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危机信息传播论文

2022-04-26

【摘要】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危机传播覆盖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个领域,逐渐形成一个复杂多变的信息传播环境。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应尽快修正危机传播体系,从规章制度、技术资源、组织人才等方面创新危机传播策略,逐步从危机传播“管理”转向危机传播“治理”,全面提高政府危机传播的治理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网络危机信息传播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基于网络危机信息传播论文 篇1:

基于社会网络的微博危机信息传播研究

[摘要]:微博危机信息的传播与社会网络有着密切关系。分析了基于社会网络的微博危机信息传播机制、传播路径、关键环节等,提出了针对微博危机信息传播干预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网络 微博 危机 信息一、概述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的发展,微博越来越成为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微博可以通过互相关注和建立微博群,构成复杂的社会网络。可以说,微博关系的背后就是社会网络,是人与人的直接信息传播。在信息化社会,微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与传统媒体有了本质区别。另外,由于社会网络特征,传播主体对于所传播微博信息内容的信任程度,根据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而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当前,微博在危机事件中的作用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有学者认为微博在突发事件中扮演着工具的角色,它可以在危机事件中用作感知和沟通交流的一个有效选择。还有人认为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社会化媒体来处理突发危机事件,重点分析人在微博中的信息释放行为,即研究微博中人们是如何传播信息的。

危机是指危及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以此延伸,公共危机事件是指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公共危机以主体为限又可以大致分为:政府危机、企业危机、社会危机三大类。危机信息则指与公共危机事件相关的所有信息,涵盖危机事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微博信息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1)受众广泛

博微的注册使用门槛低,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报道,我国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2年6月的2.74亿。随着微博用户群体的迅速扩大,微博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传播迅速

除互联网外,与移动设备相结合是其一大特征。评论与转发机制使用户只按动一个按钮就可以实现信息传播。微博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对于与公众息息相关的事件来说,既具有传播的动机,又具有无限的可能。

(3)直观简洁

微博的文字简短,一般只有140字,但微博可以同时传播多媒体信息,如图片、视频等。对于相关危机事件,微博不仅可以传播观点,更为关键的是,它可以多种角度传播现场的事实。

(4)焦点集中

微博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贴流高峰,形成舆论优势,主导舆论方向。可以说,微博信息传播具有爆炸性的特点。基于社会网络的微博危机信息传播则具有以下特征:

(1)传播具有定向性

与微博的随意转发不同,用户使用微博传播危机信息时,具有明显的定向性和选择性。一般来说,传播者会先进行信息过滤,将危机信息首先向利益相关的人群传播。再就是,危机信息传播时,传播者会首先将危机信息传播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之后才会有一般的信息扩散过程。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危机信息传播扩散的速度要比一般信息快得多。

(2)与传统媒体和官方媒体的相互印证

采用微博传播危机信息时,会有一个明显的信息再确认过程。传播者会通过传统媒体和与危机事件相关的官方媒体印证消息的真实性和危害程度,再结合自己的判断转发。

(3)具有明显的场效应

由于危机信息与接受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受关注程度较高。信息接受者会主动寻找其他信息源增加辅证,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其他求证者的影响。当人群中的危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达到一定比例时,人们就会倾向于相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忽略判断的过程。场效应将会导致盲从,导致公共危机事件的扩大化。

二、微博危机信息传播机制

1.传播机制

(1)社会网络形成

微博之间是通过互相关注和加入微博群来形成社会网络的。与现实人际关系不同之处在于,一个人可以拥有多个微博账号,可以进行自我信息转发。

微博账号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对于舆论领袖来说,关注它的账号数量远大于它所关注的账号数量。换句话说,社会网络是有向的,不对等的。

另外,微博社会网络是动态的,通过关注与取消关注,社会网络在随时发生变化。

(2)多级转发机制

微博信息转发操作非常容易,除单纯转发外,还有一些微博平台提供评论并转发。也许原始信息并不值得关注,但在评论并转发的过程中,信息的内容在不断进行补充,引起用户兴趣的原始信息和评论将被继续传播。

微博信息的转发没有次数限制,由于互粉机制的存在,原则上每一次传播都会影响更多的用户。但这个过程不是无限制增长的,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转发概率,由于关注程度和个人习惯问题,信息被转发有一个概率,并不是所有看过信息的人都会评论并转发;第二个原因是危机事件本身,它是危机信息的源头,当危机事件明确化或结束,绝大部分人都会停止评论和转发。

(3)舆论领袖

在多级转发过程中,舆论领袖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舆论领袖拥有数量众多的粉丝,甚至达到百万级。舆论领袖的一次转发,将会导致信息雪崩,危机信息的影响范围急剧扩大。幸运的是,舆论领袖一般都会进行自主信息过滤,不会盲目进行转发。

(4)场效应

由于人的社会性和心理因素,为了减少信息判断的成本,人们总是倾向于建立社会网络。一方面,社会网络是关系网络;另一方面,是信任网络。由于信任关系的存在,人们对于自己信任的信息源,总是无条件的相信,进行评论或转发,而不去求证或思考。当多条来自信任信息源的消息到来时,人们倾向于相信信息是真实的。当人群中相信该消息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就会产生场效应,即绝大部分接触到消息的人都会认为消息是真实的,这也就是“三人成虎”的现象。但事实上,消息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正如“买盐风波”所证实的一样。因此,必须控制危机信息传播的数量和比例,破坏场效应产生的条件。

2.传播路径

一般来讲,基于社会网络的微博危机信息传播遵循以下路径:危机暴发——小范围传播——大范围传播——传统媒体介入——危机干预-危机化解。

(1)危机暴发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受害者或现场的群众很可能会发一条微博,并附上必要的照片或视频。这是微博危机信息传播的源头。

(2)小范围传播

由于微博的特点,只有关注博主的听众才可以接受到这条信息。如果这条危机信息能够引起听众的关注,他们可能会进行转发,并附上自己的评论。危机信息的危害程度和相关程度,往往是转发的依据。

(3)大范围传播

舆论领袖是微博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他们往往拥有数量众多的听众。很多微博信息由于没有得到舆论领袖的关注,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动消亡。但危机信息一旦引起舆论领袖的关注,很可能会引起转发狂潮。此时,影响面迅速扩大,众多的微博用户将卷入该话题。

一方面,危机信息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另一方面,讨论的深度进一步加深。会有资深博主对危机事件进行分析整理,并不断补充新的证据,使危机事件向全面深化发展。

(4)传统媒体介入

传统媒体有可能会被微博上的话题所吸引,并通过文章、专题片等多种方式向社会播发与危机事件相关的信息。此时危机事件演变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得到普遍关注,引发信任危机。

(5)危机干预

微博的危机信息此时也引起了政府或危机事件主体的关注,他们将会利用官博和传统媒体做出必要的说明,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出相应的回应,力图解决事件。

(6)危机化解

在经过若干回合的质疑与回应后,公众所关心的信息得到满足,危机事件逐渐平息。

相应的,对危机信息传播的每一步都可以进行信息控制。在危机暴发阶段,可以通过控制信息源,让原始信息经过处理程序后再通过官博发布,不让公众直接接触负面信息。在危机信息小范围传播阶段,可以通过与博主的沟通,控制危机信息的传播范围,不让危机信息传播进入大范围传播阶段。如果已经进入大范围传播阶段,则需要危机事件主体积极与微博平台、舆论领袖进行沟通,控制负面信息的发布和影响范围。当传统媒体介入后,危机事件主体需要与媒体进行沟通,及时披露危机事件状态信息,利用官博进行舆论引导。当危机事件主体做出干预措施后,要利用官博及时发布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信息,做到信息公开。在危机化解阶段,要利用官博和其他媒体重新树立自身形象,取得公众信任。

3.关键环节

在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三个环节非常重要。如果危机信息在任何一个环节失控,后果都会非常严重。

(1)舆论领袖

因为微博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为转发/评价,通过转发可以非常简单实现信息的复制与传播,通过评价可以轻松的加上个人观点。由于舆论领袖拥有众多的关注者,舆论领袖的转发将引起海量转发,信息受众会呈几个数量级增长。因此,舆论领袖在危机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起着放大器的作用。

(2)传统媒体介入

尽管微博的用户数量巨大,但用户群体还是非常有限。一方面,很多人在多个微博平台拥有多个账户,另一方面,有一些人如年龄偏大的,文化素质偏低的,很少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的群体,很少会使用并关注微博。传统媒体的介入则使危机信息的传播没有死角,呈全面化特征。可以说,传统媒体在危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着次级放大作用。另外,传统媒体掌握着话语权,是舆论形成的关键。

(3)危机干预

如果危机事件主体不关注微博上传播的相关危机信息,那么就会陷入被动局面。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舆论的一边倒,形象和公信力受到极大伤害,危机事件主体有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如果采用了有效的干预措施,则微博危机信息传播将会迅速有序化,一方面,挽回形象;另一方面,快速平息危机事件。

三、对策与建议

基于微博危机信息传播的特点,危机事件主体可以有效利用微博工具来应对危机事件。在应对危机事件时,需以建立以下工作机制。

1.值守机制

危机事件主体需要成立组织机构,并建立日常值守机制。通过官博不断向社会公众发布本机构的相关信息,逐步树立本机构的公众形象。当危机事件发生时,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官博的消息来验证信息的真伪,减少负面评论与转发的概率。

2.预警机制

采用人工或技术手段,对各大平台微博信息内容进行监测。当发现与本机构有关的危机信息时,要及时预警。在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对涉及本次危机事件的舆论领袖进行信息监控,及时掌握事件动态。

3.分析机制

根据监测阶段得到的数据,对危机信息和危机事件进行研判,分析事件的原因、事件的影响、危机信息传播的过程、本机构的责任、本机构可能的对策、事件的结果等。

4.应对机制

根据分析阶段得到的结果,明确本机构的责任,制定危机事件的干预方案。可以通过解决事件本身来防止负面信息的传播,可以采取必要手段来阻止负面信息传播,如通过官博发布正面信息进行引导,通过与微博平台、舆论领袖进行沟通,控制负面信息量和传播渠道,也可以与公众进行对话等。

对危机事件进行干预时,一个好的做法就是事先制定各类型危机事件的预案,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则根据预案展开相应干预步骤。

5.善后机制

要有意识的利用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将事件的解决过程和结果发布出去,重新树立本机构的公关形象。

参考文献:

[1]Mia Moody.Jon and Kate Plus 8:A case study of social media and image repair tactics [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1.

[2]Qiang Yan,Lanli Yi,Lianren Wu.Human dynamic model co-driven by interest and social identity in the MicroBlog community [J].Physica A,2011.

[3]张任明.迅速开放传播通道——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府传播对策[J].公关世界,2003,(10).

[4]中国成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EB/OL]. 2012-11-21.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0LZUJBWZY013。

作者:张庆来 苏云

基于网络危机信息传播论文 篇2: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应对策略

【摘要】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危机传播覆盖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个领域,逐渐形成一个复杂多变的信息传播环境。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应尽快修正危机传播体系,从规章制度、技术资源、组织人才等方面创新危机传播策略,逐步从危机传播“管理”转向危机传播“治理”,全面提高政府危机传播的治理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 危机传播 政府 治理体系

危机传播(Crisis communication)即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在危机发生前后整个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交流活动,目的在于沟通信息、控制舆论、解决危机以及维护形象等。新媒体的普及应用增强了公众舆情和意见领袖在危机传播中的影响力,同时也降低了官媒信息的舆论主导地位,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给政府危机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应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性,转变危机传播观念并完善危机传播治理体系。

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危机传播的新特征

政府危机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新媒体是依托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式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移动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影等类型的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政府危机传播呈现出新的技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危机传播网络化。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海量性和交互性不断增强,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复制、转发和共享,使得危机传播呈现出鲜明的网络化特征。二是危机传播移动化。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为公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危机传播的移动化程度。三是危机传播全球化。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信息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跨国传播,加之新媒体智能语言翻译技术日益成熟,推动了跨文化信息交流,使得危机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四是危机传播交互化。微信、微博、BBS、Twitter等社交网络平台为公众评论、分享、转发提供了便利,在提高信源、信宿传播多元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危机传播的交互性。

政府危机传播模式的颠覆和重构。新媒体改变了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也颠覆了传统的危机传播模式。在信息发布方面,危机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将危机信息迅速发到网络平台上,而受众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即时接收、转发信息,形成人际间的二次传播,使得政府、传统媒体不再是危机信息的唯一发布者。在信息传播方面,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海量性和规模性,受众覆盖面远远大于传统媒体。此外,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在信息受众方面,新媒体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受众概念,使受众兼具信息发布和接收的“双重角色”,进一步提高了受众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

新媒体在颠覆传统危机传播模式的同时,也重构了危机信息发布者、媒介、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关系从以往的单一化单向传播转变为网络化双向传播,形成了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新型传播环境①。在这种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对抗性解读,降低了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权威性,甚至在危机利益相关者的推动下形成不利于政府的舆论环境,给政府危机信息传播带来极大的挑战。

政府危机传播对策的响应和演化。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信息需要经过印刷或节目录制等环节,难以避免出现“信息真空期”。在此期间,危机利益相关者可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布信息,拉大了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信息时间差。为了占据信息发布的有利地位,政府需要调整危机传播对策,借助新媒体技术强化快速响应能力,并主动公开和分析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及发展趋势,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此外,新媒体的介入使危机传播出现了明显双向性,极大地提高了危机事件和影响的演化程度。公众在接收信息后,可以根据自身对信息的解读和判断,对信息内容进行删改、增加或重新阐释,并通过便捷的新媒体工具事先即时发布和共享,从而使危机事件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演化②。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随时关注危机传播的发展态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解读和研判,并开展及时、快速、有效的政府危机传播,以满足公众对危机信息的需求,减少危机事件对政府及社会造成的损害。

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危机传播面临的挑战

政府的舆论主导地位下降。新媒体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不仅拓展了公众在社会问题和政治事件上的讨论空间,而且增加危机传播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提高了公众讨论危机事件的自主性、即时性和交互性。新媒体的介入瓦解了以政府为危机事件信息发布主体、官方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公众为信息受众的传统传播模式,政府不再是危机传播中的唯一信息掌控者。尤其是近年来媒介融合趋势不断增强,公众群体内部人际传播越来越彰显出传播多元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优势,逐渐取代大众传播成为危机事件信息的主流传播渠道。这意味着危机传播的发布权和话语权出现分散化、下移化趋势,降低了政府的舆论主导权。

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弱化。尽管公众能够通過微博、微信、论坛等渠道自由获取和发布信息,但在面对危机事件信息时,大部分公众往往希望可以从主流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上获得求证。主流媒体作为危机传播过程中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桥梁,承担着及时、正确引导大众舆论的社会责任,应该为公众呈现具有权威性、客观性和前瞻性的危机事件信息。然而,不少主流媒体存在传播技术、机制和利益等方面的局限,在传播危机事件信息时容易受到相关利益群体或政府的干预,进而出现集体“失声”甚至掩盖事件真相的行为。这使得传统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受到公众的质疑,弱化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导致谣言在缺乏监督的新媒体平台上加速扩散,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公众舆情的意见影响力日益增强。在新媒体信息的推动下,公众逐渐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传播参与者,并自由地在各个社交平台网络社区发表意见、传递信息,甚至引起其他参与者的关注和共鸣,形成规模化、集中化的交流讨论③。那些被官方媒体忽略或掩盖的信息将会在这些平台上大肆传播,而且越是模糊、虚泛和诡异的信息,就越能吸引公众的关注。新媒体在危机事件上的热烈讨论和官方媒体的集体“失声”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加剧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程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公众意识的觉醒,公众舆情的意见影响力将日益增强,甚至成为影响危机传播的关键主体之一。

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作用不断增强。新媒体的普及促使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融入到人际传播中,形成了具有交流实时性和双向互动性的虚拟化社交关系。随着这种社交关系的发不断发展,虚拟社交圈子逐渐出现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并通过广泛提供信息而影响其他公众的“意见领袖”④。这些意见领袖往往是在群体之中学识渊博、信源广泛且思想精深的人,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如果意见领袖能够理性、客观地传播危机事件信息,并引导公众正确解读舆论信息,将有效营造积极的媒体舆论氛围,降低危机事件引起的负面影响。

基于新媒体的政府危机传播治理框架

危机事件在发展顺序上可划分为危机潜伏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扩散期和危机平复期这四个主要阶段。在新媒体传播的影响下,传统的政府危机传播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对危机事件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难以满足公众对危机事件信息的需求。政府应结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从危机传播需求和公众信息需求出发,综合危机传播的发展阶段、治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性治理框架(见图1),全面增强政府在危机传播上的治理效能。

构建危机传播治理体系。政府在构建危机传播治理体系时,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针对危机事件不同发展阶段建立动态性的危机应对机制,以提高对危机传播的快速响应能力,根据危机实况和舆论演化调整传播策略,提高危机传播实效。

一是建立热点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这一机制以及时发现和全方位跟踪危机事件为目的,主要体现在危机潜伏期。政府应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社会力量的传播作用,结合新媒体技术对舆论进行全方位监测,利用先进的数据技术对社会热点进行采集、分析和预警,并将监测结果及时传递到相关的政府信息监管部门,强化政府危机传播的应对能力⑤。

二是加强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面对新媒体所引起的传播渠道下沉、信息传递碎片化、传播全天候、交互演进等趋势,政府不仅要强化自身的传播职能,完善组织机构建设,还应提高对新媒体社交平台的重视,发挥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氛围。此外,政府还应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整治新媒体传播中出现的恶意行为,构建兼具合作、发展、监测和处罚的全方位舆论引导策略,以有效应对危机事件爆发期和扩散期的传播问题。

三是重塑政府权威形象与公信力。政府不仅要有效引导危机爆发、扩散过程的舆论导向,还应落实后期工作,结合危机事件所导致的消极影响,重塑政府形象与公信力⑥。例如通过政府的官方网站、主流媒体的法人微博、事件负责人的公众账号等,关注公众的信息需求并进一步传达危机事件的后续信息,提高公众对政府危机传播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实现政府形象的重建。

完善危机传播保障机制。政府在结合危机事件发展阶段建立治理体系的同时,还应从法规制度、组织人才和技术资源等方面加强危机传播保障机制,为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保障基础。

一是加强规章制度保障。政府应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纲领性法律文件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和细则,明确政府危机的责任主体和传播主体,提高传播治理工作的有序性。同时,政府还应优化行政问责制度,在实现“同体问责”的同时,完善“异体问责”制度,避免因责任连带关系的负面影响而降低问责的实效,强化公众、社会团体以及媒体的监督作用。此外,政府还应提高程序法制化意识,明确危机传播治理过程中的流程体系和责任机制⑦。通过明确危机传播治理流程,对危机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等级划分,提高紧急突发危机事件的反应能力;聘用传媒专家和实务工作者,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传播状况,形成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危机传播策略;借助新媒体技术快速开展舆论调查,了解公众舆论动向和信息需求,提高政府危机传播治理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加强规章制度的保障,政府将改变以往在危机传播治理中出现的片面分析、主观决策、推卸责任等问题,提高危机传播的舆论主导实效。

二是加强组织机制保障。为了有效应对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挑战,建议针对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在国家层面上设置专门的危机传播机构,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在纵向上,该机构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危机传播负责机构建立热点事件的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危机传播治理能力。在横向上,政府应强化“新闻办”、“网信办”等部门的传播职能和责任,并与负责危机处置的“应急办”共同开展联席办公,同时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构建横向的政府危机传播治理体系。

三是加强媒体技术保障。新媒体技术使得危机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交互性更强,,政府应相应地加强媒体技术保障,如在硬件方面完善应急通讯设备、计算机设备等;在软件方面完善舆情跟踪平台和危机预警平台⑧。同时,政府还应根据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的特点,在技术上完善危机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途径,构建面向新媒体及公众的全天候信息发布系统,避免出现“信息真空期”而导致网络谣言传播。此外,政府还应提高对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重视,并充分利用技术资源优势,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传播系统,为危机传播专职机构提供实时性的信息发布、收集和交流的技术支撑。这将为深入收集公众的舆论信息和及时发布政府权威信息提供便利,使得政府相关机构能够实时了解社会舆论动向,提高快速反应和策略应对能力,从而落实不同阶段的危机传播治理工作。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以往信源到信宿的单一传播模式,在增强公众舆情影响力和意见领袖传播作用的同时,降低了政府的舆论主导地位和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政府应正视这些挑战,结合危机信息在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和平复期的不同特点,从治理体系和治理保障这两个方面构建多层次的立体性治理框架,全面掌握新媒體平台的热点舆论动向,提高政府危机传播策略的敏捷性和传播技术的先进性,增强政府的舆论引导力,全面提高危机传播治理效能。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许静:“社会化媒体对政府危机传播与风险沟通的机遇与挑战”,《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第98~104页。

②卢川:“政府危机传播治理体系初探”,《中国出版》,2014年第20期,第10~14页。

③于晶:“‘从媒体到受众’:政府危机传播效果的二级评估模式建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2期,第52~58页。

④梁芷铭:“政府官方微博危机传播及其话语建构研究:以新浪微博‘北京发布’为中心”,《新闻界》,2014年第11期,第45~53页。

⑤张勇锋:“试论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责任担当”,《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2期,第12~13页。

⑥聂静虹,娄拥军:“论危机情境与政府话语策略—基于两起个案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3第1期,第196~201页。

⑦黄朗,文丰安:“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策略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第64~67页。

⑧冉明仙:“泛媒体时代政府危机传播的误区”,《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0期,第62~63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作者:唐江桥

基于网络危机信息传播论文 篇3:

企业危机网络媒体传播演变状况分析

摘要:鉴于科学地认识企业危机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上海量传播的现象,本文基于网络媒体的条件,运用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企业危机网络传播样本个案的量化分析,研究描述了2003-2010年我国企业危机网络传播的演变趋势、企业危机事件网络传播的时间长度等问题,旨在为采取积极正确有效的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提供有关危机信息网络媒体传播的实证依据。

关键词:企业危机传播;网络媒体;内容分析法;演变趋势

如何科学地认识企业危机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上海量传播的现象,采用积极正确有效的企业危机传播管理的对策,既是企业、媒体、及各方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对于网络环境中企业危机传播的研究情况,本文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企业危机”和“网络传播”为关键词,检索2006-2010年分别包含这两个关键词篇名的论文,得到含有“企业危机”的有4 770篇;含有“网络传播”的有2 048篇,说明这两个研究领域,皆为学界所重视。鉴于近年来企业危机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上海量传播的现状,以“企业危机”和“网络传播”为关键词,并列检索含有这两个关键词篇名的论文,得到2006-2010年中仅有5篇。再以“企业危机”和“网络环境”为关键词,仍以并列检索得到13篇,其中与本文相关的8篇。企业危机网络传播或网络环境企业危机传播管理的研究与实际现状相比,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企业危机事件样本个案的量化分析,从危机事件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持续天数变量情况,探讨2003-2010年网络媒体中企业危机传播的演变状态、企业危機事件网络传播的时间长度等问题,旨在为网络时代的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提供有关危机信息网络媒体传播的实证依据。

一、网络媒体企业危机传播分析的基本情况

(一)企业危机传播与网络媒体的相关概念

企业危机指的是“对组织、企业或产业可能造成潜在负面影响的重大事件,此事件也可能波及到该组织的公众、产品、服务或名声,因其冲击到组织的正常运作,甚至威胁组织的生存”[1], “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2]。也就是说,由于不确定性、威胁性的事件,使得企业处于一种危险状态,“导致这种状态出现的原因事件或因素可能来自企业的外部,也可能来自企业的内部,或者是外部与内部的共同作用,习惯上我们将这些原因事件称为企业危机”[2]。概言之,企业危机是致使企业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甚至危及生存的危险状态, 而由那些具有不确定性、威胁性、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致使企业处于危险状态,它就是企业危机。

美国学者Kathleen Feam-Banka将“危机传播”定义为“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3]。廖为建等人指出,危机传播“关注和强调信息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不管是危机前的信息预警,还是危机爆发后的新闻发布和公众沟通,抑或是危机后期的形象修复等,无一不需要调动一切信息传播手段来进行处理”[3]。可见,危机传播是指通过媒体,贯穿于危机事件处理全过程中的信息传播沟通的活动。

网络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4]。网络媒体集印刷、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优势于一身,迅速被人们普遍使用。一般认为在广义上网络媒体就是网络本身,而狭义上则指网络中的各种传播介质,如门户网站、论坛、BBS、群、博客、微博等。企业危机事件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上的传播,已成为了贯穿于企业危机事件全过程常见的传播方式,而网络媒体又因为能够满足相关利益的各方公众获得“危机认知”的要求,也成为了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

(二)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大众传播中用于媒体内容量化分析的方法,可用于“评价所有传播形式的内容” [5]。我们以为,内容分析法对网络媒体的分析也应是适用的。它的分析方法“是以一些规定的单位为基础的,单位是可以仔细限定和估价的印刷品、电影或广播讯息的任何属性,单位可以是具体词语、定性主题、行动类型等等,通过计算在一条消息中重复篇幅或时间单位内出现的频率进行评价”[5]。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对内容分析方法的描述,概括而言,涉及大众媒体内容分析数据采集的三个方面:“限定和估价的印刷品、电影或广播讯息的任何属性”是指对分析来源的媒体限定;“单位可以是具体词语、定性主题、行动类型等等”指对分析内容框架的限定;“计算在一条消息中重复篇幅或时间单位内出现的频率”则指则指在限定时间单位的前提下测量某一相关信息的传播量。遵循这些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方法规则,扩展应用于网络媒体的内容分析,是一项具有尝试意义的工作。正如周翔所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播学研究者开始日益关注传统的内容分析法在新媒介平台上的应用和改进,使之适应新媒体的介质特性并反映网络信息内容的本质。脱胎于传统内容分析法网络内容分析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具有传统内容分析法的基本特征,但又不是内容分析法范围的简单扩大”[6]。

网络中企业危机信息的传播,相应的网络媒体是信息流动的分析途径,企业危机事件的信息沟通与认知是网络传播内容的分析框架,危机事件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持续时间则是限定时间单元的依据。参照内容分析的规则,采集样本个案企业危机事件信息在网络媒体中传播量和传播持续时间的数据,研究描述企业危机事件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演变状态。从企业危机事件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持续时间两个方面的变量指标,揭示网络媒体中企业危机传播有效性的量化判断依据,为企业在网络环境中,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危机信息沟通,化解由公众危机认知与态度的信息形成的“舆论压力”,为消除危机事件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网络传播分析的实证参考。

(三)时间范围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时间单位的设定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1. 网民规模的扩大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7]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多亿,比2002年5 910万人增长了近774倍,2002-2010年,中国网民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52%。从网络功能使用情况来看,图1显示了与危机事件信息传播相关的搜索引擎使用、网络新闻浏览、博客应用、论坛\BBS等使用率数据[7]均处于较高的比例,体现了网民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需求、自主发布信息和自由表达意见的传播行为的比例明显上升。

2002-2010年是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网民规模持续扩大,网络功能使用率明显提高等网络条件的日臻完备,扩充了包括危机传播在内的信息传播交流的通道。

2.危机传播的社会信息环境的开放。我国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信息传播逐渐开放透明,公众危机意识的觉醒,频频发生的企业危机事件涉及社会各方的公众利益,且以其自身所包含的新闻价值,愈益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议题和焦点。由于从2002年开始我国互联网步入快速发展期,因而,公众能够更加及时通过网络获取包括企业在内的危机信息。

以“企业危机”为关键词,2002-2010年期间每一年度(1.1-12.31)中含有此关键词的网络新闻,显示出企业危机网络新闻传播的总体情况(图2)。从信息源来看,企业危机网络新闻主要由发布于新闻网站和相当部分转载线下媒体新闻的信息所构成,转载线下媒体的新闻信息反映了网络传播的覆盖特性。图2表明,第一,显示了网络新闻媒体对企业危机的总体关注情况。第二,尽管2002年列入其中,但它的实际数据仅个位数,与以后各年度的数据相比,实在太少,说明2002年媒体对企业危机的关注度还相当的低,可以忽略不计。第三,媒体对企业危机的关注程度自2003年急遽上升以来,大体呈现抬升的趋势。

如果图2是网络新闻对企业危机总体情形关注的话,那么图3是博客对企业危机事件总体关注的情况。考虑到博客是个人的网络日志,大多是针对具体企业危机事件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因此,以“企业危机事件”为关键词,采用与图2相同的方法,显示自2002-2010年每一年度企业危机事件博文传播的总体情况。由图3看出:第一,2002年的数据仅个位数,与图2相同,忽略不计;第二,从2005年开始,博文篇数明显地逐年快速增长,到2010年博文篇数达到了将近 2005年的80倍;第三,博文篇数在2007年开始步入了高位增长时期,显示了企业危机事件的传播,博客的比重迅速提升。综合企业危机信息网络新闻和博客传播的总体情况,本文将时间范围设定為2003- 2010年。

(四)样本个案

内容分析法涉及样本的采集。本文利用百度和谷歌搜索工具的功能,采用简单随机网络抽样的方法,以搜索引擎能采集到符合要求的信息为原则,这里的“符合要求”,是指样本个案的抽样需要同时符合3项要求:(1)能够采集到网络新闻篇数的量化信息;(2)能够采集到博客篇数的量化信息;(3)采集的信息要能反映企业危机事件的传播从起始到消退的完整过程。在2003-2010年这个时间段中,按每年抽取企业危机事件信息传播3个个案作为样本,总量为24个,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在众多搜索工具中仅百度和谷歌能对1年以前的网络新闻网页和博客网页进行搜索,在设定的时段单位中采集企业危机事件样本个案的网络新闻篇数数据和博客篇数数据。实际上企业危机传播利用的网络媒体,还包括电子邮件、论坛、帖子、微博等等,由于目前搜索工具对搜索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只能在许可的情况下,进行样本个案数据的采集工作。当然,这无疑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不过由上文图1对2005年和2010年网络功能使用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博客使用率的比例明显超过了论坛/BBS。因此,以博客这一网络媒体采集的数据,仍然具有典型性。

二、企业危机事件网络媒体传播的演变趋势

(一)2003-2010年企业危机网络传播演变状态

对企业危机网络传播演变状态的观察,其基本数据的建立是采集样本个案发生期间,网络新闻和博客中含有设定关键词内容的信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新闻或博客中的出现为起始日期,以同一内容信息出现明显回落甚至消失的日期为该事件信息传播的终止日期,采集个案事件信息传播量和传播持续时间的数据,并以每年度样本个案的均值数据显示,以反映企业危机信息网络传播的一般状况。

图4是2003-2010年中样本个案事件的网络新闻和博客篇数均值的演变状态,反映每年度企业危机信息网络传播的强弱程度,侧重危机信息在网络媒体之间传播量波动的趋势状态。其中,网络新闻2005年、2008年的数据和博客2008年、2010年的数据分别是这一时期企业危机信息在两种网媒传播量波动趋势的峰值。

图5是2003-2010年样本个案事件网络新闻和博客传播持续天数均值的演变状态,反映每年度企业危机信息网络传播持续时间的强弱程度,侧重企业危机信息在网络媒体之间传播时间长短的趋势状态。其中,网络新闻2005年、2008年的数据和博客的2006年、2008年、2010年数据分别是这一时期企业危机信息在两种网媒之中传播天数演变趋势的峰值。

比较图4、图5得知,第一,企业危机网络新闻05年和08年的篇数与持续天数皆呈波峰状,形成正相关的作用。第二,企业危机博客2008年的篇数与持续天数也皆呈波峰状,形成正相关的作用,并由博客2006年持续天数的峰值蓄势而成。而博客2010年篇数和持续天数的峰值正相关翘头上升状,预示2010年及其以后企业危机信息的博客传播将形成第二个波峰。第三,企业危机网络新闻与企业危机博客一前一后相差两三年,却同时在2008年形成波峰交汇,表明两种网媒同样存在正相关的牵引关系。从上述整个演变趋势看,网媒的各自传播及其相关作用、网媒相互间的相关作用,对于观察、分析和评估网络时代企业危机信息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危机信息传播量与传播持续时间的涵义

1.企业危机信息网络传播的类型。由于不同传播主体利用适合于自身的网络媒体,进行涉及企业危机的信息传播,因此,企业危机信息在网络传播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信息流。一种是危机事件的当事企业在处置危机过程中,为帮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获得真实完整的“危机认知”,发布与公众进行危机沟通的信息,即危机管理中的危机传播。在网络环境中,企业危机传播通常利用企业官网、电子邮件,尤其是通过新闻机构在网络新闻等网络媒体发布有关信息。

另一種情形是公众,尤其是与当事企业相关的利益公众在网络上传播涉及企业危机事件的信息,而其中政府部门、新闻机构、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对于危机事件认知、态度的信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对当事企业民意的走向。在网络环境中,公众通常利用网络新闻、博客、微博、论坛、帖子等网络媒体传递对于危机事件认知和态度的信息。其中,新闻记者、行业专家、消费者等还会通过博客、微博、论坛、帖子等网络媒体表达对危机事件的看法与态度。

企业危机传播主要通过新闻机构在网络新闻媒体上发布与公众进行危机沟通的信息,有些企业还利用企业网站、电子邮件等进行危机传播。当然,今后企业如果拓展其危机传播网络媒体的利用范围,则另当别论。企业危机传播的信息流与危机认知和态度的信息流主要交汇于网络新闻之中,除此之外,企业危机认知和态度的信息流还在博客、微博、论坛、帖子等网络媒体上传播。两种信息流既在网络媒体之间,又在同一网络媒体之中互相影响、互动传播。

2.企业危机信息网络传播量和传播持续时间数据的涵义。由于企业危机传播的信息和企业危机认知与态度的信息利用的网络媒体不同,因此,企业危机信息在不同网络媒体的传播量和传播持续时间具有了反映一定类型信息流的涵义。

如前所述,网络新闻企业危机信息既有危机传播应对危机认知和态度的信息,同时,也有包括网络新闻本身在内的其他网络媒体,如博客传播的危机认知与态度信息。网络媒体危机信息传播量的高低,大致反映了两种信息流的态势取向。具体情形(1)在企业危机事件的全过程,网络媒体相关信息的传播量始终居高不下的话,则反映了网络新闻中危机传播信息或不力、或不当,甚或没有作为。(2)网络媒体相关信息传播量在经历上升之后明显回落的状态,反映了当事企业有效的危机信息沟通与传播,积极正确地回应了危机认知和态度的信息,释放和化解了危机认知和态度信息所形成的网络舆论的压力。(3)网络媒体相关信息传播量出现上下反复,甚至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则明显反映了当事企业危机传播未能正确有效回应危机认知和态度的信息,网络舆论的信息环境未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善,也就是说企业危机传播的失误。(4)网络媒体之间出现相关信息的传播量此起彼伏的状况,致使传播持续时间的延长,反映了当事企业未能在有利的时机,以适当的网络媒体策略,进行危机传播。

就企业危机信息网络媒体的传播持续时间而言,总体上当然传播持续时间越短越好。但是,由于企业危机信息两种信息流的互相作用,使得不同网络媒体中企业危机信息传播持续时间有所不同。(1)在企业危机传播正确有效的前提下,网络新闻中企业危机传播的信息如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回应危机认知和态度的信息,释放网络舆论的压力,则能及时缩短网络媒体中危机信息的传播持续时间。(2)在不同的网络媒体之间,危机信息传播持续时间的长短会有所不同。网络新闻的危机传播信息能直接应对危机认知和态度的信息,危机信息在网络新闻的传播持续时间一般会比其他网络媒体相对的短。而其他网络媒体传播持续时间的缩短或终止,是由于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传导和影响,有一个滞后的过程,因此危机信息在其他网络媒体传播的持续时间要相对的长。因此,企业危机传播应根据网络媒体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缩短危机信息传播的持续时间,以减缓危机事件网络舆论的时间压力。由此,企业危机信息在网络媒体的传播量和传播持续时间的信息数据是分析企业危机网络传播的两个重要指标。

(三)传播演变状态中的峰值数据

上文图、图5描述的传播量和传播持续时间的峰值数据,从整体上显现企业危机网络媒体传播演变态势,反映了2003-2010年我国企业危机信息网络媒体传播曾经出现2005年和2008年两个波峰。就2005年形成的第一波峰来看,主要是网络新闻危机信息的传播高峰,由网络新闻的传播量和传播持续天数的数据达到高峰所形成的。网络新闻的传播量反映危机信息两种类型信息流的交汇,图4、图5显示从2004年开始,网络新闻的传播量和传播持续天数的数据始终处于攀升状态,在2005年达到高峰。期间即便出现企业危机沟通的信息,但并未制约网络新闻传播数据攀升的状态,致使显现了企业危机认知和态度信息不断推升网络新闻传播量和传播持续天数的状态。由此表明:

1.2005年我国企业危机遭遇了空前的网络舆论信息环境的压力,面临着网络时代企业危机传播如何有效回应危机认知和态度的信息流,应对和化解危机信息网络舆论压力;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有效危机传播的新问题。

2.网络新闻传播量和传播持续天数的2005年的峰值数据也表明,公众对企业危机事件的高度关注,由此形成公众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危机认知和态度信息传播的话语空间,网络媒体既成为了企业危机舆论的空间,也成为了衡量企业危机传播有效性的途径。

3.企业危机信息经历了2005年的传播高峰之后,在2006年、2007年,网络新闻的传播量和传播持续天数的数据,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尤其是网络新闻的传播量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反映出企业危机信息在2005年出现高峰状态之后,企业相继重视网络中的危机传播,利用网络新闻等网络媒体,与公众进行危机话语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回应了危机认知和态度的信息,化解了由于网络危机传播的缺失、或不当不力所造成了企业危机网络舆论的压力,由危机认知和态度信息所主导的网络新闻传播高峰状态得以明显地消解。

就2008年形成的第二个波峰来看,图4、图5中博客的传播量和传播持续天数的数据由2007年的低位不断攀升到达到了2008年的高峰,与此同时,网络新闻的数据也在前期回落之后再次攀升,网络新闻和博客互动传播,相互影响,形成了企业危机网络传播的第二个波峰。

第二个高峰的峰值数据显示不及第一个波峰的高度,这是因为第二波峰中博客传播的危机信息分流了网络新闻中的企业危机认知和态度的信息,也就是说,这一类型信息流利用博客甚至更多的网络媒体进行传播,这是与第一个波峰相比,企业危机网络传播演变状态中不同前期的显著特征,由此表明:

1.企业危机认知和态度信息普遍开始利用博客进行传播,与网络新闻的危機认知和态度的信息所不同的是,博客更体现出个人化、更具自由度和开放度的信息传播特点,它与网络新闻中的同一类型危机信息流彼此呼应,对企业危机网络传播构成了新的挑战。

2.图5显示博客传播持续天数的数据在2008年达到峰值之前,连续3年均高于网络新闻,说明危机认知和态度的信息在其中持续传播和滞留时间要比网络新闻更长。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传播持续天数的数据在连续2年回落至低位后,在2008年超出了以往每年的数据,达到了历史最高位,而且,与博客传播持续天数2008年的峰值数据叠加重合,一定程度上由博客与网络新闻媒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牵引互动所致,致使危机当事企业在网络环境中不但面临由危机信息传播量所构成的网络舆论信息环境的压力,而且还面临这种舆论环境得以延续形成的时间压力。因此,网络环境中企业危机传播在网络媒体范围的覆盖、传播时机的把握、以及真实、完整危机信息沟通等应对策略的并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3.网络新闻中企业危机传播既要应对危机认知与态度的信息,同时又需回应与影响博客中危机认知和态度的信息,而且针对博客的特点,还需要针对博客中的信息做出适时的回应,达到降低和缩短网络新闻传播量和传播持续天数的同时,降低和缩短博客传播量和传播持续天数,化解和消除由多元网络媒体危机信息传播所形成的舆论和时间的双重压力。换言之,企业危机传播对于博客的应对是间接的。如能同时在相应的不同网络媒体如博客进行危机沟通与传播,那么,企业危机网络传播的运作则事半功倍。这对于企业危机网络传播应对更多网络媒体具有指向性意义。

三、结语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采集样本个案企业危机事件信息在网络媒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企业危机事件信息的网络媒体传播量和传播持续时间两个方面的数据,能够比较直接地揭示网络媒体中企业危机传播演变态势,是分析企业危机网络传播的两个重要指标。

企业危机认知和态度信息流在网络媒体的传播量和传播持续天数的实证数据,有助于分析判断企业危机事件舆论和时间在网络环境中的压力状况,为企业争取在较短的时间中,化解和消除危机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网络传播分析的实证参考。

企业危机传播信息流在网络媒体的传播量和传播持续天数的实证数据,有助于分析判断不同网络媒体中企业危机传播的有效性状态,使企业能够及时调整和改善网络媒体的危机沟通的运作。

2003-2010年企业危机信息网络传播的相关峰值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企业危机信息朝着多元网络媒体传播的趋势发展,企业应当能在更多网络媒体,与公众进行有效危机沟通的运作,是网络时代企业危机传播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本文对样本个案的数据采集,由于网络搜索引擎工具的限制,对样本数量和相关信息数据的采集均有一定的影响,这对内容分析法应用于网络媒体的实证分析,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义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17.

[2] 单业才.企业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24.

[3] 廖为建,李莉.美国现代危机传播及其借鉴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 邹甜甜.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

[5] [美]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80-381.

[6] 周翔.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传播研究中抽样问题[J].国际新闻界,2010(8).

[7] 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1/P020110119328960192287.pdf[EB/OL].

[8] 张荣刚.网络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分析[J].商业研究,2010(8).

作者:苏平 徐明阳

上一篇:实证研讨银行海外发展论文下一篇:音乐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