以要多提供相关信息。2.十个应对突发事件中媒体的黄金法则

(1)必须清楚--记者要什么?(2)必须清楚--你要说什么?(3)兵贵神速,及时回应

(4)临危受命,稳健行事(5)只传达精准和被授权信息(6)让记者引用你的话

(7)“满足”记者需求,亦善于过渡(8)避免模糊,有问题,不留遗憾(9)要尊重记者,发言有礼有节(10)全程参与,尊重法律 3.发言人的语言艺术

(1)提炼核心信息

(2)三简原则(简要、简单、简短)(3)举例(4)运用数字

(5)对比是增强信息发布效果的有效方法(6)搭桥法(7)旗帜法(8重复法

(9)永不说“无可奉告”

处理危机的原则:及时、诚恳、准确、专门化、积极,处理危机要善于抓住根本。

(四)针对式和拓展式恢复管理

所谓针对性恢复是指针对引起危机的原因进行恢复性管理工作。古语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恢复性危机就是亡羊补牢。虽然这项工作可能比危机爆发期管理所需时间还要长,但却十分必要,问题解决的好,会得到长治久安的效果,是企业得到全面提升。

虽然公共关系主要是进行形象管理、传播管理、关系管理,但是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危机的根源不得到铲除,关系就难以恢复,形象就难以重塑,因此要想重塑形象,修补关系,就必须从堵塞危机的漏洞开始。

拓展式恢复管理指在恢复工作中不仅仅恢复到危机前的状况,而且借此机会实现新的超越,使组织的面貌达到新的高度。危机爆发往往可以提高知名度,处理得好可

以借助危机管理,拓展市场,化为危机,实现前所未有的超越。

小结

篇3:浅析危机传播中的媒体责任

对于危机传播的发展阶段, 美国学者斯蒂芬·芬克在其论文集《危机管理:为不可避免的灾难做筹划》中将危机传播分为四阶段:分别是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痊愈期和评估期。

在危机潜伏期, 由于较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社会系统或组织矛盾, 使危机积累阶段, 没有明确的表现, 这个时期由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矛盾的存在, 是解决危机的最容易的时期, 但是由于缺乏明显的标志事件而通常被人们所忽略。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 谣言的传播异常迅速, 因此, 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应该避免成为危机爆发的“助燃剂”, 对新闻的来源认真核实, 同时敏锐观察民众的反应, 从大局出发, 真正发挥其环境监视功能。

危机爆发期是事件最关键的时期。一般来说危机事件的发生通常没有预警, 同时事件发展非常迅速。它在四个阶段中持续时间最短, 但是社会冲击、危害最大, 会在短时间内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大众媒体在此阶段应该做的, 是积极介入, 通过对信息的公开传播, 堵住谣言的传播渠道, 用正确的信息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在我国新闻传播史上, 在2008年雪灾和地震的危机传播就做得比较成功。大量的专题报道, 共同谱写了许多动人的篇章。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内, 电视媒体就开始报道事件的发生。并在随后一直采取直播的形式对地震的救灾情况和各阶层对此问题的反应做出积极的回应, 这次报道被《新周刊》评价为“前所未有的信息的公开透明, 是一个国家的成人礼。”由此次报道所激发的蔓延国内外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带给了无数国人信心和希望, 并且通过报道弱化了一系列的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 对促进危机解决、安抚人心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危机的延续期是指危机突发事件后一段时间, 事态得到初步控制, 但离彻底解决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一时期各种负面影响开始接踵而来, 人们开始感受到了与个人切身相关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 灾后重建、恢复等工作陆续进行, 各级政府和组织部门开始进行危机的解决。在经历了最初的文件后, 人们开始可能会为自己的幸存下来而庆幸, 但是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人越来越多的心理反应开始出现, 比如伤感、沉溺于对过去经历的“闪回”、悲痛、绝望、无助等。危机过去后的痊愈期, 传播重点也从危机本身转向了那些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人。所以在延续期以及接下来的痊愈期阶段, 危机传播中最应该做的是对负性情感的“去消极化”, 强化积极情绪, 对公众除了物质上的帮助, 更多的应该是心理、精神上的干预和抚慰, 此时的媒体应该在于人们达成共情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引导, 并通过传播树立起正面的形象。在给人们提供情绪宣泄的渠道的同时, 引导他们未来的走向。

有效的危机传播需要由一个值得依赖的信息传递者来完成, 所以建立起政府和传媒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可信度是首要目标。在事件发生后, 政府和媒体也同样要及时坦白地向公众详细的表明自己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在局势还不十分朗的情况下, 媒体要及时的承认面临的问题, 并向公众保证尽快提供满意的答案, 对发生的错误要及时改正。同时, 在留有的前提下余地及时向公众阐明危机可能带来的风险, 尽量避免缩小或夸大风险的严重性。作为传播者, 应该勇于承认危机本身充满的各种不确定性, 并且要让公众充分了解这一点性, 在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同时, 把事件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尽可能告知公众, 通过这些举措来防止了流言的蔓延和小道消息的传递。

篇4:危机公关中的传播技巧

关键词 危机管理 信息传播 传播原则

企业在发生危机事件以后,往往会成为广大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如果在这时隐瞒事实,封锁消息,将会引起公众的猜疑和反感,导致失实和不利的报道出现,从而给企业的危机处理带来麻烦,给企业造成不利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了求得公众对事件的准确了解,全面谅解,必须开放信息传播渠道,公布事实真相,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公众传播信息,让内外公众及时了解危机事态的发展和企业正在尽职尽责地加以处理的情况,从而确保企业取得良好的危机处理效果。因此,填补公众的信息空白,让广大公众接受客观真实的信息是一种极其明智的做法。

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危机处理的目的在于尽最大努力控制事态的恶化和蔓延,把因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塑或挽回企业原有的良好形象和声誉。为此,危机一旦发生,企业要争取在短时间内控制局面,赢得时间就等于赢得了形象。所以,在进行危机处理时,企业传播要迅速及时。

危机爆发的24 小时和最初的7 天是最关键的。危机产生后,因为掌握的确切消息并不多,原因也正在调查当中,假如企业逃避或保持沉默,则会被怀疑是隐瞒,或跟新闻界不合作,同时也引发他们通过其它非正式途径去寻找信息,最后导致流言蔓延。这势必使事件雪上加霜,处理更加困难。危机产生后争取主动,及时报道,既可引导舆论,又可消除谣言和猜测。所以,一旦危机发生,面临极大舆论压力的企业,必须尽快做出适当反应,对于外界信息的反馈,应及时做出判断,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事发后24小时内,尽快传播。使公众能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和企业将要采取的各项措施,争取公众的原谅和理解。因此,与其消极让别人来揭露,不如积极地把情况说明。而且在时间上,晚公布不如早公布,晚对外公布,容易让人猜测,早公布相关信息,减少了信息空白。

二、信息传播口径一致

在危机情况下一定要把握住宣传口径的一致,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千万不能随意发表言论,以免使危机人为扩大。坚持所有对外信息只能来自企业的权威部门的对外发言人。危机处理的传播工作很重要,因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传播出去,事关全局。所以,必须注意统一口径,避免企业人员的言辞差异。坚持统一口径原则还能给公众留下企业是团结战斗的整体,企业领导人有能力、有诚意处理好这一危机事件的美好印象。如何向新闻界公布事故,公布时如何措辞,应事先在企业内部统一认识、统一口径,并尽可能由企业发言人以最有利于企业的形式来公布。企业在处理危机过程中应保持各方面的一致性,最重要的就是言行一致。不发布猜测和不准确的消息。

三、信息传播要真诚

真诚是企业发生危机时进行公关传播的绝对前提。面对危机事件应采取开诚布公的态度。企业危机事件大多数情况下关系到受害者双方的切身利益,因而容易引起人们之间的争执和误解;也容易引起新闻媒介的关注。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管理者在传播时,应开诚布公地向人们说明事情的真相,这也许是摆脱人们无休止关注的最有效的方法。事实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尤其是事件初期,公众和媒体对事件的判断难免有些感情用事,所以此时最重要的是企业的态度。那种闪烁其辞、“无可奉告”的回答只会招来人们对事情的处理失去信心,产生误解和偏见。企业如果表现出应有的诚意,则媒体和公众更愿意从好的角度去看待事件和企业。所以,企业应将消费者的利益置于首位,以诚相待,勇于承担责任,并以适当的方式使目标公众明了企业的态度。当发生重大企业危机时,要解答公众关心的问题。

四、信息传播要避免争论

一旦情况升级到危机的程度,人们的偏见就是主要的问题。因此,对引起激动情绪的事情进行理智的回答是起不到作用的。企业应该根据人们的情感来做出反應,企业在传播时,不要进行争论式的、理智的讨论。因为不管争辩如何合乎逻辑和充满理智,企业都会被看成是一味在为自己辩护,讨论和争辩只会使情况更糟。企业应该避免任何争论, 而应用关心、同情以及对控制危机的信心去进行传播,通过传播去改变公众对企业的看法。

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进行有效的沟通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当企业危机发生时,传播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对于管理者自身而言,每一次危机沟通时都应该考虑: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表达应该表达出什么情感?应该阐述什么事实或何种观点企业面对的沟通对象是谁,对他们的了解程度又如何?怎样防止出现误解?沟通目的是想劝告顾客,还是想警告他们存在潜在的危险等,只有将这些问题全面清楚地考虑之后,管理者的危机沟通才会起到预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岩松.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篇5:危机公关中的传播技巧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摘要]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危机沟通。当今时代,随着传媒产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公共性危机传播已经成为决定公共危机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政府、大众传媒和公众在公共危机传播中起主导作用,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共生体。本文侧重研究政府,大众传媒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围绕三者关系的目前是什么状况,危机从何处而来,如何看待三者之间这样的关系。并通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恶性循环和低水平的均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媒体的管理上存在缺陷是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通过改革政府的管理方式来重新建立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的良性循环。于此同时,可以看出通过公共性危机的传播来分析政府行为是非常必要的,能从中能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关键词]危机传播;媒体;政府

I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目 录

摘要„„„„„„„„„„„„„„„„„„„„„„„„„„„„„„„„I 关键词„„„„„„„„„„„„„„„„„„„„„„„„„„„„„„„„I 目录 „„„„„„„„„„„„„„„„„„„„„„„„„„„„„„II

一、公共性危机传播的概念„„„„„„„„„„„„„„„„„„„„„„1

(一)明确什么是社会常态„„„„„„„„„„„„„„„„„„„„„„1

(二)公共性危机传播的祸因„„„„„„„„„„„„„„„„„„„„„1

二、危机传播中媒体的重要作用„„„„„„„„„„„„„„„„„„„„1

三、危机传播的原因和特性„„„„„„„„„„„„„„„„„„„„„„2

四、政府在化解危机中的作用„„„„„„„„„„„„„„„„„„„„„3

五、危机传播中政府形象建设„„„„„„„„„„„„„„„„„„„„„4

(一)通过信息公开塑造政府诚信形象„„„„„„„„„„„„„„„„„4

(二)通过指挥和组织处理危机来塑造政府服务形象„„„„„„„„„„„4

(三)通过理性处理治理来塑造政府责任形象„„„„„„„„„„„„„„5

六、危机事件中政府、媒体与民众应达成良性互动„„„„„„„„„„6

(一)政府和媒体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危机„„„„„„„„„„„„„„„6

(二)政府新闻发布注意与民众知情权、话语权的利益协调„„„„„„„„7

(三)民众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自身素养„„„„„„„„„„„„„„„„7

七、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II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一、公共性危机传播的概念

公共性危机不同于误解性危机、事故性危机、假冒性危机和灾害性危机,根本区别在于公共性,即其指向对象是特定区域的所有公民,每个人都是危机侵害的对象。公共性危机容易引发民众恐慌,造成社会动荡。因此,处理好不期的公共性危机,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分为自然灾害、人为危机、在自然灾害基础上的人为危机。在公共关系中,危机传播被认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指企业、组织或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所采取的旨在减少危机损坏程度的沟通信息、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1]

(一)明确什么是社会常态

要了解什么是公共危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社会常态,社会常态可以界定为社会秩序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状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个人、团体、组织、企业、社会等都会遭遇危机的发生,但公共危机对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公共安全产生更大的危害和影响。

(二)公共性危机传播的祸因

公共性危机传播的祸因主要有六种,分别是自然灾害(包括火灾、风暴、地震、洪水)、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恶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疾病传播(即公共卫生问题)、自然环境恶化。公共性危机的实质是危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生存空间,侵犯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无法根除这六种祸因,难免就会遭遇公共性危机。处理好公共性危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幸福指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危机传播中媒体的重要作用

在危机中,媒体的作用就在于按照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媒体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它既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既引导公众,又需要满足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公众需求。媒体一方面代表公众时刻关注、监视危机处理的进展,另一方面,又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达其声音,树立其形象。媒体的这种特殊地位也使它在危机传播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特大级地震,我国的各大媒体快速报道了此消息,并在后续进行了全面、持续的追踪报道。打开电视,所有频道都紧紧集中于震区的声音;开打报纸和网络,关于震情和抗震救灾的文字和大幅图片,充满着大部分版面。四川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每天举行新闻发布会,报道当日灾情和抗震的最新情况,并毫无保留地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震区危机报道和信息发布如此公开、透明,达到国内传媒前所未有的程度,让全国、全世界人民对此次灾情有了更加真实的了解与认知,担当起了媒体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地震突发时,成都市民从各自楼房或办公室惊慌失措地跑出来,迫切地想要知道灾难的根由和亲友的安危,却绝望地发现拨不出电话,站在马路中央的人们发现自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此时,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突然响起,有人想到了用手机收听广播,随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收听收音机,这是灾后人们首先能够接触到的媒体,电台周围迅速聚集了大量渴望获得信息的人们。紧接着,有人发现,尽管电话打不通,但用手机上网不受影响。于是获得地震报道的方式又多了网络这种频道。此外,广播电台还充分发挥互动性和服务性,在地震发生后的数个小时,广播电台承载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寻人和传递求助信息。正因为有了广播,信息才得以传递,恐慌才没有蔓延。

随着网络和媒体的不断涌现,广播媒体越发局限和萎缩。但正是由于传统的权威地位,它在正常通讯中断的及时性、无线和广泛的覆盖性,以及手机收听广播的便携性,广播在这次突发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广播媒体的发展,我们可以从这次危机传播中得到启示:找准媒体的特征和定位,任何传播渠道都有自己特定的存在价值。

三、危机传播的原因和特性

在人类历史上,公共危机的出现是难于计数的,而且危机的传播在不同的时期、地域形态和方式也存在差异。这使我们在研究公共危机中信息传播“失衡”问题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这里,我们主要以近年来中国发生的种种公共危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存在的信息传播“失衡”现象。从信息传播的主要因素来看,公共危机中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首先,从信息源上看,信息传播系统内部因素可能导致信息传播“失衡”现象。正常情况下,当公共危机发生时,社会公共的信息传播系统必然产生相应的“条件反射”,这种社会公共信息传播系统一般是以大众传播系统的方式出现。但是,我们却常常发现,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大众传播系统在某种外力的干预下出现失真现象,与此同时,人际传播系统、群体传播系统的信息传播功能突然爆发,导致了信息在不同的传播系统中的“失衡”。

其次,从信息传播过程来看,在公共危机发生的不同时间阶段和空间领域也可能出现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我们先从时间层面看,大部分学者认为,公共危机发生的过程包括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几个阶段。在危机传播的不同阶段,信息传播的强度和信息量的大小可能不一样。这本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从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公共危机来看,这种不平衡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其主要原因是在危机发生的早期,信息传播被某些相关部门有意地压制,而一旦危机充分爆发,相关部门却对信息的传播无法正常引导,从而导致信息传播严重“失衡”。

再次,从受众层面看,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之间也常常出现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显然,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公共危机,处于社会中上层的群体,比如政府官员、商界名流、高级知识分子等等,更容易得到有关危机的各种信息。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多数人,比如边远落后地区的人群,或者普通的农民、工人等,都处于一种信息相对缺乏的状态中。这种社会阶层、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失衡现象,也很容易导致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或者产生新的社会危机。

四、政府在化解危机中的作用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人员的总体评价,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优化政府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优良的政府行为又是有效政府能力的保障。可以说,政府形象是一种的能力资源,对化解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植和塑造一种诚实、负责任、廉洁和高效的形象,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这笔无形资源的积极作用。

首先,政府信誉的树立,能够促进政府的勤政建设,促使政府系统改进作风,提高政府造福于社会、谋利于人民的能力。政府信誉增强政府组织的内聚力与外张力,政府信誉反映了广大政府公务员共同的价值观,必然对政府系统内的全部成员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激发出士气高昂、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励公众共同克服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危机。

其次,政府形象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政府影响力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它是决定政府政策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政策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政府凝聚力是指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这种凝聚力可以使公众与政府情感容易沟通,关系容易协调,问题容易得到解决,进而能创造出一个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号召力,即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能力。因此,政府形象是政府在推行政策、实现既定目标可资利用的能力资源,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它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公共危机。[2]

五、危机传播中政府形象建设

(一)通过信息公开塑造政府诚信形象

信息公开是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民主权利的需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信息公开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危机来临时,由于危机不确定性影响已超乎事件的本身,对社会运作体系、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一般公众很难对危机做出全面的分析,大多都会倾向于将危机发生的主要责任归结到管理部门。公开实情并采取有效行动,是政府的基本义务,人们有权利要求获得及时、真实的信息。因此建立公众沟通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就是完备的信息沟通和管理机制的领导者和指挥者。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及时解释和公开相关的准确信息将会有利于危机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公众在了解真相后会更多地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这对危机的控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进程中,如果不提高危机信息的透明度,只会让危机扩大化。

危机发生时,市民对政府信心指数的增减,主要与政府的危机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密切相关,宣传报道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也是决定因素之一。[3]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危急事件,如果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各种谣言、小道消息就会趁虚而入,扰乱人心,只会造成更大的不稳定。政府定时向社会公布危机信息,并积极引导舆论,让民众远离谣言,克服恐惧心理,减少不安定因素,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好互动,增强政府在公众中的凝聚力和美誉度,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激发战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胜危机的信心。敢于公开危机传播信息,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能力和信心的具体体现。

(二)通过指挥和组织处理危机来塑造政府服务形象

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上,政府必须建立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管理系统,将部门协调行动制度化以及建立统一协调机构,以保障各个部门及各级领导者能在第一时间对危机做出准确判断,确保在各种危机面前转危为安。危机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潜在伤害,控制危机局面,尽最大可能保护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

建立一个完善的危机处理系统,确保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建立预警机制和危机识别体系,及时收集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辨别,对危机的后果事先加以估计和准备,有效察觉潜伏的危机,敏锐地洞见危机中隐藏的机遇,为危机处理赢得主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是危机管理的重点,预防与控制是管理中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分析预计危机情景,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明确组织、责任、措施、资源、训练,一旦危机发生之后,这些系统就会快速地做出反应。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危机发生后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把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时掌握危机信号,分析事故原因,果断地采取措施,实施应变方案,明确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组织与责任,实施危机评估,强化沟通与媒体管理,从经济、社会、国际、国内等各方面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并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解决方案,尽可能把危机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形象。[4]

(三)通过理性治理来塑造政府责任形象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所谓治理,指的是由民众或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管理,以及民间组织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政府仅仅是参与治理的一员,谋求社会的进步、全民利益最优是治理的目标。如果说“统治”追求的是统治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的目的则在于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统治”由政府行为组成,其权威是政府,施威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施威领域以国界之内为限;“治理”则是指由公民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管理,以及民间组织与政府部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门合作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其权威不一定是政府机关,而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共同目标等方式来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

一个“公共管理”时代的来临,必将揭示中国“有限政府治理时代”的到来。从国家领导人把“公共利益最大化”作为他们明确而坚定的要求,政府不再将自己看成唯一的权力来源。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公共管理,国家的权力在向社会回归。危机管理中,针对危机发展状况和人民的需要,政府广泛听取公众、社区和媒体的意见,及时做出充分反映民意的决策,对民意负责是政府政治责任的具体表现。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工作和活动透明度的提高,为公众广泛参与政府决策和管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提供了广阔的民主空间。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义就是人民群众对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有民主参与权,一个文明和民主的政府必须在制度安排上赋予人民这种权利。政府主要责任是保障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利。务实、负责的施政态度和理念,不仅有利于塑造责任政府形象,还将会对我国的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六、危机事件中政府、媒体与民众应达成良性互动

(一)政府和媒体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危机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危机传播事件频发,媒体与政府应共同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危机。

首先,政府要增加透明度,畅通渠道,充分认识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政府,是社会公权力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媒体,是社会公器,代表公众行使社会守望的职能。在危机管理中,媒体不仅可以及时监视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各种潜在因素,而且在危机过程中作为政府和公众的代言人,完全可以沟通信息、疏导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在雪灾事件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做法难让人满意。据新华社报道,由于被冰雪损毁严重的贵州东部电网突然断电,导致湘黔铁路动脉中断。新华社记者就此到相关单位采访时,个别负责人却不提供信息,还斥责记者“添乱”。

其次,媒体要增加责任感,讲究艺术,不断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新闻的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国家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关键的是要保持冷静,不能在公众群情激愤的感染下失去理智,极尽炒作,这丝毫无助于危机的解决。[5]要讲究艺术,学习西方媒体的经验,在不知不觉中传达了政府的声音,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维护了社会稳定。

总之,政府是危机管理的主导,媒体是危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积极纳入到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去。

(二)政府新闻发布注意与民众知情权、话语权的利益协调

我国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新闻发言人的名义,定人、定时、定点举办新闻发布会;二是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国务院部门负责人或发言人介绍有关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也是参照这个模式做的;三是遇有突发事件时,临时组织新闻中心,进行新闻发布活动。[6]迄今,我国三级新闻发布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但是政府新闻发布的具体运作和相关法规仍然有待健全与完善,政府新闻发布时常与公众的知情权、话语权有矛盾冲突,双方的利益、目标需要协调。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各省、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的新闻发布应该以民为本;改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发言人专业水平;切实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实现民众知情权、话语权的最大化;即使面对危机事件,公众也应该享有更多的话语表达权,这样民意可以有效监督政府,同时凸显政府正面形象。

(三)民众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自身素养

在危机事件中,信息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信息流通出现一点疏漏就有可能造成流言蜚语横飞的局面,这样危机中的民众很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做出一些不理智的集体行为。尤其是在危机事件中,人际传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口头传播。口头传播有其快速便捷性,但信息很容易在口头传播中失真,失真的信息会进一步造成人群的混乱。现代社会各种通讯工具日益发达,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外,手机、网络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这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的快速获取,但另一方面也使谣言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应该具有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尽量通过权威机构主动地获取信息,理智地判断获取的信息可信与否,不能人云亦云。当然,要求民众在人心惶惶的危机中保持镇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相信只要民众多接触一些应对危机的知识,培养自己良好的社会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危机事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件中与政府、媒体达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就会实现。[7]

七、结论

处理与报道危机事件离不开政府、民众、媒体这三个因素,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共生体系。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是决策阶层,对外发布权威信息,政府的介入对事件的有效解决至关重要,而相关的信息是否公开,责任是否到位又常常是关键,如果政府隐瞒事实甚至发布假信息,这就不是一个阳光政府和责任政府的作为;媒体是公众与政府之间沟通的坚实平台,它需要客观全面地传播信息,让民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同时也要传达民众的话语,监督政府的行为;民众是危机事件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不能剥夺他们的知情权、话语权。如果政府、民众、媒体这三者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充分调动发挥三者的功能,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危机,解决危机,有利于社会真正稳定与和谐。虽然及时公开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是政府的职责,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但当某些信息可能会造成社会混乱、公众恐慌时,政府有权力进行信息控制,这是政府危机传播的任务之一,也是政府具有社会控制力的一种体现。当然,尺度的把握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不但要求政府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还要求政府系统和社会相关部门良好地沟通合作。这一过程需要我国政府在危机传播的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参考文献:

[1]《传播学概论》,周庆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危机传播管理》,胡百精著,中国传媒大学出报社2008年.

[3]《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朱德武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 [4]《媒体应当如何面对自然灾害》,董天策 何裕华,中华传媒网. [5]《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高世屹 荣思远,中华传媒网. [6]《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靖鸣等,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7]《汶川地震的思考》,刘世凯,中华传媒网.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致谢

篇6:危机公关中的传播技巧

【论文关键词】公关 新闻策划 新闻制造 新闻炒作 公关新闻

【论文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现象,如“广告新闻”、“制造新闻”等。这些现象直接促进了另一种事业的发展――公共关系事业。现代公关事业与新闻传播事业联系紧密,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现代公关事业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不忘自身优势,兼具发展与个性化。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关事业将对新闻传播事业产生越来越大影响。

“公关”是公共关系的简称,译自英语的“public relation”。在公关学中,公共关系是指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从而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在现代社会,搞好公共关系很重要。有西方学者总结,判断一个国家发达与否有三大标志,其中以公关能力为代表的经营管理效能就是其中之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公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一种衡量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志。

一、公关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公关的雏形,要追溯到古代。就我国而言,从商周时期开始,统治者就十分重视调整、巩固各种重要的关系。同样,在古代的西方国家,先民们也十分重视建立各种关系,探索巩固和改善各种关系的方式,如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公民要定期参加“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城邦的重大事件。

伴随着16世纪以来出现的科学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社会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关系也经历了由“身份到契约”根本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在1690年,哈里斯创办了《国内外公共事件》,这标志着北美殖民地报刊业的兴起,公关关系开始在美国萌芽。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公关诞生于美国。这一时期,美国大的垄断企业胡作非为,遭到工人阶级和社会公众的抵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公众利益的存在以及企业与公众搞好关系的重要性,现代公共关系事业由此而迅速兴起。享有“公关之父”之称的艾维・李是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人物。

二、公关与新闻传播的交叉互动――新闻传播策划

公关事业同时带动了另外一种事业的发展,这就是新闻传播事业。从理论上讲,新闻、公关属于不同性质的传播形态,具有各自规定性,但在实践中却又联系紧密。

从传播行为角度来看,公关与新闻传播等不同的传播行为交叉产生了某些新的传播行为,董天策先生称之为“传播交叉”。这一行为主要包括“炒作”和“策划”,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制造新闻”和“媒体策划”。近年来,“炒作”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其实,炒作就是一种夸大新闻事件的手段,通过反复宣传给公众传递信息。说到底,也就是一种新闻制造。那么,新闻真的可以被“制造”出来吗?对于新闻界来说,这可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公关做到了。

越来越多的公关人员开始将“制造新闻”作为一种“出奇制胜的奇招”。当然,这里说的“制造新闻”其实也就是“新闻策划”。我们先来看一下公共关系学教材上是怎么对新闻策划定义的:新闻策划,也叫“制造新闻”,是指组织为吸引新闻媒介报道并扩散自身所希望传播开去的信息而专门策划的活动。

那么,新闻是如何通过公关策划而达到好的效果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天,在联合碳化钙公司刚刚竣工大楼的一间房子里,发现了大批无家可归的鸽子。公关人员发现这一情况后,灵机一动。他们关好窗户,不让鸽子飞出去,然后通知了动物保护协会。随着动物保护协会人员赶来,大批新闻界人士也被惊动了。于是他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引起许多美国人民的关注。公司首脑也借机频频亮相,纽约联合碳化钙公司也因“鸽子事件”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

这本是一件小事,可是通过相应的公关活动,并利用新闻媒介的传播与扩散功能,成功的将新闻“放大”,制造了轰动效应。这是一起成功的新闻策划事件,用威尔伯・施拉姆的话讲,它“主要是制造来供媒介作报道的事件”。

三、公关新闻的兴起与个性化

“公关新闻”是我国公关界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概念,它不是新闻。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直接将“公关新闻”等同于新闻,这是不对的。需要强调的是,“公关新闻”作为一种新闻而存在,是有前提和条件的,即真实合理和具备新闻价值。所谓真实就是事件必须是真真正正存在的。所谓合理必须是符合自身组织发展和社会利益的。再来谈一下新闻价值,就是说这个新闻事件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的,而不能仅仅是没有价值可言的单纯事件。既要符合客观真实性又要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这就是公关新闻。

公关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具有一定的特征。首先,它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公关是为一定的组织或企业做宣传的,相应的就具备了一定的功利性质。第二,它具备巧妙地传播策略。像我们上面有提到,公关是有策划的,讲求策略。第三,它具有客观的信息形式,即在形式上是完全真实客观的。

现代公关仍处于发展之中,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关事业将对新闻传播事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克非. 公共关系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 西奥多・格拉瑟. 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

[3] 董天策. 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M]. 厦门: 暨南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音乐与绘画》教案-小学音乐教案下一篇:东门村生态村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