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稽查中的争议处理与危机化解

2024-04-21

税务稽查中的争议处理与危机化解(精选3篇)

篇1:税务稽查中的争议处理与危机化解

税务稽查中的争议处理与危机化解

一、正确的应对方法

1、稽查中的接待工作不卑不亢、彬彬有礼(认识××局长)。

2、知晓税务稽查局的内部运作流程。

3、同稽查局适当的部门沟通业务。

4、力争不能定为偷税,这非常重要。

5、知晓法律救济措施。把握好实施法律救济措施的时机。

二、化解危机的应对措施

(一)政策解释法—问题产生原因:

1、税法政策非常繁杂,稽查人员素质不一,政策运用错误,时常发生。“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什么样的错误都会犯,你尽管可以大胆想象!

例如:

① 境外发生的劳务,让预提所得税。

② 分2007年的红利,分给了新加坡,预提10%的企业所得税。

2、目前税法中存在大量的模糊点,或者前后矛盾之处,要尽量争取好的结果。启示:政策非常明确,只是税务机关运用错误的情形,危机公关成功的把握非常大。绝对不能轻言放弃。

政策模糊,也要积极争取,处理模糊事情的时候,要有清晰的理念。

(1)税收法规有明文规定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文件规定,而不去追究其合理性,因为有时候文件的出台还照顾到了征管等因素。例如:白条不能扣除成本,善意接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要转出等。这也是有法必依的要求。

(2)税收法规无特别明确规定的,要根据税法的本意,合理的处理,而不能一味的从字眼上靠近某个政策。否则就会机械的运用政策。例如:固定资产残值率一律按照5%的规定,当时稽查局要求企业全部追溯调整,显然有问题。企业应当根据税法的本意,积极的去同税务部门沟通,尽量取得最大的利益。

房屋装修费是否应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缴纳房产税问题

我公司于2008年对办公楼进行装修,所发生装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装修”,并单独核算,房产税仍按房屋原值缴纳。地税机关在对我公司进行税务检查时,要求我公司将装修费计入房屋原值一并缴纳房产税,请问税务机关的处理是否正确,我公司应如何缴纳房产税?

(二)法律位阶抗辩法

在税收实践中,存在大量同上位法抵触的省局以下实施性条款,如果侵犯你单位利益较多的话,就要进行抗辩。

启示:危机公关要有清晰的思路。神定气闲,则计出。要“淡定”!

1、政策运用错误,对政策本身进行抗辩。

2、政策模糊,对政策进行解释。或者寻找其他单位被从轻处理的案例。

3、政策本身清楚无误,寻找其与上位法的冲突。

(三)避免定性偷税法,偷税和非偷税的处理,有很大的不同。

1、偷税:①补税、②罚款、③滞纳金。移送公安。

虽然《刑法》第7修正案规定了可以花钱买罪,实际上老板的心理压力更大了!

2、非偷税:只补税、滞纳金,没有罚款。

因此,避免定性为偷税,意义重大。不要以为老板大,就没有问题。要避免偷税,就得从偷税的构成要件来分析。

偷税的四种手段,一种结果。要有主观故意性:

1、伪造、变造、擅自隐匿销毁账簿、记账凭证的。(问题:销毁账簿就是偷税么?)

2、在账簿上隐瞒收入、多列支出。

案例:白条、假票列支成本,业务实际发生,是否可以定性为偷税?

3、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不申报,63条同64条第2款的竞合。

4、虚假的纳税申报。要注意同错误的纳税申报区分开 一种结果:造成了少缴税款的后果。例1:某企业2009年度申报所得额为-200万元,税务机关查增160万元(应调增未调整),应如何处罚?如果税务机关查增240万元,2009年之前有累计未弥补的亏损60万元,应如何定性处理?

例2:某稽查局检查甲企业2007、2008、2009年度的纳税情况。认定2007年度亏损20万元;2008年度调增后所得额50万元;2009年度亏损60万元。税务局认为,2007年度亏损,所得税0。2008年度盈利50万,弥补上年亏损后,对企业补税处理:按30(=50-20)×25%=7.5万元。2009年度亏损60万,所得税0。税法规定的亏损弥补是“向后转”,2007年的亏损可以用2008年的应纳税所得额来弥补,但是2009年的亏损并不能“向前转”用2008年的所得来弥补。

企业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根据20号公告,税务机关检查时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应允许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三年一起计算,企业亏损30万元,不应补所得税。

这里的“以前年度”指的是检查期间的年度,还是实施检查当年的“以前年度”(如2010年以前),亦或是查补调增所得额年度的以前年度(如本案例中的2008年以前)?

(四)寻找税务机关责任法(谨慎运用)

(五)实质重于形式法

税务机关在执法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实质重于形式”,有的时候是“形式重于实质”,企业要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进行抗辩。

总结:

1、进行危机公关前,要进行可行性评估,如果板上钉钉的事情,不要浪费精力。但是一个基本理念是,即使有一分可能性,也要尽量争取。不要轻言放弃。

2、危机公关的时机宜早不宜晚。

3、危机公关方法的选用,要从柔和到激进。能交涉就不要听证,能听证不复议、诉讼。

4、财务总监对危机公关献计献策,不要一力承担,成功则利小,失败损失大。要分散风险给专业人士,理念要清晰。

篇2:税务稽查中的争议处理与危机化解

关键词:行政调解,税务行政争议,法律问题

税收制度的实施为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税款征收工作而言,其对便捷性、效率性的要求非常高,若税款无法及时征收,则会对公共服务工作产生一定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财政资金短缺而无法开展公共服务。由于我国征税程序较为复杂、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欠缺等原因,使得征纳双方经常发生税务争议,主要体现在税款核定、税款征收、税款查补等环节。在税务争讼程序结构设计过程中,税务机关通常拥有纠错机会,诉讼并非必用的手段。解决争议需具有较高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税务工作人员必须经受专业训练,才能够确保裁决结论的公正性。一般情况下,当发生纳税争议后,当事人不可直接起诉,需将行政复议程序前置,不过在复议的同时,纳税人会对复议机关的公正性有所质疑。为了将税务行政争议问题尽早解决, 就必须实现行政调解制度的规范化。

1行政调解在税务行政争议化解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1.1行政调解原则

行政调解的主要作用在于解决行政纠纷问题,将矛盾化解,相对人必须保证事实证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法人、公民与行政机关、部门通过协商之后,若达成一致,便可签署合同,合同要在双方知情的情况下签署,这就是行政合同。 双方的关系为行政合同关系,遵循协商、自愿的原则,因此调解书实际上是一种承诺,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要遵守承诺,该承诺通过了协调者的认可,就具备法律效应,执行力强。

1.2行政调解的法律程序

行政调解实际上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一种有效机制,如果行政机关并未遵守承诺,不愿履行协议,则可能诱发新的纠纷。当双方自愿签署协议后,在约定期限未达到时,均需遵循协议。若出现了违法行为,则将违法之日视为产生新争议的日子,从该天起,在6个月内可提起诉讼,2个月内可申请复议。司法机关或者复议机关对诉讼、复议进行准确判断,如果有效,就需以调解协议内容为依据,做出公正的判决。

1.3行政调解的法律效力

行政调解过程要遵守信赖原则,并对该原则进行保护, 不过行政合同是否具备法律效力,要从多个方面决定。首先要明确调解双方表达是否真实,然后评估协议内容,了解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要合理使用处分行政权力,不可超越职权范围。在调解过程中,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不能够受到损害,第三方利益要得到有效保护。

1.4行政调解的法律救济

行政调解由国家行政机关主持,当事人提前终止调解和经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可以就原纠纷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达成调解协议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就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履行调解协议。当事人就原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就调解协议进行抗辩。

1.5行政调解适用条件

在适用条件上,税务行政复议调解只针对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至于合法的行政行为,复议机关只能决定维持。在被复议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情况下,支持申请人明显不合理的诉求,或者纵容被申请人不当行使处分权,都有可能危害国家税收利益,损害税法权威,破坏税收法治秩序。

税务复议调解是当事人双方相互妥协、退让的结果,税务行政纠纷与一般民事纠纷不同,公权不可随意使用,税务行为也有其自身适用条件。 《税务行政复议规则》中提到, 复议申请人可参与税务行政复议调解,调解内容包括所得税率、核定税额、行政处罚、行政奖励、行政赔偿等纠纷。复议调解主要针对不合理、违法的行政行为进行调解,不接受不合理诉求,否则会导致税法权威受到损害,将税收法律制度破坏。

2税务系统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方法

2.1建立专业的税务行政调解工作队伍

行政调解制度的干预方式均具备双方对自身利益进行维护的性质,在维护利益的过程中,需要冷静分析相关形势, 还要具备良好的谈判能力。谈判人员必须对法律法规有明显了解,能够及时收集信息。在调解期间,谈判人员要对使用的信息进行冷静分析,并给予整理,明确其利益底线,对法律法规可以灵活应用,将行政争议迅速、及时化解。税务部门要建立专业的队伍,在该团队中,所有人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分析、审计、会计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谈判质量。

2.2建立监督机制

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调解制度并非评判争议事实是非,其主要目的在于将争议化解。在复议程序中,行政调解要对争议事实进行考察,评判争议事实的真实性,与行政诉讼裁决、行政复议决定相比较,事实评判功能明显弱化。虽然行政调解在税务行政争议化解中可以发挥有效作用与功能,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调解方法则不能取得理想的调解效果。为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及时监督、审查行政调解过程,明确调解制度的实施情况,确保税务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执法的可靠性,防止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

2.3指导行政调解的实施过程

税务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且税务工作人员必须懂法,对专业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就基层单位而言,要想建立理想的谈判队伍,难度非常大。为此,上级税务机关必须强化行政调解工作的全程指导,要求从事税务调解的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有所规定的前提下,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调解程序,对自己职权管理范围内的争议和纠纷进行调解,及时化解矛盾。职能税务部门也可以根据相关的工具书作为指导,完成税务行政争议的调解工作, 实现税务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减少行政争议的发生。基层税务机关应积极参与到与行政调解相关的培训活动中,提高化解矛盾的整体能力。据此,与其他调解相比,应当说运用行政调解解决税务纠纷更具有专业性。

3行政调解的作用

行政调解的专业性较强。目前,我国社会分工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也得到很大提升, 行政调解方面的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非常熟悉,他们拥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与谈判能力,通常能够及时将行政纠纷解决。 但在纠纷解决的具体过程中,有时也可能会出现不合情理的现象,加上法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个案并不能够被法律概全,处理结果与情感理念、道德观念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如果不具备较强的权利意识、危机意识,一旦税务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而转变为行政诉讼,税务部门则会增加败诉风险。而行政调解因其具有主持调解的主体上的特定性、调解方式上的非强制性、调解形式上的准司法性以及调解协议效力上的非拘束性等特点,从而决定这种调解手段灵活性较强,能够根据相关的行政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将纠纷解决, 且会考虑到个人情理、道德观念的要求,纠纷处理结果也符合法律要求,将程序公正、实体公正两者统一起来,使税务行政争议完美化解。

4结论

篇3:税务稽查中的争议处理与危机化解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 税款的征收讲求效率和便捷。如果税款不能及时入库, 公共服务就会因为资金问题而受到影响。加之税务案件的数量十分庞大, 征税程序本身不能过于复杂。于是, 税收实务中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核定税款也是税务机关较为常用的税收业务, 然而, 纳税评估、核定征收这种税收业务往往也是最为容易引发税务行政争议的税收业务之一。正因为如此, 在设计税务争讼的程序结构时, 大都给税务机关自我纠错的机会, 而不将所有的争议都首先提交诉讼。除此之外, 由于纳税争议的内容涉及高度的技术性, 只有经过长期训练的专业人员, 才有可能形成公正的裁决结论。有鉴于此, 纳税争议一般不允许当事人直接向法院起诉, 而是要求将行政复议程序前置。行政复议机关一般都设有具体从事行政复议的审查的内设机构。然而, 由上级税务机关进行复议时, 纳税人往往会从内心质疑复议程序和复议结果的公正性。如果由同级人民政府进行复议, 复议所要求的专业优势则不复存在, 其最多只能从程序上进行审查, 而对实体方面大都予以维持。因此, 尽管税收行政复议可以较快地做出决定, 但是当事人还是极有可能走上行政诉讼之路。

2 行政调解、和解制度在化解税务行政争议中的价值和作用

税务行政争议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税务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 需要引进一种更加高效、公平的解决税务行政争议、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纠纷解决机制。行政调解、和解制度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在法律实践的边缘地带迅猛发展, 反映并促进着一种时代理念和精神变化。从对抗走向对话, 从“冷战”走向“协商”, 从价值单一走向价值多元化, 从胜负之争走向争取双赢的结局。这不仅是文明的进步, 也是法治的进步。就行政调解、和解制度的作用而言, 行政调解、和解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2.1 降低纠纷解决的成本, 实现诉讼经济

诉讼是一种不计成本的活动, 不仅当事人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而且整个社会也要损耗大量的资源。与诉讼制度相反, (1) 行政调解、和解制度作为国家行政服务于社会的一部分, 甚至相关调查费用也由行政机关处理, 当事人可以无须聘请律师, 节省了大量解纷过程中的资本耗费。 (2) 行政调解、和解当事人对调解过程中的费用支出具有主动性, 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控制而调配, 而在行政诉讼中, 一旦选择启动该程序, 便强制性地承担了负担固定费用的风险。 (3) 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 对调解、和解的结果均较为接受, 可以减低执行过程中的阻力, 降低执行成本。另外, 由于行政调解、和解制度的便捷性, 同样有利于时间成本的节约, 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有利于实现分配正义。

2.2 纠纷解决过程和结果的互利性和平和性

进入诉讼程序后, 法庭则要求严格按法律解决纠纷, “由于其只关心权利义务的法定界限, 往往排除了本来应该从纠纷的背景以及当事人的关系等纠纷整体出发寻找与具体情况相符合的恰当解决这一可能性。”且因强调权利绝对的排他的归属, 常导致当事人间发生不必要的感情对立。行政调解、和解符合中国崇尚和谐的传统文化, 在调解实施过程中强调对话性, 通过中立第三人的斡旋, 促使当事人间消除敌意、增进合作和加强互相理解, 使得争议不仅在法律上得以彻底解决, 也在心理上得以真正消除。

2.3 具有灵活性, 可以实现个案公正

行政诉讼要求严格的按照法律程序, 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裁判。在谨遵规定的同时, 难免会因具体个案的差异性及当事人间证据搜集的非等性而造成处理结果与预期的巨大反差。在解决具体纠纷时, 往往会出现合法但不合情理或者合理却不合法的情形。法律法规的有限性, 往往难以概全具体的个案, 致使个案的处理结果与人们的道德观念、情感理念不一致;有理方也常常因举证不力, 权利意识不强而承担败诉的风险。行政调解、和解制度在操作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一方面, 不仅可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解决纠纷, 而且还可以考虑社会一般的道德观念、情理要求, 使得纠纷结果既有可能符合法理, 又有可能符合情理, 实现法理与情理的融合、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 有助于有效地解决争议, 使当事人获得“非正式的正义”。另一方面, 可以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与滞后, 提供一种灵活的解决方式, 并为日后的立法提供实践基础。

2.4 专业性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今天, 行政管理日益趋向于专业化, 行政诉讼中, 法官并非全才, 往往仅能熟知法律, 但面对专业化的行政职能却无所适从, 在税务行政争议案件中体现尤为明显。因此, 法官在遇到部分专业性十分强的领域时, 只能被动地进行基本的法律事实审定, 对程序上的瑕疵却难以主动发现, 导致行政纠纷难以迅速地加以解决。行政管理人员充当调解、和解中的第三人, 根据其对特殊行业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能够迅速妥当地解决纠纷, 可以说, 行政调解、和解是行政职能专业化的产物。

3 行政调解制度在化解税务行政争议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行政调解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出面主持的, 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依据, 以自愿为原则, 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 促使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让互谅、达成协议、消除纠纷的纠纷解决机制。我国行政法相关立法一直坚持认为公权力不可处分, 所以长久以来并不支持使用调解作为行政纠纷的解决机制, 直到2009年12月15日,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 才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为调解、和解解决税务行政争议案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然而, 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不适用调解”这一规定至今仍然有效, 因此, 税务行政调解仅适用于税务行政复议。

对于普通的税务干部来说行政调解可以算是一个新生事物, 在日常实际运用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3.1 税务行政复议调解的适用范围、条件

税务行政复议调解和民事调解都是当事人双方互谅互让、相互妥协的结果。一方面, 作为被申请人的税务机关出于考虑继续行政救济程序所要付出的物质上、精力上以及其他有形的和无形的成本 (如败诉对税务机关的形象所造成的影响) , 以减轻或者免除对复议申请人作出的不利益行为 (如减少罚款等) 为协商的条件, 换取其谅解, 促其自愿放弃推进救济程序进一步发展的权利 (如任凭审查程序的继续发展、起诉、上诉、申诉等) , 以减少成本或免除败诉的后果;另一方面, 申请人以放弃救济程序权利为代价, 换取被申请人的从轻处理, 以避开对立与对抗, 恢复与被申请人和平共处的状态。这种结果, 对双方来说都有益处, 是一种共赢。

然而, 税务行政争议毕竟不是一般的民事纠纷, 税务行政复议调解更不是当事人之间的“私了”。受公权不能随意处分原则的制约, 税务行政复议调解在适用范围、条件和内容等诸多方面应受到必要的限制, 以防止出现背离税务行政管理目的的结果。

在适用范围上, 根据《税务行政复议规则》规定, 税务行政复议调解仅限复议申请人对税务机关行使: (1) 行使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如行政处罚、核定税额、确定应税所得率等; (2) 行政赔偿; (3) 行政奖励; (4) 存在其他合理性问题的具体行政行为4类行为进行调解。

在适用条件上, 税务行政复议调解只针对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至于合法的行政行为, 复议机关只能决定维持。在被复议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情况下, 支持申请人明显不合理的诉求, 或者纵容被申请人不当行使处分权, 都有可能危害国家税收利益, 损害税法权威, 破坏税收法治秩序。

在调解内容上, 税务行政复议调解中原则上不允许对羁束行政行为 (例如应缴应补税款、滞纳金等) 进行协商, 协商内容限于自由裁量权且不得逾越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的限度。

3.2 税务行政复议调解瑕疵的法律救济

税务行政复议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签收后, 除非调解协议因自始无效, 当事人不得再申请复议, 也不得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如确有证据证明调解自始无效, 可以参照不服复议决定提起诉讼的时效规定, 在调解书送达后的15天内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也可以根据税务机关层级领导与监督的关系, 向复议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诉, 上级机关可以决定调解无效, 责成复议机关重新调解或作出复议决定, 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4 行政和解在化解税务行政争议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4.1 和解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和解, 一般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友好协商的基础上达成意思合意, 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而行政和解, 只是有一方当事人必须是做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行政和解和行政调解的最大不同是行政和解的范围特别宽泛, 在行政复议决定或行政诉讼裁判作出前的任何时期都可以采用行政和解来化解税务行政争议。

4.2 行政和解的性质和原则

行政和解是行政机关和相对人对化解行政纠纷的一种相互承诺。它意味着相对人承诺自己所提事实证据的真实性, 行政机关承诺认可这种证据的真实性并将其作为自己调整行政意志的依据。相对人所提出的法律意见, 意味着承诺如果行政机关采纳自己的意见将履行行政机关所设定的义务和放弃行政救济权;行政机关采纳相对人的法律意见, 意味着承诺接受相对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而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经过协商, 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以实现该行政机关行政职能为目的的契约或协议一般认为是行政合同。所以, 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构成了行政合同关系。既然是行政合同关系, 那么行政和解就应当遵循行政合同缔结的自愿、协商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调解协议也是行政机关和相对人之间的一种相互承诺。它与和解协议的区别在于和解协议是行政合同, 而调解书是在调解者的主持和促成下所作的承诺, 是一种经调解者认可的承诺 (1) , 使得调解书成为了一种合法有效, 具有执行力的法律文书。

4.3 和解协议的效力

行政和解是基于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信赖缔结的行政合同。此类行政合同受信赖原则保护, 但是其本身是否合法有效则需考察以下几个条件: (1) 当事人适格; (2) 和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3) 和解协议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 (4) 被申请人处分行政权不超越职权; (5) 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6) 不会对第三人利益造成损害; (7)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对和解协议无异议。

当事人适格是构成行政合同关系的根本, 当事人适格要求一方当事人确为行政纠纷利害关系人, 而另一方当事人不仅是引发该行政纠纷行为的行政行为作出方, 并且具有缔结和履行行政合同具体内容的能力。简单地说, 另一方当事人必须是具有机关法人资格的行政机关。从我们税务系统来看, 就是要求必须是县区级及以上税务主管机关才算是主体适格。

从行政合同的实践理论来看, 违反了剩下的6个条件的任意一条, 即便在双方当事人适格且已经缔结了和解协议。该行政和解协议也是自始无效的。

4.4 和解协议的法律救济

行政和解本身就是化解纠纷的机制, 但是因为行政机关不履行和解协议, 也将是引发新的行政纠纷的源头。和解协议自签章后生效, 依据行政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 如果未按时履行、未按和解协议履行或明示不履行等违约行为发生之日起, 可以视为新的行政争议的发生日, 即从该日起60日之内申请行政复议或3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机关或司法机关认为和解协议有效的, 应当依据和解协议内容进行裁判;复议机关或司法机关认为和解协议自始无效的, 应当按照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程序, 裁判和解协议无效, 并依法重新调查原行政争议事实, 做出行政复议决定或行政诉讼裁判。

5 完善税务系统行政调解、和解制度的建议

5.1 建立应对和解、调解解决税务行政争议的专业谈判团队

行政和解、行政调解的达成一般是建立在行政争议双方当事人在各自利益博弈的结果。而利益博弈不仅需要对行政争议事实的相关形势进行冷静的分析, 还需要参与博弈的人员有足够的谈判经验, 这就需要有一支能够熟悉法律法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强大的谈判队伍, 从而在面对行政争议的和解和调解过程中, 能够充分收集相关信息, 冷静分析使用信息, 从而洞悉对方或双方的利益底线, 能够灵活运用法律法规, 为及时、有效、迅速化解税务行政争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此参考警方谈判小组的设计模式, 建立一支拥有法律法规、会计、审计、稽查、案件调查、心理学、公共关系和谈判技术等多方面人才用以应对税务行政争议的专业谈判队伍, 提高税务行政争议案件和解、调解的水平质量。

5.2 对各级税务机关利用和解、调解化解税务行政争议的方法指导和教育

专业谈判队伍要求人员素质比较高, 组建难度比较大, 所以不可能在基层单位建立起专业谈判队伍。针对这一现实, 笔者认为由专业谈判队伍总结经验, 对各基层单位的相关业务骨干进行一定的培训教育, 将有助于基层单位预防税务行政争议或在税务行政争议发生之初便可以实现迅速化解。

而对于各基层税务机关利用和解、调解化解税务行政争议的方法指导和培训教育, 笔者认为, 应当编订《税务行政争议案件的和解、调解案例汇编》和《税务行政争议案件的和解、调解常用方法》等实用性工具书, 利用规范性流程和典型案件指导实际工作中税务行政争议的顺利解决;并且应当制订各基层税务机关利用和解、调解化解税务行政争议的培训教育计划, 开展针对基层税务干部利用和解、调解化解税务行政争议的培训教育, 基本实现基层建立起一支初级的谈判队伍。

5.3 建立健全对调解、和解解决的税务行政争议案件的内审督察机制

和解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不同在于和解本身并不针对争议事实的曲折是非做出评判, 而是以及时有效的实现化解争议为最高目标的。而行政调解虽然在行政复议程序中要考察争议事实, 并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对争议事实做出基本评判, 但是与行政复议决定和行政诉讼裁判相比, 对事实的评判已经弱化许多。所以, 和解和行政调解虽然有强大的化解税务行政争议的功效, 但是, 如果监督机制缺位, 则可能使得和解、行政调解沦为掩盖税务执法过错、包庇职务犯罪的工具。所以, 应当建立健全对调解、和解解决的税务行政争议案件的内审督察机制。在税务行政争议化解后, 对以和解、行政调解结案的税务行政争议案件进行必要的内审督查是保障税务执法质量、确保税务执法正确性、预防职务犯罪、保证干部队伍廉洁性的有力的内部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 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郭玉军, 甘勇.美国选择性争议解决方式 (ADR) 介评[J].中国法学, 2005 (5) .

[3]叶必丰.行政和解和调解:基于公众参与和诚实信用[J].政治与法律, 2008 (5) .

[4]顾培东.社会冲突和诉讼机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5]张晋红, 易萍.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完善[J].法律科学, 1999 (5) .

上一篇:应届生模具工程师简历下一篇:钢结构一级资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