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婚姻中的危机

2023-02-10

第一篇:如何应对婚姻中的危机

企业危机应对中的媒体策略

危机公关实则是指当企业遇上信任度下降、企业遭受官司等形象危机,或某项工作产生了失误给消费者造成伤害或给企业造成损失时,企业通过一系列积极主动的行为来获得当事人、社会公众、政府监管部门、新闻舆论力量的谅解,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挽回影响,甚至借机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的系统工作。

企业应首先获取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使媒体公正而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危机事件,向公众正确地传递企业处理危机事件的态度和措施,以获取更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顺利渡过难关。然而,这并非召开几场新闻发布会、提供几篇新闻稿、接受几次新闻采访那么简单。危机管理专家迈尔斯和藿莎曾指出“组织陷入名誉扫地的处境,在多家媒体竞相抢报负面新闻中一撅不振中,大多数是因为它们不了解媒介,而非在媒介面前无所作为”。身处其中的企业只有以科学的媒介观为指导,加强对媒介运作机制和发展变化的考察,才能在战略的高度把握媒介,利用媒介为企业服务,特别是为企业化解危机服务。

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期望出现危机事件,然而在现实中,危机之于企业却如同病毒之于细胞一样不可避免。毫无疑问,危机管理的最有效、最低成本的方式是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但这也不过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而已,企业的危机一旦发生,媒体就必然会介入。当企业面临各种危机、内外交困时,企业无法避免地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目标,而媒体对企业的影响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企业度过危机,为企业制造商机,也可以瓦解企业声誉,使企业一蹶不振。因而,媒体是企业危机公关必须努力争取的重要“公众”之一。

鉴于此,企业在解决企业危机事件过程中必须讲求媒介策略,应该重点遵循以下原则:

(一)建立危机管理小组,迅速与媒体沟通

(二)主动与媒体沟通

(三)真诚与媒体沟通

(四)争取主管媒介的政府门的支持

(五)借助媒体修复品牌

内容转载自:人民网作者:刘乃仲厉恒

面对危机,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关

这是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说不哪天一着不慎就步了三鹿的后尘了。

面对危机,很多人谈危色变,过去的十几年太顺了,企业和政府似乎都没做好准备迎接危机的到来,但还真的就来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危机也需要分类管理,管好了,就可能化为危机,管不好,就可能是火上浇油。根据与自身关系的疏密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一、自身危机。如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内部管理问题等导致的危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何况企业,产品有问题是正常的,管理有矛盾也是正常的,但一旦超出了可控的范围,构成了不好的内外部影响,就会对企业的生存形成致命的危险,危机就这样诞生了。面对此类危机,企业的通常做法是化解危机,引导舆论,保持良好的形象。还有一点往往被大家忽略了,就是古人说的不二错。在化解危机之余,如何将危机所造成的舆论压力转变为推动内部改革的动力,进而避免重复的错误出现,这才是危机对企业的最大贡献。有些时候改革难免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个时候就需要危机来造势,形成一种大势所趋的舆论,再改革就是恰逢天时了。

二、主动制造危机。绝大多数的危机都是被动产生的,是不愿意被当事人所希望发生的,但还有一类危机是可以主动制造出来被企业所利用的。如北京一家环保涂料公司就声明要用小动物做实验,证明环保材料无害,结果引起了一场舆论危机,最后该公司老总不得不取消了该计划,改用自己亲自喝涂料,以证明无害。这场危机就是没事找事的逆向思维,结果是借助危机成就了品牌。

三、竞品发生危机。根据彼消我涨的原理,竞争对手出现危机的时候,就是我方乘机落井下石的时候,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客气。三鹿事件导致的国内乳业品牌危机,就给了洋奶粉拓展高端市场的可乘之机。号称缔造了中国豪车增长神话的雷克萨斯,由于受到大排量消费税政策和国产化的影响,上半年销量下滑了近3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系“三驾马车”——奥迪、奔驰、宝马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奥迪在华增长10%,奔驰增长50%,宝马增长了25%。这里面不无落井下石趁人之危的功劳。

四、行业发生危机。当一个行业被质疑的时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个时候企业要做的绝对不是袖手旁观,一定要主动做出表率,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行业领袖的风范,这样才能一箭双雕:既化解危机,又树立形象。2004年禽流感疫情出现不久,肯德基就在主流媒体上播放广告,承诺鸡肉安全可靠,两周之后麦当劳也开始了这样的广告公关。遗憾的是,我们却看不到本土企业的广告。

五、国家危机。当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不可控的外部危机时,企业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个总是容易被记住的,如汶川地震中的王老吉。之后捐款超过一个亿的也不在少数,但能被记住的,恐怕也就王老吉了,谁让人家是榜样来着。

六、温水危机。有些危机是慢慢发生的,平常很难看到,就像一个人亚健康一样,你只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好像还能挺得过去,就没有深入的分析和应变,结果等爆发的时候,就一发不可收拾。发生在山西的儿童铅中毒事件中,村民在数年中上百次的上访,都没能引起重视,估计当地的领导还以为能罩得住,这种对于自己权力和能力的自信就是那盆煮死自己的温水,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总结的不一定全面,但有一点不变,就是任何危机能够被成功的公关,前提就是自身是过硬的。别学蒙牛,先咋咋呼呼,又哭哭啼啼,结果贻笑大方也让我们痛心不已。

内容转载自:网络公关人

危机管理的核心是行为管理

在公共关系理论界和实务界,危机管理,往往被许多人视之为是一种传播管理,或主要是传播方面的管理。比如,前些年出版的《直面危机》一书,编著者在其前言中就明白无误地宣称:“只有你我知道的秘密不是危机,它只是潜在的危机。只有当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你的员工,你的消费者,你的公众和媒体都知道了,并且夸大了危险,形成恐慌,才成为危机。因此,危机管理的核心是传播,是由少数人知道到多数人知道的过程。” 而一本在国内很有影响的公共关系教材也如此介绍:“许多专家认为,危机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危机传播管理。”

事实上,许多人士不仅在理论上如此来理解危机管理的内涵,在实践中似乎也是这么做的。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危机传播管理上。尤其当他们所服务的社会组织有危机发生时,不少人士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尽可能地封锁消息,不让社会公众知道真相,就是怎样以别的事件来转移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以减轻当事的社会组织的应负责任和舆论压力。即便是一些比较规范的做法,如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真实信息,刊登致歉公告等等,基本上也还是囿于传播范畴。其他方面,往往就较少顾及了。

坦率地说,这样的理论和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偏误,很值得人们反思。

不妨以三鹿“毒奶”事件为例。这一危机事件爆发后,有些人士批评三鹿集团方面不懂公共关系,不懂危机管理。仔细想想,这样的批评其实并不很准确。关键的问题,还是三鹿集团(以及为他们提供公共关系服务的专业机构)秉承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危机管理理念。如果同意“危机管理的核心是传播”的理论,同意“只有你我知道的秘密”只要不泄露出去就不是危机的观点,并以此来观照和审视,则三鹿集团高层和有关人员就是不折不扣地这样做的。其结果,就是把早已发现的问题一压再压,不采取任何有效的整改行动,直到最后东窗事发,致使整个企业和品牌形象轰然倒塌。

网上流传甚广并经有关报刊披露的北京某广告公司给三鹿集团的危机处理建议方案,尽管有人质疑其真实性,甚至认为广告公司根本不懂危机管理,但细细推敲之余,不难发现,这一方案存在的真实程度是相当高的,而诸多国内外广告机构同时在开展公共关系方面的业务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事实上,撇开这一方案在文字表述上的一些细节问题不论,单就其所提出的三点建议来说,人们亦不难看出某些公共关系界人士的习惯思路和操作套路。比如,建议一:“尽一切可能安抚本次事件的所有消费者,满足他们的一切条件,力保本事件的当事人在2年内不再提及此事件。”这不就是想把企业所犯的过失牢牢地控制在“只有你我知道的秘密”这一范围之内吗?这一思路,与某些公共关系专家学者的想法何其相似乃尔,你能说它不够专业吗?建议二也是如此:“强烈建议在此事还未大肆曝光的

特殊时期,尽快与百度签订300万的框架协议,小网站的恶意报道均可被删除。如遇到国家权威机构通报或发生重大影响的负面新闻时,三鹿集团在上层协调政府部门公关,XXXX(即某广告公司)公关媒体,共同配合将负面影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一为掩盖企业自身失误、应对舆论危机而想方设法与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抢夺新闻话语权的思路,想必不少公共关系业人士也不会陌生吧?更何况,按这份建议方案披露,蒙牛、伊利、汇源等企业早就与百度达成了这样的协议,享受了新闻保护政策,似乎这类做法已成了某些企业危机管理的惯用方法。至于建议三,则显得更有一点谋略了,即已经预想到在牛奶中掺杂三聚氰胺恐非三鹿一家所为,所以,建议三鹿集团方面安排人员搜集行业中其他企业同类事件的资料。这样,一旦被媒介曝光,“三鹿集团将可利用这些资料作为反击武器,将矛盾转化为行业标准问题,转移媒体与消费者的视线,获得行业协会的出面支持和救市,最大化减少负面事件对三鹿集团的不良影响。”这一把问题泛化以求金蝉脱壳的策略,其实也并无多少创意,人们在某些公共关系文章中不难看到类似的谋略,并早已在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光明“回炉奶”事件中领教过了。

这份危机处理建议方案,最终是否为三鹿集团高层所采纳,似乎也是一桩疑案。但明眼人很容易看出,在三鹿集团应对整个“毒奶”事件的过程背后,确实晃动着这一方案中某些建议的影子。

所以,不必一味去指责三鹿集团以及北京某广告公司不懂危机管理。我们的公共关系实务人士不妨自问:如果自己去做这类事件的危机管理,能否跳出上述三点建议的基本思路,而不是仅仅从传播管理的角度着眼?我们的公共关系专家学者亦可以反思:自己的理论观点是否有所偏误,从而客观上为三鹿集团这样的做法提供了某些理论依据?如此,当可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正如《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所指出的:“古话说,„行动比语言更响亮。‟然而不幸的是,很多管理层的人,甚至一些公共关系部门的人,迷信这样的神话,单凭传播就能够解决大部分公共关系难题。可是通常,公共关系难题源于所为之事,而非所言之事。除非„所言之事‟本身变成了事件。”事实上,尽管就特定的社会组织来说,危机的酿成和爆发有多种原因,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与这一社会组织的行为失误乃至不当有关的。“非典”疫情酿成的政府信誉危机如此,三鹿集团“毒奶”事件引发的企业危机亦如此。试想,如果三鹿集团在发现问题之初就果断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整改,加强管理,并立即召回有问题的婴儿奶粉,即使引起一些市场波动,带来一些经济损失,但仍能体现出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不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太大的冲击,又何至于酿成如此大的危机,落到今天这样一种千夫所指、声名狼藉的结局呢?

这也说明,危机管理,决不仅仅只是传播管理,甚至主要不是传播管理,而首先应该是社会组织的一种行为管理。实践已经证明:传播管理,并不能解决特定的社会组织行为失误乃至不当的问题,所以也不能帮助组织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甚至不妨说,在某一社会组织本身失误或不当行为没有得以纠正的情况下,一味地倚重传播管理,其传播效果越好,就越可能是在帮助这一社会组织掩饰自身的问题,乃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欺骗社会公众。在三鹿“毒奶”事件中,那家想从传播角度来为企业出谋划策的广告公司,不是已经沦为某种“帮凶”的角色了吗?尽管

事情败露后主要责任由企业方面承担,但危机管理和公共关系行业的声誉似乎也一起赔了上去。君不见,已有资深人士作出了这样的评论:“如果说三年前三鹿到底以何种手段摆平各路诸侯至今成谜,那么此次传闻,则让一个我们平时所知不多的新型产业正式浮出了水面。这就是所谓的危机公关产业,说白了就是丑闻消音器。……这种产业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良知的杀手。”语虽尖刻,且以偏概全,但这一批评的出现,确实可视为对研究和从事危机管理的人士的一种警醒! 强调危机管理首先是社会组织的一种行为管理,也就是强调危机管理必须从危机的“源头”抓起,从组织自身行为(包括领导人行为、员工行为、管理行为、生产行为、营销行为等等)的规整抓起,尽可能减少乃至杜绝组织自身行为的失误和不当,一有“萌芽”露头,立即从社会公众利益和组织长远发展利益出发,果断处置,毫不犹豫。而当危机一旦发生时,首先亦是采取积极而有效的行动,以体现组织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其他。这就需要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管理人士和提供咨询服务的专业公共关系机构,对组织环境、组织管理流程、组织人员现状等方方面面都先有一个深入的把握和研究,并参与到社会组织的决策层面中。如此,才能拟订出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保证其规范实施。如果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盲目接受组织单向传播的信息,一味听从某些高层领导的旨意,则是肯定做不到这一点的。须知,行为管理,远比传播管理更为艰难。对从事危机管理的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

当然,我们强调危机管理首先是一种行为管理,并没有否认传播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但必须明确:行为第一,传播第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传播管理应该和行为管理有机协调,并作为行为管理的一种支持和呼应而存在,切不能本末倒置。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危机事件的应对中,传播不能干扰行为,不要因为传播过度或传播方式不当而横生枝节,火上加油,从而引发新的事端。切记,诚如前文所引的《有效的公共关系》论断所指出的,在某些情况下,“所言之事”(传播)本身也会酿成某一事件,甚至没有危机也会引来危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万科公司因董事长王石言论不当而遭遇的舆论危机,就是明显一例。所以,传播管理本身确实也有一个战略规划和有效实施的问题。这方面,许多论著已多有讨论,此处不赘。

也许,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危机事件应对的重点才是传播管理。那就是,当事的社会组织本身并没有什么过失,却因遭受流言的无端攻击而陷入舆论危机之中,组织形象和声誉遭受了相当程度的损害,如不紧急应对,将危及组织的根本利益。这种紧急应对,自然主要是传播方面的,包括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刊登澄清事实的公告或声明,约请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第三方人士出面讲话等等。事先做好这方面的传播管理预案,以免事发后进退失据,亦是危机管理的题中之义。但同样应该注意的是,这一传播管理,其基础依然是组织的行为管理。道理很清楚:只有组织的现实行为确实无暇可击,其应对各种流言的传播才能真正奏效。质言之,即便在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仅仅凭借传播管理也是不能单独化解危机、解决问题的。

上述这番理论,其实并不深奥,一想就容易明白。但为什么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却津津乐道于危机管理就是传播管理,不少实务人士亦把主要精力放在危机事件的传播管理上呢?这也许是一个更加发人深省的问题。

窃以为,从理论研究来说,这涉及到对公共关系本质的理解问题。如果认为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就是传播,甚至认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形象不等于其实际形象,其优劣不在于它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在于它说什么,怎么诱导公众对其产生好的印象和评价,而不是帮助组织去适应环境、调整行为,则把危机管理看成是传播管理就是必然的结果。其中,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学者脱离实际、人云亦云的因素。而从实务操作来说,关键也在于我们的不少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大多还停留在纯粹执行的阶段,还没有提升到战略咨询的层面,还没有能力去做组织的行为管理,更不能有效地影响社会组织的最高决策层,只能被动地执行组织决策层的指令和意见,甚至无法去判断这些指令和意见正确与否。在这种情况下,传播就是他们最能发挥自身特长和能力的一个工作领域。当然,这也有众多社会组织高层领导观念的转变问题。但从根本上说,近年发生的一系列危机事件已敲响了警钟,如何快速提升公共关系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水准,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把握危机管理的精髓,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已是摆在诸多有识之士面前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课题。

内容转载自:中国公关网作者:叶茂康

第二篇:官员如何应对形象危机

访《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2)》作者唐钧

2012-10-01 第06版:读书治学 作者:王翠娟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922

2012年9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首部形象危机应对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2)》正式发布。报告对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官员、企业、社会等领域的形象危机开展了专项研究,一面世,即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这本书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它的出版会有何现实意义?为此,我们采访了本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

记者:近年来,形象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正如您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的,各领域均面临着形象危机压力与应对挑战。虽然,关于此类的研究和文章已不鲜见,但如此系统地研究和总结,《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2)》是第一部,是什么促使您进行这一艰难的工作?

唐钧:首先来重新定义一下形象危机和形象危机应对这两个概念。我们认为,形象危机是由客观因素导致,并结合主观感受和社会环境而综合产生的危机。形象危机事件爆发后,应采取积极行动,消除形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优化形象,这也就是形象危机应对,包括了针对危机导致的形象问题和社会负面影响而开展的应急管理和危机公关等工作。在这个层面,形象危机应对,往往成为了危机管理失败的关键,甚至是党和政府的群众工作、社会管理、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从 2008年启动全面和深入的形象危机应对研究。《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2)》蓝皮书的研究工作虽然很艰苦,但从中总结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提炼出消除负面影响的有效技巧,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记者:您在本书中对于形象危机的研究十分广泛,涵盖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官员、企业、社会等领域,根据您的研究结果,哪些领域的形象危机相对突出一些?

唐钧:首先,官员已是形象危机“重灾区”,防治风险亟待加强。2012年报告表明:与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主要领域以及企业、公民素养的形象危机相比,官员形象危机的风险度最高;官员形象危机的扣分较多,排名第二,占总扣分数的比例超过1/5。官员确已成为形象危机的高危职业。

其次,企业形象危机多为“自致型”,行业监管与企业自治应双管齐下。2012年的研究表明:企业形象危机89.19%为“自致型”危机。企业的形象危机,直接责任往往在企业自身。企业应重点防范在产品生产、产品流通、企业运营、企业内部管理、企业领导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致型”形象危机。

再次,公民素养形象危机日益凸显,应重视加强公民精神文明建设。风险项包括:陋习恶俗、欺骗诈骗、造假、恶性纠纷、谣言、失信、违规驾驶等七类,其中“陋习恶俗”和“欺骗诈骗”的问题突出。

记者:应该说,当前官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这一现象使得官员时常在社会各类突发事件中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能否为官员形象危机应对提出一点建设性意见?

唐钧:我们认为,官员的形象危机具有系统性,一方面是由危机爆发导致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也是群众个体感知的主观判断。形象危机应对是由外及里和内外结合的动态过程,官员要全面降低形象危机的风险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内功”。切实提升官员的自身素质,这是抵御官员形象危机的根本。形形色色的官员形象危机,貌似偶然爆发,但实际上都是官员内在约束弱化和自我要求不高导致的必然结果。第二,适应“社会倒逼”。官员要逐步适应社会倒逼的现实环境,首先不要激化矛盾,避免越抹越黑、越处理越糟糕等损害党政公信力的错误;其次是在符合民意思维的基础上妥善应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第三,主动防范风险。理想的官员形象危机应对,并不是事发后去处置,而是事前充分预警预防。另外,官员还要在平时主动学习消除负面影响的技巧,培养形象危机应对的科学方法。第四,提前做好准备。一是举证倒置的证据准备,充分用好监控录像、审计文件等有效证明,应对极少数群众对于官员的“有罪假设”;二是“镜头感”的能力准备,官员需要提前开展直面群众、媒体的有效训练;三是善对社会情绪的心理准备,官员需要培养妥善面对群众指责和评判的能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第五,充分依靠制度。既充分尊重群众监督官员和要求信息公开的正当要求,又能形成官员形象规范和优化的长期战略。第六,提升服务形象。官员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角度开展工作。第七,改善执法形象。向相关利益群体和人民群众做足解释,提供执法的必要性、合法性、执法意义等基本情况,还要适时说明对违法嫌疑人的执法,对违法行为的管控,对极少数违法当事人进行直接的严格管控,是对广大人民群众间接提供的安全服务。第八,搞好基层干群关系。社会转型期尤其要注重基层的干群关系,切实落实各项惠民的服务政策,全面强化基层干部的管理教育,树立和优化秉公执法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形象。

第三篇: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应对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余波还在荡漾,复苏的趋势不太明显,危机仍在。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危机,思考如何应对危机,从而才能战胜危机。

认清形势,端正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先来看看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国内经济回升力不足;尿素、甲醇、醋酸等化工产品生产过剩严重,产品价位持续低迷;成本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煤炭价格处于高位运行等等。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就得有个态度,什么样的态度?就是不服输的态度。国泰公司现在正经历一段"瓶颈期"(所谓"瓶颈期"是指看似无所作为,实际上却在暗自努力,等待时机的非常关键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决定命运的时期。所以在这段时期内,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信心,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摩拳擦掌,等待时机的来临。

振奋思想,团结一致。在危机面前我们也要充满激情,激情比获得成就、获取功名更加重要,它使你年轻、进步,富有活力。没有激情,何以振奋精神?何以对抗危机?话说回来,有了激情而不团结能够帮助企业走出危机吗?显然不行,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帮助企业走出低谷。所以我们应当在工作中保持的激情,在生活上相互帮助,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备战危机。

节约开支,艰苦奋斗。 在成本方面作出精密的盘算,但要保证质量,杜绝生产资源的浪费;办公用品上要注意复印纸等日常耗材使用的数量;严格控制了用车、餐饮等开支,重新调配餐饮用车等费用额度,制定相应的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必要时应当成立督查小组严格

控制支出,降低办事成本。争取用最少的人力、最低的成本,办成最好的事情。

培养人才,技改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是关键时期,我们在开源节流的同时更应该加快培养人才的速度。新进员工有化工功底,干劲十足,应当安排好培训计划,投入一定的精力,争取把他们都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人才。除了人才,技改和创新也是帮组企业走出困境的有力武器,也是挺过危机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技改创新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篇:也谈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暴发后,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意见和见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普通百姓对此事有何想法呢?借机谈点肤浅见解。前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扩大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正如少数西方学者所说:“中国是个大工厂”。本次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不是“较小”而是很大,在相当一段时间

内经济增长会放慢,对部分地区和靠出口为生的企业影响最严重,工人要下岗,工厂要倒闭,农民工要返乡。时间长了,金融危机变成经济危机,国家税收减少,财政欠收,就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正常运转和普通百姓生活,如果再碰上天灾人祸,形势就更糟。面对这种形势,中央要做好两手准备,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国内经济在短期内逐渐复苏。另一手,如果经济一时难以复苏,中央要号召全党早做思想准备,加强管理,勤俭节约,过“紧日子”。

一、应对金融危机容易忽视的几个方面

为促进经济复苏,中央已拿出4万亿人民币投入基础建行,拉动经济。如铁路、公路等,这些都是正确的,但就百姓看来,政府最容易忽视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过去,毛主席老人家讲过:“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人类生存条件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工业的资源。历史经验证明,农业丰收、经济发展、国家稳定。早在五十年代修建许多水库,至今百姓还在受益,“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当喝到甜滋滋水时,百姓情不自禁的想起毛主席。由于环境变化,据统计在中国660座城市中,大约有400座缺足够的水供应,在农村大约有3000万人无法喝上安全和干净水,由于水的问题,人体癌症和痢疾发病率不断上升。说实在话,自从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多年没有大张旗鼓,兴修过水利。解决水的问题关键是蓄水,古代隋扬帝开运河,就是蓄水通航,今天共产党人能否把南方水引到甘肃、陕西、山西等缺水的地方?在眼前,农村大小塘堰深挖一米,原有水库维修加固。一方土国家平均补助15元钱,以村为单位,乘农民工返乡,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这样做总比单纯发消费券更有意义,同时可以带动农村竹器、铁器业蓬勃发展。其次,用价值规律办法解决水污染和浪费水资源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两个月不下雨喊抗旱,下雨半个月叫防洪。

二是根据农村人口分布情况,修建和维修农村卫生院。60年代“赤脚医生”制度对整个农村医疗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仅限于满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要求,但鉴于当时中国的条件,这项制度可谓瑕不掩瑜。当前,医生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很少,其原因是农村艰苦、住房、工资得不到保证,大学生不愿去,在岗的更不愿意去,要解决农村看病不便的问题,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从财政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修建和维修农村卫生院,改善住房和医疗设备。其次,卫生系统拿出一个可行“管理办法”,硬性规定医务人员到基层农村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城,或者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院,上、下支持,共同提高医技,从根本上解决9亿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三是合股修建敬老院。全国60岁和60岁以上老人1.49亿,社会老龄化问题突出,政府主导投资私人入股,修建敬老院,让众多的老人有个生活场地,愉快走过人生的终点,这个行业利润极少,但现实意义很大,就业人员多。办敬老院形式可多种多样,社区养老、长期、短期养老都行。尽管有的地方政府修福利院等,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经验不足,或者缺乏规范管理,克扣现象、管理人员打被赡养人,以及被赡养人之间以强欺弱现象经常发生。

四是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普通老百姓才是内需的主体,而他们的消费能力尚且不够。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提出要扩大内需,就百姓看来扩大内需需要一段时间。一方面,在医疗制度、教育改革、劳动保障制度等问题不成熟的情况下,普通百姓在银行存款,备用于医院看病,孩子上学读书,婚丧嫁娶、生存过日子的钱,这些钱是不能随便乱花的。有人说:现在储蓄存款达到20万亿,请问周小川先生?普通百姓占多大的比例?我看谁也说不清楚。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毒牛奶”、假冒商品,使得一部分人不敢消费。现在得上一个感冒,到医院去要花一千多元,如果食品中毒花的钱就更多了。

五是改革房地产经营方式。按一般经济学观点来看,调节经济有效手段是税收、价格、行政命令、物资等,对当前的高房价,政府采取是减税让利,除此之外,政府没有更有效办法调低房价。所以,房地产开发商少数人有胆威胁银行,说:“如果我们活不了,银行首先就得死”。如果政府屈服于这种压力,我们将丧失以前(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所有成果。个别人过份鼓吹房地产开发商对经济发展贡献,其实不然,据调查,房地产开发商向国家提供税收,占地方总税收的比重不到百分之十。而少数房地产开发商得到许可,强行拆迁,强行占用耕地,使失地农民没有生存依托,由此,产生负面影响,如群体上访、到政府门前静坐

等事件时有发生,造成政治影响很坏。普通百姓总结一句顺口溜:“开发商大把钞票往麻带内装,政府擦屁股,失地农民苦遭秧”。

作为政府出发点是好的,要解决无房百姓有房住,但事实上无房人买不起房。例如,北京市最低等的一套房要花100万元,武汉一套房最便宜的要花上60万元,开发商卖的房只是毛坯,算上装修钱就更多了。买得起房的人只是

少数人,并且,有的还在抄房地产生意,武汉汉正街,一个平方一年租金一万元,真是寸土寸金。

中央提出要死守18亿亩耕地,这无疑是正确的。18亿亩耕地是13亿人生命之源,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生命线,守得住吗?谈何容易,“天高皇帝远”,中央管得了吗?在当前,一切向钱看情况下。倒不如,中央收回这个权力,改革房地产商经营方式,由各级政府掌控吸收有良心的开发商参加,成立股份制房地产公司,统一解决征地、失地农民,缺房户住房问题。这样做一举三得,一则减少社会群体事件发生。二则能够真正掌控房价,做到售房和廉租房同时并举,解决无房户的住房问题。再者扩大城镇就业范围。

六是要向管理要效益,管好纳税人钱。面对出口受阻,扩大内需一时有一定困难,我们要向管理要效益,管好纳税人钱。毛主席老人家曾经说过:节省每一个铜板,为了革命事业。今天,节省每一元钱,为了社会稳定和发展。要节约,潜力在那里?据调查,部分政府行政经费开支约占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特别是党政机关出国经费、公务接待费、会议费、购车和用车经费,都有潜力可挖,仅就公务车使用问题来讲,公务车变成部分官员私用车,送小孩子上学、离上班地点不到1000米,用公车送来送去,老百姓对这种事是看在眼内,恨在心内。据负责车辆部门估计,全国约有500万辆公务车,其中大多数配有专门司机的豪华轿车是用公款买的。2006年,这些公务车司机薪水开支、购车和保养以及车辆加油开支大约为6000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同年全国用于教育方面开支为4546亿元,社会保障开支是4181亿元,国防开支约为2838亿元。上述说明节约有潜力可挖。建议政府来个硬性规定,55岁以下七品官,同城5公里距离一律坐公汽、骑车上班,现在一台小车一年开支,据初算,人员工资2.5万元,保险、维修、用油约3万元,合计5.5万元,全国一年最少节约几千万亿人民币。我们要积小钱办大事。迫切需要政府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民生,投入建设,这是政府能为改变经济困难局面所作的直接贡献。以上提到的几点促进经济复苏的意见,但愿能够实现。

二、应吸取的教训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大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要吸取美国金融危机教训,既要承认市场经济有利一面,又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与为富不仁狼狈为奸危害性。对“危害性”我们要举一反三,采取措施。

第一,强化市场管理。管理也是一项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当前有关部门管理能力很差,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只顾收钱,不顾服务,例如“国家九个大沿帽单位”管不好一棹饭,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特别对金融、粮食、医药、食品安全等行业,加强源泉控制和管理,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同时,制定“统一市场管理条例”。坚决纠正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混乱局面。

第二,“市场原教旨主义”是雷区。在谭中文章内提到,在克莱因出版的新作《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如今在国际市场畅销。克莱因所指的“灾难资本主义”是政府利用天灾人祸来帮助少数大资本家牟利,典型例子是“斯里兰卡海啸”,受灾地现在盖起豪华酒店,备受卡特里娜飓风摧残的美国新奥尔良市,现在变本加厉地成为富人的天堂。克莱因认为,从里根总统开始一直到小布什政权,是积累式地推行“市场原教旨主义”达到顶峰,造成今天的金融灾难,我国要吸取这个教训。

第三,不要“崇洋媚外”。毛主席在世时批评过某些人,“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近几年,国家财政比以前好了起来,出国的人多了,回国后开口闭口说美国如何如何,英国怎么怎么了不起,真经没学到,假佛请得不少。中国呢?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情况、新问题是什么?多数人一知半解,原因是跑外国多了,到国内深入实践调查少了。能否再来一个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或许能找到解决当前经济复苏的“灵丹妙药”。

第四,外汇储备要多元化,不能在“一棵树上吊颈”。我国公布外汇储备有1.9万亿,其中,美国政府债券有6530亿美元,问题在于我国将如何积极保护自己,尽量减少损失。首先,再不能把纳税人钱拿出购买美国债券。其次,外汇储备要多元化。债券类的东西只是一张纸,最好储备硬货,如黄金、粮食、豆类、石油等等。

第五,要改进工作方法。现在,推动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开会,发文件,有时跑下去走马观花。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工作,会议开得不少,问题解决不了,例如,某些城市发生的“的司”事件就是一个最好例证。主要负责同志要少开会,多思考。不能只抓经济发展,今天跑北京,明天下广州,群众疾苦不闻不问。在专家学者甚多的今天,要提防“南郭先生”的意见,多向群众请教,再向有真才实学的专家“问安”。这样做,既能克服官僚主义,又能掌握真实社情民意,节约行政成本开支,一举数得。

我们老百姓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战胜当前的困难!

第五篇:企业如何应对危机公关?

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惊恐,同时也给广大的企业敲响了警钟。是新闻媒介的强大力量把一个又一个问题企业推向风口浪尖,接受命运的挑战,是生存还是毁灭?是大难不死还是一病不起,许多企业都必须去面对。危机来了,怎么办?是束手待毙,还是绝处逢生?或许,危机公关能给我们企业一线希望,如何运用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应当如何进行成功的危机公关呢?

(一)任何企业都应有危机公关意识

有人说,看一个企业的实力,只需要知道他如何应对危机就可以。企业的战略眼光、经营能力,组织效率乃至公关意识都在危机中得到集中、全面而以真实的体现。首先要反应快,第一时间对事件做出反应;积极面对媒体,对媒体持开放态度;负责人担任第一发言人,表明公司的重视程度;开通24小时热线与消费者沟通。

(二)危机公关的基本原则是诚信与责任

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和大众传媒高度介入企业经营的今天,企业赢得市场认同与信赖的最有效手段是尊重消费者的利益,诚心诚意为消费者服务。而一旦经营活动发生危机,企业赢得消费者理解与同情的最有效手段依旧是通过有效的沟通活动向目标市场传达企业的善意、诚信与责任心,让目标顾客感觉即使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的利益仍然是企业关注的根本。

(三)危机公关是一门艺术,取得理想的危机公关效果是有章可循的

1,领导层要有强烈的危机公关意识,设立专门的公关部门,建立一定的危机处理机制。

2,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一旦危机来临,应有条不紊地采取行动,相信企业虽不能改变已发生的事实,却可以改变市场对企业的看法。企业应在第一时间表明其一切以顾客利益为重的立场,以赢得主动。

3、切实做好危机初期的公关工作。在24小时内立即成立危机控制小组,拿出应对策略,责任到人,尤其是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通报事件过程及企业的态度与对策,以防危机扩大化。

4,坚持企业形象高于成本的思想。企业形象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一旦破坏,要想恢复就需要很高的成本,甚至是永难恢复,所以决不能斤斤计较,要有长远眼光,放弃眼前利益。

5、做好内部公关工作。危机发生后,不仅是消费者受到影响,企业的员工、股东等都有可能人心不稳,如果发生内部员工爆料,让企业更加被动,真是雪上加霜。所以面对危机领导切不可只对外不对内,而应与员工、股东进行有效的沟通,告知事件真相和企业的应对之策,求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6、切实做好与媒体的沟通工作。与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是企业公共关系最经常性的工作。特别是在危机公关中更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面对危机不要隐瞒事实真相,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媒体的调查,争取他们的谅解,并通过他们与社会公众沟通,一定不能与媒体对抗。

危机公关作为公关的一部分,作为营销工作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在某种时候会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作为一个企业,要想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要求企业具有强烈的危机公关意识和娴熟的危机公关技巧,以便使企业遇到危机事件时能化险为夷。(参考资料来源:《企业研究》)

上一篇:如何提升企业的执行力下一篇:如何做好加油站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