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手机远离课堂

2024-04-09

让手机远离课堂(精选10篇)

篇1:让手机远离课堂

让手机远离课堂用汗水浇灌梦想——江淮学院团总支

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人手一机,进而在课堂上到处可见大学生在玩手机吗,为了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江淮学院于11月22日中午12点,在北京路校区一号食堂举办了“让手机远离课堂用汗水浇灌梦想”的签名活动。学生会主席及其学生会的部长主持了本次的活动。

活动过程中,江淮学院全体学子踊跃参加,很多同学对这次活动表现出了较大的热情和接受,也积极配合班委引导。

这次活动呼吁同学们的合理使用手机规范教学秩序,建立良好学习风气。我们种下一个种子,并用努力与拼搏的汗水去灌溉,我们就能收获成功。

“用行动兑现承诺,用汗水拼搏成果”是我们的口号。

篇2:让手机远离课堂

摘 要:如今中职院校的学生手机不离手,上课可能忘带课本,却不忘带手机的“手机控”现象在校园中成泛滥之势。学生在课堂上频繁使用手机,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如何以课堂竞答法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做法。

关键词:课堂竞答法 思学一体 因材施教

随着当下电子产品的普及和智能手机功能的强大和完备,如今手机俨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再忙也不忘刷屏。特?e是中职学生,上课可以忘记带课本,却不会忘记带手机,更让广大老师头疼和苦恼的是,中职学生们在上课时总会利用一切机会偷偷使用手机,尽管教学和学管部门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如上课前由班主任统一收手机等)来禁手机,但屡禁不止,收效甚微。手机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学生们都已沦为“手机控”。

怎么办?让手机远离中职课堂,唯一的办法是让课堂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的吸引力超过手机,为此不少老师都在努力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堂竞答法教学便应运而生。

数控加工工艺学是数控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覆盖面广的课程。

其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直接针对就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走向社会能直接上岗应用。它的特点就是具有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专业性、实用性强但是学起来却有点枯燥无味。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被动教学方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般的提纲式“课件”教学,其效果也不理想,学生的专注力完全不能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远离手机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把握学生心理,采用课堂竞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我们把既能筛选优劣,又能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竞争机制与问答法及形象生动的课件结合起来,采用“课堂竞答”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基本消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笔者学院机械系的一位教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中,采用了“课堂竞答法”的教学方式,围绕教学目的,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一套问题,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形式,二者交错运用,全班按自然的五大组进行竞答,并在黑板上设计了积分板,采用这种方式将课堂变成了一个赛场。

竞赛一开始,全班同学就怀着极大的兴趣,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问题,发言非常踊跃。整堂课,教师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课后,听课教师评价说:“这堂课充满了激情,竞得热烈,学得深刻,教学合一,关键是课堂上没一个同学玩手机。”

二、注重思学一体,充分因材施教,把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得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竞争的热情

笔者学院的教师们对“课堂竞答法”的教学方式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有些教师认为,此法只适用于成绩好、学习自觉的学生,对基础不太好、成绩很一般的被动学习型的学生就未必灵。

教学到底灵不灵?实践检验是标准。

为了验证“课堂竞答法”到底有没有效果,笔者在讲授《凸轮零件的数铣加工工艺》的内容时,就探索采用了此法。

1.吃透教材,紧紧围绕中心,针对要点、难点,由易到难,认真备课

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及教学过程,课前笔者做了充分准备,同时在备课时注重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人人都能过关原则。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既然是分小组学习和竞赛,就不能只考虑部分学生参与并能过关,而要力求做到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能顺利学好,都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进度和效果相结合的原则。在备课中要提前注意到在每一次课程教学中,既要掌握各组学习任务完成的进度,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原定教学效果。为此,笔者着重设计出四组学习活动

活动1:分析凸轮零件图样的提问(如本零件的加工部位有哪些?分别采用什么加工方法?本零件的关键尺寸有哪些?几何公差有哪些?本零件的设计基准有哪些?)。

活动2:准备夹具、刀具的提问(本零件选用什么类型的夹具最适合加工?为什么?粗、精加工选用什么类型与规格的刀具?选择原则是什么?凸轮最小内凹槽半径对刀具半径有无限制?为什么?)。

活动3:设计零件工艺方案的提问(凸轮分别采用顺、逆铣对轮廓外形、刀具、机床的精度会产生什么影响?精加工凸轮轮廓周边的切削余量有多少?需要几次切削?)共计18个题,其中必答题6个,每组都有抢答题和必答题。

首先,给每个小组发放工作页。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结合工作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并积极回答工作页上的问题。

活动4:成果展示与总结评价。

这一活动是对前三个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归纳,要求学生确定各工序刀具及切削参数的选择,制定正确的工艺路线,并填写好加工工艺卡,最后每组上交一张加工工艺卡(由教师公布每组答案,并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师讲解最佳工作页上的内容)。

总结评价,结束指导,总结、提高认识、加深印象,学生成果展示,评选各个小组中最佳加工工艺方案肯定成绩,提出不足,总结提高使理念与实践教学互相配合,巩固和扩展所学的理论知识。

2.制定出符合本班实际的竞赛规则及要求

(1)全班总人数32人,4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共8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2)为了提高小组的学习效果和小组合作能力,各成员都应有明确的任务分工。由组长分配任务,并且分工不固定,采取轮流制。例如,组员A负责活动1分析凸轮零件图样,组员B负责活动2准备夹具、刀具,组员C负责活动3制定零件工艺方案,组员D负责活动4成果展示。

篇3:让“假实验”远离课堂

一、以安全为借口的避实就虚

近日, 在网上看了一位教师教学“配制硫酸溶液”一课。授课教师为打消学生对硫酸的恐惧心理, 将数滴浓硫酸直接滴在手掌心, 然后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怎样用湿抹布擦拭清洗。而有些小学教师是怎么对待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呢?

1. 歪曲宣传, 误导学生。

“酒精灯点火就炸, 任何同学都不要随便乱动。”“有些化学试剂浓度高, 衣服沾到就着火, 皮肤沾到就烧焦, 任何同学都不要乱摸。”提醒学生试验时注意安全是必要的, 但这种不尊重事实的歪曲宣传, 不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性质, 也不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2. 放弃实验, 或替代、简化。

因为对实验存有恐惧心理, 害怕发生安全事故, 一些学校便将一些所谓的“危险品”严密封存, 凡涉及此类物品试验一律停做。有些教师也只能简化步骤, 本来是分组实验的只做演示实验, 本来是用酒精灯加热的用蜡烛替代。

这样做学生的身体安全了, 但学生的恐惧心理加重了, 学生的探究体验没有了。这样的“假实验”学生能有多大的收获呢?

二、以探究为借口的蜻蜓点水

新课标大力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探究式学习不是学习唯一的方式。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但必须在教师主导下进行。

1. 机械探究。

(1) 不探究就不是科学课, 不动手就不是探究吗?有些教师认为科学课的每一个目标都必须通过动手探究的方式进行。事实上, 如果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探究, 不仅时间不允许, 也必然使教学主次不分, 收效甚微。

一位教师在执教《声音的传播》时, 设计要完成五个教学任务: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递;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制作土电话, 体验声音的传播效果。

该教师从第一个任务起就引导学生认真探究。教师从上课铃声导入, 询问学生是怎样听到的。接着教师演示在教室讲话, 问学生是怎样听到的。然后又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说话、听话体验。最后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接下来,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第二、第三两个任务。当学生汇报第三个任务的探究结果时, 下课铃声响了, 教师只好仓促总结, 宣布课后继续探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在五个教学任务中, 探究的重点是第三个任务: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较难探究的是第二个任务:声音以波的形式传递。第一个任务属于常识, 无需探究。第四个任务演示即可。第五个任务可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体验的方法, 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而教师却不分重难点, 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 一律全面探究, 这样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2) 探究的环节要完备, 探究必须有结论。有些教师认为科学探究必须严谨细密,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漏掉, 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展开, 每一次探究都要得出一定的结论。

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的现象, 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 很多实验探究活动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 教师就急于要整理材料, 交流结论。学生没有充分探究、深入思考、认真记录的时间和空间。有时也只能人云亦云, 或敷衍了事, 或弄虚作假。

2. 自由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中,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但是由于学生受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 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些教师怕戴上“牵着学生走”的“帽子”, 不愿指导;有些教师把握不好介入的时机和程度, 不敢指导;有些教师打着发展学生个性的幌子, 忽视了学生错误。这些都给科学探究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位教师执教《声音的传播》, 在引导学生探究第三个问题“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做了细致充分的准备。课前认真划分实验小组, 为每组四位学生分别准备了一个小鼓槌, 灌装了三个塑料袋 (沙袋、水袋、空气袋) 。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教师没有过多地指导。只是选一名学生配合, 在讲台上演示了一下怎样敲击和倾听。

实验过程中, 学生兴趣十足, 争先恐后, 教室里人声鼎沸, 热闹非凡。有的小组在争抢中撕破了塑料袋, 满桌都是水和沙子, 有一个小组竟然敲断了鼓槌。幸好教师细心, 课前准备了备用的材料。

下课铃响了, 学生的实验还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教师好不容易才强行终止了实验, 安排实验结束的小组和小组里实验结束的同学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安排在课后继续整理)

结果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小组说听不清, 效果都一样;有的小组说空气传播效果好;有的说水的传播效果好;有的小组什么结论都没有。

接下来, 教师的总结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同学们, 在刚才的实验中, 你们充满激情地探究了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效果。由于各组充分自主、探究的方式方法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总结, 一般情况下,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最好, 在液体中传播效果一般, 在气体中传播效果最差。

这就是我们要得出的实验和结论吗?这就是自主探究吗?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假实验”。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 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 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利用沙袋、水袋、空气袋来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效果, 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这一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沙袋、水袋、空气袋。这个实验最重要的是控制变量的唯一性和保持实验室环境的安静。在实验中要控制只有一个变量, 就要注意以下细节: (1) 敲击桌子的力度要一样; (2) 塑料袋到敲击点的距离要一样; (3) 听的同学要用同一侧耳朵同样贴紧塑料袋。而要保持实验室的安静就要合理安排实验的程序, 避免学生的争吵。

以上这些, 都需要教师细心地指导, 有效地调控。如果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认真地体验, 就不会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即使有个别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 教师也会在实验的指导和巡视中发现原因, 对症下药。

篇4:让“羞涩”远离音乐课堂

一、让自信心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孕育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调皮捣蛋的现象,我们教师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歧视,剥夺和强制他们做什么,这就会导致师生冲突、对立、情绪冷漠、气氛紧张等。善待调皮的学生,用暗示、提醒、转移提问等方式来帮助这些孩子改掉不良的习惯,建立与他们的融洽关系,使这部分学生在音乐课上找到自己的价值,萌发自信心。同时,要使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大胆、自信的表达,教师首先要以自信的形象面对学生,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作风,放下权威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上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的心理氛围中萌发自信心。

二、让自信心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萌芽

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灵活综合评价机制。初中生正处在心理、生理变化的半成熟时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不怕出丑,他们对自己的一举一动所产生的后果,别人怎样看待,怎么评价特别在意,显得谨小慎微,十分腼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对培养初中生在音乐课上的自信心不一定恰当,我发现大部分初中生一旦有了失败的表演经历后,恐怕很难再会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了。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学生,无论表演对错,水平高低,音乐教师都应热烈欢迎,积极鼓励及时肯定。哪怕是一句简短的激励话,一个信任和鼓励的眼神,一个极其简单的抚摸和拍肩,都会影响他们整个人的情绪,使他们看到优势和潜能,肯定自我,增强自信,为今后的学习找到自信的支撑点。

1、在评价中不打不合格。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先天的原因,在音乐方面表现确实不怎么样。有的记不住歌词,一开口就忘词;有的声音很小,怕放开声音:有的五音不全,一开口就走调:有的节奏感不好,唱歌时跟不上节拍……老师在学期检测时不轻易对这些同学打不不合格;可在检测前,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的提前辅导,或安排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作来检测这些学生,以使他们能顺利通过。

2、不单纯以音乐能力的高低评价学生。分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单纯以某一项评价学生会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观念的形成起错误导向。有的同学可能天赋高一些,他的音乐能力自然就高一些,有的同学天赋差一些,音乐能力也相对低一些。对缺少音乐天赋的同学,我就用敢不敢唱,第二次是否比第一唱得好来评价他们。

3、引入权变评价。权变式评价,因个体的不同而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它既能给“感觉良好”的学生真实的自尊心,更能满足“感觉稍差”的学生的自尊的需要,从而逐渐树立他们坚定的自尊心。学生的智力发展,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的不同,年龄增长羞涩心理加重等原因,需要我们教师在评价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地采用评价方式,同一种方式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是迥然不同。如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差生答对了,我们就要夸他:“你有进步了”,“只要你努力,老師相信你能更好。”而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我们只需要简单地说一个“好”字或点一下头就行,对于一个胆小怕羞的学生也积极表现了,我们就应该及时肯定和鼓励他“其实你的嗓音很好听!”“你的舞蹈动作很美”……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自信心。

三、让自信心在实践活动中成长

在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要拓宽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

1、表现与创造活动。在表现和创造作品时,学生可演唱、创编舞蹈动作,也可用诗歌,故事,绘画等表现形式,让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可在每单元设置音乐擂台,让同学们根据本单元内容联系相关的学科知识,不限形式,各显其能。很多学生把自己最自信的一面表现了出来,培养了他们的自信能力。

2、互动游戏活动。在音乐中课中创设一些简单的游戏,给予学生行动上、感情上即兴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随心所欲表现自己,没有了课堂的压力。在学生的即兴表现实践中,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倒是次要的。

学生创造音乐,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此中没有对、错,不会造成学生的挫折感,相反这个尝试的过程却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和个性,这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如课前音乐接龙、露一小手、脑筋急转弯等游戏,这些题目可由教师提供,也可是学生提供,如果答题者回答正确,就由出题者自由表演一个节目;如果回答错误,就由答题者表演。无论表演如何,都给表演者得一分,累计加到10分,就给予一个小纪念品的奖励,还在他的期末总评中加上相应的分数。一开始,有些同学表演时还有些扭扭捏捏,但时间长了,在一些表现积极的同学的影响下,大家的参与积极性都十分高涨。

篇5:让手机远离校园演讲稿

大家好!

如果要你只选一件物品伴你独自周游世界,你会选择什么?一个漂亮的百音盒、一盒美味的饼干、一只精致的口琴、一本有趣的书……可选的有成千上万种,但我要选择一部手机。

你也许会说:一部手机?你在旅途中可能将它损坏,可能将它遗失,可能将它摔破……你确定?

是的,我确定。我要让它成为我旅途中的伴侣。我要让它成为我的方向盘,将我引出千回百转的迷宫;我要让它成为我的娱乐项目,解除我生活的压力;我要让它成为我的百科全书,解开我所有的困惑;我要让它成为我的生活妙招,教我不占空间地叠衣服、正确清洁物品……它真像你人生的导师。

不知该走哪条路到目的地时,一个导航,引领你走出困境;不知如何清理车厢、座板时,一个视频,教会你生活的诀窍;当你觉得乏味、无聊时,一个小小的游戏、一篇搞笑的文章、一幅好玩的漫画,都是你的减压神器;一个很大的百度文库,解开你所有的疑问。手机的用处还有很多很多,它不仅让你感到生活的乐趣,还让你找到世界一端的另一个全新的自己。

篇6:让手机远离课堂

2011-01-21来源:快乐学习浏览量:1160 字体大小 T |T

摘要:在现代的中国,随着手机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配备手机,手机给孩子带来的益处多还是害处多呢?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学生中的手机拥有率为:小学1—3年级10%,4—6年级30%,初中生70%,高中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初

二、初三学生中手机依赖率高达近20%。科学研究显示,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儿童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眼睛受损等健康问题,还会带来诸如哮喘、白血病之类的疾病,也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孩子过早使用手机、使用时间过长还可能会产生手机依赖,对身心带来多方面的损害。为此,有关专家呼吁:让手机远离孩子。

在大人们巴不得“关掉手机”甚至“扔掉手机”时候,越来越多的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却捧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近日,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75%的美国青少年拥有手机,这一数字较2004年上升30%。加拿大的统计则显示,在12—19岁之间的加拿大少年中,61%都拥有手机,不少孩子甚至用它“煲电话粥”。手机的普及的确给孩子提供了交流的便利,但其无线通信产生的辐射也正无声地吞噬着孩子的健康。为此,很多国家发出呼吁:让手机远离孩子。

调查显示有88%的家长给孩子买了手机

在美国的青少年手机用户中,31%每天发送至少100条短信,15%每天发送200条以上短信。每人每天平均发送50条短信。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8岁以下孩子中,每4人就有1人有手机。目前,英国拥有手机的孩子有450万人,其中,9-10岁的孩子里有58%的人有手机,11-12岁中89%的人有手机,13-14岁中约93%的人有手机,15-16岁有手机的人高达95%。

中国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近日一项题为“你会给孩子买手机吗”的调查,参与的3500位家长中,88%的人给孩子买了手机。同时,一项校园调查显示,学生中的手机拥有率为:小学1—3年级10%,4—6年级30%;初中生70%;高中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我们班一多半学生都有手机,上课时经常被手机铃声打断。13岁左右的孩子上课本来就容易开小差,有了手机就更容易走神了,低头发短信的、玩手机游戏的大有人在。”北京市崇文区一所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班主任刘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北京市东城区某中学初一年级赵老师对记者说,学生们曾跟她说过,用手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与家长和朋友联系,二是上网或打游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林丹华教授的团队成立了‘青少年手机依赖’课题组,他们在广西进行的调查显示,初

二、初三学生中手机依赖率高达近20%。

手机对孩子健康的5大危害不可忽视

调查中在回答“手机对孩子的危害,你最担心哪几点?”这个问题时,30%的家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辐射影响健康”。另有24%的家长选择了“沉迷游戏或上网”,14%的家长认为会“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科学研究也显示,孩子过早使用手机、使用时间过长可能会产生手机依赖,对身心带来以下多方面的损害。

1、破坏神经系统。英国《微波理论与技术》期刊研究显示,儿童颅骨厚度显著低于成人,对辐射的吸收率明显高于成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赵玉峰教授认为,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受到的潜在威胁更大。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一项测试表明,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近期,英国《每日邮报》更撰文指出,儿童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等健康问题。英国华威大学的杰勒德-凯都博士警告说,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

2、影响生长发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杜军保指出,大剂量的电磁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还会带来诸如哮喘、白血病之类的疾病。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专业专家任仪逊介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组织中的含水量比成人丰富,而手机微波具有对水分越多的器官伤害越大的特点,因而,微波对人体眼睛的伤害最大。此外,长期发短信还可能导致孩子手指发育畸形;低头玩游戏等,会对孩子的颈椎带来很大伤害。

3、影响思维模式。电话和短信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流行病学家艾布-拉姆森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爱发短信的青少年,思考问题难以深入,凡事急于求结果,性格比同龄人更冲动。常用手机上的联想输入功能发短信,会使孩子们做其他事时只追求速度,而忽略准确性,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

4、沉迷游戏,加深隔阂。林丹华指出,频繁给同学、朋友发短信,有可能让孩子们更不会对父母讲真心话,加深父母的失控感和亲子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同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这就使得下载游戏更为便利。有的孩子可能会过度沉迷于游戏中,影响其成长。

5、容易受骗,盲目攀比。手机行骗屡禁不止,让没有判断力的孩子接触过多信息,容易给他们带来危险。手机更新换代速度飞快,则容易让孩子贪慕虚荣、盲目攀比。

家长不妨和孩子签个“手机协议”

“保持联系”、“担心孩子遇到危险”、“别人孩子都有手机、自己的孩子也得有”,是很多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现如今,不让孩子用手机不太现实。”林丹华表示,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它。

由于孩子本身自制力差,容易沉迷于手机短信,各国也想出很多办法,为孩子用手机“限量”。在日本石川县2009年通过的《石川儿童综合条例》修正案中,就增加了“家长应尽量不让处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年龄段的子女持有手机”。石川县知事谷本正宪说,“重要的是,家长能否下定决心,即使孩子一个劲央求也不给买(手机)。”在美国,有电信运营商为父母们提供儿童手机监管程序,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的通话时长、短信流量,而父母和子女通电话或打紧急电话的次数,则不受限制。而在韩国,已立法规定孩子使用手机必须签订专门的协议,话费不得超过规定上限,以防止孩子过多用手机下载游戏。在以色列,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拨打设置好的号码,防止孩子拨打声讯服务或和陌生人聊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建议,1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少用或不用手机。林丹华说,给12岁以上孩子配备手机,家长要格外注意两点。第一,手机功能不要太炫太花哨,能保证基本通话、发短信即可。手机功能太多,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攀比心理,另一方面容易沉湎于复杂的功能当中,过度玩游戏和听音乐等。第二,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应该得到限制。

篇7:让手机远离课堂

“测测你的名字运势”“测测你的血型匹配”“测测星座运势”“测测你前世是谁”„„各种测试充斥微博、微信。但你不知道的是,测试时输入的姓名、生日、手机号码等,会被存入后台。对其梳理,有可能拼凑出完整个人信息。游戏测试纯属娱乐,遇有输入个人信息的情况一定要小心,别让游戏成为“窃密者”。

蓝牙、GPS,不用就关掉

现在无线上网是很多人的基本需求,到哪里都会先问WIFI密码,甚至任意链接无密码的无线账号,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蓝牙、GPS在哪里关。有试验显示,连入未知无线网络后,黑客5分钟就可以攻陷手机所有功能和隐私。所以,不用的时候把这些功能关掉吧,不仅为安全还可以省点电。

二维码,不要见了就扫

二维码支付曾是支付界的一大创新,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打通线上线下商业模式的关键。现实中,二维码却是支付安全的重灾区。一般诈骗者通过即时通讯找到目标用户,再通过低价打折等骗用户扫描二维码进行购物支付,用户手机扫描之后即感染病毒。所以,不要见到打折二维码就刷,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自动登录,要多想想

“记住我,忘记密码”,这是互联网上最常见的诗句。人都是有惰性的,登录密码就是其中之一。QQ、微博、微信,大家都习惯了点开登录,很少有人意识到很多诈骗都是从自动登录开始第一步的。手机丢失了,手机借人了,如果还在自动登录怎么办?常换密码,长时间不用时尽量退出登录,举手之劳而已。

网址链接,轻易不要点

“你的好友最新上传的照片提到你点击查看”,“你的手机目前无法正常显示彩信需要点击查看”,“你的账户存在风险,点击修改信息”等,这些莫名其妙的链接经常出现在短信、邮件、微信中,有的甚至发自你的好友。如果不加分辨随意点击,那么很遗憾,你有很大可能刚刚被钓鱼了,赶紧查看银行账户吧。

安装程序,不要全部“允许”

几乎所有应用程序安装过程中都会询问“向您发送通知”“使用您的位置”的对话框。有些用户嫌麻烦,习惯全部点击“好”“允许”。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些应用可扫描并把手机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云服务器。一旦信息泄露,您的位置、跟谁通话、玩啥游戏、家在哪„„很容易就被人掌握了。看到“同步”,擦亮眼睛

手机比你包里装的东西多多了,通讯录、短信、照片、通话记录、个人账户„„所以不装安全软件就使用手机的人心也是够大的。但安装这些安全软件时,看到同步的选项也要擦亮眼睛,不要不分类别就一律同步。保险箱都有可能被窃,所以不要所有隐私装在一个筐里。

朋友圈,不只是个圈子

很多人认为朋友圈是个隐私圈子,都是熟人,所以相对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晒照片、发状态的时候也都很随意,尤其是一些家长习惯晒子女照片。且不谈小朋友的隐私如何保护,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小朋友的照片、学校信息、小区信息等进行诈骗,也是一场噩梦。旧手机,“告别”要彻底

近几年,因为换手机而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屡见不鲜,现在一些应用甚至能将手机中删除的信息恢复。所以旧手机清除隐私痕迹一定要彻底,如果不想物理性毁灭,就下载专业的粉碎应用,将手机彻底清除。此外,手机也不要随意借给外人使用,还是牢牢抓在手里好。小问题不要不以为意

篇8:远离说教,让“问题”主宰课堂

一、“问题”设计的意义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不平衡的,观念不更新,数学教学课堂中“问题”设计过难或过于简单的现象仍随处可见,“教师埋怨学生太笨”、“学生喊问题太难”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这种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强国战略不能完全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的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脚踏实地地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这是教师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去进行“问题”的设计呢?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学生的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多下功夫。例如: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射击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与胸部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而能伸缩的铁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这些“问题”能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不知不觉中调动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设计的指向性

强化双基、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问题”源于双基,通过解决问题又突出了重点,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夯实基础,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时,将课本习题作如下变式:“要测量池塘的宽度,身边仅有测量工具皮尺,用皮尺不能量出池塘的宽度,怎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测出池塘的宽度?”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突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强化基础,又能突出这节课的重点,更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性。

(三)“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问题”设计的整体性,就是在“问题”设计时要作整体考虑,注重从同一模型,相近题类和方法的归类形成问题链。不仅产生布局设计的整体效果,同时也能取得特殊成效。

如复习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问题,可作如下整体设计:

(1)若ⅹ1、ⅹ2是方程2ⅹ+4ⅹ-3=0的两根,

(2)已知方程ⅹ2-(m-3)ⅹ-m=0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为3,则m=%%。

(3) m为何值时,方程ⅹ2+(m-3)ⅹ+m=0的两根都是正数?

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体现根与系数关系知识的融会贯通,又能注重同一知识点的发散作用。

(四)“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地再思再问。如在苏科版七(下)“三角形”一章中,在△ABC中,(1)∠B=60°,∠C=40°,∠B、∠C的平分线交于点D,则∠BDC=%%°,问:∠BDC与∠A有何关系?

(2)∠B=70°,∠C=50°则∠BDC=%%°,问:∠BDC与∠A有何关系?

(3)再问:∠BDC与∠A的关系变吗?如果不变,如何表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这样的设计“问题”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类比、联想等数学思维。

(五)“问题”设计的创新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的基础。然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能的开端,创新学习也由此开始。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计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洁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猜想、发现。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唤起创新意识。

已知:一条船上午8时在A处出发,以15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10时到达B处,从A、B望灯塔C,测得∠NAC=42°,∠NBC=84°,求从B处到灯塔C的距离?

问题出来后,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定势思维,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赞可夫曾说:“教育一旦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的确,当学生对学习萌发了一种浓郁的兴趣时,学习便成了一种自我满足的需要,他们才是快乐的,充满创造力的。

(学生在观察,思考,动笔计算)

2. 提出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师:由已知条件,我们能得到些什么?

生1:A处到B处的距离是30海里。

生2: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可以知道∠C=∠A=42°。

师:那么怎样求B处到灯塔C的距离呢?(学生深思)

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识别”,让学生明确学习、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促进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任务。教师的职责在于精心设计一种有利于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情境。

三、“问题”设计的趋势

“问题”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欲望,“不跳就摘到桃子”和“跳几跳都摘不到桃子”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跳一跳或跳几跳摘到桃子”,学生才会感到成功的欢乐,思维才有可能启而待发。这就要求设计“问题”时,必须掌握适度原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一堂课没有问题或少有问题必是苍白无力的,然而过多低效的“问题”往往占用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益,因此“问题”要有尺度。

优化“问题”的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的研究的课题,它不仅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大有裨益,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

总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还必须重视“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指向性、整体性等方面,才能激发学生认知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从导入新课到概念的形成与应用, 以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都从“问题”开始, 因而“问题”的设计在数学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试从“问题”设计的意义, 以及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意义,趋势

参考文献

[1]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

[2]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编.反思实践走向深化.

篇9:别让朗读远离语文课堂

一、重视朗读作用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更应该受到重视,因为初中学生的年龄还小,他们的阅历还不够广,他们对感性知识接受得快一些,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的思维真正融入课文意境当中,我认为,朗读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可谓篇篇文质兼美,比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爱莲说》等都是千古诵之作,对于这样的名家名篇,教学时应该把大量时间花在朗读上,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文字美与内在美。例如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课堂上我没有对这首诗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是将朗读贯穿于整个堂课,采用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形式,下课时,学生不仅能背诵整首诗,还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正是这有感情的朗读,才让学生深刻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才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朗读技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是没有活力的。于是,有的老师就为了朗读而朗读,虽然说形式多样,表面热闹,可是没有实际效果。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为了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特体验,读出他们的个性,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例如在学习《黄河颂》一课时,我从朗读的节奏、停顿、气势、韵味等方面指导学生,以便于学生很好地读出文章的情感与意境;再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模仿闻一多的语言和动作,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者的爱国情感。

总之,朗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含义。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时刻牢记:别让朗读远离语文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朗读教学,让琅琅书声在语文课堂中飞扬。

参考文献:

[1]李文浩.淡化朗读技巧 注重情感投入与情绪体验.小学语文教学,1999(9).

篇10:让语文课堂远离学困生(范文)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因为某些学生因缺乏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而出现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在农村尤为突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挑战。

关键词: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 尊重 激励 相信 进步

一些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这其中有所学内容越来越难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下降,语文教师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远离学困生。

一、农村教师为什么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学困生

1.尊重方能消除学困生与老师之间在心理上的鸿沟。

农村中学的学困生往往有较重的自卑感,误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他们,厌弃他们,这样无形中在自己同老师、同学之间形成一条鸿沟。如果老师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学困生,久而久之,鸿沟就会越来越大,学困生就会越来越远离集体。相反,如果老师尊重学困生,使他们感到温暖,真正建立感情的联系,那么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鸿沟就会逐渐填平,从而为老师进一步做好工作创造条件。

2.尊重和理解学困生,方能畅通无阻地沟通。

学困生处于学困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学习不及格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期待他们去掌握”。所谓“教师的期待”,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只有尊重和理解学困生,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成长中的伙伴,老师才能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进步。

3.尊重和理解,方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

学困生并非一无长处,他们有表现优秀的方面,应当扬其所长,让他们心灵深处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激发他们产生改变自己学困状态的信心和勇气,这一点做过多年老师工作的都深有体会。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做到理解和尊重学困生

1.用心关爱,激发兴趣。

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感情的教师能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对心灵上有过创伤的学困生的关心、体贴,才能帮助其解除身心痛苦,教师做到情感投入,师生双方才能敏锐感应、互相吸引,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有一天我中午值班,一位个子矮小的母亲要找个学生,在得知是我班的一位特殊学生(眼睛斜视,写字我都不认识,每次考试总在四十分左右徘徊)时,我让这位学生出来。他的妈妈把一大包的衣服送给他叮嘱他几句要走时,这位学生说:“妈,路上小心,慢点走。”在看过许多学生接到家人送到物品感到理所当然时,当时我的心被触动。随即我对他说:“马强,你刚才的一句路上小心,慢点走,你妈听到后一定心里暖暖的。你是个孝顺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也许从没被老师这样夸奖过,他不好意思地走了。后来我发现他愿意找我说话了。在一次课上他居然举手要主动当着我和全班学生的面背诵一首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虽然在背诵时有些重复,可最后还是赢得全班学生的热烈掌声。相信有爱就会创造奇迹。

2.抓住机会,正确引导。

学困生无非是消极落后方面的因素多一些,但再差的学生也有积极因素。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做他们的益友。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得好:“学困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因此,他号召全校教师对学困生要“以柔克刚”,用精神和物质力量感化学困生,让学困生得到尊重、理解、帮助和关怀。学困生在心灵上虽然受到创伤,但是他们仍然向往美好的未来,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

上课喜欢发呆,课上总是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他就是我班李志。一次课上练习仿写:“朋友是这么一批人: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到你的人,是你?摇 ?摇的人,是你?摇 ?摇的人。”我刚出示完题目,发现李志又在发呆,不知道又在想些什么。这时我说:“给大家两分钟思考待会我要看看谁最有才气。”教室都安静下来,我轻轻地走到李志的桌前轻声地对他说:“待会我请你说说你想出来的句子。”听完我的话一开始他有点慌,接着开始认真看黑板,认真思考起来。两分钟后,我大声地说:“李志,你来试试。”大家都很意外也很惊讶。只见他略微思考一下,认真地说道:“朋友是你落魄时给你安慰的人;朋友是你荣耀时第一个与你分享的人。”话音刚落班级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尤其是班级的那些与李志玩得好的“铁哥们”一边使劲鼓掌一边说:“好!”接下来的半节课我发现他上课明显认真了,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在以后的练习中只要有仿写,李志总是写得很好。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质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认可,尽管这种心理需要有时是微弱的,但它确实是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动力。所以,只要做有心人,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理解、激励他们,就能让他们找回信心,向着更好的方面发展。

3.持之以恒,坚定信念。

学困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有进步”。这是我常常后进生说的话。当然使得许多后进生与班主任交流时总能自信地说“我能学好语文”。

上一篇:牙刷优秀作文下一篇:物联网创新实验报告(未删减)