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还是失败

2024-05-03

成功还是失败(精选七篇)

成功还是失败 篇1

一、体验成功

小桐参加省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她的生物、政治、历史有时还能拿A,地理科目非常薄弱,以前大大小小考试从未得A,在考前的模拟测试中得了76分(75分以下为C),年级排名垫底。小桐初中时会考地理也差,有心理负担,总认为自己不是学地理的料。我们平时也叮嘱再三,以前还好点,这次怎么这样差?我们看了试卷,发现选择题扣了16分,其余8分是问答题。如何在极短的5天时间从76分跃升至90分达A?深思后,我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向专业老师请教论证达A的可能性,那天正好碰到地理陈老师,他仔细看了模拟试卷后,说,“基础不错,人文地理比较差,但自然地理比较好。如果考试偏向自然地理,并且不难的话,地理冲A还是有希望的。”小桐本来上进心就强,听了老师极其到位的内行的分析,一下子信心十足。真是信心比黄金重要。第二件事,地理复习资料多是表格,内容多,不易掌握重点,记忆效果差,我叫她妈妈把地理考纲中要求了解的考点用三角标注,要求理解的考点用五星标志画在资料上,一目了然。经过一个星期的拼搏,奇迹产生了:小桐在省学业水平测试中得3A,地理居然达A,遗憾的是生物是B。

对孩子来说,失败时的帮助,是雪中送炭;失败时的训斥,是落井下石。

二、体验失败

高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小桐考了班级第3名,年级第37名,并被评为进步之星。考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我们很是为她高兴,盼望她能更上一层楼。但令人焦虑的是,从此后小桐做作业时经常听歌,在家看电视或玩电脑时间明显增多。自习课讨论问题,做作业与别人核对答案……骄傲自满情绪急剧膨胀,怎么办?我非常着急,但是小桐不着急。我与她妈妈说,打骂可能都不是好办法,不能不管,不必多管,规劝一下,听与不听在她,失败一次,她才能客观认识自己。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令人错愕:班级42名,年级637名,后退600名,一泻千里。小桐慌了,哭了,还偷偷写了决心书放在她妈妈床头,让我们不要生气。她清醒了,也着急了。这下我们反而不着急了。寒假里,小桐学习很用功,我们说话也管用了,不再认为我们的话是废话,周末看电视不超过两小时,睡懒觉也少了,简直像换了个人。在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成绩有了显著进步,基本恢复到班级十几名。骄傲,但不再轻狂。

对孩子来说,成功时的规劝,是金玉良言;成功时的唠叨,是多此一举。

考试得A,这都是老师父母想要的。其实,比这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具有“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永不言弃的精神和知错就改的勇气,这才是孩子以后立身处世的根本。

项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篇2

当然项羽确实感觉相信自家人(鸿门宴因为项伯的阻挠没有杀了刘邦),不相信别人,大局观和政治不通。在他手下干确实前途不大,不然不会很多人都离开了。但是就个人武力和战术能力而言,绝对当时第一。官渡之战,曹操手下是精锐部队。淝水之战,东晋的主力是北府精锐,前秦是多部族联军。采石之战,金军老家刚发生政变虞允文还能利用江水优势。巨鹿之战,秦军不仅仅是章邯率领的骊山之徒,还有王离等人统领的货真价实的秦朝边军精锐,就算是章邯的骊山之徒之前也把义军暴揍一顿,关中未乱,秦朝还有中兴的希望,项羽带着刚打了败仗的义军还是以寡击众,也没有地理优势可以利用,基本上靠着个人勇猛带动楚军硬碰硬的和秦军打,前无古人,来者要到民国时的红军。而巨鹿之战前,六国反秦诸侯已经被秦国大军收拾的差不多了,反秦诸侯势力已经进入低潮,此时如果不是项羽出来,很可能六国诸侯被彻底剿灭。巨鹿之战之时,项羽仅仅带领三万人马,面对三十多万秦军主力,毫不畏惧,破釜沉舟,以必死之勇气决心,智谋和勇气结合,迅速瓦解了秦国大军,基本相当于迅速瓦解了大秦帝国,秦国精锐尽失,灭亡已经注定。

成功还是失败 篇3

关键词:逃离 文学伦理学 爱丽丝·门罗 斯芬克斯因子 伦理身份

爱丽丝·门罗(1931- )是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也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门罗的小说中,她始终不渝地描绘平民小镇生活的画卷,将生命等严肃的主题艺术地蕴含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作家休·加纳曾评价道:“从事写作的人比比皆是,可是真正的艺术家太少了,简直很难找到。爱丽丝门罗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傅俊295)《逃离》(爱丽丝·门罗2004)使门罗获得了加拿大文学大奖吉勒奖,评委一致认为故事令人难忘,语言精确而有独到之处,朴实而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小说中,门罗以逃离为主题讲述了几位女主角出逃的故事。她们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逃离的目的、方式以及结果都不尽相同。本文选取的两个故事是《逃离》和《激情》。《逃离》中卡拉的出逃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而《激情》中的格雷斯不假思索地轻易逃离了唾手可得的婚姻。卡拉的逃离是失败的吗?格雷斯的逃离是成功的吗?本文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从斯芬克斯因子、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卡拉与格雷斯两位女主人公的出逃成功与否这一具有争议的话题,并由此展开关于伦理、责任、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一、卡拉“失败”的逃离

卡拉在年轻时因为一时的冲动嫁给了驯马师克拉克,抛弃了或者说逃离了和父母一起的生活。然而,卡拉现在的生活并不如意:丈夫克拉克脾气十分暴躁;婚前偶尔的浪漫变成了浪费;天气太差导致生意惨淡;丈夫为了钱打算去勒索贾米森太太……所有的一切都压抑着卡拉,尤其是在给予她心灵慰藉的小羊不知所踪之后,卡拉萌生了逃离的想法,因为她“再也受不了了”(爱丽丝·门罗22)。但是,在逃离之旅即将开始之时,卡拉却陷入了恐惧与矛盾之中,终于在汽车开动之前下了车,回到了克拉克身边,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卡拉的出逃计划“胎死”了。从表面上看,卡拉的出逃是失败的,充分展示了她的懦弱和犹豫不决,一定程度上还暴露了女性在两性中受到的压迫以及无法摆脱的痛苦现状。然而,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探究,我们又会发现另一种隐藏在男女两性对立之外的东西——身为成熟的成年人,卡拉清晰的理性意识。这也为卡拉的选择做出了解释。

卡拉的故事中出现了两次逃离——逃离自己的父母以及逃离现在的丈夫。第一次逃离的时候,卡拉年轻冲动,仅凭着一时的激情就和把家庭视为“血液中的毒素”(28)的男人私奔。这就牵涉到了文学伦理学中“斯芬克斯因子”(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5)的问题。“所谓的‘斯芬克斯因子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这两种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中人性因子是高级因子,兽性因子是低级因子,因此前者能够控制后者,从而使人成为有伦理意识的人”(5)。人性因子的具体表现就是人的理智,兽性因子的具体表现就是人身上的自由意志。“由于理性意志能够控制自由意志,非理性的意志能够得到引导和约束,因此人能够成为有理性的”(9)。后来回忆起年轻时的出逃,她自己也表示“那只是性方面的问题”(27),还有母亲的那句“你都不明白你抛弃掉的是什么”(33),都说明了卡拉当时的决定并非是理性的。因此,不难看出,在做出逃离父母,逃离原来的生活这个决定的时候,卡拉让身体中主掌欲望的非理性意识——性——占胜了理智的理性意识,所以做出了非理性的决定。而这个非理性的决定所带给卡拉的这段婚姻的幸与不幸之处,门罗也用淡然文笔,将之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小说中主要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卡拉的第二次出逃上。卡拉并不是无助的,但是在西尔维娅提供给了卡拉资金和精神的帮助之后,卡拉仍然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慌乱——“她慌乱的程度恐怕比西尔维娅认识到的要强烈的多”(27)。在大巴车上,卡拉回想起了至今的人生轨迹,回想起了她的“把一切都扔在了身后”(32)的第一次出逃,想起了她曾经要的“真实的生活”,想起了母亲对她说的“你都不明白你抛弃掉的是什么”(33)。随着这些回忆,卡拉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因为她意识到了她这次不能轻易地逃离,因为对于未知的那个生活她“并不能融入其间”(34),并且克拉克“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一个位置”(34)。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挣扎之后,她走下了车,拨通了克拉克的电话。从理性意识与自由意识的视角去考虑,卡拉做出的这个放弃出逃的决定明显地比第一次不顾一切的出逃理性得多,这是她的理性意识控制自由意识以后所作出的理智的决定。相比之下,在她的第一次出逃中,克拉克是她的“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她自己则甘于当俘虏”(32),她不需要思考也没有任何的主控权。而第二次的逃离,无论是关于未来还是现在,掌控权都在卡拉自己的手上,即使最终她放弃了逃离,那也是经过思虑之后所做的理性的决定,与第一次出逃的性质天差地别。

除却“斯芬克斯因子”的因素之外,从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上也能够解释卡拉做出的选择。门罗在描述卡拉和克拉克的生活时,将卡拉父母的内容悄然隐去,而卡拉本身也没有儿女,这就是说,卡拉在现在的生活中,除了身为妻子的伦理角色以外,其他的伦理角色一片空白。正如聂珍钊教授所说:“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在文学作品中,伦理身份的变化往往直接导致伦理混乱(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21)”。伴随着第一次出逃,卡拉放弃了身为女儿的伦理身份,换上了身为妻子的伦理身份。卡拉的第二次出逃,实质上是抛弃身为妻子的伦理身份的一次出逃。这次,卡拉面临着放弃她仅剩的伦理身份这一危险,这让卡拉感觉到恐惧。于是她想到“等到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34)。如果有能取代克拉克位置的人或物,那么她就能够拥有一个新的伦理身份,让她不至于迷失在一个“她并不能融入其间”的未知的未来里面。因此,在考虑到自己身为妻子的伦理身份以及逃离成功后可能缺失这种伦理身份之后,卡拉做出了决定——放弃逃离,回归原来的生活。

二、格雷斯“成功”的逃离

《激情》中,出身贫寒的格雷斯和家境优渥的青年莫里恋爱。莫里以及家人都和格雷斯相处融洽。在两人谈婚论嫁之际,格雷斯却和莫里的哥哥——和自己只有一面之缘的尼尔出逃。两人的出逃虽然短暂,但却给两人的命运带来了极大的变动——尼尔死亡,格雷斯和莫里的关系也随之结束。乍一看,格雷斯的逃离显然是成功的,她和尼尔一拍即合地就开车出发,绕开了所有的人,包括来医院找她的未婚夫莫里,度过了只属于两个人的短暂时光。最终,尼尔逃离了他的生活,格雷斯也逃离了她的婚姻。或许格雷斯会被当做女性追求自由的新宠而被歌颂,但是,这次逃离真的是在正常情况下的理智的格雷斯所选择的么?是符合人伦的么?若是通过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看,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在尼尔和格雷斯走出医院,格雷斯坐在尼尔的车上的时候,她感到有一扇门无声地在自己身后关上了。被关上的这个无声之门就是格雷斯的理智之门,门关上之后,她“发出一波又一波的默许,至于其他那些人的权利,那就干脆毫不踟蹰地被置之脑后了”(195)。于是,格雷斯就犹如当年的卡拉一般,什么也不多加思考地“把自己设想为一名女俘。一名无忧无虑的降臣,身内除了涌流着欲念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196)。让身边的尼尔掌控自己,而自己则沉迷于自己涌动的欲望之中,让“主要产生于人的动物性本能”(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他——聂珍钊自选集》8)的自由意志打败了体现人性因子的理性意志。“把人同兽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就是人具有理性,而理性的核心是伦理意识”(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他——聂珍钊自选集》9)。她沉迷于动物性的本能还表现在对于尼尔的吻的强烈反应上。由于失去了理性意志,她的动物性的本能被扩大化了,她觉得尼尔的吻“撼动”着她,“使她听到的不是他在说着的那个内容,而是他的声音本身”(198)。那么在这个时刻,失去了理性的格雷斯所作出的这个出逃的决定显然不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或者说一个“正常人”所作出的决定。

格雷斯为什么会在莫里找上来的时候轻易地让自己的理性消失呢?这就涉及到了人物的伦理身份问题。人物的伦理身份会对人物所作的决定和最终的命运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激情》中,格雷斯从小母亲去世,父亲被驱逐,她和她的舅公舅婆住在一起,但是她却细心地将“家”这个字与“舅公舅婆家”分别开来(185),这即是说格雷斯从小失去了作为女儿的伦理身份,哪怕在舅公舅婆的照顾下,仍然存在着作为女儿这个伦理身份的缺失问题。和莫里接触之后,格雷斯发现居然对莫里的家人“一见钟情”了:“她一下子就喜欢上特拉弗斯太太了。就跟莫里一下子就爱上了她一样”(178)。在和莫里家人接触的过程中,格雷斯找到了长久缺失的女儿的伦理身份,因为知道拒绝和莫里的婚姻,自己可能会失去这种身份,所以格雷斯并不是很爱莫里却没有拒绝莫里,只是对于自己和莫里的婚姻保持一种“既不质疑也不反驳”(185)的模糊态度,并且在内心认为,和莫里结婚是对“一种对自己的背叛”(203)。因为格雷斯并不爱莫里,也没有接受即将成为莫里妻子的这种伦理身份,所以她纵容自己的理性消失,跟着尼尔离开。在和尼尔的交谈过程中,她也说出了她不是他的弟妹,连未来的弟妹也不是这样的话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同时,也给自己可能触犯的乱伦罪——和丈夫的哥哥发生接触——找一个借口。格雷斯对自己这种伦理身份的刻意忽视,实则也是她道德失范的一种表现。

在这次出逃中,尼尔的伦理身份的变化也对格雷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尼尔开车掌控着两人的行进路线,就是以一种“权力者”与“长者”的身份凌驾于格雷斯的地位之上,而后,他又变换了身份,以“导师”的身份教格雷斯开车,让格雷斯对他言听计从。所以只有在尼尔醉酒睡着之后,格雷斯真正的理性意识才逐渐地显现出来。她发现,这不是激情,不是燃烧,“根本就是一场儿戏”(206),她在这场儿戏一般的逃离中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逃开,“她所见到的是一个终结”(206)。恢复了理性意识之后的格雷斯开始掌控全局,她和尼尔的身份做了调换——她成了车的驾驶者、掌控者,而尼尔沉睡不醒,任由她操控。最终,在一个连她自己都记不清楚的拥抱之后,尼尔离开了。格雷斯也结束了这场短暂的逃离。

三、成功还是失败?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卡拉和格雷斯的逃离,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但是从伦理道德和故事结局所体现出的道德教诲方面来审视这两人的逃离,卡拉的这次“出逃”其实是成功的,而格雷斯的出逃却是失败了。

在第二次出逃过程中,卡拉理智地分析了她出逃之后的未来,发现和第一次一样,并不能带给自己想要的“真实的生活”,于是果断下车,回到了丈夫的身边。这不仅让自己回归了理性,同时也坚守了身为妻子的伦理身份和责任。从结局上来看,通过这次出逃,克拉克和她的关系得到了明显地改善。克拉克意识到了妻子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我读到你的字条时,就像五脏六腑一下子全给掏空了。真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走了,我就会觉得身体里什么都没有留下了”(43)。实际上,克拉克承认的这种感觉和卡拉在大巴车上想象失去克拉克时的空虚感是一种心有灵犀。回归之后的卡拉发现生活变得没有那么难以忍受了,经济上的拮据也随着好天气的到来慢慢缓解,克拉克对她也变得温柔起来,走失的小山羊也在她回家的晚上神秘地出现……很显然,卡拉逃离的过程并不成功但是出逃的目的其实是达到了。

而格雷斯,她的逃离不能算是成功的。的确,从表面上看,她从出逃到结束都一气呵成,毫无阻碍,但是她却没有从这场逃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尼尔以一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结束了自己这场逃离,而活着的她却终于发现无处可逃,就犹如她在逃离的途中所感悟到的那样,“她知道所有的一切也就是这么一回事了”(206)。短暂的逃离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有时还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故事的结尾,莫里的父亲来看望她,虽然“没有表现出不友好”,但是从格雷斯与未婚夫哥哥的这场道德失范的出逃上来看,莫里一家是不会再接纳她了。她再次失去了身为女儿的伦理身份,还失去了潜在的成为妻子的伦理身份,回归到了孑然一身的孤独状态。相对于卡拉的有所获得,格雷斯除了一张冰冷的支票以外一无所有,就连最后她发出的感叹——觉得这笔钱能够给她一个“新的开端”,也散发着淡淡的无奈和自嘲。

无论逃离是成功还是失败,门罗的小说所蕴含的意义都不只局限于故事情节本身。“门罗的小说常常强调不确定性;在她的小说中,她所省略未写的和她写出来的同等重要,为阅读制造出某种悬念和神秘感,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探究式事实真相的好奇心”(傅俊296)。通过逃离这一系列的故事,门罗表现出来的实则是一种引导和教诲。正如文学伦理学所称,任何文学作品都带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就是教诲(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他——聂珍钊自选集8)。除却之前通过分析得到的理性意识与自由意识的冲突以及伦理身份与伦理责任之外,门罗的生活哲理也透过两个主人公的选择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在《逃离》的结尾,卡拉回归到了原来的生活,虽然这仍是一个有缺憾的生活。然而,什么又是她声称的“真实的生活”呢?卡拉现在的生活是在为了第一次错误的选择承担后果,这是不能够逃避的,也是无法逃离的。而如果持续不断地做出错误的选择,那么毫无疑问,最后要承担的人也只能是卡拉自己。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卡拉想必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决定回归自己的家。虽然最后,她仍然会感受到想要再次“逃离”的这种不安和躁动,但是她“抵抗着那样做的诱惑”,努力地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着责任。同样,在《激情》中,格雷斯一而再再而三地让自由意志控制自己做出非理性的选择,但是她在最后的关头却选择了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这些错误决定所带来的后果。面对着莫里自欺欺人一般地原谅——只需告诉我是他让你这样做的。只需说你是不想去的——格雷斯却坦白是她自愿去的(209)。如果说格雷斯的逃离是场彻头彻尾的失败,那么她唯一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最后没有逃避这次逃离的后果。

“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 后人总能够从它身上获得新的启示“(张杰、刘增美141)。毫无疑问,门罗的作品中总是能够给人启示,但是门罗却从不刻意地去引导读者附和她的观点。在一次采访中,门罗表示,她并不是一个有政治倾向的人,如果读者能够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享受,她并不刻意地在乎读者是否得到了启示(转自新京报)。这也和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不谋而合:“问题是在引导读者回答,道德判断和结论则是直接灌输给读者的”(142)。以一种无形地引导而不是刻意地灌输的方式,爱丽丝·门罗通过她朴实无华又发人深省的文字触动了一位又一位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从其中获得领悟和生命中的正能量。

注释:

[1]本文所引小说原文均出自于李文俊译,爱丽丝·门罗:《逃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文中只标注页码。

参考文献:

[1]傅俊,严志军,严又萍.加拿大文学简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6):1-13.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01):12-22.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他——聂珍钊自选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张杰,刘增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多元主义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7,(5):137-143.

[6]吴永熹,江楠,柏琳译,斯蒂芬·阿斯伯格,爱丽丝·门罗.爱丽丝·门罗:在她自己的文字里[N].新京报,2013-12-11.

在失败中取得成功 篇4

三个人在同时陷入沼泽后, 由于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不同, 所以也就有三种不同的结果。第一人不加分析、盲目蛮干, 结果很快毙命;第二人不敢再“挣扎”, 只能束手待毙;第三人积极寻找对策, 结果脱离了危险。

企业员工在工作中, 应确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思想, 绝不能给自己留下“失败是成功之母”后路。比如, 员工生产某一产品, 99.9%都是合格的, 但是对买到0.1%不合格产品的消费者来说, 就是100%的不合格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 是不允许失败的。但是, 话又说回来, 有谁能保证永远不失败?可以肯定地说, 一个也没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失败。

辛亥革命到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篇5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不足,实同党人心之涣”。

从客观原因上说,是由于帝国主义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且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宗教复兴,还是政治失败的挑战? 篇6

虽然多年前亨廷顿有些危言耸听地发出了文明冲突的警告,ISIS的迅猛扩张和《查理周刊》的枪声,也让世人震惊。但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一场全球性的宗教复兴运动的兴起。 这场复兴,几乎覆盖了全球,美洲、欧洲、中东、俄罗斯、中国、东南亚乃至非洲,都有着明显的征兆。也几乎包括了所有宗教,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儒教及其各种变种逐渐活跃。在这场复兴中,宗教也不仅仅是被压迫人民的安慰剂,他们鼓舞着被压迫者和被侮辱者奋起反抗,他们还是中产阶级克服心灵焦虑和社会瓦解的工具。同时,他们也是领袖精英们,确立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的有力武器。 在这场复兴中,神学家们使出浑身解数修正自己的教义,革新组织技术,变换传教模式。他们在与现代科学和世俗政权保持紧张的同时,也在不断谋求和解。 不过,尽管神学家们付出了卓越的努力来应对现代科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挑战,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知识的竞争中,毋庸讳言,宗教处于绝对的劣势,神学家们和宗教领袖几乎已经没有可能再创造出一套足以与现代科学抗衡的、富有说服力的知识体系。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被动地调和教义中与现代科学冲突的部分。而这无法与现代科学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生成机制的活跃探索相匹敌。 近代以来,政教分离结束了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与世俗政权之间的斗争。此外,在其他的政体中,例如以色列、伊朗,也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都程度不同地将宗教与世俗的政治事务区隔开来。事实上,随着现代世界的兴起,宗教所倡导的神圣生活,已经不太可能如同古代世界那样,成为人类安排政治与社会秩序的一种选择。 那么这场宗教复兴又意味着什么呢? 如同所有的制度一样,现代世俗世界的政治从诞生起便存在着许多天然地缺陷,这些缺陷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和世俗主义的深化,被不同程度的放大。在这个时代遭遇了形形色色的的政治失败。即便是最具活力的民主制度,民族之间、阶层之间的冲突也很难再按照日常政治的逻辑顺顺当当地解决。更不用说世俗政治在面对人类的精神需求时的麻木与无能。而正是在政治失败的废墟中,宗教恢复了活力。人们在无助和对理性绝望的时刻,选择披上宗教的外衣,用宗教的决绝和坚定信仰来克服理性和利益算计带来的不确定和无休止的折磨。因此,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这场波澜壮阔的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政治失败的结果。宗教只是人们应对政治失败的一种武器,它并不真得可能提供新的出路。 《文化纵横》编辑部 2015年04月

nlc202309021542

失败是成功之母 篇7

关键词:失败,成功,学习,尝试

今天, 我们幸福地生活在安定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中。试想一下, 如果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 红军战士们在屡次的失败与挫折中, 不吸取经验教训, 因为失败就放弃了继续奋勇前进, 能有我们今天安定、富足的生活吗?这正如有句名谚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一个初学写字的人, 刚开始, 他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拿笔, 怎样书写一笔一画。即使老师要手把地手教他, 他也还是有学不会的可能, 写出来的字也可能是东倒西歪。但是, 如果他不怕失败, 不放弃努力和尝试, 一而再, 再而三的反复练习, 终有一天他会用笔自如, 并能熟练地写出一笔漂亮的字来。

一个初学织毛衣的人, 刚开始不知道怎样拿针, 怎样送线, 一会儿把针折弯了, 一会儿少织一针, 一会儿又多织一针, 学起来很吃力, 但如果对一个不怕失败的人来说, 他不怕织错, 织错了拆了继续织, 久而久之, 他总能掌握织毛衣的方法, 并且能织出各种花样, 各种款式的毛衣来。

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有1000多项发明, 许多发明的成功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他说:“失败并不代表着不能成功, 反而每次的失败都能使我进步, 起码使我知道用这种或那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从而寻找新的方法, 直到最后的成功。”

我们有些学生,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 在学生上成绩好的学生, 在体育运动中却可能碰到“难题”, 品尝到失败的滋味。这对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沉痛的打击。但如果他们能从失败中振作起来, 加强锻炼, 不仅使自己解决了体育上的难题, 而且通过体育运动, 强健了体质, 为日后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也奠定了基础。在生活上, 有些学生家境比较困难, 即使他自己很努力地想帮父母改变这种情况, 但他还是失败了。但如果他不害怕失败, 而是从失败中学习一些东西, 他最终一定会成功的。因为他的心灵会在失败中变得更加坚定和勇敢。失败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害怕失败。

上一篇:领导智慧下一篇:我国小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